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物业管理实训总结

物业管理实训总结

时间:2022-10-23 06:46: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物业管理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物业管理实训总结

第1篇

实训基地物业管理人自己深知只有加强学习和不断探索才是实训基地物业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的硬道理;也只有不断的总结提高和剔除糟粕才能鼎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年实训基地物业管理工作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延吉物业管理有限公司领导的莅临指导,更离不开基地广大业主的包容和理解。

值此岁末,实训基地物业管理处将年物业管理工作向各级领导和业主作总结汇报:

一、物业管理处认真组织竣工预验收交接工作、严格规范二次装修管理、全面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着力疏通内部管理流程。

(一)认真做好竣工预验收交接工作,为业主把好竣工验收质量关。按照市职培中心的部署,预验收工作由职培中心统一领导,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参与,上海现代咨询有限公司组织实施。其中上海第七建筑有限公司提供工程建设全部竣工图纸、实物;上海建科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提供全部工程质量验收合格证明;上海第一测量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提供工程审价咨询意见;上海房屋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提供工程设计资料;我处接受职培中心的委托对工程建设全部竣工图纸、实物进行交接、对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使用功能完好程度进行交接查验。自9月17日起我处抽调多方资深工程技术力量,共108人(次)分10批(项),按照6大建筑单元(以土建为主)、各建筑单元按系统的建筑项目划分(以安装为主)进行预验收查验;严格按照预验收交接准备工作的要求对预验收的条件、需核检的资料、技术资料等进行逐项查验;严格参照竣工验收规范和标准对预验收交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办法及复验安排,督促施工总包方及时处置、解决问题。截至目前共向施工总包方提出整改意见共300余项,督促施工总包方已完成需要整改项目200项,竣工预验收交接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二)建立二次装修管理制度,确保二次装修规范、有序。二次装修是物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纵观各类物业存在的上下单元渗漏、外立面破坏、楼宇结构受损、房屋功能改变等不一而足的问题,无不是因为前期二次装修工程的施工不按照制度进行埋下隐患,从而造成了后期物业管理工作的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为此实训基地物业管理处在二次装修管理工作方面,重点加强了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是从严把好二次装修申请审批关,建立完善的二次装修管理档案,所有二次装修申请必须按规定提交图纸资料,并提供区域消防审批文件,对装修申请中的关于外立面及室内结构方面从严审核并给出审批意见与建议;二是严格把握二次装修重点工作,对单元区域二次装修的"消防测试"、"重点部位防水"、"水电管路走向"、"自用设施设备安装"等问题作出明确的指引,让业主与二次装修单位提前知悉各项管理规定与要求,为后期的管理工作做好准备;三是建立二次装修巡查签到制度,安排各部门按规定对二次装修单元区域开展巡检工作,对消防管理、违章装修、防水工程等重点内容按部门分工开展巡检督查工作,将违章装修现象消除于萌芽状态;四是定期组织二次装修业主和施工单位召开二次装修专项会议,对检查存在未符合管理规定要求的违规现象,在会上限定作出整改,并按计划实施复检工作,此项工作得到了大部份业主的肯定;五是根据二次装修工作的安排需要,管理处设立二次装修专员岗位,制订装修巡检专项负责制度,委托装修专员协调各个部门组织实施,经过相关培训及各项准备工作后,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三)认真做好员工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员工服务意识。罗伯特-欧文曾说过:把钱花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是企业最佳的投资。因为员工培训是物业管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是物业管理企业管理者激励员工的方法;是物业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的基础。为此实训基地物业管理处把员工培训计划提到管理处的中心工作日程,并持之以恒的作为一项长期性、实效性的任务来抓。管理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综合公司的培训日程安排制定培训计划、研究培训方法、确定培训内容及分类,并对全体员工进行素质大摸底,确切掌握员工当前素质存在的薄弱环节,在有序地进行常规性培训之外有目标性地选择分类方法对各类员工进行强化和专项素质教育。物业管理处项目经理为员工培训第一责任人,负责员工培训的组织实施、培训的监督管理、培训的效果评估。截止目前物业管理处修订培训教材24套、培训课时88小时、各部门分类再培训累计课时240小时、员工培训率100﹪、培训合格率95﹪、培训淘汰率5﹪。通过一系列培训制度的实施,全体员工的素质稳步提高,服务意识明显增强,业主满意度渐渐提升。

(四)着力疏通管理处内部管理流程,增强各部门团队意识,提高凝聚力。

第2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物业管理;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5-0237-02

一、问题的提出

虽然物业管理在我国从出现到现在不过30年的历史,但是随着房地产的迅猛发展,物业管理快速进入社会经济生活,并发展迅速,各类物业服务公司不断向规模化、集团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社会对专业物业管理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同时,随着建筑物科技含量的提高和居住理念的变化,物业服务理念也不断更新,国外先进物业管理模式被引入,物业服务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在不断提高。这一系列的变化对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也相应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高等职业院校对物业管理人才的现有教育模式相对滞后,已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化人才是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要进行教学改革,首先必须明确物业管理的培养目标。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在我国主要由高职高专院校培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强调实用技能,教育部在“2004年深化高等职业教育若干意见”中把就业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导向。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不能像本科院校的课程强调学科理论性和全面性,而是重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知识和技能;但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又不同于职业上岗培训或工种培训,在强调就业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不仅在毕业时能顺利就业,也能在以后根据需要转岗、换岗和跨岗工作。即职业教育既要以就业为导向,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培养具有终身发展能力和自我提升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于物业管理专业来说我们的目标主要在于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顺利就业,同时也要使学生进入社会之后能够根据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不断学习,实现职业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中高级物业管理人才。

结合社会需要,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科学设置课程

首先,高职院校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就要从社会需要的人才素质出发,进行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首先应考虑到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在设置之前充分调研了解物业管理行业最新的具体情况,然后按照就业岗位所需技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

其次,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教学上,对于物业管理一些实际问题体会不如直接从事物业管理的人员深刻,因此邀请从事物业管理工作的专家和校内专业负责人及骨干教师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研究决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取舍,有利于课程的科学优化设置;

再次,由于物业管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相应的课程设置也要根据社会和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变化及时动态地进行调整,保证课程的实用性和生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学生适应不同岗位的自我发展能力。例如,针对目前高端物业不断增加,高级物业管理人员需求旺盛,可以相应地开设针对别墅、高档公寓等物业的课程。又如随着社会的发展,物业管理不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保洁、绿化等基础服务,而是更强调物业的经营与增值,可适当增加开设物业的综合经营与管理的相关课程。再如,物业管理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在设置课程时,要及时引进最新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适应行业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最后,在设置专业课程时,注意与相关的行业和职业资格证书结合在一起。例如国家将物业管理人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物业管理员和物业管理师四级,在课程设置时,可以结合高职院校的培养层次和目标将中高级物业管理员的相关要求和标准纳入课程,这样学生在学习好专业课程的同时又较容易取得相关的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证书,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以后的职业发展。

2.强化校内实训,深化校企合作

课堂教学主要侧重理论知识,高职院校要培养高技能人才更强调学以致用,实训与实习是课堂教学之外的另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由于专业建设时间短、专业认识模糊,以及资金不足、实验室建设定位不准确等原因导致许多高职院校的物业管理专业实验室、实验设备设施缺乏,校内实训场所不足,难以满足技能教学的需要。要提高学生对专业技能的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必须强化校内实训,深化校企合作。

校内实训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物业管理专业实验室,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改善实训条件来加强,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例如,后勤集团、基建工地、学生宿舍、教师公寓以及各种水电气设施设备等都可以成为其实践教学的场所或器材。还可以在校内建立起模拟物业服务公司,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开展物业管理,并参与学校设施设备维修养护等工作。此外,各高校物业大多由专门的物业服务公司进行管理,校内实训也可以携手学校的物业服务公司,利用现有的设施设备安排学生适当参与前台客服、会计、房屋建筑维修、水电设备维修等项目,在真实的物业管理环境中进行实训,这样实训效果更好。

企业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具有独特的、高职院校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还停留在企业提供实习场所、参与实习指导这一层面,而且这种合作更多是学校单方面地向企业寻求合作,企业较少参与甚至不参与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就必须深化校企合作,促进校企的双向交流。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为企业的发展规划、员工培训、项目开发等方面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学校应在与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让企业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例如聘请物业服务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等专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负责实践教学的指导,请物业服务企业的知名专家来校为学生做讲座传授经验知识,还可以与物业服务企业一起举办各种物业管理技能大赛,例如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每年都会与合作的物业服务企业举办物业管理技能大赛,邀请物业服务企业的经理担任评委,鼓励企业参与物业管理的教学活动,深化彼此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3.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大多数高职院物业管理专业建立都只有几年时间,而且物业管理专业的培养层次大多是专科,少数是本科,研究生阶段目前还没有物业管理专业。这就导致高职院校缺乏物业专业毕业的专职教师,现任教师绝大部分都是从建筑工程、管理学、法律等其他专业换行而来,对物业管理认识不够,也缺乏相关的物业管理实践经验和能力。而教师实践能力的不足制约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因此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物业管理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内容。提升教师素质首先应对现有教师进行有计划的进行培训和开发,例如分批选派相关教师到物业服务公司挂职、兼职,以提高教师的物业管理实践经验。其次可以聘请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所学专业与物业管理专业相关的青年教师,或副高以上职称,有从事物业管理实践经验具有“双师型”资格的教师充实教师队伍。提升专业教师的整体水平。再次可加强本专业教师之间以及不同院校之间教师的沟通与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实现优势互补。

4.推行双证书、多证书制度

除了获得毕业证书之外,鼓励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兴趣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就业,也有利于促进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竞争力。我国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物业管理员和物业管理师职业资格鉴定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调整,将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要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基本完成了职业资格考试的准备工作。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最近几年都组织学生参加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举行的物业管理员证的资格考试,绝大多数同学都一次性通过了考试。在获得物业管理员证书之外,也可鼓励学生取得与物业管理相关从业资格证,如会计证、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等证书。双证书或多证书制度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实行课证融合,深化学习,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拓展了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

5.改进教学手段

物业管理教学改革还需要突破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模式,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例如讲授物业管理法规时,可以结合典型案例讲解,并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分析。讲授物业管理概论、房屋维修与预算、物业设备智能化等课程时可以组织学生到现场观看操作流程或考察处理情况,让学生全面了解基本操作程序。观摩结束后,要求学生讨论观感体会,并进行总结点评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物业管理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课堂上可以安排学生分组设计项目,现场模拟物业服务公司的工作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程的考核方式上改变传统单一的答卷考试,根据课程性质和要求采用现场操作、模拟实习、校外岗位实习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对基础课程,侧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对于实践性较强专业课程则侧重考核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物业管理作为新兴而又蓬勃发展的行业其发展变化尤为迅速,这种发展和变化对相应的物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的需要,物业管理教学改革需要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促进物业管理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翠凤.关于高职高专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0,(5).

[2] 鲁捷.谈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岗位模块的课程设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9).

[3] 胡芳,刘葆,杨冰.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技术类人才培养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8,(8).

[4] 何岩枫.高等职业教育物业管理专业建设研究[J].黑龙江教育,2007,(11).

第3篇

在后勤社会化背景下,高校的物业服务基本实现了专业管理。文章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物业管理专业与珠海中竣物业为例,提出了深化校园物业与物业管理专业合作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校企合作;物业管理;工作场地教学化;高职院校

一、企业工作场地教学化的意义

在后勤社会化的背景下,目前高校的物业管理一般都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引入专业型物业管理公司,这提高了高校物业市场化运作及管理的水平,实现了校园物业企业主体的自主经营,提高了运作效率。在高职院校强调“技能培养、工学结合”的背景下,物业公司入住校园,作为高校最有便利条件实现校企合作、完全对口的物业管理专业,如何利用好这一资源,深化校园物业公司与专业间的校企合作,对合作双方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校园物业公司而言,这是它的一个责任,同时,通过加强双方的合作,物业公司通过完全融入专业教学工作,形成紧密的互生关系,可以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能确保在下一次公开招标中击败对手;对物业管专业而言,这是落实“工学结合”,充分实现校企无缝衔接,实现企业工作现场教学化的重要资源条件,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二、中竣物业与物业管理专业合作现状

珠海市中竣物业河源分公司,于2005年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成为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物业的管理方,已挂牌成为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物业管理专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初步参与到了物业管理专业的日常教学工作中。

(一)合作现状

1.中竣物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教学计划等制定。中竣物业作为物业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之一,在制订各级人才培养计划时,都参与相应研讨和指导,提供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争取使人才培养计划更加符合企业需求;在制订每门课程的教学计划时,原则上要求各任课教师,咨询中竣物业相应部门的意见,争取获得相应部门的支持,使各课程的重要实操内容能够与企业工作计划一致、同步,逐步实现工作场地教学化。

2.中竣物业在专业教学方面给予大力支持。(1)实习。自2007年以来,中竣物业河源分公司为物业管理专业提供了100余人次的专业实习机会,提供了多批次的认识实习机会。为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及全面性,专业实习学生实行轮岗制,实习岗位涉及安保、宿管等,加深了学生对物业企业的理解,较全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2)物业管理专业技能综合实训。自入驻校园以来,中竣管理河源分公司逐步融入专业技能综合实训教学,一是消防器材专项训练的校企融合,通过专业教师讲授理论,由公司主管向学生演练展示,主要是灭火器训练、水带的抛卷训练、营救逃生训练等内容,有效提高了教学的效果;二是协助专业开展消防演习,包括逃生软梯、警用器具、安全器具等工具,并有相关管理人员实地参与指导,加强了演习的逼真性,有效提高了演习效果。

3.中竣物业参与物业管理专业技能竞赛。为更好地强化学习效果,以赛促学,物业管理专业积极开展校内技能竞赛。在校内技能竞赛方面,中竣物业一是在大赛服装、器具等道具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二是派出相关管理人员参与技能竞赛现场的评比环节,并给予点评,促进了专业校内技能竞赛的逐步提高。

(二)中竣物业与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问题

1.思想上不够重视。中竣物业作为校园物业的管理方,认为其工作就是做好校园物业的日常管理、维护工作,没有意识到校园物业与物业管理专业深化融合的重要性,导致部分管理人员对配合物业专业的日常教学工作等有畏难情绪,认为是职责之外的工作。在物业管理专业方面,对充分利用校园物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充分挖掘中竣物业的资源,导致日常教学与校园日常物业管理衔接融合不够紧密。

2.缺乏常态的交流与协调机制。目前,中竣物业与物业管理专业的交流与协调,主要由专业主任和项目经理对接,一般是有事情需要协调时沟通,临时性、随机性明显,导致日常校企合作对接一般是就事论事,缺乏规划与深入的协调,影响了校企合作效果的发挥。

3.中竣物业隐性资源未被开发利用。目前,物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仍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但物业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在实训器材、设备设施有限的情况下,没有主动去发掘校园物业公司已经拥有的相关器材及设备设施,导致不少能够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的隐性资源未被充分利用,也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及提高。另外,各门课程的教学计划都由各任课教师单独制订,任课教师只考虑到了课程的逻辑顺序、主次内容等,没有考虑校内物业公司的实际工作周期及日程排,导致任课教师在讲授需要实地操作或观摩的内容时,校内物业公司却没有相关的工作安排,二者的时间不一致,限制了校内物业隐形资源的利用,影响了授课效果。

4.中竣物业兼职教师人员有限。中竣物业经过多年发展,管理人员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整体素质仍需提高,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水平较弱,能够胜任兼职教师的人员有限,限制了双方的深入合作。

三、校园物业公司与物业专业合作模型的构建

作为高度对口的校企合作双方,校园物业公司与物业专业的合作,可以考虑将物业管理专业的各门课程与负责相应职能职责的部门对应起来,校内物业公司资源与专业课程的衔接的对应关系有:物业设备类课程,对应泵房、配电房、配电柜、保安监控室、钳子、螺丝刀、万用表、电笔、疏通机、扳手等资源;绿化保洁类课程,对应枝剪、锄头、剪刀、打草机、喷雾器、竹筢、玻璃刮、地拖、手推车、扫把、拖把、铁铲、斗车,吸尘器、清洁剂等资源;安保类课程,对应消防监控室、保安值班室及岗亭、钢叉、警棍、木棍、盾牌、钢盔,对讲机等资源;实务客服类课程,对应宿舍入住管理流程、服务质量检查标准、各部门岗位职责,日常管理制度等资源。为更好地实现双方的无缝对接,实现工作场地教学化、工作内容项目实操化,初步构想的校内物业与物业专业深化合作模型见图1。

四、深化校园物业与物业专业合作的路径

(一)相互参与对方行政例会一般而言,物业公司都有每周一次的例会制度,物业专业也有每周一次的专业教研室会议或活动。为更好地实现双方的教学与工作上的协调一致,建议双方建立常态的互知互通制度,即专业主任或委派教师每周或每两周参加一次物业公司的例会,物业公司的项目经理或其他管理人员每周或每两周都参加一次专业教研室的例会。通过制度性的互知互通,可以使物业公司知道相关课程未来1—2周的教学安排及实践实操需求;各任课教师可以通过专业主任的传达,知道物业公司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计划与安排,可以提前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或与物业公司沟通,探讨能否调整物业公司相关项目的工作计划,以便实现教学计划与物业公司的工作计划相协调。

(二)以公司日常管理项目为抓手,鼓励管理人员参与日常项目化教学

1.强化物业公司管理人员的外聘兼职教师地位。对一些实操性强的课程,如安全管理等,结合专业教学实际,建议继续加强物业公司管理人员的外聘兼职教师地位,进一步发挥校内物业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同时,校内物业管理人员担任某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可以更好地挖掘和运用校内物业公司的资源潜力,有利于该课程中实践实操部分的开展与实施,可以更好地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

2.制订更加灵活的外聘兼职教师制度。传统的外聘兼职教师,一般是聘请企业人员担任某门课程的兼职教师,完成整个学期该门课程的全部教学任务,其优点是课程内容及教学连贯,外聘教师的工作经验与理论相结合,但其缺点也很明显,企业人员由于工作任务或时间精力的限制,一般都无法接受此类教学任务,导致聘请合适的兼职教师比较困难。为解决该问题,建议学校可以考虑允许按照总课时的一定比例来聘请兼职教师。具体建议如下。一是外聘的兼职教师不需要承担整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校内专任的任课教师可依据课程的课内实践实操需要,灵活确定该门课程的外聘课时数量,常规的理论课程,建议按照总课时的10%—20%来确定。这样可以既保证课程的必要课内实践实操有企业导师的指导,又可以缓解企业人员对担任整门课程教学任务的畏难情绪。二是考虑到企业人员工作日需要上班,其空闲时间难以提前确定,建议此类兼职教师的授课时间不确定,主要依据兼职教师的空闲时间,由任课教师与兼职教师沟通确定,从而解决此类兼职教师怕没有空闲时间而拒绝的问题。

3.深化双方人员融合,实现双向任职锻炼交流。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双方的互通互知,校企双方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对有培养潜力或专业操作方面已能够胜任专业教学的公司管理人员,可以考虑进行集中的教学方法技巧培训,比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技巧等课程,提高他们教学方法及理论水平。二是继续培养、聘任物业公司的管理人员任兼职教师,使物业公司管理人员了解教学中存在哪些课内实操与实践需要外聘教师讲授,也可思考物业公司还有哪些资源可以融合到专业课程的实操实践中,深挖物业公司的隐形资源。三是建议双方探讨专业教师到校内物业公司挂职锻炼,参与到相关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去,这样可以使专业教师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提升自己的实操技能,也能深入了解物业企业所拥有的能为教学所用的资源,更好地为专业教学服务。

4.争取教学项目与企业项目同步,实现校内工作场地教学化。为更好地以校内物业公司的工作过程为导向,避免教学中实操项目与企业工作计划不一致,充分实现校内工作场地教学化,建议校企双方考虑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在上学期末或本学期初,各任课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前,召开一次由物业专业全体教师及物业公司各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的沟通协调会,各专任教师详细介绍所负责课程计划进行的课内实践实操计划,初步计划进行时间及所需资源,物业公司相应部门负责人依据工作计划或惯例,介绍公司可能开展相应工作的时间。通过双向沟通,各专任教师可以确定所负责课程中实践实操计划的大致时间安排计划。二是在实施课内实操计划前的2至3周,各任课教师,特别是房屋构造、安全、物业设备、绿化保洁类课程的任课教师,应提前与物业公司相应部门负责人再次进行沟通协调,再次确定公司可能开展相应工作的具体时间,再结合课程的授课时间安排,协调出一个学生可以现场观摩或实操体验的合适时间,实现校内工作现场课堂化、校内工作场地教学化。三是在课内实操计划完成后,各任课教师应总结此次教学效果,总结此次校企合作共同授课中获得的经验、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次的协调合作提供建议和指导。

5.扩大合作空间,加大横向互利合作。校企双方在原有的合作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扩展合作空间,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探索共同开发教材。校企双方,可以利用双方完全对口、相互比较了解,能够较好地渗入对方工作中的便利,探讨开发基于校内物业公司日常工作内容课堂化、日常工作场地教学化的教材,探讨编写一本真正融校内物业日常工作与日常教学于一体的项目化教材,探索实现“工作教学相融合,企业专业相融合”的工学结合模式。二是扩大双方的横向互利合作。基于校园物业公司的员工素质整体上还不够高,而高校相应专业拥有高素质的教师资源,建议双方可以开发适合员工培训的课程,提高员工素质,提升物业公司管理水平;在我国物业将进一步兼并整合的大趋势下,校园物业公司也有必要进一步走出去,对外拓展新项目,对内优化管理,建议双方可以采取物业公司出资、高校付出人力开展研究的横向课题模式,探讨如何将高校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物业公司的经营发展优势。三是深化校物业管理协会与中竣物业融合。校物业管理协会,作为物业专业学生自主管理的一个组织,为学生的专业技能锻炼与视野开拓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进一步锻炼学生技能,丰富课余生活,建议协会多与中竣物业协调,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与公司日常的维修、管理工作中,特别是参与校重大活动的现场管理协调中。对中竣物业,建议探索加大对协会活动的支持力度,甚至可以考虑冠名赞助支持,使日常的员工培训等工作与协会的日常工作融合起来,进一步扩大中竣物业在校的影响力。四是为公司在本地的拓展提供支持。建议中竣物业与物业专业建立项目拓展小组,共同对本地的物业市场开展专项调查,及时掌握河源物业市场情况;在对具体项目的招投标活动中,物业专业发挥其特长,为公司招标书的制作提供支持与协助,提高公司项目拓展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张凤英.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8).

[2]韦柳.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探索[J].高教论坛,2013,(3).

[3]叶昌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J].现代企业教育,2014,(10).

[4]黄继刚,李琳.独立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7).

第4篇

6年来我们以教育教学科研来引领专业建设,先后开展了“办模拟公司,培养高职生职业技能和价值观的实验研究”“物业管理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研究”“典型工作任务引领下的项目教学探索”等课题研究,使学院物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与教学本质观发生了由知识本质观到活动本质观的转变,能力培养教学体系初步得以确立,自编并出版了《物业管理工作教程》。按顶层决定性原则,我们认真对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反思。通过市场调查和学习,我们认识到在高职教育中工业文化的缺失、职业价值观教育和职业意识培养低效的问题确实存在。在顶层设计的理念下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就必须把职业价值观教育放在重要位置,特别是物业管理专业,其职业内涵为物的管理、人的服务,本质是人的服务,培养高端的物业管理人才必须把以尊重人、尊重劳动的基础价值观培养放在首位,落到实处。同时,教育部文件要求高职教育要服务经济转型,文件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从文件精神中可以看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不断追求技能型人才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向高端发展。据此,我们认为,原来专业教学计划中列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略有提高,仍定位在培养基层主管及物业管理员层级,但综合能力要求应提高,力争本专业学生毕业后能达到原来毕业生工作一年后的能力水平,相关的技能指标及应达到的标准要进一步提炼及细化。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培养目标,依据顶层决定性的原则,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进行专业建设的其他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依据整体关联一体性原则,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做好专业建设的相关工作

明确了专业培养目标,接下来就是要围绕培养目标进行教学计划修定、专业课程设置调整、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教学组织及实施、加强教师队伍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并使这些工作与培养目标形成密切的关联、匹配及有机的衔接。在此过程中实现顶层目标与子系统功能相一致,即专业培养目标与达成目标的路径、方法以及工作内容相一致,最终体现在专业建设的所有可操作性的工作均是围绕培养目标的实现而进行。

1.优化课程体系。为实现培养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化、系统化课程的开发及重构新的课程体系是物业管理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核心工作。新的课程体系应该是一个不断优化的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应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发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优势,构建以公共课程为基础,职业素质及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课程为引导,以职业综合能力训练的课程为核心(项目教学、任务趋动等),以职业素质拓展课程为补充的专业课程体系。

2.实施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教学。在物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的教学实施中,我们以《物业管理工作教程》中列出的52个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实践教学及项目教学的形式完成。基层岗位的实践教学是让学生了解和体验基层岗位的工作,感受及领悟对劳动的尊重、对人的尊重的基础价值观;管理层岗位的项目教学是通过对基层管理岗位及经理岗位29个典型工作任务的整合,按物业管理项目从获取到进行管理的过程,经过教学序化处理形成14个学习型工作任务,即14个综合性较强的教学项目,按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方式组织项目教学的实施。这一过程遵循了人的认识规律及职业生涯的成长规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手把手”到“放开手”,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即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使学生养成了终身学习的观念,从而使学院能够实现“终身教育”的高职教育办学终极目标。

3.始终贯穿职业价值观教育。职业价值观教育是职业教育永恒的主题,更是当前职业学校紧迫的任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特别是关键能力的培养)及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一体化。结合物业管理特色专业的建设,我们申报并获批准了教育部“十一五”重点课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子课题《中小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对接的实验研究》,在该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从服务类相关行业调查总结出来的职业价值观教育的15个模块课程引入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中,这15个模块是:以尊重待人、工作的意义、相信自己、正直贯穿一生、安全的工作、忠诚也是一种能力、执行力、做具有服务精神的人、培养创新意识、承担责任、团队合作、宽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做一个合格的公民、法律意识。通过知晓、理解、评价、行动四步循环法教学,结合专业课程实现职业价值观教育与职业技能训练的一体化。

4.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在项目教学实施的考核中,注重过程性评价,并把学习效果的评价与行业及企业的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改革考试、考核评价方法,实行笔试、口试、用人单位鉴定、业主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和建立一岗一评的严格考核制度,形成高职物业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态度评价方案。专业的毕业设计以“做真题”形式进行,以物业管理项目教学中的真实项目如物业管理招投标项目作为毕业设计的要求标准,使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提高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同样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

5.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改革的实施最终是要由一支能力过硬、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来完成,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决定着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为了达成顶层目标,按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在物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方面,我们让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真正地做一个物业服务企业的管理者,真正地去管理一个物业项目,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及积累企业一线经验。同时,加强与合作企业的沟通与联系,不断提高企业兼职教师的数量与质量。

6.重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校内实训室建设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应该有机结合,取长补短,满足不同课程教学的需要。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专业建设应加大与所属区域物业管理行业协会的沟通与合作,促进“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成立,并加强与本地物业管理行业龙头企业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及顶岗的锻炼机会,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7.紧密联系行业现状。结合物业管理行业目前存在的普遍热点及焦点问题,在专业教学中需将物业服务企业“横向向服务集成商发展,纵向向房地产整个产业链延伸”的理念与学生讨论、沟通,树立学生对行业的信心,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转型发展中来。这是本专业培养目标中的重要部分,也是物业管理行业人才必须具有的意识及素质,否则无法在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的物业行业中生存,并实现自身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三、高职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顶层设计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践行,是对高职教学改革前期探索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论的完善与升华。有了这个理念的指导,高职的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会站得更高,改革进行得更全面、更深入,从而不断提高我国高职的教育教学质量。经过实践及总结,在高职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中建议注意以下问题:

(一)高职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应服从于高职院校发展的顶层设计

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是实现学院规划发展的顶层设计的重要环节,两者是高度统一的,应该遵循整体关联一体性原则,且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应服从于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

(二)专业建设应在顶层设计及科学发展观理念指导下逐步进行

建设一个专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建设好一个特色专业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应该在改革与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理念要与时俱进,人才培养目标要不断丰富完善,专业教学团队要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切实了解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状况,力争实现校企一体化办学。

(三)教学改革应与教学管理的改革同步进行

高职专业建设中教学改革是主要工作,教学改革应与教学管理的改革同步进行,教学改革是院系的工作,而教学管理的改革是学院层面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两者必须高度统一,否则可能出现教学管理不能有效地推进教学改革的情况发生。按教职成(2011)9号文件第4条第9点要求,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更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管理机制,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这同样应服从顶层设计的整体关联一体性原则。

(四)顶层设计的实现关键在执行

第5篇

应用文的写作是一种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实用性很强的文书,在物业管理活动中,应用文书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物业管理从业人员来说,准确熟练运用物业管理应用文,是一项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

一、物业公司对物业管理经济应用文写作技能人才的需求

近年,随着物业管理行业的不断发展,物业管理领域的人才需要日渐提升。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之间的交往就需要依靠经济应用文写作来记录、传达。以宁夏银川鲁银服务有限公司为例,公司下属的行政办公室、财务部、物业管理部、客服部等多个部门,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各类计划、策划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总结、市场调查报告等各类经济应用文的撰写。就当前银川鲁银服务有限公司在此方面的人才准备来看,各类经济应用文撰写大多由非物业经济应用文写作技能方面的人才撰写,因此难免出现用词不当、逻辑性不强、不符合规范需要等诸多问题。从岗位需要而言,物业管理经济应用文写作技能人才在物业单位中很少被单独设定职位,多按照部门的需要由该部门的人员自行写作。以国家一级物业管理企业的银川建发服务有限公司,在日常管理与应用中,由于业务项目囊括机关行政办公区、住宅小区、写字楼、商务楼等30多种类别,在日常物业服务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物业管理经济应用文写作更为频繁。然而当前公司在物业管理经济应用文写作方面同样处在人才紧缺的状态中,导致此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物业管理经济应用文写作方面专业人才本身的稀缺,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公司全面发展需要,此类公司更偏重于对物业管理经济应用文写作及其他方面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二、物业管理经济应用文写作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受学科特性的影响,应用写作课程的内容偏于枯燥,格式的程式化和固定化,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学生对于经济应用文写作所存在“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思想,与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所容易出现的“一写就错”问题,正是物业管理中经济应用文写作技能人才培养相对较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按照物业管理科目所囊括的各类知识和相关技能在物流管理行业实践应用时的重要性来看,仅仅凭借课上学习的经济应用文写作知识,拟达成企业经济应用文撰写的标准化需求,显然具有较大的难度。经济应用文写作在物流管理公司日常运作中所肩负的丰富信息记录、传递等功效,更需要教师在学校期间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形式各样的、应用用途多元化的经济应用文写作讲解及练习,以稳固学生在经济应用文方面的写作基础。

三、基于实践应用要求经济应用文写作技能人才培养策略的优化

1.调整教师教学心态,结合岗位要求优化教学内容在目前经济应用文的讲解和实训引导中,教师会忽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轻视学生的语感训练,因此,以物业管理经济应用文写作需要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按照职业岗位和技术领域等方面的具体任职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师可参照物业管理资格认证标准的规范性要求,来改革课堂教学内容。比如按照不同经济应用文文种的撰写需要如计划、总结、红头文件、策划方案等,设定情境引导学生自行思考并进行写作,教师负责引导其自行检查或者共同检查写作中的问题,主要以如何规范自身的写作方式为教育目标。以市场调研报告的撰写为例,为帮助学生更为精确的了解和掌握此种写作方式的技巧和要求。教师可命题由学生自行到社区进行市场调查并按照市场调查报告的撰写要求,进行相关过程和结果的成文化表达,教师对此过程进行把控和适当的点评。为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经济应用文写作的了解,教师可搜集物业公司日常所使用的各类经济应用文为学生提供实际范例,学生通过仿写、对比等可加深对经济应用文写作需要的记忆。此外,教师还需要提供读写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感,引导学生确定撰写思路,准确得体的进行文字修饰。经济应用文写作的培养应该与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能力的培训密切结合起来,比如引导学生走出课堂,真实接触公司的岗位要求,真切了解不同物业管理公司对经济应用文写作的需要和要求。此类要求需要包含不同物业管理公司写作动手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针对以上要求,建议教师在教学心态调整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内容和模式的对应性调整。

2.尝试进行教学角色互换,引导学生自行设计课堂讲学学生以教师的身份来面对经济应用文写作教学时,必然会积极主动的自行提炼课本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学生以教师身份备课时,学生需要不断查找资料来充实讲解的内容,此阶段学生不仅需要对自己领悟到的写作技巧和要求进行知识内化,还要学会如何进行知识外化及信息传递。这也是学生综合素质锻炼及提升的运作过程。而教师与学生互换位置后的思考,是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增强教师对学生经济应用文写作需要了解的前提。

鉴于目前教学课本中的实际案例相对于物业的当前发展而言较为滞后,在学生的实践性引导中,教师可以引入实践案例作为学生情境写作的背景及基础。比如在协议书、经济合同、意向书等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可设定辩论赛模式、谈判会议模式、角色扮演模式等来吸引学生的参与兴趣。以谈判会议模式的应用为例,学生分别扮演的业主、管理员、开发商角色可自行就经济合同和协议书的签订需要,进行谈判,学生进入角色之后所出现的争论等,均可作为学生亲身体会经济应用文写作重要性和实用性的基础。在争论结束之后,学生们当堂独立进行经济应用文写作的练习,教师和其他学生当堂评讲,学生可及时的了解和掌握自己所犯的写作错误并给予及时的纠正。

作者:郝瑾洁 单位:宁夏职业技术学院

第6篇

1.1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顶岗实习能更好的检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还能够理论结合实际,锻炼动手能力。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往往也能够知道自己的不足,加以改进。比如,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知识面狭窄、运用知识的灵活性差等问题。顶岗实习中,通过实习企业师傅们言传身教式的“传、帮、带”,往往能激发学生发奋学习的自觉性,并能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拾遗补缺,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学习。

1.2有利于学生尽早融入社会

顶岗实习为学生提供了融入社会的机会。在实习过程中,通过与物业公司一线员工及业主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使学生直面现实社会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积累、丰富社会和工作经验,使其尽早的了解现实社会的生存结构。

2物业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目的

2.1毕业与就业零过度

在学生顶岗实习中,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工作条件和职业氛围,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把对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从课堂延伸到企业工作现场,实现了“工作育人”的目的,进一步发挥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在对实习生进行管理中,通过校企合作双方的密切配合,既有效避免校外实习“走过场”的问题,又给学生提供了真实地工作环境,让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真正学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掌握岗位技能,把学生的就业工作关口前移,使教育与就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毕业与就业零过度创造条件,保证专业学生毕业后在用人单位用得上、待得住,充分实现高职人才与社会需求相匹配。

2.2实现合作共赢

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通过顶岗实习,学校、校企和学生三方都能够从中获得利益,实现“多赢”局面,也能保证校企合作得以顺利进行。

3顶岗实习时间的选择与安排

在项目调研中,我们项目组发现,对于物业管理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时间,95.3%的学生普遍对第四学期前安排顶岗实习不赞同。究其关键,就是因为他们对专业的了解程度不够,专业知识掌握又少,缺乏整体理解和综合知识运用能力。所以就需要我们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课程进行合理安排,这样学生就不会认为理论知识不够用或不能与实践相衔接,学生普遍具备较完整的系统的理论知识后,就会有迫切的上岗实践需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人才培养的实际出发,学校需要先开设相应的专业基础课,然后才能安排学生上课进行系统学习,待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后,及时安排学生参与6~12个月的顶岗实习,来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4顶岗实习内容的安排

作者认为学生在实习期间,首先要熟悉工作制度,掌握操作规程,熟悉工作岗位,总结工作经验。①对实习企业和工作岗位的认知。为了让学生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实习,就需要通过实地参观考察,了解物业服务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后,才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岗位安排。②熟悉岗位流程,善于与人沟通。对实习学生实行顶岗轮岗制度,主要是希望学生能够熟悉物业服务公司现有的组织机构以及各岗位工作流程。能够胜任各个岗位的工作,最大限度的做到做好。③校企合作,人才共育。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对物业管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实习带队教师还可以与企业协调,为了更好的锻炼学生,为其职业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就需要学生多承担一些工作量较大,有压力又涉及知识面广的任务来进行完善顶岗实习制度。

5注重对顶岗实习的总结

顶岗实习结束后,应对实习带队教师、学生本人及实习单位进行回访,了解实习单位的反映,不断总结经验,实现顶岗实习的预期目的。

5.1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

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是做好物业管理工作的前提。物业管理是一项能充分磨砺人心性的工作,物业管理人员工作态度的好坏,往往直接关系到业主的感受,甚至危及企业声誉和利益。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必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这一点。

5.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顶岗实习,大部分学生都感觉到,在实习过程中,会用到很多理论知识,专业课程学不好就很难胜任本职工作。所以,学生都表示要努力学好相关课程,以便胜任本职工作。顶岗实习使学生真正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顶岗实习为学生进入社会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让学生走出校门之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并做出成绩。

6顶岗实习中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来看,施行物业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对于提高学生能力水平来讲还是很有帮助的,但同时在校外实践教学环节存在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共同点,也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就需要我们在后续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共同努力来解决。具体来说,大概包括以下三类问题:

6.1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主动性不够

学生能否真正学习到东西,关键就是是否具有主动性。学生如果不主动探索和学习,为其提供再好的外部条件也都是点缀,不能达到通过实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目的。

6.2学校实习经费投入不够

随着高校扩招,致使毕业人数急剧增长,一定程度上影响毕业生实习情况,加上现在很多企业不同程度的提高实习收费标准,而学校对实习经费的投入远远滞后于企业收费等增长速度,这样就造成学生因为实习经费不足,而无法与实习单位建立长期持久的稳定关系,也影响到学生对实习单位的选择,不利于实习工作的开展。

6.3安全问题还需重视

第7篇

关键词:物业管理招投标;项目化教学;高职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252-02

一、高职《物业管理招投标》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物业管理招投标》课程是物业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也是物业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具有基础性和影响面广的特点。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不理想,突出表现在大部分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不扎实,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差,归纳总结,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现阶段《物业管理招投标》课程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理论课程教学多是采用教师台上讲课、学生台下听讲记忆的形式。从对实践课程的实施形式来看,实践内容主要包括招标文件编写、投标文件编写、开标会情景演练等环节,从表面上看,似乎包括各个实践环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无法真正落实到位,实训操作多是在教室内进行,学生只是根据教师提供的要求完成各项工作,不能体验真正的职业情景,实践过程很难与实际工作相联系。另外,对学生实践环节缺乏真正的监督机制,学校无法有效评价学生的实践效果,不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2.课程评价方式不够合理。学生最终成绩的评定主要以卷面成绩为准,多侧重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较少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行为表现,不能考察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这同高职教育的本质相违背。这种评价方式较易于挫败学生的积极性,对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极为不利的。

3.教学内容构成不能匹配实际工作需要。《物业管理招投标》课程内容多是从招投标法律法规的角度出发,强调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程序和编写招投标文件应遵守的标准示范文本,但没有根据实际工作情境对学生职业能力的需要安排课程内容。课程开发设计缺少对物业管理企业招投标工作的实际了解,没有对岗位能力进行分析,使教学内容构成不能匹配实际工作需要。

二、《物业管理招投标》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思路

项目化教学是以建构主义等理论为指导,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对职业能力、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将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训练具体技能的项目,以项目为载体,实现项目驱动、任务引领,并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实施教学与考核,从而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训练专业能力并提高综合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

“项目化教学”的本质就是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个任务或者试验方案,从方案的起草到数据排序的操作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以实践带动理论,教师在此过程当中主要作用在于负责解答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困难和问题。在“项目化教学”中,学生可以纯熟掌握完成项目每一个环节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基本要求。

三、《物业管理招投标》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实践

1.确定参与主体。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的项目化开发除需要一线任课教师参与外,还应选聘来自行业、企业一线从事具体相关工作和管理工作的优秀人员,即行业、企业专家组成课程项目化教学开发小组。另外,在项目化教学中首要的工作内容是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因此还应包括工作任务分析专家。概括来说,进行“项目化教学”实践的主体应包括三部分人员:行业、企业专家、工作任务分析专家、一线任课教师。

2.具体实践过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实施分为三个步骤:工作项目分析、工作任务分析和职业能力分析。

工作项目是一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工作任务,它可能与工作岗位相对应,也可能不对应,这取决于不同职业的劳动组织方式。工作任务是指工作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单件任务。工作项目及工作任务分析就是依赖于行业、企业专家同工作任务分析专家的密切合作,弄清楚某一职业或职业群包含哪些工作项目,以及完成这些项目需要哪些步骤。职业能力是指完成工作任务需要采取的动作、行为和所需要的知识。

3.教学内容的项目化整合。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术技能人才,这就要求各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传统的以知识点为序进行编排教学内容的做法已不符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解决方法是进行项目化的知识重构,以项目为载体,将物业管理招投标所需要的专业实战技能融入到每一个工作任务中,学生通过完成具体工作任务达到掌握课程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的目的。

项目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项目设计应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降低操作上手的难度;第二,各项目应注意覆盖全部专业技能,课程知识点是服务于项目的,不必全部讲授,而是根据各项目的要求有选择性地选取各个知识点,故项目要兼顾全面性;第三,项目设计应难易适中。难度太大,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善始善终;相反,如果难度过易,学生觉得缺乏挑战性,不够重视,就容易形成散漫的学习风气。

综合以上内容,结合《物业管理招投标》课程内容及专业技能要求,对课程进行了如下项目设计:

物业管理招标工作物业管理投标工作物业管理开标、评标、定标,签订合同

4.课程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解。我们所说的工作任务不是实际工作任务,而是用于学习的工作任务,是根据工作情况有意设计的全仿真工作任务。物业管理的招投标包括多种专项工作任务,这些实际工作任务是行业、企业专家及工作任务分析专家结合一线任课教师按照行业和企业发展需要以及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典型的工作任务。

为了满足工作任务对知识、能力、素质的需要,同时又要在教学中可能实现,在选取内容时要求将繁杂的招投标内容浓缩为有代表性的主要工作。

5.项目评价。项目评价是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最后步骤,任何的改革都需要从实践中进行检验。对本门课程的改革成果需要在教师教学、学生实践中得到反馈,并不断改进完善。对于实践的效果最直接的体现在学生的工作任务完成质量评价上,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各小组普遍完成情况不理想的项目,分析问题的产生原因,及时修正项目内容设计。

四、结语

项目化教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套完整的项目,希望能够改善传统的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并且改善课程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最大程度地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能,最终提高高职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物业管理招投标》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的探索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全面贯彻落实提高现代化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耀中.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化课程设计选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第8篇

关键词:产教对接;高职教育;工业园区;协同创新;

当前,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地方高校的人才、技术、信息等支持的依赖程度大为增强。高职教育作为直接为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必然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支持。特别是地处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的高职院校更应积极探索教产对接,研学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模式,走一条多元共建特色鲜明、多方共赢的“政校企深度融合,产教研无缝对接”的办学新路子,实现工业园区与高职教育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新突破。

一、产教对接是高职院校实现办学职能的新途径

纵观高校职能的演进过程,从最初单纯的教学职能发展到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同时实现。高职院校的课程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更需要符合服务区域社会经济与产业发展的要求。根据区域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应组织科技与教育服务力量,创造性地开展产教对接、教研合作,从而达到提高高职教育办学水平和促进园区经济的发展的目的。

(一)有利于强化高职院校的教学职能

高职院校走校企合作的产学之路,能充分地利用企业的资源,发挥学校教学的资源,互惠双赢。同时能准确地把握市场的动脉,制定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开设与市场接轨的学科专业课程,培养市场急需的可用的人才。走产学之路,高职院校的教学更加合理化。

(二)有利于强化高职院校的科研职能

高职院校集聚了一大批高技术人才,高职院校的技术专利与研究成果,应寻找一个推广与利用的场所。走产学之路,可以达到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目的。企业可以借助于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实现产品的更新与创新,从而达到盈利的目的,同时高职院校可以在产学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地促进自身的发展。

(三)有利于强化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职业教育的发展,服务了区域经济、地方经济。反过来,区域经济、地方经济的发展与转型拉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前行。走产学之路,学校与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为社会培养了专业对口的人才,高职院校科学技术得到了应用,起到了服务于地方经济的作用,强化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二、产教对接是高职教育与工业园区协同创新的突破口

就目前来看,高职教育产教对接存在的最主要不足是没有形成一套长期合作的有效的机制。虽然大大小小的高职院校都有一定的产学合作的企业与机构,但在双方合作的关系中,关于双方各自的责、权、利的认识不足,往往处于一种貌合神离的状态,在合作的过程中,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往往只是一时的热情。各高职院校的教学与科研职能没有在产学合作中得到很好的发挥,而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获得高职院校资源也是很有限的。高职院校在教产合作中存在的不足,给了我们一个深刻思考:如何建立一个双方互助互惠、紧密长存、长期合作的良性运行机制呢?在此以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产学合作的平台的构建为例,探索产教对接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发展协同创新的思路。

(一)校中有厂,厂中有校,校企深度融合

首先,在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的指导下,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学院向企业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在校内分别组建了富山模具生产车间、光大光学生产车间,成功建成“校中有厂”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其次,由于学院位于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园区拥有六大国家级产业基地、五大主题产业、1000余家企业,具有得天独后的“园区特色”,为了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办学优势,凸显政府的主导地位,深度挖掘工业园区资源,学院采用租赁和联合的方式,先后建设了“厂中有校”的“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骏建生产实训中心”、“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工业生产实训校区”,建设总规划占地约200亩地,建筑面积约120000 m2。

1.政府牵线,校企联姻,成立生产性实训中心

经政府牵线,学院与中山骏建公司合作,骏建公司提供7100 m2的厂房和价值1600万元的包装印刷设备建成学院的生产实训中心(并预留8200 m2后期建设用房),成立了“骏建实训中心管理办公室”,纳入校内实训基地管理。该中心由学院授权包装印刷系负责建设,组织师生进行生产和实习实训,生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主要由系的教师担任。

2.政府搭台,校企唱戏,共建实训校区,联合招商选资

经政府协调,学院与中山火炬开发区工业开发总公司合作,建设“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工业生产实训校区”。政校企三方设立实训校区管理委员会对校区进行管理,合作方式为:工业开发总公司将现有约200亩的加工区物业(厂房、宿舍等建筑面积总计约100000 m2)根据规划分期分批投入用于生产实训校区的建设,以低于市场租金价格向校区管理委员会收取场地管理维护费并负责物业管理和资源整合。学院每年投入约六百万元用于实训校区内生产实训设备的建设,目前该实训校区内已引入五家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学院相关专业的实训教学直接在基地的生产线上开展。

(二)多元共建,特色突显,合作模式创新

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即学校在企业的生产线或生产车间设立实习基地,此类合作校方对企业的实际作用和贡献难以体现,实践教学也多流于形式。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实训平台的建设大大突破了传统校企合作的上述瓶颈,构建了以个体实训基地为“点”,合作实训中心为印刷行业完整的一条生产“线”,共建的实训校区为从“面”上带动各专业生产实训的系统性产学合作平台,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共建生产中心,共同生产经营,“教学做”融为一体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骏建实训中心是学院以包装印刷系师生为主要生产力量和技术力量负责投入;学院负责制订具体实习计划、生产实践计划组织师生进行生产。骏建公司仅负责提供设备、厂房及场地和中心的物业管理。双方共建的中心管理办公室负责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

2.校企共建实训校区,联合招商选资,建设与专业(课程)对接的生产实训基地,帮助企业扩张产能和技术升级。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工业生产实训校区是由学院与工业开发总公司共建,由该校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实训校区的建设、经营,所取得的收益在扣除相应成本后由学院与工业公司共享(各占50%的比例)。学院负责组织企业进驻园区成立与各系(专业)对接的实训基地,负责组织学生和教学实训团队进驻基地,负责制订具体实训教学计划配合生产。目前,十五家企业进驻生产性实训校区,上述企业分别与学院的包装印刷系、光机电工程系、电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和经济管理系有关专业对接,共同制定了包括实训项目、实训时间、实训考评等内容的实训教学详细方案。学院对企业的技术升级与生产控制也提出了建议性的意见与建议。

3.教室车间一体,校企设备互补,生产成本降低,经营收益共享

在中山火炬职院的实训平台建设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服务实训教学和生产培训,学院增加设施和设备的投入,以保障实训教学的顺利开展。

(1)教室建在车间内

骏建生产实训中心和工业生产实训校区内各实训基地内,均设有由学院投入建设的多媒体教室(该教室设备所有权归学院),专门用于双方生产实训的教学使用。这不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训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同时为企业自身的员工培训也提供了便利。

(2)生产设备双方投

在工业生产实训校区内的各实训基地中,学院结合企业的生产和根据实训教学需要,每年都为企业增配一定数量的设施、设备用于辅助生产和教学(该部分设施设备的所有权属学院)。此举提高了学院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减少了学院投入的盲目性,有效地抑制了资源浪费,更能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

(3)帮助企业降成本

在区党委和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学院的骏建生产实训中心和工业生产实训校区进行了物业功能的转换,由工业企业场地转为事业单位教学场地,能够在水电等基础设施和运营成本上享受部分优惠。另外,各合作企业在生产过程管理、员工工资和技术升级方面由于得到学院的大力支持,成本也得到有效降低。

(4)合作收益同分享

学院根据合作企业的所属行业和生产经营社会环境,在合作效益多方共享的原则下,针对不同企业对校企双方合作收益进行了约定。例如骏建生产实训中心由于双方的责权几乎对等,生产经营收益则由学院与骏建公司各按50%进行分配;工业生产实训校区内的佳信达包装实训基地和俊鸿五金实训基地则由佳信达公司和俊鸿五金公司除了向校区管委会支付场地使用费之外,将各基地的年生产总值按一定比例支付给校区管委会,作为合作收益。鑫海洋实训基地则是按每年企业利润的一定比例作为合作收益支付给工业生产实训校区管委会。

(三)优化资源,服务社会,实现多方共赢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各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本,科学研究是强校之路,社会服务才是兴校之策。高职院校要增强向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辐射力,准确定位,特色办学,充分发挥自身的社会服务作用。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发区管委会的主导下,通过实训基地为“点”——实训中心为“线”——实训校区为”面”的系统建设,在工学交替,产学合作方面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道路,实现了学院、企业政府、的多方共赢。

1.学院层面

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平台的建设在短时间内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有力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学院的实训教学场地由不足两万平米增加到可利用的十万平米;可利用的实训设备总额增加约三千万;更增加了一大批具备丰富企业生产一线经验的兼职教师。

在内涵建设方面,学院利用产学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信息、技术、设备等优势,有效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体现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各实训基地的企业技术骨干人员被聘为学院兼职实训教师,车间教室的一体将“教、学、做”一体化成为现实,使得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教学环节落到实处,保证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的结合更具操作性,从而强化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企业层面

自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以来,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也受到一定的冲击,不少企业关、停、并或撤离,开发区部分厂房、物业闲置。例如中山火炬开发区工业开发总公司就是一家主要以物业出租为主业的企业;中山骏建公司拥有一家包装印刷企业价值1600万的设备也处于闲置。学院的骏建实训中心和工业实训校区建设无疑是雪中送炭,使骏建公司的千万设备得以生产利用,工业公司数万平米的厂房和宿舍得以盘活,减少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增加企业效益。

3.政府层面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顺应高职教育改革趋势与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平台的探索是地方政府的组织协调、引导保障、创新平台、评估监督等等行政功能的重要体现,通过牵线搭桥,政府在减少了近三亿元直接办学经费投入的情况下,利用社会资源大幅度地改善了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条件,同时也提高了学院的内涵建设水平。

高职院校不仅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渠道 ,同时也应成为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通过对社会需求的现状进行分析,高职院校应该结合本区域产业发展,积极探索产教对接运作模式,以建设实训平台为切入点,组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形成人才培养、科研与服务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如同中山火炬职院实现办学与工业园区协同创新共同发展一样,将高职教育与本区域经济产业的协同创新,实现共生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建.《我国新时期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M].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2006(8):11-14.

[2]吴峰.论区域高校社会服务能的培育[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4):34-35.

第9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技能型 工作过程导向 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高职院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培养出大批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现在,高职院校正处在新一轮改革创新的重要阶段,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高职院校应尽快从侧重追求办学规模,调整到全面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本文结合笔者从事所在院校建筑类实训室的管理经验,阐述本院校实训室基地的概况,分析实训工作的内涵特点,并从岗位工作过程入手,提出几点建议和看法供大家探讨。

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

我院工程管理实训基地是浙江省高职高专示范性实训基地,基地下设房产评估实训中心、智能物业实训中心、建筑财会实训中心、工程造价实训中心四大实训中心,共有13个实训室,工程造价实训中心下设2个招投标模拟实训室、3个造价规范实训室和1个造价工作室,其中3个造价电算化机房正在改建中。主要面向建筑经济管理、物业管理、工程造价、房地产经营与估价等专业的科研教学。我院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需求,共6个专业共71家校外合作企业(其中工程造价16家,建经管14家,房地产15家,物业10家,物流12家,资产评估6家)。例如:我院工程造价专业与上海、东阳鲁班软件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工程造价工作室,根据鲁班软件公司的具体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创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校与企业双方深度合作,按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共同研究设计教学课程及实训项目,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为目标,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我院省优势专业工程造价专业,对该专业职业岗位群进行分析,按照高职院校生的专业特点及职业成长规律,找出其中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课程及实训项目开发。以企业项目为导向,进行企业生产性实训,让学生学校学习与企业工作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仿佛置身于工作过程,并完成企业中职业岗位的技能技术训练。学校与企业合作,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一边学习理论,一边进行生产工作实践,并获取企业工作中要求的专业技能证书,这充分体现了我们高职院校在教学方面的实践性、职业性及开放性,逐步把学生培养成面向企业面向社会胜任职业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我院工程管理学院在实施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使学生协调发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我院的职业教育思想,以职业能力本位为中心,以实践过程为主。在校三年期间,第一第二学年安排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学习训练,学习掌握专业的基本技术能力,第三学年安排学生到校外校企合作单位进行跟班学习,由企业师傅指导安排真实工作项目任务,让学生体会真实的工作经历,积累了更多的工作经验。我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有中国职教特色的人才培养观,体现了党的“教学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2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训课程体系

我院工程管理实训基地为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积极探索和总结实训课程体系,开设实训课程、制定实训教学计划、实践实训环节。通过充分的社会调研,制定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每学期各个专业课都开设了实训课程,每门实训课程均制定有详细的教学大纲,每个实训课程都采用企业项目教学,门课程建立一个课程小组,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一般开设时间为一到两周,主要包括工程预决算-工程招投标-工程项目的施工组织与管理等实训课程,课程开课前按“教学大纲”要求,选择完整的实训项目及对职业成长起关键作用的实训课程,明确学生能力培养要求和考核标准,讲授知识要点,分配任务及实训要求。

工程造价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专业,为了培养出能胜任企业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们在设计实训课程体系时,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实训课程深度要适当,广度要足够,应充分覆盖工程造价专业必需的相关知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针对工程造价类实训课程来说,一是要求“走出去”,即专业任课老师带领学生针对制定的实训项目,到目标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工程造价类项目的施工过程和技术,感受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工作环境和气氛,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收集整理信息、理论与实践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校企互聘”从企业聘请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专家来授课。三是“技能大比武”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丰富和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这里的“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岗位工作中为完成一个工作并获得工作成果完整的工作过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训课程教学体系主要是把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的工作过程结合起来,建立一个直接面向企业面向社会工作岗位的实训课程系统。

3 配置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应的实训教学

高职院校要提高实训教学质量,不但要有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手段,而且要掌握使用新进的现代化设备,构建教学做一体的一流实训教学基地。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一是加强多媒体教学硬件设备,建设各个专业配套的实训室,重点开发工程造价专业应用软件,直接服务于工程造价教学,同时对任课老师进行实训基地教学知识的培训,组织任课老师制作实训教学课件,同时引进和吸收企业的技术和教学手段,校企合作共同设计开发实训教学课程、实训项目,进一步推动实训课程教学。逐步使教学手段系列化、规范化,让学生更形象更直观的学习专业知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应的实训室,在校内建设更接近企业工作环境,与企业工作过程相近或相同的实训教学基地。让学生接触真实的企业项目,更好的开展实训教学,通过企业真实项目的标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极性和创造性,这一点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 小结

综上所述,为构建一个基于“工作过程”,突出高职特色,以办学质量为核心的实训教学基地,走一条有内涵的发展道路,重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改革实训课程的教学及实践模式,加强我们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以更好地服务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如我们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整体上专业技能强、理论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受到了企业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学生就业率逐年提高。今年我院参加的各类技能竞赛,其中全国算量大赛获得四连冠,全国斯维尔建模大赛一等奖,浙江省工程造价技能团体二等奖。这说明我院的工程造价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室建设及教学模式确实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可确保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性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04(2).

第10篇

关键字:软件测试;实践课程体系;项目实训

0 引言

《软件测试技术》是软件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适合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开展相关教学,即让学生多上机操作,逐渐提高软件测试用例设计、开发能力以及软件测试的整体管理能力。然而在实际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感觉有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理论与应用脱节,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差距较大,学生积极性不高等。

1 软件测试行业现状和学生认知水平

媒体报道,国内开发人员与测试人员的比例是8∶1,而国际公认的行业标准实际上是1∶1,这一点上国内测试行业与国外的差距比较大。随着软件行业的蓬勃发展,用户对软件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导致软件开发企业软件测试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因此自动化软件测试已经成为项目测试的一大趋势[3]。并受到原来越多的重视。

软件测试课程一般到大三才开设,而大学高年级学生往往偏重于对技术的学习,因为技术往往是可以现学现用的,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软件工程知识反而不太感兴趣了。实际教学过程中关于软件测试流程、团队等工程化内容的描述往往让学生觉得比较抽象且教条化,然而这些工程化知识又是学生毕业后适应当下的软件行业需求所必要掌握的。

2 现有软件测试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现有软件测试技术课程重点讲授的是理论基础知识,含离散数学、图论和测试基础知识以及测试用例,开发各阶段的具体应用往往被忽视,使用自动化测试工具方面的内容尤其缺乏。高校对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软件测试实践课开展不足且不规范。教师大量精力放在讲授测试用例设计方法上,实践中的使用这些测试用例却较少。实验案例通常有NextDate问题、三角形问题等,都是一些课本上常见的,设计也较单一,缺乏真实性,难以提升学生的技能,学生往往觉得枯燥乏味。毕业后学生普遍反映,软件测试工程理论知识教的很全,但就是不知道怎样灵活应用;相反,在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测试工作实践后发现,工作中真正需要的知识并未掌握。

目前,相关配套的软件测试实验教材比较缺乏,实验内容基本是由任课教师自行设计。这对于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问题不是很大,但对于没有实际项目开发经验作为支撑的年轻教师,就无法把握如何采用恰当的用例来验证相关理论知识,也难以设计出实用的实验内容,学非所用,导致学生无法掌握今后实际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即使是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也大多缺乏实战,尽管能很好的教授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合适的实践教材,加上实验条件等各种因素制约,也难以的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实践培训,导致高校重理论轻实践成为普遍现象。因此,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顺应社会需求显得格外迫切,必须面向企业,了解岗位要求,而不是“闭门造车”。让学生能学到适合企业所需的技能,毕业后可以以一个“经验者”的身份进入人才市场。

3 《软件测试技术》实践课程体系研究

3.1 课程构建原则

高校应以软件测试所需的知识、技能为先导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充分调研软件测试工作的具体内涵,仔细研究对应的知识、技能以及素质要求,课程内容也应强调当前以及未来就业所需掌握的基本知识、技能,体现知识、技能和素质三者的结合[6]。

根据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以及行业内需求,在建设具有特色的软件测试课程时建立实验、实训和实习等不同层次的实践课,通过多项目的练习,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实践课程教学探究

在软件测试技术实践课程环节,引入具有企业背景项目的实训。通过这些真实测试案例的引入,结合人才市场的需求,充分体现出工学结合的特点。通过对实际项目的操作,使用相关测试工具,完成对各目标的测试,提升学生的测试能力同时积累相关工作经验。

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个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具体测试案例的教学法。首先,组织学生进行随机分组,每个小组5~6个人,给每个组起一个名称。要求每个小组在课程实施前完成同一个模拟软件“小区物业管理系统”的开发。模拟软件开发完成后,由各个小组交叉测试其它小组开发的软件。在测试课程中,要求学生对软件系统进行单元测试、功能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该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明显的优点:

1)软件测试前期的课程有《基于Web的Java开发设计》,同步开设的课程有《J2EE企业级应用开发》,所以在实践环节我们选择“小区物业管理系统”作为测试对象,能让学生快速具备软件开发的能力,以及掌握软件系统测试所需的技术。

2)每个人都喜欢挑别人的错误,相互测试对方所开发的系统,可以形成竞赛,有利于发现问题,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效率。同时也便于组织课堂讨论以及对各小组实践结果的评价。

3)学生通过一整套测试课程的参与,能够了解一个具体项目的完整测试过程是个什么样子,真实展现了实际工作中软件测试的方法和要求。

但由于学时和学生能力的制约,在本实验课程中,主要针对还只是初、中级测试人员,主要是为了帮助毕业生在踏上岗位后可以顺利从事不太复杂的测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高级别测试以及测试管理之类的工作,比如制定测试计划、各种设计的论证、测试结果的评估和总结,恐怕还需要经相当长时间的实战,累积足够的经验才能胜任。这些工作经历,仍然不是课堂所能提供的,我们的目标就要是培养出具备从事这项工作潜能的新手。有关这方面的内容,我们也只能够在理论教学中予以概述,不在实践课中安排具体实验。

为了适应实践课程需要,我们设计了8项实验内容,该设计旨在让学员通过实训,将来以一个“经验者”的身份进入人才市场。该项目模拟“企业项目管理者”培养“新人”的模式来安排实验进度和内容。虽然现实中软件测试是始终贯穿于软件生命周期中的,但对于未参加过工作的大学生来说,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模拟“企业项目管理者”通常还是按如下流程培养人才:单纯性测试的实施、测试环境建立、测试设计等等,按照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的顺序逐步深入实践,并在提供的测试案例中人为的加入一些缺陷,以便学员在测试时去发现、分析、修改这些缺陷[7]。因此,我们专门设计了表1所示的实验内容。

通过以上8个实验内容的实践,可以让学员掌握单元测试以及集成测试的具体实现方法,熟悉各种测试工具的运用,了解系统测试的实施。经过这些实际训练,学生将来以初级测试工程师的身份投入到测试工作中。

4 总结分析

实践证明,软件测试技术实践课程体系研究针对软件测试行业及人才的特点要求,把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转化为教学中的具体目标。从知识、能力、素质多方面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设置合适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状态和学生的学习状态,达到了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2007首届中国软件测试从业人员调查报告[DB/0L],2007

[2] 钟素芬, 叶明芷. 软件测试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9).

[3] 钟元生. 软件测试实践教学特色的构建实践[J]. 电化教育研究,2006(10):62-65.

[4] 胡宏银. 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7(6):11-12.

[5] 李绘卓,唐峻,范勇.基于案例的软件测试实验教学[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27(5):7820-7821.

第11篇

【关键词】警察 高职院校 实验实训机构 社会服务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022-02

一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含义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的含义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具有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等功能。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在完成国家下达的教学任务之外,在各种教育活动和教学过程中以各种形式为社会发展所做的经常的、具体的、具有服务性质的活动。本文所谈及的警察类高职院校实验实训机构开展的社会服务属狭义范围的社会服务。

二 警察类高职院校实验实训机构的现状

目前,我国警察类高职院校均设有实验实训机构,但做法不尽相同。有的建有“实验实训中心”;有的建有“实验中心”;有的没有一个冠以“实验实训”名称的统一机构,而是将涉及实验实训的相关部门各自分散独立建设。

1.建有“实验实训中心”的情况

在学院建立命名为“实验实训中心”的教辅机构,这种做法在警察类高职院校中比较普遍。实践中,“实验实训中心”的建设也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校内实验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两者兼顾。如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该学院实验实训中心建设有院内实训基地33个,实训面积6575平方米,仪器设备总资产1100多万;院外实习实训基地27个,涵盖监狱、劳教所、法院、司法局、律师实务中心、公安局、企业等单位。其中,校内实训基地包括模拟讯问室、网络联合实训室、模拟现场、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室、速录实训室、图像技术实验室、司法鉴定实训室、痕迹检验实训室、心理咨询室、电子政务实训室、秘书职业化综合实训室、安全防范技术实训室、语音室、汽驾培训室、心理测评中心、团体咨询活动室、鉴别室、摄影实训室、模拟法庭、战术训练场、射击场、暗室。校外实训基地包括湖南省赤山监狱、湖南省少年教养管教所、长沙市戒毒劳教所、北京赵湘宁律师事务所长沙分公司、沅江市公安局巡警大队、长沙宜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国之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长沙市雨花区人民法院、长沙市仲裁委员会、长沙县司法局、广东珠江物业管理有限公司长沙分公司等。

警察类高职院校“实验实训中心”的另一种建设模式是仅在校内建设实训基地,而不延伸到校外。如黑龙江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该学院实验实训中心下设驾训科和电教科,承担学院学员汽车驾驶技能培训的教学任务和学院电教设备的购置以及校园网络、实验室、多媒体室、微机室等教学设备的维护维修管理工作的两大职能。

2.建有“实验中心”的情况

有部分警察类高职院校仅在校内建设“实验中心”,职能上不涵盖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仅着眼于实验室建设。如贵州警官职业学院,该学院实验中心下设刑事技术实验室、侦察实验室、公安应用技术实验室、计算机技术实验室、警务实战技能驾驶实验室,以及成立了实验室管理科、电教科、计算机设备管理科和网络管理科等职能部门。

3.分散独立建立实验实训机构的情况

有的警察类高职院校没有一个以“实验实训”冠名的统一机构,涉及实验实训的相关机构各自独立,或隶属相关教学部门。如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该学院没有“实验实训”机构,但建有驾培中心、实践教学部,而实验室的建设则划归相应的教学系部,如该学院的司法信息系拥有各种实验设备800台(套),总价值近1000万元,主要建有图形图像处理实验室、微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室、网络组建与维护实验室、多媒体实验室、计算机机房、速录室、语音室、刑侦实验室等。

三 警察类高职院校实验实训中心开展社会服务的可行性分析

1.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决定了警察类高职院校实验实训机构开展社会服务是其具有的天然属性

高等职业教育从根本上讲,其目的还是在于服务社会。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开展社会服务是高职教育无可回避的必然选择,也是其不断前行的必然方向。我国自开展高职教育以来就一直强调其社会服务的功能。经过多年的发展,经历不同时代的需求,我国高职教育一直在如何立足自身特点开展社会服务上不断探索和实践。警察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独树一帜,在对社会的服务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2.警察类高职院校实验实训机构的教育资源决定了其具有服务社会的能力

从警察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中不难看出,警察类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机构完全具备服务社会的硬件设施和人力资源。

首先,从前述中可以看到,警察类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

――――――――――――――――――――――――――

* 2013年陕西警官职业学院院级科研项目“警察类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研究――关于提升我院实验实训中心社会服务能力的构想”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YJ1306)

机构基本都建有一批比较现代化的实验室和电教设备,甚至有些学校的实验室建设在国内还处于领先地位。这些实验设备为服务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其次,警察类高职院校作为教育机构,人才、知识较为密集,已形成了一支能够适应教学要求和提供技术服务的实验实训技术队伍。开展社会服务,始终离不开人的积极投入。高职院校知识密集,高校实验实训机构拥有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层次合理的学术梯队,从事专业的教学和科研。这些专业技术人员在专业领域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从实践来看,我国警察类高职院校在实验实训专门队伍建设水平上已经有了显著的提升。如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其实验中心就拥有一支学风严谨、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和雄厚的师资力量,教职员工21人,其中副教授3人,讲师6人,助教1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人,具有硕士学位的3人。又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学院实验实训中心现有工作人员9人,外聘教师15人,外聘技师2人。其中主任1人、副主任1人,管理人员9人,专兼职教师、技术人员19人;中心成员中现有工程师1人、讲师2人、管理员5人。其余人员也大多具有助教和助理实验师职称,主要由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从事电子技术、自动化、计算机、法律、管理等方面教学科研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从此可以看出,警察类高职院校实验实训机构拥有具有较高研究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队伍,这是其开展社会服务的人力保障。

四 警察类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路径分析

我国高职院校均具有明显的产业、行业或区域特点,进行社会服务需要根据院校自身特点和优势,选择性地满足社会需求,充分考虑自身的专业、师资、设施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将社会对服务的需求与自身所能提供服务的可能有机结合起来。警察类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不同于普通高职院校,既有专业特色明显的警察类专业,又有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设的非警察类专业。这导致学院的实验实训机构的设置上也存在这种特点,即既有普通高职院校均会建设的实验实训机构,又有针对警察类专业建设的实验实训机构。警察类高职院校实验实训机构对外服务社会大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第一,院校的非警察类专业实验实训机构,可以全面向社会开放,以资源共享的方式服务社会。警察类高职院校与普通高职院校一样,基本都会设置电教中心、计算机中心等服务于校内一般教学的实验实训机构,还会根据自身设置的非警察类专业设立专业实验室。如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在其实验实训中心设有心理学综合实验室、心理咨询实验室、新闻采编与制作实验室、物流实验室、网络安全实验室、综合布线实验室、速录实验室、综合文秘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室、网球场、普通话测试站。而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实训中心的测谎实训室、心理测评中心、汽驾实训室等已有效地实现了与社会接轨。这些实验实训机构和相应设施可直接面向社会,以有偿或无偿的方式提供服务。

第二,院校的警察类专业实验实训机构,如刑事技术实验室、侦查实验室、警务实战技能实验室等,由于其特殊功用,不宜面向所有公众开放,但可面向公安、检察、法院、司法机关,甚至可以面向民间鉴定机构开放。警务实战部门,特别是基层的实务部门往往会由于资金不足,无法配齐所需的所有仪器设备及其他资源,而警察类高职院校基于教学的需要,在实验室的硬件配备上比较充足,这恰好能解决实务部门硬件不足的困境。实验实训机构依托自身的硬件资源服务公、检、法、司,可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节约社会资源,增进整体效益。

第三,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基于自身的专业优势建立司法鉴定中心服务社会。根据2005年10月1日起实施的《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文件的精神,警察类高职院校可以成立司法鉴定中心,为社会提供司法鉴定服务。警察类高职院校的司法鉴定机构相比一般社会鉴定机构,有其自身的优势:(1)人才与设备优势,警察类高职院校作为教育机构,对人才和设备的投入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这种自我发展的内动力使得其必然具有人才和设备上的天然优势;(2)目标优势,警察类高职院校开展司法鉴定,其根本目的在于服务教学、服务社会,就算是有偿服务,但盈利并非其终极所需,这使得其鉴定的结论更具客观性和稳定性;(3)公信力优势,由于警察院校是独立的教育机构,其社会的公益性以及学术的权威性决定了其鉴定结论更具公信力;(4)规范管理的优势,警察院校的鉴定机构依托的是专业的实验室,在管理上更加规范,可以保证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准确性和稳定性。目前,已有部分警察类的高职院校依托自身的实验室硬件及人才的优势建立了服务社会的司法鉴定中心。如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在其原有的贵州警官职业学院爆炸物品司法鉴定所的基础上成立了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司法鉴定中心,在为全院各相关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提供教学和科研的实验服务的同时,面向社会承接各种试样的法医临床、法医物证、法医病理和法医化学等鉴定工作。

五 结束语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百余年,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社会取向的价值观念已逐渐深入人心,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目标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的警察高等职业教育,也脱离不了服务社会的使命。作为警察类高职院校不可或缺的实验实训机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有能力也有条件实现其服务社会的职能。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ERP沙盘模拟 实践教学 高职实训课程 思考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的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我国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愈发紧张。但是就在学生多、岗位少的就业形势下,有的企业仍然为人才选拔而焦虑,原因是所设定的岗位招不到合适的人员,就业市场一度陷入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尴尬境地。鉴于此,为缓解这一尴尬局面,笔者针对当前的就业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1 对过剩与稀缺悖论的成因认识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一名优秀的员工不仅要有完成本岗位任务的基本技能,还应该具备对工作和对个人职业生涯的责任心。而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很难同时具备这俩素质。这就是他们不受企业青睐的主要原因。若将现代企业的人员标准视为一种尺度,把符合标准的人员具有的能力和经验作为完整知识看待,完整的知识体系应该具有下列内容:

①宽泛的理论知识面。即是传统意义上的书本知识。

②管理修养。包括自我管理、员工管理、团队管理、业务管理的意识和技能。

③实践经验。员工在实际工作中逐渐总结、感悟出的处事原则或戒律,其能够帮助员工在日后的工作和职业生涯中确定正确的方向和方法。

2 重构知识体系能有效解决两难悖论

一般来说,我们通过语言、文字获取的知识属于言传型知识;通过实践感悟获取的知识属于意会型知识,通过这样的分类,我们可以看出,在大部分院校中学生获得知识均属于缺乏实践感悟的言传型知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资源比例设计不当,直接导致学生实践经验的欠缺。因此,大部分院校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类型尚有一定缺陷,而这个缺陷恰恰是企业无法接受的。

在经管类院校教学体系中,一般都会把学生的实践环节,这唯一可以获得意会型知识的环节放在学生的社会实习和毕业实习中进行,然而多种原因造成了这种实习都流于形式。大家知道,现在毕业生的实习、实训非常困难,很少有单位愿意接收大量的毕业生进行实习,尤其是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即使单位愿意接收,也不可能成批的接收,一般就是三五个的样子。结果是,大多数的实习处于放任自流的状况,可以断言,依现行的环境,这种实习的方式根本无法达到让学生获得意会型知识的目的,这是无效的方法。

要解决学生就业难与企业聘人难的两难悖论,就要从根源着手,采用以任务驱动为主的实践型教学手段,鼓励和引导学生亲身实践,亲历达成结果的全过程,在社会环境中历练,在历练中将学得的理论知识内化为实践技能,这样才能达到积累意会型知识的目的。这是实训的内涵所在,也是破解就业和聘人两难问题最有效的模式。

3 ERP沙盘实训教学的优势

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正是蕴涵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相互渗透以及由理性知识向实践的飞跃。ERP沙盘模拟实训的初阶即手工沙盘,又可以称作企业认知沙盘。学生被分成若干个小组(企业),每个小组的成员分别担任总经理CEO、财务总监、市场营销总监、生产运营总监等重要职位,连续从事6个会计年度的经营活动。在面对来自其他模拟企业的激烈竞争中,队员需从整体战略出发,认真仔细地分析市场和经营中的各种问题,涉及产品研发、生产排程、市场与销售、财务、团队沟通与建设等多个方面,寻找可能的机遇,并迅速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在短短几天的企业模拟经营中,各组企业是在不断出现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的,队员们的各种财务、营销、物流、生产管理、企业管理等专业理论知识经受了一场实践应用的严峻考验。书上抽象的专业理论转化为了活生生的实战经验和教训。

用同学们的话说:“现实的复杂激励着我更加要不间断地学习,不能满足,真正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不是只会纸上谈兵。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永不停息地奋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公司遭受挫折的痛苦,又分享着一个团队为同一个目标奋斗所感受的快乐。” “ERP沙盘模拟正是把生产、营销、理财三项基本职能有机结合在一个模拟企业中的具体体现。做过ERP沙盘模拟,学到和感受到的东西比理论课上的多之又多。用心于ERP,提高了我对学习的激情,对自己的知识水平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同时也增强了我对生活的信心。” “一开始选定各自角色的时候就是根据各自的特长来定的,让一个人去做他不擅长的工作,那肯定是要出问题的。如果作为一个CEO轻易地就听从了团队中成员的话,确实是会给大家一个特别民主的印象,但是如果这样而把整个‘企业’带入一个困境的话,反而更对不起大家对你的信任了,只要做出了成绩最后成功了,其实再专权最终大家也是可以理解的。”“沙盘让我了解了社会环境的瞬息变化,认识到了自己欠缺的点滴。我们无法改变别人来适应自己,但我们能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磨练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自身素质。”

在我校经济管理系的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物业管理6个专业中,有4个专业开设了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从课程实施的情况来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对课程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学生能进入各自的角色,常常会为一份订单、一条生产线、一笔贷款争得面红耳赤,似乎真是在争房、争地,似乎真成为百万富翁或是真倾家荡产。

整个经营流程的实训过程调动了学生所有的知识库存,并深刻体会到自己在某一类课程方面所欠缺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自己在具体运用上分析能力需要提高的地方。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基础会计、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等理论课程的检验上。这也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了各类知识并不是割裂的,而是一个有机的知识系统,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和训练。我们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们学会学习。

4 对高职院校ERP沙盘模拟课程开展的思考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时间约为两年半(第六学期实习),建议在二年级开设本课程。我系目前采用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第三学期开课,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学生第四学期开课。如此也可更均衡有效的使用ERP沙盘实训室。

手工沙盘部分(企业认知沙盘)总学时32课时,其中3课时讲解、3课时同步、16课时进行六年的模拟企业运作、8课时的分年度讲评、2课时的总讲评。可设为本系必修课、全校选修课。

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中级电算化课程(财务管理专项实验、供应链管理专项实验等)开展的同时,在第五学期再增加一轮ERP沙盘实训,将ERP管理软件运用与企业模拟经营相结合。即让学生在电子沙盘和ERP管理软件中,重新进行为期6年的企业经营模拟,从而对ERP理论知识等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巩固。这将为循序渐进的达成“了解企业运作――初识企业管理――帮助企业成长”的ERP普及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有效的帮助。

根据课程特点,建议集中授课。目前很多院校采用周末上课的方式,这样不影响总体的教学体系和其他课程的教学计划。但却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本课程的正常和持续开展,实际上削弱了本实训课程在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的价值。

因为周末上课,无法调动校内专职教师的授课积极性,而只能部分甚至大部分教学任务都交由校外兼职教师来完成。这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周末上课无法监管,尤其校外兼职教师的教学行为大多属于短期临时的性质,可能由此导致教学质量不如预期。第二,ERP沙盘模拟课程通过体验式教学使学生获得意会型的知识,校内专职教师一般还同时承担经济管理类其他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他们在讲评环节中,更能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不断上升,才是获取真知的唯一途径。

参考文献:

[1]王新玲.郑文昭.马雪文.ERP沙盘模拟高级指导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程敏.ERP沙盘模拟对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的启示[J].科学时代,2012(19).

[3]李冬.ERP沙盘模拟课程:会计实训教学课程创新[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