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体育课总结

大学体育课总结

时间:2022-11-27 19:10: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体育课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体育课总结

第1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体育课 啦啦操 女大学生 体育锻炼习惯

[中图分类号] G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9-0094-02

一、前言

(一)目前高职高专体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重快乐体育,轻健身教育;重身体练习,轻能力培养;重竞技体育,轻生理教育。

(二)啦啦操项目在我国的开展情况

啦啦操项目于1998年由美国传入我国。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该项目已经遍布全国33个城市,在两万多所学校进行推广普及,参与人员达到1千多万人。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啦啦操运动系统,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啦啦操比赛逐渐正规化,每年都有固定的全区、全国比赛,很多高校都有自己的啦啦操队。这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也为高校啦啦操项目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目前高校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女大学生虽然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是真正直接参与运动、长期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甚少,只有不到10%的女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2011级美术教育专业学生120人(女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广泛阅读运动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健康学等相关学科著作,通过中国知网查阅相关期刊文章。

2.访谈法

对高职高专体育课任课教师及部分在校女大学生进行访谈。

3.调查问卷法

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咨询了多名教师和专家,设计了调查问卷。

4.对比分析法

将研究对象在本学期开设啦啦操项目之前的体育锻炼情况与本学期结束后的体育锻炼习惯进行比较分析。

5.数据分析法

将研究对象大一时的大学生体质测试数据与体育课开设啦啦操项目后的大学生体质测试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女大学生体育课成绩提高

体育课开设啦啦操项目后,女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积极性也提高了。啦啦操节奏感强,动作优美,适合女大学生的性格和生理特点。经过一个学期的啦啦操学习,女大学生的体育课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见表1。

(二)啦啦操项目让女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1.女大学生养成自我锻炼习惯

啦啦操项目是在音乐的衬托下,通过队员身体动作的完美完成及技能展示,集中体现青春活力和健康向上的团队精神的体育项目。课堂中进行啦啦操练习时选用的音乐都是当前最流行的音乐(如《江南style》等),并且在教学中音乐的更新也可以按照学生的想法及时调整。开设这一项目后,女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升,她们不仅在练习中找到了快乐,更从以前的不愿动变成“我要学”、“我要练”。有的学生在课余时间会跟着自己喜欢听的音乐去复习课堂练习的内容,慢慢地就形成了课外体育锻炼的习惯。根据调查发现(见表2),在开设啦啦操项目后女大学生的锻炼次数增加了,锻炼人数也增加了,大部分女大学生养成了自我锻炼的习惯。

2.女大学生锻炼习惯的改变

啦啦操项目是一个集体项目,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进行分组集体练习。啦啦操动作要求每个小组学生动作一致,集体配合连贯。大部分女大学生开始改变自己的练习方式,除了课堂上集体练习外,一些平时表现优秀的女大学生还开始带领自己小组的组员在课余进行体育锻炼,锻炼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女大学生的锻炼习惯经历了从以前的不锻炼到自我锻炼再到集体锻炼的过程。大部分女大学生养成了体育锻炼的习惯。

3.校内啦啦操比赛全面激发女大学生锻炼热情

校内啦啦操比赛的举行,再次激发了女大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为了更好地展示自己,提高自己表演能力,取得好的比赛名次,大部分女大学生也开始加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

4.女大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据调查显示,在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啦啦操项目教学后,研究对象中有66%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并形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每周都能进行体育锻炼。锻炼形式从被动到主动,从个人到集体,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

(三)开设啦啦操课程后女大学生体质增强

一个学期的啦啦操教学以及学校各类比赛、文艺表演和社会实践活动,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积极参加到体育锻炼中。根据大学生体质测量数据显示,调查对象中有70%的女大学生体质得到了增强。

四、建议与总结

(一)建议

1.在高职高专体育课中推广啦啦操项目。

2.增加学校的社团活动,把啦啦操项目引入各个活动中让学生学以致用。

3.通过啦啦操项目的引入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通过比赛选拔出学校的校啦啦操队,定时训练,代表学校参加各种比赛。

(二)总结

高职院校体育课开设啦啦操项目,丰富了学校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了女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培养了女大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增强了女大学生的体质。

[ 参 考 文 献 ]

[1] 韩旭.浅谈啦啦操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0,(7).

[2] 张凤仙.普通高校体育课开设“啦啦操”运动项目的思考[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3] 罗久良.高职院校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取向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5).

[4] 任洪波,何隽.论高职高专体育课落实“健康第一”的意义与实践[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

[5] 陈佩辉.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培养对策[J].课余锻炼,2007,(4).

[6] 朱爱民,姚学进.女大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J].科教文汇,2007,12(上旬刊).

[7] 龚勋,肖微.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课现状调查与激发体育课兴趣的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7).

第2篇

【论文摘要】对于每一个大学从事体育教育的教师而言,怎样让一堂90分钟的课在通过自己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特点、技术动作的要领。通过精讲多练法在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中应用研究,试图找到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运动的技术技能的简洁途径,以便他们更好的参与体育,参与锻炼,实现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目标。

(一)引言

体育课与其他课相比有自己的特点,大学公共体育教学课在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开设相关的体育课程,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教学。主要是传授与体育运动相关运动技术、技巧和技能,教会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让学生掌握2门以上的体育技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终生锻炼。在传授技能的同时,教学方法上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懂得技术、技能,而且要求教师要多方面着手体育课的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准备,在教学方法实施、运作上要注意精讲多练的方法应用。

(二)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研究的对象。大学公共体育课的教学。

2.研究的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近几年在体育类核心期刊上的论文研究结果进行与体育教学和组织方法等关键词的检索、查找和阅读,为本的研究提供有力的资料来源。(2)调查、观察法:对目前大学的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进行调查、观看有关体育课教学的内容、组织方法和教学手段,为本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三)结果分析

1.熟悉、专研公共体育课的教材、大纲。熟悉教材、大纲是大学公共体育教师在运用“精讲多练”法时的重要前提。由于在各个地区、各个城市,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中,体育教学的特点有所不同,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的差异,所开设的课就有所不同,但是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却有雷同之处,培养目标,教学目的是一致的。体育教师要想在规定的教学时问和课时内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精讲多练法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首先必须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熟悉,了解教学的重点、难点,专研本单元选修课所用的教材,成熟思考自己的教学内容和组织教法,参考、对比不同的教材对本单元教学所采用的方法、讲解的思路,把所教学的内容中讲授的技术动作要领分析、思考,编汇成简单易懂的“口诀”或“顺口溜”,以便在教学讲解时,有理有据的讲解本单元中的运动技术动作细节、要领,留出充裕的时间,合理的安排练习任务和练习强度。经查阅资料获悉,在大多数的高校都开设了球类项目的选修课,在讲授球类课时,教师注意要把重难点做出归纳、总结。下面例举几个常见的公共体育教学中球类项目的“口诀”:在篮球中的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动作教学的精讲词“两脚开立前后站,翻腕托球肩上方,下肢蹬地臂上伸,屈腕拨指球向篮”。最后可以讲授发力的顺序蹬地一伸臂一拨指一压腕。用几句简单的术语结合示范讲述技术动作,给学生留出了大量的时间体会、体验动作。排球的双手正面垫球技术教学精讲词“半蹲准备正面球,两臂紧靠手叠握,手臂伸直腕下压,主动插入来球下,蹬地抬体移重心,垫球部位前臂上”。抓住几个要领部分,多做示范讲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足球脚内侧踢地滚球教学也有自己结的精练字句“正面助跑跨步接,主动落脚撑球侧,摆腿配合须折叠,前摆屈膝转脚踝,翘足控踝弓对前,击球中部推送连”。抓住关键的翘足、控踝和膝关节外展,有效地传授正确的姿势。以上的精练字句都是对教材熟悉、专研后自己去总结的结果。对大纲教材的熟悉和掌握就成为了体育教师必不可少的教学工作前提。

2.充分了解学生的现状。大学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做指导思想,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课教学也不例外。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这是教师在运用的精讲多练法的最根本条件。对学生情况了解是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必须准备的工作,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所调整和布置是有效地运用精讲多练方法的前提。学生的个人特点有所不同,教师就要对学生大体的情况充分的了解,掌握方法实施的时机和尺度。

3.区别对待的原则进行体育课的教学。区别对待原则在体育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原则。基于该原则,体育课的教学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合理的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了技术动作、要领的讲解,让学生在短时问内了解了技术动作,用较长的时问来体验技术动作,从动作形成几个阶段慢慢的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利用精讲多练兼顾了部分学生领悟能力有限的缺点,做到了个别纠错,个别指导,做到了点和面的结合,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学习和领悟动作,积极主动地配合,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

4.合理的运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教师实

现并达到和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所不同,练习的组织形式上大体有集体练习,分组练习,集体轮换和分组轮换,教学的方法根据场地、器材、天气、学生具体情况(人数、男女数量比等)来合理的采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的应用精讲多练的方法来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第3篇

关键词:体育课模式;传统模式;创新

体育课教学模式是为了达到体育课的目的和任务而使用的方法和手段,随着教育的发展,体育课培养人才的目标不能仅仅限于增强体质、锻炼身体,而更要注重心理的健全、能力的培养、习惯的养成。当今的教学模式限制了教学的手脚,产生了诸多的弊端,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利与弊

1.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质量、课堂规范化起到一定的作用

这种模式让教师在操作中束缚了手脚,不考虑学生的爱好兴趣、心理、能力等因素,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

2.传统的体育课模式不适合现代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的需要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经济文化繁荣背景下,条件优越的一代青少年。他们对新生事物易产生兴趣,思维敏捷、活泼好动,爱上体育课,却不愿参加剧烈或难度较大的体育活动,更不愿在活动中受到约束,无吃苦耐劳精神,克服困难的品质弱,这些无疑给体育课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他们对体育课期望很大,他们期望自由、主动、能自我表现、有创新的意识,希望体育课不要压制和更多的说教。因而能给学生一个主动、积极施展自己身手的空间,能给予同伴快来合作的机会,能给激发个人兴趣爱好的体育项目,他们是多么渴望!可是传统的体育课模式,抑制了教师的创造性,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育课的单调和乏味就在所难免了。

3.传统的体育课不利于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和体育兴趣、爱好、习惯的养成

体育能力是综合能力,它是由个体的认知、技术、技能和判断构成的一种身心素质的综合体。这种素质在体育运动的实践中不断地提高、结果,又不断地在体育实践中体现出来。可以总结为这几种:(1)身体锻炼能力;(2)运动能力;(3)开拓创新能力;(4)组织管理能力;(5)保健能力;(6)适应自然的能力。这六种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努力才能达到,被动强迫式的体育课模式难以实现。

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爱好是一种行为的外在表现,习惯是行为频繁再现,进而形成自然的表现。因此,体育课中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否能够产生兴趣,对体育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选用何种内容、何种组织方法引起学生的心理变化是不同的。应用固定的体育模式强调锻炼身体,单纯完成锻炼指标,学生的参与是被动的,这样体育兴趣、爱好、习惯很难养成,体育的能力提高也难实现。

二、创新体育课模式

笔者在体育课结构模式方面应用了以下几种思路。

A.(1)诱导引起好奇;(2)激发自信心;(3)学习技能;(4)锻炼身体素质;(5)满足活动愿望;(6)放松。

B.(1)引起兴趣;(2)满足活动愿望;(3)增强积极性;(4)掌握技能;(5)娱乐放松;(6)小结。

C.(1)身心参与;(2)促进身心发展;(3)应用技能有所突破;(4)娱乐游戏;(5)身心调节;(6)总结反馈。

以上把课的思路结构分成六个阶段,打破传统的“三部分”,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同时,注重了学生的爱好、兴趣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从消极到积极,这样调动了学生热情,也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师生产生了互动,教学气氛转向积极的方向。注重学生的心理因素、能力的发展,这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比较分析体育课模式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美、日体育课模式加以分析:

中、日、美大学公共体育课结构比较表

规格型模式以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较为合适,但不能充分地发展身体素质,培养体育能力、发展个性。自由型结构模式由于教师各行其是、不拘形式,难保证课的质量和目的任务的完成。我认为,体育课模式设计要受人体机能变化规律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育学规律及学生心理活动变化规律,单以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来设计体育课模式结构都是片面的。

日本、美国现行体育课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应根据课的目的任务来灵活应用,不能用固定模式,要求我们体育教育者以教学对象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想一切办法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地活跃课堂气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所选的教材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机械地使用教材会失去教学的目的,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副作用。组织形式要考虑受教育者心理因素,尽量做到引导启发,习惯的养成、兴趣的培养、身心健康与体质提高要同步进行,不能偏废。因此使用灵活型的体育教学模式比较好,这样就对体育教育者的教学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综上所述:创新传统体育课模式,改变了旧的培养人才思路,从增强体质出发,结合传授的技能、技术贯彻道德教育,注重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内在规律,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兴趣、爱好,切实实行了素质教育,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世显.教学论新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

[2]吴志超.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第4篇

[关键词]大学体育课;模式;构建;实施

在以前大学体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慢慢开始觉得传统的大学体育教学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大学生也开始对体育课程讨厌缺乏兴趣。按照现代体育教育以及学校的发展方向,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遵循“以学生为主,进行素质教育,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开始一种新的,适合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把大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作为主要的核心工作,让学生全面的接受新的体育教学模式。新的大学体育教学的模式往往被认定为广义的课程,它主要由体育的课堂教学、课余活动以及校园体育文化构成。大学的体育课不仅是课堂中的体育活动,而且也要有课外的活动环节。作为一个高校来说要有自己的体育教学俱乐部,学生不但在课堂上学习而且在课下还可以得到锻炼,让每一个大学生积极参加课内、课下的体育活动中去.经过多年以来的发展,学习了很多课程改革的经验,逐步的总结出了大学体育教学的模式。

一、大学体育课程探索实践

(一)“三自主”模式

1.大学体育课运动项目的设置学生是不断发展的,每一个学生无论生理和心理上都有着千差万别。大学的体育课所要面对的是一个个有着自己独立思想和个性的当代大学生,所以大学的体育课程就必须要做到运动项目多种多样。要想让体育运动的项目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在设置体育运动项目时我们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要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设置、运动项目要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发展以及高校自身发展的条件和优势,而且还要考虑到体育项目要有趣味性,文化水平要高。通常大学有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棒球、网球、保龄球、武术、健身操、武术表演、太极拳、女子养生防身术、跆拳道、健美操、艺术体操、围棋、街舞、游泳、高尔夫球、野外生存等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课程,让学生有充足的选择余地。2.“三自主”网络选课程序大学体育科学生的人数很多,运动项目多种多样,人工进行调配项目的工作任务非常巨大,所以在1998年各高校就开发了网络选课的程序软件。这个选课软件会把每个教师开设的课程、上课的时间放在网站上,并且设置选课的最多人数,这样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课表的安排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自己喜欢的老师,在学校网站上进行自主的选择体育课。这样才可以把学生的自主落到实处,实现了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体育教师的“三自主”模式。

(二)三互动模式

1.体育老师和学生互动模式一般的课程理论认为“知识建构”主要是针对学生,在这里学生是知识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起到了核心的作用。作为老师来说要改变自己的角色,从以前只是向学生讲授知识变成帮助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然而学生所充当的角色就是从被动的接收新知识变为主动地去探索找到问题答案的使用者。新的体育教学模式要求不管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课外的体育活动中,老师和学生之间都要加强沟通和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2.课上与课下互动模式体育课是体育课程最好的体现。但是对大学生来讲,课外的体育活动才是最重要,所以,我们不应该一直存留在原来的教育理念中,应该用新的模式去更好的体验体育课程的学习,对当代大学生的培养不光要表现在丰富的课堂教学中,更多的要开展丰富多彩、趣味性十足的课外体育活动中去,加强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进步,给每一个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让他们经历更多的实践活动,有更多的经历,个性张扬,这样才能让他们思念的大学生活变得与众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真正感受到体育精神以及体育运动的魅力所在。在体育俱乐部中,我们要举行座谈会、名师讲座、技术指导等丰富多彩的课余体育活动,此外,学校要给予大力的支持。

(三)三自治模式

加入高校中要建立体育俱乐部,就必须要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考虑问题,要采取大学生自己管理自治的方法去执行各种规定,学生是学校中最重要的,教师主要起到辅导、帮助的作用,然后进行课外体育运动的开展活动,这样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投入到活动中去。每一个俱乐部都要按照自己的项目设立俱乐部委员会,帮助同学和老师在开展课余活动、进行实践训练、野外拓展训练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每一个独立的俱乐部都要有一名专业的体育老师负责,作为技术指导存在,安排俱乐部的各项活动。委员会的主席要由学生担任,负责组委会的各项事务以及学校体育老师之间保持联系,通知各项事宜。1.课外体育锻炼自治模式大学生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所以大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就应该是独立自治的,这样正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发展方向,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各高校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中,普遍采用的方式是体育锻炼自治,归每项活动的俱乐部管理,学校和体育老师会给予最大的帮助和支持。课外体院锻炼自治主要是把体育课中留下的疑难问题进行处理,让学生的各项运动水平有所提高,自身的健康最大程度上得到了保障,每天都锻炼的好习惯也自然地养成了。2.课外竞赛自治模式体育的竞赛活动很好地向我们表达了体育的精神以及美丽所在,学校组织每一场体育竞赛的活动,主要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体育活动有很大的积极性,作为一个当代的大学生来说,要做到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的氛围,使当代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变的多样化。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深圳大学有92.2%的学生认为学校增加和多的体育比赛活动,在很大的程度上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是非常正确的做法。课外的竞赛活动要有种类繁多的项目,既要有一些竞争性很强的球类比赛项目,还要有舞蹈表演比赛、有娱乐性的体育活动包含在里面,这样课外竞赛活动就不会枯燥乏味,而且可以吸引不少的学生驻足观看,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体育不仅仅只是比赛和锻炼,还有很多有趣的活动,让同学生对体育课程有一个新的认识。3.课下训练自治模式对学生的课下训练师大学生业余体育活动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每个高校要组建起自己的运动队,代表学校参加各种比赛活动。另外,每一个俱乐部也要组建自己的比赛队伍,是代表本俱乐部参加比赛的,要选出一名教练负责运动队的所有日常工作,这样可以发现更多的人才,为每一项体育活动培养更多的运动健将。经过很多年的发展我们发现,这种自治的方法有很多的优点,完全可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使得懒散的大学生生活不再无聊单调,而且学生的各种能力也会被潜在的激发出来,而且效率很高。

(四)“三开放”的模式

1.开放时间大多数的高等院校都会把体育课程安排在一整天进行,不管是早晨、中午、下午、还是晚上,或者是周末的时候,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去上课,去参加体育运动,这样选择就有了很大的空间,选择的余地也有很多,而且学校的运动场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没有浪费一点。2.开放空间根据新课改的有关要求,我们要在体育课程中适当的加入野外生存、负重越野等有关考验意志力的体育活动,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出了校园,走向了自然。这样的活动不但可以就让学生们放松身心压力得到释放,而且可以让学生可以实现体育运动的空间变得更加广阔。3.资源开放作为高等学校来说,最喜欢看到的就是学生走出校园,亲身经历参加实践活动,这样学生会学到很多在学校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比如太极俱乐部就可以利用节假日再公园打太极,和老爷爷老奶奶互相交流经验。大学生走出校园,面向社会,自己的适应能力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掘和使用,考虑到体育项目太多学校运动场地有限的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周末去学校周边的运动场地上进行体育运动,不但有效地利用了身边资源,而且学生也得到了锻炼。

二、结束语

体育课程发展到今天有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然后进行实践论证,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仍然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完善。

参考文献:

[1]彭钢等.课程理念的更新[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康宁.网络化与大学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0(1).

第5篇

【关键词】户外体验式培训 高校体育课程 体育教学

我国传统的基础教育通常选择封闭式且单一的课堂教学方法。这种应试教育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的学生确实缺乏主动性、对社会认识能力弱。学生在传统应试教育下,知识的储备虽然很高,但是具体的实践技能确实非常低。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将户外体验式培训引入到高校的体育课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些研究人员,针对 “户外体验式活动”作为大学体育课程内容开展了系列的实验研究,获得了较大的成功。这为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的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

一、高校体育课开展户外体验式培训的依据和保证

(一)体育教学与户外体验式培训的特点相似

因为体育课程教学和户外体验式培训都是注重身体的活动。其中,户外体验式培训是在户外进行的身体活动。该培训充分考虑学员个体的具体情况,量身打造适合他们的培训内容和课程。体育课程教学则是由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开展的有计划、有目的的课程指导,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学习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侵入的宗旨。体育课程教学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使身体机能达到较高的水平,提高心理素质的一种教育过程。

(二)体育课的教学目标与户外体验式培训的目标一致

在教学目标上,两者都是通过身体活动来完成任务的,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个体的展现和团队建设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提高心理素质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教学形式上都采取了集中讲解,分组练习,最后展示或分享。户外体验式的综合素质也是体育教学所追求的,所以两者的目标相同。

(三)高校体育教师是户外体验式培训实施的重要保证

高校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普遍较高,他们大多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一定的教学理论基础,例如对教育学,心理学,组织学等方面的知识都具有一定的理解力。因此,他们只要通过简单的培训和学习,就完全有能力胜任户外体验式培训的教学工作,教学的第一重要因素就是教师严格依照程序指导,监控全过程,合理安排,以专业的手段保证每一细节的绝对安全可靠。户外体验式培训中有些项目看起来非常惊险,但只要合理进行正确的保护是绝对可以保证学生安全的。杜绝不安全行为,及时消除周边环境存在的不安全隐患,经常检修器械,这些是户外体验式培训顺利、安全实施的保证。

二、户外体验式培训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户外体验式培训对学生的作用

户外体验式培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现代的大学生大多存在一些不良的习惯例如任性、孤立、自私、缺乏爱心等等。将户外体验式培训引入高校体育课程,可以建立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让大学生真正融入到培训中,体会参与的重要性,感受团队的力量。户外体验式培训的一些内容注重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和协作的能力。在一个团队中,每一个成员都会努力为团队的目标而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共同感受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低落。学生们既能够享受到快乐,也会在过程中感受到心酸。户外体验式培训能够提供一种特殊的氛围,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并且能够在培训中懂得,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就是在帮助自己的道理。作为体育教师,只需在课前把活动内容及注意事项与学生表述清晰。避免在活动中进行解释。当学生完成任务后,展开分享,并且从中得出结论,最终实现自我教育,挖掘自己的潜能,提高自我调控能力的目标。学生通过培训,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并且敢于挑战自己,战胜自己。

(二)户外体验式培训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高等学校实际就是一个人际互动的大社区、小社会。由于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学生间的竞争问题等,让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出现了重大的阻碍。而户外体验式培训结合了高挑战及低挑战的元素,让大学生可以处于个人和团队的两个层面,都可通户外体验式培训课程教你如何通过逆境和从而得到提升。户外体验式培训强调学生去感受学习,而不仅仅在课堂上听讲。以体验,分享为教学形式的户外体验式培训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它并不灌输你某种知识或训练某种技巧,而是设定一个特殊的环境,让你直接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吸收了国外先进的经验,在参与和训练中,学生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与思想性的运动,逐渐培养自己积极的生活态度与团队合作的精神。体育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融入到每个项目中,通过应对各种不同的环境及挑战,学生能够学习如何解决问题。通过看、听、行动、体验、分享交流与总结相结合的“立体式”课程,以小组讨论、角色的模仿、团体互动、脑力激荡等方式让学生切身的感受、体会、领悟。这是“户外体验式培训”给我们的心理震撼,也是“户外体验式培训”的意义所在。通过户外体验式培训,整合团队,发掘每个学生的最大潜力,这就是户外体验式培训在高校教学中的真正意义。

结束语

在我国,一直以来的体育教育模式都是重视“刺激——反应”,仅仅将学生视为对外部刺激做出被动反应的对象。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但让学生长期受到抑制,导致无法发挥其能动性,而且忽视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此外,体育教学过程中,缺乏差异化的意识导致学生由于个体差异而无法发挥个体的优势。因此,经过理论的分析和探讨,可以得知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融入户外体验式培训具有重大的意义。这将对我国大学体育选项课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户外体验式培训不仅能够进一步开发体育选项课资源,同时让体育课的空间更为广阔,实现了体育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这将对大学生增强体质、培养健康的心理、塑造自我、增强社会适应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我国大学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基金项目:1.2012年“本科教学工程”资助项目,项目编号:JXGC2012D08;2.2013年宁夏师范学院科研项目资助课题,课题编号:YB201331。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测试;体育课;改革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身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素质,十八九岁的大学生,正应该生气勃勃、青春健康,但是每年9月入学的“站不住”事件屡现,说明大学生体质下滑的根源和入学前的初级阶段的教育也是密切相关的。

本文就我国大学生体质下滑的现状做出分析,深入探讨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特别是针对这种状况,阐述大学阶段怎么来改善,体育课怎么来应对这种局面。

一、对大学生体质的研究

1.研究对象

以山东省省内十二所全日制本科院校的在校大学生的素质测试成绩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以山东省大学体育课开展状况为主旨,查阅近5年来国内外出版的相关政策、法规、著作、论文以及各类期刊杂志等。

(2)问卷调查法。本文设计了专家问卷调查表,共发放了专家调查问卷284份,回收268份,回收率为94.37%。

(3)数理统计法。对所收回问卷进行分析,剔除无效问卷,对有效问卷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3.研究结果(如下表)

所调查学校其中三年的体测数据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在三年的时间里,表中这几项数据的变化很大,总体走势是身体的技能各方面一直在下滑。

二、大学生体质下滑的原因

1.主观因素

(1)运动健身意识弱。当代大学生健身意识比较淡薄,多数大学生虽然有较强的高水平竞技体育的愿望,也关心体育领域的人和事,但没有直接参与身体锻炼的意愿。

(2)身体锻炼知识缺乏。大学生身体锻炼知识缺乏,多数学生对身体锻炼知识的了解不够,掌握得很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学生主观上对身体锻炼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获取这方面知识的欲望不强,更不愿花费精力和时间去系统地掌握身体锻炼知识,导致了身体锻炼效果不佳,对运动健身的意义产生怀疑,从而造成身体锻炼能力较弱,势必形成恶性循环,能力越弱,效果越差,意愿越不强烈。

2.客观因素

(1)社会、家庭的因素。一直以来,学生特别是高中教育阶段,是身体各方面机能开始变化的最关键时期,此时的学生所面临的是来自父母和教师的“步步紧逼”,满脑子都是学习、考试、分数,也就失去了健身的机会甚至想法。近年来,社会已经很重视大学生的体制逐年下降的问题,同时针对学生健康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的压力对大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迫使大学生努力学习知识,从而减少了走进体育场所锻炼的时间。

(2)学校体育教育的因素。多数高校偏重学生的智育教育,忽视对学生的德育、体育等方面的培养。许多高校体育工作只流于表面形式,造成对学校体育的资金投入不足,学生活动场所和设施缺乏。

三、大学体育课改革的措施

1.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加大对群众性学生体育活动的宣传报道,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形成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氛围。

2.学校加大对体育经费的投入力度

学校应加大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也可以尝试利用引资的办法,解决目前高校场地器材不足的问题。还可以利用社会的场地器材,充分保证场地器材的使用时间,满足大学生提高健康体质的要求。

3.转变体育教学体系和模式

改革体育课堂组织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灵活多样、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养成提高健康素质的习惯。在开设体育锻炼项目上,要尽可能符合大学生的兴趣和特点,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4.积极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建立高校体育课内、课外一体化和学校、社会一体化的体育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组建各种课余健身俱乐部和体育协会。合理开放体育场馆,为学生参与锻炼提供高质、廉价、快捷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秀华.浅析少年儿童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及提高的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2).

第7篇

关键词:体育;兴趣;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比需要层次更高。它是在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巨大动力。同样,体育学习也是如此。

然而,在目前的体育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多数高校学生存在的问题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对体育学习缺乏兴趣,表现为行为懒散、纪律松弛、锻炼不刻苦、成绩常常不及格或勉强及格。就目前的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看,与该指导思想还有不小的距离。

一、导致大学生对体育课兴趣低下的原因分析

1.认识偏差

尽管大学体育课仍然是大学教育里的一门主修课程,高校教育也一直在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学体育课往往被贬身份,学生也普遍认为体育课不能算作一门核心课程,由于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使得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大打折扣。

2.体育教学目的扭曲

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中国大学的体育教学模式通常也以通过考试为目标,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只会想到为了考试而上课,并不是从真正意义上去满足自身的体育锻炼的需求。

3.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的大学体育教学大纲的课程内容,多数为竞技项目,教法步骤又是专业体育学院的专项教法的浓缩,体育教师也只是简单的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循序教学,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不懂的创新,没有具体的针对性,完全不符合现代体育教学及体育发展的需要,试问这样的教学模式怎么能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方式缺乏吸引力

高校体育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运动训练法”和“普通教学法”,教学模式依然是教师先讲解示范,然后学生模仿练习,按部就班,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枯燥,课堂气氛也不活跃,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对体育课完全提不起兴趣。

归其原因,对体育爱好和感兴趣的学生认为,在体育课中她们能够得到锻炼、获得快乐、感到轻松。而不感兴趣的学生认为体育课枯燥、乏味。不能随心所欲,加之身体素质差,考核标准过高,学习负担较重,以及运动中容易受伤等原因,会对体育课产生厌学的心理。

二、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利于调动积极性的负面情绪,如自卑、焦虑、恐惧、厌学等,而体育教师往往对于情感心理方面的知识较为缺乏,若没有及时的调节和处理,任由其恶性发展的话不利于课程的开展,对学生也会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因此,即使是在运动教学过程中,也应对学生个体和集体的情绪进行认真的观察、细致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并积极采用有效策略进行调节。可采用的方法如:让学生自带准备活动;学生自备游戏等。

2.体育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既生动活泼,又求实高效。如在教学中运用好体育游戏既可以起到锻炼身体的效果,也可以培养学生终身锻炼身体的方法。也可以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来安排教学内容,这也是提高学生体育运动参与率的有效方法。

3.在素质教育的引领下,体育教育也出现一些新的教育思想,如健康体育教育思想,并在体育教育界形成广泛共识,然而,体育教学在观念、目标、内容、方法及教学评价上仍然沿用应试教育的模式,只注重学习者的技艺储备,将学生当作运动技术的容器,只注重教学结果,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从而给学生造成一种学习心理,即只要考试结果通过即可,而对教学过程中探求运动真理本身缺乏足够重视。

对于此类情况,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教学心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将这种心态灌输给学生,引起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高度重视,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重要意义。

4.教师在根据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可综合各方面的要求和条件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尽量增添体育学习的娱乐性和游戏性,让学生在新颖,变换的体育锻炼中提高情绪。在学生自行练习时,适当的增加团队参与的项目是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5.大学生生理发育趋于完善,心理发育也逐步稳定,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接受能力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创新采取一些其他教学模式的改革,如健身模式,此种教学模式侧重于学生对体育课程过程中的愉快心理体验。可采用“发现学习法”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空间去探索和完善运动技术。

健身模式教学方法采用个性化体育教学法等,在体育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思维,在组织上以小组学习的形式为主,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启示,鼓励,营造学生间“教”、“学”相长的学习环境。引导和激发学生技术学习及游戏过程中创造性的火花,提倡学习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及技术技能。

三、总结

体育兴趣是我们能够顺利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学生充分享受学习过程的重要保证,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使之在体育学习中能够提高自主锻炼的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法、学法,尽可能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浓厚兴趣,使他们自愿、愉快地去完成教学内容的练习,同时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任丽萍.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1.

第8篇

关键词: 独立院校 选项体育课 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高校体育教育树立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目标。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将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定位在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和终身体育思想的长远目标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面临的迫切任务是:既要满足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多样化、多元化需求,又要培养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对技术技能的掌握,增强体质,达到身心健康的教学目标,确立终身体育思想。这在教学目的要求、教学理念、教学大纲内容要求、教学手段方法、课程设置模式等方面都带来了根本性的转变。高校体育改革如何适应这一需要,顺应教育改革大潮,切实实现终身体育,是新时期体育教育改革的着眼点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通过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认为要切实实现终身体育的教育目的,必须建立立体的思维方式,调动其内在因素,完善相关体系,使学生做到思想定向、习惯定向、专业定向,以有效的手段实现终身体育的目的。

1.选项体育课教学模式的构建

根据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需要,为进一步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逐步改善我院体育教学管理,保证体育教学计划的完成和完善我院教学体系,自2005年起,我校体育教学进行了改革,即将体育课分为基础体育课和选项体育课两大部分。本科生第一、二学期开基础体育课,三、四学期开设选项课;专科生第一、二学期开基础体育课,三学期开设选项课。并在高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选项课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课前了解了任课老师、教学进度、内容要求、场地器材、考试内容等情况之后,根据本人的体育知识技能的基础与能力、兴趣与追求等情况,自主选择任课老师;自主选择上课项目;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的安排上,结合学校的现有教学资源和教师专项能力,二年级的选项课在男生中开设了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网球等选项课,而对女生则开设了篮球、排球、健美操、体育舞蹈、形体训练等选项课。在上课形式上不统一要求“三阶段、四部分”的形式,提倡创新手段,活跃课堂、师生互动,既有快乐的身体活动,又有掌握技术技能和身体素质练习的要求。在课程考核评定上,将学生的平时表现与专项技能结合起来,重过程,轻结果,将兴趣培养与追求知识技能结合起来,将考试的压力转变成学习的动力。整个课堂教学要求和期末考核评定方法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和兴趣培养,掌握知识技能的要求,体现了学生的体育态度,体育能力与方法的掌握,以及重过程轻结果的全民健身意识和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的特点。

2.选项体育课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2.1 有利于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做到因材施教。

选项课教学模式是以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选择运动项目为基础的。选项体育课教学适合不同身体条件的学生。学生的身体素质存在差别,机能形态各异,学生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最佳项目进行学习,从而为不同条件的学生发挥自己的专长创造了条件。选项体育课的一大特点就是将教学要求变为学生追求,采用重过程、轻达标的综合评价体系,体现了从兴趣到追求的过程,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融入自我的快乐、追求运动享受、体验运动的乐趣,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贯穿到了大学生整个体育学习过程中。

2.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由于运动项目是学生自己选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就有很强烈的学习愿望,在课堂上也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变原来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在课堂上愉快地进行体育活动,并在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的情感。

由于选项体育课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体育特长,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在专项练习中刻苦努力、不断进取。通过两年的系统学习,学生中必将不断涌现出优秀的体育人才和体育骨干,为组建学校各项体育代表队参加各级比赛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经过选项体育课学习的学生,在走上社会,参加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时,其较高的竞技水平和丰富的专项体育知识及裁判能力也将会使他们不仅可以成为优秀的参与者,而且可以成为优秀的组织者,这对贯彻执行全民健身计划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3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

原普修体育课教材数量多,但由于课时有限,每个单元安排的内容都比较少,学生学习起来泛而不精,学习效果较差,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选项体育课克服了上述弊端,虽然教材的数量较少,但内容却很丰富,很有深度,学生在某一个运动项目上学习时间较长、较系统,运动技能也迅速得以提高。

2.4有利于教师自身的进步和提高。

传统的教学模式内容广而浅,教师不用努力钻研业务就能应付教学工作。而选项体育课不仅要求教师技能要高超,而且要精通理论,要能满足学生专项水平提高的要求和日益增长的多样新设项目学习的需求,这样就迫使教师不断地更新知识,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并适应专项体育课的要求。

3.选项体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1师资力量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教师是体育教学的主导,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思想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学校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选项课教学模式及课程设置必然会造成现有部分项目专业教师不足的矛盾。要解决这一问题,学校除了引进新的人才外,更重要的是应该重视对本校教师的培养,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将教师送出去进修、学习,从而增强师资力量。除此之外,还可以适当聘用外校教师,充分利用社会优质教育资源。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是否拥有高师德、高水平、新理念、勇创新的师资队伍是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应加强对体育教师职业观念、思想素质、文化修养的教育和培养,建立好监督机制,以便更好地发挥教师潜能,促进改革顺利实施。

3.2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还需进一步跟上。

体育场馆设施及体育教学器材是学生学习、训练的必需,更是形成终身体育的必要条件。随着我校网球场和排球场的建成,再加上标准田径场、体育馆与若干个蓝球场,我校的体育设施正在逐步完善。但是,由于学生人数较多,仍然存在场地设施及运动器材不足的问题。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应体现出多样化、全方位功能,充分有效地挖掘内部潜力,形成立体模式,合理配备使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活动空间,达到资源共享。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的设置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各种新的教学模式也层出不穷。独立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还处于摸索阶段,如何寻找出适合独立学院特点的新模式,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教育部文件.教体艺,[2002]13号.

[2]曲宗湖.论我国高校体育政革的发展与构思[J].体育科学,1998,(5):18-20.

[3]朱继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整合[J].体育学刊,2004,11,(6):85-87.

第9篇

关健词:公共体育课 分项教学 改革

前言

体育课作为普通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必修课.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在2I世纪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好体育课,是广大体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2001年1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召开了高校体育工作会议,提出了今后几年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方向,明确指出高校体育课分项教学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点.如何制定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如何对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是今后几年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

1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

1.据调查,我区三所师范学院都是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规定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按照各系的班级将男女生分开上课,这种教学模式有较强的强制性,容易使学生感到体育课枯燥.教学内容是学生从初中到高中都学过的重复性内容,使学生感到大学体育课没意思。部分学生对体育有浓厚的兴趣,对体育课则不感兴趣,即他们喜爱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说明现在的体育教学模式已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育课学习往往成为学生的被动性学习活动.

2.随着高校扩招,大部分高中毕业生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进校的新生的身体素质却有很大的差异.以100米测试成绩为例,好的学生可达到12.5秒(男生),差的学生到了16.1秒(男生).将身体素质差异很大的学生分在一个班里,按现在的教学模式组织体育课教学,学生各自的适应性差异较大.身体素质好的学生感到太轻松,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又感到很困难,但我们体育课的教学要顾及大多数同学.因此,在课堂上就会出现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开小差或做其他活动,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因达不到训练要求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往往出现回避练习的情况.

3.现行的教学模式规定体育课必修两年,两年四个学期的内容有: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武术等七个大项目中的十六个小项目,两个学年公共体育课总课时为144学时(18周X2学时X4学期),平均每个小项目分配的学时为9个学时.这种学时分配,学生只能初步了解该项目的学习要点,根本达不到熟练掌握技术技能的效果,基础知识也只能了解一些皮毛.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师跟班授课必须将所有的项目都熟悉,和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役有区别,投有精力去搞自己的专业研究.

4.现今社会对人才要求是很高的,在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多数都能胜任一两门课程的教学,我国沿海城市的一些学校也在向这方面发展.而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除了应掌握本专业的教学技能外,还应掌握其他专业的知识.现行的体育课模式,学生只能学一些简单的技术技能,锻炼一下自己的身体,对体育课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训练的原理都不懂.学生毕业后,掌握的技能非常单一,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2建立新公共体育课分项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分项教学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产物,是体育教育改革由计划性向市场性、封闭式向开放式转换的必然趋势.在国外,从上世纪80年代初许多学校开始实行分项教学计划,主要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爱好、身体条件等进行选择学习;教师根据具体情祝进行有效指导,原则是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发挥学生长处,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培养学生为体育实践的主体寻找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终生受益。先进的教育思想认为,不重视个性的教育就不可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只有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适合的运动项目才可能有快乐可言.

体育教学大纲明确地提出了“教材的多样性和兴趣性原则”,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这种原则也符合体育教学中自觉、积极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兴趣对学习是很重要的,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积极性,产生积极的认识倾向.学生对体育课产生了兴趣,才能积极地克服困难认真学习.

学校体育课,应成为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运动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项目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育课内容的设置,应按照学生的兴趣确定教学内容,如:学校可以开设球类、武术、游泳、乒乓球、艺术体操、体育舞蹈等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自身的能力来选择适合的项目进行体育课的学习,从进校第一学期开始系统学习自己喜爱的项目,一直到第四学期.从而对所学项目的技术技能、教学方法、训练方法等有更深入的了解.

3公共体育课分项教学的有效性

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有效地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所学的内容是自己所选的项目,所以感兴趣,不存在强迫性.每个学生都会认真地去学去练.选同一项目的学生在课上或课外可以互相帮助,相互交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教师可以集中精力钻研本专业,提高专业教学的水平.

由于分项教学每位教师承担的教学项目减少了,教球类的教球类,教舞蹈的教舞蹈,教师可以集中精力钻研自己的专业,提高专业知识,同时,一个项目有几个老师来上,教师之间在教法上可以相互学习,以求最佳的教学方法,无形中引入了竞争机制,迫使教师必须系统地掌握所教项目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自觉提高教学水平.

3.学生能掌握更多的技术技能,提高学院整体运动水平.

第10篇

关键词:课改目标 教学模式 室内体育课 突发事件处理 评价手段

一、 引言

体育课程改革改变了过去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的指导思想,强调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为课程目标。从表面上看,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内容难度降低了,淡化了“竞技运动”教学的模式,对运动项目教学不再强调技术传授的完整性、系统性,也不苛求每一个动作的细节。按照文件的精神来说,这次的课改应该是算是进步的,但按照《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季浏教授的说法,不规定具体学习内容,可给各地、各学校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就是因为这个说法,这个选择太笼统了,给很多体育老师都造成了很大的困惑。课改后的体育课要上什么内容,有什么目标,有什么效果,这一切的一切都有待在教学中摸索。

二、 高职学校体育课的现状

1、 教材、教学大纲不统一

以往的教学大纲都对各个年级有一个明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师只要按照大纲教育学生学习并掌握规定的知识、技能与动作,最后进行检测。这种做法参照竞技运动的教学模式确实有它的局限性。它强调竞技项目和运动技术的教学,不注重学生的健康,也不重视学生道德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心理的发展,但是它比较具体,让教师知道体育课上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作为一门课程的教学指导文件,应该让被指导者拿到这个文件之后,知道应做些什么,该怎么做。但由于新课改的精神,主要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及各地区的差异性存在。当学生由各地的中学升入大学后,每个班上的同学所学的内容和体育技能的掌握程度都不一致,造成了在大学体育课中很难开展教学工作。

2、 教学目标笼统,难把握。

    2002年制定的《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大学体育课程目标作了规定。把体育课程目标分为总体目标以及具体目标,其中总体目标是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和提高体育体育素养。具体目标又划分成两个层次和五个领域,分别为基本目标与发展目标两层次,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五个领域。根据纲要的精神,阐明了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说明了对体育的认识从过去的“身体发展的教育”转变为“以运动为基础的教育”。而高职院校的体育课受时间与场地器材的限制,往往在体育课中只能笼统的抓住了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忽视了其他方面的环节,与课改下的目标整合的精神不符合;又走回了以往那种以老师为主体,单纯以运动员训练手段来教学的老路子。

3、 评价手段单一,难与课改精神相符合。

现阶段高职院校体育课的评价手段一般都是通过量来反映质。也就是说通过把学生学习技能能力数量化,从而来评价学生体育课的质量。例如学习篮球的单手肩上投篮技能,只能通过考核学生在一定的投篮次数中投进的个数来评价学生“学”的质量。然而这种简单的以数量来反映质量的评价方式能真的能如实的反映学生的水平吗?每个学生基础、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技能水平都有高低,再由于每个学生体育考核的环境都有差异。单单就靠数量很难评价学生上体育课的效果。而课改的核心内容则是主张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以学生的需要为导向;上述的评价手段则与这个内容背道而驰。

4、 教师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创新精神。

传统体育教学上,注重整体而忽视个体,强调统一而忽视了学生在能力、水平上的差异;并且突出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一切活动都在教师的控制之下,造成了只突出技能传授的的有效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的情况。不能体现新课改要求的因材施教、以“终身体育”为导向的精神。

三、 对高职体育课改的建议

1、 推行新教学模式,加强室内体育课的教学探索。

由于地区的差异,高职院校里学生无论从体质上还是兴趣爱好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很多学校都开始采用“俱乐部式”的教学模式。所谓的“俱乐部式”教学模式是指在终身体育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以满足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学生完美个性和终身体育习惯为主要目标,并按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分班组织的体育教学活动类型。说简单点就是让学生像在超市购物那样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来上体育课。另外体育课程与其他科目相比,更注重实践;即动作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经常体育教师只强调“要怎么做”而忽略了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所谓的条条道路通罗马,新课改强调的是“终身体育”理念,锻炼身体不能只局限于一个阶段、一种运动项目。在体育课上不只要注重技能的学习,更主要的是要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原理,让学生在不同年龄段中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项目。这就要求体育课不能只局限于室外的活动课,而是要向室内体育课发展。经常有教师在抱怨室内理论课没什么东西好讲,其实体育的范畴还是很广的。体育老师就要摆脱以往那种“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社会偏见。在室内课上并不一定老跟技能、项目纠结,可以介绍些体育小常识或者基本术语。这些知识中经常包含着一些小故事。比如可以讲讲足球运动中“德比”、“墨西哥人浪”等等名词的由来,这样既能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当然所谓的室内体育课并不单单简单指理论课,还含括了游戏、体育欣赏、棋类活动、身体素质练习等等。通过丰富室内体育课的内容,改进以往体育老师“一讲解、二示范、三练习、四纠错、五总结”这种单调的体育教学方法;则能更好的使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喜欢上体育。

2、 改进现有体育教材,结合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中将体育课程重新定位为:“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通过上述定义可以看出,现在的体育课上所学的内容应该更贴近实际生活,尽量要做到学以致用。而现有的高职体育教材则大部分延续 中小学的体育教材内容,忽视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体育需求。很多内容都是过分的强调体育学科的逻辑结构,注重体育竞技运动的技能技巧,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就以铅球为例:在我们教材中过份的强调技巧动作的运用,比如“背向滑步推铅球”,总是针对学生技术动作上的不足加以纠正,总是以参加竞技比赛的要求来指导学生;而在实际生活中要扔重物时,一般是以远度为标准。当要扔一个与铅球同样的物体时,要使其能投得更远时总会使用双手背抛的动作。因此为了更好的适应课改的要求,教材就一定要改进。由于地域的差异,各个高职院校的气候、本土文化都不相同,对于教材内容也有各自的需要。在编写教材时最好尽量结合自己的本土文化、传统项目,贴近生活的实际运用并符合高职院校本身的特点。比如南方的院校多开展水上项目,北方的院校多开展冰上项目;而一些特殊的城市比如泉州、佛山等则多开展武术项目。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又能弘扬自己的本地文化。另外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社会上紧需的人才,大部分的学生就业于企业之中,国家也经常提倡安全生产。把一些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法编入教材,把一些突发事件的演练放在体育课中,既能填补我国教育中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上教育的不足,又能推动企业安全化生产,响应国家号召。

3、 改进现有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现在的健康并不单单指的生理上的健康,还包括了心理、社会性等等客观因素。而我们的体育课评价标准还单纯的只从原始的达标数据来衡量身体素质,从而忽视了健康的其他因素。当然从现在的体育课程而言,是无法真正做到完全评价一个人健康水平。而为了适应课改,是否能用一种更“相对”更“发展”的评价手段来代替原本的方法呢?所谓的“相对”是由于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难以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不同个体的身体素质。在对学生身体素质评价中,运用“相对”评价方式则能更准确、更直观的进行评价。就以力量素质为例:用“相对力量”做为标准比用“绝对力量”做为标准更能符合新课改“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而所谓的“发展”则是指个体在不同时期的身体素质的演变趋势。通过了解这种趋势,则更加直观的体现这个个体在体育课中所学到的知识对其健康是否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这则符合了新课改“终身体育”的理念。

四、 结论

    这些年来,中国教育体制一直在摸索、改进、完善中。高校体育课也一样,一直在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新路子。高职高专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无论是在设施上还是在教辅人员的配置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生搬硬套本科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措施,很难取到针对性的成效;这就决定了高职高专院校要自己摸索适合自己的新路子。仅以上述几点建议,希望能对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现状;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232-01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体育课主要有以下3种形式:

一是普通体育课。主要进行全面身体锻炼,这类课大多在大学开设。

二是专项体育课。为满足学生不同的爱好与个性发展,进一步提高某项体育运动技术、技能,使之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特长,有利于终身体育的开展。这类课一般在大学二年级开设。

三是保健体育课。这是为体弱或患有某种慢性疾病的学生开设的,带有医疗性质的体育课。主要是通过适当的体育活动,改善学生的健康状况,使其早日恢复健康。课的内容和方法皆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我国高校体育指导思想的确立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由单纯的传授体育技能到素质教育再到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直至今天的健身体育。

高校体育是一门涉及自然与社会两大学科范畴,并具有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综合性学科。它不仅要研究如何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竞争精神,还要研究如何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以其他独特的教学方法、内在的运动规律、特殊的训练方法手段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体魄健全、心理稳定、富于开拓和敢于竞争的现代化新人。

二、高校体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体育教育的模式陈旧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学始终受传统的竞技教学模式的影响,技能、技术教学成为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也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指标。这种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中然对完成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客观上,使高校体育沿着竞技体育方向发展。这种模式的教学既不利于学生体质的增加和体育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确立和能力的培养。

(二)高校师资队伍

1.学历偏低。学历低不仅会因外语和专业理论水平偏低而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会使体育教育长期处于本科学历教本科生的低水平教育状态,不利于体育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2.教育观念陈旧。体育学科本身就是一门比较幼稚的学科,理论上的不成熟表现在没有自己的体系,且长期落后于教育理论的发展,僵化模式造就了这种观念的形成。

3.学科专业知识老化且知识结构不合理、学术水平低。目前,我国在编体育教师多数在校期间接受的基本上是竞技体育,而较少接受理论教育。

4.体育教师数量相对贫乏,高校的扩招,导致了学生人数的增加和教师数量的缺乏。

(三)大学生的健身意识与习惯不强

体育意识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的体育意志三个方面。体育意识决定体育行为和习惯。有的学生甚至从不去户外锻炼(体育课除外),或者偶尔出去,锻炼时间不确定,短的十几分钟,长的几小时。这充分表明我国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习惯背着失业的包袱,长此以往造成了教育的消极循环。

三、解决途径探究

(一)明确高校体育教育理念

这是高校体育健康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高校体育教育理念是高校体育学科发展的总体战略指导思想,它对高校体育今后的发展方向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教育理念也是高校体育准确定位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教育理念的明确,才有高校体育定位的正确,使高校体育的教育目标更加清晰,使高校体育在教育内容、教材的选用、课程体系模式、具体教学方法等一系列问题,不至于处于混乱和模糊状态,同时也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目标和发展趋势提供了一条清晰明了的主线索。

(二)加强培养跨世纪的体育教师队伍

目前的体育教师多数是技术型和训练型,必须向教育型和科研型转变,要抓好体育教师的理论培养工作,全面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掌握前沿的体育发展成果,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高校体育的教育内容既要立足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需求,更要着重于终身体育的长远需要和社会需要。要从多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改革高校体育教学,切实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12篇

体育课原来怎么上,我没有必要在此嗦,我先讲两件和体育课有关的事。

在一些学校,教师所学的专业是否是学校所需的专业,学校只能自想办法,充分挖掘利用教师专业以外的特长了。还好,但凡师范类毕业的大学生都有一两项过人的特长,于是校长就赶鸭子上轿似的让美术专业的某老师担任了五年级三个班的体育教师。要说年轻时尚、体格健壮的某老师对待这个他并不满意的分工倒也积极,丝毫没有怠慢之意,正式上课之前,他特意买了一身361度的运动装备,认真请教了书本、教材、老教师,还熟练掌握了几套小游戏的玩法,但是初战就以失败告终。给五三班上课时他败在了组织教学上,学生想疯狂地在大操场上玩上三十五分钟的心情,远远超出了听他唠叨,看他做标准广播操的认真劲,他这个新人抵不过学生们的甜言蜜语,早早就让学生放了风……接下来的五四班,该老师转变思路,先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做了大量――超出常规的热身运动,如围着操场跑,列队活动筋骨、甩臂、压腿什么的。老师的目的是有组织地让学生们运动,等他们热身累了,就能乖乖地听话,上好他的体育课。但结果可想而知,五四班学生传给五五班的信息是“某老师是魔鬼般的老师,太可怕了……”第二周,五五班的学生极不情愿地熬到了该老师的体育课,但结果却令他们感到意外,因为这堂课老师没有按套路出牌,他撇开教材规定内容,向学生们玩起了翻跟头、劈叉、下腰、一字马、箭步跳跃等所谓的高难度动作展示,而这些动作都是他在大学期间参加校体操队时常年训练的基本功,但也就是这些对于该老师来说很普通的基本功动作,却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开启了该老师的体育教学之路,此后的两年里,他的体育课除了大纲规定的课程之外,总有一些被学生“羡慕、追捧、嚷着要学要练”的课外内容成为了他的独门绝学,深深吸引着学生们。

该老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非专业体育教师,总结出来的经验告诉我们,体育老师得有吸引学生的“看家本领”,会打篮球的老师,如果会玩指尖转球等花式篮球,他的体育课就会锦上添花;同样,体育老师能够把乒乓球、羽毛球、跳绳、跳高、武术等某一两项运动项目玩出花样、玩出彩来,我们的体育课何愁不出彩呢?

接下来的这个故事是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拿来与大家分享一下。抗战前后的重庆南开私立中学办得很成功,因为他们最大限度地实施了人的教育,不以培养考试能手、习题高手作为首要教育目标,而是以培养具有独立思考的人为目的。它的优秀事例我在此不多提及,单说南开对待体育教学的态度。“学生每天下午不走出课室参加体育活动要记大过”,学校规定全体学生必须在每天下午三点半的时候走出课堂,融入课外活动,参加各种体育锻炼项目,而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这是因为此时是人体最佳运动时间,身体细胞活性最强的时候,该时间段运动可以加快身体代谢,减掉多余脂肪,还能锻炼身体,事半功倍。南开的这个规定类似于我们现在倡导的“阳光体育一小时”或者“大课间活动”(事实上这两个活动在执行过程中都缩水了,成了纸上谈兵,重了形式口号,轻了实际效果)。但南开中学对体育的重视已经成为南开的特色之一。

时间再回到现在,以我的实际体验为例,体育老师认真上课,学生会愁眉苦脸,会将体育课当成负担;体育老师不怎么认真上课,学生们会放羊式地玩,安全成了问题,校长会愁眉苦脸;问题多少出在我们的体育课内容比较死板,多注重技能训练,而且规定较多,要么限制女孩子不能参与男孩子的激烈活动,要么规定男孩子和女孩子不能玩某些运动项目,要么受制于学校体育设施设备的不完善,这个练不成,那个玩不来。总之,在鼓励学生自主运动、享受运动乐趣方面总是欠缺点什么。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妨我们再和美国的体育课比一比(事实上我们总是在和美国的教育做比较),美国的体育课要求每个小学生要参加一个团体项目,一个单人项目,如球类运动,或田径、竞技项目等,一旦学生参加了,他是可以参与社区比赛、校际联赛,甚至将来的奥运会。同时,他们的体育课还可以邀请家长一起上,这在国内要是某个体育老师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上体育课,家长会目瞪口呆或者笑出声来的,家长们更愿意去旁听班主任语、数、英老师的课。我们重文化轻体育的氛围与美国无处不在的运动氛围不同,很多家长把体育课看得比文化课更重要。他们的体育课上,学生可以各取所需,男女生可以在一起玩一些篮球、棒球、足球等对抗性项目。至于我们的邻国日本,他们的体育课仅仅“一年四季都要求穿短袖短裤、短裙,再冷的冬天,也得冻着上”这一点,我们就学不来,就要甘拜下风的。

现在看来,我们的体育教学应该在教师的吸引力和学生的兴趣点上下点功夫。体育教师首先不能小看了自己,你不能有主副课教师之分的意识,你的责任之大,关乎少年强则国强的重任。其次是,体育教师得充分挖掘自己,熟练掌握一两项“活宝绝技”之能,让学生羡慕你,崇拜你,想上你的课,愿意和你玩。最终使每个体育教师的体育课都各具特色,无论学生跟哪个体育老师上课,在学到同样大纲规定的内容的同时,都能学得不一样的竞技本领。 中国梦的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教育梦的核心是让每个学生幸福成长、人人成才。这样一个内容充实、意义美好、目标明确的教育梦需要我们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探索中努力实现,教师知道该如何上好每一堂课,我们就能设想出未来的少年将如何实现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