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初中地理知识点

初中初中地理知识点

时间:2022-10-05 17:25:01

初中初中地理知识点

第1篇

关键词:情境化 有效教学 体验

所谓“有效”地理教学,就是说通过教师在这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率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生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只有教师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不断优化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我一直从事高中地理教学工作,实践中发现:有效地理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接触自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渠道。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掌握、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实质;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思维;可以激励学生去探疑、解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实践,培养学生能力;能够以情生情,调动学习的激情,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具备情境创设基本功,就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或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在近期高三一轮复习的必修三部分我初次尝试了情境化教学,在知识回顾环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面我就以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二节“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为案例分享一下我的“知识点情境化”在有效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初体验。

在备这节课时,我发现涉及的知识点很多,也很分散。于是我联系教材中珠江三角洲的情景,设置了课堂四大板块:知识回顾,知识迁移,课堂巩固,课后加强。其中最重要的是知识点回顾,由于知识点中涉及了区域的农业、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等一系列的课题,我采用了情境化处理――编故事。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故事是学生的第一大需要。”教材中一些著名的实验、发现过程、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等,都是创设故事情境的优质素材。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不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他们进入教学情境,还会使他们从这些扣人心弦,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为一体的“故事”中获取大量的德育教育。于是我就编了如下故事:

20世纪60年代王成出生在珠江三角洲的深圳。1977年,与其他当地农民一样,王成家还从事一些蔗基鱼塘的农业生产。但没过几年,附近的基塘农田被一家家工厂所取代,许多农田种起了蔬菜、花卉。1985年春节后,他进入了当地的一家外资服装厂工作,与他一同进入该厂的还有几百个来自中西部省份的外来务工人员。20世纪90年代,香港商人到当地开办了几家电子厂,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王成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进了一家电子厂工作,每月收入从800元提高到了1500元。王成的儿子大学毕业进入外企产品研究所,月薪3500。由于吸引的电子电器类投资不断增加,当地规划建造高新技术产业园,王成家的在自家宅基上的房子被政府征收,现在,王成一家住在政府新建的高层公寓房中。短短20年间,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材料阅读完毕后,投影涉及高考知识点的问题串(逐个):什么是基塘农业?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基塘农业生产的主导自然区位因素是什么?基塘农业属于什么农业地域类型?有什么优点?为什么农业的产业结构会发生变化?大量人口迁入对王成的家乡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有什么影响?为什么1980年左右外资要选择到中国投资?为什么到中国投资的外商首选珠江三角洲呢?材料最后出现的企业属于什么导向型?主导产业是什么?对王成的家乡的社会经济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经过这么处理教材,学生很快就能融入我所设置的情境中,问题的回答也非常顺利而有章法。之后配以随堂练习,并借题发挥给学生总结了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的分析方法,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比较理想。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随后提问:“王成家乡经济发展上去了,也会对哪些方面产生什么不好的影响?怎么解决呢?”并给学生时间讨论。结果学生回答得很不错,基本上能说出:“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产业转移、城市规划”等问题并配以解决方法,甚至涉及怎么解决PM2.5,大大超乎了我备课的要求。可以说,这节课无论是教或学都是有效的,成功的。

在之后的知识迁移环节,我精心准备了材料案例:“江苏苏南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并配以随堂问题:“江苏苏南地区的气候适合发展什么农业地域类型?为什么该地域类型这几年面积越来越小?推动苏南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动力是什么?苏南发展‘园区经济’的区位条件有哪些?苏南地区的‘产业转移’对苏南、苏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因为有之前的基础知识情景化处理,学生对知识回顾内容掌握得非常好,所以这道迁移巩固题很容易就解决了。

这是我的“知识点情境化”在有效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初体验,可以说还是非常成功的,符合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要求。“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情境化用之于教学,成功的课堂开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师生建立感情的一座桥梁,也是营造整个课堂气氛的第一道关卡,所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第2篇

[关键词]初中;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差异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11502

一直以来,地理学科在初中是以“副科”的学科地位存在的,师生对地理科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初中毕业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普遍薄弱,与高中的地理学习以及高考的要求严重脱节。学生初中地理基础知识的匮乏成了高中地理学习的最大障碍,因此,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非常重要。

一、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差异

初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许多人为或非人为因素所致的差异,只有洞悉这些差异,才能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最明显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几点。

1.知识内容:浅显深奥

初中地理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内容较为浅显;高中地理课程不再全面学习区域地理,而是学习系统地理和应用地理,知识有些深奥、难懂。

例如“地球的运动”的内容,在初中地理《2.1.3经纬网 地球的运动》(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只需简单理解有关概念、特点以及由此引起的昼夜不同、四季划分等现象;而在高中地理《1.3地球的运动》(人教版必修1)中,则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并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抽象的分析、判断及计算等,还增加了一些新的难以理解的地理术语,如线速度、角速度等,其中的很多知识显得琐碎而深奥。

2.学习范围:书本生活

初中地理学习侧重“现象”,学生一般达到“2W”即可,即知道“是什么(What)、在哪里(Where)”这些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就行;而高中地理则重“原理”,不仅要知道“2W”,还要搞清另外的“3W”,即“为什么(Why)、何时形成(When)、将来怎么变化(Will)”。后者紧紧和自然、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显得比前者更重要。一句话,高中地理就是生活。只有深刻地了解自然社会生活,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高中地理。对于从初中刚升上高中的学生而言,地理的学习有着强烈的“跨度感”,需要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才行。

例如“气候”的学习,在初中地理《4.1天气与气候》(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只要求学生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知道主要气候的主要分布区域,会根据图表判断气候类型即可。这些要求看看书本即可达到。而在高中地理《2.3天气与气候》(人教版必修1)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求学生根据文字描述或图表等相关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气候类型、形成原因、怎样分布等,如锋面系统、气旋、反气旋等难以理解的地理术语也随之出现,更加要求学生借助现实生活去感悟、理解与掌握这些地理知识。

3.教学方式:记忆探究

初中地理的教学方式,主要受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所限,多属于“经验记忆型”,即以教师讲解、谈话和学生背诵地理课本内容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即使课改后,也仅仅在口头上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实际操作中还是主要靠学生记忆地理知识。而高中地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空间思维、读图分析、l现并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学习方式由初中的被动接收变为主动获取的“探索理解型”,经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才能深刻理解高中地理知识,学好高中地理。

例如,初中地理《2.1认识地球》(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基本数据,熟记地球仪经纬线特点、南北半球、地球公转自转等简单知识;但到了高中,仅靠记忆是不行的,关键要让学生通过探究,理解地理知识。如高中地理《1.1宇宙中的地球》(人教版必修1)一节,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可设计实验―观察―检验―评价―得出结论一系列环节,让学生明确并掌握“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哪些”等相关知识。

二、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

笔者所在地区目前高一使用的人教版地理教材,与初中使用的湘教版新教材并不配套,导致地理教学衔接中出现许多问题。

1.如何实现地理知识的梯度衔接是主要问题

纵观现行的初高中地理教材,不难发现知识内容的衔接不够,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仍以“地球的运动”的教学为例,在初中教材中只有一幅很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并在图下附有公转特点等说明文字,很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属于介绍性的,中考中也很少出

[基金项目]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初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衔接研究”,课题编号:JYYB2014190。现此章内容。但在高中地理中,这一章却要求学生“十分精通”,在高考中关于此章的难题经常出现。学生对类似的巨大变化感到不适应。

总体上看,初中地理大多使用感性材料,内容通俗易懂,成因或规律性知识不涉及,知识点间无联系,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容易忘记。而高中地理涉及许多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以理性知识为主,探讨其成因和变化规律,系统性、理论性和概念性更强。这也是导致初高中地理教学中出现知识衔接的梯度问题的原因。

2.如何加强地理课标理念的无缝衔接是关键问题

比较一下现阶段初高中地理教材及课程标准可知,二者在理念上存在着不同。前者主要涉及社会与自然两方面,并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作为首个理念,教材内容的编排相对简单;后者在初中理念的基础上,增加了人文和科学两个领域,目标更加明确,把“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首个理念提出来,需要学生从了解、知道地理知识,提升到探究、分析与应用地理现象等。

从初中地理课标理念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到高中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同样要凸显“生活中的地理”,但高中却要体现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强调融入社会、自然,体验环境与生活,提升自我的应变与适应能力等。所以,实现初高中地理课标理念的无缝衔接,在高中经常穿插一些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让学生自觉培养地理素养,培养生存能力等,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关键所在。

3.如何面对地理教学与地理考题的错位衔接是现实问题

具体到现实教学中,虽然现在不提倡“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但是仍要面对当前的考试。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应试能力培养中,普遍存在教学的错位衔接,这也成为当前地理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之一。比如,地理试卷中已经或将要出现“现场问答题”“野外考察题”“角色扮演题”等,以发挥学生的地理潜能,增强试题的趣味性;又如,地理试题中有很多涉及人类、自然方面的热点问题,尤其在资源、环境和保护、人口、粮食等方面,更加突出……这些考查题,在平时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很少会涉及,但在试题中却常见。因此,地理教学与地理考题之间的错位,成为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现实问题之一。

三、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

1.把握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点

初高中地理知识有许多衔接点,理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并且以此为教学突破口,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和地理课标要求,全面把握这些衔接点,从而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例如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与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城市”内容中,就存在许多衔接点:七年级的“城市问题”与高中选修4的“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八年级的“东北地区城市分布的特点”与高中选修4的“城镇布局与协调发展”;七年级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在村庄演化为城市过程中,规模、建筑风格、人口以及生活方式发生的改变,分析河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与高中地理“城市区位”活动中的“解释城市在中纬度、河口及滨海平地河谷分布密集的原因,据图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形成与自然经济区位的关系”等等。初中地理教师尤其要在这些衔接点的教学上下些功夫。

2.抓住初中地理教学的“区域”这条主线

初中地理教学以区域地理为主,并以区域作为地理研究的基本单位,而高中许多地理原理内容的引入与探讨要通过初中区域地理的具体案例加以说明,即地理现象的发展变化要依托一定的空间位置来呈现,可见区域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在初中地理教W中,要抓住“区域”这条主线,地理教师要通览高中地理教材相关内容,适当对初中地理内容进行拓展或加深,为学生将来的学习衔接打下坚实基础。

比如对初中生的读图定位分析等能力进行培养,要求学生从地图中找出相关区域的位置,包括经纬度、海陆、板块、半球等各个位置,形成空间表象,建立空间概念,为高中阶段将要增加的大气环境与洋流位置等空间形态和结构等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降低其难度,让学生将来在高中能体会知识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3.拓展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途径

地理知识涉及面较广,包含很多学科的内容。高中教师往往会列举相当多的非地理学科的知识或常识,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而初中生的地理知识面不宽,对较为常见的地理常识也不是十分了解,对曾经学习过的地理知识常常遗忘,这就增加了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难度。

因此,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在引导学生学好地理教材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地理实践活动,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使得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更容易。例如,让学生观察分析码头港口的选址、城郊农业的区位选择、城市规划中商业区的布局等。有条件的初中学校可结合区域地理、人文地理和历史文化,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地理校本教材,这对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也大有帮助。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通览课程标准和初高中教材,做好知识内容上的衔接

    做好初高中知识内容上的衔接,教师要熟悉课程标准和初高中教材,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明确哪些是需要补充的知识,哪些知识需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才能在高中教学中采取有效措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笔者结合初高中现行教材,按照知识专题整理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及高中教学需要补充的知识(见下页表)。

    二、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做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教师要尽可能地分析高一新生的中考情况,或在新生刚入学时安排一次问卷调查,了解高一新生对初中知识的掌握情况,尤其是与高中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以便在新课教学中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创设相应问题情境,做好新旧内容的衔接。学生上高中的第一堂课时,笔者通常让学生自己到讲台前说一说对初中地理的认识,初中地理成绩如何等,大致了解一下学生的情况。而第一堂课的作业也是让学生写一写对初中地理的认识,以文字的形式上交,通过认真阅读,了解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地理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方法上变被动式传授为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利用旧知识,衔接教材内容

    高中教师要熟悉课程标准和初中教材体系对初中地理概念和知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低起点,小步子”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恰当地进行铺垫,减小“坡度”。例如,在“地球运动”的学习中,教师可先通过地球仪及板图,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教材中有关经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划分等知识,在此基础上,把“时区和区时”等内容穿插进来。若进一步从区域空间定位的角度引导学生再次复习各地形区所在的经纬线,画出相应的地形剖面图并向外延伸一些相关的内容,如沿109。E作地形剖面图,指出所经过的地形区名称、典型农作物、地质构造和生态问题等,就能帮助学生形成地理空间概念,引导学生学会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实现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衔接。

    2.利用旧知识,挖掘新知识

    在地理学习的初级阶段,一些概念和原理往往有其不完善性和不全面性,到了高中阶段我们应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这些概念和原理。如初中教材在介绍“气候”时,只要求掌握最主要的分布地区。而高中教材对这部分内容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气候表格、降水量柱状图等相关气候资料,分析和判断该地是什么气候类型、如何形成及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例如,针对热带雨林气候的教学,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忆其典型的分布地区,如亚马孙平原。再通过对亚马孙平原和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热带雨林气候的比较和实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特点形成的原因。最后,通过文字材料、景观图片和统计图表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热带雨林气候的认识。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初中地理知识作为高中系统地理的案例素材,精心选取不同的地理小主题,采取区域主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此来挖掘更新知识。如笔者在复习“日本”一课时,针对日本冬季的降雪天气这一主题提出两个问题供学生探究:“为什么日本海一侧冬季形成豪雪?为什么有‘白魔’之称的大雪在日本又有‘白炭’之誉?”

    3.利用旧知识,整合完善知识

    新课程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的编写理念是相同的,都是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的,但由于是不同的教材编写组进行编写,在某些内容上不可避免地出现重复的现象。例如,有关板块的运动、居民和聚落等知识在初高中教材中呈现的内容相差无几,甚至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要求上也相差不多。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没有必要重新按部就班地展开教学,应充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只要在学生回忆的基础上适当巩固、补充即可,这样既避免了重复教学,又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三、积极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方法上的衔接

    在初中新课程教学中,学生大都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实践与探索能力。他们也比较爱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如何保护好并延续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1.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为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要求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在适当时机开设学法指导课。学法指导应贯穿于学生学习活动中,如刚入学时可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思维导图做好新课的预习,边预习边用短线将相关知识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路径,还可在思维导图上用彩色笔对自己未理解的知识点做标记,便于上课时注意听讲,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良好学习方法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身,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及预习笔记,上课做好听课笔记,课后做好学习小结,按时完成作业,及时订正作业和试卷中的错误等。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度过这个衔接阶段。

第4篇

1 借助多媒体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其他教学技术与方法相比,多媒体技术所表现出来的多样性是十分突出的。与一支粉笔、一块三角尺的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不一样,多媒体技术的声、像、图、动画、视频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展现了极具多样性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兴趣,关键在于发挥多媒体技术带来的学生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激发其学习兴趣。 

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完全主宰了课堂,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教鞭,被动地学习知识,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到课外的作业,全部由教师一方指定。而借助多媒体的多样性,可以通过教学课件的巧妙安排,创建交互式的学习情境。在多媒体营造的教学情境中,由于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与练习作业,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很大的提高。可以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中,当家作主的初中生对学习想不感兴趣都很难。 

2 借助多媒体的优点,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 

初中数学虽然没有高中数学那样抽象、无形的知识点,但对于初中生来说,几何知识、根数等知识点依然过于抽象,不少学生很难对相关知识一次性地理解。在传统的初中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教师不得不打比方或靠强化记忆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而多媒体技术的强大作用,却可以成为教师的帮手,让学生在多媒体的演示下,更形象地、更生动地、也更可控制与参与性地轻松学习数学知识,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2.1 以图形支持学生对理性逻辑知识的学习 

初中数学知识点中,理性知识所占比例比较大,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比较多,基本没有图形知识支持,使学生基本停留在就知识学习知识的地步,难以借助图形进行思考探索,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也主要靠教师的说教与自己对知识的死记硬背。例如,初中几何中讲到“点的轨迹”,学生很难对轨迹一词理解到位,所谓“点动成线”,学生是不好理解的。而借助多媒体课件以及绘图软件,可以很轻易地完成点的轨迹知识点的讲解。在多媒体课件中,点的活动轨迹被一一显示出来,并被放慢,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看到点是怎么活动的,并留下了什么样的轨迹。显然,这种借助多媒体技术,以图形为载体来支持学生对理性逻辑知识的学习,可以化无形为有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2 以空间展示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学习 

初中数学的概念性知识的教学是整个课本的难点,不仅学生很难迅速学习、理解与掌握知识,即使是对于教师来说,这些概念性知识也是教学的一个拦路虎,教师很难用一种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完整、全面、准确地表达出来。在传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碰到这些概念性知识,强记强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成了学生学习的写照。如对“函数”概念的讲解,就是典型的概念教学,要让学生理解掌握“对于z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的概念,显然是一个极具难度的教学问题。而在多媒体教学中,多媒体的课件制作以及动画演示,都可以很容易地将z的每一个值,一一对应地展现出来,从而使学生对概念有一个宝贵的明晰直观的印象。这种借助多媒体多样性的展现手段,以空间展示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学习,可以快速为学生与知识点间搭建一个桥梁,帮助学生迅速理解掌握知识点。 

2.3 以运动的图像加深学生对几何知识的学习 

几何知识的学习,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难点也是重点。几何知识需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再加一个几何画板的传统数学教学模式,显然很难满足学生对几何知识的理解需求。以初中几何“圆”的知识为例,全章有多个知识点,如圆心角、弧、弦、弦的弦心距关系定理、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切线长定理等,而这些知识相互之间是动态链接的,一个几何知识翻动一下就成为另一个知识,一个点移动一下也成为下一个知识。要学生在一堂课中一下子理解这么多知识,要求比较高。在传统教学中,整堂课中教师都在不停地画图,效果却一般。而借助多媒体技术,以课件或动画、立体显示,可以很容易地按照这些知识点的内在规律进行展示,使学生清晰地看到这些知识的演变过程,进而使学生在理解一个知识点后,很自然联想到下一个知识点,可谓是事半功倍。 

3 借助多媒体的丰富资源,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世界。一方面,多媒体技术可以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储存、展示信息;另一方面,互联网使人们可以通过共享获得比以前多得多的信息源。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讲,要借助多媒体的丰富资源,来开阔学生的视野,逐步养成学生借助资源探索数学知识的习惯,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采取几个步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是向学生提问题,为学生准备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课间之余学会去思考问题。特别是引导学dylw.net生利用多媒体、网络的无限资源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是学生动手阶段。针对一些知识点,让学生在向网络寻找答案的同时,动手制作几何图形,并学会表达自己的思考,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三是学生交流阶段。每过一段时间,教师应该对前一段时间学生的探索、动手等情况进行总结交流,重点是给学生一个提问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总结,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更有效地解决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探索。 

要通过这样一个逐步提升、逐步深入的过程,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 结束语 

初中数学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相象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优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静态图形、空间立体以及动态影像等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要借助多媒体的丰富资源,加强学生对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初中数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机整合,不断优化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薛生平.初中数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的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2011(12). 

第5篇

一、初高中数学教材内容方面的差异

1. 高中数学语言更抽象化

相较于初中而言,高中数学在数学语言抽象程度大大提高。初中数学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教材中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较为贴近,且形象生动,并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但是高中数学从高一教材开始就是集合、映射、函数定义及相关证明等,概念较多且抽象,符号多,定义、定理叙述严谨、规范,抽象思维明显提高,不但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定理定义,还要运用抽象逻辑思维来论证理解这些定理定义。

2. 高中数学知识量剧增

一方面,现在高中新教材数学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程由4个模块组成,知识点包括三角函数、数列、抛物线、立体几何、函数等等,相较初中的内容,知识点的确增加不少。另一方面,为顺应义务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给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而提高他们的素质水平。现在的初中数学教材的内容在知识量与难度深度上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从而将一些本应该在初中学习的知识,如对数、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斜三角形,都调整到高一学年才学习,这样就大大增加了高一数学的知识量。所以,高中数学的知识量明显比初中多,不少学生一下子难以接受。

3. 高中数学逻辑性强

高中数学逻辑性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概念、定理或知识点的阐述与证明更加逻辑化;二是整个高中数学知识点的逻辑统一性。首先,初中数学偏重于对定理定义的简单运用与运算,但是高中数学则对概念、定理、定义运用严谨抽象的符号与语言来阐述,并且有逻辑的论证。其次,所有高中数学的知识点,其整体是一个有逻辑有联系的统一体,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有意识,有逻辑地贯通联系所学的知识点。

4. 高中数学对学生综合要求更高

初中数学中,知识逻辑关系的联系较少,运算要求也比较低,缺乏具体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但是,高中对数学能力和数学思想的运用要求比较高,尤其是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高中数学要求学生要渗透四大数学思想方法,即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价与变换、划分与讨论;要求在解决问题时,要灵活地将知识点更有逻辑性地联系起来,运用到解题过程中。所以,高中数学对学生的数学能力,学习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二、初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

从前的分析来看,造成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要从学生,教师的角度去解决,还要从教育的目标与教材设置等等角度去思考。

(一)教材的改革

在素质教育的条件下,通过对初高中数学教材的研究,找出衔接点,然后合理地安排初高中数学教材的内容,例如,在初中教材的相关章节中设置“拓展学习”专栏,加入衔接到高中知识点的内容,并配以一定的习题以加深认识。此外,有不少地区和学校都制订了各自不同的符合本校学生学习特点的衔接教材。我觉得制订衔接教材是很不错的一个想法,但是衔接教材的内容不宜过多,因为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本身就很多,课时也比较紧,衔接教材内容过多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影响正常教学进度的进行,恐怕会得不偿失。所以,衔接教材的教学可以安排在入学前的一周,集中学习,也可以安排在讲每一节知识之前,都在课前将本章内容涉及到衔接教材中的初中数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并留下练习题给学生课下思考和完成,从而达到预习的目的,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我更倾向于后一种方法,因为这样更实时有效,又不需特意安排时间。

(二)教法方面

1. 熟悉新课标教材,深入挖掘初高中衔接点

一般而言,高中教师很少会研究初中数学教材和课程标准,不了解初中数学有哪些知识点;也不了解哪些知识点是重点,哪些是难点;更不熟悉初中教师的教学情况。因此,高中教师应通过了解初中教材与初中教学情况并根据高一数学教材和课程标准制订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同时要找出初高中数学教材的衔接点,深入挖掘两者关系,以更好地在课上帮助学生复习或补充一些初中的知识,从而更好地做好衔接工作。

2. 优化课程设计,做好衔接点的教学

根据前期研究挖掘出的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我们应在课程设计时有效嵌入课程教学中。首先,应在教新知识点前,将相关的初中知识复习一遍或补充教学,让学生更易接受与理解新知识。此外,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可以通过设置有效的课堂提问或者借助教学道具,更直观更有逻辑地给学生展示新知识,让学生可以慢慢从初中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下过渡到抽象逻辑化的高中数学中去。

3. 了解学生特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与效率

由于高中学生有着独特的心理特点,所以高中教师应该在了解熟悉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不同的指导与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与效率。例如,在开学前,可以举行一次座谈会或者考试模拟,综合考评学生的心理情况与学习情况。然后在考评的基础上,对性格较自卑沉闷、成绩不好的学生,我们应更多地给予鼓励与支持,同时帮助其发现学习上不良的习惯,改变学习的方法等。而对于性格较为开朗、成绩也不错的学生,则应该在鼓励的同时提醒其勿骄勿躁,要在新的环境下学习新的学习方法,养成新的学习习惯才可以保持好成绩。

(三) 学生方面

第6篇

1.要发挥地理这一学科的趣味性。

对此,教师要尊重初中生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尽量避开生涩的地理专业术语,尽可能多地联系初中生生活中的经验,使初中生充分感受到地理不是古板的,枯燥的,而是鲜活的,就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就在身边。这样,初中生就会对地理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且渐渐地对地理这一学科产生兴趣。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

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给初中生播放一些地图和地理图片,与初中生一起探讨研究地图与普通图片有什么相似处和不同的地方。这样就解决了初中生看不懂地图的难题,也增加了地理课堂的趣味性,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3.教师要与初中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

所谓的教学过程不是教师机械地把自己头脑中的知识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的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间心灵的接触和交往。地理教师要与初中生打成一片,不仅仅要在知识上进行交流,在情感上也要多多的交流。教师要多充分了解初中生的心理。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最容易出现叛逆的情绪。所以,教师要多和初中生沟通,不要给初中生太大的压力,要和初中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使教师与初中生缩短心理之间的距离,产生好友、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真挚的师生情感,是教学中的一种催化剂,能有效地调动初中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初中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激发初中生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只有初中生与教师的关系亲近了,喜欢上了教师,渐渐地才会对这一学科产生兴趣。

4.教师要保持良好的情趣。

教师在进入课堂给初中生上课时,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情绪。如果教师情绪不好,就会影响初中生听课的质量。只有教师乐观、开朗,初中生才会精神振奋。

5.在一堂课的开始,地理教师要做好导入

可以利用地理知识联系一些趣味故事来在最开始就吸引初中生,抓住初中生的兴趣特点,利用精彩的导入将初中生真正的带入课堂。

二、地理教师要精心备课

要想上好一节课,教师备课的认真与否直接决定着课程成不成功。我认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明确备课的重要性。

教师自己要重视备课这一教学过程,要知道备课对一节课的成功是起着相当大的作用的。

2.教师要不断增加自己知识,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在素质上,都要不断提高自己,要认真的钻研教材,把教材学习透彻,掌握好教材的重点与难点,也要把握好知识的逻辑,做到在课堂上运用自如。

3.地理这一学科在还没有入门之前,肯定会觉得枯燥、抽象,这就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措施。

教师可以在备课时根据这节课需要讲解的内容,加上自己已有的知识,让这堂课变得丰富多彩。例如,教师可以编一些诗歌、小故事、顺口溜等来带领初中生投入到课堂中去,调动初中生的积极性。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准备的。

4.教师要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要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个别差异与需求,还要考虑到每一位初中生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还要确保自己所备的课要符合初中生学习策略和思维能力等等。如果初中生从整体来看,知识水平都比较高,理解能力都比较强,那么,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适当拓展一下知识,适当补充一些新的知识,让初中生的知识水平能得到提高。反之,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降低难度,讲解一些浅层的容易懂得知识,让初中生能够完全理解。

三、要让初中生学会看地图和利用地图

在地理这一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让初中生学会熟练地看地图,必须以地图为依托,只有这样,才能将广大地区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完全呈现出来,才能帮助初中生直观了解广大地域空间分布的各种事物。所以说,地图是地理这一学科的第二语言,它以无声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以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地图也是学习地理这一学科的基础,只有学好地图,打好基础,才能更加深入地学习地理知识。

1.教师要让初中生在地图上找到最主要的国家、城市、丘陵或者河流

并且要求初中生记住其位置,然后教师要带领初中生分析其周边。

2.要多看多研究。

教师要将地理课本上的插图与地图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教学挂图和课本中的地图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要带领着初中生多看多研究地图,总结看地图的方法和要点以及注意事项。

3.要让初中生学会看比例尺,弄明白怎样计算图上距离和实地距离

这样有助于将地图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不至于纸上谈兵。

4.在地理教学中学习地图知识时,教师要充利用好教材中的插图、地图、填充册、自制版图等

加强初中生图形信息的归纳和地理规律的分析能力,使初中生具有完善的地图基础知识。

5.除了让初中生学会看地图,熟练掌握地图知识外,教师还要培养初中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的习惯。

在地理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初中生运用地图的好习惯,使用地图的学习的技能。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初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还能提高初中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地图在地理这一学科的学习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四、结语

第7篇

关键词:细节教学;初中化学教学;知识点

在初中阶段的化学教育教学中,化学知识体系包含许多概念和原理等。在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初中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积极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结合细节教学与知识教学之间的联系,促使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和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1.注重实验教学,通过观察指导,促进知识教学

在初中化学教育教学中,实验教学是较为重要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辅助资源。通过开展实验教学,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够促使其学习兴趣得到一定的培养[1]。例如,在初学阶段,为了让学生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教师可以利用两个简单的小实验(敲碎饼干和点燃纸片),促使学生通过观察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的不同点。经过实验学生可以发现,敲碎的饼干仍然是饼干,味道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而燃烧后的纸片就变成了灰烬。从而得出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而性质发生变化并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的结论。借助适当的实验演示能够促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到二者的区别,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2.加强对知识点的辨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初中化学知识体系中,很多知识点在概念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细节的不同导致其整体内涵完全不同。因此,在初中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学工作者应当引导学生注意对知识点中关键词的辨析,促使其形成严谨的思维。例如,在“化合物和单质”相关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确二者在概念上的区别,对化合物、单质、纯净物、混合物之间的不同形成一定了解,即明确单质与化合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是纯净物,再通过组成元素等判定其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3.加强对问题的剖析,明确问题细节

化学是一门较为严谨、精练的自然科学,在初中化学知识点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对相关知识进行相应的解读,把握知识点中的细节,才能对其形成深刻、准确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以“溶解度”相关知识点为例,由于溶解度是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化学过程中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所以在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溶解度定义中的关键细节出发,对其加以分析,将其分成四个部分,即一定温度条件、溶剂的量为100克、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在对定义进行剖析后,学生就能够快速地理解溶解度定义的核心,从而掌握这个概念。

4.加强对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的教学

由于化学知识体系中许多知识点存在联系,因此,在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紧扣知识点的细节联系,加强对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的教学,促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拓宽学生的视野。以“盐的概念”相关知识为例,教材中对盐的定义是含有酸根离子和金属离子的化合物。然而实际上,单纯依据这个概念很难判断一些物质是不是属于盐类,如硝酸铵(NH4 NO3)、氯化铵(NH4Cl)。因此,在这类知识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这个定义进行外延,即含有酸根离子、金属离子的化合物均属于盐类物质,或者是含有酸根离子、铵根离子的化合物均属于盐类物质。通过定义外延,知识点的内涵没有改变,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学生就可以正确地理解知识点[2]。

5.加强对知识点的归类和总结

在初中化学知识体系中,知识点较为繁杂,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归纳和整理,明确相似知识点之间的区别,着重关注重c知识。例如,在“物质构成的奥秘”中,学生需要对原子、离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进行归纳分析,明确不同概念之间细节上的不同,从而发现其中的关键与核心,以便正确理解和记忆。

6.加强知识点细节训练

在完成阶段学习后,应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训练,以此来巩固所学知识。在细节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题辨析的方式或创新解答的方式扩展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明确相似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能够灵活运用各类知识点。

综上所述,由于化学的学科特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细节教学来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同时,由于初中化学知识体系中的知识点较为零碎,学生需要进行整理、分析、理解,才能实现内化。所以在初中化学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从细节教学出发,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各知识点。

参考文献:

[1]杨 军.细节教学与初中化学知识教学的有机结合[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版),2015(28):286.

第8篇

(1)教学大纲要求: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高中化学新知识前,首先是九节课的初中化学知识内容复习,授课老师应如何做才能"旧中见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树立起教师在学生心中的良好形象?

(2)如何使学生从初中的局部知识扩展到高中的全面把握和理解知识,调整好学生的学习心态和学习方法,适应高中的要求?

笔者根据几年来在教学上的实践,本文就以上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作为高一新生的教师,第一节课的意义异乎寻常,它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最重要的一课,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而偏偏高一化学按大纲要求就是连续九课时的初中化学知识复习,从学生方面来看,开学后第一节课开始,都希望学习不久前刚发下的自己已"看"过几遍的新课本知识,此时却要他们复习初中化学,情绪低落在所难免。而部份老师也觉得难上,一者高中老师都是大多未上过初中化学,对初中化学不够熟,部分老师也就产生了"何苦呢"的思想,有的教师认为花九节课复习,太浪费时间,到具体章节用到初中知识时稍加点拔即可,花这么多时间"炒旧饭"不值。

其实初高中衔接复习是非常必要的。理由是:①初中化学强调定性分析,只要求学生记住现象或结论,而到高中则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这就需要一开始就给学生作一个对比,明确高中除了记住"是什么"外,还要求弄清"为什么"和"是什么"和"是多少",②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的、具体的、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化的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这需要给学生一个学前提醒。③初中阶段很大程度记忆的知识多,很多同学的学习方法是靠死记硬背,学习依赖老师,欠独立思考能力,不会归纳、总结学过的知识点,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力,理解后再记忆,并能将学过的知识提升,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刻理解化学原理。如果还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高中化学,则会事半功倍。故利用复习时间灌输高中化学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应是最佳时机。④新生除逐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外,还要适应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高中化学学习方法。与初中的教法不同,高中的教学过程容量大,进度快、知识点多,综合性强为课堂教学的特点。高中老师的要求也与初中相异,注重方法的点拔而"稍轻视"不断地反复多次。利用学前复习时间使学生适应新要求,接受老师的教学风格和适应老师教学习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以上问题的顺利解决,怎样做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呢?经过几年的实践,我认为这样做收效高:

(一)摸准学生实际,制订复习目标

首先根据学生的入学档案,了解每个学生初中化学科的学习成绩。再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在初中是怎样学习化学的,如何评价自己的成绩等。结合高中化学的总体要求,建立每个学生的学科学习情况档案,制定符合本届学生实际的复习计划,复习重点、难点和要求达到的层次以及重点辅导的学生名单。此阶段以全面鼓励和支持,建立自信心为主。

(二) 改变模式,旧中见新

复习时如果只是老师在黑板上列表归纳,口若悬河的总结,相信半数同学定会昏昏欲睡。我认为要彻底纠正那种认为学生一次不懂讲两次、三次甚至十几次这样不厌其烦就会使学生"总有一天" 明白的错觉,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老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积极活动来开启学生的智慧大门,使复习课做到低投入,高产出。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练过一遍",我的具体做法是将准备复习的知识点融入到一道道题目中,一开始就参考当年全国各地的初中化学竞赛题、升中考中的能力题或高中高考涉及到的初中知识,特别是初中生易错或?quot;难解答"的问题,编出一份试题,由学生在第一节课进行练习,不会的可以相互讨论,知识点是初中的"旧知识",但出题的角度和方向却是新的,通过练习和讨论学生知道初中不少知识点高考仍考到,学生对复习初中知识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了,在以后的复习课中就会自觉地认真参与了,然后根据学生第一节课的解题实际情况,再组织一套涉及初中各重点知识的复习题,以精选 的习题为载体,将要复习到的初中各重要知识点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的复习,由学生在课堂上限时完成,教师只是就解题方法进行指导和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评或点评。这样做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思维,学会运用知识点,增添学习兴趣,又改变了传统的"三部曲"复习模式。

(三)查漏补缺,适当拓宽

学生在解题中产生困惑甚至不知所措,正是激发他们认真钻研的动力,迫使他们重新评价自己初中化学科的学习成绩,然后老师再加以及时引导,学生产生仿佛来到另外一片天地的感觉。此时教师既要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加深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又要切记适时引入高中化学的要求;既指出初中化学的局限性,又要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如溶解度一节知识中较高要求的计算,溶剂和温度改变时的计算初中较少触及,而近几年来的高考中则频频出现,高中化学又无专门章节介绍,这就需要利用复习时间来培养和锻练学生解这类题的能力。又如氧化还原反应、燃烧等初中局限性的定义,到了高中则从本质上去理解,这样概念范围将会扩大。又如反应物的量与可能的产物之间的关系;各种量 其精度与实际要求的关系;多信息题中干扰信息与无用信息的识别;缺少条件的题如何解。有多个解答方案时,最佳方案的选择;如何巧解巧算(包括十字交叉法、差量法、平均值法、极端假设法、守恒法、关系式法等等);化学实验设计,各知识点的综合运用等等高中重要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都是初中知识之上的延伸、扩展和完善。如果学生不主动依老师的指导及时去理解和掌握,慢慢就会掉队。例如就有高二的学生进行连续多步反应的化学计算时,还存在采用初中老师严格要求的分步计算法慢慢求解,却置高中老师教的利用关系式快速算法而不顾等问题。近几年来的高考都考了一些初高中衔接?quot;盲区",故要求我们复习初中内容决不能匆匆而"过"。

(四)教会学生用脑去理解,大面积提高

第9篇

关键词:初中科学;高中化学;衔接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6-0051-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6.022

初中科学与高中化学在课程思想和教材编写体系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初中科学课程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初中化学的学科知识体系的限制,初中《科学》教材(浙教版)综合了传统意义上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为解决某一主题而将相关的知识融合起来,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的编写特点。高中化学新课程尽管也发生着巨大变革,但学科基本体系依然是课程主体,化学学科思想鲜明。从初中科学分化到高中分科教学,对学生的学、教师的教都是一种挑战,了解两者知识间的衔接,科学地处理好两者衔接知识的教学,对帮助初中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学习具有现实意义。

一、初中科学与高中化学知识衔接分析

以初中《科学》(浙教版)和高中化学(苏教版)为研究对象,不难发现,尽管初中科学是以综合性知识与主题性问题来编写,仍存在着化学知识与概念相对集中的章节。从化学学科及高中化学相衔接的角度来看,初中化学知识分散在《科学》七年级上、八年级上、八年级下、九年级上四册教材里。这些知识多数还将在高中化学中得到新的发展和提升,少数知识不再在高中化学中阐述而成为学科常识被“固定”下来。

从上述分析可知,初中科学将有关化学学科知识分解到四册教材中,知识点分散到各章节中,淡化了学科本位思想,打乱了传统意义上的学科知识体系,强化了知识综合以及运用科学综合性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主题问题中落实知识教学,体现了三维教学目标统领教学的课程思想。

从初中科学的合科教学到高中分科教学,在课程形式上,需要师生做好心理过渡的准备,初中科学教师宜适当介绍高中分学科教学情况,高中教师应了解初中合科教学情况,为学生平衡过渡到各学科教学做好衔接。在课程思想上,高中化学教学则要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思想,形成较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因此,高中化学对初中化学的知识起点无论从理论水平、内容深难度方面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在培养目标上,初中科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其中涉及到的化学学科部分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上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具体问题的解决,还要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二、初中科学与高中化学知识重复与断层分析

虽然初中科学与新课程高中化学在编写时理念是相同的,而且都是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编写,但由于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教材编写体系与内容选择、不同的教材编写组进行编写等诸多原因,两者在某些内容上存在着重复出现与知识断层现象。

1.知识重复现象分析

有些知识点在初高中教材中呈现的内容相差无几,甚至在知识的深广度要求上也差不多,那么在教学中没有必要重新按部就班地展开教学,应充分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知识,只要在学生复习回顾的基础上适当巩固、补充即可,这样既避免了重复教学,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2.知识点断层现象分析

对照浙教版的初中科学和苏教版的高中化学教材,我们会发现有些知识在初高中教材中均没有出现,但这又是学习高中新知识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初高中的某些知识存在着断层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补充相关内容,以防止初高中教学内容的脱节。

三、初中科学与高中化学知识衔接教学建议

1.重视知识教学的局限性,把握不同阶段的知识科学性

化学知识和初高中学生认识的发展性决定了初中化学知识教学的局限性。学生在高中时接受的观点与初中不符是正常的,是化学知识原理的发展体现,有些学生却当作是“高中老师的说法与初中老师的说法相互打架”而不知所措。因此,初中科学教师要了解高中化学知识衔接点,把握好化学知识的科学性,既要实现教学到位,又要预留学生后续学习的知识“接口”,防止绝对化处理,杜绝为简便教学取得暂时性的教学效果而不惜灌输错误观点的做法,比如,将元素符号脱离本质意义而拼音化,不注重方程式的意义而公式化,给出“AB+CD=AD+CB”的程式让学生套用,学生在初中可能应付得了中考,但这种学习习惯却会严重影响到高中化学学习。

高中化学教师要了解初中科学中化学知识点的分布和教学要求,重视知识教学的局限性。高中化学的内容大多是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它又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是初中化学知识的延展和提升。因此,需要清楚知识点的衔接处与断层处,清楚初中教学的深广度。

在化学学习的初级阶段,一些概念和原理往往有它们的不完善性和不全面性,到了高中阶段有些概念和原理就不一定成立,我们应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这些概念和原理,以科学的态度来学习化学,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构建迁移思想。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点的教学,由于初中科学教材中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分别介绍、分开教学的,在讲授氧化—还原反应时,如果直接向学生说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不能单独存在,学生很容易产生疑问:在初中课本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定义不正是分开学习的吗?所以在学习这一节时,有必要先复习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定义,引起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回忆,再通过比较和实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存在于一个化学反应中的。其次,初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仅仅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建立的,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高中化学而言已经不适用了。在教学时要利用与得氧、失氧有关的氧化—还原反应作为铺垫,进而再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等一系列概念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2.梳理教材体系,衔接初高中的知识内容与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知识分散到初中科学教材体系中,主要是常识性介绍,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较少,结构不够稳固,掌握知识内容的程度有所下降,但他们的探究能力得到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高中化学知识则以物质结构、物质的量、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氧化还原反应、反应速率、离子反应、元素周期律的理论为主干,以初中化学知识点为教学的原点,使学生的知识点逐渐形成知识面进而构建起知识网。两者在教材体系和教学目标上存在着明显差异。

高中教学要有计划地补足初中教学中没有安排而在高中化学中常出现的知识点和方法。在教学中涉及到即渗透其中,例如:化学1专题1中物质的分类和专题3中两性氧化物的概念时必然会涉及到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概念,但在初中科学中只有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的概念,并没有出现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元素化合价、差量计算法在初中的要求都不高,但在高中化学中却是分析问题的重要方法。

高中化学1的第一专题,既是初中化学学习的总结和概括,又必须为高中化学的学习打下新的基础,这是本专题编写中选择素材的一个重要依据。把“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量”、“物质的分散系”等内容穿插起来,层层迁移递进,逐渐深入,依次展开,以此作为连接初高中化学的“纽带”。

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教学要源于初中而又高于初中,需要初中科学教学与高中化学教学的相互呼应,初中科学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高中化学的知识体系,高中化学教学要引领学生继续步入化学的殿堂。

参考文献

[1] 朱清时.初中科学(七年级至九年级全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2] 王祖浩.高中化学1、化学2[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 黄亚婷.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教学问题初探[J].上海教育科研,2009,(3)

第10篇

    一、正确认识,寻找差异

    初中地理教材整体框架是按照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顺序构建的基本知识。高二地理则分为两大块: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以人地间的关系为主线,介绍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的基本规律,人地和谐地可持续发展 。初中、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①初中地理教材中具体地理事实,地理材料较多,高中地 理则侧重于揭示地理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规律。②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讲述世界各地区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和经济特征; 高中地理是系统地理,主要论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形成原理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③初中地理以感性 知识为主,高中地理则上升到理性知识;前者是基础和依据 ,后者则是前者的加深和 拓宽,两者相辅相存。

    从内容上看,高中地理教学与初中地理相比,深度掘进,广度拓宽,梯度增强,角度多维。这正是高二学生难以适应的重要原因。例如,初中地理讲地球表面大气运动的规律时,教师通过“ 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并记住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所处的纬度位置及范围,而高一学生则还要在教师引导启发下运用热力环流形成的特点,深入探讨这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形成过程、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在高中地理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地理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发现一般性的地理规律,同时介绍大量的相关资料,延伸地理内容,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从特殊地理现象到一般地理规律的抽象概括能力; 通过各种方法训练学生多角度多视野观察和分析问题,得到正确的结论。

    从教学方法看,初中地理教学活动通常以具体的地理事实及相关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传授基本的地理知识和训练基本的地理技能为主要目的,对教学活动控制程度比较高,老师就像学生的拐杖,学生的依赖性较大。而高中阶段侧重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更高层次思维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要使学生养成研究性和合作性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 需要学生靠自己的头脑去自主思考解决以前没有遇到的很多问题。

    二、有效衔接,发展学生

    1.基础知识点的衔接巩固

    初中阶段,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点学习得比较多,但每一个地理知识点都属介绍性的,每一部分知识只介绍其中的一个点或很少的一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很少谈及,没有进行较具体的运用,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学生容易淡忘。进入高二后,学生要回忆起初中部分基础知识会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一些预习旧知的工作,并请学生把初中教材在上课时带着,课堂中进行初中知识点的复习,以此来引出高中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这样的课堂效果是比较理想的。如高二“ 地球运动的意义”部分,较完整和系统地讲授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而初中阶段只突出罗列了“昼夜交替”。新授时可以从“ 昼夜交替”的原因入手,请同学思考,再从结论“ 地球自转”还会产生哪些现象,降解难度。这样,把初高中的地理知识点有效地穿插起来,形成一线,也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2.读图技能的衔接

    学习地理学科的有效捷径就是读图、用图的技能。在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 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等”,高中阶段还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 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有关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目标在不断深化,有一定的梯度性。初中阶段停留于图上有什么地理事物,较少探究为什么。初中学生在探究“ 为什么”中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还未能深切体会到,而进入高中后,这一有效方法运用得好,那么学习地理就会感到轻松而有趣乃至事半功倍。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是重点又是难点,有效利用读图方式从初中所学知识入手,引出更深层次的知识,学生不再感到难点“难”学,而且利用图示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以后的学习中,将图作为一种得力的学习工具,逐步做到观其“ 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

    3.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地理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单一,只是从某一方面看待问题,而高中地理需要从多角度、多方位、不同的层次去看待问题,也是将初中的知识“点”过渡到高中知识层“ 面”进而形成知识网”所必须经过的途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学生学习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部分,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认为内地核物质是固体状态? 依据是什么呢?”百思不得其解。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合作研究,共同分析,解决这一问题。有同学提出: 在“地震波速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上,内核只有纵波通过,无横波,则排除液态,可能是气态或固态。也有同学通过上网查找,发现这一情况,纵波在 5149千米深度处也有可能转化为横波,所以 说内核部分是固态,图上在深度5120——6371千米之间如能添绘一小段横波,这样就更完整…… 通过合作研究,不仅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在合作中相互取长补短,使地理学科学习充满了乐趣与生机。

第11篇

为了能够转变学生目前的地理知识学习方式,初中地理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方式,以达到初中地理教学的目的。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体验式学习法堪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其是建立在对于周围事物的实践认识的基础上的,学生通过心理感受增加对于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建立在学生特性特点基础上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使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获取知识,而不拘泥于教材内容本身,从而激发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调整学习态度。从初中地理教学的角度而言,实施体验学习对于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是非常有利的,其是将地理学科知识的特点与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和个性特点相结合,而制定出来的新型学习方式。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更为强调地理课堂情境,并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创建独特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环节中,更为强调实践性和互动性,以促进学生的反思能力和知识的反馈,达到初中地理教学的预期效果。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体验式学习方法

在地理教学中,体验教学方法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制定,通常所采用的体验式学习方法包括动手操作、社会实践和情景体验法。

(一)动手操作的体验式学习方法

动手操作的体验式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亲手操作中学习地理知识。在具体教学中,要注意操作程序尽量简单化,而且在操作的过程中,不可以有安全隐患,并要将操作的内容与地理知识内容紧密相关。比如环境和资源的地理教学内容,要让学生知道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包括空气、水、土地、植物和动物,以及地球上的各种矿产资源。在教材中有会图片显示由于资源过度开采而造成的土地荒漠化、水资源严重污染等等。为了加深学生对于已经遭到破坏的自然现象,可以让学生在地球仪上寻找图片所在位置,也可以让学生拼图,以使学生对于各地的自然特点印象深刻。

(二)社会实践

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很强。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通过观察各种地理现象来体会地理教学内容,并引发各种思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可以不断地从社会体验中积累地理知识,以促进学会的学习和成长。具体而言,社会实践的体验式学习方法可以采用社会调查访谈和实地考察参观法两种方法。

1.社会调查访谈。在初中地理学习中,社会调查访问是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地理知识探究的能力,并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要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目标,社会调查访谈是体验式学习中较为有效的途径。

2.实地考察参观法。为了培养学生实地考察的能力,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某地区的自然风光,并深入了解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工农业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由于各方面因素而造成的环保问题等等,不但增强了学生对于地区的了解,还会在头脑中形成该地区未来发展设想的蓝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课堂情景的体验式学习方法

初中地理教学中,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是最为常用的体验式学习方法。学生作为地理课堂教学的中心,要积极此参与到情境当中,体验地理内容并参与其中。

1.引导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学习角色中。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以通过体验地理问题提高学生思考力。学生很快地就会进入到角色当中,通过体验情境中的乐趣,迎合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并积极主动地对于未知的问题一探究竟。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传统;新课标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是极其重要的。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形势,改变教学方式是刻不容缓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初中地理教学或多或少的延续着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也比较沉闷。因此本文就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予以调查、分析,并给与教学策略指导及实践研究。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地理知识能够有效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地理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初中地理课程在所有课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学生认识地理环境,掌握地理技能的基础。但是在传统教学中,地理课程在初中课程中地位低下,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淡薄,这就导致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存在偏差。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地理在初中课程中属于“副课”状态,受重视程度较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低下,兴趣淡薄,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地理知识过于肤浅,认为只要自学就能掌握书本上的地理知识,还有的学生认为地理知识过于抽象,难以理解,很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知存在偏差,是影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要障碍。

2.教师的地理课堂教学观念存在误区。

(1)教师综合素质低下。

虽然初中地理教师经过培训,对新课程理念的内容也非常熟悉,但是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师综合素质普遍低下,无法将新课程理念运用到地理课堂教学中,这就导致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低下。

(2)教学方式变革有误区。

在初中地理课堂中,为了实现师生互动的目标,地理教室将非重难点教学内容当做重点,设计大量的教学活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氛围,但是地理教学效果却十分不理想。

(3)课堂教学缺乏地理特色。

很多教师一味追求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频繁借助计算机等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进行新课标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将地图、地球仪、黑板图等直观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放弃掉,这就导致初中地理课堂缺乏地理特色。

二、初中地理教学的新思路

1.注重对学生的教学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初中地理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叙述性有效融合的综合性学科,初中地理理论性知识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地理课堂上要做到精讲、细讲,在课堂上善于提问,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融会贯通。例如:教师在讲述《地图和地球》这一章节的内容时,不断要做到精讲、细讲,还要在学生面前反复讲,加深学生对“地图和地球”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亲自动手绘制地图,制作地球仪,这种实践教学的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投身到初中地理知识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增长学生的见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山顶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对自己观察到的地理情况进行记录,加深学生对课本上山峰、山谷、山脊等地理概念的理解,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大自然的现象、规律有效结合起来,巩固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更好地理解初中地理理论知识,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采用图文结合、正反设问的形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和其他学科相比,地理学科的主要区别是课本插图较多,配有地图册,其中包含的内容较多,地理知识抽象性较强,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只有采用图文结合、正反设问的形式进行地理教学,才能实现地理知识的形象化和实地化。因此,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图文并读,阅读教材中的文字,观察图形,并对其进行想象和设问,做到推本溯源,按照这种方法将相关地理名称、特点落实到地图中的相应位置。例如:教在讲解《黄土高原》这一课时,可以向学生提问,让学生描述出黄土高原的地理形态特征,然后在学生的描述下反问学生“黄土高原为何会形成这样的形态特征?”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4.巧妙运用合理的地理模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运用合理的地理模式,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抓住地理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使学生更快地将地理知识转化为地理技能。例如:教师在想学生讲述河流的基础内容时,要让学生列出水系特征的只是模式,弄清河流的源地、水系组成、形状、流域范围,利用这种教学模式,能使学生的地理知识思路更加清晰,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总结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初中地理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呼吸到“新鲜空气”,只有运用新方法和新理念进行初中地理教学,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知识的乐趣,将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正确的思维认识世界。

参考文献:

[1]王丽媛.生本课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J].求知导刊,2016(05).

[2]古颖.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图像教学的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