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建筑欣赏论文

建筑欣赏论文

时间:2022-08-09 19:05: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欣赏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建筑欣赏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图书馆;特藏资源;建设;建议

随着高校图书馆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藏书服务已难以满足高校师生教学和研究的需要,特藏资源建设逐渐成为各高校图书馆建设的重点[1]。特藏资源通常是指一个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资料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2],即根据本校的办学、专业、地区等特点以及主要读者群的需求特色,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一定特色和地区或行业优势的馆藏资源体系。特藏资源建设可为读者提供特色服务并提高图书馆的影响力,因此,建设特藏资源对图书馆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信息网络化的环境下,特藏资源的数字化将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呈现出巨大的作用。

华南理工大学是以工见长,理工结合,管、经、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以后简称为“我馆”)伴随1952年11月学校的组建而成立,随学校的更名、拆分和重组几度更名,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更久远的中山大学工学院、岭南大学工学院等图书馆。由于具有较长的历史沉淀,学校图书馆逐渐形成了以收藏化工、轻工、食品、材料、机械、电子、建筑等工科类图书馆藏为特色,同时兼藏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管理及少量文科类等图书资源[3]。本文将介绍我馆特藏资源的建设及利用等情况。

1 我馆特藏资源的建设

我馆很早就重视特藏资源的建设,1988年即建有特藏室,分类整理和收集校内外学者捐赠的特色书籍和保护古籍文献。目前的特色馆藏资源建设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1 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资源

收藏了1980年以来我校研究生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论文的纸质版本,同时置于校本部和大学城分馆中;还收藏了2003年以后上述论文的电子版本,可在我馆的电子阅览室全文下载,以方便读者使用。

1.2 古文献资源

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李明仲营造法式》、《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清式营造则例》、《天赖阁旧藏宋人画册》、《石鼓文疏记》、《中华民国新地图》、《越器图录》、《易县清西》、《园治》、《金陵古迹图考》、《万有文库》等。这些珍贵文献部分置于特藏室的展柜中,以便鉴赏和利用。大学城分馆藏有现存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以及《周易经传集解》、《大易通解》、《武经总要》、《释文纪》等文献。

1.3 馆藏书章资源

收藏超过50多枚,如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藏书、广东化工学院图书馆藏书、中大图书、暨大图书、广州师范专科学校图书馆藏、南昌市图书馆赠、湖北图书馆赠阅、龙庆忠藏书等书章。部分书章经过整理后专设展示栏置于特藏室供读者欣赏

1.4 特色捐献资源

主要有我校建筑学龙庆忠教授捐赠的以建筑历史与理论为特色的图书文献;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佑启的捐书;我校客家文化研究所原所长谭元亨教授的捐书等。这些捐献文献具有历史、学术、科研、教学等特色价值。

1.5 网上特色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馆从20世纪末开始对部分特色资源有计划地进行了数字化建库工作,同时参与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导航库和专题特色资源库、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的轻工技术图书数字化、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的中外文期刊联合目录数据库等特色资源的建设。目前,建成了数十个数据库与学科服务平台,如华南理工大学博硕士学位论文服务系统、土木工程与管理专题资源库、管理案例全文库、期刊评价与投稿指南以及机械与汽车、轻工与食品、化学与化工、土木与交通等学科的服务平台。

2 提高特藏资源使用率的措施

我馆的主页上专门列有学位论文和特色资源等栏目。图书馆通过主页呈现出其收藏特色,而特藏资源是吸引读者的亮点。对于特藏资源,可在特藏室查阅,亦可在电子阅览室或网络上查阅和下载,方便读者使用和共享。

在每年的新教工入职岗前培训和新生入学时,图书馆配合学校进行介绍,使新教工和学生很快了解我馆馆藏特色和本校师生的学术研究现状。研究生或本科生进行毕业论文或设计时,通过查阅本校特色资源,很容易了解本专业和本课题的研究进展;在论文撰写阶段,通过查阅博硕士论文数据库或期刊评价与投稿等特色资源,了解论文写作的要求与规范。在接待各参观团体时,除介绍一般馆藏资源外,侧重介绍网络特色资源和参观特藏室,把特藏资源作为我馆向外界展示的重要窗口。

3 丰富特藏资源的建议

目前我馆的特藏资源还不够丰富,利用率亦不够高,有待于进一步开展下列方面的工作:

3.1 收藏本科生的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及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文献资料

因为本科生是学校的主要部分,收藏这些资源,便于学生寻找相关资料,有利于规范本科教学和激发本科生的学习积极性。

3.2 收藏本校教师编写出版的教材、教学参考书、专著及重要的设计作品等资料

这类文献读者较多,分类整理和收藏有利于师生们充分利用这类资源,同时提升学校的影响力。

3.3 收藏本校师生发表的高水平论文资源

如收藏SCI、EI、ISTP以及在国内高水平杂志上发表的高水平论文的题目。由于学校科研处已委托图书馆进行这类资源的检索,每年专门印刷一本有关此方面的资料,图书馆应注意收藏,在此基础上可以专门收集在公认的著名杂志上发表的少数论文。

3.4 收藏工业设计和建筑设计等特色文献资料

工业和建筑设计是我校许多师生研究的内容,这些资料的收集有利于提升师生的设计水平。

3.5 丰富收藏具有地方特色的古籍、善本或名画等

可通过鼓励师生和校友捐赠及购买等方式增加这些方面的资料,增加我馆的文化内涵。

3.6 特藏资源的完全网络化

资源网络化可方便师生随时随地充分利用学校的特藏资源,提高其使用率。

总之,通过我馆员工、学校师生及热心人士的共同努力和不断完善,我馆特藏资源将变得越来越丰富,成为广大读者欣赏、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资源。

【参考文献】

[1]金以明.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6):93-97.

第2篇

【关键词】新有机建筑,设计观念,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建筑行业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果,对我国经济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注入了新的活力。伴随着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的出现,人们对清洁,节能,生态,环保的建筑有着更多的青睐,而新有机建筑就是一种可以满足人们这种需要的建筑结构,通过遵循自然建筑与周边相关事物的内在自然规律,使得建筑设计更加生态发展的需要,更加符合低碳节能环保的社会经济需要,在生态环境恶化,能源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加强对新有机建筑设计的分析探讨,具有深远意义。

二、有机建筑设计概述

1.有机建筑的概念

有机建筑(organic architecture)是现代建筑运动中的一个派别,代表人是美国建筑师F•L•赖特。这个流派认为每一种生物所具有的特殊外貌,是它能够生存于世的内在因素决定的。同样地每个建筑的形式、它的构成,以及与之有关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都要依据各自的内在因素来思考,力求合情合理。这种思想的核心就是“道法自然”(赖特十分欣赏中国的老子哲学),就是要求依照大自然所启示的道理行事,而不是模仿自然。自然界是有机的,因而取名为“有机建筑”。

2.手法主义与结构突破

波浪的曲线、不规则扇形、阶梯状平面,作为其具有代表性的三个有机形式语言,在他的设计中重复出现。阿尔托在纽约世界博览会芬兰馆通过内部空间的塑造,给使用者带来真实的空间感受,空间体验变成一系列的发现,从而达到了空间的连续性、整体性。芦原信义认为阿尔托是“用加法创造空间”,即先确定内部,再向外建立次序,虽然对外部空间会有一些损失,但是内部功能及空间理想状态能得到充分研究,所以每个局部都十分人性化、充满关怀。赖特则借助于建筑结构的可塑性和连续性去实现空间的整体性。用面或边界代替承重墙是赖特“捣毁方盒子”理念的全部内容,他引出了悬臂粱的概念,这使角柱丧失支撑功能,角落被打开,盒子随之消失,楼板和屋顶在空中伸展开来。而他的有机一开始便意味着把混凝土悬臂设计成自然、树状的形式,这种形式的构思从装饰引申到整个结构。

三、新有机建筑的特征及其手法运作

随着人类价值观念的转化,有机建筑试图重新诠释“建筑—环境—人”的关系,从人与自然的宏观高度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深入考虑建筑问题。在建筑界,新有机建筑受到不同学派的启迪,以现代建筑偏情一支的理念为基础,发展中的有机建筑作为一种“活着”的传统,秉承继承与发展并行的思想与方法以及共生与互动的原则,随着意识与技术的变革不断的修正、拓展和深化,并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实践中,表现为一种多元综合、交叉与互补的趋势。

1. 混沌有机的同一整体:“人—建筑—环境”系统的建构

新有机建筑将“人—建筑—环境”视为有机系统的同一整体,并有意识地促成三者之间的互动与同构。

(一) 共生与重构

在与环境关系的处理上,有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从适应性的有机融合转向更为主动的共生,甚至对环境进行重构。建筑与环境在自然与社会层面上的有机结合,作为所在环境内在自然结构秩序以及历史文脉的再现与延续,反映自然与人文形态的秩序性与复杂性;建筑生成后进一步与所在环境相互作用,与环境形成多重的动态有机关联与提升。

(二)建筑介入环境的方式

有机建筑以动态、谦逊的方式介入自然,嵌入、隐埋、隆起、融合、扭曲、翻转、皱折、切割多元化的手法随机应用或交揉构成,形成丰富的大地景观系统。其中与基地构架的契合是一项重要内容。

2.建筑形态与空间的多层次建构

(一)分形几何的转换应用:基于整体的尺度层级体系建构

从生态系统的观念来看,建筑自身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整体,并存在一系列的子系统,如结构构架系统、表皮系统、空间系统、设备系统等,每一个系统都有不同的尺度层级。

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分形几何,将分维、尺度层级与自相似性等特性引入到设计领域,为表现复杂的结构、动态与韵律提供了灵感和尺度。比如,土层的隔热保温、保湿性能营造了展馆内的稳定气候布兰塞尔住宅“V”字形的体态两端与草地相连,中部缓缓凸起,使用空间被巧妙地埋于地下,屋面铺上植被融入环境横滨国际客运码头通过扭曲、褶皱和升降形成连续的表皮与空间,并隐喻“山谷、丘陵、缓坡、洞穴”。

(二)连续空间的建构

当代新兴的拓扑学为有机建筑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拓扑界面的流动性和粘连性消解了传统建筑学中墙体、地面和屋面之间的界限,使建筑空间融为一体。

乌什达一梵德雷建筑,以连续、丰富、整体且形态自由的空间隐喻灵活柔软的内脏,建筑将传统意义上模块化的地板、墙壁和天棚等建筑语汇以一种粘性的流动感表现出来,住宅内部与外部空间形成流动与互动,空间与活动的安排仿佛一个戏剧性的事件

(三)人性化的场所建构

除了建筑形态与空间,当代有机建筑还特别注重场所的建构,关注人造空间与自然空间的交互,注重多重事件的发生与体验,并尽量避讳传统建筑语言的片断性,追求深层次开放的有机空间体系。有机建筑追求自然意趣、奇异空间以及戏剧性故事情节的营造,从注重视觉的空间构成到注重感觉(听、触、嗅)的场所营造,还有对历史记忆的关注等,当代有机建筑完成了从空间到场所的革命性飞跃。

3.建筑“机能”的生态模拟:能动、动态与主动

进化中的生命有机体,在资源消耗上往往最为节约,而且具有自我调整能力。有机建筑旨在像有机体一样适应环境、优化自身机能,实现高效、低能耗与有机更新。新有机建筑关注建筑与气候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与互动过程。劳伦·亨德尔森(Lawrence Henderson)发展了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的适应观,认为有机体与环境存在双向互动和协调的整体关系,强调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并产生关联与影响,各个有机体为适应这些影响而产生变化。

有机建筑把万物变化的生动过程与静态形式结合起来,形式追随“能量”的过程,服从(而非抵触)自然界中各种活跃的力量并由此而生成特定的形态。这种“能量”,包含着自然结构的力量、风力、热流和水流、地能、电场与磁场,以及人体具有的微妙能量,如精神、意识等。这些能量的有机整合与互动,可以形成适宜的人居环境。

四、结束语 自然万物是进行新有机建筑设计的灵感源泉,这是有机建筑崇尚自然,遵循自然内在规律的特性所赋予的。在有机建筑设计过程中,任何有生命的机体,他们的内在结构和外部形态都会对有机建筑设计有着深远的启迪和影响,因此,在进行新有机建筑设计过程中,要本着尊重自然规律,遵守一切事物的内在联系的原则,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使得建筑整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使得建筑整体能够和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条件都能够有机的和谐共生,这种设计思想,不仅仅有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对促进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创造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总之,这是新时期一种值得推广的建筑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李世芬 冯路 新有机建筑设计观念与方法研究 [期刊论文] 《建筑学报》 ISTIC PKU -2008年9期

[2]君钧,室内设计中的生态主义——未来的室内设计[会议论文] 2003 -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学会2003"欧神诺"南京年会暨国际学术交流会亚洲室内设计联合会

[3]杨瑞,莫金汉,张寅平,蜂窝光催化反应器实用设计方法及其应用[会议论文] 2004 - 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年会

[4]汪幼江,陈琦,用建筑设计理念营造城市夜空间[会议论文] 2009 - 北京照明学会成立30周年暨四直辖市照明科技论坛

第3篇

一 审题及写作范围

本次作文的核心是“学会欣赏”。所谓欣赏,就是指人们用审美的心理、用审美的眼光,对客体进行细致入神的观赏和体味。围绕此话题写作范围很大。

可以让人学会欣赏大自然, 欢歌鸣叫的鸟儿, 粲然怒放的花儿,无语凝重的远山, 来去匆促的河流,空旷与落寞的戈壁, 令人怦然心跳峭壁。

可以让人学会欣赏人类几千来的人文艺术, 满怀崇敬地去欣赏一幅画,一首歌,一行字,一幢建筑物。

更重要的是让人学会欣赏人自身, 因为欣赏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理解和沟通, 也包含了信任和肯定, 欣赏是一种激励和引导, 可以使人扬长避短, 更健康的成长和进步. 其实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渴望别人的欣赏, 同样每一 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 学会欣赏是一种爱, 人与人之间在互相欣赏之中, 世界才能充满爱!

当然还有其他事物。如生活,生命等等。

二 文体及思路

1、一般思路

本次作文的中心是“学会欣赏”,“学会”两个字最重要。为何要学会欣赏,如何学会欣赏, 写成议论文是很容易想到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此最常见的观点是“要善于去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长处”,去“就有道而正焉”等等。写出这样的中心,再加字通句顺,文章的基准分就有了。

2、拔高思路

A 聪明的学生,或者说会写的学生,会在“学会”与“欣赏”两词之间再展开一下,文章就会更深入、更充实一些。如:“辩证地看别人的优缺点”,“如何看到别人身上不被常人注意的长处”,甚至“要学会欣赏别人的缺点”,“会欣赏也要一分为二”,“学会欣赏的目的是‘正己’”等等,在这些方面有所论述,生发开去的文章,往往得分较高。

B 每次作文所给的话题都很宽泛, 的思路是将其具体化, 而围绕话题加前缀或后缀又是很有效的方法。如本次, 就可将话题具体化为 “学会欣赏自然”, “学会欣赏书法”,“学会欣赏建筑”,“学会欣赏他人”, “学会欣赏爸爸”,“学会欣赏老人”,“ 学会欣赏创伤”,“学会欣赏困境”,“老师应学会欣赏学生”,“领导要学会欣赏下属 ”,“农民学会欣赏农民”,“女人应学会欣赏女人”等等。注意这些话题往往是别人最容易忽视的, 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自然会打动阅卷老师。三种文体都可写。

C 本次作文写成记叙文有一定难度, 但是不是不能写, 最常规的思路如“我学会了欣赏父亲”这类题目就可写成一般的记人文章,再如“我学会了欣赏某个同学”这类话题,要保证三条∶第一所记之人是你曾轻视、甚至伤害、如今感到愧疚且有点味道的人;第二结尾围绕话题点题, 并用“时间已过去几年了, 其人,其事使我学会了欣赏别人”这类话进行升华”;第三拟个温馨点的题目,如“你在我眼里最美”、“心香一瓣”等等, 在加上故事本身的分量, 不会得低分。

作文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1、偏题走调。用不同的眼光看人看事, 这不错, 但以“什么样的眼光”, “什么样的角度”并非本话题中心, 什么样的“眼光”“角度”必须落到欣赏上, 有的文章通篇没有“欣赏”两个字。这当然偏题了。

2、不会议论。有的学生选择了“议论文”,但不懂“议论”。一是通篇写成记叙文,诸如“学会欣赏老师”。另一种是在举例论证时,“例子”中加入太多的记叙、描写。为何欣赏这个人,如何欣赏这个人,不在“为何”、“如何”上做文章,“叙”远远多于“议”,这就不符合文体要求了。

3、空发议论。全文反反复复地唠叨要“学会发现、欣赏别人的优点”,而“为什么”要“发现、欣赏”,“如何”“发现、欣赏”全然没有,也就是说既无“摆事实”,也没“讲道理”,这类空洞文章也为数不少。

4、材料俗套。要会欣赏“平凡人”身上的优点,是大多数学生的论点,而要“例证”这一观点时,则言必称“徐虎”,话还谈“徐素丽”,大量的重复、雷同 ;再就是举身边同学或自己的事为例,根本没有说服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阅读少,积累少的毛病。

第4篇

关键词:武汉高校;建筑;英语标识;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152-02

一、现状分析

英语作为国际化的语言正在越来越多地被当作不同文化间沟通与交流的桥梁,高校内英语标识能展示一个校园群体积极建设,传承和传播本校园自身的文化的意识。从传承角度而言,挖掘建筑名称的历史由来及其内涵寓意,掀起一场传承校园文化的风暴,使全校师生更深刻地理解校园各建筑的文化内涵;从传播角度而言,英文建筑标识为校园内外的留学生及国际友人提供个性鲜明且极具人文气息的英文指示标,方便其出行的同时也达到传播校园文化的目的。本论文以武汉理工大学为样本,并选定以校园内最醒目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的名称为具体研究对象,研究出一套系统完善、具有特色的建筑物英语标识语,并将此研究精神和方法推广到更多高校。本次论文将会切实地为武汉理工大学的文化建设和传播带来益处,并惠及更多的大学校园。同时这一研究过程也将丰富英语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为翻译理论的实践运用提供机会。

二、翻译策略

本论文中我们使用到的主要翻译理论有归化法、异化法、音译法、形译法等等,具体优缺点如下所示:

归化法(Domestication translation):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异化法(Foreignization translation):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音译法(Transliteration):顾名思义,是一种译音代义的方法。多用于专有名词、民族特有事物名词以及无对应词的翻译。音译法受到了广泛的使用,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它可以使翻译具有异国情调,简洁明了,起到填空补缺、限定和扩大已有术语,使音译词语义更加准确等作用。与此同时,一些译音不统一、译音不准确,致使错误联想等不规范的现象也是其弊端。

形译法(Figure translation):用英语常用字母的形象来为形状相似的物体定名。该翻译方法可以省略很多复杂的诠释过程,使译文简洁明了、形象生动,更易于理解。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根据本校建筑的风格及特点,将表面矛盾而实质互补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相结合,辅以音译法、形译法和意译法等翻译方法,将五种翻译方法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初步得出我校12个代表性建筑的英语标识语。

三、研究结论

以下列举三个具体翻译实例加以阐述各种翻译方法的使用:

1.鉴湖广场。鉴主广场名字源于其所在的位置――本校鉴主大楼正前方。鉴湖校区内有鉴主、鉴2、鉴3等教学楼,由此可见,“主”字是为使鉴湖校区各教学楼之间相互区分之便利而用。但实际上整个鉴湖校区的湖泊和广场都分别只有一个,即我们可以直接称鉴主广场为鉴湖广场,如此一来减少了翻译的障碍又不损该广场的所指实际意义。至于鉴湖一词,其意指湖面平静如镜,可照鉴湖边山水、游人和建筑,使人在游湖时犹如在画中游览。“鉴”即为映照,由于“鉴湖”含义丰富,所以需要翔实的文字解说才使观赏者明晰,而名称翻译最忌拖沓冗长,兼之鉴湖作为本校知名景点,其中文名字因简洁而广为人知,外国学生也习惯称其为“Jian Lake”,所以此处我们对“鉴”字采用音译法,取其音“jian”以同时方便中外学生。因此鉴主广场的最终英文名称为“Jian Lake Square”。(对于鉴湖名称含义的解说,本研究建议校方在鉴湖景点处设立中英文双语解说的石碑以使中外学生更好地了解其命名内涵。)

2.风味食堂。此处对于“食堂”我们选用cafeteria,简称café,它一方面指自助式餐厅,另一方面指可在露天餐饮闲聊的地方。而canteen指较为嘈杂的食堂。针对风味食堂二楼为自助餐或称菜的用餐形式,且在门口建了露天用餐的阳台,cafeteria更适合这样轻松随意的用餐情调。另外,此食堂“风味”二字表达了此食堂食物有当地风味当地特色的含义,若使用归化法或音译法,则不如此处选择的异化法表达其丰富内涵,帮助外国留学生理解其含义。因此我们将风味食堂的英文译名定为Local Flavor Cafeteria.最终采用的异化法翻译。

3.鉴主大楼。鉴主大楼是一座形似英文字母I的建筑,留学生广用I-Building指代这座大楼。又由于鉴主大楼是我校计算机实验室集中地,使用以字母I开头的IT一词,既表明了其信息技术的功能特征又符合其外部特征。此翻译使大楼名称的形与意达到完美结合。因此我们采用了形译法和意译法将鉴主大楼译为IT-Building。

四、结语

建筑的英语标识的翻译工作,看似是小事,其实直接关系到一个校园、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整体形象。校园内规范优美的标识语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因此更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但英语标识的翻译不同于其他种类的翻译,其社会性较强,要做好其翻译,除了要提高译者的水平,翻译得专业准确、富有人文关怀,还要形成完备统一的建筑标识翻译体系。为此,本研究也将在该方面不断深化认识。未来,我们期待一套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处处皆英语的环境成长,让外国友人来华工作学习旅游都不再迷失方向,让每个中国人提起都引以为傲的建筑英语标识系统,也愿意为它的到来不懈地付出我们的努力!

参考文献:

[1]Bassbett-McGuire,Susan.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88.

[2]Schulte,R. & J.Biguenet.Theories of Translation. 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

[3]马秉义.汉译英基础教程[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第5篇

关键词:滨水建筑;滨水空间;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item foreshore water construction present situation characteristic, and studi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hore water architectural design practice present situation through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Proposed that the viewpoint of waterfront building a series of change development, elaborated waterfront constructs the influence that the turn of expression of space as well as constitutes to adapt to the modern city to change the request of development day by day.

.Keywords: cultural awareness; ecological awareness; university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 G2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理论与分析

1.1滨水建筑的定义

滨水建筑作为一种类型建筑,是以滨水地貌特征与建筑体块构成之间的关系为研究设计对象时进行划分的,它是水体界面周边建筑各种内外空间的总称。滨水建筑与滨水区关系紧密,滨水区是以水体为主要构成部分,并且涵盖了被水域环境影响的陆领部分,滨水区是人类活动较为密集的,丰富的场所空间,并且在现代城市中,环境优良的滨水区可以对整座城市带来积极的正面影响。它是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特别是各种水体如溪、河、江、海洋旁边的土地。根据毗邻水体性质不同分为河滨、湖滨和海滨。滨水建筑的概念也由此引申而来,指处于滨水区内,并与之产生关系,发生相互影响的建筑。

1.2滨水建筑空间的分析

从诸多见建成的滨水建筑中,我们不难发现:相比常规的滨水建筑而言,亲水过度空间的比重明显加强。笔者认为这是大多数建筑师在项目设计中,重视了以“人、建筑”和“水体”中心的交流活动的结果。

在新建成的滨水建筑中,建筑师采用多种空间相结合的设计手法来增加交流活动场所:有的结合临水交通空间(见图1),采取扩大绿化水平空间、局部放大走道等处理手法来增加;有的结合共享室外空间,采取立体化临水界面、设置滨水小品、放大竖向高差等处理手法来增加;也有的直接整体架空滨水底层作为全开放的公共活动平台,加强建筑与水体内外的部的相互交流。

2滨水建筑设计内因:城市发展带来的滨水空间的变化

2.1滨水建筑的发展变化

在原始封建社会中,由于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较为落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作用甚少,依赖,顺从自然环境变化,所以此时期的滨水区环境质量良好,江河地区成为人类行为活动的主体地段,而沿河而建,依水而成的滨水建筑为人们的各种活动提供实体庇护,与人们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在工业社会里,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开始,滨水区为了满足工业化社会的各种要求,被改造成各种工业区,码头区,这导致滨水空间独立功能单一。人类社会经济取得繁荣的代价是良好的滨水自然环境被破坏,水体质量逐渐下降。到了工业社会中后期,交通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公路,铁路,航空等运输方式超过并代替所有的水运方式,曾经喧嚣一时的码头、港口开始日益冷清,逐渐衰败,缺乏维护管理,渐渐无人问津。滨水区被破旧简陋的仓库厂房占据,成为市民不愿接近也无法接触亲近的地段。在这一时期滨水区的总体开发呈现功利化倾向,以工业建筑为主体的滨水建筑使人和滨水环境开始疏远。

现代社会,滨水区建筑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滨水自然环境随着人们意识的理性回归得到逐步改善,而滨水用地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形成了新的城市中心和热点。大量商业建筑,居住建筑往往愿意沿河依江而建,建筑风格多样,造型优美,建筑质量逐步得到提高,这使得滨水建筑又重新参与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并且形成了滨水 环境理性回归的意识形态。

2.2滨水建筑的影响

滨水建筑及其周边过度空间充当着临水界面的照看者和监管者角色。当建筑与水体保持良好的交通、视觉联系时,水体所带来优美的滨水风光能够给予人以积极的心理暗示,并吸引着人们前来欣赏。良好的视野导向关系,若临水空间场所中出现什么状况,周围的人可以立即察觉,并迅速作出反应。若滨水建筑关系及邻里关系混乱,会导致临水空间整体环境质量下降,大幅降低人们活动行为的观感体验。交通和视野的阻拦,使人产生遥不可及的感觉,并且会让滨水建筑空间成为缺乏管理,滋生犯罪的场所。

3.滨水建筑的建设

3.1 国外滨水建筑实践

悉尼的杰克逊港湾,现已成为滨水地段设计的经典案例之一,其原本是古老的历史港湾建筑,由于规模的扩大和相应的功能发展要求,港湾于上个世纪期间陆续进行改建。在改建的过程中,不仅仅充分考虑了留存保护古建筑的原貌,并通过设计手法赋予其新的功能意义。现在,它已成为一个成功的旅游中心,该地段标志性建筑为悉尼歌剧院,其它各项设计都围绕这一主题,充分展现了滨水建筑的亲水化,地域化的特点。

3.2国内滨水建筑实践

张家界“滨水空间的有机联系,山水结合”

(1)明确定位,展示地域特色:在张家界明确定位为最具有宜人自然风景和文化韵味的国际旅游精品城市的前提下,根据此理念理性发展展示出张家界滨水空间的特色。以湘西地域文化为背景,在设计中重点塑造符合张家界自身特色,良好的滨水空间整体形象。

(2)在合乎尺度理性控制的背景下,显山露水;位于山体以及滨水空间周边的建筑,其高度应该严加限制,使之符合城市山体,水体整体效果,营造出良好的城市景观。对现有影响城市滨水景观的建筑应逐步进行整改,对未来的各类建筑建设应从规划上予以有效控制,避免山体和水体的景色风光被拒之于城市之外,使张家界山水城市的地域化特征得到充分的展示。

(3)有机更新,提升品位:在对于老城区的改建上,应考虑到老城区原有的城市肌理关系,而不是生硬拆掉老旧的房子,按山水城市的理念重新设计。应维护好城区传统中原有建筑。丰富老城区使用功能,复合上新的山水城市设计理念,使之成为具有一定接待能力的休闲服务区域。

(5)宜人滨河,宜居城市:充分利用澧水两岸的滨水空间,创造亲水空间,使城市空间更加灵动,成为生态宜居城市。

3.3 结论

综上所述.滨水建筑与居民滨水生活关系经历了贴近-疏离-回归贴近的过程,我国60多年的发展历程,现阶段的城市建设正处于理性回归的时期。需要好好认识到滨水建筑的价值,让其回归城市,回归社会,重新表达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一个关系到公共大众生活领域的问题,只有满足人们生活物质和精神要求,才能最终建成得到公众支持的滨水建筑与环境,并赋予城市社会以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与外部环境》.张建涛.刘韶军.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2 《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张庭伟.冯晖.彭治权.上海张庭伟.冯晖.彭治权.同济大学出版社张庭伟.冯晖.彭治权.2002.

第6篇

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使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计算机辅助设计源于计算机图形技术的产生,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研究构想发端于1950年,但使用计算机绘图的最早记录是在196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伊凡·苏泽兰在美国计算机联合会会议上发表了名为《画板》的博士论文,从而开始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发展历程。他从1950年开始着手开发通过图形技术来处理人与电脑交互对话的操作系统。1963年,这套以电脑主机、显示屏、光电笔和键盘为工具的图形画线系统得到实现。这套图形画线系统开发和引进了许多计算机绘图的基本思想和技术,使用户可以运用电脑画出直线、复杂曲线以及简单的标准部件。

最初CAD被解释为“计算机辅助绘图”,由于当时计算机在设计上的作用是替代传统手工绘图的一种新工具,但随着后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CAD的含义也在不断变化扩展,随着20世纪70年代像素的产生、80年代三维曲面造型系统的开发等,使电脑绘图从只能用“线”这一基本绘制元素发展到可以用点、面、体进行绘制计算机图形,从而使CAD的含义也发展成现在人们比较熟知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这个概念了。1970年的威尼斯双年展首次接纳了计算机绘画作品,这也标志着新的视觉艺术形式的诞生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我国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与国外计算机辅助设计发展的轨迹相似,国内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研究与应用基本上是从各高等院校发展起来的。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迅速发展以及计算机的进一步普及,在环境艺术设计和创作领域,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

二、我国计算机辅助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

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重要的技术工具,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得到普遍应用。在20世纪90年代前,国内对环境艺术设计效果的表现是使用手工绘制的方法,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开始在我国建筑业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在建筑设计表现领域以不可逆转的潮流迅速发展。尤其是到了20世纪末,计算机辅助设计逐渐成为建筑效果表现的主流。起初,设计师主要运用AutoCAD软件进行施工图的绘制,在方案阶段还以手绘为主。但随着相关专业软硬件的更新和进步,它自身的强大优势得以显示,同时对传统手绘表现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冲击。

随着近十几年来我国计算机辅助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计算机建筑效果表现的类型己经有了很细致的划分,可以分为:计算机建筑效果图、计算机建筑漫游动画和计算机建筑效果虚拟现实。计算机建筑效果图主要是通过3DSMAX,Lightscape,Photoshop等计算机软件制作的静态的效果图。通过计算机三维软件从平面、立面数据中得到透视图,透视点位置及视点角度均可变换,然后再渲染出二维图像,这种方式是目前社会上应用最广泛的。计算机漫游动画是利用3DSMAX软件的三维动画功能,在建筑物的室内或室外的设计阶段就能以可视的、动态的方式全方位展示建筑物所处的地理环境、建筑物外貌和各种附属设施以及建筑物内部空间的效果,使人们能够在未来的建筑物中漫游,因而成为建筑设计方案及装修效果展示、建筑方案投标、论证、评审的有力工具。

三、计算机辅助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

当前,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比如各种方案的汇报、投标以及招商广告中随处可见,从而出现了大量的绘图软件的教程以及在教学上更加重视计算机绘图软件的教学课程。人们更多的关注计算机技术,想方设法掌握各种绘图软件,在模型、材质、灯光以及各种渲染技法上花费大量的时间,而忽略了最终的效果图的艺术性。计算机辅助设计是科学与艺术以及计算机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的边缘学科。计算机辅助设计在视觉艺术创造规律、形式法则和审美方法与传统的艺术设计是相同的。所谓视觉艺术,是通过人的视觉感受而将客观内容纳入主观心灵并予以对象化呈现的艺术形态。一些美学研究者认为,从审美主体的角度来看,艺术离不开创造者和欣赏者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都要通过一定的感官和相应的感性物质媒介,前者创造出审美对象,后者达到审美愉悦。所以说,作为视觉艺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作品既要真实的描绘场景,又要使欣赏者达到审美偷悦。不可否认,人们的欣赏水平在不断提高,求新、求异的视觉口味也越来越高。这源于技术的发展、审美的进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于社会和艺术创造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在计算机辅助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初级阶段,设计师的目标是使效果图具有真实感,能够模拟未来场景的真实效果,具有一定的实用性。目前的计算机建筑效果图的风格单一,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不断提高的视觉口味。计算机建筑效果图既是表现的技术同时它又是视觉艺术。设计师创造出审美对象,筑物内部空间的效果,使人们能够在未来的建筑物中漫游,因而成为建筑设计方案及装修效果展示、建筑方案投标、论证、评审的有力工具。使用的软件有Creator系列三维建模工具及Vega场景管理软件。计算机建筑效果虚拟现实技术强调的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采用的是人与人之间自然的交互方式。它可以实现逼真的、纯三维的场景,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完全由用户自由控制在场景中漫游。作为建筑师可以从多个角度观察建筑方案,所以说虚拟现实技术不仅可以使用于建筑表现,而且也是一种推敲方案的有利手段。VR技术在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将给环境艺术设计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设计师创造出审美对象,要使欣赏者达到审美愉悦而不是审美疲劳。为此,根据目前我国计算机辅助环境艺术的发展情况,未来计算机建筑效果图应呈现艺术化、人情化和多样化趋势。

参考文献:

[1]邓庆尧.环境艺术设计[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2]张绮曼.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室内设计的风格样式与流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张绮受.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一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李小艺.环境艺术设计的新视界阅.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李砚祖.环境艺术设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7篇

关键词:旅游;文化;公共关系;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1-0055-03

一、国内关于图书馆旅游服务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发表了一些关于旅游的论文,如张晶与牛淑红的论文“图书馆开展旅游信息服务策略探讨”,王新利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文化旅游、建设旅游文化的实践”,宋玉珍的“旅游与图书馆”,周立飞的“公共图书馆开展旅游信息服务的内容与方法”。这些文章讲的是图书馆为公众旅游服务,为旅游提供信息。

图书馆是一种文化,一种优质的文化景观。我们要开发这种文化景观,宣传图书馆文化,普及高雅文化,通过文化旅游,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宣传优秀文化。这既是旅游,又是文化普及宣传活动,又是培育人们的图书馆意识。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经济收入提高了,人们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增加了,人们积极投入景观旅游与文化旅游。图书馆的文化遗产为旅游服务,可以产生经济与政治的良好作用,满足人的多样性需求,提高个人的文化层次,增加新知识。

二、国外图书馆旅游研究

美国国会图书馆专门有一项服务,即用户参观国会图书馆,可以请图书馆员作导游,也可以使用图书馆的有关设备进行自助式电子导游。英国国家图书馆也开展这项活动。发达国家的图书馆网站上大多设有图书馆虚拟旅游窗口,如波斯顿图书馆虚拟旅游。让用户参观图书馆的各项展览与图书馆建筑、艺术图案与形象。1976年Sim.Yong Sup著有《美国默瑟县社区大学自助式图书馆旅游方法》一书,1980年Miller.A Carolyn发表了论文“一系列图书馆的旅游”,1989年Lawson V.Lonnie“使用计算机解说代替传统的图书馆旅游”。这些著述表明,发达国家重视图书馆文化旅游,积极开展图书馆旅游,通过图书馆旅游,让用户了解图书馆、热爱图书馆、热爱知识、热爱文化,从而积极有效地使用图书馆。事实上,世界上著名的图书馆,如美国国会图书馆、英国国家图书馆、亚历山大图书馆都是热门旅游景点。

BDI&NTC(意大利数字图书馆与旅游文化网络)意大利2008年开设图书馆管理员文化旅游课,讲解数字化资源,评估文化旅游服务,上网“Internet cuhurale'’(2009)可以检索书目,数字化旅游资源,意大利图书馆的旅游栏目,开发旅游路线,进行旅游资源展览,文本导游,开发文化旅游线路。他们把旅游酒食线路、历史一文化遗产线路、朝香线路、科学亮点线路与Tuscany旅游线路进行整合,整体布局,统一规划。Tuscany线路中的佛罗伦斯科学史博物馆,它整合了多种资源,如地理、绘画、宗教、图书馆、保健与修道院。Tuscany线路由国家中心图书馆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游客提供旅游书籍、手册与其它资料,网上提供链接、GoogleEarth与图片长廊、大量的信息与若干种语言的信息。

整合旅游与文化资源,合作开发。各单位合作,公与私合作,进行开发,满足人们文化知识学习的需要。有些文化景点远离城镇,设法拉近。拉近知识区域与文化区域的距离,创造虚拟线路,让人们从图书馆目录找到资料,在博物馆看到物体。

三、图书馆文化旅游的意义

我国的经济建设持续高速度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显著提高。伴随着而来的是文化建设的。党的十七大文件高度重视新时期的文化建设,我们必须提高人民的图书馆意识,使人们知道图书馆,知道图书馆是干什么的,知道如何利用图书馆。现在人们已经很重视文化,重视教育,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已经把文化教育放在第一位。开展图书馆旅游,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即有利于图书馆事业,也适应了时势的发展。

经济发展以后,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的内容一般为两点,一是自然景观,二是人文景观。人文景观一般是古建筑、宫殿、祠堂、庙宇、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当然也包括图书馆。

天一阁每天游人如织。天一阁值得一游,是因为它是我国古代藏书楼的典范,含有深厚的文化积蕴。古越藏书楼、嘉业堂、铁琴铜剑楼、海源阁、故宫里的文渊阁……等都是旅游景点。

现代化图书馆更是旅游景点,更值得人们一游。

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深圳图书馆……是人们喜爱旅游的景点。想参观这些图书馆的,主要是青年人、大学生。

不同的图书馆对于不同的人具有吸引力。即使是县图书馆,也可以作为旅游景点。农民如果可以到县图书馆旅游,了解县图书馆的几万册图书与报纸,知道图书馆干什么,图书馆与书店的区别,图书馆开展哪些服务,在图书馆看书学习的优点何在。

图书馆一般坐落在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图书馆的建筑很有特色,图书馆有珍贵的善本文献,有丰富的各类图书与服务,有博学的读者。参观图书馆是一种文化熏染,是普及文化、宣传文化、造就书香社会的重要途径。通过图书馆旅游,让游客了解图书馆建筑艺术,了解各种不同的文献类型,了解文化名人,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文化特色,了解有关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的知识。通过图书馆文化旅游,可以让人们了解图书馆、热爱图书馆、积极使用图书馆,培养人们的读书兴趣。图书馆文化旅游,目的不是经济创收。

为了图书馆旅游,图书馆的建筑、布局、设施、服务应该发生新的变化,使图书馆更贴近公众。

四、图书馆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

如何进行图书馆文化旅游,一是让旅行社组织公众来图书馆旅游,二是让公众个人来图书馆进行自由参观旅游。三是学生团体来图书馆参观旅游。

在图书馆网站上开辟图书馆旅游窗口,开展虚拟文化旅游,让公众了解图书馆的建筑、设备、文献、布局、特色资源。网上配有导游图、旅游解说词,使公众感受到来此一游,收益非浅。

我们现在建设的图书馆,很多仅仅围筑了一个藏书与读书的空间。如果考虑到文化旅游,建筑上势必增加文化艺术性。在塑像、雕刻、绘画上体现历史性、艺术性、观赏性、教育性、感染力。注重国情文化或地方文化与特色文化,使图书馆建筑成为公众旅游欣赏的景观。

在图书馆布局上,安排适合公众旅游的空间,图书馆是读书的地方,需要保持安静。图书馆旅游不能影响读者看书学习。在图书馆的建筑布局上,要有公众旅游空间。让游客欣赏建筑艺术,欣赏人类文化艺术。国家图书馆的建筑体现本国及全球文化艺术,省、市、自治区体现本地区的文化艺术,县及县级市图书馆体现本县与地区的文化艺术。大学图书馆体现本校特色与相关的文化艺术。

图书馆为公众提供观赏的亮点,提供阅览室以外的参观,让公众了解各种文献与服务。譬如,将善本、特藏、手稿、名画复制件陈列在―个大厅,向观众演示、解说。图书馆向公众演示、解说图书馆的性质、方针、任务、服务,读者的权益,解说读者俱乐部的组织与活动。演示大型丛书、现代化知识信息获取技术、各种载体、工具书、文献的多样性,展示公众感兴趣的内容。  作好文化旅游服务工作,配备解说员、导游,导游图、触摸屏导游、循环放映图书馆科教片,展示图书馆组织、图书馆联盟、图书馆服务公司的业务与活动。告诉公众图书馆与图书馆员的职责,道德规范,权利与义务,读者的权利与义务。告诉公众图书馆有些什么书,开展哪些服务,图书分类法如何使用、文献怎样检索,文献发展史、知识服务史、文化巨匠,知识服务新技术等。

连接有关网站,指导公众参与虚拟图书馆旅游。图书馆员积极宣传指导公众参观国内外各种图书馆,进行图书馆文化旅游。

图书馆文化旅游应根据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借鉴其它图书馆在文化旅游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现状与公众对文化需求,以及我国文化旅游的特点,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使这项工作即具有学术性,又具有行业开拓性、生活趣味性、科学文化普及性。

第8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中城市景观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景观设计及其特点

1、城市规划与城市景观

城市作为一种物质的表现, 是一种可以看到的物质形态。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 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其目的是通过城市与周围影响地区的整体研究, 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居住、游憩和交通环境。城市景观是对土地功能的利用, 是在对土地性质研究之后做出的综合利用, 如哪些可用于建怎样的建筑, 哪些最好用作公共绿地, 哪些应保持其现状。城市的美,不仅意味着有一些美丽的公园、优秀的公共建筑,而且城市的整个环境乃至细部都应是美的。这些内容构成了城市风景的所有内容, 都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题材。景观设计除了必须满足其适当的功能外, 还应符合形式美原则。城市的景观应反映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之后, 城市景观设计就反映城市的性质。如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的城市景观组织中透着浓郁的古都气息; 首都北京的安街政治气氛浓重; 杭州作为旅游城市, 山光水色气脉相联自然景物与人文环境融洽。城市景观还反映城市各物质要素的功能分区与布局。随着工业现代化的发展, 各地不断出现了工业城市和工业区, 一些现代化的厂房、高炉、水塔、码头等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就成为这类城市的景观。原有的城市景观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自然的水域和丘陵, 原有的建筑物的类型, 都是景观设计的创作之源。

2、城市环境景观设计的特点

景观可理解为景与观的统一体。景, 即风景、景物, 指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 观, 即观看、观赏, 是指人对景的各种主观感受。从环境艺术角度看, 景观是一种视觉现象、自然现象、生态现象、文化现象等人类生活环境中一切视觉事件和视觉事物的总和, 是一门相互关系的艺术。广义上分, 城市环境景观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是自然地域性的综合体现, 有地域性的特点。人文景观是人类自身发展过程中科学的、历史的、艺术的概括, 具有历史性、人文性、民族性、地方性、实用性等特点。就人文景观而言, 由于人类文化传统的差异, 美学思想的不同, 所以形成的景观风格也有很大差别。大的方面主要表现为:以儒教文化为中心的东亚人文景观;以基督教文化为中心的欧美人文景观; 以天主教文化为中心的拉丁人文景观; 以伊斯兰教文化为中心的阿拉伯人文景观;以印度教文化为中心的南亚人文景观。

二、城市景观形成要素

人们对一个特殊的景观或整个城市的印象,不仅仅来源于视觉,对城市的印象,还来源于自身的回忆、经验、周围的人群等等,每个人在自己的环境中建立起关于城市局部的印象,形成一系列在精神上或心理上的相互联系的形象,但一个城市的基本形象则是他同时代人

所共同的感受。每一个建筑物都会影响城市景观的细部,并可能影响到城市整个形象的整体。人们共同的心理上的城市图像由人们所看到的许多东西的综合。构成城市景观的基本要素有路、区、边缘、标志、中心点五种:

路:一个城市有主要道路网和较小的区级路网。一个建筑有几条出入的路。城市公路网是城市间的通道。路的图像主要是连续性和方向性,因此应构成简单的系统,起点和终点要明确。路旁的建筑和空间特性是方向性的基础,有助于对距离的判断。

区:它是较大范围的城市地区,一个区应具有共同的特征和功能,并与其他区有明显的区别。城市由不同的区构成,如居住区、商业区、高等学校教学区、郊区等等。但有时它们的性质是混合的,没有明显的界限。

边缘:区与区之间的界限是边缘。有的区可能完全没有边缘,而是逐渐混入另一区。边缘应能从远处望见,也易于接近,提高其形象作用。如一条绿化地带、河岸、山峰、高层建筑等都能形成边缘。

标志:是城市中令人产生印象的突出景观。有些标志很大,能在很远的地方看到,如电视塔、摩天楼;有些标志很小,只能在近处看到,如街钟、喷泉、雕塑。标志是形成城市图象的重要因素,有助于使一个区获得统一。一个好的标志既是突出的,也是协调环境的因素。

中心点:中心点也可看作是标志的另一种类型。标志是明显的视觉目标,而中心点是人们活动的中心。空间四周的墙、铺地、植物、地形、照明灯具等小建筑物的布置和连贯性,决定了人们对中心点图像的形成能力。道路、区、边缘、标志和中心点是城市图想的骨架,它们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城市的景观,城市规划时,应创造出新的、鲜明的景观,

以激起人们对整个城市的想象。

三、城市各类中心的景观设计

在城市里,由于一定地域内聚集成的特定的功能分区。因此就存在着各类功能不同的中心.一般可分为:城市中心、市民广场。城市的景观设计与这两类中心的景观设计密不可分。

1、城市中心的景观设计

城市中心是城市的主要行政管理、商业、文化和娱乐中心的区域,是表现城市有价值特性最有利位置.在这里.人们对这个城市个性的认识得到强化。城市中心的功能是根据城市规划决定的,因为中心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城市中心的景观能否产生良好的视觉印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从市中心有什么远景可以眺望?怎样使人去观看重要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与重要的特征的地点之间有什么视觉联系?哪些建筑物在城市景观中应有重要作用?能赋予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因素是什么?对这样一些问题在城市中心景观设计中.都应做出回答。重要的特征的地点之间有什么视觉联系?哪些建筑物在城市景观中应有重要作用?能赋予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因素是什么?对这样一些问题在城市中心景观设计中,都应做出回答。

2、市民广场的景观设计

市民广场具有多样性,它是指由各种用途的道路、停车场、沿街建筑的前沿地带。由建筑组成的空间形式有三种:(1)市民集合的主要广场,它一般与市政厅或其他市民建筑相结合;(2)娱乐建筑的空间,如影剧院、宾馆前面的供人流集散的广场;(3)购物的空间,如商业街、商业区和市场以及办公建筑所围成的空间。市民广场上的公共建筑物对广场景观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街景的公共建筑其立面处理的重点,应放在完整的街道立面上,而不要强调个别建筑物的立面。作为纪念碑式的公共建筑,在造型、位置和高度上应是一个视线焦点,是可以被人们欣赏的主要景观。使用轴线可以使多个空间相互发生关系,是景观设计的一般方法,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中轴线。当一个建筑物与另一个建筑物有一定距离.同时是行道树形成狭长景观以强调一个理想的视点,于是建筑物变成了一个有镜框的焦点。在一个对景上集中的街道愈多,获得的狭长景观也就愈多。市民广场应有一定的比例和尺度.当广场的地面过大,使建筑物看去像是站在空间的边缘。墙和地面分离开来,使空间的封闭感消失,广场的景观也随着发生质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杨树林.朱仪浅谈城市景观设计方法[期刊论文]-大舞台2010(4)

第9篇

关键词:园林植物;配置模式;配置原则

1 园林植物配置研究进展

1858年,美国风景建筑师奥姆斯特德设计了以“绿草地”为主题的植物配置方案,获得了头奖,1892年,他又将波士顿公园、绿地、林荫道连接起来,形成了享誉世界的“宝石项链”绿色锥地,他也因此获得了无限的殊荣。早期在西方,人类征服一切的思想主导着西方园林植物配置的方式,其景观以规矩式居多。常常将各种植物修剪成几何体或者动物状,如紫衫尝尝被修剪成绿色的城墙型,锦熟黄杨则常常被用来做绿毯造型。而到了18世纪后期,这种配置方式逐渐被田园风所取代,设计家们往往根据自然,按照森林、草原、沼泽等景观来组织园林的植物配置。

而我国园林植物配置则是以自然为基础,栽种错落有致,有着一树一木一石一草成一景的美妙,以期达到与自然相和谐的程度。宋朝到清朝是我国园林发展相对成熟的时期,在对园林进行配置时对花木的选择都极为重视。尤其是在皇家园林中,常常以宫殿建筑为背景,结合古松、古柏等树木的苍劲挺拔以及桀骜不驯营造出雄伟威严的气势,而在南方的水乡园林中,往往注重清新淡雅,突出枫树的温彩流丹,垂柳的婀娜多姿,古松的峰峦叠嶂以及梨树的轻装素裹。近年来,我国已经将城市绿化系统建设列入整体规划中,并着人对各大城市园林植物的配置模式进行调查,并结合美学原理和生态环境的特点,对植物的配置方式进行改进,达到植物空间构景与建筑、道路等构筑物的和谐统一。

2 植物园林配置的四大原则

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人们对此问题认识的加强,很多学者已经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升了植物配置的内涵,提出了配置时应准循的主要原则,这些原则对实际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2.1 生态原则

地球是一个自然存在的物体,一切自然生态形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一切的景观造景以及园林植物配置都应该从自然出发,尊重环境、保护生态,因此生态原则也就是园林配伍配置时要准寻的第一原则。利用生态学原则,遵照植物固有的生态习性,根据各个地区的气候以及自然地理条件选择植物。同时应尊重植物自身的生态习性和生长规律,例如,植物可以分为乔木、灌木、草木、藤木等,它们有的喜阴,有的喜阳,有的耐干旱,有的爱潮湿,在对植物配置时如果不尊重这些规律,就会导致生长缓慢甚至不生长。只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才可以使得各种植物配置相得益彰,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

2.2 艺术原则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园林植物的栽种的要求不仅仅限于对环境的改善,也往往需要带给人们赏心悦目的感觉。只有美的东西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因此对于园林植物的欣赏性以及创造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国的传统园林配置往往都很重视艺术性,以其潜在的文化内涵引起共鸣。植物是千娇百媚的,形式各种各样,在景观配置的时候,尽可能的考虑到植物的形态、色彩以及季节可能带来的变化等因素,根据美学原理,结合园林植物的形貌、色彩、质地以及线条等因素,提高造景的艺术观赏性。

2.3 季相原则

季相在植物的景观中占有重要位置,植物的季相变化是植物对季节的一种特殊反应,不同的季节植物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需要通过合理的搭配,使得四季有景。在南方,四季变化不明显,植物配置受季相约束小。而在北方一年四季变化明显,大多数植物会在春季发芽,夏季开花,秋季结果,叶子变为黄色,冬季景色则相对孤单,因此,在植物配置的时候要充分地考虑到植物搭配方式,在种植开花类植物的时候,应考虑与其它常绿、落叶乔灌木的合理配置,这样便可以使四季有花,常年景色宜人,避免了冬季因气候原因引起的枯燥感。配置时上层应选择树冠稀疏的落叶性大乔木,下层为比较耐荫的花灌木,林下种植耐荫地被植物,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光、水、肥,又有利于形成结构稳定、层次丰富、和谐持久的景观。

2.4 经济原则

城市园林配置在考虑其美观性的同时,不能忽略其经济性。对于珍贵的树木要避免滥用,多用乡土植物。因此该类植物对本地的环境适应性强,种苗易得,运输成本低,且存活率高。本地树木的大量应用还可以突出地方特色,使得各个地区景色各有千秋,避免重复。在树种的选择方面还应在不妨碍其功能与美观性的同时,选择对土壤要求低,易于养护的植物,还可以选择有较高应用价值的植物,实现美化与经济的双重价值。合理配置园林植物可以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度假酒店;入口空间;高效;适宜Abstract: The entrance space is first presented to the tourist resort hotel space for visitors, it first impression of the hotel has a direct impact on. Entrance space as the hotel facade should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to study the entrance space is to study how to make the entrance space tourists can feel a warm sense of guests feel at home. In order to meet different people do not interfere with each other, and do not cross. The suitable scale, entrance interface, soft and strong local flavor will lead visitors into the exotic, enjoy the unique natural landscape and cultural landscape.

Keywords: Resort Hotel; entrance space; high efficiency; suitable

中图分类号:TU9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我国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日渐提高,工作之余四处游览,领略不同的人文景观以提高自身修养。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度假酒店的发展,据统计,截止到2011年末,全国11676家星级酒店,拥有客房147.49万间,床位258.63万张;实现营业收入总额2314.82亿元;上缴营业税金147.84亿元。

度假酒店简单来讲是指建在度假区中的酒店,为客人提供当地出色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运动设施和娱乐设施的场所。四川大学教授李原教授认为,度假酒店是指能供人住7天以上的有供专门度假产品和项目的酒店,它讲求的是一种回归感,不仅能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还要能提供一个休闲与学习,掌握新技能的平台。

度假酒店入口空间是度假酒店首先呈现给游人的空间,是体现酒店文化和服务的中要内容之一,也是内外空间的交界处,它所营造的空间环境将对游人产生重要影响。入口空间设计要有效地组织各种不同的人流,避免不同客人间及客人与服务人员流线的相互干扰,以提高酒店的管理效率;同时入口空间的尺度、界面、文化气息等也是不能不考虑的因素。

一.高效的流线组织

酒店的的出入人员比较复杂,要使各自的工作互不干扰并且迅速就要依赖高效的流线组织。酒店流线从水平到垂直可分为四个系统:客人流线、服务流线、物品流线、情报信息流线。客人要与后勤服务人流分开,将服务入口和卸货入口放置在远离主入口而又连接服务功能的区域;把主入口设置在二层,服务入口、卸货入口等设置在一层也能起到分流的作用,三亚博鳌金海岸温泉酒店就是主要入口设置在二层,服务入口设置在一层,服务区域与大堂区域分层,既可以解决内部流线问题,也可以使入口结合环境设计营造独特的酒店特色,大堂空间也能得到良好的景观视野。

进入酒店的车道也要考虑到流线的高效简洁性,度假酒店的车道适宜2—3车道,布置车道的方式 一般为两种:一是分隔式,例如红森林酒店,车道间用柱子进行区分,满足不同的功能要求,功能分区明确,相互之间不会产生干扰;二是跨越式,如喜来登酒店,车道间不做分隔,视线通透、宽敞、节省空间,但是繁忙时相互间的干扰较大。

二.适宜的入口尺度

合理的尺度能够营造出宜人的空间环境。现代许多城市建筑体量巨大,给人的的心理造成压迫,失去平衡,易使人感觉自我渺小;与城市中的大体量的建筑相比,度假区中的酒店要有适当的体量,入口空间尺度应适宜,使游人感觉建筑不是那么遥不可及,而是感觉可以亲近它、感受它甚至触摸它。而这种感觉来自于人所处空间的高度(H)与平面深度(D)的比例关系。当D/H介于1到2之间时,空间最具有均衡性,最具亲切感、放松感;当D/H远大于2时,人会觉得空旷而产生疏远感、渺小感;D/H逐渐小于1时,人会产生压迫感,这是当前建筑外部空间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设计酒店入口空间时,可以把入口空间的外部部分设计成有一定纵深的缓冲空间。度假酒店的入口空间在满通通行的前提下,应当采取宜人的尺度,避免给游人造成紧张或者空旷的感觉。

三亚喜来登度假酒店北侧的入口是一片很有气势的落水池塘,逐级跌落的各层水面总长度50多米,这样的尺度并不会给人造成空旷的感觉,因为有小品错落在跌水之间,打破了建筑入口的大尺度问题而使人感到很亲切,完成了从马路到酒店大堂之间的完美过渡。

三.柔和的入口界面

入口的界面是指划分入口空间与外部空间气候的边界。生硬的界面会使人产生抗拒的心理而不愿进入。因此度假酒店的入口空间在进行设计时应考虑使入口界面柔化、弱化,增强空间的渗透性。度假酒店的入口空间界面通常采取虚质的界面,使人的心理感受能够融入建筑内部空间近距离的感受它,避免了与建筑实体的直接对立,减少了压迫感;通过入口空间的架空或者用较为通透的围合构件做到。在选择材料时,使用一些天然石材和木材、粗糙软性质感的材料,引入自然的绿化、小品、水体等等,既可增强空间的亲和力,也可起到柔化界面的效果。

酒店主体建筑离主干道路比较远时,为了能营造更好的景观效果,酒店入口较少采用中间设置行人踏步的手法,而是利用建筑和道路间的用地设计大面积的园林绿化,甚至还设计不同的水景或者园林来呼应酒店入口,入口界面不再是硬邦邦的,入口空间柔化不仅使客人欣赏到不同特色的景观还使客人感到亲切温馨,提高了酒店的档次。

四.当地文化的渗透

度假酒店是展示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游客千里迢迢来到当地度假,应该把当地的“东西”呈献给游客,而不是生搬硬套地盲目采用流行的“东西”,所以度假酒店设计的必然趋势是地域化、民族化。这样酒店风格才会忠实于当地独特的人文环境,才会是独一无二的建筑,所带给客人的感受也将是独特的。设计应考虑当地文化特征的提炼和表达,这些元素不是当地传统元素的简单再现,更不能照搬前人的做法,而是用设计师的审美与手法,在尊重当地传统设计元素的前提下,对它们加以重组与简化,对当地的传统符号进行或抽象化或形象化或文艺化等再加工,最后通过现代材料表达到建筑中。这样既能体现地域文化,又能适应现代的技术水平,也符合现代人生活习惯与审美层次,这样的酒店空间才是有品位的、有价值的!

入口的文化属性是融合在酒店整体风格特征中的,有时会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特性表现地域性,如日本青森市的八甲田酒店属于山区度假酒店,它的入口设计用传统的井干式外墙和原木结构等装饰,地面则使用了天然的石材做铺地,像一座深山中守护山林的老者居住的小木屋,表现出了山区酒店原始粗犷的环境特征,营造出了一种轻松惬意的度假氛围。

结语

入口空间作为度假酒店的门面,完成由外部环境到酒店内部空间的过渡。度假酒店入口空间不但要与自然环境结合,还要能够反映出酒店的主题风格和地域特色,以一种亲和力和欢迎者的姿态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因此在设计度假酒店入口空间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营造出宜人舒适的入口环境。

参考文献:

[1]2012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出版社2012

[2]刘珠鹏.浅谈度假型酒店的设计原则.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7]

[3]王双全.星级酒店室内设计系统创新.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D] 2006

[4]孙韬.度假酒店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D] 2005

第11篇

关键词:《遵生八笺―起居安乐笺》、古代建筑营造、养生建筑、建筑环境、建筑内部空间

中图分类号: TS958 文献标识码: A

《遵生八笺》是明代学者高濂讲述当时养生思想及方法的著作。其中的《起居安乐笺》详细描述了日常生活起居养生的要义和方法,这些方法及内容对于今天的建筑设计及使用仍然具有很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书中高濂对居住环境的描述分为两个层次,先是援引历代不同学者的论点来彰明养生的最佳环境;然后综论了作者高濂自己的养生经验体会。其宗旨在于构筑一个内外兼具闲适功能的安乐环境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家居养生。本文将从建筑环境、建筑内部空间、心性修养等层面诠释《遵生八笺》的养生思想。

1.建筑环境说

居处在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水源洁净、土壤肥沃、景色秀丽的自然环境对人的健康和寿命都有着直接的正面的影响。因此,古人强调择地而居,除了考虑到风水、宗教等思想因素外,同时还兼顾了住宅选址对未来生活宜居怡情的客观影响。书中同样强调“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观,认为除了要身处浪漫秀美山水之间外,更加应该注重“顺其自然”。强调自然界与人的生命相互交流,融为一体的妙处。

1.1 建筑环境的选择

《起居养乐笺》之引文“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描绘了一幅古人在田园式住宅中自由写意,野趣横生的画面。若以堪舆学解读此景:宅前有青山,宅旁是小溪,又有池塘小径,既符合了“负阴抱阳”的聚气之说,又满足了住宅选址布局与四神的配置关系。如同《阳宅十书》中提出的理想住宅环境一般,“左有水”、“右有长道”、“前有@池”、“后有丘陵”。田园式住宅这样的选址方式,除了源于风水思想的指引外,更多的是表达了古人对于居所生态美的强烈诉求。古人还把这种自然之美和建筑意向相结合,每每点题都恰到好处的映衬此处展现的美妙之境。好比高太的商山六馆则题为:“春雪未融馆、清夏晚云馆、中秋午月馆、冬日方出馆、暑簟清风馆、夜阶急雨馆”,每一名亦如其境。

依照民俗约定,传统村落中的住宅作为惹怒自然界的联系,环境的好坏决定了住宅的吉凶。其实在这种意识影响下的吉宅选址对于个人养生确有诸多良效。以上述依山傍水之宅为例,若依山而居,在冬季,山上的树木可降低风速,并可形成局部热空气环流;夏季则可形成局部的生态系统,吸收大量阳光,减少辐射,并可起到降低周边温度的作用。傍水而居,不仅可以保证水源供给以满足生活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促进空气循环,由此无论是小型住宅还是整个村落,对周边环境的重视都非同一般,而古人居住期间便可真的濯清泉而逐凉风。

1.2 人与自然的交流――互动的生机

古代住宅“融入自然”的意趣,并不着重于建筑本身,而在于人居于其中,超越尘世之乐。《起居安乐笺》中作者特意将花榭布置、花草选址与树木配置强调出来,充分表达了高子“当进植林园,以快一时心目”之感。还可卧于榻上,乘凉风,欣赏着窗外的山水鸟林,便有了飘飘欲仙的幸福之感。古人寄情山水,与自然对话的欣喜更是逍遥自得。“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重要的是与之对话的心情以及可与其交流的方式。高子书斋说:“窗外四壁,薛萝满墙,中列松桧盆景。”试想在书房里,书桌面朝窗外绿色,神似观山景听泉流,偶尔可以琴声对话鸟语花香,再读诗书,时而作赋以感叹生活之美。由此室内的陈设与户外的自然已形成对话,使人心中与天地产生交错和共鸣,甚至“鸟啼花落,欣然有会于心。”此时在居室内洞察万千,悠游天地,感触生灵的愉悦心情更是古人养生的关键所在。所谓“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重要的是与之对话的心情以及可预期交流的方式。

2.建筑空间

在《黄帝内经》、《阳宅十书》等大量的古代文献中,都提出了对于居室格局设置的相关指引,比如如何讲究通风排水和采光、清洁卫生及合理的功能布局。在《起居安乐笺》中,则强调了有利于养生的方面。“吾谓安处者,非华堂邃宇,重P广榻之谓也。在乎南面而坐,东首而寝,阴阳适中,明暗相伴。屋无高,高则阳盛而明多;屋无卑,卑则阴盛而暗多。”说明古人住宅层高对室内采光度和通风效果是经过理性思考的,当房屋面积不变时,屋高则窗高,增大采光面积,其窗地比在1/6左右。可见养生之意不在于其屋舍之华丽,更着重于居室布置的合理性。其中阴阳适中的原则最为普遍,无论室内阳气过重或是阴气过重,都会有损于居住者的身心健康。

书曰:“吾所居室,四边皆有窗户,遇风即阖,风息即开。吾所居座,前帘后屏,太明即下帘以和其内映,太暗则卷帘以通其外耀。”如此所描绘的室内场景,主要关注在通风和恰当的采光方面。同时有风则关窗,无风则开窗;挂帘屏蔽阳光直射的种种行为也与之前所说的室内阴阳调和异曲同工。重点在于有着新鲜空气,充足阳光,湿度温度的室内环境最为有利于人的居住,此外,面床而坐,后倚屏障的作为,给人以足够的安全感,已达到安心养命的目的。同时说明了古人试图自由调节通风、采光效果,并希望将其维持在一个较为舒适的稳定水平。古人的休闲时光多半与自然为乐,因此他们更懂得怎样诗意的获得天地间的乐趣,并营造了各种构筑物使生活沁入自然的美好与悠然之中。(见表1)。

表格 1《起居安乐笺》中具有附属功能的构筑物

3.以神养形

《遵生八笺》中的卷首《清修妙论笺》酒吧道德修养列在养生之法的首位。最先强调的是闲适从容的心态。开卷道明“知恬逸自足者,为得安乐本;审居室安处者,为得安乐窝;保晨昏怡养者,为得安乐法;闲溪山逸游者,为得安乐欢。”可见在一个恬适安乐的环境中,“静观物我,认取性灵,放情于宇宙之外,自足于怀抱之中”,无忧无虑,心情愉悦,从而产生怡然自得的乐趣表达了最强烈的尊重生命的态度。其中诚如高子所写“余《八笺》制作,无问穷途,贵在自得,所重知足,以生自尊。”可见高子养生的论调亦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所始终延续的“以神养形”。因为高濂写“养生”的目的不只是关注个人健康的保养,更彰显了中国的生生哲学。

3.1 自由精神

《起居安乐笺》中作者高濂提出了他的“高子自足论”,所谓“居庙堂者,当足于功名;处山林者,当足于道德。”可见高子所坚持的养生之道重在知足的心态。知足的人若能承担一项任务,得到应得的老子,便对所谓功名知足;若有御寒的衣服,有充饥的食物,就对吃穿之事知足;若能在简单的茅舍里遮风避雨,则对其住所知足。如此说来可以穿着鞋去游玩,有书可读,可以对月高歌都是欣然养生之道,只要做到“无疑于求足未足者,足果可以力致幸求哉。”

其实正是因为高濂秉承了逍遥于天地的自由精神,才会更加欣赏自足常乐的心态。中国的自由精神早在传说开天辟地这一传说中开始萌芽。由于天、地、人相互独立又相对统一的关系,古人在住宅的选址和布置上始终讲究与天地自然的一体和谐,追求诗意栖居的安乐状态。就连高子品味的花草盆景也不例外,无论是上乘中乘或是下乘的几品花草,“是皆造物化机,撩人春色,分布寰宇。”赏花草园林之乐趣即在于这种小意境象征大天地的独特氛围。

3.2 独立精神

相对于儒家墨家等关注社会价值的层面,高濂的《遵生八笺》从写书的意义上就强调了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体现了对于个体的主体意识和独立精神的肯定。正如老子所说之“自然”是指个体原有的状态一般,《遵生八笺》强调的也是能够通过种种养生方法,遵循各种养生法则去恢复个人最好的状态。任何事物都应顺从它自身的发展,不必参与外界的意识去约束或抑制。即“命之所在,造化主宰之所在也。”“既不得于造化,当安命于生成,静观物我,认取性灵,放情宇宙之外,自足怀抱之中,狎玩鱼鸟,左右琴书。”由此,高濂已经表明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不可以争权夺势,不艳羡荣华富贵,保持自我心境的纯净高远才是养神养性的关键。他所追求的正式“弃众人之所取,取众人之所弃。味无味于虚无之渊,忘无忘于玄冥之府”,身在尘世当中,心思早如山林之中的超凡脱俗。

4.小结

《遵生八笺――起居安乐笺》中将建筑养生作为尊重生命的一个方面,对其细节逐一展开,阐述了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在可以抵御气候变化以保护人体健康的基础上,所营造的建筑环境可以调节人的心情,为使用者提供可以信赖的安全生活的积极意义。这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一直抱有强生的生命力和亲和力的原因所在,因为其强调的建筑、人、自然三者的关系表达的中心始终是“安居于天地的逍遥和洒脱”。

参考文献:

[1]明-高濂,遵生八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王其亨等,风水理论研究,2版,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3]李允F,华夏意匠,广角镜出版社,1984;

[4]刘月,和谐:中国传统建筑审美之维,华中建筑,2004(4):121-123;

[5]冯霞,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硕士论文,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2007;

第12篇

[摘要]08奥运的申办成功,这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历程中的一项盛事。它的申办成功非常重大,给我国体育商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以次为基点,来分析奥运经济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影响。

[关键词]奥运经济体育产业影响

我国奥运申办成功,同时奥运经济在举办城市的筹备和举办期间,利用奥运会的资源优势和奥运会所创造的无限商机,开展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来发展和拉动本地区经济,给举办城市和国家带来一种阶段性加速发展经济的现象。奥运经济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吸引各种生产要素聚集,使原有的生产要素重新组合,产生出新的力量,具有强大的市场和经济能量。

一、奥运给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1.将会使竞技表演业有更大发展

奥运会给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我国必将大力发展自己的竞技体育事业,从后备人才中选拔优秀人才进行培养和锻炼,在提高他们的体育竞技水平的同时,给予他们参加各项比赛的机会,丰富他们的比赛经验。同时,扩大竞技体育的训练规模,提高运动水平,以期能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取得好成绩。因此,竞技体育的队伍和竞赛活动项目都将获得很大的发展机遇。

2.健身娱乐业的发展将更快

由于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召开,人们更加关注体育,更加注意体育的各项宣传和报道。人们对体育事业的热情将高涨,对体育的了解将会更多、更全面,将有力提高人们参与体育健身娱乐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我国健身娱乐业的发展。

3.然后也给体育建筑业、体育用品业将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奥运会的召开,将带动一个城市的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体育场馆的建设等,这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也对建筑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将促进我国体育建筑业的发展。随着人们对体育事业的爱好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体育用品的需求也将增大,这将促进我国体育用品生产企业的发展,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满足人们的需要。

4.体育广告业、网络行业、体育广播电视业和出版业有大发展

奥运会的召开,对它的宣传和报道将会促进我国广播电视业和出版业的发展,以满足更多体育爱好者的需要。同时,在奥运会期间,企业对广告的投放将会大大增加,广告经营者和广告者将会共同促进我国体育广告业的健康发展。在互联网急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畅通,网络这个平台能够更好地对奥运会的赛况进行介绍和转播,这样,基于网络的行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二、从奥运经济角度出发,提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建议

1.以筹备奥运会为契机,制定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期战略和后期战略前期战略包括奥运场馆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体育器械和。设备的选购比赛的组织和电视转播权及广告的销售等,不仅为我国体育硬件设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能够丰富我国体育产业运作的相关经验。后期战略是指在奥运会结束后的几年内,可以继续发展我国的体育旅游业,利用奥运会这个人文旅游品牌,吸引更多游客来参观奥运场馆和设施,进行休闲、娱乐和度假。

2.我国可以在体育产业中引入资本市场的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属于政府管理型,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由于财政行政经费相当有限,制约了我国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体育产业中引入资本市场,多方位、多角度筹集资金,鼓励民间资本对我国体育产业的投入,以减少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资金不足问题。

3.我国应当吸收和借鉴国外体育产业的运作方式,完善我国的体育市场竞争环境,取得较高的体育回报,将所得回报再运用到体育事业的发展中,从而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和产业的更大发展

提高我国的体育经营手段的同时,还可以对我国体育无形资产加大开发,形成我国自己的体育无形资产,如专利权、商标、徽记使用权、名称经营权、运动队冠名权和广告权等等。

4.建立多元化的体育产业发展战略

首先,培育和开发体育竞技表演市场。体育运动员通过体育竞技表演来满足体育消费者的体育欣赏需求,体现了市场上的交换关系,这就形成了体育竞技表演市场。我国在足球、篮球为代表的体育竞技比赛中,建立了以主客场为主的体育经营性赛制,通过票务收入、广告收入、电视转播权转让收入等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其次,发展体育培训、咨询等中介市场。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向广大群众提供体育技术、健身方法和体育知识培训、咨询的机构受到了大家的欢迎。为了更好地支持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其他公益事业的开展,我国应当加大对体育彩票业的发展,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使其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5.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提高

体育企业应当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属于自己的体育产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创立自己的体育品牌产品。

参考文献:

[1]雷选沛:北京奥运经济运营与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