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时间:2022-03-06 22:24: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坐井观天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第1篇

本单元围绕“思维方法”这个主题编排了《坐井观天

》《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3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商量”和“语文园地五”。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本单元所选的三篇寓言故事,内容浅显,寓意深刻。教学时,引导学生借助课后题,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人物形象,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交流讨论中,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获得初步的思考问题的一些方法。

“感受和体会课文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学习表达”也是本单元重要的学习内容。通过对比朗读来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不同的语气表达了不同的情感;通过仿说引导学生如何把句子表达得更具体。

“口语交际”的教学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创设真实熟悉的情境,用商量的语气,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语文园地五”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猜一猜、交流、朗读、背诵、书写进行积累语言,感受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学习表达。

内容

课时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坐井观天

2

这则寓言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辩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认识事物或看待问题时,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

1.认识35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24个生字,会写27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对话;读出句子的不同语气。

3.联系生活实际,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

4.结合课后题,感受和体会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学习表达。

寒号鸟

2

勤劳的喜鹊在冬天快要到来的时候,劝说寒号鸟做窝,但懒惰的寒号鸟不听劝告,最后在寒冷的冬夜里冻死了。

我要的是葫芦

2

一个种葫芦的人不听劝告,一心只想要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葫芦都掉光了。

口语交际

1

商量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创设真实熟悉的情境,用商量的语气,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

语文园地五

2

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我爱阅读

1.能根据字义猜偏旁,进一步领悟汉字形旁表义的特点,认识9个生字。

2.积累带“言、语”的四字词语,能猜测词语意思。

3.仿照例句,把句子写具体。

4.了解汉字“左短右长”“右短左长”的间架结构,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

5.背诵积累古诗《江雪》。

6.阅读《刻舟求剑》,和同学交流阅读后的感受。

12

坐井观天

1.认识“沿、答”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哪”,会写“井、观”等8个生字,会写“坐井观天、井沿”等7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小鸟和青蛙的对话。

3.明确小鸟和青蛙争论的问题,知道它们的说法不一致的原因,体会故事寓意。

重点

1.读好小鸟和青蛙的对话。

2.体会故事的寓意。

难点

体会故事的寓意。

1.识字写字

(1)本课要求会认10个生字,字音方面,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多音字“哪”。引导学生联系偏旁、熟字,采用加一加、换一换的方式,展开认读、理解“答、话、哪、抬”。教学“际”字时,通过查字典,选择“无边无际”中“际”的字义,并进行拓展词语。“错”字结合生活实际,在语境中识记。

(2)本课要求书写的8个生字中,有6个是左右结构,且都是“左窄右宽”的字。指导书写时,“观”字放在课题中先写。“渴、喝”可放在课文句子中进行对比。写“沿”时,注意右上方与“几”不同。

2.阅读理解

(1)教学本课,将朗读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手段,引导学生读好对话。本课以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本教学设计把小鸟和青蛙的3次对话作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心理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明理,在读中悟趣。

(2)体会想法,感受寓意。一是关注青蛙说的话:“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结合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天天、一抬头”,让学生边读边想:青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二是关注青蛙的神态和表情。通过对“笑”字的揣摩(猜猜青蛙这时候会想什么?)引导学生领悟“不听劝告,自己以为自己是对的”是导致青蛙弄错的重要原因,从而明白故事的寓意。

3.表达运用。

(1)想象说话:小鸟飞过,飞过。这天大得很!

(2)续编故事,各抒己见。课文的结尾写小鸟让青蛙跳出井口亲自来看看,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那只青蛙,当你跳出井口后,你会看到什么,想说些什么?鼓励学生有个性地表达,学生可以谈自己独特的想法。

1.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3)想一想,小鸟和青蛙在争论什么?

2.多媒体课件、剪贴画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识记“沿、答”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哪”;理解“坐井观天、井沿”等7个词语;学写“观、喝、渴”等8个生字。

2.读通小鸟和青蛙的3组对话,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一、补写课题,引入新课。

ɡuān

1.教师出示课题《坐井____天》,让学生填空。

2.学生观察“观”字,发现左右部件笔画穿插。教师补写课题。

3.教师示范写“观”,说明书写要点:左窄右宽,“又”第二笔是长点,“见”首笔竖紧贴田字格的竖中线,下端过田字格的横中线。

4.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然后评议。

5.出示象形字“观”,帮助理解字义:见字旁的“观”,就是看,观天就是看天。

6.教师介绍寓言特点。学生齐读课题。

小结: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里往往藏着深刻的道理,也就是寓意。《坐井观天》会藏着什么道理呢?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联系字形来理解字义。同时,学生在学习之初明确了阅读目标,思考其中的道理。

二、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1.教师讲故事,创设故事情境。

(1)教师读第1自然段,走进故事。

(2)出示课件(课文插图),观察青蛙和小鸟所处位置。随文认读“井沿”。

①指一指课件中的“井沿”。

②识记“沿”。

③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还知道哪些“沿”。

④观察课件,和同桌说一说青蛙和小鸟的相遇。

2.学生自由朗读第2至7自然段,感知3组对话。

要求:正确朗读课文,读不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找出青蛙和小鸟的对话。

3.师生合作,串读课文。

(1)教师读旁白,指名朗读青蛙和小鸟说的话。

(2)课件出示句子,读句子,识记句子中的生字。

课件出示:

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儿水喝。”

识记生字“答”;比较生字“渴、喝”的部首区别,“口渴”需要水,因而偏旁是“氵”;“喝水”是一个动作,张嘴喝,要用口,因而偏旁是“口”,可以让学生借助顺口溜“口渴想要水,喝水要用嘴”区别这两个字。

课件出示: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读准多音字“哪”的轻声。“错”字结合生活实际,在语境中识记,比如:“作业写错了”“有错要改正”。交流“弄、际”的识记方法。

(3)同桌认领角色,进入情境,再读课文。

(4)出示课件,读后完成填空,整体感知课文。

课件出示:

青蛙坐在(

),看到的天只有(

)。

小鸟落在(

),看到的天(

)。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认领角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随文识字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把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识记,把字的音形义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去识记,可以大大提高识字兴趣,优化识字效果。

三、指导书写,运用生字。

1.引导观察,归纳生字。

(1)独体字:井

(2)上下结构:答

(3)左右结构:观、沿、喝、渴、话、际

2.指导书写“喝、渴”。

(1)观察对比,书写“喝、渴”。

(2)教师范写,提示:注意右半部分的笔顺,里面先写“人”字,再写“竖折”。

(3)学生练写“渴、喝”,后评议。

(4)

学以致用“喝、渴”。

出示课件:

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

)了,下来找点儿水(

)。

3.学生练习书写:井、沿、答、话、际。

教师相机指导:写“沿”时,注意右上方与“几”不同;写“际”字时,注意“阝”是两笔完成的,要写得高而窄;“井”两横上短下长,撇伸展,竖为悬针竖;“答”的上部“”要写在竖中线两侧;“话”的左部横折提中横不宜长,折短。

4.反馈评价。

设计意图:

归类进行书写指导,可以把握一类字的书写难点,重点指导容易混淆的形近字,提高写字的效率。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

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小鸟和青蛙的对话。

2.明确小鸟和青蛙争论的问题,知道它们的说法不一致的原因,体会故事寓意。

一、复习导入,交流初读感受。

1.认读生字及词语。

2.指名读课文,要求读通顺。

3.交流初读感受。

读完课文,你知道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吗?

设计意图: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交流初读感受,使学生对文本有个整体的认识,为后面的教学奠定基础。

二、朗读对话,读懂对话。

(一)学习青蛙和小鸟的第1次对话。

1.和同桌对读青蛙和小鸟的第1次对话,对比青蛙和小鸟的生活环境。

(1)与同桌读对话,体验小鸟的生活环境。

①理解“一百多里”,感受天之大。

②教师引读,男女生分组加上动作表演读。

师:一只小鸟飞呀飞,它口渴了,落在井沿上,井底的青蛙看见了问它。

男生:“朋友,你从哪儿来呀?”

女生:“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儿水喝。”

出示课件,拓展想象:

小鸟飞过____________,飞过____________。这天大得很!

(2)想象青蛙和小鸟的生活状况。

2.分角色朗读,指导读好长句子中标点的停顿。

3.分角色练习朗读,再现对话情形。

4.指名读,师生评读。

(二)学习青蛙和小鸟的第2次对话。

1.学生朗读第2次对话,想一想: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什么?

(1)出示课件,学生选出青蛙眼中的天和小鸟眼中的天。

(2)读懂青蛙的观点。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大话”。

②认读“弄错”,感受争论。

(3)读懂小鸟的观点。

①结合构词规则,推测“无边无际”中“际”的意思。

②出示课件:

“际”在字典中的意思有:①边缘或交界的地方。②彼此之间。③指某个特定的时候。

1.“无边无际”中的“际”应选第(

)种意思。

2.“无边无际”的意思是(

A.一眼望得到边。

B.没有边,很大。

③还有哪些事物是无边无际的?课件出示小鸟飞过大海、草原、平原、沙漠等图片。

2.分角色朗读,读好对话。

(1)指导朗读感叹句和反问句。

(2)同桌讨论,加上提示语读。

青蛙(笑着、摇摇手、摇着头)说……

小鸟(也笑着、大声、拍拍翅膀)说……

(3)根据提示语,加上神态、动作,同桌分角色朗读。

(三)学习青蛙和小鸟的第3次对话。

1.课件出示句子:

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2.指名读句子,注意带点的词“天天、一抬头”想一想:青蛙为什么会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或做实验,了解青蛙认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的原因。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说说青蛙和小鸟的笑有什么不同,猜一猜青蛙这时候会想些什么。

4.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心理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明理,在读中悟趣。读书活动层次不同,形式多样:通过在读中展开想象,感受青蛙和小鸟的生活环境。通过加提示语、配合动作等方式朗读,读懂青蛙和小鸟关于天有多大的争论。通过分角色读,感受青蛙和小鸟的心理活动,体会“笑”的丰富内涵,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又让学生感知了寓意。

三、整体感悟,理解寓意。

1.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全文。

2.说说你对小鸟和青蛙的不同看法。

3.同学们,直到今天,人们一直认为这是一只眼界狭小、见识短浅的青蛙,所以常常用“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眼界狭小、见识短浅的人。

4.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子进一步理解: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像青蛙一样坐井观天的人?你会怎么去面对他?

5.总结:所以,咱们每一个同学从小就要多学点知识,多读一些课外书,多出去走走看看,不断地增长自己的见识,你才不会成为一个坐井观天的人。

设计意图:

通过对小鸟和青蛙正确与错误原因的分析,学生自己悟出了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理解了“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用学到的道理指导今后的学习生活。

四、展开想象,编写第4次对话。

假如你是那只青蛙,当你跳出井口后,你可能会看到什么,想说些什么?

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真的跳出了井口,它一下子惊呆了,看见了__________________,于是它对小鸟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鸟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

续编对话,拓展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1.做一做,利用实验释疑解惑。

课文中青蛙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青蛙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让学生做了个实验:拿出纸卷成圆筒状,然后透过圆孔看天花板或者四周,说说与平日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动手实验为每个孩子创造了参与的空间,弄清为什么青蛙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这一疑难问题。学生在实验中动手动脑,将语言学习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既培养了实际的操作能力,也培养了观察和思维能力。

2.看一看,利用图画明白寓意。

课文中小鸟说:“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紧扣“无边无际”一词,出示课件,让学生看一组小鸟飞过草原,飞过平原,飞过大海等画面,自己根据画面进行解说。这样学生最后明白了:小鸟见识广,青蛙所见有限、目光狭小,我们要做一个见多识广的人,不做井底之蛙。学生很自然地悟出寓意,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启示,受到教育。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情感、人格的熏陶过程,学习寓言故事,就是要学生透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并在生活中恰当地运用。

3.读一读,揣摩人物心理。

教学本课,将朗读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手段,在朗读中识字,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发展思维,特别是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本课以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心理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明理,在读中悟趣。如通过在读中展开想象,感受青蛙和小鸟的生活环境。通过加提示语、配合动作等方式朗读,读懂青蛙和小鸟关于“天是大还是小”的争论。通过分角色读,感受青蛙和小鸟的心理活动,体会“笑”的丰富内涵,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又让学生感知了寓意。

第2篇

一、“高效六步教学法”集体备课的做法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有特色的好课,一定有一份有特色的好教案,而一份有特色的好教案往往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因此集体备课的重要性显而易见。那么,如何落实集体备课呢?我校集体备课主要从七个“有”字上下工夫。

1.有领导

一是有一位副校长分管集体备课,定时安排、备课活动,定时检查收集集体备课资料;二是每个备课小组安排一位领导蹲点,全程参与备课小组的活动。

2.有主题

我校集体备课的主题是“高效六步教学法模式”研究,各小组根据本科组学科特点及不同课型开展小课题研究,如英语单词“高效六步教学法模式”研究、识字教学“高效六步教学法模式”研究、数学概念教学“高效六步教学法模式”研究等。

3.有备课组长和主备人

备课组长由学校教导处指定,负责整个学期的备课工作,工作量纳入量化考核;主备人由备课组长负责安排,轮流主备。

4.有时间保证

每周开展一次以上的集体备课,期初教导处排课时就对各组备课时间进行安排,如每周二下午为语文科组集体备课时间,每周三下午为数学科组集体备课时间,每周四下午为英语科组集体备课时间,每周五上午为综合科组集体备课时间,轮到集体备课时间的科组教师不排课。这样,集体备课才有时间保证。

5.有展示

主备人每月第三周向本组成员及学校课题组领导和其他教师进行上课展示。

6.有反思

主备人根据上课及评课情况,对二次预案进行反思,形成正式的导学指南。

7.有流程

每月为一个集体备课周期,具体流程如下。第一周备课组长根据“高效六步教学法模式”课题研究计划定出研究主题,安排主备课人初备,形成预案。第二周主备人预案下发组员研讨、修改、补充、删减、矫正,主备人形成第二次备课预案。第三周主备人上课,集体评课,修改补充,主备人认真做好记录。第四周主备人根据上课、评课研究记录,对二次预案进行修改,形成正式的导学指南,填写集体备课表,备课资料装订成册上交教导处。

通过集体备课,以“高效六步教学法模式”教改实验为主题,探讨各科各种课型的“高效六步教学法”操作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高效六步教学法”集体备课的成效

开展“高效六步教学法”集体备课,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高效六步教学法”的精髓,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了科组建设,推进了课题的深入开展,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集体备课是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优化的研究活动,使教师在教学的认知、行为上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

集体备课前,要自我钻研。每一次集体备课都有一个中心发言人,作为一个人,都希望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呈现给大家。因此,在发言之前,教师都会走进教材、研读课本,走进学生、研究学生,走进大纲、研究大纲,并翻阅大量的资料,需要时间几个小时甚至更多,做好充足的准备。久而久之,集体备课让每一位教师的业务水平、积极性都大大提高。

集体备课时,主备课人向科组成员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包括学情和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重点难点的分析,并按照创设问题、自主探究、讨论解疑、展示提升、总结回顾、当堂检测这六个步骤来进行介绍。在这个过程中同科组教师要依次发言,结合自己的经验对主备课人的设计发表意见和建议,主备课人记录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主备教师根据众多意见和建议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六步法”由陌生到逐步的了解,再到慢慢熟悉,最后到掌握“六步法”的精髓,每一次的集备都是对教师的一次升华。

集体备课上课,更是教学实践能力的检验与提高。通过上课,验证教学预设是否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执教者会进一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在上课反思中,课堂教学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再经过组员的评课、提建议,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会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使自己的专业不断成长。

这种自我钻研、集体研讨、分工主备、教后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引领教师理论提升与专业成长的过程,开展集体备课以来,我校教师成长很快。据不完全统计,我校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区、评优课、论文评比等教学竞赛以及,有242人次榜上有名,其中获市级奖58人次,省级奖60人次,国家级奖41人次。黄琪、张欢、吴幼丹等教师“先学后教六步法教学法”现场教学设计获全国一等奖,李红、彭瑜雅等教师的“先学后教六步法教学法”教学设计获省一、二等奖。

2.促进了备课组建设

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活动,为备课组成员搭建起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平台,也增进了备课组成员的了解,在备课中发挥各自的优势, 促进了备课组建设。

如我校二年级的备课组是由有教学经验的刘棠老师和两位年轻教师杨柳老师和周丽文老师组成的。虽然她们的年龄差了一大截,但她们的相处与合作似乎没有年龄的隔膜。两位年轻教师杨柳老师和周丽文老师尊重刘棠老师,体谅刘棠老师,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让刘棠老师尽量少做。所以学校布置备课组内的一些琐碎工作,她俩能够应付得了、独自承担,根本不让刘老师操心。而刘老师呢,尽可能在学识与经验上给予她们帮助与支持。开学前杨柳老师和周丽文老师要上公开课,周丽文把主备好的课《坐井观天》在组内进行讨论,刘老师认为这样的教学设计和课件有些肤浅,于是刘老师根据自己的想法并结合学校的“六步法”要求,把教学设计和课件从头到尾进行了指导,并把教学意图和上课应该注意的细节一一对周老师交代清楚。上公开课的时候,刘老师知道周老师年轻,应付大场合的经验欠缺,他特意坐在讲台旁,让她有颗定心丸。上课时,周老师时不时瞄一下刘老师,刘老师总是给予她肯定和赞赏的目光。一节课下来,周老师表现得相当出色,听课教师对《坐井观天》的教学设计给予高度评价。周老师通过这节课既得到大家的肯定,收获了成功的快乐,在教学设计能力上、驾驭课堂能力上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刘老师发挥了余热,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得到了尊重,收获了快乐,两位年轻教师主动承担一些科组工作,在学识与经验上得到刘老师的帮助与支持,备课组的凝聚力得到增强,促进了备课组的建设。

3.推进了课题的深入开展

“高效六步教学法”是针对全科提出来的,而实际上,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不同类型的课的操作模式也有很多不同之处,这就需要教师好好把握学科特点以及同学科不同类型的课的特点来设计“六步法”的教学。为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通过集体备课,集中同科组教师的集体智慧,克服一个一个难题。如英语单词六步法教学模式、英语阅读六步法教学模式、英语对话六步法教学模式等,当某一备课组研究出某一种六步法教学模式并得到领导和教师们的肯定时,他们收获的不仅是成功的快乐,更是课题研究积极性的激发,从而推进了我校六步法课题的深入开展。如吴幼丹在《“六步教学法”高效课堂集体备课给我带来的发展》一文中写道:

集备前一周,我就对本课时的情感教育提炼感到很棘手,无论怎么提炼都很空洞,甚至牵强,我提出这个困惑后,其他教师也陷入思考中。许久,张老师灵机一动说:“既然本节课不能用常规的手段提炼情感教育内容,那么我们尝试一下用图片的方式让学生对图片内容作是非判断,让学生说看法,最后让学生自己做总结,教师再出示情感教育的英文版。这样,学生既能印象深刻,又能达到自己认知的教育目的,比起生搬硬套要好多了。”我受到启发,说:“这个相关内容网上有一个教育视频,可不可以尝试看视频,中间停止然后让学生猜剧情最后总结,会不会更生动?”张老师拍手赞同,科组决定把两种方法都试一试,作为一种微创新在以后的课堂上也可以借鉴。就这样,大家投入热烈的讨论中,收获着方法,也收获着快乐。我第一次觉得集备,是付出的过程,更是收获的过程,是智慧启迪智慧的过程,更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第3篇

关键词:二年级;随文写话;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是学生由学习写话向学习写作过渡的重要时期。鉴于教材课文文质兼美,是学生练习写话的良好“材料”。教材文本提供给学生写话方面的学习提示是全面的,既有方法上的示范,又将内容上的深发点潜藏其中。因此,在课文学习过程中有意增设随文写话的环节,引导学生依托课文学习,以模仿、续写、再生等形式,进行切实有效的写话练习,以此为学生三年级顺利迈上写作的新台阶做了稳固的铺垫。以下是笔者以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为例,罗列出的几种随文写话教学设计。

一、巧借文本格式,填出精彩童诗

《假如》是一首儿童诗,小诗极富想象,满溢着纯真、善良的美好心愿。就结构上而言,小诗整齐的格式简单而易于学生套用,内容开放,适合低年级学生天马行空式的想象风格。以此作为模仿写话的范本,我设计了如下填空式的写话练习: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______,______。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_______,______。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这样的填空式仿写降低了写话的难度,让学生容易在写话的过程中获得创作的成功感,同时又达到了训练的基本要求。以此为基础,我放手让学生以更为灵活的形式“假如 ,我

。”进行再次“创作”,学生结合自己丰富的想象,加入了自己的喜好写出了多样的“小诗”,下面是单雨恬同学的佳作:

假如我有一双翅膀,

我会背着书包飞向天空,

和安琪儿们一起看书嬉戏。

假如我有一双翅膀,

我会给月亮做十六套不同大小的衣服,

让它一年四季都那么温暖。

假如我有一双翅膀,

我会跟太阳一起聊天,

让它不那么寂寞。

二、巧抓文本留白处,演绎斑斓童真梦

中华文化讲求含蓄之美,古今诗画、名篇著作中留白处成了传神之笔的例子不胜枚举,留白处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这些空白,借此激发学生想象,进行写话练习。如,《坐井观天》一课,以小鸟“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看。”这样的邀请为结尾,那么青蛙到底有没有跳出井口,跳出井口之后,又会遇到什么样的事情呢?在学习完课文后,我先让学生进行了表演式的“续写”,学生写得轻松,写得精彩,让井底之蛙在文字架构的“大千世界”中流连忘返:“瞧,那里红艳艳的是什么?是小鸟兄弟口中的美丽的‘花仙子’吗?闻闻,呀!真香!看,那边黄澄澄的又是什么?是不是小鸟兄弟说的酸酸甜甜的果子吗?尝尝!嗯!比井里的水甜多了!小鸟兄弟可真没骗我,我得留在这里好好看看这世界啦!”有的还“异想天开”地加入了高科技手段,架起了井底世界与大千世界的通信桥梁:“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可怜我的兄弟姐妹还没开眼界呢!”青蛙苦恼地想。小鸟笑着说:“青蛙兄弟,没关系,这可不是问题。瞧,这个机器叫电脑,这个叫摄像头,把这个带回家,你就可以在家里看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了!”有的则打破常规,让井底之蛙在陌生的世界里遇到种种“磨难”,想念起自己狭小而温暖的家:躲过了蜜蜂的攻击,小鸟带着青蛙来到了树林里,碰到了蛇女士正在睡觉,青蛙好奇地走过去,摸摸蛇女士,没想到蛇女士一下子醒了,睁大了眼睛瞪着它,嘴里发出吱吱的声音。青蛙吓得忙躲开。“真不好玩,这里的怪物真可怕!你瞧它们都快把我吃了!还是井里的家比较安全!和哥哥、姐姐在一起玩可比在这里好多了!小鸟兄弟,还是带我回家吧!”

抓住留白,让学生进行写话练习,如同让读者按着自己的喜好、见解、生活阅历来诠释心中哈姆雷特,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学生笔下创作出的新奇世界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学生生活中那斑斓童真梦。

三、巧拨文本动情处,激荡真情留情语

学生的感言,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才被点燃、激活。只有文本所包含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交融在一起产生巨大的“情感磁场”便是诱发学生积极表达的动力源。高明的教师善于捕捉文本中这样的“动情点”,以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让学生用文字留下最真挚的瞬间感触。例如,《风娃娃》一课中,风娃娃的形象生动可爱,不乏善良、热心,也不少粗心、盲目。和低年级学生的个性、形象具有相似性。风娃娃“好心办坏事”的经历,对低年级学生并不陌生,不少学生还能说出几件自己做过的透着“傻气”的“好事”。因此,在帮助学生理解了“风娃娃帮人们做事,为什么人们还责怪他?”的问题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笔:生活中你有这样的经历吗?给风娃娃写个字条吧,帮助风娃娃解开烦恼,做个有好心,又能办好事的孩子吧!

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完成了这张字条,最多的是用自己的亲身体验、现身说法,小大人似的语调好不可爱:

亲爱的风娃娃,我和你一样是个乐于助人的孩子,可是因为太想做好事了,却没有动脑筋,常常好心办了坏事。我记得有一次,妈妈的生日快到了。我想偷偷地帮妈妈整理书房给妈妈一个惊喜,结果却把爸爸的文件搞丢了。爸爸对我发火了,我觉得很委屈,就像你现在的心情一样。不过后来妈妈给我讲了其中的道理,我发现我是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比如,我可以把“废纸”先放整齐,或者问问爸爸后再整理,丢掉不需要的东西,这样就可以避免“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先问问别人的需要,再去帮忙,不是更好吗?风娃娃,你说对吗?我相信只要动脑筋,以后你的好心一定会得到大家的夸奖的。

四、巧谈诗韵意悠悠,趣说词意话绵绵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册都有编排的古诗,内容浅显易懂。写景的将景物描绘得细腻生动,叙事的表达的情感真挚感人。在教学“古诗词”时,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看得远些、听得远些、想得远些,并将之付于写话之中,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学习《山行》后,我让学生仔细看文中的插图,想象自己和诗人一同游山,思考:一路还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然后设计了如下随文写话――结合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试着写一段名为“秋日深山游”的小练笔。一些学生将本单元识字课中学习到的关于秋天的词运用到了写话中,置身诗中,把自己作为一位古代的游人,借着诗文、凭着想象把诗文想象成了一段有声有色有情有感的“动画”:深秋时节,景色宜人,我们坐着马车,沿着弯弯的小路走进大山。这时的大山叠翠流金,远远看去,还有一丝丝的雾气,真像人间仙境。山路并不好走,马车一颠一颠地向前进,坐在里面实在不舒服,于是我们走下马车,才发现,原来在深山里还住着人家,瞧,这时的他们正在做饭呢,烟囱里冒着一阵阵白烟,砍柴声、切菜声混在一起穿入我们的耳朵,嘿,还有一位大娘在唱歌呢!转头,眼前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红色,像大山着了火,你猜是什么?原来是比二月花还要鲜艳的枫叶。多美的景色啊!真像一幅油画!

参考文献:

[1]陈健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行动案例[J].小学语文教师,2012.

[2]杨南南.让我怎不喜欢“你”[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

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341-0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互联网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但是由于小学教师对互联网教学的实践有限,所以教师要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不断进行研究,从而达到更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对此,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教学,感触如下:

一、合理介入网络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网络技术能够把文本、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可以把教材中枯燥的语言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情境展示。在互联网背景下,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学会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技术进行情境教学,把学生领进一个生动又活泼的教学情景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教学的重点就是多媒体教学,因此,教师要积极进行多媒体教学,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因为多媒体主要是借助互联网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讲课之前,能够在互联网上寻找相关的知识,查找重点和难点,将这些教学设计在课件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互联网教学,扩展语文课堂的丰富程度。如在教学《雨点》时,教室就可以在互联网上下载很多下雨之前的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这些片段的时候对下雨有深入的了解。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播放下雨之前的沉闷场景,以及下雨过程中的电闪雷鸣,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

在互联网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教学的重点简明显示出来,让学生能够在众多的幻灯片中一目了然、切入主题。多媒体毕竟是教学课堂的工具,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让学生投入教学环境中。因此,教师可以围绕教学设计,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如教学《坐井观天》,教师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这则寓言的本意,因此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一张青蛙在井底仰望天空的素笔画,让学生对这则图片进行思考和讨论,然后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就能够直接深入主题,了解到这则寓言的真实目的。教师还可以进行一定的提高:“若是青蛙跳出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引导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利用网络设立题材链: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网络等现代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可以很容易地把教材与课外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可以通过对教材课文的背景、作者介绍等来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或者可以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突出学习内容的重点。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课文《怀念母亲》时,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通过网络去寻找关于“母亲”题材的文章,例如的《我的母亲》、老舍的《母亲》,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先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学生会思考“这首歌和母亲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去学习,通过学习学生就会知道课文中讲的母亲有两个,一个是自己的母亲,还有一个是祖国母亲。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这篇课文的作者季羡林老先生,让学生能够通过对作者的了解掌握作者写作的情感。再让学生阅读找到的相关资料,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母亲那伟大的爱。并且以后在写作中遇到相关的题目的时候,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运用,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通过网络等技术来对材料进行拓展,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真正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真正自由的环境下进行真正的教育。

三、利用网络技术:安排合作探究学习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小学语文课堂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新要求。倡导合作学习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网络技术把人与知识的距离缩短了无数倍,让人们可以置身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丰富的知识信息为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网络高速、便捷、互动性强的特点,让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例如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一册中都会有古诗词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配合教材内容制作一个诗词专题网页,分为“诗词知识”、“我来写写”“漫步古诗苑”等,并且可以设计一个BBS论坛,让学生针对某些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如“《天净沙・秋》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怀?”“《咏柳》的比喻手法是怎样运用的”等等,让学生在网络这个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四、利用网络技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小学语文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掌握多媒体网络技术,并运用信息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如在教学生写作文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所提供的声音、图片、影像、文本资料库,以及画板工具、交互功能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借鉴优秀的作文范例在作文课上,学生能够达到看、听、查、议、写、评、改等过程同时进行,而教师也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指导、讲评、修改以及定稿,增加作文训练的密度,帮助学生突破作文这一难点。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寻找和自由选择识记汉字的方法,让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习。比如可以采取猜谜语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或者根据字的形状或意义编成字谜,利用电脑显示出来,让小朋友去猜,去读。如“竹子下面长了毛”(笔字)等。以这样的形式,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还可以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组织课堂小游戏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与游戏结合起来,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学习效果。

运用网络教学对小学语文教育确实有着很大的作用,但是教师在使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时,也应该注意一些问题。教师要正确认识网络的辅助教学地位,在使用网络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要把网络当成教学的唯一手段。网络教学不是对传统教学的摒弃,而是一种创新,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来探索符合语文教育要求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第5篇

1 巧妙导入创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精彩的导入能立即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产生学文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不能像例行公事似的:“现在我们上第几课。”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胖乎乎的小手》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个谜语‘两颗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对了,把你们的小手举起来,老师要找一双胖乎乎的小手,(生举起双手)老师巡视找到一双胖乎乎的小手,请这位同学说一说这双胖乎乎的小手帮家里人做过些什么事?”学生立刻来了兴趣,众说纷纭,等学生说完,笔者就板书课题《胖乎乎的小手》,并叙述:“有一个小朋友她也有一双胖乎乎的小手,她用这双胖乎乎的小手为家人做过些什么事呢?我们今天要学习这篇课文,看看是你们做得棒,还是兰兰做得棒。”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立即被调动起来,那节课上得非常投入。

2 活用插图创情境

图文结合是语文课文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若能着重发挥图画的作用,则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六个自然段配了相应的六幅图。可逐段出示,先出示第一幅图,提出看图要求:图上画了些什么?它们都在干什么?接着出示另外三幅图:小蝌蚪身体上有什么变化?再连续看这四幅图,让学生说说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分别遇到了谁?揭示这也就是小青蛙成长的过程,然后出示最后两幅图,小蝌蚪最后变成了什么?它们找到妈妈了吗?它们的妈妈是谁?教学过程中,可边看图边读课文,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枯燥无味。

3 学“玩”结合创情境

表演是儿童的天性,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好奇心驱使他们进行深入的学习。有时一堂成功的可教学和表演是分不开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合理利用,给孩子表演的机会,让孩子在表演的过程中对课文进行再创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如《两只小狮子》一文,充分朗读第一段后,笔者让学生同桌合作演一演,要抓住懒狮子“整天懒洋洋地晒太阳”的特点,以及勤劳的狮子刻苦练习“滚、扑、撕、咬”这些动作,让学生在表演中轻松感悟了两只狮子的不同。学习懒狮子与小树,妈妈的对话,笔者又让学生自己设计动作来读,学生的兴趣高涨,读小树的话他们设计出小树抚摸懒狮子的头的动作,而懒狮子的回答他们设计的动作更精彩,有的拍着胸脯,有的翘着大拇指,把懒狮子骄傲的样子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们读得惟妙惟肖。

4 开放实践创情境

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语文课要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生活是语文的内容,语文是生活的工具。在教《美丽的小路》一课,当学生充分朗读、尽情表演之后,产生了疑问: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小鸭忽然一拍脑袋,“这都怪我”。小鸭为什么说“这都怪我”,笔者不是忙着让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合作交流课前调查的“我们校园的垃圾从哪里来的”。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设计,让课堂成为社会、学校教育的连线,又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与同学合作交流,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舞台。同时,也突破了本课阅读教学的难点,又体现了本单元课文内容的整合。这种创造性的语文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5 精设板书创情境

板书历史被人们称为微型教案,好的板书是教者对课文的一种“再创造”,能再现教育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巧妙处理,显示教育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对整个课堂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教师能有一手好的简画笔就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的重视,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设计不同的板书形式,一般说来板书分为这几类:(1)提纲式板书如《一夜的工作》;(2)图示式板书如《雪地里的小画家》、《荷叶圆圆》等课文;(3)表格式板书如《太阳》;(4)简述式板书如《落花生》;(5)连线式板书如《月光曲》;(6)对比式板书如《坐井观天》;(7)阶梯式板书 如《跳水》;(8)归纳式板书。如《骆驼和羊》。

6 放飞想象创情境

第6篇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 阅读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114

不论心理学还是教育学在对小学阶段的最基本的认知上,都有一个普遍的观点是: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点是比较低的,但是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小学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不成熟且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也是较为明显的。朗读教学也有其自身规律,朗读教学不能急功近利,要以学生乐意接受的方式和形式适当的对小学生加以影响,只有结合教育规律和小学生自身心理发展规律,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朗读兴趣。

一、第一阶段小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办法

第一学段主要是指小学一年级和小学二年级。这一时间段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是一种被动状态下的有意注意,有意注意广度不大,稳定性不强。上课时,对于他们的管理就主要集中在纪律和习惯两个方面。这个时间段的小学生容易理解一些具体的、存在的事物,对抽象的、模糊的事物没有理解力。他们对老师的话就当成最简单直接的命令,因此,对这一阶段的小学生更容易接受语文老师给他们创设的具体的情景,并由此展开联想,具体到生活事物。

这一阶段一、二的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尚有不成熟的地方,他们的思维方式是以具体思维、形象思维为主。这也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简单事物或者常见事物,也更容易被那些具体的、实在的事务所吸引。那么就针对这一时间段的小学生,小学语文教师在提高学生朗读兴趣的时候要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之中适当地给以帮助和鼓励。例如我在指导二年级同学朗读古诗的时候,开始同学便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当我说到需要一两个人起来大声朗读的时候,全班齐刷刷地举起了手,我随机抽了两位同学站起来朗读了古诗,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两位同学被我略带消极的点评过后显得很悲观,全班同学的气氛也显得很低沉。我见势头不妙,便转换了语气,开始试着说刚才两位同学的优点,读得很好,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样就像一个公主遇见了王子,才般配,才合m。而不是像公主和小矮人一样,好的好,不好的一点也不好,这样不搭配,不好。终于在我说完之后,同学们的朗读热情又回来了,因此,掌握学生心理也是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必备的技能。支持和鼓励是对孩子心理最大的肯定。

而且这一学习阶段的学习主要内容是儿童诗歌、寓言等此类文学形式,内容浅显易懂、形式较为容易,语言简洁通俗比较容易朗读。所以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提高其语文朗读兴趣,就需要老师主导创设情境,选用一些学生比较常见的、简单的情境,将学生代入其中,培养朗读爱好、提高朗读兴趣。具体到方法,就是语文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结构和平时的课余爱好,以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能接受的、喜爱的方式展开教学,在课堂创设情境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要创设一些难度大、不易理解的例子,这样就算是教学设计近乎完美,其可操作性和实际课堂效果也会和计划背道而驰。例如在小学二年级上到寓言故事《坐井观天》一课的时候,因为其中有许多难以理解的字句,使得学生们的关注点都在这个故事的内容和他要带给我们的启示,能真正将其作为朗读教材的少之又少。因此,教师就应该从实际出发,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教学安排和设计,做到因材施教。

二、第二阶段小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办法

这一阶段的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比较第一阶段有了许多成熟的地方,他们的思维方式还是以具体思维、形象思维为主。但是有意注意的能力在迅速发展,开始在他们的注意当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注意时间延长,广度扩大,使得自己也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思维。这也使得他们容易接受简单事物或者常见事物,也有足够的身体和心理条件接受一些抽象的、不具体、不常见的事物,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伴随着自己的一些思考。这也使得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会他们朗读的技巧,还要注意在教会他们朗读的过程当中对其适当加以思考的引导,甚至促成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除此之外,还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教材和教育大纲的目标,培养学生语感,使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够达到一个新水平。而在这其中,阅读就是一面镜子,可以看见教育的一些问题。

语文教师是语文教学的主导者,把握语文教材的特点。第二阶段的学习文本如写人物、写事物,写景色的记叙文,该类文章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在篇幅长短、主旨意义、社会概括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改变。文体比较特殊的寓言和成语故事,其形式和内容都值得语文教师仔细揣摩。对于这些较为复杂且有意义的事情,在我看来,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带领同学一起对寓言和成语故事展开讨论,归纳各自的特点,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也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朗读的理解。

三、第三阶段小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办法

第一学段的文章,主要是从孩子的视角,浅显的表达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比如对春雨的喜爱、对校园、对生活的热爱等。这就注定这些课文在朗读时应注意朗读的表现力,教师可以简单的情景再现,让学生增加或者重温感觉体验,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营造生动形象的朗读环境,来达到学生朗读兴趣的提高。第二学段出现的文本形式有变化,尤其是叙事类文体有明显的变化,这一学段的课文通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结构紧密、内容真实。这时候强烈的感情投入和表现力就显得多余了,而主要是以感情基调的理解为主。第三学段的课文的生僻词汇、语言表达、感情变化、社会意蕴都比之前有了较大的变化,这一时段学生抽象思维发展迅速,社会阅历和情感体验也变得越来越丰富。此时朗读指导应与教师的精讲相结合,让学生体会深刻、理解透彻、读得真切、实在。

第7篇

关键词:二年级 课内阅读 写话 整合实践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中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各个语文教师都在不断探索,争取研究出更好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技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二年级课内阅读与写话

二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均不成熟,对事物的认识程度、看法等都会有所不同。同时,他们才刚刚接触到“作文”这个词的含义,对于作文的具体写作方法还不是那么了解。因此,我们不能将高年级的作文教学方式应用于二年级学生的教学过程中。而这个时期,看图写话是二年级的学生写作文的主要方式。几乎所有的二年级的语文教师都会采取看图写话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拓宽他们的写话思路。这对于学生们未来写作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谓课内阅读,就是教师组织学生们对课本教材内的文章进行仔细研读,体会文章的主体精神,领会其主旨大意。就我国目前二年级的语文教材内容来看,所有的文章都是相关专家、高级教师等精挑细选出来的。教材内容的学习,对学生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2.二年级课内阅读与写话的关系

正如哲学上所讲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周围的事物、环境等方面息息相关。从学生的学习方面来说,不同学科之间、学科内的知识都具有某些想通之处。对于二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来说,课内阅读会对学生的写话能力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首先,课内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现在大部分低年级教材中都会加入一些插图。生动活泼的插图形象,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要点。例如,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坐井观天》一文,学生们在学习课本内容之前,就能想到这是一个“青蛙”的故事。之后,学生们边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思考和拓展。因此,课内阅读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看图写话过程意义重大。

第二,课内阅读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和优美的句子。课内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接触到更多优美的句子或者相对高级的句式。另外,对于某些较好的文章,教师往往让学生背过。这对于学生日后写作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学生看图写话能力的提高也会对其课内阅读能力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

3.二年级课内阅读与写话的整合实践研究

为了进一步验证二年级课内阅读与写话之间的相互促进的关系,尤其是课内阅读对于学生写话能力提高的作用,笔者对自己所教的二年级学生进行实验验证。

3.1课内阅读材料的选定

笔者选取了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的《黄山奇石》一文,并以此作为自己实验的内容之一。笔者选取这篇文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该文章配备插图,且图画生动形象,与看图写话的性质相类似;第二,该文章属于描写文,更易于学生理解。

3.2具体的实验步骤

首先,笔者让所有的学生找到这篇文章,然后观察教材中的几幅图片,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凭借第一印象描述一下图画内容。

其次,笔者又讲解了一些关于这篇文章的主要事物“黄山”的知识,主要表达出黄山之美,以此激发学生们进行课内阅读的兴趣。

再次,笔者带领所有的学生通读课文内容,将一些生词、生字都划出来,并将这些生词、生字的具体含义和读音告诉学生。

第四,笔者将所有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并分给他们具体的阅读问题。每个小组的成员先自己进行阅读,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找出教师布置问题的答案。

第五,待答案订正之后,教师们可以进行相关的写话练习。这一阶段是整个实验过程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步骤之一。首先,在看图写话内容的选择上,笔者选取与《黄山奇石》最相近的写作话题“泰山之美“。其次,笔者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们呈现了关于泰山美景的各种图片,图片的内容非常逼真。而后,笔者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看图写话(写话字数不多,在50个字左右,要求用到课内阅读内的相关句子)。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必须注意一点,教师必须在适当时机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3.3实验结果分析

课后,笔者对所有学生的写作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几乎所有学生的看图写话字数都超过了50字,并且写作内容中都用到了课堂上学过的句子,文章质量相对较好。由此可见,二年级的课内阅读对于其看图写话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总结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不同,其身心发展的水平都会有所不同。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取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实验验证,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课内阅读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其看图写话能力,对于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高意义重大。因此,二年级语文教师在进行课本教材教学时,最好将其与看图写话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1]张萍.《小学课文系列阅读》实践研究[J].语文天地,2013(12):69-71.

[2]刘明胜,张彩凤. 新课程下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新视角[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1(09) :56-59.

第8篇

特色与亮点

课件设计思路清晰,构图合理。画面风格统一,具有较强的交互性,每一个环节既是循序渐进的,也是相对独立的。布局一目了然,操作非常便捷,实用性强。

教学内容分析与教学策略

《木瓜恰恰恰》是人教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八册)第五单元环球风采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印度尼西亚流传很广的一首歌曲。通过欢快、活泼的旋律唱出了卖瓜人的喜悦心情。由于歌曲运用了恰恰恰的节奏,显得活泼并富有情趣。歌曲分三段体,大调式。歌词非常生活化,表现了卖瓜人挑着瓜到城里去卖的过程。这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①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热情的声音演唱《木瓜恰恰恰》;②能够用自制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③了解印度尼西亚的风土人情,加深对印度尼西亚音乐的印象;④认识了解一种新的歌唱体裁──“叫卖歌”。这节课的重难点在于掌握弱起小节和切分节奏。

四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也随之增强,他们除了喜欢模仿,还非常乐意参与到音乐活动当中去。他们热情好动,希望参与,渴望交流。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针对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我设计了六个不同的场景,让学生配合不同场景进入不同角色来亲自动一动,跳一跳,演一演,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帮助其培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理解和巩固知识。

设计思路与内容结构

我在教学中一直把握这样一个宗旨: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制作一个能服务于课堂的课件也应该体现这一点。课件的设计环节要能与学生互动,而不是单纯的演示,内容安排不能太多太繁,把握好时间节奏,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另外,作为课件的制作者,也要考虑到课堂播放使用的便捷,操作不能太过复杂,要做到大众化。

本课件设计安排了六个环节。这六个环节是按照教材内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的。在内容上各环节既是循序渐进的,也是相对独立的,可以按照顺序来学习,也可在任意位置退出去进入其他内容。每一个页面的下面都设置了导航条(如图1),一目了然,操作非常便捷。

1.起始页

在上课开始之前,我用了一幅热带风光的风景画作为背景,轻音量播放《木瓜恰恰恰》伴奏音乐,在学生课间休息时,通过音乐给予暗示,从而使学生对歌曲的旋律有一个初步印象,为课堂的教学做了良好的情感铺垫。

2.舞蹈

这一环节设计的是一段拉丁舞——恰恰舞。考虑到班上有一部分学生学过拉丁舞,大部分学生对恰恰舞都很熟悉,采用他们熟悉并感兴趣的内容导入,会让其热情高涨,马上随着音乐动起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快速地投入到课堂中去,让热烈欢快的情绪律动丰富的课堂,为学生的快乐学习搭建平台。

3.印尼风情

我选用一组展现印度尼西亚美丽风景的图片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背景音乐选用印尼民歌《星星索》,轻柔的音乐可以让学生高昂的情绪舒缓下来,彻底放松,充分感受印尼音乐风格。同时,配合教师的讲述,进一步帮助学生走进印尼,了解印尼,拓展视野,为准确把握歌曲的风格特点做铺垫。

在这一环节的结束部分,我让画面定格在一个热闹的水果市场,展现琳琅满目的水果,印尼人热闹非凡的集市情景,顺势引导学生认一认图中的水果,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为后面歌词的学习做了铺垫。

4.一起来唱歌

这是一段欢快活泼的歌曲动画。在课堂的前部分,可以用来进行欣赏歌曲,学唱歌曲。在课堂的后部分用于小组合作进行创编,用自制的乐器给歌曲伴奏,创设叫卖场景合作演出。

5.木瓜恰恰恰

本环节根据乐段分为两部分。每一部分都设置了隐性按钮。均可点击查看,非常简便,易于操作。同时,能够利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与学生进行互动,点击按钮答案出现,与学生所想答案相互印证,给学生以成就感、自豪感,同时促进学生反思,为更好地掌握重难点服务。

找节奏利用卡片进行贴图或彩笔标识找节奏,并随音乐用自制打击乐器为所找节奏点伴奏(如图2)。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在动中体会感受音乐,然后学到音乐知识。

通过按钮将乐谱分为两部分,进行分段学习(如图3)。

第一部分。点击按钮1进入第一乐段,点击第一乐段按钮可以进入节奏训练(如下页图4)。

在认识歌词中的水果时,课件提供了清晰而漂亮的水果图片,让学生们能很快在大脑中建立起各种水果的形象,为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同时配合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写一写,画一画,以准确掌握节奏要点(如下页图5)。

第二部分。点击按钮2进入第二乐段。让学生在找节奏的同时模仿卖瓜人的叫卖唱。在这里,歌曲中节奏的难点虽然没有特别强调切分音,但在学着模仿卖瓜人的叫卖唱中,学生兴趣高涨、精神专注,不知不觉中歌曲的难点就解决了(如图6)。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以完成自主探究,同时教师渗透学习方法,便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灵活运用。

6.歌曲赏析

课件展示了《卖报歌》与《卖汤圆》两首叫卖歌。帮助学生认识了解新的歌唱体裁“叫卖歌”。在这个环节可以配合“一起来唱歌”环节设置场景,进行歌曲创编表演。

7.恰恰舞

这是一个拓展环节,根据学生的兴趣可以进一步进行创编,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音乐,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给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

评价与反思

本课件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发现有些方面需要修改,最后一个环节“恰恰舞”其实可以用前面的“舞蹈”环节取代,有点多余,可以省略。另外,整个画面设计的艺术性和美观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按钮的形状,界面的色彩安排,整体布局可以更艺术化,更美观简洁一些就更好了。

在经过多次的课件制作、使用、总结及反思的过程中,对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我心中有几点想法:

1.制作理念

设计制作一个真正用于教学的课件,作为制作者,首先必须仔细地分析,研究教材,挖掘整合教材内涵,如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重点、难点在哪里,教学过程中需要用什么教学手段,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反应,有哪些互动等。只有把这些都考虑全面了,设计制作出的课件才能真正服务于课堂,为教学所用。

接下来要做的是按照设计思路准备相关的素材,所需的素材尽可能选取学生熟悉的,与教材贴近的,这样会让学生更容易把握知识点,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我在《木瓜恰恰恰》课件中选取的就是学生们都熟悉的,并且感兴趣的场景。

在制作中,始终注意,要体现以人为本、以人为发展的中心,是服务于课堂,而不是主宰课堂,要体现开放性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为学生预留动口、动手、动脑的空间。《木瓜恰恰恰》课件中的每一个场景,都是必须和学生进行交互的。让学生们在自己动手、小组合作、探索的过程中肯定自身的成绩,会让他们更有成就感,而由他们进入角色亲自找出来、体会出来的知识点,将会在他们脑海中印象更深刻。

2.制作内容

很多课件的起始页,都是直接出示课题。也就是说,在等待上课前的这个时间,屏幕上挂着的就是一个大大的课题《××××》。我不太喜欢这种方式,总觉得一下子把课题直接挂屏幕上面,上课铃响了,学生进教室,坐好,抬头,哦,今天学习《××××》,一点思考的空间都没有,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就会减弱,分散,甚至到后面可能会漫不经心。

我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喜欢插入空白页,或不太显示内容的简单页面。在课堂导入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积极思考的过程中点题,会让他们兴趣更高,印象更深刻。课的中间也可插入空白页,在学生需要思考的时候,给他们一个充分思考的空间,不受画面的干扰,思维更集中。

另外,画面设计主张简洁,直观。界面的色彩和布局不能太过花哨。例如,色彩过于艳丽的界面、美观好看的按钮、字体变化多样的文本,大量的动画和音响,虽然更华丽,但却成了学生视觉的中心,违背了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接受主要信息的认知规律,分散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注意力,干扰了学生对问题本身的思考和理性思维,最终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而且,长时间注视色彩明丽的画面会影响学生视力。

3.制作方式

在农村的学校里,计算机也已经普及,教室里也安装了班班通,但实际上并不是每一个教师都有很高超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很熟练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因此,制作出的课件,技术可以不高明,但一定要实用,必须要把所制作课件的链接、元素、格式及播放器都要设计好,尽量做到大众化,要能在任何一台计算机上,随便哪个教师,一上课就可以使用。

幕前幕后

走进NOC活动,我心中的感觉除了震撼还是震撼!活动的阵容让我震撼!选手们的精彩陈述让我震撼!各位教师的优秀作品让我震撼!一件又一件优秀作品的展示,让我眼前一亮再亮!真诚地感谢组委会,给我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我是第一次参加NOC活动这种大型的比赛。最初,接到参赛通知,我心里真的很胆怯,我能行吗?在领导和同事的鼓励下,我鼓起勇气来了。到达报到大厅,看到一张张陌生的脸庞,一个个干练的身影,都闪烁着自信的光芒,我的心里又开始忐忑不安起来,吃饭也没有心情,晚上也一直在思考该怎么去做。想来想去,真的觉得越想心里越没有头绪,后来一着急,干脆就别想了,得不到奖也没关系,去听听别人的陈述,学习学习也是收获嘛。这样一想,心情反而放松了。

我的比赛时间定在下午。坐在教室里,我认真地听着其他选手的陈述,让我大开了眼界。这么多的高手,每一件作品都是那么的优秀,设计是那么新颖!有些制作软件自己听都没有听说过。越听心里越没有信心了。轮到我上场了,脆豁出去了,抛开了事先准备的陈述稿,面对评委老师鼓励的目光,我直接说出了我的心里话,说了在制作课件之前的想法,说了制作课件的准备,说了课件的每一个环节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意图……不给自己拿奖的压力,我反而越说越轻松,越说越流畅,最后得到了评委老师的肯定。虽然有很多不足,但毕竟自己的辛勤劳动,还是有收获的。

这次比赛于我是一次蜕变,是一次华丽的破茧而出!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的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和提升。让我不再坐井观天,不再闭门造车,是真正的一次蜕变和成长的感动!也为我今后的教研教学指引了方向。我热爱我的事业!

评委印象

对于音乐,我是天生迟钝的人,听不出节奏,唱不准音调;对于舞蹈,我是从不敢学的人,跟不上步伐,踩不准节拍;对于大白话一样的歌,我一直觉得艺术性不强,土得掉渣。所以,音乐,它一直走不进我的世界。然而,在看了潘少娟老师制作的《木瓜恰恰恰》后,我猛然觉得,原来那些像“劳动号子”一样直白的“叫卖”,也可以成为音乐;而音乐对我来说,我可以走进它的世界。

《木瓜恰恰恰》是人教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八册)第五单元环球风采第一课时内容。这是在印度尼西亚流传很广的一首歌曲。潘少娟老师制作的课件,能让学生很容易地就走进音乐,走进艺术,走进生活。她的课件看起来朴实无华,如同我们日常的生活,但结合她的教学设计,你就会感受到,是朴实无华的生活缔造了艺术。潘老师也正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让生活成为了艺术,让艺术像生活一样容易理解和接受。

看着潘少娟老师的教学设计,点击着潘老师制作的课件,欣赏着课件播放的《木瓜恰恰恰》,我仿佛看到一群印尼的劳动人民,满脸的笑容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颤颤悠悠地挑着满筐的水果,叽叽喳喳地聊着天,去城里赶集叫卖一年的收获。一路上的步伐既矫健又有节奏,就连颤微微的竹筐好像也在打着节拍,叫卖的声音此起彼伏,像山西民歌一样相互应和,王婆卖瓜一般,把自己的水果描绘得物美价又廉。潘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卖报歌》和《卖汤圆》两首叫卖的歌曲,这两首歌曲跟《木瓜恰恰恰》相似,节奏感强,歌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而且内容均来源于生活,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也可能是年龄的原因,我却感觉郭颂的《新货郎》跟《木瓜恰恰恰》更有得一比,而且从音乐的角度看,更接近;从内容上看,一个去城里卖采摘的水果,一个去农村卖城里生活的生活用品,对比一下,反而更有意思。

第9篇

关键词:任务教学法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1 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企业调研

1.1 企业需求的人才层次。在与毕业生所做企业负责人的沟通中,我感觉到企业不仅仅需要熟练的操作工,更需要知识范围宽或掌握多种技能的人才,熟练的操作能够保证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但设备的维护、检修等不仅仅是操作熟练的问题,更需要检修人员的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对事物的判断应变能力。

1.2 企业需求的人才社会能力。通过调研,我发现毕业生进入企业学历不是衡量能力的唯一杠杆。企业固然考虑员工的教育背景和专业技能,但员工的职业道德、后续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对企业来说也很重要。正如众所周知蒙牛的用人原则“有德有才,破格录用。有德无才,培养留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才无德,坚决不用”,企业中沟通能力强,有责任心,遵守企业纪律,能吃苦,有职业道德和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员工最受欢迎。

1.3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岗位调研。①职业岗位。通过对我院毕业生调研回访归纳,我院毕业生就业岗位可分为以下四类:a质量检验控制岗,占回访毕业生人数的20%。b设备调试操作维修岗,占回访毕业生人数的60%。c生产管理岗,占回访毕业生人数的15%。d行政管理岗,占回访毕业生人数的5%。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生产行政管理岗所占比例低,操作检验岗所占比例最大,可见我院毕业生基本还是学能所用。②机电专业职业能力。通过和企业负责人的沟通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职业要求有以下几点:a爱岗敬业,有责任心和职业道德。b能够识读基本的电路图。c会用常用的电工仪表、工具。d了解基本的低压电器并会使用。e能安装调试常见的电气控制电路。f能对电气控制线路进行排故、维修。g基本的计算机操作。h了解PLC编程原理,经过培训后能够应用企业使用的程序控制设备。i专业岗位需要有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到,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基本知识的掌握,还需要员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后续学习能力。③企业、毕业生对我院专业教学的建议。通过调研座谈,企业和毕业生对我院专业教学尤其是专业课的教学建议主要如下:a针对性的培养,开设的课程和教学内容要贴近专业职业要求。避免理论脱离实际,学习内容要和现阶段企业中机电岗位操作内容相关,使得学生毕业进厂后能迅速上手。b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要扎实学生对常见低压电器的结构、原理和常见控制线路的电路原理图的学习。要将职业安全自始至终贯穿整个中职教学阶段。不能等到学生进厂后还没有安全用电的意识和常识。

通过调研,我们看到现有的教学虽然有实训环节,但实训是在整个理论教学结束后集中进行的,且没有结合具体的工作场景。所以在如何更好的设计课程,让课程和职业场景相结合,及时通过实操巩固复习所学理论是我们所要思考的问题。

2 基于任务的《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课程的教学设计

《电力拖动控制线路》是我院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它是维修电工中级工资格考试的理论基础。传统上,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结束集中对课程所学内容进行实训教学。学生在学习理论时感到抽象难以理解,而实训教学时虽然有了实物但因为中职学生学习能力较弱,理论学习和实训教学间隔时间一长,以前所学知识又忘掉大半,最终教学效果不是很好。根据我们的调研,为了更好的服务企业,培养出优秀的机电人才,我对《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课程的教学改革的设计有以下几点思路。

2.1 建立任务改革《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课程的教学改革。在目前的教学中,往往是老师对照课本按图对低压电器、常见的控制线路原理图进行讲解分析,学生听得很枯燥。理论教学结束后是集中实训,实训中要求学生反复的接线、排故以巩固所学知识,学生对反复的机械操作容易感到厌倦,而且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间隔时间长,学生已经对所学过的理论知识感到生疏,只是照猫画虎的机械接线,并不明白接线的原理,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教的费劲,学生学得盲目。因此《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课程更适合任务教学,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环境和教材内容,老师将每块理论知识设计成一个工作场景,制定“任务”,让学生在假设的工作场景下去完成任务,在任务中为每个人都创造一个实践活动的机会。比如在进行电动机的点动控制线路模块的教学时,通过把这个模块设计成车工在用砂轮机来磨车刀的工作场景,把任务分解成设计电路原理图,根据电路原理图画出安装接线图,元器件的布置安装和检查,导线的选用,按原理图进行接线安装,安装结束后的检查,设计故障进行排故维修等若干个小任务,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通过任务的完成学生需要主动复习相关知识,运用学过的理论来解决任务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完成任务。任务的制定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逼着学生去寻找答案,加深理解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体会到了寻找答案过程的艰辛和乐趣。在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训练了学生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学生学得清晰扎实,教学效率被调高了,同时又将职业实践同学校的理论知识相结合,满足了企业对毕业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2.2 根据调研,重新修正《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的课程标准,将企业已经不再使用,行业已经淘汰的知识删除,对企业常用的知识重点设置,并适当加入行业、职业岗位最新知识动态。

2.3 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活动中不能把老师和课本作为教学的中心,而是树立以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工作情景,制定任务,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变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教育观念,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职业教育与新时代工业生产实践的结合。

2.4 教学角色的转换:教师从讲授变成设计、制定任务,组织学生完成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起到启迪引导的作用;学生从听众,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参与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寻找答案的人;多媒体、实训设备、元器件和课本从教学工具变成学生完成任务、寻找答案的工具;教学过程从以前的分析讲解变成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寻找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

2.5 教学计划要符合职业岗位的要求。通过对本专业人培方案分析和理解,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新的教学计划制定的目标,每个教学环节要合理安排,以理论为基础,任务为重点,理实互补,以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为目标,结合考证实训最终使学生能够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拿到职业等级证书和安全上岗证书,达到培养目标。

2.6 将技术应用能力作为《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课程改革的重点。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企业对人才不仅要求有过硬的技术能力,人才的综合素质也同样重要,我们把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能力的培养作为目标,推进《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课程的教学改革。参考国内外职业教育先进的理念,结合我院中职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特点、人才规格、就业方向制定任务通过实践场景构建任务化的多元整合课程体系;将“理实结合,兼顾发展”作为培养原则,合理结合教学内容、企业实际制定工作场景设计任务,通过任务化、理实一体化等多元教学方式把专业技术的基础知识、技能同企业生产过程、职业资格鉴定联系整合;通过用以学生作为主体的行动导向法、任务教学法等教学方式,根据企业实际生产或日常生活实际中设计教学任务,对现存的教学评价体系加以改进,针对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理解能力不强的特点探索能综合考虑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2.7 加大对实训设备与教学设备的投入,继续开展工学结合、校中厂的建设,拓展“订单式培养”的办学思想。

2.8 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安全方面的培养。在对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理论知识进行配养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安全意思的培养。安全是一切生产的前提,没有安全一切皆为零,一个合格的职业人不仅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有好的职业素养,安全用电习惯的养成,高尚职业道德的建设要从学生时代抓起。

2.9 加强学生就业指导,改变就业观念。学生的就业观念影响到其今后就业状况和一生的职业规划。学校或企业未来的发展又受到学生就业情况的影响。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中职生年龄小,玩心重,尤其是城市的学生在家娇生惯养,一旦进厂作为职业工人吃不了苦,容易辞职离岗,对企业的正常生产有影响,对学院的办学声誉也不利。所以在专业教育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要做好相关的就业指导教育,分析企业发展形势、学生就业状况、行业发展空间、社会就业环境使学生对专业、行业、就业形势等有所了解,让学生明白不是一岗定终身,树立“学技能,谋生路,求发展”的择业观念,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人生观。

社会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很迫切,而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职业教育不能坐井观天拿着书本关上门进行理论教育,更要走下去,走出来去了解行业、企业的实际生产情景与职业资格鉴定部门联手,根据市场需要,走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做到这点也就踏踏实实的解决了职业学院学生的“饭碗子”。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环节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实践教学,让学生来完成模拟的生产任务,最终成为优秀的技术人才。通过对职业岗位的分析,对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明确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要求,围绕专业要求和能力的培养改革《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课程的教学方法,以使学生扎实掌握本课程的内容。

总之,通过对企业和我院毕业生的回访、调研,我对宁夏地区的人才需求和教学模式的改进有了新的认识。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脚步,宁夏对机电应用专业人才有很大的需求,为了培养更优秀的机电人才,使我院学生的学校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联系,走上岗不陌生,理实结合,对《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课程教学改革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赵连俊.“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周贞兵,何春玫.浅谈高职高专的教案设计改革[J].教育研究,2009(6).

[3]张秀文.电气设备安装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及分析[J].大家谈,2011(12).

[4]张炼.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郭军.太原部分企业调研报告.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7]教育部高教司,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教育部教高[2006]l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

基金项目:

本文为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教改课题《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进行中职《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的教学》(编号:GS2012-42,主持人:王淑芳)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