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肾移植术论文

肾移植术论文

时间:2022-02-27 06:20: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肾移植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肾移植术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慢性移植肾肾病/中西医疗法;肾移植;百令胶囊/治疗应用

慢性移植肾肾病(CAN)是指同种异体肾移植数月、特别是1年或数年后,移植肾功能进行性减退,最终肾功能衰竭、恢复透析,组织学上移植肾呈现出间质纤维化、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皱缩、系膜基质增多、动脉硬化、小动脉透明变性、动脉血管纤维性内膜增厚、毛细血管基底膜分层、断裂等。目前慢性移植肾肾病、慢性排斥反应、慢性移植物功能丧失、慢性移植物纤维化可以认为是同一个概念[1]。

1西医研究

1.1调整免疫抑制剂Weir等[2]对60例进行性肾功能恶化、活检证实为CAN的肾移植患者减少CsA剂量50%,停用硫唑嘌呤,改用MMF2g/d,以维持免疫抑制治疗,结果37例肾功能得到改善,5例肾功能进一步减退,其余患者的肾功能稳定,CsA减量后没有急性排斥反应发生。亦有报道在器官移植术后应用CSA2~4个月后可产生蓄积中毒现象。随之还可出现移植器官的慢性排斥反应,建议将CsA改为西罗莫司(雷帕霉素)或FK506(他克莫司)[2]。最近国外相继报导了脱氧精胍素(Dsg)、FTY720等新型免疫制剂的动物实验研究,可以预测临床器官移植术后免疫疗法将日趋成熟,前景广阔[3]。

1.2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或转化酶抑制剂目前,各种细胞因子如趋化因子、共刺激因子、黏附分子等已被证实是有希望的预防和治疗目标。对于TGFβ1基因高产生型的患者移植后不宜使用能够增加TGFβ1的药物或减少其用量,如CsA(能增加TGFβ1产生),而应采用不升高TGFβ1的药物,如FK506。TGFβ1作为一个关键的纤维发生因子,可能在CAN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TGFβ1的产生受肾内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系统的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Ⅱ诱导肾小球系膜细胞产生和分泌TGFβ1,有人对14例CAN进行前瞻性研究,显示血管紧张素I受体拮抗剂洛沙坦可降低血浆TGFβ水平50%以上,故认为洛沙坦对CAN应该会有较好的效果[4]。此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可能也有类似的效果。

1.3限制蛋白质饮食长期高蛋白饮食可通过累积效应导致肾小球持续高滤过,造成肾小球硬化,限制蛋白质饮食可减少体内代谢产物的生成,达到减轻残余肾单位压力、减少肾小球的损伤、延缓肾功能衰竭的目的。为了防止营养不良,应给予必需氨基酸,补充维生素,限制磷的摄入,并适当补钙[5]。

1.4治疗高血压CAN的患者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高血压可以加重移植肾损伤,加快移植肾功能衰竭的进程。在众多抗高血压药物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不仅降压效果较好,还可抑制肾内TGFβ1的分泌,从而可能延缓移植肾纤维化过程[6]。

1.5降低血脂、抗凝治疗其主要目的在于改善肾内血流。有研究显示,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对发生CAN的移植肾在形态和功能上都有改善作用。

2中医药研究

2.1百令胶囊百令胶囊的成分为通过人工分离培养获得的冬虫夏草中华束丝孢的一个新种的发酵虫草菌粉制剂,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与天然的冬虫夏草相似。百令胶囊对人体的免疫功能有双相调节作用,有研究结果表明百令胶囊能增强环孢霉素A的免疫抑制功能,并能减轻环孢霉素A引起的毒副反应,还可减少患者尿蛋白的排出,改善或稳定移植肾功能的恶化,延缓CAN的发展进程[7]。另外百令胶囊还能通过诱导淋巴细胞凋亡,抑制淋巴细胞增殖[8]。临床应用的初步结果表明百令胶囊与复方丹参片合用对移植肾的慢性损害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冬虫夏草具有拮抗CsA毒性,促进肾小管上皮生长的作用,丹参能够保护肾小管上皮细胞,提高免疫抑制剂的疗效,改善移植肾功能[9]。

2.2雷公藤多苷(TⅡ)肾移植后的蛋白尿是临床常见的现象,是影响移植物远期功能的一个指标,使用中药雷公藤多苷治疗肾移植后的蛋白尿,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蛋白尿明显减少。雷公藤多苷在肾移植术后长期应用也被证实能有效地降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发生率,减轻排斥反应的病理程度,降低CAN的发生率,保持移植肾功能长期稳定。雷公藤多苷不良反应轻,适合于长期用药[10]。

2.3丹参注射液研究表明丹参能抑制血小板凝聚,降低纤维蛋白改变血黏度,对肾脏的急慢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对肾功能衰竭具有改善作用,能够抑制一氧化氮及过氧化产物的过度表达。同时研究也观察到丹参注射液能够改善CAN患者的肾功能,降低总尿蛋白及其组分,包括肾小球性蛋白和肾小管性蛋白,说明丹参注射液对CAN的肾小球和肾小管的损伤都有改善作用[11]。

2.4火把花根片火把花根片主要成分为生物碱、萜类、内酯、酚酸类等,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清热解毒的功效。能抑制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抑制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故具有抗炎镇痛作用,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组织水肿,抑制病理性免疫反应,对Ⅲ、Ⅳ型变态反应有强烈地抑制效果,还具有类似皮质类固醇激素的作用,且无激素副作用,另外该药并不损伤正常免疫系统及防御性免疫应答,从而不会增加感染并发症[12]。研究在CAN患者中应用火把花根片,发现蛋白尿程度显著减轻,其机制可能在于火把花根片可有效改善肾小球微循环,降低基底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和血浆蛋白漏出,从而减轻移植肾慢性损伤[13]。

2.5补阳还五汤用于肾移植后低热,移植肾轻度肿痛,腹胀有时伴腹泻、肢体浮肿,舌暗,苔薄,脉沉细,治以活血化瘀通络[14]。

2.6知柏地黄汤、二仙汤加减用于治疗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用量不当,辨证为肾阴阳俱虚,湿浊内蕴。症见肢体浮肿,移植肾轻度肿痛,伴贫血症状,舌红,苔黄,脉沉细。治以扶正固本,清热利水降浊[14]。

3小结

CAN病因错综复杂,大多与HLA位点配合程度、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剂量、药物的肾毒性、感染、高脂血症等相关。其既有体液免疫介导,又有细胞免疫介导,而以细胞免疫介导的免疫反应作用为主,临床疗效不佳。所以在西医抗排异治疗的基础上,多运用中医理论辨证治疗CAN,以本虚标实、肾虚火旺、三焦湿热为辨证关键。治以补肾固涩、清化湿热为主,调理脏腑阴阳,稳定内环境平衡。祖国医学博大精深,进一步开展病机研究、确立相应的施治原则,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医药与西医免疫抑制剂会在治疗CAN这一全新领域达到中西医治疗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WomerKL,VellaJP,SayeghMH.Chronicallograftdysfunction:mechanismsandnewapproachestotherapy[J].SeminNephrol,2000,(20):126147.

[2]WeirMR,SchweitzerEJ,YoonS,etal.MycophenolatemofetilreducestheriskofacuterejectionlessinAfricanAmericanthaninCaucasiankidneyrecipients[J].Transplantation,1998,65:242.

[3]郭斌,范明,陈伟高.FK506的临床研究与应用进展[J].实用临床医学,2002,3(3):47.

[4]CampistolJM,InigoP,JimenezW,etal.LosartandecreasesplasmalevelsofTGFbetalintransplantpatientswithchronicallograftnephropathy.KidneyInt,1999,56:714719.

[5]BernardiA,BiasiaF,PatiT,etal.Longtermproteinintakecontrolinkidneytransplantrecipients:effectinkidneygraftfunctionandinnutritionalstatus.AmJKidneyDis,2003,41(12):146.

[6]SchwengerV,ZeierM,RitzE.Hypertensionafterrenaltransplantation.AnnTransplant,2001:150.

[7]刘洲,孝晨.广州器官移植学会成立暨学术交流论文汇编[C].2003:2530.

[8]王苏娅,陈江华,张建国,等.人工培养冬虫夏草百令胶囊诱导淋巴细胞凋亡抑制淋巴细胞增生[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5(13):7.

[9]张志宏,张卫东,郭应禄,等.百令胶囊对慢性移植肾肾病的疗效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22(6):50.

[10]季曙明,王庆文,殷立平,等.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长期应用雷公藤多苷的临床观察[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20(1):5357.

[11]何桂英,刘新宏,王亚丽.复方丹参滴丸对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1999,30(3):211.

[12]伍新林,李俊彪,莫穗林,等.火把花根片治疗肾病综合征继发脂质代谢紊乱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1):3032.

第2篇

大家都知道乙肝难治,这主要缘于乙肝病毒的特性和乙肝的发病机理。乙肝病毒分布在人体体液及细胞内,它本身并不致病,但可改变肝细胞膜的性质,使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紊乱,误把自身正常的肝细胞当作“敌人”来破坏,而造成肝细胞的损伤。即使用抗病毒药物杀死了病毒,但自身的免疫功能仍会继续对肝细胞发生攻击,所以乙肝很难治愈。除抗病毒治疗外,还需进行免疫调节治疗。

抗病毒治疗是乙肝治疗的关键,但目前一些患者的错误认识导致了抗病毒治疗未达到预期的疗效。

误区 1 抗病毒治疗无关紧要

许多乙肝病毒携带者终生不发病,因此一些应该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误认为“抗病毒治疗无关紧要”,“肝功能异常时服用一些降酶药物就行了”。这些患者长期不愿就医,也不愿进行系统治疗,甚至不做定期的肝功能和病毒学指标的监测,一旦病情严重而不得不就医时,已经发展为重型肝炎或肝硬化晚期。

的确有些乙肝病毒携带者可终生不发病。但乙肝病毒对人体的损害常常在体内静悄悄地进行,多数慢性肝炎患者在转氨酶轻度升高时并无明显症状。因此,我们常说乙肝病毒是体内潜伏的“特务”,乙肝病毒感染者应该随时保持警惕,定期到医院检查肝功能和乙肝病毒学指标,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进行抗病毒治疗。

误区 2 盲目相信广告

前一阶段,“治疗”乙肝的广告满天飞。有一位肝功能正常的乙肝“小三阳”患者,盲目听信广告,花了近两万元钱,不但没有使乙肝病毒清除,还因药物中毒导致了药物性肾损害。还有一些患者看到一则抗乙肝药物在转基因鼠上实验的报道,就认为这种药物一定能治好乙型肝炎。其实,一种有效的抗病毒药物都要按照国际上统一的GCP标准,经过临床前(动物)、Ⅰ期(健康人和少数患者)、Ⅱ期和Ⅲ期(国际多中心、双盲对照)的临床研究成功后才能由政府批准正式上市,有些药物还要经过Ⅳ期临床研究。在这些试验中,不仅要观察药物的有效性,还要观察其安全性。这一过程,至少要经过2~3年。在这些试验结束前,谁也不能断定其在临床上肯定有效和安全。因此,有关治疗乙肝的广告,政府已明令禁止。

误区 3 没有适应证随便用药

抗乙肝病毒药物属于处方药,其最佳适应证是乙肝病毒 DNA测试阳性、ALT反复波动在100~300单位的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另外,一些肝硬化患者,肝、肾移植术的乙肝感染者,肿瘤化疗期和围手术期的乙肝感染者也可使用。但有一些肝功能正常的患者,为了达到清除乙肝病毒的目的而自行购药治疗,尽管在治疗的初期可以达到乙肝病毒 DNA阴转的结果,但停药后仍会再次升高,其结果最终导致病毒发生耐药,等真正需要抗病毒治疗时,原来的药物已不能发挥作用。

另外,由于一些新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尚不完全清楚,在妊娠早期不应使用;干扰素对甲状腺功能有一定的影响,对血象也有抑制作用,有甲状腺疾患和白细胞较低的乙肝患者也应慎用。医生在治疗前会全面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和一般状况,并进行相应的检查,最后按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因此,患者自行购药治疗是十分错误和危险的。

误区 4 抗病毒治疗不能坚持到底

一些患者在乙肝抗病毒治疗时,今天服药,明天漏服;还有一些患者在治疗后刚刚达到乙肝病毒 DNA阴转的初步效果,就误认为病毒已被清除,便自行停药。这样的治疗不仅起不到对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而且还可能加速耐药的发生,甚至使病毒的复制反弹,导致肝病加重。这是因为目前一些抗乙肝病毒药物的主要作用是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服药时,乙肝病毒的复制减弱或停止;停药后,乙肝病毒会重新活跃。因此,一定要坚持按时服药和长期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误区 5 治疗期间不进行监测

抗乙肝病毒的药物是否达到了效果,是否产生了耐药,主要依靠治疗期间的监测。如果治疗3个月以上,患者的乙肝病毒 DNA滴度未见下降,说明这种药物治疗无效,就应该更换;如果达到疗效,仍应继续治疗一段时间后才能停药;如果用药期间出现乙肝病毒 DNA和ALT的反跳,有可能是乙肝病毒发生了变异,或者对药物产生了耐药。另外,有些抗病毒药物在治疗期间可能会发生一些不良反应,如干扰素可能引起白细胞下降和肝功能异常,个别患者可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等。这些不良反应都需要在治疗中定期检查才能及时发现。有的患者用药期间不进行监测,以致医生无法判断药物的疗效,一些不良反应也不能及时发现,会造成严重后果。

误区 6 过分恐惧病毒变异

一些患者的乙肝病毒 DNA滴度很高,肝功能长期异常,但由于过分恐惧病毒变异而不敢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这会使病毒在体内不断复制,肝细胞坏死持续存在,肝功能长期异常,其结果将会刺激肝脏内大量结缔组织来修复肝脏内的坏死灶,导致肝纤维化而发生硬化,或导致肝肿瘤的发生。

其实病毒变异是很正常的事,没有什么可怕的。长时间使用一种抗病毒药物,病毒就会发生变异,对这种药物发生了耐药。一旦病毒对一种药物耐药后,可再选用其他药物继续治疗。尽管目前抗乙肝病毒的药物种类较少,但很快就会有更多的新药逐渐上市。如果积极治疗,使病毒很快受到抑制,肝细胞坏死停止,肝功能好转,就阻止了肝纤维化的进展,为进一步的治疗或等待更有效的药物出现赢得了时间。

误区 7 “小三阳”患者不用治疗

一般来说,乙肝患者的“小三阳”状态是乙肝病毒复制的“冬眠期”。这时,乙肝病毒几乎无复制,肝功能正常,患者的病情相对平稳,无需治疗。但部分“小三阳”患者反复肝功能异常,其原因可能是感染了一种前C区变异的乙肝病毒。这种前C区变异的乙肝病毒感染在欧洲地中海地区和亚洲地区多见,其流行率占慢性乙肝患者的40%左右。这样的患者尽管血清中的e抗原阴性,但体内仍长期存在乙肝病毒DNA的复制,病情仍可不断进展。患者常伴有持续性或间歇性血清转氨酶升高。因此,这样的“小三阳”乙肝患者仍需要抗病毒治疗。经过抗病毒治疗,乙肝病毒的复制会很快被抑制,肝细胞的坏死也就随之停止了。

误区 8 肝硬化患者抗病毒已为时过晚

有些乙肝患者的病情已经发展为肝硬化,甚至出现了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昏迷等肝功能失代偿的表现。这些患者常对治疗失去信心,认为抗病毒治疗已经为时过晚。其实,近年来上市的新一代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不仅能缓解肝硬化患者的病情,而且还很安全。早在1996年,国外就有人用这类药物治疗肝硬化患者,并达到较好的疗效。近年来国内外的医生对乙肝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研究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肝硬化患者在一定条件下,仍可在医生的指导和监测下进行抗病毒治疗,达到缓解病情的目的。

误区 9 盲目联合抗病毒治疗

有的患者为了达到清除乙肝病毒的目的,盲目联合多种抗乙肝病毒的药物。其实,一些药物的作用机制是相同的;还有一些药物,尽管它们的作用机制并不相同,但经过近几年的临床研究,多数专家并没有看到联合用药比一种抗病毒药物单一应用达到的效果更好。另外,乙肝病毒也不像艾滋病病毒的抗药性那么强,不需所谓的“鸡尾酒”疗法。乙肝病毒对抗病毒药物十分敏感,尤其是新一代的核苷类药物,80%以上的患者在小剂量下就能达到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目的。因此近年来,多数专家认为乙肝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不应盲目联合应用,而应采用一种抗病毒药物使用一段时间后再更换另一种药物的序贯治疗方法,只不过更换药物的最佳时机和品种仍在研究之中。

误区 10 对抗病毒治疗期望值过高

由于一些乙肝病毒感染者在社会上遭受歧视和不平等待遇,造成他们迫切追求所谓“转阴”治疗,并对乙肝的抗病毒药物期望值过高。在抗病毒治疗期间,不去注意肝功能改善和乙肝病毒DNA抑制的情况,而一味期望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转阴。其实,目前的乙肝抗病毒药物仅能起到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作用,并不能把乙肝病毒从体内完全清除。抗病毒治疗的目的是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改善肝脏功能,缓解肝细胞的病理损害。这样的治疗必须有一个“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使乙肝病毒长期处于被抑制状态,最终达到乙肝病毒 DNA转阴、肝功能恢复、e抗原转阴,并出现e抗体,这种病毒“冬眠”状态,使肝细胞得到保护。

医务工作者正在努力研究更新的药物,为攻克乙肝开辟更多的途径。但所有药物都有其适应证,尤其是一些新药,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避免滥用,定期监测,减少不良反应,才能收到最佳疗效。

小知识

什么是乙肝病毒DNA测试?

乙肝病毒的DNA是其遗传物质,它负责乙肝病毒的复制,存在于乙肝病毒的核心中。通常情况下,乙肝病毒DNA是急性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早标志,同时它可表示患者血液的感染能力(即患者的传染性)。对慢性乙肝而言,乙肝病毒DNA是判断治疗成功与否的主要测量指标。其计量单位是每毫升血液中有多少乙肝病毒DNA拷贝数,这相当于测定每毫升血中有多少带有DNA的乙肝病毒。

什么是ALT?

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英文缩写,是转氨酶的一种。当人体肝细胞受损时,血清ALT的活性升高。在慢性肝炎患者,出现ALT轻度升高,提示其有进入肝炎活动期的可能。正常参考值为0~40单位。

小知识

乙肝五项的意义及大、小三阳

乙肝五项:包括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抗HBs)、e抗原(HBeAg)、e抗体(抗HBe)、核心抗体(抗HBc)。

表面抗原阳性: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指标,提示机体有乙肝病毒感染。

表面抗体阳性:表示体内存在着乙肝病毒的保护性抗体,可保护机体免受乙肝病毒感染。注射乙肝疫苗后,体内可产生抗HBs。

e抗原阳性:是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繁殖)的指标,提示传染性较强,乙肝病毒DNA 的临床意义与其相同。

e抗体阳性:它的出现表明传染性较低,病毒在体内不活跃。

核心抗体(抗HBcAg)阳性:HBcAg是乙肝病毒的核心抗原,一般存在于肝细胞内,只能通过特殊的方法才能检测到,因此乙肝五项指标中不包括此项。但只要体内有核心抗原,就会产生核心抗体,因此核心抗体阳性提示体内存在核心抗原。

大三阳:指表面抗原、核心抗体和e抗原阳性。

小三阳:指表面抗原、核心抗体和e抗体阳性。

相关链接

注射乙肝疫苗是最好的预防措施

乙肝虽然是一种传染病,但已经有了安全、有效的疫苗。经过3次接种后,乙肝抗体的阳性率可达90%以上。因此,乙肝已经进入可控制的传染病行列。我国政府已经把乙肝疫苗接种纳入国家计划免疫之中,所有的新生儿、入学儿童和少年都在预防人群之列。现在通过基因工程,我国已经能够大量生产乙肝疫苗,不仅价格便宜,而且供应充足。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最好措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