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9 16:11: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题开题发言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西安市北城学校:冯俊玲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是北城学校冯俊玲。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很荣幸能站在这里将我的小课题实施方案面对面地向诸位前辈、同行作出汇报,也诚恳地邀请大家对我的开题报告多提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六大方面对我的开题报告做出阐述和汇报。
第一,介绍小课题成员(略)
第二,我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1、在很多公开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只重视利用电化教具来组织活动,许多教师从而产生了误区,电化教具就比过去的教具要好,既省时又方便。其实不然,因为有的电化教具并不是太直观,它不能随手拿着来回在学生中间走动给学生一种科幻的感觉,上课就像看电视,容易走神。电化教具比起以往的教具,具有图声并茂、直观形象、操作灵活、感染力强等优点。存在着许多局限性,我们不能一味追求电化教具,更不能滥用电化教具,应当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具,也可将多种手段配合使用,充分发挥各种教具的作用,以取得最佳的活动效果,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2、在我平时的教具准备中,我经常使用现成的挂图,或者根据内容制作相应的课件,或者自己绘画图片、制作教具。学生感觉很兴奋,但这样的教学缺少系统性。因为我相信,只有适合的教具,没有规定的教具。
3、学生缺少创新精神
第三,从“我遇到的问题”提炼课题名称
我将研究的课题:自制教具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价值研究
第四,我们将具体研究哪些问题
研究规划的规划如下:
1、通过网上、书籍及其他途径,收集资料。
2、课题研究的范围拓展。
3、将初三化学科目中教师和学生做好的教具,学具进行汇总拍,评价及改进。
4、通过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自制教具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
第五,我将采用“什么研究方法”解决问题
1、行动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经验交流法
4、资料收集法
第六,我将达到怎样的预期效果
1、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2、三篇研究论文(论文、教学叙事)。
3、优秀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word形式)。
4、自制教具汇总巡展。
成果形式:成果专辑与物化资料 。
相信,有了西安市教科所和区教研室统一安排的指导老师,再加上我们自身的努力,我们的小课题研究一定能够取得预期的成果。而我除了按照《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管理办法》中的规定,按时定期地上交各个阶段所需要的资料,此外,在研究期间我还会写一些自己的研究心得发表在博客上与各位同仁分享交流;同时,我会保留所完成的调查问卷,以及在跟相关教师交流时的往来记录等作为最终的成果一并呈现。
关键词:新课标;教师;职后培训;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5―054―03
教师培训工作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只有使教师充分理解新理念,准确把握各科课程标准,才能为课改的顺利实施奠定牢固基础。新课程改革为基础教育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文化和新的行动方式,对教师职后培训在培训目标和价值取向上提出了新要求。但目前教师职后培训无论在培训模式,还是在培训效果上都未能适应新课标下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师职后培训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教师职后培训与发展的现状及策略等方面,探究新课标下教师职后培训要求和教师职后培训模式的优化。
一、教师职后培训的现状
教师职后培训是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校师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新课标实施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高度重视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支持和倾斜,但教师职后培训后驾驭新课程教学的实践能力却难以提升,效果不明显。
1. 教师职后培训缺乏系统规划。教师职后培训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学校提高教师顺应新课程教学,促进教师综合施教能力的必由之路。目前,教师职后培训主要还是以行政部门为主导,培训只对上级负责,培训计划由上级部门说了算,主观随意性较大,缺乏对新形势下教师职后培训的深入研究,加上相关的教师职后培训政策和制度不健全、不配套,培训的有效性总体较差。另外,行政主导下的教师职后培训热衷于搞形象、面子工程,忽视了培训的渐进性和持续性,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系统的教师职后培训规划,使教师职后培训往往处于“断层”状态。
2. 教师职后培训形式单一,手段滞后。新课程实施以来,各地大多采取的教师培训模式仍然是专家讲座、专题培训和导师指导等,这一传统的职后培训模式一般采用人海战术、满堂灌、整体推进的教学方法,追求的是整齐划一,忽视了教师的个体特征和需求,无法吸引和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特点一是专家本位。从专家出发,站在专家的位置上考虑问题,很少考虑教师身处的条件和实际环境,是典型的专家本位模式。二是话语霸权。决定职后培训内容,很少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呼声。教师职后培训往往脱离实际,不符合目前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3. 教师职后培训目标定位不明,需求脱节。教师的职后培训应与教师的实际工作紧密联系。目前的教师职后培训仍沿袭传统的教材梳理、教学重点难点的解读、中高考释疑等目标定位,注重的是教师所任学科方面的发展和提高,且培训课程的设置大多依据进修学校自身资源的能力水平,所开设的课程与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存在一定差距,且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际、不能有效地促进职后教师全面发展、重视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不能满足教师特别是青年骨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这一定位往往以固定的教材、固定的课程和固定的方式进行,学校和教师对培训的内容没有自主选择权,是一种肤浅的“眼前”培训。新课程实施后,教师不应是简单的“知识搬运工”和“传道授业解惑者”,职后培训应有针对性,给教师发言权。
4. 教师职后培训与职前教育相对隔离,衔接不通。负责职能教育的师范院校不能及时获取教师上岗后信息的反馈,没有形成专业教育的优势,大多数师范院校仍旧用“学科专业”来代替“教师专业”,能够体现师范性的课程依旧是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这三门传统课程,内容陈旧、狭窄和空洞,不注重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实践性较少,学员根本就没有转化成自己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技巧。所以他们接受的教育科学知识往往学过就忘,完全与中小学教学实际脱节;而负责职后培训的教师进修学校又摆脱不了职前教育的办学模式,致使培训内容重复或缺乏连续性,教学方式陈旧,教师职后培训的课程内容不能满足他们的实际需要,职后教育的模式基本上还是传统的“教师讲”和“学生听”,其作用只是满足了教师的晋级和职称评定等个人利益的需要,教师职后教育的目的性与提高和改进自身专业素质的联系不密切,未能真正服务于学校的实际需要。
5. 教师职后培训设置不合理,渠道不畅。一方面,从培训方法、培训内容、培训形式上看,“老师讲,学员听,考试测”、“理论多,实践少,效果差”、“灌输多,注入多,启发少”仍占较大比例,缺乏“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互动,教学启发”的科学培训设置。另一方面,从培训渠道、主体看,除行政部门定期举办的大规模自上而下的教师培训外,还存在着名目繁多的各类培训机构,这些培训机构主要为应试教育服务,满足一些学校、一些教师急功近利的需求。这些培训活动很难带来教师未来发展真正需要的,能开阔眼界、更新观念的“营养成分”。另外,基教、人事、教研、电教、继教、政教等部门都在进行教师职后培训,由于缺乏对培训活动的有效整合,这些培训活动看似各有所指,但其实质大多是低水平的重复培训。还有很多培训内容即使与教师发展关系不大,但由于与教师的切身利益相关,教师也必须参与其中。
6. 教师职后培训体系缺乏,运转受限。教师进修学校的培训能力有限,仅靠教研员或校本研修来高质量完成教师职后培训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在教师职后培训体系上,我们要打破目前部门之间、城乡之间、校校之间的独立性、封闭性,建立一个高效透明的教师培训体系。长期以来,由于教师职后培训工作缺乏系统整合和总体规划,部门之间普遍存在重复培训现象。另外,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校之间由于没有建立统一协调的培训体系,加上互相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始终难以共享优质培训资源,导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二、新课标下教师职后培训的应对策略
新课程高度关注“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新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开放、民主、科学的探索过程,要靠广大教师去实践、去探索。因此,要做好新课标下教师的职后培训,必须转变理念,不断调整教师职后培训要求和优化教师职后培训模式。
1.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职后培训的要求。
(1)课程的综合性。新课程改革不仅开设了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综合课程,适当增加了探究性课程、研究性课程、综合社会实践性课程,还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综合性。就不同学科而言,提倡和追求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把社会、个体与自然三者进行有机结合。新课程通过这种综合化取向,加强了学科
的统整性,确立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均衡发展,需要教师能够在更加宽泛的视野上进行教学,并进行课程内容的整体规划,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2)课程的层次性。新课程按照培养目标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和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合理安排课程,发挥课程整体教育功能,既有统一的基本要求又有较大的灵活性。在新课程改革中,各学科分层次、分类别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选择的、灵活多样的选修课程,改变了以往课程的单一性和局限性,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课程的层次多样性要求教师必须有能力胜任不同内容的课程,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拓展课程资源,从而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3)课程的开放性。新课程改革了原有的封闭的僵死的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上要求揭示当代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要反映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增强课程内容与时展的联系。现代化科学技术内容的增加,政治思想教育内容的充实,人文科学知识的增加,艺术体育等审美课程的开设,使课程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紧贴时代的脉搏,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不断地充实新知识和新技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
(4)课程的实用性。新课程改革了过去过于重视学科课程的学科体系问题,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增加了社会实用性内容,比如,外语学科课程增加了听力课程;选修课程适当增加任意选修课程、微型课程、短期课程;社区服务课程的增设,地方性与校本课程的设置;等等。课程的实用性特点为师生构建了开放的教育环境,让学生有了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加以综合应用、亲身参与体验的机会。这对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课程的实践性。新课程适当地增加了综合社会实践课程,更加注重了技能性课程和实验、试验以及训练动手能力的课程。地方性课程、校本课程中教育资源的开发,社区服务性课程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活动内容的设置,探究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区域性专题的研究都体现了对课程实践性特点的关注。
2.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职后培训模式优化的要求。
(1)案例研究培训模式。这种模式以课堂实践中某一教育教学事例为基点,采用讨论交流、专家评析等互动形式。一是由教研员精心选择有代表性的若干案例,呈现给教师培训班学员,通过分组讨论,统一意见上台交流,经指导教师点评后,学员形成统一的认识,这为学员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帮助。二是通过讲述书写案例的格式,让各学员明确书写教育教学案例的要求。三是要求学员根据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确定案例的主题,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案例的撰写。
(2)课题研究培训模式。这种模式以课题研究为中心,激发学员学习教育理论和掌握教育科研方法的积极性,提高他们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一是教育理论学习。组织学员集中学习有关教育科研的理论知识,包括研究课题确定、课题设计、课题实施、课题开题和结题报告等。二是撰写开题报告。指导教师组织学员从当前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找研究的课题,要求课题的切入口不要太大,并有研究的价值。经过相互交流,学员制定好课题的开题报告。三是组织学员与指导教师定期交流研讨,及时总结经验,并培训学员进行推广,以此指导他们的教学实践,提高他们课堂教学的质量。
(3)远程教育培训模式。这种模式是充分利用网络的功能,发挥远程教育的作用。学员与指导教师利用博客,将各自的学习心得体会、观点,通过网上交流,从而产生智慧的火花。组织网上研讨活动,以开放、互动、共享、共进的活力,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首先,在研修博客网上申请教师研修博客群组,然后让所有学员加入。其次,要求学员将每次学习后的感想、体会以及专题研讨的内容通过网络博客平台实现交流互动。这种培训模式解决了教师参与教研时间与空间上的不足,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发表意见。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引发大家对教研内容的深入思考,真正起到研讨、反思、互助的作用。
(4)专题教育培训模式。这种模式是把理论知识学习、专题讲座、学术研讨、课堂实践、撰写单元计划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培训学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一是理论知识学习。邀请有关教育学、心理学专家对学员进行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辅导。二是专题讲座。三是专题性研讨活动。教研员选取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问题作为研讨的主题,要求学员写好发言稿,集中研讨交流,专家点评,营造和谐的学术研究氛围。四是课堂教学展示。这种培训模式改变了以往培训混日子的念头,不全身心投入是不可能完成培训任务的。
(5)导师指导培训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导师带徒的形式,采用“一带二”的方法,以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一是确定指导教师。二是确定师徒对象。尽可能将与指导教师学校距离近的学员组成师徒结对对象,这样便于课堂教学实践的指导。三是签订师徒带教关系,明确相互的职责并制定带教方案。带教方案的内容包括带教的目标、时间、内容、形式与方法等,这些内容以协议书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在研修班结束之际进行考核验收。“一带二”师徒带教培训模式改变了以往培训“过过场”的局面。通过传、帮、带的实践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能力与水平,从而构筑“导师一教师一青年教师”的辐射形式。
(6)学术沙龙培训模式。这种模式以教育教学改革中人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为主题,通过指导教师与学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研讨,甚至展开针锋相对的学术争鸣,从而培养学员的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研讨氛围。首先,确立学术沙龙的主题,主题由指导教师或学员就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中确定。其次,让学员就该主题广泛收集相关资料或情报,并在学术研讨中各自发表意见。这种学术沙龙式的研讨,不要求统一答案,其目的在于实现多种不同思想火花的碰撞,开阔学员的学术视野,发展学员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
(7)外出观摩交流培训模式。观摩交流已成为教师喜欢的并认为最有效的培训模式之一。通过外出观摩展示课或研讨课,可以开阔学员的视野,提升专业素养。
(8)考核评价体系的强化。有效的评价是培训的保障体系。教师培训的最终目的是要让每位教师能主动地发现自我的不足,主动地自我学习,提高水平,弥补不足,所以,如何巧做文章,促进教师“自我培训”意识的提高,是教师培训工作能否良性循环展开的关键。
总之,教师培训要体现出实用性、层次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点,要制定多样性、针对性强的职后培训模式,这样既可激励教师产生不断奋进的学习动力,又可使之长久维持,从而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编写组,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6―17.
[2]鲁子问,任务型教学的课堂教学程序探讨[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5):20―21.
[3]陈琳,Simon Greenall,新标准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8―29.
[4]Peter Jarvis,Global Trends in Lifelong Learning andtheResponse of Universities[J].Comparative Education,1999,35(2),35―38.
[5]Mireia Montane.Professionalisation of Teaching:TheOut-comes of an ATEE Seminar[J].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1994,17(1/2),42―45.
[6]连仕玉,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反思与感悟[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8):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