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信息化工作要点

企业信息化工作要点

时间:2023-01-01 15:59: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信息化工作要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信息化工作要点

第1篇

关键词:电力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管理方法

一、电力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目的

所谓施工企业信息化,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控制、系集成、信息安全技术等信息技术,结合现代管理思想和先进施工技术,达到提高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能力的目的,从而实现施工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成长性企业理论深刻揭示了中国企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每个阶段所对应的主要管理问题、跨越方法及信息化策略。企业普遍要经历创业、集体化、规范化、精细化、合作五个阶段,相应要面临不同的发展障碍和管理鸿沟。火电工程总公司目前正处于企业发展的规范化和精细化阶段。此时,需要通过更规范、更全面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流程来支撑整个集团的高速发展,达成整个集团的战略规划。

二、施工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1.施工企业信息化是应对全球信息化革命浪潮的需求。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全球信息化的革命浪潮,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飞速发展,形成了当今世界最为先进的生产力。施工企业在这个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必须跟紧脚步,才能适应全球信息化发展的形势。

2.施工企业信息化是应对国家信息化发展政策的需求。

随着全球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信息化的发展。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把信息化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在建筑行业,建设部“十五”重点实施技术中,将信息技术列在第一位,并颁发了《建设领域信息化工作要点》进行部署,同时建设部针对建设行业信息化的发展出台了2003~2008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施工企业应在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逐步稳健的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3.施工企业信息化是提升管理水平的要求。

当前,施工企业的管理尚处于粗放阶段。尽管一些企业信誓旦旦地表示“我们的信息化建设已近尾声,有健全的设备、控制中心、还有专门的CI0坐阵。”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些信息化建设“已近尾声”的施工企业中,相当一部分的计算机主要是用来打字、算工资,控制中心仅仅用来监控,遇到紧急情况,调度和决策还得靠人工。这让人不禁寒战“杀鸡却用宰牛刀,岂不是大材小用?”事实上,在建设行业里,真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优化管理、整合资源的企业还寥寥无几。在传统管理模式还有效的情况下,信息化往往会成为一项“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一些施工企业将信息化视为单纯的技术工作,并未发掘其优化管理的功效。

三、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现状

为实现企业成为“全国最优秀管理型的电力施工企业”的目标,企业面临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挑战,而作为企业管理提升的助推器,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一项首要任务,也突现了目前信息化存在的短板:

不同阶段上马的系统,缺乏总体规划,主要以部门级的信息化为主,形成“信息孤岛”,如:OA系统与业务系统未能实现数据的交互;各工程部的EMIS数据不能自动互通,也没能及时传递到总部,这就大大影响系统使用效率,及总公司层面的管控力度;

公司运营管理信息化比较弱,如:对外工程付款流程的全程可视化监控(从工程处根据合同履约信息发起付款申请到总部财务部审批[总部主管领导审批],再到结算中心对外支付整个流程)的信息化需求迫切需要实现;没能从金蝶K3系统财务帐套中自动取数形成总公司管理报表;员工收入信息没能快速汇总上报;物资采购价格的汇总、分析没能提供信息化工具;总部不能及时监控到工地的项目进展情况;

EMIS的建设完成大大提升广东火电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但也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存在集成性、灵活性及性能等方面的不足,也还没实现企业级多项目管理应用;

EMIS(单项目管理)具有了人、财、物的管理,将与在后续建设的总公司层面运营管控系统存在重复的功能,从合理性考虑,需要把这些人、财、物管理事务从EMIS中剥离出来,集中在总公司层面的各职能管理系统(如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物资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等)中实现,EMIS共享这些职能系统所形成的人、财、物资源数据,并形成总公司一体化应用;

仍存在被信息化遗忘的角落,如拓奇公司、焊接公司、力特公司、金检公司、调试所等单位的信息化有待进一步满足;

缺乏严谨的信息化管理组织体系,各部门、分公司、项目部存在各自为政现象;

需要借助外脑协助形成、优化企业级多项目管理模型。

为此,我们认为为了实现把总公司建设成为在主营业务具有较强竞争力和领先地位的优秀工程公司这样的宏伟战略,需要在管理(包括总公司层面及项目公司层面)、财务、物流、营销等方面通过1-2年的时间,建立起自己的统一信息化管理平台,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将是保障企业高速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

四、现代施工企业实施信息化的管理方法

信息化改造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企业自身对信息化改造的决心和认识程度,取决于信息化改造委托实施单位的行业经验是否足够丰富,取决于企业内部员工的认识是否统一,取决于企业对内部员工的不断培训。而最重要的是,企业信息化改造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的基础条件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特色的信息化道路和进程,这是企业信息化改造成败的关键。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模式与其他行业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所以,企业必须明确信息化的目标是什么,并大致确定信息系统基本结构。一个建筑企业的信息系统,基本上应当包括办公信息系统、企业资源系统、过程控制系统和项目管理系统四部分。由于建筑业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特性给软件产品的研发带来很大的困难,同时,系统应用的效果不再仅仅是软件本身能够保障的,它需要软件厂商的综合能力、软件产品等多方面因素来保证,需要软件公司研发人员与建筑企业成本管理人员深入、细致的沟通、交流,发掘企业隐性的、习惯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软件产品的成败。

通过对火电工程总公司现况的了解和分析,以及火电工程总公司的业务发展策略,结合多年在大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规划和实施经验,为火电工程总公司总结出以下信息化建设总体架构。

我们建议通过“四个层次,二个体系”规划广东火电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架构。

基础系统层:

通过网络、硬件、操作平台和数据库等支撑之上的应用,比如:网络链路、服务器和操作系统等。

应用平台层:

提供业务应用可灵活调整及新应用快速构造的应用平台。选用市面上能支持快速定制开发的基础应用平台(如金蝶 BOS平台)作为广东火电信息化基础平台,可以快速有效整合已有系统或将来建设的第三方系统(如P3进度管理系统等)。同时,基于基础应用平台将大大提升企业信息化系统的灵活性、适应性。

应用层:

实现业务应用,包括基于基础应用平台(金蝶BOS)及之上的企业信息门户、集团财务管理应用、协同办公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物资管理、合同管理、市场投标管理、采购竞价管理及商业智能分析系统等应用,及在异构平台下的系统(包括金蝶K/3标准财务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EMIS等),这些系统将通过基础应用平台(金蝶BOS)基础上的数据交换系统进行交换和集成。基础应用平台(金蝶BOS)将在框架、技术等层面支撑和集成业务应用,为应用提供界面和框架整合、业务建模工具、工作流引擎、统一消息平台、统一预警平台等。

表现层:

表现层分内网和外网。企业信息门户(EIP)把应用层各应用系统进行界面集成和整合,并实现单点登陆,对内提供企业的内部信息门户(内网),对外实现与企业客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信息互动的电子商务信息门户(外网),也作为将来企业交易门户的窗口。

安全保障体系:

为以上四个层面进行安全的保障和支持,比如通过防火墙和日志审计机制的安全防范手段,通过建立集中运行中心及灾难恢复中心来保障运营的稳定、安全。

管理保障体系:

通过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和管理方法来保障实现对这四层次和安全体系的保障,比如:借助金蝶软件的经典案例库信息,辅助企业制定相应的企业IT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知识管理制度,培养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才等,都属于管理保障体系中的内容。

通过以上“四个层次,二个体系”的总体架构规划广东火电信息化建设,不但充分考虑了广东火电现有的需求,也考虑到将来的变化,是一个扩展性极强的平台化架构模型。

五、信息化总体业务蓝图

集团信息化目标是建立在统一平台上的一个有机联动的企业综合管理信息化体系(包括企业信息门户系统和项目管理系统),业务蓝图如下:

第2篇

201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全市经信系统牢牢把握“紧跟苏锡常,同步现代化”的目标定位,紧紧围绕主题年活动,大力实施工业经济五年规划、三年计划,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扎实推进“千亿园区百亿镇”创建、总量跃升、规模培育、项目推进和节能减排等重点工程,全市工业经济总体呈现企稳回升的发展态势,全面完成年度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各项目标任务。

(一)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工业纳税销售收入超1600亿元,同比增长26%以上,经济开发区工业纳税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新增、、3个百亿镇。

2、实现纳税销售超亿元企业148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14家、超50亿元企业6家、超100亿元企业4家。纳税超亿元企业6家。

3、完成工业投入286亿元,同比增长22.1%。实施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00个,建成标准厂房37.3万平方米。

4、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1、强化目标管理稳增长。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切实加强目标管理和运行监测分析。对照“千亿园区百亿镇”创建要求,及早拟定2012年全市及各镇区工业经济年度主要目标,做到目标分解科学合理,年度计划有序推进;排定当年重点新增长点企业,在全市规模企业和重点新增长点企业中选择100家重点企业,进行跟踪(监测),采集有关数据并汇总;坚持定期召开镇区、重点企业经济运行分析会议,及时了解掌握工业经济动态情况,形成月度工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供各级领导参考;做好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完成进度的对标分析和情况通报,倒排目标,落实责任,确保创建目标按期推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2、强化项目投入保发展。一方面,完善考核办法,加强工业有效投入。完善出台了2012年工业投入考核意见,进一步提高工业投入的质量和水平。继续强化项目投入日常巡查、定期督查和季度核查“三查”机制,着力推进176个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建设,落实挂钩联系制度,协调解决项目落地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重点推进100个总投资1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76个重点工业项目全年完成投资173亿元,96个新项目有85个已开工建设,开工率达88.5%。10个列入市重点工业项目完成投资40.6亿元,完成当年计划投资的109.6%。波士顿锂电池、国粮仓储等20个总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进展顺利,立诚包装、晶锐半导体等一批在建项目竣工投产,弘博热电、中兴西田、安靠智能输电工程等一批新建项目开工建设。另一方面,盘活存量土地,加快标准厂房建设。及时拟定关于加快标准厂房建设的实施意见交市政府审定实施,全市标准厂房建设进程明显加快,全年建成标准厂房37.3万平方米,盘活土地存量2623亩。

3、强化创新创优促转型。坚持抓当前与谋长远紧密结合,认真落实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步伐。一是进一步加大企业创新创优力度。着重加快企业创新平台建设,积极组织申报认定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力度,实施一批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推广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四新”技术改造项目,提升产业层次,不断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全年新增上齿集团、瑞阳化工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乔森塑料、科华机械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省高成长中小企业2家、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培育企业1家、专精特新产品2只,省优秀新产品奖4只。实施管理创新示范企业工程,培育省管理创新优秀、示范企业3家。实施信用管理“万企贯标、百企示范”工程,信用管理贯标企业16家。二是进一步促进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着力培育和加快建设“两化融合”示范区、试验区以及一批“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深度融合。全年培育两化融合示范企业2家,试点企业4家;培育省五星数字企业2家,市三星、四星级数字企业7家。

4、强化节能降耗推升级。在节能降耗形势严峻与经济增速趋缓的双重压力下,统筹兼顾稳增长和降能耗,扎实推进多项节能措施。一是着力推进节能重点工程。全年开展能源审计企业17家,清洁生产审核企业22家,完成节能监测和节能监察企业29家,淘汰落后用能设备50台套,实施节能与循环经济重点项目8项。二是强化重点用能企业管理。在钢铁、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严格能耗限额标准和淘汰落后产能政策,倒逼高耗能行业企业实施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三是加大节能宣传和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系列活动,继续设立市级专项资金奖励,积极争取各级节能优惠政策和资金奖励,激励和引导企业实施节能和循环经济工程。此外,根据市委、市政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实施意见的要求,为进一步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拟定了《市节能攻坚计划》(2012-2014)并贯彻实施。

5、强化效能提升创品牌。全面落实全市“千亿园区百亿镇”创建动员大会精神,按照全市“部门服务创星级,机关效能再跃升”主题实践活动和市政府“优质服务进百企”等活动要求,围绕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新增长点,切实做好要素保障、争取扶持、监测服务等工作。一是切实缓解企业融资难。今年市财政向工业担保中心增资1亿元,担保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4家担保机构共为企业融资提供担保16亿元,在保责任余额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2%和32.4%,其中市工业担保中心提供担保8亿元,在保7亿元,极大地支持了我市中小企业的发展。二是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认真组织企业申报各类奖励和专项资金,全年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向上争取重点技术改造、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企业两化融合等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引导资金1600多万元。三是全力打造“三型”机关。全面开展“学习善思型、创新善谋型、高效善为型”机关创建,以“优质服务进百企”活动为契机,积极开展局领导、各科室挂钩联系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活动,落实挂钩联系制度,宣传政策,倾听呼声,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出谋划策,理清思路,提振信心,及时印发《稳增长、促发展政策文件汇编》1000多册到相关企业。

2012年经信工作取得较好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工业经济表现为增速趋缓,效益下降,工业增加值率不高,设备投入占工业投资的比重明显偏低,节能降耗压力突出,“两化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部门服务表现为应对复杂经济形势的思路不宽、办法不多,部门职能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加强机关管理和创新服务发展任重道远。

二、2013年经信工作要点

2013年经信工作将紧紧围绕“紧跟苏锡常,同步现代化”的总目标,突出转型发展主题,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推进产业转型、企业升级,深入开展“千亿园区百亿镇”创建,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四个高于、两个确保”,力争2013年工业产销、投入均增长25%以上,工业总产值、纳税销售收入突破2000亿元,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5.5%)。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围绕重大项目,以优质投入引领转型发展。按照“引进储备一批、落地开工一批、投产达产一批”的要求,加快推进工业项目建设。一是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坚持项目带动战略,组织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链长、带动作用大的大型、终端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全力推进90个总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建设,进一步强化项目投入督查、巡查、核查“三查”推进机制,确保新建项目早开工、在建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快达产,20个市级重点推进的工业项目完成进度80%以上,全市完成工业投入337亿元。二是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深入研究我市四大支柱产业和传统产业特点,紧紧把握国家、省、市鼓励和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导向,充分发挥技术改造投资省、周期短、见效快、污染少、消耗低、用地少的优势和特点,大力推进现有企业围绕产业链完善、产品附加值提升、生产工艺改进和节能降耗等环节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技术改造投入和工业装备投入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进一步提升投入产出效益。力争工业设备投入占比达15%以上。三是加快标准化厂房建设。继续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着力加大高标准厂房的建设力度,力争2013年建成标准厂房40万平方米以上,并做好建成标准厂房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入驻的配套服务工作。

二、围绕培大育强,以总量提升保障转型发展。积极应对复杂经济形势,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确保工业总量和规模企业培育不断提升。一是强化目标管理和监测分析。逐月做好全市及各镇区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完成进度的情况通报,定期召开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会,加强与各镇区和统计等相关部门沟通协调,落实督促检查,确保全年计划有序推进、目标如期实现;及时跟踪掌握工业经济运行动态和重点行业发展趋势,密切关注大宗原辅材料和主要工业品出厂价格情况,指导帮助企业规避经营风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确保全部工业总产值和工业纳税销售收入超2000亿元。二是强化规模企业培育。鼓励和推动龙头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形成相对竞争优势,大力支持龙头企业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加速扩张,形成一批规模企业。全力培育36个重点新增长点,力争全年工业纳税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180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25家,超百亿元企业6家,新增规模企业50家。

三、围绕创新驱动,以科技进步推动转型发展。一是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抓好企业技术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全年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2个、市级4个,支持正平打造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二是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融合优势,一方面,提升重点骨干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推动企业不断提高研发设计、生产集约和经营管理的水平,打造“智慧企业”;另一方面,提升广大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积极整合信息化资源,开展与通信运营商的合作,引进市场机制,探索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云。三是支持中关村科技产业园软件园建设,积极培育信息产业企业,着力提升信息产业发展水平。

第3篇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方向,突出重点行业提升、重点平台建设、重大项目推进、重点企业培育,进一步构筑产业层次高、竞争力强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不时增强服务业对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增加税源的带动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转型发展。

二、工作目标

增长13%占GDP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480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2-3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0%

三、工作重点

(一)现代金融业

制定《赣粤闽湘四省边沿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框架体系》依照《关于建设市章江新区总部经济区(首期)实施意见(暂行)赣市府发〔2011〕15号)文件要求,1.研究提出区域性金融中心总体目标、主要措施和具体要求。抓好规划、用地、招商等工作,吸引一批企业集团及现代服务业企业、研发机构等入驻总部经济区。

优化信贷结构,2.进一步完善《市银行业信贷投入考核奖励方法》有效增加信贷投入。努力坚持信贷投放平稳增长,实现“三个不低于”工作目标,即全市贷款规模增幅不低于当年全省平均水平,用于“三农”贷款增幅不低于当年全市贷款平均增幅,用于中小企业的贷款增幅不低于当年全市贷款平均增幅。

重点是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在市进驻的配套服务工作;建立与渣打银行等外资银行的工作联系,3.继续做好引进全国股份制银行工作。力争引进他来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金融业务。

力争境外上市企业2家,4.努力做好企业上市工作。申报证监会企业2家,进入辅导备案企业2家,完成股份公司设立企业5家,重点培养企业10家。

牵头单位:市金融办;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城乡规划建设局、市国土局、人行市中支、银监分局、各商业银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相关企业。

(二)现代旅游业

增长32%旅游总收入130亿元,1.接待游客量突破1848万人次。增长32%

推动产业融合,2.优化产业结构。推行“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整合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宋城文化、生态文化、堪舆文化等优质文化旅游资源,打好文化旅游特色牌,使文化旅游互动双赢。

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3.积极创建省级旅游强县(旅游目的地)旅游强镇、生态旅游示范区、乡村旅游示范点、星级农家旅馆和星级农家饭庄。

加快提升我市旅游商品研制开发生产能力,4.加快推进以石城白莲产业、客家传统民间民俗装饰品、工艺品等为重点的旅游食品、工艺品产业开发。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强化旅游经济功能。

打造旅游精品景区。一是加快将通天岩和瑞金叶坪红色景区打造成国家5A级旅游区;二是加快将以和谐钟塔为主题的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打造成“现代都市的滨水客厅”三是加快将陡水湖景区打造成中国的奥地利)月亮湖”四是加快章江湿地公园、深航南康国际大酒店等重点项目建设工作,5.整合旅游重点资源。把南康建设成中心城区的后花园”五是加快整合石城县九寨温泉生态养生旅游景区、通天寨丹霞地貌景区、赣江源生态旅游景区等旅游资源,着力打造生态养生旅游示范区。六是加快将龙南小武当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建设项目打造成为赣粤边沿休闲旅游度假区,成为珠三角和海西区居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后花园”

牵头单位:市旅游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旅游景区。

(三)现代物流业

开发区黄金物流中心、章贡区沙河工业园物流中心和赣县红金物流中心确定投资商并确保年内开工建设,1.继续推进综合物流园区和中心城区六大物流节点建设。综合物流园区确保按计划完成总工程量的三分之一;空港物流中心启动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工作。水西货运码头物流中心年内确定投资商,南康市龙岭物流中心要在运营中探索完善功能,提高物流服务水平。

按计划完工并投入使用。石城、会昌、安远、兴国等县的物流中心要完成规划并确定投资商,2.龙南、于都、定南、瑞金、全南等县(市)物流中心要抢抓进度。争取年内开工建设。信丰、寻乌、崇义、上犹、大余、宁都等县要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抓紧规划建设物流中心。

培植和壮大规模以上物流企业。各县(市、区)年内要重点发展两家以上货运类、一家以上货物运输或仓储配送类规模以上物流企业,3.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同时做好在规模以上物流企业中遴选推荐参与国家A级物流企业评审工作。

引进有信息平台建设和管理经验的企业合作开发,4.继续开展信息平台监控中心和资讯中心建设。并给予政策扶持。

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责任单位:市物流办、市商务局、市工信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四)商贸流通业

1.继续抓好粮食城、南门口地下综合商城等重点项目建设。

立足“四省通衢”商贸中心定位,2.以发展大商贸、大市场、大流通为方向。规范和合理布局商业网点,重点推进县级乡村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和实施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万盛购物中心、商贸城、大润发超市等大型商贸设施建设。大力规范和促进社区商贸服务,支持和鼓励社区办便利店、书店、家电维修店等。大力发展家政服务业,完善家政服务网络平台建设;积极推动“放心早餐工程”建设。

强化农村商品配送能力,3.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以健全农村流通网络。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为着力点,进一步构建完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积极开展家电下乡工作,4.认真执行国务院扩大消费、搞活流通的各项政策。扩大农村家电产品消费。

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城乡规划建设局、市农业和粮食局、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

(五)信息和科技服务业

信息服务方面:

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和政府门户网站平台管理,1.完善电子政务统一应用平台。加快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和应用,加大政府网站建设力度,提高政务信息共享和利用水平。以信息化项目建设为载体,整合信息资源,构建政务数据中心。

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2.开展企业信息化推进活动。

使全体市民共享信息化发展效果。3.开展农业农村信息化、乡村社区信息化、社会事业信息化建设。

推进“数字”无线乡村”和“智慧工程”建设,4.加快通信网络建设。提高全市信息化水平。

牵头单位:市工信委;责任单位:市文化和广播电影电视局、广电网络传输分公司、市城乡规划建设局、市房管局、市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办、各通信营运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科技服务方面: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以上,1.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取得重要阶段性效果。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30%通过科技创新研发列为省级重点新产品达到50项以上,专利申请量增长20%

集中力量培育钨新材料、稀土新材料、氟化工新材料、永磁电机、新型动力电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医药、电子信息作为主攻方向。力争风电永磁电机、汽车新型动力电池、LED半导体照明、生物医药等产业率先突破,优先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引进培育一批拥有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较强研发能力的企业,实施国家、省、市级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促进生产要素和优势科技资源向园区、基地聚集,3.推动高新技术园区管理创新和“二次创业”支持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开发区硬质合金及刀钻具、稀土永磁资料及永磁电机产业基地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

积极争取国家、省支持,4.加快平台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力争省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钨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科技部批准;同时。组建中国(赣南)脐橙科学研究院和稀土工程研究院。加大培育力度,做好一批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准备工作,包括:南方稀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五矿稀土发光资料研究开发中心、赣南医学院营养与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认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钨与稀土研究院申报动力锂电池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赣南医学院申报转基因省级重点实验室、疼痛生物医学省级重点实验室,石城县申报成立荷花研究院。整合资源,申报成立省级技术创新促进中心;完善条件,促使开发区向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范迈进。组建高性能钕铁硼磁钢、钨与稀土新资料及资源综合利用、优质低耗e型杂交水稻等一批具有优势和特色的科技创新团队,并争取认定为省级优势科技创新团队。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市质监局。开发区管委会,相关企业。

(六)文化创意产业

1.编制完成《市“十二五”文化及广电产业发展规划》

争取在市实施红色历史文化多媒体资源库(广播电视音像资料数字化维护)特色文化产业群培育工程(产业园区、印刷产业)文化产业公共平台建设工程、文艺演出院线建设工程、文化产业守业就业扶持计划重点项目、广播电视村村通、国家应急广播工程、广播电视统一监管工程、广播电视新业务开发、扩大直播卫星应用工程、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工程、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城镇数字影院建设改造工程、广播电视媒体网络传达建设、纪录片产业发展工程等重点项目。大力推进创意大厦改造升级,2.做好项目研究和储备工作。促进赣县红色动漫产业基地的投资建设,加快瑞金文化会展中心项目前期准备,做好组建宋城文化集团的有关基础工作,推进南市街、八景台等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影院改造建设、有线网络增值服务、网络电视、地面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等重点项目建设。

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基础设施、体育产业等四项工作总体进入全省前三名,3.打造体育强市。使我市体育事业发展水平与建设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特大型、区域性、现代化中心乡村相匹配。

力争今年下半年开工建设;加快中心城区河套内章贡区奥林匹克广场建设,4.全力做好奥体中心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做好红旗大道田径场改造项目的交评、环评工作并尽快启动建设,解决老城区健身场地严重缺乏的问题;推进市少儿体校综合训练楼暨全民健身服务大楼项目建设,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精心做好市第三届运动会的竞赛组织工作。5.配合省政府及承办单位组织好“七城会”击剑、拳击竞赛。

明确工作目标,6.成立第十四届省运会筹办工作机构。着力做好场馆建设、大型活动组织、运动员输送,教练员、裁判员培养及宣传造势、竞技水平提高、体育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筹办工作。

牵头单位:市文化和广播电影电视局;责任单位:广电网络传输分公司、市体育局、市城乡规划建设局、市城管局。

四、保证措施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真正把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合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发明一个良好的环境。要配齐配强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机构和人员,实行专门机构、专职人员的工作机制。

(二)健全政策扶持机制。要切实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制定与国家、省、市相关政策配套、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降低服务业市场准入门槛。加大服务业领域财政资金投入,充分发挥好市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资金的引导作用。

(三)健全项目推进机制。加强项目跟踪。强化项目推进,确保项目尽快达产见效。对项目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及时了解掌握并通报项目的进展情况,不时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