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6 01:18: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专业成长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学习现状 职责要求 成长方向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098-01
首先就教师的职责来说,他们的职责是培育祖国的未来,为祖国造就各行各业的人才。在21世纪,学生必须掌握四方面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不仅学会创造性地思维,更要学会用批判性的方式去思维,要在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下,具有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学习能力;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工作方式,让学生通过学习,具有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教师更要教给学生工作工具,要让学生懂得和掌握信息技术,具备相应的信息技术和和信息处理能力;此外,教师还要教给学生生活技能,让学生在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同时,学会生活和工作,以及学会承担起个人对自身和社会应负的责任。
教师的专业成长对教师和社会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它不但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社会地位,还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但只有当教师真正成就了自身的专业知识时,这些重要作用才能发挥和显现出来。
二、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内涵意义
教师的专业化要求和内涵决定了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师德是教师的灵魂。”首先,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要有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情怀和胸襟。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爱自己的学生。要懂得“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真正把爱落实到实处。
(一)相信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愿意学习,都能成才。在教育的过程中,学会爱每一位学生,不歧视和辱骂差生。对学生的教育和期望,始终要学会并抱有养花人一样的心态,去静等“花开”。 (二)了解学生的需求,理解他们的想法。尤其是当学生表现欠佳时,不要轻易的责备他们,更不要随意打骂。要养成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去体谅他们的感受,去了解他们的心声,再斟情处理。
(三)善于和学生沟通。表现在,不俯视学生的一切,学会蹲下身子,用欣赏和平等的口气和孩子交流,从你的行动上先实现思想上的真正平等。
有了爱心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爱心的前提下,教师才更愿意去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
三、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一)读书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在不变地发生变化。各种语言现象也随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因此,作为一个小学英语教师,应广泛地学习各门各类专业知识、教育技术和各种社会科学知识,努力使自身具有全面性、专业性和通识性的知识结构.笔者认为,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应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语言知识教学知识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和各种社会科学知识。
(二)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尝试各种类型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来适应课程的要求。众所周知,小学英语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特性,因此,教师要能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尝试各种类型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才能把学来的专业知识逐步吸收、内化、转变成教师自身的教学实际能力。要尝试不同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就必须要先学会改变自身观念,勇于挑战自身的能力极限,从积极主动地承担校内外的公开课、教研课开始做起。于教学实践的不断尝试活动中,把创新精神真正落于实处;于教学实践活动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于实践活动后的反思中,寻找自身的改进方向。于教学实践活动中,促使自身不断发展和快速成长。所以有人说“教师的成长在课堂上,在你的教育实验中。”
(三)学会反思。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和有效途径之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经验+反思=成长”。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对教育现象,教学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反思有两种形势,同步反思和事后反思。一般来说,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运用得更多的是事后反思。就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可以在自己或他人的课堂教学后,通过客观地,准确地评价该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来找出自己或他人在教学中的优、缺点和有待改进之处。在具体每堂课的关注点上,教师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和实际,确定自己要关注的内容。在关注之后,教师要学会写课堂反思日志。待一学期下来,还要写出自己的学期反思日志。通过反思日志,总结自身在每一堂课和本学期教学中的得失发现亮点,并能通过得失确定教师自身以后教学改进的方向。就这样,通过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来总结教师自身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同时,也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培养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
(四)学会制定自己的专业成长计划并逐步实施。有人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而今天笔者要说:“没有成长计划的老师,就不会成为最优秀的老师。”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所以,当教师有了自己的成长计划时,就拥有了自身成长的目标。教师就会严格地要求自己,安排好时间,控制好自己的感情,坚持学习和工作,从而获得自身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更大发展。一个小学英语教师,只要拥有自己长远的计划,近期的计划,每周乃至每天的计划,并学会在实践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计划,按计划办事,就会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教育部,2011
一、基本情况
付湾小学属张集中心小学小学,位于师岗镇与乍岖镇交界处,学校共有4个教学班,学生159人,教师8人,服务半径1.5公里,在教师队伍中,50岁以上教师6人,教师平均年龄51岁,在学历上,大专1人,中师毕业1人,高中以下学历6人,民师转正6人。
(一)学校发展的优势:
1、学校的教师队伍,勤奋敬业,积极向上,合作竞争、乐于奉献。
2、学校教师学习意识增强,研究能力逐步提高,专业素养有一定提升。
3、村委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力度很大,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的发展工作有一定的贡献。
(二)存在的问题
1、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
(1)注重上级任务,上级要求做什么,学校也就做什么,没有自己的思考。以完成上级检查的任务为主,如计划、方案、备课、作业、教材使用、考试评价,教学量化比较,硬件设施等。
(2)重视教师的使用,轻视教师的培养。强化了教师业绩的考核,淡化了教师专业的引领。
(3)学校管理中存在重计划、轻落实、重总结的现象。
(4)学校管理没有科学的管理制度,有点懒散化。
(4)特色不鲜明。
2、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
(1)教师自身问题研究意识不强,教师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这上面,把教研当成是额外的包袱,但求能够交差,应对检查,不想真正投入,认真研究。
(2)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存在误区。
(3)教研组的职能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4)课改的理论没能真正用到课堂上。
3、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心理压力较大。
(2)教师大部分年龄过于偏大,教师业务素质偏低,对新课改的应用不到位。
(3)工作消极,职业倦怠,进取精神不强。表现在对工作要求不高,无远大工作目标,自身成长愿望不迫切。
(4)重成绩而轻成长,教师看重自己的教学成绩的高低,对个人的成长没有长足的目标。
4、学生课业负担存在的问题:
(1学校的学生生活不够丰富多彩。
(2机械低效作业给学生带来负担。
(3课堂教学有效性不高。
(4)学生不能有效的自主学习。教师的引导效果不好。
5、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主动学习欲望不强。
(2)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人数少。
(3)以教代学,教师主宰着课堂
(4)把听懂当学会,“课上懂,课下懵”。
(5)以讲解代思维。
(6)把讲完当学完。
(7)把满堂问当课改。
二、办学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办学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校自主发展推进年”活动为载体,实现三个转变,“变教师要我做为我要做”,“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变班子成员要为我要干”。突出:“我们的学校我们作主”,“我们的成长我们设计”,“我们的学习我们自主”。
(二)学校办学理念
先育自己再育人
(三)管理理念
管理出实效,管理出特色,管理出特教,管理出特生
(四)、三年办学目标
1办学总体目标
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引领,实施“学校发展计划”课题为载体,建立现代学校管理机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经过三年的努力,解决学校管理、校本教研、教师队伍、学生课业负担、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使学校成为一所特色鲜明,整体优化,良师鲜见,教育教学质量上乘的农村优质学校。
2分年度工作目标
第一年(200年)
(一)解决问题
1、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
(1)注重上级任务,上级要求做什么,学校也就做什么,没有自己的思考。以完成上级检查的任务为主,如计划、方案、备课、作业、教材使用、考试评价,教学量化比较,硬件设施等。
(2)重视教师的使用,轻视教师的培养。强化了教师业绩的考核,淡化了教师专业的引领。
2、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
(1)教师自身问题研究意识不强,教师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这上面,把教研当成是额外的包袱,但求能够交差,应对检查,不想真正投入,认真研究。
3、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1)工作消极,职业倦怠,进取精神不强。表现在对工作要求不高,无远大工作目标,自身成长愿望不迫切。
(2)重成绩而轻成长,教师看重自己的教学成绩的高低,对个人的成长没有长足的目标。
4、学生课业负担存在的问题:
(1)机械低效作业给学生带来负担。
(2)学校的学生生活不够丰富多彩。
5、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主动学习欲望不强。
(2)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人数少。
(3)以教代学,教师主宰着课堂
(二)方法措施
1)、校园建设
(1)前院学校大门问题督促村委尽快解决。
(2)后院学生活动场地硬化绿化
(3)对学校处室进行规范布置。
2)、教师专业成长
(1)教师学会课题研究,了解常用的研究方法。
(2)教师规划个人成长计划。
(3)做好学校师德典范的选拔工作。
(4)做好教师行为规范的典范工作。
3)、学生素质提高
(1)实施阳光体育活动
(2)实施学习和行为常规的训练。
(3)运用班会课培养学生的情商。
(4)开齐开全课程,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作业控制在规定时间内)
4)、特色工作
(1)班级文化的创建。
(2)多元快乐评价的修订完善。
(3)班会课程的开发。
5)、课堂教学
(1)开展“课标、课堂”校本教研。
(2)以解读教材为主线,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3)加强教师对课标的理解和熟练运用。
第二学年(2010学年度)
(一)解决问题
1、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学校管理中存在重计划、轻落实、重总结的现象。
(2)教师心理压力较大,忽视教师的心理辅导。
2、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
(1)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存在误区。
(2)教研组的职能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3、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1)队伍不稳定,流动过于频繁。
(2)教师心理压力较大。
4、学生课业负担存在的问题:
(1)机械低效作业给学生带来负担。
(2)课堂教学有效性不高。
5、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把听懂当学会,“课上懂,课下懵”。
(2)以讲解代思维。
(二)方法措施
1)、校园建设
(1)重建学校大门和幼儿园活动场地,对前院进行硬化绿化。
(2)对班级内部墙壁进行粉刷。
2)、教师专业成长
(1)引导教师继续学习新课标。
(2)继续加强教师基本功的练习。
(3)教师实施个人的成长计划。
(4)利用远教资源培训老师的业务素质。
3)、学生素质
(1)坚持实施阳光体育活动。
(2)坚持学生规范教育的研究。
(3)学生能同教师、学生交流。
(4)学生的生活、学习有一定规律,能按自己的计划去做。
(5)开齐开全课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4)、科研工作
(1)树立一个市级教研课题,并争取能够结题。
5)、特色工作
(1)班级文化有品味
(2)多元快乐评价全面实施。
(3)班会课程初稿形成。
6)、课堂教学
(1)“课标、课堂”有成果案例。
(2)每级有研读教材案例。
(3)课堂“学会会学”模式有自己的初步特色。
第三学年(2011年度)
(一)解决问题
1、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
(1)特色不鲜明
2、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
(1)教研组的职能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3、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
4、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把讲完当学完。
(2)把满堂问当课改。
(二)方法措施
1)、校园建设
(1)争取资金,建起基本标准的幼儿园,打到幼儿园与彻底独立管理。
(2)对学校的校园文化进行合理设计,达到高品质、有品位、有特色。
(3)在校外争取地,设计标准化操场。
(4)对原厕所进行改造,达到规定标准。
2)、教师专业成长
(1)推出县极优质课教师。
(2)对教师个人成长计划进行督导跟踪。
(3)学校每学年能培养一名校级骨干教师。
(4)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3)、学生素质
(1)阳光体育活动步入常态化。
(2)学生能自己合理分配好自己的时间。
(3)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
(4)开齐开全课程,学生无课业负担。
(5)解决问题①不会与教师、同学交流。②不会感恩。③没有理想信念。
4)、科研工作
(1)每位教师熟练研究课题的研究和进行模式。
(2)加强教研课题的研发。
5)、特色工作
(1)班级文化创出特色。
(2)多元评价全面推广。
(3)班会课程熟练运用。
6)、课堂教学
(1)“课标、课堂”形成本校特色。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1―0032―01
一、研究分析,制订转岗教师个性化培训计划
1. 了解情况,交流互通。幼儿园为转岗教师建立完善的工作档案,经过对转岗教师档案整理,可以发现转岗教师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基础学历高,都是大专及本科以上学历。二是成熟型教师,教龄均在5年以上。三是没有幼教经历,幼教工作的理念缺乏,对幼儿园工作特点不了解。四是大部份在小学从事单一学科的教学,有较突出的音、体、美专业特长的不多。针对这些情况,我们与每名教师交流,鼓励教师加强学习和技能培训,放大优势,补救专业短板,树立工作的信心。
2. 分析问题,制订计划。根据转岗教师的实际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幼儿园为每一名转岗教师“量身定制”个性化培训方案和专业成长计划。培训方案详细列出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基本教学技巧和家长工作策略等培训内容,对每项内容所要达到的培训目标、时间安排、过程评价都有明确安排和要求。个性化培训方案做到了有的放矢,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专业成长计划则详细列出教师从入职教师、合格教师、专业教师、骨干教师、学科负责人等成长的时间节点、工作内容、工作要求、考核评价。
二、做好入职培训,促进角色转换
1. 加强幼儿园基础理论学习。幼儿园组织学习《纲要》《指南》《幼儿园一日保教常规》《幼儿园一日生活计划》,让转岗教师了解幼儿园教育与小学、中学教育不同之处,奠定转岗教师对幼教工作的理论基础。
2. 加强幼儿园操作层面技能的提升。包括幼儿园工作管理制度、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安排、幼儿园六大环节的基本要求和职责任务、家长工作要求与做法、主题活动开展评价以及与幼儿互动交流的技巧评价办法等。具体做法:一是上岗前由园长组织专门学习幼儿园工作制度,让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分析幼儿园工作制度与中小学工作制度的不同点,工作过程中重点注意的事项等;二是选派有经验的优秀骨干教师对转岗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从幼儿晨检接待、室内外活动组织、游戏、离园等,按照幼儿园的作息时间,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一对一的培训;三是让优秀班主任用情景模拟的方式,让转岗教师掌握与幼儿交流的技巧,例如,蹲下来、轻声说、纪律口令等,同时以案例的方式讲授与家长交流、家长与家长的纠纷处理等。四是通过老教师做示范课,帮助新教师上好入职第一课“上岗课”,培养自信心。
三、注重人文关怀,加快角色转化
1. 创设良好的工作氛围与人际关系。首先,园领导要经常与转岗教师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家庭情况和困难,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其次,要经常组织各种活动,让转岗教师共同参与,使他们融入到幼儿园的大家庭中,逐步缓解、消除不适应的状态;最后是在幼儿园重大决策、活动策划、环境布置、设备购置、工程建设等方面充分听取转岗教师的意见,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幼儿园对他们的重视和关注,从而激发主人翁的责任感。
2. 建立竞争与合作相结合的工作激励机制。一方面将转岗教师与幼儿园老员工搭班安排,让他们优势互补,共同进步;另一方面,充分考虑转岗教师的特殊性,在评优晋级和晋职时参考他们的起点,肯定转岗后的进步,使之有成就感。
四、加强专业培训,促进专业成长
1. 立足园本培训。一是同班互助形式。通过“老带新” 、“师徒对”等互助形式,在教学实践中让转岗教师长知识、练本领、增经验、集智慧、促成长。二是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通过骨干教师上公开课、示范课,让新教师在榜样示范下,学习模仿各年龄段各领域的授课方式方法、技能技巧等。三是开展“一课多研”。鼓励教师间的取长补短,通过新教师说课、授课,老教师评课、磨课方式,让转岗教师在教学思想的碰撞中加强学习提升自我。四是开展专业技能大赛。
2. 依托各级各类培训。根据转岗教师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分类别为他们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如参加国培、“影子”培训、“定岗置换”培训、外出观摩学习等,开阔视野,增强学习。同时建立“学习汇报制度”。每名教师培训回来后, 幼儿园提供时间与机会,让他们谈感想、感悟和今后工作设想,引导教师在学习中反思,在学习中成长,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逐步提升。
五、参与课题研究,助推专业成长
1. 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教科研思想。引导教师根据工作实际发现问题,消除教师对课题研究“高深莫测”和“不敢”的心理。从小处着眼,由问题到课题。
一、保障学前教育综合奖补资金落实到位
做好2015年学前教育综合奖补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工作,按照资金使用要求,认真制定分配方案并及时申报,确保资金能按时发放。同时,加强对资金使用用途的审核,确保专项资金足额使用,保证政策资金落实到位。
二、加速推进委托办园改革试点工作
督促指导广盛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制订出与康宁幼儿园“公建企办”模式相适应的幼儿园章程及系列化规章制度,尝试建立在企业管理运营下的人事和薪酬分配制度,积极探索人才能进能出灵活的用人机制,以此推进学前教育体质机制变革。
三、努力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早期教育发展
巩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98%的目标。与街道社区协调沟通,掌握辖区适龄幼儿信息,做好基础数据统计工作,满足适龄幼儿入园需求。重视0至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康宁幼儿园先行尝试开办1-3岁托幼班,探索“托幼一体”综合教育模式,积极打造更全面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四、深化幼儿教育质量内涵,提升办园品质
1.以游戏促幼儿发展,提高保教质量。各幼儿园要转变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类游戏活动,构建游戏课程,建立指向幼儿个性发展的教育模式,以此提高保教质量。结合各幼儿园游戏课程构建情况,开展园际间的交流分享活动,促游戏内涵不断深化。
2.加大教育教学常态指导力度。区教育局将依据《区幼教骨干名师教育教学常态指导制度(试行)》,组织市、区骨干名师对幼儿园常态教育教学进行指导,保障幼儿园常态教育教学质量。
3.不断提升幼儿园自主办学能力。结合幼儿园教育现代化发展性督导评估工作,从教师发展、幼儿发展、特色发展等方面着手,基于长远,合理规划发展目标,不断提升幼儿园自主办学能力。
五、多举措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夯实教师队伍建设
1.协作互惠,构建区域学前教研共同体。发挥幼教名师工作室的辐射作用,以骨干带徒、协作研究、分层指导的方式,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通过区域协作教研,在区与园、教师之间营造并构建新型的开放与互动,建立起互助、互托,共同依存的学习共同体,整体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依托教研共同体,围绕课题“在区域教研共同体中改善教师观察行为,促进幼儿游戏发展的实践研究”,着眼于教研的实践指导作用,积极开展各类教研活动,提高教研质量。
2.各幼儿园需根据本园实际,结合幼儿园发展理念,制定教师发展计划及个人成长计划,为每一位教师量身定做适宜的成长道路,打造符合本园实际发展需求的教师队伍。区教育局将定期组织市区骨干教师跟踪了解计划落实情况。
3.以赛促培,搭建教师成长平台。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开展教师基本功大赛活动,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围绕教学、教研、微课、个人才艺等项目,搭建教师展示、互动、共进的平台,促教师专业化成长。
关键词:幼儿园电教老师;专业发展;教育信息化
作者简介:白 静(1981―),女,汉族,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助理工程师,陕西省西安市第二保育院电教管理员。
一、提出问题
随着学前教育“国十条”的颁布,各省市相继出台了有关学前教育的行动计划,可谓学前教育的春天来了,大量的新建园、改建园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原有园办园条件也得以改善,在这种形势下,学前教育发展的现代化、信息化成为每个幼儿园必须面对的课题。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以其便捷性、生动性、可复制性、可扩充性、动态化等特点已经逐步渗透到幼儿园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电教工作上升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以笔者多年的自身经历并走访多家幼儿园,发现目前幼儿园电教老师的工作现状不容乐观。他们的工作琐碎繁杂,工作量大,几乎没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同时电教老师的工作又普遍不受重视,地位较低,可以说干活的时候少不了,而到评优评先的时候却是靠边站,长此以往,导致他们的工作态度松散,工作方法墨守成规和不求创新,自身的专业成长得不到提高。
二、分析研究
哲学告诉我们分别找出事物发生的内因和外因,方能快速解决问题,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笔者从电教老师自身工作状况和幼儿园大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1.电教老师自身方面
(1)工作内容琐碎,工作量大,只求完成任务,不求能力提升。教师只有在做教研的过程中才能快速成长与进步。然而幼儿园的专职电教老师几乎就是一人,需要独立完成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的维护和保证网络设备的正常运转,确保网络畅通;及时更新维护学校网站内容;承担一线老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与指导;负责园内各类活动的照相、录像编辑,音乐剪辑,刻盘归档;完成领导各类汇报材料的PPT制作,等等。可见,在纷繁琐碎的工作中,他们大多数时候都只求完成工作任务,几乎没有时间做教研,没有想着在教研中求进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及能力。
(2)不能长期坚持孤军奋战,经常会半途而废,工作缺乏创意。如果把幼儿园比作一支作战部队的话,那么幼儿园中的电教老师就是一“光杆司令”,他们是在孤军奋战。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或者想实施一些新想法的时候,没有共同商讨的人,都是自己想着、干着,如果实践得顺利会自己享受自己的快乐,但若失败就会异常的伤心难过,虽然伤心之后还会实践,但是在经历多次挫折之后,他们很难再重整旗鼓。在没有掌声与鲜花、鼓励与肯定的路途中,不能长期坚持孤军奋战,经常会半途而废,这样他们就会墨守成规,工作中自然缺乏创意,没有创新。
(3)电教老师在园内同行中的竞争压力较小,紧迫感薄弱。电教岗位的工作特殊,专业性强,在幼儿园中能胜任电教岗位工作的老师是少之又少的,从而导致电教老师的聘岗竞争范围大大缩小,心理的竞争压力随之减小,与时俱进的紧迫感就薄弱,就会在心里不自觉地形成“能轻松就轻松,何必把自己搞得那么累”的松散思想。
2.幼儿园方面
(1)幼儿园电教老师编制短缺,流动性强。就笔者了解,当前幼儿园的教师编制普遍不够,极少数幼儿园设置了电教岗位的专职老师,若有也就一人;还有一些幼儿园没有设置电教岗位,园内的有关电教方面的工作就是由园内能够熟练操作电脑的老师来兼管。这样导致电教岗位的老师不固定,电教老师的流动性增强。
(2)领导对电教老师的重视程度不够。领导经常会说电教岗位的工作很重要,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幼儿园的长远发展。但是,具体到日常工作中却对电教老师不够关心、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重视电教老师的常规工作付出。经常是在电教设备出故障时才会想起,正常运转时是想不起的,认为电教老师就是一高级维修工,属于幼儿园里的辅助人员;或者是有大型活动需要信息技术支持时才会召唤,平时不会注意。长此以往,就导致在评选优秀教师、先进教师的时候,没有电教老师的份。可以说,从心理上、行为上不重视、不肯定电教老师的工作付出。
第二,不重视电教老师的业务培训与提高。一是在幼儿园的师资培训计划中看不到有关电教老师的专业培训;二是即使上级部门组织有关电教老师的业务培训,他们只有在不影响园内工作的情况下才可以参加培训,否则往往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培训内容。试想,电教老师走不出去,不能呼吸到清新空气,业务能力得不到提高,只能长年累月地“闭门造车”,这样如何能给本院的电教工作注入新鲜血液,避免成为“井底之蛙”呢?
(3)园内其他岗位老师对电教老师的工作性质存在一些误解。幼儿园的电教老师有的不带课,有的只带为数不多的几节幼儿电脑课,不需要长时间地待在班上带孩子。一线老师就笼统地认为电教老师工作轻松,他们只看到了电教老师工作的一小部分,别的譬如制作领导的汇报材料PPT讲稿,各类活动所需音乐、视频的剪辑制作合成以及影像资料的刻盘与归档等,这些工作任务大多数都是利用休息时间来完成的。
(4)由于幼儿园内的电教老师极少,幼儿园没有搭建供电教老师就专业问题探讨的平台,没有形成你说我驳的浓厚教研氛围,淡化了电教老师的专业发展需求。
三、实施策略
幼儿园电教老师的工作态度、师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幼儿园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然而,当前幼儿园电教老师的专业发展状况显然跟不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为此,实施以下策略,以使他们能够与时俱进,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方法,活学活用信息技术的使用技巧,用积极进取的工作作风、高深扎实的理论素养、精湛卓越的技术才能,为园所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献计献策,推波助澜。
1.转变观念,重视电教工作,提高职业幸福指数
幸福是个体对自我生存状态满意的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职业幸福感是职业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其工作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同样人的第一需要是生存的需要,其次是通过自己努力取得成功的感受和被他人认同的需要。那么,幼儿园电教老师一定要锐意进取,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精湛娴熟的能力出色完成每一项工作,给领导和同事交满意答卷,加强自身的成功感。此外,幼儿园要深刻牢记电教老师是一名在电教岗位工作的老师,是幼儿园教师队伍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对电教老师的工作适时给予肯定,增强电教老师的被认同感。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进而提高其职业幸福指数,使他们从消极的工作状态中走出来,变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2.积极努力提升业务能力,以顺应幼儿园教育信息化发展
第一,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幼儿园电教老师千万不能怠慢学习,一定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抓住每一次学习的机会,比如:向专业公司的人员学习,向其他学校的电教老师学习,还可以展示专业优势,通过互联网等途径,积极查询、探讨自己专业方面的薄弱知识点和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而找出两者之间的连接点,从而更新知识结构,为自身的专业成长储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为游刃有余地开展工作奠定坚实基础,提升业务能力。
第二,保持越挫越勇的斗志,与时俱进,提高专业素养,创新工作。失败乃成功之母。孤军奋战的电教老师一定要能“伤得起”,在受挫后积极找原因,总结经验,再学习,再实践。一定不能墨守成规、循规蹈矩,要以越挫越勇的斗志来战胜遇到的难题,更不能半途而废,要自己给自己加油喝彩,与时俱进,提高工作的创新力,争取在自身的专业发展上有质的飞跃,促使专业素养与业务能力的双提升。
第三,自主教研与业务培训同步开展,提高业务能力,促进专业发展。业务培训和自主教研分别是影响业务能力提升效果的外因和内因。所以,在提升电教教师业务能力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电教老师业务培训和自主教研的有效开展。那么,负责师资培训的老师在做教师专业成长计划时,一是除了把电教老师的业务培训列入教师专业成长计划之外,还要想方设法地多渠道去完成,必要时给电教老师开辟绿色通道,保证培训次数,强化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果。二是可以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给电教老师引见信息技术方面的人员,有效地帮助电教老师构建校际间的横向研讨平台,营造浓厚热烈的教研氛围。让电教老师多呼吸新鲜空气,给自己的工作注入新鲜血液,增强内力,提升业务能力,加快其专业成长,为幼儿园教育信息化发展储备能源。
3.多些人文关怀,重视电教老师专业发展
在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中离不开周围各类人的关心与帮助,幼儿园电教老师也不例外。领导要多关心电教老师的工作与生活,关注他们的专业成长,以其宽阔温暖的人文关怀感动电教老师的心。如:在绩效工资的划等上至少应等同于一线配班教师;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中能考虑到电教老师的付出,给予适当的倾斜;还有,在保教的各类会议中可以适时地对电教工作进行相关评价。这样做,虽然给电教老师在加压,但是能让更多的老师了解电教工作,消除误解,他们内心是非常愿意的,因为人都是有目标、有追求的。
除此之外,可以通过以下途径适当地为电教老师减负:一是可以尝试调用园内对信息技术感兴趣并具有一定基础的老师作为电教老师的帮手,至少在他们忙不开的时候能给予帮助,在困惑的时候能够给予鼓励;二是与专业电脑维修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将计算机、打印机等硬件设备的日常维护交给公司去做。总之,尽可能地将他们从琐碎纷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为其专业成长提供充裕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促进专业素养的提升,变“救火队员”为“真正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Z].国发[2010]41号.
[2]中国学前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学前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一、目标引领,明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
目标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灯塔”。学校制定实施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千分行动计划》,将教师素质分为教育理论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现代信息技术、综合素质三部分,以《教师年度成长计划书》为载体,通过先个人据实填写,后学校“专家委员会”诊断的形式,引导教师梳理自身优势与不足,明确年度发展目标,制定达成措施(培训学习,教育教学的实践研究与创新,希望得到的支持等)。学校积极为教师发展“搭台子、铺路子”,成长过程实行动态考评,结果纳入个人年度考核,着力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二、情感引领,提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动力
教师专业化发展工程中,把专业情意放在了重要位置上,而教师的专业情意又以高尚的师德为核心。学校深入开展了“爱与责任”、“用心去做”、“真情塑造未来”、“用生命影响生命,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等主题师德教育活动,提升教师的敬业意识。通过“我与学校、同事共发展”金点子征集、“寻找微幸福”征文比赛、“诚和乐”主题文化构建、“我的成功之路”演讲、“教师心理健康调适”主题片观看等活动,引导全体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从教幸福感和乐业意识。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采用集中辅导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做卓越的教师》、《教师工作禁忌行为三十条》的学习落实力度,开展了师德自查互评、签订《师德行风责任状》等活动,落实师德岗位责任,力求做到“条条清晰、块块明确、面面完善”,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三、管理引领,打造教师专业技能提升的平台
1.转变管理理念,落实“一线工作法”。坚持“深化课程改革、构建优质课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优化学校管理制度”四线切入,深入实施干部“岗位责任制”、“分工协作制”、“年级分管制”、“学科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形成纵横交错、上下互动、齐头并进的立体管理网络。细化党员干部“三到、三联”制度(“三到”:到课堂中研究教与学,争做教学工作的行家里手;到教师和家长中倾听呼声,争做和谐发展的促进派;到学生中了解成长需求,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三联”:每人联系一个学科;联系 1到2个薄弱班级;联系3到5名学生及其家长),“观念在一线更新,问题在一线发现,困难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总结,典型在一线推广”。
2.从常规入手,加强过程的“精细+规范”管理。从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入手,严把教学“五大环节关”(备课、课堂教学实效、作业布置与批改、单元检测、优生优辅和后进生转化),实施“问题解决式”、“工作清单式”工作方法,发现问题,迅速反馈,督查整改。
3.实行“质量会诊制”,落实整改措施。树立“全校一盘棋、三年一贯制”的质量目标长效意识,大力营造“凝神聚力抓教学,一心一意提质量”、“提高教学成绩光荣”的浓厚氛围。设立“教学质量警戒线”,坚持“三个着眼于”(即着眼于教学诊断分析,着眼于成功经验的梳理,着眼于后续教学环节的改进),从五个层面做好质量分析:一是校长室牵头,分管校长和级部主任参加的学校层面分析;二是级部主任牵头,全年级任课教师参加的各班级各学科分析;三是班主任牵头,班级任课教师参加的具体到每个学生的分析;四是备课组长牵头,同学科教师参加的学科教学质量分析;五是班主任牵头,班内全体同学参加的学情分析。从知识到能力,从课内到课外,从教法和学法等方面进行纵横交织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分析,总结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查找影响教学质量提升的“点”,制定整改计划与措施,做好跟踪落实。
四、教研引领,提升教师学科教学的专业能力
1.研学。采取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抓好政治及教学理论、师德教育、课程改革、信息技术、法律法规、心理健康等内容的学习。通过“我最喜欢的课堂”调查反馈的信息,重点学习了《有效/高效课堂教学技能技巧培训手册》、《教师教学常规、学科课堂规范和优秀教学法学习手册》、《且学且行且思―――他山之石》中的相关知识,确保《课堂教学的30个经典细节》进头脑、进课堂。
2.笃行。一是把打造高效课堂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着力点,分五个阶段(备课组内“四个研究”活动,备课组内“每人一堂好课”,教研组内校级研究课,举行校级公开课,活动总结),开展了“高效课堂展示月”活动,以《高效课堂:立足于“全人教育”的四条标准》(张志勇副厅长)和“三度”(学生参与度、思维深刻度、目标达成度)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探索实施“332、五环节”40分钟课堂教学模式,努力践行学习到的新理念。以“问题细化、研讨深化、策略优化”的集备活动为平台,认真组织学科组“三个一”活动:每周一节研究课;每周一心得交流;每周一问题会诊。开展特色教学法评选活动,在学习培训材料、“走出去”开阔视野、总结个人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引导教师从研究背景(问题提出)―――教学法简介(定义、主要特点)―――教学法的基本结构及操作策略(方法)―――申报理由等方面认真思考,总结提炼出具有科学性、可行性、高效率和可推广的个性化教学法,争做特色教师。二是实施好“四项工程”:(1)促进老中青年教师知识经验共享的“教师成长青蓝工程”,实现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同发展共成长;(2)扩大优质教师资源的“名师培养工程”,加快名优教师培养;(3)提高班级管理水平的“班主任全员培训工程”,全面提升班主任的综合素质;(4)推动教学质量提高的“协作体打造工程”:级部、班级为主体的教学绩效“目标实现协作体”,以学科组长、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绩效“质量提高协作体”。三是深入开展“校本小专题”研究。建立起“教师(学生)、班组(学科组、班级组)、学校(级部、处室)”三级校本小课题常态研究机制,从研究身边的“小、真、实、急”的困惑或问题入手,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编制方案―――行动研究―――问题解决―――反思总结”的基本流程,引导教师开展真教研,解决实问题。
3.慎思。在“五种课”研讨和课堂教学比武活动中,针对教师教学水平存在的差距,组织开展了“与名师对话”、“走近名校”活动,以参加省远程研修、用好网校资源、观看名师课堂实录等为载体,通过思想交汇、案例分析、比较反思、撰写心得等方式,落实“对照先进找差距,对照差距找原因,对照原因定措施,抓好细节促提升”的思想,解决好“优势学科持续稳定提升不够、薄弱环节突破措施不明、自我发展动力能力不足”等问题。
五、机制引领,永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活力
我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困难主要表现在:骨干教师缺失,校本教研缺乏高水平的“领头羊”;教学资源封闭化、单一化现象严重。为此,我们建立了校内触动、片内互动、城乡联动的“三动”研训机制。
1.校内触动,激发教师专业发展活力。在教师层面,实施“且学且行且思,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学研训一体化策略,通过“且学、且行、且思;再学、再行、再思”,追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快速螺旋式提升。在管理层面,实施“巧布置、勤检查,快反馈,细指导,速整改”的常规管理精细化策略,努力“把常规抓好,把细节抓严,把过程抓实,将落实进行到底”。在学生层面,落实“面向全体、转差补弱、保优增优、整体推进”的全员育人导师制策略,全力突出“质量第一、过程高效”。
2.片内互动,实现校际优质资源共享。所谓区片教研就是根据学校区域位置、学校实际、教研能力、教学质量等情况成立教研组织,以学科基地为依托,充分发挥各校的学科优势,加强校际交流研讨,努力实现教研水平、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最终达到共同进步、均衡发展的目标。我们成立了区片教研组织机构,制定了教研制度,建立了“三条交流热线”:校长热线、学科分管干部热线、教研组长热线;建立了“一项机制”:学科分管干部、教研组长、学科教师三位一体互动交流机制,在校本教研、课程实施与开发、课堂教学等方面开展深入地、敞开式、定期与不定期地学习交流;建立了“十个大教研组”,选定一个大组长,统一协调本学科的听课、研讨、集备、交流等;实现了“三个统一”:每学期期末检测工作由区片教研委员会统一安排,统一检测,统一阅卷,成绩交流使用。
【关键词】校本研修;实效性;策略
校本研修是以教师自主参与、自我提高为基础的一种高效率的培训方式,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教师的工作过程,不仅是一个研究教育对象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研究自己的过程。教师只有瞄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积累,理论提升,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本研修的宗旨是为了教师的发展,就是要把教师的创造潜能激发出来,将教师的价值感、责任感从自我意识中“唤醒”。校本研修的目标就是要立足于学校的实际需要,以师德修养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以知识更新与拓展、教育教学原理、教学基本功训练、学科教学整合能力训练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科研能力训练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在从事校本研修的具体工作过程中,我认为要提高校本研修水平,就应该结合实际,实施校本研修实效性策略,在实践中采取适合校情的“七结合”校本研修形式,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
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传统培训方式,主动请相关教育专业人员为教师集体“充电”:可以邀请教育专家为全体教师进行诊断性专题听评课和讲座;邀请省市优秀教学能手为教师做示范引路课;邀请名校教师到校做课,并作相关的校本研修主题报告。除了邀请名师专家来校讲学讲座,学校还可以将教师送出去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变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为主动吸取养分的过程,使理论与实践真正融合。这些培训活动,使教师在与行家、专家的互动过程中,自主吸纳“我”所需求,并在专家与“我”的融合过程中,主动建构“我”所特有,使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经验,在教师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领航行动与个人研修相结合
领航行动即实施师徒二级结对活动,也就是专职教研员与学校骨干教师结对指导,学校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指导,形成传帮带的教师培养模式。结对师徒从业务学习、听课议课、课题指导等方面签定领航行动协议,教科处每学期末对照协议进行量化考评。徒弟在师傅的诊断性指导中,不断获得新的提高和成长,同时,师傅在带徒弟的过程中也会获得自身发展。个人研修是在师徒结对基础上的内化和延伸。根据学校制定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制定追求高一层次目标的个人专业发展计划,在深入开展校本研修中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目的。学校要为每位教师配备高性能的电脑,接入宽带互联网,让教师在第一时间了解、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能。教科处通过下发促进教师理解新课程纲要的资料和优秀课例,使教师进一步理解新教育理念,并在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中,逐步反思及改变自身教育行为。学校图书室要及时向全体教师提供最新教育类杂志期刊,给广大教师传递最新教改信息,并在借鉴中结合实际学会创造。
学校要逐渐形成以教学实践研究为核心的教学氛围,要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思维创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尝试,鼓励推陈出新,取得校本研修的新突破。教师在领航行动搭建的平台上,确定目标,寻找相应教育理论和知识武装自己,在自修和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实现自我改进和提高;同时,对教育专家、优秀教师的传授和指导须有一个自我消化吸收的过程,这样才会有实质性的收获和帮助。通过专家抓骨干、骨干抓年轻教师的拜师结对活动,结合个人研修,就会不断打造出一批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和名优教师。只有加大对青年教师业务能力、专业成长的培养力度,才能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实现学校快速高效发展。
三、岗位练兵与知识检测相结合
学校要采取岗位练兵的形式,将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纳入常规教学要求中,利用教研组会、各类专项培训会、教学设计比赛、学科说课比赛、教学随笔比赛、试题征集等形式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并将竞赛内容和文稿质量纳入教师量化考评中。每学年,学校要对教师进行一次课程标准和专业文化课知识闭卷检测,每次检测单人单桌,主管业务的领导监考、阅卷之后将试卷反馈给教师,限期纠正错误,二次交卷。通过以上途径,督促提高教师的个人基本功和业务素养,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课程理念的教育,使每一位教师都能树立“心中有课标,用课标指导教学行为”的意识。同时可以开展以年级组为单位的普通话、钢笔字、简笔画训练等为专题的教师能力达标训练活动,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四、课题带动与常规教学相结合
课题带动校本研修是以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为研究方向,以问题的发现与界定为研究起点,以改进教学方法和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最终目的的教研活动,它源于教学又服务于教学。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学习、提高的过程。经历了这个过程,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教育的思想者、研究者、实践者和创新者。确定课题后,从参与人员到参与班级、从总体部署到具体方法都要有明确的要求,确保课题研究的扎实开展;制定教育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对课题研究人员和获得教研成果的教师给予鼓励,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教研的主动性。同时,将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与“专题讲座”、“听课议课”、“课例研讨”、“教学反思”等日常校本教研活动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科科有课题,人人都参与”,使教师在科研——实践——应用的良性循环中提升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 教师要增强研究意识,就需要不断面对教学实际问题,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的职业工作方式。
五、校内研讨与校外辐射相结合
校内,广泛开展“同课异构”“打磨课”教学探究,积极组织 “年级研讨课、学科研究课、学校精品课”活动。校长、主任、组长及任课教师都可以随时听“推门课”,及时进行研讨,寻找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所在,进行实实在在的实践探索。落实观课后的评课和讨论环节,为大家提供交流的机会,运用理论分析实践,提高教育理论修养和自身实际教学水平,使教师通过交流获得有益信息,达到资源共享。每学期要进行三到四轮常态课的研讨选拔活动。第一轮是年级组内“常态”研讨课,第二轮是选取排名靠前的50%进入教研组参与“同课异构”研讨课,第三轮是每个学科组选取5人进入学科研究课,第四轮是学校每个学科5人中选取2人进入学校精品课,为全校教师和帮扶学校进行展示及送教活动。第一轮年级组研讨课排名靠后的教师,教学处负责安排其上回头课,不定期组织“领航行动”的导师和指导教师进行听议,强化指导。此项活动也需与教师量化考核挂钩,多上一个级别的课,就多得考评分,以此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六、成果提炼与校际交流相结合
为了挖掘教师潜力,增强教师自信,学校要为教师提供自我展示、资源共享的平台。创办校刊、开发校本教材便成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广阔舞台。学校可以成立校刊编辑室,积极组织教师撰写教学随笔、成长故事、感想反思、教学经验等文稿。校刊可以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德育特色、后勤保障等方面进行栏目分类,将教师撰写的优秀文稿刊登交流,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专业水平,打造科研型的教师团队。同时,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应用。可以利用本土资源,通过积累、筛选、整合、提炼,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还可以根据学校实际,开发国学、环保、文明、劳技等方面的校本教材,展示和彰显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这对于校本教材体系的建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和学校特色的创建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研修价值。学校提炼教科研成果,与其他学校共享,才能彰显其特有的价值,要加强与其他学校的交流,互通有无,采取多种形式相互学习借鉴,才会在更大范围内、更多内容上实现师资、设备、信息等资源的共享,使教师得到充实和提高,带动辐射其他学校实现创新发展。
七、制度保障与经费投入相结合
构建和完善校本研修机制,能够推动校本研修的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学校成立校本研修领导小组,校长为第一负责人,建立“校本研修领导小组——教研组——教师”三级管理体系。学校加强对校本研修过程的管理,不但要做到研修时间、内容、人员、考评的“四落实”,更要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内容,人人有目标,活动有记录的“四有”要求,保证研修活动的顺利开展,真正将校本研修作为提升学校内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为了调动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积极性,学校可以为每一位教师订购业务书籍,以改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此外,学校还需要制定一系列相应的集体备课、课题研究、教师培训等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并激励教师参加校本研修活动,提高活动质量。规章制度要把考核结果与奖惩、评优等挂钩,促进教师不断开拓进取,改变教学行为,从而推动校本研修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
校本研修要长计划、短安排,早准备、重落实,勤记录、详收集、抓过程。建立校本研修工作档案和教师个人成长记录袋,将教师参加校本研修的考试成绩、课件制作、听课笔记、学习收获、优秀论文、个性案例等信息及时记录,并纳入教师工作学期量化考评中,为教师提高业务素养、积极开展研修活动注入持续发展的动力,做到管理规范化,培训过程化,使校本研修工作正常开展,确保研修质量,加强过程管理,推动研修进程。
为了提高校本研修的实效性,学校在经费上应予以大力支持,做到四个保证:保证项目研究经费、保证课题研究经费、保证外出学习经费、保证校内奖励经费,为校本研修提供经费保障。
总之,校本研修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在探索中发展,在反思中前行,拓展校本研修内容,创新校本研修形式,在新课改背景下,让校本研修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促进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顾泠沅.推进校本教研 聚焦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2007.5.
[2]校本研修:理论与实务.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1(1).
职业学校只有推行特色教育,才能形成自身的品牌,才能有生存和发展空间。一个学校要办出特色,必须既重“里子”,又重“面子”,对于职业学校更是如此。所谓“里子”,主要指学校办学精神和校长办学理念的提炼,校风、学风、教风的形成,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及学校文化活动的设计、教师的培训等方面的内容,这是贴近和满足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深层需求。所谓“面子”,则是指学校人文环境的创设,也就是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对此,我们要秉承“文化建设不等同于校园装修”的理念,立足于校园文化的人文性,同时兼顾艺术性和教育性,力求通过文化环境的创设来展现我们学校的“内在之魂”,使之获得一个灵动而独特的表现形式。只有这样,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才能真正内化为教师、学生的文化心理结构,体现“以文化人”的教育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谈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做法:
一、校园文化建设融于办学理念中
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底子薄,学生厌学情绪强,就业意识相对强,学校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针对培养目标的技能比赛、实践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既能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又能促使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去除厌学情绪,塑造有优秀品质的学生。
同时,利用每学期各个阶段的主题活动,可以彰显学校办学理念,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形成办学特色。
二、校园文化建设融于校园环境中
学校环境是展现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它主要通过环境布置和设施的建设来传递学校文化的思想。在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要确立让环境成为隐形课堂润泽生命的总目标,在外型设计上力求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
1、班级根据各自培养目标和文化特色设计班牌、班徽和各小组标志,学校根据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主题设计校服、校徽和校旗。
2、学校利用文化石、石刻铭文、标语、橱窗,努力彰显人文氛围,如进入学校的各座楼前的醒目标语,向师生表达着教育的真谛,警示牌、标牌、知识小橱窗点缀在花草绿茵丛中,各教室墙上文化窗口作为学生日常品行的指导。这些表层的有形文化,用意至深,内涵至美,师生浸润于健康丰实的校园文化中,蕴含着我们独特的精神气质。
三、校园文化建设融于师资队伍建设中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制约着人才的培养。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我们要确立一个目标两大任务,一个目标即构建学习型团队,使每位教师都有发展;两大任务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体做法:采取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榜样引导和自身磨练相结合,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学校针对不同层次类型的教师,采用不同的培养策略,制定“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名优教师”、“专家型教师”系列阶梯成长计划,激发教师的职业激情,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前瞻理念――教研文化建设的灵魂
山东省威海市高区一中始建于1994年,建校以来,学校实施人文管理与精细管理,特别是在近几年的教育改革中,学校以“文化奠基,品牌立校”的前瞻理念为引领,逐步推进校园文化的转型与变革,形成了新型的管理文化、德育文化、学科文化、家校合作、教研文化等一系列文化。
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在新型教研文化的建设中,我们以“健康、发展、合作、共赢”为核心理念,改变传统教研文化中的行政化、形式化、模式化,树立“大教研观”,全面盘活学校的教研资源,建立动态、开放、多元、自主、创新的新型教研文化,从而促进教师、学生、学校的健康发展。我们认为,教研文化的精髓在于共建与共享:第一,每一位教师都是教研文化的参与者和创建者。在建设的过程中,教师将学校的发展理念吸纳到教研文化中,将每个教研组的特色融入教研文化中,将每位教师的个体发展置于教研文化的整体发展中,通过共同发展形成教研文化。第二,教研文化作为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每一位教师也是教育资源的消费者,他们实现了教研文化系统内外的即时沟通和更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成就共享,这是教研文化的核心所在。
二、人文管理――教研文化建设的保障
管理催生文化,文化浸润制度,管理文化是教研文化的前提,什么样的管理文化造就什么样的教研文化。我校长期实施人文管理,创建了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为构建新型教研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政策导引
文化的构建需要政策的导引。在准确掌握教师专业发展情况的前提下,学校制订了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即确定教师的近期、中期和长远发展目标,制订“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名师成长计划”等梯次发展目标,制订“个人研修”“同伴互助”“团队发展”等系列计划,从而促进教师的个体发展,为构建教研文化提供有力的支撑。
2.价值激励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充分关注教师的个性发展和价值体现,努力让每一位教师拥有特长、发挥特长:在校园网站设立年度名师榜、骨干教师榜、教坛新星榜;在年度评比中设置优秀课例、优秀教案、优秀指导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等多项奖项,引导教师从不同的角度选择自己的位置,实现专业的发展和价值的体现。另外,我们还设置了合理的竞争机制,因为有竞争才有动力,以多种评价机制为杠杆,协调教师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集体备课制度化避免了教师之间的差异,实现了有效合作,资源共享;教师业绩考评综合化,实现了个体与整体的共同发展。通过规则和制度最大限度地化解各种矛盾,逐渐形成了有序的竞争体制,实现了竞争双赢的理想局面。
三、多维教研――教研文化的载体
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都必须依靠良好的载体,教研活动是构建教研文化的最佳载体。在教研活动改革中,我们采取“捆绑式前进”的方式,通过校本教研、备课教研、同伴互助和资源共享开展各项活动,营造具有校本特色的教研文化,实现教师的发展。
1.一体化共享
在信息化的今天,一体化共享已经成为最快捷的研修方式,它也是教研文化建设的有力载体。学校利用网络技术多主体、全覆盖、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构建优秀教师主导下的校级教师网络教研共同体。
(1)网络资源共享
学校通过远程培训、网络教研、主题研修等方式,为不同年级的教师共享教育经验提供了平台,另外,还开辟了教师博客和论坛,如学科论坛、网络沙龙、个人博客,为构建学习实践共同体提供了网络空间。
(2)建立资源库
学校建立了学科教学资源库,具体内容包括电子教案、学案、教学课件、教学反思试题集锦等,并以备课组为中心不断充实内容,实现了资源共享,拓宽了获取知识的空间,扩展了信息的来源。
2.二梯度备课
集体备课是教研文化的最佳平台。长期以来,我们全力推进具有高区一色的集体备课模式,目前,“大备课、小备课”已经成为学校的特色,两个梯度备课模式的功能各有侧重,“大备课”旨在整体把握、宏观规划,“小备课”旨在精备课时、细化环节。将备课分为四个阶段,即分块备课、集体评议、个人修改、注重反思,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准确更有用的学习资源。在长期的备课实践中,我们总结了备课的“六要素”,即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练习、备学生,有重点有难点地将课程建设得更加完善。如此一来,“集中研讨”与“田间地头”相结合的备课模式就能有效地集中教师的智慧,从而促进教研文化的发展。
3.三维度研训
教研培训是教师成长的最佳途径,也是教研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我校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教研组为学习单元,开展多维度的研训,旨在全面提升教师的能力。
(1)动态实时式培训
依据教师的需求,确定了不同教研组、不同层面教师校本培训的重点和范畴,开展了针对性、实效性、专题性的动态实时式培训。根据教师的需要,学校举行了“如何撰写教育随笔”“教师的语言艺术与情绪管理”等学科教研活动,适应了教师的学习需求,增强了学习动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2)借水行舟式培训
我校充分利用多种资源请进派出,挖掘外部资源开展借水行舟式培训。在“洋思中学跟踪学习”和“上海名校学习”活动中,我们派出教研组长和学科骨干走进名校,了解课堂教学的新理念和新动向,回校后及时反馈给教师。同时,我们还注重挖掘本校资源开展校本培训,以点带面,全面辐射,共同发展。
(3)分层精控式培训
根据学科教师、梯队教师的特点,我们开展分学科、分层次、分梯队的校本培训研讨活动。针对青年教师开展的“青年教师论坛”提高了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针对骨干教师开展的“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研讨”激发了骨干教师的工作热情,避免了职业倦怠。总之,不同层面的学科培训立足于学科“小目标”,切入学科中的“小问题”,支持教学中的“小策略”,有针对性地构筑了“十三学科大研究”,共同营造了一个合作、分享的“大学科研训”。
4.“四梯次”研课
我校开展“四梯次”研课,目的是要让教师在教学中开展课堂观察、互助交往、学习反思、经验交流,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批评、借鉴和吸收,这是文化衍生的重要途径。针对教师的层次,学校有计划地开展“名师讲坛”“骨干教师引领”“青年教师达标课”“青年教师过关课”四种课型,而研课活动则包括说课、磨课、讲课、评课四个环节,教师们全员全程参与。“四梯次”研课经过五年的改进,已经成为学校的教研特色,它能帮助教师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四、多元发展――教研文化的价值取向
人文管理为教研文化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多维研训活动为教研文化的建设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而作为教研文化主体的教师,则在教研文化的建设中实现了多元发展与整体提升。
1.个体提升
在多维度教研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理念与策略在不断地改进与更新,这使教师的教学从日常教学实践进入到理论研讨与提升的层面,教学能力也得到全面提升。近年来,我校大批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起来,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我校现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师2名,省级优秀教师2名,获得市区级荣誉称号共计100余人次。
2.团队发展
新型教研文化发展的重要目标是团队发展,在新型教研文化中,各学科逐步建构起学习共同体,加强了有效协作,并开展竞争基础上的协作和协作基础上的竞争,实现了竞争与协作的动态平衡,有效地促进了团队的发展。近年来,语文组和英语组被评为威海市第一届“四名工程”评选的名团队,物理、生物、地理等教研组的团队发展也得到了一致认可。
3.整体提升
在“大教研观”的理念下,教师之间、教研组之间、学科之间以知识共享、经验共享、资源共享为基础来建立学科教研共同体。同时,在实际的构建中,我们通过课题活动、专家引领等进一步提升教研文化,通过研究实践――理论提升――文化建构的模式推动教师专业的发展,推动了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
五、结束语
【关键词】初等教师教育 教育实习 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6-0003-02
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自1994年起连续19年获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and World Report)初等教师教育(Elementary Teacher Education)最佳院校。该校初等教育专业实行五年制培养模式,录取学生在完成前四年的学士学位课程后需进行第五学年的教育实习,以通过教师资格认证。本文从基本设置、实施过程、评价机制三个方面对其教育实习展开论述,以期为我国教育实习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一 教育实习基本设置
为使实习生养成富有成效的实践习惯(Productive Habits of Practice),促进其专业化水平及专业发展能力的提升,实习学年共开设六门教师教育课程:秋季学期开设TE501、TE801、TE802,春季学期进行TE502、TE803、TE804。其中,TE501/2即教育实习,每周定期举行研讨会,以此作为专业学习的组织形式,为实习生提供实践指导。同步课程TE801/3为专业角色与教学实践(I/II),TE802/4为教学实践反思与探究(I/II)。除每学期30学时的课堂时间外,四门课程均设置每周3学时的现场活动时间,以供实习生回顾、拓展所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当前的课堂实践,以MSU教师教育标准为依据就其教育实践进行反思与评价。
基于实习课程设置特点,MSU初等教育学生将在课程教师(Course Instructor)、指导教师(Mentor Teacher)、现场教师(Field Teacher)的共同指导下开展教育实习。课程教师指TE80X任课教师,以学校集群(School Cluster)为单位进行分配;指导教师即实习学校合作教师,为实习生教育实习提供全程指导;现场教师则特指课程TE501、TE502任课教师,通过研讨会的形式将指导教师的实践指导与课程教师的理论指导有机结合。上述三方在承担规划及沟通、专业活动设计与实施、实习支持及指导、实习生需求管理等共同责任的前提下,分工明确、密切合作,为初等教育专业实习提供全方位指导。
二 教育实习实施过程
围绕了解学生、课程、学校,开展单元规划与教学,创建学习共同体,形成专业认同等中心任务,为期一年的教育实习可划分为七个不同阶段(见下表)。①
秋季学期共包括三个阶段:(1)了解课堂、学生及课程阶段(1~7周),以建立学习共同体为中心,举行首次实习生、指导老师、现场教师三方会议,确立团队合作规范,制订工作计划,结合TE801/2课程任务开展合作规划与合作教学;(2)语文、数学科目合作单元教学阶段(8~14周),同步课程TE801/2暂停,课堂参与程度逐步增强,建立实习生档案袋,进行期中评估会议,与家长进行交流;(3)回顾、总结并制订下一步计划阶段(15~17周),实习生将课程与课堂经历相联系,反思本学期课堂实践,进行期末评估会议,并对春季学期教学进行规划。
春季学期以“指导下的主导教学”为中心,共分为四个阶段:(1)准备阶段(1~3周),在继续开展数学和语文教学的前提下,制订或修改指导下的主导教学过渡计划及常规活动计划;讨论并制订指导下的科学及社会研究主导教学计划及职责分工等相关调整方案,以为指导下的主导教学阶段做好准备。(2)过渡阶段(4~6周),就实习生增加教学责任的过渡方式及过渡时期日常活动的开展方式进行讨论,开展与学科科目、过渡阶段相适应的合作教学或经课程教师及指导教师审查后进行科学及社会研究科目的主导教学,制订校长课堂观察计划等。(3)指导下的主导教学阶段(7~12周),逐步实现全职教学,承担大部分时间、大多数学科的主要教学责任,进行至少一个周的单独教学,进行期中评估
会议以制订主导教学阶段后续计划,同步课程TE803/4暂停。(4)逐步退出阶段(13~17周),确定该阶段继续开展合作教学的领域,为实习生建立课堂教学与TE803/4课程任务之间的联系提供支持,完成档案袋材料的组织与整理工作,反思主导教学及在此期间与家长交流的有效性,进行期末评估会议,完成退出性表现描述(Exit Performance Description)。
三 教育实习评价机制
MSU初等教育专业教育实习(TE50X)实行Pass/No grade制成绩评定方式,在形式上由初等教育实习生协调员决定,在实践中则由现场教师及指导教师协商确定。同步课程(TE80X)由任课教师采用数字制(Numerical System)就实习生课堂及实践表现进行综合评定。②
除终结性评价外,MSU初等教育专业注重发挥形成性评价对实习生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各学期均召开期中、期末评估会议,旨在帮助实习生学会如何开展教育实践评价,制订具体的教师成长计划,增强其专业发展意识并对发展方法形成清晰认识。会上由实习生首先发言,再由指导教师、现场教师进行评估。三方共同就实习进展、成长计划进行讨论,探讨教育实践的优点与不足,明确两次评估会议期间的短期目标及行动纲要,以促进实习生的持续学习、激励其不断成长。实习结束时,指导教师、现场教师以主导教学阶段为基础,结合实习生实习陈述、学科教学、学生工作、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创建与管理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出具退出性表现描述报告,用以存档或供实习生求职之用。
四 对我国教育实习改革的启示
MSU五年制初等教师教育模式实现了学士学位项目与教师认证项目的整合与创新。现结合该专业教育实习特点,对我国教育实习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1.以实习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为依据,建立明确的阶段实习目标
以总目标为基准,设置阶段目标,有利于实习生掌握各时期发展重心并适时进行调整,实现专业理念、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理念由内化到外现的转换,实现教育知识由内容性知识到实践性知识的转换,实现教育能力由基本技能到教育智慧、创新能力的转换。
2.立足于真实的教育问题,构建教育实习研究共同体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联的基点在于真实的教育问题,这是重构理论与实践互动关系的新视角。”③ 教育实习在实施过程中应当基于真实的教育问题,以定期、同步举行研讨会、建立研究共同体的形式为实习生提供全程实践指导,以利于大学与实习学校开展互惠合作,以利于实习生养成批判精神、培养其专业发展能力并最终成长为反思型教师。
3.规范合作交流机制,采用档案袋评价法,以多种形式开展形成性评价
教育实习应通过定期举行评估会议,监控实习生专业发展动态,及时调整专业学习计划。同时,通过采用档案袋评价,收集多种不同类型的实践证明材料,为实习生自我评估与反思提供素材,为指导教师准确掌握实习情况、客观地进行实习成绩评定提供参考。最终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与终结性评价结合,为教育实习服务,为促进实习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
注 释
①Guide to the Elementary & Middle School Internship 2012-2013[EB/OL].http://education.msu.edu/te/Elementary/ Interns/About-Internships.asp
②数字制共分为八个等级(4.0/3.5/3.0/2.5/2.0/1.5/1.0/0.0),TE80X课程成绩不得低于2.0
③刘德华、付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联之基点[J].教育发展研究,2012(9):6~9、14
参考文献
一、以精神文化为核心,营造教师发展环境
幼儿园精神文化建设具有强大的导向、凝聚和规范功能,它是幼儿园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动力、行为的标准、成功的核心。
1.活力教育溢满园
我市十二五教育规划提出了“活力教育、生态校园、幸福师生”的办学理念。我认为:要使幼儿园充满活力,首先要让教师有活力。因为成功的教师都是充满激情的,只有教师内心充满激情,才能释放出能量。我园对教师提出了“高昂的工作激情、优良的人生心态”的工作理念,通过各种渠道引导教师开拓思路:为人处世讲正气,团结合作讲人气,对待工作有朝气,思维敏捷有才气,应对挑战有勇气,做人做事要大气,教学实绩要牛气”。在这样的精神文化氛围中,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勇于实践、敢于创造的园所精神环境,使老师始终保持着阳光心态,
2.最是书香能致远
为给教师的专业发展打下亮丽的精神底色,我园以“营造书香校园”为目标,着力培养学习型教师。一是通过向教师免费赠书、把撰写读书笔记纳入常规管理等措施来达成。二是把教师的优秀文章及学习心得进行搜集整理,先后制作《优秀文章及感悟》专集;定期开展教师读书沙龙活动,将自己读到的好书介绍分享给别人,丰富彼此的精神世界。近年来,多名教师伴随着书香不断成长,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文章,丰富了自身的精神世界,提升了综合素养,共建起深厚、积淀的幼儿园精神文化氛围。
3.沟通协作促和谐
如果把一个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教师置于一个善于沟通的教师团体内,在与其他同行的沟通中,教师的思想、观念、方法能不断的得到更新、完善与优化,促进教师群体整体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当某老师带班遇到困惑时,可以通过交流、谈心等形式与同伴敞开心扉,寻找共性问题,发表各自见解;当面对大大小小的公开活动、教研活动,思路局限、设想穷尽时,可以发出邀请帖,寻求同事们的答疑解惑,起到共鸣、共研的目的。这样的沟通协作使园所内的资源共享、减负增效成为了可能。
二、以园本研训为依托,开辟教师发展通道
许多老师喜欢品牌包和服装,但包会放下,衣服会脱去,剩下一个什么样的自己呢?其实最重要的是要使自己成为品牌,这种品牌褪不去,丢不下。但要成为这样的品牌需要坚强的信念与执着,需要时间的检验与寂寞的坚守。为了加速教师的专业成长,近几年来我们坚持开展以园本研训为依托的品牌文化建设,宣传优秀教师的价值理想,形成专业成长的价值共识,根据教师的不同发展需求,立足于“分层培训”,致力于“行动研究”,落实“岗位成才”,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加快成长历程。
1.助推新教师入门
幼儿园从教师的实际水平、个体需要出发,采取“菜单的辅导”、“参与式培训”等研训方式,对新教师重点进行教学基本功和技能的培训,并且要求她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个人成长计划,增强自我发展意识,明确自我发展方向。通过努力我园新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喜人成绩,个人专业素养也得到了较好提高。
2.助推骨干教师跨越
对于熟悉业务、经验丰富的园级骨干教师,应适度超前,鼓励她们向名教师迈进。我园通过“送教下乡”、“优秀教师教学活动展示”、“专题讲座”、教科研专题培训等形式,鼓励她们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迈进。
3.助推成熟教师引领
对于一些教龄长的经验型教师,我园鼓励她们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将自己多年来的教育、教学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带动身边的青年教师一起进步。通过“师徒同题异构”、“互听随堂课”、“互荐好文章”、“交流学习体会”等一系列活动,引领年轻教师走向成熟。同时,对成熟教师在自我提升方面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让她们参加市“名师工程”、“青蓝工程”等活动,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三、以启美教育为载体,凸显学校特色文化
幼儿园特色发展的过程也是其园所精神文化主动创建的过程。我园结合“十二五”发展规划和自身实际,确定了以“启美教育”作为幼儿园的特色创建目标,打造以开展美术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载体的特色文化,以期对幼儿园精神文化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育人功效。
1.特色鲜明的园所环境
围绕幼儿园特色发展,我园科学合理地设计园所环境:创设美观、童趣、表现为一体的园所廊道环境;融游戏、开放、互动为一体的班级区域环境。遵循“让墙壁说话”的原则,在各活动室、各区域展示幼儿作品,同时做到让每一个操作区、展示区类别多样,材料丰富,讲究年龄的差异性、可操作性、可变化性。
2.独一无二的班级特色
幼儿园对特色发展的方向有准确的定位,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在班级美术特色项目的构建上,我园要求各班教师充分挖掘美术资源,根据不同年龄的幼儿兴趣、需求和能力,有目的、有计划、有材料地开展专门的美术特色教育活动,如大班的水墨画、线条画,中班的泥彩塑、蜡染,小班的撕纸、面塑等,做到“班班有画展,人人有画作”。
3.求真务实的师资培训
一所特色鲜明、充满灵气的幼儿园,一定有一支个性鲜明、充满智慧的现代教师队伍。为给教师搭建成长的舞台,我园扎实开展园本研训,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明确“特色就是发展”的意识,同时开展集体讲座、案例评析、问题研讨,要求每班定期开展特色活动,每学期邀请专家对全体教师进行美术技能培训,形成具有启美教育特色的软件环境和精神环境。
1.弱化教研组长的评估力,阻碍了学科组的建设
在中国这个机构权威氛围很浓厚的国家,“责”是通过“权”去推动的,没有了“权”而要去推动某一项工作,那是一件极为艰难的事,在任何一个学校都不例外。如果现行的管理机构中,虚化了教研组的地位,势必会弱化教研组长的评估力,那么教研组长在推动工作时,仅仅凭借自己个人威望或个人感情关系去做事,执行力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最终消解掉教研组的整个权威。那么学科组也就只能成为年级组领导下的应考训练队,自身将逐渐丧失造血功能,更无法形成一个专业性的发展团队。也许这其间会有个别突出的教师,不过那是个人自身的努力,不是团队集体的“产品”,更不可能批量“生产”或复制。
2.层级多导致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
如果年级组越来越行政化,其职责越来越重,管理范围延伸到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教师管理,承担了原来教务处和政教处应该承担的职责,而教务处和政教处一部分职责年级组又无法承担,这就使得教务处和政教处又必须尴尬地存在着,教研组作为学校的传统部门也必须存在,因而增加了学校管理层级。而且这种层级排列无序,使得这些管理者工作起来要么畏首畏尾,怕侵犯别人的工作权限,制造不必要的矛盾;要么因为工作范围狭窄,工作内容少,工作没有挑战性,留在职位上混日子。这样势必会造成“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的局面。
3.异质强化将妨碍学校的长久发展
在教研组中,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共同的教学任务将本学科的教师紧紧联系起来,教师之间容易沟通,容易借鉴,有利于共同成长。更主要的是对教师的评价不会因为考试分数而形成片面的评价结果,更多的是关注教师长效的专业成长,因而也就顾及了学校的长期发展。而年级组关注更多的是三年一个循环的短期绩效,更多的是学生考试结果,常常会忽略了教师教育过程的复杂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专业工作的技术含量。也会使得教师轻视学科组织的引导和调控,过分注重处理好与年级管理者的关系。如果年级管理者特别偏好这种关系,势必会给学校整体管理和发展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在这种管理结构下,基础教育领域里多了柔顺规范的教师,少了富有个人教学思想的教师;多了富有形象意义的教学改革与课题研究,少了脚踏实地的教学创新与教学研究。我们看到学校变得比以前更加有序,但却更加没有生机;学生变得比以前更加守规矩,但却更加没有生机与活力。
面对这样的不良后果,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精心打造教研组长队伍,让教研组成为教师的精神家园
教研组长应该是学校的学科品牌形象代言人,学校元老级的人才。教研组长应该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教师倾诉身心压力的“知心人”,教师正当权益的维护者。教研组学科建设,离不开教研组长的精心打造;教研组学科发展,离不开教研组长的科学引领。为此,必须精心选择培养教研组长,让他们成为“极具魅力的智者”“业务精湛的专家”“痴心课改的先锋”“终身学习的楷模”“共享合作的赢家”。学校不仅要给予这支队伍充分的经济和地位的尊重,让他们“不求升职求升值”,在全校成为人人尊重的对象,人人向往成为的对象。而且还应当不断引领这支队伍“脱掉俗气,洗去浮气,除掉匠气,要有厚积薄发的底气、愈挫弥坚的勇气、蓬勃向上的朝气,不断地充实自我、升华自我、超越自我”。
2.强化教研组的业务引领功能,弱化它的督导评估的行政功能
在现行管理体制下,如果要保留教研组这一机构,就得转变教研组的功能,强化教研组的业务引领功能。让教研组长在教务处和教科室的指导下,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制订本学科的专业发展计划,并分解到备课组或每个人身上。教研组可以根据不同备课组制订不同的课堂达标要求、学期教科研要求以及按年级学科要求、按班级学生实际和教师本人特长确定的教学质量达标要求。根据教师不同特点,精心调研,为他定制个人成长计划。以服务代替管理,使许多老师从心底认定教研组这个家。至于督导评估的行政功能由年级组来承担,年级组临时成立各学科的督导评估组,成员来自其他年级组,任务完成后即行解散,不占用管理层级,既增强了督导评估的信度,又强化了管理的效度。
3.信息共享,责任到位,实行网络化管理
根据年级组和教研组的功能不同,合理配置年级组与教研组的权利;年级组采用统一的标准规范与监控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促进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教研组通过集体的协商与研究,发挥与汇集每个教师的个人智慧,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以有效地帮助其他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每周定期召开由分管校长牵头,教务处、政教处和年级组参加的协调会,条块信息共享,明确各自职责,再由教务处、政教处和年级组按照自己的工作任务对象分别找对应的教研组、备课组和班主任去落实解决。这样在不同的部门和不同的教师之间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管理网络,使得学校的每一个工作任务都由相应的组织去完成,相应的部门去监督。不过,学校应当保证这个网络上的各个路径的畅通,否则一发生堵车,将会带来连锁反应,危及学校的正常运转。
4.在现行管理体制下,也可以消解教研组
取消教研组这一机构,每个年级选聘一名备课组长,明确一位召集人,备课组长在教务处和教科室的领导下,制订本学科的学科发展计划,并将它分解到三个年级当中去,责成各个年级组监督实施,教务处和教科室在此过程中实施检查、督导和评估的作用,这样就可以消解教研组这一机构的功能。既减少了管理层级,又落实了年级组监督备课组工作的职责,在一定程度上理顺了管理关系。不过,这种情况下,教务处和教科室必须随时发挥业务规划和督查功能,甚至可以设立一个临时性的学科领导小组,不属于常设的管理层级,由中层以上干部担任组长,具体承担各个学科的规划、督导和评估的任务,从制度上保证该学科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