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0 12:40: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数学教师交流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专业技能 能力培养 专业化发展 磨课 博客
数学基本功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业技能,一方面是语言技能。
一、 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学的技能。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知识更具有广泛的应用性,现行小学教材更是渗透了现代教学的内容和思想,在教学要求上也更趋向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和技能。小学教师要搞好素质教育,除在教学思想观念上有一个大的转变外,在自身的科学文化和业务素质上也要随之不断更新。
1、对数学教育理论的不断学习能力。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坚持系统地学习数学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数学教育思想和数学教育的理念。同时,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还要通过系统的专业培训。这些培训要根据教师的不同发展阶段,伴随着他们的教学实践而展开,包括新教师上岗培训,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研修班培训,名师培训以及新课程和新理念的培训等等。
2、对数学教学问题的执着探求能力。数学教学问题,不仅包括学科知识问题、学科教法问题,也包括学科理念问题。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我们数学教师只有对在数学教学中碰到的许多实际问题不轻易放过,及时地去探求,才能不断促进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
3、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反复实践能力。一个优秀教师的特质包括稳定而持久的职业动力,优异的教学能力,优秀的科研能力及良好的性格特质。这些特质都需要在课堂中反复实践才能磨练出来。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反复实践中促进自身专业的逐渐发展。
二、数学教师专业化成发展――教学研究的技能。
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实际上,教学研究并不仅仅是研究机构中研究人员的事,也是广大教师的事。教师不仅要掌握教什么,怎么教,还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教,怎样教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这就需要认真研究,探索教学规律。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不仅应具备比较强的教学技能,而且应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的技能,应该成为教学研究的主力军。
三、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的技能。
现在的世界是信息的世界,所以教师会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而且在《新课标》中也提出了对教师在多媒体教学及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应用的相关要求。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不仅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为了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应及时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的技能,并且学会将信息技术手段巧妙、完美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中,以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好帮手,优化学生思维品质,可作为“实验”工具,为数学理性升华提供感性材料,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授课,不仅可以扩大教学内容,更能接近学生的生活,可静、可动,将讲解与观察融为一体,产生“教”与“学”的有机结合,真正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例如:在讲《时、分的认识》时,传统的讲法是:老师讲,学生听、想,这样达不到原有的教学效果,下课后仍有许多学生不认识钟表。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课堂上教师展示一个钟面,通过讲解加动画演示,相信学生都能很快的掌握,教学质量也就提高了。小学教师逐步运用现代技术教学,这是适应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也是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在当今信息时代,只要我们掌握了信息技术,并注意坚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注意知识更新,并注意将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的应用,就一定能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
四、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磨课的技能。
1、在“磨课”中不断地自我提升。
掌握磨课的技能,是促进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在磨课中,教师首先进行教学设计,然后集体研讨备课定好初稿初稿出来之后,由磨课老师进行第一轮磨课,第一节研究课上完后,大家坐在一起静心评课。针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把握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以及关注点的解决效果,展开热烈讨论,各抒己见并进行二度备课。因此,在磨课中,教师借助同伴的力量研究和探讨,往往能起到“拨云见日”的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一次一次地让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使自己不断提升。
五、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使用和利用博客的的技能。
博客作为“信息时代的麦哲伦”,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信息交流世界,更为我们的终身学习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和通道。我们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一网络平台,掌握使用和利用博客的的技能,加速自己的成长。
1、博客,是教师之间教育教学经验交流的平台。
博客为教师提供讨论问题的平台,博客之间实现了深度交流和沟通。通过博客,让教师学到很多知识和经验,使得有经验的教师的隐性知识能够被保存和传播,年轻的教师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更上一层楼。通过交流发现自己的不足,以及制定弥补的措施手段,因为有大家的支持与帮助,你会走很少的弯路。因此,我们数学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利用好博客交流教育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总之,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数学的应用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小学数学教师的素质关系到小学数学教育质量的成败,也关系到学生在数学上的发展。因此,作为一名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师要时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不断加速自己的专业化发展进程,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 信息化教学 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新课改的实施,对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的教学模式已经愈加不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任务,出现了一系列的弊端,对教学效率的提升造成了影响。小学数学作为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基础阶段,对学生以后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顺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对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构建高效学习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化教学对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由于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且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再加上小学生的思维成长并不成都,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充分理解数学理论知识,逐渐对数学的学习丧失兴趣,从而影响数学的教学质量。而信息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借助多媒体的功能,向学生展示生动形象的材料,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
(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信息化的教学方式,使得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教学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通过生动的模拟,使得抽象问题形象化,从而加强了学生的直观印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思维扩展出去,与实际生活中现象相联系,从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优化课堂的教学结构。
(三)节约了教师备课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之前需要查阅大量相关资料进行备课工作,而信息化教学的开展,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得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减少了查阅大量资料的时间,从而节约了备课时间。同时,由于使用的是多媒体进行教学,省去了书写板书的时间,使得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提升[2]。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化教学的应用
(一)创设教学知识情境
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对小学生来说较为难懂,而以往的教学模式使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较为单调,致使课堂学习十分枯燥乏味,使得学生逐步丧失了学习的热情,不能够积极参与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导致教学的效率得不到提升。因此,在信息化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要想改变这一现象,就必须要根据教学的知识点,并利用信息化教学设备,创设一些有趣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使得学生调动起学习的兴趣,而兴趣往往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够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当中,使得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升[3]。
(二)营造学习交流氛围
在小学数学课堂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之时,除了要创设教学知识情境之外,教师也要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中的指导作用,为学生的学习营造出良好的交流氛围。新课改要求,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设置一些教学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思考,然后进行小组内的合作交流,最后再由教师进行系统性的讲解,并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析,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通过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学习互动交流的氛围,使得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升[4]。
(三)进行生动化教学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辅助方式无非是一些卡片、模型或者是实物,而在新形势之下,若仍旧采取静态形象为主的教学辅助,很难满足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因此,在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之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事物变化的动态过程,把信息技术与教学知识点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生动化的教学,把教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淋淋尽致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得小学数学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例如,在讲解行程问题之时,以往教师通过会在黑板上用粉笔进行标识,而在信息化课堂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把问题动态化,生动的表现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从而加深知识的印象,提升教学的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教学在现代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得到了十分普遍的应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在相同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顺应时展的潮流,把信息化教学落实到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构建信息化的课堂,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得枯燥问题形象化、直观化,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实现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圣良.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信息化的方法与问题[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29):115-116.
[2]付占喜.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刻影响[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8):61.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关键因素
一、小学数学概念的重要性简析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而数学概念作为数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则直接影响数学学习,为此,应提高对数学概念学习的重视。教师有必要适应教育改革要求,深入研究课标和教材,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课堂情境,持续研究影响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的因素,全面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兴趣,提升小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能力,促进小学生灵活运用数学概念的水平,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养成小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死记硬背,轻理解内涵
传统教育偏重死记硬背,学生对于数学概念教学仅满足于会背诵,忽视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实际运用。当前,许多教师留的家庭作业都需要家长配合完成,例如家长听写、家长监督背诵等等,这更容易误导家长和学生停留于背诵概念的层面。部分家长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没有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这就需要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来弥补这一空缺。例如,学习分数时,不仅要让学生能够背诵分数的定义,学生还要掌握数学分数概念的含义、单位、实践中的意义、如何运用。在分数概念学习中,学生如果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减少所犯的错误。
(二)对小学生的思维开发不足
部分教师眼光局限于考试,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思维开发力度不够。众所周知,数学最能锻炼逻辑思维,如果在小学教学阶段只要求学生背诵数学概念,不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一知半解,而且思路也很难打开,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都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在各类国际交流中,中国的小学生常常胜出,中学生乃至大学生却往往表现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主要问题就出在小学时过于注重考试成绩,而没有充分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随着师资力量的提升,自身知识结构上可以满足为小学生建构数学模型、培养逻辑思维的需要,因此,只要在意识上充分重视,有助于解决学生对概念理解偏差,思维发展受限等问题。
三、影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关键因素
(一)教师因素
小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尚未完成形成,数学概念教学也不例外,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科素养直接影响学生数学概念的学习效果。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教师必须先梳理清楚二者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加以强调和区分,使学生更明确概念之间的关系,相近概念的不同内涵和外延。例如:“平面图形的长度”和“周长”,就是非常相近的两个概念,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加以区分,最好以实物教具展示来辅助讲解,加深学生对两个概念的理解。另外,一些教师会以计算代替理解,意图使学生在重复性的计算练习中熟练掌握和运用概念,但这正是数学概念教学中不可取的方式,练习资料的选择在精不在多,只有对概念的理解透彻清晰,运用起来事半功倍,反之亦然。加强小学数学教师之间的交流,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年轻教师向老教师学到经验,老教师在年轻教师的身上吸收新鲜的方式方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学生因素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理解能力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起着决定性作用。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兴趣才能最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潜在能力。同时,数学是一个由已知推导未知的学科,小学生即有知识体系和生活实践经验直接影响其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周长的概念,要以图形、物体、长度等概念为基础。因此,在教授一个数学概念时,要先让学生明确相关的基础概念,要关注教授对象的基础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要注意不超出其认知理解范畴,同时做到保证学生学习一个概念、理解一个概念,避免概念理解模糊不清造成对将来学习的障碍。
四、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提升数学教师素质,提升数学概念质量
小学数学教师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要运用新的思维创新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为学生讲解数学概念,但教师首先要具备操作多媒体的技能。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数学教师对概念的熟练掌握,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要探索适应小学生思维特点和知识结构的数学概念教学方式方法,通过创设课堂情境的方式提升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兴趣,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要深入细致地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新课标修订原则和数学教材编写目的,增强数学概念教学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另外,教师要合理组织练习材料,对学生数学概念的学习进行必要的考核,力求使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效率,加强学生对概念的运用和理解。
(二)提高学生的数学概念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数学概念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具体的操作实践使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过程,增强学生数学模型构建能力,使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经验去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
五、结语
影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因素主要有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因此要从这两方面入手,提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效果,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华丽.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7(06).
从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的内容来说,它需要遵循的原则有情境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数学化原则和社会化原则。(1)情景性原则:它主要是指教师在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中,数学老师根据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情景来模拟一个在小学生都熟悉或与生活相关联的情景,使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到情境,激发学习兴趣。(2)灵活性原则:要求教师在主题图教学过程中,扮演好引导者角色,灵活判断主题图,使主题图具有现实性,让教学材料变得熟悉化。(3)数学化原则:指的是数学老师在利用主题图教学的过程中,把数学中的主题图转换成容易理解并且在生活中出现的主题图,从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4)社会化原则:是这几个原则中最难理解的,它是指小学生数学主题图中包含一些现实性的社会文化。要求数学教师应重视主题图教学,并深入了解主题图中所蕴含的意义,培养学生使用主题图的良好习惯。
二、小学数学的“主题图”教学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上课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人的天性就是玩,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思维意识还未成熟,所以很容易就能激发出他们的兴趣。而普遍定义兴趣的概念是人们探索未知事物的一种方式,它能够推动人们认识事物,它是人们探索新事物的动力。想要让小学生保持活跃、积极的课堂气氛,关键要看老师的导入是否有趣、是否能够吸引学生。教师要根据教授的内容,把一些与课本知识相关的故事、笑话等导入新课。例如:学习“四边形”内容时,教师可充分利用主题图,创设课堂情境。课前采用摄像机全面拍摄校园空间,将所拍完的校园照片加以修剪,制作成多边形图片,并将制作后的图片拿到课堂中,向全班学生展示,并向学生指出哪些图形属于四边形。这样一来,小学生在观察图形的过程中,还能与同桌进行讨论,容易使小学生沉浸在学习的氛围中。通过这种导入的方式,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被激发出来,求知欲也会增强,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
(二)创设主题图情景,增进师生互动
优化小学生数学主题图教学的主要标准分为情景创设、学生参与、目标达成及师生交流等几类。其中情景创设需要满足情景设计是否具有灵活性、情景创设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等,这些都能够很好地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进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找规律》这一课时,数学老师不要一味地讲课本上枯燥的知识,要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来代替。数学老师可以拿几串在颜色上有规律的水晶珠,让学生自己找其中的规律,这样不仅让他们融入到课堂的氛围中,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教材编写人员在编写小学数学教科书时,始终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依据,再以主题图的形式出现在教科书中,利用简单明了并具有生活性的图片表达数学思想,能够让小学生从生活的点滴中获取数学知识。通过设计主题图情景不仅增强了课堂的活跃气氛,还让小学生通过灵活的形式了解更难理解的知识。
(三)应用主题图,加强合作探究
尽管主题图教学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是有部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死板,就图论图,照本念书,没能把主题图的理念融入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会让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枯燥不想学的想法,这样就很容易让他们颓废,更没有办法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位置与方向”内容时,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出小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探究能力,数学教师则可带领全班学生走出课堂,在教室外进行学习。通过课外实践让学生掌握基本方向,同时也将亲自绘画出学校大致的位置,甚至有些喜欢探索的孩子会用自己的脚步测量出建筑物之间的具体距离。这种主题图教学模式符合当前学生自身水平及其特点,可最大限度激发创作思维。同时,应充分认识到数学教师本身就是一种探究创作的过程,数学教师应引导小组成员积极进行广泛的交流,在合作交流中加强师生感情,获取知识。
三、“主题图”教学的提高途径
(一)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进师生的友好互动
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沟通,都能够提高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对学生正确回答给予积极的肯定,对学生错误的回答要给予鼓励,并详细地讲解学生回答错误的问题所在;老师在课堂上要尽量与每一位学生互动,并在讲课的过程中加一些小故事或小谜语来引起学生的关注,并使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
(二)变数学知识为生活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
新课改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现实生活和具有挑战性的事物。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可以把数学知识拿到现实的生活中,并引导学生把现实中的问题采用数学的知识来解决。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时刻把数学和现实结合在一起,让数学在学生的眼里,变成用得上的东西,从而让学生从枯燥的数学公式中解脱出来。通过这些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数学喜欢数学,还能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无处不在,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三)通过新旧知识的沟通、联系,培养学生灵活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表面上看是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但实际上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运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对知识进行一个简单系统的分类,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灵活多样解答问题的能力。
(四)要重视作业的设计,巩固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数学课堂教材内容与信息技术
课程改革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作为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生活范围内的数学知识相对容易,且兴趣浓厚。因此,数学教师备课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选取适当的教学材料,充分发挥其实效作用。而信息技术具有资源丰富、实效性较强的特点,数学教师可以积极把握这一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数学教材当中,将枯燥的数学书面知识丰富起来,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能够更早的接触现代技术。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可以增长见闻,提高教学水平,灵活运用数学教材。
二、数学提高教学形式与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参与到数学教学中之后,形成了新的教学方式。在此基础上,可以一步步地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方式查找相关材料,或者进行社会调查,将数学教学开展到课堂之外,这样既可以打开学生的知识层面,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又能够锻炼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学会整理有效信息。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够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善教学形式,还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学生的自我约束。
三、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融入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以信息技术解决课程和课程学习中的各种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利用计算机我们可以创设远比传统教学更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能设计让学生动手做数学的数学实验环境,能灵活自如地进行变式教学;利用计算机能更有效地使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启发学生更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同时能使学生交流、小组讨论与“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到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造交互式学习环境,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可能,每个学生通过这种个性化的练习,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从而真正体现出学生认识主体的地位。
在信息技术引入数学课之后,计算机手段与传统教学完美的结合十分重要。不是计算机用得越多就越好,传统教学的优势应该保留,如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等。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有了计算机,学生的活动丰富了,教师能以更有效的方式表达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处理的是课本、教师、学生和教育技术的关系,要考虑怎样组织起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
3.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激发学习主动性,提倡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注重团队合作。而小学数学教学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为了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法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多渠道的信息整合,在信息技术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探索求知,合作创新,既要获得足够的数学知识、掌握必备的学习技能,又要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主动性。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充分整合,为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方便。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更加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同时为数学改革方法的探索提供重要参考。
数学课堂到底是枯燥乏味的,还是生动有趣的?相信这个问题仍然困扰着许许多多的学生。那么,数学课堂原本的面貌是怎样的呢?毫无疑问,数学课堂原本的面貌应该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是具体可感的,是生动有趣的。但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生会对数学产生错误的看法,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来呢?我想,回答这个问题其实是不难的。学生之所以会认为数学课堂是枯燥乏味的,最根本的原因其实在于我们的数学教师,在于我们的数学教师没有抓住数学课堂的本质,没有从学生的年龄阶段、心理特点出发,没有遵循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数学课堂没能很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没能达到课堂教学的切实有效。因此,学生不喜欢数学课堂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注意经营好数学课堂,注意把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起来,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生活化”。那么,如何才能做好数学问题的“生活化”呢?
一、具体实例促进数学问题“生活化”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精神”。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只有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而要做到这些,我们数学教师就要很好地运用生活实例,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热情。为此,数学教师就要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设计问题的情境,通过师生积极的情感互动,引导学生去自主地探究数学问题,培养起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二、仿真情境丰富数学问题“生活化”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丰富和表象积累是形象思维的基础。数学教育原理告诉我们,变化多端的现实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对数学认识的丰富感性材料和经验。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具体可感的生活情境,组织引导学生在看、听、想、记多种感觉器官的合作中丰富数学的表象,产生对数学的真切感受,由此促进他们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具体而言,学生在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中可以感悟到数学知识。比如,周围景物、事物的运动蕴含着数学知识,学生通过观察树叶、蝴蝶、房屋的形状及人体等,可以感受什么是“对称”;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汽车途中的交汇,感知什么是“相遇”;引导学生观察公共汽车上乘客的上下车情况,可以体会上下车人数与车上人数的增减关系……这些许许多多的抽象概念,都可以通过亲眼目睹来完成直接的理解。除此之外,学生在日常交流中也可以悟得数学知识。比如说学生在逛街时听到某商场为促销衣服而播的广告“本商场全部衣服五折起出售”,可以从中感知理解数学百分数应用题,悟得原价、现价与打折的关系,培养他们发散思维的能力。
三、现实经验增强数学问题“生活化”
在日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引导学生在具体形象中认识、理解数学问题,不知不觉中把握知识的内涵,训练并培养他们的知识转化能力。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中,数学教师可以在推导时与分、分与秒关系之前,首先交代学生自带一个小时钟,引导他们通过观察秒针、分针和时针的运行规律,由此推导出分与秒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推导出时与分的关系。这样的话,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就可以真切可感地体会到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也走了一小格,也就很自然地得出1分=60秒。接下来,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动手把分针拨快,引导他们去发现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这样,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和观察,进一步体验时针与分针、秒针的变化关系,就可以做到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更好地理解数学,解决好数学的问题。
总之,小学生的思维是敏捷的,同时他们的注意力又是容易分散的;他们的积极向上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他们的自制力又是薄弱的……把学习的内容与“生活现实”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小学生就可以充分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认识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能力,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切实有效地提高数学成绩。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在数学和生活中架起一座座桥梁,让学生亲近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值得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进一步开拓创新,把数学教学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创设情境实践操作合作探究巧妙设问自主学习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斯宾塞也指出:“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引路人,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我们帮助学生找到一条绕过障碍的有效策略,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能让小学生用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迁移到课程情景中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的主要做法如下:
策略一:创设情境,真情体验,实际操作,深刻领悟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于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因为具体形象的东西直观、生动、给人印象深刻。所以,我们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创设情境,设计有大量的直观图,通过具体形象的实物来说明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数学知识。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逐步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能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在讲“同样多”的概念时,先将两队小朋友进行拔河比赛的情景图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从画面的观察分析中建立起“同样多”的概念。由于学生喜欢拔 河比赛之类的游戏竞赛活动,所以学习就感兴趣。而通过多种感官,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拼一拼 、剪一剪、学生积极性就高,教学效果就好,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这样作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讲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区分面积和周长,可以要学生先剪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和周长各指的是什么。为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先让学生 用纸剪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用它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图形的面积有多大,量一量数学书的书面有多大 。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加实践,所以,学习兴趣很浓,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理解深刻,记忆牢固。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不仅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了这一类应用题的有关概念和解法,而且提高了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和爱好。高年级教学约数和倍数这一单元时,概念多术语也多,学生容易弄混。有些教师使用奎逊耐木条或计数板,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大大减少学习的难度,弄清概念的正确含义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因此,无论从理论上或从实践上看,加强实际操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说,加强实际操作是现代的数学教学和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要区别之一。正如皮亚杰所指出的,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只有加强实际操作,才能体现智力活动基本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策略二:走进生活,感悟数学,巧妙设问,激发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孩子讲的学问,而在于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当兴趣已很浓的时候,再教他的学习方法,这才符合优良教育的原则。”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联系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巧妙地设计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策略三:情境体验,学法指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中教师运用生动有趣的材料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种体验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所说:“并不一定伴随认识效果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它需要教育者专门的评价和培养。对学生而言,情感伴随着学习的全过程。”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课堂生活其实就是师生间心的沟通,情的交流。不到心心相印的程度,是教不好学生的。”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教师及时提出“如何来求平均数?”,通过小组讨论,得到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在这样一种学习氛围中,通过”问题解决“这一教学手段,串起了整个学习新知的过程。3)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整堂课中采用的数据来源于生活,问题来源于学生,突出“应用性”。通过平均分、平均身高、每季度用水情况等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策略四:导学点拨,开放课堂,大胆展示,享受成功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课堂的设计上,注重开放题的设计,给学生留下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补充问题、搜集条件、探索不同的答案,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独创性。
策略五:寻找规律,举一反三,总结学法,学会学习
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即规律,然后举一反三,总结学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数学。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巧妙的办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要使学生成为有效的学习者,正如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又是对数学教师的挑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提倡教学方法多样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学生更多地展示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的机会,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解释和评价自己思维结果的权利,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意识,让学生用自主学习的画笔,去谱写小学数学教学高效课堂的壮美蓝图!
参考文献:
[1]仇保燕.教学思维方法[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关键词:小学数学;参与式教学;应用分析
参与式教学,就是教学中,教师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在交流合作中学习新知识。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参与式教学更加重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愿望,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知识的单向性传授者,而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启发者和引导者,小学数学教师要转变观念,努力成为小学生数学入门的积极引导者。可通过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1.营造和谐氛围,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参与式教学主要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在合作中交流学习,相互进步。要求教师积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欲,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知识点,从而全面提高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中,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单向性向学生灌输知识,致使小学生注意力分散,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质量较低。参与式教学则相反,学生成为课堂主导,教师作为启发者和引导者,带动学生自主探索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有效性。
2.将课堂还给学生,进行游戏式教学
小学生普遍对未知内容充满强烈好奇心及求知欲望,但由于贪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其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加上尚未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以至于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学习效率较差。
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找到小学生的兴趣点,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那么课堂效率将大打折扣,学生学习效率得不到提高,甚至会使小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可采取游戏式教学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快乐,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设置游戏环节,如在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课时,可将1~100这些数字写到方块纸板上,课堂上以游戏的方式,即让一位同学在讲台上任意抽出一张纸板,其余学生分小组进行抢答,哪一组回答又快又准确,则胜出,课后予以适当表扬。通过这种游戏式教学,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反应能力及表达能力也得到相应锻炼,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3.活动式教学,发掘学生潜能
活动式教学是参与式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师要学会灵活运用。活动式教学应以小学生认识水平为基础,结合教材内容,设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机会,启发和引导学生,发掘学生的潜能。
教师要设置好活动的各个环节,将教材内容融入到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例如,在学习《测量》时,可设置一个实际测量的活动主题,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实践,加深体会,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对书本、课桌、门窗等实物进行测量,并记录所测量的数据,然后向全班学生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教师要及时鼓励和表扬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巩固了新知识,还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及动手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并解决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情景式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参与式教学还包括情景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将生活中的场景进行再现、模拟,让课堂更生动、更真实、更具趣味性,便于学生理解,也更能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积极引导,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将所学语言材料进行综合、创造性表达,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情景式教学的设置,要结合学生知识水平及知识积累程度,如果超出小学生所能理解范围,则非但不能达到理想教学效果,还很有可能适得其反。因此,要从生活中具体例子出发,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圆》时,为将抽象概念转换为形象具体且为小学生所知的事物,教师首先要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学生熟知的圆形事物,如钟表、车轮、硬币、盘子等,然后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看到的圆。在学生充分认识到圆及圆在生活中的应用后,教师要教会学生借助圆规,在白纸上画出一个大圆,将画出的大圆剪下,对圆进行折叠,画出折痕,几次折叠之后让学生标出折痕在园中的焦点,以此教学生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再通过观察圆心、半径、直径的特点,掌握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情景模拟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
一、运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式及手段,激发并且增强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兴趣
1.想要小学生喜欢数学,就必须先要他们喜欢上教师。中国有句古话:“爱屋及乌。”这句话的本义是,爱房子,也会爱上那房顶上的乌鸦。也就是说,原本不喜欢数学的学生,如果喜欢了数学教师,那么这个学生也会连带地喜欢上数学,从而对数学有了兴趣,有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那么小学生会更加喜欢学习数学,而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也会变得容易许多。
2.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内心对数学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心理条件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求知欲望。在小学数学的日常教学中,既让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自我追求并且掌握知识,以及尝试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同时又要学生不断地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这样有利于培养小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寻求数学领域更广阔的课程知识。想要引起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让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以前的“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上,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征、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活动及状态,努力地创设不同的、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教学情境,选择新颖、灵活、生动、合理的数学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各种现代的教学手段,来达到引起学生求知欲望和兴趣的目的。
例如,在对“有余数的除法”进行讲解时,利用小学生兴趣的特点,即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蓝猫”情景的投影片,让“蓝猫”给小伙伴们分西瓜:“有22个西瓜,要分给5个小伙伴,每个人可以分到几个西瓜?还剩下几个西瓜?”由于情景当中的“蓝猫”是小学生都比较喜欢的卡通人物,这样可以直接激发出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都积极思考,与同学们相互讨论与交流,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每个小伙伴可以分到4个西瓜,还剩下2个西瓜。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能够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从而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针对数学中这种枯燥、乏味的计算题,我们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小游戏等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对学生接受挑战的意识进行培养,对学生求异的思维进行发展,可以为学生提供创新学习的条件,可以引导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有一定的积极主动性与创造性。
二、在课堂教学中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相互交流情感的过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数学的积极主动性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的直接因素。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只重视传授给学生知识,只是一味地讲,不注重学生是否能够听进去,是否真正地理解并且掌握了。课堂教学中,教师显然成为了主角,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没有认识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是需要相互交流的,这样时间长了,就会导致学生讨厌数学,讨厌学习数学,这样,数学的教学效率自然会有所降低。
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下,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积极地与同学合作,相互探讨,协作解决数学问题,帮助学生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真正成为数学课堂上的主人,教师只是起辅导的作用。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自主学习,与同学探讨与合作的机会与空间,使他们有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主动发表各自见解的机会,逐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达到教育的目标。只有让学生从心理上变得“我要学”了,才能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够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增强小学教学中的生活实际的应用性
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小学数学教学更加要注重其应用性和实效性,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客观事实出发,在对现实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学习、理解并且发展数学,使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更加密切的联系。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互联系时,才能够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所以,要为学生创设有趣,灵活生动的学习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观察,猜想,推理,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观察事物。
例如,在讲“圆的周长”这一节课时,教师要让学生相互合作,自己动手实践,探索圆周长与直径之间比值的规律,学生亲自动手测量,通过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充分地直观操作,研究交流,让学生亲自体验到圆周率的意义,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把生活引进到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当中,使小学的数学教学更加的生活化、实际化、应用化,教师要重视起教学的实践性与应用性,这样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的教学方式,不仅课堂效果突出,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在教学课堂上保持积极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的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课改;小学数学;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20-0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和推荐,使得小学数学教师的任务也在不断的变化,就目前而言,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应该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要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以及高度的道德感,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条件。现就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举措之一。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展创设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中心,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富有趣。
二、创建新型师生关系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必须有新的教育观念。
首先,对学生重新认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充分估计每个孩子的潜在能力,不要认为某某孩子太差。外国从不分好坏孩子,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要信任理解孩子,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都体体面面的坐下去,千万不能让孩子在群体面前暴露自己无能。
其次,要用和蔼的目光面对全班的学生,经常用语言和学生交流,如:"我很荣幸,我的想法和某某同学不谋而合。""你的某某看法很有创意""你对这一点的看法很独特。"对于不完全正确的答案,我注意发现它的闪光点:"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说的这一点有道理。""你能解释一下吗?"这样就能体现出老师和学生平等、民主、和谐。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质量,应从不同的角度下结论,从能力的培养入手,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
第三,"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致的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做到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发挥学生潜能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四、联系现实生活实际,整合和充实教材内容
小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大多能找其原型,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念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并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所以,根据数学课程改革和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效的课堂教学,除了把握教材特点、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加强学法指导以外,还要把教材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效地结合,使出学生在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形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使理智和情感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和提升。
五、结语
面对新课改我们都要经历苦恼、反思、探索、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创造性地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不断地进行自身调节,以达到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每一位教师观念的转变、知识的更新、行动的研究并将这些体现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中,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不再是一句空话,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产生实质的变化。
参考文献:
一、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本来我认为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都有足够的能力去教好我们的小学数学课程。但是通过这次活动,我觉得这远远不够。人无完人,我们还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对于我来说,我觉得我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加强。如提高口算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二、不断完善课堂教学。应该说每一次数学教研活动,我们都会从中汲取很多好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很多数学老师在平日繁重的教学过程中,都在不断地的学习,琢磨,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而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虽然我们的课本不变,但是我们的数学教学不是一层不变的。我们需要不断地改变、完善。精心设计课堂活动,注重实效。在教学中我们都追求一个目标——让学生学会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不能只搞花样,而没有实效。
三、重视评价,关注学生的情感
数学并不是简单的计算一下,比较一下后就此结束,而是一个综合体。学生学的每一单元内容都是有思想的,都是一些很好的教育材料,我们应该让学生接受到数学的情感教育。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
本次数学教研活动意义重大,既交流了经验共同进步,又增进了教师们的感情,同时体现了数学这门学科的特色。借着这次活动使我认识到数学与我们生活的融合的重要性。此次活动为我在今后教学中指明了方向。
参加小学数学教研会心得体会(二)
一、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为只有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贴近他们现实生活的内容进行教学,才能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不可分的,使数学课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产生学生的探求数学的动机,主动应用数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几节课教师都能以身边的事物为例导入,注重学生年龄特点,把数学经验生活化,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作为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使学习材料充满了亲切感和真实感。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教师的教学应该是给学生创设了宽松的独立思考空间,让学生自主发现各种规律,充分尊重学生能够的个性思维;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维成果,相互启发,共同发展。无论是数与代数,还是空间与图形,教师都能够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观察、去讨论、去争辩、去探索。这样设计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
三、注意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有些信息隐含在图中,有些信息隐含在文字中,注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以一行一行地看,也可以一列一列地看。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观察问题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其个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四、练习设计重视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不断发展。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不同水平的题目,将数学思考融入到不同层次的练习中,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能解决这一类简单的实际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五、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设备,采用多媒体手段组织教学。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六、重视课后教学反思。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教师的自我反思与行动研究的重要性。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是教师整理教学效果与反馈信息,适时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教学中的成败与不足的重要过程。
总之,通过这次活动,让我感到课改之路还需不断探索与研究,希望自己能多参加这样的活动,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参加全县小学数学教研会的体会(三)
能够参加此次会议,感谢王主任及讲课教师给予我们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此次教研活动,对于我们来说,关系重大,收益颇多。下面是忠厚乡中心学校的数学教师对此次活动的体会:
一 、此次活动意义重大
此次教研会开得非常成功,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教育局提出了要在全县教育的硬件升级的环境下,狠抓学校的内涵建设。内涵建设的实质就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此时召开如此高水准的教研会,宛如久旱的春季迎来了一场甘露,是那样的及时、珍贵,对全县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领航作用;尤其是在全县大面积进行集中办学之后,农村学校的教师年龄结构大,对新的课程改革的精髓把脉不准情况下,此次教研会使我们教学中,茅塞顿开、拨云见日,宛如在数学教学的大海上见到了闪光的航塔。这次教研会的成功是王湘军主任爱岗敬业、孜孜以求、辛勤劳作的结晶,在富裕县教育史上写下了浓浓的一笔,谱写了全县小学数学教学历史的新篇章。
二、公开课精彩无比 价值无限
此次共听了11节课。这些公开课都可以说是小学数学课的经典,都能紧密地把握住新的课改脉搏。每一节课都能充分地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尤其是把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于数学教学之中,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讲课中,能把小学的数学教学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把十分枯燥、乏味的数学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例如:“认识小数”一课王春晗老师的教学设计合理,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行云流水。在结尾时,把本节课的与师生相关的数字信息写成了一个小结束语,充分地体现出其教学智慧与艺术,给人一种不厌其烦之感。在课件的使用上做到恰如其分,数量适度。这节课堪称是本次教研会上的一朵奇葩,令人陶醉。其他教师的10节课也是亮点多多。节节课都能做到目标明确、教法科学、手段先进、效果极佳。多数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做到以师为导,已生为主,多向互动,合作学习处理合理,知识拓展到位。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此次教研中,虽然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不足,但瑕不掩瑜。
三、我的收获
1、我们开拓了视野,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2、他山之石可攻玉。我们回去之后要把学到的真经、宝典在全乡传播,让此次教研之花开遍在忠厚乡的教育沃土上。
太行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心得体会(四)
2月29 日 ,我 们太行小学数学联片式教研活动如期举行,参加这次教研活动的不仅有联片区兄弟学校,还有来至临汾的老师。本次活动围绕着“三步导学教学模式研讨”这一主题展开,活动中我听了张晓燕老师的一节关于《数学广角— 重叠问题》的研讨课。听课后让我受益匪浅,感慨良多。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与思考。
一、张晓燕老师能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放手又有效的调控教学。例如:在整个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基本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去获取,老师只是起了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的经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可见,合作交流在数学教学中也相当重要,本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合作探索中学会了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体现趣味性和层次性,先设计了游戏,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 ,然后设计了几道有趣的练习,使练习有坡度,难度适宜,真正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思维能力 特点 培养
数学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授和学习相应的数学知识,更是一个培养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过程,特别是思维能力方面的发展。在组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当中,虽然教授学生们数学知识很重要,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更是必不可少。在教学过程当中,相应的小学数学教师应有效根据学生们的年龄特征和思维能力特点培养其思维能力,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式的学习。
一、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特点
(一)以形象思维主导数学思维。小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时候,通常都是以形象思维为指导,通过集中思维异同配合起作用。特别是11岁之前的小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一方面要靠直观形象,另一方面要对照经验模式。例如,计算“7+2”的时候,他们会直接将数字同具体的事物进行联系,例如将7同白兔子联系起来,将2同黑兔子联系起来,所以计算这个题的时候会将7只白兔和2只黑兔进行相加。而对于“9-2”,小学生想的首先是2只黑兔子的形象小时了,而不是在数量上减少了。
(二)逻辑思维大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不够完善。相关研究表明,数学活动一定要经过相应的经验材料的数学组织化阶段、数学材料的逻辑组织化阶段及数学理论的应用阶段。由此可见,小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是一个对相应具体材料感性认识到对抽象数学概念及数学体系的理解的过程。
(三)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具有一定的思维定势特点。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喜欢用固定的思路思考问题,进而得到答案。虽然这种思维能够使学生快速的解决同类问题,但如果不加以注意,学生就会一直使用,从而不会进行变通,不能对数学方法进行灵活的掌握。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情境也就是某种场合中的一种氛围,是人们的身心投入到相应情景当中的一种状态。组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善于从实际生活当中摄取相应的画面、场景、实物模型或者实物,然后让学生们进行仔细的观察,认真的分析和比较,在其中发现一些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创设问题情境。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们感到困惑,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快速地进入到教学活动当中,使学生们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学生们就能全神贯注的投入到学习当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培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
(二)变化题型,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思维活动一般都是通过疑问引发的,所以相应的教师就要利用这一特点,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自行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样能够有效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较高的学习兴趣。对于同一道数学题,教师可以有效引导学生们在相应的分析、比较及判断当中得到一些启示:一题能够多变,但是却有一定的不变。如,甲数为90,乙数为30,二者的积是多少·在教学当中,教师可以把已知条件“乙数为30”隐藏起来,然后让学生通过它同甲数的间接关系来表示,从而学生们就会积极动脑,得出结论:两数之和为120;甲数比乙数多60;乙数比甲数少60;乙数是甲数的1/3;甲数是乙数的三倍等等,从而不光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和好奇心,更能活跃其思维能力,还可以从多方面说明统一问题的本质,自然的将所学知识联系起来,促使学生思维进行多种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进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师生进行相应信息交流及反馈的主要渠道就是语言,语言更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及讨论式教学所采用的一个主要手段。巧妙的运用语言,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情感,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进行思维创造等等。例如教授“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时候,总结完结论“整数乘法是求n个相同加数的和的渐变运算”,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7+7+7+7+6+7+7=·看谁能快速准确的说出答案。然后学生们就快速的想出了这样两种计算方法:①7×5+6;②7×6-1;相对于第一种方法,第二种更具创造性,“如果将6也当做7,那么就是6个7,结果多1再减去。”由此可见,小学生的思维运动非常快,教师就应注意因势利导,不断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积极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语言是人们用来表达思维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思维同语言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则是思维的外壳,思维决定语言表达,语言促进思维发展,二者相互依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形成同发展必须借助一定的语言来实现,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就必须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组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相应的教师必须使用科学性、目的性、启发性、逻辑性、规范性的语言,针对小学生在语言方面的特点,利用幽默生动的语言,调动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们的思维活动。此外,教师还必须尽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训练机会,从而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完整、准确、简练、清晰的语言来表达思维的能力,从思维和语言双方面都得到提高。
结论:
小学是学习知识的基础阶段,很多学习方法、习惯、学习能力等都是在这个阶段中形成的,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相应的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针对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海燕.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
[2]董丽君.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