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7 23:20: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新生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德育答辩;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德育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张立忠: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河北石家庄050018
多年来,高等学校坚持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等全方面教育,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相对于智育、体育的评价手段与体系而言,德育的评价体系相对薄弱。如何评价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是长期以来摆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问题。
为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全面考核,检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体系,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开展了德育答辩活动。实践表明,德育答辩不失为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
一、德育答辩的实施过程
德育答辩是指应届本科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等教育的效果,按照规定的格式,以总结报告的文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个人德育状况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班级的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宣读,同时接受提问,回答问题,由同学和答辩委员会就其德育表现作出评价。
(一)精心组织、严格要求,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为了上好德育答辩这堂“课”,理工学院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院领导、学工部(团委)负责同志、学部书记、辅导员、“两课”教师为成员的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按照学院的总体部署,德育答辩分为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三个阶段。
撰写论文阶段。学院要求每个毕业生认真回顾自己四年的学习、生活,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全面总结,寻找并弥补不足,调整发展方向,达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目的。2010届2196名毕业生全部撰写了德育论文。
论文评阅阶段。学院专门安排了德育答辩论文导师,对毕业生德育论文进行指导、审核、评阅,并写出评阅意见。大部分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思想认识、道德品质、人际关系、未来发展等方面做了认真总结,写出了有质量的论文。
现场答辩阶段。在德育答辩会上既有毕业生们的真情告白,也有献给学校建设发展的合理建议。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成员分组深入各学部,听取学生陈述,进行现场提问,根据德育答辩评分标准评定现场答辩成绩。
(二)根据学生在校思想政治表现,评定德育答辩教育成绩
学生德育答辩的成绩由现实表现、书面总结、现场答辩、毕业离校期间表现四部分成绩组成。其中,现实表现的成绩占50%(辅导员打分)、德育论文的成绩占20%(指导教师打分)、现场答辩的成绩占30%(答辩评委打分)。
德育答辩的成绩分为四个等级:优(90分以上)、良(75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和待考察(60分以下)。对于成绩评定为待考察的学生,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不及格的,按结业处理。
2010届有2196名毕业生,其中有248名毕业生因工作需要(顶岗实习)不能回校答辩(但均提交了德育论文),在校答辩194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9%;有81名学生第一次答辩成绩不合格,进行了二次答辩。
(三)发动低年级学生参与,延伸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现场答辩阶段,学院鼓励低年级学生旁听。对于毕业生本人来说,这是对自己大学四年的总结和人生的升华,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是最好的心灵鸡汤,为他们的大学之路指明了方向。答辩结束之后,德育答辩委员会评选出优秀德育论文,将其集结成册,提供给在校学生阅读,进一步扩大德育答辩的影响力。同时,学院围绕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把优秀毕业生在德育答辩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感悟传递给新生,进一步促进了学院优良学风、校风在高低年级间的传承。
二、德育答辩的实际成效
实践证明,德育答辩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是对大学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对毕业生在高校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评价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的全面考核,是大学毕业生德育状况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德育答辩成为加强毕业生离校教育工作的有力方式
相对于专业答辩,德育答辩形式更加灵活,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更具吸引力。这种新颖的毕业教育方式在毕业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毕业生的感触颇具代表性:“在离校前夕,能有这么一个机会与教育、帮助、关心我们四年的老师进行一次坦诚的沟通,实在是很难得。老师们不仅帮我分析了优缺点,还给了不少中肯的建议,对我走向社会大有益处。”
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全面考核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进一步掌握了学生的成长轨迹,全面检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德育答辩工作还吸引了其他专业课教师和“两课”教师,德育答辩的过程成为师生真情话别共叙情谊的过程,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及时疏导了离校前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不良情绪,2010届毕业生成为历年来毕业离校期间表现最好的一届毕业生。
(二)德育答辩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为学生提供一个量身定做的教育环境是德育答辩工作的出发点之一。按照教育规律,大学教育是通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最终以学生自我教育来实现的。而毕业生德育答辩活动的形式特点是,它从毕业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出发,充分反映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答辩会的时机、内容及形式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一个个性互动的教育环境。学生有机会自我总结、交流、答辩、阐述,使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自觉地投入。经过学生入脑、入心的理智思考获得的心灵体验、思想升华的效果是任何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学校注重将德育答辩理念加以推广,发动低年级学生现场旁听毕业生德育答辩,以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德育答辩成为贯穿所有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成为学校德育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的载体,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有效途径。
(二)德育答辩成为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
如果说专业答辩是学生完成学业的检验,那么德育答辩就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综合考核,是学习期间思想状况的展示和总结。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增加了一道“出口”检验关,改变了以往学生重专业、轻德育的思想。与专业答辩相比,德育答辩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与实践的总结和展示。通过这种“出关”,更增强了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更增添了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的信心。
按照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的安排,在2010年毕业生德育答辩的基础上,已组织新生结合入校以来的所感所想,在辅导员和个人成长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为自己4年的大学生活打下基础,也为学习4年后的德育论文答辩积累资料。从入学教育时的“德育论文开题”到毕业教育时的“德育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同时辅以二、三年级德育论文的阶段答辩,一个完整的本科生德育工作体系正在该校逐步形成。
事实表明,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以德育答辩为载体,以学校德育理论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为核心,以学校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为支撑的模式,成为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平台,“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成为学院毕业生的普遍特点。学院201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4%,受到社会、同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肯定。
三、德育答辩的实践启示
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对于高校优化育人过程、提高育人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目前不少高校的德育评价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高校德育评价体系亟待改革。河北科技大学德育答辩工作的实践表明,德育答辩正是实现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平台。
(一)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人性化
重视人的差异性,突出人的主体性,这是人性化评价理念的基本要求。德育答辩认可了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德育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答辩、毕业答辩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评价过程。这个过程立足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的全过程跟踪管理,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学生由对德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促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有效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启动功能和激励功能,实现德育评价育人育才的真正意义。
(二)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动态化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评价注重静态取向,重视的是评价的判断和鉴定功能,并进一步异化为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以终结性评价结论来区分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还处于成长的动态过程中。因此,教育者必须以发展的目光、前进的观念来看待每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行为表现,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最终结果,而应关注其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指引他们看到自己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方向。通过对学生阶段的、单元的和局部的道德发展水平评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全面发展,也能对德育工作进行不断调整,改进德育体系及其手段方法,甚至重新构建。这样,在学生自我发展和学校德育评价的互动中,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德育工作目标也能够最终实现。
(三)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多元化
关键词: 学分制 学籍变动 归因分析 对策
学籍变动主要指学生转专业、休学、复学、保留学籍、退学、降级、延长学制等一系列学籍的变化,它是高等学校最常见的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各高校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体系的不断建立与完善,在学分制条件下,影响大学生学籍变动的因素也变得更多样化和复杂化。为揭示学分制学籍变动的特点,我们对近6年来我校大学生休学、退学、延长学制、降级及转专业这几项比较有代表性的学籍变动情况做了全面系统的调查与分析,得出以下特点,分析其成因并初步提出几点对策[1]。
一、学分制学籍变动特点
从07―08学年至12―13学年期间,从我校大学生学籍变动情况学年统计表(表1)、学籍变动情况学年比率表(表2)及休退学主要原因表(表3)可以看出,我校大学生学籍变动主要呈现以下规律及特点:4.课程不及格与论文环节是影响毕业生正常毕业的主要原因。
我校延长学制学籍变动的主要对象为课程不及格的毕业生,降级的主要对象为论文环节不及格的毕业生。从表1和表2及表4我们可以看出,课程不及格与论文环节是影响毕业生正常毕业的主要原因,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二、成因分析以及对策
根据以上统计结果,为加强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以人为本”角度出发,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践行跟进式教育服务理念,真正把学生发展和需要放在第一位,一切为学生的成才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我们以学籍变动为表象,深入探析其原因及内在联系,提出以下几点措施与建议。
1.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体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将学习压力大也归至心理健康范畴,那么因心理因素导致大学生休、退学的将占总数的30%,且在中低年级中所占比例更高。这一现象的出现是有理可据的,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面临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及青春期固有的困惑和烦恼,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或多或少地表现出郁闷、孤僻、自卑、抑郁、暴躁、猜忌等不良心理状态。有些不良心理和情绪如不能及时解决,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严重的还会导致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
(1)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增强新生的入学适应能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新生入学教育能使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环境的改变,对刚进入高校的新生来说,既陌生又新鲜,往往在心理平衡、人际交往及目标定位等方面产生心理问题。对新生入学教育的重点就是角色转变的教育,让其重新认识自我,看清形势,确定努力方向,增强其处理问题的理智性及面对挫折的忍耐力。
(2)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体系,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关系人才培养质量和高等教育成败的重要问题,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绝不仅是单纯的课堂心理健康理论教学,而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体系。高校通过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资料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和建设,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响应跟踪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育人体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结合,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层面全面展开,注重人文关怀,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校园文化作为高校的特定精神环境,是一种潜在的心理教育力量。一是加强校园文明建设,如通过开展争创“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等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友善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愉快的情绪特征;二是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校刊、校报、板报、橱窗等宣传媒体,组织开展心理健康宣传、专题讲座等活动,在校园营造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三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开展形式多样的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兴趣,缓解紧张情绪,调整好心态,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
2.建立与规范辅修专业、双学位制度。
我校学籍管理条例规定,转专业原则上只在大一下学期进行,即只针对大一新生。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我校转专业呈逐年上升趋势,且人数众多,这还不包括一些申请了但最终未通过考核的学生。据初步统计,每年大概有5%左右的新生有转专业倾向。
导致新生转专业的原因很多。从主观上看,高考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就埋下转专业的“伏笔”,有些迫于高考没有发挥好,怕落榜,只能选择所谓的“冷门”专业;有些服从志愿成为调剂生;还有些学生对所填报志愿的专业完全不了解,只是听从家长或老师的意见与安排;更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受一些所谓“热门”专业的影响,在选择专业上“一拥而上”,盲目入学,入学后一段时间,才认识到所学专业并不真正适合自己,等等[3]。
转专业是一把双刃剑。从好的方面说,转专业给予学生重新选择的权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人才培养;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推动学校学科专业建设改革。转专业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从学校层面看,转专业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专业间发展不平衡,会给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不便,同时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从学生个体看,很多转专业的学生需要在后续几年内补修所缺的课程,特别对一些工科类学生,由于相关课程不能在毕业前全部修读完毕,影响其正常毕业[4]。
从人才培养角度看,高校应该通过教育体制改革让学生不通过转专业也能达到转专业的效果或更好的效果。我认为辅修专业与双学位制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这种培养模式是高校针对本科生在学好原有专业的前提下,在业余时间利用高校教育教学资源和强有力的学科专业间的互补性进行的学习形式,这种学习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专业潜能,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改革探索。同时,它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平衡与拓展,培养出多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使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更有优势。
3.开发毕业资格学籍预警审核系统。
从表1、表2及表4我们可以看出,课程不及格与论文环节是影响毕业生正常毕业的主要原因。我校学籍条例规定,在校期间如果有课程不及格则不能发放毕业、学位证书,学生可以通过申请延长学制至低年级修读完规定课程后达到毕业学位条件,才可发放毕业、学位证书。我们经过进一步分析发现,相当一部分同学可能只因一门或两门课程未过,有的甚至是公选课,而不能正常毕业。究其原因,尽然是有的同学不知道要修多少学分才能毕业,只是看别人选什么课自己就选什么课。在学年制下,所有课程都由学校指定,但是学分制条件下,虽然增强了学生修读课程的自主性,但是对一些自觉性、自理能力不强的同学,势必会造成一些课程漏选。说到底,就是这部分同学不清楚自己当前学习状态和毕业要求之间到底还差多少。我们认为针对这种情况最好的方法就是开发一整套毕业资格学籍预警审核系统,让学生实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而且这一系统应该面向全校学生,一进入系统,就能让每一个学生对自己当前所修的学分、所学的课程,以及毕业时所需课程、所修的学分都能一目了然。
三、结语
学籍管理是高校人才培养这一系统工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对人才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面对新时期、新任务、新发展,学籍管理唯有坚持“以人为本,人人成才”的理念,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创效,充分体现规范性、针对性、灵活性、开放性,方能在高校人才培养舞台上大显身手,充分发挥其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杠杆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秋路.高校学分制学籍管理实践的几点思考[J].巢湖学院学报,2006(4).
[2]白莉.大学生不良心态与心身疾病的归因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0).
关键词:网络,精神关怀,对策
据我校调查, 90%以上的学生都有上网聊天习惯,30%左右学生成为网上常客,每班多少都有个别学生上网成瘾、迷恋网吧。这些学生为了能上网经常会旷课、晚归、睡懒觉并诱发一些违法行。网络游戏的负面影响,使不少学生沉迷网吧,意志消沉,不思进取。
在互联网中上网者可以轻松的浏览网页,获取各类知识,尽情与对方畅谈。我们应该正确对待网络,使网络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行之有效的服务。免费论文参考网。下面笔者首先谈一下大学生上网主要几种心理。
从众心理。进入大学以后,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是相当重要的。老师们不再板着脸孔了,学生们因而感到十分自由。部分新生自入校开始便开始追求享受、尽情放纵自己。在外界影响下极易产生从众模仿心理,在其他同学的影响下很自然地加入了网民的行列,客观上加剧了网民的增长。当然也有部分同学是因中学时被管得太紧,产生逆反心理,进入大学后,便在网上拼命释放“天性”,造成一发不可收拾。
补偿心理。也有很多同学在高中阶段是比较优秀的,但是由于高考失利或者家庭的个别因素致使他们进入并不期望的大学。为了寻求心理补偿,便到网上寻求,希望可以在网络中找到真正的自我,便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网络世界中来满足自已,得到心理的补偿。
求助心理。独生子女被娇惯的传统,使他们变得自理能力越来越差,除了在物质上过着衣来伸手的生活,而在心理层面上,碍于颜面,也不愿向身边的人求助,而网络则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
逃避心理,大学生在交往中存在因缺乏经验,不善言辞,性格内向、畏惧心理而产生与人难以沟通的情况,在现实中受到了挫折后,会很容易产生逃避的心理,而网上这个虚拟的世界正好迎合了他们的逃避心理。
畏难心理,由于我校专科学校的特点,很多学生偏科现象严重,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会很有兴趣的学习;而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学科,不但没有兴趣,而且越来越厌恶,严重的时候,就会产生畏难的心理,从心理上反感这样的课程。遇到这样的课程的时候,不是不听讲,便是旷课,而旷课的最佳去处,便成了上网。
自卑心理,很多学生除了自身的性格原因以外,由于外界环境的因素而造成了本人的自卑心理。比如家庭的困素,成长环境因素等,这些因素会使学生产生不阳光的性格,长期以往造成心智不健康,为了逃离这些因素,学生往往会依赖于网络。
以上几种心理是促使大学生上网的主要问题。因此,如何解决学生的网络心理问题,应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点常抓不懈,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和理性引导。
1.在学生入学的时候加强道德品质教育
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新鲜感很强,对于大学生活的认识不足而造成容易受其它人的影响,特别是受学习较差的学生的影响,产生了压学、学习目标不明确、追求理想不实际的情况。所以首先要帮助新生尽快了解适应大学生活,
在入学后利用各种活动,例如军训,新生入学指导,专题讲座等机会,树立学生科学的生活观念;帮助学生尽快的适应大学校园生活,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设定学习目标。免费论文参考网。
2.加强网络思想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网络是现在必不可少的工具。不能去避免它,就应该更好的去引导它。对于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教育,显得十分重要。从加强对网络的认识,到如果利用网络来获取与自身有益的东西来引导学生对于网络的新认知。通过良好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能够在网络许多不良诱惑的面前,通过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对网络的使用,作出正确的理解。对网络与现实的关系、差别和作用,都能够成竹在胸,好的方面,加以利用;不好的方面,主动去屏蔽。在自我管理的同时,还可以用良好的心态引导周围的人。
3.倡导网络文明,构建良好的学习文化氛围
学生在最早在初中时代就开始初步接触网络,经过高中的逐步深入,进入大学的时候,对网络已经非常熟悉。但由于在大学前未有过系统的进行网络文明教育,因此入学后的网络正确意思观念引导非常的重要。依据团中央,教育部等单位联合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提出的“五要五不”要求:“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保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大学校园应该根据指示,将网络文明教育形成固定的模式,用专门的人,专门的时间,加强大学徨在网络方面的学习。
通过校园开展各种对身心有利的活动,比如健康的校园团体。将学生的正确观念引入到学习生活当中去。避免新生刚入校时,对各个环境都比较陌生而产生的孤僻感,促使他们只能利用上网来消磨时间。而对于在以前就对网络有较强依赖的学生,也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的传播,使他们能真正,快速的走到现实的校园环境中来。免费论文参考网。事实证明,健康,和谐,丰富的集体活动将非常有利于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利于化解个别学的孤僻、自卑、自我中心等不良心理倾向,让学生对网络的依赖逐渐的减少,甚至消失。随着网络的逐渐普通,它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网络上的内容五花八门,信息丰富,通过良好的引导,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但是网络开放的特性也使得很多不良信息充斥着网络,对学生的正常学生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对学生正确的网络引导将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总的来讲,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正处于一个极易受周围事物影响的阶段,对于网络的影响,需要除学生自身以外,其它诸如老师、学校、家庭、社会、甚至国家的共同的努力来完成。相信经过不断的正确引导和努力,将处在成长期里的学生摆脱网络负面内容,指引他们走向正确的网络使用道路,是必须也是必然的。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目前,岭南师范学院担任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师全部由二级学院的辅导员担任。年轻的辅导员们几乎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心理知识的学习以及相关的培训,多数辅导员并不是在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学院工作。以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四个辅导员都是文科出身,其中两位辅导员刚就职,对学院各个专业在学习、培训和就业等方面的情况了解不深,在给学生授课的时候尤其针对“学习”这一讲的时候,未能很好地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给予学生指导。刚刚入职的辅导员由于工作经验不足,课堂上缺乏对学生熟悉的案例的切入及分析,不能很好地结合与同学们相近的例子来阐释相关的理论知识。
(二)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够,缺乏吸引力
调查发现,大学新生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最关心的内容有:克服自卑及建立自信、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如何完善自我、如何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恋爱与性等方面。目前,岭南师范学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自我认识、人际关系、学习、恋爱与性心理。这些内容并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而且由于这一门课只有8学时,因此每一讲内容只有2学时,有些内容只能粗略提及,无法深入详尽地进行分析,有些问题只能点到即止,如恋爱与性心理。
(三)授课对象不分类,无法进行差异性教学
根据调查,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对于心理健康课程有不同的需求。但是目前岭南师范学院一般都是以专业为单位的大班授课,无法根据学生的年级、性别、家庭背景等的差异进行教学。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有其独特性,若能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展开授课,因材施教,效果会更加明显。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下面笔者将以岭南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015级大学新生为例,探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当中使用的可行性。根据调查数据,该年级新生的基本情况为:2015级的大一新生一共有504人,男生315人,女生189人,男女比例为17:10;其中农村孩子353人,城镇学生为151人,农村与城镇的比例为7:3,总而言之,该年级学生男生居多、农村孩子居多。以近几年授课结束后学生提交的心理课程论文来看,绝大部分学生的课程论文都是抄袭应付了事,较少学生能在课程结束后根据自己的体会认真完成相关论文,这既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更能直接体现这门课是否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以及学生能否在该门课程中获得实质性的指导。因此,作为授课老师,应该以积极态度对待自己的课程,如何让学生爱上课,如何上好课,都是值得反复斟酌的。
二、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模式的建议
(一)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平
大学生心理是否健康,对其大学生涯的学习生活是否能顺利开展有着极大的关系。作为一名大学新生,刚进入大学的时候会有各种困惑,如果能得到老师的专业指导,将会极大地减少在新环境中的心理障碍。因此,学校应当重视对相关教师的培养,创造更多的机会让辅导员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定期召开相应的备课会,促进各位授课老师的交流,了长补短,也能让刚入职的辅导员学习更多。此外,辅导员自身也应积极主动地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并根据所从事的学科属性主动了解各专业学生的不同情况,以便能在给不同专业的学生讲授时给予学生更好的指导,平时要注意积累相关的案例,用最贴近学生的案例使课堂教育的效果更加实用。
(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应当辐射整个大学生涯
前面已经提到,根据调查,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有不同的需求。但是目前这一课程主要在大学新生入学后、中段考试前给予授课。总的来说,该课程开展及时,有利于大学新生在懵懂阶段及时调适自己,适应大学生生活。但是这虽然能及时解决大一的“迷茫”,可大学生接下来还会面临大二的“彷徨”、大三的“疯狂”、大四的“绝望”,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没有辐射整个大学生涯,非常不利于学校对其后续的大学生活进行追踪和指导,大大削弱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在大学生涯里的重要作用。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应当辐射整个大学生涯,契合学生不同阶段心理的发展需求,满足同学们的心理诉求,减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三) 根据性别开设男女特色班
踏入象牙塔大门的青年们,如放飞的小鸟,想着能在自由的大学殿堂里自由飞翔。大学,也是恋爱的黄金时期,由于传统教育的局限性,学子们被禁锢的恋望在大学里得到释放,但如果没有适时的、适当的指导,学子们的恋爱之花不一定能开得健康灿烂,在恋爱中令自己的身心受到伤害甚至失去生命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学新生入学之时就开设,这对大学生的恋爱行为能及时地加以引导。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和女性各显示出不同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如果能分别针对男女生开展区别教育,效果会更加明显。目前我院是按照以行政班或者专业为一个班级来进行授课的,男女比例悬殊。如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男女比例为11:1。因这门课本来存在课时短的局限性,教师根本无法针对男女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未能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如恋爱与性心理这一讲,如果能针对性地开展对男生的责任教育与对女生的自爱教育,相信教育效果会立竿见影。因此,开设男生心理健康特色班和女生心理健康特色班,让大学生在属于自己性别的课堂上更好地认识自己,让男生和女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性去扬长避短,让男生更谦逊更阳光,更有责任与担当,让女生更自信更乐观更自爱,让教育达到真正的目的。
(四)开设农村生源、贫困生心理健康指导班
岭南师范学院的生源以广东省为主,其中又以粤西地区为主,绝大部分是农村生源,贫困生又占为数不少的比例。根据笔者的经验,农村学生较城镇的学生更加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美国精神分析家哈内认为:很多心理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对环境的适应不良而引起的,如果人原有的心理定式不能随着外界的改变而改变,比如当人的思想、情感、态度、意志等因素来不及协调时,个体就会承受非常大的心理压力,就会与别人发生矛盾和冲突,当这种矛盾和冲突积攒到一定程度时,个体就会产生迷茫、空虚、焦虑、压抑、紧张等不良情绪。当踏入大学之门的农村大学生(尤其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差的)面对跟自己之前生活不同的人与事物,更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因此,笔者建议,专门针对农村生源及贫困生开展心理健康课,在自我认识、学习、人际交往、恋爱与性心理健康等方面给予他们及时的指导,会大大降低他们在大学最初的日子里的不适应及盲从,早日平衡自我、实现自我。除了学生本人受益,学校更是因能在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问题出现之前就给予及时的引导,从而减少了这类学生今后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更加有效率、有效果。
[关键词]成人高校 诚信教育 思考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诚信是优良道德的基础,是从世风民风方面支撑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国民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成人高等院校,应该把教育学生树立诚信道德原则作为自己的责任,努力引导学生在汲取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在道德上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既掌握现代文化知识又具备诚信道德的人。
一、 全面把握成人高校加强诚信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一项战略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成人高校肩负着的重大的历史使命。因此,我们应该全面认识和把握成人高校加强诚信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1.诚信原则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就是要用诚信来教化天下。孟子曾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意思是说,诚实是天地运行的道理;具备诚实的信念,是做人的道理。先秦法家的创始人管仲说:“诚信者,百信之结也”,即认为诚信是集结人心,使天下人团结一致的保证。在《说文解字》中,“诚”和“信”是相通的,即:“诚,信也”,“信,诚也”。讲的是诚信在本质上是一回事,都是要人们诚实守信。宋学家周敦颐更将诚信列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将其称之为是成王成人成事的起点。祖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良成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应当得到继承和发扬的。正因为讲诚信涉及到做人、做事的方方面面,具有极为广泛的影响,所以诚信道德理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水平,她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如果学校不讲诚信,教师不认真授课,学生不刻苦学习,而是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校风败坏,这样的学校迟早会垮掉。因此,对于成人高等教育来说,必须把培养良好的校园文化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只有切实发挥大学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将诚信道德教育贯穿和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各级党团组织的诚信示范作用,不断创新诚信教育的方式、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才能使诚信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而营造出诚信守信的优良校风。如果我们的校园文化缺少了诚实守信这样一条基本的原则,那么学校的各项事业都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2.诚信教育是引导学生走向成功的保证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也是成就自身事业的保证。“诚”就是诚心、诚意、诚实、诚恳,它要求与人为善、为人诚实、待人诚恳。“信”就是信义、信守、信赖、信任、信用、信誉,它意味着要遵守制度、服从规定,要求与人交往时要信守承诺、讲究信誉。“诚信”是人立身处事的根本,是人生成功的保障。做人要恪守“诚信”,只有这样,一个人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才会赢得世人的信赖和尊重,人格才会发光,尊严才能张显,话语才有份量,从而带来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辉煌。
在我们国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完善,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是否诚实守信,已越来越成为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诚信原则已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和重视。诚信,意味着对工作、对家庭、对他人的责任,对国家、对社会的忠诚。讲诚信,才能赢得单位同事、亲友、邻里的信赖,才能显示出对国家和社会的价值。因此,诚信是青年学生走向成功的重要的素质条件。高等院校如果不重视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容忍或纵容学生那些不讲诚信的言行,那么不但会损害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破坏整个社会的行为规范,而且也无法培养和造就千百万适应时代要求的有用人才。不讲诚信的学生即使是拿到了毕业证,也难免被社会所淘汰。
3.诚信品德教育是世界各国的共识
应当说,诚信作为一种美德,在世界各国劳动人民中具有普世的价值,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在学校对青年一代进行诚信教育。像美国哈佛、耶鲁这样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它们从本科生入校开始就注重对其进行诚信教育。美国的大学都制订了学生的学术诚信条例,条例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学术不诚实行为,从定义、表现形式到处罚规则和申辩程序,都做了详尽的规定。上述条例均印制在新生手册中,在报到之际发给每一位新生。许多大学还建立了荣誉守则制度。新生入学时,都要求在荣誉守则上签名,做出学术诚实的保证。一些大学甚至将此作为新生最终入学的条件。比如普林斯顿大学在新生报到时,会发给每位新生一封信,告诉他们自己一旦签名,就将被认为是已理解并信守荣誉守则的承诺;如果学生未签署此承诺书,则不得注册入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在每年秋季开学之际,都会举行一次“学术诚信周”的活动,让每位新生在签署保证书的时候阅读学术诚信条例。阿尔伯特大学也有一个名为“学术诚信周”的活动。从这些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可以看出,一个强大的国家、一个优秀的民族,要成功都离不开诚实守信这一美德,而要从小培养这一美德,学校担负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二、 当前成人高校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其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在成人高校的大学生中,仍然存在着各种不讲诚信的现象,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其主要表现是:
1.学习纪律松懈。为了保证学习质量,成人高校一般都制定了严格的学习制度,并且制定了相应的奖惩方法。但是有些不脱产学习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愿意来校参加面授学习,有的学生明明在家里或是在玩耍娱乐,却欺骗班主任老师说是工作繁忙、交通不便、身体不佳等,巧立名目逃避上课,使老师辛辛苦苦备课却白忙一场,造成教学质量下降。有的即使来上课,也是心不在焉,不认真听讲,而是随意做别的事情,缺少对授课老师起码的尊重。
2.考试作弊。为了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成人高校都有严格的考试和监考制度,不单对考场纪律,而且对监考教师的职责都有严格的规定。尽管如此,学生的作弊现象仍是屡禁不止,作弊手段也层出不穷。不但经常出现考试替考、夹带、偷看等作弊现象,而且有的还利用现代化的作弊工具,如运用手机、隐形耳麦等先进通讯工具传递答案等。我们甚至可以在网上看到很多高校都流传着这样的课桌文学:“学不在精,作弊则灵;功不在深,会抄就行。”说明作弊者的心态已经变得麻木不仁、失去羞耻感,孕育出一种畸形的作弊亚文化。
3.论文抄袭。毕业论文写作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思维能力和培养质量的综合检验。但是一些学生由于平时不认真学习,缺乏论文写作的基础,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不愿下功夫查阅资料、认真思考,而是投机取巧,不惜将别人的论文找来,东拼西凑,敷衍了事。甚至有些学生直接把别人的论文换成自己的名字,不加掩饰地剽窃抄袭,因而出现不少大同小异甚至一字不差的论文,毫无创新性可言。这样完成的毕业论文完全丧失了其本来的意义。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是从高校自身来看,由于存在着激烈的招生竞争,而出于生存的考虑,有的学校不惜降低标准,放松要求,以求招到更多的生源。而学生来到学校之后,又疏于管理,对学生不来面授、不按时完成作业、考试作弊等不诚信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但不认真批评、教育,促使其改正错误,更有甚者,是为他们提供作弊的方便,只要“家丑”不外扬就行了。正是由于这种把经济效益放在社会效益之上的错误做法,使得不少成人高校都面临着一种诚信危机,虽然办学规模越来越大,但学生的基本素质越来越低;学生尽管拿到了国家承认的学历,却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要。长此下去,势必损害整个成人教育的声誉,产生难以想象的后果。
二是从整个社会大环境看,不诚信现象在各个领域普遍存在,经济领域的制假贩假、政治领域的腐败、职业生活领域敬业精神和诚实劳动的“贬值”、个人生活领域中人际交往间的互不信任以及由此而出现的造假现象,都表明诚信缺失已经不是社会生活某一方面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与社会人员接触较多、比普通高校更加开放的成人高校,自然而然地会更多地受到这种错误行为的影响。
三是从大学生自身看,缺乏道德追求是一个根本原因。诚信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信仰和追求。诚信品德的养成,既需要学校的教育、社会的引导,更需要学生自己的自励和自省。如果学生自身缺乏自律机制,价值取向出现偏离,在社会诚信危机的冲击下,就非常容易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心理和浮躁不定的心态,甚至于做出不守信用、不负责任之举。此外,一些学生由于涉世不深,对社会上出现的由于不诚信而产生种种后果的感受还不深刻,对诚信缺失现象缺少应有的认识和分析,也导致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诚信缺失。
三、努力探索提高学生诚信品质的具体途径
必须看到,当今社会不仅需要文凭,诚信品格也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一张“通行证”。一个缺乏诚信的人,是不受欢迎、也不会有大的发展前途的。如何使大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具备优良的诚信品格,对成人高校来说,确实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那么,如何加强成人高校学生的诚信建设呢?我们认为应当努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端正办学的指导思想。应该看到,当前成人高校中出现的一些不讲诚信的现象,其实与学校本身有着直接的关系。正是由于一些成人高校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不惜放低标准、降低要求,迁就甚至纵容了学生的不讲诚信的行为。所以,要真正从源头上解决不讲诚信的问题,学校必须首先端正办学思想。只有真正树立起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样一个理念,自觉维护好自身的社会形象和声誉,才能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从而培育出诚实守信的好校风。
2.身教重于言教。学校的教职员工与学生密切接触,其所作所为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树立讲诚信的好校风,广大教职员工就要做好表率,为学生树立诚信的榜样。高校的教职员工都应该努力加强诚信文化修养,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在工作上要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光明磊落,襟怀坦白;在学术上要做到勤奋刻苦,严谨创新,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在生活上要做到忠诚老实,不贪不欺;在与他人相处上,要诚实为人、诚恳待人、诚心感人、诚意服人,以良好的诚信道德形象取信于学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做学生的表率。
3.寓诚信教育于求知当中。在加强诚信教育方面,我们还必须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精神就是求真精神,追求真理、崇尚科学是一个人的重要素质。大家来学校来学习,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探索真理、崇尚科学,这是人的本真的人格特征。“诚实”追求的是“真”,科学追求的也是“真”。有了追求真理的精神,就会对虚假现象深恶痛绝,就会自觉抵制谎言,就能够真诚守信、践诺。当代大学生应该把科学认识上的求真精神和做人方面的求真精神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才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国家和人民,人生也才会展示出真正的价值。
4.严格制度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靠人的良心和道德的内在自律,不可能有效约束欺诈和失信行为,还必须依靠制度的力量,把一切诚信行为纳入制度的轨道,才能培育良好的诚信秩序,形成良好的诚信环境。因此,每一所成人高校都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和健全学生诚信档案,对学生在校的诚信表现,如学习情况、考试情况、缴费情况都加以登记。对诚实守信的学生及时给与表扬和褒奖,对不讲信用的人、不诚实的给与制度上的约束。对那些肆意破坏校风、校纪,造成教学秩序混乱的学生,应该加大惩戒的力度,要让他们有意或无意的不诚信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以此警示校园中各种可能萌发的诚信缺失的现象。
5.树立考试的正确导向。考试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无论是教务部门还是任课教师,在进一步规范考试制度和纪律要求的同时,还必须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考试。要让学生懂得,决不能为了取得高分而弄虚作假、不择手段。分数不是一个人的唯一,如果把分数看得过重,不惜放弃做人的原则和标准,考试作弊,是大错特错,即使侥幸“成功”,也会给自己的心灵蒙上阴影,受到良心的谴责。虚假的分数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靠考试舞弊而混一张文凭,自己并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到了社会上将很难有所作为。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对考试的诚信教育引导,使学生怀着诚信态度面对考试,不但要考出好成绩,更要学到真本领,这才是对自己对社会的高度负责。
[参考文献]
[1]侯启海:《以诚信教育为抓手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济南大学报》,2007年6月22日
[2]韩振峰:《国外是怎样开展诚信教育的?》,《传承》2008年21期
[3]刘云伶:《考试作弊 论文抄袭 警惕不良学风污染高校》,新华网,2002年4月22日
关键词:新生教育体系;大学本质教育;大学本质教育定位及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192-03
大学新生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是基础性、长期性和系统性的培养工程,是大学生进行个人生涯规划的重要起点,直接关系学生求学的价值追求和实际成果。现阶段大学新生呈现的群体特征要求新生教育要与时俱进,科学调整,更好地引导新生认识、接受和规划大学,实现大学及个人的价值诉求。
一、高校新生教育现状和学生“普遍性迷惘”状况概述
大学是高等教育的场所和载体,大学新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必须实现从中等教育的过渡,新生教育具有“本科前”的阶段特点,我国高校新生教育的体系建设成果丰富,主要集中在新生角色转换、新生适应性教育、新生大学生涯规划、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中西教育理念比较等方面,并侧重体系模式的构建和实施手段的探索。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学生的最大区别在于社会环境变化导致的求学动机多样化,大学生对社会和国家的历史感和责任感迅速消退,在进入大学初期突显了在自我认识、对大学和专业认识、大学学习和集体生活、职业生涯发展等方面的意识、行为和心理问题。笔者对所在学院2009-2012年级、同一学系的433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大一新生的迷惘率高达80%,随着年级的递增有所降低,但比率仍持较高水平,高年级学生在大学集体生活及校园文化活动方面的困难较低,但迷惘率仍有44.5%,特别对于所学专业的认可度不高及大学培养目标的模糊直接影响了其大学规划和学习的效果。其中,大一新生最普遍的迷惘症状包括:不清楚自己为何读大学,不了解大学是怎样一个概念,不掌握大学教育的规律和培养特点,与此对应高校学生管理也相应呈现了以学风建设为关键的一系列工作难点,其原因正是大学新生对自己所求学环境的本质和体制特点了解太少,将大学对等于课程或职业培训所,必然会导致对环境和自我发展的误解与迷失[1]。此,将大学的本质教育纳入新生教育体系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必然趋势。
二、大学本质教育纳入新生教育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大学本质教育基本包涵大学的发展历史、中西方大学比较、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四大主题,将大学本质教育作为专项的新生教育课题具有其必要性。
1.我国大部分家庭及学生个人缺乏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入了解。我国高等教育由于我国的国情和历史原因,真正意义的现代大学才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远远落后于西方现代大学,董宝良的《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①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分水岭,1949年以前为近代教育史,1949年后为现代教育史。我国1977年恢复高考,1999年实行高考扩招,录取率从4.7%提高至2012年的75%,2012年接近增加了685万大学生,②绝对数量的剧增显示庞大的学生群体涌入大学校园,但是我国大学生占人口的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标准。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与麦可思研究院的《2012中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88.1%的2011届高职毕业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③。
从大学生所占人口比例及家庭大学生比重数据得知,大部分的中国家庭在近二十年才培养出第一代大学生,中国大多数家庭并无接受高等教育的家庭氛围和传统,大部分学生求学的价值判断来源于父辈,而父辈接受高等教育并了解大学本质特点的更是少之又少。由于家庭教育缺乏对高等教育和大学本质的理解,“大学是什么,为什么读大学,怎样读大学”等关键问题并得到家庭教育的传播和熏陶,导致了当下大学生读大学功利化、短浅化和迷惘化的趋势,很多学生认为读大学就是为了找工作和文凭,盲目追求并不擅长与喜爱的热门专业,经营大学不知所措毫无方向,将大学对等于课程,误导了大学的本源与宗旨[2]。可见,家庭及个人缺乏接受高等教育的传统,正是新生教育需要补充大学本质教育这一大人文课题。
2.补充大学本质教育是其他新生教育主体的前提与基础。大学本质教育是一项人文素质教育,是进入高等学府的通识类教育。深入探讨和学学的历史,特别是我国特殊国情下发展的中国特色高等学府,能让学生了解国情,了解大学诞生的原因和目的,了解我国知识分子子和教育家为中国教育事业所做出的努力,明确自身求学的根本所在,重塑追求真知,探索科学,思辨人生的价值追求,预见自身和社会的未来发展和奋斗前景。世界上只有1%的大学是为推动人类进步的革命性科研机构,99%的大学是综合人才培养兼顾创新④,理解现代大学的理念是“以人为本,注重学术,服务社会,改革创新”有利于学生理解大学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根据自身情况做出专业选择及学习安排,做好大学生涯规划,配合完成学校的教学培养。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是大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提炼大学精神,是对高校特质、办学理想、办校特色、人才培养风格等方面的高度提炼,得到师生认可并充分体现在学校校风、学风和教风的一种规范力量,对大学精神的研讨和灌输有利于师生达到统一步伐,实现共同进步的双赢结局。可见,补充大学本质教育有利于大学新生对所在的求学体制、环境和自我本身形成历史性、思辨性和前瞻性的判断,理解大学的培养目标和成才路径,了解所处教育环境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机会,并运用各种资源和科学的学习方式展开主动学习。解决大学生求学的最根本困惑,是大学生进入高校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只有理解了大学和高等教育,大学生涯的许多关键问题和选择亦能迎刃而解。
三、大学本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1.将大学本质教育作为新生教育体系的基础课程,不是独立的专题,要融合其他教育主题共同开展新生教育,只是在不同的阶段侧重有所不同[3]。完善后的新生教育体系如表1所示。
2.课程设置可涵盖大学的起源与历史、中西方大学比较、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史、大学发展的各项问题专题研究、大学的办学理念、大学精神的提炼、大学各类专业教育的特点与歧异、名校风采与往事、校史校训、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大学生如何实现发展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等,由人文社科专业教师与专业导师作为主导,结合辅导员其他教育专题开展课程,设置一定的必修学分和考核标准,使师生共同重视该项教育。以大学本质教育为起点,建立专业教师、政治辅导员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新生研讨会”制度,以专题学习的形式和体验式教学开展大学本质教育课程,以灵活的教学手段,如影视学习,阅读讨论、名校交流等方式引导新生对该领域进行探索,可使受专业限制的新生在专题学习中广泛接触社会和人文知识,扩展知识面,培养博学好学的态度,塑造良好的文化感,同时可以通过小班讨论来提高学生阅读、表达的兴趣和能力。
3.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引导新生体悟大学本质。大学本质教育灌输的是一种概念和精神,除了专题学习,还应突出时代特色,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学校及师生共同参与,营造良好的大学氛围,使新生在实践中感受大学魅力,领悟大学本质。高校为教师参与师生交流搭建平台与激励政策。从大学校长做起,由校长给新生主讲大学本质教育的第一课,大力健全教师联系班级制度,在绩效考核上鼓励与要求教师在固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在学业、生活、指导成才等方面给予指导,营造大学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博学讲坛、校园美学,推进课程及课堂改革、支持与推动学术科技竞赛等举措营造良好的大学学术氛围。加强沟通渠道建设,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指导体系,切实解决新生对于学校落差,专业与兴趣矛盾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引导新生关注大学本身,明确大学培养目标和社会人才的需要,引导新生通过学习和思考合理规划大学生涯[4]。
通过优秀的社团平台带领新生体验大学生活的乐趣。打造社会实践品牌活动,以项目化管理方式引导学生用所学投身实践,通过实际行动理解大学培养宗旨,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人才。政治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一线教师,需要在学识和工作方法上不断进取,要利用QQ、博客、微博等网络手段开展个性化的思想辅导,提升解惑和服务的能力。
四、结语
大学新生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科学性和与时俱进的系统工程,需要依据每一代学生的特点进行调适与实践,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5]。大学的特点也会随着历史和社会发展不断微调和沉淀,将其定位为新生教育体系的最基础和最重要一课,必能使新生在思想和行动上更好地实现大学理想和人生目标,使高校教育与学生个人发展得到较大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梁娟,满忠训,周艳华.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实证研究——基于广东省七所高校的调查[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3).
[2]薛涌.北大批判[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1-19.
[3]黄倞朗,郑华,巫晨昕,赖仁启:浅谈大学新生教育[J].时代教育,2012,(13).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素养,文献检索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17-02
信息时代,信息素质已经与科学素质、人文素质一样成为了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础素质。它是一种综合素质,它跨及了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信息素质是每个人终身学习的基础,覆盖了所有学科以及教育阶段[1]。
在我国,文献检索课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进步,文献检索课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越来越重要,本文从大学生在校时期几个时间点的学习生活入手,分析了大学信息检索课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以点带面,将能进一步揭示文献检索课对于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文献检索课对大学生信息素养影响调查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分两个阶段进行,调查样本分别抽取了佳木斯大学材料学专业入学新生105人,上过文献检索课程的学生110人,共发放调查问卷215份,回收214份,回收率99.5%,有效问卷212份,有效率99%。
(二)调查方法
为了充分揭示大学文献检索课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影响,课题组采用的调查对象同为一个专业的学生,入学间隔没有超过一年,数量上也相差不大,从而进一步减少了样本间的差异。调查采取匿名问卷调查的形式。
(三)调查结果
信息素养具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包括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2]。根据这个体系结构分别对入校新生以及上过文献检索课程的老生进行关于信息素养的问卷调查。限于篇幅本文仅介绍有代表性的三项问题的调查结果,具体数据见表1及表2.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刚入学新生的信息素养相对比较低,主动学习、主动研究的能力还比较欠缺。通过文献检索课的学习,学生的信息素养有了很大提高。“自己主动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问题”的调查数据由9.3%迅速上升到了62.7%。其次,刚入学的新生大多数对于专业期刊、专业数据库基本没有概念。然而,通过文献检索课的培养教育,学生们普遍对自己本专业的专业期刊、专业数据库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尤其是对于专业数据库的使用,从1.9%上升到54.5%,可以说是跨越式的提升。再有,通过调查表的对比分析,能够看到,通过文献检索课程的教育,大学生初步具备了获取信息、评估信息的能力。但比较遗憾的是,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大学生信息伦理方面并没有显著的提高,这与相关内容授课时间设置较少有一定的关系。
二、文献检索课对在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影响的三个阶段
(一)入学教育阶段
中国的高中教育重视理论学习,高中的各种资源也比较缺乏,作为高中生而言没有、不会也无需自主地搜寻各种资料,进行任何研究。因此刚刚升入大学的新生往往没有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的愿望和能力。
文献检索课首先解决的便是入校新生各种信息资源使用的问题,都会向入学新生展示我国各个高校的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对待疑难问题上,能够主动寻找途径解决问题的比率从12.3%上升到62.7%,这说明文献检索课已经促使大部分学生正在逐步改变过度依靠老师的学习态度,从而为新生适应未来的大学学习生活铺平了道路。
(二)学习研究阶段
高校的文献检索课程一般都会设置在大一或者大二阶段。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都会掌握一定的专业课知识,此时,部分学生便会有进一步了解专业甚至进行专业研究的想法。通过文献检索课的学习,学生会逐步掌握各种检索工具、网络搜索引擎、各种专业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从而使他们的信息素养、学术水平能够在短的时间内取得迅速地提升,这也是文献检索课的教学目的之一[3]。
(三)面向毕业阶段
1.创造就业优势。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基数不断增长,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文献检索课培养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提升的同时,就强化了学生的自主科研能力。笔者认为,若是在大学本科阶段便在专业上有所建树,那么这将是大学生就业分量最重的一个砝码。
2.毕业设计的支撑因素。大学生的毕业论文是大学生们的一次正式的、重要的科研活动。在调查中我们能够发现学生们通过文献检索课程的学习,使用专业数据库查找资料的学生从1.9%上升到了54.5%。这完全可以说明大学生的面向科研的信息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3.求职面试的沸腾效应。大学生已经在专业等各方面准备了整整四年时光,但是使水沸腾的那一把火应该就是对求职面试的准备。应包括对招聘单位整体情况适当地了解以及对自己进行恰当的外在包装。而这些信息的获取,正是文献检索课信息意识、信息能力教学目的的充分体现。
三、结束语
全球信息化的今天,信息素养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讲,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文献检索教育的现状却并不尽如人意。我国十七大报告提出信息化战略,重点首先应该是人的信息化,作为培养人们信息素养的重要环节,文献检索课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一宁,蔡庆芳,张教业.文献检索课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上)[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6):254-255.
[2]李卫星,何飞.现代信息素养与文献检索[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10.
本文采用问卷法对1842名本科生进行调查,抑郁情绪阳性人数为312人,抑郁情绪流行率为17.6%。独生子女的抑郁情绪得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p
【关键词】
大学生;抑郁情绪;影响因素
抑郁症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疾病,被心理学家比喻为“心理疾病中的感冒”,抑郁障碍具有高发病、高复发、高致残的特点。在我国每年大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未遂者还有200~250万,而这些自杀人群中抑郁症患者占40%。抑郁症是常见的情感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所作的疾病负担研究,抑郁症排名为第四位,预计至2020年将上升为第二位(仅次于心脏病)。世界卫生组织预测,未来50年内,抑郁症将成为最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
本文所指的抑郁情绪并不是抑郁症,而是抑郁的轻微阶段,是根据冯正直(2002)对抑郁的发展程度和水平所进行的分类当中的第一类别――抑郁情绪,冯正直将抑郁分为:抑郁情绪、抑郁症状和抑郁神经症三种类型。抑郁情绪(depressed mood)是指一个人悲哀、不幸福和烦躁的心境和情绪反应,但这种状态并未表现出身心不适或社会功能受损的症状 。
抑郁情绪是大学生常见的不良情绪之一,也是导致大学生自杀主要原因之一。其症状具体表现为: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学习没有兴趣,注意力下降,缺乏自信,认为自己不如他人,身体活动减慢,面部表情缺乏,不愿与人交流,人际关系丧失,睡眠障碍,食欲减退等。
1 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某医科大学1842名本科生进行一般信息、抑郁情绪、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平均年龄18.99岁,其中男生1297名,女生545名。
1.2研究工具
《抑郁自评量表》(SDS):该量表由William W.K. Zung于1965年编制,为自评量表,由20个条目组成,按4级评分。能够从不同方面准确反映出抑郁情绪、躯体症状、精神运动倾向、行为方式及心理方面动态趋势,评定时间跨度为最近一周 。
2 结果分析
2.1抑郁情绪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整群抽取调查,调查对象为某医科大学2011级全体本科新生。共收回问卷1842份,有效问卷1776份(男生522人,女生1254人),无效问卷66份,有效率达到96.42%。SDS平均分为44.05,抑郁阳性(标准分大于等于53)人数为312人,抑郁流行率为17.6%,其中男生占28.2%,女生占71.8%。
按照SDS评分标准,以标准分53作为划分抑郁阳性与阴性的临界值。按照标准分,正常水平[30,52),抑郁阳性[53,100),轻度抑郁[53,63),中度抑郁[63,73),重度抑郁[73,100]。按照抑郁程度划分,轻度抑郁236人,占全体新生的13.3%,中度抑郁70人,占全体新生的3.9%,重度抑郁6人,占全体新生的0.34%。
2.2抑郁情绪有关因素的差异分析
应用方差分析,探讨分类变量:性别、独生子女情况、家庭状况、家庭教养环境、家庭低保情况在抑郁水平上的差异。结果表明:独生子女情况、家庭教养环境、低保家庭情况的不同,抑郁水平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独生子女的抑郁水平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家庭教养环境不同,抑郁情绪存在显著差异,抑郁情绪得分从低到高依次为,和睦家庭、溺爱家庭、严格家庭、打骂家庭、其他家庭;低保家庭子女抑郁水平显著高于非低保家庭子女。而性别、家庭状况不同,抑郁水平差异不显著。(表1)
3 关于大学生抑郁情绪的相关因素探讨
本研究对1842名学生的抑郁检出率为17.2%,低于同类有关大学生研究的抑郁检出率。主要原因可能是本次调查对象为医学生,医学生对于身心健康情况更为关注,能够较好的自我调节。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独生子女情况、家庭教养环境、低保家庭情况不同抑郁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的抑郁水平低于非独生子女,可能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父母有充足的时间与子女沟通、交流,父母给予子女更多的温暖、理解。独生子女享受的家庭资源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教养环境与抑郁水平存在一定的关系,抑郁水平从低到高依次为,和睦、溺爱、严格、打骂、其他。积极父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心理较为健康,而消极家庭教养环境下成长的子女容易出现心理障碍。面对社会竞争带来的压力,大学生内心的健康程度,离不开家庭环境的熏陶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家庭作为大学生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对个体的人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家长应积极营造温馨、和睦、民主的家庭育人氛围,以宽容的态度正确处理教育孩子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张驰有度的控制孩子的言行,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给孩子提供满足成长需要的社会环境等。低保家庭与非低保家庭抑郁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这表明经济情况影响学生的抑郁情绪。学费的逐年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家庭经济条件越差,生活、精神压力越大,易导致学生的抑郁情绪。
【参考文献】
[1]孙学礼.精神病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97-316.
[2]郝伟.精神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5-146 .
[3]冯正直.中学生抑郁症状的社会信息加下方式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1:24-27.
[4]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民族出版社2005:175-176.
1 现代大学生的共同特征
众所周知,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虽然都会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但真真付出行动的却少之又少。他们把生活想的太简单了。还有就是大学生们或多或少都有属于自己的特长,但他们很少能在众人面前把自己擅长的东西完全的发挥好。有的人怯场,有的人粗心等,无论哪种情况,究其原因,其实都是因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当遇到一些紧急情况,学生就会慌里慌张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本身的能力会大打折扣。因此,当面对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的时候,学生的能力无法得到完整的发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还是比较强烈的。和传统的大学生相比,现代学生更加的具有个性,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学生往往能够想到更多有意思的想法此外,现代学生的情感能力相比较来说也有了比较大的提升。他们有更强的倾诉和表达的意愿。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和学生进行沟通,在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听取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通过学生的反馈,教师可以及时的调整教学的模式,提升教学的质量
2 家庭来源差异特点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家庭也各有各的不同。不同大学生的家庭环境与城市背景也对他们的心里素质有着极大影响,有的大学生来自比较富饶的城市,他们从小衣食无忧,受到家人的宠爱,可以学到很多以及看到很多书本以外的东西,他们的视角鄙夷爸爸的孩子开阔。有的则来自相对落后的农村,对于来自农村的一些学生,他们从小就要考虑自己的家庭问题,他们很少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吃喝穿用都要和其他兄弟姐妹共享。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自卑感,有的甚至有点心理扭曲,当然对于大城市的学生,他们有的也是比较傲娇的
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他们适应社会以及身心发展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也会受到学校教育环境,家庭环境,社会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那么对于这种情况,又有什么办法呢?个人认为,学校要重视加强对大学生的教导,让他们认识自我,奋斗拼搏积极进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现代大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也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的认识到学生的能力的缺点,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好这些问题。这主要体现在这样一些方面。举个例子来讲,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难度比较大的活动来锻炼学生的坚持能力,锻炼学生的坚韧的品质同时,教师也可以多组织一些集体的活动,尝试通过集体活动来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现代社会是一个集体的社会,任何个人的生活都需要建立在社会的集体的基础上。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这一特点调整教学模式,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真正的提升
3 专业类型差异特点
进人大学前,每个人都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这些专业的选择也影响着大学生们的心理素质。我们可以从一些报道性的结果甚至一些论文上发现文科生,理科生甚至师范生和非师范生,他们的心理差异也很大,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着当代的就业情况。而不同的专业的学生同样有着不一样的心理素质这些因素就对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不同专业的学生、尤其是文理利一的学生的差异是比较大的。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锻炼文利一学生的坚韧的品质,让其学会坚持和勇敢。而对于理利-生来说,在教学的时候,教师的教学思维应该富有变化,而且强调直线型的思维。这对于学生的能力的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得到真正的提升。这是现代体育教学的要求
现代大学生对自己未来即将从事的职业充满期待,无数次想想自己在未来会干出一份大的事业。这些都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日常行为习惯的形成。就现在的形势来说工利一类的就业率较高,而文利一类的较低,所以总的来说工利一类的心理状态较好,然而尽管如此,但是工利一类的学生太注重专业知识的掌握,对于人际交往,语言沟通的能力就远不如其他类的学生,高校也要注意这方面的指导,无论文科还是理利一都要关注他们的心理情况,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实践能力。
4 不同年龄差异特点
【论文摘要】从中学到大学面临着多种因素的改变,学生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主要表现为学习方面适应不良、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独立生活适应不良及心理方面适应不良,为了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适应不良问题,通过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关注自我身心健康及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学生心灵,来解决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
1 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主要表现
1.1学习方面适应不良首先是学习方式适应不良,中学阶段的学习是教师课堂详细分析讲解,课后到班级帮学生解题答疑,虽然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中学教学方式还是流于进行“填鸭式”教学,长此以往,学生也就习惯于在这种面面俱到的教学基础上开展学习,而进入大学,老师上完课就离开了教室,不再像中学老师那样要求面面俱到,课后也很少见到任课老师,学习从被动式学习变成了自主式学习,大多数学生表现出了适应不良;其次是学习目标迷失,在进入大学之前,学校及家庭灌输的主要目标就是要让孩子考上大学,学校的一切教育工作都是围绕高考开展,考上大学就成了学生的学习唯一目标,而考入了大学,目标得以实现,新的目标又没有建立,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导致无所适从,出现适应不良现象。
1.2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在中学阶段,学生主要面对的是家长、班主任及同学,相对来说较单一,为了能通过高考,主要时间都放在了学习上,没有时间关注人际关系的处理,进入了大学阶段,人际交往对象除了原来的家长、班主任与同学,增加了宿舍管理人员、辅导员及教务员等,在这么复杂的人际交往中,大学新生往往会不知所措,出现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如宿舍集体生活,同学来自不同地方,面临语言习惯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等,如果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出现紧张,导致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影响学习生活。
1.3独立生活适应不良中学阶段,住校的学生不多,生活方面的事务全由父母打理,学生无须过问,家长也只让学生闷头学习,而进入大学,不住校的学生不多,学生离开了家长,面临自己独立生活,该如何买衣服,整理宿舍内务,洗衣服等,会使学生一筹莫展。习惯了父母包办一切,一旦面临独立自主生活,往往会不知所措,出现适应不良。
1.4心理方面适应不良从中学到大学面临着多种因素的改变,学生心理方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如果调适不当,则会出现适应不良,影响到身心健康。如在进入大学之前,在家长与老师的宣传下,怀着对大学校园的巨大憧憬,而一旦考入大学,发现现实中的大学生活与心中憧憬的大学生活相差甚远,会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在中学时代,大学新生往往是班里尖子生,自我感觉良好,有着很强的自豪感,而进入大学,发现身上美丽光环以不在,往往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自我消沉,如果处理不好,会导致心理方面适应不良,影响到身心健康。
2 解决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对策
2.1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学新生刚离开父母,远离家乡,进入了一个全新陌生的环境,正处于“断乳期”,生活上要自我独立,没有了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学习上要自主式学习,没有了老师从早到晚的守候。这时,德育工作者应注重加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首先辅导员应特别注重对大学新生思想进行引导,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实际状况,与学生深入沟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确立新的目标。其次是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注重对大学新生进行如何适应大学生活方面的教学,引导学生尽快的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确立新的学习目标,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2.2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刚跨进大学校园的大学新生,面临全新的环境,往往会出现心理适应不良,此时应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学生进行心理适应调适,顺利度过这一关键时期。一是开展有效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在大学新生入学初,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获得第一手资料,这样能增强工作针对性;其次是定期举办心理卫生知识专题讲座,讲授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优良健康心理品质的方法,同时应注重增加两课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二是开展有效心理咨询工作,首先要纠正学生对心理问题的错误认识,消除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顾虑,保证心理咨询作用的发挥。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对发现的问题要积极进行疏导治疗,促进大学新生身心健康发展。
2.3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关注自我身心健康首先要坚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与健康的身心密不可分,对于大学新生,关注自我身心健康,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要坚持正确认识自我,培养健全人格。人格的健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环境中,大学新生应当正确评价客观事物,正确对待自己与他人,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体验正常的情绪情感,主动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与学校生活。同时,如果遇到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应积极寻求外在的支持帮助,这对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2.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学生心灵进入大学校园,大学新生面对宽松的学习环境,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此时会表现出无所适从,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活跃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学生的心灵,如开展文艺晚会、体育竞赛、辩论赛,举办各种专业知识讲座,组织班级集体郊游活动等,让大学生参与中来,消除彼此的陌生感,增进交流沟通,缓解不适应带来的心理压力,带来身心的愉悦,消除适应不良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大学学习生活中去,最终实现大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高校;问题;人文精神;对策
在物质利益和需求不断膨胀的今天,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意味着社会的发展需要精神力量的推动。因此,人文精神的教育尤其重要。
一、人文精神和高校理论教育的关系
人文精神是人类的一种思想观念,表现为人类对价值、财富、命运、追求、生命等一系列内容的高度关注和重视。高校理论中蕴含着人文精神,它们之问不可分割。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能够极大地促进理论对大学生的影响,使大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人文精神是高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而理论的追求和人文精神的终极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说明了两者存在内在的统一。
二、高校理论人文精神教育的现状
1.从高校方面看,高校对理论人文精神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总是把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教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虽然也设置了理论课,但是从大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这似乎只是一种形式。由于很少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因此高校大学生都认为学习理论对自己将来的成长和发展用处很少。高校总是在新生刚入学时对他们进行理论的教育,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却很少组织这样的理论和实践活动。
2.从学生方面看,部分大学生缺少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缺失现象在高校中普遍存在,值得我们重视。第一,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利益的重视和追求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这使得他们认为学习科学知识、参加社会实践等都是为了过上高物质享受的生活,导致了人文精神的缺失;第二,在高校中,更多的大学生都是为了学习科学知识而不断的努力,往往忽视了人格和道德的成分。他们经常埋头苦读,经常在为考英语,计算机和其他等级证书而苦恼,总是把人文精神的培养抛在脑后,从而对生命、对自我价值、对自由等人文精神方面的内容认识不够深刻。因此,在高校中更容易出现心理疾病、道德滑坡等不良现象。 三、加强高校理论人文精神教育的对策
1.提高认识,从思想上把高校理论人文精神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首先,高校领导和教师要提高对高校理论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视程度,这样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对理论人文精神的认识、理解和运用;其次,大学生不能只靠高校领导和教师的引导,我们自身也必须对高校理论人文精神教育重视起来。作为高校理论教育的最主要接受信息者,大学生必须充分调动自己对理论人文精神这一课题的热情,并且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和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
2.从高校课程的设置着手,加强高校理论人文精神教育
在高校课程的设置上,应改掉过去只重视科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教育,给高校理论人文精神教育更充足的时间。在此基础上,高校教师在讲授理论课的时候,不应该只局限于科学理论的填鸭,而必须结合各种科学活泼的方式教学。除此之外,高校领导和相关人员应经常组织开展有关理论人文精神教育的理论讲座和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理论的不断熏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中加深自己的人文素养。
3.加强理论人文精神的宣传工作也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大学新生 颓废现象 学习规划 意志培养
本项目为2012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该作者为项目指导老师,成都理工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学。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入学率在逐年提高,许多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积极主动,但也存在部分学生刚进大学就缺乏学习动力、玩游戏,逃课、挂科、上课睡觉、整天宅在宿舍等现象,还喜欢用“颓废”来形容自己。有个别同学甚至因此不能完成大学学业。本文尝试调查大一新生缺乏积极动力、精神萎靡不振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可行的调整方案。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从四川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华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七所高校,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对七所高校大一年级的学生进行取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650份,获得有效问卷1326份,回收率为80.36%。全部数据采用SPSS 19.0进行录入和分析。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对大一新生的颓废现象进行调查,除大学生基本人口学变量以外,具体测查内容涉及学习情况、生活状况、自我效能和外界环境影响等四个方面,共计30题,其中包括一道开放式条目。正式施测前进行了访谈和初测。
表1 被试的基本情况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对于大一新生的生活状态,本研究从学习、生活、自我效能、环境影响四个维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如下:
1、学习方面,大一新生中制定学习计划并能坚持的学生比例为63.6%。但大多数大一新生都较能自行安排课外学习,整体学习自主性比较强。男生、工科生、贫困生、非学生干部、一本学生、农村学生在学习态度方面更看重长期积累而非考前突击。大一新生的逃课率为71.9%。大一学生的学习态度与逃课存在显著相关,经常逃课的学生更看重考前突击,从不逃课的学生更重视长期积累。
对“是否有制定学习计划且能否长期坚持”这一问题,1326人中42.7%选择“没有制定学习计划”;62.4%选择“不能长期坚持计划”,且女生略高于男生,但计划的坚持性比男生差;不同专业的同学在学习计划制定和执行方面相差不大,相对而言,理工科的学生略强;家境相对富裕、学生干部、城市生源的学生在计划制定与坚持方面相对优于家境一般和贫困的学生;三本和专科学校的同学在学习计划制定和坚持方面都高于一本、二本学校的学生。
表2 大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并坚持的性别、专业、家境等比较
对“是否进行课外学习”这一问题,1326人中10.9%选择“几乎不进行”;2.4%“从不进行”。可见,绝大多数大一新生都较常进行课外学习,整体学习自主性较强。结果显示,在经常性的自主安排课余学习方面,女生略高于男生,理科生高于文、工科生,家境相对富裕学生高于家境普通和贫困生,学生干部高于非学生干部,专科生高于本科生,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
图1:课外学习
对“对待大学学习的态度”这一问题,1326人中有30.5% 选择“考前突击”,近七成大一同学认为学习需要长期积累。相对而言,男生、工科生、贫困生、非学生干部、一本学生、农村学生更看重长期积累而非考前突击。同时,大一新生的逃课率为71.9%,而结果也显示大一学生的学习态度与逃课存在显著相关。
表3 大学生学习态度与是否逃课的相关
2、生活方面,近一半大一新生的课余时间安排是上网,其中近一半时间为聊天、游戏,学习时间不及上网时间的一半。课余时间安排为学习的同学,经常逃课率是最低的,经常逃课率最高的是课余时间逛街的同学。
调查发现,1326人中20.7%选择“学习”,47.8%选择“上网”,7.5%选择“逛街”,5.5%选择“运动”。对“上网目的”这一问题,10.4%的学生选择“购物”,59.8%选择“聊天、游戏”,10.9%选择“查资料”,5.9%选择“看新闻”。课余时间安排为学习的同学,经常逃课率是最低的,经常逃课率最高的是课余时间逛街的同学,大学生课余时间安排与是否逃课存在相关。
图2:课余时间安排
3、自我效能方面,绝大多数大一新生能独立生活处理琐事、能按时按量完成任务,说明其独立性、执行力、自理能力较强。对“能否处理琐事”,72.9%的大一新生选择“能”,2.4%选择“不能”;对“能否按时按量完成任务”,71.3%选择“能”,28.7%选择“不能”。可见,绝大多数大一新生选择独立生活处理琐事,说明其独立性、执行力、自理能力较强。
4、环境影响方面,八成以上家庭对大一新生的学习生活关注程度较高,近五成家庭对大一新生的督促教导较为严厉、近五成家庭属于自由宽松。学习氛围浓厚和较差的相差不大,整体学习氛围一般。对自身专业就业前景多数同学感觉一般。
对“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这一问题,31.5%的学生选择“乐观”,10.9%选择“悲观”。可见,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对自身专业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但有趣的是,对专业前景乐观的学生经常逃课率最高。
三、对策探讨
积极心理学展示了一种全新的积极心理理念,这种理念更加关注人的内在品质,更提倡积极心理体验和潜能开发,将大一学生“颓废”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心理潜力,这无疑为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带来新的理念和视角。根据大学生所反映的意见,同时结合颓废现象影响因素和已有研究理论,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供大学生们和高校参考:
(一)认知调整
1、不让意志消沉和积极进取之间形成绝对的界线和对立
虽然高校教育提倡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心态和面貌,但如果对出现在大学生中的“消极”状态过多关注,反而会成为一种负强化,让所谓的“颓废”成为部分在校学生的代名词,或成为“个性”的称谓。这种消极自我暗示更易在心理上产生排斥和自我防御意识,从而对积极学习者敬而远之。因此,承认大学生颓废现象的存在,用积极学习生活方式给予正面引导。
2、建立合理认知理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心理学认为对事件的解释和看法决定人们的幸福感。首先要使大学生对自己所经历的过去事件的梳理,寻找合理的、恰当的认知理念。这一过程就是重新评价过去,形成积极情感体验的过程。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对待现实这一问题的导向上,让学生首先做到接纳现实,即使最终无法超越现实,却可以超越自身,获得成功。
(二)情绪调整
1、注重自主意识,增强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心理学提倡积极情绪体验使大学生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对于过去表示满意,从容不迫地面对当下,并对未来充满希望,从而使大学生产生正面的、强大的自我成长和自我调节能力,能够较好地协调和控制情绪,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迎接挑战。在具体实践中运用积极心理暗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自觉地去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发展学生积极的认知品质、情感品质和意志品质, 比如积极的思维活动、积极的理想追求、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积极的习惯养成、积极人格的培养、积极的认知方式、积极的意志品质等。
2、自己创设满足自身合理需要的平台
人有多种需要, 如: 饮食、呼吸等生存需要;保健、卫生等健康需要; 丰盛的食物、时髦的服饰等享受需要; 呵护、关爱等爱的需要; 欣赏、称赞、奖励等赞赏需要;同情、谅解、安慰等理解需要; 自尊、民主、信任等尊重需要;依恋家庭、国家、民族等归属需要; 游戏、旅游等娱乐需要;求知、求真、求善、求实、社会化、发展智力等学习需要;做家务、求职就业等劳动需要;展现长处、挖掘潜力等成长需要;成功、成名等自我实现的需要等。我们需要自己抓住机会,创造满足自身合理需要的条件。
(三)行为调整
1、从“消极”走向“积极”,注重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将对颓废学生的教育重点放在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上。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一个心理体验过程,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关心自己的成长发展。因此,将大学教育的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参与那些可充分发挥其各项才能的活动,使大学生们能感受到幸福和美好,体验成长成功的快乐,建立起自尊、自信和自爱的人格,从而能够积极生活,乐观向上,满怀希望。
积极心理学归纳了24 种主要的积极人格特质,这24 种人格特质与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卓越6 大良好品德相联系。大学期间,培养积极人格特质的最佳方法之一是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变传统评价为发展性评价,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寻找适合学生基础、心理特点及智力类型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愉快地习得知识、训练技能;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让学生酣畅地抒发青春的激情, 骄傲地展现自身的长处, 和谐地发展人际关系;提供义务服务社会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被需要的快意等等。
2、寻求每个事件的积极意义。
积极心理学提倡人们对事件要做出积极的解释, 并使人们能从中获得积极意义。对同一事件, 人们既可以去看它好的一面, 也可以去看它坏的一面, 从某种程度上说,积极与消极掌握在人们自己的手中, 关键是人们到底去刻意注意什么。改变的具体方法一是减少事件的消极意义,二是寻找事件所引起的或有关联的其它有意义的事件。改变的具体方法一是减少事件的消极意义,二是寻找事件所引起的或有关联的其它有意义的事件。仍以上例成绩平平的同学为例, 可能该同学更注重发展与同学的友谊, 交往和组织能力较强; 可能该同学的科技发明颇有创意; 可能该同学艺术有专长, 体育有专攻等等。
参考文献:
[1] 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23).
[2] 钟晓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构建.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4.(2):21—23
[3] 许玉莲.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2011.03:12
[4] 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下册).人民出版社.2004:131
[5] 任俊.积极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9—11
[6]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2002年增订本.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