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政治科学论文

政治科学论文

时间:2022-02-05 18:53: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政治科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政治科学论文

第1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主管单位:湖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湖北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4799

国内刊号:42-1020/C

邮发代号:38-46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4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期刊荣誉:

社科双效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第2篇

【摘要题】理论探索

【关键词】社会科学/科学生产力/CSSCI

1引言

科学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它们的成果表现形式有着质的差别。后者的成果是物质的、有形的,而前者则是非物质的、无形的,需要经过转化才能成为有形的。自然科学、技术生产力成果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论文、著作、专利;社会科学生产力成果的表现形式则主要是著作、论文、研究(咨询)报告。对于物质生产力的评价国际上已经建立起一套通用的、公认的指标体系,可以进行直接评价。而对于科学生产力的评价,由于它的成果是非物质的、无形的,因此无法对它进行直接评价。目前,国际上的通用做法是对它的成果的转化表现形式进行量化评价,从而对科学生产力进行间接评价。

论文是科学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这里所说的社会科学生产力是指社会科学生产的能力。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加菲尔德(E.Garfield)主持的美国费城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研制了《科学引文索引》(SCI),以在SCI来源期刊上发表科学论文的数量和已被SCI录用论文的引用量作为衡量科学成果的量和质的主要指标。经过30多年的实践,目前SCI已被国际公认为评价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乃至学者个人科学成果(主要是基础研究)和学术影响的主要工具。自1988年开始,受国家科委的委托,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依据SCI每年我国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在SCI的发文量和被引量统计。这一重大举措导致了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纷纷采取各种激励措施,从而在总体上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生产力的发展。

在E.Garfield的主持下,自《科学引文索引》之后,美国费城科学信息研究所相继研制、出版了《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和《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但SCI、SSCI、A&HCI是国际性的,且不收录中文期刊,而我国的科学研究人员的成果绝大多数发表在国内出版的中文期刊上。为了能准确、全面地反映、评价我国的科学生产力,研制基于中文学术期刊的引文索引就成为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1995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制的以国内出版的核心科技期刊为素材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正式出版。1998年南京大学开始研制《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SocialScienceCitationIndex-CSSCI),1999年经专家组论证,教育部正式批准,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列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重大项目。

在教育部社政司的支持和指导下,经过课题组3年多的努力,《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已研制成功,相继出版了CSSCI(1998)、(1999)、(2000)、(2001)光盘和网络版,并提供查询、咨询、统计服务(包括网上服务)。CSSCI的出版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的空白。CSSCI来源期刊的选定是在教育部社政司的直接指导下、广大社会科学领域专家的参与下进行的。2001年3月,教育部社政司成立“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咨询委员会”,由全国17所高校的社会科学专家和社科管理专家组成。在教育部社政司领导的参与下,咨询委员会于2001年3月、4月、5月分别在南京、长沙、珠海召开会议,对CSSCI来源期刊进行了充分、深入的讨论,会后由教育部社政司组织全国社会科学领域1000名教授对CSSCI来源期刊进行评选,最后确定CSSCI来源期刊419种。这保证了CSSCI的科学性、客观性。

表1论文的地区——学科分布

附图

说明:由于少数论文涉及2个学科、作者涉及2个地区,故论文总数略多于CSSCI(2001)论文总数。

本文基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01),以发表学术论文为指标,对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及其结构、分布作一初步研究,以对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作一宏观描述。

2社会科学学术论文总量及其地区、学科分布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01)来源期刊为419种,录用来源文献为61492篇。根据CSSCI(2001)数据库,分析、统计得出社会科学学术论文的地区——学科分布,如表1所示(见上页)。

3我国社会科学生产力结构分析

由表1论文的学科分布可知,2001年我国社会科学学术论文总量中经济学占30.41%,这是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在论文学科分布中的反映。占社科论文总量4%以上的其他8个学科依次是:教育学,政治学,新闻与传播学,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文学,历史学,法学,哲学。

由表1论文的地区分布可知,2001年发表的社会科学学术论文中北京占28.16%,列第1位,遥遥领先于其他省市,这是由北京市集中了量多质高的高等院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政部门(含所属研究机构)所导致的。占社科论文总量4%以上的其他6个地区依次是:上海(9.04%),江苏(7.70%),湖北(6.82%),广东(6.45%),浙江(4.52%),四川(4.23%)。表1全面反映了我国社会科学生产力的地区分布。它还列出了社会科学各学科论文的地区分布,由此可反映出社会科学各学科生产力的地区分布。表2列出了各学科论文发文量按地区分布的前5名,反映了各学科社会科学生产力处于领先地位的省、市,比较突出的是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广东。

表2学科论文地区发文量排序前五名

附图

收稿日期:2003-06-09

【参考文献】

1邹志仁.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01).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邹志仁.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计量指标——论文、引文与期刊引用统计(2000年).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第3篇

动漫迷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爱好者。

喜欢网络游戏的,人们说他们叛逆;喜欢言情小说的,人们说她们温婉;喜欢歌星影星的,人们说他们个性;喜欢足球篮球的,人们说他们狂热……可假如你不幸喜欢上了动漫,得,肤浅、幼稚、崇洋……什么词不好来什么。只不过是万千爱好之一,既不妨碍祖国统一,又不影响社会安定,却偏偏得到了最多的骂声。作为一名动漫迷,我不禁要站出来说点什么与动漫有关的想法。

首先要消除“崇洋”的世俗偏见。因为当前动漫事业最发达的是日本,这使得许多爱国分子坚决抵制日货。日本的动漫是日本经济第三大支柱。他们成熟的商业运作,轻小说、漫画、动画、剧场版、OVA、周边一体化的发展套路,值得我们学习。在日本,各种类型的动漫:侦探类、科幻类、少年类、少女类、校园类、运动类……无所不有。我们虚心学习别国的长处,有什么不好?谁规定中国的球迷一定要支持中国队,这不明摆着欠抽吗?谁规定中国的影迷一定要支持国产电影,好莱坞的电影就不能看吗?那么,又是谁规定中国的动漫迷不能看日本的漫画呢?我们说:“动漫无国界,与政治无关,我们看动漫,并不意味着我们哈日、亲日。”可是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其次,我们要彻底改变动漫是给小孩看的这种观念。所有童心未泯的人,所有心怀梦想的人,所有喜爱微笑的人,都是动漫迷。青山刚昌笔下足智多谋的名侦探柯南,井上雄彦笔下热血拼搏的湘北篮球队员,岸本齐史笔下追逐梦想的木叶村忍者们……他们是多少人心目中的支柱?渚的父母为了照顾女儿,舍弃了触手可及的梦想;鸣人在一次次激战面前毫不畏惧,冲着天空高喊:“我要成为火影”;柯南为了保护市民的安全,不惜使自己身受重伤;鲁路修为了使世界踏上正轨,以自己的牺牲唱响了序曲;三代火影为了保护村子里的每一个人,拼了性命与大蛇丸血战;琴美的父母在飞机坠机前的那一刻,丢弃了重要的科学论文,却把给女儿买的玩具熊放进了旅行箱,还附上了一张纸条“如果你捡到这个箱子,请把它交给我的女儿”,最终跨越了千山万水,经过无数人的传递,通过十几种语言的交流,来到了琴美的身边……他们的坚持,他们的勇敢。他们的奉献,他们的真情,怎么能说幼稚、肤浅呢?看看电视上那些所谓的青春偶像剧,爱来爱去的,有什么营养?不如重拾动漫,重拾那份久违了的感动。

最后,我们要立下雄心壮志,画出不输日本的漫画。这不是个梦想,只是还未成真的现实。我们坚信,当我们开始爱上动漫的时候,就是中国动漫真正腾飞的时候。

第4篇

小学教师副高述职报告

我于xx年毕业于丹阳师范音乐大专班,毕业后任教京口实验小学至今已有九个年头。xx年,我被评为小学一级教师,至今已有五个年头。自从xx年担任音乐教研组长至今也已有七个年头,我带领全体音乐教师认真做好学校的艺术工作。自04年开始我报名参加了南京师范大学的小学教育自学考试本科班,于xx年取得了本科文凭。回顾过去的5年,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倾心教育,为人师表

身为教师,为人师表,我深深认识到“教书育人”、“文以载道”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多年来,始终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崇高的品德修养,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教书育人的思想,积极实践“三个代表”。在工作中,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思想素养,热爱、关心全体学生,对学生的教育能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每天坚持早到晚归,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做好各项工作,甚至还放弃节假日的休息,回校做好有关艺术工作;甘于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绝对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学生和教师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较好的教师形象。

二、精心施教,形成特色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任务,学校以教学为主,这是办好学校最基本的规律。在教学方面,能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把各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力求教学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本人十分注重提高教学技巧,讲究教学艺术,教学语言生动,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自然。

首先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做好教学设计,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作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有趣的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后反思。

其次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力求让教师的讲解做到逻辑化,教师的语言做到精炼化,教师的表情做到生动化,教师的板书做到示范化。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愉快。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然后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最后自从xx年担任音乐教研组长以来,我一直都认认真真的做好本职工作,组织教师进行每周一次的集备学习。每当学校有各级比赛任务时我就带领音乐教师冲在前面,专挑最苦最累的活干,把学校的荣辱看成是自己的。我还承担了一个市级立项课题;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音乐能力的研究,做好课题的研究工作。

三、潜心钻研,完善自我

从教9年,在较好地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我还善于进行教学研究,积累教学经验,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1、优秀公开课。

区级04.12音乐有效教学评课中获一等奖

校级07.5在五月花山,快乐飞扬活动中,执教了小雪花,收好评.

07.11在三年级蹲点检查中执教爷爷为我打月饼获好评

2、撰写教学论文。

国家级在第七届全国校园文化建设论文评选活动中,赏识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获三等奖

市级06.9在艺术教育科学论文文选中,少儿舞蹈教育的素质教育功能获

三等奖

05.1在课改论文评比中赏识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获三等奖

区级06.9在第二届案例评比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审美意识的培养获一等奖

05.1在第二届课程故事评比中,我是快乐的小蜜蜂获一等奖

06.2在十二届论文评比中,浅谈少儿歌舞应注意的成人化问题,获二等奖

05.4在区读书笔记评比中人生是第一步获二等奖

校级 07.6文章给孩子的38封信,在学校三大活动读书报告会中,获最佳创意奖.

3、教学基本功比赛。

区级03.3音乐教师基本功大赛获二等奖

07.1音乐教师说课竞赛中获二等奖

04.12音乐有效教学评课中获一等奖

4、荣誉称号

区级07.6在京口区小学生文艺汇演中,荣获指导教师奖

04.5在区首届校园小歌手演唱比赛中荣获优秀指导奖

校级08.1被授予十佳优秀教师的称号

07.9在花山园丁评比中,被授予教坛新秀.

07.2被评为工会积极分子

5、继续教育。

08.3参加了国家教育部举办的第一期中小学京剧进音乐课堂音乐教师培训班.,为期五天

07.6参加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自学考试,成绩合格

06.4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

06.1职称计算机考试合格

05.10参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考核成绩合格

03.12参加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考核成绩合格

参加普通话考试获二甲

四、精心哺育,培养新人

第5篇

关键词 专业特色 校园文化活动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的有效途径。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专业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工科类学院,同样也需要活动来传达校园文化精神的。为更好地培养人才、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将校园文化活动与专业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于专业。

1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现状

在实际的学生工作中,大部分校园文化活动围绕思想教育、文娱活动、体育竞赛等展开,虽然一定程度上活跃校园氛围,但是存在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局限性强,同类活动过多过滥精品活动少,参与对象狭窄,不能体现专业特点和发展要求等问题,导致活动缺乏吸引力,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强。尤其高年级学生中的抱怨现象更加普遍,甚至存在参加活动凑观众人数的现象,活动效果很差。很多校园文化活动还处在一个浅层次的文体活动阶段,与专业课程脱节,与专业特色的结合不够紧密,没有激励出学生的专业学习的热情。

2结合专业特色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作为工科类学院,仅仅开展娱乐、体育等方面的校园文化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要把校园文化活动与专业特色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充分发挥其在校园文化育人中的优势,既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又促进学科专业的深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2.1紧密结合专业教学,开展适合并可行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要多开展科技文化活动、实践活动等,要紧密结合专业特色,才有旺盛的生命力。近几年,我们通过本科生助研与毕业论文相结合教学模式,把学生引入科学研究的殿堂,培养他们的专业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通过申报项目、组建团队、研究方案、实施研究、撰写科学论文、设计工艺流程等,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能力和知识都获得丰收。而参加学科竞赛的过程,是学生全面提高的过程。我们不仅让学生学到了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认知度,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研究的热爱,锻炼提高了他们多方面的能力。

2.2突出工科专业的针对性,寻求特色,勇于创新

在设计校园文化活动时,要根据工科专业的特点充分发掘有特色的项目,既要考虑活动的参与性、互动性、可操作性等特点,又不失工科的专业特色。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根据对专业课程学习的不同程度,设计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活动。从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专业特色设计活动,将教育性、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由此而更加突出特色。

3打造专业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推动人才培养

牢牢把握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注重结合专业特色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将学生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使校园文化活动更好地服务于专业建设和学生全面发展,增强育人的有效性。

3.1立足专业搭建平台,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在加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专业、年级特色,针对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差异,结合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专业教学大纲要求,配合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开展了化工设计大赛、化学实验知识竞赛等学科竞赛,活动的设计与学生所学专业息息相关,几乎涵盖了专业学习的关键知识和重要实践过程。活动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很强,提高了校园活动的有效性,保证了活动质量。

3.2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强化学生专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学科竞赛等富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促使学生提高了专业的热爱度、满意度和认知度,构建了第一二课堂互动平台,教育形式更加多样,教育内容更加丰富;以活动为学习、以活动促进学习、以活动拓展学习,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效延伸了学科建设和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专业水平设计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专业性的学科竞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形成了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了团队合作意识,促进了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实现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成才。

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出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多多开展与专业特点结合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活跃校园氛围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度和专业热情,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总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纪春.结合专业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促进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提高[J].科技信息,2012(36).

[2] 江浩浩.与专业结合加强高校学生活动的品牌化建设[J].山东纺织经济,2014 (8).

[3] 宋东杰,等.结合专业教学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J].中国科技信息,2010(24).

第6篇

论文关键词:知识产权 文化内涵

法律文化是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内在逻辑,也是其根基,正是由于法律文化土壤的差异,才会使得法律在各个国家各个时间段显现出不同的形态。法律事实上是一种思维对现实的抽象,而法律文化决定了这种抽象的方式和导向。知识产权法也不例外,作为对人类智力成果进行保护和规制的工具,知识产权法与思维和主观联系更加密切,因此知识产权文化的厘清就显得更加重要。

一、知识产权文化的内核

法律的构建事实上是一个社会共同意识形成的过程,知识产权法的发展和形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真正意义上知识产权法大概诞生于18世纪以后,以1709年颁布的《安娜女王法令》为代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封建体制向资本主义、思想封闭向自由平等的多重过渡,以至于对于私权、私有财产、私人智力成果的重视不断提高。也正是在当时,资本主义思潮兴起之时,知识产权文化的内核逐渐构建并完善。

1.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主导思想,其关键在于对人的解放,强调“私”的概念。个人主义可以被区分为价值论意义上的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意义上的个人主义,但对于“私”和人的尊重是两层个人主义都应有的题中之义。随着个人主义的观念传播,人的独立、平等和互不干预的意识开始深入人心。在这样的基础上,以个人为中心,依个人为助力,推演开来的一切物、思想都打上了“私”的烙印,而知识产权的提出就是为了填补缺位的对于个人智力成果的保护。

2.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在18、19世纪的西欧发展到了鼎盛,无论是在经济、政治、思想领域,自由精神都被作为指导原则贯彻。但事实上在欧洲,自由精神由来已久,绝不仅仅是在近代才逐渐兴起。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自由权是市民极为重要的一个权利,当时的市民社会事实上就是自由人的共同体。因此,在自然法领域,自由平等观念源远流长。自由主义可以分为物质自由和思想自由,而其中的思想自由就被认为是近代知识产权法律构建的灵魂所在,保障以思想为内涵的言论、著作、艺术等等的自由是知识产权法的重要内容。

3.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受到了启蒙思想家们的极力推崇,成为了启蒙运动的最主流的思潮。它崇尚的是人的理性,人运用理性认知世界,发现规律。这与法律上所强调的理性人的概念不谋而合,法律正是要以理性为标准对人进行约束。理性主义是对极端个人主义和放任自由主义的修正,在法律文化中时一个平衡的因素,而这个因素在知识产权文化领域又显得格外的重要。知识产权的公共利益导向性和客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虽然是私权但事实上受到了外在和内在多方面的制约,这就需要以理性主义为指导来进行安排。社会科学论文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知识产权文化的阻滞

法律移植可以分为内源型和外源型两种,我国对于西方法律的继受显然偏向于后者,带有明显的被动和消极的因素。因此,继受法律如何适应本土文化土壤一直是近代法律界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我国历史上长期显现出知识产权意识的缺位,这种缺位并不仅针对知识产权的完整概念,甚至对于知识产权以上所说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理性主义的内核都一直并非我国历史上的主流思想。

首先,从思想文化层面来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与知识产权文化的隔阂。在我国一直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理念无外乎儒道佛三家,但这三家中的很多观点事实上都可能造成对知识产权文化渗透的阻碍。我国传统文化既有出世的一面,也有入世的一面。在入世方面,我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一种公共主义、集体主义,以家本位代替了西方的个人本位。且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道德教化。有益于社会的思想和技术创造等自应推而广之,不会受到私有的限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知识产权这种捍卫个人思想成果的制度显然没有适用之余地。而在出世方面,中国传统文化讲究淡薄中庸,所谓“文章不为粮稻谋”,任何追逐私利的行为都是为君子所不齿的。它更加强调人自身和内在的修养,而缺乏外向的求知,因而知识产权所规制的智力成果的流转等关系也很难做到。

第7篇

论文摘要:高等体育院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合格人才的重要阵地。体育院校大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竞技体育诸方面有先天优势,但是,由于他们在运动训练方面投入的时间、花费的精力较多,因此,在接受文化教育方面,由于个人具体情况不同,文化基础知识参差不齐,重视文化基础知识教育越显重要,作为图书馆在这方面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本文试就此问题进行探讨,旨在是体育院校在校的学生通过课堂、图书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基础知识,利于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成为全才。

论文关键词:高等体育院校;图书馆;文化素质教育

一、体育院校大学生的特点

(一)性格比较外向

体育专业大学生多数人性情开朗,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做事积极主动,但有时过高估计自己,容易冲动,特别是刚进入体院这所学府,学生想的问题较少,自律比较差,有的内心空空无所适从,这些特点常常导致感情用事,做事不记后果,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二)自尊心易受损害

学生中的许多矛盾纠纷和攻击性行为,大都是由于自尊心受到伤害而引起的。体育大学生的自尊心要比其他大学生表现更为强烈,最怕别人看不起自己,这一特点,因势利导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反之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三)首领意识浓厚

有些专业特长突出的学生有一种“明星效应”往往成为群体的首领,而这一群体在学生中有很大的辐射面和感召力,是很多学生行为的“参照系”。如何发挥学生的特长作用,调动这一群体的积极性,在体育院校学生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四)兴趣点多且不稳定

体育大学生学习、训练之余比较疲劳,致使他们的生活习惯不够严谨,部分学生将兴趣点向外界转移,极易出现上网聊天、打游戏机,甚至玩麻将等情况,而钻研理论知识,查找学科资料的兴趣逐渐淡漠。

二、体育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特点与内容

(一)特点

1、专业性强。体育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即“体育”的功能十分突出,整个教育基本上都是围绕“体育”这一主题进行的;2、针对学生的某方面薄弱环节进行素质教育,特别是文化素质,信息技术、知识经济方面的教育;3、层次性。体育院校学生由于专业不同,有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文化层次参差不齐,文化基础差别较大,因而开展素质教育时必须有层次,根据学生不同的文化基础进行各种不同形式、不同的素质教育;4、盲目性。部分学生学习时没有计划,也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时较费力,效率也不高;5、被动性。有些学生学习时随大流,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文化基础和爱好等选修课程,往往只追求学分,不把学到真东西作为出发点。

(二)内容

体育运动实践以体育科学为理论指导,体育科学是体育现象、揭示体育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个多学科多层次结构的系统学科群。体育课的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科学锻炼身体方法的教学活动。体育理论主要是向学生讲授体育概述,运动促进人身心健康、增强体质的规律和理论依据,这就涉及文学、哲学、外语、社会、体育史学、运动心理学、人体科学和体育美学等方面的知识。体育基本技术是向学生传授各项体育运动的技术和技能,也就是学生进行身体练习的过程,这就需要运用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力学、生物化学、数学、物理学等知识,来解释人体运动规律,评定运动技术的合理性和经济性,评价身体锻炼的功效性等,只有科学地合理地进行锻炼才能达到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违背了体育科学规律,不但达不到理想的练身效果,还可能危害健康。

三、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具备的条件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等职能。

(一)思想教育的职能,图书馆是文献信息资源的集散地、是传播文献信息资源的枢纽

图书馆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目的是要引导和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科学理论的基础,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从事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时刻不要忘记图书馆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阵地的职能和自己服务育人的神圣职责。

(二)文化素质的教育职能.图书馆进行社会教育,主要表现在可以为社会、为读者提供最完备的学习条件:资源、场地、设备

受教育者可以长期的、自由地利用图书馆进行自学。它还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里,图书馆是基本的教育设施,它被誉为“知识的宝库、知识的喷泉”,“大学的心脏”,“学校的第二课堂”,直接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1、文献优势。据初步统计,各馆藏书总量已由1992年的280万册增至2004年底的600多万册。这两年各馆购书经费有了一定增长,北体大、广州、沈阳、武汉、南京等一些院校的年购书经费更达到了三、四十万元至100多万元,使藏书量得到比较快的增长。体育、马列、文吏哲、外语、计算机、生物化学;医学等方面的藏书都有了较大增长。计算机数据库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已有13所体育院校实行计算机管理,各种专题数据也逐步建立起来。《全国中文体育期刊篇名目录》每年都正常出版,得到充分利用。现在,已有部分院校图书馆与因特网联网,建立了电子阅览室,使读者可以从网上查到大量文献,例如“中国期刊网全文期刊”数据等;2、人才优势。据统计,目前全国体院图书馆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员占总人数的72.4%,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占49%,有些馆高级职称人员也有13%左右的比例,体育、信息、计算机,双学位、研究生人员都有一定比例;3、环境优势。硬件方面。图书馆大多位于校园中心,环境优美,整洁清静,书香四溢,读者非常喜欢到图书馆;软件方面,图书馆管理科学,行为规范有序,既文明又自由宽松。这对培养大学生的气质、情趣、美学素养,创新精神、个人兴趣、行为规范等都有重大作用;4、全国16所体育院校图书馆基本上都已开设“体育文献检索课”,这对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积累了一定的基础。

四、体育院校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对策

(一)优化馆藏建设,以优秀文献教育学生

馆藏建设是图书馆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图书馆要把健康的精神文化食粮提供给学生:1、把好采购关。要认真鉴别、筛选、收藏内容健康,品位高雅的书刊进图书馆。根据学生需要,购置一些知识与趣味并重、美感与情调兼容、健康美感的丰富多彩的文艺书刊,丰富学生的精神食粮;2、要把有关专业的书刊采购进来,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体育中外文图书、杂志、报纸、工具书、论文集要多收藏,以方便学生提高专业理论水平;3、要丰富馆藏文献载体,开阔学生知识面。除了印刷型文献外,电子出版物、光盘、磁带、声像等文献资料也要多加补充;4、要丰富采购渠道。要多与出版杜、书店联系,并经常上网和到书市参观,把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科普书刊采购进来;5、教会学生利用网上“中国期刊网”全文以及体育总局“体育信息网”。

(二)改革文献检索课,提高文献检索课的地位和作用

体育院校将文献检索课列入教学课程体系已有10多年的历史,但发展很不平衡。文献检索课开设形式多样,有的仅以讲座为主,有的作为选修课,有的已列入必修课,其中以选修课为多。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文献检索已不仅仅是一门服务于科研的课程,更是一门培养综合能力的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综合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当提高文献检索课程的地位,把它作为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列入公共教育课,井给予充分的学时保证。另外,要加大文献检索课的改革力度,以适应信息时展的需要。已往文献检索课注重的是手工检索方法的介绍,主要是讲解学生需要掌握主要参考工具书的内容结构和检索方法,这已明显滞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所以文献检索课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应以掌握工具书检索方法为主转向信息检索与科研能力并重,即加强计算机检索的讲授和实习,使学生在掌握传统检索手段的同时掌握计算机检索手段。

(三)图书馆要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书籍是最好的精神食粮。一本优秀的图书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优秀的图书是大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能力、爱好、性格、志趣等方面的差异,从体育院校学生的教育特点出发,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为他们订购,采集大量思想健康,内容丰富多彩的书籍、报刊和有关视听资料。要加强对优秀图书的推荐、宣传、辅导工作,并通过开展“新书、热门书推荐”等宣传、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优秀图书能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并能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在不知不觉中逐步培养和形成美好的品德,提高了综合文化素质。

五、举办各种培训班和学术讲座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对计算机网上信息资源的依赖越来越大。大学生对各种信息的需求更多。信息技术将是他们获取信息的必备技能,不管是在学校还是毕业后走向社会,学生都要具备从网上获取信息的娴熟能力,图书馆正是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良好场所。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举办各种类型的计算机网络培训班,教学生如何利用计算机,如何上网,如何查找,下载,存贮信息。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来馆举办一些讲座,报告会,讲述信息的一般普及性知识,特别是文献信息的特征,交流、传播的基本规律,信息的功能和作用,有关信息政策和法规,以及国内外信息业发展状况、趋势,最新学术进展情况和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等同题,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六、搞好参考咨询工作,积极开展素质教育

参考咨询工作是图书馆向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具体手段和方法,是衡量图书馆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志。据对都分体育院校学生的调查表明,80%以上的学生需要参考咨询,73%的学生认为图书馆现在开展的参考咨询项目不足。因而,为了适应素质教育要求,要针对体院学生特点,大力开展参考咨询工作。(一)主动咨询项目。以往的参考咨询项目都是被动服务多,“愿者上钩”,这很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开;(二)编写各种体育专题目录,建立体育专题数据库,针对教学需要编辑汇编;(三)建立参考咨询本和参考咨询档案,解答学生查找资料和学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四)进行剪报服务,把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各种世界杯、世锦赛、亚锦赛以及本地区、本校各种体育信息进行剪辑,在宣传栏展出,供学生阅览学习;(五)指导学生撰写科学论文。从资料搜集,论文题目、提纲、修改等各方面给予学生种种指导。

第8篇

默顿受逻辑经验主义和内史主义影响,走向了科学社会的内在主义,20世纪60年代形成了颇有影响的功能主义的美国传统即默顿学派;贝尔纳受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史外史主义的影响,走向了科学社会外在主义,并影响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形成的社会建构主义的英国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爱丁堡学派和巴思学派。不同观点、不同思想、不同传统的相互碰撞与合流,使科学社会学得到迅速发展。80年代后的一些科学社会学家受库恩(T.S.Kuhn)历史主义、系统论、整体论和语境论(contextu-alism)的影响,开始进行科学社会内在主义与科学社会外在主义的整合研究。于是,出现了社会语境意义上的科学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

概括地讲,科学社会学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生了重大变化,由默顿传统的现代科学社会学走向了英国传统的后现代科学社会学;由非认知科学社会学走向了认知科学社会学”[1];由科学结构研究的社会学走向了科学知识研究的社会学;由社会功能主义走向了社会建构主义;由宏观研究走向了微观研究;由科学的社会学研究走向了更广阔的科学的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2]。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我们认为,科学社会学经历了从不成熟到成熟、从单一的定性和单一的定量到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从单一的科学社会结构分析到整体的科学社会语境分析的发展。具体地讲,科学社会学方法论经历了科学内部因素分析方法、科学外部因素分析方法、科学社会语境分析方法三个发展阶段。

1 科学内部因素分析方法

我们把对科学进行内在社会结构分析和对科学知识进行社会学分析的研究流派称为科学社会的内在主义,其研究方法称为科学内部因素分析方法。它包括结构—功能分析方法、计量分析方法和人类学方法。

1.1 结构—功能分析方法

这主要是默顿及其学派的方法论,其实质是从结构出发分析功能。他们把科学看作是具有复杂结构的社会系统,对其社会体制的结构做精细的分析,由结构解释功能,而很少研究科学知识的内容及其与社会因素的关系,被称为科学社会学的功能主义,形成了科学社会学的美国传统”[3]。从1938年发表《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到1973年出版的文集《科学社会学——理论和经验的研究》,默顿运用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对科学的社会建制、科学的精神气质、科学的规范结构、科学交流、科学奖励制度、科学家的行为模式、科学中的优先权之争等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内容构成了科学社会学的主要内容,形成了科学社会学的研究传统。其他学者如本·戴维(Joseph Ben-David)的《社会中的科学家角色》、巴伯(Benard Barber)的《科学与社会秩序》、克兰(Diana Crane)的《无形学院》、科尔兄弟(Jona than Cole,Stephen Cole)的《科学界的社会分层》、加斯顿(Jerry Gaston)的《英国和美国的奖励制度》等,进一步运用了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发展了默顿的思想,成为默顿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这种方法的保守性是十分明显的,因为它只能从科学的现存社会结构出发,依据结构决定功能的假设进行某些功能的预测,而对于过去和未来的科学的社会结构的研究不能令人满意;它只研究科学的宏观社会结构,而不研究科学知识产生的微观认识过程,其方法论说到底是“黑箱式”的。

1.2 计量分析方法

计量分析方法是运用数学、统计工具对科学进行定量描述的方法,包括数学统计分析、引证分析、内容分析、多变量分析。

数学统计方法就是运用数学、统计工具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从中得出结论的方法。默顿在《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博士论文中广泛采用数学统计方法,通过对大量文献的统计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说明十七世纪英国上层社会特别是知识界对科学兴趣的普遍转移,有力地说明了当时英国科学的社会结构随着科学兴趣的转移而发生的微妙的变化。普赖斯(Dreek J De Solla Price)在1961年发表的《巴比伦以来的科学》和1963年发表的《小科学,大科学》中,广泛运用数学分析和统计方法研究科学的整体发展,揭示了科学由小科学到大科学的发展规律,说明了科学机构与科学组织的不断规范化、规模化、国家化。

引证分析(citation analysis)是利用科学引文索引(SCI)所提供的资料进行数量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在科学社会学中,广泛运用引证分析研究引证数与科学奖励的关系、引证率与论文影响度的关系、科学发现前后的继承关系、科学共同体内部科学家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引证的网络分析还用来研究不同学科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关系,譬如普莱斯运用引证分析研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关系,发现自然科学近五年的文献引证率远高于人文科学,说明不同学科内部的体制与进步程度是有区别的。克兰在《无形学院》中用引证分析研究科学共同体内部的结构,发现知名度高的科学家的论文被引证率高。科尔兄弟利用引证分析研究科学论文的质量、科学界的社会分层情况以及获奖情况等[4]。

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是对传播交流的内容进行精确的数量分析的方法,它最早出现在新闻学,随后在文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众多学科中广泛应用。科学社会学中还只是初步使用这一方法。这种方法不研究行为,也不研究语言、符号的语义,只是通过语言、符号的数量分析如篇幅长短、篇数多少的统计来达到研究的目的。萨顿(G.Sarton)在《科学史导论》中运用内容分析考察先前科学史著作中各组成部分不同时代所占的篇幅数量的多少,以此来说明科学的加速发展。默顿在《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中也运用了此方法说明科学兴趣的转移现象。

总之,计量分析方法对科学进行统计学的概括,注重数量关系分析,通过数量关系研究科学内部各个要素的关系。从这种意义上讲,计量分析方法是一种通过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科学的内在关系的宏观方法。

1.3 人类学方法

这主要是法国哲学家拉图尔(Brune Latour)和美国社会学家谢廷娜(Karin D.Kno-Cetina)研究科学实验室情况的方法。人类学方法的引入,使科学社会学发生了人类学转向。谢廷娜把这种方法称为微观—倾向发生学方法,因为人类学对科学的研究关注的是科学家信念的形成过程[5]。

他们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进入实验室,把一个具体的实验室看作一个部落进行考察,把看到听到的如实记录下来,再应用语言分析方法对所记录的情况进行分析。拉图尔的研究得出两个结论:其一,实验室可以描述为一个文字标记系统,因为仪器具有标记能力,每个标记的装置是机器、仪器和实验人员的组合,科学论文就是这种文字标记系统的产物;其二、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科学事实不过是实验人员的构造物,是仪器产生出的文字标记被人为地解释为事实,因此科学实验不是发现事实而是创造事实[6]。前一个结论是对实验室活动的自然主义描述,后一个结论是对实验结果的哲学说明。

谢廷娜(K.D.Knorr-Cetina)运用人类学方法提出了科学的建构主义纲领,认为科学是人为的,实验室的一切都是人们事先精心准备好的,即决策负荷的,这样科学实验就是主观建构活动,它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她特别强调科学实验的社会网络不是科学共同体,而是超认识的资源关系形成的社会网络。[7]因此,人类社会学的方法就是要说明科学认识过程、科学知识形成过程无不与社会有关,无不说明社会因素向科学的渗透。

然而,这种方法仍是一种经验描述方法,因为它关注的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对科学实践过程进行微观研究而不注重宏观研究;倾向于对科学家言论的主观分析而不注重科学研究的客观实在性。因此,人类学方法的语言学转向、认知转向也是十分明显的。

2 科学外部因素分析方法

我们把对科学与其外在诸因素相互作用的研究传统称为科学社会外在主义,其方法论就是科学外部因素分析方法。这种方法论的特点是把科学当作一个“刚体或黑箱”,不考虑科学本身所包含的意义,只考虑科学与其周围其他因素的相互关系。谢廷娜把这种研究称为宏观—定向相一致方法即宏观方法,它包括历史背景分析方法、历史主义方法、文化分析方法。

2.1 历史背景分析方法

这主要是贝尔纳(J.D.Bernal)考察科学及其社会功能的方法。贝尔纳是一位对科学的历史及其社会功能进行全面考察与研究的科学家,他认为对于科学的分析应放到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进行,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已不是个人的事业,它已成为大工业集团甚至整个国家的事业,科学发现与发明不再是个人的发明与发现,而是科学共同体的共同成果。因此,科学的作用、功能必须结合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来加以认识。正是从这种科学观出发,贝尔纳反对当时流行的两种对立的科学观:一种是理想主义科学观,认为科学是追求真理的纯粹智力活动,其功能是建构与经验世界相符合的意义世界,即创造能解释经验事实的理论;一种是现实主义科学观,认为科学是人们用来认识自然、支配自然并为人们所利用的手段,这实际上是一种实用主义,几百年来人们一直这样看待并利用科学[8]。

2.2 历史主义方法

库恩(T.S.Kuhn)把历史注入科学的方法不仅影响了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转向,而且也影响了科学史的外史转向,反映在科学社会学中就是科学的外部因素分析倾向。美国哲学家阿伽西(J.Agassi)把对科学的这种研究称为社会学主义。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社会学不约而同地从社会维度研究科学,一方面说明科学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大,另一方面说明对科学的理解绝不能脱离社会历史环境。我们认为历史主义可分为内在的历史主义和外在的历史主义。前者指科学哲学中的历史主义,它着重科学理论结构、科学发展模式的演化研究,如库恩的范式转换模式、劳丹(Larry Laudan)的研究传统进化模式等,较少研究社会因素对科学的影响。后者指科学史的外史论和科学社会学主义,它关注科学与其之外的社会因素的互动关系,而很少关注科学内部的历史演化。但不管哪种历史主义,从动态而不是从静态,从历时而不是从共时,从整体而不是从部分考察科学的方法和立场值得肯定。

2.3 文化分析方法

这是一种从文化学角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代表人物有巴恩斯(B.Bames)、布鲁(Da vid Bloor)、怀特(Leslie A.White)、李克特(Maurice N.Richter,Jr)。

巴恩斯以爱丁堡学派的代表人物著称,他在《科学知识和社会学理论》一书中主张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知识形态的观点,科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思想的影响。他把科学看作一种亚文化的集合,是人类整个文化的一部分,科学文化是在文化的氛围中生成的[9]。在他看来,文化影响科学家的信念和想像,从而影响到科学知识,通过对整个文化进行分析就能弄清科学的发生与发展。不过,他把科学看作是一组程序和方法论的约定,由约定主义走向了文化相对主义。

以提出科学知识社会学强纲领而著称的布鲁把科学当作文化现象,把真理看作文化符号,而不是把科学看作智力形态。他主张在整个人类文化的框架中审视科学及其与意识形态的关系[10]。他的强纲领的四个内容因果性、对等性、对称性和反身性就是要说明科学知识产生和评价的社会文化原因。

怀特在《文化的科学》中认为科学是一种人类行为,是把握经验的活动,科学不是实体本身,而是解释经验世界的方式。科学依赖于文化,而文化依赖于符号,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在使用符号中产生的。从这一观点出发,他进一步认为正是文化而不是社会才是人类与众不同的特性,文化对于科学较之社会对于科学有更直接和更重要的作用。一种发现与发明是已经存在的文化要素的综合或是将一种新的要素吸收到一种文化系统中。每一种发现和发明都是文化经验积累过程的有组织的表现,计算机的发明不可能出现在牛顿时代,因为当代就没有发明计算机的文化积淀。由此,他得出两个推论:一是当文化积累还没有到达产生发现与发明的条件前,任何发明与发现都是不可能的;二是当文化积累到成熟,发现与发明便必然产生。这是典型的文化决定论,一种绝对的文化主义。

李克特在《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一书中阐明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科学是一种方法,一种社会建制,一种专门职业。他把科学定义为过程,认为科学是作为个体的认知发展在文化上的对应物,是作为传统文化知识的一种生长物,是作为文化发展的一种认知形式。在他看来,科学发展的方向类似于个体的认知发展方向,科学发展的起始点是传统的文化知识,科学发展的结构一般类似于进化过程的结构,特别是类似于文化进化过程的结构,科学是一个从个体层次向文化层次的认知发展的延伸,是一个传统文化知识之上的发展生长物,而且是一个文化进化之特殊的认知变异体和延伸。

我们认为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过程,但文化并不能决定科学的一切,文化决定论是一种绝对主义,一种外在主义,过分夸大文化对科学的决定和渗透作用,忽视了科学的内在自主性.

3 社会语境分析方法

将科学置于社会历史中进行考察,从内因和外因、历时和共时的综合上分析科学与其外在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科学社会语境分析方法,主要表现为社会实践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功能—结构分析方法、社会修辞学方法、行动者—网络方法和实在论的建构主义方法。

3.1 社会实践方法

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科学的方法。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生活在19世纪,但他们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时候,就运用实践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分析当时的科学技术,把科学作为社会的内在因素来考虑的。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科学的社会实践的分析,东、西方的社会学家都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看作科学社会学的鼻祖。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许多论著中研究了科学技术,他们的着眼点是考察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进步及社会变革的关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研究表现出社会实践观。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科学的发生与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科学在社会生产中产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它反过来又通过改造技术来推进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引起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变革。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实践方法为我们研究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生产、科学与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的关系提供了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论。

3.2 系统分析方法

系统分析是把研究对象当作一个系统进行定量化、模型化和择优化研究的方法。在科学社会学中,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对科学及其社会因素的关系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综合,并给出科学与社会诸因素互动的模式。魏因加特(P.Weingart)研究科学外部控制的非科学目标内化方法和科劳恩(W.Krohn)的科学目标化方法都属于系统分析方法。

魏因加特的非科学目标内化指把科学以外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社会目标在国家和政府的干预下转化为科学内部的研究准则,或者说科学的环境目标被科学有选择地吸收、消化、整合。他以美国癌症研究为例进行个案研究,运用系统方法详细地分析了非科学目标内化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大致为:社会问题——政治阻力——政策规则——科学政策规划——机构阻力——研究[11]。这种系统地研究非科学因素转化为科学内部问题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科劳恩的科学目的化指国家和政府有意识地把科学的外部目标导入一个学科的发展之中,使之成为科学理论发展的主导线[11]。科学的目的化使科学与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问题紧密相连,使科学致力于社会实际问题的研究。这样一来,科学便与整个社会一体化。因此,对于科学目的化的研究必然要运用系统分析方法。

3.3 功能—结构分析方法

这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N.Luhmann)创立的一种与结构—功能方法相对立的方法[11]。它不是从结构出发分析功能,而是从功能出发分析结构。鲁曼把科学看作一个社会系统,运用功能—结构分析方法研究了科学的社会运行机制。他认为科学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具有自治性、适应性和学习能力。科学的自治性是指科学能够根据自己特定的规范去行动、根据自己特定的价值标准去选择。科学的适应性指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作出反应的能力。适应性是科学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不适应环境的学科迟早会消失,因为科学是一个开放系统,需要不断与其环境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从而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既发展自身同时又高效地影响环境。科学的学习能力指主动适应环境的能力,这种能力从根本上讲是科学的创造力,被动地适应环境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是缺乏创造力的学习。

3.4 社会修辞学方法

这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英国出现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代表人物马凯(M.Malkay)的研究方法。它是在科学哲学的反实证主义、现象主义等哲学思潮影响下形成的。它不同于默顿传统方法论的地方在于科学知识社会学依据传统社会学的方法对科学知识本身进行社会考察与分析。马凯在对科学知识作社会文化的解释时,提出了“科学社会修辞学”这个新术语,其含义是:科学共同体内部的科学家行为并不能用统一的规范来说明,而只能以科学家各自的利益和目标来说明。[12]也就是说,科学家的行为和科学的行为并不是依据科学语言来说明的,而是依据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社会语言或文化资源来说明的;科学规范不是用默顿所说的科学体制来保证的,而是用科学的文化资源来说明的。在他看来,科学是一种解释性的事业,客观世界的本性是社会地建构起来的,科学知识是经科学家磋商(negoiation)建立起来的。磋商就是科学共同体内的科学家之间运用共同的文化资源提供的节目单(repertoire)或字典(vocabul ary)进行的协商和交流。通过科学“磋商”建立起来的结论并不是对物理世界的确定性说明,而是在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的科学家们认为是正确的主张而已。

我们认为,马凯的社会修辞学就是社会语境(social context),科学家的行为规范要在其社会语境中得到说明。科学知识的意义以及它产生的过程都要用社会修辞学来说明。这种社会修辞学方法说到底就是一种社会语境分析方法。

3.5 行动者—网络方法

这是拉图尔和卡龙(M.Callon)研究科学实验室生活的方法[13,14]。行动者—网络(Actor-Network)的含义有三:一是微观网络,指生产科学知识的场所——实验室。在实验室中,实验者、实验仪器、实验材料、实验环境应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行动者(实验者)与其他因素相互关联,构成了实验语境,也就是一个行动者—网络。这个行动者—网络系统不断构造自然,不断生产新的科学知识;二是宏观网络,指实验室与其之外的社会的关联,形成社会语境。在宏观网络中,行动者不仅是科学家,也包括政府、企业和消费者,这些行动者共同编织成自然—社会之网络;三是微观网络和宏观网络是双向互动的。实验室通过建构进而塑造社会,即把科学知识社会化;社会以它特有的方式支持、支撑和资助实验室。他们认为,科学论的研究不应停留在对已经形成的“科学文本”的哲学考察,而应对正在建构中的“科学实践”即实验室活动进行考察。他们由对科学的哲学建构走向了社会建构;由科学知识的微观研究走向宏观研究;由自然、实验室走向了自然、实验室、社会的语境化建构。

3.6 实在论的建构主义方法

这是当代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科尔(Stephen Cole)研究科学的方法论[15]。他认为科学上长期存在着两大传统;一是实证主义或实在论传统的“默顿学派”;另一是建构主义传统的“西欧学派”。实证主义科学观把科学看成是纯理性的事业,理性的认识结果必须由经验事实裁决,即科学是由自然界决定的,人只是被动地反映自然,而且科学的发展与社会无关。建构主义科学观把科学看成是完全由社会建构的事业,科学知识不是对自然的描述,而是社会性地建构起来的;科学不是由理性和规则支配的活动,科学知识的真伪也并非由经验证据裁决,而且自然界对科学知识没有影响作用,科学知识是科学家社会行为“磋商”的结果。科尔既不赞成极端的实证主义立场,也不赞成极端的建构主义立场,因为前者是绝对主义,后者是相对主义,它们的错误在于“非此即彼”。科尔明确宣称他的科学观介于“右翼的”社会建构主义和“左翼的”传统实证主义之间,是实在论的建构主义。在他看来,科学知识是社会和自然界共同决定的,是理性和经验共同决定的。我们认为,科尔的方法是一种语境化方法;他在社会、人和自然之间建立了必要的联系,突破了实证主义的“人—自然”框架和建构主义的“社会—人”框架,建立了“社会—人—自然”语境化的框架。 参考文献

[1] 浦根祥,狄仁昆.科学社会学的认知转向[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8(5):29-34.

[2] 刘jùn@①jùn@①.科学社会学的人类学转向和科学技术人类学[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8(1):24-30.

[3] 刘jùn@①jùn@①.科学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27,75.

[4] 乔纳森·科尔,斯蒂芬·科尔.科学界的社会分层[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35.

[5] Karin D Knorr-Cetina,Michael Mulkay.Science observed[M].SAGE Publication,1983:115,117.

[6] Bruno Latour.Laboratary Life[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6:58-64.

[7] Karin D Knorr-Cetina.The Manufacture of Knowledge[M].Pergamob Pre,1981:152.

[8] 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5-37.

[9] Barry Barnes.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Sociological Theory[M].Routledge Press,1974:63.

[10] David Bloor.Knowledge and its Social lmagery[M].Routledge Press.1976:4-5.

[11] 李汉林.科学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308,311,97.

[12] Michael Mulkay.Science and the Sociological Knowledge[M].George Allen and Unvin Ltd.1979:62-63.

[13] Bruno Latour.Science in action[M].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1987.

第9篇

关键词:澳大利亚 科技政策 政策研究 科技战略 ARC

Abstract: As a Commonwealth R&D funding agency, 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 (ARC)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giving advice on national S&T policy and its coordination while it makes an effort to policy research and strategic planning for its own development. The paper examines policy research and strategic planning in ARC and their effects in-depth in the context of Australian innovation system, in order to learn lessons for R&D management of our government, especially during this socio-economic transition time of China.

Keywords: Australian S&T Policy; Policy Research; Strategic Planning; ARC

科技政策与战略是科学技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技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同的国家或机构从不同时期国家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求出发,制定与其总体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政策与战略,构成了各具特色的科技体制的基石。20世纪下半叶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变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以及知识经济的崛起,许多国家的科技政策与战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各国的科技、经济、社会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科技政策与战略的重要性也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其制定过程也逐步规范化与制度化。了解这些制度与方法,对于我国制定科技政策与战略、特别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十一五”科技发展战略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相比,澳大利亚的研究与发展(R&D)规模相对较小,但其研究领域又呈现出往往是科技大国才会具有的多样性,更接近于如我国等发展中大国可能达到的状况,因此,其R&D管理应当是我们关注的研究对象,而国内现有的研究多以美国、日本等科技大国为主,对澳大利亚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近年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澳联邦政府在推动科技为解决国家社会经济重大问题服务以及在科技管理部门推行绩效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和我国转型时期科技体制改革也有相似之处,其科技政策研究和战略制定中的许多方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国内关于澳大利亚的研究多针对其政策战略的具体内容,缺乏对其制定过程及方法的分析。本文试图以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ARC)作为政策研究与战略制定的范例,把对ARC的分析置于澳国家科技政策与战略演变的背景下,深入考察其政策研究与战略制定过程及其产生的作用与影响,提示对我国R&D管理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1 ARC的改革与发展

1.1 澳大利亚的科技政策与R&D管理体制

澳大利亚具有较强大的科学基础,在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的世界舞台上表现活跃。迄今为止,已有7位澳大利亚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SCI统计数据表明,1993-1997年澳研究人员发表科学论文的数量占世界论文总数的2.7%,平均每百万人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高于美国、德国和法国等科研规模更大的国家。[ ]“澳大利亚的科学基础比许多国家更具多样性,……在地球和环境科学、生物学和医药研究方面特别具有优势”[ ],这与澳大利亚独特的自然资源状况有关。在一定程度上用以说明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间关系的指标——专利对科学论文的引证——显示,在如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知识密集的高技术行业,澳大利亚专利对化学、物理学、工程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高质量论文有很高的引用率,而且,这些专利所引用的澳大利亚论文中有95%产生于公共资金资助的研究。[ ]

澳大利亚政府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资助科学研究,但直到70年代初以前,联邦政府没有统一的R&D或科技预算,没有全国性的科学咨询机构,没有一个负责制定科技政策或协调全国研究工作的政府部门。[ ]进入70年代后尤其是80年代以来,联邦政府的科技政策理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认为创新对国家的繁荣至关重要,科技政策逐步从对科学研究的自由放任转变为强调科技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与此同时,政府也加大了R&D的投入和支出水平。澳大利亚的R&D支出从20世纪80年代起保持快速增长,到90年代中期R&D占GDP的比例已接近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1996-1997澳大利亚R&D的总支出为87亿澳元,约占GDP的1.65%,其中公共部门的R&D支出占GDP的0.85%,在OECD国家中排第四位。[ ]近年来,随着政府进一步鼓励公共部门R&D成果的商业化和私人部门向R&D投资,产业界的R&D支出占GDP的比例持续上升,政府及公共部门对R&D的支持也在加大,但公共资金支持的主要领域仍然是基础研究。

澳大利亚的R&D管理体制呈现由联邦政府起主导作用的多元化格局,政府通过投资和政策引导等方式,在推动科学发展的同时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繁荣,其活动范围覆盖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实验开发乃至商业化等R&D的各种类型。目前,澳联邦政府资助R&D活动的主要部门和机构有联邦教育、科学与培训部(DEST)、国防科学技术组织(DSTO)、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理事会(NHMRC)、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ARC)、澳大利亚核科学技术组织(ANSTO)等,其中只有ARC是以支持医学研究之外的所有学科的科学研究和研究培训为主的资助机构。

1.2 ARC的成立与发展

ARC的前身是成立于1965年的澳大利亚研究拨款委员会(Australian Research Grants Committee,缩写为ARGC),负责资助大学的高水平科研,澳全国范围的同行评议系统就是自那时起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如前所述,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的科技政策发生了很大变化,政府开始质疑使用公共资金的科学研究到底为纳税人贡献了什么,要求研究人员走出“象牙塔”,参与更广泛的竞争,为解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服务。[ ]ARC于1988年依据《就业、教育与培训法(1988)》成立,取代ARGC,成为国家就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National Board of Employment,Education and Training,缩写为NBEET)的组成部分,与原机构相比其职能也得到了拓展,负责资助与管理大学和大学以外的科学研究及其教育计划及项目,完成NBEET和联邦就业、教育与培训部交付的任务,以及就国家优先研究领域或研究政策的协调等问题向NBEET提供咨询。

然而,在ARC成立近10年后,对其整体运行状况开展的评估发现,ARC在履行资助管理和政策咨询这两项职能时不能很好地协调——ARC本身更多地关注资助活动的管理,而负责听取其政策建议的直接主管和决策部门NBEET又对高等教育部门之外的研究政策兴趣不大。[ ]因此,为了使ARC更好地履行职责,同时也是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经验,联邦国会于2001年3月通过了《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法案(2001)》(简称为ARC法案),决定同年7月起,ARC成为联邦就业、教育与培训部(2001年11月26日更名为教育、科学与培训部)下一个法定的独立机构,拥有自己独立的决策部门——ARC委员会,在资助活动及其管理中享有更大的自主权,在国家政策和战略制定中也将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1.3 ARC法案及其影响

根据ARC法案,ARC的作用是对联邦政府的研究资助和科学政策提出建议,并推动开展最高水平的、有益于澳大利亚全社会的科学研究与研究培训。在研究资助方面,ARC继续支持除了临床医学和牙医研究以外所有学科领域内具有高度竞争性的科学研究和研究培训;在政策与战略方面,除了ARC原有的就国家优先研究领域和研究政策协调提出建议之外,政府于1999年12月的白皮书《知识与创新:研究与研究培训的政策声明》,向ARC提出的3项重点要求也仍然适用于作为独立机构的ARC:帮助形成与保持学术界和产业界、政府组织和国际社会的有效联系;促进公众理解科学及其对社会的贡献;比较澳大利亚与其他研究活跃的国家的科研绩效,并评估国家对科研投资的回报。[ ]

新法案实施后,ARC最大的变化是在其组织结构、资助框架和管理模式等几方面。在组织结构方面,作为独立法定机构的ARC有着自己的决策部门ARC委员会,成员由14位来自有关政府部门、联邦研究资助机构、学术界、产业界和相关社会各界代表组成,ARC的日常工作由具有卓越科研水平和突出研究管理能力的首席执行官(CEO)负责。ARC下设三个部门,即:学科与项目管理、政策与计划协调以及合作部门。其中最大的是学科与项目管理部门,分为6个学科群(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工程学与环境科学;人文学科与创造性艺术;数学、信息与通讯科学;物理学、化学与地球科学;社会、行为与经济科学),每个学科与项目管理机构都有一个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对研究申请进行同行评议。[ ]

在资助框架的变化方面,新的ARC将原有支持项目、人员、设备和机构的资助类型进行重新整合,避免资助活动中的分散与重复。新的资助框架称为“国家竞争性资助计划”(NCGP),分为两种资助类型“发现”和“合作”——“发现”旨在发展和保持澳大利亚在广泛的学科领域范围内具有国际水准的高水平的科学基础,而“合作”则是试图通过加强澳大利亚国家创新系统内部以及澳大利亚与国外创新系统的联系,鼓励和拓展各种合作方式,以使科学研究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

在管理模式方面,《知识与创新》白皮书提出,新的ARC必须建立计划透明、重在绩效的管理体制。因此,ARC声明每年将提交一份覆盖未来三年的战略计划,设立拟达到的目标,并提出战略实施行动的时间表以及结果形式,以实现真正的绩效管理。[ ]事实上,从2000年到目前为止,ARC共制定两份战略计划,即2000-2002年战略计划和2002-2004年战略行动计划,是ARC资助及管理工作的政策与战略指南。

2 ARC的政策研究与战略制定

ARC不仅在国家科技政策与战略的制定、协调和实施中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ARC也十分重视针对自身资助和管理工作而开展的政策研究和战略制定,以下将分别进行分析。

2.1 国家科技政策研究与战略制定

由于ARC负有向联邦政府提出有关科技活动及其资助政策建议的责任,从成立之日起,ARC就开始了一系列国家科技政策研究和战略制定工作,其中有些是由ARC主持的,有些是ARC参与的工作。

由ARC支持的国家科技政策研究包括政策分析、政策评估和政策建议等多种形式,政策分析重在理论研究,为政策制定奠定理论基础;政策评估重在对已有政策进行评估,为政策调整提供实际依据;而政策建议则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可操作的政策措施建议。其政策研究多是利用其与学术界(特别是科技政策研究专家)的广泛联系,以委托研究课题方式或由ARC人员牵头、政策专家参与的方式进行,课题或研究任务完成后形成的专题研究报告、评估报告或政策建议由ARC提交有关部门,其内容涉及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产学研结合、科学研究的资助模式、学科交叉研究、科学研究的评估指标、科学研究及其教育活动的国际化等国际科技政策界也普遍关注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关于科学研究的商业化问题、知识产权管理问题、科学研究的评估问题等在ARC的政策研究中占到相当的比重,如《将科学研究的效益最大化:ARC和高等教育理事会关于知识产权的联合建议》(1995)、《评估大学的研究:英国和澳大利亚的研究评估实践之比较》(1997)、《学科交叉研究》(1999)、《向未来投资:澳大利亚专利与基础研究的关系》(2000)、《为了国家利益的研究:澳大利亚大学研究的商业化》(2000)、《多样性与集中性:澳大利亚大学的研究资助与研究活动模式》(2000)等。这些政策研究为国家科技政策制定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ARC主持的国家科技战略制定主要围绕资助战略展开,如90年代制定若干前沿学科的国家资助战略,2000年主办基因组学与基因技术国家战略研讨会,2002年制定国家的优先研究领域等。而ARC参与制定的国家科技战略议题广泛,形式多样。以1999-2000年度为例,1999年针对其参与起草的联邦政府关于21世纪发展高等教育部门研究与研究培训的政策性文件《新知识、新机遇》讨论稿,ARC向学术界和产业界广泛征询意见,以完善这一国家科技发展战略;1999年ARC还参与了国家科学技术普及战略和产学合作战略的讨论和制定;2000年3月ARC主席参加了国家创新峰会,负责主持《向思想投资》主题的讨论;同年3月,ARC主席赴欧洲参加欧盟政策研讨会和出席澳大利亚与欧盟科学技术合作联合委员会会议,推动双方的科技合作;2000年6月ARC主席参与主持了在巴黎举行的OECD全球科学论坛,代表澳大利亚政府提出建立全球创新平台,促进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等等。[ ]可以说,这些战略制定大多是以ARC开展的政策研究为基础的。

转贴于 2.2 ARC政策的评估与研究

在开展国家科技政策研究和战略制定的同时,ARC也十分重视自身决策与管理水平的提高。由于评估是提高决策与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乃至前提条件之一,尤其是随着近十多年来OECD国家科研评估之风兴起和澳大利亚本国政府对绩效评估的重视,因此ARC的政策研究常常伴随有评估。ARC政策领域的研究和评估主要对象有其学科政策、资助政策和管理政策等。

第一类是学科评估与学科发展战略研究。1990-1997年ARC对其在自然科学、工程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几大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24个学科的5年资助结果进行了评估,以说明其“分配资源的管理工作”是否有效。[ ]评估由3-4位专家(包括聘请的国外专家)组成的评估专家组独立进行,内容涉及资助结果和资助过程及管理,如:资助项目的产出和影响如何?受资助方向和人员是否合适?资助强度是否足够?项目遴选和评议工作如何?等等。专家组根据评估结果对ARC所资助的学科研究水平做出判断,并就相关管理问题提出建议。ARC有义务回答评估专家的问题,针对接受的建议提出解决设想,对不接受的建议则需说明理由。因此,评估过程既是ARC了解其资助绩效的过程,也是改进其政策和管理工作的过程。在开展学科评估的同时,ARC也结合评估结果开展学科资助政策研究工作,为制定学科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第二类可称为资助类型的评估与研究。在1992-1998年间,ARC还针对其项目类型的运行情况进行了评估,包括研究项目类型、教育项目类型、研究设施资助计划和研究中心资助计划等。以小额项目类型评估和研究为例,其内容主要有:小额项目类型作为一个整体是否合适?与大额项目的关系是否协调、在实现其近期和长期目标方面有效性怎样?该项目类型的整体性(项目人员、规模和用途等)如何?经费分配的机制和准则是否需要改进以及其他与项目运行有关的问题。[ ]

第三类是管理政策的评估与研究,通常委托专业的政策研究专家进行,对象包括ARC的同行评议过程、对学科交叉研究的资助政策、任命学科评审组成员的程序、ARC的组织结构,等等。专家开展这类评估和研究,往往是基于较为深入的理论研究,并进行国际比较,分析ARC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以评估ARC的同行评议为例,评估报告分析了同行评议的定义和起源、开展有效的项目申请同行评议所需条件、同行评议的局限与受到的批评等,同时还介绍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等相关机构的同行评议,研究了ARC大额项目申请同行评议的情况,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

上述三类政策评估与研究工作在ARC的政策制定和改进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ARC的高度重视。而且,多数评估与研究报告都可从ARC网站获得,从而使得ARC的工作与澳大利亚更多的政府部门、更广泛的科学界和更广大的社会各界公众构成了公开、透明、活跃的互动关系,推动了科学的社会化,也提高了ARC自身的影响力。

2.3 ARC战略的制定

ARC自身战略可分为学科战略和总体战略两个层次,关于学科战略的制定前面已经提及,主要结合学科评估进行,而总体战略的制定如前所述,在《知识与创新》白皮书对ARC提出绩效管理的要求以来已成为ARC工作必不可少的内容。ARC的战略制定从机构的使命出发,首先明确制定战略的指导原则,然后设立主要发展目标,再将总体战略分解为几个主要领域,结合经费预算,形成战略实施的行动时间表,并提出衡量其结果的绩效指标。

以ARC的2002-2004年战略行动计划为例。[ ]其制定战略计划的指导原则为卓越性、集中性、灵活性、战略性、伙伴关系、桥梁作用和绩效管理,与7个主要发展目标相对应的7个战略行动领域是:发现、合作、研究培训与职业发展、研究设施、优先领域制定、公众理解科学和绩效管理。限于篇幅,不可能对这些领域的战略逐一介绍,仅以“发现”领域为例。“发现”的战略目标是“发展和保持澳大利亚在广泛的学科领域范围内具有很高国际水准的科学基础”,这一目标又可分为3个子目标:卓越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在每个子目标下制定不同的投资战略,采取不同的实施措施。(1)在“卓越性”目标下的投资战略是通过同行评议遴选具有高国际水准的研究,确保澳大利亚拥有实现研究卓越性的广泛基础。正在采取的行动包括:继续改进ARC的同行评议,并在保证研究质量的基础上,对学科间的资助经费进行调整;通过提供研究的直接成本,确保ARC的资助达到可与国际竞争的水平。(2)在“灵活性”目标下的投资战略是保持与加强反应迅速的灵活资助机制,以满足不同研究的需求,抓住新出现的研究机会。正在采取的行动是在NCGP框架下保持“发现”领域的资助灵活性,并在广泛的研究领域内保证都有资助活动;从2003年开始的行动是在不同的计划间实现灵活资助,以满足不同学科群的需求;2004年开始的行动是缩短项目申请处理周期,每年实行多轮受理与批准。(3)在“创造性”目标下的投资战略是支持多学科研究和早期研究人员提出的创新性方法,正在采取的行动是,向最优秀和最具创造力的研究人员提供长期项目支持,保留对早期研究人员的资助计划,向创新性研究提供约100万澳元的种子资金资助。

在制定发展目标、投资战略和具体行动的同时,ARC还提出了“发现”领域的预期结果——即促进知识进步以推动新发现与创新产生——以及衡量结果是否成功的指标:(1)“卓越性”的绩效指标有两项:通过国际同行和终端用户的评估显示,并辅以投入-产出定量分析的支持,表明“发现”在广泛的学科范围内产生了国内外具有竞争力的产出与结果;澳大利亚具有竞争优势的研究领域其实力得到加强。(2)“灵活性”的绩效指标也有两项:对ARC受资助者所来自的国别进行调查和分析显示,“发现”吸引国际水平的研究人员来到并留在澳大利亚;对“发现”领域ARC资助计划的灵活性和敏捷性进行调查,人们表示满意。(3)“创造性”的绩效指标为一项:评议报告和国际同行的评估显示,ARC通过申请书评议和项目遴选过程而支持的研究具有新颖性特征,采用了创新方法。

从上述指标的具体化程度可以看出,ARC的战略绝非“大而无当”或“空洞无物”,每个战略目标都有可测度的绩效指标,真正能够发挥“宏观指导、微观操作”之功效。需要强调的是,ARC从2000-2001年度报告起,每年在年度报告中根据战略计划提出的绩效指标,列出本年度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进展,以检验其实现战略目标的绩效情况,使得战略计划最终能够落到实处。

3 结论与借鉴

制定科技政策与战略是政府R&D管理部门和机构的主要职责之一,其公开性、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是国家R&D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从ARC的政策研究和战略制定可以看到,作为一个政府机构不仅要积极参与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而且要重视自身的政策研究与战略制定,以此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并提升自身的影响力;科学合理的评估是制定政策与战略的重要依据,也是检验政策与战略实施结果及效果的手段之一;政策和战略制定的过程可看作是实施的基础,因为政策与战略制定过程中的公开讨论与磋商能够使相关各方的思想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协调,以求达成必要的共识,并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而这正是政策与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对比我国的科技政策与战略制定工作,我国存在重制定、轻实施的现象,在战略制定中又存在重设想、轻论证的问题,在公开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等方面也有许多可改进之处。考察ARC的状况,有以下几方面的经验可以借鉴。

3.1 战略制定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行绩效管理是近年来发达国家政府公共管理改革的一大趋势。美国于1993年颁布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GPRA),率先通过法律在联邦政府部门和机构实行绩效管理,要求各部门和机构制定5年战略规划(且每3年修订一次),并每年提交年度绩效规划和绩效报告,年度经费预算的批准与绩效报告的审议直接相关。[ ]澳大利亚也于1997年通过了《财政管理和绩效法案(1997)》,1999年通过了《公共服务法案(1999)》,规定了要对政府的工作实行绩效管理。ARC法案的第6章对“规划和报告”制度作了详细规定,明确指出制定战略计划在其整个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要求年度报告中必须包括根据战略计划中设立的目标对ARC当年的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评估的内容。因此,对于ARC来说,战略制定不是一种姿态的展示,更不是争取经费的手段,而是法律所要求的实行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制度将其工作置于政府和社会的公开监督之下,结果恰恰是增强了政府和公众对ARC工作的信心,政府对ARC的投资在2001-2005年间将增加一倍!

我国近几年也在公共管理中引入了绩效管理的概念,但实施中只是在局部有所试点,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和制度安排。在战略制定中往往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做法,偏爱制定宏大的中长期规划,缺乏包括具体绩效指标的实施方案、特别是年度绩效规划,而且,在规划或计划覆盖的时期结束时也不要求开展评估,易造成“虎头蛇尾”的现象。

3.2 评估是制定科技政策与战略的重要依据

ARC凡有重大的政策变动或战略出台,必评估先行,评估已成为政策与战略制定的重要依据乃至必要前提。ARC在2001年转变为独立机构前,对其组织结构、资助计划、评议过程等开展了一系列评估,包括对国外职能类似的组织进行比较研究。在专门针对机构改革而开展的评估中,政策研究专家从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对澳大利亚的重要性出发,就ARC的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和管理成本等与美国、英国、加拿大、荷兰等国的类似机构进行比较,充分讨论现有体制的利弊,探讨组建新机构的可能性,并提出具体建议。无独有偶,日本国会于2002年秋通过法案,决定从2003年10起将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转变为一个独立机构。此前,JSPS也委托包括国外专家在内的外部评估委员会,于2002年2月开始对JSPS的组织结构及运行状况等进行评估,充分考虑将来作为独立机构的JSPS的地位、组织、功能与作用等方方面面,以此为依据提出政策建议。通过这样的严格评估过程制定出来的政策与战略,自然很有针对性,而缺乏评估的政策与战略制定则如同“盲人摸象”。近年来我国科技界也开展了广泛的评估活动,但评估对象还多限于研究人员、研究机构和研究项目等,以科技政策为对象的评估还不多见。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评估活动也将逐步成为政策与战略制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3.3 公开的政策与战略制定过程是实施的重要保障

现代政治的特征之一就是其公开性,从问题的提出到公众参与的各方讨论,再到政策制定与实施,都要求公开进行。ARC的经验表明,公开的政策与战略制定过程不仅是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也是政策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制定优先资助领域战略以及在不同的学科间分配经费一直是政府科研资助机构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因为每个学科都有其要求增加资助的理由。ARC的策略是,让本机构以外的其他相关政府机构、澳大利亚科学界以外的国外科学家、科学界以外的产业界以及更广泛的公众参与这一过程,通过对其他机构资助活动及重点的了解,对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关键技术和科学问题的把握,以及听取国外科学家的咨询意见,制定的优先领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与可行性,不仅得到科学界的理解,也得到公众的支持,保证了优先领域资助战略的顺利实施。而我国以往在科技政策与战略实施中多有不到位的情况,除了政策与战略目标不够明确、内容不够具体等原因,也和制定过程缺乏公开性和相关各方的广泛参与有一定的关系,这也应是今后改革的一个重点。显然,ARC的策略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 ] Department of Industry, Science and Resources, Australi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t a Glance 2000,Canberra:Australian Government Publishing Service,2000

[ ] P.J.Sheehan等著,柳卸林等译,《澳大利亚与知识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年,p64

[ ] F. Narin等, Investing Our Future:the link between Australian patenting and basic research[R],Canberra:ARC and CSIRO,2000,arc.gov.au/pdf/00_02.pdf

[ ] J Ronayne,Science in Government[M],London: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td,1984

[ ] 同1

[ ] Don Aitkin, Research policy in Australia, 1989-1999: a retrospective[J], Research Evaluation, Vol.8, No.2, August 2000, pp151-154

[ ] Professor David Penington, Review of the Organisational Structure of the 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R], ARC, July 1998, arc.gov.au/pdf/98_11.pdf

[ ] 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 Annual Report1999-2000[R],2000, arc.gov.au/pdf/00_05.pdf

[ ] 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 Annual Report2001-2002[R], 2002,arc.gov.au/pdf/ar_2001-02_chap2.pdf

[ ]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Training and Youth Affairs, Knowledge and Innovation: A Statement on Research and Research Training[R], 1999, detya.gov.au/archive/highered/whitepaper

[ ] 同10

[ ] 同8

[ ] 同7

[ ] Peter Laver, Advice on the Small Grants Scheme, 1992, arc.gov.au/pdf/92_14.pdf

[ ] Fiona Q. Wood, The Peer Review Process[R], Canberra:Australian Government Publishing Service, 1997

第10篇

一、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描述

本文研究的是宏观层面上(从整个国家的角度)的农业科技进步问题,构建的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由研究与开发、推广服务、农业技术应用、市场和宏观调控五个子系统构成,根据“创新”的概念界定,该系统其实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层次的农业科技创新系统。系统中每一个子系统都是多因素、多结构、多变量的系统,都包含着具有复杂关系的要素。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运行展开为研究与开发过程、农业技术推广过程、农业技术应用过程、农产品价值实现过程、宏观调控过程和市场调节过程,这六个过程相互衔接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要使农业科技进步过程顺利地运行,必须保证每个子过程运行良好,必须使各子过程依次递进,有机衔接,协调配合。任何一个子过程内部运行不良,任何两个子过程之间衔接递进发生阻滞和断裂,都会导致整个农业科技进步过程的中断,从而影响农业科技进步的速度和质量。宏观调控过程和市场调节过程是农业科技进步总过程中的两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但它们不是农业科技进步顺序递进的第五、第六个过程,而是贯穿于农业科技进步全过程之中,是对农业科技进步全过程的系统调控。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环境因素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人口、资源、自然环境和国际环境等。其中,经济因素包括经济体制模式、经济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状况;资源包括劳动力、资金及自然资源,现代农业发展也受到上述九个因素共同影响。

二、农业科技进步系统运行过程解析

农业科技进步系统中五个子系统都可分为输入模块、运作模块和输出模块,三个模块相互作用。输入(运筹决策)模块主要由目标、计划、方案、决策等要素构成。在目标指引下,制定周密的计划,包括客观约束条件、资源配置、排序等,再做出决策。运作模块按可实施操作的规则,通过指令集,实现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经客体状态发生变化、转换的过程。输出模块最终实现人的目的,达到了目标,导致人化产物。人化产物为人所用,其功能、效果、价值等是否真正符合预计目的,将反馈至运筹决策模块,若不能达到预计目的,则反映系统存在功能障碍,需找出原因加以改进,使系统得到优化,导致系统的演进。

1.研究与开发子系统运行过程解析研究与开发是进行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活动,研究与开发各阶段的相互关系是科学与技术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

(1)研究与开发子系统的输入模块研究与开发的基本功能就是增加知识总量及创造新技术,是科技成果的供给方。因此,笔者认为研究与开发子系统的目标就是产出农业科技成果。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由备子系统输入的要素包括资金、设备、研究选题、与研发相关的法规政策等,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选题、论证、立项并实施投入。提出研发选题的主体可能包括农业生产者、农业科研机构、教育部门、农业推广及中介机构、企业及政府等,不同的主体提出的研究课题是有差异的,不同时期研发的重点也会不同的。在一定时期,经济系统对科技的有效需求则是研发的根本动力,会促成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开展。

(2)研究与开发子系统的运作模块运作模块是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个阶段组成的统一过程,备阶段之间是相互传递与联系的,从基础研究到试验发展包含了如下几个科学和技术之间相互关系的中间环节:①科学原理的证实;②技术可能性的发现;③技术原理的提出与完善;④工程技术的设计和试验;⑤技术手段的研制。总之,在研究与开发子系统的运作模块中,科学要经过中间环节与技术联系起来,技术需要经过中介因素作用于科学,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又是在时代的、社会的环境中进行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思想的因素影响着科学和技术,科学和技术叉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3)研究与开发子系统的输出模块经过运作模块,预计目的包括产出科学论文、技术专利、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等农业科技成果及一些间接的收益,如技术贸易额的变动率、技术贸易收支比、科研人员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及质量的提高等。产出的科研成果进入推广服务子系统待推广,成果的相关信息也会反馈到宏观调控子系统、市场子系统和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受信息传播途径、渠道及备主体对信息接收能力的影响,备子系统接收到的成果信息量会存在差别。另一类产出(包括该子系统运行的功能、效果、价值与预计的差距等信息)将反馈至运筹决策(输入)模块,作为系统下一轮运行的决策依据。

2.推广服务子系统的运行过程解析推广服务子系统的目标是将研究与开发子系统输出的具有潜在生产力的农业科技成果传递给需求方。输入模块中由各子系统输入的要素包括农业科技成果、资金、设施、信息、潜在的技术采用者、与推广服务相关的政策法规等。推广眼务的运作过程包括沟通、创新扩散、培训、咨询等,推广服务过程结束,预计目的是农户等成果需求方获得知识、信息、生产技能,而且其观念、行为发生改变等。达到预计目的的产出进入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其他相关信息分别反馈到本子系统的决策模块(即输入模块)及其宏观调控子系统、市场子系统和研究与开发子系统。推广服务子系统的主体主要是农业推广与中介服务机构。

3.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运行过程解析农业技术应用的主体主要有农户、农民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等。作为技术需求方,农业技术应用主体的行为受至4许多主客观因素}臼影响,因此,分析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的运行过程,需先了解农业技术应用的主体及影响因素。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的目标是实现农业技术在生产中的大面积应用。由备子系统输入的要素包括农业技术、资金、农业生产组织体系、与农业技术应用相关的法规政策等,运作过程即农业生产过程,预计目的是产出有技术含量I初级农产品,间接产出是农业劳动者人力资本存量增加,素质得到提高。产出的初级农产品进入市场子系统,其他相关信息反馈到本子系统的决策模块及宏观调控子系统、研究与开发子系统和推广服务子系统,作为各子系统下一轮决策的依据。

4.市场子系统运行过程解析市场子系统的目标是将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产出的初级农产品投入市场流通,走产业化经营道路。由各子系统输入的要素包括技术、初级农产品、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关的法规政策等,经过流通过程,预计目的是实现农产品的价值,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或社会、生态效益),产出结果反馈到宏观调控子系统,其他相关信息反馈至0本子系统的决策模块及研究与开发子系统、推广服务子系统和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作为各子系统下一轮决策的依据,通过系统的不断优化,最终达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目的,市场子系统的主体是涉农企业。

5.宏观调控子系统运行过程解析宏观调控子系统作用于整个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全过程,鉴于农业科技进步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技术经济现象,农业科技进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运行过程,农业科技进步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技术经济系统,诸多因素对农业科技进步产生影响,因此,农业科技进步的宏观调控必须使用多种政策手段,采用多种调控方式来完成。因此,农业科技进步的宏观调控,就是要制定农业科技政策,运用各种政策手段,作用于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各个要素和各个过程,使其与农业科技进步系统运行的整体要求和整体目标相适应,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有序度和运行质量,从而达到促使农业科技进步系统有序运行,有效地促进农业发展的目的。农业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自适应控制过程。设有w、Y、E、P、I、F、D、G、V、0等变量。农业科技政策系统的目标是w,实际产出是Y,两者之差为E。R是调节器,即政府行政当局,P是农业科技进步系统。I是系统辨识器,包括各种各样的统计、调查和软科学研究。I将收集到的各种参量,经过系统辨识,把重要参量F送给决策机构D,决策者将决策结果送给调节器R,对旧的政策进行修正或制定新的政策。调节器R根据决策者的指令G和政策执行误差E来制定或修正政策,产出是V,V与外界(社会、经济和政治系统)来的干扰O一起加在农业科技进步系统P上。这里包含一个农业科技政策的制订、实施和评估的负反馈回路(w—E—R—V—岬一Y)(w属于输入模块、E、R、V、P属于运作模块,Y属于输出模块)和一个自适应校正回路(Y—I—F一[>_卜_+R)。这样一种自适应控制系统正在我国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逐步完善。

6.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系统实际运行结果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实际运行结果是,据统计,“十一五”末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S2%,而发达国家在2O世纪8O年代就已达到80%左右,表明我国现行农业科技进步系统是存在功能障碍的。

电子系统的运行结果分别是:

(1)研究与开发子系统每年产生60:)0—7(X)O项农业科技成果,成果的数量达到系统目标,但质量情况需看其他子系统反馈信息;(2)改革开放以来,推广服务子系统每年完成的成果转化率只有30—4O%,有4OO0多项成果未能转化。而英、法、德的转化率达5o%,美国更是高达80—8S%。由此表明推广服务子系统和研究开发子系统都存在功能障碍;

第11篇

【关键词】语言 文化差异 外语学习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093-02

语言结构和语言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文化,学习语言势必涉及文化,不了解某一语言所属的文化就很难真正掌握这一语言。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对外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一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文化作为人类在实践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是通过人们长时间努力实践产生的,既包含精神文化,也包含物质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历史连续性的特点,分为正式文化和国俗文化两个方面。正式文化指的是政治、历史、文学、艺术、宗教、地理、音乐、建筑、科技成就、思维等;国俗文化则指风俗、习惯、行为模式、生活方式、规范等。除此之外,文化也包括语言和与语言相关的一些非语言的交际手段。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或文明,是作为一个社会的成员所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及其他能力与习惯的综合体。文化是知识的总和,是人们用以理解和叙述事物的模式。

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语言学大师赵元任认为:语言是人跟人互通信息,用发音器官发出来的,成系统的行为的方式。(1)它是一种自主的、有意识的行为。(2)语言是一个人类社会的传统的机构。一种语言的产生,至少是由成千上万人的共同生活演变而成的大同小异的互通信息的方式。语言是文化的代码,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美国旧金山大学H.Donglas Brolwn在谈到外语教学原理时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语言的一部分。两者彼此相关,错综复杂,如果把两者分开,语言和文化都将失去其本身意义。

二 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严复曾经说:“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政化之极则”,“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州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众讥评。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虞。其接物也,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而西人乐简易。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其于祸灾也,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严复通过对比,看出中西两种社会结构和两种精神文化的巨大差异。近代学者如辜鸿铭、张东荪、梁漱溟等从中西语言的差异中也看到文化的差异。哲学家张东荪先生指出:从语言构造上看,西洋一句话必有主语、谓语,其语言中盖甚注重主体;中国则主谓语之分别不清,其语言不注重主体。西方语言是一种形态语言,句子的句法、语义信息都反映在形态变化上。每句必有主、谓、中心动词,句与句很好区别。句中所有的重要词项都必须出现。句子意思完全由句子形式表达出来。汉语的特征呢?王力指出,“偏重心理、略于形式”是汉语最重要的特征。句子的句法、语义信息都是隐藏的,句法结构同交际各方的心理默契密切联系。句式五花八门,如有大量独词句、流水句。可以没有主语,没有谓语,没有宾语。重要的词项往往省略,句子的界

限不清。汉语句子与印欧语句子不同,突出的一点就是汉语里句子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关系十分松散。而古代诗文则根本没有标点和分段,如何理解全靠读者自己。

了解目的语的文化、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熟悉外语国家中的不同文化、历史背景以及各种礼节对外语的学习都具有重大意义。语言对说话者有着很高要求,但仅仅只会说外语是远远不够的,只能完成思想交流的一半,而真正重要的是要学会恰当地使用语言。我国古代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不但作为子女,不能对父母亲直呼其名,即使作为学生,对老师直呼其名也会被认为是极不恭敬的行为。而在英语语言国家,在这一点上有极大的不同,不但儿子可以直呼父亲的名字,并且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也更亲密。这正是由于文化不同所产生的在语域上的差别。文化的差异也会引起联想上的差异。以动物为例,在中国文化中,带“狗”字的词多为贬义,如“狗头军师”等,而英国人往往在使用关于狗的习语中不含有贬义,反而经常用其形象比喻人的行为,如“to work like a dog”(拼命工作),“Sick as a dog”(病得很厉害)。中国老百姓最常用的问候方式是“您吃过了吗?”就让外国人不解。中国人请客吃饭常对客人说“今天没有什么菜”,外国人听了也会不解。即使都讲英语,文化相近的美国和英国,因为种族、地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科学技术发展等因素的不同,在使用语言过程中两国也存在着许多差异,如停止广播,英:Close down,美:Sign off;倒数第二,英:Last but one,美:Next to last;要单程票还是来回票?英:Single or return? 美:One way or round trip?

三 跨文化交际所引起的失误与原因

普赖特(J.B.Pride)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这样说道,“任何一个社会中的成员,他所必然掌握的东西一定会比他语言的正规的或结构的特点多得多,他必须懂得所有与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有关的知识,也就是包括对语言行为制约在内的社会加在人们举止行为上的约束。”这一段话对跨文化交际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交际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会话、辩论、讨论和演说等。狭义上说,讲课是交际的一种,广义上讲,书信、便条、广告、新闻报道、科学论文也是一种交际。交际活动受限于语言环境,具体的情景相同,使用的语言也会不同,交际实际上就是人们通过使用语言,从而表达出特定社会目的的活动。什么是得体的交际?就是要做到有能力在不同的情景对不同的话语有一定理解,这就需要交际者在文化、社会、文学、科学方面有着大量的知识储备。语言交际功能具有普遍性,由于文化差异造成了各语言社团在语言使用上的巨大差异,为跨文化交际带来不少困难。“Thank you”的汉语对等词是“谢谢”,但是如何在社交场合用“Thank you”却颇有学问。在受到别人祝贺时,“Thank you”是英语中最常用的答话,但汉语则会说“过奖过奖”“惭愧惭愧”等一类的客套话来应答。如果我们不会用“Thank you”而按汉语直译,来一句“You Flatter me”或“I feel ashamed”作答,那就显得很不得体。当然中国人在受到外国人赞扬时,如果按照英美人习惯回答“谢谢”,心理总觉得不踏实,总认为这样回答显得不谦虚。如果中国人听到外国人讲“Thank you.”“Thanks a lot.”之类表示感谢的话时,应该回答“You are welcome”,有些人想表达“没关系”“不用谢”之类的话,但却使用了英语“Never mind”。“Never mind”常用于对方表示歉意,而自己不介意的场合,是安慰对方的客套话。造成这种失误的原因是不了解英语本族人的语言习惯,误用英语的表达方式,而用母语的语义和结构套英语表达。

忽视文化差异往往会造成语言的误用,甚至会闹出笑话。语言所表达出的意思,不只是主观愿望所反映的问题,它还与社会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想使语言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既掌握应用语言技巧,又了解其蕴含的深层文化差异,这样才能知道在什么场合下该说什么话。如英美人就相当忌讳有人当面问他们买东西的价钱,如果对一个外国人开口就问“What a beautiful shirt you’ve bought!How much did it cost?”(你的裙子很漂亮,花了多少钱呢?)这句话中国人听来可能很自然,但如果到外国人耳朵里就会变得很不舒服。这就触犯了他们西方文化习俗中的禁忌。正如大家所熟知,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虚心使人进步。当我们听到别人赞扬时,虽然心里很高兴,嘴里也会说:“不行不行”“差得远了”诸如此类的话。但如果外籍老师夸奖学生,说“Your English is excellent.”(你的英文棒极了!),如果回答“No,my English is still far from perfect.”(我的英语还有很大的差距呢!)之类的话就不符合英美人的习惯,正确的回答应该是“Thank you.”(谢谢)这样的用语。东方人一般比西方人更看重谦虚的原则。与外国人交往时,如果总以自己国家的文化为中心,不仅容易造成交际失误,同时也很容易伤害到彼此之间的感情,从而容易造成心理上的距离。如果一个中国人问美国人“Where are you going?”(你要去哪啊?),美国人就会有一种被侮辱的感觉,似乎暗示着他是去一个不该去的地方。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常有“礼貌错误要比语法错误更难使人宽容”这样的说法。另外,说英语的人都知道,询问别人的年龄、工资、体重和私人的事都是不礼貌的,尤其是初次见面。

四 文化差异与外语学习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要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B.W.Robinett在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一书中这样说,“语言作为社会的工具,它的使用直接反映出了一个社会的文化。作为外语学习者,语言与文化的这一关系在语言的习得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提升外语能力,只着眼于听、说、领会是不够的,还要学习一些外语的应用原则,否则同操目的语的外国人进行交际时,就会频繁地出现语用失误,会产生误解。语言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想对其充分地理解,熟练地掌握,必须要熟悉与其有关的社会背景。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做到熟练掌握语言的形式,充分了解其使用规则,还需要做到在实际交流中准确、有效、恰当地运用这些知识。前者反映的是语言能力,后者反映的是交际能力,两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没有了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就会变成无源之水。但是,有了语言能力,却不知道在什么场合下使用,那么自然也无法运用自如。同样,脱离社会情景的句子可能只会有语法意义和字母意义。

在外语学习和外语研究过程中,必须与使用该种语言的国家的近代历史和生活联系起来。其中包括研究该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这一原则适用于任何一种外语学习。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59

第12篇

单片机综合实验报告格式(在所做过的实验内容里挑选一个自己最有收获,最有感想的实验内容)综合实验报告标题(可与实验名称不同)一、实验目的和要求。二、实验仪器设备。三、实验设计及调试:(一)实验内容。

生理学实验报告的写作写实验报告是对所做实验的再理解再创造的工作,是检查学生知识掌握和衡量能力的重要尺度之一,是今后撰写科学论文的初始演练。(一)一般要求使用学校统一印制的报告纸。

电路实验报告要求同学您好: 电路实验课已经结束,请按题目要求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并要仔细检查一遍,以免退回,具体要求如下: 一、绘制电路图要工整、选取合适比例,元件参数标注要准确、完整。

科技实验报告一、定义与作用实验报告,就是在某项科研活动或专业学习中,实验者把实验的目的、方法。步骤、结果等,用简洁的语言写成书面报告。实验报告必须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

计算机上机实验内容及实验报告要求一、《软件技术基础》上机实验内容1.顺序表的建立、插入、删除。2.带头结点的单链表的建立(用尾插法)、插入、删除。二、提交到个人10m硬盘空间的内容及截止时间1.分别建立二个文件夹,取名为顺序表和单链表。

化学实验报告格式例一定量分析实验报告格式 (以草酸中h2c2o4含量的测定为例) 实验题目:草酸中h2c2o4含量的测定 实验目的: 学习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及有关仪器的使用; 学习碱式滴定管的使用,练习滴定操作。

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与评价体系的实验报告一、问题的提出 (一)xx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可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研究和构建学校德育评价体系,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设计实验报告北方民族大学 大学物理实验(设计性实验) 实验报告 指导老师:王建明 姓名:张国生 学号:XX0233 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学院 班级:05信计2班 重力加速度的测定 一、实验任务 精确测定银川地区的重力加速度 二、实验要求 测量结果的相对不

电子商务实验报告电子商务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名称:企业信息化 实验目的:了解企业信息化的一般过程。 掌握企业信息化中企业领导的管理工作。 掌握企业信息化中一般员工的工作。

立体构成实验报告立体构成实验报告 立体构成的概念特征及作用: 立体构成是一门研究在三维空间中如何将立体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成赋予个性的美的立体形态的学科。整个立体构成的过程是一个分割到组合或组合到分割的过程。

测量学实验报告测量学实验报告 测量学(又名测地学)涉及人类生存空间,及通过把空间区域列入统计(列入卡片索引),测设定线和监控来对此进行测定。它的任务从地形和地球万有引力场确定到卫土地测量学(不动产土地),土地财产证明,土地空间新规定和城

诗词诵读基本模式研究实验报告《亲近母语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基本模式实践与研究》之子课题《诗词诵读基本模式研究实验报告》浩友慧全一、课题提出所谓儿童经典背诵,是指在0-13岁这一人生中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里,各国儿童们通过诵读古今中外最经典的篇章以达到文化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演示来了解弧光放电的原理实验原理:给存在一定距离的两电极之间加上高压,若两电极间的电场达到空气的击穿电场时,两电极间的空气将被击穿,并产生大规模的放电,形成气体的弧光放电。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避雷针一、演示目的气体放电存在多种形式,如电晕放电、电弧放电和火花放电等,通过此演示实验观察火花放电的发生过程及条件。二、原理首先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

小学中高年级作文系列训练实验报告小学中高年级作文系列训练实验报告一、提出问题培养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诸项任务中既重要又困难的任务。从目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来看,仍存在着序列不明,路子不清,方法不当等问题,影响了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网页制作实验报告网页制作实验报告实验一:站点设置一、实验目的及要求本实例是通过“站点定义为”对话框中的“高级”选项卡创建一个新站点。二、仪器用具1、生均一台多媒体电脑,组建内部局域网,并且接入国际互联网。

例谈科学探究实验与实验报告例谈科学探究实验与实验报告 山东菏泽曹县第二中学陈焘 摘要:科学探究实验是新课程着重介绍的知识点,同时又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

数据库上机实验报告数据库上机实验报告试验内容1、数据表的建立基本表《简单的》带有主键带有外码约束的(外码来自其他表或者本表)2、数据表的修改添加删除列修改列属性类型添加删除约束(约束名)元组的添加,修改,删除删除数据表试验过程1、createtable

网络商务信息检索与利用实验报告网络商务信息检索与利用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名称:网络商务信息检索与利用 实验目的: 1.了解利用网络进行资料检索的基本思路。 2.掌握利用网络进行资料检索的主要方法。

实验报告撰写要求实验报告撰写要求1.实验报告和实验预习报告使用同一份实验报告纸,是在预习报告的基础上继续补充相关内容就可以完成的,不作重复劳动,因此需要首先把预习报告做的规范、全面。

“小学教师心理素质优化研究”实验总结“小学教师心理素质优化研究”在我们实验点开展五年了。这个课题的实验,适应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在我们学区收到了比预期更好的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广大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全学区教

《聋校语文教学学生学习兴趣引导的研究》实验报告一、 课题的提出语文教学中聋生常表现出被动、进程缓慢、学不致用、厌学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聋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聋校整体教学水平至关重要。

SQL数据库制作考务管理系统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掌握sql server的基本用法2. 熟悉掌握asp语言的应用3. 掌握asp的页面结构和内置对象4. 掌握asp与sql server数据库的连接和应用5. 掌握asp 另外一个重要的语言——javascript,并熟悉它的应用6.制作一个功能完善的考务

小学课题阶段实验汇报“信息”服务于“学科”“技术”致力于“教学”全面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泰兴市泰兴镇中心小学“十一五”课题阶段实验汇报近年来,我校在“科研兴校、科研促教、科研强师、科研惠生”战略呼唤下,确立了“以教研带科

生物教学中引导学习教学模式的实验报告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新课程倡导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其中探究学习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

校本培训课题实验总结报告范文三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经过语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我校“自修-反思”式课题实验语文组取得较好的成果。现总结如下:自修反思课题实验使全组教师能积极自主学习、自觉更新教学理念。

书法教育课题开题实验报告一、开题背景: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电子政务实验报告通过短短一学期对电子政务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学习到了很多。在实践学习中,我基本掌握了电子政务操作平台,在理论学习中,对各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有了了解,对电子政务的整体有了认知。

中小学生班级群体心智潜能开发实验报告我区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报经阳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的《中小学生班级群体心智潜能开发研究》实验课题,经过XX年6月至XX年年6月的三年时间的实验。

《心育知识与技能在学校中的应用研究》实验报告主题词:心育知识、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渗透 XX年7月始,我们在全县21所中小学校中进行了“心育”综合实践活动实验,该实验在XX年经教育部规划课题总课题组批准,被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重大课题子课题,此课题经过四年的实

节能照明灯安装实验报告为了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节能生产,有效控制生产成本,努力提高经济效益,经采油厂生产运行科安排,在xxx采油大队开展陕西省中生科技有限公司节能照明灯实际节能实验,现将安装实验结果报告如下:一、安装基本情况2010年6月

英语课题组阶段性实验总结紧张、忙碌、充实的一学期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的实验工作,我们课题组在学校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教导处的直接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明德项目组对实验的总体要求,狠抓攀登英语课堂教学研讨,努力提高实验老师的业务水平,切实提高攀登英

“自主、合作、探究”有效学习方式研究的实验汇报一、问题的提出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学习与探究创新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以往教学中,我更多的关注的是学习结果,对学生学习策略、学习方式关注过少,重视传授数学知识,忽

“兴趣作文教学法”课题研究与实验工作报告“兴趣作文教学法的研究”课题XX年2月被立项钦州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c类课题,在此之前两个月我们成立课题组。当时存在着底子薄,基础差,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的不利局面,课题组全体成员摸索前进,举步维艰。

探究蜡烛实验报告探究实验名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探究实验目的: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细致的观察,学会完整地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实验用品:一支新蜡烛、火柴、一支干净烧杯、水、水槽、澄清的石灰水、一把小刀。

初中科学实验报告蜡烛吹不灭思考: 用力吹燃烧的蜡烛,却怎么也吹不灭。你知道怎样做到这一点吗? 材料:1根蜡烛、火柴、1个小漏斗、1个平盘 操作:1. 点燃蜡烛,并固定在平盘上。 2. 使漏斗的宽口正对著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小口对著火焰用力吹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