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

时间:2022-08-14 04:06: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创设教学情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创设教学情境

第1篇

《国旗国旗真美丽》和欣赏歌曲《国歌》一年级两个相关的教学内容组成。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注重趣味性、直观性和形象性。对事物的理解比较肤浅无法深刻体会“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为了教好这两首歌,我设计一系列的情境教学方法,让学生置身其中体验和感受。在欣赏《国歌》时,起初学生觉得这首歌曲是非常熟悉的,听的时候比较随意,并没有加上一点感彩,后来我设计了一个情境,模拟升旗仪式时的情景,学生的反应就起到了明显的变化。

师:你们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听到过这首歌呢?

生:升旗仪式的时候,奥运会得奖的时候,电视里……

(学生这时的情绪非常激动,一个个都踊跃发言。我就利用学生的这一情绪让学生详细地描绘一下我们中国的体育健儿在获得金牌时,体育健儿的心情是怎样的?你当时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

师:你们从电视里看见我国获得金牌时除了听到国歌,还看到了什么?

生:还有升我们国家的国旗。

师:那这个时候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生:很高兴、很快乐、很兴奋、很激动……

师:那就请你们带着这种心情,我们在这里举行一次升旗仪式。

(放国歌并放升国旗的影片,这时学生的表现就比较庄重,人站得很直,面部表情也很严肃。)

这下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被我激发出来了,一个个都踊跃发言,各自有各自的见解。等讨论完以后再来唱这首歌曲时就完全不一样了,学生的情感融入到了歌曲当中,让歌曲有血有肉,非常丰满。在后来的演唱中学生一直保持着高涨的热情。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引发了我的一些想法:课堂上用的最多且最容易交流感情的是语言。形象生动的语言是启动学生激情

的添加剂。它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领他们去感受音乐,获得真切的美感体验。创设情境是为了让学生在情感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音乐情感,充分利用认识过程的

情感因素,从而收到单纯感知所得不到的

第2篇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作如下设计:

一、复习旧知识创设情境。

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教师: 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图形的面积?

展示课件1:出示以下三个图形(单位:厘米)(图略)列式计算:5×5=25(平方厘米);5×10=50(平方厘米);10×5=50(平方厘米)。

二、通过设“疑”,学生试验创设情境。

教师:如果我们在每个图形中各画一条线段,使每个图形分割成大小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可以怎样画?(发给学生如图的两张纸片)学生实验操作(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裁一裁、比一比、拼一拼、议一议)。

三、通过课件演示实验创设情境(略)。

四、寻求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创设情境。

教师:每个图形中阴影部分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你能算出来吗?怎样算?学生讨论。列式:5×5÷2;5×10÷2;10×5÷2。教师:同学们对照图形与算式,观察一下每个三角形的底分别与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边长,长方形的宽,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师生总结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五、即时训练。

六、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上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外延伸。

测量下面三角形(图略)的一条底边和它对应的高,并计算它们的面积。

1.本课时设计通过复习铺垫、连接自然的方式进入情境1――复习旧知识。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学生熟知的,一开始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排除了学生畏难的心理障碍,也为情境2的思考提供了材料。

2.以疑引思,激发求知欲。情境2――设疑:同学们,如果我们在每个图形中各画一条线段,使每个图形分割成大小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可以怎样画?不会换的学生,激起了他的求知欲,会画的学生则跃跃欲试,自豪感油然而生。

3.动静结合,激发兴趣。情境3――实验与演示实验,学生动手实验和演示动态的课件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因素,在情境2设疑的基础上,开展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裁一裁、比一比、拼一拼、画一画等认识活动,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件二的动态演示,激发了学生兴趣,同时也验证了学生的试验结果,为新知识的探求奠定了基础。

第3篇

摘要: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将特定的生活情境巧妙融入课堂,实现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酿造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可以说,情境教学成了促使儿童生动活泼学习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采取举例的论证方式,对组织讨论、课件再现、联系生活、音美配合、师情感染五种教学情境创设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教学 情境 创设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热情的重要手段。基于教学情境在小学教学中发挥出来的积极作用,创设有效的情境便成了广大教师追求的目标和乐于采用的教学手段。情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事件场景,创设情境就是要求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件或场景灵活引入课堂,将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的情境中,使学生产生联想,与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碰撞,促使其产生好奇和疑问,从而产生~种心理困境和心理需求,从而主动进行探索学习。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创设好的教学情境,采用以下几种方法,通常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1、组织讨论法。讨论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它的效果是单纯讲授所不能替代的。课堂讲授适当组织讨论,可以创造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积极和谐气氛。比如在教学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求法时,出示图形后先让学生讨论,在大家充分发言后,教师再因势利导,或赞成其解题思路,或纠正其错误的想法,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贵在参与,可较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课件再现法。把教材中抽象的过程或枯燥无味的教材内容用课件展示出来,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如讲授《称象》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先做好课件把曹冲称象的过程演示给学生看。这样学生就形象感知了曹冲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来称象的,并且在欢快的气氛中理解了称象的过程。

3、联系生活法。生活,是学生最直接体验,最感兴趣的。课堂教学中适当联系生活,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小学教师在教学时,紧密联系生活,对于提高教学水平显得更为重要。

4、音美配合法。利用音乐、美术来配合讲授,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充分发挥音乐、美术的美感作用。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创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寓教于乐,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5、师情感染法。常言说,情感、情感,以情感情。这是人际关系中常用的方法,也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常见的方法。比如有位教师讲《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首先自己满怀对的无限悼念之情,吟咏课文,读到悲痛处时,教师不禁落泪不止。她的情绪感染了学生,学生立即进入角色,教学效果非常突出。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除了灵活运用以上几种方法外,还应注意三点:一是准确把握教材的情感基调和实质性内容,这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二是准确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这是驾驭课堂教学情境的关键;三是设身处地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将组织讨论、课件再现、联系生活、音美配合、师情感染五种方法充分展现并有机结合到课堂上,再熟练把握教材的情感基调和实质性内容,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寓情于教,就能够创设出适合各种课堂教学要求的教学情境。

第4篇

关键词:教学情境;幼儿;学习效果

所谓教学情境,实质就是幼儿的“学习情境”。简要地说,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情境进行教学活动。情境中的“情”是学习者的情绪、情感与体验;“境”是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能“置身其中”的场景。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并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态度。以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切入点展开研究,以下是我们中班故事《蘑菇房子》的园本教研活动。

一、境中激“趣”——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深刻指出:“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儿童年龄小,经验有限,生活中的形象再现得越明显、越具体,对他们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适宜的教学情境,能让幼儿产生话题,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情感共鸣。在创设情境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善于观察和发现幼儿感兴趣的内

容,才能让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受到幼儿的喜欢,从而达到让幼儿交流语言、互动学习的效果。可见,适宜的教学情境能大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在中班语言《蘑菇房子》中,教师准备的大大蘑菇房子,加上简短的语言“今天有许多小动物会到蘑菇房子里来玩”,就将幼儿带入了游戏的情境中,一下子就将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了。

二、境中求“真”——丰富幼儿的学习知识

教学情境的重要特点是直观、形象,但它绝不等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情境教学给幼儿提供了一个能“置身其中”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幼儿主动学习知识,成为活动的主人。在与情境相互的作用中,幼儿得到了情绪、情感的体验,丰富了幼儿的学习经验与知识,获得了学习能力的发展。而幼儿的语言能力也随之发展起来。故事表演不失为一个融教育与情境的多角度的语言环境。在《蘑菇房子》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分角色完整表演、肢体表演故事部分内容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幼儿既掌握了故事的基本对话,丰富了幼儿的语言知识,又使幼儿得到了运用语言的机会,更获得学习的快乐的体验。又如,在引出每一位小客人的时候,我一改传统的出示图片的方法,将三种小动物的形象配上朗朗上口的儿歌,并以现场作画的方式展现在幼儿面前,幼儿不仅兴致盎然,学会了故事的基本内容,而且还领略了几种动物绘画方面的技巧与知识,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三、境中生“情”——提高幼儿的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幼儿一种知识,不如让幼儿学会怎样学习。一个好的教学情境不仅能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更能够让幼儿掌握学习的方法。当幼儿置身于适宜的教学情境中时,能唤醒幼儿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并将已有的旧经验与新知识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的联系,从中获得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如幼儿了解了小熊的外貌特征,在请出客人小象时,幼儿发现了两种小动物相同的地方都是“胖胖的脑袋、胖胖的身体、胖胖的手臂、胖胖的腿”,不同的地方就是“一个耳朵大,鼻子长,另一个耳朵圆圆,眼睛小小”。又如:因为有了小母鸡与蘑菇房子对话的经验,幼儿用模仿对话句式的方式,轻松掌握了小熊、小象与蘑菇房子的对话。教学情境把幼儿原有的经验、知识变成了新经验、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情境教学中,幼儿不再是被动的模仿者、观察者、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真正的主人。

四、境中悟“美”——萌发幼儿的学习灵感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为幼儿创设一种宽松、自主、民主的气氛,让他们能够自由思索、大胆想象、主动实践,才能萌发大多数幼儿的创造力,并使大多数幼儿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在课堂的教与学互动中,包含了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情境的互动。理想的教学情境是幼儿萌发创造灵感的平台。创设情境不应该为热闹而创设,这样的情境会给幼儿造成教学上的指向不明。情境教学应该追求“简单、真实、自然、有效”。在语言活动《蘑菇房子》中,教师的教学准备非常简单,只有图片蘑菇房子、1支粉笔、1支记号笔。当教师把小动物手中的礼物以现场绘画的方式展现在幼儿面前时,虽然只有单调的黑白色,但幼儿却展开了无尽的想象:鲜红的草莓、美妙的音乐、优美的舞蹈……当幼儿给小狐狸想出好主意的时候,教师添画上心形,蘑菇房子仿佛真的升起无数爱心,那一刻,幼儿仿佛身临其境,想象的灵感不断萌发,愈加丰富。

总之,教师要认识到情境教学在幼儿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

第5篇

关键词: 激活情境 丰富情境 优化情境 拓展情境 活跃情境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改革的根本是提高民族素质,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据此,英语教学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改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学中过分重视语法、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去情景化”教学方法,强调以“情景”为教学平台,让学生通过语言体验、情感交流的方式来学习语言。脱离了情境,语言就难以恰当的表述,难以发挥其进行交际活动的作用。现实的语言环境是学好语言的关键所在,生动有趣的语言情境能唤起学生的学习情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喜欢英语,爱学英语。正如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所言:“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因此,英语教学必须从实际的情境出发,积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喜学、乐学,始终保持英语学习的兴趣。

一、利用课前热身、新课导入激活情境

课前的热身对一堂课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激发学生整堂课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原动力,让学生在心情愉快、趣味盎然的环境中学习,既可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又可提高学习效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学习、去思考,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课前教师应准备一些轻松的英文歌曲放给学生听,或听一些有趣的英文小故事等,让学生从汉语的思维轻松地转向英语思维,为课上英语交际做好准备,使学生进入英语学习状态。在新课的导入中,呈现语言材料前,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创设新颖可信的情景,由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过渡到课本所展现的情景中。比如在讲环境保护时,课前导入我先用幻灯呈现一些优美地方的美丽风景,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接着呈现这些地方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现代化的发展,出现一系列污染现象,让学生自己总结看到的现象并比较这些地方的前后变化,引出话题环境保护。学生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兴趣也高涨,话题也有了拓展的地方,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丰富情境

21世纪的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新《课标》中就现代教育技术也提出了明确的建议与要求:利用音像和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个性化学习。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英语教学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持,使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有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尽可能真实的语言情境,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喜闻乐见,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在课堂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设备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创设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的情境,让学生走入情境、理解情境、表演情境,以此突破语言关。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更容易进入角色,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还有在进行课文教授时,可以从网上下载英语材料、采用自制课件来进行教学,通过声、光、电的完美结合,用生动形象、真实的画面、优美动人的语言和音乐,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刺激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

三、精选教学方法优化情境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求,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教学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学生就会去注意教师教学以外的事物。凡是能激发学生喜爱学习英语的方法,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采用,而使学生厌恶学习英语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坚决予以摒弃。由于英语教材中每课课型、题材、体裁、内容、风格不尽相同,因此每课的具体教法也应课而异,而不应落入固定的模式。根据心理学、生理学的特点,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神经总是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单一的练习和节奏造成单一的神经刺激,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的下降。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坚持多用英语组织教学,开辟英语语言环境,再配以大量的感性材料和电化教学手段,多给学生提供英语对话、表演、朗读的机会和时间,组织科学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学好英语,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组织各种活动拓展情境

为了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能进行大量的语言技能训练,并发展成为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只有让课堂向学生的生活靠得更紧一些。所以我们平时不能把丰富有趣的教学完全拘泥于单调无味的课堂,而要通过各种新奇的方式将课堂布置成“超市”、“公园”等,将课堂活动生活化,将课堂布置得五彩缤纷,以提高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英语应用的能力。如学“Shopping”一课,我将课堂布置成超市,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买卖文具、零食、衣服等,并物归其所有。这样每个学生都感到真实亲切,运用起来显得驾轻就熟,因而参与英语活动的积极性相当高,有效地锻炼了他们的英语实践能力。另外,配合教学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一些课外活动,不但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丰富学生的课外文化,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动口、动笔、动手和动脑能力的培养,开发学生智力,提高交际能力。活动时应把握活动的难易程度,让学生在活动中有事可做、有话可说,并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我能做,我会做、我要做”。真的达到了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活动场地,课外成为锻炼学生的活动场所。

五、以积极的鼓励评价活跃情境

美国心理学家波特尔说:“要使学生取得好成绩,首先要有激励,即利用精神上获得的满足激发他们的行为、动机;其次是通过成功的激励,激发出高度的积极性,从而去努力学习。”可见,教师的信任和鼓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求知欲的产生,因此每当学生有了进步时,我就会使用“Good.”“Better.”“Best.”“You’re clever.”“You’re right.”等表扬语言给予鼓励;或用微笑、用全班同学的掌声等方式进行鼓励,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积极、肯定的情感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学习的热情也越发高涨。

当然,英浯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多途径、多渠道的,每位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特点,去创设一套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情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与学完美的艺术结合。

参考文献:

[1]任志娟.基于情境学习的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中学外语教与学,2005.6.

第6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激趣;教学;策略

讲解、运算、题海战术构成了数学教学的僵化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的数学课堂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数学课堂缺少生趣,学生的生命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学习主动性受到扼制与抹杀,数学教学质量与效率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新课改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清新的气息,其倡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生命个性的尊重. 数学是逻辑性与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激趣教学策略贴近初中学生的知识认知规律,以兴趣作为学习的强大驱动力,更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与素养.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趣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在生活数学问题积累的基础上,才形成了以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数学学科. 生活情境是学生所熟悉的,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引入生活情境,能够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与兴趣.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知,生活化的情境能够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完成新知的建构. 例如学习“圆”的过程中,教师从生活出发创设情境:为什么自行车的车轮是圆形的?为什么不做成正方形或者是长方形呢?学生被这些生活问题所吸引. 教师又问为什么车轮也不做成椭圆形呢?学生们说这样在行进的时候就会形成高低不一的颠簸状态. 学生回到生活实际中去观察与思考,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以数学的观点去解释:因为圆心到圆上各点的距离都相等. 再如在讲解平行线一节时,教师让学生观察铁路的两条铁轨的特点,观察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平行现象,使学生对平行线的性质有了更充分的了解. 可见,通过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吸引学生,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出发饶有兴致地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趣

以问题为中心促使学生产生探究兴趣、激发探究欲望,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要义也是重要教学手段. 但是传统数学“输液”式的教师讲解与灌输,致使学生缺乏产生问题意识的土壤. 无问题意识也就产生不了探究的动力与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使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促使学生深入探究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一节内容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要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不需要爬上旗杆,能在地面上就得知旗杆的高度吗?应该如何测量?这种富有挑战与兴趣的问题,会促进学生思考,通过思考利用所学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再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师问学生:到影院去看电影,是通过哪些数据来找到自己的座位的?学生回答,是通过几排、几列两个数字找到自己的座位. 学生通过在电影院找座位的过程,理解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与有序实数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在数学教学中,注重挖掘引发学生兴趣的数学知识点,可以使兴趣成为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动力,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创设操作情境激趣

数学是一门融实践性与抽象性于一体的学科. 而数学知识的直观呈现可以使数学知识简单化.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操作情境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实践,在实践中发现数学知识、建构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乘方运算这一知识点时,教师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对折,反复对折几次后,教师问学生:如果这张纸的厚度为0.03毫米,我们把这张纸对折32次,这张纸有多厚呢?有的同学猜测有课桌那么高,还有的猜测有教室那么高,还有的说有教学楼那么高.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有的同学能够思考列出算式:0.03 × 232 ,当学生通过运算得出其高度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时,都感到非常惊讶,学生也从中体会到乘方的意义. 在学习“三角形外角和定理”时,笔者让学生通过自制的纸质三角形用剪刀将不相邻的两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剪下来,摆在一起,其构成的角正好与三角形的外角重合,从而得出“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定理,然后让学生进行证明就显得更加直观了.

四、创设评价情境激趣

新课改提倡生本课堂理念,其基本要求就是使学生全员参与教学过程. 但是我们平日所重视的是单一的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并且只偏重于知识的探究,教师是课堂评价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听从评价的群体,扼制了学生主体效能的发挥. 因此,笔者在教学中采取多元评价的方式,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发现对方数学学习中的优势,并通过交流实现经验的互补与技能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图像”一节时,课堂上部分同学感觉知识比较抽象,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而班上有一名同学在课堂反应相当快捷,知识接受得快,并且能够准确完成相关题目. 小组内的学生对他的表现进行了肯定性评价,并且向他“取经”,这名学生说:“我课外通过网络学习、查询,并且看了课外教辅书,对这部分知识有了很好的了解,我将不明白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重点听自己课外学习中的疑难点,因此,这部分知识我在课堂上掌握起来就比较轻松”. 课堂学生之间不限于对某个知识点的交流,更可贵的是学习方法与技能方面的交流,有助于学生对优秀同学的学习方法产生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提升数学能力.

总之,初中学生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使数学知识趣味化、直观化与简单化,使兴趣成为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与探究,提升合作能力与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创设故事情境

    青少年大都喜欢听故事。在教学中,教师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述一些历史事实、名人轶事等,很容易使他们溶入故事情境之中,徐徐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新知识的渴望性。

    如讲 “传染病”这节课时,给学生介绍生物史上发生过的这样一件感人事实;在南太平洋海茂密的热带丛林里,隐藏着一个美丽的小岛国----费德希岛。岛上居民们世世代代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几乎与世隔绝的田园生活。1875年,费得希国王带着家属去澳大利亚旅行。归来的路上王子突然病倒了,患的是澳洲大陆上每个孩子都没得过的传染病----“麻疹”。国王和家属回到小岛上后,由于这里的居民毫无抵抗力,麻疹便在岛上横行无阻地流行起来。很短时间内,小小岛国居然增加了四千多个坟墓,死了全岛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传染病为什么能够流行呢?今后我们遇到传染病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娓娓动听的故事,吸引了学生注意力,也造成悬念,学生急于知道答案,为讲解新知识铺平了道路。

    二、创设谜语情境

    谜语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启发智力的潜在因素。中学生活泼好动,喜欢猜谜语。课堂上,教师适当出一些通俗易懂的谜语让学生猜,一方面寓教于乐,调动广大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保持一种乐学情绪,另一方面也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如讲 “原生动物门”这节课时,先让同学们猜谜语,“小小鞋儿水中漂,满身遍体长纤毛,显微镜下细细看,扭转身子倒着跑”(打一动物)。当老师念完谜面时,教室里立即沸腾起来,同学们争先恐后发言。当找到答案时,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原生动物门的代表动物----草履虫被烘托出来。同学们很快对草履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带着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之中。

    三、创设歌谣情境

    歌谣语言精练、优美,想象丰富,贴切、琅琅上口,带有诗情画意之感。学生喜爱听,也喜爱传诵。因此,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歌谣来创设情境,有助于激发学习情感,提高课堂效果。

    如讲 “节肢动物门”蝗虫这节课时,先采用歌谣来教学。“蝗虫,蝗虫;象条凶龙。凶龙一过,十家九穷。”同学们的情绪迅速被调动起来,个个议论纷纷,昔日的蝗灾仿佛就在大家眼前。“蝗灾每爆发一次,成片的庄稼颗粒无收,草地被毁。给人类和家畜带来可怕的灾难。如何才能有效地控制和消灭蝗虫?这就需要我们从蝗虫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学起。”同学们的兴奋点立即转移到新课当中。在他们积极有效的配合下,教师圆满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四、创设音乐情境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 “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重要的多。”在各门艺术中,最富通感功能的要数音乐,它以独特的音符、旋律、节奏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往往使人屏气入境,由境生情,情感交融,乐趣无穷。

    如讲 “生殖”这节课时,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曲子。在悠扬、舒缓的乐曲声中,同学们渐渐随唱起来。音乐停止后,教师问道;“同学们刚才听的是什么曲子?”同学们踊跃回答;“世上只有妈妈好。”“对,妈妈是伟大的,我们每人都有一个好妈妈,她为了我们能够好好 学习 而不辞劳苦地工作着,耕耘着。可谁知道自己的生命是怎样在母体内形成呢?”本节课把音乐同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为课堂教学创造了一个和谐、庄严、美好的学习氛围,而且加强了德育功能。

    五、创设直观教学情境

    教师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如实物、挂图、模型、投影、录相等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可以把知识由静止化为动态,由深奥化为浅显,由抽象化为具体。从而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使其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如讲 “鸟类的多样性”这节课时,课前,教师把鸟的挂图张贴在墙壁上,鸟的模型放在窗台上。当同学们一走进实验室看到有的鸟在空中翱翔,有的鸟在陆地上奔跑,有的鸟在水中嬉戏,仿佛进入鸟的天堂。大脑马上兴奋起来,许多疑问随即产生:“这是什么鸟?”“这些鸟的嘴为什么有的、有尖的?”“这种鸟的翅膀这么长,是不是飞的最快最高的鸟?”在同学们质疑问难中,鸟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相适应的教学目标逐渐暴露,并且在教师的启发下得以实现,本节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创设实验情境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去观察、思考、想象和推理,从中发现和掌握其规律。整个实验过程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又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如学完根、茎、叶几章之后,教师为学生创设如下一个实验情境:一个地方因遭受洪涝灾害,水被污染,不能饮用,请你制取少量的饮用水。下一节生物课时,有的同学带来了红薯、土豆等变态根、变态茎榨取的汁液;有的同学带来了甘蔗、仙人掌等榨取的汁液;还有的同学带来了在太阳下把塑料袋罩在盆栽的植物上,利用蒸腾作用制取的水。通过这个实验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把学过的知识得以巩固和利用,并且发挥了他们的智慧和提高了他们的生存能力。

    七、创设 “角色”情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台上站,学生台下看。这种模式严重阻碍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干扰学生的主体地位。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 “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们的手和手指接触到创造性劳动时,他们对知识才会觉醒起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的“角色”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深刻变化。正由“观众”走向“演员”。教师应为他们提供大量自我发挥,自我表现的机会,争取让教师的讲台变成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

    如讲 “骨折和骨折的急救”时,教师让一名同学充当“运动员”的角色,在跑步过程中,突然摔伤了,并且发生骨折,发出“哎吆、哎吆”的痛苦叫声。然后找两名同学拌演“急救队员”的角色,赶快拿着准备好的棉花、纱布、夹板和绷带为“伤员”进行包扎。在惟妙惟肖的表演中,同学们轻轻松松学到了急救知识,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了学习动力。

    八、创设课外活动情境

第8篇

[关键词]新课程 新理念 教学情境 激活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实现:①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②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③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认识到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我们教师给学生的应是方法库、工具库,我们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尽量采用“创设生活情境――提出现实问题一一探究知识规律一一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努力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学是与一定的问题情境相联系的,在问题情境下学习可以使个体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积极的情绪,促进学生的潜能发展,从而使学习者更好的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同化”、“顺应”从而达到一定意义上的建构,在教学中,应使学习者明确所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如何寻求解决的策略及如何应用:明确所学知识是发展的,从而使所学知识网络化,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在好的问题情境下主动建构新知识,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具有现实意义、富有挑战性、又具有层次性的数学情境性问题,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方面有很大的作用,这样的教学又具有趣味性,学生能在自然而然中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本人经一段时间的教学,感悟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创设以下几种类型的情境性问题:

一、创设生活情境,给学生联想的空间

数学新教材源于生活,最终又为了服务于生活,主要是为了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新教材注重实际,贴近生活,从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人手,使知识的发生过程更为自然,有水到渠成的功效,对于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留意周围的事态,热爱生活,热爱知识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因而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效果。例如,教学《有理数》这部分教学中,本人有这样的认识,初中数学中,关于“数”的教学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有理数的教学,二是实数的教学。有理数是中学数学的基础,而实数是有理数的扩展。有理数的教学安排在初中一年级第一册的第二章,它是小学数学向中学数学的过渡。教材首先从实例出发,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引入了负数,接着建立了一套有理数的概念,并运用数形结合的观点,用数轴表示有理数及有理数的绝对值,并介绍了比较有理数大小的方法。

为了使年龄较小的初一学生顺利接受并在头脑中建立有理数的概念,必须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除了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例子人手,用实例指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帮助学生理解“相反意义的量”之外,还应该在“0”上下些工夫D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学生易把0认为是正数,或认为0就表示“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归谬法”帮助学生认识0――

师:0表示什么?

生:0表示没有。

师:收听过天气预报吗?

生:听过。

师:如果说今天最高温度是O℃,那么也表示没有温度吗?

生:…---

师:显然,“0”可以表示没有的意思,但“9”还可以表示更多的意义:在十进制中,表示某个数位上的数缺位。例如105表示出十位上一个单位都没有,即十位上缺位。

“0”是一个整数,也是一个偶数。零与正整数、负整数组成整数集合。

“0”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量。例如,0℃不是表示没有温度,而是像零上3℃一样,有着一个确定的温度。又如,在海拔高度上,某地高度是0米不是表示没有高度,而是表示与海平面一样的高度。比如我国的珠穆朗玛峰,海拔是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它表示的是高于海平面8848.13米。而据科学探测,在海平面以下,最深处达10000多米,相当于珠穆朗玛峰加上富士山的高度。

这样形象地解释,学生自然印象深刻。在课的结束部分,再让学生分组讨论现实生活中的哪些情境可以看作0,以达到对所学知识得以检验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到今天的数学课真有意思,O不仅仅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更多的意义。我以后要好好学习数学,由此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又如进行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的“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运用大量生活中的建设图片,如美国的白宫、世贸大厦,深圳的发展大厦、地王大厦、香格里拉酒店…让学生感受到几何体的美、数学的美,由此而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欲望。在认识几何体时,可以问学生圆锥象啥?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有蛋筒、麦堆、导弹头、蒙古包顶、羽毛球……,问学生圆柱象啥?学生会答:象易拉罐、杯子、花瓶、薯片筒、甚至会说象肠子;’生物里的圆柱形细胞……等,这样上课课堂气氛会很活跃,能收到来自学生的大量的认知反馈信息,也能及时地反映学生的认知不足或偏差,同时更能极大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的创造力。

二、创设游戏情境,给学生愉悦的空间

学生特别是初一学生,在他们心目中自己只比小学生大了一点点,上课时有好多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稳定性差,分配注意的能力较差,教师可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及增强学习效果,实现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如进行《整式的加减》这部分教学中同类项的概念时,我创设这样一个找同类项的游戏:课前准备几张写有单项式的卡片,其中有几组是同类项,把这些卡片一一分给学生,每人一张,然后按同类项作为朋友的规则进行找朋友游戏。通过活动发现学生对这种活动比较感兴趣,积极参与的意识很强,由活动而使

学生较快地接受知识。

在进行“代数式的值”教学时设置了这样一个游戏:请四个学生上台,第一个同学任意报一个数给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把这个数加1传给第三个同学,第三个同学再把听到的数平方后传给第四个同学,第四个同学再把听到的数减去1报出答案。注意:其余同学均为裁判。然而借助游戏让学生共同讨论,合作交流出这样一个结论:xx+1(x+1)2(x+1)2-1,上面我们第一个同学报的数其实为x的一个值,第二个同学报的数其实为(x+1)的值,第三个同学报的数其实为(x+1)2的值,第四个同学报的数其实为(x+1)2-1的值,给学生以趣味感,又有水到渠成的自然感,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轻松愉快中掌握了知识。

三、创设实践情境,给学生动手的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相似数学和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为此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力求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内容,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如进行《图形的初步认识》中“由立体图形到视图”的教学时,可设置这样一个情境性问题:课始可在课桌上放一样前后左右看到的形状都不一样-一件实物品,请四个学生从四个不同的方向看,把看到的不同图形在黑板上画出来,从而体会到从不同的方向看一件物品看到的效果不一样,由此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学生产生学习动机。

在平时布置作业时,可让学生设计些美丽的图案;为父母设计家庭投资方案;寻找、收集、整理一些统计图,从中尽可能地多获取信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是多么的接近,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创新的思维。

四、创设发现情境,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不是都让学生去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去发现,这种发现本身就是创造。由于数学课程内容是现实的,并且“过程”要成为课堂内容的一部分,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的方式和以练习为主的方式了,课程内容本身就要求有意义的学习方式,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自主实践、亲身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同学的想法。如在进行《图形的初步认识》中的“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的教学时,教师不断地引导学生通过对各种形状盒子沿某一棱剪开的大量实践,再通过多种规则展开图形的折叠使学生对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由感性上的认识发展到理性上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先想象另外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然后再让学生折纸验证。这种发现不仅仅是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知识的获得,主要还是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同时电是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

又如进行找规律教学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火柴棒摆图形”:用5根火柴棒摆一个梯形,再用4根火柴棒在第一个梯形旁拼第二个梯形,用同样的方法拼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直至第n个共需多少根火柴棒?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火柴棒的搭建去寻找规律:搭好第二个共用了(5+4)根火柴,搭好第三个共用(5+4+4)根火柴,搭好第四个共用(5+4+4+4)根火柴……,这样结论又就显而易见了,问题也就解决了。

五、创设故事情境,给学生探索的空间

学生都很喜欢听故事,而且还可以从故事中得到更多的数学启示。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个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象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这个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一格放l粒,第二放2粒,第三放4粒,第四放8粒,第五放16粒……,一直到第64格。”国王听后哈哈大笑道:“你真傻,你只要这么一点米粒。”大臣说:“我就只怕你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的米!”结果国王上当了,国库里根本就拿不出这么多的米。你知道到底要多少米吗?学生听后感到深不可测,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意识得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定能大增。

六、创设诗画、音乐情境。给学生审美的空间

本人曾经听一位有一定知名度的教师在进行“画立体图形”中的“由立体图形由视图”一课教学时,她上课一开始在多媒体屏幕上显示出庐山的美丽景色,然后引导学生背诵著名诗人苏轼的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样处理学生真是大开眼界,马上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用此方法来创设情境,真是恰到好处。还有一位老师他在上“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一课时一开始就播放钢琴曲《秋日的私语》,由此而使学生感受到现在外面的世界真好是秋游的大好时光,内心深处产生好想秋游的感觉,由此脑海中即会浮现出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如此的多娇,各种各样、形式不一的建筑物等着我们去参观,果园里各种形状果实笑弯了腰,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和我们的数学是多么的贴近,我们学生应该学好数学去建设我们的家园,报效祖国。这样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使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

七、创设挑战性情境,给学生创新的空间

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教学时,教师可以出示这样一个题目:有一张厚度为0.1mm的报纸,将它对折1次后厚度为0.1×2mm,对折30次后厚度为多少mm?,试与珠穆朗玛峰比二下哪个更高?告诉学生对折以后报纸的厚度远远高于珠玛朗玛峰的高度。学生非常}京奇,并进行了计算验证,教师的结论是正确的。但用小学时的方法去记实在太麻烦对此,是否有另外的办法呢?学生非常疑惑,由此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学生纷纷想知道诀窍是什么,到底如何计算。,学生就会在充满渴望的求知欲中进行有目的地学习,收效非常好。

实践表明,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教材及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给以恰到好处的点拨,关键在于创设适当的教学问题情境,做到由以前的“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到新教材的“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抄的改变,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策略,并通过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教学等方式进行探究、验证,最后归纳出数学规律性结果,通过发展性情境问题使学生所学得以初步应用,课后通过创设实践情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得以升华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语言

思想品德教材是以讲故事为基本线索,从故事中阐明道理,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 行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故事讲得如何,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效果。教师要上好思想品 德课,就需要在掌握大纲要点和教材重点的基础上,分析和研究故事的情节和人物思想感情及心理,在讲述时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造性地反映教材中的情感,动之以情,为进而晓之以理、导之以行铺平道路。

二、表演

有些课文的戏剧性是较强的。对这样的课,让学生扮角色表演,效果会更好。教师指导小演员体会课文中 角色的形象,恰如其分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这对小演员和小观众都会受到启发和教育。这种作用常常是教 师语言阐述所起不到的。如《爱清洁讲卫生》、《今日事今日毕》、《独立完成作业》等,都适合用这种形式 。

三、音影

这主要是指放录音、放影片,播放歌曲、播放故事,通过音响和屏幕把与课文有密切关系的故事、歌曲传 授给学生,使学生的心理随着屏幕上辗转起伏的故事情节产生共鸣,以强化主题教育。如教《坚持民族气节》 一文,我把课文改写成小故事,在课堂上,一边用录音机播这个故事,一边用投影仪放表现爱国英雄苏武的崇 高民族气节和坚贞不屈精神的影片,把学生引入对爱国英雄苏武无限崇敬、对匈奴王单于无比憎恨的气氛之中 ,从而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这时,录音机里响起了《苏武牧羊》的歌声,这悲壮而豪迈的歌声把学生的情 感带到了最高境界,增长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并决心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学习。

四、实物

教师让学生感受实物的形象,并让学生注意观察,强化感知,再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想象力,从而使 学生悟出道理。如教《尊敬老师》一文,老师点燃一支红烛,让学生仔细观察后说:“大家仔细看一看,想一 想,老师刚才点燃的红烛具有什么品质呢?”学生很快地明白了“红烛具有燃烧自己而照亮别人的高贵品格” ,并进一步通过联想,悟出了“红烛的品质就是教师的品质”的道理,在随后召开的诗歌朗诵会上,学生积极 地上台表演节目,歌颂了教师的崇高精神和品质。最后齐唱“风啊,您不要吹”的尊师歌。这样,课堂气氛相 当活跃,学生不仅进一步明确亲爱的老师是无私的红烛,光荣的园丁,而且加深了对老师的尊敬之情,从而做 到尊敬老师,听从老师的教导,对老师有礼貌。

五、图画

第10篇

关键词:原生态 情境创设 高中物理

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相比更枯燥无味,更深奥、难懂,逻辑性更强,对学生的思维要求更高,当然就需要用更好的教学方式构建物理课堂。很多高中教师都发表了关于如何创设高中物理情境教学的观点,有不少观点很新颖,很有创新精神,但是也有不少过于浮夸,脱离实际,因此个人觉得物理课堂情境创设要“原生态”。

一、基于生活,诱发求知欲

物理在小学也称自然或科学,也就是说我们的研究方向是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那么从学生身边出发,建立生活中的物理模型可以帮助学生迅速产生探究欲望,学习热情,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科学的探索精神。

例如:在讲诉“质点”这个概念的时候,可以提出问题:探究某某同学从家到学校所花的时间的时候,需不需要探究这个学生是左脚先踏入学校大门的还是右脚先踏入家门的?如果不要,那么为什么不要呢?这时候的人可以看成什么呢?在讲“速度的合成与分解时”可以提示学生下雨天在汽车内看到雨点是竖直下落的吗?

二、讲述故事,引导正确人生观

物理是建立在前人不断探究,摸索,打破,完善的基础之上的,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曾说过“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对物理学发展史、物理学家认真探索,不畏强权,反复研究,从不放弃的讲诉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探索精神和永不言弃的努力生活方式。

例如:在讲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时,可以顺带告诉学生,自1820年至1831年的十多年间中,当时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如安培、菲涅耳、阿拉果、德拉里夫等一大批科学家都投身于探索磁与电的关系之中,他们用很强的各种磁场试图产生电流,但均无结果,只有法拉第没有放弃,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成功得出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鼓励学生即使学习的内容再深奥、复杂都不能放弃。

三、游戏课堂,引爆学习热情

寓娱于学,学乐结合,是快乐教育,快乐学习的最高境界,想要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热点,情感的兴奋点,要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原生态”物理情境创设要求我们做到真的激发学生热情,学生兴趣,不是让学生装模作样,也不能浮于表面,浮于形式。学生喜欢玩,我们就要一起“玩”,“玩学习”,且要玩出水平。

例如:在讲解《万有引力章末复习》时,采取了娱乐节目“一站到底”的变形游戏,先选出愿意站台的学生,然后其他学生轮番轰击直到其下台为止,最后从站的时间长短决出冠军、亚军、季军,发予奖励。

四、自主动手,共建物理情境:

实验是物理现象发现、研究、探索、验证、促发的基础,实验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关键。实验教学很容易变成教师拉着学生做,帮着学生完成,学生只是得到大概的数据,然后通过数据计算验证,这样的实验教学太流于形式了,并不能帮助学生。“原生态”实验教学情境要不仅帮助学生掌握该讲的实验,还要能够激发学生设计实验的兴趣,自主动手的能力,科学的实验探索精神。

例如:在做“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时,可以引导学生这个实验器材还可以测量什么物理量,还可以涉及哪些知识、原理的验证(如测空气阻力,重物下落过程中产生的内能,验证牛顿第二定律,验证动能定理等);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比如多给一些实验器材,还可以用什么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在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数据处理,结果验证的讨论中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逻辑归谬”,探索习题情境

“逻辑归谬法”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手段,是指从某一角度推演下去,得到一个与初衷或原理相悖的结论。这在数学中常用,是一种解题方法。我们用这种方法来上物理习题课,也就是说先收集大量的学生错题,将其中一些犯了逻辑错误的且属于同一章知识点的习题放到一起,打印出来,拿出其中一道用“逻辑归谬法”推演给学生看,接下来让大家一起来“找茬”,通过“归谬法”让学生知道错误的产生原因以及产生这样的错误的后果。这种方式更能够给学生以警醒,防止学生在今后再出类似错误。

六、小组合作,产生问题情境

学生经过自主学习,提出一些疑惑、一些想法、一些心得,拿出来再进行小组讨论,通过热烈的讨论,从争执找出正确的理论、思路和方法,最后通过师生对话将这些想法归为合理及不合理的。在争吵中得到知识、方法。印象更深刻。一起探索,一起研究,一起争议,一起总结,这样的“战友情”可以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但是,在“原生态”物理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允许出现不同的声音,即使是错误的想法,不能一下子进行否定,要做到“以理服人,以德服人”,让学生能够做到心服口服,没有不服的地方。这可以对教师要提出相当高的要求,也就是说教师的理论、方法要能够做到“天衣无缝”,没有一丝破绽才行。

七、利用辅助技术,身临其境

一些比较深奥、抽象的理论、知识的研究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化腐朽为神奇,将物理情境通过计算机模拟出来,帮助学生解决思维障碍。

例如:在讲解卫星问题时,可以用电脑模拟出卫星的发射过程,卫星的变轨过程,卫星的运行过程以及卫星的回收过程。在每个过程中又通过不同发射速度的输入观察产生的不同轨道,以及在不同轨道上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等参数。利用实际场景的模拟,很容易帮助学生解决线速度、发射速度的区分,变轨问题,运行参数与半径的关系的一系列卫星问题。

在讲解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时,可以通过实验模拟这个实验,通过对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实验数据、结果分析可以很快的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尽快的解决相关问题,且留下较深的印象。

八、建立课题,凸显学习情致

第11篇

一、情境教学的必要性

我进入教师这个职业已经有十几年了,上课也已成了非常习惯的事,回头琢磨课堂中的效果,有好也有差,有上完课后成功的喜悦,更有走出后教室的彷徨。在短短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教师需要认真地准备和研究。一堂课中新颖的开始,能将学生从十分钟的教室外快速地吸引到学习中来,所以课堂前的创设情境是非常重要的。

二、创设情境教学的方式

1.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1.“同类项”概念教学

我在上“同类项”这节课时,先通过课件出示有如下东西的图片:篮球、夹克、铅笔、足球、文具盒、鞋子、乒乓球、帽子,让学生说说应该怎样将这些东西分类。学生很容易用分类的方法把它们整理好。

然后,我再拿出一副扑克牌,给大家说:“老师的这幅牌中少了一张,大家想想如何找出缺的这张牌呢?”很多学生说分类。我注意到,可爱的学生已经意识到“归类”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从而为“同类项”概念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可见,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创设情境,能更好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创设直观性问题情境,加深概念理解深度

案例2.“数轴”

我在上这节课时,提前从学校的科学实验室中给每位学生借了温度计,大家拿着自己的温度计兴奋不已,已经自己开始读数了。我借机问:“这是什么?你会读温度计吗?”由于学生对于零上的度数和零度很容易读出,我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我继续给出:“如果到了冬天,某一天的气温是零下8摄氏度,在温度计上应如何表示呢?”经过讲解,学生也能理解零下8摄氏度在温度计上位于零度以下。进而,我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借助温度计中的规律表示出三种度数(分别是零上、零度、零下),最后完善了数轴的三个要素。

我校的门前有一条道路刚好是大格勒乡幸福路。我说:“新庄村位于学校西面2公里处,龙羊村位于学校西面4公里处,哪村位于学校东面3公里处。请同学们试着用数轴表示这一情境。”这样又练习了数轴的相关知识。

3.创设实验型情境――引导学生协作交流

动手实验能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维,能快速地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让他们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快乐。

案例3.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教学这节课时,我让学生按提前的分组要求做好了模型,有的学生做的长方体,有的学生做的是正方体,有的学生做的圆柱,还有的做的是圆锥等等。我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这些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看是什么?

(2)这些立体图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平面图形?

(3)这些平面图形能围成什么立体图形?

学生通过边实践边讨论不仅容易获得知识而且清楚地掌握了知识的发生过程,是探究方法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这样教学,知识完全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而且也能调动他们求知的欲望,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另外,教师还可以创设新颖、惊愕、幽默、议论等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是自己精神的需要,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三、创设情境教学的原则

1.注意强化学生的感受性,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教学中,我们用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时,应注意问题要具体,并且新颖有启发性,同时要和我们使用的教材保持相对一致。教师要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我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时,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创设出如下问题情境:

我找一个学生来到讲台上将事先准备好的等腰三角形进行对折,对折完后,我问学生:“你们从刚才对折的过程中,能得出等腰三角形有什么性质?”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就能得到正确结果。

2.创设的情境应贴近生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贴近生活的情境可以使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启发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地进入到教学状态。所以,贴近生活性的情境的创设能让学生经受锻炼,尝试成功。

3.问题情境创设的适用性

我们在教学时要把握好两点:一是要拴住学生,促使学生进入情境。教师要把教学建立在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上,在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内,使学生需要克服一定的困难,而又力所能及;二是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不能离开学生的实际。

第12篇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1—0070—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课堂中师生和生生的互动和交际,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产生语言的习得,并最终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因此,英语课堂教学应具有“变化性情境互动”的各项活动,进而产生语言习得。

一、情境的创设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际,而不是教师教、学生学。英语教学就是通过这些交际活动,使学生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

1.合理的情境创设,能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直观、生动形象的情境,将教学置于学生容易理解的情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紧张、愉快的情境创设,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并巩固所学知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一些适当的游戏、竞赛、表演等形式,创设出既紧张又不缺乏乐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竞争、游戏中强化记忆,在愉快的环境中运用知识、巩固知识。

3.真实、生动的情境创设,有助于学生口语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教师要积极创设运用英语的情境,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基本原则

1.真实自然,贴近生活。教师设计活动所选择的场景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如在教表示颜色的词汇时,笔者让学生谈论各自喜欢的颜色、服装、学习用品等;教表示食品、饮料、运动的词汇时,让学生拿来实物或模型,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用这些实物进行对话,互相了解各自的喜好。

2.形式多变,活泼有趣。学习的动机来自兴趣。因此,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进行交际时,需要考虑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根据中学生爱玩、好动、好胜心强的特点,可设计许多生动活泼的游戏,如猜谜、接力采访比赛、一分钟调查比赛等。这些游戏的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学以致用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目的。

3.难度适当,照顾层次。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交际时,要注意难度适当,要让每个学生感到有话可说。如果教师所设计的活动,只适合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那就不能算是成功的活动。

三、情境教学的运用

1.创设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英语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很自然、真实的言语交际情境。教师从走进教室打招呼开始直至课堂教学结束,就是一个现实的、生动的、丰富多彩的语言教学情境。英语课堂教学本身的人文环境能产生师生间的真实交流。例如:双休日过后的周一早晨,教师说一声:“Nice to meet you again!” “Did you enjoy your weekend?”就能引出一连串的话题:师生可以随意谈论各自的周末生活。

2. 借助直观教具,引起学生注意。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知识,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目前,教师采用的直观教具一般有图片、卡片、简笔画、实物等。如教学Go for it Starter Unit 3 What color is it ?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观看由三棱镜折射出彩虹的实验演示,从而引出本课的七个色彩形容词。随后又进行简单的配色练习,让学生把在美术课所学的知识运用在英语课堂上。

3.运用英语歌曲,形成轻松气氛。在英语授课时播放英语歌曲,会形成轻松的学习氛围,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利用一些歌曲的曲调添加英语新词,编成新歌,在歌曲中学新词、学句型,既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又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