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2 00:10: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工程实训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特色专业建设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073-02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日渐显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组成要素,是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环节,有利于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质量。因此,本文试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多层次探讨基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途径。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部分职业院校没有与时俱进,准确认识职业教育理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等,导致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不科学、不合理,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实践课程教学课时较少,不利于实践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仍然采用满堂灌教学模式,过分注重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一次性向学生灌输大量的课程知识,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极少,课堂氛围沉闷,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不利于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影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不够
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某些学校并没有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已构建的实训基地流于形式,该专业实践教学效率低下。学校没有加大在实训教学技术设备方面的投入力度,实训设备设施不完善,无法有效满足专业学生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客观要求,智能化仪器使用较少,实训基地设备设施利用率低下不注重实践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频繁出现故障问题,缩短了其使用寿命,不利于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基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途径
(一)完善人才培养计划,注重专业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效果
在开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之前,学校要全方位分析社会企业客观需求,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跟踪调查应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根据各方面就业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优化完善专业课程标准,注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结合自身各方面情况如特色专业建设情况,采用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确保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现。
在深化改革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学校要优化调整已设置的专业课程,客观分析当下建筑行业各方面情况,优化调整该专业职业基础课程,开设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以建筑制图与识图、房屋构造、建筑材料等课程为主;优化调整职业岗位课程,以基础工程施工、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建筑施工技术等为主;职业拓展课程要以施工M织组织、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建筑法规、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课程为主。应根据当下建筑行业相关岗位客观要求,深化改革课程内容,促使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提高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和设计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比如,现场教学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图片教学法,以建筑施工现场具体情况为切入点,进行针对性地演练,逐渐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积累丰富的建筑工程施工经验,为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效果做好铺垫。
(二)注重实训基地建设和完善,加大实训基地管理力度,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1.注重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完善
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学校必须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加大在实训基地建设,即校内实训中心、校外实训基地,比如,校内实习工厂、实训中心、校外实习基地。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验中心为例,学校要进一步细化该类实训中心,比如,建筑施工仿真实训室、建筑模型实训室,工程测量实训室。在开展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中,校内实训基地占据核心位置,而校外实训基地在一定程度上延伸并完善了校内专业教学。学校要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加大在实训基地建设与完善方面的投入力度,构建多样化的实训基地,比如,建筑工程设备实训中心、综合实训中心,定期维护保养设备设施,延长其使用寿命,确保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2.加大实训基地管理力度
学校要安排专业人员有效管理实训基地,优化完善已有的管理模式,将实训管理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实训监控体系等相融合,使其处于统一的网络结构体系中,构建全新的实训基地管理体系,促使实训基地与专业群,实训项目与具体专业课程相融合。实训室要实现内外共享,具有其开放性,更好地发挥其多样化作用,促使实训基地设备设施“建设、管理、使用”各环节有机融合,紧密相连,采用多样化的管理方法,提高实训基地利用率,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专业学生实践学习。以此,有效改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质量。
3.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要根据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各个方面情况,完善已有的管理制度,加强实践教学管理,顺利实现各方面资源共享,借助开放管理的运行机制,完善实践教学环境。专业学生可以采用申请、网络预约的形式,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顺利进入实训基地、实验室等,完成教师布置的实训任务,进一步提高实验室、实训基地等利用率。学校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借助信息化手段,动态监控实训基地等,在校园网中开展具体特色的建筑工程技术课程,构建多样化的专业实践教学网站,学生可以借助网络,随时下载实验作业、递交实验报告等,可以将编制好的实验项目、专业课程设计项目等以多媒体课件形式呈现在校园网中,为学生提供更多进行专业实践学习的机会,而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批阅学生实验报告等,便于更好地了解班级学生专业学习情况,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三)构建专业教学资源库,注重实践教学团队建设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校要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为基点,充分利用校园网平台,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客观展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成果,提高各方面资源利用率,比如,教学和培训、行业企业标准,优化完善专业教学资源具体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采用具体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相关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完善。在建筑工程技g专业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注重专业课外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逐渐提高他们的建筑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
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学校要注重实践教学团队建设,要多鼓励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内部进行实践学习,更好地了解建筑企业在专业人才方面的客观要求,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逐渐提高自身综合水平,成为新时期社会市场所需的“双师型”专业人才,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要多让建筑企业优秀员工到学校中讲课,并担任实训教师,进一步完善专业实践教学团队,优化调整教师整体结构,确保实践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在此基础上,学校要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科学管理专业教师团队,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为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整体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学校要从不同角度入手深化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完善相关的实训设施设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训环境,借助信息化手段,构建相关的资源库,构建实践教学与自主学习平台。教师要根据学生各方面情况,优化调整课程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优化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以此,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上,改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课堂教学现状,顺利建设特色专业,不断增强院校核心竞争力,走上长远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韩守杰,王玉雅,丁爱霞,苗飞,张伟.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2(7)
[2]胡兴福,孟小鸣.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体系构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3)
[3]付丽文,聂立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8)
[4]邱丽辉,汪耀武.基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0)
[5]王强,于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的探索[J].才智,2013(25)
[6]柏翠云,赵宏旭.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0(21)
【基金项目】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研究与实践(GXGZJG2016A012)
建筑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江苏是建筑大省,南通及其它苏中地区建筑业较发达,被誉为全国“建筑之乡”。在江苏建筑行业中,有700多万从业人员,但70-80%都是初、中级工及初中以下学历的农民工,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技能水平不高,建筑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偏少已成为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技能“蓝领”人才和高素质的项目经理级人才尤为紧缺,建筑管理、建筑施工、工程监理、工程造价、房地产开发等方面人才备受欢迎,并且这一缺口还在继续扩大。江苏省每年基建投入数百亿,所需要的各类建筑“蓝领”技能型人才至少达2万人以上。建筑业的发展优势,催生了建筑业管理人才和高技能紧缺人才的培养需求,这些都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高职专业提供了契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同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也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教育部与住建部联合启动的“职业院校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试点专业,是重点建设专业之一,也是高职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之一。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办时间早,专业基础建设稳固,师资配置合理,专业现状良好。
2专业定位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主要面向施工员岗位,为建筑施工企业培养懂得现场施工技术、能进行施工组织管理、质量检查验收,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精深的专业技能和良好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
3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的解决
3.1制定“学做合一,多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自2009年我校修正了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校企合作办学,通过“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三合作方式———采取“学做合一,多证融合”、“平台+模块”的我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建筑企业共同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有效地解决了校内缺少大型施工工地、实训条件不足的困难,安排毕业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深入到施工项目扮演施工员、质检员或助理身份,教师也必须在工地现场参与管理,与项目经理配合指导现场教学,记入考勤;学生毕业时应同时具有毕业证、施工员或质检员职业岗位证书。企业把承担学生的实训任务列入项目经理的年度考核指标中,并规定所有接收学生实训的工地具有现场教室。学生经过校内操作技能模拟训练后,到校外实训基地的施工现场参与实际工作,企业选派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在施工工地上,学生拥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学生不但在教室、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场地上课、训练,而且在工地上课,使做、学、教融为一体,真正体现“学做合一,多证融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派到工地的老师也参与对企业职工进行理论培训的任务,实现了校企资源共享。
3.2建立专兼职结合的教师团队
建工专业大部分教师是从全日制本科院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缺少施工现场施工经验,学院近年来建立了访问工程师制度,每学期选派教师到项目中参与项目管理,对获得注册建造师的教师给予奖励,目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师资队伍是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目前有专职教师15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80%为双师型教师;南京建工集团等建筑企业专门选派10名技术人员与能工巧匠到学院担任兼职教师,5名能工巧匠或高级技师作为校内工种实训时的现场培训技师,指导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砌筑工,钢筋工、模板工、架子工及抹灰工)。
3.3改善校内校外实训条件
近五年学院新建建工专业校内实验室2个,改建3个校内实训室,已形成了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土力学地基基础及建筑测量、校内施工类综合实训室等多个实验实训室。拓展校外实训基地18个,其中由南京建工集团提供的不少于3万m2的工程项目,视每年的项目情形不断更新,学生直接参与建设工作,在真正的施工环境中培养学生施工的综合技能、创新精神以及养成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在校内建成建筑工程综合实训区,满足砖混结构施工综合实训、框架结构施工综合实训的需要。同时,改善原有实验实训条件,使之既能满足培养学生多种专业操作技能的需要,确保学生都能够获得本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又能为社会提供建筑材料检测等方面的服务。采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从仿真走向真实,从校内实训室走向校外建设工地的方法。
3.4对课程体系重新整合
根据学院“厚基础、高素质、精技能”的总要求,并考虑企业需求,以工作过程或职业活动为导向,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建立课程模块,整合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课程体系具体改革是搭建两个平台、构建两个方向。两个平台,一个是学院公共课平台,一个是系专业基础课平台。这两个课程平台中前者用于实现“厚基础”的要求,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后者用于保证专业群的资源共享。两个方向,一个是专业必修方向,用于保证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实现,一个是专业选修方向,该方向设置多个模块,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扩展和提升空间。课程体系实施时,专业课程与实训环节有机结合,把获得施工员、质检员、资料员、材料员证书应该掌握的知识内容融合到课程体系中;通过校企积极合作,完成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岗位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等实训环节,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2,3]。根据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要求,围绕“多证书”和企业需求,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增加证书课程及企业关注的课程,强化实训环节,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对课程体系尤其是实践性课程改革,满足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载体、顶岗实习等方面的要求,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围绕基本操作技能、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安排教学内容,完成了建筑材料应用与检测、建筑结构、主体工程施工、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等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工作,并编写相应的教材与完善课件制作等教学资源。同时,5门课程建成校级精品课程,编写1门校级精品教材。
3.5阶段性的岗位技能培训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主要教学活动在校内综合实训室进行,企业派技术人员到校内实训基地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并通过相关项目初步训练学生的岗位技能,如砌筑、钢筋下料、架子工等;第二阶段是岗位技能训练,在真正的工地建造真正的建筑物,主要教学活动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学生学习、工作及生活均在工地,专业教师在工地上授课,使做、学、教合为一体,锻炼学生掌握施工技术的能力,如主体工程施工教学中施工项目的实施;第三阶段是顶岗实习,在第五学期的周六周日和第六学期,学生作为企业员工进行有薪顶岗实习,全面强化掌握施工技术,锻炼其施工管理能力。顶岗实习成绩由校企共同给定,实习过程共同管理,实习结束后,对实习成绩合格的学生颁发“顶岗实训合格证书”。三个阶段的实训均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编制的实习实训大纲的相应要求进行。
3.6加大教学质量监控力度
探索并建立健全适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教学管理、质量保障及监控的制度和运作机制,重点是:(1)制定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管理和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和机制,明确校企双方的责、权、利;(2)建立有关校内实训与校外生产性实训的管理制度、文件和考核办法;(3)毕业顶岗实习考核不合格者,推迟其毕业时间;(4)校系两级督导监督教学质量;(5)同时,建立毕业生跟踪机制,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专业对口情况、工作单位、工资收入情况、职称晋升、企业满意度以及职业道德等进行全方位跟踪。(6)麦克思报告评价与反馈机制。每年学校都定期反馈麦克思报告对本校19个高职专业的毕业生状况调查并及时反馈到系、教研室,便于修正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提升办学成效。学生掌握各种岗位技能。同时可以初步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协调等能力。
3.7社会服务及毕业生情况调查
将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对外有偿服务,与建筑企业进行产、学、研联合,提供技术支持,扩大社会知名度,学院设有两个专门研究所负责推广建筑节能、绿色环保等各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教师成果不断显现、有实用新型专利16项,省级课题有6项通过鉴定验收。学校委托麦克思公司对近3届我校高职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调查采访并形成报告;报告显示在全院19个高职专业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在下列5个指标中均排前三位:薪酬、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对母校推荐度、专业对口情况、对学院开设课程满意度。
4结语
摘要:对高职院校来讲,开办一个新专业,除了师资队伍建设外,最重要的便是实训资源的建设。为了开办轮机工程技术专业,首先对
>> 高职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构建与思考 提高职校机械类专业实训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探索 机械类专业校企合作加工产品提高实训技能的探讨 技校机械类专业实训教学的实践 中职机械类专业实训教学“四化”探索与实践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综合实训的探索与实践 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课程集体备课探索 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相匹配的工程机械维护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基于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的探索 行动导向教学在高职轮机工程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农业类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探索 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产学研结合实训基地建设探索 机械类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探索 轮机工程专业大学生多元化实践动手能力实训体系建设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成本管理实训基地的建设 论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高校非机械类专业工程图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工程认证背景下机械类专业“传热学”课程教学的探索与改革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湘政发[2011]35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水运发展的实施意见[DB/OL].
http:///c/2011/12/02/2449531
[4]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R].2011-12-21.
[5]唐大学.2013年暑假下企业[DB/OL].
http:///SpaceShow/Index.aspx
[6]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船舶轮机专业技能评估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R].2007-01.
基金项目:2012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湖南高职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资助。
作者简介:戴兰平(1964-),女,湖南湘阴人,教授,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高教管理。
关键词:高职;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课程改革;建筑工程技术;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042-02
课程改革与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理论教学应依据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不需要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需注重其针对性和实用性。《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整合课程,体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就业岗位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原则,按照建筑工程实际施工过程,将原有《土力学》、《地基基础》、《施工技术》等课程内容进行重组、整合,并增加“四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的管理模式)内容,使得课程开发紧紧围绕职业性和实用性并反映现代科技水平和职业岗位需求。
课程实现“工作过程”模块化教学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课程打破传统的先土力学基础知识、后地基基础施工的课程安排,围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岗位“施工员岗位”的能力需要,按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重新整合教学模块。
本课程的“模块化”教学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课程教学就以身边某建筑工程的地基基础施工这一综合项目为主线展开,涵盖岩土的工程分类和鉴别、地基勘察、土方工程施工等7个项目,各项目下设具体的子项目,如土方工程量计算及土方调配、基坑降水方案设计、桩基检测与验收等。各个子项目的具体实施需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土方调配子项目需要学生分组确定挖、填方区土方的数量和调配方向,编制出土方调配表,从而实现土方机械和运输车辆效率的充分发挥,达到缩短工期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在训练学生土方调配能力时,需要数学计算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绘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作为支撑,经过反复训练后,学生可以掌握各单项能力,再经串联、并联、融合后可以逐渐形成综合能力。
调整教学组织方式,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
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配合 打破传统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三个中心的教学模式,努力按 “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授课,突出学生的能力本位。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分实验、校内实训、校外实习三部分,在教学中以实验教学为先导,让学生先通过实验将认识由感性高度上升到理性高度,进而顺理成章引出理论部分;而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紧随理论教学穿行,使学生及时训练、分步巩固、加强应用。
为学生构建立体化的学习环境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工程案例、工程场景、原理模型和实验的模拟动画;通过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工程实训环境,并在课外向学生开放实验室;通过共享教学项目的视频、重难点解析、学生自测题等课程资源并安排课程指导教师在线答疑。使理论巩固与实践能力提升齐头并进,为学生学习构建一个课内课外结合的立体化学习环境。
工程案例导入 以学生为主体 原先本课程的土力学部分理论繁多、内容的连贯性相对较差,但理论知识多与解决实际问题有关。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采用工程案例导入教学主题、学生参与案例讨论、教师引入土力学理论、再转入理论应用的课堂模式。教学中强调基本原理、弱化公式推理,最后重心落在工程应用上,培养学生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工程计算和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例如,引入意大利“比萨斜塔”案例,让学生思考并讨论:(1)为什么斜塔会“斜”,分析可能的原因。(2)如果你是一名项目经理,将对斜塔进行怎样的地基处理?(3)如果你是一名工程师,将对斜塔进行怎样的地基处理?在此过程中通过引入某基坑坍塌事故的照片、技术资料等让学生分析原因和提交解决办法。通过一个个工程案例导入有关地基与基础的问题,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引入理论,最后结合实际工程加以应用,通过教学实践,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辅助”的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突出实验和实训的地位
本课程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对原有实验项目进行了改革与调整,减少和压缩验证性的实验,增加与生产实际联系密切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并将学生职业资格培训的相关内容融入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顺利获取施工员、材料员、监理员和质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奠定基础。
实验项目 要求学生分组完成下列实验项目:(1)采用环刀法测定土的密度;(2)采用烘干法测定含水率;(3)采用液、塑限联合测定法测定液、塑限;(4)筛分实验;(5)采用直接剪切仪测定抗剪强度指标——内摩擦角和粘聚力(快剪条件下);(6)采用固结仪测定固结度指标。完成上述实验项目是为了进行土的工程分类,让学生制作出简单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校内实训 为了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本课程安排4周时间实训,教师带领学生分组形成某简单框架结构或砖混结构的基础施工资料及完成相应的技术实操。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我们必须教授的事物”。设置的仿真式实训项目安排及训练成果如表1所示。只要教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环境、充足的资料、耐心的指导,任何水平的学生都会有能力的提高。通过近一年的实践,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
校外实习 校外实习是学生提高并巩固能力的良好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在教师的带领指导下,进入有关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建筑工程浅基础、深基础施工的实地调研学习;(2)邀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学校进行基础施工的专题讲座,便于交流教学;(3)将学生分组在学校的合作企业进行基础工程施工的专项实训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习报告。
课程改革无定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需要职业教育工作者不断尝试、探索、总结和提高。我们应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课程教学模式以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雷云涛.高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5(4):27-32.
[3]宁亚瑜,孟凡静.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09(5):9-10.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性;高素质;人才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 TU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1校企共同制定发展规划
成立了由校企双方负责人、 主要业务骨干组成的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产学合作教育工作小组,研究专业的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教材建设等所涉及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共同发展的重大问题。
1.2校企共同进行专业建设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前, 广泛开展社会调研,广泛听取企业、行业的意见和建议,提出专业建设规划,使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与地方经济息息相关,体现了为地方经济和支柱产业服务的特征。
1.3校企共同进行课程建设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 校企共同根据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和施工员、质检员等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施工员等执业资格标准,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编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做好教材选用,力求体现产学结合的内容。
1.4校企共享智力资源
本专业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形成了校企师资互动共享的平台,形成校企共同组建师资队伍,常年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企业负责人、专家或客座教授来本专业举办学术报告,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科研优势,为企业进行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进行科技咨询,提供技术改造服务,从而形成了校企师资互动共享的平台,校企共同组建师资队伍。
1.5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本专业在学院内建立了建筑实训中心,配备了必要的设备设施,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施教学,进行建筑施工工种技能训练和模拟施工现场实训。 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本专业与多家建筑企业建立了产学合作协议和学生实习基地, 做到实训进企业,由企业提供实习场所和实习设施设备,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实训指导老师,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1.6校企业共同进行教学评价
本专业邀请了相关企业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对学生进行毕业综合考核,主要考察学生最后一学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职业能力。
2、加强产学合作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职业技能培养
2.1产学合作教育,从制订教学计划开始
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和相关企业指导教师进行多次研究,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市场调研结果调整修改教学计划, 使人才培养方案能适应行业需求的变化。
2.2互补双赢是产学合作教育办学新思路
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是针对性很强的学科,其主要目的是加强工程专业的技术性教学优势,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的实践性操作与学习,帮助工程专业学生在建筑领域实现自我的工作能力,在学校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还可以掌握更多的实际操作知识与能力,帮助自我快速的实现建筑领域的发展,提高自我的学习动力,帮助自身快速成长,成为本专业的社会实践人才,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3实践教学改革,产学合作教育必由之路
高职教育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 职业能力培养是这种教育层次的主线,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突出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培养。 以培养“强能力、高素质”学生为出发点,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推动学生暑期专业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改革毕业实践,开辟产学合作办学新途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一直都强调与实际工程挂钩,强调以实际工程进行毕业设计。 之外,我们还积极与用人单位合作,聘任用人单位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聘请工程技术人员担当毕业答辩评判工作等方式方法进行毕业设计教学。 实践证明,产学合作教育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我系的这种做法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学校的肯定。
2.4成效明显,产学合作教育结硕果
近年来,我系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方面成绩突出。 多位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多次获得各级奖励。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多年保持高水平,毕业生就业率达95%。通过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推进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加强了实践教学的基地建设,改革了实践教学方法和途径,探索了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合理设计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完善了教学评价体系,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3、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培养校企合作的实际作用
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模式,通过全新的高校与企业结合的发展目的,加强了学校实践性知识的培养,转变了传统的发展策略,提升了校企结合办学的全新思路与建设理念,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转变了发展观念与思路,在校企合作之中,完善了新型的工程建筑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发现了正确的学习与生活途径,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快速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校园与企业的实际社会训练,不断加强自身素养与专业性技术能力,完成学业的同时,还能够加强工作的经验,熟悉全新的发展机遇,帮助学生与老师体会到社会的发展环境,了解发展的不足与缺陷。
而通过校企合作我们就能引企入校或者在企业成立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在大学读书期间就能接触行业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使他们能更快的融入企业,由此一来学院就会为购买设备而节约很大一笔经费。企业一般拥有行业最先进的设备而学校拥有大量的科研人才,通过建立校企合作这一平台,教师在授课之余可以利用这些先机的设备进行科研创作,把科学技术的成果转化为产品、商品。
参考文献:
[1] 赵国君.校企合作的发展现状及其建议.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2009.05
[2] 崔广兴.校企合作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02:30-33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岗位能力
1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地位
1.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强调,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
1.2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面向职业岗位的职业性高等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该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强调人才的应用性和技能性,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要求。为此,教学模式决定其教学内容应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
1.3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进行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把实践教学作为沟通理论与技能之间的桥梁,使学生不但在理论上,而且在技能上都能得到发展,这对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实践教学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学生掌握职业技能、提高综合职业素质的主要途径,是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学校迈向社会的桥梁。可以说,没有实践教学,也就没有高等职业教育。
2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2.1实践基地建设问题。教学实践基地包括校内实验实习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验基地现有建筑材料试验室、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室、土力学试验室、计算机绘图室等。与鹤壁市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鹤壁市建设集团、鹤壁市科信监理有限公司、鹤壁市教育建筑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协议。但由于设备陈旧、部分实验器材不配套,校外实训基地管理不到位等原因,使得目前实践教学条件难于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
2.2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问题。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明确,组织管理跟不上,实训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认识实习效果不好,课程实习及毕业实习,与课程的衔接不紧凑,针对性不强。
2.3实践教学的考核问题。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要求的严格。期末考试以理论考核为主,不能充分体现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
2.4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多数教师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部分教师认为组织理论教学容易,组织实践教学难度较大,从思想上、心理上存在畏难情绪。
2.5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还较薄弱,“双师”素质教师及企业兼职教师仍显不足。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其师资队伍应该是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是一支“一专多能”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目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的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来源还是直接分配入校的大学毕业生,这些教师大都“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一线的具体工作经验,缺乏实际动手能力。聘任的兼职教师主要是为了弥补专任教师数量不够,而没有真正改善学校师资结构;部分兼职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缺乏深入了解,对教学内容钻研不深,教与学相脱节,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兼职教师与学校没有隶属关系,学校对兼职教师的管理督导机制不完善,因此实践教学难于实施。
由于以上各方面的原因,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训练效果不佳,甚至有些关键的实践项目仅停留在“认识状态”,而没有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应用掌握”。
3 构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
3.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在具有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技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应用性人才。
3.2深入国家大、中型建筑工程公司、监理公司等企业,对从业人员现状、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标准、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市场需求情况,对就业岗位进行分析,当然也不可忽视有市场优势的小型企业,确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岗位,围绕能力培养把专业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大块。
3.3 注重顶岗实习的效果,实现“双证制”,加强职业能力考核。在加大专业实习的基础上,实践教学体系中引入“双证制”,即在获取文化素质证书(含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级证)的前提下,学生毕业前还应获取土建施工员、土建造价员、材料员、质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和钢筋工、混凝土工、抹灰工建筑技能上岗证书。为毕业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并且在较短时间内能够顶岗打下良好的基础。
4 构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把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五大部分,即认识实习、基本技能训练、课程设计、工种操作训练、毕业实习(顶岗实习)等,彻底改变原有理论为主的培养模式。
4.1认识实习。
认识实习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进入大学校门后的第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 是增强学生对建筑物构造组成及施工过程感性认识的重要环节,是丰富学生实践知识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认识实习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有助于学好专业课,同时对后续专业课学习的重点有所了解。
4.2基本技能训练。包括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等课程的验证性试验和建筑工程测量等课程的仪器操作,通过试验和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3课程设计。主要包括民用建筑课程设计、工业厂房课程设计、施工组织课程设计、建筑工程预算与报价编制、工程量清单及清单报价编制、地基与基础设计、等内容。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实际工程结合起来。课程设计应单独开设,单独考核。在考核上尽可能与企业接轨,聘请企业专业学者,尤其是高级技师参与到考核中来,以企业用人的标准衡量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4.4工种操作训练。工种操作实训是学生在部分专业课结束后,即将全面进入专业课教学之前进行的一次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砌筑工、抹灰工、钢筋工、混凝土工、模板工等主要工种实训。学生到工种实训现场,以实际操作为主,掌握各工种的施工操作程序步骤、操作要领,为回到课堂进行专业课学习和毕业实践以及毕业后从事施工一线技术及管理岗位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4.5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学生综合提高的关键环节。针对不同的学生按照其发展方向安排顶岗实习的岗位,要学生带着任务出去,带着成果返校。实习单位要有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作为校外指导老师,校内指导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状况和对新知识、新问题的掌握情况。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开阔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使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独立完成职业岗位工作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迅速适应职业岗位要求创造条件。
5 全面实施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途径
5.1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充实完善建筑材料实验室、土工实验室,完善后,可完成建筑材料基本性质实验、水泥实验、砂、石筛分析实验、混凝土实验、沥青实验、土的基本性质指标实验、土的液、塑限测定实验、土的压缩、固结实验等;充实完善建筑工程施工测量实训室,建筑工程施工测量是建筑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专业能力之一,测量实训通过模拟建筑工程的定位、放线、抄平、变形观测等工作,培养学生建筑施工测量和变形观测的能力,以适应顶岗实习及就业岗位的要求。
5.2建立“校企双赢”的合作机制。完善综合实践与顶岗实习的组织与管理,制定校企合作教育互利互惠政策,制定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实习安全管理等系列文件,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约束校企双方的行为。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企业实践阶段的教学计划,要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综合实践与顶岗实习,使学生学习到在学校学不到或不容易学会的专业知识,掌握在学校不容易掌握的专业综合能力,真正感受在学校的“情境”中不容易感受到的企业生产和文化氛围,最终实现“零距离”就业的目的。
5.3制定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实践课程标准。结合理论教学大纲和专业技术技能的要求及专业技能的认知规律,制订实践课程标准,指导实践性教学。
5.4完善并规范实践性课程教学的考试考核办法及教学管理办法,使考试和考核真正达到考出水平,考出技能的水准,且严格管理,确保教学质量的实现和提高。
5.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派出进修,引进等多种形式,提高专职教师队伍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方面鼓励在职专业教师通过参与产学研究、专业实践能力培训,参加注册执业资格考试等形式,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深入施工现场,每年在施工企业锻炼最少保证达到两个月。
5.6建设一支学术造诣高又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承担学校部分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工作。兼职教师主要来源于施工企业、相关院校、规划、设计单位等,聘请专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
6 建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监控
为提高实验、实训课教学质量,应制定出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监控办法,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监控:
6.1检查专业课教师制定的授课计划,看是否在授课计划中安排实验、实训项目,时间上能否保证。
6.2通过教研会论证实验、实训课题能否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学生就业岗位,是否能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6.3要求任课教师在每次上实验实训课之前,以书面形式报告给教研室和系教务科,以便教研室教师和系领导进行监督、检查。
6.4通过开展技能竞赛,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一种或几种实践操作技能。
6.5教学管理人员和组织人员要不间断对实践教学进行巡视督察,注重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发现不良问题,及时调整解决。
总之,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并通过对技术应用性、实用性及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岗位技能的训练,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紧贴行业发展趋势,抓住机遇,谋求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献奇.谈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15期.
一、“2+1”教学改革思路
明确方向,科学定位,确立了构筑校企合作的“2+1”人才培养模式。以建筑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面向建筑岗位职业,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突出能力培养,强化“特色”教育。在课程体系上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理论上依照“必需、够用”的原则,专业课教学紧紧围绕培养学生“懂技术、能施工、会管理、善经营”这一目标,强化对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围绕“一个中心,两个阶段,三个体系,四项建设”,面向生产第一线,积极探索大三学生到企业“带薪顶岗”实训的路子,以期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教育目标。
一个中心即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两个阶段即2年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校内教学培养阶段,1年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校外工程实践培养阶段,即“2+1”培养模式;三个体系即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学体系;四项建设即搞好双师型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教材建设。
二、“2+1”教学改革实践
1.“2+1”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两年的校内教学以专业基础理论教育为主,重在知识的传授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各项技能训练为辅;以施工类课程为主线,以设计类和管理类课程为两翼线,依照“必须、够用”的原则,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淡化理论课程的系统性和学科性,强化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突出教学过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教学效果。理论课教学注重四结合,即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相结合,专业教师与基础课教师相结合,典型工程讲座、媒体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一年校外教学以能力培养为主,知识传授为辅。结合学生就业意向,采用“分流制”培养方式,实行“自愿报岗,岗前培训、顶岗实训、穿插讲座、定期汇报、校企共管”。具体实施方案如下:(1)自愿报岗。每位学生根据今后的就业意向填报志愿,确定实训岗位。所设置的岗位有建筑、结构设计,建筑施工,建筑监理,施工预算,建筑测量,材料检测,专业营销。(2)岗前培训。实训前,在校内进行为期四周的设计、施工组织、施工预算、施工监理、建筑测量等岗前培训。(3)带薪顶岗实训。以技术员或工程管理人员的身份参加实际工程的施工和管理,并获取一定的报酬。(4)穿插讲座。学生在实训期间每周日返校,结合实训过程中接触到的问题和工程进展情况,进行专题讲座。(5)定期汇报。要求每位学生每周日返校时提交本周的实训报告,并根据指导教师所掌握情况随机抽取实训学生进行实训汇报。(6)校企共管。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一方面由用人单位按照本单位职工进行管理,另一方面由指导教师对其实训过程进行全程指导和管理。
2.“渗透型,三体系”计划。面向职业优化课程体系,将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整合为一条主线、两条辅线。以施工类课程为主线,施工类课程包括建筑材料与检测、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计量与计价、高层建筑施工、建筑事故分析与处理等课程。以设计类和管理类课程为两条辅线,设计类课程包括建筑CAD、建筑力学与结构、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管理类课程有建筑施工组织、建筑工程质量验收、工程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工程监理、建筑工程法规、建筑工程技术资料、计算机辅助施工管理。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工程实践能力三个阶段。基本技能包括识图能力、材料检测能力、测量能力、计算机绘图能力、预算能力、结构验算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专业技能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工程实践能力是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施工能力、施工管理能力、事故分析及处理能力、经营能力。
素质教学体系包括入学教育、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体育、外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用公共关系、心理学、就业指导。
上述三个体系是相互渗透的,主要表现在: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各环节统筹考虑、有机结合。在2年的校内教学中,结合理论课程安排一定量的技能训练,在1年的工程实践过程中,安排一定量的专题讲座。
3.能力培养平台。为保证“2+1”双体系方案的实施,通过以下措施提供良好的能力培训平台。(1)建设高质量的双师型队伍。采用引进、聘请与送出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2)重视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省内外大中型企业联合,建立了20余个校内外实训基地,已基本构成集建筑公司、设计单位、监理公司、造价咨询公司、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于一体的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3)成立专门的实训机构,负责实训计划的制订、实训场所的落实、实训学生的管理等事宜。(4)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95%以上。
4.加强课程建设。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的精神,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进行课程整合、内容重组。建立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了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
通过近五年来在建筑工程专业及城建专业推行“2+1”教学改革,构建了学校、行业、企业三位一体的“2+1”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校企联合培养,变短期实训为长期实训,变课堂教学为现场讲座,变跟班学习为定岗工作,变缴费实习为带薪实习。实训方式的这些改变,一方面便于实训单位对学生的管理,另一方面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2+1”教学模式培养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受到了施工、监理等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很多学生在实训期间就和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实现了“零距离上岗”的教育目标。
关键字:建筑节能;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体制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195-03
一、引言
当前社会能源消耗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工业、交通、建筑[1]。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400亿m2既有建筑中95%以上属于高能耗建筑,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为同等气候条件下发达国家的2~3倍[2]。而且,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每年新增建筑面积20亿m2,而新增建筑中超过80%的房子是高能耗的建筑。建设部有关部门预计,到2020年,我国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m2,建筑能耗最终将占全社会总能耗的50%以上,新老建筑节能问题已迫在眉睫。建筑节能是缓解我国能源紧缺,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减轻环境污染,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一项最直接、最廉价的措施,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社会对建筑节能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现在的建筑节能技术人员大部分都是通过实践和自学的方式获得节能知识,知识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深度与广度也有限[3],目前有些企业组织短期节能培训班,但是培训时间短,知识体系不完备,培训效果一般不理想。为了解决建筑节能人才与社会需求的矛盾,高职院校有必要制定节能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为企业发展培养适时所需的专业人才。在校企合作的前提下,本文提出了新时期建筑节能人才的培养方案,从“产”、“学”、“研”三方面入手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建立了相应的机制体制以保证建筑节能人才培养的顺利进行。
二、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培养人才
1.基本思路。与湖南建工集团、中建五局、长沙北极熊节能环保技术有限公司等大型知名企业合作,成立建筑工程系校企合作理事会,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全面负责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共建工作。校企合作创建“建工园”,建工园集产、学、研功能于一身,三位一体,全方位培养学生。
建工园由股份制公司、建筑节能研究所、实训基地组成(即:一公司一所一基地,“三合一”组成)。股份制公司包括:股份制设计公司、股份制施工公司、股份制监理公司、股份制检测公司、股份制测量公司等。并在股份制公司层面下设立与节能相关的设计实训室、施工实训室、监理实训室、检测实训室等,各个实训室都有一位名师领衔。在建筑节能研究所层面下设立新材料研究室、新能源研究室、节能设计研究室、节能施工研究室等;实训基地由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组成。建工园建设充分体现“七合一”理念,即:“理论实践合一、教室车间合一、教师师傅合一、学生徒弟合一、实习生产合一、教学科研合一、作品产品合一”。
股份制公司主要用于理实一体教学、课程实训、综合实训,也用于青年教师的职业能力锻炼,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对接产业,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建筑节能研究所主要培养学生的科研及创新能力,节能研究所的研究成果,一部份节能产品可以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出来,一部份节能研究成果推向社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校内实训基地主要用于学生生产实训、技能鉴定、职业与行业培训、检测与实验、节能产品生产和技术服务等,校外实训基地主要用于学生的知岗、定岗、跟岗、模岗、顶岗等五岗实训。
2.建立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体制机制。(1)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组织机构。在学院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下,充分发挥学院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平台优势,以专业建设决策层、协调层和实施层三个层次校企合作组织机构为主体,以校企项目合作和校企共建专业为纽带,联合湖南建筑业协会、湖南建设人力资源协会、湖南建筑节能协会、湖南建工集团、长沙北极熊节能环保技术有限公司等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下设理事会秘书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建专业建设办公室、校企项目合作办公室等部门。(2)理事会校企责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理事会校企责任主体包括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与合作企业,在管理体系中享有各自的权利,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如学院可聘请成员单位内专业相关的高技能人才、资深技术员、工程专家等担任兼职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等;作为办学主体之一,学院应为合作企业培养建筑节能施工型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成员单位可利用学院完整的教育教学设施和职业培训资源,开办职业教育和培训班等;理事会合作企业也作为办学主体之一(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办学),以资金、设备、技术、人力资源投入学院的专业建设,参与并指导专业建设,共同培养学生,提供实习场所、提供就业岗位,合作技术研发,促进共同发展。(3)校企合作理事会管理机制。建筑工程系校企合作理事会主要管理机制是“四会一制度”:理事大会、常务理事会、系务工作会、系部职工大会、理事会经营和资产管理制度。原则上每年召开一次全体理事会议,至少两次常务理事会,系务工作会不定期召开,系部职工大会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根据三层组织机构的基本职责,制定《建筑工程系校企合作理事会章程》、《建筑工程系校企合作理事会财务和资产管理制度》等制度,规范理事会的管理工作。(4)校企合作理事会运行机制。①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日常运作机制;②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协调机制;③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利益驱动机制;④建立与企业人才需求、转型升级和技术服务需求对接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随着管理体制的健全和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各部门明确自己的职责,落实各项工作,为培养新时期建筑节能型人才打好基础。
3.创新“4+1+1,双园轮转、校企轮换、产学研结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建筑业施工现场管理关键工作岗位的要求,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的递进认知规律组织教学,推行知岗、定岗、跟岗、模岗、顶岗“五岗实习”,按基本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和顶岗能力培养三阶段强化能力培养,深化“4+1+1多学期、三阶段”的“工学交替”教学组织模式改革。
基于深度校企合作机制,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学生交替地在校园理实一体课堂、校内建工园之间“双园轮转”学习,交替地在学校和校外合作企业实训基地之间“校企轮换”学习。建立《双园轮转管理办法》、《校企轮换管理办法》等工学交替管理制度,保障“双园轮转、校企轮换”工学结合运行顺畅。具体教学培养方案如下。
第1~4学期(即4),是基本能力培养阶段。通过《建筑构造与识图》、《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节能基本知识》、《建筑节能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及《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绿色施工》等一系列理实一体化专业课程与第1学期专业认识实习(知岗实习)、第2学期暑期“定岗实习”、第4学期暑期“跟岗实习”及系列独立设置专项能力实训的“工学交替”学习,采用“教、学、做”合一的“任务驱动式”和“项目载体”教学方法,让学生完成建筑业施工现场管理关键工作岗位所需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任务。主要安排学生在校内建工园实训室、生产性实训基地、合作企业项目部施工现场进行实践和实训,并结合企业建筑施工生产任务,对接产业,多出建筑产品或节能产品,达到作品和产品的合一。同时,安排学生星期三和星期五下午在湖南城建建筑节能研究所参与科研工作,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五学期(即1),是综合能力培养阶段。在校内建工园或校外合作企业进行综合实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职业岗位,聘请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模拟自己从事的岗位进行“模岗实习”,为下一阶段的顶岗实习打下基础。
第六学期(即1),是顶岗能力培养阶段。学生到合作企业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施工现场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材料员、资料员及标准员等关键岗位“轮岗顶岗实习”,培养职业岗位行动能力,进一步提升岗位适应能力,更深入熟悉企业生产组织管理和技术的发展应用,更好地发展社会交往能力,实现由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转变,最终实现学生在企业“零距离上岗”。
三、结语
随着中国能源的严重短缺,以及建筑能耗的增大(约占整个国民经济能耗的30%~40%),培养掌握建筑节能技术的人才是开展建筑节能工作的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高职院校将成为专业培养建筑节能施工人才的主要方式。我院致力于在企业、学校、科研单位三方结合的基础上,依托“建工园”平台,实施“4+1+1,双园轮转、校企轮换、产学研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建筑节能施工人才,为国家的建筑节能产业注入更多的新生力量,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筑工业出版社,2012.
[2]涂逢祥.建筑节能(45)[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高职教育作为教育发展中的_种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 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 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必修 课程,是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顶岗实习因为工作 岗位的真实性、能很好地与就业对接。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所 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开展科学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基本能力的一次全面考核。因此,这两个教学环节在高职教育 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研究高职教育的专家、学者对此 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张统华、龚娟等对高职实习顶岗实习的 意义及顶岗实习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进行了探讨;张 雁平、刘晓刚、朱春瑜等人从学生、系部、学院以及实习基地四 个层面对顶岗实习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进行了研究;何辉、宋 萌勃等高职顶岗实习中学生的管理问题和顶岗实习的管理机 制进行了探讨。罗长金、郑永裕等人对高职毕业论文存在的问 题、高职高专毕业论文选题、如何加强毕业论文管理,提高毕业 论文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但是,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完成是 _个系统工程。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的安排、实训基地 的长期有效运行机制、实践教学的系统化管理、实践效果的评 价等研究仍处在探索研究阶段,系统性和规范性较差,缺乏行之 有效的理论和思路进行理性指导。同时,对于不同的专业,顶岗 实习的要求和管理也不尽相同,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建筑工 程技术专业顶岗实习质量更易受学生、指导老师、企业等诸多因 素的影响。目前各个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顶岗实习 与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上仍还存在不少问题。所以,为了 更好地保证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质量,保证高职教育的教学 效果,开展符合建筑工程专业的顶岗实习基地建设与顶岗实习 和毕业设计的管理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本论文从实训基地的建 设,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的安排、管理、考核等方面进行 探讨,为该实践教学阶段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
(一)毕业设计(论文)
在许多高职院校,许多人认为高职学生不适合撰写专业理 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综合性强的毕业设计(论文)。因此对毕业 设计(论文)环节的教学不是太重视,很多只是流于形式。实际 上,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技能开展科学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的一次综合检验。 学生通过完成毕业设计,能进一步强化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毕 业论文大都安排在第五学期,即在完成理论学习后就直接进行 毕业设计。设计时间通常为四周,第五周进行答辩。毕业设计 的内容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某项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方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向);监理规划、监理实施细则(工 程监理专业);工程预算(工程造价专业)。由于学生对项目没 有直观的了解,很多都是在网上下载,通过裁剪、粘贴完成;有 些学生还相互抄袭,无法达到教学的目的。
并且,由于近几年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的不足,学生就业压 力的增大,对于顶岗实习及工作单位还没落实的学生,他们的 很多精力都放在顶岗实习单位的寻找和求职就业上,整天忙于 奔波在各个招聘会中,自然就无法集中精力完成毕业设计;对 于已确定工作单位的学生,受其他同学的影响,投入的精力和 积极性也明显不足。再加上指导教师为考虑就业率,对学生在 毕业设计期间去求职也听之任之,都造成了毕业设计质量的下 降。因此,很有必要对毕业设计时间上的安排进行调整,使其 在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又不影响寻找就业单位。
(二)顶岗实习
以往,顶岗实习的安排是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后进行,加 上第六学期,实习时间一般在26周左右。在顶岗实习的实施 中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顶岗实习单位难落实。近 几年的扩招,加上就业前景较好,大部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类 专业学生数都是三四百人,这给实习单位的安排带来极大地困 难;同时,由于建筑工程的特点,许多施工企业出于对安全的考 虑,把接收学生实习作为一种额外负担。因此,很多学校都是 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实习内容不能保证,与专业对口率 较低。在整个实习期间,许多学生频繁“跳槽”,严重影响了实 习质量。二是指导老师严重不足,每个老师要同时指导一二十 名学生,有的学校还更多,很难真正的完成指导工作。三是管 理不到位。学生实习地分散,再加上没有形成有效合理的管理 方法,学生的整个实习过程基本处于失控状态。四是考核评价 难。多数学校对顶岗实习评价什么、怎么评价、谁来评价都尚 未形成科学的办法。一般是企业寥寥几句评语,教师给成绩,缺乏科学性,没有真实的反映学生实习情况和实习效果,给学 生造成一个实习好坏都一样的错误观念,影响了实习的质量, 最终造成了顶岗实习的效果不理想。
二、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为了改善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的质量,提升学生的工作技 能和就业竞争力,我院在2010年开始对建筑工程类专业的顶 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进行了改革,将这两部分整合为毕业实训环 节,在顶岗实习中完成毕业设计,通过这三年来的实践,取得了 较好的效果。
(一) 教学安排设计
在教学安排上,为了让学生在顶岗实习时具备一定的顶岗 能力,使企业愿意接收学生,不把学生的实习当做一种负担,本 专业安排了两个四周的实习学期及暑期的企业见习。学生自 入学以来,经过第一年的相关课程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单项技 能,如_般建筑材料检测能力、建筑CAD绘图能力、建筑测量 能力等,进行第一次的校内单项技能实习学期及暑期的企业见 习;经过第二年的相关课程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 知识,进行第二次的校内综合实训实习学期及暑期的企业实 习,通过两次校内实训和暑假企业见习的工学交替,学生基本 具备了顶岗实习的能力。在第三学年,学生完成一个月的拓展 课程学习后,改变以往先做毕业设计再进行顶岗实习的安排, 直接就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完成毕业 设计。
将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相结合,整合为毕业实训环节。首 先,学生在十月份就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绝大部分建筑企业都 处在生产高峰期,避免了以往学生在校完成毕业设计后,年底 才能进企业的局面。解决了建筑企业在年底停工,学生无岗可 顶的困境,其次,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能结 合实习的实际工程,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建筑 工程技术专业)、监理规划和监理实施细则(工程监理专业)、工 程预算(工程造价专业)。
(二) 实训基地的建设
为解决实习单位难找的问题,按照互利互惠、共蠃发展的 原则,我院加强了校企合作,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实训基地。首 先和长期与我院合作的、位于扬州及周边地区的建筑企业共建 生产性的项目部,利用教师的科研、技术力量,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同时为企业员工进行技术等相关内容的培训,增 加学院与企业的联系。其次,聘请企业的专家、技术员为学院 校外兼职教师,不断加强校企双方的合作基础。校企合作的企 业也能在顶岗实习的学生中优先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员工,满 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达到真正的双蠃。
(三) 教学过程管理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是顺利实施毕业实训教学环节的关 键。首先,我院制定了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管理办法、顶岗实 习三方协议、顶岗实习安全协议、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教学大 纲、教学安排、学生成绩的评定及指导教师的考核等系列教学 文件。学生在进如企业前就强调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的重要 性,并布置相应的任务和制定目标。其次,学生的顶岗实习基 本由学校安排在校企合作的企业,学生相对集中,便于指导和 管理。第三,采用“双导师”制。除了学校的指导教师外,还聘 请了专业水平高、管理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员担任学生顶岗实 习和毕业设计的校外指导教师。由于是长期合作的企业,指导 教师的积极性与管理经验都相对丰富。同时要求学校的指导 教师与企业的指导教师经常保持联系,并到企业进行巡查,了 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增进师生感情,也能加深学院与企业之间 的关系,实现对学生的共同管理。最后,强化考核体系,提高顶 岗实习质量。
(四) 考核评价
毕业实训环节的最终考核评价由实习过程考核、任务完成 效果以及汇报答辩三个部分组成。过程考核主要由实习单位 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态度、实习效果进行评价。校内指导 教师按照学生根据实习内容完成的实习周记、实习报告、实习 总结,结合实际工程完成的毕业设计以及汇报、答辩情况进行 评价。最后,结合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的评价,综合评定学生 的顶岗实习成绩和毕业设计成绩。
三、结束语
毕业实训环节中的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教育 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重要 过程。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应结合建筑工程自身的专业特 点,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规范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的 安排、管理和考核,使该实践教学环节得到有效的开展和实施, 从而保证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
肖忠平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分析探讨
1. 引言
高职教育(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VC)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国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所差异,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高级的职业技术人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征,决定了实践教学(Practice Teaching, PT)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但是,在实际的职业教育课程中,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却让人担忧,很多课程与实践教学的思路差异较大。所以,高职教育过程中,如何真正的实现实践教学,达到实践教学的预期目标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学的关键问题。本文主要以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为例,通过总结高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Construction Equipment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EET)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高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通过实践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改革两个方面分析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2. 高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高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对于理论教学极为重视,将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一个附属部分,实践教学的目的主要是验证理论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理论内容,提高高职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直观认识,并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应用的能力。另外,在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学生一般是依据教师课堂讲述的操作步骤或者实践指导书给出的标准流程进行实践操作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这样以来,就导致了在高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合理性和系统性缺失。
2.2 高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不严,教学效果考核流于形式。
高职教育中,由于很多历史因素的影响,导致了了实践教学管理不严,教学效果考核流于形式。在高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可以发现很多实践教学课程的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不科学,对于实践教学的效果考察的力度较低。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考核方式和考核力度低于理论教学,一般只要学生参加了实践学习,按照教师的讲解或者实验指导书的规定完成了实践报告,学生都可以得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分数。另外,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中的刚性要求缺失,降低了高职学生参加实践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进而降低了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
3. 高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高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要发挥教学的主观能动性。一般而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要将“教”与“学”双向互动,要重点突出这两方面的主体作用。
另外,由于建筑设备工程技术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中很多课程有一定的交叉,这就要求我们要突破专业的界限,实践教学要求要进行“多学科”和“多专业”的融合。然而,多学科和多专业的交叉融合,需要结合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重授课制度,结合实际的工程操作技术,淡化专业学科之间的界限。
4. 高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分析
高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主要可以分为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以及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两个主要部分,因此本部分分别对于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及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分析阐述。
4.1 高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改革的分析。
高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是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对于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本质上是对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高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中,首先要制定可以增加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方案,优化实践教学课程,提高实践教学的实际学时,推动高职教育培养方案向提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方向进行改革。
高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中,要体现本专业的专业特色。就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而言,该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一般适宜的职业主要有操作员、设计员、技术员以及安装专业的造价员,因此,高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改革要围绕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进行设置,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
4.2 高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的分析。
传统的高职教学在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中,主要是采用的“师徒制度”,这种教学方法限制了现代先进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应该对于传统的“师徒制度”进行改革,创新各种新型教学方法,提高具有启发性教学方法在专业教育中的应用力度。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强化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构建,将一些专业性较强以及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例如《通风空调工程》课程)有机的结合实训基地的教学,。
5. 结束语
高职教学中的实践教学是职业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可以保障和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通过实践教学可以解决理论教学中对于抽象知识的直观认识,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可以提高高职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守督. 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设备工程》课程教学的探讨[J]. 科技致富向导, 2012, (24):95-95.
[2] 赵莹莹, 赵文涛.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探讨[J]. 价值工程, 2012, 31(10):252-252.
[3] 崔秀琴, 吴书雷, 代学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职高专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研究[J]. 中国西部科技:学术, 2007, (10):226-227.
关键词:建筑工程专业;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就目前的建筑工程行业发展情况来开,需要更多的技术综合型人才,而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该项需求,对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加速发展,这项学科的弊端也逐渐暴露,主要涉及施工方法和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的把握、知识面的宽度以及学科综合型的研究等。此外,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存在明显脱轨问题,因此,需要从建筑工程专业教学体制改革入手,提升职业院校建筑工程专业的教学水平。
一、职业院校建筑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程专业的职业教育阶段肩负着为我国建筑行业输送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在培养群体的确定、培养手段的制定方面都有严格要求。为了使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得到满足,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在职业教育阶段,除了要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外,还要注重个人综合素养的提升,使其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重需求。因此,在职业教育阶段要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拓宽他们的知识体系。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职业教育阶段建筑工程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教学方法过于传统
传统的建筑工程专业职业教育授课模式,主要进行教科书的讲解和做练习题为主,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教学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式也与学生的心理特征不相符,使职业教育阶段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所取得的效果不佳。
(二)缺乏严格的教学制度
建筑工程专业职业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学校制度的制定与配合,如果没有完善的教学制度为依托,那么教学活动就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效果。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对教学成果进行考核,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障,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能满足岗位所需,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理想工作。
(三)过度强调理论课,忽视文化课
教育部门有明确要求,对于职业院校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文化课教育,学校开展各类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自身为主体,不能一味的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不重视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但是,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在建筑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加专业课的教学课时,都采用了减少文化课的时间来实现,这使得学生素质的培养受到严重影响,对学生日后的发展非常不利。
(四)教师本身的水平不够高
建筑工程专业的职业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教学指导,师资力量的配备是提升教学的重要保障。而学校在招聘教师时,通常缺乏一套有效的考核标准。教师自身的能力若是不够,那么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学生不能接受到系统的知识体系教育,学生不能够全面的理解建筑工程专业的发展方向,也不能很好的掌握建筑工程专业的相关技能,这将制约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也将使学生的未来发展受到限制。
三、建筑工程专业职业教育课程的实际内容
目前职业教育阶段建筑工程专业的授课体系逐渐向多元化的方向迈进,主要包括以下两点内容。
(一)理论课
理论课的教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其中基础课程主要囊括了职业道德教育、人际交往能力、技能训练等内容;而专业课程的主要内容就是与专业技能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日后就业打好基础。
(二)辅助软件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软件辅助教学日益兴起,这样提升了建筑专业的教学效率,如计算机辅助制图软件,改善以往人工绘制修改的不足,特别是三维绘图软件的应用,将建筑物的直观效果更好的呈现在学生面前。
四、建筑工程专业职业教育课程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继承传统教学方式精髓,借助多媒体教学方式开展多元化教学。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教学案例更加生动的表现出来,通过各类影像资料的应用使传统的教学氛围得到改变。比如在讲授建筑工程技术理论时,可将较为复杂的设计和施工工艺分解为教学动画,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对典型施工工艺和施工技巧有更加系统和全面的认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观看教学视频也可以培养其缜密的思维能力。
(二)实地考察教学现场
由于建筑工程项目的周期性较长以及施工安全和季节性的限制,学校很难组织学生参与到某项工程的整个进程中。建筑施工技术是一门对实践要求较高的课程,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习过程中应该将讲解和练习有机的结合到一起。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增加,各类工程实验室得到了扩建,学生学习的场所也发生了改变,从课堂教学转移到工程实践场,由施工人员进行演练,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其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再根据进展情况给予适当的讲解,对于其中的难点问题可以展开小组讨论。在教学实践课程开展之前,学生要对其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有足够的掌握,实践教学完成后,学生要撰写实训报告,进一步加深理解和巩固教学内容,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获得恰当的运用。
(三)注重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
建筑工程施工测量实践基地的建设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前提。可以对建筑工程进行模拟定位和变形测量,使接受训练的学生具备施工现场所需的测量技能,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满足岗位的多重需求。建设建筑工程资料室,用来存放整个工程项目中所涉及的设计图纸、施工方案、规范文件等资料,为日后的查阅和审查提供方便。建立模型实践操作室,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建筑模型的搭建,加深对建筑物结构的理解;开设钢筋下料实训课,让学生充分掌握钢筋的捆扎技术以及后期的养护工作,并了解钢筋质量检验的相关内容。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培养体系
加强教师的外派培训,让教师到企业中参观,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的专业素养。积极号召教师参与到产学研究中去,提升自身专业实践能力,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对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设立专门的监管体系,主要负责教师实地考察的成果和过程检测,确保工作的落实情况,针对教师的工地实践制定严格的监管程序,促进教师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
(五)创新教材的形式,促进教学改革
建立建筑工程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共享平台,是促进建筑工程教材全面提升的关键。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建设,上传教学资源,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加强信息化建设,鼓励建筑工程专业的教师参与到网络资源的分享中去,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在进行建筑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有效的融入信息技术,使其更好地为建筑工程专业课程改革服务,全面促进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五、结语
在职业教育阶段,对建筑工程专业进行课程改革是涉及范围较广的系统性工程,是一项艰巨且复杂的任务,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应该以建筑工程专业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为依托,选取适合学生实践的工程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全面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深化教学课程改革工作,为更好的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建筑工程人才服务,为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注入远远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任务驱动教学法;工程招投标;合同管理;实践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课程性质、目标及特点
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是工程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工程技术类专业的拓展必修课。从课程体系来看,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属于平台综合课;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揭示了建筑市场的一般规律,建筑市场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及其内在联系,是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建筑业及其建筑市场发展规律的基础;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具有将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的特殊作用,认识建筑市场的发展规律,需要经济学的知识。编制施工方案,需用到工程技术基础知识。编制报价书,需用到工程造价方面的知识。工程承包合同,又是后续工程质量管理、工程进度控制、工程安全管理、工程成本管理等工程项目管理内容的基础;从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对于学生来说,不但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二、就业岗位及其工作过程分析
对于大多数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的学生来说,毕业后将到招标、工程造价咨询、建筑施工企业投标、项目施工管理等单位从事建筑工程招标、投标、施工管理、合同管理等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所需要用到的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知识不尽相同或侧重点不同,对应岗位及其涉及的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知识与能力可以看出,对于高职学生,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所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点,基本上都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得以应用和体现,因此该课程的知识传授完全可以基于工作过程[2]。
三、课程设计的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专业教师在《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偏重理论教学,使课堂气氛比较呆板,显得枯燥乏味,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降低,对学习效果是一个较大的影响。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完成整个课程的学习后,还是只局限在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缺乏实践,针对这类现象,如果我们让学生在校内的本专业课程学习中,以实际工程项目作为实训任务的背景和线索,在实训教学中模拟工程实际设计多个实训任务驱动学生来完成,这将使得学生在校内课程实训中就可以获得一定的项目经历和锻炼一定的专业工作能力[4]。
2.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我院办学模式的要求,按岗位能力设置课程体系,以工程招投标工作流程为项目主线,以招投标任务为载体,按招投标流程分解工作任务,让学生模拟不同角色完成招投标的具体工作任务,将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和教学过程相统一,以任务训练单项技能,先按照建设过程中的各阶段设置相应的任务,用布置学生完成相应的单项技能,再综合各单项技能,训练学生的综合技能,实现教学做合一的工学结合模式。
四、设计内容
本课程采用项目导向进行课程教学。项目导向教学推崇以项目导向或任务驱动课堂教学过程,突
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我们设计以下几个项目:
课程分为三个教学模块,建筑市场认知模块、施工招投标模块、合同管理模块。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都与岗位能力培养紧密结合。
项目一:建筑市场认知模块通过建筑市场认知模块的教学,使学生明确课程的重要性,认识有形的建筑市场及建筑市场的主客体,了解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基本功能及交易各方的行为,体验工程发包与承包以招投标的方式在交易中心完成的过程,掌握交易过程中对主体资格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建筑法律意识和合同意识。
任务1 通过学生分组调研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以调查、问询、请教和收集为主,掌握招投标中心的一般运作程序,并完成调研报告。
项目二:施工招投标模块掌握工程招投标的工作流程与主要工作内容,使学生能编制招标公告、资格预审文件、招标文件、招标公告、资格预审公告、组织投标预备会、编制工程标底、组织开标、评标、评标后中标通知、拟定合同条款、签订合同;使学生能完成投标项目的前期工作,申报资格预审,提交相应保函,编制投标文件。
任务1 选取一个最新的招标工程项目,提供一份完整的电子图纸等资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工程量清单,依照招投标工作流程,完成工程项目从报建,编制资格预审文件、招标公告,结合广联达等软件编制工程量清单,完成招标文件的相关任务,边教、边学、边做,在学生训练的同时,课程组分工完成同一工程完整的招标文件。
任务2 利用同一套图纸资料,让学生完成投标的工作流程,结合工程量清单,用软件编制该工程的工程量清单计价,完成投标文件的投标函与商务标,结合项目施工组织设计与管理课程的知识,完成技术标部分。
任务3 模拟开标、评标与定标,模拟合同签订。根据招标文件规定的开标时间、地点、评标方法等,完成模拟开标、评标与定标,模拟合同签订。
项目三: 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使学生能拟定合同条款,签订工程合同,全面履行合同管理,正确确定索赔事项,编制索赔报告,成功索赔。
任务1设定具体案例,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以集体的智慧完成任务。
五、结语与展望
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建筑市场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的建设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始终把握学科的前沿。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教学能够使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得以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唐钱龙,李玮,基于项目导向的《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教学改革探讨, 职业时空,2010.1
[2] 尉胜伟《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教学初探》中国经贸导刊,2009,(22)
[3] 罗冠鑫,浅谈对《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