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数学培训总结

大学数学培训总结

时间:2022-08-15 15:26: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数学培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数学培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数学建模建模竞赛工作总结

ˎ ̥ 【Abstract 】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our who took part in 2011 national college mathematical modeling contest and obtain the second prize in the some feeling and harvest was summarized. But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 in order to mobilize most students study mathematics enthusiasm, to better carry out the mathematical contest in modeling the students' extracurricul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tivities, we have carried out a new attempt and exploration - established "mathematical modeling" student community, so that more students understand mathematical modeling, thus realize the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mathematics.

【 key words 】 mathematical modeling contest in modeling work summary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高教社杯”全国大学数学建模竞赛是国家教委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的、面向全国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激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开拓知识面,培养创新精神及合作意识,推动大学数学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2011年,武汉城市职业学院首次派代表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由于领导支持、组织得当,取得了全国专科组二等奖的好成绩。总结我院参赛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领导高度重视数学建模竞赛活动

我院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和学院、系部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密不可分的。我院于2011年成立了“数学建模领导小组”和“数学建模指导小组”,协调各项工作,出台了参加建模竞赛的补助及奖励办法,有专门的数学建模竞赛实验室,集训和竞赛期间,学院、教务处和经管系领导亲自动员并多次亲临现场看望。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是这项竞赛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二、组建了一支强有力的辅导教师队伍

在数学建模集训中,辅导教师是核心,辅导老师也是保证培训效果和竞赛成功的关键。我们成立了数学建模教学小组,集体备课,大家群策群力,共同探讨。在暑期集训期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放弃了周六、周日的休息时间,和同学们一起战酷暑高温。在竞赛过程中,布置好竞赛机房、网络,安排好学生的伙食、住宿、竞赛必需品,在选题、督促进度方面给予适当的指导,在11日晚上陪学生熬夜奋战,最终经过72小时的不懈努力,顺利地解决了竞赛题,提交了完整的论文,竞赛圆满结束。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指导老师的辛勤耕耘。

三、在课程设置上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尽管我们是第一次参加比赛,但我院已于2001年开始在数学教育专业“二下”开设了“数学建模”课,每周四节。作为指导老师,深刻钻研了近几年的建模竞赛专科题,经常与兄弟院校进行交流、取经,邀请在建模方面有专长、有造诣的专家教授来院讲学。

四、选拔优秀学生组队培训和参赛

数学建模竞赛的主角是参赛队员,选拔参赛队员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参赛成绩,确定参赛后,在“二下”一学期的建模课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及计算机使用、编程能力,通过第一阶段的培训后选拔出参加暑期集训的队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选拔队员:首先,选拔那些对数学建模活动有浓厚兴趣的同学;其次,选拔那些有创造能力、勤于思考、数学功底好的同学;最后,注意参赛队员的能力搭配和团结协作,参赛的每支代表尽可能由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组成。

五、科学、系统的培训方法

经过摸索,笔者认为具有特色又实用的建模培训方法应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知识培训阶段,包括:1. 补充学生欠缺的数学知识。2. 计算机基础知识、数学软件及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3. 简单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第二阶段为数学建模常用的方法和范例讲评,包括网络模型、运筹与优化模型、种群生态学模型、微分方程模型、随机模型、层次分析法、数据拟合、计算机仿真。第三阶段为历年建模试题评析、讨论、建模论文的撰写。通过三个阶段的培训,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参赛的能力,最终经过测试选拔出参赛队员。

六、重视参赛过程的指导

在学生参赛过程中,指导老师的及时指导是学生完成竞赛的保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作好参赛队员的心理方面的指导。在竞赛的三天里,要连续进行72小时的奋战,并且要与同组的队员合作,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心里及身体方面的问题,因此,指导老师要及时给予鼓励与关心,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在整体培训过程中要不断强调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这将是学生完成竞赛的动力。二是作好论文细节方面的指导。在竞赛的最后阶段,指导老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论文的格式,检查是否按要求撰写论文,论文的摘要、关键词是否写得好,论文是否完整等,这些细节常常成为论文是否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七、对建模竞赛工作的探索---以学生社团活动带动数学建模竞赛活动的日常开展

数学建模竞赛存在以下弊端:

1、学生参赛人数少,大多数学生得不到锻炼。

2、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数学应用仍然重视不够

3、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

为了调动大多数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更好地开展数学建模竞赛这一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我们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讨---成立了“数学建模”学生社团,利用学生社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 举办了关于“数学建模”的讲座,使广大数学爱好者了解数学建模;

2. 举行了“数学建模经验交流会”,邀请指导老师和参加过数学建模竞赛的学生介绍建模心得体会。

3. 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宣传数学建模知识等,潜移默化地使学生逐步认识数学建模,了解数学建模知识,感觉数学建模并不陌生,而是与大家息息相关。充分展示了数学应用广泛性。

4. 尝试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引入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使理论学习和应用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态度和数学兴趣。

为推动数学建模活动在我院进一步开展,我们将不断开拓创新,克服困难,将日常的数学教学与建模培训联系在一起,力争再创佳绩。

第2篇

【Key words】The chinese mathematics competitions; Training mode; Innovation

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自2009年举办以来,已连续开展了六届,全国26个省(区、市)的数百所大学组织了学生参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作为一项面向本科生的全国性高水平学科竞赛,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数学基本功和数学思维的舞台,激励了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根据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探讨合理、高效、系统的竞赛培训方式有利于提高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推动高等学校数学课程的改革建设。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下文中简称数学竞赛)分为数学专业组和非数学专业组,本文主要探讨本科层次第二批次招生的理工科学校非数学专业的竞赛培训模式。

1 培训方式的改进与交流平台的建立

1.1 实现培训方式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与培训是指导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的方式,在此培训方式下,学生需在较短时间内接受、理解大量的信息,难度高,强度大,因此很难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要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必须以本着以学生为主体[1]的原则实现培训方式的多样化。

除了指导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培训模式外,可采用的培训方式有:(1)学生分组讨论,指导老师可先将同一类型的题目分发至各个小组,各小组组织时间做题,将做题结果交回给指导老师,指导老师进行汇总讲解;(2)学生自己讲解题目,将题目指派到学生名下,课堂培训时由学生自己讲解其解题思路,再由老师点评更正;(3)对基础扎实,反应较快的同学增加额外的培训时间,由指导老师引导,组织小班讨论、讲解;(4) 定期进行测试,请成绩优秀的同学与其他师生一起分享解题心得。

1.2 建立良好、高效的交流平台

良好、高效的交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2]。可创建数学竞赛的QQ群作为交流平台,要求所有指导老师与参赛学生都加入该群,学生可按年级或专业自行组成讨论小组。指导老师与学生都可将相关的资料上传至QQ共享,供大家下载、学习。一方面,学生在课堂听课之外有相应的习题供其练习与巩固,对于课堂以及练习中遇到疑问,学生在自主思考之后也未能解决的情况下与老师进行沟通,及时地解决了疑问。另一方面,学生将待解决的题目发至对话区,所有学生及老师均可对题目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讨论的过程中去寻找解题思路,这让所有参与讨论的人都深刻体会到别人从什么角度去思考解决同样的问题,让所有学生与老师都受益匪浅。

2 培训计划的制定与竞赛梯队的形成

2.1 制定循序渐进的培训计划

单一的赛前集中培训要求学生能在短时间内理解、消化大量的信息,可能导致一部分学生因跟不上进度而中途退出,因此制定循序渐进的培训计划能保障培训够顺利进行。培训可分为三个步骤:步骤一,入门培训。这一步骤可在学年的第一学期进行,对高数进行系统复习与知识点补充,并从课本和考研题中选取难度适中的题目作为练习题。步骤二,强化训练。这一步骤可在暑期时进行,内容为中等难度的竞赛题。步骤三,模拟冲刺。这一步骤在学年的第二学期数学竞赛预赛前进行,指导教师先将模拟试题上传至QQ共享,由学生先自行测验,之后再在培训时讲解。也可让学生讲解自己的思路和看法,形成良好的交流、探讨氛围。通过入门、强化与冲刺这三个阶段,学生洞察题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较大的提高。

2.2 实现分层培训,形成持续的竞赛梯队

参赛学生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初次参加竞赛的大二学生;已参加过1~2次竞赛的学生;备战考研的学生。各年的参赛结果表明获奖的选手多为已参加过数学竞赛的学生及备战考研的学生,因此根据学生的情况实行分层培训可使培训更高效、更合理。对初次参加竞赛的大二学可从教材中的难题为起点,逐步加大题目难度对其进行培训;对已参加过1~2次竞赛的学生可适当复习基础知识,针对各知识点讲授新的题目;对备战考研的学生可不讲解基础知识,重点讲解考研题目,在此基础之上加入竞赛题目。

如何吸引更多优秀的大学生参与到竞赛中来并形成持续的竞赛梯队是竞赛的主办方和参赛学校都关注的问题。可通过下述途径解决该问题:(1)做好数学竞赛的宣传工作:通过赛前动员、赛后总结表彰及获奖选手报告参赛经验等一系列活动扩大数学竞赛的影响,让学生充分了解竞赛的宗旨、形式与作用。(2)将竞赛培训设置为选修课程,获奖选手除获奖励之外还可获得相应的兴趣学分。(3)将辅助考研学生作为竞赛培训的机能之一,通过针对性强的培训提高考研学生的考研成绩,为数学竞赛与竞赛培训建立良好形象。

3 培训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以往几届的竞赛试题无固定的规律和模式,题目灵活机动,综合性强,难度较大。提高学生竞赛成绩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让学生接触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题目,掌握一定的做题技巧,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所以培训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尤为重要。全国各地区或高校的数学竞赛试题、考研试题以及往届数学竞赛的试题均可作为培训材料。可根据题型、难度对这些试题进行分类、排序,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各类题型,循序渐进地掌握好各类题型的解决方法。另外,也可从《数学分析》、《常微分方程》、《空间解析几何》等数学专业的专业书中选取与高等数学联系较密切的知识点,作为培训资料的一部分在培训时补充讲解,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4 竞赛培训与高等数学教学的紧密结合

对于本科层次第二批次招生的理工科学校而言,高等数学与其大多数专业的后续课程联系紧密[3],因此这些学校均十分重视高等数学的教学。但是近年来,高校招生人数不断扩大,大学生总体入学水准和综合素质都不甚理想。因此授课教师在教授高等数学时更侧重于讲解基本的计算,而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修养的培养,这限制了综合素质较强的学生的发展。竞赛培训与高等数学教学的紧密结合,可弥补日常教学中的不足,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发现数学创新人才。

竞赛的指导老师应承担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并要对于非数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各章节应补充加强的知识点有较深入的了解。可在日常教学中选出需补充加深的知识点并寻找相应的练习题,经指导组成员讨论、筛选后确定具体内容,在入门培训阶段补充讲解。实践表明好学的学生对补充的知识点非常感兴趣,会在课后积极提问,也会主动完成相应的练习题。竞赛培训与高等数学教学的紧密结合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激励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地体现和诠释了数学竞赛的宗旨。

第3篇

关键词:微格教学;问题与对策;教学目标;评价体系

一、微格技术介绍

微格教学(Micro Teaching)兴起于20美国,它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艾伦(D.Allen)教授等立的一种利用现代视听设备(当时用摄像机 录像机等),专门训练学生掌握某种技能,技巧的小规模教学活动。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方式相比,微格教学能使受训者在练习中重点集中于某一技能,对训练过程进行录像,通过循环播放录像,受训者进行自我观察分析,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进行正确,全面的自我分析,从而快速,准确的掌握这些教学技能。

二、微格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但是,我国师范院校的微格教学的有效实施一直存在很多的矛盾与问题。

2.1课程安排不当

我院师范类各专业微格教学课程的开设时间是在大三。但是对于数学而言,教师需要清晰的教学思路,严谨的教学理论。因此这是需要长期的努力以及不断地改善才得以实现的,大三下才开始接触微格实乃操之过晚。此外,微格课时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我们来看看国外院校的数据: 英国的大学微格课时达到每周5 学时,总计210 学时;澳大利亚的悉尼大学达到每周4学时,总计52 学时,我院师范生微格课程每周2个课时,课程总学时22学时,远远跟不上国外院校。

2.2微格教室的设备不够完善

微格教学中,清晰细致的教学设备可以记录下学生训练影像,方便通过视频自我反思不足并下次改正。反之,若是教室设备缺乏,则难以满足教师技能培训的需求。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板书是主导,但是我们的摄像不够清晰,被记录的视频中完全看不清自己的板书,此外可拍摄范围局限于讲台至第一排课桌,要是下讲台则拍摄不到。这样会影响模拟上课时的教学效果。

2.3师资缺乏,教师微格教学素质有待提高

2.3.1师资缺乏,一个教师同时指导多个班级,往往会有班级中无指导老师的现象,导致学生不认真对待微格训练,甚至出现迟到,旷课现象。

2.3.2许多指导老师对中小学课程的知识体系不了解,只注重形式,微格教学技能的评价缺乏科学标准,评价的主观性较大,有时会出现评价省略的情况。

2.3.3指导教师往往重理论,轻实践,过度强调形式化,如教学设计的格式,教学设计中的一些专业名词说法,而不是将重点放在教学内容严谨性上。而且布置制作大量的教学设计,增加学生的负担,但是每次作业就是一去不复返,出来的结果更多的只是一个成绩,没有进一步的指导与总结,且最终绩点只采用卷面成绩为主,而作为唯一的微格实践课程只占了一个学分,而且没有具体的考试标准,可见重视度不高;与此同时,教师经常口径不一样,每位老师都有一套自己的标准,甚至相互发生矛盾,造成学生的困扰,不知该听哪位老师的指导。

2.4微格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所说:成长,经验,反思没有哪一项教学技能是通过一次训练就可以熟练掌握的需要经历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的过程。而在本专业的评价中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2.4.1.只有宏观的评价框架,而没有把各项教学技能评价进行细分,形成微观评价,针对性不够强;

2.4.2.重视主观定性评价,忽视客观定量评价,不能真正反映受训学生能力已达到何种等级水平;

2.4.3.注重师评和互评,忽视自我评价,不利于激发受训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

2.4.4.缺少具有数学学科特点的能力评价,例如作图能力,快速计算能力等等;

2.4.5.评价不全面,以偏概全,评价没有重点,在琐碎问题上吹毛求疵;

三、相应措施

3.1加大对微格教学课程的投入

多方筹措资金,增加教育投资,改造陈旧设备,购进新设备,增加新微格教室等,使微格教学设备真正能实现微格教学的需要。

充分挖掘内部资源,利用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建立基于网络系统的微格教学系统。具体做法有:

第一,建立微格教学视频资源库,上传一些优秀教师公开课视频,或是往届优秀的师范技能比赛视频,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观看,下载微格教学的示范录像;

第二,建立优秀视频资源库和自荐视频案例库,学生可以自由选看;

第三,建立微格教学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就课前准备课后经验等自由地进行交流讨论;

3.2加强对教师微格教学素养的培训

理论知识扎实,责任心强的教师往往能比较全面地看出师范生教学过程中的失误和不足,及时给予指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微格教学的训练作用。因此,微格教学指导教师必须精通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具体做法:

首先,利用国家和省,市的教育资源,进行微格教学培训者的培训;其次,通过微格教学培训者进行教学法教师和教师培训机构的培训者的培训;再次,通过教学法教师进行参加教育实习的指导教师的培训。

3.3建立完整的微格教学评价体系

学科教学论课程评价将平时考核与期终考核相结合期终考核可包括以下的内容:

3.3.1对师范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师范生在微格教学中,常常出现一些共性的问题,例如板书杂乱,对所讲内容理解不深刻等等,这时可以让板书差的学生每周交2-3篇练字,帮助他们提高板书技能;组织学生对某个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讨论。

3.3.2师评,互评和自我评价相结合。教师组织学生对教学内容及时进行多方位的评价,大家各抒己见,教师画龙点睛点出要点,受训学生自我分析,加强认识,深入强化正确的教学技能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教学方法。

3.3.4评价要突出数学的学科特点。影响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数学教育信念,数学学科知识,数学教育能力及教师专业态度五大因素。

3.3.5在数学微格教学评价中要特别注意评价以下方面。例如对作图能力,一题多解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快速计算能力,等等进行评价。

四、结语

总之,微格教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我们也要看到现行微格教学中的问题,加强对微格教学的学习和研究,推进微格教学发展,使微格教学能真正发挥对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汪振海.微格教学法在教学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0(3).

[2] 孟宪恺.微格教学基本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

第4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 能力培养 数学建模

一、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概况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于1992年起每年举办一届,目前该项赛事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数学竞赛。为了提高我校竞赛质量和水平,我校每年五月份都进行校内建模比赛,通过比赛提高学生的竞赛水平。经过多次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我校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优秀的建模指导教师和团队,每年在比赛中都会有好的表现。

二、数学建模竞赛分析

从广义的讲,数学建模就是利用数学领域的相关知识来解决经济领域、科技领域、生活等领域方面中的任何问题;从狭义的讲,数学建模就是对给定的问题建立数学公式作为模型,通过计算该问题答案。对历年出题及解题思路分析结果显示,题目往往存在着一题多解,方法融合,结果多样和学科交叉,题意开放,结果开放等特性;赛题水平主要体现了综合性、实用性等特点;比赛题目主要包括工业、农业、工程设计、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生物医学和社会事业等七个大类;从解题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数学建模竞赛要求参赛者具备几何理论、组合概率、统计(回归)分析等各种数学方法。

三、数学建模过程分析

数学建模竞赛要求在3天内完成竞赛题目,并以论文的形式提交。经过多次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和指导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我们从实践中总结了数学建模竞赛的实战经验。数学建模能够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课题分析能力、数据搜集能力、快速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文章撰写能力、创新能力和吃苦耐劳能力。

数学建模是一种创造思维的过程,它要求参赛者先进行问题分析,建立相关模型,运用合理方法进行模型求解,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检验,最后撰写论文。首先,参赛者要充分阅读课题题目,认真分析条件和要求,明确目的后,要用数学的语言将问题描述出来;在分析过程中,为了方便模型的建立,需要提出必要的合理的假设;运用参赛者背景建立合理的模型,经过对方法进行灵敏度分析后,最后对结果进行阐述。在整个建模过程中要保证组内人员的平等地位,相互尊重,不能主观决断和武断评价,不要回避任何问题,要认真面对每一个问题,不要对交流失去信心。

四、数学建模培训模式探讨

一个参赛队伍要在参赛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参赛状态和竞技水平,就要有的放矢的做好培训工作。为了提高参赛者的竞赛意识,使参赛者养成时刻建模,思考严谨的建模习惯,我们认为在时间是否充裕的情况下,都要以讲带练,以练带讲的方式进行教学和实践,即学生为主体,教师辅以讲解的培训方式。课程设置应该以理论教学、实践、实战相结合进行安排,理论教学阶段讲解某一方面的基础知识,实践阶段是及时将理论教学的内容利用计算机编程实现,实战阶段是做3道以上相同或相似知识点的题目,通过比较模型的结果分析模型建立的思路是否与优秀模型相似,及时寻找到不足与差距,并及时更正提高。

当所有知识点都进行教学和实践实战后,为了使参赛者了解数学建模,了解数学模型的构成要素,这时需要参赛队伍阅读并讲解大量的优秀论文,这样不但能够使参赛者认真去学习和了解论文,也能通过听别人讲解而节约阅读其它文章的时间。经过2轮的讲解后,就要组织学生进行模拟竞赛,每轮要求每组学生做一道真题,要求学生认真完成模型的建立和求解,并以论文的形式提交,指导教师要认真批阅,并指出错误和修改方向。经过2轮的模拟后,学生基本上了解了建模的流程,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不足进行自学,此时指导教师应该以答疑为主,认真讲解每组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数学建模竞赛前准备

为了以最佳状态迎接比赛,数学建模竞赛小组应该认真准备好每个知识点的写作流程、实现程序、备用方案,还要打下扎实的编程功底和快速学习能力。当面对新知识点时就能够快速以实战为目的的进行学习,进行分析和处理。此外,准备好建模论文的模板,这样就能快速的书写和答题;同时,我认为最应该准备好的是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以冷静的头脑面去审题,建模和分析求解,才能在小组有分歧的时候合理进行安排和取舍。

六、建模竞赛参赛安排

建模竞赛要求3天内,3个人完成一个课题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参赛队伍有统筹规划、联合协作的能力,就要安排好比赛的时间。我认为小组3个人应在2个小时内读懂并列出题目的条件和要求,经过讨论确定研究方案。如果有解题思路后,应该尽快完成,这样才能对模型进行改进和补充;如果没有解题思路后,要布置好谁负责学习新知识、谁负责寻找该知识的实现方案,谁负责查阅资料等等,这些工作看似简单,但是紧张的3天时间里完成课题的模型建立和求解,以及论文撰写,不是一件简单的工程。

七、建模竞赛论文书写技巧

数学建模论文要求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语言流畅,模型的表述要清楚准确,重点和要点突出。整个论文要包括题目、摘要、问题重述、问题分析、模型假设及说明、符号使用级说明、模型的准备、建立、求解和分析检验、模型的改进方向和评价,还要附上参考文献和相应的程序。要提高参赛者的写作水平,除了进行论文的研读外,应要求学生认真完成每次实践,并认真按照论文要求进行撰写。指导教师要对每个参赛对的每篇论文进行点评,并要求参赛者及时修改,通过多次的指出后,参赛者就有了良好的写作思维和模式,这样就能够在比赛时沉着应对,以最好的状态进行参赛。

第5篇

一、高等数学在地方高等职业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数学师资力量短缺,教师学历偏低

地方高等职业学校通常有以下办学途径:一是通过改革,将原有高等专科学校升格成规范化的高等职业院校;二是将具备条件的成人高校扩大招生,强强联合办学,突出高职特色;三是发挥一些重点中专的专业优势,在校内办高职班。由于以上原因,在现阶段的高职院校中,存在一部分学历不高的数学教师,这既影响了数学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又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与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依托全国教师培训基地和现有的高等院校教师培训机制,加强对数学课教师的培训,做到教师在职培训和脱产培训相结合,以在职培训为主,通过有计划地培训,促进教师学历达标。2.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录用标准,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照顾,引进更多高学历、高水平的数学专业人才。

(二)学生对数学课重要性认识不够,学习热情不高

目前,在高职院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专业至上”的观念。他们片面地认为只要专业课学好了,其他的文化课无足轻重。所以数学课堂上出现了出勤人数少、成绩普遍偏低的情况。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该处理好数学课和专业课之间的时间分配比例,让学生认识到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提高他们对数学课重要性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数学缺乏学习兴趣。他们不习惯数学的独特结构和抽象的思维方式,加之高职数学课跨度大、内容多、解析难,学生学习数学如见猛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想方设法地全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关注点,进而带动他们的思维,从而达到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教学成效显著的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兴趣点的刺激更有利于学习者的理解和记忆。这种兴趣的培养不仅仅对学生学习目前的课程有利,对于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也会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高等数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与实际应用脱节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体系不同,高职院校数学课程的安排与普通大学有明显的区别。它的课程设置应根据培训目标、教学计划等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方法和步骤。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应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建设目标,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中择优选择,并围绕这一目标有层次有步骤地实施。比如,高职院校的数学课程设置,在统计、公共管理类的专业上,就应当凸显数学学科特点,强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在涉及计算机类的高等数学课程设置时,就应该加强数学逻辑思维和离散数学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从而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在涉及到医学类的教学时,应开设“模糊数学”和“线性代数”两部分内容,其目的是在高职阶段让学生在基本掌握微积分知识的前提下,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为今后相关的科学研究提供多样性的数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缜密清晰的思维、严谨科学的方法和能力。

二、总结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的教育方式,所以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应当强调以实际应用为主要目标,这既适应了数学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课程改革既要侧重基础性、应用性,又要增强科学性和理论性;既要加强数学在实际当中的应用,又不应忽视数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学科特色;既要把握“适度够用”原则,又要把握好它在高职教育中的重新地位,以做好数学课的学科建设工作。

作者:鞠淑范 吕世丹 单位: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第6篇

1 国内关于PCK的研究

1.1 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的比较

李琼、倪玉菁和萧宁波(2005)经采用问卷测查法,考察了32名小学数学专家与非专家教师的学科知识,得出两类教师在数学知识与数学学科本质的理解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与非专家型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对数学知识具有深刻的理解,包括深层的概念理解与结构化的知识组织;专家型教师倾向于用“问题解决”的观点看待数学学科与学生的数学学习,即将数学问题的解决看作为猜想、论证与解释的活动;而非专家型教师则更倾向于“掌握知识”的观点,即认为做数学题目就是按照既定的步骤,一步步得出答案的过程[1]更进一步在2006年,研究了小学数学专家型与非专家型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结果表明:除了教学设计思想这一维度外,两类教师在理解学生思维、诊断学生错误想法与所采用教学策略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异专家教师能够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了解学生错误概念的本质,所采用的策略倾向于从学生错误概念的本质入手,通过图形、实物等有意义的表征方法,以及启发性问题,关注学生对概念深层理解的过程;非专家教师仅从学生错误的结果出发,未联系到学生新的知识与已有知识的联系,因而会直接引导学生掌握运算规则[2]

上海市青浦实验研究所(2007)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比较了小学数学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的PCK研究选取了青浦区两名小学三年级的教师,运用文本分析、录像带分析、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测试与问卷调查相结合法,通过新手与专家教师在①教学设计中目标、内容(任务)、对象、策略四要素;②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三要素;③课后反思内容、特征;④对PCK的认知比较;⑤对PCK生成和发展的体认这五个方面的比较,得出结论:(l)小学数学教师PCK的特征:综合性、情境性、个体性、实践性、默会性、开放性;(2)新手与专家教师PCK存在明显差别:主要表现在学科内容向学生有效获得的二次转化中,第一次“转化”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表现为对课程目标、内容,学生认知基础、风格、个性的把握,教学方法、策略的选择;第二次“转化”主要体现于课堂教学中,表现为知识的呈现,课堂的决策、监控、补救,媒体的使用,教学的指导、评价,生成问题的应对,师生关系;(3)教师PCK生成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的经历历练,进行反思,教师对教学的态度也是很重要的[3]

钱旭升,童莉(2009)以Shulman数学知识向数学教学知识转化理论为基础,选取某市农村中学一名新手教师和一名专家教师通过概念图和课堂教学录像编码的方法,研究其数学知识向数学教学知识转化水平Shulman将学科知识向PCK转化的过程分为理解、表征、适应三个环节,论文中将知识转化的过程作进一步的细化:将表征又进一步细分为教学任务的运用、表征的方式、表征的目的以及对教科书中规定的任务水平的调整等四个方面;将适应分为对学生和对数学知识两方面的适应性,即对学生状况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学习某数学知识困难的预见,对数学知识的本质的关注主要体现在表征的形式与该数学知识关系的紧密程度上,得出结论:(l)专家教师在数学知识理解上更加深刻;(2) ①表征的目的:新手教师倾向于验证,专家教师倾向于防误;②教学任务运用,专家教师注重探究和解释,新手教师平均着力于探究、解释和记忆;③表征方式:专家教师有更多的情景表征、具体操作表征和语言表征(有图形、语言、符号、具体操作表征);④对教科书任务调整分保持、提高、降低三个维度,新手教师趋向于使用教科书上的任务,表现为对教科书中任务的易化,使得许多高认知水平的任务降低为记忆型等低认知水平的任务;专家教师不一定用教科书的任务教,但更有效[4]

杨秀钢(2009)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比较了高中数学新教师与经验教师的PCK研究选取了所在学校的两名高一数学教师,通过理论文献研究、数学教学目的观数学观的调查、教案分析、课堂观察和课堂叙事、教师访谈等研究方法相结合,得出结论:(1)新教师和经验教师的教学设计存在显著差异,这和上海市青浦实验研究所2007年对小学数学新手和专家教师PCK比较的个案研究的发现一致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还有教学例题与习题的选择上,新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突出新课程理念,但对教学内容理解不够深刻,认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一样的,学生理解的知识缺乏,教学的例题与习题基本上都来自教材,不敢稍加变动;(2)教学反思方面,新教师多是对教学内容知识作出反思,对整堂课缺乏总体的反思,而经验教师善于对教学的过程的整体进行反思,比较深刻;(3)新教师认为对自己来说提高PCK的最主要方式是多听老教师的课,多和同事交流,因为这样做对他的日常教学帮助是最大的而经验教师认为主要途径是靠自己去钻研,去经历,去主动反思,态度是最重要的,最喜欢听优质课,可以开阔视野,收获多一些[5]

1.2 PCK的发展

范良火(2003)通过问卷调查、课堂听课和教师面谈,在对美国芝加哥大都市区三所优秀高中的所有77名数学教师的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教师 “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反思”以及“和同事的日常交流”是他们发展自身教学知识的最重要的来源,“在职培训”和“有组织的专业活动”也是比较重要的来源,但是相比之下,“作为学生时的经验”、“职前培训”和“阅读专业书刊”则是最不重要的来源[6]这对教师PCK的发展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刘清华(2004)在其博士论文《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中认为,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来发展他们的PCK,并根据其重要性,分为:最重要的来源(教学经验和反思、同事的日常交流)、重要的来源(作为学生时的经验、有组织的专业活动、教科书与教学参考书、在职培训、阅读专业书刊)和一般的来源(职前知识)[7]

PCK的获得途径为:第一,作为学生时的经验、职前培训、在职继续教育、有组织的专业活动(如专题讲座等)、参加优质课或观摩课的听课或比赛、教科书及其参考书、与同事的日常交流、阅读专业书刊、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参加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和其他方面(如老教师和骨干教师的指导等). 这11个方面都是教师PCK的来源,只是贡献程度不同;第二,对教师PCK的获得起重要作用的主要有自身的教学反思和经验积累、与同事的日常交流、有组织的专业活动、参加优质课观摩课的听课和比赛、教科书及其他参考书、自己阅读专业书刊这六个方面;第三,教师获得PCK的主要方式包括经验总结、反思提升、教师间的日常交流、参加优质课或观摩课的听课或比赛等[8]

在已有的文献中,还没有比较系统地直接针对教师PCK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只是散见于极个别的小论文中,如刘清华提出影响教师知识建构的成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和个体发展状况、教师实践、学习或教学过程各阶段学习者的特征[9]

孙芳明(2004)在其硕士论文《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及其相关对策研究》中提到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内在因素三个方面,其中内在因素包括教师的内在需要(认知需要、道德需要和情感需要)、性格特征和职业倦怠等几个方面[10]

衷克定、张溉(2000)在《教师策略性知识的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指出,教师的教龄、学历、所在学校类别对教师的策略性知识有着显著的影响[11]

熊宜勤、莫文(2006)在《教师教学策略知识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中也得出了相同的研究结论,教师的教龄、学历、学校类型对其教学策略知识有着显著的影响[12]

吴捷(2004)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个部分,外部因素有:社会环境因素、工作环境因素、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特定事件、职后培训;内在因素有:职业精神和职业理想、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对案例的研究[13]

王俭等在《基于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一文从学校的层面提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四大策略:更新观念策略、外部刺激策略、内部激励策略与“载体”策略其中内部激励策略包括:坚信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力量来源于教师内在的自我更新激励、让教师学会角色反思、让教师学会自我评价;“载体”策略包括:说“故事”与说课、行动研究、开发个案(案例写作)等方式[14]

余文森教授指出“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15]

景敏通过对辽宁某中学数学教师采取“行动研究方法”研究在职教师PCK的发展行动研究的重点在数学教学任务设计上,历时一年半,发现有关教学任务设计的研究实践对中学数学教师PCK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其中包括:(l)对数学学科知识的理解;(2)数学任务的设计; (3)对学生前有知识和认知水平的认识;(4)对现代技术信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认识[16]

黄毅英、许世红从教学法角度较明确给出了数学教学PCK的结构特征,并提出一般的数学教学知识内容MPCK结构图和优秀教师的MPCK结构图:

图中CK(content knowledge)表示有关数学学习知识,包括学习的对象、学生学习背景、学习环境、教育宗旨图1表明,MPCK是3个基本集合MK、PK、CK的公共部分一般而言,职前教师、职初教师、在职优秀教师的MPCK基本结构框架是一样的,但是,3个基本集合与集合的交集的大小有区别通常情况下,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MK、PK、CK往往会增大,而且它们的交集部分会越来越大,形成的MPCK就会越来越丰富图2显示出在职优秀教师的MPCK集合往往比职前教师的MPCK集合大得多这两个结构图较好的解释了数学教师PCK的变化发展及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的区别在职优秀教师的MPCK结构显示,即使他们的MK、PK、CK不一定很完备,但是形成的交集往往比较大,通常体现出以下的特征:(1)数学教学法知识(简称MPK)灵活;(2)数学内容知识(简称MCK)丰富;(3)教学内容知识(简称PCK)多样研究者还指出了教学知识结构解读、引入数学史、学与教过程中的常见疑点是3个常见的PCK培训切入点,并研发了三个案例,分别从MK、PK、CK三个角度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这样的案例对职前、职初教师非常具有启发性可以极大地丰富他们的MPCK,为教师培训提供切实可行的范例[17]

童莉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初中数学教师数学教学知识的发展研究》中,选取重庆市2所省重点中学、2所市重点中学、2所市区普通中学和2所农村普通中学作为学校样本,对样本学校的初中数学教师进行整群抽样调查,得到了影响初中数学教师数学知识向数学PCK转化的主要因素表现为三个方面:基础系统、动力系统和效率系统在基础系统中,教师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广度、深度和贯通度是教师数学知识向数学教学知识中的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中教师对数学知识理解的贯通度影响的程度尤其明显;在动力系统中,教师所持的数学观、数学教学观、自我教学效能感是教师数学知识向数学教学知识转化的影响因素其中,问题解决取向的数学观更能有效地促进教师数学知识向数学PCK的转化;在效率系统中,教师的数学教学经验对教师数学知识向数学PCK的转化有着重要的影响这里的教学经验包括数学知识学习的经验、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经验、教学案例的经验等根据研究的结果,对职前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知识的发展提出建议:(1)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注重数学课程与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匹配和融合;(2)在课程结构方面,应增加实践性课程所占的比例;(3)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应提倡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立;(4)在教学内容方面,既要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要注重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对在职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知识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1)以行动学习为主要的教研方式;(2)用概念图的方式进行教学经验的总结;(3)注重数学教学观念的转变;(4)促进教学效能感的发展[18]

董涛在其博士学位论文《课堂教学中的PCK》中揭示了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PCK的六种成分:作为学科教学的统领性观念的学科内容的知识、教学目的的知识、对于特定课题的学生理解的知识、内容组织的知识、效果反馈的知识和教学策略的知识这六种成分对教学的影响的机制是不同的学科内容的知识与教学目的的知识统称为学科教学的统领性观念,这种统领性观念决定了特定课题的教学价值,回答了为什么教的问题学生理解的知识关注的是教给谁,他们将怎么学的问题内容组织的知识划分了学科内容的层次,确定了特定课题的教学定位,回答了教什么的问题教学策略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是按照学生怎么学的及相关课题是如何关联的来确定的效果反馈的知识回答了教得怎样的问题,及时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结果,消除学生的误解[19]

2PCK研究对师资培训的启示

教师可以通过经验总结、反思提升自己的PCK,教师间的日常交流对教师的教学帮助是最大的,参加优质课或观摩课的听课或比赛可以开阔视野,收获多一些职前培训应重视加强教师体认其学科领域内的实质知识与章法知识,学科内的重要概念与对学科所拥有的信念,使教师们能对学科概念有深入的理解与体会,构建有意义的与完整的学科领域知识对于职前教师而言,发展其PCK的主要方式是师资培训职前与初任教师本身的教学库贫乏,再加上由于许多职前教师只经验过教导式的教学方法,因此他们的教学方法基本上亦属于教导式(Stofflett,1994)如果教师能在培训中体验利用概念改变(或建构式)之教学法教学,相信教师日后会运用相似的方式于其课室教学中因此协助职前或初任教师统整与发展其PCK之方式,应以建构主义为基础配合反省的演练,由各学科与教学领域中任课之教授提供机会(例如:发问、讨论、作业、实际演练等),并由任课教授自身示范,教学实例之讨论,课室教学之观察,有经验教师的参予与分享等,使职前教师能不断思考学科与教学领域之统整并直接的建构PCK于其教学库中另外,教师学习教学之方式宜以实例的方式呈现,以便于教师能全方位的建构与储存PCK于其教学库中,过去仅利用讲述的方式传达命题知识(Shulman,1986)如原理、定则,较不易被教师作有意义的储存并熟练的运用在教学情境中造成师范生常认为与教育相关的科目的理论非常多但与实务不能相连诚如前面所述,如授课教授能以具体实例来讲述相关学理,并让教师能由实务的演示与讨论中自行建构与体会一般之教学知识,相信对于教师转移教学知识到特定的学科教学领域中有非常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琼, 倪玉菁, 萧宁波. 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科知识: 专家与非专家教师的对比分析[J]. 教育学报, 2005, (6): 57―64.

[2]李琼, 倪玉菁, 萧宁波. 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 表现特点及其关系的研究[J]. 教育学报, 2006, (8): 58―64.

[3]上海市青浦实验研究所. 小学数学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PCK比较的个案研究[J]. 上海教育科研, 2007, (10): 47―50.

[4]钱旭升, 童莉. 数学知识向数学教学知识转化的个案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 4(3): 155―157.

[5]杨秀钢. 高中数学新教师与经验教师PCK比较的个案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46―55.

[6]范良火. 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08―214.

[7]刘清华. 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 56―70.

[8]廖冬发, 周鸿, 陈素苹. 关于中小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来源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探索, 2009,(12): 90―92.

[9]刘清华. 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 73―87.

[10]孙芳明. 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及其相关对策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3―26.

[11]衷克定, 张溉. 教师策略性知识的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J]. 心理科学, 2000,(4): 488―490.

[12]熊宜勤, 莫文. 教师教学策略知识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J]. 教育导刊,2006, (5): 15―17.

[13]吴捷. 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教育探索, 2004,(10): 117―119.

[14]王俭, 余秋月, 洪俊彬. 基于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2,(5): 41―45.

[15]余文森.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J]. 黑龙江教育,2003,(10): 18―19.

[16]景敏. 在职教师教学内容知识发展研究[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17]黄毅英, 许世红. 数学教学内容知识结构特征与研发举例[J]. 数学教育学报, 2009, 18(1): 5―9.

[18]童莉. 初中数学教师数学教学知识的发展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9: 115―175.

第7篇

一、重视章引言教学

章引言具有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以及明确学生学

习的目标等诸多功能,因此,我们绝不能忽视章引言的教学。

二、 不可忽视的教学反思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这是每个老师都知道的,我相信大多数老师也能做到。但提到教学反思,恐怕做到的就很少了。上完一节课后坐下来进行教学反思,不但可以总结出本节课的得失,而且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新课程的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

高中数学课程分必修和选修。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必修课程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数学内容。选修课程有4个系列,其中系列1、系列2由若干个模块组成,系列3、系列4由若干专题组成;每个模块2学分(36学时),每个专题1学分(18学时),每2个专题可组成1个模块。对于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愿望进行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文科学生必学课程:必修5个模块、选修1-1、选修1-2、选修4-1;

理科学生必学课程:必修5个模块、选修2-1、选修2-2、选修2-3、选修4-1、选修4-2;

选修系列3供学校和学生自主选修,不作为高考内容。

四、新课改的艰辛与不易

我在学习之余,私下也与各地的教师做了交流,深感课程改革前途光明,但眼下困难与阻力也不容忽视。若要课程改革成功,尚须方方面面的努力。这困难有来自经费方面的——经费严重不足或使用不当;有来自领导层面的——领导对课程改革重视不够;有来自教育内部的——人人关心的终结评价尚未出台,广大教师和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对最后的评价十分关切;农村教师的素质的提高问题;高中与初中的课程衔接问题,高考的问题;课程标准与教材中的问题;市场上大量充斥的滥编滥印的教辅资料问题;教师的素质水平和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以及培训的一些问题……几天的学习紧张而有序,让我更加明白了新课改的艰辛与不易。

五、整体把握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第8篇

  骨干教师培训总结1

  去年暑假开始,我有幸参加了洛阳市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是紧张而忙碌的,但又是充实而快乐的,我在享受“学习”的快乐:聆听专家的谈话,与特级教师近距离的对话,与学员之间的交流、切磋,使对教师职业了重新的认识,在数学教学的心理学知识、科研的方法、课堂教学的艺术、教研活动的进行,都获益匪浅,我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育教学理论更新,的了我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育教学策略。这次培训的内容,既有理论知识的讲解,又有学员之间的交流,感谢校和班主任的辛勤付出,下面谈谈收获最大的几点。

  一、对自我的重新认识:

  学习使我的思想新的转变,一位数学教师,不仅要具有渊博的数学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优秀的思维品质,更应当具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在数学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真正的“学习体验”。学习的过程中,将师生关系的进行转化,使教师从长期的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从“知识的权威”转变到“平等地学生的首席”,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学生数学探究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二、学会思考,做型教师

  张玉兰教授的《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我知道了数学生态课堂追求本真自然、生命灵动、整体提升;知道了数学生态课堂所倡导的“教”与“学”的新:

  1、营造环境、自然;

  2、体验感悟,内化融合;

  3、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4、多维互动,焕发活力。

  刘迎照博士的《新课程理念与创新》、师利锋老师的《新课改与数学教学》、周洪亮老师的《数学课程设计与案例讲解》等课程让我懂得了怎样分析、解读教材,怎样从教材中读懂有限文字背后的内涵与要求,知道了整个小学阶段教材体系与要求;还有练习设计的讲座、有学生习惯与能力培养的讲座,有教科研的讲座等,细细讲解了论文、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方法;有命题的选择与训练,有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了理论知识以外,这次培训还为安排了诸多学员进行交流。看着老师门精湛的教学技艺和收放自如的教学手段,是不拘泥于教材的教学内容而有的创新,思想受到了的启发要钻研,活用教材,学生的制定出可行的教学方案。

  三、教学相长,学无止境

  本次培训,汇集了洛阳市各区县小数数学骨干教师,每位培训教师都有的数学教学经验,教学的外部条件也非常相似,之间的互动交流为每位培训人员数学教学提供了一条捷径。在培训过程中,我在交流过程中,到各区县的新课程情况,并且注意到是如何新课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对新课程教材的把握与。通过几天的学习,收获也非常大,并且在的课堂教学中努力尝试,真正彼此之间的教学相长,是教师们对教学中的困惑和争论,让我更加深了对教材的把握,对教材的挖掘,给我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培训活动是短暂的,但是从专业上,对我而言,影响是长久的。培训结束了,但我的学习和思考并停止,在培训过程中我受到的思想震撼将伴随我以后的教学生涯,与各位同行之间的交流还将延续,教学还要精益求精。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努力自我,迎接新的挑战。

  骨干教师培训总结2

  今年6月,我有幸参加了在邯郸学院举办的河北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此次培训有来自全省的100多位教师参加。在学习过程中,我严格服从学校的教学安排,认真对待课堂理论和实践教学:整个培训过程保持全勤,积极参与讨论,努力完成作业,积极参与各项专业技能训练。在多位老师的无私奉献和指导帮助下,取得了丰硕的培训成果。

  一、体会

  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专题讲座

  ,互动讨论,实践模拟等。回首近二十天的培训,自己观念上接受洗礼,理论得到升华,教学技能得到一定的提高自己;经过此次培训,我更深刻地意识到激情和创新是成就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要因素;教育的理论、方法、形势日新月异,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工作达到最优化。从而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调整自己,完善,在以后的教学上不断进步

  二、收获

  1、提高了师德水准,更新了教育观念

  名家于永正老师和李卫东老师的精彩课堂使我更深刻地领悟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无止境”的真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跟多地聆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需求,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于永正老师娴熟的教学过程,高超的教育水平,时尚、诙谐并且准确的语言在课堂上的自然运用,营造出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使大家好评如潮,学习效率空前提高,让我们觉得这样的老师怎能不受学生欢迎?从于老师的课上我学到的是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做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通过学习、与授课老师以及学员的互动交流,我逐步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了解了先进的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现代教育观、学生观和学习观,明白了在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客观规律,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要不断调整自身的角色和教学方式,把素质教育潜移默化地贯穿到学科教学过程中。

  2、教育教学理论掌握得更为系统

  这次培训,授课教师有许多小语界实力派的专家。自己平时很少有机会静下心来读书,来到这里一下子听了那么多课,看了那么多书,使我对教育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得更加系统,使我感到比原来站得高了,看得远了,有一种“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感觉。半个多月的学习和实践,使我对一些教育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教学理论的认识更加明晰,对开展教研活动的方式更加明确,对投身教育改革的激情更加充沛。骨干教师培训使我补了元气、添了灵气,焕发出无限生机。

  3、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培训期间,我们组织讨论,每人就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办学优势、发展方向等各抒己见,每一所学校都有她的特色,每一所学校的老师都会毫无保留地介绍他们各自的先进办学经验。我们全体学员与老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探讨小学语文教学的困境和对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留影纪念并留下了联系方式,班主任老师建立了河北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群,为我们以后不断交流和进步搭建了平台。

  三、思考

  诚然,我们进行了为期半个多月的培训学习,那也只是给我们的日常教学起一个指导作用,具体如何实施?这就要靠我们将老师们新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充分的“消化吸收”,将其转变为能真正服务于我们日常教学的有效元素,而不是一味地生搬硬套,那样只能适得其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不争的事实。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关键是看你如何将你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用来指导实际教学,真正做到“在学中用,在用中学”。使学生乐学、好学、善学,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四、留恋

  培训的日子里我们思考着,成长着,收获着,快乐着!培训的结束,满心都是深深的不舍,舍不得和蔼可亲的老师,舍不得朝夕相处的同学,舍不得……,然纵有千般留恋万般不舍,我们终要分手,只能在心灵一隅,在三尺讲台,在每一寸教育的土地把骨干培训的美好回忆珍藏!

  骨干教师培训总结3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由河北师范大学民族学院承担的河北省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这次培训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集中学习阶段;二是远程网上学习阶段。集中学习在民族学院中心进行,为期十天。在学院的学习收益很大,老师们讲课精彩,教学资料丰富多彩。而在远程网上研修阶段,我将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公开课,做讲座,设计研究课题等等,很好地将学校的教研活动带动了起来,受到了师生的好评。现总结如下:

  一、教育教学理念得到了更新。

  时代在不断进步,社会在不停前行。同样,教育教学理念也应与时俱进。埋头苦干是务必得,但抬头望头也是必要的。一味埋头苦干会迷失道路,偶尔抬头望天才能看清方向。个性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很多教育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不断地暴露,这时候更需要理论的指示与专家的引领。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次培训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不仅仅对理清新课改中的种种关系有帮忙,而且对突破新时代教育教学中一些“瓶颈”问题带给新的解决思路与方法。

  二、更新了教育教学知识。

  教师是一个永新的职业。那里讲的“新”主要指知识的更新与教学艺术的更新。作为数学老师,务必时时持续充电的状态,此次培训无疑是一次良好的机会。经过培训,就我个人而言,不仅仅在学科知识方面得到一次全面的补充,而且在教学艺术方面得一次新的补充。总之,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老师不断的自己更新,才能更上一层楼。

  三、教师自身的成长

  教育的发展,关键在教师的成长。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学校的软实力来自己于拥有一只业务潜力强,团结敬业的教师队伍。对于个人而言,教师的成长不仅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适当现代教育的需要。此次培训,很多专家与同仁重点谈了教师如何规划自己的成长之路,成为名师,成为教育家。

  四、结识了全省教学名师

  此次培训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参加培训的都是全省教学一线的精英、名师,对教育教学都是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此次培训又是一个十分好的相互学习的机会。最后的说课环节开得很成功,大家将自己教学中的经验互相交流。说课比赛又展示了各自的风采。同时,还是建立友谊的纽带,平时只能在报刊杂志见到名师的.老师,透过此次机会,最后可一睹尊容,亦为乐事。创办的QQ群,成为了大家各在一方时交流的平台。

  五、远程学习硕果累累

  本学期开学至今,我担任了六年级数学教学,在完成教学常规工作的同时,用心实践完成培训基地布置的作业。主要有以下方面:

  1、用心撰写教学反思和教学叙事。集中培训回来,我写博客的劲头更足了,思路也更宽了。

  2、努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为全校教师上了公开教学观摩课《三角形三边关系》,并录下视频;做了《新课堂“新”在什么地方》的讲座,在传达集中培训的新精神的同时,将自己多年来论文撰写的体会和收获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得到教师的好评。

  3、用心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出谋献策。作为学校的老教师,我主动将这次培训的成果带回单位,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用心示范,大胆引领,带领全校的数学教师投入到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在群众备课里,在教研组活动中,我用心解答教师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引导互动和交流,使学校数学组成为了全校活动最丰富,效果最显著的组别,促进了大家的专业素质的成长。

第9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 新课程 教师专业化

从大的方面讲,数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其它自然学科的研究均要用到数学这一工具,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数学为商业、财政、国防等做出了贡献。对中学生来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好的数学教育不仅会消除学生对该学科的畏难情绪,而且能很好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最终学会自主学习。随着高中新课程实验全面实施,教育模式必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数学教师素质能否与课程实施要求相适应,已成为新课程实验中数学教育成败的关键问题。特别是在经济、教育均欠发达地区,迫切需要关注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际内涵

数学教师专业化是一个过程,是教师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完善的过程,是其教学行为不断成熟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师完全理解教育并科学地进行教育实践的过程。

数学教师专业化的根本目标是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尽量使数学教学达到艺术化的水平。

作为一名专业的高中数学教师,其专业化发展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与其它学科教师共有的层面:

(1) 师德良好,热爱教育事业,根据实际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有终身学习的迫切愿望和实际行动。

(2) 有较强的教学基本功:普通话水平较高,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能运用计算机和网络辅助教学,书写规范。

(3) 积极进行教学反思。

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是其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新教师的教学反思能使其从教学新手成长为胜任教学的能手,老教师的教学反思可使其成为一个智慧型的老师。在数学教学反思过程中,不仅要反思有关知识、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更要反思一开始是怎么引入的,走过哪些弯路,产生哪些错误,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弯路和错误等。久而久之就可以总结出规律性的经验。这些带有规律性的经验都是今后教学的行动指南

2、学科专业层面:

(1) 有丰富的数学专业知识。

数学教师的数学专业知识来自于自己的学生时代(特别是大学时代)和工作中的不断学习,是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

(2) 能准确把握所教数学知识的内涵、拓展性。

对教材内容的深层次分析,认真备课,是教学中深入浅出的关键。

如:在讲解排列组合知识时,教师应对有限制条件的排列组合问题作系统研究,进行归纳:

Ⅰ、有一个或多个肯定性条件的排列问题:

(Ⅰ)、某个(些)元素必在某些位置上――元素分析法;

(Ⅱ)、某个(些)位置必须放某些元素――位置分析法;

(Ⅲ)、某些元素必须相邻――捆绑法;

(Ⅳ)、定序问题――先排后除法。

Ⅱ、有一个否定性条件的排列问题:

(Ⅰ)、某个(些)元素不在某些位置上――位置分析法;

(Ⅱ)、某个(些)位置不排某些元素――元素分析法;

(Ⅲ)、某些元素互不相邻――插空法。

Ⅲ、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否定性条件的排列问题――容斥原理

Ⅳ、分组与分配问题。

(Ⅰ)、较多的不同元素全放在较少的不同位置上,每个位置至少一个元素――先分组,后分配;

(Ⅱ)、较多的相同元素全放在较少的不同位置上,每个位置至少一个元素――隔板法。

(3) 理解数学知识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在教学中渗透数学的文化性。

这对数学教师有较高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做有心人,教师自己必须真正理解数学,有积累,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渗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数学教师必须有很强的解题能力。

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最终都体现在解题能力上,学生在提高解题能力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做到当面给出正确、简明的解题思路,并对问题作归类分析,使学生从知识、题型、方法上系统地掌握。

(5) 熟悉学生在数学上的认知规律。

只有认真分析学生现状,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方式,把握好所教内容的深度、难度,由浅入深,才能克服数学的抽象性给学生带来的畏难情绪,使教与学更加有效。

二、如何实现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1、数学教师要有过硬的数学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并通过不断学习使之不断扩充和完善。

(1) 只有在作为一个数学教师之前储备了丰富的数学专业知识,才能从高观点下去审视所教的数学知识,知道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和来龙去脉,在不失严谨的条件下将数学知识以最便于学生理解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如:高中数学中有极限知识,但鉴于中学生的知识水平,中学教材并未给出极限的“ε―N”定义,更未要求用极限定义去论证极限的存在性,只用“两个无限趋近于”对极限进行描述,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应对极限的严格定义理解并掌握,才能对自变量与函数值的“两个无限趋近于”作深入浅出的讲解。

(2) 除具备扎实的数学专业知识外,练就成功搞好数学教育的专业能力也是数学教师的必经之路。

① 语言表达能力

高中生经过从小学开始的多年的普通话训练,其普通话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如果高中数学老师的普通话说得还不如大部分学生好,将会影响到学生听课的兴趣。在对数学问题进行表达时要尽量避免口水话,要准确、简洁地讲解。

② 对数学史、数学知识的相关背景及应用研究

在教学中自觉渗透数学史及相关知识背景,既是一个数学教师的数学素养的体现,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充他们的知识视野,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要做到这一点,要求数学教师利用各种途径,最大限度地扩充自己的知识容量,然后才能在教学中进行合理取舍。

如:讲到欧拉公式时,可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欧拉,用其事迹激励学生刻苦学习。

③ 加强规范化训练,突出数学美

数学以高度严谨著称,但处处体现着数学美,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数学美之所在并与学生共享。这种美,可以是一个简洁的表达、漂亮的结果、完美的推理过程,也可以是一个漂亮的图形,还可以是对某一个难点的突破、化归。

从老师做起,面对数学问题时,就应设计一种简洁、规范而不失严谨的处理方案,并清楚地进行表达,包括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

④ 不断学习数学教育学、数学教育心理学、数学教育技术学

数学教师不仅要掌握一般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而且要将它们与数学整合起来,数学教育学并不等同于数学教材教法,而是一门成熟的学科。数学教育心理学则是一门较新的学科,主要研究数学教学与学生心理的问题。还要研究信息技术如何与数学进行整合,教会学生运用技术来发现数学、创造数学。

2、搞好数学教学的同时,要搞好教育科研

我们的学生每一届都不同,课堂教学的情景千变万化,这就注定了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去搞教学,数学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学实践者,更是一个研究者。既要“思先于行”,又要“以行促思”,上课之前要有完善的教学设计,上课过程中又不能死搬教学设计,要有随机应变能力,把课讲活,课后应有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在内容安排,实施过程,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课后思考,好的反思还可形成经验文章,使今后的教学逐渐达到最优化。可以说,教学过程既是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不断提高、不断创新的过程,真正成功的教学应使师生双方都在愉悦的情景中进行,达到“教学相长”。

三、学校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的工作场所是学校,学校可以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上大有可为,我认为学校在以下这些方面可以做一些工作:

1、搞好新老教师“传帮带”,切实帮助新教师快速成长

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学校的宝贵资源,每个新教师到校后,通过与本学科的老教师结成一对一的帮扶对子,互相听课,老教师对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有利于新教师快速适应教学工作。

2、搞好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在很多方面,如:计算机操作能力、新课程理念等,都适合在学校内部进行一定次数的培训,使老师们普遍掌握,在教学中运用和发展。

3、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对教师教案、教学计划、教学总结的指导和检查,是督促教师教学行为规范化的重要一环。学校行政领导还要经常走进教师的课堂,掌握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动态管理。

4、重视校际交流

进行校际教学交流,能使教师相互学习,弥补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校际教学交流之前要认真考查,确定交流的内容、方式,千万不能流于形式。

5、加强教师的职后培训

尽管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主要来自于自身的经验和反思,但职后培训仍是其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但这种培训不能简单理解为提高学历。

(1) 数学知识的培训:不应是大学知识的重复,而应是与中学知识紧密相关,来源于中学知识,又高于中学知识。

(2) 对教学能力的培训一定要有实用性,一定要从实践中来,才能引起教师的共鸣。

(3)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新课程理念的培训。

6、采用多种形式,使教师的课堂更有效

(1) 利用教研活动,对教学内容、方式,作深入分析。

(2) 积极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优质课比赛。

(3) 多安排优秀教师的校内示范课。

(4) 举行校内优质课比赛。

综上所述,要实现数学教师的专业化,从教师本身来讲,要积极研究,勤于反思,乐于交流,善于学习。从学校来说,尽量给教师提供有利机会,只有这样,数学教师才能从“教书匠”转变为“专业教师”,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才会得到提高。

第10篇

我有幸参加广东省数学骨干教师培训,在培训学习中,我聆听了来自省教育厅领导及xx师范大学专家教授精彩的开班报告,充分领略了专家们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结识了来自全省的优秀而谦逊的同行们。这10天中,每天都安排了知名的教授或有经验的一线著名的校长对我们进行理论交流,每天的培训学习都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思想洗礼,每天的学习都引发我对自己教学和自己专业发展的不断思考。通过学习让我看到自己与省名教师的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学习让我有了继续前进的动力。10天的培训学习虽然短暂,我的收获很多,现将学习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强化骨干教师学校意识,明确肩负责任。

通过这次培训,让我更明确骨干教师肩负的责任,作为骨干教师应该树立学校意识,树立属于自己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把个人的事业追求和学校的发展联系起来。在今后的工作中,注意整合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师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其它各级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共同打造教师教研文化、教师团队文化,引领全校、乃至全市教师专业发展。

二、丰富数学理论知识,更新教学观念

通过理论的学习使我对数学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通过理论的学习我进一步认识了关于新课标数学教学的特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现实,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学习方法,通过对学科结构论的学习,给我今后的教学很多启发:教师要整体把握教材,沟通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沟通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把教学的知识放在一个知识体系里,把知识串起来,形成知识链,知识树,形成一个知识网络。有结构的、有联系的知识学生就容易掌握。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沟通数学知识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内容结构化。在教学中突出数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重视数学概念、数学原理的早期渗透,用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感知抽象的概念,重视原理和态度的普遍转移,注重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本身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新课标教材的课程标准的学习,了解了高中数学课程中的主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和数学思想方法的育人功能,认识到在教学中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必要性,更明确了数学教学中做最需要考虑的问题——学生兴趣、数学思考、创新思维、数学学习习惯、数学学习方法。

提醒自己在今后教学中更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和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更关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促使学生发展,引发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思考,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目标的关系和教学近效应与长效应的关系。这为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数学教师必须为学生的学习和个人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数学基础、数学准备和发展方向,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使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素养,不同的人在数学方面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理论学习中,我也认识到自己的学科理论还存在不少缺失和不足,今后要加强理论的学习,多看有关教育教学方面书籍,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三、感受名师魅力,寻求专业发展

参加本次广东省数学骨干教师培训,让我深受启发和鼓舞,我知道我将要做的,不只是教有趣味的数学,有技巧的数学,还要教有文化的数学,有思想的数学。通过不同的教育教学手段,把学生的数学潜能挖掘出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数学学科培训心得体会2

我有幸参加了县级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学习的学习培训。首先感谢为我们搭建这样一次难得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的单位和领导;其次感谢我们的数学教研员细心地工作,使我们各位学员的每一天都觉得收获很大。这次培训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上午首先聆听了几位名师对两节示范课的评课和里庄胡桂华老师《我心目中的高效课堂》、以及张老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探析》的报告。

这次培训,使我充分享受到了自身充电带给我的精神上的富足和愉悦,亲身体验了在专家引领和伙伴互助下的学习过程是多么的丰富多彩,作为一位数学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学科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思想品质,特别是骨干教师,更应当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教育理念要提升,理念的更新随之带来的是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以下是我对自己参加骨干教师培训学习的几点心得:

一、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

通过培训,我知道了怎样去定位、去思考、去摸索、去创新,让我的课堂充满激情;我知道了怎样让我的学生真正的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重于观察、勤于了解、乐于交流、善于沟通。在目标上关注个体潜能发挥;在模式上关注个体主动探究和情感体验;在策略上,关注自主学习与受导学习统一。教育由以本为本变为以人为本,教师由控制者、评判者转向参与者、引导者,学生由接受型转向探究型与接受型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优化学生的学习氛围,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转化成我自己的理解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

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注重课堂实践和资源整合,运用专家的教育智慧补己之短,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教育内容,推动教育教学的行为的变化。

第11篇

一、信息技术在日常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因此,考虑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思索的问题.场景引入多媒体可以提供生动和丰富的音像,使得课堂教学变得形象、直观而生动活泼,并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

2.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提高课堂效率.课件的使用可以节省很多板书的时间,增加课堂容量.

3. 信息技术可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实验模拟和难点突破.学生在中学阶段对数学有两大难点:立体几何部分与概率统计部分.以往传统教学中教师对这两部分知识较难做到实验模拟,粉笔加黑板的讲解既费时又费力,学生还不容易理解.多媒体能用具体形象的形式展示给同学,使其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如在讲解“从不同方向看物体”一节时,可以利用三维图像编辑软件制作连绵起伏的山体地形,利用三维图像观察器将山体转动,实现全视角观察,自然地引出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场景.

4. 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学生们越来越多的运用网络来学习知识,探索未知的领域.教师可以课前布置探究作业,让学生们在课余时间上网搜索相关领域的知识,总结归纳出自己的结论.教师还能够运用博客、Email来与学生进行问题的探讨交流、收发作业等.

二、我国推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现状和建议

1. 现阶段我国数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重要性已形成广泛共识,而信息技术整合是以教师的技能为基础的.在应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前,要熟练地掌握多媒体工具,最重要的是电脑应用水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电脑应用的基本技能;二是通用的多媒体工具;三是图像编辑工具.除此之外还有Z+Z智能平台、几何画板等数学教学专用软件.而我国现阶段能熟练使用这些软件并能综合运用的数学教师还比较少.

2. 国外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方面,国外一些专家在整合理念和应用实践上都有自己的特色.例如在美国,整合是由专业组织或机构提出标准体系,提供案例,进行培训,然后由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进行整合和创新.美国温特比尔特大学匹波迪教育学院的学习技术小组(CTGV)开发的贾斯珀系列课程(Jasper Solving Series)中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成功案例.这些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形象例子,能够帮助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去运用信息技术.另外,在美国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中,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方面的培训课程达到所有课程的75%.英国、日本等很多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方面也都有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能借鉴这些成功经验与我们国内的传统数学教学有机结合,可以迅速加快国内信息技术整合的速度,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3. 加强对数学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培训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数学教师基本上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电脑的使用基本上靠教师课余的自学自悟,因此大多数数学教师不能灵活、综合地运用数学软件.很多学校都有装备精良的多媒体教室,但却很少有对数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使用技能的训练安排.教师没有娴熟的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整合只能是东拼西凑的“凑合”.提高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层次与质量,必须切实提升数学教师运用数学专用软件的水平,这迫切需要高层次的专业培训.

首先,各师范大学的数学教育专业应该加强师范生运用数学教学专业软件等相关技术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其次,各级教育部门要在数学教师继续教育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针对几何画板、Z+Z智能平台、Excel等数学教学专用软件的研习.通过外请专家、内聘高手等方式,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有一支具有新的教育理念和较强的电脑软件应用水平的教师队伍,我国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工作才能取得快速长足的发展.

三、信息技术整合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12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A-0036-07

一、项目背景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基础教育改革方面成绩突出,但同时,广西基础教育事业发展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两基”巩固提高的任务仍十分艰巨;二是部分学校管理不到位或不规范,校园文化建设欠缺;三是教育行政管理队伍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教师人事管理还没有完全理顺,农村地区教师队伍补充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素质有待提高。由此可见,广西教育事业亟待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学校内涵发展和教师素质提升。

为推动广西壮族自治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充分发挥北京师范大学的基础教育资源优势,经友好协商,双方决定合作开展共建“基础教育教师素质提升综合改革实验”项目。2010年5月1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杨伟嘉与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董奇教授签订战略合作备忘,正式拉开项目实验的帷幕。南宁市青秀区,柳州市柳北区、鱼峰区、柳江县,百色市右江区、平果县,河池市金城江区,桂林市叠彩区等5市、8县(区)的74所实验学校参与项目实验,项目实施一年,惠及校长74人、实验教师700余人、实验学生近六万人。

二、项目整体设计

(一)项目目标

项目实验秉承“关爱学生、关注教师,正视差异、特色办学,协同创新、均衡发展”的理念,通过为期三年的项目实施,提升广西实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实验校长领导力和管理水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促进实验县(区)教育质量均衡发展。

(二)项目内容

项目实验包含“小学英语能力提升”、“小学数学能力提升”、“校长管理能力提升”和“特色培训”四个子项目,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建设、校长管理能力建设,立足课堂教学改革、学校特色建设,从而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小学英语能力提升”项目。

该项目所选用的攀登英语学习实验,是国家科技部攀登计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三个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总负责人为国家攀登计划首席科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董奇教授。小学攀登英语项目负责人为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学习科学中心主任王文静教授。攀登英语学习实验基于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科学、语言学以及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紧紧抓住儿童英语学习的早期优势,借助多媒体为儿童创设真实、丰富、多通道输入的英语环境,充分发挥“非英语教师”的组织作用,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模式,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语言习得规律的学习活动。通过“容错原则”、“English Only原则”和“动静结合”等原则调动儿童英语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挖掘儿童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潜能。该项目旨在解决小学英语专业师资匮乏、英语语言环境缺乏、优质英语学习资源缺少等系列问题,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和正确态度,培养学生“大胆、自信、敢开口、善交流”的英语学习品质和能力,提升小学生的英语能力和综合素质。实验对象为一至三年级学生。项目实施第一学年,74所实验学校近万名一年级学生参加攀登英语学习实验;第二学年共有两万余名一二年级学生加入到了项目实验中来。

2.“小学数学能力提升”项目。

该项目以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梁威研究员主持的全国及北京市“八五”、“九五”、“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研究成果《数学分层测试卡》为载体,此项成果曾获得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数学分层测试卡》从课堂教学评价人手,改变原有的“一刀切”评价方式,强调整齐划一评价模式,采用分层评价的方法,发现并发扬每一个学生的长处,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成功的体验,帮助学生培养自尊建立自信,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运用分层评价方法,发现每一个个体的长处,利用这种长处,促进个体其他方面的发展,即扬其长,促其短,从而使每一个个体获得更全面的发展。实验对象为四至六年级学生。2010年8月共有29000余名学生加入项目实验,2011年8月秋季学期则有33000余名学生加入项目实验。

3.“校长管理能力提升”项目。

该项目以“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为指导精神,立足广西基础教育现状,根据实验校校长的发展需求,确定了以学校特色建设为切入点的项目实施思路,旨在通过指导实验校校长开展学校特色建设,提升实验校校长的整体领导力,促进每所实验校的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发挥示范作用。项目实验对象为74所实验校的校长。

该项目负责人是全国著名教育家、北京市光明小学原校长、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北师大客座教授刘永胜。项目以学校特色建设为抓手,通过指导实验校撰写、落实“学校特色建设方案”、启动实验校长“提升课程领导力”工程及系列观摩、研讨等活动,促进项目工作扎实推进,促进实验校校长专业发展不断提升;通过开展集中培训、北师大“校长高级研修班”、“手拉手”等活动,有的放矢地进行培训,挖掘培育“骨干校长”,指导帮助实验校成长为“优秀特色校”,积极发挥“种子”学校、“种子”校长的带头作用;通过创建项目组门户网站,编写《工作快讯》,依托教育领域专业媒体,交流做法、分享经验,实时关注项目动态,保障实验效果,使每所实验校都得到发展,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4.特色培训项目。

结合广西各实验区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特色培训课题,课题内容包括“校园文化建设”、“阅读与儿童发展”和“脑科学与教育”等,提升广西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教师的教育和学科理论水平,引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进一步转变,拓展教师教学视野,促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等。项目实验开展以来,邀请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人大常委文先生等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为实验人员进行特色培训,内容包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校特色建设和特色文化等,为提升校长、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专业素质水平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三)项目实施模式

项目实验遵循“构建高校、行政与中小学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促进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和均衡发展”的主旨,采取“政府+大学+小学”的实施模式,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校长管理水平为切入点,以学科(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县(区)为单位进行基础教育教师素质提升综合改革实验,引进优秀教育研究成果,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构建项目管理的有

效运行机制,建立可复制、能辐射的不同类型的区域实验模型,让更多孩子享有优质教育,促进更多的教师发展提升。

(四)项目实施周期

项目确定了“学研一体、三年规划”的实施周期,即第一学年“做中学”、第二学年“做中研”、第三学年“做中求发展”,引导实验人员从改变课堂实践行为,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最终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形成广西骨干专业团队,达到“造血”的目的。

1.实施第一年度:“做中学”。

第一学年项目实施主要思路与目标是初步形成学校特色建设实施方案,开展小学英语、小学数学项目实验,建立实验课课堂常规,转变教师课堂行为,逐步转变教师教学理念;重点放在校长学校管理能力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上。年度评优总结的工作重点是评选优秀实验学校特色建设实施方案和优秀光盘课。第一学年项目组以指导教师课堂实验、指导校长撰写学校特色实施方案为要点,帮助实验人员在实践中逐渐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项目实施第一学年,项目组通过组织开展暑期集中培训、跟进式培训、联合实地指导、赴京观摩、混合式联片研修活动、工作总结、评优表彰等多项活动,帮助教师开展课堂实践实验。2011年6月开展的项目中期总结评优工作中。项目组共收到参评攀登英语实验光盘84例、分层数学实验光盘206例、学校特色建设实施方案74例。凝结着实验人员心血和智慧的一张张光盘、一份份方案,无不体现了教师和校长的成长进步,为第二学年的项目推进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2.实施第二年度:“做中研”。

第二学年项目实施主要思路与目标是提高校长科研和管理能力,发展教师课题研究能力,促进教师课题研究和专业发展;重点放在干部、教师课题研究的能力提升上;由自治区教育厅做好课题立项工作,各县(区)领取课题进行研究;结合区级专家的科研力量共同指导实验人员的课题研究工作。

项目组已经针对第二学年工作特点,制定了“做中研”系列活动方案,包括课题立项、申报、开题、中期汇报、日常指导等一系列课题研究工作说明,以及基于主题的混合式联片研修活动方案等,帮助教师在提高课堂实践水平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思考研究课题,提升科研水平和教育理论水平。

3.实施第三年度:“做中求发展”。

第三学年项目实施主要思路与目标是育成种子,辐射经验;重点放在形成广西种子干部、种子教师的示范辐射的机制和能力提升上。年度评优总结工作的重点是评选单位与个人,即优秀课题综合管理实验县(区)、实验学校,以及项目实验优秀个人。项目实验提倡“教师实践共同体”的构建与发展,将教师的发展放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通过运行“政府+大学+小学”的项目机制,为教师打造有行政支持、有业务指导、有同行携手的专业发展大环境。项目实验第三学年“做中求发展”,也正是打造广西全区教师实践共同体的尝试,以期全面提升广西全区教师整体队伍的素质。

项目组将通过组织开展课题研究结题论证、为实验人员提供高水平教育杂志等刊物的发表机会、搭建优秀课堂展示平台等活动,进一步总结实验人员两年来的科研成果,辐射经验,全面促进教师水平提升、县(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

三、项目实施进展

项目开展一年多以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的大力支持和行政引领下,在北师大项目组专家的实时跟进和悉心指导下,在各实验市、县(区)教育行政、教研人员的全力配合和积极推进下,项目实验进展顺利,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把握需求,因地制宜,协商制定实施方案

针对广西基础教育发展状况,项目组在集中培训前开展了前期基础调研,对学校发展现状、校长教师信息进行了问卷调研,发放《学校事业发展问卷》和《项目实验学校校长教师信息一览表》,为每所学校、每位实验人员建立档案,进行跟踪指导调研。2010年8月,项目集中培训会期间。项目组与各级数学教研员、英语教研员、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和实验校长代表分别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各级实验者的意见和培训需求,共同商讨、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年度工作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保障了项目实验工作的有序开展。目前,项目组针对第一学年、第二学年工作主旨,分别印发两版实施方案,明确本学年主要思路、具体任务和年度工作计划,保障项目实验有序推进。

(二)协同创新,各方联动(如图1),共同推动项目实施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区教育厅厅长高枫担任小组组长;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区教育厅师范教育处处长何锡光担任办公室主任,统一协调和领导项目的实施。各实验市、县(区)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由局长担任小组组长,设立项目联络员,由副局长、小学英语教研员、小学数学教研员分别统筹协调本市、县(区)校长项目、小学英语项目和小学数学项目的实施工作。自治区教育厅邀请本地高校从事教育研究的专家,成立区级专家团队,每位专家定点指导一个实验县(区)的项目实施,并与北师大专家对接,形成专家合力。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项目整体实施工作。

2011年,广西区教育厅颁布《关于印发“基础教育教师素质提升综合改革实验项目”管理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项目管理机制和各方工作职责,在行政层面保障了项目得以顺利有序地开展。

(三)集中培训,赴京观摩,切实提升教师水平

项目实验主要培训方式有集中培训和赴京观摩两种。集中培训会议一般在每学年秋季学期开始前的暑假进行。主要针对所有参加项目实验的教育行政领导干部、教研员、实验校长和实验教师,面对面地向实验人员介绍本学年的项目理念、实施方案、主要工作安排。赴京观摩活动主要针对骨干干部教师,他们在北京与专家学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研讨,观摩优秀实验学校,解惑释疑,分享交流,辐射经验。活动旨在解决项目实验初期广大干部教师普遍存在的困惑和问题,使项目实验水平更上层楼。

2010年8月,集中培训会在南宁召开,380余名各级实验人员参加培训会,对项目实验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2010年10月中旬,项目组组织实验市、县(区)教育行政管理干部、教研员17人赴京观摩考察,参观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场观看北京太师屯小学的攀登英语实验课和分层数学实验课,并进行研讨,加深了对项目的了解,从行政、教研层面保证项目推进方向和力度。2010年10月底。在集中培训的基础上,项目组在柳州召开跟进培训,所有实验教师通过自治区教育远程系统参与培训,巩固了集中培训的效果,保证全员培训,“一个都不能少”。2010年12月,300名骨干实验人员来到北京,在为期两天的观摩培训中听取优秀实验课、观摩北京特色学校、展示分享、座谈研讨,与项目专家、北京校长

面对面交流,解决了实验初期的疑惑,将收获和心得带回广西,并辐射给其他教师、校长。2011年8月,第二学年项目集中培训会在南宁召开,带着第一学年“做中学”的成就和喜悦,实验人员步入了第二学年“做中研”的科研殿堂。一年多来,从开始的懵懵懂懂、将信将疑,走过实验中的荆棘坎坷,到如今收获看得见摸得着的硕果,教师们开始转变观念,校长们开始深思学校发展,项目实验成效显著,对第二学年、第三学年的进一步提升有更美好的期待。

(四)过程指导,持续跟进,扎实落实项目任务

实地指导是深入推进项目实施工作、保障项目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环节。在项目实施的第一年,项目专家到实验学校现场听课、评课,并开展座谈交流,深入了解实验教师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困惑与问题,指导实验人员顺利开展项目实验。2010年11月,项目组组织专家首次走进实验学校,对柳州、河池、桂林的部分实验学校进行实地调研指导,听取实验课,与当地行政干部、教研员和实验教师深入交流,刘永胜校长与3市5县(区)的44位实验校长进行了一一座谈,逐个分析诊断实验校的特色建设和发展方向,为校长撰写、落实学校特色建设实施方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1年2月到3月,项目组分别组织两次联合实地指导,共派出专家36人次,走进全部74所实验学校,听课148节,访谈校长124位、英语实验教师448位、数学实验教师919位、学校电教人员67位。指导过程中不仅帮助实验人员解决实际问题,更是发现了一批优秀的实验种子人员,他们通过自身的成长和提升,已经开始在县(区)内甚至区域间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日常指导是项目取得实效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实验干部教师在开展项目实验初期会存在很多困惑,项目专家通过日常电话、网络、邮件、简报、快讯和邮寄光盘等方式与实验人员持续沟通,为实验人员答疑解惑,推动其深入开展项目实施工作。截至2011年10月底,北师大项目组已经向实验学校的校长教师发放了工作简报15期、数学指导快讯9期、英语指导快讯6期和校长快讯10期,并邮寄、发放数学教学光盘3种300余张、英语优秀课例光盘8种近1300张,以及近200盒教师课堂组织用语磁带。

(五)规范管理,保障质量,形成标准实施流程

北师大项目组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建立了调研、培训、指导、评估标准化项目实施流程(如图2),并初步形成可操作的工作模型和工具,主要包括:调研方案及相关工具,集中培训实施模型,赴京观摩实施模型,实地指导工作模型,混合式研修工作模型等。这些标准化模型顺利应用于项目实验工作中,方便了各方工作,为教育厅、实验市、县(区)与北师大共同推进项目实施提供了具体指导。

为规范管理,项目组建立了档案信息管理制度。档案管理记录项目实施工作,遵循专人负责、专卷管理的原则,进行定期整理和完善,确保档案资料的生成性和完备性。档案管理包括立卷、归档、借阅、保密和销毁五方面内容。档案立卷坚持以项目办公室管理档案为主,依据项目管理职能,结合档案内容及其形成特点,进行类目设置,便于科学管理与开发利用。档案归档管理规定了档案的收集范围和流程以及归档要求。档案借阅、保密都有相应规定,确保档案完整安全。

(六)混合研修,多层联片,提升信息使用水平

北京师范大学通过在基础教育领域多年的研究积累,建立了“基础教育质量评估与提升”网络综合平台(以下简称“综合平台”)。综合平台体现了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宗旨,提供了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现场面授与网络传播相结合、同步课程与异步课程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为基础教育发展中诸多项目实验的广泛开展和深入实施提供支持。

项目组依托综合平台开展了远程混合培训、视频互动交流、在线听课评课和项目专家答疑解惑等系列活动。2010年8月南宁集中培训数学分会场首次尝试使用远程视频会议平台,连线远在北京的专家,与南宁现场的实验教师直接沟通交流。2011年5月,项目组分别在青秀、平果、右江和金城江4个县(区)开展小学英语和小学数学项目的混合式研修活动;2011年6月,在右江区开展小学英语项目的混合式研修活动,为实验教师与北京专家牵线搭桥,教师足不出户,就能展示自己的实验课堂,得到专家的针对性点评指导。取得了良好效果。2011年10月,为践行第二学年“做中研”的项目思路,探索更为便利高效的项目指导方式,项目组开展了小学英语项目基于主题的混合式连片研修活动。活动分为县(区)联片主题研讨、同步研修、异步研修三个环节。首先由各个县(区)英语教研员组织本县(区)实验教师开展主题研讨,形成研讨报告,并反馈给北师大专家;其次,项目组专家走进活动主会场百色市右江区、平果县,现场听评课,对各县(区)的主题研讨报告予以点评和解答,南宁市青秀区,柳州市柳北区、鱼峰区、柳江县,河池市金城江区,桂林市叠彩区作为分会场,通过远程视频会议平台全程观看右江、平果的展示课,参与评课和主题研讨;活动结束之后。北师大项目组将活动视频和资料制作成异步课程,上传到门户平台,所有实验人员可以通过登录门户平台网站,进行学习、交流、研讨。这一模式促进了区域实验人员对项目实验的主题探究,形成一种研讨氛围;保障了所有人员的参与;同时锻炼、提升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水平。

项目组通过《学校信息条件建设问卷》的调研和对实验学校电教负责人的访谈表明,目前大部分实验县(区)已经具备开展混合式培训指导的信息技术条件,借助这种模式,能够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培训效率,增加指导数量和力度,还能有效突破地域和时间局限,增强教师学习交流和研讨的灵活度,为实验人员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时反馈实验信息的途径。混合式培训指导模式得到了实验干部教师的广泛欢迎和普遍认可。可以想见,这种培训模式将逐渐成为日后项目实施的主要模式。

(七)培育种子,专业认证,建设地方专家团队

为促进“造血”机制的形成,项目组通过培训指导、过程评估和区教育厅评优等工作培养优秀种子实验人员。2011年11月项目中期总结表彰大会有218名优秀实验教师、60名优秀实验校长、16所优秀实验学校和3个优秀实验县(区)获得表彰,在项目第一学年涌现出来的这批优秀实验人员,将成为项目实验的“种子”,播撒在广西全区,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有些来自农村的实验教师甚至是第一次通过这种平台,向来自全区的实验人员介绍自己的成长历程。可以想见。三年之后将有更多的教师、校长、领导干部和教研员,走出县(区),甚至走向全国,以培训者的身份向更多需要帮助的教师传经送宝;而他们,也将成为广西区内一支重要的教师培训骨干团队。

自治区教育厅师范教育处邀请广西当地高校从事基础教育研究的专家,组建区级专家团队。每个子项目邀请9位区级专家,设1名专家总体协调项目工作,设8名专家每人负责指导一个实验县(区)的项目工作。每位专家与北师大相应的指导专家对接,保证本县(区)业务指导的力度和强度。如今来自广西师范学院、百色学院、河池学院、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27位区级专家组成了强有力的“地方”专家团队,积极参与项目活动,作出高水平指导。这一业务团队的形成是建设广西骨干团队、实现“造血”机制的有效保障。

四、项目实施效果

(一)实验教师学科教学素养显著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

1.教师学科教学素养得到提升。

在基于实验的课堂教学体验和实践中,实验教师的学科素养得到明显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形成课题组共同备课、研课的良好氛围,并且辐射到其他学科课堂。项目实施以来,专家通过实地指导、混合式研修共听取实验教师公开展示课187节,项目中期总结评优表彰共收到290节实验课例,分别评选出优秀攀登英语实验课一等奖10例、二等奖22例、三等奖34例;优秀分层数学实验课一等奖32例、二等奖56例、三等奖64例。教师们在实验中的收获都深刻烙印在这一节节反复打磨的实验课上,烙印在孩子们真诚快乐的笑容中。

2.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发生转变。

教师通过“做中学”,在改变课堂行为的同时逐渐改变了教育理念,改变旧有评价观念;真正学会正视学生差异,关爱鼓励每一个学生;恰当运用评价,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改进课堂教学,逐步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3.教师提升了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通过项目实验,实验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增强。教师们主动登陆项目网站平台,自主学习研讨;实验教师主动要求使用混合式培训模式与项目专家进行沟通交流。

4.教师科研意识逐步增强。

教师学会自主反思、自主研究,科研意识增强,逐步开展自主实验。教师在项目过程中逐渐学会不断自我反思、总结,“内省”课堂教学行为;自主研究发现的问题,形成随笔、案例、心得、工作总结等实验成果,自我研究、自主实验意识明显增强。项目开展以来,实验教师在项目工作简报上共发表文章238篇;柳州市柳北区数学教研员林慧慧、鱼峰区数学教研员陈朝雄在自治区2010年“国培计划”征文评比中获得一等奖,桂林市叠彩区桂岭小学的英语实验教师黄英英获得二等奖;百色市右江区中华小学英语教师农天泉的《如何整合攀登英语与常规英语的多元化评价方式》获得2011年“第十届全国教师教育科研成果评选活动一等奖”……教师从课堂走向科研。用科研服务课堂,不断丰富自身业务知识、加强理论学习,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二)实验学校校长的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通过集中培训、赴京观摩考察、实地指导、总结评优等一系列活动,实验校长们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信心。通过一年多的项目实践,实验校校长加深了对办学特色的理解,加深了对《纲要》中“学校要办出特色”精神的领悟,提升了自身教育理论水平与管理能力。

第一年的项目实验中,74所实验校全部完成了学校特色建设方向定位,大部分实验校的学校特色建设方案都已经可以进入指导实施的阶段。校长统筹规划学校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有所增强。同时,校长在项目实践中越来越注重过程性资料的积累,越来越具有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校长们增强了学习意识,主动与专家、同行交流,逐渐形成“校长提升共同体”的项目发展模式。

(三)实验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明显增强,学习成绩明显提高,综合素质获得提升

1.攀登英语为孩子们创造英语学习的快乐天堂。

攀登英语学习实验开展至今,学生语言学习兴趣明显增强。据调查,90%多的学生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够主动参与语言活动;80%的学生建立了说英语和用英语的自信,并发展起良好的英语学习策略。实验班学生在听力、口语表达、认读等语言知识技能上的表现均显著好于非实验班学生;学生已经养成在生活中运用英语的习惯,“哑巴英语”现象得到了有效解决,学生自信心和自主发展能力增强;通过家长说明会等活动,家校协作融洽,亲子关系得到改善,为解决部分地区家长因为教育水平低下而不懂、不问孩子学习的问题提供了可能。正如河池市金城江区六圩中心小学的韦柳翠老师提到:“执教以来我一直觉得一年级是小学阶段最难管理的年级,教学工作难以组织和开展。而攀登英语是根据一年级孩子的个性特点来设计教学环节的,我认真按照它的教学理念和课堂要求组织教学。经过一年时间的学习,孩子们悄悄改变了。课堂上孩子们交头接耳、有事没事站起来、做与学习无关的小动作的现象少了,该听就听,该唱就唱,该重复时就大胆重复,孩子们对攀登英语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增加。从一开始的不会说,不想说,到会说一点,想去说。看到孩子们的变化,我非常欣慰!”

2.分层数学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提升学习成绩与综合素质。

小学数学项目开展以来,学生数学学习的不良积习减少;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信心明显增强;同时这份成功的心理体验带动了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兴趣与自信心。部分学校设置了实验班与非实验班,使用分层测试卡的实验班学生数学成绩获得明显提升。柳州市柳江县进德中心小学数学项目三个实验班在使用分层测试卡后成绩都有明显的提升,四、五、六三个年级在全县排名分别由第一学期期末的第十名、第八名和第六名提升到第二学期期末的第五名、第四名和第一名。同时,项目实验使得师生关系、家校关系更为融洽。针对家长的反应,柳州市柳江县洛满中心小学通过调查,了解到有90%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学习主动了,学习的信心增强了,面对困难的挑战意识也有所增强。分层测试卡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步步提高的阶梯,孩子们很喜欢,尤其是拓展练习,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为孩子打开了一方新的天地1100%的学生家长认为有继续推行项目实验的必要。

3.校长项目激发学生自主意识、积极参与学校特色建设。

74所实验校校长既是办学理念的提出者、特色建设的设计者、特色建设的实践者,又是特色建设的坚守者和特色建设的宣传者,为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引领、支持和服务。在项目专家的引领下,全部74所实验校都明确了学校特色建设方向,编写了目标清晰、可操作性较强的《学校特色建设实施方案》。74所实验校的全体师生是特色创建工作的主要参与者,他们积极、认真而踊跃地对学校的发展时时倾注着自己全部的情感以及力量,人人参与校园建设的热情得到极大提高。河池市金城江区第四小学一直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所困扰,确定了学校“赏识教育”的特色

方向、得到校长项目专家的实地指导和建议之后,韦孟熙校长带领全校师生对办学理念和措施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如今,韦校长欣喜地说:“课堂上,孩子们学习的热情越来越高了!舞台上,孩子们越来越自信了!操场上、校园里,到处都洋溢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生活中,孩子们越来越懂得自立了!”

(四)项目已经纳入各实验市、县(区)教育改革与发展整体工作,县(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教学改革得到进一步推进和深化

项目实验受到各级教育行政、教研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扎实开展项目实施和推广工作,将项目纳入基础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工作中,实施统筹协调,深化了教育教学改革,为项目的持续实施与推广奠定了基础。

1.行政推动,统筹协调,确保项目实验有序高效。

项目推进过程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与教研部门紧密配合,是项目顺利有效实施的坚强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推动,县(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柳州市鱼峰区教育局副局长张惠英说:“在近一年的探寻过程中,我们与全区10所实验校一路同行,收获了喜悦和感动。回眸成长经历,我们内心充满感激。‘到实验区指导,就要像庄稼浇水浇到根。’项目组的专家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不到一年的时间,专家进校指导的足迹已经遍布每一所实验校。学校的校长、教师和学生们都获益匪浅。实验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利用教育智慧,实践项目理念,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课堂愉悦灵动,充满真诚和爱心。‘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行动。’我深信,在项目实验的引领下,鱼峰区的基础教育一定能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具创新的能力、更强劲的执行力迎来更为灿烂的明天!”百色市右江区教育局副局长苏祖胜在参加完第二学年集中培训后表示:“八月暑气如火,我们8个实验县(区)的教育局领导、校长和教师们又汇聚在南宁,围绕着提升基础教育教师素质、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等问题开展了项目实验第二学年的集中培训。在完成了第一年度实验项目定位和设计的基础上,第二年度我们将在‘做中研’的指导思想下大力推进实验项目的深入实施。我们坚信,在项目组专家的指导和引领下,我们将开阔视野,克难攻坚,开拓进取,一路奋进,谱写右江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与均衡发展的新篇章!”河池市金城江区教育局副局长韦霄玉介绍本区项目管理经验时说:“教育局组建了局长挂帅,业务副局长主持,教研室主任、教研员、校长落实的项目实施精英团队,构建了‘教育局实验领导小组一教育局教研室一学校领导小组一学校教研处一教研小组’的课题研究网络,确保了该实验课题研究的高效开展。”行政力量的形成是项目有效推进实施的重要保障,也是项目经验进一步辐射、影响非实验校,从而真正促进区域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有力后盾。

2.教研引领,专家携手,确保项目实验扎实深入。

北师大专家与区级专家的携手,为县(区)提供强大的业务支撑。县(区)教研员负责组织协调本县(区)实验活动的开展,通过联片教研等活动促进实验教师问的经验分享、共同提高。柳州市鱼峰区英语教研员李蔓总结自身工作时说道:“通过开展实验项目,我也认识到作为教研员在攀登英语方面所做工作的重要性。首先总结分析,制定规划。其次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教研室应结合新学期教学内容,协助学校组织英语教师和主课教师进行培训,和教师一起研读《教师指南》,明确新学期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观看攀登英语观摩课课堂实录,进行集体研讨。此外,要规范课堂常规,坚持攀登英语教学原则。本学期,学校课题组教师继续规范各自的课堂常规,严格按照攀登英语的上课模式,并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另外,经常下校进行听评课活动,对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最后协助学校开展好跨区域教研活动,一起交流经验.反思不足,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柳州市柳江县数学教研员廖利涛在组织、参与项目实地指导之后说:“通过听观摩课和交流研讨,实验教师对实验理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视野更加开阔。让我们看到《数学分层测试卡》和攀登英语实验在我县实验学校散发出了无限的魅力!”教研员也在不断探索、创新教研模式,他们对混合式研修的指导模式非常肯定,河池市金城江区数学教研员杨校宁说道:“首先,这种教研形式把理论的提高与改进教学过程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引导教师立足课堂,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其次,这种教研形式把与会教师的观摩、听课、与专家的交流互动结合起来,引导与会教师自主参与,提高了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教研员在项目实施中付出了艰辛的汗水,也收获了与实验教师共同成长的喜悦。项目第二学年,教研员将继续担任县(区)业务指导,组织实验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共同追寻更高的成就。

五、项目启示

项目实施一年多以来,不仅帮助校长、教师提升自身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为重要的是,项目引入新的管理理念、教育教学理念以及成熟而有效的项目运行管理机制,为当地的教育带来了生气,对实验市、县(区)的教育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项目的实施过程给我们以如下启示:

(一)三年规划,学研一体――创新教师培训思路

目前我国教师培训大都采取短期集中培训的模式,时间短、强度大、前期调研与后续考核欠缺、缺乏过程指导和长效追踪。项目实验针对短期集中培训的弊端、契合广西基础教育发展的现状、遵循教师自身职业发展的规律和需求,提出“三年规划,学研一体”的培训思路,即实验项目持续三年时间,每年分别以“做中学”、“做中研”、“做中求发展”为培训主旨,使实验人员通过改变行为而改变教育观念、参与科研而提升业务水平、全面发展而提升综合素质,实现提升基础教育教师整体素质的总目标。

(二)多元引领,和谐发展――创新教师培训管理机制与指导方式

为契合“做中学、做中研、做中求发展”的三年规划思路,项目的推进需要创新教师培训的管理机制与指导方式,做到全面深入、持续有效。项目组采取了多种方式保障项目管理有条不紊,项目指导深入有效:为实验人员建档,持续追踪指导;专家专人引领,保障专业水平;开发多种培训方式,增强培训效果;采用混合式研修模式,发挥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扩大培训效益,为培训的多样化创造更多可能。这些多元措施和手段都是为实验人员专业发展的方方面面量身定做的,设身处地为实验人员设计打造,以期真正契合“教师素质提升”的目标。

(三)教师实践共同体,打造教师幸福人生――创新教师培训体制

项目的目标是全面提升区域基础教育教师素质,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的探索、总结、反思中循序渐进;同时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并不仅仅依赖自身因素,同样依赖于所处的社会教育环境。因此,项目不仅着眼于提升教师个人素质,同时关注为教师建立协作、融洽、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实践共同体,为教师一生的专业发展、幸福人生奠定坚固的基石。

项目实验改革以往“教师被动培训”的体制,注重教师实践共同体的创建,通过创建共同愿景、组织互动活动、建立共享资源来实现教师实践共同体的形成与运作。这一共同体的中心是所有参加项目实验的小学教师、校长,行政教研保障力量包括市、县(区)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和学科教研员,业务支撑则由北师大项目专家与广西区级专家共同承担。这一“小学+政府+大学”的培训体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固坚实的实践共同体。随着项目实验的推进,到第三学年“做中求发展”真正得以实现的时候,实验学校中将诞生一批种子教师、种子校长,成为区域优秀教师的代表,县(区)教育局中将诞生一批优秀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学科教研员,成为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