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7 07:05: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美术课堂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笔者对小学、初中的部分学生对美术的爱好,认识、理解,以及家庭态度、学校课程开设情况、教师的师资教法等方面进行了较为长期的详细的观察与分析,发现从孩子会用笔到幼儿园期间,几乎所有孩子对绘画都有浓厚的兴趣;从小学一年级到了初中出现严重的分化,对美术的兴趣呈锐减趋势;几年的义务教育,怎么使我们的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下降到如此地步呢?笔者认为有如下因素。一、学校外因素,家庭的误导:在孩子入学前,多数家长以孩子能画画而给予鼓励和夸奖,入学后则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这就使孩子错误的认为学习成绩是主要的,兴趣爱好是次要的,于是本来的天性被慢慢扼杀。家庭构成社会,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社会环境:画画是玩,学习成绩是重要的。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文化课出“分数”,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二、学校内部因素:在我们苏北,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美术教师,在多年应试教育的约束下,学校多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很多学校不开设美术课或者是虚设美术课。现在虽然有改观,但许多学校的教育意识没有及时转变,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没改变,上美术课时,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课堂气氛低沉,讲课呆板,是使学生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这些都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兴趣培养。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是不能忽略的,那么该如何来培养农村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学校外部因素是大环境,我们很难改变,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内因,转变教学观念,从课堂抓起,培养其兴趣。
一、了解学生心理,培养兴趣
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应该清楚学生的心理需求。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需要对事物的认识表达时就有画画描述的冲动,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鼓舞。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比如在七年级《人类的朋友》的美术课上,如果老师一味要求学生按书上要求去做,按书上的表现方法临摹书本上提供的范画,肯定会有一些学生对此不感兴趣,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的绘画积极些受到挫伤。因而应该给他们创作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可以先画自己喜欢的动物范画,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我们要把握好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的给予表扬和肯定,再画教师布置的作业,使学生循序渐进。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正确的引导,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二、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审美意识
我们的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认为是简单的哄孩子玩。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要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也不能以太高的准则来评价学生。而是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要多给予肯定的表扬,少有居高临下的指责。教师要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意识,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
三、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从兴趣入手,提高创造能力
1.改革教学方法
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在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有它特有的优势。然而如何发挥、扩大它的优势作用,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降低学习难度,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目前,因为学校条件的限制,使很多美术课程不能很好地开展,如果教师局限在学校现有的条件里,有的课堂教学内容只能是简单的讲讲,甚至让学生自己看看就上自习课,这显然是有悖新课改要求。我们应该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因地制宜,尽量开展好课堂教学。比如八年级的《陶艺创作》课,农村学生是不可能有橡皮泥来做雕塑练习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农村的条件来上,不妨让他们再回到儿童的玩“泥巴”时代,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挖红泥,让他们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从儿时的“捏娃娃”游戏开始讲解雕塑,使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样的课堂才是培养孩子兴趣的乐园,这样让学生在兴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课堂活跃的优势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死板的传授知识,应该是以兴趣为引导,利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创设兴趣的课堂氛围,达到美育的目的。学生兴趣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美术教育要靠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所以要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兴趣。教师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要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2.言传身教,直观教学。
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美术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教师上美术课时,总不能天天“游戏”,使美术课单一枯燥。要搞好课堂教学,美朮教师也要象语文老师写下水作文一样多做示范。它既形象生动,又直观,易于理解、领悟,是学生既感兴趣又能取得理想效果的教学方法。最好的教学语言就是教师的肢体语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在上美术课的主要问题是相关教材资料缺乏设备不齐。特别是欣赏课,有些作品经过几次印刷,色彩效果差,图片又不多,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美感。教师生硬的让学生只是去画画,因此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补充就非常有必要。通过自己找些资料,如挂图、画册、录象、幻灯、光碟等,让学生观看欣赏。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只有通过大量作品欣赏,教学示范,才能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例如:在初二美术国画的课程中,因为教室条件限制,教师示范很麻烦,而且学生也不容易观看,我们就可以用VCD通过电视来演示。让学生先欣赏作品,再观看绘画过程和技法表现。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欣赏到美的内涵,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素描,简单地说就是朴素的描绘。广义上的素描就是指不考虑任何色彩的绘画(主要指单色画);从狭义上来讲,就是指相对静止、时间较长的单色绘画。素描主要研究物体的自然形态与人的视觉关系,是构成色彩画(如油画)、雕塑和其他艺术造型的根本源泉,是一切艺术形式的高度结晶,能够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掌握和认识艺术规律。艺术界人士普遍认为,素描是艺术的最高境界,除了色彩外它包罗万象,其他所有添加的东西只是起辅助作用。素描不仅仅是绘画的一种手段和形式,而且还贯通所有造型艺术领域,用来认识基本规律最本质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因此素描具有一切造型艺术的规律和特征,是造型艺术的基础,可以培养人们对事物的分析、观察和表达能力,从而进行艺术创造和构思。
二、素描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素描课堂教学通过对物体的结构、形体、明暗、色彩感和空间感的研究,培养绘画者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把观察到的事物表现出来,以加深学生对造型规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专业的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循序渐进,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形体间的构成与组合关系。教师要在传统写实训练的基础上引进现代美学思想,并融入表现主义素描因素,这样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训练系统,从而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完美的表现能力。
三、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把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激发出来,才能使学生爱上美术,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根据教学要求选择学生喜欢和乐于接受的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学手段要多样化
如采取示范画、绘画游戏、多媒体课件演示等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多视角地展现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具体形象的想象力和感受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2)把美术课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艺术离不开现实生活,否则它就失去了其生存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多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生活、积极探求生活中的美,通过观察达到审美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四、培养学生的绘画习惯
养成良好的绘画习惯对于绘画者来说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起足够注意,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要急于动笔,要从整体着眼,从局部着手,要学会观察,对所画对象的整体结构,如比例、空间、形体、明暗等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后开始动笔,这样才能对物体进行整体把握,才能使作品产生整体美,不然会出现一味地死抠局部,造成局部相互间不能顺畅地衔接,使作品缺乏整体效果。
五、在素描教学中贯穿课堂示范
素描教学是一种技能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光靠单纯的理论讲解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进行课堂示范,在枯燥单调的素描教学中贯穿教师示范,会给教学过程增添色彩、注入活力,这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都不可替代的。课堂示范对美术教学来说非常重要,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有全面的专业技能和对绘画对象的全面把握能力,这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六、局部修改要恰如其分
素描的学习过程应循序渐进,学生只有在反复的练习和实践中才能提高,但是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仍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问题。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品时要做局部修改,但修改要恰到好处,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并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要恰当和适度,注意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给学生留有继续绘画的余地,不可改得太细太多,否则会打乱学生的思路,使绘画无法进行下去。
七、恰当的点评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
当学生的“绘画作业”完成后,教师要对作业进行批改。绘画作品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作业,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它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教师的点评很重要,因为恰当的点评尤其是肯定和赞美的评价会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作欲。同时,对作品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缺点也要明确指出,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告知改进方法,避免在以后的作品中犯类似的错误,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绘画能力。
八、结语
一、素描多样的表现形式
从材料本身入手,因为材料自身呈现出的特点和产生的一些意外的效果,使得素描在单纯中有了很多富有内涵的变化。材料的运用所呈现出的诸多效果,正是美术所追求的。素描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不仅体现为使用的材质多种多样,而且通过材质所表现的肌理也是多样的。素描的表现材料不仅包括铅笔、炭笔、钢笔及水彩笔,还有一些特有的材料,如石墨、乌墨褐等,甚至连水彩、油画的工具都可以作为素描的材质,可见其材质组成之丰富。当然,在学习素描的过程中,我们也会经常通过这些不同的材质表现不同的肌理。素描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线条造型,一种是明暗造型。其中,线条造型是通过营造线条的变化表现对象;而明暗造型则是通过明暗的色调表现对象。所有客观存在的物体都有反光、暗面、亮面等,在线条上也会有很多微妙的地方。素描是通过对形体结构、空间的想象将物体呈现出来的一门艺术,如果离开了确切存在的事物形体,线条的粗细、轻重、浓淡、明暗造型协调得再好也是枉然。
二、高中美术课堂素描的基本教学方法
对于素描的学习,好处自不必说,可以培养学生对于世界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对于事物高度的概括能力,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在创作过程中得到提升。学好素描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学生必须打牢基础,脚踏实地地练习、钻研。古来看病有“望、闻、问、切”四步,而今学习素描则须“看、想、问、画、记”。看,作为学习素描的基础,是指学生必须先接触古今中外的一些素描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增长自己的知识,领悟作者的作画风格。当然,学生对于自己的习作也要多看,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自己的习作,这样就更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在观察中寻找新的绘画思路。想,作为学习素描的前提,是指学生通过之前的看和观察,对比自己的画作和一些经典素描画作之间存在的差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发现自己在素描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找出素描的科学规律和方法。这样长此以往,素描技法定会愈发娴熟。在求教的过程中,问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只有虚心向教师请教,才能让自己对于艺术的见解更加深刻。正如达•芬奇所说:“饱满的稻穗总是低着头向着大地,而越是空的稻穗却要骄傲地抬着头。”接下来是画,也就是创作,在这一步,学生需要勤画素描,通过各种方式更好地画出自己想画的作品。这个过程必须脚踏实地,这样才能增长自身的画功。记是最后一个融会贯通的环节,它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创作习惯,学生既要长期地积累形象素材,也要坚持随时随地对这些形象进行默写,这样日积月累必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在美术方面的表现能力。学生所积累的素描基础如何,直接关系到美术学习能否深入地进行。素描能从多个方面考验学生对于对象的反映和把握能力,从而抓住事物的美好瞬间。同时,素描也能够为学生的创作之路提供大量的素材。在生活中,对于素材的积累,能让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具有感染力。其实,好的素描本身就是一幅优秀的作品。
三、高中美术课堂素描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高中美术素描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学生的观察方法是否正确;其次是学生在作画时是否带有真实的情感;再者是学生是否拥有自己的一套创作思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这是作画必需的前提。只有当观察方法正确时,学生才能更好地从本质上把握观察对象的精髓。心理学认为,观察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外在表现,而绘画艺术是一门借助一些视觉物象表达内心感受的艺术。对于艺术,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学生在创作时要能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投入到作品之中,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会具有灵魂。长此以往,学生便能在摸索中形成一条自己的创作思路,从而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四、结语
高中美术教学是一个立体的教学过程,在这期间,教师要不断地积累经验、总结和反思。为了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看、想、问、画、记”这几步是很科学的,这样能够激发出学生对于美术作品最真实的感受,从而达到一种欣赏者和作品合为一体的境界。
作者:吴天红 单位:江苏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美术课堂管理 美术教师 学生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创建一个师生平等、有效互动、学生高度参与的课堂环境。“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于2001年7月正式颁布,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席卷中华大地。全新的理念在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有机结合基础上体现的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生活化的教育,发展型的教育。在此背景下研究初中的美术课程的课堂管理策略研究是有其意义的。该研究将进一步丰富我国基础教育课堂管理策略研究的理论成果,将对我国基础教育课堂管理做出进一步的探索,将探讨新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对新课改的实行有其现实意义,对中学美术教师,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因此,“管、卡、压"的传统课堂管理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我们急需探索出一条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课堂管理之路,以此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教师角色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的转型,从而真正践行新课程改革理念。[1]
一、初中美术课堂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美术课堂的秩序比较混乱、松散
笔者为了本论文主题的研究,前去一个初中的美术课堂做调查,笔者发现美术课堂的秩序是比较混乱的,比如:在上课铃响以后,整个教室里面还是闹哄哄的,有很多噪音来源:教室外面因开着家长会而放广播;其中最后一排的一个学生又突然从座位上摔到地上,制造出一声巨响;还有一些学生交头接耳不知在讨论什么;侧坐在座位上东张西望的学生也有几个。美术教师几乎每次课前都要管理一下纪律,但是成效并不是很大,学生们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了。有一次,美术教师让第一排的一个学生在前面站了一节课,原因是在大家起立的时候,这个学生却做到前面拿扫把清扫自己的座位。
2、美术课堂不受领导和其它科目教师的重视
笔者听课期间,有一次学校为了准备运动会,在美术课上课以后,抽调了10个同学去跳绳,后来听该班的美术教师说,美术课也常常用来做其他科目的作业,比如语文和数学。所以,美术课堂被其他科目占用是常事。而且,该班有一节美术课是在上午最后一节,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室的后门一直有食堂的师傅进入端饭,端菜,因为这节课下课后学生们就在教室打饭吃,所以整节课都飘着菜的味道,但学生们都已经习以为常了。
3、美术教师课堂管理方法作用不大
美术教师在课堂管理方面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违纪现象的管理,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当堂批评的方法。学生的表现也和教学内容相关,学生能被教学内容吸引时,纪律明显好得多。反之,学生表现要差一些,随意性要强一些。对于没有严重违纪的学生,在课堂中,教师也不再刻意的批评。
4、美术课堂上学生的态度比较消极
第一次去听课时,一个学生对笔者说“老师,你为什么来听我们的美术课啊,你不觉得很无聊么?”这说明,在学生的意识中,不是很喜欢美术这个科目。很多学生都没有带图画本和画画的工具,全班32个学生中,没有一个学生带水彩笔这类的工具,甚至没有买这些上美术课必备的工具。所以为了避免学生书也不带,每个学生的美术书会被统一收给美术教师,上课前再统一的发下来。大部分学生对美术课是一种消极态度,所以在美术课堂上画画的同学很少,大部分是在做其他科目的作业。
二、初中美术课堂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校方领导的重视程度方面
从对校方领导的访谈和对美术教师的访谈方面,可以看出校方并不重视美术教学工作。校方从来没有组织过学生去参加美术方面的比赛或者开办兴趣班,也没有专门的美术教室,并且美术课基本上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其它科目也是可以随意占用,这无形之中,打击了美术教师的积极性,也让学生觉得美术课是可有可无、可上可不上的。所以说,校方领导对美术科目的不重视导致了美术科目教学和美术课堂管理方面工作推行的难度。
2、美术教师方面
从主观上来说,美术教师想要提高教学水平,但客观现实却打击了其积极性;而且也缺少校方的鞭策体质,美术课堂基本上就等同于自习课;即使按照教材上了课,由于学校硬件的缺乏和学生的不配合往往也得不到相应的效果;美术教师的身份具有双重性,又是教师又是行政人员,从校方的角度讲,后者的意义更大些。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美术教师也很难全心全意的去进行美术教学和课堂管理。在美术教师履行自身职责方面,所做的工作也不够,因为其任教的班级多、学生多、还要身兼其他工作,导致美术教师在对学生的管理和沟通上的缺乏,这使美术教师忽略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即对差生的辅导和帮助。这对美术课的开展和美术课堂的管理也带来了相应的难度。上课时,往往出现这样的局面,美术教师教美术教师的,学生做自己的事情。
3、学生方面
课堂上难以管理和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举止也有关系,如果学生积极配合教师,课堂的情况会得打极大的改观。
三、解决策略探讨
1、校方领导应采取的措施
校方领导应该加强和重视美术教师的责任意识,完善学校的硬件设施,选择一本可行性很强的美术教材,应该制定并完善对美术教师的监督和管理制度,实行听课和评课,多多组织学校的美术教师和外校美术教师交流、听课和教研活动,定期的或者不定期的组织美术展览和比赛,应该做出其他科目教师在一般情况下不应占用美术课的明文规定,并监督实施。还可以用一些方式来增加校园的艺术氛围。
2、美术教师方面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首先要不断的完善自己的专业水平,精益求精。然后要精心的设计好教学环节,包括做好教案的设计、适当的拓展教材的内容。教师还应拓展美术课堂,多开设户外写生课或去美术馆、博物馆上课。
最重要的是美术教师要改变对学生的态度和管理方法,要对学生有耐心、爱心,要多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激发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和培养其信心,从而积极的配合教师顺利开展美术课,已达到教学目的的实现。
【关键词】:浙美版 美术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
针对目前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状况,国家相继出台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等各种教育方针及政策,以此来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正确理解和深入研究现代美术教育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它明确要求学校要通过美术教育,使学生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到美对生活以及人的发展具有的特殊贡献,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人的价值观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以及人类社会文明的丰富性,将美术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以此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美术教育作为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义务教育的重要保证[3]。
因此,笔者通过对九年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解读与分析,结合浙美版美术教材,对美术课程改革以及美术教育的深入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一、 义务教育下美术课程标准的发展现状
2001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来启动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开始美术新课程的实验。同时,教育部通过近几年的大规模调研积极对美术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在经过对美术课程标准的若干次修订和完善以后,教育部在2011年12月颁布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学段的划分以及学科的四个学习领域等方面没有改变,但是根据美术和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对美术学科性质的认定以及使美术课程更加适应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多元和不平衡的现状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另外,新的课程标准中精致化的处理了美术文本的结构和表述[1]。因此,对于九年制义务教育浙美版美术教材来说,教师在使用时要改变传统的美术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对学生的美术教育进行人文色彩的渗透,从而使浙美版美术教材的教学目标与美术新课程标准的思想相符合。
二、 美术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教育价值
义务教育下的美术课程标准对学生更加注重的是美术的人文教育,因此可以从美术课程的性质和课程的基本理念这两方面对学生的教育价值进行解读与分析。
一方面,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美术课程能够在学生的美术鉴赏与学习中帮助学生提高审美力,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进而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能够加强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与责任感。同时能够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中,以此来帮助学生促进其个性的形成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义务教学下的美术课程标准更加强化了美术教育的理念。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要对学生学习美术的能力进行发掘和培养,使他们的美术潜质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美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以学生为主,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通过美术课程让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另外,一项重要教学理念的强化就是要加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美术课程是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三、 如何进行美术教育改革
面对九年制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结合浙美版美术教材的使用要对美术教育进行一定的改革,使其更加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1、 改变教学理念
面对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美术教育理念,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正确的美术教育观念是引导教师进行美术教育工作开展的思想保证和行动基础[2]。
2、 进行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兴趣
教师在美术教育中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美术课堂更加活跃。美术学习注重视觉的感受,学生通过多媒体可以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进行美术知识的讲解和作品的欣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3、 加强美术的实践活动,将美术教学与人文教育相联系
美术实践课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特殊意义。例如,在浙美版美术教材中,对《自行车的故事》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其构造进行观察,然后再进行自行车的绘画或者利用材料进行自行车模型的制作,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总之,教师要对义务教育下的美术课程标准进行解读与研究,以此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推动美术教育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齐龙腾《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介绍【期刊论文】教育实践与研究
一、开放性策略
开放性策略要求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状况。首先开放教学内容,真正将开放性问题作为美术学习的主题,同时还要注意师生关系的开放性,更要注意作业的开放性,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的转化。
1.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材不能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所有的乡土美术课程资源,原则上都可以作为新的教学内容。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的广阔性,决定了高中美术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从地域角度看,我们可以利用泰顺本地采集的课程资源作为教学内容。从美术种类上说,我们不但可以利用建筑艺术、绘画艺术,也可以利用雕塑艺术及工艺美术。
2.师生关系的开放性。师生关系的开放要求教师采用民主的教学,而不是专断式的教学。教师要从系统、全面的讲解转变为专注地听取学生的发言,教师的提问转变为学生提问,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和鼓励,师生间进行多向交流。如在教学“身边的老建筑”一课中,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自由分组,自由确定各自感兴趣的老建筑,然后带领学生实地考察、调查、研究,让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采集各种图片和视频素材,并在课堂中介绍相关的老建筑。
3.作业的开放性。我们要利用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突破传统的作业形式,彻底消除简单重复的弊病,由以往的单调、枯燥、乏味转变为生动、活泼、有趣。作业方式从“做”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与调查、制作、参观、访问、小论文、小作品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倾听、交流、思考、探究全面进行,与美术知识的学习、美术技能的培养及美术素养的提升联系起来,让美术作业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
二、多样性策略
在利用高中美术乡土课程资源时,我们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共同性,又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采用多样性策略。多样性策略指利用高中美术乡土课程资源时,资源的种类是多样的,资源呈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1.资源种类的多样性。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的乡土美术课程资源多种多样:既有校内课程资源,也有校外课程资源;既有社会课程资源,也有自然课程资源;既有显性课程资源,又有隐性课程资源;既有素材性课程资源,又有条件性课程资源;既有图片资源、文字资源及音像资源,又有实物资源、活动资源等。
2.资源呈现方式的多样性。高中美术乡土课程资源种类的多元化,决定了其呈现方式的多样性:(1)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插入图片资源、视频资源,如在《各异的风土人情》CAI课件中插入泰顺三魁百家宴的视频;(2)可以通过口述的方式,利用文字资源,给学生讲述《泰顺县志》上的相关历史故事;(3)可以通过直观的方式,呈现实物资源,如在“托物寄情”一课讲述梅兰竹菊的时候,出示校内外采集到的竹子、腊梅、等。
三、情境性策略
情境性策略,要求我们不仅为学生提供虚拟的教学情境,还要提供真实的教学情境;不仅提供学校情境,还要提供社区情境。
1.运用实物资源,构建直观情境。实物教具,能构建直观情境,能迅速吸引学生的眼球,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乡土采集的实物课程资源,由于其生活化特征和地域性特色,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美·美术作品·美[提供写作论文的服务dylw.net]术鉴赏”一课中,教师展示了泰顺三魁农家的米升、饭箩头等实物性资源,掀起课堂上的一阵阵小。在“图像与眼睛”一课中,教师把落叶带进了教室,也把秋天带进了教室,把浪漫带进了教室,学生手拿着黄叶、红叶,找寻着肌理,感悟着抽象。
关键词:高中美术 人文精神 鉴赏
人文性赋予美术本体最大的价值和功能,使得形式化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变得具有生命力,并与社会发生最大程度和最大范围的关联。美术教育是美育和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美术教育中发掘人文资源,注重人文培养,已成为当今美术教育的主流。《美术课程标准》更是把美术定位为人文性的学科。特别是对于高中美术鉴赏课而言,在课堂上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更有独特的意义与价值。
一、高中美术课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关系
突出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是当今国际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当今我国学校美育所强调的价值取向,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密不可分。也正因为如此,高中美术课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一)美术课堂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舞台
美术教育,本身属于人文形态的范畴,美术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更是美术课程人文性的组成部分。其人文性的内容包括人文教育、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等。人文教育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根本目标是通过美术的教学和实践, 让学生学做进步的现代人。人文素养即做人的基本修养,主要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当中。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通过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情趣等体现出来的。
(二)在美术课堂关注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新课程的客观要求
新课程标准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国家对基础教育质量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是新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基本要求,简称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三维目标中的一维,其目标的实现靠的是人文教育。
(三)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课本中的人文价值取向
鲜明的人文价值取向是新的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课的重要特色,从课本外观上看,精美的印刷及版式首先就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读下去的渴望,这种设计本身就具有了人文的价值——在满足了学生潜在的审美需求的过程中体现了对人的尊重与关怀。从结构上看,采取单元组课、专题呈现、多元交叉、循环递进的方式构成课本结构。这就为学生在美术鉴赏课上主动性的发挥创设了广阔的空间。在具体的课题中,都有明显的标识。 “学习提示”、“作业要求”、“活动建议”,“相关链接”以及“学业评估”等栏目的设计均体现了对学生学习的理解与尊重。新版的教材无论从设计样式,还是在内容上都体现出一种对文化情境创设、涵养人文精神的追求。
二、如何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美术鉴赏活动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美术鉴赏课,应该引导学生在鉴赏活动中生成、发展人文精神,那么,究竟应该采取哪些方式来达到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目标呢?
(一)教师要做适应性调整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需要教师进一步丰富自己的人文素质,加强自身修养,不断铸就自身的人文精神、丰富的精神世界、全面平衡的文化素质,同时,还要及时的转变教师角色。
1、转变观念
转变观念是根本,也是美术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前提,美术教师只有在理解新课程、接受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才能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自身素质,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尽快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必须要提高素质,转变观念,实施课堂教学创新,要以发展的全面观点来看待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学会探究和发现,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提高素质
美术教师大都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强调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胜任自如。美术新课程却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在内容上更加符合时尚,贴近学生的生活;课程的内容加强了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科学进步的联系,强调了美术和其他学科的融合;新课程强化了课程的选择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了充足的空间等等,这些要求促使我们美术教师要紧随社会发展,学习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他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开放状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真正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3、转变角色
师生角色要有新的定位,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应只是给学生提供正确答案,而是一种启迪思想,组织和促进学生多渠道的获取,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者、合作者。教师在美术鉴赏教学里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明辨和讨论探索与他们学习相关的问题,并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避免把结论强加给学生。因而教师应开放自己的心态,努力摈弃权威习惯,以模拟接受学生的观点作为开始,把教师和学生变成一个整体,共同进行有成效的学习、讨论、探索、交流。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个体性、独特性、多样性给予充分尊重,并以此作为教育与教学的前提。
(二)用人文的方法引领学生鉴赏
教师在美术鉴赏课堂上,通过巧妙启发、创设情境等手段,引起主体积极的体验、理解与感悟活动,这种方法因其处处以尊重人、发展人为价值取向,因此称之为人文的方法,它有别于科学领域强调理解性分析和论证的方法。我们在美术欣赏活动中采取人文的方法,正是因为它强调了体验,强调体验就意味着让学生自主地对美术作品的观察、理解、思考、分析,意味着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交流、比较、操作、尝试,甚至争论。 lun wen wang.c om 论 文 网 在 线
(三)在引导鉴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尊重个性,突出道德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核心,具体到在高中美术鉴赏课堂就是首先要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给予每个学生以足够的尊重,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里发展自己的个性品质。我国著名教育家钟启泉教授认为,素质教育,说到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个性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概念。人的个性发展是由两方面因素决定的。一方面是先天的带有遗传性质的生理发展因素,另一方面是环境因素的影响。宽松的教学氛围、民主的师生关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气质、能力、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中的积极因素,又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意识倾向,并由此把认知活动与情意活动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形成发展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理想模式;其次,在美术鉴赏中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
结束语:
总之,高中美术鉴赏课会因人文精神而生彩,人文精神更会因高中美术鉴赏课而获得了栖身之所与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探索高中美术鉴赏课的人文价值及其实现途径,才能让人文精神在美术鉴赏中高扬。
参考文献
1、刘东:《美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及追求》,《教育科学论坛》,2006年 07期
2、李永萍:《关于对美术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问题的探讨》[D],硕士论文,2006-08-08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和学习美术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观念和理念,并运用新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使美术教学工作有一个新的突破。
二、教学目标: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一、二、三年级的美术教学工作,我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针对低、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情况,通过美术课教学,将欣赏、绘画、剪纸,工艺融合贯通在一起,以多种有趣的、吸引学生的教学手段来开阔学生的美术视野,使学生掌握绘画技法,继续接受基本技能和色彩的传统教学。设计和手工继续深入学习。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扩大美术的知识面,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并在教学当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动手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能够脱离书本教材,自己独立的、大胆的去完成学习任务。
三、具体工作:
1、继续加强美术新课程标准和业务培训,深化教学观念和理念。
本学期,我将继续加强自身的业务培训,利用一切时间,多学、多练、多找自身的不足,多以课堂教学研讨为主要研究活动,加强自己的业务能力,使自己由认识新课程到走进新课程。
2、课堂教学活动。
加强课堂教学新理念、新模式及新教法的研究。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要开展把“美术作为一种文化学习,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教学研究。”同时发挥自己的创造精神,结合实际情况开发教材内容、运用新理念、尝试新教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课堂上将讨论交流、分工合作、资料调查、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欣赏等教学活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主,使学生开阔眼界、扩展学习的兴趣和技能。
3、组织学生多出作品,参加各级各类的赛事。
1、认真制定学校美术工作、教学计划、美术活动等计划?
2、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设计教案?
3、认真组织、辅导美术兴趣浓厚的学生?
4、加强对美术优秀生的辅导;
5、准备、积累资料编写美术案例;
6、辅导、组织美术兴趣小组同学进行积极投稿;
7、宣传窗布置,刊出美术作品;
8、撰写美术论文;
9、积极组织“庆六一”绘画、手抄报、书法比赛活动
四、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课堂秩序,防止意外发生。因为美术课在操作过程中比较活跃是正常的。但不能因此影响教学秩序,影响其他班级上课。
关键词:乡土文化;美术教学;探究
乡土文化立足本土,体现强烈的地方民族特色,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学生学习美术的主阵地是课堂,在实施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根据课堂及教材的需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及个体差异,合理利用乡土资源与教材进行整合,为课堂注入新鲜内容。
一、结合美术教学的特征,培养学生乡土文化素养
美术作为视觉艺术,在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等方面有着无法替代的优势。美术教学能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美术与个人、社会、自然等方面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加深理解乡土文化,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乡土艺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传承中有着重要作用,我们要加以保护、继承、弘扬。在美术课程的教学中,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深入了解本地的优秀乡土文化,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能激发学生对乡土艺术的喜爱之情,培养其对乡土美术的认同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了解家乡的人文资源、民俗风情,让乡土文化融进他们幼小的心灵,并能自觉地保护它,主动地宣扬它,由衷地热爱它。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二、引进乡土艺术活水,创新美术课堂教学
乡土美术内容丰富、直观、易懂,是朴素现实的美术教材。剪纸、刺绣、泥塑、脸谱等种类极多,贯穿了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反映了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也是人类最早的审美想象,它原始的质朴美非常符合对少年儿童审美的启蒙。易动手,有装饰味、有情趣,符合学生追求个性的心理,符合他们由单纯到复杂的认识过程。
把各种艺术形式乡土艺术与美术教学有机结合,建立具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模式。让学生领略家乡的特色,感受家乡的悠久历史,丰富美术创作的表象,积累素材并开展活动。如,参观家乡古建筑,让学生踩着石板铺成的道路看看古建筑高翘的屋脊、精致典雅的木门窗,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感叹祖先的聪明、勤劳与伟大。让学生从自己的理解出发画一画《我的家乡》,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家乡建筑的风貌,构图丰满,线条流畅,风格古朴。通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感知乡土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孩子们坚强勇敢的精神和热爱家乡的情感。并把这些活动与美术教学研究结合起来,渗透到美术教学活动中去,形成富有乡土文化特色的优秀教学活动。
三、让校园文化与乡土文化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乡土文化具有独特的亲和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让乡土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欣赏、审美能力。开展形式多样、乡土特色浓厚的校内活动,如剪纸、刺绣、泥塑、脸谱、根雕、竹编、香包等。收集当地的民歌、山歌、童谣等配上图画,以绘画或手工的形式表现民风、民俗。用有乡土特色的剪纸、编织、装饰画、雕塑等民间工艺,表现逢年过节踩高跷、耍狮子、舞花灯等民俗活动。这些特有的乡俗活动与民艺活动都是极好的乡土资源,都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美术教学。
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实现美术教学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增加学生学美术的实践机会,能够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提高美术素养。可以通过走进家里去寻找布老虎玩具、虎头鞋、年画等,把家里的宝物汇聚在课堂,去最直接地欣赏感受;可以在大自然中去找寻,那里有画栋雕梁、有石刻砖雕、有威武的门神,还有神秘的佛像……把它们带进我们的课堂,也是学习乡土艺术最有效的方法。进入民间艺人的工作室,和艺人们一起玩泥巴、做陶罐、捏泥人,亲身体验民间艺术的创作过程。
总之,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身边的乡土文化资源,让乡土美术为美术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教学内容得到了丰富,拓宽了学生的审美视野,加深了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引导学生保护和弘扬乡土文化的精华、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内涵,让学生成为乡土文化的继承者、学习者、实践者、创造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促进人格的健康全面发展。因此,美术教育者要根据乡土资源优势,结合美术课程的要求及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主动地学会开发与利用具有乡土气息的美术n程资源,完成有特色的美术教学。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中学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好课堂,能使学生在少年青年时期就形成正确、必要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观点,进而培养他们从小就受美的熏陶,懂得美丑之分。那种因美术课在中考中不占分值,误认为是一种闲科,把它称作“副课”的认识和做法是极端错误和有害的,这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形势下的产物。初中生正处在思想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也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这时的青少年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所以这个时期的审美教育对他们今后性格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上好中学美术课,提高和创新美术教育课堂艺术,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教师都应该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学艺术,按教学大纲要求,任善任美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美术课的成功取决于教师教得成功与学生学得成功两个方面,这是辨证的两个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只有双方和谐到了极至,那么美术课的教学就能取得成功。因此,美术教师必须首先从“教得好”来带动“学得好”,从而走向美术课教学完美的顶点。
由于美术课每节内容和要求不同,上课的形式也应是多样的,可能每堂课会各有特点,因此按照旧有教学模式照搬照抄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模式,早就跟不上形势与教学发展的步伐了。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的推进,我们在美术课教学中常用“导入”、“示范”、“讨论、合作”、 “巡回指导”、“学生作业评价”等多个环节与分阶段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即必须让听课同学来动脑、动手(实践操作),达到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有想象和创造与实践的空间,想自己所想与做自己想做的东西(作业),这样,才能使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
教师进入课堂,不能一味地严肃过分,绝不能让学生在听课时感到有丝毫的压抑,相反,生动幽默的插曲式的开场白,能给学生感到轻松愉悦,很快能被教师的话所吸引,并注入自己的兴趣,换言之即是学生的思维会不自觉地被教师牵引着往纵深走去。美术教师尤具需要这种课前导入艺术。
“色彩中的三原色是什么?”在新学期的第一节美术课中,我这样提问。同学们立即纷纷举起了小手。“杨博士,你来回答”,正当同学们在惊奇我是如何知道这个成绩最差的“杨博士”的名字时,“杨博士”支吾了半天,终于回答出了“红、黄、蓝”这个正确的答案。“非常正确,回答得十分好!看来,杨博士,真是名副其实的啊!您不仅人长得帅,问题也回答得很美,希望在新的学期里你能够成为我们班级中成绩最帅的小博士。”我的这几句赞扬话引来了全班同学善意的笑声,再看看“杨博士”,平时一向低着头的脸早就灿烂成了一朵美丽的玫瑰花,心里当然十分开心。与此同时,“杨博士” 对教师也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他的自信也就在教师的赞扬与同学的鼓励中油然地萌生。无疑,这几句正面鼓励的话语使这位原来成绩上较差的学生看到了自己并非全无是处的一面,教师和同学给予他的无异是一种由差转优的最好的心理催化剂和原动力。而其他所有的同学也都分享着“杨博士”的喜悦,课堂气氛顿时十分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这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大家聚精会神地听着老师上课。当然,今天老师要讲的有关三原色的课堂内容顺理顺章地按备课准备的步骤一步步渐进,课堂上有讲、有问、有答,大家毫不拘束,动脑、动口,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中,该授的内容已经完成,教学目标已经达到,此时,下课铃响了,然而学生们感到这节课太短了,感觉到言犹未尽呢,至于这堂课的质量,那就不言而喻了。
二、设计引人入胜的导入教学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亦一样。美术课中的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美术知识、领悟美术技能技巧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根据中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美术课开始就不失时机地诱发学生进入角色,是提纲挈领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抓好了,就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学习《服装的搭配》一课中,我预先准备好了各种款式、各种颜色的服装。上课前我首先请一些同学上台试穿准备好的各式服装,此时坐在下面的同学都纷纷表现出了兴奋的表情,还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这件款式不适合”、“他穿的颜色不好看”、“那件衣服太棒了”,很多同学都举手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此时全班同学都思想集中到一点上,达到了心往一处想的境界,同时也都沉浸在欢乐中,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大家一致在思考:服装该如何来搭配才好呢?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已经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课题《服装的搭配》,学生也极有兴趣地听着老师讲授《服装的搭配》。这样的导入确实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有个性的示范教学
美术教学是一种直观的形象教学,需要通过教师采取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美术方面的知识、技能和技巧。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示范教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在《徒手画校园》一课中,教师展示了很多平时所画的一些速写,先让学生们观摩,这样一下子就让学生们来了劲道,同学们用羡慕和敬佩的目光看着老师的画,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哇!真漂亮!”、“画得真好啊!”此时的学生,最想了解的是这些画是怎样画出来的呢?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是老师拿出了铅笔快速地画了一个卡通的人物,这时候,全班鸦雀无声,学生伸长脖子,高度地集中在教师的示范动作上,学生的胃口被吊起来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快被调动起来,大家都已经是跃跃欲试,都想自己一试身手了。在老师的简单示范下,学生都不自觉地开始在纸上画起来,而且是那样地认真和投入。就这样,教师的示范教学在课堂中得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作用,教师示范良好的效果最终是完成了一堂极其完美的教学课。
四、改变满堂灌式的教学程序
在美术课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既能够发挥学生各自的长处,又能提高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的精神与作用,能使美术课完成教学目标起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效果。
在讲授《校园环境标识设计》教学时,通过创设情境,请几个同学来回答学校中还需要哪一些校园环境标识的设计。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把你看到的与你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然后,以四人小组交流,最后,再由四人中的一人在全班发言交流。教师提示,让学生感知:哪些地方需要环境标识设计?怎样来设计?最后大家来确定如何为我们学校的公共场所设计出环境标识。如:食堂、多功能厅、实验室等等。学生先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如何来设计校园环境标识,讨论中学生们见仁见智,各抒己见,并且都表达了自己对标识设计方案的理念与表达形式,分组集中讨论后,发表意见的学生到讲台上都说出了各组各同学不同的设计方案与表达形式(即图案)。有的说:“用男女不同的体型来设计男女洗手间”,有的说:“用五线谱音符来设计音乐室”,有的说:“用一个在运动的人形表示体育活动室”。还有的人说:“用一台电脑,作电化教室标识”,“用一只手掌,一条腿打上边‘×’作草坪绿化带标识”,“用一本打开的书上放一支钢笔作阅览室标识”如此等等。总之学生们是用足了脑筋,选取最印象最直截了当的图案来作标识,这些标识理念新颖深邃,形象鲜明简洁,很有创意性和实用性。由于学生各自对事物的理解观点、设计意图的不同,结果得出了各种不同的设计思路与图案表达方式,但是这些设计思路都是有依据、有创意,不肤浅。学生的思维创造,爆出了灿烂的火花,使教师自己也大吃一惊。于是,教师都一一给予了肯定和赞扬,这样,我让全体同学体验到了自己成为一个小小设计师的成功和喜悦,这一堂课学生们都对自己的作为充满了深深的成就感,不用至疑,这确是一堂收获巨大又十分成功的美术课。
五、引入科学激励的评价体系
叶圣陶先生说过:“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客观地分析现实,同时必须建立起新的评价体系。如果我们用:“画得太小了”、“画面太脏”、“画得不认真”等等,去挑剔学生作业,甚至于将学生作业撕掉,要他重画这样的简单粗暴方法来对待学生,只能使学生对美术学习受到严重打击而越来越失去信心,渐渐地就会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这样的评价显然是教师对评价目的还理解得不够,简单粗暴、专断的行事,对学生的教育也可能带来负面消极的影响。其实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闪光点和可取之处,教师应十分注意发现孩子身上各种不同的甚至极其细微的优点和长处,并尽量使其放大和扩展,努力使其能得到正面引导与鼓励,形成进步动力,继而在这门功课上能得到发展。“你能动脑思考,但还须进一步考虑”,“你真棒,再想想、改改,肯定还要好”,“理解了,但总结得不太全面,要再深入一点就会更好”,“相信你再下些苦功一定能行的”等等。这样的评价,以鼓励为先导,话语也温和亲切,使学生能时时感到老师的亲切与温暖,老师对自己的关怀。这样,才能使学生乐于做作业,乐于改正作业中的缺憾与错误,同时能促使其进行自我反思,达到提高。新课程改革的这种评价,将使每一个学生都努力向“成功”进军,最后成为成功者,这样激励性的评价,不但能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也能让学生知难而进,去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
六、精心拓展美术第二课堂
初中生课业负担较重,学生也觉得自己长期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中。因此,在美术课外活动中如何让学生放松心情、陶冶情操就显得尤为重要。美术课的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要让学生能在自由的空间中进行各种美术活动,从而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高尚情操,发展学生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同样也能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浓厚兴趣。
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美术知识讲座,美术、书法比赛,学生美术作品展、班级校报评比、个人手抄报比赛等各种活动,能促使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增长自己的才智,借于丰富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学生们从此类活动中能真正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和他们自身的价值体现,体会到创造性劳动的愉悦和成功,从而使学习的兴趣渐增和形成良性的循环。
在地方课程21课《东明山森林公园》中,我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了部分学生参观了园内及其周围的东明寺、沈括墓、张浚墓、赵鼎墓、瑶山祭坛、土垣遗址、九度关隘等等本地诸多闻名于世的人文历史景观和美丽的自然风景。通过游览和观赏东明山森林公园,学生不但拍下了许多美丽的风景照片,回来后又完成了一幅幅具有东明山森林公园特色的优秀作业,圆满地完成了预先的教育目标。
美术是美的教育,美时时刻刻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时刻关注美、感受美、欣赏美、享受美。把美术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紧密相结合, 并以此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美术课的兴趣。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美术;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4)01-0040-06
[作者简介]朱晓菁(1989―),女,浙江宁波人,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2011级在读硕士。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近十几年来,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不计其数,提出的整合模式也层出不穷。本文就部分模式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新的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模式。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提出大约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它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与课程内容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计算机应用于教学的方式。除了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以外,它更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1]《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ETS)》将“课程整合”定义为:“Use of technology to support and enhance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the daily course of studying academic content.”翻译为:“在学科内容的日常学习过程中,利用技术来支持和加强学与教的过程。”
使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笔者将其大致归纳为以下三点:
1.多媒体的支持。多媒体课件最重要的特点和鲜明的优势就是化静为动、视听结合。它可以迅速地向学生呈现高清晰度的逼真画面与富有感染力的数字音响,使教学产生变化,以达到尽善尽美地传递教学信息的境地。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完整地记录练习与创作过程,可供学生反复观看和临摹。
2.互联网的支持。首先,互联网允许教学打破时空限制,学生们集中坐在同一课堂中听同一教师讲课不再成为学习的唯一方式,学生可以通过教学视频、远程教学、在线自学等各种方式进行学习。其次,互联网在传统课堂中的使用也起到了巨大作用,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情况,随时使用网络搜索调整教学资源,而不必按照事先准备的教学资源来安排教学步骤。另外,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学生可实现个性化学习,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和互联网上的丰富资源,进度快的学生可以预先学习后面的教学内容,或进行课外知识的扩充,而进度慢的学生则可以反复温习前期课程,而不必担心错过课堂之后如何进行补习。
3.丰富的交互性。信息技术提供的交互性包括两方面:人机交互和人人交互。人机交互是指人和计算机之间进行的互动。传统的教学媒体往往是单向的交流,学习者控制学习材料,而学习材料并不提供反馈。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学习者可以和学习材料充分互动,甚至可以进入虚拟现实,产生更真实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学习者之间、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大大加强,除了自己身边的同学、老师外,学习者还可以接触到全球各地的专家、同伴,并可通过论坛、邮件、聊天软件等各种形式进行交流,形成在线学习共同体,产生进一步的协作学习。
而信息技术要与课程整合,则必须要考虑课程中存在的整合点。关于整合点的定义,说法不一,原因在于有些研究者认为整合需要先考虑信息技术如何使用,再结合技术去设计具体课程;而有些研究者认为应该先设计课程,再寻找课程中哪些地方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在笔者看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应在于使用信息技术去支持常规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的需求或无法达到的效果。因此,在整合过程中既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三大特点:多媒体性、互联网支持性、交互性,同时也应结合学科特色,发掘教学中的实际需求,不盲目跟风使用。
二、美术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
关于教学模式,在国际范围内影响较大的观点是美国乔伊斯和威尔所著《教学模式》一书中提出的: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他场合教学的设计或典范型(即有一定代表性、能起示范作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式)。[2]
杨开城认为,人们基本上是在两种含义上使用教学模式的:一是某种特定的教学方式,如“协作教学模式”指包含协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探究教学模式”指包含问题探究的教学方式;二是指某种特定的教学程序,如“读-议-练”教学模式。前者是种教学理念,本身不具有可操作性,而后者则是种模式化了的教学程序。[3]这种分类的方法与乔伊斯和威尔的观点基本一致。
另外,美国著名学者乔治・博克斯在1978年有句格言:“所有的模式都是错误的,但是有一些是有用的。”(George E.P.Box’s 1978 maxim:“All models are false but some models are useful.”)大意为,模式是实践的理论化,它可以用来指导实践,但必须被证明在所有实践中都有效才能认为它是正确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绝对的正确,也没有绝对的模式。只能认为一种相对被广泛承认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导相似的实践情境。
(二)传统课堂美术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教学模式就是接受学习模式。一般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是由教师主导的、单向沟通的教学模式。其步骤大致可归纳如下:呈现先行组织者呈现新学习内容知识的整合协调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的问题。在传统美术课堂中,应用接受学习模式的教师一般按以下步骤来执行教学:导入新课明确知识点演示讲解方法与技巧学生练习和创作全课总结与作业点评。
另一种在美术课堂上被广泛使用的教学模式是四步法美术教学模式,其教学步骤可归纳如图1所示[4]:
图1四步法美术教学模式
激兴,即激发学生的兴趣;练笔,是练习美术造型的基本功,如线条、色彩等;创意,是用作品反映现实,所谓“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修身,则指人格的培养。事实上,在实际的美术教学过程中,修身应贯穿于激兴、练笔、创意的全过程,通过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创造生活美、陶冶心灵美。
(三)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从整合的角度来看传统美术课堂,可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一味灌输
正如前文所述,传统美术教学往往采用接受学习的模式,教师呈现图片或手工制品等教学材料,向学生明确这节课需要学习的知识点,然后教师进行演示,学生临摹或自己创作。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往往不够充分,学生的主体性也没有得到体现。
2.教材不考虑个体差异,学生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
这几乎是所有传统课堂的共同弊病,但到目前为止似乎并不能找出一个更好的替代方法。而美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学生在个体差异上往往表现得更为突出。非线性编排的电子课本可以或多或少地弥补这一点缺陷,其优势主要体现在课外扩充学习中。
3.教学内容单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缺少交流
国内的美术教材往往过多引入中国古代的、本民族的艺术作品,如古迹摄影、农民画、剪纸等,抑或是国外上世纪之前的名家名作,如梵高、毕加索等大师的作品。纵观近十年内的美术教材,虽然有过改版,但内容仍大同小异,缺少明显的时代特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外部交流,封闭在教材提供的框架内,对艺术氛围的感受受到限制,也无法与别人共享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三、关于现有“整合模式”的探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研究者们已提出过诸多整合模式。关于教学程序型的教学模式,杨开城教授提出过一系列质疑和批判。他认为:这类教学模式的构建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归纳法,即从纷繁复杂的教学过程中抽象概括出某种规范化的教学程序;另一种是理论演绎法,即从某种教学理论或者学习理论出发,构建能够表达该理论核心理念的教学程序。[3]从这一点来看,“模式”本身是具有相当主观性的,它应该是灵活的、见仁见智的。杨教授做了一系列实验,证明同一种教学方案在不同的人看来完全可以概括为不同的教学模式,使用的关键词也不尽相同。我们平常所说的这种“模式”,其实更多是指在教学系统设计中合理安排各个教学步骤。
刘娜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出了几种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按照杨开城教授关于模式的观点,亦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即教学方法式,包括“演示―讲授”式、“发现―探究”式、“自查―掌握”式。[4]而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探讨》一文中,张锐亦提出过“演示―讲授”式、“发现―探究”式、“自查―掌握”式这几种模式,[5]不管是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还是信息技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来看,均看不出有何明显差别或学科特色。笔者在此赞同杨开城教授的观点,教学方法型的教学模式,其实是一种教学理念,它本身不具有可操作性,但仍对实际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关于这类教学模式,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其带上各自的学科特色,从而更具有针对性地为实际教学提供指导。
刘娜提出的第二类教学模式,属于教学程序式,其模式和教学过程如图2和图3所示[4]:
图2多媒体演示教学模式
图3多媒体演示教学过程
笔者查阅了诸多教学设计相关理论,并参考了其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文献,结合刘娜提出的这一美术课程教学模式,将其统一归纳为: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布置任务学生经过探索、讨论完成任务组织评价。
可以看出,这些模式看似与具体学科整合,并详细列举了信息技术在其中如何运用,但其核心与信息技术并无太大关系,也没有明显的学科特色,本质上可以算是五步教学法的拓展运用。信息技术在其中的作用一般为:展示材料、提供素材、学生通过网络搜索信息、实现在线交流评价。笔者认为这一类模式应该称为“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某某课堂教学”更为贴切,其充其量只能作为一种常规教学模式的扩展,而不能上升到“整合模式”的高度。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现有文献中提出的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的模式,其本质上往往大同小异,缺少明显的学科特色。
四、关于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模式的理解
(一)课程特征
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首先需要理解整合的要素。其一必然为信息技术,这点毋庸置疑,在此不再赘述。其二则为美术课程。关于“美术课程”,笔者认为可以一分为二。一为美术,二为课程。在此,“课程”是整合的主体,而“美术”则意为需要带有学科特色。
与“课程”整合,而非与“课堂”整合。因此,我们需要先了解“课程”到底是什么。课程(curriculum)来源于拉丁文“跑道”,最常见的定义是“学习的进程”。关于课程,不同的教育学家有不同的观点。夸美纽斯认为课程即教材;杜威认为课程即活动;泰勒认为课程即经验。经过归纳,我们可以认为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据此,笔者认为,课程应该是一个整体化的概念,是一个长时的、连续的教学过程,它不仅仅限于课堂教学,还应包括一系列课外活动。
(二)美术特征
1.学习美术的主要目的不是在于掌握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更强调精神层面的提高。如作品欣赏,我们不是要求学生分析出作品中用了哪种构图方式或是用了哪几种互补色,而是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从而激发起他们想要创造美的欲望。
2.美术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强调交流。学习美术课程,不仅局限在一个封闭的课堂内,除了参观、游览等常规课外活动,还应强调人文交流,如校际互访,师生论坛,校外人士参考交流等。
3.美术作为一门具体、形象的学科,动态的学习材料指导性极强。如笔法的演示、色彩的调配、构图比例的丈量、立体空间如近大远小的感知等。
4.美术是技术性学科,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这是一个缓慢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关键在多看多练,所以学习过程的记录和对比很重要,包括纵向对比(与自己)和横向对比(与他人)。
5.在创造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成就感,尤其是在获得他人认同时,且具有强烈的分享、展示愿望。
(三)模式特征
结合前文观点,笔者认为,合理的“模式”应该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应该是非线性的、非程序化的,有一定的重复性和无序性。
2.每个学科的整合模式应该有其自身特色,而不是所有课程适用的,即这种整合模式应该是具体化的,而不是概念化的泛泛而谈,如创设情境、激发动机、自主探究、课堂讨论等,虽以具体学科举例,看似创新,本质上却各科适用。
3.模式应该是经长期的实践验证和反复修改的。
五、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新模式
如前文所述,将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除了要对信息技术加以充分应用外,还应弥补传统美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弱势和不足,将整合体现在课程全过程中,并具有明显学科特色。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教学改革模式,应具备以下优点:
1.课程资源电子化,信息量大,使用灵活,减少学生负担。由于美术课程的特殊性,其学习内容比较灵活,资源也相当丰富。如果使用传统教材,学生没有条件购买各种画册,教师也不可能携带大量画册到课堂中进行欣赏教学。电子化的课程资源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只需打开课程网站即可进行教学,同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大量资源。
2.图文结合、视听结合,主要是视音频的使用能突破传统课堂限制,并可反复观看学习。除了传统教材上的图片,学生还可以欣赏到颇具美感的影视、动画作品,观看教师录制的绘画和手工教程,一步步进行临摹、比较等,遇到难点还可以暂停和返回。
3.打破师资不平衡现象,跨越传统班级概念。由于美术是一门技术性学科,教师之间的技能差距比较大,各自擅长的画种也不尽相同,在美术教学中,名师效应尤为突出。使用网络平台后,教师集中备课,各展所长,所有的学习者可以共享最优质的学习材料。
4.学习成果共享互评,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鉴赏水平。网络课程平台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和点评他人的机会,并且其他学习者、教师、家长以及校外人员都可以参与到这个过程中,促进相互交流和比较学习。
5.可集成大量课外学习资源供学习者自主选择学习、进度灵活。由于天赋、爱好、课外辅导等影响,同一年级段的学生,美术水平往往参差不齐,没有明显的知识水平特征。并且学生间的美术特长和偏好也不尽相同,有些学生擅长国画,有些学生擅长素描,有些则擅长手工。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美术学习可以给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让他们各取所需,各展所长。
6.其他大量相关信息资源,如站外超链接、比赛考级通知、参观交流新闻、荣誉展示等。一系列的通知与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技能的认证与文化交流活动中去。而荣誉展示,相比较于传统的口头表扬和校内表扬,显得更为正式和公众化,让学生有一种类似于上了电视或报纸的自豪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动机。
7.提供学习跟踪、家长监督、校外交流等多元功能。通过建立师生博客、留言板等网络平台,给家长和校外人员提供一个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与教学特色的平台。并且任何有需要的校外学习人员都可以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去,与学生互助互长。
综合以上特点,笔者提出了一个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的新教学模式,如图4所示:
图4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新模式
该模式主要强调以下几个特点:
1.资源。使用“资源”而非“内容”,是因为“内容”偏向于教师指定的学习任务,而资源含义更广,除学习内容(知识点)外还包括其他可利用的素材等。
2.占有。“占有”这个动词,一指素材的借鉴,二指学生对知识点的内化和掌握。
3.补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学习成果,可以反过来补充教学资源,作为其他学习者的鉴赏对象。
4.监督。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除了引导和评价,还要有监督过程,这个监督过程既包括对学生个体学习记录的监督,也包括对学生间交流的监督。
5.交流。强调与外界的交流,一指人的因素,即校外未列为教学目标的群体,他们可能是课程的潜在学习者。二指校外信息,如考级、比赛、参观访问通知等。
六、反思与小结
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大环境,本文在总结了美术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对以往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一系列反思和批判,取长补短,从而提出了一个具有明显特征的新教学改革模式。该模式贯穿学习全过程,强调学科特色,重视交流评价,无特定教学步骤,应用灵活,可用于结合实际指导课程学习平台的功能建设。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论是先设计技术还是先设计内容,笔者认为关键一点在于不能使技术流于形式,不能沦为工具的奴隶。技术的关键还是要为内容服务,要找准整合点,而不是所有的内容都使用技术去整合,去生搬硬套。另外,美术课程具有其特殊性,在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千万不能舍本逐末,更不应忽视“纸”上功夫,笔法、写生、构图等依然是美术的精髓。
此外,有部分研究者认为有一种整合模式是:学习者在计算机上完成一堂美术课学习的全过程,包括接受通过网络布置的任务,使用计算机软件如photoshop,coreldraw完成设计任务,并在线分享交流和评价。研究者们称之为在整合过程中结合其他课程的学习,如对软件的探索。笔者对此持质疑态度,首先,这种模式更多训练的是学生的计算机使用能力,而非美术本身,本末倒置;其次,在这种情景下,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很大程度上受限于他的软件操作能力,也许学生有很好的创意和很好的绘画技能,但因为对软件不熟悉或使用不精,无法完美地将自己的创意呈现出来。如此,我们无法客观评价学生的美术水平。
参考文献:
[1]罗燕,孙友松.基于信息技术的三种教学模式[J].高教探索,2006(2).
[2]Joyce B R,Weil M,Calhoun E. [WTBX]Models of Teaching[WTBZ][M].United States:Pearson,2008.
[3]杨开城,张晓英.教学模式到底是什么[J].中国电化教育,2008(4).
[4]刘娜.信息技术与初中美术课程教学整合模式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学位论文,2007.
[5]张锐.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7(12).
1、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上好美术课程,把着眼点放在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上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优化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模式。创造性的开展教研活动,活动力求形式多样,重视和强化业务理论知识学习,根据教学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展开研讨,开展优秀教学设计的赏析、研讨、观摩优秀教学录象等活动。
3、加大课堂教学的改革力度,以新的教改理念指导美术课堂教学,积极探索,创建课堂教学新模式。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强化年青教师的业务培养和提高。计划组织好组内示范课、研究课、汇报课等活动。
4、积极围绕美术学科各学段确立的创新、实践类教研课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本教研活动。加强集体备课活动的组织,严格请假制度,每单周集体备课所有人员无特殊原因必须参加。并作好每次的活动纪录,材料整理。
5、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同时,也要重视特长生的培养。
6、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开足开好美术课,严禁无故缺课改课换课。要不断优化美术集体备课和个体备课制度,增强备课的实效性。树立“以科研求突破,以特色求发展”的意识,结合自己的实际,找准切入点,选好突破口,创出自己教研品牌。
7、终生学习的意识:知识经济时代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新时代要求我们要不断更新知识,逐步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与理论水平。本组教师必须掌握自制设计课件的能力。上组内研究课必须使用自制的课件和教学挂图。并能协助学校参与校园网站的设计与使用,提高自身水平。
8、促进个人全方位能力素养的提升:教育教学基本能力、与人合作交流能力、教育观察实验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较强的学习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9、培养自身的质量意识:不断搜寻外部信息,把握现代化教学发展方向,提高理论层次。鼓励“四自”活动,即——“自选内容”,“自己请人听课或送课”,“自看录像”,“自己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