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美术鉴赏教学

美术鉴赏教学

时间:2022-11-18 23:48: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美术鉴赏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美术鉴赏教学

第1篇

1美术鉴赏内容的选取

随着后现代思潮的介入,对美术和美术教育进行了重新思考,美术教育的内容得到拓展。装置艺术、表演艺术、设计、插图、表演艺术、卡通、漫画……、面对良莠不齐的视觉文化,没有像经典作品那样有所谓的“盖棺定论”,如何选择?在学校的美术教育中,我们要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和兴趣爱好,例如网络、大众传媒的内容,对社会的自然灾害、环境、慈善等视觉图像和影像的关注,帮助他们在文化的情境中学习美术,建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是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在大量的艺术作品的欣赏中,以培养他们发现美、感知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2美术鉴赏方法的选择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主张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元化的鉴赏,进行自主探究和个性化的解读。但是,许多教师对美术鉴赏的认识模糊含混,方法简单。只介绍作品的背景、主体、艺术家等,脱离对具体作品的直观感受和形势分析、批评,不具备“美术性”。但是,教学有其特殊的要求,因为任何教学,都要将完整统一的知识分解成不同的要素,并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框架中向学生加以传授。费得门曾经提出将美术奖赏的程序分为叙述、形式分析、解释、评价。丰子恺则认为鉴赏是创作的逆行,他认为的程序是:第一诉于感觉,第二发生感动,第三感情移入,第四美的判断,第五美的批评。两者的鉴赏程序都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提高,合乎美术鉴赏的规律。教学有法,贵在得法。教师可以从中得以借鉴,只要是合乎鉴赏规律,符合学生发展特点的手段都应该加以运用。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对话,自由的教学情景;其次,运用多媒体、画册等给学生进行直观教学;然后,强化临摹练习,培养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体验的过程中加深对艺术作品的了解;最后,要科学评价,尊重个性的解读。在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美术鉴赏规律下,我们可以从社会学、艺术家生平、心理学、图像学、比较学等多角度进行鉴赏。例如中国画,其哲学思想、艺术观念、表现方法和西方绘画存在很大的差异,完全按照西方的鉴赏方法是很难真正体会到传统中国画的意境。中国画主观选择对象,以游走的视角感受事物,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在了解以上这些知识,才能学会初步鉴赏中国画的方法。此外,谢赫提出的六法也可以作为一种借鉴。多种美术鉴赏方法的,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美术教师知识存储不足及知识结构不合理

有这样一种现象:现在年轻的美术教师在专业技能上都有自己的专长,但是会版画的不会国画,会国画的不会油画……也是普遍存在的。因此知识储备比较单一,对于美术作品的选取也是如此,具有明显的“片面性”。而老教师的专业技能比新教师强得多,但是教学方法死板,知识储备比较陈旧,引用的美术作品往往引不起学生太大的兴趣。美术教师知识储备的不足以及知识结构的不合理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在包罗万象的题材内容中,有中西绘画、建筑、设计等内容,如《格尔尼卡》《故宫》等我们在大学学习过的;还有一部分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流行起来的大众文化,如数字艺术、动漫艺术,这些需要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积累;另外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民间美术也是其中一块。因此,教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经常学习新知识,不至于出现“偏科”。艺术是人文学科,教师只有具备丰厚的人文素养才能胜任美术教育。我们跟上时展的速度,进行多元文化知识的积累,避免被淘汰。古人认为,造型有吉凶之说,好的造型会给人们带来幸福,不好的造型会给人们带来灾难。传统文化中的风水学,常常将事物的吉凶与不同造型所包含的气的形成、能量的聚集联系在一起。譬如三角形,古人认为,三角形意味着气流的快速运动,并将能量聚在一个点上。这种形状出来的气流对人不利。因此,三角形通常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图形。所以,这类造型在使用时要用在预定的、合适的地方。反之,圆形与方形则受到人们的青睐。圆形被认为能量从圆心延伸出去,整个能量的聚集与气的运行都在圆内,能让人感觉到气在周而复始的循环,可以暗示人们在不断的成长和进化。同时,圆形在视觉上使人感到完整顺滑,可以寓意圆满,成功。方形中规中矩,能量从出发点到四边的距离是一样的,被认为能聚气,稳定。同时,在视觉上使人感到方正,沉稳,可以寓意为正直,稳妥。因此,圆形与方形都是中国传统上比较吉利的图形。同时美术教师要对美学进行深入的学习,主要是对艺术的认识观点以及对艺术的思考方式。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以及理解力,对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将表面的认识深化为自身对艺术的认识、观点。从而提高他们对待艺术作品的理解力。总之,美术鉴赏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慢慢地润泽,以上三方面只是想到的几点思考,并不是很全面,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慢慢摸索。义务阶段的美术教育并不是培养画家,而是美育的一部分。教师要尊重孩子的视角以及他们的观点,听一听他们真实的想法,师生的交融、碰撞是对一件作品最好的阐释。

作者:姜哲娴单位: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第2篇

〔关键词〕课程标准人文思维

《美术课程标准》最值得肯定也最有意义的,就是确定了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它的人文性,它将使我们改变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美术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从而帮助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更好地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涵的丰富人文精神。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通过美术的方法和媒材表达自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通过美术教育,我们可以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意识。

所谓的人文性包括人存在的意义、人的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涵义。

美术作为人:艾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指人之为人的精神,是人类对真、善、美永恒追求的展现。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作的美术作品中。因此,人文性质应该是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人文性和自然科学的纯技术性相比较:它具有道德和价值取向。通过美术教育,应该对以往过于重视科学(技术)教育而忽略人文精神从而造成的比如极端的实用功利主义、自私、自利、自以为是等不良现象起到积极的纠正作用。我们要认识到学生在美术课程甲所学习的任何东西,都应视为浩瀚的人文海洋中的几个小岛,通过这些小岛,他们接触的应该是人文精神的海洋。所以,在美术鉴赏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努力营造这种“人文”情境。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有以下看法:

第一:提高教师自身人文意识,丰富人文素养

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美术教师,除了本身要有精良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努力通过各方面的学习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如果美术教师不具备人文意识和人文素养,就不可能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向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而除了‘兴趣以外,尊重也是吸引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动因。一个教师的人格力量(学识及人品)是学生对他尊重的程度的界尺,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通过教师的人格力量使学生对学科产生尊重的态度,从而产生学习的愿望,应该是我们实施教育手段的一个策略,当然,教师的素质至关重要。

课程标准要求表现形式:“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将美术与自然、社会及其他它学科联系地思考。将美术课程定性_为人文课程,实际上就要求学生不仅要从美术本体来理解美术,重要的是应该通过美术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理解美术作品中蕴涵的丰富人文精神。这样学生就能获得人文精神的浸染,逐渐提高人文素养。

在讲课的过程中旁征博引,特别是人文学科之间的联系,一来体现出教师的深厚的业务水平及人文素养,更重要的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如在讲民间美术时,我首先将指出民间美术属于文化的范畴。接着明确概念,什么是“文化”,学生很多都会说,科学、知识等等。我又提出,科学知识等是否可以等同文化?接下来问到:你们有没有文化?学生们愣了,面面相觑,不敢举起手表示自己有文化,个别举起后,见别人没举,又赶紧放下了。我笑了,然后举了个例子:在大街上,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擤鼻涕时,是把鼻涕擦在自己的鞋帮上;而一个学富:五车的高级白领却随便吐痰。谁更有文化呢?这时学生会毫不犹疑地回答是农民。这时,我是进行了思想道德的教育。我跟:着抛了个书袋:子夏日,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进一步说明学问与做人的道理。然后我以《辞海》的解释为参考,提到文化的含义之三一一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施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让学生联系政治常识来思考,“文治教化”属于国家的什么?在学生思考的同时,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趣,我问他们知不知道“杀鸡焉用牛刀”的出处,学生都很想知道。我又举了《论语》;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日: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日: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日:“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既让学生复习了一遍经典的文言文,又让学生终于明白,“弦歌”,是为了“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即通过“文化,’来影响人,最终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所以这个“文治教化”就是国家的统治职能的一种表现。有学生说我的课像语文课,且颇有启发。有启发就好,是语文课还是美术课有什么问题呢?这些知识看似和美术无关,但我看重的是一种文化的、人文的氛围的熏陶,这和美术有着本质上的一致。加强美术和人文学科的联系,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美术视野。任何学习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既可以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同时也有温故知新的作用。

很多时候,学生对这种跨学科的讲授表现出来的专注程度往往要高于对单纯的美术知识讲授。

第二:注重学科本位,提高学生审美表达

《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内容应适应高中学生学习的实际能力,不宜过高、过难,过于专业化”,同时也指出:“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恰当使用美术术语(如形状、色彩、空间、材质等)……”,所以,所以在对具体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摆脱只是注意作品较为明显的和自己所熟悉的形式特征的“看图识字”阶段,逐渐由对作品片面描述及经常使用通俗语言而非“美术语言”至[学会从不同角度仔细观察作品,对作品不同层次的信息意义进行解读,对形式语言进行识别、概括、整合,从而完整把握作品的形式特征及精神。在作品的描述时,鼓励、启发、促使学生进行自由准确地交流和表达,并不断引导促使学生使用美术术语,使其鉴赏、评述能力规范,日渐提高。一切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视觉读写能力”,在不同指向的“解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如果美术学习一点专业性都没有,只能导致水平停滞,从而失去学习的意义。

《课程标准》认为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是“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是在对作品不同层次的信息意义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视觉读写能力”,在不同指向的“解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描述也好,分析、解释和评价也好,总是建立在表述的基础上。多年的高中美术教学经历,我发现学生普遍表达力偏低(不仅指审美表达),词汇贫乏,或者极不规范,不入门道。所以,在教学中,在把握美术的学科本位同时我致力于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大到文章的起承转合,小到遣词造句,我一直跟他们强调,要自由、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比如:学生评价一些作品的风格的时候,总会用“简单”一词,我让他们和“简练”、“简约”比较后再定,他们很快就领悟了;讲雕塑的时候,我先告诉他们,雕、刻、塑、铸、焊是雕塑的基本技法,然后让他们从汉字的形、声去感受“雕”和“塑”的异同;讲到四格漫画的时候,除了画本身的专业知识以外,我还会让学生观察作品(事件)叙述的技巧,特别是叙述的节奏,并且让他们联

系影视作品的叙述技巧去思考。这样,学生就可以了解到,作为一个美术家他不仅仅会画几笔画,而且对社会是有深刻感受和理解的,至少和文学家一样拥有高超的表达的能力,即文字和图象都具有同样的表达能力。

第三: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动,不仅仅是手与脚的活动,动脑才是最重要的。不是闹哄哄后,没有任何的收获。我宁愿看到学生鸦雀无声凝神苦思,也不愿意他们在老师安排好的活动里边快乐的玩完,然后没有任何的进步。快乐学习法实在不适合高中学生,甚至连小学生也应该慎重实施。前面提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内容应适应高中学生学习的实际能力,不宜过高、过难,过于专业化”,同时也指出;“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恰当使用美术术语(如形状、色彩、空间、材质等)……”,“不宜过高”不等于不要专业。然而,不少教师为了应付公开课、听课,就是将工夫花在然后搞活动这些花俏的方面上去了。难道传统的教学就一无是处?这值得我们一线的教师,以及区、市教研员乃至专家深思。须知活动易搞,实学难明,大家应该把精力放到实处。课堂需要“师生互动”,需要“参与”,重要的是“脑”动,是“脑”的参与。如果在“师生互动”的“愉悦”之后没有任何收获,我们要它干什么?何况,很多的这些活动其实已经和美术没有任何联系了,导致不少其他学科的老师认为,美术课最容易上了,谁都可以去上,最终恐怕是会由我们美术教师自己淘汰了美术教师这职业。相信不少老师会发现,很多学生的水平实际上就是停留在小学甚至是幼儿园的那种无意识的自发的:uK平,而且沾沾自喜。我应该让他们明白学习本身就是一件花力气的事,所有学科:部如此,没有不劳而获。关键是既然花了力气,就要思考如何学出乐趣,学有所成。

所以关于活动方式,本人认为,高中生学习能力较初中生大为提高,应趁势培养他们形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和习惯,具备这独立思考的能力,合作自然不成问题。所以应该以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学习为主,小组讨论合作为辅(小组讨论可作为必要的交流:互动,不宜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这涉及到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激发学生思考,深入思考的问题了。

第四:评价启发、授之以渔

评价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评价如果不能促进学习(思考),就不是有效的评价,还不如不评价。而启发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评价方式。启发作为教师的教学智慧,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赞扬、鼓励和批评、否定都是“愤”,对于高中学生,我会否定多于表扬,当然这否定绝对不能实简单的评价“错”,而是为了引导他们发散地往更广的面去思考,以解决更多的问题。我会直白的告诉他们,他们已经有一定的思辩能力,不再是幼儿园的学童,只接受哄。因为赞扬,轻易地肯定,只会令他们思维懒惰,而怀疑、否定、批评,才能引导他们往更深层面思考,这就是“不悱不发”了。也只有怀疑、否定、批评(自己、同学包括教师),才更容易引发对话,师生才能达到真正的平等互动。让学生.不断的去想办法批评、怀疑、否定的同时,他们就是已经在积极的思考了。美术的思维方式是想象的、形象的、灵感的、直觉的,充满随机应变,允许将错就错,是一种艺术性、创造性的思维。美术学科的这种自由性,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自由发散的思维习惯。若在其它学科及今后工作和生活的其他领域中也适当的使用这样的思维:疗式,应该能创造出无限的新意和发展空间。学生都知道美术是视觉艺术,所以在面对作品的时候往往只会看图识字般地辨别作品画的是什么物体,感受及表达都是非常的浅层单薄。首先,教师应当启发他们不要将注意停留在视觉上,而要善于从多方位调动自己的经验去感受表达,如听觉、触觉、味觉等,就象文章的叙述一样,不会永远都是平铺直叙,而是要充分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去表现,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多方位的感受。只有这样,学生对作品(事物)的感受和表达才会更准确、丰满。

同时,在教学中,我一直注重学习方法和思维拓展的培养。特别是强调两种能力:一是抽象与概括;二是对比与联系(即关系的把握)。如在讲抽象艺术时,我针对学生误用抽象一词(他们将凡是非写实的绘画作品认为是抽象画,或者“看不懂的作品都是抽象画”——学生原话),我首先从概念上解决这个问题(参阅《辞海》“抽象’’条目),再让他们比较联系视觉上的抽象与具象的形态。然后因势指出抽象与概括是形成概念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借助于词语来实现。这是学习做学问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它会让我们由“器”,上升到“道”的层面,即透过具体的个别事物,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及规律。科学的概念、范畴和一般原理都是通过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这是高中学生应该慢慢要掌握的,我致力地去引导。

对比就不用多说了,至于联系,举个例子。在讲设计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甲设计师的风格是轻松的,而为什么乙的风格是严肃的。很多学生就苦苦的把这当成两个问题去思考,其实这就是一个问题而已,解决了一个,另一个也就迎刃而解了。学习思维方法上,其实所有学科的基本相通的,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第五:注重课程拓展,形成校本课程。

和很多美术老师交谈时,都有这样的体会,中学普通美术教育一直存在着一个尴尬之处,就是教学内容容量大和教学时间短少的矛盾。美术课本的一课时看样子就那么一两页纸,但大家都知道要吃透它显然不是一两节课的问题。传统的灌输式的讲授尚不能让学生对它有全面的认识,再加上师生互动啊、评价啊等等活动,那一节课是根本没什么时间可以讲的,只能是表面上看起来热闹非凡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蜻蜒点水”甚至空洞无物。新教材和旧教材相比较显然要科学,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知识连贯性强,通过学习,对美术鉴赏会有较为整体的理解。但20课的内容与18课时一学分之间也难免存在这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要有整体的把握,并适当作出必要的处理:一是要抓住重点,形成亮点;二是综合调整,优化组合;三是根据需要,延伸拓展,并且注意整理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肯定会对教材(欣赏的作品)作出补充,或者制订校本课程,这要求教师本身眼光要高、广、远,作品(课题)的选择应该具有一定的高度,能体现出作品所包含的美学规律。“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不仅适用在每个人自己学习的本身,也适合于师生知识的授受。

以上每个要点之间互为关联甚至互为条件,在教学中同时体现。这是以教师为主体,侧重于教师的专业认识及人文素养所作的一些思考及主张。

本文写作时间仓促,观点粗浅,但,是本人在教学中一直思考的问题,存在的错漏之处,恳请各位同行不吝赐教。

[陆锦辉广州市第一中学黄沙大道54号

第3篇

中学美术鉴赏,是中学美术教学中非常重要任务之一,它是初中阶段培养学生树立审美观以及理解能力的重要时期,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美术鉴赏贯穿中学直到大学,中学美术欣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初始阶段,课时内容必须符合中学生年龄特点,掌握学生的欣赏特征,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一,提高中学美术鉴赏教学趣味性

面对一副美术作品,该如何鉴赏?从目前中学美术课来看,教师课堂讲解知识的时间很多,留给学生自己发挥的时间很少,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在充分把握课堂重点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教师不但要提前预备好当天的教案,慎重选择当天课时所用美术作品,题材内容要符合当天课程侧重点。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以下几个方法增加学生对美术的兴趣:(1)放大学生有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哪怕很小,教师也应该放大其优点,给学生巨大鼓舞,使得学生从心里不厌烦美术课。(2)指点学生的思想方向,老师应该从教学的不同角度启发,诱导学生进行联想、创造、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力。教师在教学中肢体语言要丰富,或适当的夸张的肢体语言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给学生以亲切,愉快轻松,心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先进教学工具,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二,改变教学模式,留给学生发展空间

传统的教学模式,课上老师通过教材、教案,复述式讲解,课后学生复习,填鸭式教学,学生真正能掌握知识的甚少,特别在于初中阶段考试重点不在美术,导致学生以及教师从根本上不能认识到,美术是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观,艺术感的重要阶段,传统教学模式,课上几乎都是教师再讲,没有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无法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联想等能力。作为新形势下的美术教育,应该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课上充分给予学生发挥空间,帮助、发掘、引导学生的潜力,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例如:学生老师互换教学角色,教师课前准备好一副美术作品,课上先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让学生上台讲解这幅作品,好在哪里,支出哪里不足,作者的思想、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然后教师在学生讲解完成后,补充讲解,对学生理解错误的进行引导,使其正确认识,对学生分析对的,加以鼓励,提高学生对美术课堂的兴趣。在例如举行学生之间的美术作品比赛,课上老师让学生讲解自己作品内容,讲解作品表达思想,老师进行综合点评,学生选出那个作品最好,为学生提供一个互相竞争的机会,激励学生主管能动性。与此同时,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同学对美术的印象,通过教师点评以及学生之间互相点评,既能互相学学习,又能增加学生的表达能力,辩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水平。

三,明确艺术多元化特征

画有定理,但无定法。如:国画中荷花的画法,通过水墨的浓淡来表现荷花的虚实,虽然这个荷花和现实中不一样,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出这是荷花。艺术的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的,写实、夸张、抽象等任何形式都有其独特内涵。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艺术的多元化特征,让学生改变固有思维,认为美术只是照样子画下来,画得越逼真越好,教学中给学生讲解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如何利用马的哀鸣寓意西班牙人民受苦受难的所产生的恐惧、爆裂气息,如何用狰狞的牛头表现当政者的残暴,与社会的黑暗。引导学生走出固有思维,大胆的在绘画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性格,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鼓励学生大胆将绘画手法结合、融合,创作出新的形势的作品,不拘泥于单纯评论作品的好坏,重点培养学生认识艺术多元化特征,例如国画与水彩、油墨结合等通过不同画风结合创造作品,培养学生多元化创作灵感,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作品改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作品充满思想、灵性,而不单纯的写生、临摹。同时教学上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展示其他形式艺术作品,如:剪纸、插画、兽皮工艺,竹编工艺、年画、泥塑、布艺等民间艺术手法,充实教学内容同时,增加教学娱乐性,同时更是开阔学生眼界,让学生能充分意识到艺术多元化特征,不拘束学生思想,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个性,对各种民间艺术以及其他艺术形式提出自己看法,然后教师在旁解答疑惑,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增加学生对艺术形式的认识。

四、提高老师自身艺术水平

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我综合素质,提高教学亲和力,提高自身威信,教师以身作则才能提高教学水平。美术鉴赏家相比美术欣赏对教师的自身综合素质要去更高一些,教师不仅仅通过教学让学生欣赏一些中外名著,以及民间艺术等更是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悟、分析、点评,从中理解到艺术作品的内涵。如教师通过阅读美术理论知识,美术方面的相关论著,提高自己对美术科学知识的认知,通过媒体互联网等有关方面了解更多方面的美术信息,除去关注经典美术作品外,更应关注现代美术作品的动向,加以对美术的理解。

总结

提高中学美术鉴赏水平与以上几点是密切不可分的。在积极提高鉴赏课趣味性同时培养学生自主独立思维,加强学生创造思维培养,在此基础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课上多进行角色互换,以及引用一些类似新颖有效的方式,充分给予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有助于教师发现学生的潜力与内心世界,更好把握美术鉴赏教学,引导学生对美术多元化的认识,鼓励学生大胆创作,积极认识美术的多元化特性,引导学生走出固有思维,发展个性化作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综合素质,掌握历史作品鉴赏能力同时加强对美术作品现有发展方向认识,做到为人师表,树立在学生中威信。

综上所述

中学美术鉴赏教学需要以上几点相辅相成,环环相接,增加教学质量同时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不断提高中学美术鉴赏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玫,王辉.浅析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如何”下马观花”[j].美术教育研究,2010,(2):83-84.

第4篇

【关键词】同课异构;促进;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随着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也逐渐受到应有的重视。因为,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可以开阔高中生的文化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缓解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而随着近年来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方法也逐渐得到创新,其中同课异构就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研究者们的关注。但是,如何巧借同课异构,有效的促进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一、提高教师美术鉴赏素养

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若要巧借同课异构,促进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质量。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然后教师应考虑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并根据这些差异性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另外,教师可以通过邀请其他科目教师,通过同课异构的教学方式,提高自身的美术素养。

例如,教师在讲到高中人教版美术鉴赏《瓷器》这一鉴赏内容时。课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先进的网络资源、书籍资料等查阅相关的教学资料。首先充实自己对瓷器的认识,提高自身对瓷器的欣赏。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将课本内容、自身储备的知识与查阅到的资料相融合,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间存在的差异。并根据这些差异设计出具备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如:先从一些色彩明快、简单常见的瓷器进行分析,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为学生讲述一些不同历史时期瓷器之间的差异,带领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引导学生从美术鉴赏中积累经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另外,教师可以为学生延伸教学,如:让学生从历史角度鉴赏瓷器艺术时,美术教师可以邀请历史教师为学生讲解相关阶段的历史知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二、单人同课异构实现方式

常见的“同课异构”分为“单人同课异构”与“多人同课异构”两种形式。其中“单人同课异构”是日常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教学形式。教师在运用这样的教学形式时,首先需要对班级学生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根据班级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设计教学方。同时,教师应使同伴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点评,补充完善主讲教师讲课中的不足。

例如,教师在讲到《现代设计艺术》这一鉴赏内容时,教师需要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现在设计艺术的时代背景及其特点。让学生了解时代、思想意识、服务对象,审美情趣与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发现美、探索美、创造美的兴趣和热情。在明确完这些教学目标后,教师可以从这些方面出发,将这些目标融会贯通在每个教学细节中,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参与度。同时,教师应积极组织听课活动,邀请同伴教师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并针对主讲教师美术鉴赏教学中的不足提出意见与建议,帮助教师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积极的改进与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时,听课教师可以吸取主讲教师讲课中的精华,并在日后的教学中提高自己的讲解质量。

三、多人同课异构实现方式

在同课异构教学中,还有一种教学方法是多人同课异构。它是指:至少两位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理解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然后再由其他教师根据所做出的教学设计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与建议,从而使教学设计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这种教学方法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

例如,教师在讲到《印象主义与后印象主义绘画》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应考虑到学生对西方近现代绘画发展的理解不同,对艺术作品的认知与理解力的不同。结合本课是为培养学生用文字描述表达对美术作品的认识与理解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与绘画作品中光线和色彩的美等教学目标,为学生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在采用多人同课教学方式时,可以先由一个教师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引导,使学生对印象主义与后印象主义绘画有一定的认知。然后,由另一个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次的讲解、分析,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并培养学生对绘画作品形成一定的欣赏能力。最后,由其他教师补充完善教学内容,并对之前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点评与评价,提出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与改进策略。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对教学中不理解或是有疑问的地方,教师应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四、总结

总而言之,“同课异构”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具有必要性。而由于“同课异构”的理论还不成熟。因此,在目前的实践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这并不足以让我们放弃。所以,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巧借同课异构进行新的尝试,创新新的教学方法,坚持进行教育改革,增强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曹福章.“同课异构”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普童话,2015.47:46

第5篇

关键词:高职;美术鉴赏课;教学模式

在我国,对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美术教学各有侧重点,中小学开设图画课,高中开设美术欣赏课,高职院校开设美术鉴赏课。美术鉴赏课作为一门艺术选修课,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社会的发展使得其对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任何高素质的人才都离不开熟练的专业技术和美好的品质,而美术鉴赏课对于培养学生的高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高职美术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亟需研究合适的教学模式,以提升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效果。

1 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高职院校的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进行招生时,面对的是全国各地千千万万的学子。近年来,高职院校开始实行扩招,而扩招之后许多问题也变得相当棘手。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比较鲜明,明确学生自身的特点,对研究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模式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学生的具体特点如下:一是逻辑思维能力弱,形象思维能力突出。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因此逻辑思维能力稍微不足,但是形象思维能力却比较强,对事物的感性认知大于理性认知。另外,对艺术的鉴赏需要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美术是一门艺术,美术鉴赏课的一个重要作用便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便在无形之中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优于逻辑思维。二是学生个性突出,勇于探索创新。高职院校的许多学生在美术鉴赏课上表现出了自身独特的个性,并且对新事物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美术家往往会将自己的个性和情感寓于作品之中,使作品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任何优秀的美术作品都离不开美术家勇于探索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学生在美术鉴赏教育课中,通过品鉴美术家的作品,透过作品可以看到美术家的创新和努力,对学生的品格也能起到一定的熏陶作用。

2 高职美术鉴赏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不注重美术鉴赏课程的开设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课程大多只设置在美术专业学生的课程中,而非美术专业的学生则难有机会学习与美术相关的课程。专业外的学生选修美术鉴赏课并非出于一种学知识的态度,而只是出于“好玩”的心态或者好奇心作祟。美术鉴赏课每学期的学时都比较少,通常在18个学时到36个学时之间,不同的学校学时也有所差异。但是,必须认清的是这点学时对于学习并掌握美术鉴赏课的知识显然是不够的,其结果只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变差。在进行美术鉴赏教学的过程中,学时不足和教学内容繁多构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

2.2 课程设置不均衡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通常更愿意把精力放在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培育上,片面地重视专业课程的设置,忽视人文艺术课程的设置。学校不重视艺术课程,就会让教师对于该课程的教学也采用敷衍了事的态度,认为美术鉴赏课程完全是可有可无的课程。这样一来最直接的影响便是教师教学只图完成任务,照本宣科地将课程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甚至只是为学生讲解美术的发展史等“皮毛”,忽视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也不在意学生是否能有效地吸收知识,一味地进行“填鸭”。同样,在学校和教师都不重视美术鉴赏课程的情况下,学生更加认识不到此课程的重要性,就会主动疏远这门课程的学习,在教师照本宣科的授课模式下,使得原本精彩的教学内容变得暗淡无色、枯燥无味,学生就更加无法提起学习的兴趣,上课亦总是“听天书”。要知道,美术鉴赏课是一门很有意义的课程,任何美术作品都饱含知识,不仅包括美术本身的知识,还涵盖各个学科的内容。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各学科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美术鉴赏这门课程真正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和高品位。

2.3 教学模式不合理

目前,高职院校的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模式仍遵循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灵活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学中主要采用“填鸭”式的方法,教师通过讲解或板书,将课本上的知识原封不动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教师是教学中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在讲课时完全是一个人在演“独角戏”,作为“观众”的学生无法融入课堂,并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无法真正参与到课堂之中,只能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无法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见解。这样的课堂根本无法达到有效教学的效果,更别谈提升学生的能力了。其次,教学方式过于教条化。美术鉴赏课程中,对于作品的鉴赏落入了固定的套路,教师通常都是对艺术家简介、生活背景、作品内容、表现形式进行讲解。这种鉴赏方式不够灵活,鉴赏的结果变得毫无新意,甚至缺少应有的情感和特色。学生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很难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再次,美术鉴赏课过于注重技术训练。许多教师把美术鉴赏课的侧重点放在画作技巧的训练上,而忽视了鉴赏的教学,使得美术只注重训练而忽视艺术本身的魅力,最终对教学效果都是极其不利的。

3 分析高职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模式

第6篇

【关键词】美术鉴赏课;职业高中;教学策略;有效性

美术鉴赏,是欣赏者对欣赏客体──美术作品进行知觉、感受、体会和解释、评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其中既有感性的直观体验,又有理性的逻辑思维。这一过程中、欣赏主体──欣赏者的欣赏能力和知识素养往往直接影响着欣赏活动的质量,而掌握必要的美术知识将会有助于学生审美素质和欣赏能力的提高。因此,在美术鉴赏教学中,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通过对艺术作品直观特征的欣赏去感知艺术作品的外在美,进而在学生自身知识水平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联想和体会,帮助学生获得审美的感受,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目标。美术鉴赏课与美术理论教学存在很大的区别,其主要是指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美术文化知识,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通过自身的视觉感知去体验、感知、分析、联想、判断美术作品,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文精神,深入挖掘美术作品中蕴藏的内涵以及意义,从而获得感性与理性的双重审美享受。通过美术鉴赏课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思维,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以及艺术修养的养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虽然职业高中美术鉴赏课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目前职业高中美术鉴赏课中仍存在很多教学误区,因此,创新美术鉴赏课教学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职业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美术鉴赏课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也引起了各个学校的重视,但受师资、教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会存在着许多不足,有待进行挖掘,以便加以改进。根据笔者的归纳总结,目前职业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自主性学习理念较为片面。新课程改革中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自主性学习方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职业高中美术教学也纷纷开始实施自主性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少占用时间,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自由发挥,展示自己的个性。同时很多教师提出,应基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真实感受,在学生表达自己观点时,不能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判断学生的观点是否正确,应多给予正面、积极的赞扬,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的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若一一解释美术作品,就存在很大灌输性,俨然又回到了传统的“一言堂”式教学模式。笔者认为,以上这些教学观念片面的强调自主性学习,并没有真正理解自主性学习意义。如果教师没有做好组织、引导工作,学生的错误没有及时指出、纠正,并做正确的指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理解不全,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就会使“自主”变成“自流”,因此,在自主学习模式中教师还是一个必不可缺的要素,只不过,需要教师正确的调整自己的角色而已。

2.过分强调小组合作讨论教学。在职业高中美术鉴赏课堂上,很多教师为了为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常常会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上课,通过小组展开各种话题的讨论。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讨论一些没有研究价值的话题,这不仅仅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还影响了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各小组成员的智慧也没有得到全面的挖掘。

3.学生主体地位未得到体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主导下,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是不平等的,美术鉴赏课变成了老师的“一言堂”,老师只注重美术作品历史的讲解,介绍对作品现有的解释,对学生而言缺乏引导,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对作品的见解,甚至对学生的不同于主流的见解随意的进行批评,不顾学生感受,学生与老师之间长期缺乏交流,长此以往,使得学生逐渐对美术鉴赏课的兴趣。

二、提高职业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职业高中美术鉴赏课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直接影响着美术鉴赏课程在高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在此,笔者提出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职业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有效性。

1.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美的观点是学生自身体验后形成的成果,学生应该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以此才能激发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创造思想,有所想、有所思。而教师应该转变传统权威者、灌输者形象,更多的应该充当一个引领、组织的角色,教师不仅应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鉴赏材料以及鉴赏对象,还应该积极指导学生正确的鉴赏思路和鉴赏方法。比如在学习“外国绘画”鉴赏时,教师课前可以在网上收集一些著名的外国绘画鉴赏素材,例如像“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在上课时向学生们展示,首先让学生们自己独立感知一下对这幅画像的看法,然后让学生们自由分组,以合作交流的方式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最后由各组小组长向全班同学表述最终讨论出的结果。“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是一种写实作品的逼真美,在学生们鉴赏完后,再以幻灯片的形式向学生们呈现其他几种不同风格的外国绘画作品,深刻感受到外国绘画多姿多彩的艺术美,比如像达利的超现实主义风格,毕加索的抽象立体主义风格等。教师可以向学生们展示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这幅作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当时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背景,通过画面现象体会到作品的内在深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境界以及鉴赏能力,提高教学有效性。

2.让生活走进美术鉴赏课堂,实现美术学习与生活的有机结合。美术的所有创作都是创作者通过思维模式将视觉形象活动转化为具有艺术价值的艺术展现,是创作者内心情感的间接表达,然而这些情感体会基本上都是源自于现实生活的感悟与灵感,因此在美术鉴赏过程中,不仅仅应该剖析美术作品中的艺术价值,更应该从生活的视角进行鉴赏。笔者认为,若美术鉴赏脱离了生活实际,就失去了最为宝贵的根基。在美术鉴赏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入央视的“大裤衩”、“国家大剧院”、“水立方”、“鸟巢”等生活中较为著名的建筑作为美术鉴赏材料,培养学生养成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从日常生活中学会鉴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结语

美术鉴赏课不仅可以扩宽学生的审美视角,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有利于为学生的人生底色奠定一定基础,提高学生的个人魅力。目前很多职业高中教师对美术鉴赏课教学存在一些误区,削弱了美术鉴赏课的影响力,广大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美术鉴赏延伸到现实生活,深入挖掘出每一件美术作品蕴藏的本质和意义,从中发现最感人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美术鉴赏课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7篇

纵观所有高中美术教学情况,高中美术课程普遍存在形同虚设的情况。其原因是教师尚未对美术教学的重要性形成足够的认识,进而导致学生对美术教学形成了错误的认识,这对实现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目标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尤其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要求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如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等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高中美术教学发挥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当前高中教育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创设情景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具备鉴赏能力也是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基础能力之一。目前,高中美术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课程形同虚设,即使有小部分高中院校开展了美术课程,但效果不佳,主要是因为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难以把握教学的重点,对教学内容侧重点掌控不到位,使得美术教学无法对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新形势下通过融入情景教学法提高学生美术鉴赏教学水平,需要教师掌握创设情景的技巧。以高中美术湘教版教材为例,教材对教学内容的编排从基础部分开始,首先使学生可以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然后是讲美术的礼仪和教化,最后列举出高中美术课的鉴赏系列。以第一课时中的“我们怎样用自己的眼睛”为例,本课时教学目标是促使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审美的观念,并对审美形成一定的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教学的重点则是促使学生真正理解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怎样产生的,以及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这就要求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产生美的感受。某教师在进行美术鉴赏课堂教学的时候,提前准备了一些教学辅助道具,如一枝花、一个花瓶,也让学生准备了一些自认为很美的事物。花是大多数学生的选择,这也说明了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在美术鉴赏课堂教学开始前,教师播放了一段有关自然美的短视频,视频中呈现出来的内容是一朵花盛开、一只蝴蝶化茧成蝶的过程,以及一只蝴蝶停留在一朵花上的画面。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我们发现,学生全部投入到教学情景中,学生眼睛中呈现出来的是对大自然的感叹和欣赏。在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融入欣赏美的情景,适当应用教学辅助道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利用画面、声音的方式对学生形成直面冲击,促使学生形成更加直观的感受,逐步使学生融入教学情景中,为展开后续美术鉴赏教学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融入情景

融入情景的前提是创造情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兴趣特征,创设符合教学主题,且具备趣味性和冲击性的情景,才能促使学生真正融入情景中,从而实现促使学生融入情景教学活动中的教学目的。以高中美术湘教版第一课时中的“我们怎样用自己的眼睛”的教学内容为例,在正式开始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利用教学辅助道具和短视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情景,且通过观察学生的状态,发现学生基本全部融入设定情景中。这个时候,教师开展了正式的美术鉴赏教学活动,要求学生从短视频中得出结论,对美形成基本的定义。从一开始的教学辅助道具中,学生对美的感受处于初级阶段,仅仅以直观的感受认知美,而视频内容则是对美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通过融入情景,与大自然仿佛处于同一境地的感受。有一部分学生认为美就是五彩斑斓的蝴蝶和漂亮的花儿,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美就是蝴蝶破茧而出的瞬间,以及花朵绽放的瞬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融入情景活动,与情景进行了心灵的感受,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导致在认知美和鉴赏美中出现了偏差,这就是学生融入情景的魅力。学生真正融入美术课堂鉴赏教学中,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评价情景

传统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课堂局面比较混乱,课堂教学中沿用其他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解美术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参与讨论为辅。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影响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目标难以达成。素质教育背景下将情景教学法应用于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对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创设情景、融入情景以及评价情景,评价情景主要是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分析学生的美术鉴赏水平,并积极做出调整,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水平奠基。在高中美术湘教版第一课时中的“我们怎样用自己的眼睛”的教学内容教学的时候,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即学生对短视频的认知和感受,发现学生对美的感受不同,鉴赏水平也处于不同的层次。学生通过短视频对美的感受产生了误差,有的学生仅仅观察到表面的美,如彩斑斓的蝴蝶和漂亮的花儿,而有的学生则可以观察到生命蕴藏的力量美和内在美,如蝴蝶破茧而出和花朵绽放的美。在学生鉴赏结束之后,教师针对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认知做出了评价,并深层次挖掘出了美,对学生形成美的意识形成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教师详细讲解美的内涵之后,要求学生通过讨论的形式对美的含义进行拓展和延伸,这是一个学生评价情景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陆玲 单位:江苏建湖县第一中学

第8篇

【关键词】 高中美术鉴赏;鉴赏氛围;美术资源;教学手段

《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作品与美术想象的活动。它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和主体性的实践活动。”笔者从事高中美术教学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深知美术鉴赏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对于学生的美术创造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获得审美鉴赏能力是美术鉴赏的目标。那么,究竟有哪些教学策略能够让学生切实有效地获得审美鉴赏能力呢?

一、营造良好的鉴赏氛围

1.教师以身作则、身先示范。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只有自己昭昭才能诗人昭昭,自己如果昏昏是不可能使人昭昭。因此,要让学生学会鉴赏,教师自己必须懂得鉴赏。

例如,美术鉴赏教学的第一节课,就是教师的鉴赏示范课。教师在这节示范课中,要以自身的美术专业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爱上美术鉴赏,从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而笔者的美术鉴赏第一节课则是以鉴赏古今中外名画为主,用自己的鉴赏语言来感染学生。如,鉴赏达芬奇的经典画作《蒙娜丽莎》,笔者如是说:“《蒙娜丽莎》其穿越亘古的幻魅一笑令无数人着迷。她朴素的装束中显着高贵;她沉稳的姿态透着端庄;她憧憬的眼神彰显着睿智;而她身后的背景又凸显了其胸怀的博大。几个世纪过去了,艺术的魅力穿越了时空,人们记住了那令人着迷的名字——蒙娜丽莎。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当笔者用这种富有诗意性的语言去鉴赏古今中外名画的时候,学生就可以感受到一种审美鉴赏之美。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双重的“美”,一是作品的美;二是鉴赏语言的美。在这双重美的熏染下,学生则喜欢上美术鉴赏课。

2.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在十几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良好的师生关系会让学生对美术鉴赏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对于美术鉴赏中的发现敢于提出,与教师的交流则更加顺畅。

高中生对于任何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具有了深刻的思维能力,因此,在美术鉴赏过程中,教师应和学生保持民主平等的关系,鼓励学生发言,充分尊重学生的发言。在鼓励与鉴赏中学生就觉得自己的生命尊严得到了尊重,也感受到教师亦师亦友的情怀,于是就更加愿意参与到美术鉴赏活动中了。比如,在一个鉴赏活动中,笔者请了一个平时不大愿意发言的学生起来发言。鉴赏的作品是梵高的《向日葵》,这位学生就说:“在梵高的作品中,我看到了生命向上的力量,那向日葵的花瓣就像火焰一样燃烧,似乎所有的力量都蓬勃欲出。”说得多好,虽然只有寥寥数语,就抓住了画作的精魂。于是,笔者就趁机表扬了这位学生,表扬的语言也是很有技巧的。笔者说:“我非常赞赏陈礼炫同学,他的发言让我看到了我们美术鉴赏的美好前景,那必定是人人都会获得很高的审美素养。礼炫同学用自己睿智的眼光、用心地感受作品,并用优美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感受,做得很好。希望他们向他学习。”表扬恰到好处,不仅在表扬该生,也对其他同学提出了希冀。该生在表扬中找到了自信,在以后的鉴赏课中,他就经常发言,并且力求用优美的语言来表述自己心中所感。

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鉴赏氛围,让学生在积极、和谐、向上的鉴赏环境中大胆地表达自己心中所感、所悟。

二、整合丰富的美术资源

1.古今中外美术资源。古今中外的美术资源要尽量都呈现在美术鉴赏课堂中,内容包括绘画、雕塑、设计、工艺、篆刻、书法等等,展现古今中外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特点,让学生对美术作品有全面的了解。

笔者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探究,对他们进行了归类整合,按照时间的顺序来介绍,如外国作品部分则介绍了原始社会的美术、奴隶社会的美术、中世纪的绘画、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十七世纪的欧洲美术、十八世纪的欧洲美术、近代欧洲美术。以时间的顺序来介绍古今中外文学作品,让学生对美术的发展有个全面的了解,对于提高他们的鉴赏分析能力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2.本土丰富的美术资源。高中的美术鉴赏课,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和鉴赏这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还要提高学生鉴赏生活中的美术的能力。在我们的周围有着丰富的美术资源,这些本土的资源绝对不能从我们的美术课堂中偷偷溜走。这些本土的美术文化是璀璨夺目的。

泉州是个历史文化古城,那开元寺、天后宫、崇武古城、惠安女服饰都是距离学生最近的美术资源。还有那惟妙惟肖的惠安青石雕、栩栩如生的木雕、精细淡雅的永春纸织画、浓丽夸张的民间彩绘、巧夺天工的提线木偶等等。但这些美术资源怎么带到课堂中呢?笔者让学生以郊游的形式去实地写生、拍照、摄像等,让他们去真切地观察、感受本土的美术资源,鉴赏课堂由学校到自然,学生的审美激情进一步地被激发出来。接着,学生把自己写生、拍照、摄像的成果以美术展、照片展、多媒体展示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让学生从成果展中获得成就感,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

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1.采用多媒体直观教学。多媒体直观教学是美术鉴赏教学的必要手段,语言文字的讲述给学生的听觉享受,但是如果没有视觉的冲击,听觉享受的鉴赏效果会降低很多。多媒体直观教学给学生带来的视觉冲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分析水平。

例如,用多媒体幻灯片展示罗丹的雕塑作品《思想者》,就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鉴赏分析《思想者》的特色。学生可以感受到在这个思想者融合了人体的刚健之美和精神的深邃之美。他那紧皱的眉头,托腮的手臂,低俯的躯干,弯曲的下肢,所有的这些都展示了思考的力量,而这思考的力量又呈现了人的生命力量。

课堂中运用多媒体,将美术中的形、光、色等融为一体,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开拓学生的审美鉴赏思维,从而提高了学生审美素养和审美创造能力。

2.运用故事讲述法。美术作品中都蕴藏着故事,有的故事直接呈现在美术作品中,有的故事则隐藏在美术作品之后。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运用故事讲述法,将美术作品的故事呈现出来,则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去阐释、鉴赏作品。

比如,鉴赏毕加索的《手拿烟斗的男孩》,当用多媒体展现出这幅画的时候,一股忧郁扑面而来。究竟这画中的男孩为何如此忧郁?究竟是什么让这幅画拥有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力量呢?

2004年5月5日,在伦敦举行的苏富比拍卖会上,这幅画以一亿四百万美金的天价成交。收藏界一片哗然,而更令人惊奇的是这幅画背后隐藏了一个凄美的爱情传奇。当笔者娓娓地讲述完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后,学生对这个“手拿烟斗的男孩”有了更深的了解,他们也明白了他的忧郁,也明白了“手拿烟斗”的艺术魅力。

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内在的主观能动性,是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的有效形式。教师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要起到组织和主导的作用。教师要明确地提出合作探究的学习目标,小组的合作的任务,并且要让组长学会任务分工,让每个组员都明确各自的任务是什么,从而有效地合作,有效地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力。

例如,鉴赏《六君子图》时教师给学生明确一下学习任务:挖掘《六君子图》中的精神底蕴。要求组长分工,组员按照组长的指示从自己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探究。十分钟后,教师组织各组代表进行发言。通过这样的活动,既发挥了每个学生的力量,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教无止境,学无定法”,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方法自然不止这些,但是这些却是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美术鉴赏教学 情感因素 美术作品

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学所关注的往往侧重于认知因素,而对情感因素则缺乏应有的重视。这种现象违背了教学活动的宏观规律。情感是美术教学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美术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美术教育目标之一。美术教育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

一、美术鉴赏教学应把情感性当作目标和旨归

1.情感性是美术学科的人文性的重要体现。

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关注的对象是不同的。如果说自然科学更关心物,人文科学则更关心人。美术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美术作品中。所以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作品中人类的精神状态是十分必要的。

2.情感的把握是理解作品的基础。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显现、情感的寄语。因此情感是创作的原动力,是作品的生命力。如果不能领会作者情感,就不能说真正读懂了作品。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去体验美术作品中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在美术的审美实践中逐步发展与丰富。

3.情感的介入是美术鉴赏活动的环节之一。

美术鉴赏的主要过程是感受、感知、联想、理解、评论,而后提高审美认识,作用于现实。对美术作品,鉴赏者首先是对其形成美的感知,然后是在渗透诸种知识与经验的体验活动推动下产生联想和想象,由此对自身的心理、思想、生活等起到作用和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感知,联想,理解等环节都须有情感的介入,而且必须是真实情感的完全投入,予以独立地感知、认识、评判、理解、体味,最后获得审美满足。这样,鉴赏者就会获得更为深刻、独到的艺术体悟和艺术享受。对作品的内涵阐释,有时还会大大超过创作者原有的创作认识范围。只有这样具有创造性的美术鉴赏活动,才是有力度的鉴赏行为。

4.情感的渗透是德育教育最好的形式之一。

美术鉴赏课通过美术文化认识的过程,感化心智,激发精神。讲过,“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德育并不是空洞的,对真理的追求充满感情性。美术鉴赏活动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它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因此,“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鉴赏者能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悟而提高认识,受到教育。

二、美术鉴赏教学中如何把握住情感性原则

美术鉴赏教学中的情感润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点滴积累的过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在教学目标中把握好知识技能目标与情感目标。

新课程在课程目标的描述中涉及了三个维度:方法和过程,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首先要避免的是过分注重知识、技能内容的传授,忽视传授知识内容的情感熏陶。比如备课时只关注作品的形式分析、作者介绍、背景知识等,教学时一味“指指点点”,结果学生囫囵吞枣;或者对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停留在简单的说明、生硬的概括阶段,甚至略而不提,提而不说,没有进行情感化的分析、讨论、阐述。而另一个错误理解新课程的做法是过分注重一些调动学生情感的形式,如活动、游戏、讨论、分析等,但老师没有做好总结评价、引导深化,结果场面好看,学生并没有多少内在的和作品内容相联的情感体验,导致课堂内容偏离。

因此,新课程给我们设置的三个目标维度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合理设置教学目标与设计教学过程,才能在知识传授中融入情感体会,在情感领悟中加深知识理解。

2.找准美术作品情感领悟的切入点。

《傅雷家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才能使作者的悲欢喜怒,使作者每一根神经的震颤都在你的神经上引起反响。否则即使道理说了一大堆仍然是隔了一层。”这种神经的震颤是与作品交流后精神上的共鸣、心灵的震撼,以及所引起生命意义等哲理性的追问、思考。

不同的作品,情感表述手法与显现层次也不同,因此情感领悟的切入点也不同。古典作品情感表述是理性、细腻而微妙的,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现代派作品情感表述强烈而直白,如蒙克的《呐喊》。许多文人画追求闲适淡泊而自得的心态,如《寒江独钓图》。有些写实作品凭借其高超的技艺扣人心弦,如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奴隶》等。而非写实作品则通过象征、影射等手法传情达意,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有些作品就是艺术家人生与性格的写照,如凡高作品中明亮的色彩与动荡笔触和山人中有着孤傲神情的花鸟。

情感本身是抽象的,但传情达意的手法是可视、可述的,对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进行有效分析,引导学生在精神上与作品(或作者)进行交流,用对艺术的思考叩触自身生命情调,定能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思想的灵境。

3.“以心换心,以自己的火点燃学生的火”。

对于作品,教师先要感动自己,要能让喜怒爱憎随着作品的评述而真实自然地流露,这容易使学生随着作品的评述而与老师产生感情的共鸣,在“感同身受”中使灵魂受到荡涤与洗礼,使思想得到升华和提高。

教师还要有广博的知识,并具备知识综合、知识迁移的能力,才可能深入浅出、旁征博引,使作品的展示与呈现充满感染力、征服力;才能让学生对老师信服,从而启迪学生心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4.感受、理解、包容学生的情感世界。

理解作品的情感,把握教师自己的情感,这些还不够。让美术作品真正触动欣赏者,还需把握好欣赏者的情感特点。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对象是中学生,他们都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每人都有自身的情感内容与需求。只有学生上课激情洋溢,情感随教学内容而喜怒哀乐,这才是美术鉴赏教学一大快事。

其一,创设审美情境。教师依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精心地创设审美情境,使学生在一种的激动的情绪推动下开始感受、思考和体验,是美术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

其二,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情感体验。应该充分肯定每个学生自身所长,给每个学生以充分发展的自由心理空间。只有源于此,学生才能真正自主地进行审美活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和人的心理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在这种接触中,教师效应无疑是最深刻、最具影响力的,这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以及任何奖惩制度都无法代替的。

三、结语

情感是艺术的灵魂,艺术的一切活动都受特定情感的支配,创作活动如此,鉴赏活动也如此。在鉴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是一个播种、诱发和培养情感的园艺家,而不是一个冷淡无情的教书匠”。应当凭借直观生动艺术的形象、有趣有效的教学活动去摇振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道德得到提高,智力得到完善,身心得到发展。说到底美术鉴赏教学就是对学生的一种美的情感教育。我们只有以此为契机,促进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美术鉴赏课;教学研究

1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各地的招生规模也逐渐扩大。在其扩招生源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一些问题也凸显了出来,加之高职院校学生自身所体现出来的特点,如要进行美术鉴赏课教学改革,首先要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有所了解。

1.1 形象思维比逻辑思维强:高职院校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本身的认知体系是基本原因。艺术是心灵的艺术,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美术鉴赏课教学过程中都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这也客观上使得学生形象思维强比逻辑思维强。

1.2 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富于创造激情:在进行美术鉴赏课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且富于创造激情。能够在艺术创作中体现自身独特的个性特征是艺术家的追求。优秀的艺术作品浓缩了创作者的思想理念和品格特征,如何成功的在艺术创作中表达个人的创作意愿就要求创作者具备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强烈的创作激情。

2 当前高职院校美术鉴赏课教学研究

2.1 让学生理解学习,从一定的作品背景入手来解释美术作品:任何作品都是在一定背景中创造出来的,因此要理解美术作品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其还原到这种背景中加以理解。美术作品的背景包括文化背景、时代背景以及作者个人的性格、经历等。比如我们熟悉的雕刻作品《维林多夫的维纳斯》,为什么只有大约10公分高?为什么会如此夸张女性的生理特征?可能只有从文化的角度才能得到解释――当时的人们过的是游牧生活,惟其小才方便携带;当时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保持种族的兴旺在相当的程度上依赖于人丁兴旺,生殖能力往往与人的生存能力联系在一起。

2.2 让学生自主学习,尝试理解美术鉴赏的一般程序:尽管美术鉴赏活动是一个相对自由的活动,但帮助学生学会一些行之有效的程序也是必要的,因为这样可以更好更快捷地切入鉴赏活动。我在教学中,就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总结出了两种深受学生欢迎有效的鉴赏程序。

第一种美术鉴赏程序:

(1)叙述――陈述作品上看到的东西。(2)形式分析――一探讨形式关系,包括形状间的相互关系、色调的处理、空间的营造。(3)解释――一推测作品的意义,作者想表达的思想。(4)评价――一在一定范围中比较,判断这一作品的优劣。其实这种学习方法在国外教学中早已盛行,美国乔治亚大学的费德门教授也提出过。

第二种美术鉴赏程序:

(1)作品给了你什么感觉?首先必须尊重学生的感觉,并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感觉表达出来。由于感觉往往比较微妙,甚至具有复合性,学生要清晰而准确地表达比较困难,因此可提供一些形容词供学生选择,比如愉快、高雅、压抑、悲怆和深沉等。(2)作者如何使你产生这样的感觉?在找到和表达了感觉之后,进而进入到理性的思考和分析之中,给我们造成这种感觉的原因。思考和分析,可以从社会角度和形式角度进行。(3)作者想表达什么?鼓励学生探讨作者表达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4)你喜欢这件作品?鼓励学生表达对作品的态度,涉及思想观念、情感态度、艺术风格、特点与创新等。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人喜好――尤其对形式、气氛等方面的感觉,但也要关注人类共同的正面价值追求。这种教学模式真正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也正是新课改所提倡的。其实这正是美国心理学家莎提亚所倡导的有效沟通方法中的引导法。

2.3 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目前高职院校担任美术鉴赏课的教师队伍结构比较混乱,水平也参差不齐,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担任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师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科班”出身的美术史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这类教师大多具备较为扎实的艺术理论基础,但是缺乏教学实践经验。二是直接由专业技法类的教师授课。这部分教师既要教技法又兼任讲授美术鉴赏课,虽然对美术的形式语言、工具材料比较了解,但是由于艺术理论知识系统不够完善,因而对部分艺术概念、流派、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艺术家的特征等深层问题讲解比较肤浅,因此并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三是外聘教师或相关专业的教师担任。其次,教师缺乏职业教育背景,教学针对性不强。由于人才引进机制的原因,目前在高职院校从事美术鉴赏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是应届毕业生,他们具备一定的学历层次和理论知识,但是由于初出茅庐,不了解高职教育,再加上缺乏教学经验,因而在教学开展上也就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

2.4 需要科学合理地选择课堂教材。当前高职院校美术鉴赏课使用的教材相对滞后,已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需求。在《高职院校美术鉴赏课教学现状调查表2》中有12.10%的同学认为改革美术鉴赏课需要科学合理地选择课堂教材。当前高职院校美术鉴赏课使用的教材多由本科院校的史论教材演变而来,教材内容枯燥乏味,虽有所重构和取舍,可是仍然不能有针对性地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的情况,从而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所谓“美术鉴赏”,是指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及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作为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拓展与延伸。现行的《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阶段的美术鉴赏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一、正确认识学习美术鉴赏课的重要性

在素质教育的实施和音体美的完善落实下,我们美术教育也被推到了最前沿。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我们美术教师应多方面探索发展之路,当然也要根据美术教育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素质来促进教育。高中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可以有效改变其在高中这个成长阶段的理性思维。现在高中生确实面临着沉重的高考压力,在这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之下,如果学生适当参加一些艺术教育的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他们左右脑的均衡发展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从教育的规律看,美术教育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是高中所提倡的,这对学生的发展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这段时间是一个高中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学生经过了初中阶段,其兴趣可能已经比较集中地落到某一点上,如果在高中阶段有这样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深入地接触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知识和技能,会有助于选择以后的发展方向。

二、新课程指导下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理解

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如何达到教学效果也是教师要考虑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再以《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一课为例,本课中我运用到很多种方法和手段,具体做法如下。

(一)精彩导入情境

兴趣是学习的主动力和源泉,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要抓住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和特征。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会使授课伊始,便让学生对本节课产生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会使学生积极的、活跃进参与教学。打破以往的教学导入风格,本课伊始,我用名家名言导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紧接着就顺理成章地进行本课的下一个游戏环节―――档案整理。当然这个游戏是有的放矢的游戏,是根据本课内容的需要设置,它是贯穿本课的一条线,在下面文章中我会谈到。在学生兴趣兴起之余再“添柴加料”,学生完全被吸引了进来。

(二)小组合作探究和游戏等方法能轻松让学生参与到看似枯燥的教学中

前文提到过我在名人名言引入后的“档案整理”游戏。我是这样操作的,把代表三位画家的关键词打乱,让学生整理归位,学生在游戏中积极地都参与了进来,而且小组合作一起很短时间内就完成了任务,同时也能检测到学生自学的效果。而后再通过档案词的解释完成对艺术家的介绍,学生知道的不再重要,学生不知道的详细介绍,这样使他们深刻认识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巨大贡献。这个方法要比单纯教师一个人在台上枯燥地讲要好得多,此方法让我获得了一些教学感悟。

(三)建立数码美术课堂。在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到美术是艺术与美学密切结合的学科,那么我们在教学中不仅需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美、美的具体模样是什么样子,更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主动的探索美、发现美。所以建立数码美术课堂是激发高中生学习美术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带着对美术的感悟和对美的向往走进生活,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物体和场景出发,但凡是发现与美术有关的物体和场景,学生都可以用相机将其记录下来,让这些美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例如在讲到“中国民间艺术”这一单元时,除了在课堂上将教材中的内容传授给学生的同时,我还在教学之前和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将发现美的眼睛拓展到真实的生活中,让学生带着相机走在家乡的大街小巷,去发现我们一直生活的家乡有哪些实实在在的民间艺术。与传统美术教学相比,数码美术课堂更容易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在我的要求下,每一个学生都表现的跃跃欲试,他们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发现自己生活的家乡的民间艺术。在拍摄中,很多学生都发现了丰县的吹糖人和唐人贡、邳州的狮子头和年画、沛县的狗肉、徐州的香包等等民间的艺术,甚至于有一些正在逐渐失传的民间艺术也在学生的拍摄中被充分的挖掘出来。另一方面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帮助学生对所收集的民间艺术进行一个整理、分析和讨论的过程。我们在对民间艺术的探究和发现并不是真正的目的,我们应该让学生将收集到的民间艺术带到课堂上,在讨论中使得对美术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比如我们鼓励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材料制作成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课件,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来汇报自己的收集成果,这样每一个学生除了能够将自己的作品分享给其他学生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到更多的民间艺术,从而使得他们对美术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扩充。

(四)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的艺术美理性认识

在美学鉴赏过程中,其主要流程是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这也是美术鉴赏教学的最佳教学方法。在实际的鉴赏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对学生感受鉴赏作品的深刻内涵进行积极引导,使学生能够对作品的艺术价值得出一个正确的认识。例如,在对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进行鉴赏时,任课教师可以将整幅画面的重点进行选取,在通过多媒体展现在学生眼前,启发学生对《蒙娜丽莎》作品的美学吸引力进行思考,并阐述该幅经典作品对于自身而言的感受,继而通过自身对创作背景的介绍,使学生能够对作者的创造意图做出一个正确的认识,继而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到该幅作品的文化艺术价值。

美术鉴赏课教学中探讨的方法很多,注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创新的研究或许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还有更多需要我们去探索、研究的领域,但仍有助于我们拓展思路、激活思维,把握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方面,以使美术教育教学更趋成熟。

参考文献:

[1]王大根.学校美术教育目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第12篇

中图分类号: G642.4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A-0082-01

2008年我省全面进入高中课程改革,美术课程设置了九大模块,原先唯一的“欣”赏课教学内容变为了“鉴”赏课的模块,一字之差,天壤之别。改革重点就是要摒弃原先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美术课堂。鉴赏课教学不仅对授课老师是一种很好的锻炼,也是一种挑战,带给学生广博知识、审美享受的同时,能大大提高授课老师的教学水平。所以,虽然我深感上好鉴赏课不易,但我一直坚持不懈把它作为一个课题进行攻关,不断改进,不断提高。回顾新课程改革以来的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我认为鉴赏课虽不需学生动手,但也不能以讲授为主,忽视学生的互动,否则很容易造成“填鸭式”教学。在原先的欣赏课教学时,我充满了自信,认为学生每周能从繁重的学习中解脱出来,接受四十五分钟的艺术熏陶,无疑是一种精神美餐。且不说自己大学时才接触欣赏课,和现在没办法比的还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想想过去,深感现在的高中生太幸福了。但是当我上了几节课后,发现教学效果并非我想象的那么美好,学生对专业知识并不买账,只喜欢看看画面所描绘的内容而已,至于画为什么美、美在哪里以及从哪方面感悟美,没有更大的兴趣。于是我就投其所好,“博览群画”。每次上课我就展示大量美术作品,简单讲解画面内容、构图、色彩特点等,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哪知道这样一来,非但没有拓宽学生的视野,反而在检查上节课的旧知时,学生对所见过的作品并没有多少印象。这说明大量浏览作品能满足学生一时的求知欲望,但不能让学生完全吸收。新课改以来,我调整了原先的教学思路,变为每节课有重点地介绍代表性画家及作品,例如西方19世纪的绘画流派繁杂,我把每个流派挑出一两个,如塞尚、梵高之类的著名画家,然后介绍画家生平、创作背景、作品特点等等,学生记忆的牢固、理解的深刻。另外为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我还把同时期的文学流派、音乐流派作简要介绍。记忆最深的是一次讲解20世纪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抽象画,当我说到这是根据美国百老汇的爵士乐创作而成的,学生瞠目结舌,他们被听觉与视觉两种艺术形式能完美结合在一起惊呆了。课堂互动时,我尽量让学生针对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尽管有时不全面,但是毕竟他们迈出了从“听众”到“鉴赏者”的第一步。学生们各抒己见,加上适时的鼓励。美术课的讲台不仅仅属于老师,那也是学生的舞台。老师给了学生上台表演的机会,这时的学生总是很兴奋,掌声不断,也为课堂添上一份色彩……

其次,作为美术教师,必须不断拓宽思路,提高自身艺术鉴赏水平。我一向坚持短缺知识要急学、专业知识要深学、相关知识要博学。教学中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具有渊博知识的重要性。因为优秀的美术作品不仅是人类精神体验的升华,包容了丰富的精神内涵,而且它的艺术语言和人类丰富的精神生活存在着微妙的对应同构关系。我认为要胜任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必须通过不断地自我加压,自我提高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尽快使自己“桶里的水”多起来,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教学形势的需要。再者说鉴赏课内容丰富多彩,作品有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四大类。课程充分体现了美术课的跨学科特点,和文学、政治、历史学科紧密相联。要讲好课,要求老师必须具备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来阐述画面的意境。如中国山水画诗书画一体,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老师首先要讲出自己的感受,才能带动学生对作品产生共鸣。另外还要具备政治老师较强的分析能力,通过对特定的环境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艺术作品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时代寓意。例如二战时期克勒惠支的版画作品,以黑白两色强烈对比,无声的语言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此外还须具备历史老师广博的知识,动听地讲授承载着人类几千年文明的历史画卷。例如《清明上河图》就是一幅经典的社科类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服饰文化等等。虽说三尺讲台上我们只有几十分钟的“表演”时间,但是没有扎实的基本功、精深的专业知识、深入浅出的分析、声情并茂的讲解,不能真正使学生认识到作品的内涵,就达不到开设鉴赏课的目的,至多是看几幅作品知道几个画家而已。如果我们以丰厚的专业技能知识、哲学、文学、历史学、地理学等知识为底蕴,以积极饱满的工作热情为保障,同时又以广博的教育教学知识和丰富的教育教学方法为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就会如鱼得水,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轻而易举地让他们进入审美角色,参与进来,逐渐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审美境界,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三,提高鉴赏课的质量,仅靠教师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为使学生充分领悟所学知识,学会欣赏,提高鉴赏水平,还需要学生做好预习,更需要社会的良好环境熏陶。鉴赏课中很多知识的专业性太强,例如建筑的结构就有几十种,一些生僻的术语我也需要学习和进行课前准备。同样,学生如果能通过多种渠道查找资料,在课堂上反馈,那么课堂效率就会大大提高,这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但由于条件所限,或者说迫于应试教育的升学压力,学生无暇顾及或是思想上不重视美育教育,不注重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课堂上老师很难不“沦”为讲解员,自说自话,自问自答。使得新课改的意义大打折扣,我们在穿新鞋走老路。另外,学生除了从美术课上获取美术知识,几乎没有其他渠道。而在法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如卢浮宫、伦敦国家艺术馆等著名的博物馆都是免费向游人开放的,能够看到千年前的作品真迹肯定产生强烈的震撼,与我们通过多媒体课件看到的图片效果大相径庭。有些美术专业的学生在博物馆里临摹,画上一天也没人过问,这一点我们国家就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在学校开展艺术教育难度大,不是学生艺术素养差,而是没有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平台、更好的条件来提高艺术素养。艺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性表现,任何艺术形象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信息。在艺术教育中,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艺术,体验人类丰富的思想感情,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等等,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传承中华民族的艺术传统为己任,通过教学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未来社会发展相适应,最终达到培养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的目的,虽然艰难,我仍将孜孜以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