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6 14:14: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级营销师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职;市场营销;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自上世纪末市场营销观念引入我国后,企业充分认识到市场营销工作能将社会需求转化为有效的盈利,市场营销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到目前,我国有财经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大多开设有市场营销专业。市场营销人才应具备较强的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市场开发与渠道管理等岗位操作能力和市场营销综合职业能力,这些能力主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培养。
一、我国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发展历程
纵观各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可分为初始阶段(上时期90年代~2005年)、发展阶段(2006年~2010年))和提升阶段(2011年~至今)。
1.初始阶段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改革
初始阶段各高校普遍认为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侧重实践教学的提高,认为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升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技能培养的关键环节。大多数学校从教学环节入手,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块,开设实践教学实习、实训课程,把重点集中在市场营销专业的理论与实践课程融合方面,对于如何有序组织、开展实践教学,研究得比较单薄。
2.发展阶段重视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经过初始阶段的发展研究,这一阶段高职院校对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认识上升到人才培养定位,从培养目标入手重新认识实践教学在市场营销专业的重要性。一方面积极探索优化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模式和方法,运用市场化的理念编制人才培养方案,以“市场调研--知识能力分解--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实践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建设”的基本逻辑来指导改革。充分体现了教育满足社会需求,企业对营销人才从“数量”升级为“质量”需求的转变。
3.提升阶段重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随着电子商务发展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的平稳发展时期,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要求更复杂。高职院校逐渐注重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系统化和跨界融合的改革。在“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期间,国家加大了对高职院校的财政投入,许多高职院校依托各级财政计划项目、教育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振兴计划、提升计划和示范性建设项目等,加大了在实训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建设方面的投入,大幅度改善了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环境。在“互联网+”和“中国制造4.0”新时期,出现了许多市场营销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思维和新方法,如模拟营销公司实践教学模式、校内工厂实践教学模式、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模式、颠倒课堂实践教学模式、赛教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现代学徒制实践教学模式等。
随着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在实践教学模式、内容、主体等方面涌现出一大批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启示我们:提升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要科学、系统地认识实践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探索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需求不符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专业技术人员,是在实践能力方面发现学生的能力,把这种能力发挥最大效用,使其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我国2015年技能型劳动者需求量为13465万人,到2020年将达到14868万人,具体如下表所示:
一方面,从上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2015年社会对高级技师的需求量仅136万人,到2020年也才154万人。而2015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达749万人,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765万,预计在2020年会突破800万人,大大超过了社会对高级技师的需求量。换句话说,就是我国的企事业单位没有足够多的高技能型岗位提供给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供给超过实际需求。另一方面,来自OECD国家的就业结构与高等教育毕业率的关系研究数据表明,有近一半国家的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超过该国高技能工作人才的需求量(如下图所示)。发达国家况且如此,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更是如此。
因此,我们把高职学生定位为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高级技师),是与社会实际需求不符的。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实际上更多地从事技术性工作,如技术工人、技术员、技师等。这也正是多年来高职毕业生普遍反映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根本原因。
2.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强
在科研竞赛、综合实力排名、职称评审、职位竞聘、按资历计酬等制度的约束下,如今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是从高校一毕业就进入了高职院校,几乎就没有进入过企业从事实践锻炼。近几年甚至要求新聘教师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起点,在这种高学历要求下,老师们更加缺乏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得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仍旧照搬照套理论知识进行讲授教学。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推陈出新、营销理论及实践操作在不断升级、完善,而高职院校的教师既要承担各种教学任务,又要投身搞科研写论文,能投入时间到真正的营销工作环境去锻炼和学习的机会少之又少。因此,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明显经验不足,能力不强。
3.实训基地用于实践教学的使用率低
“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期间,各级地方政府和国家均加大对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许多高职院校利用各级财政计划项目、教育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振兴计划、提升计划和示范性建设项目等,加大了在实训室、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建设投入,大幅度改善了专业实践教学环境。然很多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只是用于专业招生宣传和应付上级检查验收的摆设,实际运行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强,实训设备不会使用;二是实训设备长期缺乏维护保养,加速设备故障率,影响正常的实训;三是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课程比例少,且仍旧是理论知识的变相讲解,能组织实践操作教学的课时有限;四是一些院校实训基地不健全、实训软硬件设备陈旧、“纸上谈兵”的实训环节难以在现实中操作。
三、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建议
1.重新定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定位既要符合社会需求,又要符合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趋势。从调查中我们发现,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10年内大部分从事营销员、营销师等一线工作,约十分之一的毕业生在5年~8年时间晋升为部门主管,极少部分毕业生在8年~10年时间晋升为部门经理等基层管理人员。因此,我们应将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市场营销一线工作的技能型人才,经过5年~10年时间的锻炼可以晋升为企业基层管理人员,经过更长时间锻炼可晋升为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营销经理、营销总监、营销职业经理人是本科、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营销员、营销师才是我们高职的培养定位。
2.加强“双师素质”教师的团队培养和提升
一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就当前的高职院校人才招聘机制很难改善市场营销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加强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和实践教学业务能力提升是首推选择。学校应鼓励并支持专业教师到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知名企业等有计划地进行跟岗实习、顶岗实训,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二是改革创新人才聘用机制。市场营销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专业教学中必须突出实践教学的特点,市场营销工作需要从业人员与复杂多变的顾客打交道,实践能力在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占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技能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和真实体验才能转化为专业能力,市场营销专业必须重视实践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营销业务能力、人际交往和商务沟通能力,这就要求市场营销专业教师不能只追求高学历,积极考虑从企业引进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营销师、营销主管甚至营销经理等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三是加大企业兼职教师的聘用力度。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共赢发展,将企业营销精英、策划高手、营销职业经理人、中高层营销管理者等聘请为学校兼职教师,定期到学校为学生开展市场营销专业讲座、为实践教学提供真实案例、为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提供实践指导、为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提供技术指导,促进教师团队整体素质的提升。
3.创新教学形式,推行现代学徒制教学
总理在2014年2月份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意见。同年8月,教育部在全国遴选了165家单位作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单位。至此,在高职院校中掀起了一股开展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改革的热潮。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应用现代学徒制的教学理念,改革创新教学形式,打破传统的只在教室内部上课的课堂,可以将教学场所延伸到实训室、企业工作室甚至是真实的市场。授课的教师也不在局限于校内教师,可以是企业第一线的优秀营销员,如为学生讲解商场导购技巧;也可以是第一线的市场推广专业,如为学生讲授市场调查对象的选择和调查问卷的发放技巧等。还可以借助技能竞赛,促进教学改革创新。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市场营销专业技能竞赛,锻炼并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利用专业技能竞赛的层层选拔过程、体验集中培训的经历、感受激烈竞赛的场面,既能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能锤炼学生的吃苦耐劳毅力,促进培养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较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四、结束语
目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还需加大改革力度,需要进一步明确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提高专业教师营销实践能力、改革创新实践教学形式等多个环节同步进行,才是提升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效果的根本出路。
参考文献:
[1]王亮,刘晨,郭瑞.国内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发展与研究综述[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1):83-86.
[2]张晓晴.创新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6):173-174.
[3]冯蓉.浅谈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108-110.
[4]徐俊昌陈守则.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12):64-65.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市场营销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5-0172-03
1基于“课岗证赛”深度对接的高职课程模式创新的要求产业企业是职业院校的最终顾客,是从学习者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中获益的组织,因此满足产业企业的需要是职业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职业院校只有紧贴行业发展的脉搏,适应产业、企业和职业的发展,才能在服务企业社会的同时不断推进自身发展。
1.1课岗对接
课程标准的制定需要对接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及学习领域分析,课程定位和目标满足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并按职业工作过程组织与安排好课程内容。根据课程定位、目标和内容,设计营销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办法,进行单元设计,并建立和完善网络教学资源。从而体现教学内容与岗位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1.2课证对接
课程内容的选择对接专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如营销专业课程的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四级——营销师(高级营销员)、外贸跟单员、营销策划员、市场分析师等营销职业资格内容。
1.3课赛对接
课程目标的定位对接国内外专业技能竞赛,在课程标准中融入竞赛的要求,课程实施过程同时体现作品形成过程。
2基于“课岗证赛”深度对接的高职课程模式设计的过程及内容2.1专业及课程现状分析
分析研究目前高职专业及课程的现状,剖析存在的与社会、产业、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的方面,重点查找课程中存在的差距,明确课程开发的方向和重点。
2.2专业人才需求现状调研
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分析研究当前对高职专业人才需求的总体现状与特点。
2.3企业职业群工作任务分析
选择有代表性的行业企业,按职业过程系统化的要求,分析研究专业相关岗位人员的工作任务,对职业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研究提炼并明确典型工作任务及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职业知识和能力。
2.4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设计
在征求企业专家及学校教师、专业学生等多方面意见及建议的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研究并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2.5专业具体课程开发
根据设计的专业课程体系,结合具体学习领域,研究和提炼相应课程开发的总体思路,明确课程定位和目标,选择并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等。
2.6专业课程教学实施模式设计
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和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办法、技能竞赛标准,进行单元设计,建立和完善课程教学资源。
2.7专业及课程评估模式设计
设计是基于社会、企业、学校、学生等多方参与合作的、体现“课岗证赛”深度对接的专业及课程评估模式。
3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模式设计的主要方面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始终以服务化工和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是全国百所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几年来,学院致力于培养服务行业企业的营销人才,探索设计并实践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 “课岗证赛”深度对接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模式。
3.1“3343”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模式
依据德国双元制——“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我们设计了基于职业导向的“3343”课程体系开发模式。
(1)三个阶段。一是市场人才需求分析。二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三是课程体系开发。
(2)三个课堂。第一课堂,即以“做学教说”四位一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与行动领域对应的专业课程。依据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定位即培养“能说、能干、能想、能学;会推销、会调研、会策划、会管理”的“四能四会”应用型营销人才,我们对营销主要工作岗位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总结出36项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出18项行动领域,并在此基础上整合序化为10个学习领域即10门课程:化工产品商务基础、市场营销环境、购买者行为分析、市场调查预测、营销策划、营销成本控制与风险防范、商务礼仪与商务沟通、产品销售、客户管理、营销管理。第二课堂,即与第一课堂紧密相关,帮助学生把第一课堂的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的各类课外学习和学术科研活动。主要包括与专业相关的技能竞赛、职业考证、学生专业社团、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等。第三课堂,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实践课堂。主要包括专业实习、专业实训、专业实践等。通过实践教学课堂“识岗—顶岗—上岗”三个层次的训练,实现初学者—实践者—熟练者的递进,从而提升营销职业人需要的相关核心能力。
经过几年的研究设计和实践完善,学院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基本实现了第一课堂(课程)、第二课堂(活动)、第三课堂(实训训练)的“三堂” 有机融通。
(3)四个转换。一是将重点产业、企业营销职业的典型工作转换为行动领域。二是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关联的学习领域即课程。三是将学习领域转换为相应的学习情境。四是将学习情境转换为具体的学习单元。
(4)三个保证。通过课程教学的实施,以教学单元支撑学习情境能力目标,以学习情境支撑课程能力目标,以课程支撑专业能力目标。
3.2四位一体的专业课程教学实施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近几年来在高职院校大力推行的“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与成熟的传统产业匹配的工科类专业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不能满足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难以体现营销专业特点和职业需求。而且这种模式仍然将教放在首位,通过教师的教,推动和实现学生的学,并引导着做,本质上未跳出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营销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构建方面,我们创新并实践了“做、学、教、说”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以学生能做会做为引领,根据营销职业人员要求实施相关项目任务;以知识够用实用为要求,在“做”中体现“缺什么就补什么”;以教师的教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学为原则,结合学生“学”的需求和营销职业工作任务的需要,教师 “传道、授业、解惑”;以学生善说贯穿始终,在“说”中提高学生沟通能力,锤炼团队合作精神。该模式的设计与实施需要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1)做什么、怎么做。课程围绕专业、专业围绕职业是我们确定“做什么”的准则。如根据企业营销管理活动相关岗位能力素质要求,确定营销管理职业对应的课程工作项目与任务。我们在《营销管理》课程中设计了相对独立又互为联系的5个项目:实施营销战略与计划管理;实施营销组织与人事管理;管理营销费用;管理营销活动;管理营销业务。在营销业务管理项目中设计了营销信息管理、销售区域管理、销售合同与订单管理、中间商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应受账款管理等六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2)学什么、怎么学。在做的同时需要理论知识跟进。我们以知识够用为原则,融合国家高级营销员职业资格考试标准,对应各项目任务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和序化,作为课程学习内容。比如《营销策划》课程主要内容可概括为1234:即1个中心(以撰写营销策划书这个课程总项目为中心)、2个分析(企业自身优劣势分析和市场环境机遇威胁分析)、3种工具(市场细分、目标市场营销和市场定位)、4方面营销策略(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
(3)教什么、怎么教。教为学服务,教学环节的设计必须适应高职院校特点、营销职业特点和学生职业成长规律,行之有效而又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参与。比如我们把《营销策划》课程教学第一部分确定为项目任务安排与准备,成立 “南京拓展化工贸易有限公司”,把学生分成若干个产品营销部。教师职业定位是公司的营销总监,同时又是营销策划方面的咨询师,学生的职业定位是按不同产品营销部划分的营销经理和营销策划员。同时重构课堂教学的空间设计,融教室与策划工作室于一体。将课程教学最后一部分安排为编写营销策划书,学生做演示介绍,并进行团队自我评价、团队相互评价、指导教师综合评价等活动。
(4)说什么、怎么说。营销专业和职业特点之一是沟通,我们将“说”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在“说什么”方面包括说思路、说观念、说策略、说方案、说报告、说建议等若干方面;在“怎么说”方面包括个别交流、团队沟通、方案报告交流、项目成果演示汇报等多种形式。
营销管理项目四(营销活动管理)“做、学、教、说”教学模式能力训练任务名称1拟实现的能力目标(做)1相关支撑知识(学)1训练方式手段(教)1可展示结果(说)营销活动的管理1能够策划营销活动的管理方案1营销活动的计划方法、场地选择、成本及预算、效果评估1案例分析、团队讨论1本团队营销活动的管理方案续表能力训练任务名称1拟实现的能力目标(做)1相关支撑知识(学)1训练方式手段(教)1可展示结果(说)会议营销的管理1能够策划会议营销的管理方案1会议营销的步骤、礼仪、管理、展览会1任务驱动、团队讨论1本团队会议营销的管理方案时间管理和效率管理1能够编制时间管理方案1时间管理的误区、六项基本原则、效率管理常用的方法和工具1案例分析、学生讨论1个人的时间管理方案
3.3多方合作的专业及课程考核评价模式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营销商贸类专业及课程考核评价游离于行业企业、少有主要服务对象行业企业的参与、基本上限于教育系统内的循环等问题,我们设计了多方合作的专业及课程考核评价模式:成立由服务行业企业的市场营销及人力资源专家、学院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代表组成的市场营销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校企合作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共同实施教学内容,共同检查和评估教学效果;建立按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自我评价、吸引行业企业参与的共同评价与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多方合作的专业及课程考核评价模式;设计包括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营销专家评价与教学常规考核、行业企业考核、取证合格考核、竞赛成果考核以及第三方评价等有机结合的考核评价制度;健全包括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在内的所有课程标准,在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纯实践环节,制定了专门的考核评价办法,并逐步推行学生自主选择指导教师、教师选择学生的“双向选择”办法;推行“双证书”制度,通过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要求学生取得本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以使学生在毕业时确实具备相应上岗能力。通过健全专业及课程的质量保障体系,实施多方合作的专业及课程考核评价模式,完善专业及课程考核评价的制度规范,以高质量的教育产品最大限度地实现顾客满意。
1.市场营销专业的办学特色有待进一步加强
关于如何办出市场营销专业特色,是我们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许多高校都根据自身特点提出了一些比较符合实际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办学特色。例如吉首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的办学特色就是:具有职业经理人潜质,能从中小企业基层营销工作做起的应用型、创新型高级专门管理人才。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参考。
2.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投入不足,许多工作得不到有效开展
虽然近几年来,学校对专业建设的投入非常大,成效也很显著,但要想办好一个专业,目前的投入也还略显不足,这就导致许多工作不能有效开展。例如,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的一个重点就是师资队伍建设,目前,我们除了要求教师要具有较好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实践知识,对当前的营销发展趋势、营销环境都要有深刻的理解,这就需要老师参加各种培训,深入市场一线真实了解具体的营销实践。这些都需要我们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3.实践教学环节有待进一步加强
现代社会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来说,近几年来,我们培养的学生往往都面向基层,从推销工作做起。正因如此,现在许多在学校里就比较热衷于实践的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好适应社会的需要。就目前来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各高校的理论教学比例往往都偏高,学校更希望学生在课堂上多学习营销相关理论和知识,实践教学由于管理难度大,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其受到重视的程度也就大打折扣了。
4.市场营销专业教育侧重于通识教育,对营销新领域的教育偏少
目前,我们的市场营销专业教育主要是针对消费者市场这个领域,这就造成了我们的毕业生就业面比较单一。其实,综观我们的营销人才需求市场,消费者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呈现下降的态势,组织市场,中间商市场,网络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这就需要我们对过去的教学重点加以改变。同时,目前专业性的营销人才普遍受到欢迎,例如:房地产市场、国际服装市场等都需要我们培养的人才具有专业化的特
二、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的具体思路和措施
(一)结合我校实际,办出市场营销专业特色
许多高等院校在办市场营销专业时,都会在培养重点上向自己的总的办学特色上倾斜,这是值得肯定的,例如,华中农业大学的市场营销专业以农产品营销作为特色,学生受到了社会的普遍欢迎。长江大学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农业部共建的一所重点高校,有着鲜明的办学特色,因此,我们的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的办学特色要具有以下特点:
(1)强化石油特色。目前,我们还有一大批毕业生在石油公司里面工作或实习,这些石油企业给我们很大的支持。我们在办学的时候可以强化我校的石油特色,紧密开展与石油公司的校企合作,为培养石油营销人才服务。
(2)确定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我校是一所地方院校,在办学过程中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近几年来,我们加强了与地方的联系,成效显著。例如,我们每年的营销情景模拟实验,都选择在地方国有企业,许多学生在实习中学到了技能和本领,留下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二)加强市场营销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要办好市场营销专业,首先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现在随着营销环境发生变化,营销技术的变革,都对我们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途径来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1.进一步加大对营销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
近几年,我们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从实践上来看,效果很好,一方面学校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另外一方面,现在有许多营销人才愿意从事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这些人才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营销知识,也为我们注入了新的活力。
2.加大培养力度,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发展平台和支持保障
从目前来看,单一依靠引进人才的办法还有很多困难和问题,加大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着手:一是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我们可以分批选择一部分教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各兄弟院校去学习和交流,除了要学习理论知识外,还要学习他们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二是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具体的营销实践。目前营销实践变化很快,例如网络营销的普及正带来一场营销新革命,产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也影响我们具体的营销手段的应用,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为更好的教好学服务。
3.加大对科研的奖励,鼓励教师从事科研工作
现在的高校教师不仅仅是做一个教书匠,也要做好科研,实践证明,科研工作能够有效促进教学工作。为此,我们可以组织科研团队,大家一起申报课题,对申报课题成功的教师给予奖励,同时鼓励教师发表高水平的科研论文,这样,我们就可以实现教研相长的目的。
(三)做好市场营销专业实验室建设
目前管理学院已经建设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示范中心的计算机资源丰富,软件也比较齐全,极大满足了学生上机实习的需要。目前,我们的实验课开课率为100%,效果很好。为了进一步做好市场营销专业实验室建设,我们在完善现有的实验室设备及配套教学软件的基础上,利用学校的内外部资源,将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室建设成为社会营销师资格考试的实验室。一方面可以提高实验室的利用效率,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充实实验室建设经费,强化实验室的开发程度。
(四)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多途径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1.从目前来看,市场营销专业的校企合作做的还比较有特色,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实训的需要。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在于校企合作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例如:我们在做市场营销调研与体验实习的时候,可以多为学生设计一些实习的项目,除了要撰写日志外,还可以针对企业存在的一些营销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2.可以加强与网络运营商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深化合作关系。我们现在的合作企业往往都是实体企业,而现实情况就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营销也将进一步普及,近几年来,我们很多学生毕业以后没有直接进入就业市场,而选择了网上创业,这是我们必须关注的现象。对此,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通过一系列的网络营销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网络营销技术手段,例如如何开设网站,如何进行网络维护和管理等等。
(五)加强对营销新领域的教学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2)04-0055-05
目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沿袭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内容,俗称本科的“压缩饼干”。课程设置以学科性为主,缺少综合性和职业性课程。培养目标不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高不成、低不就,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1]当前,高职发展已进入成长期,探索高职教学改革的新路子,完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十分必要。鉴于此,我们申请了“高职国贸专业课程整合改革研究”教研项目,对芜湖及周边城市的外贸企业进行走访调查,征求他们对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的意见。既为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整合改革提供依据,也为同类院校提供参考。
一、国贸行业背景和我省外贸人才需求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贸易得到迅速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中国加入WTO,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更上一层楼,安徽对外经济和贸易也得到长足的发展,从而派生了大量的外贸人才需求。国贸人才的培养亦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热点。要使高职国贸人才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关键是人才培养目标要与社会需求相一致。为此,我们对芜湖和周边城市的一些外贸企业进行了详细调查,了解国贸专业人才的行业背景,明确他们对外贸专业人员的需要和技能要求,掌握他们对学校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建议和意见。调查结果显示如下特征和要求:
1.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贸企业数量和就业岗位数量增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外贸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贸经营权从审批制度逐步过渡到登记制。外贸经营权的门槛越来越低,因此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会大大增加,对外贸易专业人员的需求会更大,要求也会更高。安徽省作为内陆省份,对外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经过三十多年的迅猛发展,对外贸易已经成为了安徽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 2010年安徽省涉外企业8000多家,实际开展进出口业务的企业3583家,这些企业对外贸人才需求有较大的缺口。
2.芜湖市贸易类外贸公司出现人员数量减少而素质上升的趋势。近年来,芜湖市的外贸企业在国家外贸体制改革大潮下,纷纷改制重组。许多原来的国有外贸公司推行股份制,精简了大量富余人员,留下来的基本上都是业务方面的骨干,因而经济效益较好,这些外贸公司对新进人员的素质要求普遍较高。
3.从需求外贸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上来说,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首先,由于外贸操作环节复杂,因而外贸公司要求外贸人员必须有较全面的综合业务素质,能够独挡一面。其次,外贸公司对从业人员的外语水平、外贸业务知识及产品知识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英语一般要求在CET六级,最低也要求四级水平。再次,外贸业务人员必须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需要掌握心理学、商务谈判等社会学知识并能灵活加以应用。某外贸公司就提出学历上并不苛求一定要本科以上学历,只要外语过硬,综合素质高,公司同样是非常需求的。
4.外语类专业毕业生对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外语类专业毕业生一般来说有着较高的外语水平,这对整天和外语打交道的外贸企业来说是有着很强的吸引力的。一些外贸公司老总就认为,外贸业务知识的缺乏往往是暂时的,可以边干边学,一般能够很快补上,但是外语的提高却非一日之功,从企业的经济效益出发,很多企业宁愿吸收外语人才而放弃外语基础较弱的一些外贸专业毕业生。
5.从需求人才的知识层次来说,外贸公司并不一定追求高学历。外贸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更看重的是实际工作能力,但一些外贸企业反映,现有的本科毕业生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实际操作能力较弱,不能很好地胜任外贸工作。如果培养目标能定位于为外贸企业提供应用性人才并付诸实施,这将会是我们高职院校在就业市场立足的突破口。
二、当前高职国贸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沿袭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内容。就安徽省而言,我院的国贸专业办得比较早,2002年开始招生,因无经验借鉴,课程的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只能参考大学本科的做法,只是在时间和数量上进行一些调整和压缩而已,并无自己的特色。而后办该专业的学校,就拿我们的方案做标准,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2.就业专业对口率低。高职国贸专业一般“进口旺”,但“出口不畅”,这也是各高职院校共同的境遇。从招生情况看,我院国贸专业招生情况一直较好,前景也很乐观。一方面,从学生和家长心理选择角度看,国贸是应用型专业,符合时展潮流,容易被家长接受;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社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也有较大空间。从就业状况看,我院2005年第一届毕业生毛就业率98%,实际专业对口率不到10%,以后几届状况也差不多。可见培养对象与社会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
3.人才培养目标高不成、低不就。从实际看,高职院校办国贸专业是比较勉强的,有点“小人穿大鞋”的感觉。因为,外贸人才要求起点较高,外语水平要好,综合素质要高。有些大学本科国贸专业还设置英语最低线,而英语恰恰是我们高职类学校的短项。但人才培养方案又加大英语教学力度,学习了大量外贸专业知识,若仅仅从事内贸工作又觉得可惜,有点高必成、低不就。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加强国贸专业教学改革,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对现有课程设置进行整合,以探索一条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符合高职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对高职国贸专业人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根据调查的结果和就业市场分析,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整合进行改革和调整。
(一)转变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观念是先导,模式是根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树立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依据高职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培养高职人才,必须大胆突破传统的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教学模式,摒弃“知识本位”、“教材本位”、“教师本位”等传统的教学思想,构建以“能力本位”为主体,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学模式。按照“基础理论知识适度,职业岗位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较高”的总体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从总体来看,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确定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贯彻“必需、够用、实用”原则。
2.突出实践教学。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的40%以上,本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课堂实践教学、技能训练、阶段实习、综合模拟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以阶段实习和综合模拟实习(实训)方式为主体三年不断线。
3.以外贸为主体,内外贸兼顾,拓宽就业途径。
4.知识、能力、素质并举,以知识学习为基础,能力培养为目的,综合素质提高为保证。
(二)调整国贸专业培养目标
正确定位高职专业培养目标是进行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从一定意义说,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国贸专业办学方向应严格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现在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要考虑外贸行业岗位群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通过调查了解到:大量的外贸企业急需一线既掌握相关外贸知识又具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经济管理和服务人才。因此,国贸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我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国际贸易的专业知识,能胜任外贸部门、三资企业和有自营进出口业务权的企业对外贸易业务与管理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2]
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具有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国际贸易专业知识,掌握从事外贸业务和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具备报关、单证制作、外贸谈判、信息调查、产品销售、公共关系等职业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身心健康。具体包括下列内容:
1.具有现代营销意识和经营发展眼光,具有较快的适应外贸业务经营与管理的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市场的调查研究和分析预测,处理实际问题,进行营销活动的能力;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外贸函电),具有较深的公关协调、商务洽谈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不怕艰难困苦和挫折,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2.具有在全面掌握外贸基本理论和业务知识基础上精英语、善调研,懂公关,会谈判、求创新能力。
(1)精英语是指能够熟练地看懂外文单证,用英语填单、制单、懂得简单的英语口语和外商进行洽谈、沟通,熟练地阅读外文资料,进行资料的翻译等能力。
(2)善调研是指不仅要求能善于开展各种方式的市场调研工作,尽快了解市场信息,而且还应能够独立主持中小型企业市场研究项目,科学、规范、有效地进行并及时完成项目研究报告。
(3)懂公关是指在知晓公关礼仪、外交礼节、熟悉公关原理的基础上,能切实开展交际型、宣传型、社会型以及征询型公关活动,为企业拓展外贸业务服务。
(4)会谈判是指在熟练掌握各种谈判技巧,了解客户心理的基础上进行国内外商务洽谈,组织好产品购进、外销,能为企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5)求创新是指能在工作中进行观念上、管理上、方法上、制度上的创新。
(三)改革国贸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其主要任务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必须突破学术人才培养所采用的学科中心型课程模式的束缚,在课程模式上我们摒弃了过去“本科压缩型”的课程模式,借鉴国际上流行的“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根据涵盖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职业知识的职业能力要求,面向职业岗位(群)任职需要,构建“基于技能培养,面向岗位集群”的课程模式,重视学生的能力训练,理论知识传授以“必须、够用”为度。[2]
1.对所有课程进行模块组合
突破传统“三段式”教育模式的束缚,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整合成包括基本素质、专业能力与素质和个性化发展内容的“三大模块”。模块式课程结构更能反映高等职业教育岗位特征和能力要求。我们在听取社会各界,包括专业课教师以及学生的意见后,确定了国贸专业的主干课程,并确立了专业能力与素质的四个小模块,即:专业基础模块、贸易实务模块、网上操作模块、技能训练模块。
2.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和取舍
为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加强实践教学的基本思想,我们对部分理论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我们将大学语文和数学改为《经济应用数学》和《财经应用文》,并相应减少了课时数;将《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实务》整合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将《西方经济学》改为《经济学原理》。《西方经济学》难度过大,改为《经济学原理》符合够用的原则。
3.将第六学期的综合实训调到第五学期,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训练、毕业论文设计和安排就业。
4.为凸显主干课程和职业技能,将课程总数由31门减少为27门。增加实训时间和技能训练科目,使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提高至40%。
5.设立选修课模块。选修课着重突出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满足人文素质培养要求。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模块和公共选修模块。专业选修模块由(1)纺织品外贸模块;(2)机电商品外贸模块;(3)物流与服务贸易模块;(4)报检与跟单模块组成。公共选修模块由学生在全院公选课中任选4-6门课。
6.为方便学生考证,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外贸单证》课。
7.推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本专业在遵从直观的传统教学和课堂讲授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推行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方法,加大项目作业、综合练习的份量,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手段上,大力推进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系统,CAI、教学幻灯片等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理论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地点由教室、黑板向实验(实训)室、现场延伸,使教学内容更真实,教学方法更直观。
(四)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落实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关键。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实训、分阶段实习和综合模拟实习、产学合作教育、社会调研与毕业论文等形式来完成。
本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课堂实践教学、技能训练、阶段实习、综合模拟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以阶段实习和综合模拟实习(实训)方式为主。
1.课堂实践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口头表达、外语、计算机操作、写作能力等);
2.阶段实习主要培养专业能力(国际贸易经营管理、进出口业务、国际市场开拓、电子商务应用、市场调查);
3.综合模拟实习旨在提高综合能力。主要利用外贸模拟软件,按照外贸公司运作机制,让学生模拟实习。
4.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最后一学期安排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同时也方便学生择业和就业。
5.建立与完善“双证”制度。学生除取得毕业证书外,还应获取各种技能与资格证书(外语等级证书、计算机应用能力证书、营销师证书、外销员证书、单证员证书、报关员证书等)。
(五)强化校企合作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之一是为地方经济服务,尽可能实现与社会用人单位无缝对接。为此,我院十分重视校企合作教育,让企业全过程地参与人才培养。
1.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我院国际贸易的招生计划及课程设置都是在调查了解省内外许多外贸公司的需求和意见的基础上确定的。比如有些企业经理提出要重点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并且针对外贸业务的特点,要求加强外贸函电、外贸单证方面的教学。我院随之增加了外语教学的课时数,并在专业招生时对入学新生的外语水平设置了门槛:高考成绩必须在80分以上。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外贸单证》课程。
2.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第一,校企人员相互兼职。我院成立了国际贸易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由系主任、学科带头人、企业专家(外贸企业经理)组成。一方面,国际贸易专业教师轮流利用暑假到企业进行兼职锻炼;另一方面聘请外贸企业实践专家到我院作兼职教师,不定期地开设讲座、作学术报告,从而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院与社会的交互结合。第二,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基地。由于本地外贸公司小而分散,让大量的学生顶岗操作有实际困难,我院采取的形式是先在校内模拟实训,再到外贸企业实践操作、参观体验,并且请外贸企业的业务人员为同学们现场讲解和答疑。
3.企业参与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这一阶段的人才培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接受学院的毕业生实习。一部分学生毕业实习就是预备就业,即实习后留在企业工作。一些与我院关系密切的外贸企业优先录用我院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是反馈毕业生工作信息,可以有效地指导我院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更好地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能力; 开放教育; “双师型”教师
1国家开放教育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呼唤
“双师型”教师是指一职多能,专、兼结合的教师。是在教师与技师或工程师这两者身份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有机融合的教师。既有教师任职资格,又有技术资格证书,既能教给学生学,又能指导学生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从能力与素质的角度主要体现在:一是“双师型”教师首先是教师,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即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厚的文化素养和健全的人格,能为人师表,诲人不倦。二是“双师型”教师还必须凸现一定的职业能力和素养。这种能力和素养的要求是:具有行业职业道德、较为丰厚的市场经济常识、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和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能引领学生进入行业、职业领域,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实习、参与企业、行业的管理,带领学生开展创新性活动。例如: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就是即能上好会计专业课,又能指导学生进行会计电算化实操;既有讲师或以上职称,又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取得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中级职称的教师。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很快,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术装备应用广泛。如加工中心和数控机床操作此类先进的设备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掌握新的科技知识。 培养这种先进设备的操作者要求授课者应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双师型”教师。但目前开放大学还普遍存在专业理论教师不能指导实训教学,实训教师基础理论薄弱不能讲授专业理论课的现象。专业理论课教师和实训教师分离,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合格人才的培养。开放教育改革重要任务之一是改变以前只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的现象。有了改革的意识还要有改革的主体,而推动开放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体是教师队伍,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支队伍素质的高低是开放教育改革发展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积极稳步地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包括各行各业社会成员对以提升各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社区教育、干部培训,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实施学习者基于网络自主学习、远程学习支持与面授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模式,大力开展职业培训、社区教育、老年人教育和公民素质教育的新型大学是当前国家开放大学(前身为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宗旨,开放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产物兼有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其内涵为一方面要培养职业专门人才的学科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又要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开放大学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方法等各个环节强调学科理论和实践应用两个方面,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是开放大学教师的核心力量。开放大学能否办出特色、能否成为时代高等教育的引领者,关键在教师。作为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人才的开放大学,迫切需要建立一支符合国家规定比例的“双师型”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
2“双师型”教师在国家开放大学学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1“双师型”教师是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的实施中心. 教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教学改革是教学中心的中心,而“双师型”教师则是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的最佳的实施中心。“双师型”教师最了解学校专业方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专业技能等教学内容,了解社会生产实际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发展趋势。优秀“双师型”教师能够及时洞察预测行业发展变化,捕捉行业人才供求信息,及早调整专业培养方向,适应国内外两个市场对人才需求。“双师型”教师是沟通社会生产实际与教学改革的桥梁,“双师型”教师能够驾驭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手段,发挥先进的教学实验实训设施和场地的作用,实行双向互动式兴趣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近几年,广播电视大学对会计专业进行教学改革:会计专科学生的专业实习在手工实操基础上增加电算化实操,用实操分析报告替代论文;会计本科的增加电算化高级实操(替代社会实践报告)。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从化分校,就是依靠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实施才能够完成这些课程教学改革的任务。另一方面,该校根据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建议,并依靠他们的配合,对会计、行政管理、电子商务、工商管理等专业部分自设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采用理论教学与实操教学相结合,传统教学与网上教学相结合,网上作业与理论考试相结合的多种方法,完满地完成了自设课程的教学与考核任务。
2.2“双师型”教师是推行学生“双证制”的实施中心 .“双师型”教师,根据生产所需,发挥自身理论、技能双重优势,使学生活学活用,不断创新,以学生实施“双证”培养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并根据社会和行业发展所需及时调整专业内容,切实满足学生工作和对理论、技能的双重需求,使“双证制”真正落到实处,达到预期效果。从2010年开始,电大对学生实行“双证”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开放教育学生可以申请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例如: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从化分校,结合实际,在招生人数比较多的会计、学前教育、行政管理三个专业进行教学探索,实行“双证”教育,要求会计专业学生毕业时要获得“理财规划师”资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争取“保育员”资格、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方向)要取得“营销师”资格、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要获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而“双证”教育的重任就落在“双师型”教师身上。
2.3“双师型”教师是沟通学校招生与就业的桥梁 .学校的生源质量和就业率直接与“双师型”名师的社会影响、实力水平息息相关,职院竞争的焦点和竞争力的强弱最终取决于培养人才的教师和培养的学生的质量。“双师型”教师经常深入社会和生产实践,了解社会及行业人才状况和人才需求及生源愿望,反过来社会及行业也通过“双师型”教师,了解职院状况及专业设置和师资水平等。“双师型”教师是学生与家长和学校建立培养关系,吸引高质量生源的联接点;是学生与社会和学校建立就业需求关系,提高就业率的纽带;是学校实施发展战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实施者;是学校树立形象、信誉和实力,扩大对外宣传,实现名牌竞争最有说服力的形象代言人。 因此,在开放大学的招生中要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作用。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从化分校在这方面就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从2005年开始,该校在会计专业进行教学改革,让“双师型”教师既上理论课程又担任实操教学任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深受学生欢迎。另一方面,把“双师型”教师吸收到招生队伍中来,通过他们对在校学生进行宣传。这样一来,学校会计专业每年招生人数都在300人左右,占学校每年招生总数的30%,是学校所有专业中招生比例最高的专业,成为学校的品牌专业。
3开放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开放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是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热爱本职进取敬业这是主流。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理论型教师多、“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某些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实践教学经验,缺少必要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教学、现场指导等还处于弱势,缺乏完整科学的师资培训体系,因而实践教学能力不能及时提高,难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甚至缺乏专业学科带头人。部分学科教师短缺,相应地造成跨专业教学的实践教学效果很不如意。总的来说“双师型”教师在开放大学教师队伍中存在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来源单一、经费不足、待遇不高、流失严重等问题。其主要表现如下:
3.1数量较少、比例偏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环境缺乏。由于过去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轻技能的问题比较突出,加上职业院校录取的学生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校日常教学理论教学又多于实践、实训教学。因此,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做好日常教学环节就可以了,而对“双师型”教师缺乏认识与重视,导致“双师型”教师数量一直跟不上时代扩招的需求。其次,个别办学者从内心仍把职业教育看做是低层次赚钱的途径,对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认识不够,对职业教育的定位存在偏差,对职业院校质量提升不抱太大希望。因此,无心顾及“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除此之外,一些院校在评定职称时仍把学历、科研作为评定标准,导致一些教师无心搞实践,大部分时间用于搞纸上科研,而真正把“双师型”教师作为自己执教奋斗目标的教师较少。据调查,我国高职院校中“ 双师型” 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27%,而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为 50%以上。“ 双师型” 教师比例偏少是高职院校一大现状。当前,开放大学的地方学院普遍存在着专业理论教师不能指导实验实训,或者实训老师基础理论薄弱,不能讲授理论课的现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偏低。笔者曾对一个开放大学的地方学院做过统计(见下表),“双师型”教师占本专业教师比在50%以下,与国家规定的比例60%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如下表):
3.2教师结构不合理、师资来源单一化。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要求职业教师队伍必须专兼结合,其中一定数量(一般在50%以上)的兼职教师是职业院校实践、实训课质量的重要保障。而目前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均存在专业师资远远多于兼职师资。大部分院校教师仍以本科、研究生为主,而具有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的教授院士较少。除此之外,大部分职业院校的教师都来源于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或博士生而来自于科研所和企业的优秀教师较少,师资来源单一。以从化电大为例,尽管目前兼职教师比例达到50%,但是他们大都来源于地方普通高校,来源单一,很多教师缺乏专业实操教学能力,没有达到“双师型”教师的标准。
3.3培训经费欠缺,造成“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训缺乏足够的物质保障。由于职业教育对实训基地的高要求,一些院校将资金大量用于购买机械等教学设施,因此对教师培训进修实践的费用投资不足。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教师培训经费支出控制比较严格,学校对教师培训的投入受到限制,也束缚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3.4待遇低、难留住“双师型”教师。开放大学地方学院的教师待遇普遍低于普通本科院校,部分职业院校一面要求教师要具备专业实践技能,一方面又不能报销教师的企业实践和培训费用,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校内教师流失严重。例如:从化电大近几年,主抓会计品牌专业建设,先后引进几个专业教师,在他们正慢慢成为“双师型”教师时侯却被调走了。
因此,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现状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由广播电视大学转型的开放大学,其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普遍缺乏“双师型”教师,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是打通国家开放教育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作为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人才的开放大学,必须面向未来、避免重复出现许多职业学院当前存在的师资配备上的问题,把起点提高,建立一支合乎要求的“双师型”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
4国家开放教育中,建设“双师型”教师的几点措施
4.1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 .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加大对开放教育的扶持力度。通过政府对开放教育事业的支持性干预、宏观调节及政策导向,将教师的任职资格、培养培训纳入法制化轨道,对学校、企业、社会、政府各自应承担的责任都予以明确。学校还要根据自身实际,研究制定适合本校情况的、系统的规章制度,包括“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职称申报优惠制度、评价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将“双师型”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地位与待遇、聘用与解雇、考核与奖惩以及引进与培养等以制度形式予以规范,使“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 。
4.2加强在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要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加强工程实践锻炼。通过专业实践了解相应专业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产学研结合对于实现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培养技术型人才具有独特的优势。学校根据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开设课程,使开放教育与行业、产业的发展有机融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密切联系,企事业单位为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实践的平台。学校要充分利用企业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把企业的设施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充分利用起来,一方面作为专业教学的环境条件,另一方面作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基地。组织教师开发或改造学校实验实习设备,提高实训设施利用率和效益,提高其科技含量和档次。组建技术开发或技术应用管理机构,为教师参加工程实践牵线搭桥。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家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或国内外大学进修或培训。聘请职业教育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到校讲学,提高教师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了解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等等,使教师从思想上自觉地加强自身“双师”素质的提高。
4.3推动用人单位与教学单位的良性互动 .用人单位与教学单位的良性互动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措施。可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成立校企合作俱乐部等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引企入校”是将企业的生产设备和生产线引入学校,实现产学研有效结合。将企业文化引进教学流程,以企业名字命名相关班级、奖学金与企业联合开设定向委培的订单班,毕业学生后进入企业。“引校入企”是与企业定时定期安排师生与企业员工进行合作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与企业成立院校分校互惠合作、互通有无,实行企业学校岗位互换,加强交流。 在同类学校之间采取合作法、交流法、互换法、共享法建立院校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各院校不但要注意到彼此之间的竞争关系,更应看到院校之间强大的合作潜力。各地职业院校可联合建立职教培训中心,定时定期选派教师进行公开讲课、实训比赛加强院校之间的交流。对于各院校的优秀教师可进行资源共享互换交流。一方面可提升知名教师的影响力,还可激励其他教师努力向这些教师看齐,形成良好的学习竞争氛围。
4.4以切实措施激励“双师型”教师的迅速成长.“双师型”教师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造诣较深的教师群体,承担着较一般教师更为繁重的工作任务。因此,应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激励力度,制定“双师型”教师的奖励政策,使“双师型”教师在职称晋升、出国培训、工资津贴等方面享有相对优厚的待遇,以保证“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稳定,同时也便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尤其在职称、职务晋升方面,要充分发挥职称评审、业绩考核的导向作用,根据开放教育“双师型”教师的特殊性,出立的职称评审标准,制定独立的考核办法,把技能考核作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称评审的主要指标,适当调整学术标准,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要求。目前,开放大学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沿用普通大学的标准,重点是考核教师的科研能力。而开放大学 “双师型”教师的能力不仅仅体现在科研,更表现在专业教学、实践能力和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上。因此,开放大学教师职称评定应该制定独立的考核办法,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
4.5拓宽“双师型”师资引进渠道 .要加大对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把具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具有工程硕士的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学校“双师型”教师的一个重要来源,优化专职教师队伍结构。同时,要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把兼职教师作为高职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兼职教师师资库。有计划地聘请与本校专业相关企业的、具有相关专业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能够熟练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还可以吸收一些知名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师的融入不仅可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优化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结构,更重要的是可以把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成功经验引入课堂和实训环节,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达到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之目的。
在开放教育中“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多角度、多方式、多途径构建“双师型”教学队伍,它需要参与者观念更新,也需要政府的大量投入,给予政策扶持和资源支持,社会、企业、学校之间也要加强沟通,树立全局观念,自觉、积极地为教师专业发展创设空间和机会,促进国家开放教育的良性发展,为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提供高素质技能型实用人才保障,推动开放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作者:梁东宪.2007年出版
[2]作者:孙东平.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特点).2007年5月11日中国教育网
[3]唐林伟等.“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的解构与重构[J].职业技术教育2005.(10).45
[4]黄斌.深度解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教育与职业》,2006, 4
[5]胡志金;;网络远程教师多维导学能力新解[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年04期
[6]胡晓松;;建设开放大学应明确的几个战略性问题——“北京开放大学建设方案”的布局与思路[J];开放教育研究;2011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