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产业园区调研报告

产业园区调研报告

时间:2022-07-01 14:20: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产业园区调研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产业园区调研报告

第1篇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们按照省委“加快”、“提前”和市委“两个强力推进”的要求,抢抓灾后重建机遇,坚持以恢复重建新农村为主线,以加快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为动力,共建设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2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7个,丰富了灾后新农村建设内涵,提高了灾后新农村建设科技含量,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凸显了科技在灾后重建中的支撑作用。

一、科学规划,明确园区建设重点

“5.12”汶川特大地震对我市农村基础设施、特色优势产业等造成了严重损失。我们结合市情,综合考虑不同自然条件、经济区域等因素,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工作思路,围绕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发展目标,通过去年10月市政府与省科技厅联合召开的“2008·四川*科技成果转化暨产学研合作对接洽谈会”,积极引进了省内外11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家26人,赴*现场考察、实地指导,因地制宜进行科学规划,及时编制了全市灾后重建产业园区实施方案,加快了产业园区建设的步伐。目前,巴州区青包山村无公害规范化栀子种植科技示范园、西华山村无公害规范化虎杖种植科技示范园、寿星村生猪健康养殖科技示范园,南江县石寨-回龙村黄羊健康养殖科技示范园、字库村食用菌种植科技示范园,通江县周子坪村银耳种植科技示范园、碧山村香菇种植科技示范园,平昌县七里村生态蚕桑种植科技示范园、创举村食用菌种植科技示范园建设进展顺利。

二、项目支撑,提升园区建设质量

在灾后重建产业园区建设中,我们依托国家“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平台,积极争取国、省重点科技项目,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切实加快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的转化,集中科技力量解决产业园区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有效提升了产业园区的建设质量。通江县银耳种植科技示范园通过实施国家农转资金《通江银耳资源开发及精深加工产业化》项目,已栽培袋栽银耳、黄背木耳、鲍鱼菇等11.5万袋,投资200万元的标准厂房和加工生产线工程已正式动工。南江县黄羊健康养殖科技示范园认真组织实施了国家支撑计划《抗寒保畜恢复南江黄羊生产的技术示范》项目,已按计划进度完成了羊群补栏、羊舍改造、疫病防治、新品种培育等工作,出栏羊8.45万只,存栏羊7.23万只。国家星火计划项目《优质无公害虎杖规范化种植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实施后,巴州区无公害规范化虎杖种植科技示范园区内种植农户户平增收800余元,以虎杖为唯一原料开发的“解毒降脂胶囊”年销售收入3000余万元。省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生态蚕业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项目在平昌县实施后,园区内新栽桑苗1560亩,推广新品种5个。

三、培养人才,强化园区建设保障

我们以各县(区)职业技术学校、农民实用技术学校为阵地,通过举办各类“田间讲堂”、“流动农校”和务工农民“双技能”培训班,加强了对农村科技特派员、农村专业大户、农村科技致富能手的培训,已培育出科技“二传手”12.5万余人,为全市产业园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今年6月25日,全省首个科技扶贫远程课堂在通江县银耳种植科技示范园正式开班,已组织320余名学员收看了“如何做好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营销的技巧、模式、渠道”等科技知识,学员普遍反映科技扶贫远程课堂形式新、效果好。南江县实施了“万名党员致富能手科技培训计划”,实现了在培训内容上由专家“主厨”转变为农民“点菜”;在培训方式上由“课堂教学”转变为“田间传艺”;在培训费用上由“谁学习谁付费”转变为“农民学艺、政府买单”,现已培训32个乡镇7个重点村的7640名党员。

四、创新体系,完善园区建设机制

一是大力推广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度。初步探索出了党政机关派、研学单位派、科农双向选的“两派一选”科技特派员选派机制,建立了南江黄羊、通江银耳、巴州虎杖、平昌蚕桑等产业链科技特派员创新团队5个,选派科技特派员627人。平昌县科技特派员欧阳生探索出了“一主双股”(业主+科技特派员技术入股+农民土地参股)模式,科技特派员入股人均实现收入5万元,并带动了园区内1253户农户增收致富,其作法被《科技日报》宣传。二是建立健全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全市已建立5个市、县(区)科技信息中心、124个乡镇科技信息服务站和378个村社科技信息示范户。巴州区塘坝村科技信息服务站运行一年来,已向果农、菜农发送技术及市场信息1100多条,网上销售水果、蔬菜50多万公斤。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推行“科技+支部+信合+协会”模式,目前全市有6万多农户加入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南江县组建了10个“南江黄羊光彩互助合作社”,参加社员1500多人。

五、整合资源,形成园区建设合力

我们以实施“十百千科技人员服务基层行动”为抓手,积极与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国土等部门加强协调,对所有惠农项目实行“拼盘”,一律向产业园区倾斜,集中用于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不断优化园区建设发展环境,协调相关部门做好本系统科技人员服务园区的组织发动和具体实施工作,真正把最优秀、最急需的科技人才派到园区建设第一线去。鼓励园区业主单位对做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施多种形式的激励措施。同时,在业主自主建设的前提下,组织协调农民积极参与园区建设,为园区提供资金、土地等,共同解决园区建设发展难题。

第2篇

调研报告是整个调查工作,包括计划、实施、收集、整理等一系列过程的总结,是调查研究人员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也是客户需要的最重要的书面结果之一。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1主导产业调研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2021主导产业调研报告范文一

一、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情况

近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提出宣城经济融入苏浙沪经济圈战略决策以来,招商引资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音,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被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位置,各地都加大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体制创新快,规范高效经济运行和管理体制开始凸现

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虽然普遍起步较晚,但通过参照周边发达地区开发区管理体制,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积极进行行政管理、投融资、土地使用制度等方面的率先改革。

从行政管理体制上,各管委会均实行“小政府,大服务”,“一幢楼办公,一站式服务”的新型运行机制,改变了计划体制下的政府机构垂直对口、机构人员臃肿的局面;在投资管理方面,以优质服务,创造了较好的投资环境;在土地使用上,实行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转让制度。因为发挥了体制创新功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试验区”。

滚动发展好,推进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规模扩大功能完善

我市开发区、工业园区自设立伊始,就从市政建设、项目引进、资金运筹等方面提出构想和目标。立足实际可能的条件,扎扎实实,小块起步,以项目带开发,基本做了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收效一片,滚动发展,有效地保证了建区初期的有限财力的集中使用,为后期的滚动发展打下较好的基础。

开发热度高,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经济拉动作用渐成现实

各地在发展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进程中,绞尽脑汁,多管齐下,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实现与苏浙沪等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等优势的对接和互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对全市的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

区域分布广,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各具特色

目前,开发区和各类工业园区由市及县、区辐射到部分中心集镇,种类较多,从综合开发区到民营工业区,从专业园区到企业科技园区,各具特色,已成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快速发展的“领头羊”。

二、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几年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多数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规模小,产业结构层次低。

由于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区时间短,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招商引资规模小,项目档次低,缺少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牵动性强的“锚项目”。

(二)政策多,无序竞争加剧。

全市范围内开发区、园区数量较多,“僧多粥少”,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都拿出了各种优惠政策,但无外乎提供廉价土地、延长税收优惠期限,无序竞争不仅使国家税费流失,还造成本地企业与外来投资者的不平等竞争。

(三)资金少,园区建设速度慢。

虽然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但前期投入普遍较少,加之开发区、工业园区起步之初,融资能力软弱,导致开发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举步维艰,园区投入不够,基本框架未能拉开,对外招商引资形象不好,很多外地投资商实地察看后信心不足,影响了开发区和园区招商引资效果。

(四)政府好,部门权力难下放。

各地开发区、工业园区创办伊始,当地党委政府都对管委会“高授权”,明确管委会为同级政府的派出机构。

但在实际工作中,管委会各部门都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相应的证书、审批权被政府有关部门牢牢握在手中,大量的精力耗费在无谓的协调和游说中,管委会的职能无法落实,造成了开发区、工业园区的管理不顺。管委会不能行使同级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形成不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影响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发展。

三、关于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

(一)进一步做好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规划布局

1、要以推进工业化为重点,调整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产业结构

我市经济发展尚处于工业化中的初始阶段,继续推进工业化是我市“十五”期间首要任务,我市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一方面要按照调优、调高、调大、调强的要求,改造传统产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扶持发展支柱产业、拳头产品和优势企业。

另一方面要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选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装备企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省级宣城、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必须充分发挥对母城的带动、辐射作用。各类工业园区要因地制宜,办出特色,打造自己的拳头产品,发挥自己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优势。

2、要以推进城镇化为重点,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新城区战略的实现

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要积极实施新城区战略,这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我市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组织部分。

通过突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产业建设,努力打造新兴的工业城区,并探索工业旅游的路子,积极构筑区域经济中的一个旅游景观。通过完善城镇道路、供水、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立服务体系,搞好社区建设,强化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城镇功能。

通过加强生态建设、污染治理和城镇管理,改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城镇环境。

3、要以推进我市经济一体化为重点,做大做强

我市宣城、宁国、广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宣州民营经济园区。以318国道为主线,突出建设好宣城、广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宣州民营经济园区。努力把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宁国优势项目的"孵化器"、"研发中心"。

其他县要因地制宜,建设一至二个具有特色、高起点规划、投资省、生态环境优、高效益的工业园区。

4、要以促进非国有制经济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民营

企业。非国有制经济企业快速发展在我市宁国、广德已显现。怎样把非国有经济企业引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让他们加快发展。

首先要切实搞好服务,依法保护个体、私营和三资企业的合法权益,为各类企业创造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环境。

其次要积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攀大靠强,加快体制和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做大做强,促进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扩大规模。

(二)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1、树立招商引资是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作"生命线"的理念。

全市各级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管理委员会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切实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开发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加强与苏浙沪等地的沟通与联系,抓住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资本输出的机遇,主动出击迎接辐射和转移。

同时,要立足本地资源和开发区已具备的产业基础优势,鼓励区内大企业与国际大公司、大集团联姻嫁接,以个引企,以大引大,同时鼓励大企业引进配套企业落户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2、按照产业化要求,创新招商引资的工作机制。

招商引资工作已成为当今发展区域经济的"灵丹妙药",各地招商工作奇招迭出,创造了许多经验。就我市目前招商引资工作的现状而言,欲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招商引资工作分得一杯羹,必须实行体制创新,通过体制创新带动招商引资。

当前要在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推行招商引资工作“公司化体制、职业化队伍、专业化招商、市场化运作",即招商体制由政府推动转入公司化运作;招商队伍通过职业培训,树立职业精神,形成职业化的队伍;招商活动渐成体系,招商措施形成专业知识;通过市场化运作,为招商人员提供佣金和经费,在需求和市场中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进一步探索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思路

1、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要拓展思路,探索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融资思路。

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必须理清思路,盘活存量,搞活“预期”,首先取得各级金融部门的支持,使其明确对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投入政策和投入规模,取得金融信度,为贷款建设打下基础。其次是争取各级财政收入按一定比例投入开发区和园区建设。第三是盘活土地存量,采取BOT等利用外资形式,筹资建设。第四是争取国债指标搞建设。

2、各级政府探索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新模式。

当前,我市工业园区的开发仍是由政府主导,政府专门设立管理委员会等机构,参与了从规划、征用土地、基础设施建设到厂房设施建设等过程。政府在扮演开发商角色的同时,由于地方财力所限,也承担了过多投资风险,给开发区和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可考虑逐步引入公司制开发模式,从开发到管理都运用市场手段,减少行政行为,逐步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由政府行为转化为企业行为,由开发企业将土地生产力、设施使用率以及地产的租赁和销售作为业务,以投资土地开发和设施建设并通过其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末获得收入,使政府降低投资风险,转移投资成本,并由此获得税收收入。

(四)进一步加大体制创新力度

1、进一步明确开发区管理权限。

从职能配备角度看,不能赋予开发区应有的行政权力,在招商的过程中,仍出现多个环节,要花费很多精力去协调,造成不应有的负面影响。《安徽省省级开发区条例》明确规定开发区管委会“代表所在地人民政府对开发区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得到落实。

为在开发区内建立高效、统一的管理机制,建议省政府在出台有关政策时,需要进一步明确各市县政府在哪些方面给开发区管委会授权行使市县级管理权限,以便开发区管委会对区内行政、经济和社会事务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2、建立行政管理范围与规划管理范围统一的运行机制。

为克服开发区行政管理范围与规划管理范围不相统一的矛盾,做到管事与管人相统一,使开发区管委会更好地做好开发区的社区管理以及计生、创建、防洪等工作,必须要将开发区座落的办事处、乡镇划归开发区管理,实行行政管理范围与规划管理范围相统一,这样才能使开发区真正实现开放式运行与封闭式管理。

3、建立统一、协调的监管机制。

市有关职能部门要从全局出发,增强服务意识,积极支持、帮助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职能部门工作,开发区管委会要正确处理“责、权、利”的关系,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开发区管委会职能部门积极主动接受市有关职能部门的为务监督和指导,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提高综合业务素质,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职能。

4、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

开发区管委会需发放的各类证书,由市有关职能部门向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职能部门及时提供足够文本,由省直有关部门发放的各项证书,市有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帮助开发区管委会申报取得。开发区纪工委、监察室负责开发区内的纪律检查、行政监察工作(含对垂直机构的派出机构),对发现的各类违纪违规行为,按照有关规范行政行为改善投资环境的处分规定,追究部门领导、直接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总之,在开发区管理体制上,一方面要理顺开发区管理,机构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不断优化开发区内部运行机制,强化新机制。坚持“小政府、强中介、小机构、高效率、大服务”的精简高效的管理运作体系,走宏观导向和微观服务相结合,“一站式”服务与全过程服务相结合,努力实现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的改革创新之路。

2021主导产业调研报告范文二

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加快推进农机产业发展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现实需要。我县从XX年初启动农机产业园项目建设,到XX年底获市政府“重庆市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基地”授牌,一步一脚印造就了一个农机产业园。目前,正值产业园区建设关键期,或为鼓劲呐喊,或为抛砖引玉,本文将试论其发展之路。

一、粗略看前景,抉择之路乐观

(一)较大的市场蛋糕。近年来,随着农机购置补贴逐年增加,以及市场内在需求的拉动,农机行业行情持续看涨。XX年全国农机工业总产值达3382.4亿元,是XX年的3倍;据预测,XX年将达4000亿元以上。我市正在申报“中国微耕机之都”,现有相关生产企业100家左右,年产量100余万台,XX年实现产值50亿元;按规划,XX年产值将突破500亿元。武陵山区农机化程度普遍较低(如我县虽为国家农业机械化示范县,但XX年底农机综合水平也仅为44.01%)。经调查,我县周边27个市县(重庆市6个、贵州省10个、湖南省8个、湖北省3个)XX年有农业机械约70万台,初步估计5年内市场需求将达100万台以上,市场空白至少在30万台、60亿元以上。此外,本地区规模性农机生产企业、销售企业都较少,区域外企业也尚未有效渗透,XX年地区农机工业产值为10.9亿元,仅占全国的0.38%,可谓一块“处 女地”,为本地企业发展留足了成长空间和时间。

(二)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转移(每年外出务工人次全国约1.5亿人、我市约700万人、我县约20万人),农村劳动力短缺越演愈烈,农机的大规模使用有其强大的内生动力。同时,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发展道路已成必然,提升机械化普及率从而提升劳动生产率成为国家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对农机具生产、购置、更新等方面的政策补贴和税收减免力度空前,一般情况为每台机器补贴总价的30%(总补贴额不超过5万元)。重庆市作为老工业基地,由摩托车行业拓展而来的农机企业特别是微耕机企业发展较好,明确提出打造全国的小型农机装备制造基地和小型农机产品集散中心,极大地刺激了农机市场,也为我县农机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

(三)可贵的区域优势。仅就小范围特别是武陵山区而言,我县在农机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从交通区位方面看:我县地处渝、鄂、湘、黔4省市边区武陵山中心腹地,500公里半径内有4个省会城市、10多个地级城市和200余个县市;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及国道319线、326线贯穿县境,是我市东南门户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从政策支持方面看:武陵山扶贫攻坚和我市关于五大功能分区的战略中,都将机械工业列为区域重点支持产业,农机发展契合政策。同时,我县农机产业园被定位为“重庆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基地”,其发展得到市政府的认可和大力支持,就县级层面来说这在周边区县是的。另外,我市体制机制优势突出,比如对农机的补贴方面,对相同农机,我市的补贴标准为35%左右、湖南为17%左右、贵州仅为15%左右。从产业基础方面看:我县农机产业在规划、招商引资等方面已顺利起步:就产业规划而言,按“园中园”思路将农机产业园布局于县工业园区内,规划占地1500亩,为武陵山区规模、规格;就招商引资而言,已正式入驻企业7家、意向入驻企业10余家,其中富福锻压公司将投资20亿元;就基础建设而言,年内将累计完成投入1.25亿元。目前,已投产徐州宋氏车业有限公司电动三轮车等项目12个,农机具交易中心入驻农机经销企业21家、农机品牌22个。

二、冷静析现状,发展之路漫漫

(一)看外部,竞争激烈。表现有二:其一,行业霸主根基已稳,不会轻易割舍一城一池。在优惠政策和市场需求趋动下,国外知名企业都已经进入了我国市场,且其产品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如占据北美50%市场的迪尔公司,已在津、京、豫等地扎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打捆机等销量名列世界前茅的凯斯纽荷兰公司,已在黑、沪等地立足;产品畅销世界140余个国家的爱科公司,已在疆、黑、桂等地站稳。同时,国内大型农机企业加速膨胀发展,鲁、浙等地的农机气候已成。如潍坊被誉为“中国农机城”,现有农机生产企业近500余家、XX年产值达1500亿元,占全国“半壁江山”。其二,行业新军群起夺食,免不了一番激烈竞争。从宏观上看,各省市在国家大政策和产业市场的引导下,纷纷各显神通,积极抢夺农机市场蛋糕;从微观上说,周边湘潭的“湖南农机产业园”、武汉的“中国武汉国际农业装备交易中心”、成都的“四川现代农机产业园”都是各自省份的战略性农机产业基地,我市梁平的农机产业园也风头正劲。这些园区或在技术、物流、投入等支撑,或在区位、交通等条件,较我县有优势,决定了我县农机产业的崛起之路免不了激烈竞争,注定一路荆棘。

(二)看内部,支撑尚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才问题。农机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对农机产品性能、质量和关键零部件等方面的技术创新要求很高。为此,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专业人才、产业工人等支撑是重中之重,而这方面恰是我们的短板。二是物流问题。物流事关生产资料的“进”和生产产品的“出”。目前,我县正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园区且初显成效,但总体来说仍处于“物聚而不流、物流而不畅”的初始阶段,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等方面的支撑作用仍然较小。三是配套问题。农机产业涉及到产品研发、零部件生产、机械组装、调试检测、产品展销、售后服务等方面,需要集群式招商或是引进整条产业链方能支撑其发展。但目前,整机生产大企业对落地我县兴趣不够,零散的小企业也持有疑虑,导致我县在项目引进上比较困难,整个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三、沉着谋发展,崛起之路可待

(一)抓规划定位,进一步理清思路。简单随意的“无头苍蝇”式发展和反反复复的“折腾”式发展是产业发展的大忌,易浪费资源、耽误时机和挫伤信心。为此,必须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一是建立目标体系。按照短期、中期、长期分别对产业产值规模、发展定位等方面予以明确和细化,到XX年,园区建设形象初显;到,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基本实现产业产值100亿元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站稳武陵山区区域市场,初步打开南方丘陵片区市场。二是确立功能分区。按照“功能完善、集约发展、分区布局”的原则,重点打造“一个基地、四个中心”功能分区,即农机产品制造基地和农机展销交易中心、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中心、实用人才培养中心、农机售后服务与区域维修中心。三是树立主打产品。农机产品有几千种,就短期而言,应围绕“能适应本区域地形地貌条件、能满足本区域主要经济作物农机化需求”的原则,着重发展小型农机,重点打造中小型微耕机、水稻烘干机、小型农用三轮车等“拳头产品”,拓展金银花烘干、植物油料榨取、蔬菜脱水保存等内销性强的农机产品。

(二)抓项目建设,进一步活跃园区。没有企业生产、毫无活力的园区顶多只是一片厂房。XX年10月,时任副市长童小平在我县《关于建设“重庆市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基地”的请示》上就指出农机产业基地的关键是“抓到重大项目”。对此,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积极“筑巢”。巢好凤自栖,要迅速完成征地拆迁、土地平整等前期工作,加快完善园区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厂房、公用设施等配套建设,完善园区发展条件,使企业能够“拎包入住”。二是全力“引凤”。以产业化、集群化为目标,大力引进技术先进、竞争实力较强的农机企业。要做好产业转移承接,主动接受农机产业辐射;要真正地“走出去,请进来”,创新项目跟踪落实和服务机制,为重大项目报批、落地、建设、投产提供全方位“一站式”优质服务,力争大项目、大企业入驻,打造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三是加速“集群”。生产要素配套是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规模再大、实力再强的企业也需要互助合作。要积极发展协作配套企业,聚集和培育发展关联度高、配套性强、互补性好、产业链长的中小配套企业,加快形成园艺植保、农业机械等优势产业集群,降低物流成本,夯实产业基础。

(三)抓配套完善,进一步强化支撑。产业配套往往决定着产业成败。市上指出我县农机产业到“整个产业要形成100亿级的生产能力,本地零部件配套率超60%”、“全市行业占比达20%以上”。为此,要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强化人才支撑。整合培训资源,加大新型农机具、农艺种植、经营管理技能知识培训。积极创造条件,引进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类高端技术人才。充分发挥县职教中心的作用,为园区发展培养专业性技术人才和“蓝领”工人,实现园区、学校的良性互动和共赢。二是升级服务能力。按照“提高效率、提升质量、降低成本”的要求,以“一个基地、四个中心”为平台,大力培育发展金融、物流、中介等服务业,加快构建农机大市场、大服务、大品牌。以参加品牌展会等方式展示、推荐园区,到XX年,初步形成规模较大、影响较好的区域性农机产业园形象。三是突出技术创新。要加快建成农机产业自主创新平台,推进新产品开发及技术成果转化。创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初步形成科研开发、主机制造、成套装备供应、技术服务等一体化产业体系。

(四)抓保障强化,进一步增强后劲。政策是产业发展的保障,要从组织领导、税费扶持等方面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围绕把农业制造打造成百亿级支柱产业,咬定青山不放松,组建农机产业园议事协调机构,落实人员,负责园区规划建设的统筹协调、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的研究决策。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调解决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强化政策扶持。从信贷、资金帮扶、税费减免返还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打造投资政策“洼地”,吸引更多“外商”前来投资。创新思路,探索采取“工业地产”模式平衡产业园区资金瓶颈。完善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建设。研究组建主要开展农机融资服务的金融租赁公司。制定农机产品输出物流补贴政策,全力争取将生产的农机纳入国家、市级农机补贴目录。三是抓好向上衔接。我县的农机产业园是得到市级层面认可的,已明确由市经信委、市农委对该基地进行动态管理并评估验收。要主动向上级部门衔接汇报,积极争取政策资金、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搭上我市“500亿元农机产业”规划和发展的东风,真正把我县产业园打造成“市级基地”。

实事求是地讲,我县的农机产业是“凭空”造就的陌生产业,此前毫无相关产业基础和工作经验,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凡事都需摸着石头过河,加之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其发展壮大之路注定艰辛而漫长。但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将是其发展的机遇期、黄金期,需要全县上下咬定目标不放松,共同努力,培育其发展壮大,最终实现“崛起武陵、走向全国”。

2021主导产业调研报告范文三

20××年度,工业园区管委会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目标,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县战略,不断壮大工业总量,加速产业集聚,夯实发展平台,创优发展环境,园区工业经济运行总体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

一、主要经济指标运行情况

1、工业生产情况

20××年1-12月份,园区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96.9亿元,同比增长9.35%。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6.3亿元,同比增长5.3%。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2.3亿元,可比增长7.01%。累计完成出口 交货值2.4亿元,同比增长23.13%。安排劳动就业人员7430人。

2、经济效益情况

1-12月份,园区企业实现利润累计6.66亿元,同比下降3.26%。企业实际上交税金1.65亿元,同比增长18%。利税总额达14.48亿元,同比增长42.89%。

二、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工业园区围绕生物医药、金属制造、新型纸业和绿色食品四大主导产业,积极推进集群发展,加快产业升级。20××年度,四大主导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88.2亿元,占园区比重87.84%。

1、生物医药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6.8亿元,占园区比重17%,同比增长16.8%。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6亿元,占园区主营业务收入比重17%,同比增长16.9%;实际上交税收3104万元,同比增长24%。

2、金属制造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63.1亿元,占园区比重62.8%。实际上交税收1.1亿元,同比增长19.25%。

3、新型纸业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9亿元,占园区比重5.9%。实际上交税收353万元,同比增长50%。由于市场行情低迷,新型纸业一直处于谷底徘徊,尚未有复苏迹象。

第3篇

一、察哈尔右翼后旗立足地方资源发展特色经济的主要体现

(一)转变资源观念,明确发展特色经济思路

1.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培育“七大经济园区”,壮大“五大产业”

首先,培育“七大经济园区”。察右后旗依托以石灰石等为主的矿产资源,以牛羊肉、马铃薯等为主的农牧资源,以辉腾锡勒风能为主的风能资源,以铁路、公路交通和地理区位优势,打造成了乌兰察布市有影响力的新材料工业基地、新能源基地、煤炭及农畜产品物流基地、自治区重要的建材化工基地、农畜产品加工贸易基地。培育出杭宁达莱工业园、蒙维新材料产业园、锡勒风电园、红格尔图建材园、土牧尔台畜产品加工园、贲红煤炭物流综合服务园、白音察干汽车运输综合服务园七个产业园区。

其次,壮大“五大产业”。察右后旗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以“两线四镇”(旗内公路和铁路沿线以及白音察干镇、土牧尔台镇、红格尔图镇和贲红镇)为载体,培育壮大化工、建材、电力、农畜产品加工和商贸物流五个产业。

2.加快产业发展转型步伐,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察右后旗抓住京津冀产业梯度转移和国家支持内蒙古发展的有利契机,依托地区资源和交通、地理区位优势,着力拉长产业链条,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优势产业。按照“工业园区化发展、产业集群化壮大、企业集中式扩张”的发展思路,横向抓园区企业集群发展、壮大工业规模,纵向抓产业链条延伸、推进产业升级转型,着力提升资源集聚集约经营发展能力,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二)以地方矿产资源、地理区域优势为依托,发展园区特色经济

察右后旗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利用地方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以地方矿产资源优势、地理区域优势为依托,以规划建设产业园区促进资源集聚开发利用,以优势企业龙头带动产业集群,强力推进新型产业化经济发展,并根据产业基础、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对各个功能区进行科学的产业定位,逐步形成工业园区化发展、产业集群化壮大、企业集中式扩张的发展新格局,使察右后旗经济在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三)立足地理气候资源,实现特色农牧业产业化、集约化发展

察右后旗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地方地理气候条件,结合突出地方农牧业特色优势,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不断巩固和加强农牧业基础地位,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转化增值能力、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加快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逐步实现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走现代化、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的发展之路,推进地方农牧区经济产业化发展,努力把察右后旗建设成华北地区具有影响力的优质、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1.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推进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实现农牧区经济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就要通过推行集中集约发展提升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水平,把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作为发展现代农牧业的主攻方向。土地是农牧业之本,能否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是发展农牧业的一个根本问题。察右后旗旗委根据当前农村牧区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土地闲置情况突出的情况,大力推进农村牧区土地流转。结合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现代农牧业产业经济发展需求,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重点通过培育农业产业大户对土地进行集约化经营,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体系,辐射带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发展。

2.突出产品品质优势,着力打造“绿色”、“特色”产业品牌

培育出诸如:“红格尔”牌、“富奇”牌脱毒马铃薯和“草原西冷”牌牛羊肉等一些产业化品牌农畜产品。

3.农牧经济突出园区化发展和规模化、标准化经营

坚持产业化兴农、兴牧,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加强设施农牧业建设,着力农牧业园区化发展和规模化、标准化经营,走现代化、机械化、规模化的科学种养之路。

4.充分利用现代农牧业科技资源,着力科技兴农、兴牧战略

察右后旗旗委政府以产业化、工业化思路谋划农业、畜牧业,充分利用现代农牧业科技资源,着力科技兴农、兴牧,采取园区实验示范、以点带面的方式,发展现代农牧业。

(四)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提升城镇文化品位,打造经济软环境

察右后旗坚持经济产业化与城镇化功能协调发展原则,把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作为旗域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树立“抓城镇建设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进“三化”进程,完善城镇功能,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提升城镇文化品位,着力打造经济发展软环境。突出发展中心城镇(白音察干镇),并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把草原文化融入城镇建设。察右后旗以地域特色文化为底蕴,以建筑景观、街区雕塑、城镇亮化美化绿化为载体,按照建设宜居、宜业、生态型城镇总体要求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策部署,把经营城镇生活休闲环境资源现代城镇发展理念融入到城镇化建设工作中,注重特色文化城镇创新发展。

本调研报告在调研过程中,重点考察察右后旗在树立大资源意识,充分挖潜地方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等方面的经验和成就,形成一些不成熟的思考。由此,根据调研实地考察和理论思考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一)进一步转变资源观念,推进资源循环利用

察右后旗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逐步形成工业园区化发展、产业集群化壮大、企业集中式扩张的发展新格局。但随着产业园规模和产能扩大,园区污染治理和废料利用处理功能完善被提上日程,产业园区废料循环利用战略将是察右后旗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的着力点。

(二)进一步推进地方特色农牧资源的产业化发展

察右后旗气候属中温带半干旱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察右后旗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形成其发展农牧业特色产业的自然条件。农牧业产业化是发展农牧经济的根本出路,市场经济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品牌经济。提升农牧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必须打好绿色牌、特色牌,这样,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才能有持续有力发展的基础。因此,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气候地理资源和土壤条件,进一步推进地方特色农牧业资源的产业化发展,是察右后旗转变农牧经济发展方式和寻找新的经济发展增长点的战略选择之一。

(三)完善产业园区城镇基础设施,培育发展软环境资源

现代经济发展力具有社会化的性质,产业化经济的发展要求与之相匹配的社会服务环境基础,地方经济的产业化发展与地方的城镇化发展具有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作用的机理。察右后旗拥有杭宁达莱工业园等7个产业园,但园区所在地的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存在不平衡,有些园区城镇基础设施与其产业规划发展比较,存在严重滞后现象。突出表现在与白音察干镇相距较远的红格尔图建材园、土牧尔台畜产品加工园所在地的红格尔图镇和土牧尔台镇。

(四)加强文化资源及旅游资源的培育开发利用

首先,察右后旗应该依托当地民族文化资源,依托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加大文化资源的培育开发利用力度,将察哈尔文化融入于企业文化、城镇文明、旅游开发经营、城镇建设和民间工艺等行业。充分发挥察哈尔文化资源特色优势,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文化品牌优势。其次,旅游资源的培育开发利用。察右后旗潜在旅游资源丰富,培育发展旅游产业潜力巨大。察右后旗应该借鉴一些旅游文化培育发展比较好的地区的做法,依托其交通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加大对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民族风情等潜在旅游资源的培育开发利用,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景点,重点突出察右后旗区域民族文化和火山草原自然风光特色。

(五)立足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第4篇

正式入职已有四个多月时间,与实习期算在一起将近半年,半年的时间紧凑而有效率。

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

(1)完成行业企业前期调研报告32份,行业涉及教育、通信、环保、电子商务、食品、媒体、新材料、工业设计、纺织、LED、物联网等领域。企业包括华源电热、远传通信、舒展科技、数银在线、兰特光学、奇尚标识、方圆塑料机械、宗兴齿轮、远方光电、万隆光电、道明光学、星华反光、东科电子等。

(2)跟随部门调度安排,深入研究并跟踪访谈的企业包括远传通信、舒展科技、奇尚标识、家和智能、道明光学、联丰东进。目前正在参与跟踪的项目包括星华反光、华光焊料。重点项目部分,完成尽职调查主要内容及访谈安排3份,完成尽职调查前期、中期、阶段性问题整理5份,完成行业协会、竞争对手、上下游客户、业内专家访谈以及会议纪要14份,提交阶段性项目进展报告3份,参与联丰磁业投资报告的撰写修订、该项目的总体资料的归档整理以及完成报告后期PPT的制作。

(3)通过参加滨江创投服务中心、无锡物联网传感网产业高峰论坛等活动,自主接洽了嘉兴普利来、无锡睿网科技、碧诺节能技术、百年树智能教育联盟、奥驰电网等企业,搜集整理了教育、物联网、智能电网等行业的报告、研究了这些行业中若干细分领域的技术和应用。同时与上海东方汇富、台湾华威国际、江苏华西集团等投资公司一起组成考察学习团,访问调研了无锡物联网产业园区,考察了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无锡530计划的矽鼎科技、德思普科技等企业,为后期项目的开发和挖掘进行了知识储备、人脉积累。

(4)起草撰写了《省建行与省创投合作平台搭建》、《投资发展部文章递交安排方案》等若干提案,搜集整理了关于组建基金和基金运作模式方面的资料。

工作经验总结:

(1)通过前期大量的行业研究,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行业研究方法,在清楚合理的逻辑架构下,行业企业信息的搜集可以快速高效地开展。

(2)通过深度参与重点项目,对项目流程,包括:如何从接触项目->获取对方企业认同->如何开始尽职调查->尽职调查前期安排->尽职调查如何开展->如何撰写访谈记录与会议纪要->如何与中介机构合作->如何撰写投资报告->如何修正投资报告->如何做资料的归档整理->如何制作PPT->如何上会有了清晰而直观的认识。

(3)在推进项目的过程中,有很多细节问题值得推敲。比如刚开始接触项目,一般以服务赢得对方的信任,这个服务如何体现,为对方提供的便利如何做到适度,不至于沦为对方的员工,同时又做得专业到位;比如保密协议的签订,是由对方提供保密协议还是我公司提供,是提供简单的还是详细的,这也有学问。再比如为了保证项目结束时资料的完整有序,在开始项目之初就应该统一格式,定期汇总。这需要建立在整个项目组参与人员上传下达,人人知会的基础之上。

其他还有很多小经验、小感悟,在此不一一赘述。做项目需要培养好的习惯,好的习惯又由项目中的经验滋养,项目的经验又由切身体会总结而来。所以平时自己需要多多思考。

后期计划:

(1)继续深入实践项目流程,学习掌握精通各个环节的步骤,摸索品味细节问题,总结经验。

(2)学习财务、法律知识,与工作内容相结合,边学边应用。

(3)延伸学习弧线,争取机会接触了解投后管理。

第5篇

一、大赛情况

第三届全市青年创新创意大赛分为专利授权类、发明创造类、创意设计类和对策建议类四个类别,凡是年龄不超过40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创意成果的青年均可报名参赛。参赛作品应为近两年来通过自主创新获得,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和市场应用前景的发明、实用新型、创意设计或是围绕市委重大战略部署,针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有一定价值、可实际应用或有重要借鉴意义的合理化建议等。

大赛通知下发后,受到了全市广大青年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共收到创新创意作品488件,其中专利授权类117件,发明创造类120件,创意设计类179件和对策建议类72件。全市广大青年围绕市委“四一三”战略重点和突破滨海、提升市区、开发两河、统筹发展的战略布局及“三八六”环保行动等中心工作,招商与转调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好建议。其中,涉及滨海开发的有3件,旅游产业发展的有3件,医疗卫生事业的6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有2件,教育事业发展的有4件,这些作品点子新颖,针对性强,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有一定价值、可实际应用或有借鉴意义的合理化建议。经过专家的严格评审,最终确定《潍县萝卜信誉度下降原因调研报告及建议》、《潍河开发浅谈》、《关于“大力开发乡村旅游资源 实现我市农村跨越式发展”的建议》、《构建寿光文化创意园》、《以落实国家能源战略为导向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管理》和《小学英语“sport”动感英语五步教学法》等6件作品获对策建议类金点子奖。现将这些作品作简单介绍,希望能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启迪。

二、主要内容

(一)《潍县萝卜信誉度下降原因调研报告及建议》一文以“潍县萝卜”为调研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调研、查阅文件、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潍县萝卜”信誉度下降的现状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消费者普遍对潍县萝卜的期待值较高,91%的消费者认为潍县萝卜应明显优于一般萝卜,仅有9%的消费者认为潍县萝卜和一般萝卜一样。而如今市场上,潍县萝卜出现良莠不齐、以次充好的现象,信誉度一度下滑,影响了销售量及价格,甚至出现了论堆卖的现象。调查队对潍县萝卜信誉度下降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导致潍县萝卜信誉度下降的原因主要是:一是种植户缺乏正确的政策引导及统一化管理,为提高产量盲目扩大种植面积,大量 使用化肥、农药,造成萝卜品质不佳。二是经销商在销售过程中存在欺骗行为,出现以次充好、提高价格牟取暴利等现象,造成潍县萝卜信誉度降低。三是政府部门缺乏专门机构管理,缺少有影响力的管控政策。如今无专门职能部门对潍县萝卜进行管理,政策以巩固萝卜市场为主,未产生较大影响。四是产业深加工链条尚未形成,潍县萝卜不易长期保鲜、不便大量携带、包装不够精美等问题,限制了品牌的发展。

为提高潍县萝卜信誉度,调查组提出了如下建议:一是种植户要积极响应政府引导,深入落实科学化标准化种植,勿盲目添加化学肥料,切实保证萝卜质量。二是萝卜协会等组织要制定鼓励性规则,吸引零散萝卜种植户加入并对其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联合企业进行统一收购,规范营销体系。三是政府部门要设立专门部门指导并监管潍县萝卜的产销过程,加大对销售点潍县萝卜的质量监控;要加强监管,鼓励并保护好潍县萝卜地理标志的规范使用,打造知名品牌;要大力发展贮藏及深加工产业链,优化商品流通环节;要精心组织产品展览与宣传,积极策划“萝卜会”等民俗文化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

(二)《潍河开发浅谈》指出城市河流水系承担着防洪排涝、保护生态平衡、调节微气候、提供旅游休闲场所等多项功能,对城市的健康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城市河流综合开发,需从水系功能定位、规划治理原则、规划治理目标三个方面进行水系综合治理规划。目前,潍河流域除了局部河段治理工程外,尚缺乏对整个河网水系的综合治理,许多河段的河道防洪标准较低、河道淤积严重、河道节点景观差等现状,不能满足我市城市发展定位的需求, 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生态环境的建设和经济发展。因此,潍河需要进行河流水系综合治理规划,构建生态、人文、和谐的健康水系,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美化滨水景观环境,打造旅游休闲场所,达到河流生态系统健康、人与自然和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从而保障城市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

(三)《关于“大力开发乡村旅游资源 实现我市乡村跨越式发展”的建议》对我市发展乡村旅游业提出建议:一是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在基础条件优越地区着重加速旅游业发展,重点开发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建设风格独具的乡村旅游基地。二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乡村原有的生活设施和民居形式,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充分展现乡村旅游的自然风貌。三是注重特色,根据我市农家生活风情的特色,精心设计乡村民俗旅游项目。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当地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相融合,使之为旅游活动增添色彩。五是加强旅游产品的开发,保护现有乡村旅游资源。

(四)《构建寿光文化创意园》一文指出寿光应着力构建以潍坊科技学院寿光市软件园、林海生态休闲创意产业区、蔬菜高科技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区、弥河自然风光旅游区中心的“一园四区”文化创意园发展规划,形成一园四区、统一规划、错位发展的格局。以高科技蔬菜示范园聚集区为龙头,形成南北互动,合理布局。文化创意产业园应坚持以优势门类突出、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方向,优先发展文化旅游、文化演艺、蔬菜种植展销、蔬菜品种研发、节庆会展和工业设计六大重点领域,以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命名为契机,坚持走特色发展、科学发展之路,向国家级特色文化产业园区的目标迈进,推动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和全面科学发展。

(五)《以落实国家能源战略为导向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管理》一文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制约项目并网效率低的原因主要在于人员队伍、业务流程、工作环境及材料报送4方面问题。通过专题研究、数据分析、实验验证等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排查,发现单位咨询时间长,重复咨询次数多,路途耗时长,审查方案环节缺乏相关考核,审核批复不及时等问题为影响业务办理效率的主要因素。针对上述原因通过制定完善的咨询流程,扩大服务层级,改进审核方式等方面对影响业务办理效率的主要因素进行完善。措施实施后,光伏项目由受理到并网时间缩短了60天,优化了并网流程,简化了并网手续,提高了服务效率,促进了分布式光伏发电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良好作用。

(六)《小学英语“sport”动感英语五步教学法》是一套崭新的小学英语快乐学习教学模式。把一堂课设计成“Game”,在这个比赛中学生要分五步,逐级过关,即由教师指导、学生当小老师主持,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任务型五步教学模式,循着”sport”导学提纲,让学生在sing (唱)、read(读)、play(演)、organize(玩)、test(做)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快乐完成任务。五步教学法通过建立竞争、激励式小组评价机制,让学生参与课堂评价,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信心。“sport”动感英语五步教学法已在国家级刊物《中国现代科教论坛》、《中国科教育人杂志》发表。

第6篇

近日,按照市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围绕“四个重项”,就**县**村新民居建设情况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深入调研。在同**村干部群众的走访座谈中,详细了解集体经济、农业种植、农民收入、村民认知度等多种与新民居建设密切相关的因素,实地察看了**村一期新民居建设情况。同县、乡、村干部一起研究、分析了新民居建设中的制约问题,就促进新民居建设的措施、策略进行了积极探讨。

一、**村新民居建设进展情况

该村20xx年被**县确定为首批省级新民居建设示范工程试点村。**村两委班子运用**村原集贸市场18亩空地,启动了第一期22栋二层别墅建设。别墅分为230平方米、197平方米两种户型,不含地价总造价分别为17万元、14万元。采取了资金全部由示范户自己承担,原宅基地通过签订书面协议,无偿交还村集体的办法实施了一期工程。一期新民居按照衡水市设计院新民居规划图纸,主体工程已基本竣工,已交付22户村民。打造了风格一致的小别墅群,具有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村新民居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村两委班子近期对40户村民新民居建设问卷调查信息反馈情况,清晰地看到推动新民居建设向纵深发展的难度,要实现**示范村60%以上的农户住上新民居的目标,任务仍十分艰巨。

一是对新民居建设认知程度较低。主要体现在农民习惯一家一户的分散居住,而不愿意集中居住;比较容易接受就地拆建,难以接受异地迁建至中心村;不想也不敢负债买房;缺乏自力更生建设新民居的思想基础,企盼并奢望上边赠予一个新民居;思路不宽、办法不多、机制不活。

二是缺乏应有的产业支撑。这不仅是**新民居建设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在全市新民居示范村建设中也是一个普遍存在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三是村民承受能力比较低,经济基础薄弱是困扰新民居建设的重要因素。

四是新民居建设规划定位低。**村的新民居建设规划,虽然聘请衡水市规划设计院结合旧村改造制定了村庄规划,并参照《燕赵新民居获奖作品集》,对新民居建设进行了设计,但从整个规划看跟不上时展的需要。

三、对新民居建设的几点建议

从亲历**村新民居建设的调查感受,透过诸多瓶颈制约问题,联系**村的实际,对衡水市新民居建设工程进行理性思考,归纳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是高起点、高标准搞好新民居建设规划。新民居建设要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合村并点,建中心村或大社区,一般不要搞单村就地拆建。新民居建设要同衡水市未来几个大区域规划相衔接。

二是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就**村的产业发展,要从未来衡水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物流区和衡水湖旅游休闲度假区以及**县西北部开发区发展角度出发,着力发展与大城市、大工业配套与市、县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对接的配套加工业。

三是选准、选好新民居建设突破口。就我市的市情,打开新民居建设局面,个人认为应该优先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选择工业园区规划区内村庄;二是衡水新城区和衡水湖内及近湖周边村庄;三是县城周边村庄;四是工商业较为发达的基地区域村庄;五是重大项目摆放所涉村庄。这样考虑的目的:一是为发展拓展空间,二是土地有较大增值空间,三是能支付新民居建设成本费用,四是有利于新建中心村或社区的管理和运营。

四是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衔接工作。这项工作的基础是搞好土地资源调查,摸清各类资源的家底,尽量把两个规划衔接好。把有限资源有效地整合,高效利用。

五是解决机制融资问题。

六是进一步加强对城市户籍人口统计工作的协调调度。要把城市、县城非农业人口总量和增幅统计实、统计全。

第7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egsm886”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以人工智能赋能“四强”产业推动新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临淄区现有规模以上“四强”企业195家,占全部规上企业63%,其中,新材料企业166家,新医药企业5家、电子信息企业9家、智能装备企业22家。截至10月底,全区规模以上“四强”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了37.1%,较去年底提高了7.8个百分点。“四强”产业和人工智能已逐渐成为推动新经济发展的核心动能,不断助力全区工业高质量发展。临淄区人大高度重视以人工智能赋能“四强”产业推动新经济发展工作,组织省市区人大代表运用常委会视察、专题调研等多种形式进企业、看项目、提建议,对全区以人工智能赋能“四强”产业推动新经济发展工作把脉问诊。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人工智能赋能“四强”产业的基本情况

(一)政策叠加增信心。为推动工业企业特别是“四强”产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快转型升级,自2019年以来我区相继出台了《临淄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临淄区制造业智能化技术改造三年优化行动方案(2020-2022年)》《临淄区大力推进“五个优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年倍增计划(2020—2022年)》等多项务实、高效、接地气的扶持政策,遴选一批业内领先的服务商,对规模以上企业开展全覆盖的智能化诊断,重点针对“四强”企业的智能化改造类项目,分装备、产线、车间、工厂等不同层次精准支持补贴20至100万元,政策力度在区县层面上位居前列。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量身定制的多元化政策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为应用人工智能的先行者增进信心,推动企业加速步入数字化发展快车道。

(二)标杆示范促转型。每年分智慧工厂、数字车间、智能产线等各个层级,选树10家左右人工智能成效良好的“四强”试点示范企业,组织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现场对标参观交流。2019年至今,根据行业侧重点的不同,先后组织了对标齐翔、单项冠军、智能化改造等多个领域的现场会10余次,参与企业超500家次,打造了齐翔腾达、齐峰新材、英科环保、洁林塑管、巧媳妇、顺意电器等大中小不同规模企业标杆。企业间对标学习在全区营造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提升了企业开展智能化转型升级的积极性,有效加快了“四强”产业人工智能的发展进程。

(三)机制倒逼提质量。出台落实“零增地”技改项目工程优惠政策,对符合规划和安全环保要求的“零增地”技改项目给予大力支持,从而鼓励企业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创造更大的效益。印发《临淄区工业企业“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实施方案(试行)》,高标准推进“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创新性地导入了“企业360”体系,将两化融合贯标、智能车间建设、智能改造投资等企业人工智能相关的发展情况纳入加分提档项,实行能源价格、用地指标、应急响应等差异化政策,倒逼落后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和应用人工智能的道路上奋勇争先、提档进位。

(四)工业互联开新局。为加速“四强”产业数字化、协同化、智能化升级,加快推广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应用,培育和支持一批本地的优秀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发展,我区以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为切入点,与华为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山东爱特云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三方协议,成立工业互联网发展中心,每年设立1500万元专项补贴资金,用于扶持我区企业购买使用发展中心提供的资源及服务,举办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相关培训。未来五年时间,我们力争将全区30强企业全部改造一遍,将优秀企业家和人工智能人才培训一遍,以人工智能将“四强”产业全部赋能升级一遍,打造新经济发展的临淄样板。

二、人工智能赋能“四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区人工智能发展领先,“四强”产业整体向好,但在政策引导、产业布局、要素保障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主要包括:

一是政策专业性和导向性不够突出。目前我区出台的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智能化技术改造、“五个优化”倍增计划等支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扶持政策,对“四强”产业和人工智能虽有一定倾斜,但对产业赋能的专业性和融合发展的导向性不强。

二是“四强”产业区域特色不够明显。目前我区新材料产业产值占“四强”比重约80%,在人工智能提升产品收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能耗等方面有较大需求,但我区产业赋能整体思路不够明确,缺少有区域特色的人工智能侧重点和突破点。

三是人才平台等新兴要素不够充裕。我市现行的“人才金政37条”和区级配套的人才政策,侧重于对高层次和高学历人才的一次性奖补和对创新平台的一次性扶持,存在唯职称、唯学历的弊端,对人工智能领域专业技术性人才的引进和培育能力偏弱,且部分人才仅在我区挂名或短期过渡,对人才长期发展的持续性支持不足。

三、加快人工智能赋能“四强”产业推动新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第一,扩增量、提规模、做强优势产业链。加强“四强”领航企业和潜力企业培育,推动齐翔腾达、鑫泰石化、蓝帆医疗、齐都药业等领航企业深挖现有产业潜能,充分发挥纵向延伸、横向联合的能力,构筑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将现有产业价值“吃干榨净”。延链聚合做好大数据产业园、智能装备产业园、数字经济产业园等创新园区的上下游“双招双引”,抓好永聚医药、一清舜泰、爱特云翔等“四强”新秀企业的重点项目建设,稳投资、促发展,不断提高“四强”产业经济比重。加大“四强”产业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应用,做好“四强”企业智慧工厂和智能车间培育建设,加快衍生出一批能引发产业体系重大变革的“四强”高新企业,不断提升“四强”产业发展质量。

第8篇

一、我市蔬菜生产基本情况

今年我市蔬菜种植面积32万亩,较去年增加了2万亩,总产65万吨,产值30亿元,圆满完成了年初蔬菜规划的各项任务。蔬菜品种多样,形成了以蒜苔、豇豆、花菜、白萝卜等露地蔬菜为主的大面积大宗产品和以“水果型黄瓜”、“樱桃西红柿”、 “彩色辣椒”、“迷你南瓜”等为特色的高产高效栽培产品。另外,我市今年水生蔬菜面积达5000亩,西甜瓜面积6万亩,食用菌 5000平方米。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开展全市各乡镇蔬菜种植状况调研。一是对全市50家蔬菜种植大户开展生产销售调查,了解基本情况,进行登记和核实,帮助解决生产技术及市场销售等难题;二是开展各乡镇产业化调研,摸清我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形成《枝江市萝卜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枝江市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等多篇调研报告,为我市蔬菜产业发展为政府决策当好参谋。。

(二)抓基地建设,夯实蔬菜产业发展基础。一是着力建设高标准蔬菜生产基地。2017年市蔬菜办积极争取宜昌城郊蔬菜基地建设项目资金34万元支持明新、美合、袁华兴等蔬菜专业合作社创建高产高效蔬菜产业示范基地,每个示范基地规模都在千亩以上,基地实行标准化生产,常年开展农残检测,建生产档案,建设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系统。二是强力支持萝卜产业发展。枝江萝卜产业已进入发展盛期,2017年萝卜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种植区域从七星台鸭子口、石套子蔬菜产业园区域向上扩展到沿长江一线都有种植,年总产量达到18万吨。三是大力发展特色蔬菜。“水果型黄瓜”、“樱桃西红柿”、“彩色辣椒”、“槟榔芋”等特色蔬菜品种,正在不断跟进。

(三)抓品牌创建,培育蔬菜产业发展后劲。依托蔬菜合作社、龙头企业,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截止目前蔬菜产业先后获得5个无公害、 绿色食品识标以及荣获“七星台祘薹”、“董市甜瓜”等两个地理标志称号,使得我市蔬菜快步、健康进入市场,直供武汉、长沙、广东、北京等城市大超市、大型宾馆,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抓质量标准,促进蔬菜产业发展安全。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从生产源头保证质量安全。一是开展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编写《无公害食品·蔬菜栽培技术操作规程》,印刷5000份发放给种植大户。二是加强菜园投入品管理,积极开展蔬菜标准园、蔬菜板块基地和无公害蔬菜基地创建,全市蔬菜产品标准化覆盖率已达40%。三是加强“三品一标”认证指导,实行蔬菜食品认证稳中求进,七星台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4万亩,百里洲和董市建设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各2万亩。

(五)抓科技推广,强化技术培训。一是做好蔬菜新技术新品种进村入户指导工作,定期针对30个蔬菜种植专业户进行上门技术指导,并以蔬菜种植专业户为核心带动小户菜农学习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蔬菜新品种5个。二是集中办班开展培训,全年举办20期培训班,完成了1200人次的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发放技术资料1万余份。三是与省农科院协作举办试验示范样板,7月初在七星台镇成功召开了西甜瓜优质品种示范现场会,11月初举办了萝卜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现场会。四是全年我办技术人员下乡100余次,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解决蔬菜种植的技术难题,及时传达蔬菜销售信息。

三、存在的问题

(一)蔬菜品牌建设落后。经过几年来的工作努力,在三品一标建设上虽有了新的大突破,登记了七星台祘薹 、董市甜瓜等地理标志, 但全市分区域显示品种特色不突出,品牌亮点少。设施蔬菜品种对外依赖度较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二)基础条件与现代农业生产不相符。一是生产基地电、路、水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等问题突出。被宜昌市纳入城郊蔬菜基地的七星台鸭子口、明新蔬菜基地,主干道狭窄,道路拥堵,运输条件恶劣;灌溉设施缺乏,农民需打井灌溉因田间无生产用电线路而无法满足。二是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信息网络建设相对滞后;菜农素质总体水平不高,难以适应蔬菜新设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生产需要。除蔬菜办外,各镇蔬菜种植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三)经营方式与市场营销不相符。经营方式比较粗放,小规模分散经营依然占居绝对主体地位,农民把田头当市场的多,出去找市场的少;蔬菜专业合作社数量虽有较大增加,但能带动产销协调发展的还不多。

(四)蔬菜技术推广经费没有保障。目前,承担蔬菜产业发展技术服务的主要力量在市蔬菜办,蔬菜办人员工资有保障,但是指导蔬菜生产、技术攻关、产业调研等方面资金捉襟见肘,新品种新模式试验示范等方面经费缺口大。

四、2018年工作打算

第9篇

一、 经济运行情况

主要经济指标完成较好。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亿元,占全年任务*亿元的*%,占全市gdp的*%,比全年任务*%提高了*个百分点,同比增长*%,比计划增长速度12%提高了*个百分点。预计上缴税金*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3.64亿元,是全年任务*亿元的*倍。非公有制经济总数发展到7.6万户,其中,私营企业*户,个体工商户7.3万户,从业人员26.5万人,累计注册资金85.41亿元,当年新增私营企业215户,新增个体工商户1864户,新增从业人员4897人,新增注册资金13.16亿元。

发展特点1、运行质量显着提高。通过采取增产提效措施,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发展质量提高,增速较快,预计实现工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工业企业上交税金*亿元,同比增长45%;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3.5%。通过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高新技术应用,非公有制企业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特别在生物医药和材料技术等技术密集型领域表现突出,全市已有各类科技型企业100多户。部分企业推行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无公害化,改进装备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产品的质量、品种、档次、功能、包装等方面均有较快提高。

2、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的三产内部结构调整效果显着,一、二、三产比重达到16.11∶42.82∶41.07,优于全市整体水平。第一产业突出特色农业,积极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家庭兼营工业和农业服务业;第二产业围绕发展主导产业,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改造传统产业,矿产建材、医药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的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快速提高;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住宿餐饮、商贸等传统行业质量提升,旅游、房地产、物流、信息和社会服务等行业发展很快。各县区涌现出的一大批具有优势和潜力的中小型企业,进一步促进了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3、规模企业生产较快增长。规模企业预计完成总产值47.94亿元,同比增长37.76%,实现营业收入40.04亿元,同比增长22.3%,完成增加值14.5亿元,同比增长30.87%,占全市非公经济增加值总量的20.26%。非公有制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产值78%。

4、重点项目建设投入加大。全市建成投产重点建设项目52个,其中投资规模在500—1000万元项目17个,投资规模 1000万元以上项目35个。按建设性质划分,新建项目33个,技改项目10个,续建项目9个。建设项目总投资40.16亿元,本年度完成投资17.46亿元,这些重点项目的建成投产将新增营业收入*亿元,新增税金3.24亿元,新增利润5.36亿元。

5、外向型经济稳步发展。非公有制出口企业通过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出口产品数量和品种,出口创汇突破亿元大关,预计全年实现出口产品交货值*亿元,占全市出***货值的80%,同比增长39.07%。我市产品出口市场区域不断扩大,出口主要国家和地区由以往的韩国、日本等周边国家,已延伸到美国、俄罗斯、荷兰、西班牙等欧美国家。

二、工作措施

(一)大力营造经济发展环境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我们以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召开为契机,加大了对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宣传力度。市、县区局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并采取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发放宣传单、现场咨询等方式,宣传报道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政策、重点产业、行业动态和创业典型。与市电视台合作,深入7县区和重点企业调研采访,历时3个月,完成了“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成就”专题片制作,着力展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市、县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成就,分八期在电视台连续播出。通过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提升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发展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达到了强化认识,转变观念的目的,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营造出良好的舆论氛围。

2、认真履行职责,落实扶持政策。近年来,中、省、市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为全面贯彻各项政策措施,我们积极协调,狠抓政策落实,强化扶持力度,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着力解决影响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特别是在放宽市场准入、加大金融财税扶持力度、简化办事程序等方面,积极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年初召开的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上,就贯彻落实我省新出台《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意见》进行了重点安排部署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会同相关部门起草了我市《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讨论稿。

3、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水平。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开展了创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树一流形象,建一流业绩创优争先活动,全局干部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工作作风明显改进,呈现出团结向上、努力工作新局面。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基层和企业,组织开展了关于我市县域经济工业化情况的调查、中小企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壮大情况的调查、全市轻工食品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开展全民创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调查、加快农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创业情况的调查、规模以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调查等专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10余篇。认真落实包抓责任制,着力包抓重点企业、重点建设项目,帮助解决投融资、证照办理、纠纷调处、土地使用、企业维权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已排查矛盾、解决问题50多件次,有20个重点项目按计划进度建设。县区局领导通过入驻企业现场办公,与相关部门协调等方式,积极协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困难和问题,市、县区局联手包抓的70多户规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良好,包抓效果明显。

(二)努力拓宽融资渠道

1、精心组织招商引资。今年,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放在现代中药、矿产建材、农副产品加工、旅游服务等项目上。围绕西洽会和各种项目推介会,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吸引外地客商来我市投资兴业。“西洽会”上共签约重点招商项目*个,总投资*亿元,合同引资*亿元。通过参会招商、叩门招商、网络招商,吸收外地客商来我市投资办企业。全年签约招商项目74个,计划总投资99.15亿元,其中,合同引资*亿元,已到位资金*亿元。

2、努力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借市县区政府银企合作推介会平台,主动与金融机构联络,向金融部门推荐重点企业和重点建设项目,60多户重点企业得到了银行支持。同时,引导企业规范管理,扩大生产,争取的企业按照商业银行的条件达标入围,我们积极向金融部门推介管理水平好、诚信意识强、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及企业,多方面争取金融部门支持。

3、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引导企业加强资本积累及通过入股等方式吸纳民间资金投入等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按照各级政府对企业的资金扶持主要放在优质项目的扶持方向和各类扶持资金的政策规定,认真做好财政扶持项目考察、论证、编制、审定工作。我局会同市财政部门,积极组织申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个,申请资金*万元。申报省财政扶持乡镇企业项目*个,省财政已下达我市该*个项目无偿资金*万元。

(三)加快建设公共服务体系

1、信息化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编刊《工作交流》简报,送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分管领导审阅,汇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全年编刊简报13期27篇。发挥互联网作用,扩容了市中小企业、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信息网站,并与市政府门户网站,及时维护更新了市局网站,全年编刊各类信息120多条。开展了规模以上企业信息化基本情况调查。

2、培训服务体系建设。继柞水县建成商洛首家“中小企业创业培训基地暨远程创业培训基地”后,经过多方协调,努力争取县区政府和省局扶持,先后又建成了****等4个县区中小企业培训基地,培训基地共举办职工培训、创业辅导、技术创新、信息咨询、市场开拓培训班35期,培训各类人员**多人次。市局、*县、*县中小企业培训中心正在积极申报筹建,以实现我市中小企业创业培训县区级全方位覆盖。与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合作,实施“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经过精心组织,举办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商洛班,培训管理人员*人,培训效果明显。

(四)加强发展的指导和规划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围绕突破发展的目标,以扩张总量、提高质量为重点,做大做强矿产业,提升建筑建材业实力,大力发展医药化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矿产业通过矿产资源整合,走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建材业、医药化工业、农产品加工业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标准生产、规模扩张,走多层次发展的路子,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2、重点调度规模企业,开展经济形式分析。通过对主要行业、重点企业、主要产品的季度分析,准确把握经济运行走势,及时发现运行中倾向性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增强了经济运行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3、规划建设工业园区,实现企业群集发展。为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实现工业经济的科学合理布局和突破发展,在对全市中小企业工业园区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组织人员制定《**市中小企业工业园区发展规划》(xx-xx)。各县区积极规划和筹建一批新的县级中小企业工业园区,***中小企业创业园、**生态科技园完成详细规划,**午峪工业园区、*县中村钒业小区和钒镁现代材料产业园区完成总体规划,柞水桃园盘龙小区和洛南陶岭中小企业创业园项目已启动建设。园区建设从完善设施,强化服务入手,吸引中小企业和创业者进驻园区。共投入工业园区建设资金**多万元,工业园区增加值同比增长20.85%,总量接近全市非公经济的一半,**县盘龙生态产业园内3户龙头企业,带动了3户配套性企业较快发展,**工业区2户龙头企业带动了7户配套性企业快速发展,工业园区群集效应更加凸现。

(五)积极引导企业提高整体素质

1、实施科教兴企战略,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强化培训,重点培训厂长经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全员职工培训1.9万人次,其中培训厂长经理860人,培训专业技术人员2591人。鼓励创新,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推广新技术21项,开发新产品21项。争创名牌,在现有品牌基础上,支持企业打造一批**名牌、全国名牌产品。科企对接,引导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的合作,申报省级科技进步奖6个,创建科技先导企业9个。

2、促进企业节能排减,支持发展循环经济。配合相关部门,落实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措施,引导企业认真贯彻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节约能源法》等法律法规。在落实扶持政策、先进评选等工作中,非常重视企业节能排减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情况。**南等县的非公有制资本,积极投资建设小水电站,开发利用水力资源。**秦东水泥厂通过技改,建起脉冲袋式除尘器,在生料中添加节能减排增加剂效果良好。**县**化工公司投资700万元建成年产100吨黄姜皂素清洁生产线,现已投入试产。

3、加强安全培训,确保安全生产。按照全市安全生产工作总体部署,市局与各县区局、县区局与重点企业,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特别是矿产企业,进行全面检查、排查,查隐患,堵漏洞,确保安全生产。采取多途径培训,广泛开展安全教育,切实抓好安全生产,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落实安全生产管理措施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生产设施建设投入。全系统共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活动44次,发放传单16.8万多份,悬挂横幅618条,出动宣传车120辆,制作展版237块,签订安全责任书539份,安全生产培训人员1.14万人,配合安监、国土、公安等部门开展安全检查多45次,确保全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安全生产。

第10篇

【关键词】鄂尔多斯 循环经济 企业 创新

一 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一种完全区别于传统经济的新型经济。即 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以“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为特征,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通过清洁生产、生态工业、持续农业、绿色消费、废物再利用五个环节,使物质和能量在企业内、企业间、全社会内得到合理、持久的循环流动和利用,达到能量平衡, 使物质资源在生产中能得到充分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程度,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战略性的理论范式,是解决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的根本出路。

二 鄂尔多斯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1.部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

第一,蒙西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模式。蒙西工业园区是2001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是自治区24户重点开发区之一。园区主要引进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发展高新材料、建材、冶金、化工、电力、物流六大产业。

蒙西集团创造的三种模式 :一是利用周边地区淤积的大量废弃煤矸石、风积沙、炉渣生产高标号低碱水泥,并在水泥窑尾废气中提取、回收纯度可达食品级的二氧化碳,再将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用于纳米级轻质碳酸钙及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的生产。二是将神华蒙西煤化股份有限公司捣固焦项目产生的焦炉煤气用作高岭粉体公司燃料,送蒙西自备电厂发电。三是在园区企业自备煤矿建洗煤厂,将选出的精煤炼焦;其副产品煤矸石、中煤及煤泥用于园区电厂发电;电厂产生的煤渣、粉煤灰再生产提取氧化铝;废弃的硅钙渣经烧制再做水泥熟料。

第二,鄂尔多斯集团的循环经济模式。鄂尔多斯集团在实践探索中创造了三种主要循环经济模式:一是煤炭—选洗—发电—特色冶金产业链;二是煤炭—选洗—半焦联产活性石灰石—电石—化工产品产业链;三是天然气—合成氨—尿素产业链。

鄂尔多斯的经济发展轨迹表明其已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如提出建设“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的举措;工业上提出建设煤炭、电力、天然气产品、煤化工及精细化工产品四大基地,“加大两个力度、实现三个提高”即加大项目引进和实施力度,加大资源转化力度,构筑产业集群优势和提高能源重化工的产业层次、经济效益和资源综合利用率,变资源输出为产品输出。总而言之,鄂尔多斯市近年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展示出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前景。

2.鄂尔多斯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做法

内蒙古鄂尔多斯曾经一直是内蒙古最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后,鄂尔多斯利用当地资源,走科学发展之路,创造了令人瞩目的“鄂尔多斯速度”,在沙漠深处营造出一块崭新的绿洲。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达到3200亿元,增长14.5%(不变价);完成财政总收入796.5亿元,增长4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46.2亿元,增长44.8%;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000亿元,实现2240亿元,增长18%,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全区领先。鄂尔多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做法如下。

第一,在资源富集地区,积极探索资源节约型生产方式。主要是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实现对资源的高效开采,减少资源的浪费;拉长产业链条,向资源的精深加工延伸,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对资源的最大限度综合利用。

第二,在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地区,努力打造跨越式发展模式。主要是引进先进技术,实现产业技术的跨越式提升;引进先进企业,实现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等优势生产要素的跨越式聚集;推进集中发展,实现生产潜能的跨越式释放。

第三,在偏远的内陆地区,着力构建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体系。主要是变革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加速土地草场向种养能手、龙头企业集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在自治区率先实现了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的战略性退出;扶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引入民间资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发展环境;不断扩大对外对内开放的领域和范围。

第四,在生态脆弱地区,开拓创新环境优化保护和有效利用模式。主要是实施收缩转移、禁牧休牧轮牧;全力组织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大力发展林沙等生态产业和环保产业。

3.鄂尔多斯市循环经济发展的不足

第一,循环经济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鄂尔多斯市循环经济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其系统实践时间较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在今后实践中探索解决。在观念认识、制度环境、法律与政策、管理体制、技术支撑和外部推动力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和不足。

第二,企业研发和自主创新较少。只有确立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以市场为导向,才能使技术创新方向和目标选择更符合市场需求, 才能形成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内在驱动力。对于鄂尔多斯市资源型企业而言,只有实现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才能真正实现本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实现资源由单向流动向循环利用方向发展,最终真正达到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第三,环境问题突出。对矿产资源的持续开发给鄂尔多斯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诸多不利影响。煤炭开采对环境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周边地区环境的恶化,由于对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鄂尔多斯市地区产生了地表坍塌、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造成土地干旱、植被破坏、人畜饮水困难。开采煤矿也造成了对水资源的极大浪费,鄂尔多斯市每年因采煤而损失的水资源量达到一亿多立方米,造成对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大规模煤炭公路外运,给公路沿线带来了严重的粉尘污染。此外,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三 促进鄂尔多斯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策略

1.打造国内最具竞争力的能源重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

鄂尔多斯市应引导入园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从而使工业园区初步构建循环经济的雏形框架。为帮助和引导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做大做强,鄂尔多斯市应对有规模、有实力、经济效益好、发展前景可观的循环经济龙头企业,引导他们组建企业集团或经济园区。帮助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转变经营观念,使他们从传统的纯生产意识上升到做品牌树形象上来。

2.大型企业自主创新与“校企合作”相结合,增强技术支撑

鼓励企业一手抓自主研发创新,一手抓产学研合作,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实力,提升产品质量档次,成功走出了一条企业转型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共赢的新路子;促使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创新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实现产品的提档升级,逐步从传统产业向新型产业领域转型。目前,政府、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已经清晰。在政府的主导下,高校要更好地联合起来,与自主创新的主体—企业结合到一起,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格局。围绕鄂尔多斯市工业基地发展,提高企业和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议开展以下几方面的软科学研究:一是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区域创新体系研究;二是有利于科技自主创新的技术转移机制研究;三是大型企业与高校、研究院所“强强联合”建立新型研发模式的研究。

3.依靠技术和制度创新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化发展

大力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可以说是一种历史性必然选择,也必将引导建立世界经济新的格局。“低碳经济”的核心是碳减排,而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是碳减排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煤炭是最典型的高碳能源,是我国的主体能源,特别是在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对能源需求依然不断增长的大背景下,认真研究煤炭这种高碳产业如何实现低碳化发展,具有更强的现实性和紧迫性!这对于煤炭资源富集的鄂尔多斯市来说也是一个现实性问题。具体而言,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应当重点突出三个环节,构建三大体系 :一是以“绿色开采”为核心,构建安全、清洁、高效的资源开发体系;二是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构建资源低碳化利用体系;三是以大文化管理为载体,构建企业低碳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第11篇

近年来,*市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工作。通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初步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概括起来有:创造了“七种特色化发展模式”、实施了“四个工程”、开展“一个试点”,简称“741”经验。

一、七种特色化发展模式

(一)“2+X”型,即二产舞龙头、牵引全局模式

发展公式是“231”或“2+3+1”型,富有*特色的发展路子是工业舞龙头,商业强龙身,农业摆龙尾的龙型经济格局。改革开放以来,*市从煤炭开发起步,带动了其他工业发展,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形成了煤炭、耐材、造纸、建材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市发展,特别是带动了市区和乡镇商业的发展,其中新城区20多年来累计投资近百亿元,完善了城市功能,使城市商业繁华,初具规模。到20__年底,三次产业比例为3.4:67.3:29.3,二产带三产、促一产的龙型经济格局稳步发展。进入新世纪,第二、三产业迅猛发展,开始反哺农业,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

(二)“2-X”型,即退出二产、优化组合模式

一是“2-2+2”型,即“退二进二”,退出第二产业的原行业,转型发展第二产业的其他工业。例如,*市昌源集团公司原来从事煤矿、电力行业,看到煤炭资源整合、煤矿资源枯竭、企业发展受阻现状后,20__年决定投资新上一个年产10万吨新闻纸的项目;20__年,原*市米村二矿斥资1000万建成新发纺织厂,已建成投产并发挥效益。近两年,还有一批煤矿抽出资金,转上耐火材料项目,掀起了上耐材项目热潮,推动了我市作为全省新材料基地建设。二是“2-2+1”,即“退二进一”,退出第二产业进入第一产业。一些从事煤炭、耐材、造纸、建材的企业主用工业的积累下乡、回乡或就地发展农业、林果业。例如,牛店镇李湾村以8个煤矿强村富民,有了可观的效益后,从煤矿收益中拿钱投资农业,组织农民外出学习取经,发展大棚蔬菜50亩、银花800亩,栽植桐树、杨树800亩,取得良好成效,对农业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城关镇办煤矿发家的企业家王东升于20__年在我市米村镇斥资200万元,建成占地200亩的杨岗“新农村科技示范园”,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农业示范区。锦华煤矿在牛店镇承包300亩旱岗薄地,投资200万元,栽植冬枣2万多棵,建成我市第一林果基地。许多靠工业富起来的企业家为家乡修路架桥,建设学校,捐助公益,打机井,开良田,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业效益提高。三是“2-2+3”型,即“退二进三”。近年来,一部分靠工业发家的企业转产到第三产业。例如,20__年,*市垄鑫煤矿斥资1.6亿元,在市区建成四星级承誉德大酒店;*市锦华煤矿斥资300多万在我市黄帝宫旅游区建成一座集餐饮、住宿、游乐、休闲四位一体的多功能度假村等等。

(三)“2×X”型,即二产积聚、产业膨胀模式

我市通过一次创业、二次创业的积累,逐步形成部分产业积聚优势和特色工业区。例如,超化镇发展成为中国第一耐材专业镇,大隗镇成为中国造纸专业镇,四大支柱产业向六大支柱产业膨胀,不但有数量扩张,也有质量上的提高,今后还会按乘数的方式快速发展,实施"2365"工程,即二个主导产业、三个特色产业、六个新兴产业、五个先进产业基地。

(四)“2÷X”型,即二产专业化、分解园区支撑模式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第二产业不但在规模上扩张,还要向专业化细化,分解到各乡镇、办事处的共有16个工业园区,以园区为支撑。例如,列入省重点园区的曲梁服装产业园发展迅速,现已入驻企业18家;大隗造纸工业园区、超化镇耐火材料工业园区已分别入驻企业39家和80家,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和20亿元;来集镇王家沃石雕专业园区、五里店铸造业工业园区、米村镇镇区大道工业园区、牛店、岳村镇的煤炭工业园区、刘寨盛润工业园区等都各具特色,初具规模,发挥效益,努力做到挖掘特色,创造特色,放大特色,形成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我市以此为支撑,初步走出一条市(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园区化的新“四化”路子。

(五)“1+1”型,即煤炭带头、力促非煤产业发展模式

从20__年起,我市要求50个重点煤矿中的每个矿必须创办一个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非煤项目,大力推进煤炭产业向非煤产业转型。经过两年努力,取得很大成效。

(六)“2+2”型,即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外两大市场模式

一是利用市外资源发展了来料加工型企业,如部分耐火材料、服装、机械、药品等项目。二是部分企业走出*到外省去开矿、办厂,赚回的钱用于发展在我市境内的工业、商业等,均取得成效。

(七)“3+3”型,即拉大城市框架,发展第三产业模式

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本身就是第三产业经济,相互反哺,互为依托即“3+3”模式。20__年以来,每年用于市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各类资金上亿元,拉大框架,完善功能,增加容量, 规划先行,以路带房,以房带商,以商招商,繁荣三产。从建设青屏广场、青屏山森林公园、动物园、污水处理厂,扩建水厂、街道等入手带动市区、乡镇房地产、教育、文化、旅游、物流、信息、金融、交通、运输、仓储业的繁荣,不但减少对资源的依赖,还有力的推动了城市化、市场化进程。

二、实施四大工程,助推产业做大做强

(一)实施“政府绿灯”工程,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每年开展环境专项治理活动,严厉打击强装强卸、强买强卖、强揽工程等不法行为,优化发展环境;二是每年市四大班子领导分包乡镇、办事处、重点企业,为基层排忧解难,形成制度;三是市委、市政府每年给乡镇、办事处、有关委局下达责任目标,要乡镇、办事处、有关委局立军令状,确保项目建设、责任目标实现;四是建立服务型政府,从20__年起,市政府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市政府各职能部门在行政服务中心设窗口,进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五是从20__年起市委、市政府成立优化环境办公室,在纪委、监察局设立机关效能办公室,加强监察检查,不断提高机关效能,为经济建设大开绿灯,助推经济发展。

(二)实施“环保绿卡”工程,确保产业健康发展

环保是一票否决,是基本国策,“环保绿卡”是企业的通行证,是决定企业前途命运的尚方宝剑。为此,我们坚持实施“环保绿卡”工程,发展绿色产业,确保产业健康发展一是新上项目要严格环保审批手续,做到“三同时”;二是对污染企业进行多次专项治理,通过几年努力,50家万吨以下造纸企业被依法关闭,98家万吨以上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组建造纸公司48家,全部配备了污泥干化机,除14家商品浆企业外,34家废纸造纸企业应建31套生化工程已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企业外排废水COD浓度达到100mg/L以下。累计投入资金近亿元,出境水质明显改善。省政府把我市耐火材料行业列入全省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列入省、市关闭名单的101家企业全部关闭到位后,每年耗煤量减少22万吨,煤(粉)尘排放减少1980吨,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1584吨。列入限期治理改造的496家企业,完成治理改造任务的102家,正在治理改造企业144家,耐材行业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治理改造为清洁燃料的隧道窑等环保窑型后,吨产品可节煤40,污染负荷降低了50%,达到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的。水泥、煤炭行业自1990年以来,定期开展核查、专项检查行动,督促水泥企业增加了污染防治设施,对机械化立窑分期分批予以淘汰。煤炭行业通过抓住资源整合的时机,完善治理设施,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各项污染因子达标排放。

(三)实施“资源红灯”工程,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是加大节能、节电、节水等宣传,建立节约型社会;二是不定期由政府部门召集企业开会,资源信息,进行资源预警的“警示教育”,鼓励、引导企业采用节能技术、节能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三是按照资源整合、安全生产整顿的要求,由职能委局督促煤矿其加大技术改造、安全生产投入力度,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提高资源回收率;四是对非煤资源型企业,鼓励其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四)实施“民心工程”,为产业转型解除后顾之忧

将我市原国有资源型企业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近年来,我市原国有资源型企业大多数企业职工被纳入了“五保合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据统计,自20__年以来,煤炭、耐材、造纸、建材等行业企业的失业职工有800多人,我市严格按照“两个确保”要求,按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保证了他们的基本生活没有受到影响。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和按时足额发放率一直保持100。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尽量为资源型企业提供优惠政策。通过几年努力,我市大部分资源型企业进行了改制,但同时也有部分企业关门倒闭。倒闭企业的失业职工在领取失业金期间的养老保险费可不缴纳,如要缴纳滞纳金予以免收;改制企业的职工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一年者,可在企业改制当年办理提前退休手续;对所在企业倒闭之前没有参加医疗保险的离退休职工,由政府财政出资为他们缴纳医疗保险费,把他们纳入医疗保险统筹范围,解决患者医疗费用。

第12篇

同志们:

一、进一步更新观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认识做好节能降耗工作的重大意义。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建立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的战略目标。节能降耗的根本目的是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市工业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一方面,能源的需求量将逐渐增加,能源的瓶颈制约情况将日益加剧。另一方面,由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占一定比重,资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也为我们提供了节能降耗的空间。加强节能降耗工作,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任务,是缓解能源约束矛盾的必然选择,是从源头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节能不是一时的,而是永恒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是没有出路的,必将制约我市经济的发展。节能降耗作为关系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长远的战略问题,是政府对人民的庄重承诺,也是一项硬任务,如果我市节能降耗工作做不好,不能完成国家、自治区的下达的考核任务,将影响我市一些新建项目的核准和审批,我市的经济发展也会受到限制。从这次自治区对我市的考核中,暴露出我市在节能降耗工作中存在思路不清、目标不明、措施不力等诸多问题。因此,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真正把节能降耗工作为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作为实现*市跨越发展、建设“两宜”城市的必由之路,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

二、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建设,形成节能降耗工作的强大合力。市节能降耗工作领导办公室,要建立节能降耗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要把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及重点耗能企业签订节能降耗工作目标责任书作为年终的重点考核内容。各级政府都要强化组织领导,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和分工,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各有关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协调配合,提高工作水平,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确保各项节能措施落到实处。要实行严格的节能降耗工作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企业和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要切实承担起节能降耗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三、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全社会节能降耗的良好氛围。节能降耗工作的重要性和广泛性,要求我们必须动员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推动节能降耗工作。各级政府机关要带头宣传节能,率先垂范,深入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努力成为全社会节能的表率。切实执行政府节能目录采购,优先选购节能产品、节能技术、节能材料。新闻媒体和有关社会团体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节能宣传,增强全民能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引导大家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使节能变为公民的自觉行为。对那些严重浪费能源的人和事,要坚决给予披露和曝光。积极组织开展创建节约型企业、社区、学校等活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将节能纳入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组织中小学开展节能宣传和实践活动,努力营造全社会节能降耗的良好氛围。

四、抓好基础工作,切实建立健全节能降耗的规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基础工作不扎实,是我市在这次考核中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我们必须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要求,尽快予以加强。一是要加强节能规划编制和管理力量。抓紧编制节能降耗专项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年度计划,做到心中有数。不断充实节能管理力量,完善节能监督体系,强化对本地区节能工作的监督管理和日常监察、监测工作。二是要建立健全节能降耗的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根据《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市经委、统计局要认真研究,参照国家和自治区政府节能减排监测考核体系,制定符合国家要求、切合*实际的节能降耗统计、监测和考核办法。通过台帐和考核体系的建立,切实掌握各县(市)区、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进展情况,确保节能降耗工作有效深入开展。特别要完善统计制度,改进统计方法,加强统计监测结果的研究分析,既要摸清能耗的增长源,还要找到具体的增长点和可控点,使统计监测成为我们搞好调控、完善措施的实用工具。三要尽快开展宁东项目对*市节能降耗方面影响的调研工作,形成调研报告,为我市下一步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五、依靠科技进步和不断创新,切实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优化节能降耗,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提高节能降耗的水平。因此,我们必须把国家对节能降耗的强制性要求,作为我们改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原动力,有意识、有步骤地推动产业结构向高效型、节约型转变。一是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速产业集聚,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努力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来推进节能降耗。二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要抓紧制定*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实行落后产能退出机制,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为经济发展置换出更多的发展空间。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扎实推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培育一批循环型经济企业和产业园区,促进能源资源利用向高效化、清洁化方向发展。同时,对新建项目,要严格执行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项目核准程序,提高节能环保的准入门槛。

六、抓好节能监管,切实加强节能执法监察工作。各成员单位及其执法单位要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抓好对重点企业节能降耗的监管和审计,加强对重点项目的检查,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体系。建立节能联合执法制度,重点督查高耗能企业及公共设施的用能情况、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情况、禁止淘汰设备异地再用,严格产品能效标准和标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行业设计规范的执行,达不到最低能效标准的耗能产品,不得出厂销售;达不到建筑节能标准的建筑物不准开工建设和销售;严禁生产、销售和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产品等。总之,通过严格的执法监察,杜绝在节能降耗工作方面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现象的发生,找准工作推进和执法监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加快建立健全依法监管的长效机制。

同志们,抓好节能降耗工作,意义深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以更坚决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更切实的行动,确保完成各时期节能降耗目标任务,为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两宜”城市,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