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0 08:27: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就业问题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变革的不断深入,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发展虽然取得一些成就,但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一直是人们茶前饭后谈论的问题。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无法顺利就业和充分就业,给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社会发展带来很大的挑战和困境,影响着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在当前社会不断转型的形势下,应该尽快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2012年有624.7万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0.9%,扣除虚假就业、不完全就业等因素,实际失业率远大于9.1%,2013年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是全国平均失业率的两倍。2012年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只有55%,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大,经济增长快,大部分就业岗位集中在发达地区,不过发达地区也存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为解决本地生源的大学生就业,通常发达地区会进行地方性保护,如在就业时要求本地户口,这使得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更为突出,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值得思考和探讨。
一、贫困地区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根源
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根本不愁就业问题。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形成,成为政府和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均暴露出来,其中贫困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其存在的瓶颈和挑战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1.贫困地区人才发展整体环境较落后
地区综合引力有待于提升,大学生需要适当的人才培养环境,但是在我国很多贫困地区根本不具备这种条件和环境,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本来就不够好,基础设施薄弱,人才待遇较低,施展才能的软硬件条件欠缺,很难以吸引人才长期逗留,缺乏推进人才发展的主要动力,导致很多人才都不愿意滞留在贫困地区。
2.人才模式不够科学合理
目前在贫困地区大学生就业形势不乐观,其实还受到另一个方面的影响,在贫困地区人才培养方式上简单粗放,人才发展空间不足,工作理念和方法让大学生无法接受,很多人才都不愿意在贫困地区发展,无法吸引和留住人才。事实上贫困地区最需要人才,人才的缺乏使得贫困地区的发展更加缓慢和缺乏后劲。一方面留不住人才,一方面又需要人才,这形成了恶性循环。经济要发展首先要解决人才问题,不破除这个恶性循环,经济就发展不起来。
3.教育投入不足
高等教育模式是按照城市发展水平的逐渐发展起来,很多贫困地区根本没有很多教育资源,贫困地区的学生到大城市学习和发展,这是目前一个必然趋势,但是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在外地工作也会面临很多难题和挑战,很多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会因为户口问题或者是城市住房问题等,而面临着很多问题,很多企业不愿意选择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在地域上也具有一定的歧视性。
大学生所学与社会需求脱节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沟通协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在工作中非常重要的能力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中被突视,在大学教育中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大学教育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学生根本就没有在大学学习中得到有效工作能力,只是混得一张文凭。大学生就业存在结构性矛盾,一些名校以及热门专业的就业率是相当高的,就业问题主要存在于一些长线专业。在高考竞争中,贫困地区教育资源投入的不足,特别是师资的不足使得贫因地区考生在院校及专业选择处于弱势,不得以选择一些就业困难的院校及长线专业,因此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在这些普遍存在问题上更加严重。要解决就业问题必须先解决这些根源性问题。
二、贫困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策略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是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问题,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更是贫困地区摆脱困难,和发达地区共同富裕的一项重要工作。贫困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些根源性问题不是短时间能够改变,笔者总结目前形式,对贫困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看法。
1.从教育抓起逐步提高大学生素质
首先国家要均衡教育资源的投入,发达地区已优先发展起来了,国家在教育投入上应向不发达地区倾斜,发达地区带动不发达地区,共同发展教育事业。其次,国家应调整教育政策,从基础教育抓起,改变应试教育模式,重视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把人才教育分层次,不能都发展高层次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技能教育应同步发展,不适合社会需求的院校与专业应坚决关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适当的教育对社会资源的浪费是巨大的,不能误人子弟。再次,国家应加大就业培训力度。大学生就业问题存在结构性矛盾,紧缺与过剩并存,培训能有效解决因专业技能不符合社会需求而引起的失业问题,结构性问题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问题就大大地缓解了。
2.加大对贫困地区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扶持与宣传力度
贫困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我国政府必须重视和解决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为了刺激贫困地区大学生就业,应该制定一些针对贫困地区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如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向贫困地区倾斜以及社保补贴等优惠措施,并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大学生能到贫困地区就业。贫困地区就业是挑战也是机遇,在就业问题严峻的形势下,应该对自身进行明确定位,不能好高骛远或者眼高手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存在很大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和现实不一致导致,宣传工作到位了,就能有效缓解这个问题,达到促进就业的目的。贫困地区的就业扶持政策对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对全国均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有积极促进作用,不仅能改善贫困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同时,还能促进我国贫困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
3.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带动就业
贫困地区经济不活跃,新增就业岗位有限,扶持高校毕业生回乡自主创业是一种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手段。大学生在外学习过程中,接触经济发达地区一些发展模式,回乡后可结合当地一些特色产业进行创业,如古田县的食用菌产业就可借鉴发达地区设施农业的先进做法进行创业。高校毕业生的自主创业即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也必将增加一部分就业岗位,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大部分贫困地区第一、二产业比重较大,吸纳就业有限,据麦可思研究院的抽样调查表明,高校毕业生创业大部分集中在劳动密集第三产业,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即可优化产业结构,又可促进就业,是一举两得的良策。
4.加强对贫困地区经济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贫困地区应转变观念,解决就业问题不是一项负担,而是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应该刺激大学生向贫困地区就业,这样能促进贫困地区人才创新模式的最终形成。贫困地区的人才需求量非常大,因此,大学生的就业其实存在很多有利条件,只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吸引在贫困地区,树立正确的发展理想和目标,能认清自身的重要性,便能在贫困地区获得很好地发展。应该发挥学校、企业和市场等方面的综合力量,推动我国贫困地区大学生更好地就业,为其创造有利的条件,推动我国贫困地区有效人力资源生产模式的创新和发展,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3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3,6:16-18
[2]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02-24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现状 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大学教育的不断扩招,实际上是践行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理念,这种去精英化的趋势始于上世纪末,由此更多的人得以进入大学接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但是随着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加之就业环境中就业政策、观念、模式等不断变化,高校毕业生在就业问题的解决上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1新时期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分析
1.1人口经济学的规律影响着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首先,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巨大,即使在当前人口出生率较低的情况下,每年增加的人口数量也不容小觑。在其影响下,随着之前出生的人口逐渐进入成年劳动力阶段,我国每年新增加的劳动力数量也是惊人的,而这也远远超过了每年我国新增岗位的数量。其次,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不断明显,劳动力的素质也得到了明显地提高,在这种去精英化的影响下,大众教育比较继续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但是随着大众教育的不断普及,高校毕业生的精英特点也被冲淡,这就使得其在人才的竞争中不能很好地把握主动权,建立自己的优势,从而使其在择业方面处于被动地位。
1.2结构性失衡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缺失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有些专业社会中本来就需要的非常少,在社会上属于冷门,学生见此也不会倾向于选择此专业就读,而且很多高校都没有在这方面开设相关的课程,也缺乏此类专业的设置,因此社会的少数需求就不能得到满足。而对于那些社会上的热门专业,很多学校都竞相地加入到此类人才的培养中,其中不免有着一种跟风的现象,于是随着学生招生的不断增加,最后的毕业生就远大于社会需求。这主要是体现为大学教学内容的设置缺乏开放性,大学教学的内容过于强调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这就使得大学教学在开放性方面的做的不足,而且影响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1.3社会用人单位在用人上存在着较多不合理的现象
对于大学生而言,由于他们多是在校园中学习和生活,从而必定会在工作经验方面有所缺乏,对他们来说时间是一个硬伤。而且在这类人才聘用思想的指导下,很多社会企业忽略了对大学生潜力和可塑性的考虑,对于其自身而言也是一种人才损失。有些地区的相关政府部门受限于狭隘的眼光,在人才的吸收和招聘方面往往也有户籍的限制,如一些地区的公务员招聘中这种现象就很常见,甚至有些地方政府也会在企业的招聘中,强行要求他们招聘本地区的人才。
2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发展途径探索
2.1国家要将强对大学生就业的宏观调控
首先,为了减少地区间的收入差距,缩小地区间的发展距离,同时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国家要在政策方面给予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以政策支持。随着中西部经济的发展,人才需求市场的进一步被打开,更多的人才需求潜力将会显现,这样就会实现西部经济发展和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的双赢。其次,政府还要加强对人才需求的预测,从而指导学校课程和专业的设置,以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人才需求的敏感性。政府将自身所掌握的人才就业信息提供给学校和社会,从而指导大学教育的改革和人才的培养,并且在过程中也能够实现对学生专业选择的指导。
2.2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
学校和教育部门,要适时的对大学生开展一些和就业有关的指导和培训活动,引导他们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刚入大学的时候,就要加强培养对大学生就业形势还有就业相关知识的分析上,让大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知识,并让大学生自己对未来的发展有一个明确的计划,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大学生在面临就业问题时不知所措的状态。我们学校和教育部门要充分的发挥出指引的作用,椭学生树立起来正确的就业观还有价值观,每个人都是个体,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帮助大学生打破“精英化”的就业观念,建立起“大众化”的就业观念,这样才能顺利的走向精英道路。
2.3不要怕挫折,对自己要有充分的信心
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 ,但是这个时候一定不能打退堂鼓,更不能产生自卑的心理 。有一句话说得好,“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挫折,才能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所以,我们在遭遇到挫折之后,要认真的分析,并且找出失利的原因。要清楚的明白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失利了就重新再来,调整好自己的目标,不好高骛远,一步一步来,不要怕挫折,对自己要有充分的信心,并根据所应聘单位做好充分的准备,总相信一定会成功的。
3总结
总之,因为大学生就业人数越来越多,所以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也非常的严峻,所以才导致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成为社会上热门的问题,由于大学生自身的一些原因,再加上教育体制以及社会上的种种因素,所以把关于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变得炙手可热,由于种种的因素所带来的就业问题,让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在如今的就业危机的环境下,怎么才能让大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这需要学校、家庭还有社会共同采取有效的措施,尽快的缓解,或者是接触大学生在面对就业时所出现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 徐才千.提高大学生就业满意度途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1(9):112-114.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状况;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027-1.5
教育的发展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的重要环节,是现代化国家发展的基石,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发展教育可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然而,大学生就业状况,关系到国家及大学生自身事业的发展状况,也是影响社会、家庭安定的重要因素。因此,深入研究大学生就业状况,提出有效地解决途径,也是关系到我国长治久安,保障国家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
一、大学生就业相关含义
1.大学生就业观的含义
有人认为大学生就业观的含义为:大学生这一就业主体对就业目的、意义、方式、空间等方面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由就业的动机、就业的定向、就业选择范围、途径及方式等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大学生就业观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所制约,具有社会性,同时又受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个人的经验所制约,因而又具有个性。
2.就业的含义
就业是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合法的社会劳动,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的活动。它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获取劳动报酬的过程,二是就业必须得到劳动报酬。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性
1.可以促进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我国目前正处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知识型人才,是我国科教兴国的核心基础,大学生就业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是关系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分析,使大学生就业可以顺利进行,对于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起到关键的作用。
2.可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改革是关系到国家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而大学生就业状况的是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就业状况直接反应高等教育改革的成果,它可以加强高等教学质量的提高,深化教育改革。
3.是大学生学习就业的基础
大学生就业可以让大学生在根本上了解自身的状况,使大学生正确的看清自己与社会间的差距,从而加强学习和锻炼,他们不应该是因为就业而就业,而应该通过就业这种方式,来锻炼自己,发展自己,成就自己。
三、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1.服务社会思想不强
部分大学生受经济利益影响,人生价值发生倾斜,就业理想功利化,很少有人考虑去基层锻炼。在对利益发展进行衡量的时候,他们更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他们中基本上没有人结合国家利益考虑,所以,目前的大学生,缺乏历史和社会责任感。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一起向大城市涌进,而对于边远的基层无人过问,这就造成用人单位之间的人才不均衡,使得资源配置不合理。
2.没有职业规划和就业方向
大部分大学生在刚入校的时候就已经知道目前就业形势的不乐观,可是却有很少的人能够很早的把我自己的就业方向。他们缺乏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对自己也没有很客观的了解和评价。在就业中,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把工作仅作为一种挣钱谋生的方法,他们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和未来的事业发展没有充分的预见。他们只会眷顾工资待遇、薪酬福利,而对于职业兴趣和发展前景很少考虑。这样,便很容易使他们选择了自己不愿意做的工作。
3.左顾右盼,没有明确的方向
很多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都是边看边瞧,他们缺乏诚信思想和明确的方向,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态度造成了就业观的多向性和不稳定性。更有甚者,在应聘材料中无原则地抬高自己,对自己的应聘材料弄虚造假,而违约现象也是经常在发生。然而,这些大学生由于没有诚信思想,造成他们的就业观也失去了正确的方向,同时对他们的就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影响了学校和就业单位的正常工作,也阻碍了其他同学的顺利就业。
4.没有自信心,依赖性强
目前,在准备就业的大学生中,他们过分的依赖学校及家庭为他们推荐工作,想要自己找工作的学生很少,同时,他们对于自己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缺乏应有的自信心。然而,想要自主创业的学生也比较少,即使他们考虑过自主创业,但是他们仍然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准备。他们对于创业中即将遇到的困难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同时,他们也缺乏战胜风险精神,担心失败又害怕挫折。因此,大部分大学生对凭借自己的学识和能力进行就业竞争缺乏足够的自信。
四、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对策
1.充分发挥社会和政府的政策优势,扩大就业渠道
政府职能对大学生就业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优势,把阻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因素进行变革,完善劳动和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引导和促进大学生正确就业观的建立和发展。为大学生的就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要引导大学生的就业观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大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基层、西部等需要的地方去,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2.不断加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1)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和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就业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也是使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基础。不断加强大学生就业意识,把就业观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思想教育,把就业观教育定做基础,不断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学习观的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所以,深化大学生思想教育,转变大学生就业观中产生的歪曲意思和思想,不但可以更好的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同时为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2)关注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
就业观是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反应,价值观的形成是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慢慢形成的。,所以,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必须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我们要切实加强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3)通过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高校应通过加强各种宣传活动的开展,逐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通过深入开展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个性化的就业观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念。从入学开始,学校就要把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内容渗透到马列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就业指导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去,渗透到大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生活中去,渗透到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和实习当中去,以形成良好的就业观教育氛围。
3.向良好的家庭教育观念发展
社会和高校是对毕业生进行教育的重要方式,要是大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念,只依靠社会和学校教育是很难满足要求的,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就业观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大学生要正确看待认识价值问题
国家和社会要正确引导大学生识人生价值的形成,对于就业中产生的问题和矛盾,要正确理解,积极寻找符合实现自身价值的方法。而对于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还是需要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调适。然而外部环境仅起到推动作用,关键还是大学生自身积极主动的态度,才会做到事半功倍。
五、总结
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是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而从大学生角度来看,就业观的转变是一个非常不轻松的话题。如果想要改变目前国际金融危机条件下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首先就要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重视,经过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积极努力,大学生的就业能问题将会进一步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文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J].思想政治研究,2008(1).
[2]彭志刚,潘一鸣.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心理 现状 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1.08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market competition is increasingly fierce, and in college students' Graduation number increasing,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on college students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therefore, to understand the employment psychology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the effective way to guide,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concept of employment, to ensure the successful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sustained and steady growth of the economy of our country. This paper through the brief analysi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improving th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psychological status. In order to be able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smooth progress of students' employment.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psychology; current situation; factors; countermeasures
目前,在市鼍赫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①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长远发展,而且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有效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时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成为提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必要途径。
1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现状
1.1就业期望值较高
长期以来,大学生都被认为是精英人才,是天之骄子,因此,这种社会意识使得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心理优势,认为与社会青年相比,自己有文化、有知识,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所以其就业期望值很高。
1.2存在自卑心理
虽然与社会青年相比,大学生有文化、有知识,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其在求职过程中,很多大学生都深受打击,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工作技能等,在就业过程中会遇到诸多不顺,从而使得部分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②这种自卑心理,造成大学生缺乏就业的信心,就业竞争力不足,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1.3具有从众心理
在就业过程中,很多大学生没有客观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未能认真考虑自己的就业需求、就业方向以及适应能力,盲目跟从其他同学的就业方向,从而给自己的长远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1.4具有焦虑心理
应聘是就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应聘过程中,一些大学生会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从而影响到自己的表现,没有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印象。而且,在就业竞争中,一些大学生可能缺乏自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进而产生焦虑心理。③另外,一些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盲目参加招聘会、投简历,并且看到其他已经顺利签约的同学,从而产生焦虑感。
1.5具有攀比心理
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会有意或无意地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例如,比薪资待遇、工作环境等,如果感觉自己找的工作没有其他同学好,就会放弃自己的工作,这种攀比心理,给大学生的顺利就业造成不良影响。
1.6具有依赖心理
目前,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并不急于找工作,而是待在家里,让父母帮忙找工作,希望父母能够花钱、托关系帮助自己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甚至有部分大学生会让父母帮自己投简历找工作,这种强烈的依赖心理,使得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
2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主要因素
2.1就业形势严峻
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使得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再加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不适应等方面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④同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高校扩招规模不断增大,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增加,而就业岗位有限,供需之间的矛盾致使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
2.2就业观念不合理
虽然在原则上学生能够自主选择专业,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的社会文化制度、就业形势以及家庭压力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大学生不能自由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专业,从而给大学生的就业造成一定的影响。⑤在家庭方面,许多父母可能会以工作稳定、工作地点以及薪资情况等来要求大学生选择工作,在社会方面,受到拜金主义、人情关系等不良影响,许多大学生过度重视薪资待遇、工作条件等,从而导致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合理。
2.3缺乏完善的就业保障体系
目前,由于受到户口指标、跨区域就业等政策的影响,许多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⑥虽然国家已经颁布一系列的政策来突破以往政策的限制,但是,由于各级地方政府的理解程度和贯彻程度不同,大学生的自由流动存在着诸多问题,进而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困难。
2.4自我认识不足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大学生毕业人数逐渐增加,以往的精英教育已经逐渐成为大众教育,而大学生也从过去的“天之骄子”沦为普通劳动者,但是,在实际就业过程中,许多大学生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这种转变,盲目高估自己的身价,过高期待就业条件,没有正确定位就业方向,从而影响到自己的顺利就业和长远发展。
3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的有效对策
3.1制定完善的就业保障体系
就业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国家应该根据目前的社会形势,制定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⑦政府应该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就业规划,不断增加就业岗位,以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同时,政府应该努力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不断增强中西部城市、中小城市的吸引力,大力支持大学生到经济落后地区就业,以缓解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竞争压力。另外,政府应该制定完善的就业保障体系,严厉打击虚假招聘信息,建立良好的就业环境,合理优化配置人才资源,以实现经济健康发展。
3.2积极改革高校专业结构
就业形势与高校专业设置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会给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高校应该积极与时俱进,合理调整专业设置,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以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和时代性。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高校应该立足于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结合自身的教学特色、大学生的发展需求等,合理O置专业,夯实大学生的理论基础,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实用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3.3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在高等教育逐渐普及的情况下,大学生应该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充分考虑就业形势和发展需求,合理选择职业,以实现自我的长远发展。实践能力较低,工作经验不足是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努力夯实自己的理论基础,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同时,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深入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正确认识社会和自我,准确定位就业方向和就业目标,及时把握就业机会,以确保顺利就业。
3.4大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方式,因此,政府应该制定专门的发展策略,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支持,以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⑨同时,大学生应该改变就业观念,努力克服依赖心理、自卑心理,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以实现灵活就业。
4总结
总而言之,就业问题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它不仅影响到大学生的持续发展,而且会影响到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因此,在就业竞争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国家应该制定科学的就业政策,建立完善的就业保障体系,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以维护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大学生应该紧跟时代潮流,充分认识自我的发展需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长远发展。
此文为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团体干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该项目获得省部级立项,项目编号:2016LY500W03
注释
① 刘春雷,于妍.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学刊,2011.6:81-88.
② 崔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才智,2014.34:190.
③ 乌拉,旭日花.大学生就业心理及其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6:19-21+43.
④ 陈慧义,宋歌.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5.18:176.
⑤ 左莉.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影响因素探讨[A].《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政用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5:1.
⑥ 张丽娜.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D].渤海大学,2014.
⑦ 江滨,王兴国,高原璐.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分析及调适对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2:111-115
一、大学生求职中的不良心理状态
(一)眼高手低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以前为计划经济体制,高校招生人数少,大学生毕业后国家采取分配制度,大学生被当作是知识分子的代表,优越性不言而喻。九十年代后期为了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我国高校扩大了招生规模,同时逐渐由分配制向自主择业转变,这就造成了人才竞争的优胜劣汰,而大学生的思想没有及时转变,仍然存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心理状态。而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多为理论学习,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又不愿意从基层做起,挑剔岗位,眼高手低,既不愿意去一些基础性岗位,又没有能力去应聘到待遇好、实力强的工作单位,思想上就会产生一些失落感而错失许多就业的机会。
(二)急功近利
一些同学以薪酬高低片面去衡量一个职业的优劣,一切向钱看,只注重眼前利益,没有长远的职业规划,不关注本专业的发展前景,急于落实工作,很快变成了为了工作而工作,根本没有考虑过所选的工作是否适合自己的专业,能否胜任该岗位,工作一段时间后,又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从而导致频繁跳槽,跳槽不仅损害了工作单位的利益,占据了其他人的就业机会,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给自己的求职心理造成压力。
(三)攀比心理较强
以其他同学的择业作为参考标准,如果自己的工作环境,工资水平比其他同学差,虚荣心攀比心就会作怪,因此放弃工作岗位。
(四)消极依赖心理
我国八十年代实行了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多数大学生为独生子女,学生独立意识差,在面对择业时,寄希望于家庭,托关系,找人脉,依靠关系四处奔波为自己寻找工作成为一种潜意识。自己不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中去,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展示自己的才能,认为只要关系硬便能找到好工作。上述消极的依赖心理往往会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五)患得患失心理
职业的选择往往也是对机遇的一种把握,错过良好的就业机遇,将会与成功失之交臂,存在这山望着那山高,患得患失,这也是导致许多毕业生陷入误区的心理障碍。
(六)盲目自信心理
有的同学在学校学习期间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毕业之后认为自己的学校是重点学校,自己的专业是热门专业,自己的成绩优异,所以择业标准比较高,到头来往往因为自己的择业标准过高而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或者即使就业了,总会感觉自己屈才了,对周围的环境和同事不屑一顾,认为自己比别人要高一等,存此一种自大心理,这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就业心理,也会因此在择业中心理受到挫折。
二、就业过程中,应对不良心理状态的方法
(一)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总结自己以往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正确面对自己能力和性格上的优缺点,也可以从别人的评价中认识自己,同时自我反省,自我检查,自我总结,把自己的心态放低,做一个长远的职业规划,并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二)积极的面对现实
由于大环境的影响可能出现就业形势不乐观的情况,要积极面对这种情况,调整心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每个人的学历、专业、能力以及社会经验水平都不相同,各有各的特点,因此要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同时不断的学习社会知识,努力展示自我,推销自我。及时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用人单位招聘情况,从而确定自己的择业目标。
(三)发挥长处,做足就业准备
在求职过程中,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把握机遇。在择业的前期准备过程中,首先考虑自己的专业,以做到专业特长与职业要求相匹配。同时考虑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不能一味地强调专业对口,还要听取家长,老师的意见,做到有目标性的择业。在面试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多了解和学习岗位相关知识,对用人单位有详细的了解,做到思路清楚,有备而来。
(四)高校应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
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可针对大学生不同专业,学习成绩,综合能力,生活及家庭环境进行有特点,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抓住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源,把握就业状态,以帮助学生尽快走出就业心理误区。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是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基本途径。
(五)正确面对挫折,学会给自己减压
一种不良情绪隐藏的越久,使人受到的伤害就越大。当因挫折给心理带来巨大压力,而又一时难以克服时,就需要适当的方式发泄出来。比如,向朋友倾诉,一吐为快。也可以去打球,爬山,参加体育运动。但是在宣泄的同时要注意场合,以及宣泄要适度。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着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昌盛,社会的发展,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学生本人共同努力。关注大学生就业,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辅助其成功就业,使大学生成為祖国未来事业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丁韵,王华敏.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调试探析[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2).
[2]张兰芳.浅析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调试[J].中国大学就业,2015(16):78-79(6-7).
[3]刘颖.大学生择业不良心理浅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04)
[4]李晓东.大学生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极其调试[J]. 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力;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随着经济大发展和人才储备的增加,就业形势愈发严峻,高校毕业生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在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众多因素中,就业力不强,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是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必须提高大学生就业力。
一、大学生就业力的内涵
就业力,即就业能力,是个人在经过学习之后,能够具备的获得工作、保有工作和做好工作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所指范围广泛,不仅有认知、表达、生存等能力,还包括专业的技能,如技术维修、技术管理等能力。
就业力概念的提出,源自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当时主要指个人受雇佣的潜能。到了70年代,就业力的研究重点放在增加劳动者的技能和知识方面。80年代,就业力的研究重点是公司和组织。20世纪90年代之后,研究重点转移到个人层面,在欧美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中,就业力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
对就业力的具体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笔者认为,虽然就业力说法各异,但总的一点是 不变的,就是它是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大学生就业力是大学生寻找工作的职业能力,更是适应社会、长期发展的职业能力,是一种集适应能力、动手能力、专业能力、创新和心理等等各方面的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力的现状
我国的高等教育越来越趋于大众化,大学生人数激增,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危机波及范围的广泛性,更加重了大学生就业的难题。根据国务院常委会议,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生毕业人数高达699万人,比2012年多19万人,再创新高,并成为我国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这也增加了市场压力。
我国各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能力不强、创新意识不足、实践能力弱、综合素质低等问题。尽管素质教育改变了传统教育的一些不佳现象,但由于学校等方面不够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对于新技术的和专业知识缺少学习兴趣,学校不能引导学生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少学生偏科现象严重,或者只注重书面知识不注重社交、心理等的学习,综合能力不高。很多用人岗位不仅看中专业知识和技能,更看中个人整体素质,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真正做到全面发展。
三、大学生就业力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力严重缺失,导致就业难的问题更加严重。
1.大学生择业观问题。要想获得适合自己的职业,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目前,很多大学生在择业观念上存在思想误区。不少大学生认为,岗位的选择必须要高薪,并且过分看中短时间内的公司待遇,而忽视了对自身能力和岗位适应性的考虑。还有不少学生,因为家庭条件较好,抱着依赖家人的心理,认为岗位应该由父母帮自己找。面试以及联系用人单位时都要求父母陪同,没有独立自立的能力。另外,吃苦能力差。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即便不是,也处于较为优越的生活环境中,缺乏吃苦能力。面对社会中新的环境与关系,畏惧退缩,或者懒散不上进,不仅不能抓住热门行业,还不利于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有些同学不愿到基层、到条件较为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就如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新疆等地区大量职位空缺,这明显不利于就业。
2.缺乏核心竞争力。首先是大学生本身具有的能力。不少大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更不能保持继续学习,不能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水平和技能,这就在就业时处于落后状态。在创造性学习和举一反三、不断发现、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方面,也存在不足。不少大学生习惯了学校了被动式教学的方式,主动学习的意识差,且不能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很好地结合,不能应用到实际中。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现今的新员工动手能力差,不能在进入公司后立马开展工作,需要长时间的培训学习。其次,在社会交流方面,也存在明显不足。独生子女大多缺乏团结和团队意识,我行我素。还有人在与同事的沟通相处方面处理不好,不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过分计较个人的成绩和得失,对待上司缺乏礼貌等等
3.职业能力不成熟。首先对求职岗位不理解。很多应聘者乱投岗位,不能深入地了解单位情况,应聘时对公司情况一无所知。其次,个性欠缺。有些大学生性格封闭、内向,不能主动寻求岗位信息,失去很多求职机会。并缺乏面试技能,不能很好地应对面试时出现的各种情况。有些学生没有专业的就业指导,对就业形势理解不够,且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盲目就业。
四、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消除只求高薪的观念,摈弃优越心理,将自己置于一个普通求职者的位置,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首先要认识到岗位都是一样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管什么工作什么岗位,都能体现自己的价值,都是可选择的一部分。其次,要先就业再择业。尤其对于不知道自己未来规划的学生,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二)学校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各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引,开设专门的课程,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岗位信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要从大一就开始,通过认知、实践、定向、完善等阶段制定自己的长期目标。
(三)开通网络平台,加强交流。学校要建立网络服务机制,加强学生与就业指导老师的交流,便于及时解决问题。另外,与其它高校就行网络联合,拓展就业信息渠道。各个高线发挥其自身优势,为学生搭建就业平台。
五、总结
大学生就业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忽视的问题,必须加以重视,通过各方努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力的提高。大学生就业力是其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体现,只有提高就业力,才能促进大学生有效合理的就业。
参考文献:
[1]张进.提升就业能力: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7.
[2]蒲建萍.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
[3]里尔登,等.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成本 就业形势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攀升,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已经突破以往百分之十几的增长幅度,变为跨越式、递进式的增幅。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成本也日益增加,而所谓大学生就业成本是指在校大学生从寻找工作开始到找到工作这一段时间内,为了实现就业所要支付的费用总和。主要包括个人营销费、信息搜寻费、参加招聘会的费用三大类。要想找到一份好工作,高就业成本已经成为影响高校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新问题。但这也得考虑到自己的经济实力,所以分析就业成本,寻求就业费用投资效益最优化的途径,是非常必要的。以下重点研究了就业成本的构成和内容,给出了大学生就业成本增加的原因,并就如何降低大学生就业成本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当前大学生在心理和综合能力上欠缺、在数量上不断增长,以及外部就业环境等方面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劳动力总体上供过于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良好,相对的就业机会也就增加了,但是最近几年,国家扩大了对大学生的招收数量,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增多,但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不肯从基层做起,所以在客观上无形中就给他们增加了压力,从而造成就业难的问题。
(二)大学生职业素质偏低。很多大学毕业生每天都在抱怨工作不好找,可他们从不想自己对许多工作存在着偏见,认为有些工作不适合他们做,尤其是苦力工作,他们觉得自己就适合坐办公桌,所以就形成了很多人找不到工作的现象。还有的毕业生就算找到了工作,也会听到老板抱怨他们专业素质、业务能力不如扩招前的大学生综合素质高,可事实是大学生整体专业素质却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和心态有了很大的改观,也就是说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因为职业素质这一项偏低,从而造成就业难的问题。
(三)政府在服务职能上缺位。现在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回到家乡后待业,这就需要政府在就业方面提供一些指导,但是我国各地政府在就业服务职能上却有所缺失。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四)企业缺乏培养人才长效机制。很多企业缺乏培养人才的想法,比如很多企业认为招收农民工远比花高价聘用大学生实惠的多,能给他们在短期内创造出更大的财富。而聘用大学生不仅提高了成本还收不到很好的效益,这在客观上也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
二、就业成本偏高的原因
就业成本的持续增加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就业成本的持续增加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尤其是住宿费用和异地求职所带来的就业成本。而造成就业成本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有: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导致就业成本增加;大学生自身盲目的求职心态是大学生就业成本增加的重要原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也对大学生的就业成本增加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成本的措施
(一)大力发展经济
以扩大就业为目的的经济增长,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是解决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治本之策。要利用国家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机遇,推动加快经济发展,努力增创就业岗位,要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为当代大学生向基层、甚至农村地区和中小企业转移创造条件,实现体制转轨和经济转型的良性过渡。
(二)准确定位,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是人生的转折点,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希望,作为一名大学生,首先,要学会自我定位。在就业前要对自身有一个全面的、客观的了解,明确自己适合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在适合自己的职业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和位置。其次,大学生毕业生应该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向大众化阶段过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很快就显示了出来。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不少是结构上和就业观念的问题。因此,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和专业特点,抛弃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尽量做到先就业,如果有条件的话再选择其他职业,走一条降低起点、面对现实、先融入社会再寻求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投入过高的就业成本。
(三)完善政府服务职能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政府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管理,规范就业市场,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信用制度,规范用人单位行为,杜绝一切以营利为目地的中介机构,应鼓励学生大力自荐,拒绝一切不合理的收费而降低就业成本。从而规范就业市场秩序,完善就业市场体制,为大学毕业生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来增加他们就业的机会。
(四)转变企业的用人观念,建立长效的用人机制
造成大学生就业成本的不断增加与一些用人单位的观念有关,部分单位还存在这样的误区:(1)一些用人单位明确提出毕业生须提供这样或那样的证件,比如:外语、计算机、驾照等,对大多数大学生来说,这种情况极易导致成为应聘的盲区,使得很多大学生盲目跟随潮流。(2)一些用人单位在面试时并不考虑学生的经济状况是否能够承受,总之是由初试到复试,管你受的了受不了。(3)一些用人单位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以貌取人”的倾向,造成大学生不管自己有没有钱反正在外观上不能输给别人就行了,从而增加了就业成本。所以推动企业转变用人观念,使企业认识到大学生的长久竞争力和潜在的贡献率,认识到只有大学生才是为他们创造更多财富的主力军,而不是过多的要求大学生有过多的实践经验而拒绝给他们一个就业的机会。这也是降低就业成本的一个必要措施。
四、总结语
大学生就业成本的不断增加是阻碍他们顺利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降低就业成本是当今社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最有效、最可靠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孟令豪. 就业成本增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2)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就业;高校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2-63 -02
目前,我国受世界经济低迷和国内房地产市场调整等因素影响,虽然没有发生较大波动,但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其中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企业困难和就业问题等。大学生就业作为国家就业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顺利与否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就业工作的成败。同时,贫困大学生作为大学中的特殊群体在各个高校生源中普遍占有很大的比例,以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为例,目前我院共有学生607名,其中贫困生140名,约占23%。相对于普通大学生而言,贫困生在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更多更复杂,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到他们本人和家庭成员生存发展,以及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更是创建和谐校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一、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贫困大学生经济问题
随着高校扩招,就业市场越来越呈现出饱和状态,已连续多年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因此大学生们需要付出越来越大的努力,除了在校期间学习活动的激烈竞争之外,其中另一个突出表现就是需要支付越来越高的就业经济成本。早在2008年,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了一次以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和紫金学院等院校的毕业生为调查对象的“南京市大学毕业生就业成本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南京市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所支付的直接成本为人均986.2元,随着物价上涨,这一数额也已然发生巨大的增长。求职的物质支出对于普通大学生而言可能无足轻重,但对本身上学学费的缴纳都存在困难的贫困学生来说则变成了一个沉重的经济负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一问题也或多或少地导致了贫困大学生比普通大学生在求职路上走得更加艰辛。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
贫困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更加容易在求职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除了由于经济的悬殊所导致的自卑心理之外,他们比普通大学生还多了一份焦虑心理,由于家庭经济的困难和父母的艰辛,他们比普通同学体会到更多的上学机会的来之不易,因此在面临毕业就业时也比普通大学生多了对未来无法顺利就业对不起父母和家庭的焦虑心理。同时,贫苦生家庭中很大一部分的家长文化素质不高,视野不够开阔,对社会和大学生的认识不够全面,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因此在贫困生出现以上的心理压力时,不但无法通过与家人的有效沟通将心理压力及时疏解,还无形中增加了负担,导致部分贫困大学生在就业之际出现抑郁状态,甚至经常会看到报道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自杀的新闻。与此同时,包括普通大学生在内的大部分学生对于专业心理辅导都存在错误认识,将接受心理辅导视为丢人的事情,因此贫困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往往不愿意选择心理辅导,也就无法通过专业干预克服困难。
(三)贫困大学生能力问题
大多数贫困生都来自农村,相对城市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农村中学过分注重应试能力训练,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贫困大学生在知识结构和实际操作技能相对较弱。 其次,由于贫困大学生自身的自卑心理,使一部分贫困同学羞于与他人进行主动地沟通交流,其沟通能力也无法得到提高。从而导致他们在就业求职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在用人单位面前推销自己。另外,由于有一部分贫困大学生为了能够支付自己在校的学费和生活费,利用大量的时间在校外从事兼职工作,影响了他们在校的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学分偏低,甚至有多门挂科,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得贫困大学生在求职过程处于劣势,甚至在毕业时有些优秀踏实但表达能力不好的贫困生都无法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四)高校针对贫困大学生就业政策问题
目前一部分高校在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中也存在一定误区,将扶持重点仍然放在物质和资金资助上,实质性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相关措施和政策较少。另外,还有一部分高校的贫困生就业工作比较侧重普遍教育,缺少一对一有针对性的辅导。除此之外,注重就业能力指导,缺少心理辅导;教学方法单一枯燥,理论性太强,缺少实际操作的价值等也是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所存在的问题。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思路
贫困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能否顺利解决,是他们能够和普通大学生以同样的状态走上工作岗位的关键,值得所有高校学生工作者认真对待。笔者根据对各高校的政策、措施的总结、借鉴,现提出以下几点解决思路:
(一)提供物质支持
经济问题经济困难是贫困大学生就业出现问题的关键因素,解决好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解决经济困难问题切实有效的办法首选就是资金资助,高校经费有限,因此,要物质的支持要从政府、社会和高校三个渠道去获取。政府可以设立贫困生就业扶助资金为各高校的贫困生工作提供支撑。其次,高校可与社会企业联系,由各企业设立就业基金,为贫困大学生提供物质支持,高校则以为其输送优秀贫困毕业生作为回报,取得双赢局面。
(二)辅导员加大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关注
贫困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容易遇到更多问题,更加需要关心和帮助。老师特别是学生辅导员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的参谋者和启发人,他们可能是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求职就业困惑和实际问题的最理想的人员,因此,在毕业生辅导员从事就业工作指导时需要将更多的目光投放在贫困大学生身上,能够及时发现并帮助大学生解决求职过程中的具体困难。
(三)引导贫困学生建立正确就业观
第一,采取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相结合的教育方式,通过提前干预,防患于未然,让贫困大学生对心理辅导有正确的认识,提高贫困大学生参与就业心理辅导的主动性,增强心理辅导的双向性和互动性,加强对当代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掌握他们的心理困扰;第二,帮助贫困大学生正确认识求职挫折,培养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会自我调节,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力;第三,加强对辅导结果的反馈追踪,根据贫困大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调整辅导方式和方法,尽可能地给予关注。第四,对贫困大学生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合理定位,调整就业期望值,拓宽就业思路。
(四)注重贫困大学生就业素质的提高
一是开设和完善就业指导课程,开展有针对性多元化的培训、模拟活动,帮助贫困大学生掌握有效的求职面试技巧;二是注重职业技术资格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三是在校内为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一方面能够为其提供物质帮助,另一方面使贫困大学生能够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接触外界,将自我空间扩大,锻炼他们的沟通表达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五)帮助开拓就业渠道
建立贫困家庭毕业生信息库,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其就业;深入开展走访用人单位工作,邀请他们走进学校,为贫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建交流平台;充分利用校友资源,要求院系所有教师参与到就业工作中来,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安国之策”。就业对于国家而言,它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而促进并保证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帮助贫困生大学生找到自己的定位从而顺利就业则是高校为创建和谐社会所作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苏剑,叶淏尹,房誉.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J].经济学动态,2012,(02).
[2]赵立明.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初探[J].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06).
[3]谢勇,王永义.大学生就业成本的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07).
关键词:产业 产业转型升级 大学生就业
2016年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65万人,高等教育如何根据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调整,实现大学生就业的充分就业,是高等教育面I临的重大议题。因此,对产业转型升级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的研究,对指导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1.关于产业的基本概念
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和劳务生产以及经营上具有相同特征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相应的产业分类是指对构成国民经济的各种行业及其活动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和整合的过程,从而形成多层次的产业门类,它是进行产业研究和分析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基础。关于产业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主要包括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法、农轻重产业分类法、霍夫曼的产业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生产要素集约分类法、产业发展状况分类法以及标准产业分类法等。
2.产业结构的变化演进规律
众多的经济学家和相关学者的大量研究表明,产业结构的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其中主要的规律有霍夫曼定律、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地位变动规律、三次产业比重变动规律。
3.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
龚震(2011)认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转型”,其核心是转变经济增长的“类型”,即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转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把粗放型转为集约型,而不是单纯的转行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升级”既包括产业之间的升级,如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也包括产业内的升级,即某一产业内部的加工和再加工程度逐步向纵深化发展,实现技术集约化并不断提高生产效率。
陈妮(2014)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是指产业由相对低端向高端发展、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发展的过程。产业结构调整包含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
二、大学生就业研究
1.大学生就业基本概念
就业是指在劳动适龄段的人所从事的为了获取劳动报酬或为了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大学生就业是指大学生毕业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进行的活动。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包括正在从事和正在寻找各种职业的大学生,包括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
2.大学生就业研究综述
(1)就业研究综述
王飞鹏(2009)归纳就业理论最早诞生于国外,至今形成了代表市场经济的西方就业理论和代表计划经济的就业理论。西方就业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发展于20世纪30年代,至今它的内容已日趋成熟和丰富。概括起来,西方就业理论大致包括凯恩斯以前的就业理论、凯恩斯学派就业理论及现代就业理论(后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货币主义的就业理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发展经济学的就业理论)等三大理论体系。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就业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刚刚起步,我国就业理论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建国初期的就业理论、改革开放初期的就业理论、市场经济初期的就业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理论。
国内学者对我国就业领域的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厉以宁(2001)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中国城镇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吸纳就业的能力趋于下降;胡鞍钢(2002)以劳动力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为基础,预测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认为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的提高对缓解失业压力具有重要作用。
(2)大学生就业研究综述
于成龙(2009)总结目前国际上对大学生就业的研究主要是从需求、供给以及供求匹配等几个角度来展开的(NialloHiggins,2002)。男枨蠼嵌壤纯矗主要是工作岗位的数量与结构存在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数量方面,就业市场工作岗位总体数量增长较为缓慢,与大学毕业生数量的迅速增加形成反差;就业结构方面,既存在大学生不愿从事的大量工作岗位(例如农林牧渔等),也存在因大学生就业能力差而无法从事的岗位。从供给的角度所做的研究结果则指出,大学生就业难的核心问题集中在就业能力(知识、技能、态度等)的不足。从供给匹配的角度看,就业服务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之一。国际上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的重要角度是大学生的收入预期。多米尼斯和曼斯基(DominitzaManski,1996)等专家研究得出了一致的结论:高校学生(尤其是部分专业的毕业生)通常会高估自己的预期收入并且他们的收入预期水平之间由于各种因素的关系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另一方面性别、学校、专业、年级、成绩、家庭背景、社会工作、求职信息等方面因素也影响毕业生个人的收入预期。
国内大部分研究是从教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和探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赖德胜(2001)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劳动力市场分割这一特定制度背景下,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结果;劳动科学研究院研究报告指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主要是由于短期的制度、经济波动和大学专业结构和三大因素造成的。宋福进(2002)则分析和研究了高等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他用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有所差异的就业指标,指出大学生就业问题存在的原因。
三、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
1.产业就业互动理论
(1)威廉・配第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认为不同产业间具有收入的差异会引起的劳动力就业结构上的变化,他在《政治算术》一书中提出,从事制造业要比从事农业得到更多收入,而从事商业最终要比从事制造业得到的收入更多,因此劳动力会从农业向工业和制造业,并最终向商业转移。
(2)配第一克拉克定律
英国经济学家柯林・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首次采用了三次产业的划分方法,并提出了劳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三次产业之间转移的规律,他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将逐步从第一产业(农业)向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呈阶梯式转移。这一结论与配第提出的假说相似,被人们称之为“配第一克拉克定律”。
(3)其他
库兹涅茨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产业与就业之间的结构性变动规律。霍利斯・钱纳里和莫塞・塞尔昆通过对100多个国家的统计分析,得出“多国标准模型”,在这一模型中,除了继续验证“配第一克拉克定律”外,他们还发现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业的变动在结构上相对产业的变动要有一定的滞后性。
2.衡量产业就业关系指标
(1)就业结构偏离度
就业结构偏离度是指各产业中,产值占各产业总产值的比例与就业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之间的均衡关系,主要用来表征产业中就业人数是否合理。一般来讲,如果产值比例与就业人数比例相当,偏离度为O,如果产值与就业人数比例大于1或小于1,就认为存在偏离度。就业结构偏离度计算公式为:结构偏离度=GDP的产业构成百分比/就业的产业构成百分比-1。
(2)就业弹性
就业弹性是指当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不变时,每一单位的经济增长所引起就业增长的比率。就业弹性越大,单位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的水平就越高,依靠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作用就越明显;而当就业弹性较低甚至是负值时,单位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的水平就越低,依靠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作用就越不明显。就业弹性系数计算方式为:就业弹性系数一就业增速/产值增速。
(3)全员劳动生产率
目前我国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将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除以同一时期全部从业人员的平均人数来计算的。计算公式为: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arted from the analysis on the status of employ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in Shaanxi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rried out case investigation, summarized and described advanced practices of typical schools, analyzed several highlighted common problems, including the current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rket and plans, employment target examination system, and employment run mechanism, and made new thought that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novated the employment long-term mechanism,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urrent students' employment work in universities.
关键词: 就业;制度;机制;研究
Key words: employment;system;mechanism;study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1-0230-04
0 引言
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关系千家万户幸福的民生工程,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陕西作为民办高等教育强省,其民办高校灵活的办学机制在学生就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陕西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制度建设并形成长效机制,对解决全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和示范意义,必然会产生积极的建设性的推动作用。
1 陕西民办高校就业工作现状分析
截至2010年12月,陕西省有各类民办高校74所,其中全日制普通高校18所,独立学院12所,非学历教育培训学院38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6所。据陕西省教育厅就业数据统计显示,陕西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普遍在90%以上,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比全国毕业生就业率高出20多个百分点。具体分析,有以下原因,形成陕西民办高校良好的就业态势。
1.1 省级政府部门给予政策扶持 近几年陕西省级政府按照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意见,陆续出台了各项鼓励、扶持毕业生就业政策措施,拓展了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就业的渠道,出台了鼓励毕业生创业的各种扶持政策,引导毕业生多元化就业。政府各有关部门大力培育和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逐步完善毕业生服务体系和网络建设。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加强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在校生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工作。出台了《关于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陕西省就业促进条例》等,要求全省各市、县、区政府,省级各部门对现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进行清理、修订,取消一切不利于就业和人才流动的政策限制,受到毕业生欢迎,实施以来就业形势总体稳定。“2010年新增大学生就业岗位1万个。”[2],“2010年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见习岗位47320个,安排见习毕业生32980人,完成部、省3万人总任务的109.9%,见习留用率达42.4%。[1]。
1.2 陕西民办高校办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声誉不断提升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产业结构 知识流动性
一、我国产业发展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一)企业产业链处于低端不需要大量大学生
当前,按照国际分工,我国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以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为主,相比西方发达国家,知识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处于初级阶段,譬如服务业、金融业、IT行业等具有附加价值高的知识型行业较为落后,而占中国经济主导的传统加工业单位产值较低,利润较薄,这种产业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多数企业对低学历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对于知识型高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较少,从而无法吸纳大量大学生就业,使得大学生资源严重浪费,导致知识流动性过剩。
(二)企业营商环境恶化,造成大量企业倒闭
自2008年以来,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人民币高速升值、原材料价格波动严重、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以及劳动用工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我国以出口导向型的工业经济面临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以加工制造业和外贸出口为特征的企业受到程度不同的冲击,企业订单减少、市场萎缩,收入不断下降,利润下滑严重,一些企业由于现金流中断不得不倒闭。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有关负责人透露,2008年上半年全国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多家,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导致超过2000万工人解聘,这种现象的持续发展导致很多企业用人需求萎缩,减员现象较为普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往往通过减员的方式来达到降低人力成本的目标,大学生用工成本相对较低学历人才高,企业显然不愿吸收大学生就业。
(三)大学生的知识及技能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
当前,受高校教育导向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的知识面较窄,学习过程中过份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很少结合企业的用工需求学习一些专业技能,这样他们所学的理论知识无法适应企业的生产经营,一些企业在聘用大学生后,还要进行相当长时间的岗位培训,从而加大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导致企业聘用大学生的欲望大大降低。
二、高校教育制度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一)高校大规模扩招使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明显突出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开始大规模地扩招,导致大学生毕业人数快速增长,2009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610万,高校的盲目扩招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在供给迅速增加的形势下,用人单位的选择余地就相应增大,一些企业往往相应地提高用人要求和降低待遇标准,社会对大学毕业生需求的增长非常缓慢,甚至已经出现减少的趋势,我国大学生就业供求总量的矛盾近年来逐步加大.
(二)高校教育忽视实践技能导致学生跟社会脱节
近年来,虽然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但传统上重理论、轻技能的教育模式仍未得到根本变革,而且我国许多高校在课程结构上的设置上存在较大问题,往往采取专业分科的方式来设置专业,过份注重理论教育,在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下,大学毕业生虽然基本功扎实,但是缺乏创新能力。大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与现有的岗位技能结构错位,无法实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而且在全部学习生活中,高校安排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太短,对实践的考核方式也不科学,这在很大上造成了教育的封闭性,造成了大学生的学习内容严重脱离生活、脱离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理论与经验和社会实际及企业的生产经营严重脱节。
(三)高校培养模式无法实现就业市场需求
我国一些高校在改革过程中,缺乏市场化的目光,对于人才培养的市场化缺乏足够的认识,当前,随着我国就业市场化步伐加快,大学生就业基本实现了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却未跟上市场化的步伐。学校的招生计划、专业结构、教学内容基本上仍然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运作,教育培养模式严重脱离了市场需求,盲目扩招、随意设置专业;未能深入把握企业的用工需求,未与企业联合,实施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少数专业技能培训课程,由于缺乏针对性和市场导向,且缺乏严格规范的专业技能素质考评体系,致使技能培训往往流于形式,致使大学生普遍存在知识面较窄、操作能力较差、适应性较弱等问题,这相对于目前瞬息变化的市场经济来说,严重滞后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使得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无法起到提升大学生职业技能素质的要求。
三、大学生自身对就业的影响
(一)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一些大学生就业思维僵化,在个人发展方向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和差距。最明显的一个事例就是,部分在大学生入学之初的所谓“热门专业”待毕业之时就很容易成为就业困难的“冷门专业”。而如果这部分专业的大学生未能地预知这种潜在的变化,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使其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相适应的话,就业困难的情况就在所难免了。同时,大学生一方面很容易过高地估计自身的社会价值,从而为自己的职业岗位做出脱离现实的层次定位,另一方面很容易产生急于获得高额的物质回报,以弥补其高昂的受教育费用。就业思维的过度僵化必然导致大学毕业生从心理上产生较高的、脱离实际的个人职业期望。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无法满足就业环境
一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团队意识和创业意识,不具备一定的沟通协调能力,奉献精神较差,不能很快融入企业和社会,在岗位上无法体现自身价值,无法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当前,一些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份重视考试成绩,热衷于参加一些资格考试,以获得资格证书为荣,而较少参加提升个人素质的专业技能和社会知识方面的教育,且普遍存在缺乏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有效的自我约束能力、持久吃苦奉献能力、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综合素质整体处于较低的水平。据调查表明,目前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认同度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些问题的存在客观大大削弱了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中的竞争力,直接导致了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困难。 四、对大学生就业瓶颈提出解决方案及意见
根据以上分析及研究结果表明,解决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发展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这样不仅有利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同时对扩大我国经济内需、产业结构整合、人才培养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政府立项建立具有高效产业结构的大学生创业基地
政府建立创业基地,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供更多、更充足的培训机会,并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可以有效降低大学生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
1.政府出面,在深入调查当地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组织大学生,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建立一个具有“采购”、“设计”、“运输”、“服务”“销售”等一体式的创业基地。
2.对非学生企业的进驻进行限制,原则上不能直接进入就业基地经营,只可以与大学生进行合资,或提品委托相关的区域进行经营。包括人才培训,产品开发、设计、销售、订单处理等;
3.高校对愿意进入创业基地的学生进行提前培训,可通过与创业基地联系,提前对学生进行培训。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定期在创业基地进行创业实践,有针对性进行专业培训,以方便学生更快接触创业基地的相关信息及经验,丰富其创业经验,为未来的就业积累经验和能力。
(一)政府要加强市场监管,拓宽就业渠道。
政府要加大对大学生就业中无形市场的培育。无形市场也可以定义为“网络市场”,它能够有效的突破时空的限制,减少了双方搜寻的时间与费用,也打破了信息分割封闭的状态,使就业市场进一步走向统一、开放。学生和用人单位在网上可以实现“双向选择”。今后,各地政府教育部门应进一步拓展网络覆盖的范围,逐步建立并规范全国联网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的资源信息库,以促进大学生就业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二)高校要以市场化为导向,创新教育改革模式。
对于高等学校而言就业问题的解决需要长期的努力,在思想上重视的同时,改革现有的教育模式,采取各种举措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1、注重市场化导向。新形势下,高校透过创业基地与企业合作,在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的前提下,推进教育社会化。未来可逐步尝试建立由政府牵线、高校主动、行业中介、企业参与的四方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规范校企合作互动机制,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设置相应的专业,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来开展高校的教学活动。教育目标和课程设置都应该能体现社会和市场的需要,以树立学生市场观念为目标,加强对学生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教育,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应着眼于组建教育集团,加强企业、学校之间的全方位合作,使教育资源尽量向培养专业人才倾斜。落实高校以教学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在高校与企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进一步提升高校教育的市场化程度和影响力,实现教育向市场化、社会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2、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使个体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对在校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创业教育在实质上也是一种素质教育,它以创新性和创造性为基础,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和素质。创业教育以创造性就业和实现创造新的工作岗位为目的。就业指导工作与创业教育的结合必将成为拓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领域,也将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条新途径。在学生的就业指导中开展创业教育,在有效提高学生自谋职业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供了崭新的途径。
总结
要缓解我国就业矛盾,扩大我国内需,必须根据我国当前现实情况,通过以上提出的解决方案,利用当前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作为一个切入点,针对我国产业结构发展、高校教育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同时政府发挥其职能,加大力度支持学生创业基地的建设,学校与企业配合政府政策落实到位,形成“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识的合作力量,才能有效的解决就业问题,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 《七成高校毕业生认为应先就业后择业》,2009年6月25日.
2. 光.破解大学生就业结构性难题.《中国经营报》(2009年5月4日)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大学生 就业工作
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不断扩张,越来越多的学生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诚然,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很多,大到整个国家、社会的发展形势不断变化,小到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不同要求,学校和家庭对大学生的期望等。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需要国家、政府、学校、家庭、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人员,在开展就业工作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辅导员能否在大学生就业中发挥有效作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有重要意义。
一、辅导员参与就业工作的优势
(一)辅导员的素质优势,利于指导工作的专业性。
随着党和国家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日益重视,加入辅导员队伍成为很多学子的梦想。现在很多高校辅导员招聘的基本条件都是党员、主要学生干部、研究生学历等。还有的学校甚至要求博士学位等。高素质人才的聚集为辅导员队伍发挥就业指导作用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
(二)角色优势,拉近了与学生的沟通距离。
辅导员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者和带领人,起着引领、教育等作用。高校辅导员大多由年轻老师担任,他们的思想、生活习惯、爱好、价值观等与当代大学生基本差别不大,也有很多辅导员与学生有相同或相近的专业背景,与学生沟通方便,消除了与学生的隔阂。高校辅导员的角色优势可以成为学校就业指导体系中学生和学校、社会的关键纽带。辅导员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可以经常深入学生宿舍,对学生求职过程中的不良情绪,辅导员更容易发挥角色优势帮助缓解。
(三)岗位优势,利于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在就业心理指导、树立正确就业观、全程化就业指导等方面,辅导员具有很强的岗位优势,辅导员可以把就业指导各项工作融入学生工作中。如开展就业交流会、就业主题会等,也可以随时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求职心理,帮助学生缓解就业压力。
(四)常规性工作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提高就业指导的有效性。
辅导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以辅学生之人、导学生之才为教育根本和落脚点,就业工作与常规性工作相结合,可以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强化意识。不仅提高日常管理工作效率,而且尽快达到就业指导预期目的。既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又能增强就业的时效性。具体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健全学习机制。包括辅导,也就是要求专家、就业优秀学子和辅导员共同交流就业指导方面知识。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选送辅导员老师参与就业培训,特别是一些有辅导资格证书的就业指导培训。建立监督考核机制,及时督促辅导员完成相应任务。考核制度实施中,不能大而化之,搞形式主义,要真正落到实处,不断总结经验,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分不同群体分类指导。
二、辅导员在就业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辅导员缺乏专业指导。
目前高校辅导员普遍年轻,工作时间短,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和系统的理论体系,指导过程中仅停留在政策与形式宣讲上,不能更详实地对每个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有些辅导员夸大就业形势,更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导致学生盲目签就业协议。
(二)工作忙碌影响就业工作的开展与指导。
辅导员处在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学校大小方针都要通过辅导员上传下达,“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对辅导员工作的真实写照。辅导员要负责学生工作的各个方面,分散时间和有限精力,很难让就业工作更规范化、系统化。
(三)高效监督考核机制尚不完善。
如今,大部分学校还没有明确把指导学生就业纳入辅导员职责要求中,制定详实的考核制度。辅导员考核中,更多地侧重数量考核而忽视质的提升,因此非常容易造成学生就业情况与辅导员工作业绩考核关系不密切。
三、对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一)提高对就业指导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高校辅导员要给学生灌输竞争择业意识,帮助他们更好地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现在的用人单位不仅注重员工专业知识水平,还注重员工整体素质。所以,辅导员要帮助他们将就业压力转化为大学阶段的学习动力,提升综合素质。及时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爱好、所学专业等多方面内容,正确评价和定位自己。就业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部分,辅导员要对就业工作有充分认识,在目前就业形势下,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相结合,不断加强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等观念教育。
(二)加强自我学习和修养提升。
高校辅导员扮演着辅导的角色,又扮演着就业工作者的角色。辅导员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拥有广博就业知识,更好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辅导员应不断学习的政治理论、就业指导理论,包括大学生就业心理等多方面理论。另外,辅导员要具备一定的调查能力,如正确把握和分析当前就业趋势,处理信息。辅导员要深入思考,努力将理论与实践统一结合。学校应分批次派送辅导员参加相关培训,也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来学校统一讲解,最终实现就业工作可持续多样化发展。
(三)辅导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心理。
高校辅导员要引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帮助学生正确定位,实现自身价值。及时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摆好心态,科学总结和了解相关专业的就业标准。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模式,指引学生懂得在目前严峻就业形势下先就业融入社会未必不可。
(四)及时做好企业调研与宣讲工作,开拓就业市场。
现在很多高校都会举行企业招聘会,邀请诸多企业来校招生,就业市场的开拓为用人单位、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平台。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制度下,就业市场给用人单位和高校学生提供了众多选择机会。在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中,如果能掌握很多就业信息,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就业平台。同时,国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就业状况,对毕业生有着直接效益。因此,辅导员要努力赢得市场,与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时常联系。建立企业需求的信息库,保持良好的供求关系。辅导员还应根据学生特点积极到相关企业中,调研企业的真实用人需求等多方面要求。
(五)明确辅导员职责,调动学生就业积极性。
学校制定辅导员职责时,应认识到就业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职责。学校要尊重辅导员的劳动成果,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将就业指导理念与实践作为培训内容之一,对受培训的辅导员提出培训目标。
(六)注重工作研究方法,提升工作层次。
毕业生工作涉及诸多方面内容,大多数辅导员每天忙于事务性工作,要实现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辅导员不能停留在一般性事务中。要在工作中勤于思考,对工作方式与技巧多琢磨,应对工作中出现的新变化。辅导员要开展全程化、个性化指导,针对不同年级和个体给予指导。所谓全程指导,就是将就业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大学生四年生活中,要求辅导员树立全程化的重要意识,根据每个年级学生的教学要求、身心特点、侧重点等明确目标,突出层次,步步为营。对于大一新生而言,侧重于帮助学生规划好四年的学习和生活计划,及早适应大学生活,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采取考研报告会、座谈会、沙龙访谈等多种形式让新生接触就业。营造良好氛围,让新生做好心理准备。对于大二学生,应侧重于教育学生理性认知就业,培养良好兴趣,明确自身奋斗目标并为之努力。打好专业课基础,深入了解学科知识点的内涵,不仅停留在表面,更应该抓住知识点的深层含义。提高总结素质,积极参加学校活动。对于大三学生,侧重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根据社会需求和实际情况扬长补短,增强做事主动性。和毕业生一起参与学校或学院举办的招聘会,提前感知就业形势。提高科研立项能力,多举办导师指导会等。对于毕业生而言,着重培养学生了解就业方法,指导择业技巧,树立基层服务意识,引导学生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把个人追求和社会需要相结合,以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七)做好每一届毕业生就业信息备份,以便随时共享资源。
高校辅导员要做好就业沟通工作,对于往届就业成功的学生,最好做个学生档案备份。从专业、个人需求等多方面整理。每一年招聘本专业的用人单位在要求上会有些变化,这样备份有利于指导应届毕业生的工作,有利于推荐毕业生去合适的工作单位。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问题是高校辅导员在不断接触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总结出来的,高校辅导员应该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不断探索新方法,积累丰富经验,更好地引导学生就业。高校辅导员是推动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后备力量,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更专业化、系统化地开展。学校就业工作常抓不懈,高校辅导员应该以满腔热血对待学生的就业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军华.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就业工作[J].辽宁教育研究,2007(6):109-110.
[2]王宏伟.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就业辅导员工作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6):19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