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必修一数学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数学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08-22 16:28:55

必修一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1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类比教学;教材二次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4-084-02

当前各地使用的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一共有必修系列五本书,理科选修系列2―1,2―2,2―3三本书,文科选修系列1-1,1-2两本,以及理科附加部分选修4系列――《几何证明选讲》,《矩阵选讲》,《极坐标与参数方程》,《不等式选讲》,涉及函数,三角,不等式,数列,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概率统计等大大小小的二十多章节的知识,涵盖面相当广。

而在众多的章节知识中,或多或少存在着某些联系,进一步探究这些知识点的相互关系,我们发现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许多问题的教学内容,研究的方式,基本的题型和解题思路,教学手段方式方法都是相通的,在教学中有必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再思考,再开发,采用类比的方式进行教学。

一、高中数学教材中可进行类比教学的知识点

1、必修1――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研究方法

2、必修4中的平面向量与理科选修2-1中的空间向量的相关知识

3、必修4中的正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研究,正余弦的和角公式的应用

4、必修5中的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教学

5、理科选修2-1中的椭圆方程与双曲线方程的教学

6、理科选修2-2中复数的教学与实数相关知识的类比

7、理科选修2-3中的概率与必修3中的概率

二、类比教学的具体内容

1、对研究对象的具体知识点进行类比

如平面向量和空间向量中都涉及到向量的表示方法,向量的加减法,数乘,数量积的运算,向量的坐标表示及相关的运算公式

2、对研究对象的具体研究方法进行类比

如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图像与性质的教学中,都是结合图像分别研究其定义域值域,单调性,过定点问题等,都按照底数大于1和小于1两种情况进行分类讨论,教学中可进行相关类比。又如正余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也是如此。

3、对研究对象涉及的相关考试题型进行类比

如等差等比数列中都涉及到数列的求通项,求和问题。圆锥曲线中的椭圆与双曲线都涉及到求标准方程,求离心率,准线方程问题等。而这些典型问题的处理方法和易错点也是类似的。

4、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再研究,再拓展

三、类比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

首先学生要对已有旧知识进行回顾,对之前的研究方法,研究中涉及的内容,典型题目进行回顾反思,具备一定的知识框架结构。没有旧知识的铺垫,新的内容将无法有效地展开。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对原有的知识进行一下简单有效的回顾,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回顾,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回顾,根据学生的回顾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因此在进行类比教学前,师生双方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由此才能更好地开展新的教学活动。

其次,教师要对本节课所要教学的内容,结合原有知识进行相关的类比设计,制定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的回忆和类比。可以设计相关的表格让学生自己试着填写,并对学生提出的想法进行评价。学生的类比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不完整的,还有些是错误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具体问题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完成类比,掌握正确的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多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非由教师直接给出正确的结论。

以下是在双曲线教学中与椭圆相关知识进行类比,设计的部分表格:

研究内容 椭圆 双曲线

图像怎么画出来的?

根据图像给出第一定义(定长与定点间距离的关系)

根据第一定义求出标准方程 (如何推导)两种情况,如何根据方程判断焦点位置

根据图像研究几何性质――对称性,顶点坐标,焦点等

……………

……………

典型例题

思考:两者还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当然也可以事先不设计相关的类比问题,完全由学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动态生成,学生想到什么问题,我们就来研究什么问题,让整个课堂思维更加开放,让教学内容更加发散,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必然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丰富的知识储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先进行自我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根据之前的问题有选择的进行教学,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行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最后,教师要对整堂课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总结。学生提出的类比问题可能是零碎的,不成体系的,要对这一堂课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总结,理清相互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回顾原有知识的同时,一方面对旧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对新知识又进行了有效的学习,达到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四、类比教学的优缺点

通过对原有知识的类比,进行新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对先前的学习内容进行的有效的复习回顾,防止学生的遗忘。当前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前学后忘,往往前一章内容学完,没过多久就忘光了。原因在于缺少自己的回顾反思,没有将书本上的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没有在脑子里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框架结构。通过类比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不断回顾,反思和总结。另一方面,通过类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会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对整个高中数学知识体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有一个更为深刻的理解,看清楚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不同思想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2篇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习题 数学思维能力

新教材的高中数学课后习题是经过专家学者潜心研究,精心设计的,具有典型的范例作用,渗透了新课标的思想,起着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作用,极具探究价值。我通过人教必修五第二章数列课后习题的教学谈谈认识。

一、培养学生的归纳猜想能力

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可“导出”新颖独特的思维成果。在已知领域中有所创新,在未知的领域中有所发现或突破。在必修五第二章数列的课后习题教学中,应把“归纳”与“猜想”两种思想方法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归纳猜想”的能力。

例1(必修五31页习题)根据下面数列的前几项的值,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例2(必修五教材第33页习题A组5题)根据下面的图形及相应的点数,在空格和括号中分别填上适当的图形和点数,并写出点数构成的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例3(必修五34页B 组)下图中的三个正方形块中,着色正方形的个数依次构成一个数列的前3项,请写出这个数列的前5项和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图形略)

后两道题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归纳猜想能力,还通过图形与数列的结合探究,实现了数学的美育功能。

二、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

波利亚曾说:“如果没有相似推理,那么无论是在初等数学还是在高等数学,甚至在其他任何领域中,本来可以发现的东西,也可能无从发现。”因此,作为基础教育之一的中学数学,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的能力。人教版必修五第二章,在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教学设计上,明显体现出类比的思想,课后的习题设计也体现出这一思想。所以在习题课中,教师要领会新课程思想,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

例如必修五第39页练习第4题,第5题。学生探究,老师引导得出相应的结论。所以在人教A必修五第53页等比数列习题中就可以让学生进行类比推理方法学习。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类比学习,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

三、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即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在人教版A必修五数列的课后习题中,有大量的实际应用问题,如:购房问题等,使学生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在教学中我尝试将数学和生活进行有效融合和连接,将抽象的数学本质生活化,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将纯数学问题转化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人教必修五62页)

购房问题 :某家庭打算在2010年的年底花40万元购一套商品房,为此,计划从2004年初开始,每年年初存入一笔购房专用款,使这笔款到2010年底连本带息共有40万元,如果每年的存款数额相同,依年利息2%并按复利计算,问每年应该存入多少钱?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实际问题化为数学模型,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探究总结的能力

高中数学递推数列通项公式的求解是高考的热点之一,是一类考查思维能力的题型,要求考生进行严格的逻辑推理。找到数列的通项公式,重点是递推的思想:从一般到特殊,从特殊到一般;化归转换思想,通过适当变形,转化成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达到化陌生为熟悉的目的。通过人教A必修五第二章习题的教学,培养学生探究总结的能力。

例如:必修五(人教版)第69页5题

引申:形如a=pa+q(p、q为常数,而且p≠0,p≠1),求通项a。

思路1:可用不完全归纳法猜想

思路2:迭代法 (过程略)

思路3:构造法 (过程略)

归纳总结:若数列{a}满足a=pa+q(p≠1,q为常数),则令a+λ=p(a+λ)来构造等比数列,并利用对应项相等求λ的值,求通项公式。

例如:必修5教材69页。本题是两次构造等比数列,最终用加减消元的方法确定数列的通项公式。又如:必修五45页练习2,引申:已知数列{a}的前项和为S,求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a,这些习题的引申拓展,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总结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莱登塔尔认为:数学教育是一个活动过程,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一个积极、创造的状态 。学生首先要参与这个活动,感觉到创造的需要,他才有可能进行再创造。而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引导学生探索获得知识、技能的能力。

例如:人教A必修五62页第4题:收集本地区有关教育储蓄的信息问题,设计本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处理此题的时候,我提前布置课外作业,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社会调查,等下一周数学课的时候,采用合作交流的形式完成此题。此课结束后,学生异常兴奋,在实践中体验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的精神。

必修五第二章中的一些习题还能培养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算法”等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习题课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挖掘,拓展习题的功效,达到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目的。

参考文献:

[1]高中数学必修4(人教A版)教材习题.

[2]波利亚.数学与猜想――数学中的归纳与类比[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7).

第3篇

一、认真钻研教材,明确知识要点

现在,我们所用的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材,按新课标要求把数学知识内容分为“四大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活动。每个领域都有较多的知识模块,每个知识模块又包括许多知识要点,所以在上复习课时,备课过程中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教师要明确每一节复习课需要梳理的所有知识点。

二、灵活设计思路,梳理知识体系

整理知识是复习课的重要一环,通常在复习时师生通过一问一答由教师将知识整理出来。我认为,知识最好以学生为主,依据复习内容的特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灵活地设计教学思路。例如:复习“分数的意义”知识要点时,首先要让学生回忆、整理有关知识点(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等)。

三、抓住复习重点,精心设计练习

组织有效的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复习的重要一环。在复习中,教师要抓住复习重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择或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精练,确保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四、注重提优扶差,促进个性发展

复习课必须重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只有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才能在此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复习,温故知新,抓好基本训练,既照顾到后进生,又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思考深层次的问题提供平台。

五、关注学生情感,激活内在潜能

教师的亲和力、学生的学习气氛往往和热烈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学生常常会因为尊敬喜欢教师而有意识地增强自己的学习责任心,愿意学习他们喜爱的教师的学科。毕业班的学生,个个都是有思想、有主见的个体,并且承载着教师家长的期盼,面对的也是第一次如此重要的考试,难免会紧张、焦虑。因此,我们更要对他们少一点“师道尊严”,多一点学生心理;少一点疾风骤雨,多一点阳光明媚;少一点呵斥,多一点呵护。

六、复习中的具体做法

1、在数学复习时,要因人而异,不搞一刀切,既培养尖子生又面向全体学生

可以把全班每位学生进行具体分类,定出考试成绩达到的目标,即:哪些学生向100分奋斗;哪些学生向90分奋斗;哪些学生向80分奋斗;哪些学生向70分奋斗;哪些学生向及格奋斗……让孩子们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都朝着自己的目标勤奋学习。

2、抓基础,熟记法则、定义以及常用数据

要求孩子们熟记的法则、定义以及常用数据有四方面的内容:

⑴要求学生必须熟记法则、公式、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要相互检验,个个把关。特别要熟记1公顷=10000平方米、1千米=100000厘米,因为这两个单位在求面积、比例尺时用得很广。

⑵必须熟记特殊的几个数。比如:0是最小的自然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2是最小的质数,4是最小的合数等。

⑶必须熟记圆周率π的近似值、3.14的倍数、1至20的平方以及一些分数变成小数时的数值。熟记圆周率π的近似值、3.14的倍数的目的是为计算圆周长、圆面积、体积等时加快速度。此外,如果熟记=0.5、=0.25、=0.2、=0.4、=0.6、=0.8、=0.125、=0.375、=0.625、=0.875、=0.45等,那么在进行小数、分数、百分数互化及简便计算中就方便多了。

四是掌握熟记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异分母加减法和分数乘除法的方法,在复习中可以把它们归纳为同一部分,而且作为重中之重去掌握,因为这部分内容是基础的基础,没有掌握好,解答计算题、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及比和比例应用题都很困难。

3、加强运算能力的训练,精心设计练习题,教会巧算、验算的方法

毕业检测中简便计算都有1至2题出现,而且在4至8分之间。因此,要培养孩子们看到一个算式不要盲目去算,而要仔细观察,寻找算式的特点,从而找到简便算法。对一些能直接看出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的简便计算,一般情况下是孩子们都会做的,只需做简单的复习;但有几种特殊类型,孩子们容易混淆,不容易掌握,就让孩子们多练,以达到熟能生巧。

4、一题多变,加以对比,归纳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4篇

【关键词】生物图表 作用 使用技巧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02(2013)06(b)-0133-01

生物图表具有直观性、系统性、整体性、科学性、趣味性等特点,能很好地揭示生物体结构的复杂性、多样性、关联性、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等问题。所以,在国内许多版本的生物教材中,图表都占据了较大比重。人教版2007年出版的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设置了较多的不同类型的图表,同时结合教材文字,为高中教师的生物教学提供帮助。

1、图表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在图表的设置上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教学理念,在划分的科学家访谈、问题探讨、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等版块以及内容正文的部位都设置了大量、各种类型的图表,帮助教师设计合理、有效地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将数量情况总结如下:

有编号图表:(必修一)75、(必修二)91、(必修三)81;科学家访谈:(必修一)5、(必修二)5、(必修三)5;章题图:(必修一)7、(必修二)8、(必修三)9;问题探讨:(必修一)21、(必修二)19、(必修三)21;资料分析:(必修一)28、(必修二)5、(必修三)16;思考与讨论:(必修一)1、(必修二)3、(必修三)6;实验:(必修一)27、(必修二)17、(必修三)17;技能训练:(必修一)7、(必修二)9、(必修三)2;科学前沿/科学史话/科学家的故事/科学・技术・社会:(必修一):15、(必修二)10、(必修三)22;教材内容补充:(必修一)11、(必修二)6、(必修三)12

从以上数据统计可知,必修一有197幅图表,必修二有173幅图表,必修三有191幅图表,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共有561幅图表。这些数据体现出教材编写者重视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图表的添加,让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认真考虑生物图表的运用方法,以便更好的发挥生物图表的作用。

2、图表在教材中的作用

2.1 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学知识,提高能力

生物图表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将抽象的生物学知识形象化。因此生物教材中设置的图表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知识点,抓住知识重点,突破难点,又能显著提高学生的识图、析图的能力,观察、分析、综合、逻辑思维的能力,用图表反映生物学现象、规律等多方面的能力。

例如,学生对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过程感觉抽象,如果利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图解与突触的亚显微结构图,就可对神经元之间以“电信号一化学信号一电信号”方式传递信息的过程清晰明了。

2.2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材中精美、鲜活的图片,使得课本图文并茂,知识更直观、更形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尤其是大量科学家的头像及他们学习、科研的照片,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立志献身科学事业的思想教育,鼓励学生学习他们的坚韧不拔、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态度和钻研业务、孜孜不倦、奉献科学的精神。

2.3 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图表教学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所设置的生物图表,结合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掌握、理解所学知识;还可利用生物图表创设问题情景,指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再者,教师利用生物图表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识图、析图、绘图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图表对学习的重要性。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展示的玉米照片,结合教材中设计的问题导入新课学习,同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问题意识。

3、图表在教学中的使用技巧

3.1 使用图表要紧扣课文

图表是形象化的教材,是为说明、理解、深化文字内容服务的。因此,使用图表应该紧扣课文,才能透彻地说明问题。备课时对图表要仔细观察,弄清插图的画面内容,把握住其含义,释清图意,还需从学生的认知、观察、理解水平和能力的角度出发,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手段,使学生很好地完成对图表的观察和分析。例如讲必修一《细胞器一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时,结合教材第45、46页的彩图进行讲解、比较各种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功能、分布等方面,让学生对细胞器有感性的认识,更容易掌握相关知识。

3.2 使用插图要讲明插图的内容和重点

课本中不同的图表有不同的作用和不同的表现方式,一张图表中也有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所以要准确选择使用图表的时机,使用图表要正确无误地讲明其内容和重点。例如讲《细胞的能量“通货”一ATP》一节时,结合图5-5、5-6,给学生讲清糖类物质氧化释放的能量中只有一部分真正转移到了ATP中,同时要讲明与动物和人体的能量转移、利用关系最密切的是ATP。

3.3 剪拼图表

教师先复印教材中的图表,在课堂上结合知识讲完图表后,让学生动手剪辑图表,再让学生拼接成原图。例如,在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节中,让学生先观察、记忆教材中第91页的图5-4、5-5图中各营养级的名称、位置,然后利用复印的图表进行剪辑并拼出原图中的食物链或食物网。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掌握、理解了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构成。

3.4 利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识图。

第5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必修课,分析研究,模糊定量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119-01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都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1 问题的提出

90年国家教委颁布了《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这次调整将高中物理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尚属建国后的首次。必修课内容选取,结构安排,学时长短,教学要求深广度等方面还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特别是必修课内容选取,既要照顾所有高中学生的物理学习,又必须考虑其内容与初中物理、高三选修课的过渡衔接。因此高中物理必修课教材内容的选取成为物理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2 选取高中物理必修课内容的必要条件和主要因素

根据有关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对学生存在不同要求的实际情况,选取必修课内容应主要考虑如下几方面:

2.1学生个体学习后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生活的一般需要,应选取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知识。

2.2适应未来社会生产的大多数劳动者在基本技术上的需要,应选取实际上有广泛应用的知识。

2.3学生学完必修课后继续学习的需要,应选取在知识结构中处于重要地位的主干知识。上述三方面的知识都应满足一个前提条件:大多数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接受的可能性。把上述确定必修课教材内容的三个方面和一个前提条件概括为三个因素和一个必要条件。即必要条件+一般需要因素应用因素逻辑因素。

3 模糊定量化处理方法

这里,模糊定量化处理方法是指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3.1因素模糊集合

3.1.1因素权重集采用专家调查法,进行大量调查后得因素权重集A~,A~=(0.4,0.38,0.22)。0.4为逻辑因素权重,0.38为一般需要因素权重,0.22为应用因素权重。

3.1.2逻辑因素评价集X1~a)对核心与主干知识点——物理学中重点知识,x1~=(1,0,o)b)对过渡性知识点——物理学中重要知识,x1~=(0,1,0)C)对延伸性知识点——物理学中一般知识,x1~=(0,0,1)

3.1.3一般需要因素评价集该因素集可选择在校文科大学生为样本,由对他们进行物理知识需求情况调查得到。比如对某知识点的调查项目分三项:较多用到,经常用到,很少或不用到,相应序号为2,1,0.选择合适数量的样本对该知识点进行调查,其每项应答结果的百分比可作为该知识点的一般需要因素评价集的量化指标,则这个知识点的一般需要因素评价集为x2~=(填2的百分比,填1的百分比,填0的百分比)

3.1.4应用因素评价集该因素评价集可由1985年全国物理教学研究会开展的社会十六个行业对中学物理知识需求情况的调查结果得到。当时调查的对象是各行各业的一般工作人员和技术员,要求他们根据自己所在行业的需要,分别对各项物理知识填写“0”、“1”、“2”、“3”四种符号之一。其中“3”表示较多用到,且需要定量掌握:“2”表示较多用到,但只需定性了解:“1”表示较少用到:“0”表示不需要;对某知识点,它的应用因素评价集,x=(2.0以上需求行业占16的百分比,2.0—1.0之间需求行业占16的百分比,1.0以下需求行业占16的百分比)

3.2进行模糊综合评判

3.2.1模糊综合评价矩阵对每个知识点,都可写出其因素评价集,x1~,X2~,)(3~,则它的模糊综合评价矩阵R~=x1~x2~x3~

3.2.2模糊综合评判A~。R~=B~(结果为模糊集合)

3.2.3计算综合评判值为了计算综合评判值,通常设立一组成等差数列的数组成一普通集合。如M=(5,3,1)M的转置矩阵MT=531则综合评判值为b=B~oMT.根据上式,可以计算现行教材中所有知识点的综合评判值。

4 选取必修课教材内容的模糊定量化方法

4.1模型必要条件+逻辑因素一般需要因素应用因素

第6篇

一、修订后的数学课程标准变了什么

为了快速高效把握课标修订精神,我们需要先了解课标总体上变了什么。修订版数学课标对实验稿课标既有传承,也有发展,它保持了实验稿的基本结构,但对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作了重要修订。主要有以下几个变化:

1.对数学的意义及课程性质作了修订

修订版课标对“数学课程性质”的表述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2.对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作了修改

修订版课标将实验稿课标6条基本理念中“数学作用”和“数学学习内容”两条合并成“课程内容”一条,变成5条基本理念。关于数学课程与教学的总体要求由三个“人人”整合为两个“人人”。(作为本文的一个重点内容,第二部分将作具体阐述)

3.对学生培养目标作了修改

修订版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总体设计仍然保持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的结构,且依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4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但它对课程总目标作了进一步拓展,更加注重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明确提出“四基”,由“两能”改为“四能”,总目标修改为:(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4.调整与补充了课程内容的核心概念

修订版课标在“课程内容”中提出了与课程内容有关的10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其中几何直观、运算能力、模型思想和创新意识是新增的4个核心概念,符号意识、数据分析观念是对原来符号感、统计观念的修改。同时,修订课标对每一个核心概念都逐一进行了较为明确的解释,以便教师正确理解核心概念的本质。

5.体例与结构作了调整

与实验稿课标相比,修订版课标在体例结构上更加完备、合理。在“前言”部分除修改了对数学的意义与价值、数学教育的功能、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及数学课程设计思路的表述外,还增加了“数学课程性质”。把实验稿中分学段阐述的“课程实施建议”,合三为一,统一撰写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使得广大教师、教材编写者、评价者更易理解。并增加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将“行为动词”和“案例”等统一放入附录。

6.课程内容结构的变化(结合第二部分具体课程内容的变化进行阐述)

二、修订后的数学课程变了什么

1.关于课程目标

修订版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是实验稿课标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的一次概括、提升和拓展,体现了修订版课标对数学课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么,怎样的数学教育才算是一种良好的数学教育?良好的数学教育应追求什么目标?数学课程的四个具体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它们不是互相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关于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的选择。修订版课标发展了传统的课程内容观,指出:“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它不仅将数学结果作为课程内容,还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列为课程内容。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仍然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但并非“现实的”都是适合的,只有“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的才更有教学意义,内容应为学习过程和结果服务。

(2)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呈现。实验稿课标对课程内容的组织没有进行表述,只对课程内容的呈现进行规定,指出“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修订版课标补充了课程内容组织的具体要求,强调“三个重视”和“处理好三对关系”,即:“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对于“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要适合不同年龄学生的阅读水平和个性化学习需求。

3.关于教学活动

第7篇

关键词: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 通识教育 调查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调查背景及目的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大学在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通识教育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加完整的教育,进而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自建校以来就以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的方式对学生开展通识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目前,该校正着力加强通识教育的开展,并进一步深化通识教育改革,为了能更好地制定相关改革措施,我们对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全面真实地了解该校通识教育开展的现状、学生对于通识教育的看法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便为下一步的通识教育改革提供有效的参考意见。

2 调查内容和范围

本次问卷调查以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大二以上(含大二)在校本科生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该校通识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本次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识教育概念的普及度、通识教育课程的影响力、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合理度、学生对通识教育的满意度和期望度、该校通识教育师资力量以及对该校通识教育的建议。本次问卷共发放500份,回收412份,问卷回收率82.4%,有效率为100%。因该校大一学生未选修过公共选修课,所以本次参与调查的学生为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大二学生比例为68.7%,大三比例为29.8%,大三比例为1.5%。其中理工科学生占67%,文科学生占33%,男生比例为71.4%,女生比例为28.6%。

3 调查结果及分析

3.1通识教育开设现状

自建校以来,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就开设了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来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公共必修课是全校性的必修课,包括政治理论课程、外语课程、计算机课程、体育和军事课程等;公共选修课主要是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包含了数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语言、艺术等领域。因通识教育课程中公共必修课的设置情况与其他高校基本一致,本文主要调查分析该校公共选修课的开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以该校2012-2013学年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课程为例,共开设54门课程,69个课堂,以每班平均容纳70人计算,每学期约有4800名学生可以选到课程。从已经开设的选修课来看,主要涉及哲学(1门)、文学(10门)、史学(1门)、法学(9门)、文艺学(9门)、军事学(2门)、管理学(6门)、理学(6门)、工学(10门)等9大学科门类。该校公共选修课以“教师申报一专家评审一开课实施”的方式逐步建设和不断完善,课程通常安排在晚上,每周一次课,一次课3个学时,2013级之前的学生在毕业时必须修满6个学分的公共选修课方可正常毕业。

3.2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3.2.1学生对通识教育认识不足,概念不清

我们在学生中调查了“你是否了解通识教育?”这一问题,只有3.7%的学生对通识教育非常了解,19.9%的学生比较了解,而55%的学生表示不很了解,甚至有21.4%的学生从没听说过通识教育。大部分学生对通识教育不了解,对其认识不足,所以学校在通识教育的宣传方面还需加强。在对学生解释了何为通识教育之后,我们对“你认为开展通识教育有必要吗?”这一问题进行调查,其结果是15.3%的学生认为非常必要,70.4%认为有必要,14%的学生觉得无所谓,仅有0.3%的学生认为没必要开。如此看来,学生对通识教育普遍都是支持的,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也是受到学生欢迎的。而且就学生已选修过的公共选修课来看,10.9%的学生认为这些课程对他们很有帮助,71.1%的学生认为有一定帮助,只有3.9%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以上调查结果说明,通识教育不仅是当今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学生实际需求所在。学生普遍认为通识教育有利于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提升道德修养,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修养和增强社会责任感。

3.2.2公共选修课课程数量少,在总学分中所占比例低

目前,国内高校一般通过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相结合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在总学分中的比例基本保持在30%以上,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的通识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分别为32.9%、39%、43.1%、31.4%,28.9%(数据来源见各学校2005~2006本科教学培养方案)。而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通识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为21.4%,这一数据说明该校通识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明显偏低。然后从通识教育课程的数量分析,2012-2013学年该校共开设公共选修课54门,这与其他公办院校相比,数量还偏少,如2005年北京大学就已开设300门通选课,浙江大学开设了298门通选课。当前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公共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为3.3%,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该比例分别为11.4%、5.8%、8.8%、8.9%、9.2%(数据来源见各学校2005-2006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由此可见,该校通识教育选修课在整个学分中所占比例偏低,学生接受的基本是专业教育。

3.2.3公共选修课的修读要求缺乏学科和领域限制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在公共选修课的修读方式上,没有像其他高校一样作相关限制,2013级之前的学生只要修满6个学分的选修课(大概3门课程),就能达到毕业时的学分要求,这导致有些学生选修的课程基本都是属于同一领域的课程,课程内容相近,没有达到通识教育多样化的目的。而对于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的必要性,80%的学生认为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有必要,只有7.3%的学生认为没必要,还有12.7%的学生觉得无所谓。所以,学校应该完善选修制度,在学科领域、课程类别等方面做一定的限制和要求,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让通识选修课真正发挥其教育多元化的作用。

3.2.4课程设置较随意,缺乏合理的课程模块

从已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来看,该校公选课程开设较随意,课程领域没有进行明确划分,在课程结构上论证不足,课程内容功夫不够,造成“拼盘”的现象。我们在对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置满意度的调查中发现,12.9%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目前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置,认为设置合理;70.9%的学生认为设置一般,比较满意;还有16.2%的学生认为设置不合理,有待改进。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虽然目前已经开设54门选修课,但有些课程内容偏浅,考核要求较低,容易造成通识教育成为“各个领域都有涉及,每门课程都懂一点”的知识教育,课程设置中缺乏完整的课程开设模块,忽略了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将背离通识教育的真正目的。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的公共选修课因为缺少合理的课程模块,造成了整体面貌“杂、散、乱”的“拼盘化”课程体系。并且课程的设置也没有照顾到学科间的联系,很少有跨学科的课程,这不利于达到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反观国内大部分重点大学,都开设了一些跨学科课程,比如北京大学就开设了如数学与文化、科学与文化、地球环境与人类社会、跨文化交际等跨学科课程。

3.3问题背后的原因分析

3.3.1与通识教育相关的管理机构与管理体制不健全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对通识教育非常重视,在公共选修课的开设上也已经初见规模,但是与通识教育相关的管理机构与管理体制还不健全。目前,国内很多重点院校都已经建立了“大平台”课程体系来开展通识教育,如北京大学推行“元培计划”,复旦大学成立“复旦学院”,南京大学设立“匡亚明学院”,纷纷在低年级实行跨专业通识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目前虽然已经搭建了以公共必修课课和公共选修课为主要形式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但是该校在通识教育这方面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尚未健全,并未达到规范化与科学化的标准。比如学校目前还没有建立真正的通识教育教研室,虽然已经具备了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但后者更专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研究。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就会导致通识课程的发展较为滞后,通识教育的宣传缺乏力度,教学管理方面也没有专业课严谨。而且选修课一般都安排在晚上,在课程管理上也存在一定困难,除了学生评教外,没有督导小组和教务部门长期有效的监控,这必然影响教学质量,课程质量好坏与否也完全取决于教师的自我管理和约束。所以,只有建立完善的考核和监管体系,才能促进选修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3.3.2通识课程教学缺乏与时俱进、因材施教的观念

在对“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公共选修课教师的教学态度”这一问题进行调查后,我们发现59.2%的学生认为该校公共选修课教师的教学态度认真负责,37.3%的学生认为态度一般,只有3.5%的学生认为老师不认真,敷衍应付。这说明大部分公共选修课教师的教学态度都是很认真的,得到了学生的肯定。而有些老师对选修课的教学有所松懈,比如有的教师在做好一份教案后,就一直沿用,没有及时更新课件和教案;有的老师直接将专业课的教案用于选修课的教学,没有考虑到选修课的教学对象,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有的老师对选修课不重视,也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对学生的考勤和作业都不做严格要求,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另外,通过对比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通识课程方面采取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可以发现他们采用的一般都是讨论等能激发学生兴趣和能力的教学方法,而我们的通识教育还停留在单方面的知识灌输上,鲜少出现学生自主学习和探讨的现象。这从对学生的调查结果中也能反映出来,49.8%的学生满意他们已选修过的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方法,41.9%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一般,还有8.3%的学生不满意目前的教学方法。

第8篇

【关键词】高考模式;高中生物;备考;策略

【分类号】G633.91

前言

自2016年起广东高考将参加全国Ⅰ卷,这与之前的自命题模式有很大区别。为此,高中生物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全国Ⅰ卷的考试大纲,把握全国Ⅰ卷的命题模式,调整备考思路,制定切合实际的备考策略。

一、制定备考计划

教师首先要明确全国Ⅰ卷的命题特点,可以对近五年的试卷进行分析,进而得出:试题源于教材,有的题目能在教材中找到原型;试卷注重基础知识,有的题目是对概念、名词、原理的考查;教材中的“冷考点”近几年重复出现;图、表形式的题相对广东卷较少,答案的文字量较多,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1]。此外,教师还可以对近五年高中生物必修一在全国Ⅰ卷中所占的比例进行分析,制成统计图,使学生一目了然,把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制成表格。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充分把握生物必修一的复习方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备考计划,使学生在整体把握必修一内容的基础上有侧重点。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生物》是起始模块,是后面模块学习的基础,所以教师在制定备考计划的时候要特别注重对其中基础知识的复习。

二、围绕课本构建知识网络

首先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片、图表等理解知识[2]。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把握图形的特征,注重增强学生对图形的识别能力,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像动植物细胞的亚显微镜结构图,通过指导学生对这类题的辨别比较,提高学生对类似题目的掌握。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相关的图形,识别它们的区别、联系,例如第六章第一节植物增值中的有丝分裂,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有丝分裂前、中、后、末四个时期的图,把这一过程中染色体数、DNA分子数等的变化规律归纳出来,巩固学生对有丝分裂知识的掌握情况。在看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把更多的知识融入到这个图中,促进相关知识的融合。例如,学生在识别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图的时候,不仅要了解结构,也要明确不同结构的作用,了解它参与的生理过程,以及生理过程的流程。通过把更多的知识融入到图中,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复习的过程中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梳理,建设成知识网络。高中生物必修一的知识点虽然多、杂,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教师可以从细胞是基本的生命体统出发,分成生命系统的层次,系统的组成、结构,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发展变化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再继续划分,进而把必修一的知识建立成一个系统,使学生在复习的时候一目了然。对于重点、难点、考点,学生可以用不同染色的笔标记出来。通过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可以从整体上对高中生物必修一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与广东卷相比,全国Ⅰ卷没有多选题,总分值少量10分,但选择题的分值没有变,全国Ⅰ卷的选择题难度在总体上中等偏小,这就要就学生在复习的过程注重的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

三、讲练结合

通过对生物必修一的系y把握,学生要进一步通过练习来巩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例如学生要在固定的时间里,独自把本章内容的练习题做完,此为来检测自己对这一章节的掌握程度,同时学生通过做题也对知识点的考查形式有了更深的了解。值得注意的是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注重相似相关的知识,对于主观题要组织好语言,对于做错的题要认真研究,避免下次再做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然后再展示相似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从而使学生加深印象,做到举一反三。在高中生物必修一的具体具体复习过程中,对待知识点,教师不仅要做到重难点突出而且要做到细致全面;对学生做的练习题要精选,使其既能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能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题目要具有典型性,体现的本章的主干知识,难度也要适中。

四、注重实验设计

实验探究活动题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部分,所以在复习高中生物必修一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实验的设计。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课本中的实验掌握好。让学生把实验的原理、步骤理解透彻,并能对实验的结构做出恰当的预测,此外,还应该让学生知道实验的目的、所用的材料用具,特备是材料用具的具体用途要能正确掌握,做好这些学生在做实验题的时候将会更顺利[3]。通常教材中的实验有显微观察类、生化鉴定类、生理分析类。其中显微观察类的实验会综合使用显微观察技术、装片标本制作技术等,而且学生应该充分把握显微镜的结构、使用。对于生化鉴定类的实验往往需要根据物质的特征去判定这一物质,所以学生需要掌握好物质的特征、判定方法等。对于生理分析类的实验往往是对生物的一些生理现象做分析,属于分析原因类的实验,也就是对某种生理现象产生的原因或者影响某种生理现象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对近几年全国Ⅰ卷的实验设计题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确解题的步骤、设计的原则,能恰当预测实验的结果,并能够依据已有的条件,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实验步骤。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对学生的语言进行恰当的指导,使学生的语言拥有逻辑性、严密性等。

除此之外,由于刚开始参加全国Ⅰ卷的考试,学生也需要在心理上进行一定的调适,很多学生对全国Ⅰ卷的考试模式还不是特别了解。因此,教师要在充分了解新的考试大纲、全国Ⅰ卷的命题特点、规律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讲解,消除学生的恐慌心理。学生之间的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方法、理解力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在对高中生物必修一进行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对这个模块的知识点进行总结的时候,教师可能运用的是一种串讲式的方法,把每一章节的知识点按照固有的顺序进行讲解,也可能会把知识体系建立成一个大框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知识点的汇总。教师在学生生物备考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所以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全国Ⅰ卷的考试大纲制定切合可行的高中生物必修一备考策略。

结语

高中生物必修一的高考复习备考是高三生物备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课本,认真研究新的考试大纲,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并结合有效的教学方法,选择准确的教学内容,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最终获得优异的高考成绩。

第9篇

本文从“概率与统计”的背景和地位、内容与要求以及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及高考的要求来分析阐述高中“概率与统计”的教学.

一、高中数学新课程概率统计背景和地位

根据中学数学教学课标的要求,概率与统计的内容在新课程中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概率的基础知识为必修部分.选修部分分为文理科两种:文科内容包括:抽样方法,总体分布的估计,总体期望值和方差的估计.理科包括: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值和方差,抽样方法,总体分布的估计,正态分布,线性回归等.这些以前是大学讲授的课程,现如今在中学的教材中出现,充分体现其重要性和实用性. 虽然所讲授的概率和统计内容属于简单部分,但是它为中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认识数学应用性的平台,为学生以后进入大学阶段学习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过度阶梯.

二、高中数学新课程“概率与统计”的内容和特点

1.统计

(1)随机抽样包括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

(2)用样本估计总体包括频率分布表、频率分布直方图,数字特征,如均值,方差等;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

(3)变量的相关性要求利用散点图来认识变量间关系;知道最小二乘法的思想,根据公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

2.概率

(1)随机事件的概念,频率与概率区别与联系.

(2)随机事件的基本事件数和事件发生的概率,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独立重复实验.

(3)随机数的意义,能运用模拟方法估计概率和几何概型.

3.教材特点

(1)强调典型案例的作用教科书无论在背景材料、例题和阅读与思考栏目的选材上都注意联系实际.

(2)注重统计思想和计算结果的解释.教科书中突出统计思想的解释,如在概率的意义部分,利用概率解释了统计中似然法的思想,解释了遗传机理中的统计规律.统计实验中随机模拟方法的原理就是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在古典概型部分,每道例题在计算出随机事件的概率后,都给出相应结果的解释或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做进一步的探究.

(3)注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由于概率统计本身的特点,统计需要分析和处理大量的数据,概率中随机模拟方法需要产生大量的模拟实验结果,并需要分析和综合实验结果,所以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就显得更为必要.

三、“概率与统计”的教学策略

1.突出统计思维的特点和作用

统计的特征之一是通过部分数据来推测全体数据的性质.因此结果具有随机性,统计推断是有可能犯错误的,但同时,统计思维又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它由不确定的数据进行推理随机事件的基本事件数和事件发生的概率也同样是有力而普遍的方法.因此使学生体会统计思维的特点和作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为合理的决策提供一些依据,以使学生认识统计的作用.

2.统计教学通过案例来进行,并要注重数据的收集

高中阶段统计教学应通过案例的进行,使学生经历较为系统的数据处理全过程来学习一些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从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具体的案例也容易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和方法的实质,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3.注重对随机现象与概率意义的理解

概率是研究随机现象的科学,概率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由于随机实验结果不确定,导致实验之前无法预料哪一个结果会出现,表面看无规律可循,但当我们大量重复实验时,实验的每一个结果都会出现其频率的稳定性.应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来体会这一点,可多设案例,多做实验来解决.

四、高考对概率统计部分的考查

第10篇

(一)具体考点及其分布

(二)试题特点

1.试题结构及相关字数的变化

2016年的全国卷Ⅰ生物试题结构继续沿袭往年的形式,但试题的总字数、答题空格数及答案总字数都发生了变化。试题的总字数有所增加;答题空格数虽然减少但分析原因或理由等表述性空格数增加,导致答案的总字数明显增多;图表2个,变化不大,维持在近几年1―3个的平均水平。这种变化体现了新高考对考生的快速提取、加工有用信息并利用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和组织语言进行书写表达等能力的考查。

2.三个必修模块所占比例的变化

从上表可以看出2016年必修模块的赋分比例发生明显变化,必修3权重的减幅和必修2权重的增幅均非常大。新一轮课改后必修3将成为选修模块,必修1和必修2仍为必修模块。2016年生物试题赋分比例的显著变化是否为了体现新教材模块的编排体系呢?

3.突显生物学的实验科学特点

第3题和第39题第(2)小题考查了实验操作步骤;第30题考查了实验结论;第32题第(2)小题考查了实验设计方案和实验结果预测;第29题、第31题第(1)小题、第32题第(1)小题和第39题第(3)小题考查了对实验结果与结论的分析和评价。高比例、全方位地对实验进行考查,突显了生物学的实验科学特点。

4.考查双基和主干知识,增强学科内的综合性

2016年高考生物试题仍然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考查主要内容依然集中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代谢、遗传、调节、微生物培养和基因工程等几个主干知识,发生变化的是非选择题没有再考生态部分的内容,选考题中没有再考查必修模块的内容。学科内的综合更加巧妙,如第6题把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与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结合起来考查;第29题对dATP、ATP和DNA的分子组成及其合成与分解过程进行了比较考查;第30题探究光合作用强度影响因素时考查了生物变异的类型;第31题考查了免疫细胞发挥免疫作用过程涉及的胞吞和胞吐。

5.注重考查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第1、2题均涉及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选择题第5题将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与人类对自然资源和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工程相结合考查;第6、31题考查人类遗传病、免疫与肿瘤关系,对在考生中建立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提升健康意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第29题考查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第39题考查微生物培养、第40题考查生物科学前沿技术基因工程,对考生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二、对新高三生物复习备考的建议

(一)研究纲领性文件和真题,把握备考方向

《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研究好这3个文件可减少复习过程中的盲目性,提高备考的质量。重视研究全国高考命题中心组命制的高考生物试题。

(二)制订科学合理的复习备考计划

(三)几个基本复习策略

1.用好教材,落实双基

考生要做到:①整体理解教材,抓住新课程3个模块重点介绍的3类科学方法,即模块1的观察与实验(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模块2的假说―演绎法(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模块3的系统分析建立模型(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②深入钻研教材,现行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栏目多,应特别关注教材中的《本节聚焦》和《本章小结》;③灵活运用和适当拓展教材,注重知识的整合、科学方法的渗透,对于高频考点要进行适当拓展;④回归教材、读透教材,归纳整理,储备答案。

2.建构理性思维模型

①利用系统分析法使学科知识结构化,如《分子与细胞》突出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这条主线:系统的结构――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发展、变化。②利用逻辑思维法寻找规律,突破难题,如遗传推理题、调节过程题、实验设计与分析题等。

3.建构小专题复习

小专题复习要突出“专”字。“专”字有两层含义:一是重点专题重点突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二是专攻薄弱,做100道题,不如找漏洞,集中精力解决困惑的问题和疑难杂症。不要每个专题平均使力、面面俱到。

(四)考生高考生物失分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1.对核心概念、原理及过程记忆不清,理解不透,从而不能准确答题。

对策:提高课堂听讲效率;利用读书时间加强对核心概念、原理及过程的理解记忆;做好易错小专题的反思总结。

2.审题能力不足,不能从题干和选项中获取关键、有效的信息,答非所问。

对策:审题时要尽量做到慢、稳、准,避免发生重复审题。审题时要特别关注四点:①生物材料(常规的或特殊的);②考查内容;③考查条件;④试题要求。卷面上所有小括号内备注的内容同样属于关键信息。

3.逻辑思维和分析推理能力较差,不能准确建立因果之间的逻辑关系。

对策:经常练习使用变量分析法解答问题,自变量(实验变量)因变量(反应变量);无关变量(控制变量)额外变量(干扰变量)。准确建立因果之间的逻辑关系。

4.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在表述上条理不清,层次不明,要点不全。

对策:平常练习中要分情况、分对象说明;呈现答案时思维不要跳跃,要做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5.答题格式不规范,用词不够专业,笔误、别字现象明显。

对策:总结常见题型的答题格式;研究考题或真题的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在答卷上把多写的删掉、把漏写的补上);对核心概念和专业术语要读、记、写相结合。

第11篇

关键词: 普通高中 职业高中 数学教与学 差别

数学是中学各学科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无论是职业高中还是普通高中的学生都要学好数学这门课程,无论是普通高中还是职业高中的数学老师都要教好数学。可是笔者从近几年的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发现,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的数学教与学存在很大的差别。下面笔者就这些差别谈谈看法。

首先,笔者研究了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学生之间的差别。

普通高中入学的学生中考成绩大多在600分以上。他们在初中就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较高。他们入学后对自己的人生目标都有明确的规划,那就是通过自己三年的努力,能够考取一个理想的成绩,将来有一份很好的工作。他们会朝着这个理想而努力奋斗、拼搏。而职业高中入学新生的中考成绩大多数低于550分,有的甚至更低。这部分学生在初中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进入职业高中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是留守儿童,有的在初中甚至被老师们认为是问题学生。有些地区的义务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合理,只评价考取当地重点高中的学生,所以这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被老师放弃。同时进入职业高中的学生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对自己未来的前途感到迷茫。即使是参加对口高考的学生,学习上也没有普通高中学生热情高。这就是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学生之间的差别。

其次,笔者研究了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数学知识体系上的差别。

普通高中数学的知识体系系统性强,知识点之间的连贯性紧密。在普通高中数学的知识体系仅集合开始到函数(必修1),空间几何体,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必修2),算法初步、统计、概率初步(必修3),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必修4),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同时还包括选修的教材两本。每册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系统性很强,环环相扣。如果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那么对普通高中的数学学习就会存在很大的问题。另外,在选修教材上还介绍了圆锥曲线、导数与微积分的知识点。因此整个普通高中数学学科的知识点有120个左右。而职业高中数学的知识体系没有普通高中系统性强,它包括集合、不等式、函数、基本初等函数、三角函数、数列、向量、直线方程与圆的方程、立体几何、统计初步、逻辑代数初步、算法设计与程序框图、表格与数组、编写计划的原理与方法、三角函数、参数方程、线性规划、复数、圆锥曲线及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等。比普通高中的数学知识点少了20个左右,同时职业高中的知识连贯性不如普通高中那样紧密。对于职业高中的学生而言,只要能把教材上的例题和习题全部搞懂弄透,就能考出比较满意的成绩,而在普通高中则不行。

再次,笔者研究了普通高中的高考与职业高中的对口单招的试卷的难易程度。

对于普通高中而言,就江苏省历年的数学高考命题特点来看,题型主要有填空题14题,每题5分,共70分。前10题属于基础题,后4题有一定难度。解答题为6-7道,共90分,试卷总分为160分。而对于理科生,还有附加题40分。学生解题时有时不能很好地审题,要想得到高分难度较大。同时普通高中每年的数学高考题在所有数学教材和课外复习资料上不可能找打原题,这也是普通高中数学比职业高中数学难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职业高中数学就江苏省对口单招而言,实体的形式主要有选择题10题,每题4分,计40分,填空题5题,每题4分,计20分,解答题7-8题,计90分,试卷总分共150分。试题的难易程度以基础题占主导地位,中档题或稍难题只占试卷总分的30%左右。有些对口高考试题能在教材上找到原题,更不用说在教辅资料上找到原题了。笔者通过对近几年江苏省对口单招数学试卷的研究和普通高考数学试卷的研究发现,每年的对口高考试卷都能在以前的普通高考数学试卷中或教辅资料上或多或少地找到一些原题。因此对职业高中学生而言,只要能掌握教材上的每道例题和习题,掌握好基础知识,就一定能在对口高考数学考试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最后,笔者就近几年的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差别做分析。

普通高中数学教学上课堂容量大,上课节奏快。例如在某地区高一一年就讲了必修1、必修2、必修4、必修5四本教材,在高二上半学期结束时就几乎全部结束了新科知识的全部讲解。如果普高学生上课稍不留神就会出现知识漏洞,这样不能将知识体系紧密联系起来,就会感到高中数学难学。

职高数学教学的特点是课堂容量小,上课速度较普高慢了很多,而且多以基础知识为主,职高学生学习数学比普高容易。但由于职高学生入学成绩较普高低,因此学好职中数学不是一件易事。

总之,通过笔者多年来对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学生,教材的知识体系,试题的命题形式,试题的难易程度和数学教学实践的研究,发现无论是普通高中的教学还是职业高中的教学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需要教者和学生共同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使我们的数学教学与学生成绩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档次。

参考文献:

[1]中学数学教育.

第12篇

关键词: 文科班 化学“小高考” 复习策略

高二文理分班后,语文、数学、英语和两门选修科目是高考科目,其他4门必修科目必须通过学业水平测试方有资格参加高考,因此必修科目的学业水平测试也被称为“小高考”。化学学科是文科班学生的“小高考”科目之一,也是一门令他们比较头疼的学科。因为,首先,绝大多数学生是由于高一时因学习不得法导致理化学习比较吃力,基础差,能力弱,题目不会做,考试成绩不好,学习自信心严重不足,怀疑自己的智力,讨厌理化。相较理化学科注重抽象思维而言,政史学科注重形象思维,只需背背记记即可,稍微好学一些。他们选择文科不是真正出于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而是逼不得已为之的。再加上政史学科不像理化那样有做不完的题目,学习相对轻松一些(懒惰心理使然)。其次,“小高考”是在进入高二后的来年3月举行,只有6个月左右的时间,既要完成选修一《化学与生活》的新授课学习,又要进行所考三本书《必修一、必修二和选修一》的一到二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4门必修同时举行“小高考”,年底前还要举行劳动技术省级测试,如果不过关,就一样不能参加高考。关键是高考5门科目学习不会停止,每天都有大量作业)。要想一次性全部通过,并尽可能得A(一门A高考时总分加1分,4门皆A,总分加5分),化学老师的压力确实比较大。面对这样的学情和考情,如何做到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益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下面笔者结合近几年带“小高考”的体会,谈谈高二文科班化学复习策略,不当之处,敬请行家批评斧正。

一、透彻研究《考试说明》,深刻领会考试要求和命题动向,准确把握备考复习方向。

“小高考”之前,省考试院都会公布命题的指导性纲领《考试说明》,老师一定要认真研究。因为,这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考试要求和命题动向,从而增强备考复习的针对性,实现复习效益最大化。研究《考试说明》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研究“小高考”命题指导思想。“小高考”“命题指导思想”阐述了命题依据、主要考查内容和能力要求,是“小高考”试题命制的核心。学习、研究这部分内容,要结合最近几年“小高考”试题真题和《考试说明》后提供的“典型题示例”等具体题目,考查这些题目所涉及考点和能力要求是如何体现“命题指导思想”的。

第二,研究“测试内容和要求”,关注《考试说明》的变化。《考试说明》在“测试内容和要求”中明确了“小高考”的命题考点及其考查时的相关能力层级要求,有助于备考师生增强复习的针对性,避免盲目性,提高复习效益。研究这部分内容时,要明确“小高考”有哪些考点和能力要求?这些考点和能力要求在近几年“小高考”中是如何考查的?与以往相比,考点和能力要求有无调整与变化?如有,体现何在?这样的调整与变化说明了什么?有可能会怎么考?所有这些,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复习中有的放矢。

第三,研究“典型题示例”。“小高考”《考试说明》后提供的“典型题示例”所选用的题目都是近些年的“小高考”真题,是《考试说明》中的“命题指导思想”和“测试内容和要求”的具体体现,具有很强的典型性。认真研究“典型题示例”,有助于备考师生粗略感知“小高考”的深浅难易,克服恐惧心理。

二、认真研究“小高考”试题。

在透彻研究《考试说明》之后,就要研究“小高考”试题了。研究“小高考”试题,不能仅满足于将这些试题做一遍,要在此基础上,研究试题的命题意图、命题思路、命题方法,预测揣摩命题趋势。还要注意研究试题与教材的联系,发现自己教学与“小高考”在考查方式和能力要求上的差距,进一步完善教学。在具体操作时,可以从宏观上研究历年考题找共性、研究近年考题找趋势、研究相同考点找规律、研究不同考卷找特点。微观上,分析“小高考”命题双向细目表,把握命题重点、命题难点和热点,了解哪些考点会重点考、反复考,找出命题规律,明确复习方向;对比近几年的“小高考”试题,总结命题的稳定性;结合考点和能力要求揣摩命题意图,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分析并结合参考答案的答题角度、表述方式、评分细则,培养学生规范答题习惯,做到该得的分拿足拿满,不应非智力因素而无谓丢分。

三、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文科班学生在高一时因学习不得法导致化学学习比较吃力,基础知识较差,题目不会做,考试成绩差,学习信心严重不足。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加强学法指导,告诉学生化学学习规律,从基础入手,由浅入深,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进行解题的过程中找到成就感,收获成功喜悦,积跬致远,从而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四、“三有”“六要”贯穿复习迎考始终。

在复习迎考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始终做到“三有”、“六要”是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根本保障。

五、围绕考点,夯实基础,兼顾能力,满足学生目标需求差异。

化学“小高考”的考点及其相关能力要求在《考试说明》中都予以了明确,老师在复习迎考过程中必须围绕这些考点进行复习,要求学生该记的概念和定义必须记住,该记的方程式必须会默,该记的实验现象必须清楚……要围绕这些基础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题目反复考查和训练,训练的次数多了,学生就自然记住了。基础知识过关了,通过“小高考”基本不成问题,因为“小高考”试卷的难易题比例是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的占分比例约为7:2:1。对于绝大多数文科班学生而言,能够“过关”。但对于部分优秀生而言,他们是需要冲A加分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设计题目时要适当兼顾能力,所设计的题目要让想冲A的这部分学生踮起脚尖跳一跳才能“够”到,要有一定的思维考查力度,否则这些孩子就不够“吃”。

六、实行“教学案”,坚持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强化“启发式”教学,努力构建和谐课堂。

在复习课教学中,要实行“教学案”,坚持备课组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备课时,要做到“五个一”和“一个二”,即集体备课由一个人主备、主讲、主修改、主编学案和练习,备课组成员回去后结合本班学情进行二次备课,以调整充实。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启发式”教学,关注知识的发生过程、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要以“问题”串联教学内容,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努力构建民主、平等、互动、关爱的和谐课堂,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七、坚持“四分原则”指导下的学生主体观,关注个体差异,共同进步、提高。

鉴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在复习迎考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四分原则”指导下的学生主体观――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分别要求,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分档提高,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因材施教,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