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3 02:48: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写作灵感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简介:
本书分为三篇,上篇<学术论文写作基本知识>面向所有研究生及学术论文作者,介绍学术论文的基本概念、基本特点、学术论文规范化与标准化的意义,对学术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概述。中篇<社会科学论文写作与规范>主要面向文科研究生的论文写作,下篇<自然科学论文写作与规范>主要面向理工科研究生的论文写作。内容不局限于写作层面的技术问题,而是深入到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层面,向学生讲解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注重实例分析,力戒理论空谈,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目录:
前言
上篇 学术论文写作基本知识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学术论文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第二节 学术论文的分类
第三节 学术论文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第四节 学术论文常见问题概述
第二章 学术论文的选题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选题的类型
第三节 选题的原则
第四节 选题的价值
第三章 学术论文的文献资料搜集
第一节 搜集文献资料的意义
第二节 搜集文献资料的工具
第三节 搜集文献资料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节 搜集文献资料的方法与技巧
第四章 学术论文的发表与著作权保护
第一节 对发表媒体的选择
第二节 论文中与著作权相关的内容
第三节 中的著作权问题
第四节 论文数字化传播中的著作权问题 中篇 社会科学论文写作方法与规范
第五章 社会科学论文中常用研究方法分析
第一节 研究方法的确立
第二节 思辨研究方法应用分析
第三节 实证研究方法应用分析
第四节 解释研究方法应用分析
第六章 社会科学论文的结构
第一节 结构设计原则
第二节 结构设计框架
第三节 层次与段落结构
第四节 内文细节设计结构
第五节 硕士学位论文结构要件
第七章 社会科学论文的常用写作方法
第一节 议论的写作方法
第二节 证明的写作方法
第三节 驳论的写作方法
第四节 说明的写作方法
第八章 社会科学论文的规范化
第一节 摘要的写作与规范
第二节 关键词和分类号标引规范
第三节 参考文献与注释的规范
第四节 图表的应用与规范
下篇 自然科学论文写作方法与规范
第九章 自然科学论文常用研究方法分析
第一节 实验研究法应用分析
第二节 灵感思维法应用分析
第三节 假说研究法应用分析
第四节 观察研究法应用分析
第五节 类比研究法应用分析
第十章 自然科学论文的结构
第一节 理论型论文
第二节 理论应用型论文
第三节 实验型论文
第四节 观测型论文
第五节 综述型论文
第六节 硕士学位论文
第十一章 自然科学论文写作方法
第一节 引言的写作方法
第二节 正文的写作方法
第三节 结论的写作方法
第四节 英文内容的写作方法
第十二章 自然科学论文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第一节 题名、层次和作者署名的规范
第二节 关键词和分类号的标引规范
第三节 图表的应用与规范
第四节 单位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第五节 量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第六节 数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用法
写论文的要求有很多,每个学校的要求也不一样,你们的要求是怎么样的呢?一起来看看写作要求吧。
关键词:医学论文选题
根据调查医学论文是医学科研工作的最后阶段,通过文字形式记录医学研究的最新结果。医学论文的质量高低是反映医学科学水平和动向的重要标志。
1 根据课题研究的结论来确定主题 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为:① 以科研的结论或部分结论作为医学论文的主题;② 科研结果与开题时预测不一致,待查出原因,再寻找主题;③ 科研达不到预期结果,可总结经验,从反面挖掘主题。
2 在科研过程中选题 医学科研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外的现象或问题,作者如果能够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可以在这些偶然中获得新的选题。
3 在临床实践中选题 临床工作是医学论文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作者在临床中会经常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实际应用问题或理论问题,对此,只要从本学科实际出发,用心思考,会从中产生很多好的主题。其包括:① 探讨发病机制与预后情况;② 分析临床症状与表现;③ 研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④ 疾病的多因素分析等。
4 从文献资料中选题 医学文献是人们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医学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阅读最新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当前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开拓思路、激发灵感,从而挖掘提炼出好的医学论文主题。
以上是由本站为大家整理的医学论文选题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喜欢,请继续关注本站。
关键词: 英语专业 毕业论文 实践环节 建设与完善
毕业论文是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实践性环节,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一次运用各项知识和培养工作能力的综合技能训练,搞好这项工作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我校外语系多年来指导毕业论文工作的实践经验,通过优化毕业论文实践环节的教学,探讨如何提高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和对竞争日益加剧的就业市场的适应能力。
一、毕业论文写作目的和意义
英语专业学生在做毕业论文前已经修完《英语写作》1―3课程和论文写作课程,初步掌握了写作的基本要素和技巧,为进一步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必须开始进行学术论文写作。我国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制定的《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毕业论文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毕业论文写作的优劣直接决定学生毕业时能否被授予学士学位的重要依据。首先,学生通过四年的英语系统学习,巩固了英语单词的各种意义、搭配、用法、词序,句子的定义、结构、种类和用法,掌握了写作的基本要素和技巧,再加上毕业论文写作实践,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研究、分析和总结问题的能力,为日后进一步从事相关学科的研究做好准备。其次,毕业论文是在导师指导和启发下,学生认真阅读文献,精心选题,广泛收集资料并反复修改初稿的过程中完成的。这里,除了体现导师的高超指导思想外,还能具体反映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整体素质,也能暴露出导师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促使导师对此进行深入思考。再次,毕业论文是学生留给学校的一份特殊的精神财富。每届学生留下的毕业论文中不乏优秀之作,学校可以用它来启发教育后来的学生,丰富导师的教学内容,帮助导师分析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
二、毕业论文导师应具备的素质
毕业论文的撰写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而导师精心的指导是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因此良好的导师综合素质至关重要。具体表现如下:一,由于论文写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其最后成果是通过写作实践表现出来的,因此指导导师本身必须具备较强的英语能力和英语写作实践经验。二,论文的理论性和专业性决定了导师必须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创新精神。不但要在某一领域有所专长,而且要了解该领域的最新成果和研究动向。三,指导导师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论文质量和研究态度。一个好的指导导师应该德才兼备,对学生一视同仁、不怀偏见,必须注意尊重学生的劳动,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直到圆满完成论文指导任务。
三、毕业论文实践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导师的任务则是“导”,学生的任务是“写”。当指导论文写作时,导师应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其一切潜能,使他们顺利地完成论文写作。然而通过多年论文指导我们发现,学生在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必须引起注意:一,学生选题不恰当;二,指导教师不负责;三,师生交流少;四,学生剽窃他人成果现象严重;五,学生写作论文时间没有保证。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指导论文时要狠抓以下六个环节。
第一,毕业论文任务布置提前进行。通过协商,我们将原计划四年级下学期开始的论文工作提前到四年级上学期安排,这样导师和学生就会有充裕的时间和机会进行接触和交流,尽可能提前保质保量将论文的选题确定下来,并根据老师的安排,认真收集相关资料,并仔细研读,做好读书笔记,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的撰写任务。
第二,审定好论文题目。我们知道选好论文题目是关键,英语专业论文的方向有很多,如国际商务、英语教育教学、英语语言学、英汉翻译和翻译理论、中西文化、法律和英语国家文学等。因此,导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方向,通过反复讨论确定选题,避免选题过大、过小和过旧。
第三,指导学生制定毕业论文的具体写作进度和计划,时间安排科学,并确保定期检查和督促他们按照各时间极点保质保量地完成相应的任务,以配合学校对论文工作的分期检查。
第四,指导学生收集和阅读有关的参考文献,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开列必要的参考书目。要求学生围绕毕业论文的主题做读书卡片或摘要,对拥有的资料进行消化和整理,并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中知网及因特网搜索相关信息。
第五,科学指导学生拟定论文提纲。好的提纲必须是可以扩大思路,可以按次序安排好写作素材、确定论文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六,审阅论文,并指导论文答辩的方法和技巧。尤其是答辩环节,答辩不但能考查学生在专业领域所具备的知识结构、知识深度、知识广度、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而且能就学生的英语语音基本功、语法基本功、口语表达能力、思维方式、临场应变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这一环节至关重要。
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导师的启发和指导。科学的思维开发不但能提高论文的质量,而且能使人终身受益。论文是靠语言来表达的,而语言则是思维的工具。因此导师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开发尤为重要。在论文写作中,如果导师引导有方,学生有可能在写作时,突然产生某种灵感,使论文具有创造性,或者在写作中遇到难点、陷入困境时,因受启发,会有意外的收获。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不仅是学生们检验所学,培养理解分析能力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导师检验其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绝好机会。
总之,没有良好的毕业论文实践环节的英语专业教学是极不完善的,反之,如果毕业生既有扎实的课堂理论知识,又经过一段时间的较充实的毕业论文实践活动,这样的教学才是理想的、现实的和科学的,培养出的人才才能是市场急需的。十多年毕业实践环节建设表明,只要我们向着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目标的吻合性、安排的科学性、操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向不断努力,就肯定能为社会培养越来越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久昌.怎样利用图书馆.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
[2]于光远.怎样进行调查研究.中国青年出版社,1981.
初登杏坛,日子过得很慢,教育进行得也很慢。渐渐地,我愈发感觉到了危机,面对一个个充满灵性、日新月异的学生的奇思妙想,我常感到束手无策,不置可否,左边敷衍,右边挂堂。领导听完课后的一味摇头,评优课的榜上无名,自身文化底蕴的不丰,课堂教学的高耗低效……“无形的压力压得我好累”!我开始迷茫、困惑、纠结,我不能就这样混沌下去啊!怎样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怎样实现自我的突围?村小资源匮乏,师资力量非常薄弱,没有师傅可以传、帮、带,只有通过自主发展了。于是,我想到了学校里泛黄的报刊书籍,夜晚住校我常与它们为伴,强迫自己仰望星空。
我从书报中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理想世界,是我在现实中找不到却心向往之的,我陶醉在这美好的意境之中——我跳出了教育现实的“柴米油盐”,从书中发现了教育的真善美和契合我的教育理想。有时看了一个小故事、小片段,眼前一亮,学生竟然可以这样教育,课竟然可以这样上!于是我的课堂开始有了新的理念装饰,多了新的招式,我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水”了,课堂上的欢声笑颜多了。
人有了理想就格外上进,干劲上来了,不仅工作卖力,我还开始试着写作。一开始写论文,我先多找理论框架,再在框架里加上自己的实践做法,第一次居然在700多篇论文中脱颖而出地获得了区一等奖,我很骄傲!但后来我给区教育报投稿数次,却中稿寥寥。
后来,为了评骨干教师我首次参加了市教育学会的论文评比,结果迟迟没有消息。我去电问询,接电的是学会副会长(我师范学校的老校长)蔡葵先生,蔡老师电话里告知我的论文未获奖,他要我继续努力,并邀我多去学会交流。我带着几篇小文来到学会,和身为编辑的老师面对面地交流,他对我的写作进行了现场诊断和指导:文章素材不错,但论述总想面面俱到,不深入、充分、锋利。写论文就像“打井”,要找准一个点深入打下去,这样才会打出“水”来,四处找点乱打是打不出“水”来的。
老师还强调:“随笔不能随意,语言要精炼,要挤干水分。”我说:“自己也知道语言拖沓,但就是舍不得删或删不到位。”老师说:“自己的肉还得自己去割才知道为什么疼的,试着多写多磨砺几遍自然会有收获。”
老师给我指了一条实实在在的路:要想写好文章首先要多读书(博览群书),多看大部头的书(不仅仅局限于报刊,这样视野开阔,思维才有高度、角度和精度,有系统思维),带着问题去读书,要多观察(积累鲜活的素材),多思考(揭示事件的本质、规律),多交流(碰撞思维),多练笔(锤炼思维、提高表达能力);要多看一些诸如茅盾等大家的文章以拓展思路、揣摩构思、丰富学养;写作要在尊重权威的基础上,敢于否定权威,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江苏是文化大省,人文荟萃,竞争激烈,一开始写稿应多外投,或许机会更多,在外边积累些名气、经验,再转战本省,“曲线救国”;文章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做”出来的,只有实践做得好,文章才会写得好,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行者!基层学校最锻炼人,也是最有成长空间的地方……
从学会取经回来,我开始写稿外投。那时村小还没有普及网络,主要是纸质投稿。信封是越买越多,回音却越来越少。当我把《关注教师的“职业倦怠”》一文投给了《山西教育》后,编辑李红云主任很热情地回复我让我修改,拟用。我欣喜若狂,感觉时来运转。可后来就没有下文了,我忍不住去电询问,她说,本来打算用作“卷首语”的,后来没通过主编审核,主编说文章思想有些肤浅。面对诸多挫折,我十分难过,几度想放弃。
老师安慰我:不要怕投出去的稿子石沉大海,这很正常,也是写作的必经阶段。哪一个作家在投稿过程中没碰过壁?外国的很多大作家在开始投稿时,编辑部都几十篇上百篇地退稿,但这并没有阻碍其后来成为知名的大作家,反而成了磨金石。坚持读、思、行、写,方可走得更远。为了助我成长,每逢学会举办“全国名特优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老师都赠票让我多参加研讨,多交流思想,而后利用职务之便发给我名师们的教案、课件和讲座稿,让我学“术”习“道”,还不忘嘱咐我有问题和他交流。老师还经常摘经典文章启发、教育我,让我耐得住冷板凳,向我荐书、送书,以提升我单薄的文化素养。
我开始回归原点进行广博而丰富的阅读,起初的强迫性阅读久而久之逐渐习惯成自然。我常常想:平时,我们要求学生们感悟文本,自己感悟书本了吗?会感悟吗?读书要读出并移植其中的思想精髓,要读懂文字背后的东西来,要循着文字这条路走近作者的心灵,和作者面对面地交流、谈心,用心聆听文字的声音,倾听作者内心的声音,也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只有经过书籍的锤打和磨练,才会实现真正的成长和发展。王尔德曾说过:“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良好的读书习惯让我受益匪浅。多读多思磨练了我的心性,我变得沉稳、积极、缜密、宁静;阅读的滋养丰富了我的精神,充实了我的头脑,什么事都变得细致、深刻起来了。这种善于思考、善于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一分为四地看待问题的习惯和宁静的心态迁移到了我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领域。
每看到和自己教育教学有关联的现象,我就会不自觉地反思到课堂教学上、学生身上。教数学时,我曾将《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到数学课“体积、容积”的教学上,形象生动,效果极佳,广受好评。我还在实践中学会了捕捉转瞬即逝的灵感,每逢有话题思考或研究困惑的时候,无论是听课、学习、工作,还是外出踏青游玩、走亲访友,生活中我总会在包里准备个本子和笔,一旦头脑有些新想法、灵感,我第一时间将它记下来。别人看不懂我“龙飞凤舞”的素材本,只有我自己明白记录的内容和顺序,回去之后稍加整理,就加入写作素材库。偶尔忘记带本子和笔,我就用手机写信息记下思考的灵感存在文件夹里,以待回家后整理入册。这些都为我进行写作做了最好的积累和铺垫。
1 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
1.1 创新性 医学论文的创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发展医学成就,破解医学问题。医学论文有无创新,选题是关键。选题创新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灵魂,是衡量医学论文价值的重要标准。可体现在:①理论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见解,既要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论方面的独创见解,又要提出这些见解的依据;②应用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技术等,也就是要写出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关键,或揭示原有技术移植到新的医学领域中的效果;③创新性还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进或突破。
1.2 可行性 所谓选题的可行性,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作者的综合条件和可以胜任及如期完成医学论文写作的把握程度。选题切忌好高鹜远,脱离实际,但也不应过低,影响主客观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医学论文的水平。影响选题的可行性因素有:①主观条件,包括作者知识素质结构、研究能力、技术水平及特长和兴趣等;②客观条件,包括经费、资料、时间、设备等。
1.3 实用性 撰写医学论文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及应用。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够指导科研、指导临床、造福人类的主题,因此,选题的实用性尤为重要。
1.4 科学性 医学论文是临床和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客观反映,其写作的具体内容应该是取材客观真实、主题揭示本质、科研设计合理、论证科学严谨、表达逻辑性强、经过实践检验。所以,严格遵守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生命。
1.5 前瞻性 要选择有研究价值及发展前途的主题,应积极开发研究新领域、新学科和新理论。
2 选题的基本方法
2.1 根据课题研究的结论来确定主题 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为:①以科研的结论或部分结论作为医学论文的主题;②科研结果与开题时预测不一致,待查出原因后,再寻找主题;③科研达不到预期结果,可总结经验,从反面挖掘主题。
2.2 在科研过程中选题 医学科研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外的现象或问题,作者如果能够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可以在这些偶然中获得新的选题。
2.3 在临床实践中选题 临床工作是医学论文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作者在临床中会经常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实际应用问题或理论问题,对此,只要从本学科实际出发,用心思考,会从中产生很多好的主题。其包括:①探讨发病机制与预后情况;②分析临床症状与表现;③研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④疾病的多因素分析等。
2.4 从文献资料中选题 医学文献是人们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医学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阅读最新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当前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开拓思路、激发灵感,从而挖掘提炼出好的医学论文主题。
3 医学论文的一般体裁
3.1 实验研究 一般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药理、生物、寄生虫和流行病学等实验研究。主要包括:①对各种动物进行药理、毒理实验,外科手术实验;②对某种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体外实验;③某些药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虫实验;④消毒、杀虫和灭菌的实验。
3.2 临床分析 对临床上某种疾病病例(百例以上为佳)的病因、临床表现、分型、治疗方法和疗效观察等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新建议、新见解,以提高临床疗效。
3.3 疗效观察 指使用某种新药、新疗法治疗某种疾病,对治疗的方法、效果、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研究,或设立对照组对新旧药物或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对比疗效的高低、疗法的优劣、不良反应的种类及程度,并对是否适于推广应用提出评价意见。
3.4 病例报告 主要报告罕见病及疑难重症;虽然曾有少数类似报道但尚有重复验证或加深认识的必要。
3.5 病例(理)讨论 临床病例讨论主要是对某些疑难、复杂、易于误诊误治的病例,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集体讨论,以求得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临床病理讨论则以对少见或疑难疾病的病理检查、诊断及相关讨论为主。
3.6 调查报告 在一定范围的人群里,不施加人工处理因素,对某一疾病(传染病、流行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的发病情况、发病因素、病理、防治方法及其效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给予评价,并对防治方案等提出建议。
范文一:
四年的学习生活在即将划上一个句号,而于我的人生来说却仅仅只是一个逗号,我将面对新的征程的开始。本研究及论文是在我的导师XX的亲切关怀和耐心的指导下完成的。伟人、名人固然为我所崇拜,可是我更迫切地想要把我的敬意献给给一位平凡的人,我的导师XX老师。也许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但您却是我所最尊敬的老师。您是如此的治学严谨,学识渊博,视野广阔,思想深刻,您用心为我营造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让我的论文更加的严谨。
同时,我还要感谢一下一起完成毕业论文小组的同学们,如果没有你们的支持和倾心的协助,我是无法解决这些困难和疑惑,最终能够让本文顺利完成。
至此论文付梓之际,我的心情无法保持平静,从开始选择课题到论文的顺利答辩,有无数可敬的师长、朋友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在这里请您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最后,再次对那些在论文完成过程中,关心、帮助我的同学和朋友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范文二:
四年的求学生涯,在老师,朋友的全力支持下,我走得辛苦却也收获颇丰。在值此论文即将付梓之际,我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我的导师,XX老师,从我上大学以来就以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学术精神,的工作作风激励着我,XXX老师,他不仅仅只是在学业上给我以悉心指导,更在思想、生活上给予了我关心和帮助,在此,我谨向XXX老师致以十二分诚挚的谢意。
同时,我还要感谢我的父母。焉得艾草,言树之心,养育之恩,无法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将永远是我最大的心愿!!在这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十分激动,毕竟,从开始进入课题到最终论文得以完成,有无数可敬的朋友给了我帮助,在这里,也同样请接受我真诚的感谢!
范文三:
我历时将近两个月时间终于把这篇论文写完了,在这段充满奋斗的历程中,带给我的学生生涯无限的激情和收获。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在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的老师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XX老师,没有她对我进行了不厌其烦的指导和帮助,无私的为我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就没有我这篇论文的最终完成。在此,我向指导和帮助过我的老师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然而,作文的复习备考恰恰是师生们感到茫然和困惑的。于是,造成了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的艰难处境――写或不写,教或不教,都成了师生们纠结的根源,吃力不讨好的作文备考几乎成了师生们共同的苦涩心声。
那么,有没有一种有效的作文教学呢?
所谓有效的作文教学,通俗的理解就是――在上完一堂作文课后,学生的作文水平和能力,要有所提升。
要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反思我们的作文备考,从中找出提高作文备考效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那么,学生写不好作文的最大症结在哪里呢?
我以为,学生写不好作文的最大症结在于学生单调的阅读体验和单调的生活体验。生活是写作之源,高中生繁重的学业压力,大大的挤压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削减了对于提高写作水平必不可少的阅读体验而绝大多数学校封闭式的管理,则更是无情的切断了生活给予学生作文的丰富补给。俗话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这种情形下,怎么可能要求学生写出精彩的作文呢?
因此,要想提高学生作文备考效率,打开学校紧锁的通向生活的大门断然无法想像,但给予学生更多的阅读时间是我们语文教师和学生可以争取的唯一生命线。如何守护好阅读这条生命线就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那么,对于高三的同学来说,如何守护好阅读这条生命线呢?
进入高三,同学们的复习备考日趋紧张。在高考复习用书、各地的高考模拟试题、教师无休止的讲解中,同学们疲于应付。于是,仅有的语文阅读课便首当其冲,让位于其他所谓“更加重要的高考复习”,似乎学“见效慢”的语文就不是在“复习备考”,而让学生“看课外书刊杂志”的阅读课则更被看作是荒废学业、误人子弟。殊不知,这是可怜的傲慢与偏见!
综观各省及浙江近年来的语文试题,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事实,高考语文已越来越关注现实,心忧天下。关注人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成了语文试题的主流价值观。这也很好的诠释了《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学科的定义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更体现了普通高校选拔人才的标准的变化――它所要招收的学生应该是关注人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新时代青年。
无论各地的新课程改革在推进过程中有着怎样的差异,但高考的指挥棒无疑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学前进的导引。很难想象,一位只捧着语文高考复习用书,埋头于题海中奋战的,很少关注人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考生能在语文学科的高考中考出一个理想的成绩。
然而,在忙碌而紧张的复习备考中.要同学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到阅览室看报刊杂志,关注网络、电视、报纸、杂志中的语言运用现象,储备作文写作的素材,确实也是分身乏术。
为了减轻同学们的负担,更为了迎接,为学生收集编写一本让学生能够省时省力省心、还能达到高效备考目的的阅读资料,就是教师可以有所作为的地方。
那么,如何编写这样的阅读资料呢?
我以为,不妨借助以议论为主,实用性强的申论的形式,收集报纸、杂志、网络中观点鲜明的文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拓宽阅读视野,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些精选的议论文章更可以为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起到一种范文的作用,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无形地培养了写作的语感,提高了写作的能力和水平。更可以让学生在这些优秀有趣的议论文阅读中,找到自己阅读和写作兴趣的激发点,为此,再进一步借助阅览室、网络等途径积累自己独特个性的素材。
(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摘要:从远古的“神”“气”概念到桐城派的“神气”说,此发展经历了神秘化、审美化、框架化三个阶段。在此变迁过程中,桐城派既推动了“神气”说的审美化发展,也导致了文论发展的框架化。
关键词 :桐城派;神气说;神秘化;审美化;框架化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4—0135—02
收稿日期:2013—11—07
作者简介:朱文婷(1988— ),女,江苏徐州人。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一、起源之神秘化
《说文解字》对“神”与“气”的解释分别为:“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声。”[1]“气,云气也,象形凡气之属皆从气”。[1]可见,“神”“气”二字的概念最初与自然宇宙本体有关。
“神”“气”二字连用,成为“神气”概念,最初应指“自然神妙灵异之气”,《礼记·孔子闲居》中记载:“地载神气,神气风霆。”后来,“神气”更侧重于指人的生命及精神状态,如“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庄子·田子方》)、“言至精而不原人之神气”(《淮南子·要略》)等。先秦两汉时期,庄子提出的“神”、孟子的“养气说”和张衡的“元气说”等理论仅涉及修养境界或哲学范畴,与文学批评无关。
魏晋时,曹丕的《典论·论文》首次将“气”引入文论,提出“文以气为主”。 陆机在《文赋》中提出“想象”、“灵感”等从属于“神”的概念。曹、陆二人均认为“神”“气”虚无玄幻、难以捉摸,曹丕认为气“不可力强而致”,陆机认为灵感“非余力之所戮”。由此可见,“神”“气”虽逐渐被引入文论领域,但在文论的发展之初,依然不可避免地带有神秘色彩。
二、发展之审美化
(一)关注创作主体,丰富了“神气”的内涵
曹丕、陆机在文论中虽认为“神”“气”不可捉摸,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关注创作主体。《典论·论文》中的“气”,指文学家先天的气质、个性、才能等。陆机在《文赋》中关注作家的“想象”、“灵感”。刘勰《文心雕龙》认可曹、陆的观点,认为“气”与作家的天赋、才能和精神气质有关;其“神思”“神与物游”中的“神”皆指作者的想象。
唐宋古文家偏重于以气论文,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主张创作不能有“昏气”“矜气”。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2]此“气”指的是文章的气势,韩愈将“气”与“言”、“声”相联系,对刘大櫆的“神气音节”说影响深远。
明清时期,“神气”说受到各种艺术的重视,王世贞论文强调“神与境合” (《艺苑卮言》),胡应麟论诗提出“诗主风神”(《诗薮》),徐沁论画注重“气韵精神各极其变”(《明画录·人物》),汤显祖论戏剧重视“意趣神色”(《牡丹亭记题词》)等。但在古文创作领域,刘大櫆将“神气”论述得最详尽系统,他吸收前代各种观点并进行创新:“文章最要气盛”继承了韩愈的“气盛言宜”说;“神为主,气辅之”与司空图、严羽将“神”作为诗歌创作最高境界的观点相同;刘大櫆的“神”是对方苞的“义”的发展,即不仅要注重文章的思想内容,还要重视神韵。此外,刘大櫆还探讨了神气与音节、节奏、义理、书卷、经济的关系,在明清各种艺术普遍重视神气的情况下,他能够融众家理论于一炉,还能将“神”“气”二字合为一体,创造性地应用于文论中,可谓是将前人的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境地。
(二)创作技巧的具体化在客观上推动了古文中纯文学部分的独立化
历代文人对虚无飘渺的“神”“气”有一个不断捕捉的实践历程,使其尽量具体化,在创作中具有可操作性。刘勰认为“神用象通”,“神”凭借客观事物体现;他还认为“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即“气”可以通过学习和修养来达到。苏辙认为“养气”可以通过“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上枢密韩太尉书》)来实现。然而,以上文人虽想借助“道”“义”“圣”“经”“览名川”等来使得文章“神气”的实现有法可循,但“道”“义”等的范围太广泛、内涵模糊,实践起来很难。相比之下,桐城派的文论更有优势。刘大櫆的“神气音节”说,提出“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认为“雄奇以行气为上,造句次之,选字又次之”,[3]桐城派以具体的音节、字句来指导创作,无疑比“道”“义”等文论更加实用。
从文学性质来看,“周、秦是文学文与学术文混合的时期,到两汉是文学文与学术文分途的时期”,[4]南朝齐梁时虽出现了文笔之辨,但“文道合一”、“贯道”、“载道”等口号充斥其间,即使出现皎然的《诗式》、司空图的《诗品》、严羽的《沧浪诗话》等诗论作品,但在诗歌之外,仍有部分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未能独立,且无人敢直接地把古文创作的审美作用放在首位。桐城派对此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姚鼐认为古文中“不可有注疏、语录即尺牍气”(梅曾亮《姚惜抱先生尺牍序》),可见他要求把有审美意蕴的文艺性语言与学术性语言分开。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认为“一字之中,或用平声,或用仄声;同一平字仄字,或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姚鼐在《与陈硕士》中认为“诗古文各要从声音征入”,用音调、平仄等诗歌审美标准来衡量古文,无疑使古文更接近纯文学。桐城派虽未明确地把古文中的纯文学与非文学分开,但他们认识到创作不仅仅是表现“道”,更要传达审美意蕴。
三、衰落之框架化
桐城派各家在吸收前人理论时极其注重辩证。方苞将前代道学家的“谋道”与古文家的文论转化为“义”与“法”,“义”指文章内容,“法”指文章形式,“法”随“义”的变化而改变。刘大櫆将方苞的“义”升华为“神”,指作者的气质才性在艺术上完满而成熟的表现;将方苞的“法”与前代“文气论”结合,认为“气”指语言气势;“神”与“气”互相依存,离开“神”则“气无所附”,离开“气”则“神”无从体现,故曰:“神者气之主,气者神之用。”(《论文偶记》)姚鼐融合方苞的“义法”说与刘大櫆的“神气”说,提出“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统一,将散文风格分为“阳刚”和“阴柔”,使方、刘的理论更具美学价值。虽然桐城派用辩证的观点将“神气”说加以丰富,但他们各自却走向偏执。方苞的“义”偏重思想上的仁义道德修养;刘大櫆论“神”偏重情感,仅探讨写作技法;方苞文论偏重风格,未关注作者的胸襟情性等,这些都给文论埋下框架化、机械化的隐患。
桐城派后人几乎无人能跳出“桐城三祖”的框架。方东树的“必先在精诵,沉潜反复”(《书惜抱先生墓志后》)、“讲求文、理、义”(《昭昧詹言》)和梅曾亮的“文其佳者皆成诵乃可”(《与孙芝房书》),仅是对“桐城三祖”的“因声求气”等理论的重复。即使是重新论述“气”与音节、文字的关系,他在辛亥七月《日记》中说:“为文全在气盛,欲气盛全在段落清。”认为“气”是根本,要注意谋篇布局;他虽将刘大櫆的“神气音节说”扩展为“音节篇章”说,但他撇开“神”而偏执于“气”,使得文章缺乏神韵。
四、结语
“神”“气”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逐渐关注人、最终回归于文本审美创造的过程:最初源于对宇宙万物的反映,后主动关注作家,最终关注文本本身的音韵、写作技巧等。在此过程中,桐城派对“神气”说的发展既有贡献,也有不足,桐城派将虚无玄幻的“神”“气”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音节”“文字”等方面的创作方法,重视审美本质,客观上推动了古文中纯文学部分的独立;可桐城派各家虽辩证地吸收前人的理论,在发展自己的理论时却出现偏执,致使文论最终框架化。因此,文学创作与宇宙自然,作家的个性精神、创作技巧关系密切,忽视文本内容的创新与挖掘,一味地拘泥于音节、字句,只能使得文章僵化,难以发展,最终衰落。
[
参考文献]
[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一)[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2]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著.王澧华,向志柱注.家训[M].长沙:岳麓书社,1999.
常有青年问:如何研究教学?怎么找不到窍门?也有些上了岁数的同师困惑:教了几十年,教材熟透了,却常常感到课堂没有新意,也失掉了改进的动力和方法。
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但是却有一种教育叙事的方式,可以让我们处处找到研究的法门,时时遇到创新的机缘。这个办法,就是记录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首先是一种课堂记录。因为总是面对不同的学生,总是面对学生每一天的不同状况,你的上课实况,并不总与你的教学设计相吻合。教学之难,往往并不在于你能否设计出漂亮的教学方案,而在于,你的设计总是遇见课堂上形形的新情况――计划好的进度卡了壳儿,预计讲授的内容不能按时完成,学生没有按照预期计划跟上你的讲授节奏,你特别喜欢的内容没有引起他们的兴趣……总之,你的计划与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产生了冲撞。也有时候,很意外,学生们出色地领悟了你认为很难的知识点,他们的回答出人意料,格外富有启发性……这样的时候,你该做点儿什么?你是否正要拿起笔来,将这些意外、矛盾、惊喜记录下来?其实这时候的记录,才是你面对的教学真问题,恰好蕴含着你要研究的教学课题,是解开你教学难有新意症结的关键。所以,与其说我们是在记录课堂,不如说,我们是在用记录的方式,捕捉着自己教育教学研究的对象。可以说,没有这样的记录,所谓的教学研究,往往就是架空的论证,凭空的想象,没有实际意义。很多教师抱怨教学研究不能指导实际教学,很多教学论文没有阅读的价值。其实正好说明,我们很多人眼中的教研论文,就是一种为了评职称、展示业绩的应景文章,是一种外在于我们教学生存状况的应付性写作。
这样看来,要开展所谓的教学研究,首先必须养成记录课堂的习惯。刚开始拿起笔是沉重的:课堂上发生了那么多事,一部二十四史,该从何说起呢?很多教师的经验表明,为了应付某种教研写作,即便现在有录音笔,有录像条件,要完成一堂课的课堂实录,实在是一件苦差事。那么,记录一个片段怎么样?写一个环节如何?只记录跟一个同学的对话行不行?只写某一个同学板演时的反应好吗?或者,就写一下你这节课的导入环节?就写一下你对某一个特别词语揣摩的效果?甚至,你不一定写下一个片段的全部过程,而是,你只需要在课本上相应的位置,赶快留下一个问号,抓紧写下你刚刚解答时的一句话?最重要的是,你养成了在刚刚下课后赶快有所记录的这种富有活力的习惯。
保持这种习惯,你会发现,你像那个在维也纳森林里早晨醒过来的施特劳斯,发现鸟儿的叫声跟森林里牧人的号角,正好组合成了一首美妙的乐曲,从而写出了自己的《维也纳森林圆舞曲》。施特劳斯善于抓住灵感,所以他才是华尔兹之王。而一个善于记录课堂的老师,会在长期的记录中,形成迅速捕捉“课堂灵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是艺术,那么,这种对课堂灵感的记录,正好让教师像一切艺术家一样,因为留下了课堂上与学生相遇时最微妙的时刻,最特别的细节,最纠结的状态,最欢悦的解决问题的角度,从而变成了怀揣无数教学“珍宝”的人。因此,他会思考那些纠结,利用最美妙的机缘,将这种富有生命力的课堂历史,变成新的一节课上用崭新的教学设计巧妙解决问题的法宝。因此,完全可以这样描述教学艺术:善于积累课堂真实状况的教师将过去与今天巧妙连接后产生的最佳教学生命状态。
教学后留下的富有典型性的例子,不仅让我们时时面对着真实有效的教学研究对象、材料,也让我们始终能够保持专业上的敏锐,让我们活力洋溢,感到教学过程的无穷趣味。案例写作如同诗人推敲美妙的诗句、画家寻找奇特的构图、雕塑家琢磨新鲜的造型,让教师在每节课上都找到了创作的动力――上一节课提供的素材,为下一节课架好了支点。你总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将视野伸展到更广袤的风景中。你由此形成教育生涯的良性循环,而不是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渐渐损耗着课堂热情,而是始终精神旺健地走在向前进步的台阶上。太阳总是新的,每一节课都不一样,都是一个机缘,都是一扇新的大门。
教学案例因此是教师的生命记录。如果说丰美的回忆使人富有内涵,使人感情饱满,那么,常记常新的教学案例,会使你变成了丰富自己生命的写作者。丰子恺先生当年在白马湖春晖中学就曾写下《教师日记》,他的教育生涯直接促进了他日后的艺术创作。苏霍姆林斯基留下的大量教育著作,其实就是一个又一个教育案例构成。而我们今天阅读他们当年这些文字,除了受到深刻启迪外,还有一种阅读美文的享受。因为,善于写作教学案例的教师,他笔下的这种教育叙事,其实正好是一种美丽的教育散文。
一、拟好文题的意义: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题目不仅确立了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而且体现了文章的格调和气势。
二、低分作文在拟题上的失误点:1.完全脱离话题或材料范围。如本次作文要求用带“气”的词语来联想、感悟,已确立了拟题的范围,但依然有学生拟题为《我最幸福的时光》《民族—仰望》《给人类的一封信》。还如上次材料作文要求写目标和现实的关系,有人却写成希望和失望,勇气与毅力等。方法点拨:审清题意,明确写作提示的方向、角度、范围等,再拟题。
2.过度引申,偏离话题或材料中心。
3.大而空,浮而虚。
4.表意不明,生拉硬扯。
5.文不对题,胡乱解题。
题目和文章内容完全不一致或不完全一致,或题文关系轻重失当,或错误地理解题目的含义。
6.题目重复啰嗦,拖泥带水。
7.题目与文体不吻合。写记叙文或散文,拟一个议论式的题目,反之亦然。方法点拨:议论文可直接用中心论点作题目,讲求准确鲜明,宜实不宜虚;散文题目要富有诗情画意,宜虚不宜实;记叙文多以人事物情或其线索作题目,可实可虚。
8.所拟文题既无多大现实意义,又不便于展开论述。
9.题目陈旧老套,平庸俗气,毫无新意、文采、格调、品位。
10.乱用方言俚语、网络语言、英语或数学等学科符号做题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训练;方法初探
初中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较差,虽然有时他们经过持续观察后占有的材料十分丰富,且富有生活气息和少年情趣,但是在他们的头脑里,这些材料是零乱的、分散的,没有大小轻重之分,尤其处于作文提高阶段的中学生,他们不会根据中心思想选取相关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所以大多学生写起来思前不想后,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就到哪里,这就难免出现辞不达意、详略不当的毛病。因此,教师有必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的做法和肤浅的认识。
一、教师要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课程标准强调作文是一种个体行为,是一种心灵的倾诉。教师应当成为学生感情的激发者和反应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从自发走向自觉,使写作成为精神上的享受。兴趣和爱好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原动力,学生一旦有了作文的浓厚兴趣和爱好,就能满腔热情地参加作文训练。教师引导和激发学生激情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最主要的是在于不断激励,多从正面肯定和激发学生。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调查、访问、阅读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作文素材和生活源泉,激起他们以文章的形式表达内心感受的愿望。要善于发现和肯定学生点滴的进步,及时给学生以鼓励,树立佳作典型,经常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运用网络的多媒体功能向学生展示绚丽多姿的画面,创设作文情境,激发写作兴趣,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真实的生活空间里,得到更真切的感受。拓展课本资源,改编课本剧。阅读和写作具有协同关系,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过的阅读知识,对阅读资源加以整合、拓展,将会极大地焕发学生的写作热情。积极开展文学社团活动,鼓励和推荐学生习作的发表。从校园文学刊物到各级各类报刊杂志,都可以是学生展示自己文学功底的舞台。
二、教师要帮学生打好基础,适当提高。
作文,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关系日益密切,她在语文,乃至各门学科中是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作文教学败不得。作文教学要求一味拔高,那是揠苗助长,得不偿失。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还得从基础抓起。基础是什么?就是各种文体的写作。老师们可能已经发现了一个怪现象,到了初三高三,本应产生质的飞跃的学生作文却没有产生飞跃。可以说,话题作文就是为学生作文松绑,让学生在自由王国里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写出有文采、有个性、有思想、有深度的作文来。然而事与愿违,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成了四不象,教师苦无对策。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打的不牢靠,在必然王国中还没走好,你就硬把他拽到自由王国里,他怎能自由,怎能生存?只好东拼西凑,杂取种种,合成一个四不象了。我们在教学中不应该急于对学生进行话题作文训练,而要扎扎实实的练基本功。记叙文是基础的基础,教师要以此文的训练为主,让学生能熟练的运用记叙文所适用的各种表达方式。记叙文最能锻炼、也最能体现学生的写作基本功。所以,记叙文练好了,作文便成功了一半。议论文是中学作文的另一个重点训练项目。虽然现在的教科书对议论文的训练不是太多,但是议论文能反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能体现学生的思维能力,各科知识的综合能力。所以成功的习作有不少就是议论文。其他诸如说明文等应用文体也要进行严格有序的训练。各种文体都训练到位了,就不可能出现四不象的话题作文。此外,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该爱好写作。要想真正把学生作文教好,教师要擅长写作,要通晓各种文体。一个没有技术的师傅要想带出好徒弟,这是不可想象的。学生有了好的写作基础后,教师就可适当提高要求。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长,让其专攻一体,涉及文学创作,或微型小说,或散文,或美文,或杂文,或政论文,从而真正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师要强化课内课外作文训练,悉心指导学生作法技巧。
针对当前中学生作业多,时间紧的具体情况,本人采用灵活多变的训练方法。即每学期除了写若干篇大作文外,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小作文、周记、甚至杂感、语丝上。课内作文自不必说了,我还非常重视鼓励学生到我们农村的乡间田头捕捉瞬间的灵感写成文章,不求篇幅,只求富有内涵和生活情趣。只要写得生动活泼,哪怕不成文不成章,只有三言两语也给予鼓励。这样做学生摆脱了“写作文”这个框框的束缚,能够轻装上阵、畅所欲言。许多文章虽短但却相当精美。妈妈的手、春雨、门前的鱼塘、听风等等都进作文天地。体裁也变得形式多样,经常就写作技巧和他们探究,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写作技能。
四、教师要注意说写结合,加强训练,提高作文指导效果。
关键词:民间采风;课题;成果介绍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106
一、课题研究预期目标
1. 引导学生开发家乡的乡土文化资源,吸取其中精华,融会贯通,并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
2. 建设一支勤思考乐钻研的、能写高质量论文的教师队伍:课题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乡土文化与创新作文”研究时,必须积极撰写论文,养成思考、提炼、参读、随记的习惯,写作要有独到的命意、独特的视角、深刻的发现、开阔的视野、精美的语言、新颖的手法,要求能公开发表。
3. 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写作能力,以课题专刊《玉荷》为平台,开设“创新天地”栏目,将选登的创新习作再择优选送至省级、国家级报刊发表。
4. 通过实践探索与理性思考,从实践与理论上证明吸取乡土文化精髓,促进农村中学生作文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课题研究实施过程
1. 运用课文导引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些脍炙人口的名篇镶嵌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如鲁迅的《社戏》、琦君的《春酒》、萧乾的《吆喝》、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刘绍棠的《蒲柳人家》等,那些意趣盎然的民间口语、民间习俗如一幅幅美妙的风俗画,让人回味无穷。还有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到民间采风去”,就已经给我们指引了途径。我们在教学这些篇目时,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开展拓展延伸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关注我们生活中的口语、习俗,并利用手头的报刊资料搜集写节日习俗的文章,反复品读,感受乡土文化。
2. 利用网络激趣
为了激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兴趣,笔者所在学校学生充分利用校园的网络资源,通过信息技术课,在网上搜索荆州的乡土文化,并以小组为单位办一期“荆楚文化知多少”的手抄报,让学生借此机会重新认识我们的家乡。学生从网上搜到了丰富的资料,设计的手抄报内容异彩纷呈:有荆州说鼓子、花鼓戏、民歌、打莲湘等生动活泼、乡土气息浓郁的民间民俗文化娱乐活动,荆楚饮食文化、婚俗礼仪、荆州民歌、荆楚大地岁时节令、民间殡葬习俗、三国文化、关羽文化等。大家兴致勃勃,对荆楚大地蕴藏的丰富的乡土资源津津乐道。通过这次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兴趣、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
3. 深入民间采风
我们开展了以下活动:
(1)家乡素描。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的家乡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面有什么特色?其他地方的人是怎样形容你的家乡的?你的家乡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哪些有影响的人物?(如“智者大师”见下图册),请查阅资料,向你的亲戚朋友进行调查访问,然后对材料进行整理,向班上同学说说你的发现。
(2)认识方言。同学们搜集广泛流传的当地民歌、民谣、歇后语、谚语、笑话(要求内容健康)等,编辑成专辑,在班上与同学交流,还可以说说自己亲历、耳闻、目睹的一件方言故事。如有学生搜集到了这样一则与方言有关的感人故事:一个流浪汉遭遇车祸,经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却始终昏迷不醒。有个细心的护士发现,自己查房时用方言与同事讲了句话,病人似乎手指动弹了一下。于是几个护士一起来到病人床前,分别用多地的方言与之谈话。结果奇迹发生了,昏迷多日的流浪汉竟然被公安籍护士的乡音唤醒。读了上述故事,引起你的什么联想?你有什么感受?因势利导,让学生意识到方言的魅力。
(3)乡土发现。组织学生到当地民间进行调查访问,内容包括:民间禁忌、婚嫁寿诞、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民俗特征。汇集采访笔记,举办一期“民俗文化专栏”黑板报。为了方便同学们进行调查采访,教师给同学们上了一堂文明礼仪课,教会他们如何深入调查、如何文明采访、如何尊重老人。
(4)节日探源。我们生活在多种节俗里,比如元旦、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元宵节等。这些节日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凝聚着浓浓的血脉亲情。以小组为单位,探寻节日起源,搜集有关这些节日的传说、故事、诗词、对联、灯谜,了解家乡过节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
4. 采集交流知识
组织学生将辑录的专辑、相关的资料在全体学生中交流,以交流的形式来传播文化,获取的信息资源共享,让全体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乡土文化的博大精深。
5. 创新写作尝试
课题组长胡志林老师自承担课题之日起,胡老师就积极地展开筹划工作,多次召开课题研究会,对课题成员的研究专题进行了明确分工。在胡老师的带领下,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尽心尽力完成各自负责的专题研究:肖文玉老师负责作文“文体形式的写作创新”专题,裴春知老师负责作文“内容与构思的写作创新”专题,文力军老师负责作文“语言表达的写作创新”专题,陈志老师负责“文章角度的创新”专题,王迎春老师负责“整合研究与实验”专题。课题组成员从广袤宏赡的乡土文化中吸取精粹提炼观点,积极撰写教研论文,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试验尝试。学生听讲座进行创新试验。我们的课题研究拟定从文体、构思、语言、角度四个方面入手,借鉴乡土文化进行创新试验,让学生的作文既要有一定的乡土气息,又易于被大众所接受。在课题成员完成专题报告之后,我们多次组织学生到校多功能教室倾听“乡土文化与作文创新”专题讲座。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1. 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科研水平。课题组教师在研究中不断钻研,不断地提炼总结,完成论文写作,收获颇丰。肖文玉老师对“乡土文化”中的各种文体形式进行采集,撰写的论文《巧借乡土文风,剪出文体新叶》举例典型,论述透彻明了,对学生作文的体裁创新很有指导作用,文章在《新课程报・语文导刊》上刊发。王迎春老师在研究中组织学生到民间采风,收集了许多经典的乡土语言,并写成了论文《带点乡音添情趣》,对学生的语言表达的创新提供了翔实的创作材料,该论文被《中学生》《新课程导报》《农村孩子报》等多家杂志争相刊登,在作文论坛上引起了极好的反响。文力军老师撰写了《褒贬时事有高招》,裴春知老师撰写了论文《歌海淘金,妙绘文章骨骼秀》在《新课程报・语文导刊》刊发。雷芬老师在课题研究中总结了学生创作成功的经验,找出了学生创新失误的症结,并撰写了论文《披沙拣金拾乡土,听唱新翻杨柳枝》,对课题后期的开展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课题组长胡志林老师在课题研究中成绩斐然,撰写的论文《让你的文章不同凡响》《沾染一点“乡土气息”》《巧选角度,文采新异》《作文创新可走乡土之路》《把写作的角度伸向乡风民俗》等近20篇研究论文分别刊登在《语文报》《创新作文》《农村孩子报》《今日中学生》等报刊杂志上。课题研究,让教师提高了自身素质和教研水平!
2. 课题研究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家乡文化,开拓了学生的写作空间。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受到了乡土文化的魅力,明白了生活处处皆语文的道理。经过试验,学生写作已初见成效。
(1)活泼新颖的文体创造。学生从家乡绚丽多姿的民间文化(“公安说鼓”“公安鱼鼓”“湖南花鼓”“千百转民谣”……)中随机化用、借用文体形式进行了巧妙创造,如刘欣同学创作的《八戒成婚》,文中八戒与嫦娥的对唱就是采用“千百转民谣”撰写的,此文现已发表在《大阅读》《少年作文辅导》《创新作文》上。类似的文章再如:《武松打虎后传》(花鼓戏)、《夸父逐日新传》(花鼓戏)、《狼》(课本剧)、《李元霸之死外传》(花鼓戏)、《刘海砍樵新传》(花鼓戏),学生的创作灵感受到了激发。可以说,家乡的民间文化为学生的创新写作推开了一扇崭新的窗。
(2)别具风味的乡土语言。学生从语言文字的聚宝盆中采撷到了许多通俗易懂、朴实自然的乡土语言,有言简意赅的俗语、谚语、歇后语,还有一些妙趣横生的顺口溜、方言俚语,情趣盎然,别具风味。如“你真是屁股上插扫帚――伟大(尾大)呀!”“养儿不读书,赛当养头猪”“你看这条路宽得可以走四条牯牛”“死猪不怕开水烫”……这些语言直白爽口又不失俏皮,隽永耐品。如程欣同学创作的《听奶奶的话》一文中借奶奶之口道出了大量民间谚语,犹如一场谚语脱口秀:“吃不言,睡不语”“吃饭先喝汤,老了不受伤”“不懂装懂,永世饭桶”“痒要自己抓,好要别人夸”“勤劳是个宝,一生离不了”……这些朴素的谚语中富含一定的思想教育意义,仔细思之,受益匪浅。
新奇巧妙的切入视角。学生从民间的许多故事传说中物也能够开口说话中受到启发,在写作时从新巧的视点、视角切入,从新奇怪异的自述主体出发来观览世界、描述感受,从而展示出“视角万花筒”的独特魅力。如张迅同学创作的《一支痛苦的毛笔》,就是站在毛笔的角度,借毛笔之口来表达被家长剥夺休息时间的孩子的苦楚,文笔沉重,引人深思,此文已刊登在《作文周刊・中考版》。再如:王莹的《猎枪与橄榄枝的对话》(现已发表在《优秀作文名师评点》)、毛明月的《月亮被告上法庭》、李娜的《成功与失败的争吵》《直线与曲线的媲美日记》《狼老师编位记》、徐向宗的《一群猪的理想》、李蔡的《聘用现在》、袁圆的《作业受审记》、周珊的《小白兔历险记》均已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