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30 04:17: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被指导青年教师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本学期我校根据小教科工作要点,紧密结合“十三五”规划的要求以及我校内在发展的需要,本着规范办学,提升质量的原则,把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工作重点,扎实推进校本研修,着眼课堂,立足课堂,全面提高我校的办学水平。
一、坚持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
我校从自身情况出发,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设置标准,按规定开齐开足课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严格执行上级要求。在开学初就坚决杜绝随意停课调课以及教师征订教辅资料现象的发生。
二、严抓校本研修,打造青年教师
1、构建“集备——听课——评课——反思”为一体的研修模式。
(1)利用单周二下午集体备课的形式,由学科组长牵头,确定备课主题,在年级组内进行集体备课,一周内同课异构,组内老师相互听课,取长补短。
(2)双周二下午校本教研时针对上周所听课进行组内评课,最后以反思案例的形式总结自己的收获。
2、师徒结对
开学初,为每位青年教师安排骨干教师做师傅,提出目标和要求,签订师徒结对协议书,做好“传、帮、带”工作。指导教师教案公开,课堂公开,以便于青年教师及时听课学习,青年教师要写详案,分课时备课,教案要征求指导教师的意见。被指导的青年教师每周至少听指导教师的课1节,指导教师听被指导教师的课每学期不少于8节,切实做好备课、听课、说课、评课四个环节。
3、加强青年教师专业理论的学习
(1)成立教师图书角,鼓励教师研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并写读书心得。
(2)每周二下午校本研修时间学科组长分步解读《课程标准》,青年教师记好笔记,写好心得。
(3)学习研究杜蕴珍老师的教学成果。在小教科和教育中心教研室的带领下,组织青年教师通过网络学习、实践研究、经验交流等方式进行落实。
(4)鼓励督促青年教师及时参加南开区教研中心的教研活动,完成教研员布置的教研作业,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向教研员推荐有潜力的青年骨干,积极搭建成长平台。我校新秀王欣老师在教研活动中做期末命题思路介绍。
(5)重视教师的反思行为。经验+反思=成长。35岁以下教师坚持每周两次以上的反思积累,通过不断的反思实践,使自己从“教书匠”逐步成长为教学的“研究者”。
4、举办了“青年教师”成长课活动。
12月份,我校组织12名新入职青年教师参加“青年教师成长课”活动,各位教师积极虚心向师傅以及同学科教师请教,真正地磨课、研课,经过公平、公开地听课、评课,评选出优秀。
三、 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提高教学质量。
1、追求教学管理精细化。重新修订二分钟铃常规检查要求、巡课要求以及课堂常规标准等制度,规范备课、作业检查。
2、为进一步了解教师平时教学情况,采取不定年级、不定时间对学生进行了学科单项抽测。具体内容:口算、计算、概念、应用题、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作文、英语单词等。
3、认真组织好每次学校性的各项测试,教导处组织出题、考试、阅卷。各班级及时做好质量分析,分析问题,进一步落实改进措施
4、狠抓六年级教学质量。认真分析六年级学科和学生的现状,引导相关教师进一步明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应对举措;及时召开家长会,加强家校联系沟通,做好宣传工作,争取家长配合支持。
2022年培养指导青年教师工作总结
作为培育祖国明天建设人才的教师,就应在教学中率先使用计算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以计算机为主要教学媒介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即利用计算机帮忙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很多优点,它是一种新兴的不可替代的教学手段。透过一年对周老师的指导,周冬若老师能比较熟练地运用word修改文档,能运用电excel制作表格,能运用powerpoint制作PPT课件。
一、工作方法指导:
透过近一年的工作方法的指导,周冬若老师总结出了以下几点教育教学方法:
1、教育学生以理解,尊重为基础,以爱心为出发点;
2、抓住对学生教育的最好时机;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二、听课、备课指导
指导周冬若老师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转换到课堂教学上,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益,同时能用心参加教研组的听课与评课研讨。能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透过听课、评课,被指导教师写出了深刻的听课评课体会。同时使被指导教师养成了先备课后上课的良好习惯。认真备课,拟写教学反思。
三、师和生融洽相处指导
一位合格的教师,除了要备好课,上好课之外,更要处理好师生关系,使之学会与学科组和年级组的老师融洽相处。透过近一年的工作指导,周冬若老师与校园的每一位老师都相处得十分的融洽,学会如何与家长沟通。在工作中充分运用“三结合”网络的教育作用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借助各种资源提升教学效果,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
四、练习和作业的布置:
透过近一年来的指导,周冬若老师基本能把握好分层教学和分层布置作业的技巧,能使得教学和课后作业巩固有针对性,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学生,使学生在一节课中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五、运用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指导:
市教育局学科中心组指派由我负责指导一位教师以来。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与周冬若老师友好相处了近一年,在这一年里,我感觉过得很充实,在指导对方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锻炼,得到了提高。在此感谢市教育局学科中心组能给我这么好的机会锻炼自己。
2022年培养指导青年教师工作总结
要我说培养指导青年教师谈不上,只好凭着本人在工作中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的原则来实现自己的做法。洪理好老师是一位用心向上,有努力进取精神的教师,但因刚出校门不久,教学经验欠缺,为了能让年轻的她在课堂教学,教学效果上能快速成长,我本学期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指导:
一、指导工作方法:
年青教师干劲足,具备年轻的优势。但教学方法不够妥当,或者缺少教学的针对性,会导致教学的效果不够显著,个性是对于一名刚刚踏入校园从事教学工作的新教师,课堂的常规组织便成了上好课的前提,如何解决好新教师好常规,便成了指导进步的关键之一。因此要指导她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进行工作,在常规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动向及各项表现,这样便使她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常规问题解决好,并且在几次进修校园教研员李老师的听课中,常规组织都收到了好评。
二、指导听课、备课
在理论上加以指导。把二期课改的理念转换在课堂教学上,尽可能地提高教学的效益同时能用心参加加强备课组内的互动和教学研讨。利用年轻人的优势运用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制定硬性任务:每二周听徒弟一节课,并进行详细讲评,指正不足之处;使之课堂教学日趋完善。并注重给徒弟上好示范课,让其每周听一节课,并给师傅的课做出评价,透过听课,评课能有所收获,不断进步。同时在备课过程中能备好教材的同时更能备好学生,写好教学反思。力争师徒在教学上能做到作业统一,上课的进度同步,重难点的同步,课件统一,测试同步;互通信息,共同解决应对学生或教材出现的问题。
三、指导与师和生融洽相处:
一位合格的教师,除了要备好课,上好课之外,更要处理好师生关系,使之学会与备课组的老师年级组的老师融洽显出。师傅除了要教会徒弟如何进行与学生沟通与交流外,更要教会与带班老师的沟通和交流及其与家长的沟通,借助各种资源提升教学效果,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只有爱一个老师才会爱上这门学科。
经过一学期的培养和指导,洪理好老师的课堂教学,备课和授课等方面都有较大提高,已经完成本学期的培养、指导的目标和任务。经过该同志的努力和指导教师的帮忙,他课堂教学中组织和调动学生学习用心性的教学方法得到全校的认可。20xx年11月承担了校课题结题公开课开课的任务并受得了必须的好评,并且在协助指导学生参加区田径运动会及跳绳比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而在新一套广播操教学中也能够用心承担起组内的一部分任务,协助体育组较好的完成了新广播操的教学任务,这体现了她尽心尽力、求真务实的工作精神。
师徒结对协约有一年的时间保证,在这段时间里期望师徒俩能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既要德才兼备,全面地完成教学任务,不断地提高学科成绩;又要能在一年后独立地备课,上课,成功地开好公开课,在教学上迅速地成长为一名不可多得的教学骨干。
2022年培养指导青年教师工作总结
本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已有二十多年了,这些年来,由于工作的需要一向担任班主任。经过自己努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并总结了一些经验。为了使青年教师能够更好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我们务必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他们,我辅导过不少青年教师,下面就谈谈我是怎样辅导青年教师谭小云的吧:
一.指导谭老师做好班级工作
教书首先要育人。要想做好班级工作不但要有热情,还要有耐心。谭老师刚从校园毕业,教育教学经验不足,刚任班主任时遇到问题过于急躁,处理班级事务很不理想,也给他带来为难情绪,整天愁眉不展。我看在眼里,利用课余时间和她交流,调整她的心态,告诉她班主任工作千端万绪,要想一下了做好是不可能的,只有从头做起。首先要健全班级组织,制定班级工作计划,制定班级公约,要求全班学生用班级公约来严格要求自己。遇到问题要冷静,要有耐心,平时多和学生交谈,多了解学生,和学生成为朋友,使学生有话敢对你说,把你当成好朋友,要以群众的力量来做好班级工作。平时利用班队会有计划地安排一些小型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师生情感,同时使学生在活动中爱到爱国主义教育和尊老爱幼的品德教育。透过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了远大理想,增强了学生各方面的潜力。经过指点和共同探讨,使谭老师解除了心理上的顾虑和工作上的压力,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经过在工作中实践,总结经验,增强了工作潜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在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绩。
二、指导谭老师做好教学工作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近年来,随着世界应用型科技发展,中国经济快速腾飞,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目前,加强高校内涵建设已被国家高度重视,作为高校内涵建设的首要关注问题―高校教师教学素养培养,将是每个高校要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如果说教育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那么高校教师的教学素养也就是一个大学教育水平的标志。在高校教师的教学素养中,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学生学习效果,最容易受到学校和家长的关注。
扬州大学农学院长期坚持立足江苏,面向全国,积极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师资培训、科技成果推广和农业技术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地方农业发展、农村繁荣以及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本文基于农学院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经验,总结了农学院在培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方面所做的一些积极探索和取得的效果。同时要说明的是,由于根据2007年统计结果,全国普通高校共有教师107.6万人,40岁以下的教师群体占教师总数的64.3%。因此该文的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主要是针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而言,以下是扬州大学农学院培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措施。
1 实行新进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度
为切实加强扬州大学农学院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学院特制定《农学院关于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的暂行规定》,从导师职责、青年教师职责及考核办法三个方面做了具体规定。
导师职责:(1)对青年教师进行师德教育,传播科学的教育思想。通过言传身教,培养青年教师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良好风尚。(2)指导青年教师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熟悉并把握好各个教学环节,引导青年教师领悟学校关于教学管理和运行的规章制度和基本要求,帮助青年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结合课程的内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鼓励并指导青年教师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实践,提高教学质量。(3)检查青年教师备课、讲课、批改作业、指导实习、指导设计等教学环节。在青年教师试讲期内,指导教师要多次参加听课,检查课前备课情况,并做好课堂听课记录,课后进行讲评总结。
青年教师职责:(1)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忠于教育事业,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2)认真履行助教职责,在导师制期限内,尽快掌握教学各环节的基本要求和方法,熟悉教学管理和运行的规章制度,清楚教学计划的基本结构、课程构成、教学步骤以及被指导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3)在试讲阶段,青年教师在导师指导下担任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必须按课程要求认真备课,书写教案,并做到课前与导师沟通试讲内容、要点及主要方法,课后征求导师意见,及时改进不足之处。(4)每学期末要写出指导培养效果总结,经导师审阅后交学院备案。
考核办法:(1)院教学督导组负责考核指导教师以及青年教师执行导师制的进程和效果,并在每学期未将考核结果以书面形式报学院。(2)在导师制结束时,学院组织青年教师进行公开试讲,成绩合格者即认定为完成并通过教学实习阶段,可以进行正常的教学阶段,不合格者视情况终止或延长导师制期限,直至达到要求。
.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实行导师制,一方面可以帮助青年教师熟悉教学程序,掌握教学技巧,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是导师针对讲课问题进行评讲,促进青年教师遵守教学规范,有助于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少走弯路,缩短适应期,顺利渡过困惑期。
2 实行青年教师听课制度
为提升我院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学院自2012年起实行青年教师校内教学进修制度。参加进修的对象为4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进修方式采取跟班听课为主的方式,选修与教学科研工作相关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及教育学或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学院规定教学工作量较少的青年教师每年可进修4个学分的课程,教学工作量较多的(接近或超过学院基本教学工作量要求)的青年教师每年可进修2个学分的课程;应届毕业生留校的青年教师第一年必须进修6个学分的课程。申请参加校内进修的青年教师由本人填写《农学院青年教师校内进修申请表》,由教师所在系的系主任和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审批。
由于学院青年教师往往都是直接上岗的,没有经过特殊的教学培训,教学经验缺乏,因此学院鼓励青年教师应多听老教师的课。老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理念已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因此青年教师应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和学习,借鉴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来弥补自身教学经验的不足,从而让自己能够更好更快的适应教学工作,同时,在老教师丰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经验,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完善自我,逐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
3 定期举办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活动
为了帮助学院青年教师树立师德风范,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和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学院一直坚持积极参与由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活动。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展示自己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平台,更是磨练和展示教学基本功的宝贵机会,竞赛不仅促进青年教师教学业务、教学能力的快速提高,更为重要的是竞赛能促进青年教师对教学工作有新的领悟和认识,思想上得到升华,因为教学竞赛不仅仅是一场竞赛,它也是全校教师进行交流的一次机会,来自各个专业、各个学院的教师讲授不同的课程,将会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取长补短,提升全校教师的综合素养。通过教学竞赛,也可促进青年教师为教学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教学改革上动脑筋,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更加注重教学基本功的训练,使他们在讲台上可以更加出色地胜任自己的工作,并爱上教育工作,愿意献身于教育事业。
4 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学院管理工作
让新进青年教师参加一至两年的学院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是扬州大学农学院独创的一项培养青年教师管理能力的有效措施。青年教师刚从学校毕业,都要经历一个由学生身份向教师身份转变的过程,而从事学院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等一些基本管理工作,能使青年教师快速适应自己教师的身份,有利于使青年教师熟悉学院人文环境。学院刚开始实行这一规定的原因是学院管理岗位人员不足,而新进青年教师又刚参加工作,暂时没有教学工作,每年年末这些新进青年教师都无法完成学院规定的教学工作量。从工资薪酬上看,新进青年教师工资普遍偏低,而大多数青年教师一毕业就要面临组建家庭、养育子女等一系列实际生活问题,各个方面都需要经济支持。为了解决以上矛盾,学院决定从本院教师实际出发,临时让新进教师暂时先在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岗位上适应和熟悉学院情况。新进青年教师一边在学院基础管理岗位上承担一些工作量,一边参加学校和学院对青年教师的一些培训。通过几年实际执行操作,学院发现这种措施,不但有利于新进青年教师快速融入学院团体,而且使青年教师锻炼了管理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通过这项工作,青年教师快速完成了由学生身份到教师身份的转化,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更容易和学生交流沟通。而且,凡是在管理岗位上工作过的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都能够积极配合学院的管理,因为在管理基础岗位上工作过的人,更能理解学院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更容易接受学院的统一管理,更愿意配合学院搞好工作。基于以上考虑,农学院坚持让新进青年教师参与学院基础教务教学管理事务,这不但有利于学院培养青年教师,更利于学院长期发展,因为在青年教师参加学院基础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学院一旦发现有领导才能的青年教师,可以重点定向培养,为学院干部队伍储备人才。
5 鼓励青年教师外出挂职锻炼
农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我们不但要有一流的科研人才队伍,更要有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实践能力。青年教师挂职到基层从事一些基础工作,有利于他们能够将自己的科研和当地社会需求相结合,开发出一些实用项目,树立青年教师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扬州大学农学院有很强的科研实力,也有很强的科技转化能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多年来学院一直坚持实行教师外出挂职工作,学院几乎每年都派教师到不同地方参加挂职工作。为了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外出挂职,学院为他们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工作自由,凡是教师在外挂职期间,在教学安排上首先要考虑他们的工作时间,凡是学院统一安排的活动,在外挂职教师都可以不参加,同时,学校也从政策上给予了支持,规定挂职人员本校薪酬均不受挂职在外影响,视在职在岗人员一样全额发放,对远赴新疆青海边区和贫困地区的人员,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执行津贴补助,并且在外挂职期间评聘职称不受影响,这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挂职人员的后顾之忧,使在外挂职人员安心挂职地工作。挂职人员在外,就是代表学校,他是学院和学校宣传本校教学软资源的一个窗口,挂职人员在外工作的表现,直接影响学院乃至整个学校声誉。
6 组建教学督导组,督促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
为了推进学院教学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加强对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的监督和指导,促进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学院聘请教学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师德师风好、热心教学工作的教授或副教授(包括在职和离退休教师)组成教学督导组,督促检查学院教学工作。教学督导组对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和指导,确保学校及学院有关教学政策、规定、措施的执行和教学质量目标的实现,促进教学过程的规范,推动学院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及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教学督导组主要以随堂听课的形式,对青年教师讲课进行跟踪检查,从青年教师的授课效果,教学能力及水平方面进行评价,有针对性地引导青年教师钻研教学。教学督导每次听课后,均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授课青年教师反馈本堂课的亮点和不足,这样有助于青年教师及时发现自身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7 结语
关键词:教研 共同体 青年教师 专业成长
一、引言
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是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共同作用的一个过程,有着其自身独特的规律。因而,对这个过程的优化研究是现实迫切需要的。通过建立区域教研共同体,着重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案例展开研究,形成适合我区青年教师实际的培养措施,对于促进青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概念界定
教研共同体是为完成真实任务、问题,成员之间相互依赖、探究、交流和协作的一种教研方式。它强调共同信念和愿景,强调各个成员分享各自的见解与信息,鼓励各个成员探究以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深层理解。
本文所指的是以区级教研部门统领规划,以教学片为活动单元,以学校为管理单元,以教师为发展主体,教研、培训、科研、电教四位一体、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教学片、学校相互协作,教研员联合名特优教师、教师共同对教研活动进行有效拓展,形成区域内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外部支持系统,成为推动教师队伍整体提升的支持平台。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辅之以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对我区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展开调查研究,着重于区域教研共同体运作策略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根据教师实际不断改进教研活动形式,观察与诊断课堂教学,进行改进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同时有针对性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个案研究。
四、成果分析
(一)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运作的策略
1.建立共同体的三级组织架构
以教师进修学校为龙头,建立区级教师教研中心,承担全区教师教研目标、计划和措施的制订及实施情况的检查反馈,同时承担区级骨干教师的教研任务和全区性教学研究活动;以教学片为教研活动基本单元,建立联席或联校教研活动机制,根据区教研中心的计划和部署,承担本教学片教师的教研活动,同时承担培养和向区教研中心推荐区级骨干教师的任务;以学校为教师教研管理单元,建立教师教研情况数据库,与区级教研中心管理平台的数据库相链接,实施教师教育的信息化动态管理。
2.建立基于原点的多元性教研体系
教研的规格上,要有层次性。区教研中心,着力引领名师的打造和区级骨干教师的学习、研究和提升;教学片,着力引领校际间的交流互动,资源共享,逐步形成片中骨干教师群体;学校,着力引领教师的全员性教研,夯实教师队伍的发展基础,在名师和骨干教师的带动下,整体提升师资队伍。
教研的内容上,要有针对性。共同体在制订教研计划前,要开展问卷、访谈等调查活动,本着教师缺什么补什么,想什么研什么的原则确定教研内容;教研内容要有系统性和联贯性,便于教师梯队教研和螺旋提升。
在教研的形式上,要有多样性。教师在职教研不同于师范院校的培养,在教研的形式上,要尽可能采用教师乐于参与的形式,像案例研讨、同课异构、教师博客等都是适合教师进行教研的形式。
在教研的时间上,要有选择性。可以为教师提供不同时间长短的教研,按时间分类,可以有短期学习课程,中期进修课程和长期课程三种。
3.建立基于现场的多功能教研过程
共同体积极倡导教师教研的“草根化”,逐步淡化把中小学教师集中起来,使其成为“学生”接受教研的传统观念,提倡教研重心下移,把在职教师的教研有机地渗透到真实现场――课堂教学情境和过程之中,在教学的实践中开展教研。
立足课堂,通过实地观察和体验,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像目前采用较多的同课异构等教研活动,同一教学内容,不同教师有多种体验,通过教研,在交流和比较中优选教学设计,整合教学经验,优化教学过程。
立足问题,通过互动分析和反思,有利于提升教学能力。针对具体问题的研究是教师比较喜欢的教研方式。对同一个问题,教师在不同的现场体验中形成的经验是不一样的,通过互动交流,可以拓展教学预设,增强教学机智。
基于现场的教研,教研共同体改变了原来的教研方式,实现了教研过程的多功能性。
(二)改进教研活动形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案例研究
在教师专业发展观的指导下,促进教师发展是教师教研活动的本质。为此,我们教研共同体倡导教研员联合名特优教师、教师共同积极挖掘和总结区内外资源,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把改进教研形式、追求教研实效作为提升教研工作质量的重要突破口。
幼教游戏式教研的基本流程:找寻现实需要――采用多样化形式“对症下药”――解决现实真问题,在实践与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揭示游戏式教研对促进教师团队建设的作用。
此外39中的“淮生论坛”、天小的“教师发展论坛”、“下关区小班化教学教研发展共同体”、“名师工作站”等等,区域教研共同体在努力改进教研活动形式的过程中,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教研成为教师成长的快乐土壤”。
(三)观察与诊断课堂教学,改进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教研共同体能够将教研重心下移,把教师的教研有机地渗透到真实现场――课堂教学情境和过程之中,在教学的实践中展开教研。为此,我们要求以每个学科教研员为主,名特优教师、学校教师共同参与,建立多个团队教研,选择教研专题,并运用行动研究法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观察、研究与指导,改进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行为。
课堂观察是一个多方持续合作研究的共同体,也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研活动。为保障课堂观察的正常运转,保障其专业性,就必须依靠一定的程序。有效的课后反馈是使执教老师乐于收到教学情况反馈,并在自我反思中尽快有所改进;使所有听课、评课教师都能从对话中获益,提升对教育教学的思考水平。
(四)对话,引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个案研究
“对话”是意义表达、解读、转换与创生的过程,具有动态开放性的特点,是对教育活动意义、方式的不断叩问和应答的过程。教研员与教师之间作为各自在现实生活生存的人,在沟通关系中进行心灵的碰撞,从而提供了“发现自我”、乃至“相互发现”的契机,是现实的交互主体性的一种表现。因此两者之间不仅仅有单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应有更多的合作与关怀。通过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彼此依赖来发展合作精神,激发勇气,共享经验,两者完成自我超越。
1.访谈过程中展开“对话”
这是我们常采用的静态的“对话”方式,就是在自然观察教师的教育活动后,针对教育行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一般以一问一答方式进行。以问题为中心,引导教师从计划设计、实践、反馈效果等方面进行逐层剖析,帮助教师学会分析、反思,再进一步调整。
2.教育情境中展开“对话”
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反应,敏感地觉察学生的需要,“学生的行为表现与变化作为重要的评价信息与改进工作的依据”,引导教师即时调整教育行为,即时体验教育思想,教师既作为活动的执行者,又同时作为反思者进入教育情境。这种“对话”会追随情境的变化而不断生发“对话”内容,随机指导,既有助于教师获取洞察力,又有助于即时解决问题,即时领悟。
3.群体研讨中展开“对话”
让几个教师同时观察同事的教育实践,就他们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交叉对话、讨论,这是一种“集体反思”,一种“案例研讨”。同事之间的交流使得原来为各人所有的经验、观点成为一种共享的资源,是信息与灵感的巨大源泉。
4.课题研究过程中展开“对话”
围绕课题研究,与教师在共同探究过程中展开“对话”,以合作学习者的角色审视教育实践和教育经验,将其视为一个不断改进、完善的系统。这种“对话”才是长期的、有计划的行为,一般要经历大胆设想、踏实行动、开放对话、总结与改进、总结个案、建构模式、提升理念等几个步骤,经过循环往复进行,教师的素养和整体水平才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校本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08.
[2] 陈向明.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6.
[3] 陈向明. 质性研究――反思与评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6.
[4] 傅道春.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变化[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1.
[5] 钟启泉.为了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01
一是理念得到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课改的核心理念已成为学校工作、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成为广大干部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全体教师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学生观、教材观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师作为指导者、组织者和学习伙伴的角色意识日渐清晰。
二是意识得到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得到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各学科的主要教学模式,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已经蔚然成风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实践能力、交往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三是秩序得到确立。也就是说,新型的教学秩序逐步确立。教师的关注点逐步由“教”转向“学”;教学目标更加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设计、教学过程都更加注重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获取知识的同时,感悟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享受问题解决的乐趣。
四是队伍得到锤练。新课改实施以来,通过广泛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教研活动,广大教师的教育思想明显转变,教学能力不断提高,科研意识普遍增强,重反思、重实践、重研讨、重合作的适应新课程的教师队伍已经形成。在全国、省、市的各项教学竞赛和教学成果展示活动中获得优异成绩,涌现出一批在全市有影响的骨干教师,一部分教师成长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
五是机制得到形成。即课程管理、评价检测、教育研究的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建立。初步建立了有利于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促进新课程不断深入的制度体系,形成了新课程实施管理的良性运行机制。围绕深入推进评价制度改革,建立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和学校评估制度。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教学研究异常活跃,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强化组织领导,突出一个“管”字。
学校领导每学期都能围绕教学工作审时度势,理清工作的重点、难点,理性面对困难,运筹帷幄、统筹规划,围绕着教学出实招、出硬招、出狠招,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1、组建以校长为组长、书记和副校长为副组长、中层干部和教研组长为成员的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深每星期定期参加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有效地保证了学校各项教学活动的务实、高效。
2、实施干部听、评课制度。被指导教师争取每节课都听指导教师课,通过听、评课制度,切实加强了对一线教学工作的指导,有效地保证了课堂质量和课堂效率的提高。
3、实施干部巡课制度。每学期开学初将每周周一至周五的干部巡课名单确定并明确巡课职责:巡视全校所有班级的上课情况、巡视各教研组及学校的各部门,每天下班之前要将一天的巡课情况形成总结反馈给校长,有效地保证了学校各个教学环节和部门的工作高效开展。
4、实施干部例会制度。每周一早7点为学校的干部例会,所有干部将具体分管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反馈,校长就学校的具体工作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要求和改进措施,进一步增强了责任心和学校工作的透明度。
5、实施干部培训制度。学校定期加强干部的理论培训、岗位培训、学习指导和实践锻炼,定期做好各项工作的反思和交流,引领干部自觉主动发展,提高了干部的素质和综合能力。每学期都要求干部做到“五个一”。
二、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突出一个“严”字。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在常规管理、成绩公示、综合评价、绩效考核等方面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以制度管理师生及职工。
1、实施《旅顺中学教学责任事故认定及处理》制度。及时发现、严格控制、妥善处理教学和工作中的事故,通过各种监督机制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对不同的级别采取严厉的处理,有力地增强了全体教师的责任心。
2、完善并严格落实《教学常规管理条例》,加强对教学常规的精细化管理,加强对教学事故和教学责任的追究,常规管理主要以高效教学为中心,突显备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显上课的有效性和高效性,突显作业的精选和批改的精细化,保证了学校的各项常规工作扎扎实实地有序进行。
3、大力推进、完善《教学成绩公示制度》、《教学成绩末位警示制度》、等,继续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度》,通过一系列责任意识、质量意识的强化,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和敬业精神,提高了全体教师的职业精神、执著精神、求实精神、坚韧精神和奉献精神,共同铸造了“旅中精神“。
4、创立了“旅顺中学名师”工程。通过特级教师、奥赛教练员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带动作用和示范作用。汇聚了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使学校涌现出了“名教师”团队,形成了“名学科”优势,打造了“名学校”品牌。
5、继续实施、完善绩效工资制度,大力营造“地位靠业绩诠释,成绩靠数字说明”的氛围,奖优罚劣、奖勤罚懒,营造了“拼内涵、比实力、讲奉献、竞业绩”的良好工作氛围。
6、不断完善、健全科学、全面、系统的学生综合评价机制,严格落实《管理手册》、《操行评定手册》、《学生管理手册》等,突,对学生的评价有章可循,使常规管理更加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
8、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和《请假制度》。不断规范考勤标准,进一步规范了教职工的行为,增强了全体教职工的责任意识,增强了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力地保证了教育和教学。
三、重计划、重环节,突出一个“细”字。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细节决定成败。为保证学校的有序、有效、高效运转,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能做到周密计划、严密组织、缜密落实。
1、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统领全局。
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有奖惩。一是制定学校三年发展计划、每学期学校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德育工作计划等;二是制定年级月工作计划;三是班主任工作计划和班主任月工作计划。四是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备课组工作计划及高三年级和各学科一轮、二轮、三轮复习计划及复习的要求、自主答疑阶段复习计划及指导、督促、检查学生制定个人计划等。
2、大力推进“学案导学”、“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总结,探索积极、有效、高效课堂。
新课程改革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课时紧、任务重,为了顺应新课程的需要,我校在借鉴先行省市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在我校进行了“学案教学”和“分层教学”课堂教学改革,落实“三讲三不讲”原则,采取“由点到面”、逐层推进的方式,经历了探索期、推进期、完善期,积极采用“同步教,异步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导学、分层教学,实现了学生的差异发展、充分发展。学校进行了详细的跟踪检查和统计,并及时反馈,初步搭建起导学基本模式的框架,在实践中加以逐步完善。学校先后被评为“省、市课程改革样本校”和“学案教学示范校”。
3、细化教学过程,严格做好动态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细化管理制度,使制度更具操作性和规范性。如细化了课堂管理制度、备课制度、批改制度、答疑制度、晨读制度、晚课管理制度等,严查过程,重究结果,细化考核。
课堂教学要做到:讲要精、管要严、练要实,坚决落实学校“三讲三不讲”的要求,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作业布置要做到:精而实,要体现分层性,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后都有事可做,也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学习的体会,达到课堂延伸的效果。
辅导答疑要做到:主动、耐心、细致,既要注重知识的解惑,又要注重学法的指导,特别是要鼓励学困生敢问问题、善问问题、多问问题。
实现集体备课的制度化。保证时间、保证质量,每次集体备课必须有主讲人,主讲人必须提前备课。在备课组计划中列出主讲人、学案设计人,将提问及作业的分层布置纳入每次集体备课中,要在记录本中有体现。
对以上各个教学环节,教导处定期认真做好检查和量化统计,做好过程性的动态评价。
(2)针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进行了专题研究,研究制定了新的《公开课评价标准》、《竞赛课评价标准》等;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检查、诊断和研讨功能,并以此为依托指导和改进教学,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认真而规范地进行每个学科的阶段性考试的质量分析,每位教师必须作出详细而具体的质量成绩分析,学校对此作出详细的检查,做到每次考试教师必做质量分析、每次质量分析学校必做反馈、总结。
4、有针对性地实施年级管理,突出年级教学特点,积极做好各年级的教学活动。
高一年级主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品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纠正、培养和指导,把握好教学起点,兼顾文理科的教学,关爱每一个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高二年级主要注重加强学风、班风建设,增强学生的紧迫感。要高度关注夯实基础知识、培养自学习惯与能力等问题,大力加强学法指导;注重将基础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高考优势学科的发展,又要重视劣势学科的弥补,既要全力重视尖子生的培养,又要重视困难学生的减少与提高,为高三总复习打下坚实基础。
高三年级主要瞄准高考,大力营造备考的氛围,全面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认真落实培优补差工作,做好学生的心理指导和情绪调控,加强对新课改高考试题的研究与分析,优化教学方法和试题选编。组织好专题训练、模拟训练等一些列工作,提高升学质量。
四、创机制、强动力、突出一个“奖”字。
多年来,学校一直注重内涵发展,注重软环境建设,使教育教学更加有效、高效。
1、修订并不断完善了“旅顺中学高考奖励方案”、“教师考核与奖励”方案,由校长直接负责,健全了一套科学、全面、系统的教师绩效考核机制和学生综合评价机制,全面加强对教师工作量和工作业绩的考评,并与教师的绩效工资、职称评定、各级评先挂钩。
2、进一步完善教研组、备课组考核、评定、奖励制度,全面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通过优秀教研组、备课组、星级教研组、备课组等一些列的评比活动,努力建设协调、大器、包容的教研组团队,真正起到了凝人心、聚合力、强团队的作用,强化了自律、自重、自尊意识及团队精神
3、完善职员和工勤人员考核、奖励机制。完善岗位的职责要求做到谁的岗位谁负责,谁的过失谁负责,谁的成绩谁受益。体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原则。
4、搭设多种平台创建多个机遇展示、引领、激励青年教师自主发展。通过“各级、各类优秀青年教师”的评比活动,大力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进一步拓宽了青年教师成长的途径。同时通过完善以学代奖的制度,激励、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潜能。
5、加强对高职教师的考核、培训和培养,完善对高职教师的奖励评价机制。以支持、资助教育科研、高学历教育、外出考察学习为重要载体,并通过评优、评先、骨干教师认定等途径强化进取意识,激发内驱力和发展潜能,并与岗位设置、聘用与工资待遇相结合,为今后高职教师的长期考核和任用打下良好基础。
6、完善了教学跟踪考核评价体系。学校始终落实待遇跟着贡献走,荣誉伴着业绩行的原则,加大对教学成绩优异的奖励,强化了全体教师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促使教师为学校全面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而勤奋、努力工作。
五、强化培训和交流,突出一个“恒”字。
卓越的基层学校,必须拥有一支卓越的教师队伍。因此,我们非常注重培养和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1、每学期学校都采取各种刚性措施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如:每学期的开学初学校要求教师要制定自己的发展计划并严格落实,学校将予以检查和评价;开展各种形式的“五个一”或“四个一”活动:
2、积极为青年教师的培养指路子、铺路子、压担子、搭梯子。如:落实师徒结对制度、见习班主任制度等,同时完善相应的考核和奖励政策及各种公开课、汇报课、竞赛课、抽签课、教学技能大赛等活动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
3、狠抓了教学基本功的养成和学科素养的培养,丰富学科专业知识,提高学科能力。如:学校组织高职教师开展“优秀学科知识与方法的专题训练”编写的评选活动,竞聘高职教师岗位的教师“高效课堂”示范课活动等一些列活动。
4、成立了以特级教师、奥赛教练为核心的“旅顺中学名师工作室”并实施“旅顺中学名师”工程并形成品牌辐射效应,对每位名师每学期都提出不同的任务。
一、当前在教师成长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众多幼儿园教师成长档案的管理,普遍存在着为考评指标需要而建立教师成长档案的形式。有的单纯模仿别的幼儿园教师成长档案建立的方法,做了资料藏于资料柜,缺乏评价交流,内容也没有随着教师成长发展而及时充实;有的幼儿园虽对成长档案有评价交流,但交流方式单一,缺乏个性化指导,不利于教师主动地快速成长;有的幼儿园成长档案评价指标体系不合理,只注重骨干教师的成长,忽视普通教师的特长发展,难以调动多数教师专业成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优化教师成长档案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
教师成长档案是收集教师专业学习成就和进步材料,真实反映教师专业成长历程的凭证;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研究、实践反思、积累进步的个性化的鲜活的历史见证;是全方位记录和展示教师在师德、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继续教育等方面的真实情况的材料汇集。有效管理教师成长档案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具有特殊的意义。
三、优化教师成长档案管理,激发教师发展内驱力
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源于“教师的主动学习”。如果我们说“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的话,那么“育己”的核心就是教师的主动学习自主成长过程,是教师的态度、价值、信念、知识技能等不断调整、修正、重新审视、评估、接受挑战和考验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是一种主动的发展,是“我要发展”,而不是“要我发展”的过程。
我们为了使每位教师了解自己专业成长的历程,增强教师自我反思、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改变以往计划与实际工作脱离,只关注几个骨干教师发展的普遍现象,实施全新的成长档案管理模式,加快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
起步阶段——首先,园领导通过与每位教师面对面细致地交流,对每位教师各自的特点有了详细的分析与了解;其次幼儿园通过自主申报与园方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确立了胜任型、特长型、骨干型三个版块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三个版块的教师体系中,胜任型主要对象为五年以下新教师和原基础比较薄弱的教师;特长型主要对象为有一定教龄、并有较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而骨干教师则包括区骨干教师及园骨干教师。自主申报的教师版块是一个有着弹性空间的领域,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在自己的学习、工作中不断突破自我,在成长中向更高一层次的领域不断进取。
实践措施——每学年初,每位教师根据各自选定的发展体系,结合幼儿园常规工作与特色工作内容,制定每学年的短期发展计划。计划内容包括目标、措施、预期成果三方面。在园领导有针对性的引导下,每位教师根据计划扎实地实施,并及时做好相关资料积累,资料内容包括文字与照片。学年末,教师根据日常积累的材料整理成几个版块,版块的内容有学习与反思、计划总结、环境创设、家长工作、公开活动、特色活动、课题研究、荣誉成果等。幼儿园每学年末开展成长档案交流分享活动,交流分享时由园领导或专家点评。
成长档案管理形式的创新,给予了教师自主发展的空间,经过计划、经历、整理、交流、分享等过程,既促进了教师的个人发展,又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确立了胜任型、特长型、骨干型三个版块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后,每位教师制定的每学年个人发展计划更符合自身的发展特点了,目标具体细致,措施扎实有效,成果追求不功利。每位教师把“走好每步,积累点滴”深入心中。几年来,每年的全园教师成长档案交流活动中,每位教师都有话可讲,且交流内容日趋丰富,平实有效,各具特色;交流形式也从起初的翻阅书面材料到目前做成生动的PPT内容展开交流。
四、交流分享成长档案,满足教师发展新需求
在一个学年档案的建立过程中,在每年全体教师的成长档案交流分享中,在园领导和幼教专家的引领下,教师们在师德修养、资源利用、业务能力、技能技巧、教育科研等不同领域都分别获得了许多的经验,促进了自身的不断成长。
1.进一步满足了教师个人的专业期待。
在教师成长档案中,汇集的是教师自己的一系列作品样本,它提供了教师进步的信息,展示了教师的成就。教师在回顾自己的工作历程、展示成就和体验成功的同时,就会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就会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就会激发内在的潜能,从而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2.进一步拓展了教师多元的学习信息。
每个年龄段的教师都有各自的优势:老教师的敬业与奉献、中年教师的干练与经验、年轻教师的创新与无畏……这些都可以通过教师参阅和了解同事的成长档案后而感受到,并在感受的同时激发了互相学习的愿望。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自然有助于在教师群体中形成竞赛氛围,从而促进每个教师的专业成长。在现在网络发达的时代,网上阅读成了老师们业余时间自我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上海名师应彩云老师的博客就受到我园许多教师的青睐,应老师以她优雅、谦逊及深厚的教育底蕴深深吸引着每一位老师。
3.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反思能力。
教师经常整理和检视自己的成长档案,能促使自己不断思考自己的进步过程和方法。教师自我反思能力的提高,将有利于教师在预料自己教学行为后果的基础上作出明智决策和及时调整,有利于克服困扰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从而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如“学习与反思”版面,对 于特长型与骨干型教师来说,指向的是活动观摩记录与反思,聆听讲座与随想等内容。
从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在幼儿园每个老师的成长都不单单是个人的,而是凝聚了集体的智慧,如滚雪球一般,每个人将自己好的经验与方法与大家分享,在交流的同时,又激发了新的经验的产生。就这样,智慧的雪球越滚越大,大家的收获也越来越多。
五、成长档案促进教师与幼儿园快速发展
我园自2006年实施教师成长档案制度以后,无论是教师个体或是幼儿园集体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幼儿保教质量也快速提高,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以胜任型发展为例——
裘老师为五年以下青年教师,最初选入胜任型体系,经过几年的努力,裘老师已逐渐成长为具有幼教高级职称的骨干型教师。裘老师公开发表或获奖论文两篇;园级、合作圈级、区级公开课10次;参与的课题研究成果获得市级二等奖;参与市、区基本功比武三次,最好成绩为市级二等奖;所带班级幼儿获得绘画成绩一等奖3人次,二等奖3人次;所带班级幼儿国际象棋比赛成绩显著,最好成绩是一名幼儿获2013年市中班男子组棋王;2012年被评为区级十佳青年教师标兵;2014年获得区级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以特长型发展为例——
沈老师为五年以上教师,且有音乐舞蹈特长,最初选入特长型体系,经过几年的努力,沈老师亦成长为骨干型教师。她获得了幼教高级教师职称和高级育婴师资格,负责的早教工作成绩出色;她公开发表或获奖论文五篇;参加区级各类评比分获一、二等奖共九项;承担区级公开课或讲座四次;所带班级幼儿获得绘画成绩一等奖5名,二等奖8名;所带班级获区级先进班称号;参与的课题研究成果获得市级二等奖;2012年负责的教改课题《中班音乐游戏活动创新的探索》区级立项;2012年获得越城区“十佳模范班主任”称号;2014年课题成果区级获奖。
其他教师及幼儿园发展简述——
关键词:教学督导 困境检视 突围之策
一、教学督导设立之必然
办学质量是学校存在的生命线,对于具有企业性质的独立学院来说,其意义之大不言而喻。独立学院若想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浪潮中办出自己的特色,培养出一批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建立相应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督导则是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独立学院在办学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如师资不足、教师队伍不稳定、队伍结构不平衡,偏重于老龄化与年轻化,教学资源短缺。等诸多现实问题迫使独立学院构建包括教学督导制度在内的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机制,发挥教学督导在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中的督教、督学、督管作用,促进独立学院在高等教育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1]
二、检视督导职能发挥之困境
1.督导制度略失健全
随着独立学院的不断发展,教学督导在监控独立学院教学质量方面亦有长足进步,但督导工作制度不健全、评估系统不完善等方面问题制约着教学督导职能的有效发挥。
独立学院的督导工作缺失理论指导与实践规范,教学督导在发挥督教、督学、督管的作用时往往无据可循,无规范、标准可依,督导依照个人主观经验来判断教学过程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导致教学督导的权威性受到质疑、教学督导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受到考量,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教学督导工作制度的缺失。[2]
另外,教学督导评估体系亦不完善。教学督导在监控与保障高校教学质量过程中需依据一定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该体系由谁制定、制定的依据、保障该体系的制度建设等等问题相继摆在独立学院发展的面前。某些独立学院采取督导统揽制。更有甚者,完全照搬其它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造成教学评价脱离实际,评价效果低下。
2.队伍结构有失合理
任何团队在组织时都尽量追求团队人员“优势互补、优化组合”的目标,高校教学督导队伍也不例外。但鉴于独立学院自身特点,许多独立学院的教学督导队伍结构有失合理,突出表现在年龄上的老龄化与教学观念的陈旧化。独立学院的教学督导队伍大多来源于母体高校的教学能手、学科专家或富有教学经验的老教授,其精力与身体健康状况以及科技迅猛发展带来的知识的不断更新对他们来言无疑是一种巨大挑战,这些挑战对于年龄较大的督导来说比较难。这导致督导在评价教师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行为时会与年轻教师持有的教学观念存在矛盾,更有甚者,被指导的青年教师会出现排斥情绪,包括排斥督导提出的宝贵建议与指导。[3]
3.反馈渠道稍欠畅通
“督导”,其内涵不仅重在“督”上更重要的是落脚到“导”上。通过检查、监督来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继而通过指导解决发现的问题以此促进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所以,“指导”的环节、问题反馈的环节以及反馈问题的时效性则变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许多独立学院却缺少有效的信息反馈渠道,教学质量监控信息不能及时地被反馈。导致教学督导工作演变成“找问题”,督导职能发生异化,督导人员与被督导者关系紧张且彼此间产生对立情绪,这些问题无疑对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阻碍作用,这与当初设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目的则是背道而驰。
4.网络化进程相对缓慢
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的当代,多数学院的许多教学管理工作可以方便地在教务管理系统中完成。然而,教学督导工作的网络化进程却相对缓慢,没有给督导人员设立这样一个有效沟通、反馈平台,一方面延误了督导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学校各部门、师生对督导工作动态、工作信息的及时了解。除此之外,督导信息“网络化”进程缓慢阻塞了督导人员与其他人员的互动。总而言之,督导信息“网络化”进程缓慢不利于督导职能的有效发挥,加强其进程是促进督导职能发挥的有效途径。
三、寻求困境突围之对策
检视制约督导发挥其职能的困境固然重要,但关键在于寻求突出困境的对策。针对上述制约督导发挥职能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解决:
1.建立健全督导制度
健全的工作制度能够保障工作有条不紊进行,建立健全督导制度能够促进独立学院教学督导职能有效地发挥。因此,督导制度有失健全的独立学院应该尽快出台符合自身特色的各项督导制度,明确督导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及工作原则。明确工作目标,教学督导才能按照工作目标具体规划督导工作细节,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督导工作;明确工作内容,教学督导才能有的放矢,抓住课堂教学质量监控这一主要工作内容,以此为中心展开相关督导工作,从而保证工作有条不紊进行;明确工作方式,教学督导才能在教学质量监控中与被督导者建立起良师益友关系,才能“以导为主,督导结合”,从而积极发挥教学督导对被督导者“传、帮、带”的作用,才能在任课教师、学校领导、教学管理人员之间发挥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2.优化督导队伍结构
首先,督导应该有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来担任,需要熟悉一线教学、有较高的学术造诣、热爱教育事业,而且要对工作高度负责任、对问题客观公正且有权威。其次,“督导对学校内部教学问题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做好指导和监督工作”。再次,督导要能有效起到沟通学校 管理层、课程教师、学生之间的联系,做好三者间的桥梁与纽带。最后,要有健康的身体和 旺盛的精力来保证教学督导工作的顺利进行。
另外,“督导要定期开展学习研讨活动,准确把握高教改革与发展动态,吸取高教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与信息,并结合督导内容开展专题调研,使督导行为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学校教学管理与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要求。”
3.疏通督导信息反馈渠道
通过深入教学一线,督导往往可以发现教师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共性与个性问题,继而借助有效地反馈渠道将信息客观且及时的反馈给相关教学人员或学校主管教学工作的负责人,由此及时消除教学过程中的“隐患”,使校内各部门之间、师生之间实现良好的沟通、增进彼此间的理解,营造以人为本、与人为善的氛围。因此,要疏通多条督导信息反馈渠道,及时将质量监控信息反馈给相关院领导或系部,可以采用同教师面对面的交流、召开座谈会、开会形式作总结或主题发言等方式反馈信息。[4]
4.加快督导工作网络化进程
为及时反馈教学质量监控信息,独立学院可以结合自身实际状况,增加当前教务管理系统的某些督导工作反馈功能,提高督导信息反馈效率,充分发挥督导功能。(1) 用户管理功能。系统为督导组成员、任课教师和学生设立相应的账号,具有不同的权限。例如,督导组成员登陆后可以提交评分或评价;任课教师登录后可以查询到督导组成员和学生对自己的评分等;学生登录后只能看到任课教师的总评和教师评学的内容,督导组成员指导不对学生公开,既要保证学生的知情权,又保证教师的隐私权。(2)成绩导入、分析功能。在系统中,只需按要求上传督导组成员、学生的评课成绩,系统就会自动汇总,统计出被督导对象的总成绩。比如,学生对任课老师的期末评价就可以直接在网络系统中完成。(3)信息交流、反馈功能。任课教师与督导组成员、学生都能在网上自由交流、实时互动。(4)信息与资料管理功能。教学督导信息主要包括各项督导管理规章制度、教学督导简讯、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教学督导调研报告等,这些都可以在网上;同时,督导听课记录、师生座谈记录、督导发现的教学问题等都可以直接在网上输入并保存。加快督导工作网络化进程无疑会使督导工作更加便捷、高效,能让更多人参与其中,获得更多人的关注。[5]
四、结语
教学督导是教师成长的助手,是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是任课教师与学生、教务管理部门沟通的桥梁。为此,搞好教学督导工作、突破制约督导发挥职能的困境是独立学院提高教学水平的必然要求,需要独立学院在长期办学过程中认真对待。
参考文献:
[1]李文静.独立学院教学督导工作的能定位与保障措施[J].科教导刊, 2013,(5).
[2]郭枫.独立学院教学督导工作管理之我见[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 (4).
[3]方锦明,庄志刚.对独立学院教学督导工作的若干思考[J].赣南师范院学报, 2007, (1).
[4]倪莉.对独立学院教学督导机制的分析与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 (7).
[5]阿依登.浅论如何提高高校教学督导工作质量的问题[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7). [6]徐四海.开放式教学督导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 (12).
1 智能系·信科院
智能科技系是2002年9月初正式成立的,它完全根植于北人信息科学中心,末作增扩。后者的简称——“信息中心”——虽然易与“计算中心”或“情报资料中心”混淆,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北大一些有识之士倡议建立的第一个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它以数学系、无线电f电子学)系和计算机系为主,联合心理学、中文、遥感等共十个系所而组成,宗旨是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充分发挥北大的综合优势。即使放在二十余年后的今天来看,这样的举措也是颇有前瞻性和魄力的。在此基础上,北大很快于1986年建立了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就是这样人数不多的一个机构,先后出过三名院士和一名北大常务副校长。以指纹识别为代表的研究成果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
2003年9月10日,北京大学最大的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成立。它包括计算机、电子学、微电子学和智能科学四个系,有十二个(研究)所和中心,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若干部门实验室。系是教学单位,所和中心是研究实体。从此,智能科学系(暨信息中心、国家实验室三位一体)翻开了新的一页。
2 专业增列·学会指导
成立智能科学系除了要顺应北大“系并院”的潮流,也是完善作为学校基本建制单位所必备的。何新贵院士为系取了名称,如今许多学校也大都采用这样的称谓。查红彬教授担任系主任,笔者是主管学科建设和教学的副主任,具体参与负责各项相关工作。创办国内第一个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也是我们这一班人继承传统的首要任务。事实上,早在一年多前,大家就进行了酝酿,特别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多次组织的相关研讨,成为重要的准备基础。
北大是一级学科下自主增设、增列学科专业的学校。系领导上任伊始第一件事就是要在当年申办智能本科专业,而且志在必得。为此,我们在前期制定了详细的步骤计划,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各项准备工作。我们起草完成了所需的各项材料(人才需求论证、专业建设规划和适应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方案、教师教辅队伍和基本办学条件说明以及国内外背景对比材料等),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涂序彦等学者对此进行了专家论证,协助完成了论证报告。这些工作就绪后,我们在2003年10月下旬向学校主管副校长、教务部负责领导和学院领导做了汇报说明,并于10月30日正式提交申请材料。经学校的学部讨论通过,校教务部审核和校教学科研工作委员会论证(由于是国家公布专业目录外者),再经校学术委员会审议,报校长办公会批准,最后于12月15日前顺利完成了全部程序,报教育部备案。2004年初,教育部正式批复并公布了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新的本科招生专业。这个专业名称是查红彬教授建议的,日后成为教育部批复新申办学校的统一提法。
由于“智能科学与技术”未在国家公布的专业目录中,因此是增列而非设置,北京大学将其置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之下。由于北大历来严格控制招生规模,我们的30名招生计划是由信息学院其他三个系从原有计划分配名额中挤出来的。新专业的计划发展规模最终为50名。
3 教学计划·四校会议
智能科学系虽然成功地创建了国内第一个“智能科学技术本科”专业,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首先是缺乏本科教学的经验。尽管信息中心前身具有北大最早的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研究生培养己历十余年,但一直实施科研主导体制,未曾从事过本科教学。师资队伍扩充快,新进年轻博士比例大,而真正有过本科教学经历者寥寥无几。此外,信息学院成立后开始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了一年级统一课程内容,新生是按学院统一招进来,第一年共同学习,后三年才分专业培养。我们虽然为申办专业制定了一套课程计划,但因不兼容学院的统一规划而未能第一次通过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审核。为此,我们组织学院经验丰富的老教授,为本系青年教师进行教学培训,听取学院主管负责领导和几位多年从事本科教学管理的老系主任对教学计划的修订意见。
通过几个月的努力,我们完善了智能科学系的课程体系,并最终通过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审核。这个教学计划具有几个特点:一个大基础——以学院的数、理和信息类为主,强调宽厚扎实;三个核心课程群作为专业理论基础,包括智能基础课程群(智能科学技术导论、人工智能、脑与认知科学、信息论、信号与系统)、机器感知课程群(生物信息处理、图像处理、数字信号处理、模式识别)和计算智能与知识发现课程群(智能信息处理、机器学习、数据挖掘、计算智能等),以及两门实验(机器感知和机器智能)和其他各种选修课。四年学分150分,其中必修88学分(包括全校公选26学分、大类平台20学分、学院要求的13学分、专业必修29学分),专业选修56学分(含专业课44学分、通选课12学分),毕业设计6学分。
为了更好地交流经验,扩大本专业的影响力,2005年5月,我们发起并与第二批获准的学校(南开、北邮、西电)在北大召开了四校研讨会,围绕各个学校在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建设、招生、教学计划制定和未来发展设想等方面进行交流研讨,并建立了联系机制和网站。全国一些兄弟院校也纷纷来北大了解情况,开展座谈,我们则尽可能贡献自己的经验,给予支持。
4 招生·分流
从2004年开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按学院大类招生,每年接收330~340名本科生,占全校的1/9左右。学生高考排名在全校属中上,但成绩分布差异较大。与学校的其他学院(多从一个系成长为一个学院,如数、理、化、生等)相比,信息学院是由四个不同的系合并而来的,专业跨度大,因此采用一年分流的模式(上述学院为二年分流),笔者被指定负责这项工作。我们提出自愿为主、计划为辅的方针,尽量满足同学们的兴趣志向。制定的分配计划是:电子学系120人、计算机系110人、微电子系70人、智能科学系30人,允许有10%的调整。分流工作在大一下学期(每年4月份)进行,包括全院动员、四个系专题介绍宣传、开放日参观咨询等几个步骤,可谓热闹非凡,同学们可以充分了解了四个系的专业特色。
为了克服盲目性引发的偏差,我们建立了一个网上分流系统,在正式填报专业前,增加了摸底预填报的环节,及时反馈群体意向的分布信息,指导学生们的选择,也便于学院掌握动向,调整措施。这种大类招生、进来一段时间后再分专业的举措体现了北大的人文关怀。智能专业初办,基础条件差,缺乏毕业生记录的宣传说明,与学院其他三个老牌系(电子学系50年历史、计算机和微电子系30年历史)相比较并无优势可言,但是我们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和细致有效的改进,使这个新方向日益显现出魅力。随着智能专业的成熟,特别是有了第一届毕业生后,就愈加受到更多学生的喜爱。
选择智能专业的人数逐年上升,2004级34人、2005级36人、2006级39人、2007级43人,目前正在进行的2008级分流达到45人。除了在信息学院内部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北京大学其他学院的转系情况也开始有了可喜的变化。北大最好的元培计划实验班今年第一次有4名学生选择智能专业,医学部和光华管理学院也有申请者(本文成稿时这项工作还在进行),2008级学生肯定突破50名,我们在第五年就达到了创办智能科学专业的规划目标。
5 首届生·班主任
在新办专业中,有一项由教授担任智能本科专业班主任的举措。这是利用教授的学识、经验和责任心来更好地管理呵护自己的学生,避免了年轻教师因职称晋升等压力可能出现的疏漏。这一做法取得明显效果,不仅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信息学院也开始考虑推行。笔者担任了智能专业的第一任班主任。首届学生(2004级)有34名,他们进入北大后毅然选择全新的智能专业是很有勇气的,全班有11名来自北京的学生,5名女同学,这个比例迥异于整个信息学院的总体分布。
该班学生的年龄恰与我自己的孩子相同,我天然地熟悉他们的一般特点,也理解家长们的想法。北大信息学院的淘汰率平均是7%,每年都有20多人退学。这班学生在大一时的成绩并不占优,其中有几人处在边缘位置,因此,我立下的最低目标就是确保所有同学不掉队。我首先通过全班民主选举任命了一个5人组成的班委会,这个5人机构在随后的几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走访宿舍,了解每个人的情况,为了消除代沟,我努力融入同学当中,学习熟悉他们的语境和思维想法。我同多数同学家长有过接触,从中更深入地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也包括寻求家长的必要配合。我与所有同学做过不止一次的个人交谈,经常是在晚间,很多时候是他们主动找我,谈遇到的各种困惑、自己的想法、志向等,我利用这些机会及时解决了具体问题。在学习上,我组织全班同学开展互帮互学,尤其对几门有难度的专业课程进行“联合攻关”。全班的“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成绩甚至超过了计算机系。
几年来,全班团结互助,像一个大家庭,班委会也一再连任,得到全体拥护。到毕业时全部合格,实现了我的愿望。不仅如此,全班的学习成绩在学校的综合评估中优良率达93‰毕业设计都在良以上,有14人获优秀,更有三名同学的毕业论文被评为学院“十佳”论文。学院的第一、三名也都出自我班。34名同学中有22名继续保送本校读研(其中20人仍在本系),4名同学去了大的国企和知名外企工作,8名同学出国深造,在欧、美一些名校攻读博士,其中有一名学生同时拿到了包括哈佛、MIT、CMU、UCLA在内的著名大学的全额奖学金(最后选择MIT)。第一届智能专业学生的良好成绩极大鼓舞了我们,增强了我们办智能专业的信心,也为以后的几届同学做出榜样。
几年班主任的经历让我深深地体会到,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大学,教书、育人同等重要。要适应新时代年轻人的特点,保持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把人格培养放在首位。能够进入北大的学生都是各地的尖子,当他们聚集在这所著名学府时,首先要调整原来俯视周围的习惯,学会平视甚至仰视其他同学,平和自己的心态,开阔胸怀,树立人生抱负和刻苦努力的决心,这样才能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才有所作为。班主任的工作往往细致入微,其实是把70%的精力用到30%的人上面。一些学生掉队是否可以避免,关键看班主任的工作是否到位。
6 培养体系·本研贯通
北大是(文)理科性质的学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也是按理学设置,尽管它更强调学科交叉。从智能科学的内涵来看,我们设立的培养方向更多地是继承自身传统和学校的综合优势,突出“以人为本”的脑认知和与心理生理结合,开展机器感知(视、听、触)和数据转换信息,进而发现知识的机器智能两个方面的研究。同时,我们配合学院的教学指导规划设置课程计划,除了全校的公共必修课程(外语、政治和体育),还有学院的公共平台课。第一年主要是夯实数学、物理和信息类的基础,后三年的专业课程安排是以必修的专业基础和机器感知与机器智能两个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为架构。为了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还重点建设了两门实验课程。此外,还利用学校的各种本科科研基金项目(包括大学生创新基金、著政基金、泰兆基金、校长基金)和各个实验室承担的项目来吸引学生,培养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研究兴趣,为日后进一步深造打基础。由于绝大多数学生都将读研,这样的安排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并成为撰写毕业论文的基础。我们还打通了本科高年级与研究生一年级的课程,利用各种机会举办研究讲座,如龙星计划、专题报告、国际人工智能远程教学等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研究方向,调动学生的潜质。从专业特点来看,我们的智能学科更偏向于“软”的一侧,因此也充分利用信息学院,特别是计算机系的各类教学资源来帮助扶持新办专业的成长。
我们原有的博士、硕士点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方向,为了让我们的培养体系更加系统,我们进行了两年的精心准备。2007年底,我们正式向北大研究生院申请增列“智能科学与技术”硕士和博士点。经过必要的论证,最终获得批准,及时衔接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升研。至此,本、硕、博一以贯通,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下的二级学科,一个完整的智能科学技术专业培养体系建立起来,从培养体制上保证了新兴智能专业的顺利发展。
7 特色专业·教学团队
五年来,北京大学智能科学技术本科专业从酝酿到创办,可谓初见成效,走过了颇具挑战的历程。除了确定具有特色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外,还需要扎扎实实落实每一个环节,并在实践中检验。本科教学迥异于研究生培养,它的计划性、按部就班执行的严格性以及每堂课程的内容安排和效果评估必须一丝不苟。
信息学院秉承了北大的优良传统,对这个新办的专业给予了巨大支持和关怀,使我们能迅速成长起来。我们从一开始就有一套严格的课程设置审核程序、教案检查制度和新教师上岗准入的试讲考核手续。学院有一支由经验丰富的退休教师组成的督导组,随堂听课评估每一位教师的讲课内容、方式和教学效果,及时纠正问题。作业批改和试卷出题也都有严格规定。在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信息学院打通了一年级的公共部分,深化和夯实了数理基础。
在专业课程上,智能科学系提炼了三个课程群,并组织教师进行重点建设。此外还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除了在专业上实施分流培养外,我们还针对北大学生的特点,在基础课采用实验班的A、B分级组合方式,满足不同专业对各自基础培养的要求。在专业课程群中,也允许不同兴趣的组合选择,充分发挥和提升学生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关怀学生顺利成长,我们除规定教授担任班主任外,还设立了本科生学术导师制,加强对学生的各种指导。智能科学系也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了一大批(半数以上)优秀的年轻教师,其中信息学院中从国外回来的教师比例是最高的,为这一新兴学科注入了最具活力和新思想的力量。在招聘教师时,教学需求和能力成为评价的重要指标。
2007年,我们接受了教育部的学科评估,新办专业得到好评。学校开始关注我们的进步,在随后的一年中,我们一再从学校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陆续获得了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北京市一类特色专业和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等称号,2008年又获得国家级教学团队称号。我们的培养体系和人工智能双语教学也分获北京大学的教学一、二等奖。
8 结语·致谢
尽管北大年轻的“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建设初见成效,但征程是漫长的,我们还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问题。然而,智能科学这个本科专业方向是很有希望的,它不仅吸引了大学的新生,也在高考人群中产生着愈加重要的影响,它的健康发展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和精心培植。每所大学都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应该从学校、师资、方向、生源以及学科培养性质和目标等条件出发来建设新兴专业。以上是笔者对北京大学第一个“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创建历程的回顾,希望与同行共享。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许多人给予了热情帮助和支持。这里要特别感谢北大信息学院陈徐宗教授,感谢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涂序彦和王万森教授。
最后引龚定庵一句名言:“但开风气不为师”。
9 总结与展望
本文介绍了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在学科发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基本建设情况。我们希望这些初步的工作总结能对目前正积极筹办本专业的兄弟院校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我国的发展尚属初级阶段。尽管近几年得到了国内部分高校的重视,但其发展并不是很快,且进一步发展也存在一些障碍。比如,从专业配置来看,目前智能科学与技术并非一级学科,多数学校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培养都是依附于其他相关专业。从长远来看,这并不利于整个学科的发展。希望通过各相关高校的广泛交流和积极配合,“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国内的发展能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