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8 09:12: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古诗词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古典诗词是我国的瑰宝,是浩瀚中华古老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初中语文教材选取的古诗词内容极为丰富,艺术感染力极强,是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的熏陶、培养,激发学生的美感和想象,拓宽知识面,提高他们人文底蕴的极好材料。因此,虽然古诗词诵读的内容考试时分值不高,教学的时间的确很紧,但我们仍然不能对其泛泛而谈。我认为,我们在教学古诗词时应紧扣“赏析”二字。针对目前教材的古诗词,我把它归为以下几种赏析方式;
一、朗读式赏析
洪镇涛先生曾说:“读是语文课的第一教学法,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的要领。”对古典诗词的学习更应如此。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对古诗词的学习应重读、多读。如一首诗词,先由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然后从轻重音的把握、语气的变换到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感情的和谐等多方面对学生予以指导,最后让学生根据朗读要求反复地吟诵。这样,诗词的音韵美和节奏美就会拨动学生的心弦,触动学生的情思,自然而然,学生也就在反复的吟诵过程中掌握了朗读的要领,了解了蕴含在和谐音律中的诗词内涵。特别是诗中的一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它往往是全诗的精华,是最精炼最具意境之所在,更是应多读才能领悟体味的。
二、配音乐赏析
杨竹教授说过: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最容易调动激发人的情感,音乐的愉悦刺激使这些情感伴随学习认识过程不断反复,就促进了智力的飞速发展。中国的诗词讲究平仄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我们在赏析之前,若能让学生先听一遍配上音乐的朗读磁带,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的情趣,然后在或舒缓悦耳、或缠绵委婉、或含蓄铿锵的音乐声中剖析诗句,就能使学生自觉地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品味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人生意义与审美价值,感受诗词的音乐美。
三、相比较赏析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许多录选诗词的作者已在某些阅读训练的课文中出现过,对于这些人的诗词,在教学中应该密切联系他们的前后作品进行赏析。如第五册教材收录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单元之后又有他的词作《苏幕遮》,前文表现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后文则表现了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两相对照,就有利于学生把握作家的真实而丰富的情感世界。
四、图画式赏析
苏轼曾赞美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其实并非仅王维的诗如此,许多优美的诗词都是意味隽永的画卷。因此,对古诗词的教学,我们还可以借助电脑、录像等多媒体手段,通过欣赏教师自己选择、剪辑的画面,把无形的词句变成有形的图像,让学生形成一种内化的情感力量,叩击他们的心扉,让他们在欣赏的过程中感知作品的丰富内涵。
一、培养兴趣,激发动机
“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诸如认知方面的因素、人格与动力方面的因素、社会方面的因素等”。“大量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动机在各种非智力因素中又处于核心地位。无论在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因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动机教育应成为非智力因素教育的突破口,我们应特别注意对学生学习动机的了解、培养和激发。要让学生学好古诗词,得先激发出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使之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呢?所谓学习动机的培养,就是“让学生把社会、学校、家庭的需要变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的过程”。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帮助学生明确古诗词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使他们认识到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从人类童年的歌唱《诗经》,到文人愤怒的《离骚》;从汉魏晋士人的风骨,到唐诗宋词元曲的经典奇葩,这棵诗歌大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荫庇滋养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深深的影响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追求。所谓“诗内乾坤大,词中日月长!”孔子曾训诫他的弟子鲤道“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不学诗,说话就会言不达意,苍白干瘪。可见,诗词乃是我们灵魂的栖居地,深入的领会诗歌,可以让我们诗意地栖居于大地,提升生活的品位和质量。同时,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也有责任让这一文化瑰宝代代传承下去。
其次,要在实际的教学中给学生制定合适的古诗词学习目标,不提过高要求,但也不流于表面、走马观花,要让学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有实现目标的可能,这样才能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强化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另外,还可营造一些适度紧张的竞争气氛,通过各种形式的竞赛增加学习过程的乐趣。如魏书生先生提出的一分钟背诵竞赛、一分钟默写竞赛等,都是很好的帮助学生积累诗词、加深理解的好方法,只有激发出学生自我超越的意识,使他们享受到竞赛胜利的欢乐,才能达到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的目的。
二、诵读领悟,体会“三美”
美学泰斗、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读是智慧之母、鉴赏之源、教学之魂,是诗词鉴赏的第一步,是形成语文素质,获取新知的重要途径。
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反对“死记硬背”,但无庸质疑,“读”肯定是扣开古诗词门扉的重要手段。教有千法,读为上策。学习古诗词更应读字当头,反复吟诵。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诗词语音上的押韵、优美深远的意境、协调匀称的结构,即诗歌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结构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审美的需要是人类成长的需要之一。学生在这美的熏陶中感受诗歌、享受诗词,久而久之,怎会不为之所动,融入到古诗词的学习当中呢?
当然,读也要有读的方法。我们应教会学生读出轻重、读出缓急、读出抑扬、读出高低,不能单按一个调门儿,否则会单调得使读者疲倦,听者厌倦;读的时候,要放开了读,疯狂地读,声嘶力竭地读;读得摇头晃脑、心醉神迷,才会熟读成诵,才能找到语感,悟得诗词的意蕴,享受到诗词中的无限乐趣。
三、知识储备,注重实用
读从语音、结构上对诗词有了初步的感悟,要进一步的理解诗词,还必须有古诗词基本知识的积累。因为有了这些基本的知识,才能让学生感觉对诗词的理解不那么突兀,才能让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实现“水到渠成”的境界。因此,我们还应根据学生掌握诗词的实际需要,丰富学生的古诗词知识储备。
那么学生主要应该掌握哪些古诗词基本知识呢?
首先,要有区分诗词类别的知识。这样,学生才能知道自己所读诗词属于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怀古咏史、羁旅怀乡、即事感怀中的哪一种,自己所咏之词是豪放、婉约中的哪一派。
其次,要了解一些诗人、词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诗词毕竟是一种高度浓缩、简约、含蓄的艺术,“知其人,方能解其言”、“言为心声”,若不能解其“心”,怎能悟其“言”?所以,古诗词教学中的相关背景知识及作者介绍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古诗词中的一些惯用意象必须掌握。在古诗词中,创作者常借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譬如“杜鹃”有寄寓“哀怨、思归”之意,“柳枝、明月”有表达“离别、相思”之情等。只有掌握了这些意象的含义,才能更准确的解读诗词,进而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四、感悟诗情,循序渐进
有了诵读的基础,有了必要的知识储备,我们就可着手引领学生走进诗词作者的内心世界,去感悟那蕴涵在诗歌中的浓浓诗情了。
诗词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质,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所绘意象入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自己的生命直觉去感悟、冥会,方能悟得诗词中的意境,领会作者的感情。这就要求我们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循序渐进,一步步引导学生先把握诗词中的“意象”、再由“意象”进入“意境”之中,体悟出作品的诗情。
摘要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瑰宝,堪称“国粹”。它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因此新课标明确要求7—9年级的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而在初中阶段的各种测试包括中考中,也把古诗词的默写和鉴赏作为考试重点。可见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 古诗词;初中;教学
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有:
一是教学模式单一,轻吟诵重分析。目前初中古诗词教学模式一般是这样的:先是字字落实,逐字逐句,对号入座,再句句翻译成现代白话文,最后串讲诗词篇章结构,表现方法及整首诗的思想内容,因此便完成了目标。而灵性是古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必须靠吟诵才能领悟其字词的妙处,才能渐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所以仅仅靠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反复吟诵是古诗词教学中的一大错误。
二是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古诗词教学中,许多教师都非常重视古诗词的背诵。中考中古诗词默写也占有较大分值。这一做法原本是好的,但是不少教师对古诗词的教学却只停留在学生背完,却忽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这种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得做法是不可取的。
三是忽视古诗词中的文化审美。初中古诗词教学教师往往重视考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诗词中的文化审美。这样就形成了“填鸭式”和“肢解式”的教学模式。常把一首诗意盎然,意境优美的佳作教授的索然无味,甚至面目可憎。从而让古诗词教学丧失了诗的魅力。
面对这些问题,作为初中一现的语文教师,我们就应该耐着性子,努力寻求合理的诗词教学方法。
一是强调对古诗词的引用诵读。在古诗词教学中,朗读和精读应该成为主要阅读方式。新课标也倡导“有感情地朗读”。有灵性的诗词,学生一定要经过反复的吟咏诵读,才能走进作者的心灵,感受作者的情怀,与作者产生共鸣。也才能进入诗词意境,领略诗词神韵。才能进一步滋养学生的身心和灵魂,从而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审美情趣的提升。
二是注重诗词的精读、细读。精读、细读是指阅读文学作品时,要立足于文本,对作品语言,结构和细节进行细腻深入真切的感知、阐释和分析。强调古诗词阅读教学要对文本字字句句地读,认真、仔细、深入地读。具体地应整体把握诗词内容,精心解读诗词句子。古诗词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整体,最忌讳肢解课文。古诗词教学应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结合各种相关教育教学理论,从整体上把握古诗词的情感基调、主旨、写作思路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内容。从而全面准确地理解古诗词。其次还要关注标题、作者和注解等。“知人论诗”是诗词阅读赏析的重要方法之一,论诗需先知人,所以倡导学生阅读古诗词要细读标题,了解作者写作原因和表达主题。详细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风格特点和写作背景等。这样就能从总体上把握作者在特定时期的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从而帮助我们正确地理解,赏析。除此,还应对诗词进行语义读解,从诗词关键字词,主旨句,修辞和注解等入手来理解诗意。对一些点睛之笔的传神字词进行重点赏析。如一些生动传神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名词等。如“春风又绿江南”中的“绿”字,属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吹绿。描绘了江南美丽的春色,极富表现力。同时还要认真把握修辞,诗词通常用大量的比喻、拟人、夸张、用典的手法来使语言凝练生动,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三是创设情境,感受诗意。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膜,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如凭借描绘、伴音朗读、简笔图示以及电教媒体等手段,向学生描述(图示)自己在诗中所看到的生活画面,尽可能达到传神的地步。如散文描述法,运用联想和想像,用散文式的语言再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或形象。音乐烘托法,在朗读中配以音乐,让音乐走进古诗,用音乐来诠释古诗,烘托气氛,让学生在赏心悦耳的音乐中展开联想,引入意境,“因为音乐和诗词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绘画激趣法,利用古代山水画、课文的插图或教师绘制的简笔画创设情境,演绎古诗。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必须扬长避短,融入新课标主动探究的理论,不断探究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在反复吟咏诵读的前提下,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领悟作者情感,品味关键字词,语言,体会诗词意境。最终达到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提升文化素养,潜移默化,陶冶性情的目的。
关键词:古诗词 初中语文 教学方法
古诗词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古诗词教学一直以来是困绕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传统的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难以适应新时期初中生和新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如何创新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是值得研究者和执教者深思和探讨的一个重要命题。
一、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古诗词作为古人性灵智慧和才情气概的反映和写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瑰宝和奇葩,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历经千年经久不衰,滋润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成才,成为中华文化艺术史上耀眼的风景线和不朽的坐标。
正是古诗词自身独具的文学艺术特征,一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词篇章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中,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阶段学习目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并规定学生背诵优秀诗文80篇。因此,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和掌握一定量的古诗词是必要的。入选初中语文课本的古诗词都是传承千年的名篇佳作,是古诗词的精华和代表,这些诗词对于陶冶初中生的情操,培养其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其语文素养和人文底蕴,激发其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其自觉承传祖国灿烂历史文化遗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外,通观近年来中考试题的命题趋势,古诗词的题目比重依然占了较大比例,并有加大的迹象。由此可见,古诗词的重要性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其特殊的意义正逐渐得到教育者的认同。
二、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创新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初中古诗词教学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也积累了众多宝贵的经验,这些为开展初中古诗词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和方法。同时,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也存在诸多问题,归结起来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教授古诗词方法单一,“字字落实、句句过关”成为诸多教师教授古诗词的法宝,往往停留在教师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课后机械背诵记忆,而忽视了古诗词教学的特有规律,未能做到举一反三学习古诗词,并且疏忽诵读教学和情境教学,僵化机械单一的教学模式一方面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接受状态,也逐渐消解了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遏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违背了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是以学生的兴趣和情绪为基调的宗旨,进而无法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2.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创作风格及特定的文学氛围讲解太少,甚至三言两语带过,或只是局限对作者的自豪称谓的介绍,从而使学生无法深入理解古诗词。
3.古诗词的教学停留在字词的串讲和简单的支离破碎翻译,缺少对古诗词的多层次、多视角的诠释和深入思考,不注重古诗词的整体理解和鉴赏,从而失去了古诗词本身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无法引导学生去领悟和想象作者的创作主旨和情感流露,往往导致处于断章取义、浅尝辄止的尴尬境地,学生的主体性被抹杀,无法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4.以应付考试为主要目的,强求学生死记硬背,偏向于古诗词的解题技巧和策略的教授,从而无法使学生真正领略古诗词的艺术价值和魅力。
古诗词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情怀是一个有效的载体,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的作用和意义有目共睹,当前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初中古诗词的教学现状亦不容忽视。因此,重视初中古诗词教学并切实创新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三、创新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的路径选择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应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拨打,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学习和掌握中华传统文化代表和结晶的古诗词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途径,对于初中生学习古诗词的学习要求和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时代和形势的发展变化,当前初中阶段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涵养以及心智特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围绕《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当前初中生的特点,基于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结合个人的从教经验和教训,特提出如下创新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的路径选择。
1.激发兴趣法,发挥主体的能动性。众所周知,兴趣乃最好的老师,调动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是解决古诗词教学的第一要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后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由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由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由于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对于今人来说,已然成为遥远的记忆和过往,而伴随时代的变迁,学生的思想观念也迅速更新,当前的初中生更倾向于接受快餐文化和流行元素,古诗词对于新时期的初中生而言已经产生了距离和隔阂。另外,初中阶段的学生从心智特点来说仍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培养和调动其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正是较为理想的阶段。因此,该方法用之于古诗词教学切实可行。
在实际初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借助于古诗词中的一些典故、趣闻、轶事、作者的生平事迹以及现代的教学辅助手段等诸多方式来极大地激发初中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充分调动作为学习主体的初中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若教学恰当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吟诵领会法,感知古诗词的韵律之美。古诗词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其学习方法的特殊性,而吟诵领会是解读古诗词的一把钥匙,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吟诵包含朗读和背诵两层意思,因古人创作古诗词时非常讲究声律美感,古诗词就形式而言都具有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故朗读起来往往铿锵有声、琅琅上口。因此,在初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和强调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可通过各种手段来引导学生朗读古诗词,如通过声音的高低、情感的悲喜、节奏的缓急或播放高水平的朗读录音或配乐朗读等诸多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其境地去感受和领悟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和寄托,让学生在享受听觉美感的氛围中自觉融入到诗词所描述的场景中,在朗读中获取情感共鸣,在朗读中得到审美愉悦。
其次,在充分熟练朗读的情况下需要引导学生背诵一些古诗词,以此更好地去巩固已学知识和艺术感知,从而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情感,并让其审美感受得到升华。
3.情境引入法,提高学生的品鉴能力。情境可作情景、情形、景象、境地解,情境引入法是指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通过形象的画面展现、特定的音乐渲染衬托、恰如其分的语言引导、角色体验等方式,努力营造古诗词所描述的具体场景,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和感受。
具体来说,在初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可采取以下步骤:首先,运用特定的音乐进行气氛渲染,将学生引入诗词所描述的情形之中;其次,通过深情的吟读,也可播放标准的朗读录音或其他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知诗词所展现的情境;然后借助于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如播放PPT、影像等来再现诗词所呈现的情境;之后,通过对诗词的讲解,将学生带入作者主观情思和富有特征性的客观景物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和氛围之中,特别是关键字句要进行重点阐述,可对特定的场景和形象予以生动的描绘,让学生去感悟彼景彼情;然后,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自身理解诗词后,可以让学生扮演诗词中的角色,也就是角色换位,让学生设想为当事人去体验作者的情感,从而使学生真正融入到诗词所创设的情境之中;课堂教学结束后,可布置学生对诗词进行改写创作的作业,改写过程实际上是一次再创造的过程,可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也可锻炼其写作能力;最后,让学生走进自然和现实生活,可鼓励学生联系所学的古诗词所描述的情境大胆联想和想象,寻求情境的相似点,进而达到拓展情境的目的。
在此教学过程中,也是学生文学审美的过程,需要学生用心用情去感悟、想象和联想,是学生与作者的心灵沟通、感应和精神、情感的共鸣之旅。此方法符合初中的心理特点,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恰当可大大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我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上下五千年,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璀璨的诗词杰作。诗词灌溉了伟大的民族,抒写了辉煌的历史,浓缩了几千年的文明成果。在我们的初中语文课本中就收录了近90首古诗词。搞好古诗词教学,既能促进初中学生智力和语言的发展,又有助于陶冶性情,激发积极向上的意志,增加生活情趣,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同志曾指出:“中国古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佳作传世,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括很多哲理。学一点古诗,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由此可见,在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问题分析
1. 师生重视不够。教不重视,学也不重视,学不重视是由教不重视引起的。在语文教学中,一般教师重视现代文教学,轻视古诗词教学,总认为古诗词简单,逐字逐句讲解意思即可。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表层理解,零碎感知,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故而不愿多花功夫。其实学一首古诗词,并非把诗词中字词意思翻译为生活语言就预告这首诗弄懂了,学完了。
2. 考试方法失当。考试无疑是教学的指挥棒,“你怎么考,我就怎么教”是教师心态的真实写照。现今考试只重书面考试,不重口头背诵,书面考试又以默写诗句及意思为主。为保证不丢分,少失分,平时教学中学生要进行大量的机械抄写、默写,苦不堪言。因而许多古诗词的教学只能是落空了,更谈不上情感培养了。
3. 教学方法枯燥。有些老师在教学中滥用问答法,一问一答之中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性,使学生无法很好地领会其意境。由于缺少想像,缺少生活的联系,因此显得苍白、空洞。
二、培养策略探讨
提升自身素质。提升古诗词鉴赏能力。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必须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修养,练好内功,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提高自我情感调控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都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消极情绪,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以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不能把不良情绪带入课堂。教师要时时注重情绪的稳定协调,不大起大落,不喜怒无常,情绪稳定,心态平稳,对工作、学习充满信心,对学生、教学充满爱。
提升调控学生情感的能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用亲切、热情、平等的讲授态度,生动、幽默、形象的教学语言,努力创造出一个轻松的、民主的、舒畅的学习气氛,要让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
钻研教材。初中阶段要求学习的古诗词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作者在进行构思创作时是倾注了自己的感情的,作品本身就是丰富的情感传播的载体。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深入研教材,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不仅情感培养要落空,就是对词句的理解也要大打折扣。
改进教法。赞科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确立“生本观念”,努力做到教为学用,采用多种方法、手段,依托作品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受到熏陶感染,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品味鉴赏;感悟诗词之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237-01
中国古代诗词浩如烟海,灿若繁星,是中国丰富文化遗产中的奇葩,有着独特的神韵气质,积淀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精华,至今仍然熠熠生辉。在古诗词的世界里,忽而气势磅礴,雄浑激荡;忽而柔和细腻,委婉缠绵;忽而萧瑟苍凉,寂静寥落;忽而忘情阡陌,韵味悠长。千百年来,中国古代诗词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诵千古,滋养了无数代中国人。初中教材所选的诗文可以说都是千锤百炼的精品,古诗词教学亦是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重要途径。现就初中古诗词的教学,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自主探究,进入诗境
古诗词教学的第一步,应该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教会学生自己动手查询作品的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文学知识、格律特点以及作者在创作时的思想及生活状况。通过查询这些知识,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体会作者倾注于作品中的真情实感,触摸诗词的神韵,领会作品的内涵,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养成探究问题调查研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诵读,感受诗韵
古代诗词乃古人语言之精华,诵读,是读出古人。诗词之要义,品味其思想与艺术之精髓的重要途径。在诵读之前,首先要弄清楚诗词的韵脚及格律,熟知其平仄音的规律。其次要划清其节奏,读出抑扬顿挫,反映出诗人喜怒哀乐起伏变化的情感。再次,把握诗词主题,了解作者的思想,把诗词读的声情并茂,通过听读、跟读、自读、齐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加强语感,感受古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
三、创设语境,领悟诗意
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潜能,感悟诗词的诗情画意,好的诗词都会有一种意境美,即意境高超、深远,使人读后感受到它的诗味浓郁、情意盎然;使人沉浸在其中,深思回味,浮想联翩。或者是受到思想启示,沉湎于哲理性的思考。比如马致远的《天沙净.秋思》,全诗不足30字,意象简单明了,因其出色的景物描写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水准,被人称赞为“秋思之祖”,在教学中通过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了解到在作者精心选择和渲染的画面中,渗透着浪迹天涯的旅人在秋天夕阳下的孤独与愁苦。特别是用“小桥流水人家”的和谐明丽反衬“断肠人在天涯”的凄苦心情,起到了非同寻常的效果,让学生进入到诗词意境,体会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思和悲凉心境。再比如崔颢的《黄鹤楼》,被称作唐七言律诗的“压卷之作”,诗人通过描写在黄鹤楼远眺所见壮丽景色,借神话传说由黄鹤一去不返空留白云悠悠,表现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思想,抒写了诗人怀家思乡的深情。
全诗气象雄宏,意蕴深厚,前四句写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写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同时也是诗人面对苍茫天地对人生发出的慨叹,视野开阔,抒情真挚,实为吟黄鹤楼之绝唱。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生命情调与客观自然景色互相交融的艺术境界,是作者的思想情感与生活和谐统一的结果。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跨越时代、社会和情感的障碍,根据诗词的的文学信息展开联与想象,与诗人一起进入意境,品味浓郁的诗情,以获得审美体验,最终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四、品味语言,揣摩词句
中国古代诗词讲求遣词造句的功夫及比喻、拟人、 对偶、反复等修辞的运用,古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说,又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美谈,都说明遣词造句的讲究与艰难。在初中课本所选的诗词中有许多词句的精妙运用,让人叹为观止,至今吟诵不衰。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新奇,让人耳目一新。再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首七绝,每一个字读起来都是那么耐人寻味,说小雨润如酥,形象地描述出春雨打在身上那种酥软醉麻的感觉,说早春的小草远远看去已是朦朦绿色,近了去看却没了绿意,好像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只有韩愈的神来之笔才描绘得如此准确,作者写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享受。王安石的名篇《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诗人曾用过“到”“过”“入”“满”等字,终觉不如“绿”字贴切,“绿”字不仅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江南春风和煦的自然特点,而且还概括出诗人奉召入京的喜悦、彷徨的内心世界,让人称道不已。学生在学习这些美妙词句的时候,不仅能体会古人遣词造句之妙,而且能提升自己的文学品味,充分感悟古典诗词之美。
五、比较鉴赏,善于归纳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策略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生古诗词阅读材料的数量和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在古诗词教学时,我们看到很多教师只是一味地让学生简单地读古诗、说意思,最后再背一背,就匆匆了事。对于这样一个十分尴尬的教学状态,很多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只停留在诗歌表层意思层面的感知上,难以进一步挖掘诗歌深层的含义,从而无法领悟到作者在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感情内涵,学生就不能品味到古诗词语言的精炼和诗词意境的优美。
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阅读古诗词,应该讲究一定的策略,为此,笔者引导学生抓住以下三个层面,来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领悟诗歌的思想内涵。
一、读通诗,感知古诗大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读是学习语文最有效的方法,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指导学生朗读好作品,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作品内涵,受到作品强烈的艺术感染,而且可以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古诗词讲究对仗工整、平仄有律,具有独特的节奏美和音律美。朗读时应注意诗的节奏和韵律,享受阅读。朗读古诗是整体感知古诗、体味古诗语言、感悟古诗意境的前提,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投入到古诗的学习中。在指导阅读时,要让学生百分之百全身心地投入到诗词的情境之中,让大脑接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最真实的、最鲜活的情感信息,把握作品的整个感情基调。
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把我们领进了一个景色宜人的春天:两只黄鹂正在碧绿的柳树上唱歌,几只白鹭排成一行飞向蔚蓝的天空。透过窗户,远处是千年不化的积雪,水面上停着船舶。在教学时,让学生朗读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要引导学生读出画面,读出色彩和声音。之后再让他们去读一读“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会发现,这两句一动一静,有声有色,把春天的一幅美景描写到了一种极致。作者使用的对仗十分鲜明,如第二句中的“窗”对“门”,“含”对“泊”,“西岭”对“东吴”,“千秋雪”对“万里船”,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明快,边读边想,不知不觉中画面就在头脑中呈现出来了。
二、读懂诗,体味语言之美
在语文课本所收录的这些诗句中,诗人讲究一个“炼”字,往往用词精妙。如果教学时能引导学生认真揣摩、品味,并加以赏析,就能使学生体味语言之美,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由于当今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对古代语言接触的不多,对诗词中的一些字或词语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要想准确把握全诗的内涵更是难上加难。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和技巧,如记住一些通假字或古今意思有别的古今字,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等来帮助自己理解。更需要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引导学生捕捉关键字词,即诗眼或词眼,因为这些字词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对学生整体感悟全诗的景物、情感或意境有着独特的作用。
《如梦令》是李清照早期写的一首词,画面丰富,词境优美,表现了李清照的愉悦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词人只用了33个字,就使整个意境有跃然纸上之感,这就是词——凝练、含蓄。正因为如此学生理解起来才比较困难,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捕捉关键词,也就是“词眼”,来理解全词。其实这首词可以浓缩为一个字——“醉”,围绕“醉”字,来解读全词。在教学时,还可以借助插图,引导学生品悟。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品味文字,在品读中紧扣“醉”字,把学生引入“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的情境中,用想画面的方式丰富认知、感悟材料,感悟李清照为美丽的景色而陶醉,为美好的生活而陶醉。抓住这个词眼后,再去理解后面的诗句,就水到渠成了。
三、读透诗,领悟言外之意
我国古典诗词讲究“意在言外”,而作品的意境就是由作者的主观生命情调和客观自然景色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因此学生如能诵文现景、入景生情,就一定能跨越时代、民俗、社会和情感的障碍,与诗人一起进入意境,品味浓郁的诗情,与诗人达到情感的共鸣。
摘 要:中国的古典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瑰宝,以其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其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但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停留在让学生明白诗词的字面意思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层面上,完全抛弃了诗词本身的特有美感,老师上课老套,缺少情趣,一言堂,一节诗词课下来,最后留给学生的只有死记作者和课文了。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文体
教师在教学中究竟该如何把古诗词课上成“愉悦学生身心,激发学生兴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语文课,对于这点我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摸索,有了些想法与体会,现在归纳整理出来:
一、教学导入应强调新奇,激发学生诗趣
古诗词教学不同于其他文体教学,传统的预习和背诵,只会让学生对所学诗词产生疲倦感进而避而远之,自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课前要让学生对所上诗词有一定的陌生感,在期待与好奇中,主动融入教学中,而作为教师则应采用精心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入课文。如,在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把诗中所描绘的西湖美景搬上屏幕,让学生在没接触课文之前先感受一下西湖美景,再学课文,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可以把一些流行元素引入课堂,例如,在教学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时,脆以清唱王菲的“明月几时有”来开课,这样既活跃了课堂,又在第一时间抓住了学生的心。
二、大胆指导学生“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形象说明了读的重要性,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我在诗词教学中,就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诵读,在指导学生诵读中,范读是关键,范读之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凭着自己的理解,大声自由吟读,然后请个别学生读,指出不足处后,在全班吟读,读的形式也可多样,小组赛、男女赛、师生赛等,只要学生喜欢,就让他们读个够,反复读的过程中,对诗人情感和诗的内涵有了大概了解。
三、鉴赏的过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创造性,把课堂还给学生
古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蕴含丰富的想象力,在诗歌鉴赏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驰骋自己的想象力,引导学生从独特的视角运用不同的方法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学生才会学得活泼积极,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这里我提供几种常用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画图法。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中国的古诗词特别是一些山水田园诗,有的本身就是一幅绝美的画,对于这类诗歌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诗歌,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用形象的画面来表现诗歌意境。例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我让学生在用心品读诗歌后,抓住九个特定的景物,让他们用笔描绘出对这首散曲的感受,学生表现积极踊跃,一幅幅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图画就呈现出来了。
(二)说读法。歌言简义丰,字虽少,但往往有着丰富的内涵,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感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把诗意扩展开来,在原有诗句的基础上增加很多描写内容,然后用对诗人说话的形式说出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理解鉴赏诗歌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巧设情境法。在教授诗歌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参与对诗歌意境品读,让学生讨论,领会诗的意境,例如,在教学《归园田居》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如果我们要去祭奠陶渊明,我们要带什么花去,为什么?从而让学生理解诗人品性。
(四)拓展比较法。在教授原诗的基础上,加入同题材诗词的欣赏,这样可以使原教材的内容更丰富,也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诗词储备。如,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我就让他们收集送别诗句,写雪景诗,与课文对比鉴赏,并用竞赛形式看谁收集的多又好,学生学诗热情高涨,既学新知又巩固旧知,一举两得。
(五)配乐演绎法。单纯的诗歌鉴赏课,很容易让人疲劳,我觉得可以在中规中矩的诗词教学中,加入一些时尚元素,把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引入课堂。例如,让学生给古诗词配入自己喜欢合适的音乐,流行的、自创的都行。只要符合诗的意境就行,然后让他们大胆地唱出来。学生的创造力惊人,有的把林俊杰的《曹操》曲子配在了《观沧海》上;有的把《双截棍》套在了《江城子・密州出猎》上。总之,学生的能力不可低估。
诗词教学是一个潜移默化,任重道远的过程,以上只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尝试。我相信,只要教师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挖掘学生内在潜能,“教者常教常新,学者越学越乐”,再枯燥的诗词课,也能在你手下“活”起来。
参考文献:
一、立足一个“境”字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境,这样才能缩短学生与久远事物的时空距离,增强形象的真实感。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情境都必须是生活其实形象的再现。正如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谈到的“生活的时景往往因其太实,而缺乏典型,不能为学生提供意象广远的境界”。我们这里所说的形象真切即要求神韵相似,达到意会,可想可见就行。这样,不但运用起来方便,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最主要的方面,为学生提供想象的余地,达到展示形象的目的。
其实,每一首诗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意境,教师都可以根据诗意勾勒出一个个生动的画面。如《宿新市徐公店》一诗,在了解了诗的大意后,教师可以用电教媒体出示或简笔画勾出稀疏的篱笆、茂密的树叶、奔跑欢乐的儿童及一片金黄的菜花,把学生带入了一幅美丽的自然风光里。情景交融,学生仿佛自己就是那个追逐黄蝶的儿童,在大好春光里尽情地嬉戏和玩耍。此时,这首诗所描绘的意境,所蕴涵的情趣都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身临其境,学生学起诗句来就会事半功倍。
二、倾注一个“情”字
课文语言文字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古诗文更是如此,一首首韵味无穷的诗句正倾注了诗人独特的情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诵。”反复朗读,反复吟诵,把诗的语言转化成为有声的图画,让情境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才能体现诗中的自然节奏和生活节奏,从而给人一种紧张与松弛交错的特殊的美感。如“更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此时,最小的孩子是最欢乐的,怎样才能体现出来呢?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掌握语音的轻重、顿挫,抓住“无赖”、“卧剥”的韵律和节拍试读诗句,“无赖”小儿那无忧无虑、活泼憨态可掬的神情就会生动地表达出来了。
三、把准一个“创”字
学生都是富有个性的生命体,他们对教材的理解和诠释也极富独创性和创造性。“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个独特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力,在古诗词的学习上主要表现为开拓联想,激发创造。
通过对诗句的领悟让学生在脑海中联想,产生同诗人一样的感受。感受越真切,所产生的想象则越合理、越丰富,表达创造的欲望也就越强烈。把观察、感受、表达三者结合起来,使创设的情境既是感知的客体,又是生动语言环境。如上文所提到的《宿新市徐公店》,读到“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时,学生大声诵读,师引到“多么美妙的意境啊!你们能分享到他们的快乐吗?”此时,儿童“急走”扑蝶和黄蝶“飞入菜花”,童、蝶相悦成趣的美好意境已经在学生胸中化为鲜活的形象。“情动而辞发”,学生正处于一种跃跃欲试、呼之欲出的状态之中。他们争扮捕蝶儿童,语言丰富多彩,动作各有特色。经过再创造的“儿童”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此时若让学生把这幅画、这般情景写成作文的话,只需教师稍加指导,就会水到渠成。
四、落实一个“读”字
古诗语言精练、含蓄、优美、韵味十足,极为适合诵读。古诗词大多意境深远,教学中要让诵读贯穿教学的始终,读的方式多,读的面积大,读的要求逐渐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诗句所描绘的景象;读出情――读出诗句中所蕴涵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诗句的精髓以及作者的言外之意……
一、开展强化诵读
诵读是我国古人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说明吟诵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职高语文教材选编推荐的这些古诗文是千百年积淀下来的精华。这些名篇以精练、和谐而有节奏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广博的内容,充沛的情感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且易于掌握理解,并能引起情感共鸣,是诵读的最佳材料。“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打开课本,让学生放开喉咙大声诵读,使其在读中涵泳,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陶冶,在读中升华……在吟诵过程中,语文老师要辅以朗读技巧的必要指导,使其掌握重音、停顿、节奏、速度、语调等要领,力求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引领学生步入审美佳境。诵读不应仅出现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中,每节语文课前,都可以先诵读一首诗或一段文,在古诗文诵读余韵中展开课堂教学。
二、联系生活实际
古诗词教学要求把学生对诗词的学习融入日常生活,让学生满眼诗意、满怀诗情、满口诗香,在生活中品诗,在品诗中生活,这样诗词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毕生的精神追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语文素养只能靠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形成,只有拓展诗词学习的渠道和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关于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才能为他们提供在具体环境中开展言语实践的机会。
三、采用多元教学
营造诗意的情趣氛围,激活语文课堂,这是吸引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的先决条件,是让学生产生学习期待的必需,这种情境驱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一节语文课学生只有在和谐诗化的氛围中才能产生身心的愉悦和学习的冲动,才能享受成功的喜悦,语文教师要特别注意在语文课堂上创造情境体验的互动平台,让学生在诗意的氛围中轻松快乐、有兴味地学习。教学前,我们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年段要求深入研究学生实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为学生发展服务,体现以学定教。
四、以“猜”代“讲”
猜是一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每到“猜”时,同学们总是那么欣欣然。学生通过读,对诗文有朦朦胧胧的了解。这时,好胜的学生心中产生强烈的表达愿望。他们想说出自己的感受,又有点担心,怕说错。那么,我们就猜一猜。这一个“猜”字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他们可以自由地诉说,甚至可以凭借已有的认识大胆地展开想象。如“不识庐山真面目”,为什么“不识”?有些说是没去过,有些说是雾太大,看不清楚,有些说他自己站在山里,自然看不清楚了……
这些答案不论是对还是错,都在时时启发引导着学生,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的精神状态之中。同学们在相互影响下,思维火花得以碰撞,部分学生在猜中有所“顿悟”。“猜”让学生在课堂中寻找到自我。整堂课下来,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少了老师的讲解,有的只是老师适时的点拨。“猜”中还蕴含同学们的想象,包含同学们的思想。因为学生在猜时,只有通过读,凭借理解和生活经验才能取得联系,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表象后才会猜。在“猜”中,同学们互相启发,渐渐走进意境,再配以吟咏体验,学生被古诗、对联中美好的意境感动。
五、增强人文底蕴
古诗文的阅读要注意运用各种手段,努力培养学生联想、想象能力,让学生进入再造境界,从而获得真正的审美愉悦。古诗文作品中寄托的作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是我们获得审美享受的源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名家作品包含的人生理想和人格魅力,恰是作品精华所在,这些作品正是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的范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长期的熏陶感染对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大有裨益。
六、关注教学细节
选入教材的诗词都是经典,往往一个意象、一个词语甚至一个标点都能体现作者的匠心独用与深刻蕴涵。在这些最容易被学生忽略又对表现主题有重要意义的细节处设置疑问,引入拓展性探究内容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而促使其对诗词的解读更加透彻。
1.抓住重要意象进行解读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基本的构成元素。很多意象历经千年后承载了很多文人的梦想与忧伤,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比如,“江月”这一意象几乎是苏轼黄州生活的符号。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这一意象展开研读,引导学生感悟“酹江月”的情结――永恒的自然之中小小的“我”也许最终只是黄土一y、墓碑一座,但面对茫茫大江,苏轼坦然地接受了一切,这样就把苏轼个人的感情上升为全人类都有的感叹。显然,这样引导学生从细微之处入手解读诗词,能使学生的思维走向更高处。
2.抓住重要词语进行解读
1.了解背景、理解诗意
学习古诗,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如《江雪》一诗,诗人柳宗元通过自己的所见,展示了一位老翁在寂静、凄凉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其中的感情,学生很难一下子领悟出来。这时就应该让学生去搜集、查询作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搞清楚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压抑,于是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巧妙地表达自己被贬后的那种失意寂寞的情怀和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江雪》这首诗正是诗人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样,学生了解了诗的写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诗,就会水到渠成。另外,在这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介绍背景只是古诗教学的前奏,因此,教师教学时一定要抓住重点,言简意赅,不能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讲得太多或面面俱到。
2.学会想象、体会感情
每首古诗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因此,在理解诗的大意后,还必须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发挥想象力,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这样,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对感情体会得更深入,同时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发展空间思维力,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去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如《枫桥夜泊》一诗,诗人张继描绘了一幅“秋江夜泊图”。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对江边景物的描写,表现他孤寂忧愁的情怀。教学这首古诗时,不仅要让学生答得出“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把诗人所描绘的意境想象出来。因此,教学时,首先给学生配上一段蕴含淡淡忧思的轻音乐,让学生从“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中想象出事物的形象和色彩:一轮明月慢慢西沉,月色渐渐暗淡,一眨眼,月亮不见了,天地间顿时暗了下来,这时候,诗人感觉到天地间布满了寒霜,到处透着一股清冷刺骨的寒意,看到的只是渔船上的点点灯火,或明或暗,照着江边早已失去了光彩的枫树。通过想象,学生的头脑中便会展现出一幅清冷凄凉的画面。接下来,再从“乌啼”“钟声”去想象当时的声响:这清冷凄凉的境地里,只有乌鸦哇哇的叫声和半夜里寒山寺敲钟的声音。在学生进入意境、意犹未尽的时候,相机让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进一步感受诗人的感情。这样,学生通过想象这幅“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乌啼”“钟声”的“秋江夜泊图”,就会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就能很容易地体会到诗人那种孤寂忧愁的情怀。
3.加强诵读、提高能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重要性。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因为古诗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因此,古诗教学中要采取范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从而也就能够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义和感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①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查解词句,把教师的不厌其烦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见解,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然后,我再适时就重点、难点问题集中讲解或单独指导、点拨。如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我在学生通过自学和集体讨论基本掌握诗歌的作者、写作背景和诗中内容后,重点讲解“彩云间”、“一日还”、“轻舟”等难以理解的词句,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诗歌所带来的愉悦。
②反复诵读,读中悟情。
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背诵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我常常让学生手拿扇子或书本扮演诗人诵读古诗,使学生仿佛亲临其境,感悟诗意。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让学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诗,并配上悠扬的古筝伴奏,使学生融入诗境,殷殷离别之意跃然其中。
③借助想象
关键词:因材施教;小学;古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248-02
一、小学语文教学为何要因材施教
小学语文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而语文素养正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语文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说明我们的教学必须采取有效策略,因材施教。实施因材施教原则有其理论和现实要求:
1.课标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语文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其中第三条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由此可见,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2.学生个体差异要求: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人海茫茫,我们也不会找到能适合所有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面对的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的性格特点、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智力发展水平等也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说,要让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照统一规格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就要注意这种不可逃避的差异性。
二、古诗词体裁特点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长廊中的瑰宝,古诗词语言生动凝炼,意境清新深远,富含音乐美。古典诗歌对于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鼓舞学生奋发向上都有着重要意义。古诗词具有以下特点:
1.以精简的字句高度集中地表现生活:不论是近体诗中的绝句和律诗,还是词中的小令、中调、长调,它们都以精简的字句高度集中地概括和反映生活。
2.节奏鲜明,具有音乐美:诗词句简短而精致,并且诗词中的平仄构成了鲜明的节奏,或明快、或舒缓,富含音乐美。
3.抒情言志,包含丰富的思想感情:诗人通过托物言志,以比喻、夸张、对比等手法反映内心世界,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往往是许多感情的错综复杂的交织。
三、古诗词教学策略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以及对古诗词蕴含的意境的体会。古诗词教学需要学生不断诵读、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同时也需要加强合作探究,在合作对话、互相促进的开放式探究学习中理解古诗词。
1.诵读感知:诗词的鲜明的节奏感、音乐美以及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等特点决定了在诗词教学中有必要进行反复诵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诵读可以是齐读,也可以是个别读,特别是要对情感感受能力差的学生进行强化诵读训练,增强其情感体验。反复诵读可以让学生逐步理解诗歌内涵,并在此基础上体味诗歌的节奏美,感受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分小组朗读等。一个班中往往有性格比较内向(偏向于粘液质)的学生,他们平时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就需要鼓励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情感,诵读诗歌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既可以让他们展示自己,提高自信心,又可以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古诗学习中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倾听学生言语,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班上也难免会出现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他们偏向于多血质,课上的表现很活泼,有时甚至会影响教学流程。对于这类学生,有时就需像孟子那样“不屑教诲”,当然这并不是对这些学生的肆意的行为听之任之,而是以一种反面的教育力量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比如教师停下讲课注视他们几分种,他们会觉得自己影响到课堂教学从而认真听讲。课堂教学是一个活泼的生成过程,教师要在认识学生的性格特征的基础上从容面对各种突发事件。
2.炼字分析:古诗词中的每个字都可称为精华,在教学中就需要对炼字进行训练分析,让学生体会古诗词遣词造句的艺术和推敲琢磨的技巧,为学生的写作打下一定基础。诵读古诗可以让学生大致了解诗歌内容,大体上知晓诗人情感,但是诗歌的凝练简洁的字句需要学生反复推敲琢磨。杜甫曾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中国古代诗人非常讲究诗歌中字句的锤炼,即所谓的“练字”,就是指作诗时对诗中所使用的每一个字进行仔细的推敲和巧妙的搭配,使其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教师要找出诗词中的佳句和关键字词向学生讲解,引发学生对字词的鉴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