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初中地理知识点

初中初中地理知识点

时间:2022-10-05 17:25: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初中地理知识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初中地理知识点

第1篇

【关键词】图文并茂;初中地理;课堂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时代的不断发展,初中地理教学为了紧跟国家新课标的号召,很多初中学校都开始开展形式多样的初中地理课堂。本文研究分析现阶段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图文,探讨如何打造有图文并茂特色的新初中地理课堂,更好地激发初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进他们对地理喜爱程度。

一、多种手段丰富课堂内容

对于初中生来讲,地理是新接触的一门学科,这样大范围的讲解知识点,对于空间想象能力^差的学生学习地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对于知识点零碎、知识体系不完全严谨的初中地理,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所学的知识点。但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打造新课改下图文并茂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师各出奇招。虽然,初中地理的知识点零碎,但是大多的知识点都可以用图像来表示出来,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多媒体,将知识点用图像表现出来,然后再上课的时候播放出来,一方面可以有效的丰富课堂,另外一方面图像更有助于学生记忆,进而更好的提升图文并茂的地理课堂的水平和质量。

例如,在讲解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会对地球很迷惑,第一小节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师可以带一个地球仪来给学生讲解这是缩小的地球。现阶段,初中地理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涵盖地理地貌、地质构造、人口、行政区划、经济、地理常识、语言、种族、文化等内容,这种大范围的涉及知识点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学生很难全部掌握,教师应当把所涉及的知识点用图像来表达出来,在讲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时候在投影仪上给学生播放出来,增强学生对于地图的理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增加学生试图机会

打造图文并茂的新初中地理课堂,教师应当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试图的机会, 可采用对比的形式加强学生学习地理图。初中地理知识体系较为庞大,涵盖面非常广泛,一些知识点也较为琐碎,在学习地形图的判读的时候,教师应当展示出各种形式的地理图让学生自己进行判断,帮助他们更熟练更深入的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初中地理教师应创设不同情景加强初中生对于地理图的熟悉度,让他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潜移默化的加深对地图的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绘制地理图,或者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地理图,然后挑选学生来填写地理名称,加深他们对一些常用地理图的认知。

例如,在学习世界气候这一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画出气候的分布区,教师也可以找一些学生上黑板上画出气候的分布区,也可以采用填图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记忆。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对于很多事情都很好奇,对于新奇的事物或者是能够给学生新鲜感觉的事物,初中学生都能记忆犹新。用图像来帮助他们理解比较抽象的地球,增添课堂的趣味性。学生能直观的看到所学习的内容,一方面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另外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只有学生真正的了解所学习的内容,才能真正的帮助他们学习地理知识。

三、培养学生主动整理图片

对于初中生来说,要想很好的培养其地理常识,就必须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创设科学且合理的教学情景,为学生提供最为优质的教学质量。有时选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会很快引起初中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尽管初中地理知识较为分散、琐碎,但是涉及到的内容都可以借助多媒体以图片的形式来表达想要阐述的地理知识,能够最大限度的增强学生对于复杂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前设计好教学课件,利用好教材中的现有的素材进行合理的整合,结合网络的便利性再收集一些与课堂相关的内容在原有基础上丰富学生的课堂知识,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地理知识概念与地理风情,进而有效改善不少地理图像课堂的效果。

例如,在讲解地图的基本要素的时候,在上课的前一节中教师为学生布置好下一堂课需要讲授的内容,让学生有一个简单的认识要“学什么”,有了明确的认知后,让学生利用手头的网络资源搜集有关的地理。开展一个图片收集,然后分组整理收集到的图片,通过多媒体大屏幕一个个呈现在学生面前,每一组学生派出代表讲解本组图片所代表的含义与地理风情,在这样一个收集图片的游戏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既积极开展初中生图文并茂的过程中,教师加强学生自学习惯的培养,教会学生主动认图,学会读图,在图片中分析蕴含的地理风貌与人物风情,也培养他们用图,识别图片的好习惯,强化学生的用图技巧与意识。这种在图片中掌握地理成因、地理规律、地理特征等的方式无疑地做到了启迪学生灵感,拓展他们思维的作用。

新课改下,如何有效实现初中生地理图文并茂的教学是当前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相关教师要从地理图表、景观照片、统计图等多方面入手,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等多样手段,教会学生识图、用图,不断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将琐碎的知识点通过图片进行深刻的理解,让他们获得更加直观、形象的感悟,进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学科特点 地理知识 课堂氛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180

就初中阶段而言,地理是研究自然环境同人类生活之间的联系的一门学科,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虽然具有社会属性,但是社会活动是无法独立于大自然而存在的,自然环境中的每一个变量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人类的发展进程。初中阶段开设地理课程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去了解自然、感受自然和适应自然,了解地理基本常识是每个人都必须要具备的基本能力。

地理学科所包含的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知识,同时还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且日常生活中地理学科的实用性极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地理的痕迹。如大陆板块运动、天气变化、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工业产业的环境布局、人口增长问题、环境生态问题等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地理和生活的紧密联系,且地理学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十分的重要。

初中阶段是学生第一次开始系统的接触地理学科,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地理教学的必要性、重要性,并通过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适应对应的教学方法。如何让初中地理教学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在地理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对策是本文讨论的内容。

一、教师在应该注意初中地理学科的特点

第一,初中地理的教科书中有大量的图片,这些图片属于专门的地理图片,其中蕴含了大量的知识点及信息。这些地理图片部分是实地拍摄的图片,部分是根据所涉及知识点进行绘制的图形图表,部分是根据教学内容所绘制的漫画式地理图形。这些图片穿插在个章节之中,将整个书本的内容填充得更为充实,依靠图片能够生动、直观、形象的将知识点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在对地理的学习中更易理解、记忆相关的知识,同时也能在读图的同时掌握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此外,初中W生还可以通过这些地理图像对地理事物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对地理中的空间分布规律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各要素进行关联记忆。

第二,初中地理的知识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其中需要学生进行记忆的知识点较多。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需要将关键的知识点教授给学生,并让学生通过自身学习将知识点牢牢记住,但是教师不能够一味的要求学生对地理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这样会导致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减弱、学习效率下降,因此教师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

基于地理学科知识庞杂的显著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符合地理学科特性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下对地理知识点进行记忆,教师还要使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教师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下进行学习主要有三种方法。

首先,使用口诀法对地理知识进行记忆。初中地理中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包含了大量的地理名词,这样教师在教授知识的时候就可以使用口诀法。例如,学生对行星进行记忆的时候就可以使用口诀:“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同时教师还可以告诉学生在以前的教材中是“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在2006年冥王星因为运行轨迹受其他行星影响,不符合行星的定义,被降级为“矮行星”。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又趁机对学生进行了知识拓展。

其次,使用图像法对地理知识进行记忆。地图是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用得最多的教学工具之一,也是地理知识最直接的载体之一,地图向学生直观的展现了大量的地理知识,但遗憾的是大多数初中学生对图形图像的重视程度不高,在学习中并没有认真的对地图等图像。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多看图、识图,并通过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学会绘图、用图,将知识点同图像结合起来。

最后,使用观察法对地理知识进行记忆。教师在对初中地理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行重点讲解,对这些地理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和规律,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并结合书本知识找到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和规律,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自我学习的能力素质。因为初中地理学科其知识构成的特殊性,教师应该把握好该学科的特点,针对其特点来设计初中地理教学。

二、教师应该注意课堂氛围的营造

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初中地理课堂氛围的营造是需要教师着重注意的,初中学生只有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下学习才能够轻松、愉快、高效的学习。教师在课堂氛围的营造时需要保持同学生的交流,组织学生对地理学科进行学习,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充分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设计提出问题时,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充分的考虑,使问题的提出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真实需要,契合学生当前的心理特征。教师需要在问题的解决时对学生的思路进行引导,充分给予学生思维上的自由,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更为活跃。并且,教师在根据所涉及知识设计相关问题时,要注意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现阶段的实际能力,对问题的难度进行合理把握,这样才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的进行学习。

第3篇

初中地理教学所开展的教学内容应当是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帮助的内容,所以在开展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把侧重点放在生活体验方面,充分联系生活体验和地理的相关知识,让日常生活与地理问题之间相互融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体现地理知识,地理教学中无处不联系着生活的点滴,从而使得学生可以从课堂中对地理知识进行理解和感悟,并且让所教学的地理知识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的生活提供服务。只有真正做到让学生学以致用,才能够保证知识的生命力。

1.培养学生认识生活与地理知识之间的关系

初中生有好奇心重和求知欲强的特点,主要是因为在该阶段初中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在快速发育,所以初中地理教师在开展地理相关知识的教学时需要充分利用初中生所具有的这些特点,逐渐让学生对学习地理产生兴趣,从而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地理相关知识。尝试将生活引入地理课堂,不仅能够让地理教学的内容不再那么枯燥,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听讲,还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观察生活中出现的点点滴滴,并且针对生活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和现象,都会下意识地借助地理知识去理解,从而可以将地理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也使得学生养成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的习惯。开展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教学方式,其关键点在于学生,只有让学生具备能力自主地发现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之g的联系,并且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对地理知识的应用,才能够逐渐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探索发现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和勇气,进而借助自己的亲身体会更加深刻地理解课堂学习的知识,然后继续将学习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要想具备这样的能力是需要对学生进行一段时间培养的,例如,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寻找一些能够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的实例。因为自然地理相关知识都较为虚无缥缈,所以教学内容不免过于干涩、抽象,这使得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相关的知识含义,对此教师需要借助各种生活中存在的实例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讲解。

2.借助当地地理资源培养学生学习观察能力

地理教学中涵盖了诸多地质等方面的知识,而实际上每一所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都不同,学校附近很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地质,学生生活的地方也会存在不同的地质情况。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地理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地观察周边的地质、水文等情况,并且做好相关记录,与课本上介绍的诸多不同的地质环境知识进行一一对比,以此来判断自己所观察的区域属于哪种地质。例如,在进行地貌的讲解时,就可以让学生在周末去周边走一走,认真观察一下当地属于哪种地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通过在学生已经较为熟悉的区域深度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好学、善思、多观察的好习惯。

3.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入生活现象,帮助学生掌握新的知识点

诸如生活环境、教室环境等情景都可以被用来帮助初中地理教学,通过这些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相连的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促使其以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知识,确保地理教学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在此可以借鉴一位初中地理教师在就我国不同时空降雨规律的教学时使用的例子:一位外国人在8、9月份到我国旅游,以河北作为出发点,一路向西旅游,在河北时因为突降暴雨,所以他买了一把伞,随后去了甘肃,在甘肃游玩了大半个月,都没有遇到下雨的时候,他觉得雨伞累赘,就把雨伞扔掉了。后来南下到了福建闽南,很快又遇到了好几场大暴雨,对此他很是不解,为什么我有伞就不下雨,下雨时我就没伞?这个例子听起来很是好笑,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就这个例子安排学生进行讨论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国的不同时空降水有什么规律?通过积极讨论,学生可以发现因为受夏季季风的影响,我国的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是逐渐减少的,所以在夏季的时候,东部南方雨季很长,而西部全年都少雨,北方虽存在雨季,但很短暂。借助教师恰当准确的引导和调控,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得课堂气氛得以调节,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并且掌握了新的知识。

4.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任何知识的学习掌握都是为了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应用到,地理教学也不例外,这也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目标。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就生活中出现的一些自然现象或者遇到的实际问题借助地理知识进行解决。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研究月亮、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关系,学生一般会认为月亮和太阳都是围绕地球转的,此时教师告诉学生,实际上地球是围绕太阳转的,而月亮是围绕地球转的,把月亮和地球看作一个整体又是围绕太阳转的,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可以保证其以强烈的求知欲来参与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中,并且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野外通过太阳和月亮来判断方向。

在人们的生活中,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在进行初中地理知识教学的时候,需要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借助构建生活化的情景和案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各种实际生活例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应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学习地理知识用于解决身边的问题,达到开展初中地理教学的目的。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韩城镇中学)

第4篇

    一、正确认识,寻找差异

    初中地理教材整体框架是按照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顺序构建的基本知识。高二地理则分为两大块: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以人地间的关系为主线,介绍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的基本规律,人地和谐地可持续发展 。初中、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①初中地理教材中具体地理事实,地理材料较多,高中地 理则侧重于揭示地理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规律。②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讲述世界各地区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和经济特征; 高中地理是系统地理,主要论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形成原理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③初中地理以感性 知识为主,高中地理则上升到理性知识;前者是基础和依据 ,后者则是前者的加深和 拓宽,两者相辅相存。

    从内容上看,高中地理教学与初中地理相比,深度掘进,广度拓宽,梯度增强,角度多维。这正是高二学生难以适应的重要原因。例如,初中地理讲地球表面大气运动的规律时,教师通过“ 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并记住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所处的纬度位置及范围,而高一学生则还要在教师引导启发下运用热力环流形成的特点,深入探讨这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形成过程、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在高中地理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地理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发现一般性的地理规律,同时介绍大量的相关资料,延伸地理内容,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从特殊地理现象到一般地理规律的抽象概括能力; 通过各种方法训练学生多角度多视野观察和分析问题,得到正确的结论。

    从教学方法看,初中地理教学活动通常以具体的地理事实及相关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传授基本的地理知识和训练基本的地理技能为主要目的,对教学活动控制程度比较高,老师就像学生的拐杖,学生的依赖性较大。而高中阶段侧重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更高层次思维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要使学生养成研究性和合作性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 需要学生靠自己的头脑去自主思考解决以前没有遇到的很多问题。

    二、有效衔接,发展学生

    1.基础知识点的衔接巩固

    初中阶段,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点学习得比较多,但每一个地理知识点都属介绍性的,每一部分知识只介绍其中的一个点或很少的一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很少谈及,没有进行较具体的运用,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学生容易淡忘。进入高二后,学生要回忆起初中部分基础知识会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一些预习旧知的工作,并请学生把初中教材在上课时带着,课堂中进行初中知识点的复习,以此来引出高中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这样的课堂效果是比较理想的。如高二“ 地球运动的意义”部分,较完整和系统地讲授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而初中阶段只突出罗列了“昼夜交替”。新授时可以从“ 昼夜交替”的原因入手,请同学思考,再从结论“ 地球自转”还会产生哪些现象,降解难度。这样,把初高中的地理知识点有效地穿插起来,形成一线,也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2.读图技能的衔接

    学习地理学科的有效捷径就是读图、用图的技能。在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 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等”,高中阶段还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 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有关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目标在不断深化,有一定的梯度性。初中阶段停留于图上有什么地理事物,较少探究为什么。初中学生在探究“ 为什么”中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还未能深切体会到,而进入高中后,这一有效方法运用得好,那么学习地理就会感到轻松而有趣乃至事半功倍。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是重点又是难点,有效利用读图方式从初中所学知识入手,引出更深层次的知识,学生不再感到难点“难”学,而且利用图示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以后的学习中,将图作为一种得力的学习工具,逐步做到观其“ 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

    3.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地理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单一,只是从某一方面看待问题,而高中地理需要从多角度、多方位、不同的层次去看待问题,也是将初中的知识“点”过渡到高中知识层“ 面”进而形成知识网”所必须经过的途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学生学习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部分,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认为内地核物质是固体状态? 依据是什么呢?”百思不得其解。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合作研究,共同分析,解决这一问题。有同学提出: 在“地震波速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上,内核只有纵波通过,无横波,则排除液态,可能是气态或固态。也有同学通过上网查找,发现这一情况,纵波在 5149千米深度处也有可能转化为横波,所以 说内核部分是固态,图上在深度5120——6371千米之间如能添绘一小段横波,这样就更完整…… 通过合作研究,不仅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在合作中相互取长补短,使地理学科学习充满了乐趣与生机。

第5篇

1.比较分析初中和高中地理的教学方式

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比较少,因此一般采用直观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老师一般是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逐个讲解,并对基本能力和技巧进行反复训练和培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变多、变深、变难,教学主要是偏重于对理论、规律、原理进行解释,主要是要求学生在作业完成上进行疑难点解答。高中地理考试偏重于对能力的考察,出题比较灵活,这样就要求在进行初中和高中地理衔接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图形上的知识讲解,引导学生通过图形进行知识推理,提高学生用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2.比较分析初中和高中地理的学习方式

在初中,由于学生年龄小,一般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以直观的形象思维进行学习,在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方面,初中生能力有限,还不擅长进行独立思考和学习;而高中学生在进行地理学习一般是采用自主、合作以及探究式学习方式,老师在课堂上进行知识引导,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学习,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过程中,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利用开放性和发散性思维进行问题解决。

二、分析初中和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措施

1.老师要十分了解地理的教材内容

在初中升入高中阶段,尤其是在高一这个学期,老师应该要对高中地理的教材进行了解,并能够对学科知识体系进行了解,同时还要知道义务教育阶段中的教学标准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才能够真正明白整个教学系统,对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老师在对教材内容进行掌握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初中和高中地理知识点的联系进行分析,要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衔接初中和高中相关的知识点,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对旧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对新的知识点进行学习,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进行新旧知识点的比较和学习,在脑海中构建正确的认知结构,同时还要使学生能够储存更多的知识量,注意对初中残缺的地理知识进行学习和弥补,加强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完善知识体系,进而用高中学到的地理知识进行实际问题解决。

2.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发散思维,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时,主要是让学生进行假说或者是寻找多种可能性的结论和答案;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聚合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将掌握的信息汇聚到同一个方向,进而找出一个完整、正确的答案。初中和高中地理教学中都十分强调用图解决问题,因此老师应该要根据这个共同点进行知识点衔接,使学生能够通过图形进行知识衔接和思维转换。

3.注意调动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兴趣是孩子的第一老师。为了能够使初中和高中的地理教学更加衔接起来,老师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点迁移,多注意联系实际生活,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视野开阔,这样不仅能够使地理的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基本的知识,并能够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能力。

4.注意端正学生的地理学习态度

在高一进行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首先老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做好榜样示范,使学生能够在观察老师的言谈举止上进行模仿,进而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在课堂上,老师要对学生正确的态度进行表扬和肯定,或者是其他奖励方式,这样能够强化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同时学生自身要经常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检验、自我激励、自我批评、自我监督,这样能够从学生内部进行态度端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对错误的学习态度进行批评和相应的惩罚,这样能够有助于学生抑制或者是弱化错误行为的倾向,同时用比较公正、客观的方式对正确态度的学生进行表扬,这样不断地进行正面强化,能够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三、总结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互动合作”;教学方法

地理学科虽然是一门自然科学,但是地理知识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实用性很强。特别在人类日益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学习地理知识能够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能更好地保护好环境。为了使学生能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笔者在此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互动合作”教学方式的建构与优化。

一、提出问题促“互动合作”教学

我们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总能发现一种现象:初中地理是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可是为什么学生在听课时,兴趣激发不出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很少。在章节教学任务结束后,也没有进行一两次课堂合作互动。所以,笔者认为,应该要以问题来促“互动合作”教学,迫使学生在问题的带动下进行互动合作。例如在讲授“气候”的知识点时,我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提出下列问题:喜马拉雅山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是什么原因导致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由以前的8848.43米降为8844.43米呢?同时要求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此问题的提出在学生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结合地壳运动和气候的知识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互动合作”的教学现象出现了,学生在讨论中团结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寻找正确的答案,凝聚了大家的智慧。经过讨论后,大家认为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为什么会下降,可能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①测量的技术有限,所以出现了误差;②地壳运动导致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下降;③全球气候变暖,珠穆朗玛峰顶端的冰雪融化,致使珠穆朗玛峰的“高度”降低。所以说通过提问能够让学生以讨论交流的方法相互学习、交换看法,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开展活动促“互动合作”教学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活动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学生在活动中能与课本知识“近距离”地接触,能去亲身体验活动所带来的快乐,能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的授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黄土高原的地形面貌、水土流失严重等知识点。我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要求这四组的学生熟悉教材上的内容,然后每组把这一章节的内容通过戏剧或小品的形式呈现出来,由学生扮演戏剧中的角色。这样贴近生活的表演,为学生创造了一定的生活教育情境,有效地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情绪,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身体、心灵的解放和自我发展,有效地展开了学生的互动学习策略。

三、结合生活促“互动合作”教学

地理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该从我们的生活中发掘出和地理知识相关的现象,使它们“进入课堂”,引导学生“互动合作”,以助于地理知识的识记和理解。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中的第二节《气候》,在讲解这一节内容时,我要求学生结合南安市的气候特点,特别是结合南安市2014年上半年的天气状况,然后再思考:我国气候多样,季风显著这个特点在我们南安市的气候上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当这个问题提出来之后,学生能很快地回忆起南安市2014年上半年的天气――3、4月份细雨绵绵,多日不见阳光。然后再给他复习原有的知识点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学生就能理解季风是指一年内盛行风向随季节而发生明显变化的风。所以说,地理教师只要能结合当地人们的生活现状,善于发掘出生活现象与地理知识的相关点,引导学生以互动合作的形式去思考这些现象,分析探究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必能使学生感悟地理知识,学习地理。

四、建立“互动合作”教学总体构架

互动式教学是一种教学取向,它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化,增强其“授权感”,它应该以活动为中介,统整诸种教学因素,构成一个立体交互的网络。如: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是学习小组的组成部分,其活动必须受小组成员检查、评估和认可,成员之间必须建立合作互动的关系。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各小组成员按照学习程度进行搭配,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合作中求互动,在互动中达到互补。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学会肯定别人,热情帮助别人,在向别人学习同时也教会别人,在教别人的同时也能学到知识,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思维在合作中碰撞,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看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第7篇

一、理解学习内容

地理知识的记忆需要在理解的前提下,只有深刻理解了知识的内涵,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操作。首先是教师自己,需对初中地理知识有整体的把握。在研习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认真设计好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将教学内容理解充分。在此基础上,才能将教学目标下的知识点准确地,有创造性地进行总结和加工。而学生在进行口号式的朗读前,也需要先进行初步的的学习,理解所学的知识。口号式的朗读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更牢地记忆。

二、总结关键词句

口号式的朗读不适合所有的地理语言,需要将某些地理知识经过总结、提炼、加工、概括,形成相对比较工整或对称,词句相对简练的地理语言。例如,在教学“地形对降水的影响”知识的时候,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将该知识总结成“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在教学“东南亚中南半岛地形特点”的时候,将该知识总结成“南北走向,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在教学“夏季风对降水的影响”的时候,将该知识总结成“夏季风强,降水多,易洪涝;夏季风弱,降水少,易干旱”。

三、韵律朗读训练

口号式的朗读,需要读出韵律,读出节奏,这样学生不仅读来朗朗上口,而且还读出了趣味。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乐于朗读,特别是当集体朗读时,就特别有意思,类似于喊口号了。如在朗读“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时,将每三个字的最后一个字故意拉长些。还可以学生之间互相训练。如一同学读“迎风坡”,另一同学接着说“降水多”,一同学读“背风坡”,另一同学接“降水少”。这种口号式的朗读法,富有韵律和节奏,只要多朗读几遍,学生就记住了,而且不容易忘。

四、联想想象并举

在学生朗读时,还是要引导好学生注意思维的同步性。很多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因为韵律与节奏感比较强,所以很容易就进入动口不动脑的状况,“有口无心”式的朗读是在口号式朗读过程中最易出现的问题。根据笔者实践,将联想和想象结合到口号式的朗读中,这样就能“口脑并用”了。例如,在朗读“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的过程中,朗读者需想象一座山,在山的迎风一侧,暖湿气流吹来,气流抬升后下着大雨,在背风一侧,气流下沉,没有降水。在朗读的过程中,这个想象的画面跟着快速闪过。这样知识点就记得更加牢固。口号式朗读法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地理知识,那哪些知识适用呢,需要我们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与创造。同一地理知识点提炼的关键词句可以不同,但要能概括该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口号式朗读法给了学生一种趣味性比较强的学习记忆方法,我们教师如果在平时的初中地理教学中能多注意运用,相信我们的初中地理教学定能增色不少。

作者:张淦均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通海中学

第8篇

每年高一学生进入高中地理学习的时候,都感觉高一地理的学习非常困难,这其中有很多原因。经过调查研究发现主要原因在于初中地理知识与高中地理知识未能有效衔接,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先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学生学起来会感到轻松很多,也容易很多。结合高中教学实际阐述高中和初中地理教学的衔接原则,从学习方法、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习兴趣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课堂教学;方法策略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规定:“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应该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地理课程相衔接,通过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该描述中可以看出,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教学应该是一个前后联系的统一整体。很多初中毕业的学生在进入高中后,发现地理非常难学,尤其是必修一的学习,无论在学习方法上还是地理知识接受上都无法适应,这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既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影响了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从而影响学生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

一、高一地理必须要和初中地理相衔接的原因

1.学生初中地理基础薄弱

很多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一点地理基础知识都没有,在上课的时候感到非常吃力。如在看地图的时候,学生经常说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上边是什么,下面是什么。正常的说法应该是西面是什么,东面是什么,北面是什么,南面是什么。因为地图的判读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但很多高一学生不知道。对于经度和纬度很多同学不知道,在高一必修1第一章“地球的运动”讲到地方时和时区计算时,需要用到经纬度。很多学生在初中没有好好学习地理,导致了这部分知识的欠缺,从而使其进入高中后感到地理学习很难。

2.高中教材结构不合理

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任何一门学科的编排都应该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这样学生便于接受,也符合认知的规律。但目前的高一必修1地理教材,高一第一学期五章内容都是很难的自然地理,从“地球的运动”“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标形态的塑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这几章的学习,要涉及到很多初中地理知识,还涉及到学生的物理学、数学中的立体几何、生物学、区域地理的地图等,有的很抽象、有的规律性很强,这些内容对刚上高一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和接受。

3.教学安排不科学

目前的教学都是以考试为指挥棒。初中中考地理不是必考科目,所以在初中教学中地理不受重视,有的学校初中地理课时少,经常等到考试前发一些地理资料给学生背诵即可,有的学校缺乏专业的地理教师,使用其他任课教师来上地理,导致初中学生对地理知识了解甚少。学生进入高中后,学科明显增多,地理课一般一周只有2课时,而高一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属于理科性质,理解难度大,有限的时间和薄弱的地理基础,导致高一学生的地理学习非常困难。

二、高一地理和初中地理相衔接的教学策略

1.学生学习方法上的衔接

初中阶段所学科目少,教材内容简单,课时多,学生学起来感觉相对容易。同时,初中学生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在学习上主要以记忆为主。进入高中后,学科增多,内容增加,难度和深度增强,加上高一必修1地理偏理科性质,所以学生在理解上感到很难。进入高一后,教师应先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课本上有些知识还应延续初中的学习方法,先记忆,甚至死背。把这些知识点记住了以后再理解。如在学习必修1第三章“洋流”这一节的内容时,洋流的成因、洋流的性质、洋流的分布规律以及洋流的名称可以让学生进行背诵或者默写。洋流的规律概括为“中低纬度的洋流是‘北顺南逆,西暖冬寒’、中高纬度是‘北半球逆时针,西寒东暖、南半球是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这些规律先让学生熟记,如果学生记不住可以通过画洋流模式图或者默写的方式来加强,至于洋流名称的记忆则要求学生先记住各大洋的名称以及沿岸城市的名称,洋流的名称主要以流经地区命名。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心中有世界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轮廓图,在做题目时只要把简图画出来,把规律背出来,题目自然就出来了。所以对这部分以识记为主的地理知识,教师还是要延续初中方法。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久而久之就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地理学习自然就感到容易了。

2.教师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高中阶段课时紧张,课堂容量大,有时一节课既要讲课后习题又要讲新课,时间非常紧凑。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习惯,课前的预习、课堂重点听讲、课后的练习以及复习,都与初中有较大区别。首先,要熟悉地理课标和教材,对整个高中地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教学时就会游刃有余,知道哪个阶段讲解哪些内容,讲到什么深度,要求学生掌握哪些,当然,最好对初中地理课标也要进行了解,对初中教材熟悉,这样,就可以把初中和高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更高层次的知识体系,有的放矢,节省教学时间,做到事半功倍。其次,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和调查。考入高中的学生,在初中阶段都是学习的佼佼者。进入高中后,有的还沉浸在考入高中的成功中,有的还在怀念初中,但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学习的好坏在于各自是否进入了学习状态。因此,学生进入高中后,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了解和调查,逐一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进行生活上的关心,使他们从初中顺利过渡到高中的学习。

3.高一教学内容与初中的衔接

高一必修1的主要内容是自然地理,每一章都很难,无论知识点还是课堂容量都与初中不一样。有些地理知识是初中教材中有的,在初中阶段应该掌握的,进入高中后,这些初中知识点会用到,用来理解高中知识。如果这部分初中知识没有学习好和掌握牢固,在高中地理学习中肯定就会有障碍。如在教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一章中的“时区和时差”“昼夜长短”两部分中有关计算的问题。按照正常的备课,介绍经度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度地方时相差1分钟,1个时区相差1个小时,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但在上课的时候,讲到具体计算时,发现学生对东经、西经、本初子午线、把经度换算成时区等知识都不会。这些知识都是初中地理内容,通过了解知道学生在初中地理课没有好好上,有的初中没有正式的地理教师、有的初中地理课基本不上,导致学生对经度、纬度、时区部分的知识都不知道。通过课后及时反思,调整教案,在其他班级授课时,先补充初中地理的知识,然后再教高中的内容,经过这样的补充,学生学起来就轻松多了。再比如,在学习必修1第三章“洋流”时,有的学生对世界上的大洋名称和分布以及个大洋的轮廓特征不知道,更不知道洋流流经沿岸的地名。所以在学习洋流时,先补充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用多媒体显示世界地形图,带领学生读出大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南极大陆,了解各大洋的轮廓特征以及大洋两侧的大陆名称,记住洋流流经各地的地名。通过对初中地理知识的补充,学生的学习会感到比较轻松,理解上也比较容易。

4.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初中学生刚刚进入高中,由于初中很多学生和学校对初中地理不是很重视,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还有的学生对高中地理的认识仅停留在初中阶段的理解上,因此,在学生进入高一的学习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地理。如在讲到“板块构造”部分知识时,比较枯燥。把初中地理上有关“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引入课堂,“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南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一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组合起来,他坚信这不是巧合,便顺着这条思路研究下去,后来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学生很快有了兴趣,然后带领学生看世界轮廓图,继续讲板块构造理论,六大板块的理解就容易了。

三、结束语

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高一是关键,而且高中地理中的三本必修课本,两本必须是在高一完成。所以,教师要调查研究学生,分析学生个体差异,把初中和高中教材知识有机衔接起来,降低学生高中地理学习的难度。在衔接的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教学机会,促进学生在地理学习能力上的提升,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恰当的教学时机,把初中必要的地理知识给学生进行补习。总之,高一地理和初中地理的衔接很重要,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地理的成败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高一阶段,教师在对初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能否做好衔接,能否正确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非常重要。如果这些工作都做到位,学生对高中地理的学习一定不会感到困难。

作者:陈岚婷 单位:江苏省震泽中学

参考文献:

[1]罗雅晶.新课程标准下初高中地理衔接问题的分析及解决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5).

[2]郑于艺,黄志明.让微课为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润色[J].地理教学,2015,(17).

第9篇

微课教学严重冲击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被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微课教学,有利于促进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本文通过具体论述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并列举典型案例进行强调,有利于提升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

微课;初中;地理

1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1.1借助微课解释重点难点,启发学生思维: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讲解抽象的重难点知识时,如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增加学生理解生涩知识点的难度,导致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因此,如果老师合理的将微课应用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微课的色、形、光和声等功能,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具象化,能够让学生在极具感染力的地理课堂中学习,让学生深入感受抽象知识的连续性,从而最大限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例如:在学习《四大地理区域》这节内容时,由于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时具有一定的难度性,所以便可以利用微课录制Flash,以视频的形式展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特征。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详细的告知学生[2]。这样通过微课视频的动态演示,又有老师的详细讲解,有利于让学生更加生动、更形象的学习地理课堂教学内容,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在生动有趣的地理课堂中学习,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深入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

1.2选择合适的微课程素材,提高课堂效率:

在应用微课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微课程教学素材的选择直接决定了微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是灵活应用微课程教学理念的关键所在。其中,作为初中地理老师,在地理课程教学中选择微课程教学素材时应注意下列两个原则:

1.2.1坚持科学性的原则。

在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所应用的教科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原则,而地理学科自身的知识点也需要讲究科学性,这则要求初中老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科学性的原则,广泛搜集科学合理的微课程教学素材,并将其通过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植入到微课程视频教学过程中,这样有利于保障初中地理学科教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避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产生误导现象[3]。例如:在《工业、城市与交通》一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便可以利用视频播放“神州”发射的视频资料,以此导入新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回顾西部地区的矿产分布情况,了解西部的工业主要是在丰富的矿产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掌握西部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4]。

1.2.2坚持典型性原则。

微课程在应用中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掌握地理知识,就应该选择典型性的教学素材。例如:以《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内容为微课案例,其微课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比较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全面了解两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并能够通过读图准确确定范围和概括所谓位置的特点,老师在微课的教学过程中则可以借鉴《是真的吗》电视节目,提出“看三分流水,纤流细细,珠穆郎玛,唯我独尊”和“北风卷地白草拆,胡天八月即飞雪;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个地理案例,充分利用地区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来进行分析,了解青藏地区气温低,多雪山、冰川,而西北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出现了沙漠,并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通过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深入掌握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位置特点和气候条件。

1.3通过微课复习知识,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结束之后,采取微课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自觉进行校正和练习,从而达到巩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目的。例如:在学习“首都———北京”一章内容的《祖国的心脏》内容时,由于课堂只有40分钟的时间,而要想学生能够深入掌握北京的简称、全称、轮廓和位置等知识点,具有一定的难度性。因此,当这节地理课堂教学结束之后,老师便可以充分利用微课辅助采用Flash进行教学,以拼图的形式组合北京的具体地理知识点,让学生在整个游戏过程中不断进行复习,从而达到巩固课堂教学知识点的目的。再例如:在学习《黄土高原的治理与开发》的内容复习过程中,老师便可以紧密联系教学内容,制作《黄土高原的治理试题讲解》《黄土高原的开发重难点》等微课。然而,由于学生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这节内容的基础知识,所以老师便可以组织观看关于黄土高原当前的实际情况,并在学生观看微视频结束之后,帮助学生整理学案,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纠正策略,从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难点基础知识的目的。

2典型案例分析

本文以《生态保护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微课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首先老师展示以往美丽新疆的微视频,这时引起了学生的质疑,为什么图片中的新疆这么美呢?而当前大部分关于新疆地区的图片都是戈壁、沙漠和荒凉的景象,从而导出“生态保护”这节内容;其次,以多媒体设备将土地荒漠化、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等现象融入微课中,让学生思考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部分学生提出应实施一系列的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多个自然保护区;再次,老师可播放《可可西里》中的片段,让学生思考他们是因为什么杀害藏羚羊呢[5]?原本他们仅仅只是普通牧民,但因为草原退化,土地变成了沙子,迫于生计,他们成了偷猎者的帮凶。通过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知道重要的保护区中的保护资源,有效提升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效率。

3结论

总而言之,微课程是初中地理老师突破传统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思维的一种创新性教学方法。将微课合理应用到初中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创新地理课程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水平,满足中学地理课程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因此,为了最大限度提升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效率,便需要学校老师深入探究微课的应用策略,借鉴成功的实践经验,让微课程教学技术越来越成熟。

作者:王艳梅 单位:枣庄市第十五中学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差异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11502

一直以来,地理学科在初中是以“副科”的学科地位存在的,师生对地理科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初中毕业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普遍薄弱,与高中的地理学习以及高考的要求严重脱节。学生初中地理基础知识的匮乏成了高中地理学习的最大障碍,因此,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非常重要。

一、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差异

初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许多人为或非人为因素所致的差异,只有洞悉这些差异,才能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最明显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几点。

1.知识内容:浅显深奥

初中地理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内容较为浅显;高中地理课程不再全面学习区域地理,而是学习系统地理和应用地理,知识有些深奥、难懂。

例如“地球的运动”的内容,在初中地理《2.1.3经纬网 地球的运动》(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只需简单理解有关概念、特点以及由此引起的昼夜不同、四季划分等现象;而在高中地理《1.3地球的运动》(人教版必修1)中,则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并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抽象的分析、判断及计算等,还增加了一些新的难以理解的地理术语,如线速度、角速度等,其中的很多知识显得琐碎而深奥。

2.学习范围:书本生活

初中地理学习侧重“现象”,学生一般达到“2W”即可,即知道“是什么(What)、在哪里(Where)”这些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就行;而高中地理则重“原理”,不仅要知道“2W”,还要搞清另外的“3W”,即“为什么(Why)、何时形成(When)、将来怎么变化(Will)”。后者紧紧和自然、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显得比前者更重要。一句话,高中地理就是生活。只有深刻地了解自然社会生活,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高中地理。对于从初中刚升上高中的学生而言,地理的学习有着强烈的“跨度感”,需要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才行。

例如“气候”的学习,在初中地理《4.1天气与气候》(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只要求学生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知道主要气候的主要分布区域,会根据图表判断气候类型即可。这些要求看看书本即可达到。而在高中地理《2.3天气与气候》(人教版必修1)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求学生根据文字描述或图表等相关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气候类型、形成原因、怎样分布等,如锋面系统、气旋、反气旋等难以理解的地理术语也随之出现,更加要求学生借助现实生活去感悟、理解与掌握这些地理知识。

3.教学方式:记忆探究

初中地理的教学方式,主要受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所限,多属于“经验记忆型”,即以教师讲解、谈话和学生背诵地理课本内容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即使课改后,也仅仅在口头上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实际操作中还是主要靠学生记忆地理知识。而高中地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空间思维、读图分析、l现并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学习方式由初中的被动接收变为主动获取的“探索理解型”,经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才能深刻理解高中地理知识,学好高中地理。

例如,初中地理《2.1认识地球》(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基本数据,熟记地球仪经纬线特点、南北半球、地球公转自转等简单知识;但到了高中,仅靠记忆是不行的,关键要让学生通过探究,理解地理知识。如高中地理《1.1宇宙中的地球》(人教版必修1)一节,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可设计实验―观察―检验―评价―得出结论一系列环节,让学生明确并掌握“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哪些”等相关知识。

二、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

笔者所在地区目前高一使用的人教版地理教材,与初中使用的湘教版新教材并不配套,导致地理教学衔接中出现许多问题。

1.如何实现地理知识的梯度衔接是主要问题

纵观现行的初高中地理教材,不难发现知识内容的衔接不够,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仍以“地球的运动”的教学为例,在初中教材中只有一幅很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并在图下附有公转特点等说明文字,很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属于介绍性的,中考中也很少出

[基金项目]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初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衔接研究”,课题编号:JYYB2014190。现此章内容。但在高中地理中,这一章却要求学生“十分精通”,在高考中关于此章的难题经常出现。学生对类似的巨大变化感到不适应。

总体上看,初中地理大多使用感性材料,内容通俗易懂,成因或规律性知识不涉及,知识点间无联系,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容易忘记。而高中地理涉及许多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以理性知识为主,探讨其成因和变化规律,系统性、理论性和概念性更强。这也是导致初高中地理教学中出现知识衔接的梯度问题的原因。

2.如何加强地理课标理念的无缝衔接是关键问题

比较一下现阶段初高中地理教材及课程标准可知,二者在理念上存在着不同。前者主要涉及社会与自然两方面,并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作为首个理念,教材内容的编排相对简单;后者在初中理念的基础上,增加了人文和科学两个领域,目标更加明确,把“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首个理念提出来,需要学生从了解、知道地理知识,提升到探究、分析与应用地理现象等。

从初中地理课标理念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到高中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同样要凸显“生活中的地理”,但高中却要体现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强调融入社会、自然,体验环境与生活,提升自我的应变与适应能力等。所以,实现初高中地理课标理念的无缝衔接,在高中经常穿插一些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让学生自觉培养地理素养,培养生存能力等,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关键所在。

3.如何面对地理教学与地理考题的错位衔接是现实问题

具体到现实教学中,虽然现在不提倡“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但是仍要面对当前的考试。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应试能力培养中,普遍存在教学的错位衔接,这也成为当前地理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之一。比如,地理试卷中已经或将要出现“现场问答题”“野外考察题”“角色扮演题”等,以发挥学生的地理潜能,增强试题的趣味性;又如,地理试题中有很多涉及人类、自然方面的热点问题,尤其在资源、环境和保护、人口、粮食等方面,更加突出……这些考查题,在平时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很少会涉及,但在试题中却常见。因此,地理教学与地理考题之间的错位,成为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现实问题之一。

三、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

1.把握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点

初高中地理知识有许多衔接点,理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并且以此为教学突破口,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和地理课标要求,全面把握这些衔接点,从而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例如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与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城市”内容中,就存在许多衔接点:七年级的“城市问题”与高中选修4的“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八年级的“东北地区城市分布的特点”与高中选修4的“城镇布局与协调发展”;七年级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在村庄演化为城市过程中,规模、建筑风格、人口以及生活方式发生的改变,分析河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与高中地理“城市区位”活动中的“解释城市在中纬度、河口及滨海平地河谷分布密集的原因,据图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形成与自然经济区位的关系”等等。初中地理教师尤其要在这些衔接点的教学上下些功夫。

2.抓住初中地理教学的“区域”这条主线

初中地理教学以区域地理为主,并以区域作为地理研究的基本单位,而高中许多地理原理内容的引入与探讨要通过初中区域地理的具体案例加以说明,即地理现象的发展变化要依托一定的空间位置来呈现,可见区域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在初中地理教W中,要抓住“区域”这条主线,地理教师要通览高中地理教材相关内容,适当对初中地理内容进行拓展或加深,为学生将来的学习衔接打下坚实基础。

比如对初中生的读图定位分析等能力进行培养,要求学生从地图中找出相关区域的位置,包括经纬度、海陆、板块、半球等各个位置,形成空间表象,建立空间概念,为高中阶段将要增加的大气环境与洋流位置等空间形态和结构等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降低其难度,让学生将来在高中能体会知识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3.拓展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途径

地理知识涉及面较广,包含很多学科的内容。高中教师往往会列举相当多的非地理学科的知识或常识,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而初中生的地理知识面不宽,对较为常见的地理常识也不是十分了解,对曾经学习过的地理知识常常遗忘,这就增加了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难度。

因此,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在引导学生学好地理教材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地理实践活动,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使得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更容易。例如,让学生观察分析码头港口的选址、城郊农业的区位选择、城市规划中商业区的布局等。有条件的初中学校可结合区域地理、人文地理和历史文化,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地理校本教材,这对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也大有帮助。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生活化 案例教学 教学质量

随着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教师要准确把握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挖掘初中地理课程的生活内涵,设计更多生活化的教学案例,促进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地理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尤其是随着初中地理教学在教学理念上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对传统地理教学模式的改革更加迫切,需要初中地理教师积极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创设更多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生活化情景,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地理课程的开设,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学会利用地理知识更好的认识我们的生活和周边世界,因此对于初中地理的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生活化情境的营造,即结合将要讲解的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多选择一些学生容易理解、感兴趣的教育材料,促进学生对于新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认知,增长新的知识和经验,最终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例如,在讲到“多变的天气”时,如果教师只是单向的知识灌输,学生只是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在过一段时间后很容易遗忘,因此地理教师可以从一年四季的中某几天的天气预报作为教学情境,讲解气温、风向、天气的变化以及相关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降低学生在学习抽象知识时的难度,避免因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而导致的遗忘。

二、从乡土资源入手,培养学生对生活地理的洞察力

细心的地理教师会发现,其实很多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素材。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善于从身边的乡土资源入手,来加强地理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引导学生对自己身边比较熟知又感兴趣的地理现象多观察、多思考,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对地理奥秘的探究兴趣,更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多看、勤思、爱学习的好习惯。例如,在讲到“水资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当地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水资源的污染情况进行观察、记录,然后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水资源节约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这对学生观察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将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加强生活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在“做”中学地理,是陶行知“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所以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实现“教、学、做”之间的衔接与融合,充分发挥地理课程需要实践、易实践的教学特征,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地理课程的生活实践当中,进而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例如,新学期结束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一定的生活实践任务,收集自己在外出旅游时的导游图或照片,然后在开学后拿到课堂上一起分享,并借此进行延伸,引出如何看地图、如何在野外辨别方向、如何画线路图、怎样选择交通方式、怎样对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等地理知识,从而真正的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四、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关注生活地理中的人文焦点

在现实生活中,地理知识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学校和地理课本上学到地理知识,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获取地理信息,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很多地理新知识和地理现象方面的疑问,此时,往往是教师开展地理教育的最佳时机。对此,初中地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尤其是生活地理中的一些人文焦点,是培训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资源,地理教师可以以此为载体,根据人文地理原理对现实中的一些人文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同学生共同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案,进而实现学有所用的教学目标。

五、让初中地理回归生活,为学生现实生活服务

让初中地理回归学生的生活并未为学生的生活服务,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所以地理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新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或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在讲到“地球的运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太阳一天的变化,每天不同时间点太阳的方位,然后问学生太阳是不是围着我们的学校自东向西的转,学生一般会回答“是”,然后教师告诉学生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因为地球是围着太阳转的,所以是我们的学校在围着太阳转。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都在迫切的想看一下地球围着太阳转的具体情境,从而为教师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学生掌握这部分的内容后,再将学生拉到野外,教导学生如何在野外辨别方向,从而实现了地理知识向生活的回归与服务。

六、结语

基于以上所述,初中地理的生活化教学,是注入课堂活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只有将初中地理教学同初中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确保地理课堂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树立生活化的地理教学理念,积极从生活中挖掘学生感兴趣的教育素材,引导学生用地理的思维去认识世界、观察世界,真正感受到地理知识的趣味性和应用价值,实现初中地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程顺娣.用生活之水浇灌地理教学[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2,(07)

[2]陈翠兰,周申立,李菲菲.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生活化初探[J]. 考试周刊,2011,(56) .

[3]徐淑宏.新课程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第12篇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地理 教学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 生活现象 开放式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39-01

对初中地理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探究,可以一改传统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僵化死板的不利局面,能使学生重新焕发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明确地理课程的学习价值,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地理课堂耗时多、成效低的不良教学局面也能由此得到改善,从而促使地理教学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下面,笔者就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对初中地理教学模式的创新作几点个人观点和做法的描述。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认知难度由易到难,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性认识

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地理概念、现象、规律和事物等都是具有抽象复杂特征的,大大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感知范围,教师也难以在短时间内用语言表达和讲解清楚,这些就形成了学生在地理课程中的学习难点和障碍点。而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将图文、声像等多种形式的电子媒体的教学优势,可以将地理教材中抽象、静态的事物以形象和动态的方式呈现出来。

例如,在学习《气温和降水》这一节中“降水”这部分知识点时,锋面雨、地形雨、对流雨、台风雨这四种降水类型的示意图,是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但是,由于这部分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这时,我们就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这四种降水类型形成的示意图以动态示意图的方式呈现出来,如此,学生就能以一目了然的方式了解这四种类型的降水过程,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促进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感性认识。

二、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模式,拉近学生对地理知识亲切感

地理新课改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地理课堂上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赋予地理教学以生活化气息,可以改变传统地理教学枯燥刻板、机械单调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地理知识也能由此变得简单易懂和便于记忆,而且,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有着极强的促进意义和作用。

例如,以《我们身边的地理》这节内容为例,一上课,我对学生说道:“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一年里,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为什么地球上有的地方是高山、有的地方是海洋?为什么在下雨后,空气会十分清新?为什么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居住的房子构造会与我们所居住的不一样呢?为什么冬天的时候东北异常寒冷,海南还是温暖如夏呢?为什么黄河、长江里面的水是向东流去的?”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与想法,之后,继续对学生说道:“地理知识包罗万象,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学好地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世界上的各种现象有着重要的作用,接下来,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去地理世界中畅游一番。”这样,我通过在导入环节引出学生都十分熟悉的生活现象,并将其与地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认识到了地理学科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以饱满、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探索中。

三、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一直以来,地理课堂都是比较僵化和封闭的,即教师常常在教学课堂上向学生死板灌输地理课本中的各个知识点,导致地理课堂严重缺乏教学的活力,培养出来的学生也缺乏新时代所要求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除了在地理课堂上向学生死板讲解和硬性灌输地理教材中的细小知识点,我们还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实践活动,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将学生培养成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例如,以《中国的水资源》这节内容为例,课堂上让学生对我国水资源有了初步了解和认识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项课下实践任务:自由结合成小组,对当地水资源状况进行了解,如附近水库、水资源污染情况、家庭每月用水量、水费价格等等,并将调查的数据及时记录下来。然后,开展“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的主题活动,要求学生就自己所了解的水污染现象提出合理的解决举措。这样,通过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学习空间大大增加,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而且,通过对这些活动的经历和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美德,使学生树立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感。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大背景下,作为初中地理教师我们要积极探索新的地理教学模式,使高消耗、低效果的地理课堂教学现状得以及时改变,促使地理课堂获得最优化的教学质量,使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都得以极大程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