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时间:2022-02-17 16:53: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第1篇

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非常多,不胜枚举:

1、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

2、木炭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3、树林中的丁达尔效应;

4、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5、厨房中的小苏打与食醋接触会产生气泡;

6、双氧水清洗伤口时,会产生气泡;

7、可乐打开会冒泡。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一、利用生活常识引导化学学习

在人类社会的生活中,化学现象无时无刻在上演着,高中教师应把这些生活常识教授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学习,使一些并不起眼的生活现象转化为高中化学的知识点,让学生能够运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加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提升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兴趣,并且让学生不断思考,发现化学的魅力.例如,在讲“臭氧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化学现象,让学生感知和了解,暴雨过后,如果去嗅闻空气,就会感觉到无比清香.这个例子,会让学生感知到化学存在于简单的生活中,教师再加以引导,为学生解答疑惑,雨水会让空气得到净化,空气中的粉尘会下沉,闪电过后,周围的氧气会有部分产生臭氧,臭氧可以消灭空气中的细菌,空气的质量就会提高.经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更容易理解化学的变化.

二、生活化的化学概念探究

化学学科的概念比较抽象,很难理解,这是学生学习化学学科需要注意的问题.如果想让学生掌握一些很难理解的化学反应,化学教师就应该运用一些生活常识巧妙地结合知识点丰富化学概念.例如,氧化的概念,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教授化学式,学生理解起来就很困难.这个时候,教师要运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物品进行实验,如可以用真空包装铁粉,再用网包包装铁粉,这样是为了证明铁粉在真空下不易被氧化,铁粉如果暴露在空气中与氧气接触,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生生锈现象.这样的解释,让学生对化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效果.

三、化学实验生活化

高中化学课程需要大量的化学实验进行教学,这些实验最好从生活中去获取,进行生活化教学.通过日常可以见到的物品进行化学实验,不仅可以节约化学实验的成本,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真切感知化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例如,在做化学实验时,可以让学生去搜集化学物品,让学生去挖一些泥土,让学生做水果电池,让学生用纯碱和泡打粉蒸馒头.教师要充分了解生活中的化学反应,注重生活细节,观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与高中化学结合起来.生活化化学教学,由于是从日常生活中进行学习,学生对化学实验不会产生畏惧感,化学知识容易被学生接受.通过这样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认知生活中化学的能力.

四、作业趋于生活化

每个学科都会有相应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去做,化学课程也一样.作业和习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促进学生了解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所以,化学教师应该让课后习题回归于生活,让学生在家运用生活物品去做化学实验,撰写化学实验报告,增加化学实验的趣味性,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讲“沉淀现象”后,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实验沉淀现象.这样的学习具有开放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性思维,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作业趋于生活化,从生活中得到真知,有利于学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加强学生对化学的领悟能力,对化学方程式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生活本来就是一个大课堂,等着我们去发现.将生活中的现象运用到化学教学中,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由此可知,高中化学对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难度.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融合社会生活知识,归纳经验,让学生去感知抽象化的化学方程式.高中化学教师必须顺应新课程的要求,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知识,不断从生活中去得到启发.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化学教学效率,才能促进高中化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必须以生活化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把抽象化的变成具象化的,让学生能够感觉到,看到.

作者:穆姿秀 单位:甘肃金昌市第一中学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策略;生活化

长期以来,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只为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得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跟不上教师讲课的思路,只会死记硬背,不会活学活用等。这种现象急需改变,我们不能把化学学习的目的都放在应付考试上。初中化学要与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验到化学学习的乐趣。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作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课堂的垄断者,要让初中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并逐步地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创设情境生活化

初中阶段是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的起始阶段,所以,在讲授化学知识时,我们要积极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经历入手,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知道,化学知识在我们生活中是处处存在的,我们生活周围随时可见能用化学知识和原理解释和阐述的事物及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使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比如,在学习《氧气》这节内容时,我并没有直接为学生讲述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这些理论知识点,而是一上课,就让学生观看了几张与氧气有关的图片,如火箭发射、运动会场上熊熊燃烧的火炬、医生抢救危机病人、潜水员带着氧气瓶在海底潜水、葡萄经过长时间的放置变得腐烂……然后对学生说道:“同学们,这些现象和物质你们熟悉吧,在这些图片中,每一张都与氧气息息相关,氧气是我们身边十分熟悉的物质,它与世间万物如影随形,那你们对它了解得多不多?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学习有关氧气的知识。”这样,我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构建出了一种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既使学生明确知道了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也顺利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知识解读生活化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可以用化学知识解释的现象,鉴于此,我们可在化学教学中,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运用生活现象对化学知识进行解读,以此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使学生深刻感受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所以,身为初中化学教师的我们,在对一些化学物质进行介绍时,就可以向学生列于一些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事物和现象,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比如,在学习《物质的构成奥秘》中“分子和原子”这部分内容时,我就列举了以下现象,让学生进行思考,如“化红糖水时,将红糖溶于水里,为什么红糖很快就不见了?”“炒菜时饭菜的香味跟冷却后饭菜的香味为什么会不同?”“路过花圃时,会闻到什么气味?为什么?”等,这样,我通过描述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引起了学生极大的求知心理,加强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觉得化学原来这么有趣,而且有着极强的实用价值,从而日后以更加自觉、主动的态度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进行观察,并学会思考。

三、实验教学生活化

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但笔者发现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部分实验不能顺利开展,另外一部分课堂中的演示实验又显得过于专业,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理解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时显得较为费劲。因此,笔者倡导开展生活化实验,让学生从探究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一方面,我们要尽量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实验仪器,如注射器代替胶头滴管、废旧的塑料瓶代替集气瓶等。这样变废为宝,既克服了教学条件的局限性,又培养了学生勤俭节约、对生活资源进行循环利用的意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代替实验药品,如教学酸碱指示剂时,可以让学生课前采集各种颜色的花瓣,教师事先准备好酒精与水的1∶1的混合溶液。上课时让学生将花瓣捻碎,将其放在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再过滤,这样就得到了色素提取物,然后将这些提取物放在肥皂水、食盐水、纯净水等不同的液体中观察颜色的变化,由此判断溶液的酸碱性。生活实验更让学生感兴趣,也更容易被接受。

四、课外实践生活化

除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以外,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多开展一些贴近实际生活的课外活动,以引导学生利用课本中的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分析生活中的化学现象。通过这种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活动的方式,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学生化学学习与应用的空间,而且也能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实现了学生学科应用能力和化学素养的综合性提升。

例如,在“水的净化”教学中,笔者就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课外生活相紧密联系。首先,引导学生实地考察当地水资源污染的现状,并采集部分水样用于研究;其次,再让学生仔细观察采集水样的悬浮物、气味、颜色等特征,以分析污染的原因,并探讨污染的解决对策。通过拓展学生知识的生活化应用,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水的净化”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而且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我国当前水资源污染的严重性,增强了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与责任感。

结语:

在生活中让学生去体验化学,从化学中去感受生活,提高了课堂效率,让学生懂得知识能转化为生产力,给学生带来学习化学的成就和价值感,从而促进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化学,更加热爱化学。

参考文献:

[1]陈正华.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教书育人,2012(31):57.

第4篇

关键字:高中化学 生活化 教学

化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存在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化学理论从生活中来,而又指导着生活。高中化学的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化学只是对化学学科进行一个全面的概述,它仅仅涉及一些简单的化学基础知识,而高中阶段的化学无论是在其学习内容上还是其实验研究上都进行了更深层次、更深入的细化。同时,学生还会接触到不少与化学息息相关的生活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要注重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化学、认识化学、解读化学,让他们学会从生活的角度去思考化学、了解化学,用生活中的化学来充实课堂,用实践中的化学来丰富生活。

一、将生活中的现象充分的融于课堂

在传统教学观念的指导下,很多教师总喜欢以科学的角度出发来进行对新化学课题内容的讲解,而学生对要学的新课题内容毫无概念,这无疑会让学生感到十分生疏,从而缺乏对此课题的学习兴趣。在初中的化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积累了许多与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对课题内容进行装饰,以生活中的实际现象来创设问题情境,同时在情境中引入课题内容,让学生在对生活现象的研究中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与意义,从而让他们更有激情的去研究化学、思考化学。[2]

化学与生活的联系紧密而又广泛,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的影子。在某些化学与生活相联系的现象讲解中,学生的生活经验还是显得非常有限的。为了让学生对化学知识体系有一个更深入的构建,教师就必须在平时的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有关于化学现象的事实证据,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实现对化学的理解学习,彻底规避死记硬背的化学学习习惯,从而快速的提高对化学的学习效率,实现高中化学的教学目标。

比如,在对金属氧化物进行学前问题导入时,可以这样提问学生:我们平时用什么来将饭煮熟?是火。那火是怎么来的?然后学生可能会想到要用火柴点燃、或者是钻木取火等等。可以再问学生:火在什么条件下会熄灭?这时,学生会想到,在二氧化碳过量的情况下火会熄灭。之后我们就可以引入今天的课题“水和二氧化碳同样也能点燃火”。以这样的问题创设来进行课前导入不仅会唤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还能使学生在听课的时候集中注意力,极大的提高了化学课堂效率。[1]

二、高中化学的教学方式要生活化

学习就是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或者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觉主动的学习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一种方式。简单来说,学生在进行高中化学学习之前就已经对化学有了一定知识的积累,而这种积累刚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在各种对化学学习交流讨论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自己对化学新知识的看法与理解。化学是一门重实践、重理解的学科,学生在学习化学时,不能仅仅将化学知识记忆,而应该是以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相通之处为基点,在接触新内容的同时丰富和充实自己原先的知识。因此,教师必须将教学方式进行全面的生活化,认真分析教材与学生原有知识的连接点,针对所学内容将生活现象巧妙的设计在化学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好奇去探究,让他们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的提高。

三、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要生活化

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要用生活来教育,还要为生活而教育。这句话充分的说明了教育和生活的关系,而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因此,只有将化学内容经过生活化传授给学生,才能快速的实现高中化学的教学目标。纵观周围,在应试教育盛行的当下,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在平时的授课中大多数课堂时间都用在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中,只是片面的对基本知识进行讲解后就开始大量的题海战,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远离了生活实际,只懂得做题、只懂的考试,也导致他们在遇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束手无策。除此之外,学生在学习阶段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掌握自主学习知识的方法,而这种与现实生活脱节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还养成了学生固定不变被动式的学习思维模式,对他们自身以后的发展造成了不必要的阻碍。

其实,学习化学的过程,就是将生活还原的过程。化学来源于生活,指导着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只有将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与实例充分的融入到我们的教学内容中,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高中化学,并在学习高中化学的过程中感悟到生活的价值与美妙,同时将化学知识转化为一种能力,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四、高中化学的作业布置也要生活化

如果课堂是知识的制造厂,而课后作业就是检验这个制造厂是否合格的衡量器。高中化学不仅注重要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要注重课下的实践。只有实践才能发现问题与不足;而只有发现不足之处才能进行更好的知识巩固。通常情况下,教师给学生布置的课后作业都是以做题为主的,而我们这里强调的作业生活化不是指书本上的作业,而是要回归生活中的作业,实践就是要在生活中运用已学到的化学知识去看问题、去思考问题。

比如,大部分学校都会定期进行火灾发生演练,而扑灭火用的消防栓就是一个很好的化学体裁,“当消防栓对着起火处进行扑火时,火为什么会被扑灭?消防栓的制作材料是什么?它是由什么原理而促成的?”等等,教师可以布置给学生诸如此类、与生活非常贴近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实例中去学习化学、实践化学。[3]

随着教育手段的不断的发展与更新,生活化模式的指导教学已经被各个学科都普遍运用。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而生活又是基于知识而存在的。只有充分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来进行高中化学的指导教学,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化学的真实性,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化学,掌握化学,实践化学。

参考文献:

[1]王晶晶.《高中化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探讨》——[新课程研究(总第202期)]河北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生活化 教学策略

化学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隐藏着很多化学知识。大部分高中生会很好奇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并主动研究。但是却无法完全投入到化学课堂学习中来。这种现象就暗示了化学教师需要把生活中的化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用生活中化学实例来代替传统枯燥的实验现象,以此激发高中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与热情,让学生感受化学的无处不在,促使其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一、将生活现象巧妙引入高中化学教学中

在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下,高中化学教师在授课时往往站在学科角度。而这种方式既影响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又降低了课堂授课效率。因此,为了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化学教师需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发问,授课,让学生真正理解教师所传授的内容。在成为学生之前,学生都是社会的一部分,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活经历,为了突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巧妙地引入化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化学知识与自己紧密相关,并不是课本上僵硬的化学公式所能代替的。

教师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入课堂教学中能够促使高中生有效地构建所学知识,并让其在真切感受化学知识的同时有选择、有规律的记忆与背诵,而不是单纯地停留在抽象水平上。例如,在农村生活过的孩子肯定会知道农家肥在被塑料布覆盖,晒过一段时间再打开后会冒出热气,这就是化学课本上常提的缓慢氧化放热现象。而这种化学现象确实存在在学生的生活中。教师可以把该事例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从生活现象中与课本知识相联系,不做“空谈者”。

当然,教师还应该注重引入的方式,单纯地解说并不能完全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与兴趣。教师需要借助较为直观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来放映一些生活中化学现象的视频。以此抓住高中生眼球,促使其以积极的态度认真、仔细观察和学习化学知识。

二、创设生活化的高中化学教学情境

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至关重要,学生只有真正置身于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中才能感同身受。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历,已经在日常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对高中化学教师而言,教学活动并不单纯是知识的传递与接受,更重要的是延续学生在生活中的理解,纠正其错误的认识。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从生活过渡到课堂上,保留学生在生活中对待事物积极的态度,让其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错误的知识经验。因此,教师需要为高中生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借鉴课本上的内容,在营造生活化情境时认真分析教材,让学生学有情趣、学有所得。

例如,教师在讲授《铁、铜的获取及应用》之前,可以以发问的形式来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为什么博物馆中存放的大多数是铜器而不是铁器?”“在生活中你们是否观察过略带浅绿色,并伴有酸味的井水,该如何解释?”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带着问题思考。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对生活的疑问步入新的课程。这种方式既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生活化情境,还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有效性,让学生在思考中感受在感受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为接下来教师的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也让高中生由被动回答到主动发问,提高其学习效率与质量。

三、促使高中化学实验生活化

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改变传统实验课授课的形式,以及传统的讲解方式,多给予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能在实践中感受实验课的乐趣,并从中感受生活化的化学实验。在进行化学实验选择素材时候,教师可以采取学生再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例如,蜡烛、酒精等。这些随处可见,如果采用这些既可以降低实验的神秘感又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气息。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指导以及帮助学生解决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既锻炼了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培养了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而且还让学生知道了生活中的一些素材也能成为化学实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生活化的实验可以让学生知道,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这样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会自然地联想到自己曾经做过的实验和经历过的化学现象。通过这种方式既能激发学生参加化学实验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使学生以热情饱满的态度投入到化学学习过程中。

四、布置生活化的高中化学课后作业

课堂是高中化学教学的主阵地,而课后作业则是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的“助推器”。高中化学教师不单单需要重视课堂授课的作用,还应该重视课后作业的重要性,以布置课后作业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在构建生活化高中化学教学课堂的要求下,化学教师需要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让作业不再是为了做题而做题,为了知识点和考试而做题。而是需要在贴合高中生生活实际、生活经验的前提下由传统的“封闭”到“开放”,由“独立完成”到“协同合作”。

布置生活化的化学课后作业不应该局限在形式上,而应该侧重在内容上,不再是以书面呈现为主,而是侧重于学生的接受程度。例如,教师在讲授完糖类、油脂与蛋白质之后,就可以不以书面形式让学生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用的实物进行分类,并让学生拓宽途径收集有关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尽量减少课后学生独立做作业的时间,以小实验的方式促使学生协同合作。让学生围绕相关内容设计实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尝试来找到实验失败或者成功的原因。

布置生活化的高中化学课后作业是构建生活化高中化学课堂的必要途径,教师在此过程中既需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又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赋予学生主动实验,主动探究的机会,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高中化学教学,并主动接受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不再把课后作业当作自身的学习负担,而是当作一种乐趣,主动积极地完成。

总而言之,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的酸奶发酵、水果解酒等现象都与化学知识紧密相关。所以为了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质量与水平,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化学教师需要将化学现象与日常教学相联系,让学生真正感受生活化的化学知识,从主观上理解和接受生活化教学方式,从中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杨艳红.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归于生活――高中化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2014,(7).

[2]陈春芳.实施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1).

第6篇

关键词:化学与生活;教学;探讨

“化学与生活”模块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之上六个选修模块之一,该模块是以具有STS教育价值的内容和学习素材作为学习的内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课程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该模块围绕“环境”“健康”“材料”三大生活热点问题展开内容,侧重体现化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融入化学知识并以此解释更多的生活现象。让学生了解与化学有关的环境、能源、健康等社会问题,对提高学生的公民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价值,是高中化学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课程开设的意义

“化学和生活”这一课程的开设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紧密地结合起来,从生活走进化学,然后再走向社会,从自然走向化学实验室,然后再走到应用。在教学中教师应渗透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学生一起探讨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以弥补旧教材与生活需求的差距,满足学生希望化学学习更有实用性的愿望。同时,本模块融合了科学素养所包含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以贴近学生的环境、饮食、日常生活用品、材料、能源等生活中的问题作为学习背景,高度重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益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课程的特色

1.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本模块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其重要特点就是“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无处不化学,因为化学物质构成了现在的五彩世界,能量充斥社会各个角落。新课改下的化学,正是让学生从生活的实际去发现化学问题,感悟化学的无处不在,感悟化学造物的伟大,认识到化学的作用,而且从现在课程标准以及教材中体现来看,很多都是从社会生活生产引入的,真正开始强调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课改的化学中,很深刻地体现出一种人文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对与化学有关的所谓“杂事”知道很多,这样可以带动学生的兴趣,让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让大家懂得可以以正确的态度去学习化学,热爱化学。本模块内容直接来源于生活,采取主题式的呈现方式,各主题之间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便于学生选择学习。教学时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努力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用问题驱动,以丰富的活动引导展开,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学生以往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促使学生深刻地思考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主动地发现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真正地面对并学习科学地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不停留在让学生知道,而且通过让学生亲自去做,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养成探究的意识、提高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的目标

1.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

“化学与生活”模块的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科学地理解和认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还应努力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融合统一起来,倡导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积极并富有责任心的生活态度。

学化学,可以扩大知识面,获知自然的奥秘,从而体会生活,在生活中应用化学原理,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复习不要死做题,应该在生活中处处留心、想着化学,生活的记忆要比书本所给予的强。

2.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化学与生活”模块中就有很多很好的素材。如,在讲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蛋白质时,书本上有新闻链接:婴儿由于长期食用劣质奶粉而引起的“大头娃娃”事件,于是教师就可以和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三鹿奶粉事件联系起来,让学生展开讨论,讨论他们对此事件的看法,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都表现得特别义愤填膺。

四、教学措施和策略

1.充分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兴趣

要想使学生能喜欢“化学与生活”这个模块,对这个模块产生兴趣,教师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备课,充分搜集和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帮助学生提高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例如,讲到空气质量报告时,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看天气预报的视频,让学生了解空气质量报告包含的内容,了解我们浙江省各个地区的空气污染情况,以及首要污染物是什么,从而认识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充分利用“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探究学习

“化学与生活”模块在内容的选择和构建中非常重视以问题探究为线索,通过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来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及现象。化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探究教学可以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实践探究技能。在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充分体验认识科学的过程,学习科学的方法,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是知识的源泉,学生对于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知识更易接受,而“化学与生活”模块正是重点以“洁净安全的生存环境”“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丰富多彩的生活材料”等方面的内容为载体,阐述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参考文献:

[1]袁艳.谈新课程中开设“化学与生活”的教学体会.中学化学,2007(01).

[2]赵虹华,范林.充分利用《化学与生活》模块的活动性栏目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尝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第7篇

关键词:生活情境;问题解决;亲身实践;化学现象生活化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程标准更是提出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尤其是能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科学探究和实验,感受化学的真实性以及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习化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必须学会应用,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化学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化学的价值。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应用意识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在生活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化学应用意识

生活中到处充满着化学,而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碰到化学,同样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从小接触的自然学习中就有用化学知识解决许多生活问题,如燃烧和灭火、酸雨、温室效应等。因此到了初三化学学习时,我们教师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化学问题,使他们感到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识化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培养起化学应用意识。

例如,讲到煤燃烧产生的废气二氧化硫溶于雨水引起酸雨污染环境时,教师先用树叶、大理石、镁条分别放在二氧化硫的水溶液中演示酸雨的危害。同学们认真观察现象,得出了酸雨危害植物的生长、腐蚀大理石的实验结论。教师立即提问学生:酸雨会对我们的环境造成哪些影响呢?学生根据刚才的实验所得结论展开激烈讨论,最后联想到实际生活中森林、大理石雕像、水泥路面、钢架大桥等都会受到酸雨的破坏。接下来老师又会追问:既然酸雨给我们的生活造成这么大的危害,我们可不可以根据酸雨形成的原因防止它的产生呢?这时有学生举手回答了。第一个学生说:“形成酸雨最关键的物质是二氧化硫,可以减少二氧化硫的产生或者把排出的二氧化硫吸收掉。”这时教师作了一些提示:煤中含有的硫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可以和一些碱性溶液反应吸收掉(如澄清的石灰水)。于是教师把学生分成了四大组进行该问题的探究,并做好记录。现场讨论气氛活跃,兴趣浓厚。这时教师可以走下讲台巡视并倾听有关组内的讨论结果。最后,要求每组派一个代表发表他们的讨论结果。虽然有的答案还不全面,但总的来说应用化学知识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最后教师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归纳出防止酸雨产生的几个方法:(1)使用脱硫煤;(2)减少煤的燃烧,使用清洁能源;(3)产生的废气二氧化硫先用碱溶液吸收再排放。探究的整个过程不仅让学生掌握了酸雨的危害及在实际生活中防止酸雨产生的措施,又让学生掌握了生活中防止酸雨的方法更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经过“学习—思考—应用—实践”这样一个过程,使学生印象深刻,又会应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化学应用意识

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应用不是一件简单、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事情,没有充分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不会形成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从具体的事物提炼出化学问题,引导学生用化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有助于学生化学应用意识的形成。

又如,在讲“燃烧和灭火”一课时,我就这样引导学生,许多情况下水可以用来灭火,如仓库里的木柴、纱布着火了,我们可以用水来灭火,但如果是加油站、加气站着火了,还能用水来灭火吗?学生立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时我拿出了一个泡沫灭火器,马上就有学生想到除了水还可以用二氧化碳来灭火。于是笔者演示了用泡沫灭火器来灭火的实验。接着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思考任务: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可以用来灭火呢?接下来我给同学们播放了一段扑灭大兴安岭火灾的视频,看完这段视频学生立即举起手来回答灭火还可以用泥土、干冰等物质。到这儿我本就应该归纳出这些物质可以灭火的原理了,但我仍不满足,又提出问题:假如家里发生了火灾,我们应该怎样灭火和采取怎样的逃生方法呢?引起学生再一次的思考。有的想到用湿棉被来灭火,有的想到用匍匐前进的方法逃生,有的想到用湿毛巾堵住口鼻来逃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化学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办法应该是让学生亲身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有价值的专题活动、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求解决方案,也可以不到校外而通过模拟现实,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比如在讲解“常见的盐”时遇到了这样一道习题,将一个新鲜的鸡蛋放在足量稀盐酸的玻璃杯中,可观察到鸡蛋一边冒气泡,一边沉到底,一会儿又慢慢上浮、在接近液面时又下沉。遇到这一题时学生均觉得好神奇,但又不知道确切的原因。于是我提供了刚才题目中所需的仪器和药品,请两位学生上讲台一起完成这个实验,并要求其余同学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结果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题目中的实验现象相同。实验进行到这儿,学生充满了好奇心很想知道原因,于是我立即给学生分析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是一种盐,盐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附在蛋壳的表面使鸡蛋所受的浮力增大;鸡蛋上升,到液面时由于气泡消失,鸡蛋浮力变小又下沉;反应一会儿又产生了气体,这样反复地上升、下沉。这样学生便豁然开朗了。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生活小实验正因为它源自生活,而又与化学息息相关,操作简单、便于设计,学生对现象很熟悉但对于原理较生疏,容易激起探究的欲望,易于发现问题,而一旦发现问题,教师再因势利导的提问,就可激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体验乐趣。

四、化学现象生活化,培养学生的化学应用意识

化学教师需要把化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不能把课堂演变为解题训练,否则易使化学教学的理论和实际严重脱节,丰富多彩的化学知识就变成了枯燥无味、干巴巴的化学符号、化学概念。因此,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关键是让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走入课堂。为此,首先需要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转化为化学问题。教师应做这方面的有心人,多观察生活,处处留心,注意收集和整理与化学知识相关的素材。比如,我特意在上“二氧化碳的性质”内容时用视频展示了二氧化碳用来灭火的场景,熟石灰常用来做建筑材料的原理,并让学生根据视频,说出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感到很亲切,原来化学就来源于生活,还能应用于生活,教学效果很好。

第8篇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 生活化教学 实践探索

化学是高中教育的基础科目之一,人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元素,化学知识的应用遍布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化学理论的研究与知识的形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无论是简单的化学元素,还是复杂的化学反应,化学知识已然渗透到人们社会与生活的各个领域:广阔的自然生存环境、鲜美而丰富的物、珍贵的能源资源、品类繁多的工程材料,以及与人们健康息息相关的生物医药,等等,无不渗透着一定的化学原理。这些化学原理与理论,正在以一种不易察觉的状态,悄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等待有心之人细心观察,细心发现。

放眼四方,我们可以看到各样各样的化学变化,五光十色的化学现象遍布我们的周围。人们的生活所需,离不开化学变化,化学知识的形成与探索更离不开生活。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化学的生活化属性,理解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将生活中丰富多彩的现象与化学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为学生搭建生活与化学的有力桥梁,使学生真实感受到化学知识的魅力,并对化学理论知识产生深刻记忆,从而加强自身的化学应用能力,构建完整的化学理论体系。

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和生活经验,对于化学教学的生活化探索,有几点具体思考与总结。总体而言,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与方法合理地展开化学科目的生活化教学。

1.理论源于现象,由生活现象切入课堂

化学科目的教学往往需要借助一些噱头引入相关知识,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从学科的方面提出问题来引入,而生活化的教学可以借助一些相关生活现象,以此带来相关知识的引入,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帮助更好地理解知识本身。例如,我们在教学酸碱反应时,可以抛出一个最常见的生活现象作为引入:“在炒菜时,为什么要放料酒,尤其是烹调一些肉类、鱼类食品时放料酒可以产生更好的烹调效果?”这个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得其背后的化学原理:料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而食醋的主要成分是乙酸,二者在高温条件下发生一定的化学反应,即我们所学的酯化反应,从而生成乙酸乙酯,而酯类是普遍带有一定的香味的,从而掩盖掉肉类、鱼类本身所带的腥味。

2.化学源于生活,由生活经验解答化学疑难

由于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因此许多化学上难以解答的疑难与抽象的化学概念都可以由一些生活经验解答。如果我们尝试着用知识来描述知识,用理论解答理论时,往往容易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困难,换一种角度,用他们所熟悉或了解的事物解答化学疑难,可以使他们轻松地理解一些抽象概念。例如,在学习常用的化学元素“钠”时,我们了解到它是一种质地柔软,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必须妥善保存的一种化学物质。极易与水反应,在空气中不能单独放置,必须封于石蜡中,是人体肌体组织与神经组织中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我们可以举一个最常见的生活经验,生活中的一日三餐都离不开食盐,食盐中的重要化学构成是“钠”,钠可以腌制一些常见的肉类、蛋类,满足我们食用的各种口味,还是机体必不可少的一种微量元素,它存在于细胞外液中,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平衡,钠的缺失或不足容易使人的大脑产生兴奋性,导致身体无力或者发生颤抖,是人们维持身体健康必不可少的一种元素。

3.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化学知识的揭示源自生活,但它的本质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生活中。无论我们学习到多么复杂或抽象的概念,最终它的功用还是要实现为人们所用。化学揭示了一套物质之间的联系与规律,形成了一套理性的科目理论,便不能脱离生活孤立地理解化学本身。因此,教师除了在教学中增强科目与生活的联系外,在练习与训练环节,也应增强题目的生活气息,充分发挥练习素材的素质教育的功能,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题目中完成知识的解答,能力的提升。这对教师的题目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展开生动教学

大千世界,包罗万象,生活中有丰富的经验与现象可以供我们采撷,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生活这个巨大平台。为学生选择相关的、有趣的、代表性的例子及现象,供学生思考,使他们更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化学本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目,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开发、利用一些生活中相关的材质与物质,为学生搭建相关化学实验,可以增强学生的亲切感,使实验课堂生动有趣,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生活是无穷无尽的,只要善于观察与发现,便可以发现更多、更实用的化学道具与素材,充分利用这些素材,为学生展现不一样的另类课堂,使高中化学课堂变得更丰富多彩。

5.创造宽松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任何科目的教学都应建立在满足学生的需求的基础上,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关注学生需求,营造以人为本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真正感觉到被重视,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及独立思考,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本是一门探索与实践性强的应用科目,教师在课堂上要着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大胆探索,鼓励学生创造与设计自己的新设计与新途径,鼓励学生发展动手实验的能力,使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完成理论知识的升华,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尝试与探索,可以为学生带来相关成功与喜悦感,从而使学生对化学保持一定热情,保持对真理的探求和渴望,不断攀高,创造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罗志.高中化学教学“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价值与策略研究.2010.

第9篇

关键词:化学;生活;探究实验;化学思维;自主学习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5-033-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化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研究表明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抱有极大的兴趣。但是课标前的中学化学教学的研究大多侧重于“纯”理论层面,而关于生活中化学的教学内容则涉及甚少。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越来越多的化学知识被引入到生活现象和社会生产实践中,这正好体现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化学的改革思路。学生在将课本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时,通常只是“浅尝则止”,可以理解常识性的化学原理,却不能深入进行挖掘,并不能牢固掌握。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化学现象,善于思考生活中的“化学思维”是进行教学的基本目的之一。

笔者通过“维生素C性质探究”的教学实例,论述了由生活中的化学将学生引导到所要进行教学的内容中来,深入探究分析,最后再回归生活,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用“化学的视角”进行思维,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在生活中发现化学

一次我感冒时,朋友冲了一杯维生素C泡腾片给我喝,说是对缓解感冒症状有帮助。当时我发现泡腾片溶于水的现象比较新奇:橙色的泡腾片投入水中溶解的速度奇快,并且其溶解时会产生大量的气泡,给人以鲜明轻快的视觉冲击,而且随气泡翻腾出的橙味也给人相当愉悦的感觉……我顿时想到可否利用泡腾片来引入维生素C性质的教学?不久我就将“维生素C性质”这一内容设计成3个课堂学生实验。

[实验1]上课时,我首先请学生把维生素C泡腾片溶于水,橙色的药片迅速溶解并产生大量气泡,立刻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学生们都表现得非常活跃,甚至有很多学生想立刻尝一下味道,当然,我早就给每个学生准备了一次性塑料杯,让他们完成实验后品尝。

接着,我请几位同学对泡腾片溶解现象进行描述,观察要点如下:①在水中的状态(下沉、漂浮还是悬浮);②溶解时的状态(快速还是缓慢),是否有声音;③是否放出气体;④所得溶液的颜色;⑤有无特殊的气味。旨在让学生通过视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官体验泡腾片溶于水的现象,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鲜明的实验现象激发了学生兴趣后,我设计了如下两个问题:泡腾片溶于水时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如何检验该气体?

学生们立刻联想到平时喝的可口可乐等碳酸饮料,很容易猜想到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并能很熟练的自主选择仪器进行连接安装,收集气体并验证其性质,最终验证猜想。

接着,我再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泡腾片的配料表,让学生们寻找是哪些物质相遇会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并达到泡腾效果,学生们一下子找出了熟悉的物质柠檬酸、碳酸氢钠,于是一节化学课绚丽开场。

本节课的重点是维生素C的化学性质,仅从结构入手,学生无法猜测出维生素C的还原性,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知识引入,如:苹果切开后,放一会,表面会发生什么变化?其原因是什么?又如:许多人都喜欢在家里放置鲜花,可是鲜花保鲜时间非常短,如果在插花的容器中加入适量的维生素C,可以延长鲜花的保鲜时间,这是为什么呢?所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化学,不仅仅需要扎实的化学知识,更需要教师能将化学与生活相渗透,化学与其他学科相渗透,化学与热点相渗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课堂内,还体现在课堂外。平时对身边化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积累,对热点现象的思考都可以作为教学活动的良好切入点。

二、在探究中认识化学

我将所需讲解的内容从生活现象引入之后,并非只进行常识性介绍。为了将现象与原理解释结合,使学生理解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化学反应的作用,加深对原理的认识。于是,我又设计了:

[实验2]我将全班同学分成了8个实验小组,首先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试剂讨论如何完成实验。利用泡腾片溶液进行“维生素C性质探究实验”。并事先给学生提供了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碘水、淀粉溶液、氯化铁溶液、硫氰化钾溶液,让学生自主探究。

① 大多数小组第一个选择了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这是他们最熟悉的强氧化剂,学生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滴加了泡腾片溶液或者在泡腾片溶液中滴加了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都看到了酸性高锰酸钾的紫红色褪去,因此得出了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的结论。有了第一个实验成功完成的激励后,学生立刻去研究剩下的试剂。

② 碘水、淀粉溶液混合后有蓝色,这个现象学生掌握的不错,联系到卤素单质的氧化性,他们把泡腾片溶液滴入蓝色溶液中,也发现了蓝色褪去,又一次验证了维生素C的还原性。

③ 氯化铁溶液可做氧化剂这一知识点,学生是知道的,但是硫氰化钾溶液有什么作用这部分是高一所学的内容,学生遗忘比较多。不过班上有好几位化学基础好的同学立刻举手说出了两者混合有血红色溶液生成的现象,这是检验铁离子的方法。顺着这个思路,学生把泡腾片溶液滴入两者的混合物中,观察到了溶液的血红色褪去。

这三个鲜明颜色变化的实验把本节课推向了。然后,我让几个小组代表汇报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验,自己得出结论。这样的实验课,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印象也很深刻,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再将化学回归生活

通过实验,学生加深了对维生素C还原性的了解,并不是教学的终点,要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因此我又设计了:

通过成果展示、了解了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然后我让学生自己上网查阅资料,了解蔬菜和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知道要想补充维生素C,我们应多吃些橙子、猕猴桃之类的水果。日常生活中,应该做到合理膳食,平衡营养,尤其是对于中学生,更应该注意全面地选择食物,做到食物多样化、不偏食、不挑食、注意合理搭配,从而才能达到健康成长的目的。这样对生活中补充维生素C也有了一定的指导。

四、反思和结论

本节课从泡腾片的溶解引入课题,思维是在疑问和惊奇中开始的,又按照“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和假设―验证猜想和假设―得出结论”这一探究过程进行。有效的形式多样化的探究问题,使学生处于问题情境中,并在问题的逐个解决中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化学思维”。从课堂表现来看,学生主动参与度很高。例如上课开始时泡腾片溶于水的现象马上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从学生认真讨论实验方案,积极回答实验方法和现象,可以发现学生对维生素C性质的认识。围绕泡腾片展开了维生素C性质的探究,并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使得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好的完成。课后,学生们又涌上讲台,问我要泡腾片,继续做溶解的实验,这些都说明了学生的学习变得有趣和回味无穷。课后听课老师提出,泡腾片中是否有其它的维生素也有还原性,对探究维生素C的还原性有一定的干扰,这一点确实我没有深入考虑,是这节课的一个不足之处。

本文从教学实例入手,阐述了如何将生活情境引入教学内容并加以分析,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社会生活中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的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以期在教学中不断用生活化的事例激活化学知识,使我们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崔允,张华主编.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7

[2]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 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四集《美国2061计划》《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6-9

[3] 袁开运,蔡铁权主编. 科学课程与教学论[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3-118

第10篇

本文以高中化学为例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新课程理念,以优化高中化学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化学学习的内驱力为目的,粗浅探讨了化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一、情境创设――从生活现象引入新课教学

实际教学中教师引出问题常常是从学科的角度出发,学生对引入新课的问题往往觉得生疏,感到意义不大。因此,在此提出利用生活现象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本节课首先质疑:引发学生心理冲突,进而利用化学史知识和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动力。

二、教学过程――从生活现象学习化学知识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科学。很多司空见惯的化学现象都具有较强的启发性、代表性和应用性,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学生熟悉的化学问题,使之走入课堂。如,学氧化硫时,举例消费者都喜欢买色泽鲜亮的生姜,觉得这样的生姜比较新鲜,实际上颜色光鲜的生姜都经过了硫磺的“美容”。所举例子来源于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三、化学实验――从生活体验感受化学的趣味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在课本实验的基础上,可以改编或增加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探究实验、趣味实验。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其他材料制作“简易电池”或者用水果设计水果原电池;可以利用日常生活常见的桔子汁和苹果汁进行“维生素C的还原性”实验。这些实验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理性认识和谨慎的科学态度。

四、问题解决――从生活中感受化学的魅力

高中化学教学中有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是为了能更深入掌握各种知识、更好地适应社会。例如,金属的腐蚀与防护,学生学习了原电池原理之后,了解了生活中金属腐蚀的种类、原理和这种现象的普遍性。为了美观和耐腐蚀,在自行车的把手及车圈镀上一层铬,为延长其使用寿命在铁制水龙头表面镀上耐蚀镀层。由生活中的不锈钢器件得出改变金属内部结构的金属防护方法。

五、习题练习――让化学回归生活

选择和改编习题让习题具有趣味性,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解答习题,在思考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形成理论联系实际、利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生活处处有化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制饭勺、饭盒、高压锅等的不锈钢是合金

B.做衣服的棉和麻均与淀粉互为同分异构体

C.煎炸食物的花生油和牛油都是可皂化的饱和酯类

D.“白色污染”各类塑料垃圾

将化学习题赋予生活的色彩。紧密联系生活,增加学生对化学的情感与热情。

六、热点渗透――从化学到社会

第11篇

一、生活化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让许多的学生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探索欲望,是培养学生入门的关键.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无处不在的化学,体会人类生活与化学之间的亲密无间,利用生活中的化学表象撬动学生心中的那个“为什么?”,顺利激发学生的进一步探索延伸,将学生置于一种稳定、持续的学习状态之中.

比如在学习有关“氧气的性质”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几个生活中的实例来进行情境创建,在抢救病人的时候,医生首先要准备的是氧气袋,这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气体.学生的这种生活经验也使得不由自主的要提出问题:为什么要使用氧气?氧气看不到、摸不着,医院里氧气袋中的氧气是怎么得到的?氧气还有那些性质?各式各样的问题在学生的大脑中呈现,整个课堂逐渐充满了疑惑和讨论的氛围.这时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氧气的存在,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猜想氧气的一些性质,将学生的思维激活并加以延伸提高,每个学生都在努力思考一些生活中的现象:结合对空气的认识,学生想到了氧气的无色无味;结合柴火的燃烧,学生想到了氧气的助燃.学生还想到了很多,生活中有关氧气的细节逐渐涌现在面前,学生也顺利进入了学习探索的状态,整个课堂学生都沉浸在氧气的学习中,认真操作实验,细致观察现象,积极思考问题,不仅完成了课堂教学目标,实现了学生对氧气性质的认识和巩固,还极大提高了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问题化情境,提升探究活力

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挖掘主观能动性最好的方法.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融进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问题与学生的疑惑产生共鸣,从而增添了学生的探究活力,这就要求问题的提出要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准确把握问题的难度、开放性和提出时机,以使整个课堂自然、贴切、真实.

比如在学习有关“燃烧现象”时,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点火”入手,让学生回顾自己生活中的一些有关的“点火”体会,浅谈在野餐时如何能够顺利的点着火,学生很自然的讨论自己失败的生活经历,叙述自己是如何学会生火的,这样的生活经验激起了学生的共鸣,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来.在学生讨论兴奋处,教师就可以引入问题:从大家的点火的经验上可以看出,生火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那么燃烧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怎样才能保证火焰的持续燃烧呢?只有掌握了这些窍门,我们才能顺利生着火.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认可,无形中实现了学生思维的延伸,从而将精力集中到“燃烧所具备的条件?”这个问题的思考上来.在学生激烈的讨论中,学生知道了“着火点”、“充足空气(或氧气)”这两个要点.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中,更有思维灵活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凡是燃烧都需要氧气吗?在“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的燃烧”实验中,学生对“燃烧”有了更深层的理解.通过这样设问、反问时的问题情境,突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实验化情境,加深探究思维

证据是最具有说服力的,而实验就是化学学习中最好的证据.操作性、直观性、验证性的化学实验,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还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深层思考,不断对现象进行分析、提出质疑,在进行实验操作的基础上,拓展思维、增强探究,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搭建,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比如在学习有关“催化剂”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对比实验来进行创建,第一支试管中盛放氯酸钾固体,第二支试管中盛放相同的氯酸钾并加入一定量的二氧化锰,现将第一支试管加热,将导管插入水槽中,让学生观察气泡产生的速率,然后再加热第二支试管,同样将导管插入水槽中让学生观察现象.学生很明显的看到加入二氧化锰的试管在水槽中产生气泡的速率非常快,鲜明地实验现象刺激了学生的思维,每个学生都想知道二氧化锰具有什么神奇的作用,在其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反应,从而积极主动课堂的前行.学生对实验后的混合物进行了分离、干燥和称量,发现二氧化锰的质量并没有少,这更激发了学生心中的那个“为什么?”这时“催化剂”一词的出现就变得水到渠成,学生不仅了解了催化剂的性质作用,还喜欢上了这个词,将老师比作了化学课堂上的“催化剂”,不仅深刻理解了化学知识,还给课堂增添了意外收获.

四、应用化情境,转化探究能力

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才是学生对吸收利用的最好表现.应用化情境利用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融合自己的潜能对问题进行思考解决,从而真正使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实现学生对问题的自我分析、探究和解决,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化学魅力.

第12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生活化;途径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访一访,观察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充满了化学知识。厨房里、餐桌上、洗衣盆边、建筑工地旁,甚至是在废品回收站,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化学现象,会提出形形的化学问题。例如:菜刀、锄头在潮湿的空气中为什么会生锈?蜡烛燃烧有何现象?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和黑烟分别是什么?如何证明?为什么有的铁制容器(如水龙头)要镀铬?若是镀金会怎么样?你身边发生过那些污染?老师还可以带学生走出课堂,去看看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在接触和观察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直观的现象,让学生意识到化学反应就在身边,促使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去联想并解释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化学现象,从而主动地投入到化学学习中去。

2、演一演,再现生活。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巧妙、合理地以现行教材为载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一定的角色,让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运用化学知识来分析问题,从而做出正确的抉择。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如:在讲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环境保护”一节的“空气质量周报、日报”,设计一位学生模仿电视台气象员角色,进行播报,向大众(学生扮演)解释空气质量状况。

又如:在讲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有机物“酯”一节时,展示绍兴地区的风俗:父亲在女儿出生时,在地下埋了一坛黄酒,等女儿出嫁时,挖出来招待客人,此酒称为“女儿红”。如果你是父亲,如此酿造的女儿红为什么特别香醇;你在烧鱼时,为什么又加料酒又搁醋,烧出的鱼特别香;如果身处东京地铁站内,奥姆真理教有人释放了沙林(沙林是一种酯),你作为乘客该如何处理?

再如:在讲授高中化学必修课第二册“合成氨条件的选择”或第三册“工业制硫酸”一节课时,如果你是某化工厂厂长,要开发和合成一种新物质,为取得最佳经济效益,需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通过扮演角色来组织开展化学教学,寓化学教育于角色扮演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掌握难点知识,具有不错的效果。

3.试一试,体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