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2 22:44: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艺术素养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设计专业;设计教育;人文素养观
随着我国当前设计艺术教育的逐渐普及和范围的扩大,高质量设计人才的输出成为设计艺术教育探讨的新课题。新时期的设计师应该逐渐摆脱“高技巧、低审美”的尴尬境地,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设计的品质。而其中,设计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设计艺术教育的人文素养观培养应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社会责任意识培养
通过前文的论述我们已经知道,当前的设计发展趋势是,设计应该建构在伦理的高度上,设计不仅要能够解决一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要关注其产生的一系列伦理问题,具体包括了在设计中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物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这些问题看似宏大,但是正是这一系列重大的问题,预示出未来的发展。教育的本质是使人达到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双重平衡,社会责任意识应该先于设计意识存在,设计师首先是社会中的人,然后才是造物活动的创造者。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决定了设计师对设计价值的把握和衡量。因此,在设计教育的具体环节中,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训练的出发点上都应该着重进行考虑。
2设计伦理反思培养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并不是一个全新的名词,这一设计理念一经提出已经受到无数人的拥护。一度成为了设计师的设计依据,但随着设计多元化的发展和设计教育的深入,我们应该让学生以辩证式的眼光看待这一设计观,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1)精神层面的人性化。历史上的丰裕社会在物质上带来了富足,却造成了人们精神上的空虚和匮乏,当时的以满足人们过度的物质追求的设计从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人们错误的消费观念,因此,设计师应该看到自己在引导消费观念时的重要作用,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引导消费者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2)环境层面的人性化。以人为本不能单以满足人类的欲望为目的,因为在整个的人类社会中,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人与周围的环境、其他动植物是息息相关的,如果单纯以满足人的“一己私欲”作为“以人为本”设计的评价标准,这无疑是自私且片面的,以人为本设计的前提是不对人类以外的自然环境、资源以及生物物种等形成破坏。
(3)不同群体层面的人性化。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不应只考虑为健全人、生活达到温饱或富裕的人设计,还应考虑其他群体需求,例如母婴群体、老年人、残障人士、留守儿童的需求,真正地做到根据不同人群进行设计,最大程度上为这些群体提供便利,减少他们的使用障碍,方便他们的生活,通过设计减少他们的紧张和不安的感受,真正做到关注不同层次的人群,促进社会真正的和谐。
(4)历史发展层面的人性化。以人为本的对象应该是当前的人类以及未来的人类,因此设计应该具有可持续性,既能满足当代人的发展又能满足未来人类持续发展,那些名义上以满足当下人们需求而实际上通过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对资源的过度损耗的设计理念是违背伦理的,最终会将人类陷于困境,因此只有从时间和空间上看待设计的发展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3跨学科多元融合
丹尼尔在《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一书中已经预言:后工业社会是以服务为基础的社会,产品生产经济逐渐转变为服务性经济”。传统的以技术为核心的创新模式发生了巨大变革,用户体验取代了以往的产品体验。这种服务于体验并不仅仅来自于开发商的技术手段,更来源于对整个设计与消费流程的管理与设计,不难看出,这一过程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单凭设计方法和产品开发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了,基于这样的发展情况,以跨学科知识为设计支撑架构势必成为未来设计的发展趋势。设计师必须要与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共同面对设计问题。同上设计师也必须了解其他专业的相关知识,有效地与设计相结合。
4对文化的关注
文化是一个民族及国家的烙印,文化规范了人们的思考行为方式、社会组织分工。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传播性,而设计师正好承担了文化传播的部分任务,设计师利用设计的表现形式将不同文化进行借鉴、融合和传播。2016年9月,G20峰会在杭州召开,瓷制餐具“西湖韵”被选作西子国宾馆举办的欢迎晚宴用瓷。这次国宴瓷的图案创意灵感以南宋瓷器文化为底蕴,器型设计参照西湖十景中的“三潭映月”等著名景观,表达精妙绝伦的祥瑞寓意以及对世界各国共赢合作的美好愿景;画面设计参照西湖山水为主轴,以江南元素“园林石窗”、“楼阁”为切入点,使得本次国宴用瓷风韵十足、大气婉约,透出美好寓意以及和谐共生的理念,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伟大魅力与自信。一个国家和地域的文化特色经常会用一些灵活生动的载体体现,如诗歌、民歌、舞蹈、美术等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在这些艺术形式中,从视觉上带给人们震撼的设计艺术作品往往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人的视觉,给人以惊艳的感觉。从G20峰会的瓷器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将杭州地域特色与瓷器完美的结合,通瓷器的画面展示、器型外观的设计,让前来参会的各国领导,从视觉层面领会到中国文化中含蓄婉约的美感和意境,通过与地域性代表美食的搭配,将独特的中式文化传达出来。一直以来文化都是各学科领域研究的重要对象和重大课题,对于设计专业,文化对设计的影响力以及设计文化的独特特色也成为了设计专业的一个重要研究分支,当前设计师应从设计文化的含义和内容入手,研究设计方面的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及其对于设计师以及受众产生的影响。因此,总结以上内容,我们发现设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关注文化,不仅要让学生关注本民族的文化,更要让他们对不同的文化现象进行对比和分析,通过文化提取精神,并融合进设计中,让文化成为设计的灵魂。
一、幼儿美术教育对幼儿艺术素养发展的意义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大部分活动旨在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和感受能力。绘画和美工对幼儿有极强的吸引力,他们会全身心投入,发挥自身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在幼儿美术教育中不仅有审美情趣和价值培养,活动延伸中如教室环境布置能培养幼儿艺术素养。美术教育对幼儿艺术素养的培养影响很深远,是对幼儿艺术能力的启蒙性开导和指引,是引导幼儿艺术能力发展的重要标杆,起着导向性作用。
二、如何更好地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幼儿艺术素养
幼儿美术教育对幼儿艺术素养的培养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如何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艺术素养呢?1.教师自身的艺术修养和能力需要提升。教师给幼儿艺术素养发展的启蒙性指导,所以教师的艺术素养如何对幼儿艺术素养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带领幼儿萌发艺术新芽。2.教师要给幼儿艺术创作提供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幼儿艺术素养的萌发需要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如大胆进行艺术创作,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教师不能压抑和扼制幼儿艺术素养的发展,更不能妄加批评幼儿的艺术作品。因为从另一方面说幼儿有可能是教师的艺术指导老师,因为幼儿的创造力是充满童真的。3.运用多种感官活动培养幼儿的艺术素养。教师不能局限于从一个方面挖掘幼儿的艺术特质,更要从多方面发展幼儿的艺术特质,如从多种感官活动入手,充分调动幼儿的艺术特质,发挥幼儿的创造力,为幼儿艺术萌芽发展做必要的准备。4.教师要及时鼓励幼儿,给予幼儿艺术创作的信心。幼儿对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但是会有陌生感和排斥感,在艺术素养培养过程中,教师要给幼儿充足信心,让幼儿自信地创作各种艺术作品。对艺术作品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褒奖,如此幼儿艺术素养才能多方面提高。5.开展综合活动,多方面培养幼儿艺术素养。综合活动对幼儿艺术素养的形成很重要,如歌曲和绘画活动的结合,欣赏活动和舞蹈的结合,美工同绘画相结合,这些对幼儿艺术素养的培养都有重要影响。在实际美术教育中,教师要多方位考虑幼儿艺术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为幼儿艺术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要给幼儿营造充满艺术气息的氛围,为幼儿树立一个艺术修养的标牌,善于观察幼儿行为,知道幼儿各种行为的原因,挖掘幼儿的艺术潜能,洞察每个孩子的发展轨迹,提供充分的操作和实践机会,为幼儿艺术素养的发展进行启蒙性引导。
作者:奚静 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宋剑湖幼儿园
(一)一流中央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中央高校属于国务院部门直属高等学校,简称“中央部属高校”,是指国务院组成部门及其直属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直属管理一批高等院校①。我国中央部属高校共117所,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共36所,B类3所,包含艺术类专业的高校共33所。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学生们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出问题并制作出拥有设计感和美学形象的理想模型和解决方案,最后提交论文论述。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形象联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相互结合,自然科学理论和人文关怀情感相互交融,由此可见,艺术类专业是一种既富有美学性、实践性,又拥有科学性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在一流中央高校中,几乎都设立了艺术类专业。一流中央高校的教学模式从传统的以总结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创新性和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角度的新颖性、创造性、理论水平和现实意义、综合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写作水平、学术水平和格式的规范化都会有较高的要求。例如,江南大学作为江苏省教育部直属的一流中央高校,对各类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评分标准作出了不同的要求。在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评分标准中,指导教师评分占30%,评阅教师评分占20%,答辩评分占50%,毕业论文(设计)总评分折算成五级计分的方法见表1。
(二)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地方高校是指隶属于各个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普通高等学校,这些高校大部分都是由地方财政或地方行政部门提供资金支持,在我国共有2500多所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②。地方高校相较于一流中央高校的实力没有那么强劲,学科特色相对较弱,但是省级政府为了使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来推动地方发展的软实力,极力支持高校教育。因此,在上海、江苏、广东等高等资源集中的省市,涌现出了一批可以与一流中央高校想媲美的高水平大学,例如,苏州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和上海大学等。这类高校的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评分基本都采用统一的“334”标准,成绩采用的也是五级计分方式。相较于一流中央高校,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艺术性、创造性、合理性、表现手段的完整性、规范性和制作效果的要求相对减弱③。艺术类的毕业设计(论文)涉及到美学上的艺术性评判,因此,个人的主观性在其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指导教师的角度来看,学生能否熟练地综合运用到所学的艺术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能否提出较为深刻的分析和独特的观点,是指导教师评判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的主要条件。其次是设计(论文)方案设计的可行性和科学素养。从评阅教师的角度看,学生将艺术理论和设计实践结合,在通过模型或图纸等表达理念的时候,逻辑性和理论性要明确。其次是考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创新性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答辩小组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回答要具有现实的艺术理论根据,思路清晰,论点明确。
(三)贫困偏远地区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贫困偏远地区的高校艺术类专业并非高校的主力专业,在带动地区的教育水平和经济能力方面并不能起到领头作用,因此非艺术类专业的高校并不会投入过多的经济支持或教育资源在此方面。例如,广西大学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的判定以指导教师为主,占据45%,评阅人和答辩成绩分别占20%和25%,剩下的10%为格式的判定。在此情况下,指导教师的评价具有很大影响。再如,较偏远的内蒙古大学,在艺术类毕业设计(论文)评分标准中,主要侧重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学术水平和使用价值,再次是格式,学生的答辩成绩即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相对来说,这种毕业设计评价体系和评分标准并不完善和详细,在答辩过程中去考察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度、质量、以及撰写的水平和规范程度等,显得较为急促。
(四)民办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民办高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工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④。然而,民办高校因为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在艺术类专业中更是明显,因此民办高校的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薄弱,且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都不是很强。同时,由于民办高校的教学能力有限、投入资源过少、管理人员稀缺等原因,因此在学生的课程设置中,还是多以教授理论的传统授课方式为主,实践训练不足,使得学生比较难以兼顾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这一方面。在这种背景下,民办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标准可以说是四种高校类型中最低的一个了。在字数要求上,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论文不得少于2500字,论文论点鲜明,论据充足,有实用性和创新型,整体语言流畅。基本上只要满足以上的要求,便可以通过毕业答辩。
二、艺术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述评
(一)美术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国内美术类专业院校在艺术理论培训和专业技术知识训练上,都拥有一套相对完整且独特的教育系统,美术类院校主要将专业分为设计类专业和艺术类专业。学生毕业前必须完成本专业的毕业创作(设计),并且结合自身毕业设计实践来撰写毕业论文,重点是强调出对本专业的毕业创作理性依据的表达,或对创作的创新性和原创性做出陈述分析。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例,央美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传播艺术审美和引领学术构建中处于重要的地位,追求的是学生自由意志的发挥和求索精神的培养,希望学生能够多注重身边的环境,加强自身的自觉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创作上,篇幅的大小不做硬性规定,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展现出大学四年学习过程中对于艺术的认知和审美的理解。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阶段,需要考虑选题的学术意义和社会价值性,以及选题研究完成后的可行性。创作的价值评判以对艺术传统的继承性和传承性来作为一定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凸显出学生专业上的特性以及专业深度。
(二)音乐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所谓音乐学位论文,与一般音乐学术论文的定义如出一辙,“是指针对音乐某一领域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进行系统考察、分析与研究后所撰写的文章”⑤。在我国对于音乐类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并没有明确的文件规定,而且各个高校对于音乐类的论文写作重视程度不同,部分院校虽然设立了“音乐论文写作”课程,但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更多的是讲解论文的写作格式规范和文献的查阅方法,这也使得音乐类院校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参差不齐。一般情况而言,毕业设计(论文)需要凸显出创新型和原创性,对于已经被进行过细致研究的论题,一般不会有更新颖的阐述,相应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评分也不会很高。其次,学生的学术敏感度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也是重要的评判标准,很多学生的毕业选题大多是对某个研究点的粗浅认识,很少有能够为学术发展提供借鉴成果。最后,毕业设计(论文)的逻辑论证和解释说明相互参证的过程也是作为评判论文的参考标准。逻辑论证的过程如果只拥有理论而缺少富有层次的解释,论文的整体结构就会出现空洞感。同样的,只有简单的解释描述而没有足够的逻辑理论支撑,论文的文化内涵就显得十分浅薄。只有将两者兼容并蓄,贯穿于行文之中,才能使得毕业设计(论文)的论点清晰,逻辑严谨。
三、综合性高校艺术类专业与艺术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标准差异分析
(一)毕业设计(论文)内容要求的差异
综合性大学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差异性较大,可以分为一流中央高校和普通高等学校来进行分析研究。一流中央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保证本学校一流学科的独特优势,同时带动学校院系共同进步发展。因此,艺术类专业在一流中央高校中同样得到了重视,学院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在不断学习艺术类学院教育系统的过程中,结合本校的优势和特点,形成了完善的教育理论和课程设置。因此,学生受到的教育系统同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并无太大差别,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要求上,设计的规范性、设计的创造性、选题的范围和毕业论文探讨性深度上都有很大的相似性。普通高等学校与艺术类院校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教育偏重方向不同,综合类大学的教育以理论研究和科学竞赛为主,大多采用的理工类的设计管理模式。在毕业设计(论文)内容的要求上,艺术类专业院校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学生通过创作实践出一份具有体量感的作品,设计类要求多以解决现实性问题为主,包含人文关怀性;纯艺类要求展现学生自身的艺术性和审美想法,以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要求设计实践及创作实践和毕业论文结合在一起,以毕业设计的作品入手,或深入解析创作实践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或分析问题现状,论述创作作品所蕴含的深意和未来的可行性等。而综合类大学的艺术专业的论文常常和创作实践作品脱节,没有起到创作和理论相互交映的作用。
(二)毕业设计(论文)展示方式的差异
首先,由于综合性高校的特殊性,使得学生的毕业设计受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大多数的高校在进行学生毕业设计展览时,都将展览置于校园展馆内,主要面向校内师生进行观展,观展人数和群体狭小。其次,学生在毕业季的作品对于学生的工作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而校内布展限制了学生和社会资源的结合,使师生缺乏对行业内人才需求的有效认识。与综合性高校不同的是,艺术类学院每年都会进行专业性的毕业设计展览。例如,自2010年开始,九所重点美术学院便开始联合举办“‘千里之行(全国版)’活动,敏感、真实地反映出当代背景下中国学院艺术的教学水平和成绩;为我国美术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学院与学院之间,学院与社会艺术生态之间比照的平台”⑥。迄今为止,“千里之行”已经举办了10届,每一届的学生都展示出了自己对于艺术的独特想法,虽然无法同“大师”作品相比,但仍然具有自己的生长空间和艺术创作空间。
(三)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方式的差异
综合类高校因为专业的不同性,毕业设计(论文)的创作结果各有特点,但答辩形式基本上还是采用了传统的管理模式,没有按照不同专业的形式特点进行设计,产生了一刀切的现象。学生无法在答辩时完整地表达出自己对毕业设计的理解和看法,同老师的在思想和专业上的交流大大削弱。而艺术类院校每年都会举办毕业设计展,给予了学生充分的空间和平台进行展示。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立不同的展厅,答辩小组可以现场观摩学生作品,听取学生对于作品的解读。涉及到交互形式的毕业设计,教师也可以进行互动体验,更好地了解学生创作的内容。整体的答辩过程以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为主,以学生对创作思路的分析,整体设计概念的阐述为辅,两者紧密结合,互相映现,保障了在毕业设计和学生答辩评分的专业性和公平性。
(四)毕业设计(论文)培养目标的差异
综合性高校艺术专业和艺术类院校在培养学生的目标上,有一定的相同之处,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艺术素养的提升、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艺术理念意识的培养,都是两者进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这也是学生在毕业之际所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然而,和综合性高校不同的是,美院所担负的传道授业解惑之重任重在培养学生对于自身和周遭环境的感知认知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实践转化能力。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各个学科领域的相互交错,使得艺术领域也延展出了新兴学科,对于传统的延续和现代的发展的把握,使得艺术类院校的教育理念有了新的变化。在错综复杂的文化交织网中,导师要在教学中清晰地把握学生的发展方向,尊重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思考和探索。
结论
综上所述,国内高校受教育资源、地理位置、富裕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在艺术类专业上展现出来的教育成果也是良莠不齐,因而毕业设计(论文)的标准也会因此产生差距。另外,艺术类的学科不同,所针对的标准也不同,美术类要求有实践成果和理论分析,并且二者相互交织,而音乐类由于学科的特殊性,成果展示形式不同,并不能一概而论。通过对综合性高校艺术类专业与艺术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内容要求、展示方式、答辩方式、培养目标的差异研究,针对艺术类教育的特点,综合类高校应该开始思考如何根据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新型育人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田湘.合并,还是另谋出路?[J].新理财(政府理财),2014(06):66-67.
[2]陆莹,乐晓丹.江苏省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对绩效的影响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3,24(06):16-21.
[3]代福平.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的新定位[J].纺织教育,2011,26(02):123-125+134.
[4]吴庆.民办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0.
[5]王建朝.高等院校音乐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和写作的问题透视与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17(12):24-28.
为了使得研究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我们主要以现有学生作为重点调查研究对象,并在这个基础上对比前几年学生留下的一些数据和跟踪调查结果,再加上考察全省范围内兄弟院校的一些优秀经验来开展音乐听觉素养培养的实效性研究,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一、听觉素养培养研究的意义
对于音乐艺术专业的学生,听觉素养能力是最基本的技能,也是重要的工具。对于从事音乐职业教育的教师来说,探索一个全新的科学的具有实效性的听觉素养培训模式,具有积极的意义。基于此,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音乐教研室开展了对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听觉素养培养的研究,通过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期获得一个全新的听觉素养训练理念,更新教育理念,规范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类学生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建立完善的听觉训练课程体系。
建构一个全新的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听觉素养课程建设方案,建成适应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特色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特别在课程中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整合,新艺术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对全面提高艺术类学生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整个项目的研究对于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艺术教育建设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二、现状分析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传媒系坚持以市场为主导的办学思路,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各类全国技能大赛的需要,努力探索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狠抓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水平,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德艺双馨的音乐表演、音乐制作技能型人才。艺术传媒系拥有师资力量雄厚,共有校内专兼职教师14名,校外兼职、兼课教师6名,其中副教授1名;双师素质教师9名,省级先进教育工作者1名,省级教学能手1名,省级师德标兵1名,国家级优秀指导教师4名。2名教师加入海南省音乐家协会;本系还聘请了4位音乐界的一线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本系教师在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核心刊物2篇),有数篇论文在院级及省级论文评比中获奖;主持并参与海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研项目1项;主持及参与院级课题1项。
艺术传媒系教学设施完善、拥有省内一流灯光音响的演出大厅1个,音乐教室9间,钢琴房118间,多媒体电子琴教室1间,手风琴教室1间,多媒体音乐教室2间,舞蹈练功房1间,中西乐器100余件,设备价值106.16万元。建有5家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
三、提高学生听觉素养能力的培训建议
(一)提高对学生听觉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认识
要创新研究,首先要改变观念,以前忽视学生的听觉素养等基本技能的观念要彻底改变。听觉训练是视唱练耳专业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实际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在音乐方面拥有成就的音乐家,首先具有敏锐的音乐感听能力,甚至有些卓有成效的音乐大师天生就具有这个天赋才能。音乐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音乐,会唱一些歌,会弹一些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拥有创造音乐的能力,欣赏音乐的能力,以及对音乐形式的二次加工的能力,而这一切前提条件是学生拥有对音乐良好的感知能力,也就是听觉素养。传统观念忽视学生的听觉素养的培养,机械地传授一些音乐的基本知识,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没有从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而课堂教学是落实教育任务的主要场所,我们要想提高学生音乐教育的实际效果,必须转变观念,不在一味地传授一些技巧技能,而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学生的听觉素养能力的提高,追求学生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进步。
(二)科学合理精选教学内容
学校课堂是学生培训的主要场所,教学内容的选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未来学习的实际效果,传统的教材,课程体系并没有对学生的听觉培养体现出一定的侧重考虑,那么我们就要积极改进。重新拟定训练艺术类学生听觉素养的一套完整的、科学的、适合音乐艺术类学生的课程体系。一方面随着现在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应用的广泛;另一方面随着学生身体逐渐成长,心理逐渐成熟,学习的自主性逐渐建立,一些兴趣和爱好逐渐稳定,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选择最佳的培训素材,例如目前我院艺术传媒系开始增设《真音模唱》课程,其培养目标就是系统地提高学生听觉素养。课程已进行半个学期,从教学效果上来看有明显提高,值得总结分析和进一步研究。
(三)加强听觉素养教材与多媒体的多元互动性研究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师;能力
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面对的是人生观、世界观已经基本形成的青少年群体,那么我们教师只有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更好地教育在当今这样一个社会成长起来的孩子们。美术教学工作,要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只有先充实自己,才有资格教学生,在充实自己的过程中,自己的能力越强,自信心也就越强,学生才更敬仰你,尊重你,反之,则怀疑你的能力。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但我认为,只有严格还是不够的,作为高中美术教师,还要具备相当高的艺术造诣、艺术功底以及集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多种综合能力,正可谓:树人先树己,若具体而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深入学习能力
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他的工作连接着美术教育和美术课题研究这两个版块。这是两个不可分割的范畴。高中美术教师的工作思维如果单纯局限在教学,那新意义上的美术教学就缺少相应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在新意义上的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工作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1.绘画艺术
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这样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而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构建起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
2.撰写美术研究论文
当今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术教学一样,科研也是教师个人的主体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论文是一种主要表达方式,所以美术教师应倡导提高论文撰写水平,运用论文这种理论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讨某一美术创作或美术教育方面的新问题。
3.涉猎广博的知识
美术研究论文,离不开继承和创新,因此,在撰写论文时,需要懂得欣赏经典美术作品,吸取文化教育的多方信息,善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成就自己独到的艺术见解,善于吸收他人思想当中有价值的艺术观点。一代绘画奇才达芬奇就是这样一个涉猎广博、独立创新的大画家。他的画作之所以美得无与伦比,是由于他具有广博的知识去充实自己,绘画便是这种综合的研究能力的展现。除了是画家,他还是雕刻家、建筑师、音乐家、数学家、工程师、发明家、解剖学家、地质学家、制图师,植物学家和作家。这些广播的知识,无不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4.掌握多媒体技术
时代在发展,我们传统美术教学模式中知识的传授主要是以教师讲解,学生练习、巩固为主。理性知识太多,感性材料太少,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主体性。运用现代媒体教学,可以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多媒体教学不失为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美术课真正做到寓教于美,美中育人。
二、完善科学的教学思想
高中美术教师必须具备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思想体系,才能不被迅速发展的教学形势所淘汰。首先,教师要有宏观的艺术鉴赏理念,具备较高的绘画能力,熟练掌握正确的绘画技法,有较新的艺术观念,熟悉经典的绘画风格。其次,要有敏锐地艺术感受力,能对学生的作品迅速做出准确的专业评价和指导。再次,训练方法科学合理,对学生的构思构图、色感色调、表达方式、材料表现及技能技巧等,及时对学生的作品创作作出调整指导,解决学生在创作过程遇到的难题,并使之有所提高。
三、 教师生动、形象、精炼、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也是进行美育的必要要求
教师对学生美育的培养不仅仅在于所教授的内容,而且教师自身也会占很大一部分因素。比如美术教师自身所要具备的仪表美、板书美,都会在学生对于美的鉴赏力方面起到积极的影响。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是“人之楷模”,是现代化文明的体现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面镜子,教师之所以赢得人们的崇敬,是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人们以巨大的感染。在现代的商业社会大环境下,好多具有美术功底的工作者,都凭借着自身所拥有的美术功底而在广告设计、美术装潢等方面发了财。而在学校里一手执教鞭仍旧清贫的教师们则不免觉得自己有些吃亏,对于工作逐渐出现懈怠心理。然而,这不是一名称职的美术教师所应该有的心理,教师应该本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态度,为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艺术发展需重建评价体系
在首届全国艺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上,多位学者都表示,现阶段高校急需建立新的艺术学科评价体系,将艺术学科的评价标准与传统科研评价体系区别开来。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高等艺术教育至今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从最开始依附于文学门下,到如今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但目前许多综合型高校的评价体系中,依然把论文著作、研究报告作为评价学科成果的标准,未能将艺术创造纳入体系。对于许多从事艺术实践和艺术创造的学者来说,无法把艺术实践和创作活动以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影响了他们的工作评价。因此,艺术科研和艺术创作需要一套符合艺术特点和规律,以本学科、本艺术门类相匹配的评价机制。应该把各种艺术创造和实践视为广义的创作活动,其作品应该视为广义的学术成果。作为一种知识创造、一种思想创造,各个学科评价的本质是相同的。要避免以形式评内容、以载体评内容,原创性、影响力和贡献度是评价所有知识劳动成果的重要标准。
(江 耘)
洋节泛滥 抵制不能靠发文
近年来,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深受年轻人推崇,相反,倒是中国的诸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受到年轻人的冷遇,在这样的情况下,引导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更加重视传统节日无可厚非,但发文抵制“洋节”显然不合时宜。毕竟,现在全球文化已经逐步进入一个交融时代,社会应当给予广大年轻人更多的包容,让他们“零距离”感受全球文化,这对于他们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大势也并非坏事。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国家,许多传统节日往往都有着特殊而深刻的意义,教育引导广大民众用心感受这些特殊节日背后蕴藏的文化底蕴,乃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但要想有效抵制“洋节”,绝不是靠一纸行政命令和公文就能达到效果的,其关键在于通过更多潜移默化的手段来增强传统民族文化的辐射力,要通过更多深入细致的思想感化,引导广大民众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信奉与坚守。
(周 歌)
语文课堂“假语文”泛滥成灾
当下学校语文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概括地说,现在语文课堂教学,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贴标签式的生硬拔高,脱离语言文字的本体教学去渲染所谓思想性和人生意义;二是语文的元素,即字词句段篇和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等解读浮于表面化,没有融化在语文教学中;三是语文课成为表演课,教师成为舞台上的主角,学生成为群众演员;四是过度使用PPT课件、音乐和其他辅助手段;五是作为语文老师的基本素养普遍不高,比如讲课的声调语态,普遍娇声假气,再比如粉笔字,有些写得歪七扭八,还有课堂运用、课堂表达等都极缺语文素养。
小学、中学、高中乃至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假语文现象令人忧虑,令每一个真正热爱母语的语文工作者痛心。因此,我呼吁全国语文学界和有关领导机关正视这样的现象,首先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一场什么是真语文的大讨论,进而在语文教材、语文教师、语文评价、语文教育的各个方面全面融入真语文理念,使我国语文教育回到正常轨道上来。
(王旭明)
论文摘要:中国书法是使用毛笔书写汉字并使其保持丰富表现力的艺术。这门艺术在几千年的演变史中积累了大量典范之作,在驾驭线条和结构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技巧。但是,当前书法教育中体现文化的意识比较淡漠,文化精神的缺失问题在书法创作和教育领域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符合书法对人的文化性发展的总体要求。本文将从技法实践和审美认识两大层面对高校书法教育中文化精神培养机制的构建进行初探,为高校艺术教育的文化性培养提供某些参考。
书法是从日用书写与传统语言观中孕育出来的文化现象、艺术现象,对它的研究可以揭示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中许多不为人知的隐秘机制,对书法才能、形式感受机制的研究可以为当代艺术教育、艺术创作提供不竭的灵感。这些,都是当代书法必须牢牢抓住的东西。[1]根据书法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的技法训练和人文修养两大方面的运行关系,将当前高校书法教育中存在的不当培养机制简要区分为:过度偏重于书法技法、只注重技法训练而文素养缺乏的“技术派”;有着深厚的人文素养,但技法薄弱、无实际动手能力的“理论派”;技法薄弱而又缺乏人文素养的“江湖派”;较高层次的书法教育教学领域里忽视文化精神培养的“偏激派”。 进而以区分其分属文化精神和书法家的不同层次。
根据以上所列四大类存在的不良现象,从重视书法文化精神的规定性出发,深入研究书法艺术相关的各项能力构成和人文素质构成及其相互促进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和施行书法艺术文化精神培养的全面发展机制。
一、进行较高哲学思维和理性思考能力的训练机制
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传统哲学有其深切的内在联系,书法的形式和审美构成一直都在深刻思考和力图体现人的心灵、精神与大自然的同构关系,并施行在人的自我修养和生活实践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书法创作和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中国书法审美理想最终要统一到中国的哲学的审美观赏上来,哲学思想和思维集中地体现着人的智慧层次,书法创作和审美活动离不开某些智慧的参与,也时刻反映着智慧的含量。在高校书法教育中应注重学生较高哲学思维和理性思考能力的训练,具体实践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
(1)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学习研究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孕育着深邃的哲学思想,满含着智慧的生发和滋养。中国书法的形成和产生就在于书法本身所必然反映的东方哲学思想,这是其之所以成为艺术并超越艺术的根本原因之一。书法的线条变化规律、空间聚合法则、气韵自动特性无不时时反映着书法对于天地万物总则和时空转换的本质特征。因此,在高校书法教育中开设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学习研究课程使书法学习者对书法的思考升华到高度的哲学思想的探究,从而获得东方文化精神的充分滋养。
(2)对书法艺术美学的学习研究
书法艺术美学是书法艺术教育中的重要学科,是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书法艺术美基本要素、美的基本特征、美的产生因素和美的创作原理的重要课程。建国后中国艺术界对于书法艺术美的研究和探讨实际上是建立在运用西方美学分析法则对中国传统书法研究理论进行现代与古代审美思维想结合的学术基础之上的,因此,相对于单纯的传统美学阐述和西方美学理解而言更为完善而科学合理。因此,在高校书法教育中应开设书法美学的学习研究,指导学生从美学的高度审视书法技法理论和审美理论,从而获得对书法艺术美的内在规律的深刻认识。
(3)“因形象义”、从图形到表述迁延和理解能力的培养
视觉艺术美的阐述原理认为,视觉形象作用于人的大脑可以产生种种具体而生动的感觉和可供进一步思考的理性意识,成为人的精神领域里不可或缺的审美 材料。这实际上阐述的是中国传统艺术理念“因形象义”的现象。书法是集中反映这种理念和现象的典型艺术门类,对书法“因形象义”特性的反复体会和感悟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从图形视觉形象到义理表述迁延的能力,从而有效培养其对书法艺术内在规律的理解把握能力。
二、人文素养培养机制
近代书法家陆维钊曾深刻地指出,古往今来从无没有学问的大书家,……学书者必须把主要精力与时间用在钻研学问、提高素养上。当代书法研究学者邱振中认为,作为书法家应该具备的“修养”,在大多数人心中还是特指与传统文化有关的部分。[2]人文素养是一个大概念,几乎涵盖关于人的所有修养。
1.德品精神培养:从本质而言,书法是表情达性的艺术,如果书法家性情淡泊、心境清虚、情操高尚,在艺术实践上必易于达到较高的境界。虽然二者之间并非必然的一致,但道德情操对书法家艺术风格的形成有必然的影响,因此,书法与道德品行相关。对人的德品的要求是文化精神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校书法教育中不可缺少相关德品教育的课程相链接。
2.学识精神培养:书法与学识相关,学识对于书法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勤学善学者学识渊博,有独见卓识,在技法娴熟的基础上下笔自然不落俗套、不同凡响。因此,对于学识的追求是文化精神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书法教育应重视学生综合学识的提高,开设相关课程指导学生逐步体悟到学识之于书法艺术水平提高的重要性,具有重视和提高学识的精神。
3.阅历精神培养:书法家除了读书博学之外,必须拥有深厚的人生阅历。 “饱览前代奇迹”,潜心研习历代名家名迹,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提高鉴赏能力,博采众家之长,才能自然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此外,书法艺术不仅是技法问题,重要的是学书者在掌握了书法的基本功之后应不断向他人学习,向自然学习,向社会学习,经受种种磨炼,在繁复人生历练中洞晓天下之理,才能在书写时得心应手、笔随意转,使主客观融为一体,从书法技巧进入到艺术的最高境界——道,这时的书法将神妙莫测、笔墨神采焕发出自然万象之美,这是无数书法家毕生苦心孤诣追求的理想境地。
4.著述精神培养:文字著述对于任何出色的艺术家都是一项重要的人文素养。书法家有必要将自身的艺术见解和收获诉诸文字以供探讨与交流,或者出于书法艺术自身表达的需要而利用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进行创作,这就需要具有较高层次的文字处理能力和语言功夫的修养。高校书法教育中应该加强有关书面表述能力的训练,教育学生将写作作为自身艺术思考和总结的必要方式而加以重视,培养学生较高的文字著述能力,切实推行文化精神诉求能力的教育机制。
三、技法实践能力培养机制
众所周知,世界上任何一门艺术,首先必须建立在相应的技术基础之上。从本质上说,技法是属于物质的,是艺术审美产生的基础。技法实践能力的训练方式和理念满含着书法作为特殊艺术形式所具有的文化精神,是物质表现形式,也是表现精神的必然形式。
针对当前高校书法教育中存在着有着深厚的人文素养,但技法薄弱、无实际动手能力的“理论派”、和技法薄弱而又缺乏人文素养的“江湖派”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技法低劣徘徊不前的现象,应极力倡导技法训练意识,将其重新放到书法艺术修养的基础性重要位置。
在课程设置上体现集中训练、长期训练和强化训练的特点,并将三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具体来说,或者可以按照书体演变史的发展进程来安排技法训练,或者可以按照风格特征的需要来安排技法训练,或者将这两者参插交织在一起进行训练。这样才可能切实实践对书法基本技法的总体训练,从根本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笔法、字法和章法能力,为达到更高的体现个人风格和情调、神韵和气息的审美追求奠定坚实的技法基础。
四、与相关专业领域的有效结合机制
随着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成立,书法被放在和文学、美术、音乐等艺术门类同等的位置上。在目前中国高校专业设置里也有相当数量的高校根据具体办学条件设立了书法专业,进行专门书法人才的培养。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学目标与教学思想问题,如仅仅是从弘扬传统艺术的立场强调书法的重要性,没有施行对书法与当代艺术、学术、教育等关系的思考,在培养人才上目标不明确,也难以找到 切实有效的机制,更谈不到建立一个科学而严谨的教学体系。[3]在当前高校教育中书法已经被作为一门专业而成为较为独立的专业教育领域,书法的文化性决定了与其他诸多相关专业领域进行有效结合的必然性。
根据书法文化的规定性特征,我们可以找到其他相关专业领域与之想通的文化精神联系,开设相应课程与之链接,相互参照、相互砥砺、相互促进。内容包括如上所述的共同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思考、基本的美学原理和图式表意规律的思考、共同蕴含的各种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以及分别在具体的技法运行和形式表现诸多方面的某些想通之处的对比训练和思考等等。如“书画的密切联系,乃发生在书法自身有了美的自觉、成为美的对象的时代,这依然是开始于东汉之末,而确立于魏晋时代”。[4]在具体教学中,坚持先理论后实践再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坚持以书法文化精神的培养为主要内容,坚持以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精神的综和培养为总体目标,切实把书法艺术精神的深入挖掘融入对整个华夏文化精神的研究探索中,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文化精神培养机制。
综上所述,高校书法教育中文化精神的培养机制是一个较为长期的系统建设工程,需要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将某些相关专业课程在共同的文化表现和精神诉求的层面进行有效连接,坚持技法训练和理论研究并重,指导学生完成从物质层面的技术完善到精神层面的文化审美的认识飞跃,同时又将认识投入到具体的实践中进行检验和完善,从而真正有利于高校艺术教育中文化精神的切实培养。
注释:
[1]邱振中•神居何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186
[2]邱振中•书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318
生肖文化美术欣赏学科优势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国教育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目前出版的美术课程标准教科书,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发美术教科书要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以前更加丰富。但由于多种原因,教师对美术教材的理解却存在一定程度的片面性,教案中重点难点理解的单一性,课件制作的模式化,提问方式的简单化、师生互动机械化,这些都不利于美术欣赏课有效进行,更谈不上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如何能够让学生既能有效利用教材,又能通过教材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在这方面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一套实践方案。
每学年的下半学期都是春节过后,到校的同学相互间谈论着春节的见闻,还沉浸在过年的喜悦之中。第一周的美术课如何上,如何让学生自然地融于课堂,如何有效地利用学生这种情绪,又如何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我试以中国传统生肖作为艺术课程的主线,选择与它有关的中外美术经典作品来分析、讨论与交流。
中国是生肖的国度,生肖文化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影响深广。十二生肖蕴含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与憧憬,饱含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吉祥福喜的寄托之情。生肖文化以思想表达、精神追求、感情传递、心理祈盼为目的的吉祥文化,内容广泛、丰富而浓厚,是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生肖为原形的艺术作品在中国历史舞台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和引导着重要的价值。下面是“马”年上课时的一段实录:
上课伊始,我的开场白是“今年是马年。一提到马,我们大家的脑海里或许就会幻化出那种踢腾咆哮、威风八面的形象,像‘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跨下的‘乌骓’,过五关斩六将关羽驰骋的‘赤兔’,灭六国统一天下秦始皇骑过的‘追风’,以及大唐开基之时立下赫赫战功唐太宗骑过的‘昭陵六骏’,为蜀汉打下三足鼎立江山刘备骑过的‘的卢’,还有历尽千辛万苦助唐僧西天取经的‘白龙’”。讲到的几匹马都是学生耳闻能祥的名马,再就是通过提示法让学生猜测、争论,活跃气氛的同时,引出下面的教学计划。
“马与人类患难与共,相伴始终,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我们喜欢马,所以将它作为写字画画的对象,千百年来从未丢弃。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书法中的马。”
……
“人们写马、画马、爱马、颂马,是因为马有高尚的品格,是友谊的使者,更是人类的朋友,早在秦朝就有着‘人马情未了’的见证,生前战马立下赫赫战功,主人死后也要命人将其作为象征伴其左右,那就是文明中外的‘世界第奇迹’秦始皇兵马俑。”
……
“汉代也是这样,国家对马的养护与管理也有着很严格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也代表着国家的强盛和象征,下面我们来欣赏以下著名的‘马踏飞燕’,它也是现在国家旅游城市的标志。”
……
“随着历史的发展,马的进化也在发生着变化,人们对马的理解和塑造也开始不同。到了唐代,马的造型大多高大矫健,一看就是好马,唐人还把这种马称为“天马”。以唐三彩和‘昭陵六骏’中的马为例”
……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空前繁荣时期,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上,在文学艺术上也是具有很高的地位。在马的表现上,除了前面讲到的唐三彩和‘昭陵六骏’,在绘画上也出现了专门画马的专家――韩。他的代表作是课本上的《照夜白》,大家翻开书。”
……
“古人画马最有名的是韩,那么现代画马的名家是谁?大家都比较熟悉――徐悲鸿。大家翻开书,比较以下他的马与韩笔下的马存在哪些不同。”
……
“《周易》对‘乾’的解释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为天,亦为马。健行而又自强不息,正是马的写照。马值得我们师从的地方太多!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新的一年又开始了,我辈自当以马为师,不用扬鞭自奋蹄。”
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靠教师的导,更重要在于学生自主去学习、探究。在自主学习中激发学生艺术学习活动的动机与需要,使其乐学;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积累;在自主学习中,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表现,尽情遨游在艺术天地,体验艺术活动的人文气息。
总之,艺术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文素养是人的素养,在艺术学科中注重艺术的熏陶感染,使学生的精神受到滋养,具有“交流”的情绪和能力;具有“传承”和“超越”的情绪和能力;具有“批评”的情绪和能力;具有“创新”的情绪和能力。
参考文献:
音乐欣赏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因此培养小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还可以唤起学生的美感共鸣,提高音乐素养。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情感体验;教学方法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教学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音乐欣赏课的学习,可以开发孩子智力、陶冶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培养他们良好气质修养等;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 欣赏者必须用自己曾经历过的生活知识、体验所听到的音乐感知。可是心理学研究表明, 小学生尚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这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又一大难题。
做好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不仅要丰富小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更要加强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感受。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随着时间流逝而流动,那么,在音乐欣赏课中,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抓住这瞬息即逝去的音乐,激发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呢?针对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小学音乐欣赏兴趣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1 丰富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感知音乐的基础。这对音乐美的感受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小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浅、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初始阶段的情感内容比较单薄。小学低年级学生只适宜演唱一些轻快活泼、悠扬优美的歌曲。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情感不断丰富.可以逐步演唱雄壮的、优美的、抒情的歌曲。以后扩展到欣赏情感有变化、较复杂的乐曲。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把自身的生活体验与情感表达结合起来,使他们能逐渐从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中,储存各种情感.丰富音乐心理的“内在图式”。例如知道上行音调多表现兴奋昂扬的情绪,而下行的音调则常与悲哀、痛苦相联系等。这些音乐的表现形式的把握,必须依赖丰富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1 选择学生喜欢的音乐
一些教师认为教材上的曲目都是精选的经典作品。学生没有理由不喜欢。但事实上“100%的学生喜欢音乐,而80%的学生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绝大多数学生喜欢唱歌,但很少喜欢唱教材中的歌”。面对这种现象,我们要困势利导,积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他们喜欢的音乐。如果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把一些学生喜爱的、优秀的通俗音乐引进课堂,并且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逐步丰富他们的欣赏知识。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就一定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欣赏习惯。
1.2 选择学生喜欢的教法
传统的音乐欣赏大致分为以下四步:(1)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及思想内容;(2)初听作品,有整体印象;(3)曲式结构分析.讲解作品;(4)复听作品。逐步欣赏音乐……教师在向学生讲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及进行德育渗透时.忽视了音乐的艺术性、审美性。雷默指出:“当艺术被看作是艺术,而不是社会或政治评说,不是一桩买卖。不是为任何非艺术的目的时。那么它就首先是作为一种审美特征的承受者而存在的,虽然艺术也为非艺术目的服务。但审美教育首先关心的应当是艺术的审美作用。”我们与其向学生肢解示范歌曲,不如渲染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氛围中自己诠释作品。教师要以自身炽热、强烈的感情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焰。
1.3 尊重学生的理解
阅读一本科学著作、学习一个科学原理,人们绝对不能随意加以发挥,但欣赏音乐恰恰相反.“欣赏者必须调动自己整个心灵通过审美再创作达到对艺术作品的超越.使艺术欣赏活动成为个人欣赏活动”。这也就是说欣赏音乐时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部作品都有特定的历史性。比如在欣赏《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时。有的学生提出异议:歌词没有时代气息。面对这样的观点.我们是顾及自己的面子一棒子打死,还是鼓励他们继续和自己“作对”呢?这值得我们深思。
2 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唱。学生跟着一句句学唱,现在需要我们小学音乐教师和学生达成一片,共同的学习新的知识,体现一种综合课型。在课堂上,学生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自由的运动。每个学生都会对所听到的音乐做出不同的反应,这样充分的发挥了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动性。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得“优”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快乐!在欣赏《采茶舞曲扩时,通过学生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用歌舞、晃身,点头,拍手等各种形式参与进来。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老师可以问一些较难的问题;对于平时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同学可以问一些简单的问题。一旦发现学生能够正确表达乐曲的意思,老师要立刻送给学生一个激励性的动作或肯定的语言。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既可以使学生系统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和神奇,体验音乐的情绪,了解和熟悉音乐语言,领会和感悟音乐作品的内容,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浓厚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是音乐欣赏的首要目标。
结语:
欣赏教学是学校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陶冶情操、提高音乐鉴赏力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欣赏就是为了怀着由衷的欣喜、热爱之情自动追求从音乐中获得自我满足和自我发展的实践过程。”传统的欣赏教学一般为先介绍作品基本情况、创作背景、作曲家情况,然后进行欣赏,而这种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造成的结果是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下面不知所云.使学生不喜欢音乐欣赏课.也丧失了学习音乐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祖萍萍 小学音乐欣赏课的视听结合[期刊论文]-商情2009(29)
[2] 张瑞 论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期刊论文]-成功(教育版)下半月2011(2)
[3] 蔡淼 从"审美"着眼进行小学音乐教学[期刊论文]-科技咨询导报2007(19)
[4] 李林.郑文珍自制教具对落实科学新课标的价值分析[期刊论文]-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4,14(6)
[5] 朱志红 浅谈小学音乐的欣赏教学[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10(19)
[6] 周媛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之我见[期刊论文]-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4)
[7] 戴建芳 小学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探索[期刊论文]-音乐天地2008(10)
8. 谭玉凤 我校自制教具的实践与探索[期刊论文]-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3)
[关键词]高等特殊教育:审美教育:统计分析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美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作为素质教育切入点的美育对特殊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提高残疾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和实践能力,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的最重要的教育之一。本篇论文将就高等特殊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进行现象考察、理性分析和策略研究,研究特殊审美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以促进特殊审美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一、教育研究
机构和地域调查自1987年我国成立第一所专门招收残疾大学生的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以来,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高等特殊教育已经基本成型,步入正轨。到目前为止,有近20所高校开设残疾人本科和大专专业,主要针对“三类基本残疾”,即视障、听障、肢障学生(近年来,还包括越来越多的轻微智障者),每年招生名额达到千人。高等特殊教育的办学形式目前大多是依附在普通高校下设的特殊教育学院,或是合作开设特殊中等职业学院和成人高等教育。我国独立设置的高等特殊教育学院目前只有一所,即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于2015年升为本科院校,现改名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集残疾人高等教育、特教师资培养、特教专业人才培养于一身。
作为影响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至关因素之一,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无疑是直接影响高等特殊院校专业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重要因素。自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于1986年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专业以来,我国已有40余所高校设置了特殊教育培养的相关专业。而且,从办学层次来看,特殊教育拥有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各个学历层次的教育。但整体而言,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还不尽如人意,不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极大的提高空间。截至目前,特殊教育研究的主要机构数量有30余个,研究地域呈现出分布广,相对集中的特点。不过,从数据来看,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北京、江苏、浙江、辽宁等地是特殊教育研究较集中的地区。而且,除了国家项目外,这些省份和城市都为特殊教育研究设立了基金,这也反映出这些地区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
二、专业和课程设置
调查中国高等特殊教育的专业设置是按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专业目录执行的,主要根据残疾人学习和就业的双重适应性,以不同障碍类别的特点来设置不同专业。比如,肢体障碍的学生以医学、计算机、会计类的专业为主(近年来随着政策调整,专业限制已经放宽),视障学生的专业主要有针灸推拿、英语、音乐表演、社会工作、特殊教育学等。相对而言,招收听障学生的学院在专业设置的数量和范围上是最广的,包括了艺术设计和计算机应用两大类,可细分出美术学、服装工艺、摄影、动漫、园林、编辑等30多个专业方向通过表格可以看到,在为残疾大学生设立的所有专业学科中,艺术类专业拥有中流砥柱的地位。由于视障和听障学生主要依靠听觉和视觉来接受外界信息,因此听知觉和视知觉的意义就变得尤为重要,以音乐为主的听觉艺术审美教育和图像为主的视觉艺术审美教育正好契合这种特征。
高等特殊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也是参照和依据普通高等教育,一般围绕专业知识技能教育、文化基础知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三大领域展开,其中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处于核心位置。尤其是对于艺术专业的视障和听障学生来说,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同时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与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与艺术教育息息相关的审美教育理所应当应该成为这类高等特殊教育的重心之一。美育不能停滞在以往死记硬背、晦涩难懂的传统美学教学上,应该与知识技能课程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并且还要考虑到学生日后所从事的工作,让美育更加深入生活,更加具有实用性,这也是当前高等特殊教育中审美教育在课程设置和实践活动中所要面临的艰巨挑战。
三、理论研究现状调查情况
中国高等特殊教育的办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所以,对近30年公开发表的相关高等特殊教育研究论文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不仅能总结出理论研究的情况和特点,还可以在宏观层面上了解该领域学术的最新发展状况,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国知网的检索数据显示,我国特殊教育研究所涉及前十位的学科包括了高等教育,其载文数量所占比重约为3.3%,排在第四位。检索从1989年到2016年间的所有来源期刊的论文时,剔出与研究主题无关的论文后,以“高等特殊教育”为关键词的学术论文可以精确检索到352条,其中,期刊论文296篇,硕士论文16篇,博士论文两篇,会议论文四篇。
从来源数据库来看,占比重最大的是期刊论文,约为总量的84.1%。公开发表高等特殊教育主题论文的相关期刊有146种,«中国特殊教育»作为特殊教育领域的唯一核心期刊,收录了35篇相关论文,占总量的11.8%。对的作者身份进行统计后,可以发现高校专业的研究人员占总量的88%,占据了绝对地位,其他作者主要是来自中国残联、特殊教育中心等残疾人服务机构。在文献类型中,理论研究的数量最多,实践类型的研究比重略次,调查研究排列第三。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有关高等特殊审美教育的研究都相当单薄。笔者在搜索结果中精确检索“审美教育”,结果只找到两篇论文,而且皆为十年前发表的研究。
也就是说,随着近年来我国对特殊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大,特殊教育快速发展,不仅基础教育体系日渐成熟,而且也取得了颇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其研究范围分布广泛,渐成体系,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从变化趋势来看,期刊和硕士论文等高端成果逐年递增,而且还设立了不少国家级和省部级的课题项目,甚至某些研究近年来成为是中国教育的热点。但是,目前,针对高等特殊教育中审美教育问题的研究,不管是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教学实践活动层面都存在着明显的空白和不足之处。笔者也希望通过这些现状的调查,吸引更多的研究者关注这个尚困难、单薄的研究领域,以进一步推动中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猛,潘剑芳,关文军.融合教育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5(6).
现代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计应以现代中小学美术教师综合素养的建设为基础,以推动中小学美术文化的普及,推动中小学生人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完满为核心价值目标。本科四年的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师范生所要学习的课程应包括基础文化知识类课程,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类课程,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等五个部分。
1.基础文化类课程应涵盖基础人文学科和部分自然科学学科的文化常识。它是作为教师素养的基本保障和学习钻研更深层的艺术教育以及美术文化的基础。一般大学都会开设诸如大学语文、大学外语、哲学基础、现代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文化课程。这些课程一般不作为学生专业技能的主体学科而开设,应该在具体内容和程度上合理配置。
2.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是教育类专业的通修课程,包括教育学、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心理学、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是所有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与素养的保障,也是学生获取教师资格证的必修课。
3.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第一大核心专业课程。它具体包括:美术教育史、美术教学方法论、美术教学实践(或美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等。往往在美术学院的教育专业中很多学生并没有把这些课程当作专业核心课程来看待,更多的是把它们笼统的归类为文化或理论课程,这是本质性的错误。造成这样的认识究其原因根本来自于学科教育中对这些课程的性质、作用以及价值的忽视。加上美术学院大的教学环境中对美术实践类课程的推崇与侧重,也是使其形成的重要因素。加强对这些课程的核心地位的引导也是专业课程建构中的重要环节。
4.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是美术教师美术专业素养的基础。它的地位仅次于美术教育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构成中的第二大核心。对于它的构成应具有现展的课程观念,应具有包容意识和综合意识。其中美术文化理论课程应包括:美术史、美术概论、美学(或艺术哲学)、美术批评、现代美术研究、艺术比较学等。其次,美术专业实践类课程可以因不同的校本资源来合理配设。建议开设课程包括:造型基础(以现代开放的素描实验为基础)、色彩基础(色彩知识与主观色彩表现实践)、自由绘画(自觉的、自主的、非特定媒介的绘画实践)、现代媒体艺术、综合艺术实践(以社会生活与现实为背景,开展总体的、综合的、多元的视觉表述、艺术策划)等。另外,传统的书法、国画、油画、工艺设计、版画、雕塑(或陶艺)、水彩、水粉、摄影等可以以选修的形式开设,具体的内容则以鉴赏和基础技法训练为主,点到为止。
5.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滋养与丰满的途径。各学校应结合自己的办学基础开设相关的拓展课程以供学生选学。在这个板块中综合类大学相较于美术学院更显得得天独厚。建议所开设课程应尽可能的宽泛和丰富。可开设的课程如:艺术人类学、艺术市场学、音乐鉴赏、现代艺术传播与媒体研究等。对综上这些课程的课时配比需依据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各学校资源的整合、综合利用的整体考量之后来设计。建议在第一部分基础文化类课程中做到文理兼容,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在第二部分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中,尽可能做到对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经典的教育理论综合阐释,兼容并蓄使其具有包容性。在第三部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类课程中,应尽可能多的展示国内外最优秀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研究与调研、总结相结合。在第四部分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中,应以前瞻的眼光来看待发展中的美术文化,以作为素质教育要求下的中小学生的美术需求为出发点,以美术教师综合的现代美术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来设计。在第五部分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的设计中,应充分的考虑到现代美术教师应具有的艺术文化素养的广博性和可延展性。具体到每个课程板块的比重,因第一、第二部分为国家调控课程,已基本固定。第三、四、五部分的课程内容应至少是等分的比例。其中第三部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的比例应保持2:3左右。第四部分则较为复杂,建议美术理论课程与美术实践课程的比例为2:1;美术理论课中传统美术文化与现代美术文化的比例应保持2:3左右;创造性、实验性美术实践课程与传统技法实践课程内容的比例至少保持1:1的比例,甚至2:1。在美术实践课程中民间美术的研究与实践内容应占到其总内容的1/4左右。现代美术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创造与管理也应该在所有课程中有所涉及。第五部分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应兼顾到传统与当代、理论与生活实践相互补的原则。如此设计与配比是基于对现代美术师范生的自身素质的需求而考虑。总体设计理念是立足当代美术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以美术的发展为前瞻,以美术文化的传统为滋养。也只有具备了当代意识的美术教师,才能在美术传播中紧密的联系生活,发觉现实世界的审美本质。
二、现代高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实践研究
明确了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组织的方法与原理,还应该对不同的美术课程实践有一定的理解和认知。课程的实施包括课程定位、课程研究、课程实践、课程总结与评价四个部分。
1.课程定位是课程实践的基础。每一门课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设计目的。特定的课程针对受教者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促使受教者在某一方面得到完善与发展。每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都具有关联性,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互为基础。认识每一门课程的目的、意义与价值是进行课程实践的开始。在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中所罗列的美术教育史、美术教学方法论、美术教学实践(或美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课程就具有关联性。其中美术教学方法论是美术教学实践的前提和指导。美术教学实践是美术教学方法论的具体应用与检验。美术教育史是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补充,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则是所有这些课程的总结与深化。这几门课程的安排也应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总结。
2.课程研究是针对不同课程的具体内容、秩序、组织、知识点、难点、重点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对课程的深入研究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和保障。比如在美术理论课程中,美术史的内容就应该有所侧重。因为课程时间的限定,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就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对于非艺术史论专业32课时的西方美术简史授课内容里,西方传统美术文化与现代美术文化的内容合理的比例应该是40%比60%。而在中国美术简史的教学中,32课时的教学时间里对中国传统美术文化与现当代美术文化的比例则应该是70%比30%左右才更合理。在美术实践课程里,自由绘画的提出和设立则意在模糊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等狭隘的画种界限。鼓励学生自主的选择工具媒介,自觉的寻找适合自己的艺术造型语言。从而自由的吸纳更多元的美术技巧,创造更为原创的、丰富的视觉信息。
3.课程实践是对课程的具体实施和体验。不同的美术课程实施的方法存在极大的差异,没有绝对的正确与标准。教师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应保持主导的地位,参与与旁观相结合。理论性课程建议以学生课外的资料收集、整理,加课堂讨论为主。教与学双方提出问题以学生自主研究并解决问题为目的。美术史类的课程则建议以比较美术的方法来展开。实践类的课程也由学生自己提出方案,学生个体独立实践与集体小组实践相结合。教师适时地旁观与指导整个过程,但不能生硬地左右学生的实践成果。
4.课程总结与评价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理性的思考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与客观的界定课程得失的重要环节。评价则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对课程实施的评价,另一个是对课程中学生学习的评价。建议课程实践中及时记录相关信息和整个过程。课程结束时总结得失,并记录下学生的学习感受,思考存在问题并解决问题。对课程中学生的学习评价则应该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既对学生在本课程学习行为的开端与整个过程以及学习结束为终止的所有表现如实的记录。以学生本人的学习态度、学习进展的程度来综合评定其学习成绩。美术教育课程的设计、构成与实施并不能如此简单的归纳与梳理便得以完整和清晰的。它基于对现代教育理念、国情特色与人文素质发展的需求而来,这些因素相互矛盾、互相磨合且互相妥协。
三、结语
【关键词】初中美术 人文素养 教学现状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31-02
一、初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教育部门也越来越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新课标的实施,使初中美术课的人文教学能够顺利实现,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各种问题。
1.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被重视
目前还有部分学校把对学生考评的重点放在文化课的考试成绩上,以教师的教学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美术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在文化学习中融入美术知识,发挥学生的主管能动性。
2.教学目标设计缺乏人文素养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多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估学生,而不是鼓励学生培养情感和价值观。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激发创意,充分的表达自我,实现自我。另一方面,美术课程在很多地方尚未编入教学目标,仅将人文素养教学话语中,并没有真正的付诸行动,这不利于人文教学的发展。
3.教学评价体系缺少人文素养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学评估体系比较单一。评估中往往是只中结果不中过程,这不利于人文素养课的推进与开展。单一的教学评估体系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教学评价在整个教学计划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够发现学生的不足和激发学生的发展潜力,促进整个教学计划的调整。在教学评价中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人文价值取向,能不断的促进美术课程的推进和美术人文素养的提升。在教学评估中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分数,学生的发面发展更加要重视,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潜能发挥。
二、初中美术人文素养教学策略
1.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随着教育的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越来越得到重视。学生不单单是一个听课者,逐渐的变为教学的主题,教师也不再是原来的说教者,而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学角色在不断的变化,不断的适应教育的发展要求。同时也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促进和引导学生自我能动性的发挥。在教育观念转变的大背景下,教师也要转变观念,不断的去了解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协调好师生关系,突出人文关怀。在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能够更加的自由自在,更加的有信心,可以充分的发散思维,实现个性发展,为人文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做准备。
2.了解教材人文内涵
美术教学是美育的直接表达方式,是人文精神重要的培养方式。通过将自然界和现实的事物听过艺术手段来描绘出来。在描绘的过程中,描绘者需要投入自身的情感,融入自身的认知,赋予作品生命。作品不单单是一幅画,而是具有了活力和情感。初中美术教材中融入了大量的国内外优秀美术作品。这些作品都是东西方文化的精髓。教师应该首先认识到美术教学在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中的重要性,不断的引导学生品鉴优秀的艺术作品。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不断提高学生对学术的认识和对美得认识。
3.构建平等、和谐、民主的美术教学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人文素养培养的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环境等都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优秀人格,还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和默契合作。所以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加强在和谐的环境中开展教学,增加人文关怀。重视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关爱的环境中成长。让学生体验到教师的关心,增加师生、同学之间的感情。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促进心灵的交流对话。
4.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加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在现代教育中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全新教学理念。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学生的学习途径更加的多样化,不再是单一的书本,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多样化和思辨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做到言传身教。在长期的教学中,教师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应当不断的进行归纳和总结。教师也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美术专业素养,提升自身美术欣赏水平和美术技能,把美术和其他文化课程有效的结合,促进文化课的学习,促进教学的不断推进。教师要利用自身的影响力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5.更新教学理念,优化美术教学过程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美术教学不受重视,甚至是可有可无,时间经常被挪用。在教育改革的新时期,教师应该认识到美术教学的重要性,改变以往落后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要走出课堂,增加交流与沟通,提升创造和长信。培养学生的细信息和自尊心,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中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结语
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当今社会,人文素养的发展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美术教学这平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学生的人文素养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凌国荣.初中美术人文素养教学策略探究.合肥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
[2]王晓婧.初中美术教学与健全人格培养研究.温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