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传热操作实训总结

传热操作实训总结

时间:2022-09-13 21:26: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热操作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传热操作实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化工仿真;教学;原理;操作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1

笔者自任教以来,多次担任学校的化工单元仿真实训教学,就我校两年制高技的学生为例,两年的学制中,四周的化工单元仿真,5周化工大工段仿真,两周的技能鉴定仿真培训,可以说占整个教学的25%左右,所以如何抓好仿真实训教学,直接影响的我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如何让校门准确的与厂门对接,不能不说化工单元实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我校采用的化工软件出自东方仿真软件公司,在该公司出品的单元仿真模块中,又分了5大模块,分别为反应器,动力设备,传热设备,塔设备和复杂控制。在5大模块中我校重点选取了反应器模块中的固定床反应器单元,动力设备模块中的离心泵单元和CO2压缩机单元,传热设备模块中的管式加热炉单元,塔设备模块中的精馏单元和吸收解吸单元共6个单元进行教学。下面我就化工单元仿真实训教学提出几点我的建议,也可以说是总结,仅供大家参考。在我看来仿真实训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实训前的准备工作

教师方面,在实训之前一定要准备充足,包括实训过程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全角与半角的识别,精馏塔压的超压处理,吸收解析的前后阀的打开顺序,泵的入口管线堵塞等等,不能为了某个单元实训而准备,因为化工本就有“大化工”之说,换而言之任何一个单元不能独立存在。学生学不好不能都怪教师教的不好,但是肯定有教师方面的原因。我想有的老师实训之前临阵磨枪这种现象也是存在的,要上好一堂实训课,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堂前的准备是很重要的。我们一直向学生强调,预习的重要性,却往往犯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错误。在对待知识的问题上,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预习,不断更新,才能保证实训内容的不淘汰性,才能保证学生的积极性。

2.抓住在岗每一分中

学生进入机房,就如同进入车间,进入工作岗位,分秒间都关系到生命,财产的安全,要把这种意识自始至终的贯彻到整个实训过程。

仿真实训教学的重点不单纯在开停车的操作上,可以说开停车的操作仅仅是一个载体,我们要由浅入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笔者认为教师要做的不是告诉学生怎么做,而是要教给学生为什么要这么做。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的包括该单元的原理,设备,流程,以及各参数的影响因素和调节方法,这要求我们的教师要理论实践双到位,切实的做一个双师型的教育工作者。

我想很多教学工作者始终秉承中国的传统应试教育的理念,并且完好的把该理念运用于化工单元仿真实训教学过程,忽视了化工单元本身的基础知识,而一味追求操作上的高分,甚至本末倒置不惜采用违规操作,钻化工单元程序的空子,但事实上却反制了我们该项实训教学的根本目的。开设化工单元仿真实训的目的是为弥补化工专业学生实习的不足,通过化工仿真软件的模拟现场图,DCS控制图,辅助控制等增加学生感官认识,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工程观念。

3.实训后的反思

单元仿真是一门理论模拟实际的特殊课程,遗忘周期可能较纯理论要长一些,但是不回顾,复习,学生还是会最终忘掉所学的知识。课后作业也不可或缺,作业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单元流程图的绘制,单元工作原理,单元操作事故的判断和处理等等。

(1)能力拓展

每一个操作单元都有正常开车,正常停车,事故,正常运行等项目,我们就是让学生能够及时判断事故,并作出准确的处理。在这个环节,教者要沉住气,让学生自己观察,一次次的摸索,总结,最终得到正确的处理方法,并回顾自己错误的原因。可以3-5人一组,大家讨论,尝试,通过操作验证,并自己实现理论上的论证。

(2)适时回顾

如何检查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考试当然是一个好方法。

虽然这不能说明一切,都是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采用循环式考试,保证学生能真正掌握该单元操作。

下面我就吸收解吸单元实训教学为例,简单说一下仿真实训过程的注意事项。

笔者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把教与学分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将吸收解析的基本概念进行回顾,穿插实例,并将单元实训的知识点穿插其中,然后以简单的流程(见1-1)为例,首先认识流程中的主要设备,并且总结各设备的主要作用,并回顾设备的种类,比如最常用的塔设备为板式塔和填料塔,吸收操作常用填料塔,以此扩展到不同种类的填料。

最后介绍总结该流程。引入基本概念像洗油,富气,贫气,富液,贫液等,通过对流程的观察,得到有利于吸收的条件是低温,有利于解吸的条件是高温。根据对此流程的介绍,由易到难,再开始我们本仿真单元的引入。

本单元正常开车操作一共81步,其中操作评分64步,质量评分17步,操作界面有4个,还有两个参数界面,是一个比较有难度的单元,大部分的学生刚接触的时候首先被如此繁多的步骤给吓倒,不知从何下手,这个时候教者一定要明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如何操作,如何学习,如何吸收新知识,方法最重要。

已经明确吸收解析的流程,并总结低温高压有利于吸收,高温低压有利于解吸。那么操作顺序应该是先做好洗油的初期准备及冷循环,然后调控操作条件,各工艺参数稳定后,进原料气,采出产品。然后再进行操作,和总结的步骤进行对比,找出不同,并找出原因,最终完成正确的操作,由此一来,操作讲完了,该单元相关的仪表类,化工原理类,生产技术类,化工制图类的相关知识也贯穿其中。同时要留下作业让学生画出本单元的操作流程图,并思考该单元的事故,并写出书面总结。以便于第二天讲事故的时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仿真实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管理工作也异常重要,因为我们的学习载体是电脑,所以对于学生来讲,诱惑也就更加大。笔者认为,责任到人,是最切实有效的方法,一人一机,一人一凳,全部落实到个人,加上电子教室,还原卡的双层监控,就能有效地避免学生在电脑上胡乱设置,或者安装游戏程序,保证了课堂的正常秩序。另外,规章制度要完善,奖惩情况要坐实。光有制度,不执行的话就是空制度。学生从进入仿真室,穿着,言行举止全部要按照一名真正的化工工人来要求自己,教师要三令五申的强调,进机房,如同进工厂,出现任何问题都是生命与财产的直接损失。笔者将自我管理引入到仿真实训,教师统管全局,班长是执行者,下设各班组长,分班,在管理,学习方面采用激励对比式,使班级内呈现你追我赶的喜人景象。

第2篇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学体系 课程质量 教学质量

论文摘要: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建立《化工原理》课程新的教学体系,力求课程质量和教学质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本文试根据多年课堂教学实践就《化工原理》课程的建设与改革进行分析阐述和总结。

《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工专业的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主要内容是以化工生产中的物理加工过程为背景,依据操作原理的共性,分成为若干单元操作过程,研究各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基本计算和典型设备。它涉及到化工生产中众多的操作和设备。它要求综合运用数学、物理、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工程问题,在培养化工技术人才中担负着由理及工、由基础到专业的过渡,在培养学生运用工程观点分析解决化工实际问题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该课程有如下教学特点:涉及的知识面广泛。

学生需具有高等数学、制图、物理、物理化学及计算技术等先修课程的基础知识。工程实践性强。要求学生对于化工生产过程及设备有感性认识与了解。各单元操作过程相互独立。遵循的原理和法则各不相同,每一单元操作均可独立讲授、单独使用。设备类型多种多样,且结构复杂。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需配以大量的挂图或设备模型。各种操作现象抽象,难于理解。老师授课时为解释清楚,需花费大量时间。大量利用公式、半经验公式或关联式进行计算,学生记忆困难。

高职院校的《化工原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教育思想,从根本上打破学科教育的模式,针对学生基础普遍较薄弱的特点,降低理论要求,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根本的课程体系,打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界限,加大实践教学比例,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

1课程内容的改革

《化工原理》课程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这对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的普通高等教育,会给教学带来很大方便,但这种完整的理论体系却不适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的要求,本着“以应用为目的,必需够用为度,加强针对性实用性”的方针,必须对该课程的传统内容实行必要的整合。根据高职高专教学特点,将教学内容分为两个模块,即基本理论知识模块和设备知识模块。

1.1基本理论知识模块

内容包括各单元操作的基本概念、定律、原理阐述,过程设备的基本计算。由于高职教学中理论学时少,学生基础较薄,本模块对原来的理论内容进行合理的精简,例如删除应用性不强的内容:传热中的热辐射、因次分析法等内容,吸收中传质机理的内容等;精简公式的理论推导,甚至直接写出公式:简化流体动力学中的伯努利方程推导,重点讲解该方程的应用和延伸。精简后的基本内容不脱离大纲要求,能够精、深、突出基本概念与共性规律。通过基本内容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化工单元操作中最基本的共性规律知识。同时为了突出该课程的工程实践性,学习用基础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拓宽的知识面,将与生产实际密切联系的内容适当补充进去,例如在离心泵一节中,分析讨论:如何判断汽蚀的产生?离心泵打不上液体的原因有哪些?在传热中讨论:什么是换热器的“水锤”现象?生产中为什么不采用过热蒸汽加热?在精馏、吸收章节中分析讨论:进料量的大小对精馏塔操作有什么影响?温度或压力变化对塔的产品质量有什么影响?等等。这些内容即将理论联有实际,又是学生工作后要面对的操作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设备知识模块

内容包括典型设备的构造、性能、操作原理。本模块主要通过多种实训来强化学生的设备知识,操作技能。通过单元操作仿真实训,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掌握各个基本单元过程的操作控制和调节方法,培养分析和解决生产操作中各种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通过单元操作实训,使学生对生产设备具备实际操作技能,以便学生日后能对现行的工业生产过程进行管理,使设备能正常运行;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对化工过程设备进行工艺设计或设备选型,以便学生日后能对现行的生产过程及设备作各种改进以提高其效率,从而使生产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

2教学手段的改革

《化工原理》课程是一门工程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涉及众多大型化工设备结构、复杂的操作原理及流程、大量的工程计算。采用传统教科书+黑板的教学模式,教师难讲,学生难学,因此教学手段的改革应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为了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满足教学手段改革的需求,我们开发制作了《化工原理》多媒体电子教案。该电子教案针对高职教学,合理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精心编写脚本,开放实用的制作平台更有利于教学过程中对其进行修改。

实践证明,由于多媒体教学能够把抽象的概念或过程形象地展示,动态地展示设备结构、操作原理、工艺流程中物料的流动情况,使原本难讲难学的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形象,降低了教学难度,学习效果显著提高。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精确做图,进行过程分析,并能方便地多次重复再现整个分析过程,减少了教师在课堂上板书时间,从而使教师将精力与时间更多地集中在知识的讲解和与学生的交流上,每节课可以节约25%的时间,利用这段时间对重点内容进行讨论或结合生产实际的操作方法讨论,这既强化了基本知识的应用,又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化和补充。

3突出实践教学

高职学校的教学特点是实践课时较多。这给学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极好机会:一方面实践可以加深对该课程理论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可经常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认识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交叉和反复循环,从人类发展规律看,该方式符合人类从实践到认识到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规律;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角度看,反复的实践活动能锻炼学生理论知识的纵向连贯性思考和横向分类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使相关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个体经验。为了强化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化工原理》的实践教学由三部分组成:化工单元操作仿真实训、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对实训内容、过程、效果进行全程设计与控制,通过实训,使每一各学生成为能熟练操作的合格技术工人,这也是职业教育的优势所在。

3.1化工单元操作仿真实训

采用北京东方仿真控制技术有限公司的DSC仿真培训系统,利用计算机真实地再现生产中的基本单元过程,使学生在一个与化工生产控制室一样的操作环境中,通过亲自动手,反复操作,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加深理解化工单元过程及设备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各个单元过程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分析和解决生产操作中各种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化工单元仿真实训饵决了学生到现场实习只能看,不能动手,无法达到实习目的的弊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为学生毕业后能迅速上岗操作奠定良好基础。

3.2化工单元操作实训

学生在单元仿真实训之后,对生产中的真实设备进行操作技能的培训,使学生掌握化工单元过程设备的结构、原理以及各种性能数据的测定方法和整理的方法,以便学生日后能根据不同的生产任务进行过程和设备的选择、调节,进而实现过程和设备的最优化操作,提高经济效益。例如在离心泵单元的实训中,布置给学生的实训任务是:已知一管路输送系统的管径、管长、管件和阀门的设置、流体输送量及供液点和终点的操作压力、相对位置,现有一台离心泵,但性能参数丢失,试设计一个实验,核实该泵是否能完成规定的输送任务。这样由学生设计实验内容、流程、要用的仪器、要测定的数据,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实训兴趣,提高实训效果。

3,3《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综合应用《化工原理》和有关先修课程所学知识,以单元操作为主进行设计的实践环节。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掌握化工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并在查阅技术资料、选用公式和计算方法,用简洁文字、图表表示设计结果及化工制图等能力方面,得到一次基本的工程实践训练。在课程设计中,寻找一些科研或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作为题目,使学生有真实的感觉,而且许多生产实际的要求和书本理论有时并不完全相同,有很多实践经验的因素,这更能体现工程实际问题的特点。从工程实际出发,学会分析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是《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4改进教学方法

课程讲授不仅是传递人类文化知识体系,而且是促进学生认识、能力、技能等全面发展的手段,而讲授方法将直接影响以上各项目标的实现,为此必须改进教学方法。

《化工原理》课程是以数学、物理、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化工单元操作问题的工程学科。本课程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但工程问题具有非线性、复杂性的特征,导致了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因此,在教学中应突出实验研究法、数学模型法、当量法、过程分解法及参数综合法等工程问题处理方法的应用。同时,根据“三传”的相似性,应突出类比推理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第3篇

摘要:新疆是全国最大的少数民族聚集地。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有众多的民族班,化工原理是化工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笔者以自身的民族班教学经验,从课堂组织以及如何激发学习兴趣等方面,论述如何使民族班化工原理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新疆;民族班;化工原理;教学

专门为少数民族学生单独设立的教学班,叫民族班。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全区现有53个民族成分。其中人口超过十万的民族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全区人口中,汉族人口8746148人,占总人口的401%,各少数民族人口13067186人,占总人口的599%。由于新疆特殊的民族和人口现状,在各校均存在相当数量的民族班,我院亦是如此。我院的民族班大多是“民考民” (一项针对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考生的特殊政策。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考生在考试时使用本民族语言的试卷。)学生,这类“民考生”入学后预科一年,学习汉语,待汉语水平提高后开始其他课程的学习,之后学习汉语授课。

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工及相关专业都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学生来说,只要将来从事化工技术工作,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都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单元操作问题,这就必须熟练掌握各类典型的化工单元操作。笔者是一名汉族教师,没有民族语言基础,民族班学生的语言基础参差不齐,为了让更多的民族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工原理,在民族班从事化工原理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如何把化工原理教学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民族班学生也能更好地掌握各类典型化工单元操作,从而很好地服务于化工行业。

一、充分了解民族班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民族班学生在一年的预科中,主要围绕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是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或MSK(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展开教学,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之后进行专业汉语的学习,为化工原理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基础。然而,虽然有一些学生的汉语水平提高很快,他们除了正常的交流,还可以顺畅地进行专业课的学习。但是,多数学生的汉语水平基础薄弱,甚至有些学生在预科前从来没有进行过汉语学习,所以,纵然进行了一年时间的预科,民族班的汉语水平与普通班相比,明显欠佳。

总之,民族班在进行化工原理课程的学习时,语言障碍依然明显。除此之外,民族班学生大多来自民族聚集区,文化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地域上的差异。为了最大限度地让每位学生都能学到技能,在教学时既要克服语言关,又要照顾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改变教法,尽力体现以学生为本同志指出: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灵魂与灵魂的交融,是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民族班教师在专业课授课时必须充分了解并认识民族学生的特点。民族学生尊重老师,好学上进,自尊心强,但是语言的障碍明显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化工原理的教学要想达到同志所描述的境界,就必须突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几种技巧,并综合运用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理论教学时多举具有民族特色的实例

贴近生活的实例,往往对理论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笔者为了上好民族班的化工原理,曾经请教过很多当地人,了解当地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和民族传统,也曾到乌鲁木齐市二道桥的“大巴扎”深入了解。比如,在讲到传热部分,对三种传热基本方式的认识和理解,不妨举个维吾尔族打馕(音náng,一种烤制的面饼,中国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主食)或者做馕坑肉的馕坑,配以多媒体展示,同学们很快就理解了相关的理论知识,更主要的是也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此外,还有讲到往复泵部分,可以先展示南疆(新疆的天山以南称为南疆)很多家庭都用过的压井,通过压井汲水的实例,来认识往复泵的构件和工作原理、安装高度等就很顺利了。

2适当运用学生翻译,事半功倍

民族班的语言障碍在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时候显得更加突出。班级中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上课时听不懂专业术语或理解困难。经过摸索发现,适当发挥语言基础好、理解能力好的学生的优势,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遇

到学生理解困难,又很重要的知识点时,可以适当停顿,请有语言优势的学生充当翻译,用学生的母语去讲释,往往很快就贯穿下去了。

3教师尽量学一些常用少数民族语言,增进感情

教学要在良好的互动环境中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笔者努力学习了一点简单的交流用语和词汇,在课堂上和课外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比如在讲到过滤部分的过滤介质时,可以结合新疆拌面(维语音:拉合曼)的制作过程,学生很快就理解了什么叫过滤介质。课堂之外,一句“yahximusiz”(维语,音:亚克西目sei斯,意为“你好”),缩短了语言的差距;当学生进步或表现好的时候,对他竖起大拇指,说一句“yahxi”(维语,音:亚克西,意为“很好”),他会更加努力;当要分别的时候,挥挥手说句“hox”(维语,音:火西,意为“再见”)。总之,教师适当学些民族语言确实可以明显地增进师生的感情。

4以掌握为目的,适当调整教学策略

民族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更易在实践中掌握知识。结合实际情况和同行教学经验,可以适当调节化工仿真和化工实训的课时,相应缩短理论教学。比如在讲到离心泵时,带学生进实验室,通过观看模具,不但让学生了解了离心泵的外部特征和进出口位置,更让学生清楚地看见离心泵内部叶轮是什么样子的。通过直观地感知泵壳的形状后,在老师的启发或自发下进行归纳总结:进出口的位置为什么那样设计?不同的叶轮有什么应用上的区别?泵壳为什么做成蜗壳状?等等。之后,学生再次进到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及流动阻力实验室进行实验时,盲目性就小了很多。知识的积累过程,也是兴趣很浓的积极探索过程,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通过这个教学过程的奠定,后续环节的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在民族班化工原理的教学中要牢牢把握住民族班学生的特点,才能准确定位,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进一步地提高学习的质量,甚至把民族团结落实到了化工原理的教学过程中,从而促成了学生和教师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夏清,贾绍义.化工原理(上册)第2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2.

丁帮文.化工原理教学改革中的几点经验与体会.化学工程与装备,2009(9).

李越.中职化工仿真实习教学的探讨.时代教育,2011(2).

时光霞,刘郁.以化工仿真实训为平台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

杨月云,王小光,谢东坡.化工仿真在高校化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2).

第4篇

关键词 :高职;自动化专业;工程化;综合实训装置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105-03

自动化工程领域需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也对实验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一步推进高职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对重庆化工职业学院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控制装置与系统”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对工程应用性较强的综合实训装置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工程化综合实训装置的内涵和背景

工程技术人员不但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较宽的知识面,还要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高等院校工程教育的工程化改革方向成为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共同选择。“工程化”意味着在审视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时,用工程实践活动的本质和特点来对其进行衡量、要求和评价;课程目标的转向是工程的而不是学科的,课程内容的转向是集成的而不是割裂的,课程次序的转向是多维的而不是单向的。我院自动化工程系对自动化专业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解析职业岗位(群)的能力结构,基于工程化实践教学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开发实训装置,构建任务型学习情境,目的是培养适应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高技能创新人才(如图1所示)。

目前,我院的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是重庆高职院校唯一设置且具有石油化工行业背景的宽口径专业。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以“单元耦合、工程实训、系统构建”为特色。实训基地于2008年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确定为全国示范实训基地,并获得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12年高职院校市级实训基地建设专项资金。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是学院精品专业。

“单元耦合”指横向概括了三门专业核心课程“传感检测与系统”、“控制装置与系统”、“执行驱动与系统”之间“开环”、“闭环”结构的关联,纵向概括了国家化工仪表维修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层次的关系;“工程实训”是依据工程实践进行教学设计,将知识和技能重新整合序化,构建真实情景的教学环境;“系统构建”是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真实职业活动从应用设计、系统配置、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技术改造到工程管理等完整的项目内容,解析职业岗位能力要素并全部融入工程训练,按单项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递进关系展开实训教学,以实训装置为载体促进人才培养。

工程化综合实训装置设计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匮乏严重阻碍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国内自动化相关专业教学基本停留在传统的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普遍缺少针对学生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训练,同时缺乏所需的教学环境。工程化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唯一途径,实训装置的合理架构和科学设计则直接关系到应用型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结合化工仪表维修工职业标准的要求,“控制装置与系统”课程应该达到高级工标准的工程训练目标,能对串级、比值、均匀、分程、选择、前馈等复杂控制系统进行维护,对智能仪表进行参数设置和维护,对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各类卡件进行维护。配套实训装置主要涉及智能调节器和DCS控制装置的控制规律、控制原理、调试方法,以及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工程整定、系统投运等专业知识;具有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设计、系统组态、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基本技能,从简单控制到复杂控制的构建,注重工程意识、工程观念等职业素质的培养,达到高级工以上技术水平,满足职业岗位、工程实训、工程创新、资源共享等方面的需求。

基于职业岗位的需要,设置层次分明、架构合理的实训内容 实训装置基于职业能力的需要,以单体仪表操作为基础,以控制系统构建为目标,以信号耦合为纽带,实施真实职业活动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围绕石油化工行业典型的流体传送、传热设备、精馏塔、反应器等设备的控制方案确定合适的对象,按功能划分为“(常规)仪表控制系统的构建、DCS控制系统的构建、(综合)过程控制系统的构建”等三个板块,如图2所示。具体要求如下:(1)(常规)仪表控制系统的构建,定位于技术服务型公司仪表施工技术岗位。功能描述:实现仪表选型、仪表安装、管线连接、参数配置、运行调试等职业岗位能力的技能训练,并完成控制系统的构建。(2)DCS控制系统的构建,定位于国内外的生产型企业DCS控制技术岗位。功能描述:实现常规控制组态、自定义组态控制方案组态(含功能块图/梯形图/顺控图/ST语言)等多种方法的组态,还包括管线敷设、调试运行等内容,完成控制系统的构建。(3)(综合)过程控制系统的构建,定位于企事业单位化工仪表维修技师、高级技师、安装调试工程师、仪表控制工程师、DCS控制工程师等自动化应用技术岗位。功能描述:能根据工艺要求,选择合适的控制仪表或装置,构建控制系统,实现控制方案;能完成工业过程控制系统应用设计(包括控制方案设计、仪表选型、图纸绘制、系统组态等)、仪表工程施工(包括仪表、仪表柜、操作台、配电箱的安装,线槽桥架、信号对点、试车、交工和验收等),实现工程观念、综合技能、应用创新、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基于工程实训的需要,解决自动化装置在教学和工程应用的差异性 工程实训要紧密结合工程实际,立足于企业的实际情况,由积木式系统集成、安装调试等内容实现课程目标。通过多方调研,研究自动化装置在实训教学和工程应用的差异。企业自动化技术人员要完成安装、布线、调试、运行、维护等完整的仪表工程施工技术,学校很多是由单体仪表的校验和拆装直接过渡到系统的组态和调试;因为实训装置无法承载反复拆装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需求,缺乏仪表安装训练;因为没有单体仪表组建系统的综合布线经历,挂件式综合实训装置的接线让很多学生到企业就束手无策,缺乏完整能力的训练;因为不同的企业单位采用着不同国家、不同厂商、不同系列、不同型号的自动化仪表及装置,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使学生不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学校缺乏共性能力的培养。对策之一,自主设计连接模块,既可满足拆装训练,完善仪表保护措施,又能使仪表承载高频率线路拆装的需求。对策之二,仪表控制系统的构建,将变送器、显示器、报警器、记录仪、调节器、执行器、安全栅、电源等智能仪表及附属装置,按照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的认知规律排列任务顺序,有针对性地依次融入实训任务,按照施工规范进行线槽桥架的管线敷设,侧重于硬件组态,强化参数整定的技巧。对策之三,学习的唯一方法就是寻找共性,研究仪表的输入输出特性,为了快速掌握新仪表的应用技巧,总结归纳了“四步法”:第1步,获取铭牌信息,分析名称、作用、型号;第2步,完成管线连接,分析电源、输入、输出;第3步,进行参数设置,分析类型、范围、零点等主要参数;第4步,根据信号关系排查故障。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解决工程差异性问题。综合实训装置以控制系统构建为目标,根据工艺要求积木式系统集成,敢于实现仪表施工技术的训练,填补仪表拆装、综合布线等教学真空环节,实施从应用设计到工程验收完整工程项目的综合训练,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基于工程创新的需要,建立真实情景化实训环境,激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训装置集工程教学训练和工程创新应用为一体,构建真实情景的职业环境,开展实践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液位控制系统的构建”实训项目为例,源自重庆某化工企业的真实生产过程中分别控制进水阀和出水阀的两个液位控制系统,以企业图片还原真实场景,以工艺要求提出控制要求,让学生自主选择分组完成系统的构建。实训内容以任务驱动的生动性、兴趣性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目的,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融合,让学生体会到相同的设备在不同的地方满足不同的应用需要,相同的工艺要求采用不同的控制设备,可激活工程意识、升华工程观念、强化团队合作、提高应用创新能力。

基于资源共享的需要,实现实训功能多样化,满足教、学、研、训、赛需求 工程化实训装置离不开企业专业的参与,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融入课程,还要将全国技能大赛的内容和评分标准融入实训。既能满足“仪表维修工”、“化工自动化”等全国技能大赛的项目训练,又能满足“自动化仪表应用”等校级竞赛的需求,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为学生服务,满足教学需求;为教师服务,满足科研需求;在保证人才培养任务情况下,还应该为社会服务,满足企业员工培训需求,依托高校的人才、知识、实训设备等方面优势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实训功能需要梯次配置,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尽量满足不同企业、不同专业、不同深度的需求,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共享的作用,达到融教、学、研、训、赛为一体的综合功能要求。

在综合实训装置的建设和规划过程中,在遵循实训基地架构统一设计思路的前提下,结合专业自身特色,联合企业共同设计,满足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以实现课程体系的目标。近三年的改革实践,工程化实训基地的建设初具规模,改革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效果。而进一步完善工程实践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完成配套教材等问题,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吴玖玖.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训教学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9):120-122.

[2]叶树玲,毛锡峰.高校工程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J].价值工程,2010(14):193-194.

[3]王令其,左建民,汪木兰.大工程观与应用型工科教学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9(2):130-132.

[4]刘吉臻.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思维转向:工程化的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42-45.

[5]袁琦,黄建清.工程化综合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4):126-127.

[6]徐克维,朱小萍.探索高职高专学生工程实训的新模式[J].科技信息,2011(3):17-24.

[7]薄翠梅,张广明,李俊.基于兴趣驱动与问题探索的自动化工程实践教学方法[J].中国冶金教育,2010(4):14-16.

[8]吴迎年,李邓化,苏中,曹荣敏.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4):9-10.

[9]程丽平,李保银.以培养技能型自动化人才为导向的实训室建设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6):139-140.

[10]张文涛.我和西门子SMATIC实验室——构建自动化技术一体化教学实训室[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8(27):266-270.

第5篇

【关键词】电工电子实习、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F40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 言

电工电子实习课程,是电工电子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教学环节,是学生对建立电工电子课感性认识、巩固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缩短与工程技术人员差距的最有效途径。其中,有效、扎实的电工电子实习教学方法和实习模式,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电工电子实习教学教学内容

1、手工焊接技术训练

焊接工艺,在电工电子实习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实习教学环节,学生在进行焊接练习时,要求学生在掌握了焊接技术的前提下,要严格按照焊接技术要求,并通过反复的训练来提高焊接水平,为提高电子产品的安装与调试的成功率打下基础。学生通过焊接的训练,能比较熟练地掌握手工焊接的技术,以及焊接的操作方法、基本焊接要点等,能快速而且高效的完成焊点的焊接技术。但是,从以往的教学情况看,只是简单的重复的焊接训练,不仅使学生感到厌烦、单调,而且还会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学中,在原有基本焊接的训练内容中,增加“创意设计”的环节,加强学生焊接工艺的训练,使学生通过焊接关。“创意设计”指的是,以单芯导线为原材料,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焊接技术,创作出各种创意产品。

2、 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训练

电子部分有电子元器件及集成电路的分类、结构、用途,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操作使用。使学生能根据电工电子原理图和工艺文件,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电路的装配、检测、调试,电路最后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对电工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训练,使学生们掌握和了解电路图识读的方法和步骤,以及电子产品装配的方法和技术,学会运用电子产品调试方法和故障分析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PLC 应用技术训练。在教学训练中,采取了讲授与编程操作相结合的课堂模式进行,并通过了选择生产现场典型的过程控制对象模板,以使学生学习可编程序控制器在生产加工和控制中的应用,了解并掌握现代工业控制方法。

三.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

基础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教师以详细的讲解和亲身示范,使学生从宏观和细节上掌握电工电子技术方法。以焊接练习课为例,教师从电烙铁的握法开始两种握法——满把抓住手柄的实握和如同握钢笔的虚握开始讲解,阐明两种握法的异同与使用范围,并亲身示范,纠正学生的握姿。

由于焊接在操作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教师在学生正式开始操作之前认真讲解焊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避免让头发和电线绞在一起、焊接时带上手套避免汗水导电、捏牢绝缘部分防止松脱、烙铁头不能长时间浸在助焊剂中、其他部位不能碰到助焊剂等,最大程度避免学生和教学仪器在教学过程中受到伤害与损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对各种零件、元器件、焊片、接线端等进行焊接。在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方法之后,教师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与操作经验对学生在操作细节上予以指导,如焊锡完全凝固后,焊点方能受力,避免虚焊;拆零件时,烙铁应向锡密度高的方向靠拢以提高传热速度;装配时,焊锡丝应该向印板铜箔或接线端上灼烧避免虚焊;在焊接强度和减少整机重量之间平衡取舍,斟酌焊锡用量;焊接前烙铁要预热,通电时间短,温度不够不可进行焊接;操作完毕要及时切断电源,不可使用断电后的余热焊接等。在持续的练习中,学生刮脚、蘸锡、搪锡等技术不断精进,操作变得娴熟,焊接产品质量稳步提高,达到工程应用标准,可投入实际生产。由此,学生真正掌握焊接这门技术,教学目标达成。

四.电子电工实习教学模式的改进设想

1.优化教学内容

电工电子实习,在内容的设置上采取菜单式的方式,将工科和非工科学生进行分类,按需配置不同的教学内容的实习项目。

在工科学生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电类、近电类和非电类专业的学生,根据其对电工电子实践技术的要求程度,在现有实习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优化教学内容,为电类和近电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工程提高实践训练的内容,并且与电子课程设计相结合,把EDA的实践教学引入到实习中,使每位学生都能独立的完成从电路原理仿真、到印制电路板设计制作,直到元器件检测、焊接、安装、调试等一系列电子制作与操作工艺全过程。在教学中,还要不断地跟踪现代科学技术的脚步,适时的开设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具有特色的实训项目。

2.更新教学手段

(一)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电子电工教学中广泛的应用,更加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动手实验的综合能力,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开辟了能进行电子电工交流的语言环境, 并且把电视、录音以及视频等现代化电器、光声设备,通过多媒体技术运用到电子电工教学过程中, 保证学生同时感受语言、图像以及声音的刺激作用,丰富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 使学生的口、眼、左右脑同时并用, 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效果, 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电子电工仿真交际训练, 从而提高了和锻炼了学生的电子电工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 故此,更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电子电工交际的综合能力, 使他们听、说、读等方面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二)采用实例教学法

在电工电子实习的过程中,例如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电子元器件检测等部分内容的讲解,是需要完全依靠教师,通过教学图片来进行渗透或讲授的,有时也使用实物投影仪进行演示,教师通过面对面的演示、手把手的指导,学生根据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操作。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希望能充分的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利用触摸屏、制作或使用学生可以自行点击进行播放的多媒体课件,运用相应的多媒体手段,充分的发挥艺术感染力,使教学模式更加的生动活泼,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使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能随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进行学习和操作,或者学生在实习前,通过网络媒体资源进行预习,从而,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及灵活性。

3.培训指导教师

实习指导教师的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实践教学的质量,所以参与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师,相互之间应当经常的进行经验交流和总结,互相学习,互通有无,不断的学习新技术、新工艺,紧跟科学发展的步伐,用以满足教学需求。学校要为实践环节的教师,创造更多的外出学习和参观进修的机会,到其他的学校或地区,学习他人之长为我所用。通过培训学习等各种渠道,要不断的提高、不断地丰富实践与教学经验,成为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五 结束语

本文从电工电子实习教学内容方面入手,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菜单的设置,使学生们对电工电子实习教学的内容有了深入的了解,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内容和手段,培训指导教师,构建电工电子实习教学模式,使学生们在电工电子实习过程中大大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新能源;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韩新月(1982-),女,河南商丘人,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师;何志霞(1976-),女,甘肃泾川人,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 镇江 212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ZD2009025)、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中之重课题(课题编号:2011JSJG00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009-03

一、我国高校设立新能源专业的必要性

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两大基本问题,发展新能源是解决这两大问题的必由之路。新能源是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以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而获得,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由于新能源具有再生、清洁、低碳、可持续利用等优势,所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它。而且新能源可以作为促进人类发展和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所以这些国家在相关政策中都增加了新能源的元素。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也是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新能源产业化发展起步较晚,技术相对落后,总体产业化程度不高。不过,我国天然资源非常丰富,市场需求空间很大,在政府大力发展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带动下,新能源领域成为大型能源集团、民营企业、国际资本、风险投资等诸多投资者的投资热点,技术利用水平正逐步提高,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国新能源产业从起步阶段进入大规模发展的关键转折时期。我国新能源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总目标是:建立初步适应大规模新能源发展的电网等重大基础设施体系,推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壮大和升级,促进新能源市场的不断扩大,争取在2015年将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到12%左右。[1]

尽管国家已经把发展新能源放在一个重要的战略位置上,一场新的能源革命已在悄然进行,它必将带来新的经济繁荣、新的社会理念和新的生活方式。但是,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难题是缺少成熟先进的新能源技术。我国主要的新能源设备和技术完全依赖进口,新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而新能源产业化进程中的这些难题有待专业人士去破解。所以,培养新能源方面的专业和复合型人才是重中之重。[2]但是,新能源产业作为一个错综复杂的资源环境复合体,涉及物理学、化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电子电工学、材料科学、生物学、管理学、工业经济学等学科内容,是一个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新兴产业。[3]因此,需要设立专门的新能源专业来满足,新能源产业对新能源人才要有宽的知识面、自主的学习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以及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等要求,进而要求高校做好优化人才培养层次、改进人才培养方案等工作。

国外已有一些著名大学建立了新能源的本科专业,用于培养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方面的科技人才,如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设立了专门的光伏与可再生能源工程学院,并于2000年开设了光伏与太阳能本科专业,2003年又开设了可再生能源工程本科专业;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依托其可持续能源系统中心也建立了四年制的可再生能源系统专业。此外,意大利的都灵理工大学和米兰理工大学都开办了四年制的可再生能源专业。美国的俄勒冈州科技学院于2005年也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四年大学本科学位课程。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变化,对于新能源方面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世界上将会有更多的高校开办有关新能源的专业。

我国高校在新能源专业设置和新能源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还落后于发达国家。为顺应时代的发展,为国家培养新能源这一新兴产业的专业人才,2010年7月经教育部审批,浙江大学、中南大学、江苏大学等11所高校首次设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其中江苏大学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由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承担开设任务,已分别于2011年9月和2012年9月招收第一批和第二批本科生。关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则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中。

二、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

在对国内外新能源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基于新能源产业特点及企业和社会对新能源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同时结合本校自身的学科特色和优势,确定了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及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可行的教学计划的制订等。

1.培养目标

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和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依据,也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国内甚至在世界上都是非常新的专业,目前处于初步形成和探索阶段,因此,找准本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确立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长远目标尤为重要。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依托机械工程、电气信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工、土木工程等学科专业的支持,并结合新能源产业的特点设立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一流的视野,具备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这一强交叉学科宽厚扎实的物理、化学及热流体科学基础理论,系统掌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应用专业知识及技能、新能源转换与利用原理、新能源装置及系统运行技术,能胜任新能源技术相关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及技术经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课程体系的构建

尽管自2010年以来国内陆续已有许多高校正式获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本科阶段的招生资格。但总体来看,我国系统培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生、研究生的工作才刚刚起步,对于相应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处于探索阶段。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课程内容是否先进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而且,一个专业要具有区别于其他专业的培养方向和业务范围,就应有自己独立的课程体系。[4]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内容丰富而又广泛的科学与工程,属交叉学科。它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紧密相关,又强烈地依托于能源与动力工程、材料、机械、电气、化工、自控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由于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为空白,因此,如何以这些学科为依托,形成内容先进、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急需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笔者根据孙根年有关课程体系优化的思路给出了系统思考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5]

由图1可以看出,在层次上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课程划分为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集中实践环节和课外实践环节五个方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课程体系作为一个系统,不同的课程类别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指导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服务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门人才培养这一特定的功能。

3.教学组织与实施

基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结构,考虑到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笔者制定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在教学组织上前五学期主要进行普通文化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的教学,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在第二、三、四、五学期还安排了金工实习、专业认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目的是增加学生在校期间的动手操作机会。第六、七学期组织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和实习实训,核心课程均采用一体化教学方式。第八学期开展毕业设计环节,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独立完成课题的工作能力。

三、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特色

1.以厚基础、宽平台、交叉学科为理念,强调扎实的物理、化学和热流体科学基础理论

课程建设时,首先在物理、化学基础理论方面增加了“大学化学”、“物理化学”、“能源与环境化学”和“半导体物理”课程。其次,根据新能源专业的特点,强调物理、化学基础的同时,通过减少“工程图学”、“工程力学”和“机械原理与设计”课程的学时数来弱化机械类课程。再次,为了充分发挥本校本学院学科优势和特点,在热流体理论方面除了开设“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课程外,还开设了“热流体数值计算基础”和“新能源利用中的热流体理论与技术”两门专业特色课程。目的是提升专业内涵,强化特色,确保学生具备新能源领域相关的扎实的基础理论,是学生今后在本专业及相关领域是否具备发展潜力的关键所在。

2.强调实践教学及新能源工程训练

首先,增加了“现代分析测试技术”课程。其次,增加了实习环节的学时数,把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的三周生产实习变为第四学期末的一周认知实习和第六学期的三周生产实习。目的是增加实践教学,先认知实习,后生产实习,使实习环节更为科学和合理。再次,还增加了项目设计,把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的两周课程设计修订为第六学期末的两周课程设计和第七学期末的两周项目设计。目的是先开展某门课程的课程设计,后进行具体的项目设计,设置更为科学和合理。通过指导学生开展设计性、综合性项目设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此外,还增加了新能源工程训练环节,在此环节中学生和指导老师双向选择后,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指导老师在与国内外新能源企业合作中,向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专业实践机会。这个环节是在第七学期前完成,设置此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和工程应用能力。通过明确的学分要求保证学业导师制的落实。指导老师通过这样一个环节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可向学院推荐其保研,实现本研贯通培养,前后的培养具备一定的连续性。最后,为了充分利用学科资源及已有的实验条件,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更好地满足新能源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新能源技术工程应用能力的高要求,在课内及集中实践环节总学分要求基础上还增加大于等于六个学分的课外实践要求(社会实践、竞技活动)。

3.体现多学科交叉特点

在课程设置时,除开设“工程图学”、“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机械原理”、“工程材料”等课程外,还增开了物理、化学方面的课以及“新能源材料”、“现代生物学导论”、“能源与环境”、“新能源系统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这样充分体现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应用化学、材料物理、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各学科的交叉。

4.重视形成宽阔的国际视野

首先,学校开设了全英文及双语课程,比如全英文的“太阳能光伏技术”以及双语的“热流体数值计算基础”、“热泵原理与应用”、“生物质燃烧及混燃技术”课程。其次,借鉴国外新能源专业的课程设置增设了反映新能源领域前沿的“生命周期评价”课程。此外,还增设“新能源前沿及工程应用专题”必修课。这门课要求学生在第七学期结束前听取学院安排的新能源前沿及工程应用专题讲座7次以上。专题可以是合作企业、国内外知名专家的讲座,也可以是本专业教师科研最新进展的讲座,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拓宽视野,尽快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

5.以太阳能为主,兼顾生物质能和风能,提供其他种类新能源的广泛选择的专业定位

首先,在太阳能方面,学校设置有“太阳能热利用”和“太阳能光伏技术”专业课;在生物质能方面,开设有“现代生物学导论”和“生物质能转化原理与技术”;而在风能方面,设置有“风力机空气动力学”和“风力发电与控制技术”专业课。其次,还提供了广泛的新能源相关选修课程来满足学生对不同专业的需求,比如“氢能与新型能源动力系统”、“新能源发电并网技术”、“水力发电与水电站”、“燃料电池原理与技术”、“热泵原理与应用”、“生物柴油制备及应用”、“生物质燃烧与混燃技术”、“能源工程管理”、和“能源经济学概论”等课程。

四、结束语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设置顺应时代的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非常新的专业,与之配套的培养方案、课程安排等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笔者考虑到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同时结合新能源产业对人才的要求提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以供参考。笔者相信江苏大学有能力、有信心建设好该专业,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输送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任东明.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制度创新[J].中外能源,2011,

(1).

[2]王伟东,艾建军,杨坤.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1,(12).

[3]张珏.新能源产业发展所需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人才,

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