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自我体育锻炼总结

自我体育锻炼总结

时间:2022-02-16 22:28:26

自我体育锻炼总结

第1篇

关键词:非体育专业学生;课余体育锻炼

1前言

课外体育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方法,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活跃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而进行的体育教育活动。课外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课余体育活动开展对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从当前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来看,受经济,文化,传统观念,体育指导等方面的影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淡薄,大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和体育意识比较弱。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基本情况

2.1.1 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地点

从统计数据看,学校体育场是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优先选择地点,占总体85%.同时也选择了一些社会场地,但选择率较低。说明学生与社会接轨的步伐稍微有点慢,除了学生自身经济条件外,还有社会和学校组织不够。

2.1.2 学生对场地的满意度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男生47.8%的同学对学校的场地满意,女生38.0%的同学对学校场地表示满意。这表明了上海体育学院的场地基本能满足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需求。通过访谈得知部分同学认为上海体育学院的场地对学生应免费开放,大多数同学都有课余时间锻炼的愿望,由于费用或者时间问题,对于学生长期坚持课余体育锻炼造成一定困难。

2.2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认知情况

2.2.1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男生中觉得体育锻炼非常重要的有56.5%,觉得重要的有21.7%,觉得一般的有17.4%,觉得不重要的有4.3%,女生中觉得体育锻炼非常重要的有42%,觉得重要的有26%,觉得一般的有24%,觉得不重要的有8%,由此可见,男生比女生更觉得课余体育锻炼重要。但男生和女生总体比例都不高。学校应加大对课余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

2.2.2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情况

从表中结果显示,被调查学生中男生经常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有78.3%,女生经常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有40%,两者比较可以看出,男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多于女生。

2.2.3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意义的认知还是比较全面的。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体质”,占总体44.8%,“减肥健美”的学生占总体33.3%,“消遣娱乐”的占总体10.4%;“参赛”目的的占总体5.2%;“社会交往”的占总体2.1%,其中有3.1%的学生体育锻炼是为了“应付考试”,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因此,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积极锻炼的态度和动机,可通过体育教学课或其他各种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功能的理解,促进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他们进行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基础。

2.3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容分析

2.3.1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

统计结果显示,被调查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还是比较全面的。男生参加的都是大强度或者是对抗性较强的运动,而女生参加的则是像健美操这类柔韧性较强的体育运动,或者是田径跑跑步之类的体育运动。

2.3.2学生体育锻炼的形式

统计结果分析,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形式中,选择率最高的是自由活动,占51%;其次是体育课,这反映出被调查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在追求自立性的同时,也说明目前上海体育学院对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许多形式的管理采用松散型的管理模式,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不健全。

2.3.3 学生运动频数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学生坚持体育锻炼中,大约每天一次的男生占总体21.7%,女生占4%。在对于每星期锻炼的次数的调查中,男女大学生在锻炼频度上也有差异,男女总体每周3次~5次的占总体53.5%,其中男生要高出女生33%左右。最后对于从不锻炼的调查中,女生从不锻炼的人数明显高于男生。

2.3.4被调查学生的运动强度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强度在中等或中等强度以上的有41人,占锻炼人数的42.7%;可以看出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强度低,大约有57.3%的学生不能达到中等或中等强度以上。

2.4影响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

2.4.1学习压力对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影响

现今社会,大学生会遇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课余锻炼时间往往被专业学习,外语、计算机考级,教学实习等方方面面的影响。

2.4.2兴趣对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影响

兴趣却能使学生对参加课余体育活动产生动力。对课余体育活动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就会优先注意和选择体育活动,产生强烈的锻炼欲望参加到体育活动之中,力争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进而为其养成终身锻炼习惯奠定基础。

2.4.3体育场地设施对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

上海体育学院的体育场地也处于半开放状态,甚至有些时间段是收费的,这就给学生课余锻炼增加了负担。学校领导、体育管理部门应加大这方面的管理,使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更便捷。

2.4.4缺乏正确指导对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影响

正确的指导对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是有积极效果的。课外体育活动时,学校应加强体育师资的配合,指导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培养终身体育思想、最终达到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大部分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会选择在学校体育场所,受场地的限制,为学生增加了心理负担。

3.1.2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人数不多,没有形成良好体育锻炼的氛围。

3.1.3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形式方法比较散乱,部分学生锻炼频率低,锻炼效果不是很明显。

4.1.4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很多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动机是不能让学生达到锻炼效果的。

3.2建议

3.2.1上海体育学院应提高现有场馆的利用率,提供良好的课外体育活动场所吸引大多数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进一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3.2.2建议上海体育学院加大课余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对非体育专业学生进行体育管理,

使更多学生参加到课余体育锻炼中去。

3.2.3上海体育学院应重视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锻炼的问题,指导其课余体育锻炼方式方法,调整锻炼时间。

3.2.3上海体育学院体育工作者要加强组织领导和指导,并采取有效措施,指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让广大非体育专业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常生 陈及治.中国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行为的阶段性特征研究[J].体育科学 2004年

[2] 王超英 沈建华.对我国课外体育活动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上海体育学院学报[J].2008年

第2篇

关键词:体育锻炼; 高中生; 调查现状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167-001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阳谷县重点高中课余体育锻炼现状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根据本论文研究的需要,在电子阅览室CNKI等数据库中进行搜集阅览,查阅和收集大量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30余册。

1.2.2问卷调查法。根据论文研究的需要设计问卷,经过反复修改后,以阳谷县几所重点中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参与业余体育锻炼的认知情况。发放问卷150份,并在2012年2月发放调查问卷,及时进行回收及整理。

1.2.3数理统计法。将搜集到的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Exce12003进行数据录入和数据管理,对调查问卷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阳谷县的3所重点高中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采取随机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参加体育锻炼的男生8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7%;女生6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3%,可以看出在参加锻炼的人群中,男生多于女生,原因是由于大部分女生不爱运动,很少参加体育锻炼。

2.2阳谷县重点高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

2.2.1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分析。课外体育活动形式丰富,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的选择上有很大的自由度,可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高中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情况,在问卷中设计了10个项目供学生选择,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篮球(75%)、乒乓球(65%)、足球(38%)、羽毛球(36%)、慢跑(35%)。球类在高中男学生中是非常受欢迎的。交谈中可知:男生更喜欢运动强度大,拼抢激烈,竞争性强的集体项目;女生比较喜欢的体育项目大都活动量小,例如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目的是达到愉悦身心缓解学习压力。乒乓球,羽毛球,慢跑等体育项目受到了高中生的普遍欢迎。

2.2.2中学生每次参与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分析。从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上看:持续时间在30分钟以下的有35人,占总人数的23.33%;30-60分钟的人有80人,占总人数的53.33%;60-90分钟的有30人,占总人数的20%;90分钟以上的有5人,占总人数的3.34%。从国家的“每天锻炼一小时计划”的要求来看仅有23.34的人达到,可见,阳谷县重点中学的学生大多数达不到这个要求,体育锻炼时间投入不够,极大的影响了体育锻炼的效果,达不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

2.2.3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阳谷县高中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并不单一,属于多元化。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集中在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选择此项的有11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76.67%;缓解学习带来的紧张压力起到放松效果的有8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6.67%;掌握某项专项技术、发展个性的有5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6.67%;为了消遣娱乐的有43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8.67%。说明阳谷县高中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是比较明确的,同时也是比较合理的。

2.2.4阳谷县重点中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调查。男生认为课外体育锻炼对身心有益的有7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0%,女生认为体育锻炼对身心有益处的有3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4.67%,对于体育锻炼认识一般的人总共有30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0%,认为没有益处的有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33%,通过男、女认识的对比来看,男生比女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更加深入,调查充分说明大多数认为体育锻炼会对身心带来益处的学生比那些认为没有益处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多,次数多,项目多。

2.3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

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很多,针对调查问卷所列出的一些主要因素可以看出,学校管理部门的重视程度占90.00%,学生的自身因素占81.33%,可供学生参与锻炼的时间少,占57.33%,考虑学生的安全问题占50.00%,场地器材设施不足占42.67%,教师因素占28.0%,其他因素8.00%。分析可见,学校管理部门的重视程度是主要的因素之一;其次是学生自身因素,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直接关系到锻炼的效果;学校出于考虑学生安全问题,减少了许多的体育项目,因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所降低;场地器材设施的不足直接影响学生参与,严重制约了学生们的体育锻炼。体育教师的师资问题,教师的不足,体育教师的专项结构不合理,不能够充分的指导学生参与更好的锻炼。体育教师要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理论知识,优化体育教师专项结构,利于课外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

第3篇

关键词:体育锻炼;准备活动;遵循原则;恢复总结

一、体育锻炼之前的准备活动

在进行体育锻炼或\动之前,充分热身,做好准备活动必不可少。因为在学生进行运动时,身体需要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在一定强度下运动,准备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尽快调整身体状态,让身体快速适应高强度的运动。尤其是对于无氧运动而言,运动之前的热身与准备活动是极其重要的。无氧运动主要是指高强度的运动,如绝大多数的球类运动、短跑等田径项目,这类运动通常伴随着大量快速地调动肌肉、急促的呼吸等,对于爆发力的需求更大一些,但是也更容易受伤。因此,在做这类运动或锻炼之前,做好准备活动不仅能使身体达到最佳状态,还可以大大降低受伤的几率。而对于低强度的有氧运动来说,热身可以让身体具有更强的柔韧性与耐久力,可以更好地发挥身体的各项机能,而且也可以减少肌肉酸痛,降低抽筋的几率。总之,不论是对于有氧运动还是对于无氧运动,体育锻炼之前的热身与准备活动都是非常必要的。

在做准备活动时,也要注意拉伸与热身的结合。拉伸即是指对于肌肉和跟腱或筋的拉伸,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压腿”“坐位体前屈”等。这主要是增加肌肉的弹性,提高脚筋的韧性,这样在运动的过程中便可以充分将身体打开,达到身体的“巅峰状态”。另一方面,也是对长久未经运动的身体释放一定的信号,为接下来的运动做好准备。热身是在进行长时间运动之前让身体内部热起来,以应对接下来的持续性运动。一般是进行慢跑,通过慢跑可以活动肌肉,也可以让身体发热,以最快的速度适应锻炼。同时也是对精神状态和注意力的集中过程。

二、体育锻炼过程中应遵守的原则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体育锻炼或比赛的过程中,比赛固然重要,但也应该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与规范,这样才能在锻炼或比赛的过程中不断突破自我。第一,要明确锻炼的目的所在。锻炼是为了提升身体素质,与此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养成学生独立的人格。现实生活中,的确有很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并不喜欢运动,觉得运动或锻炼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煎熬,尤其是对于一些体质较弱的学生。因此,对于锻炼通常持一种消极的态度,自己不会主动锻炼,学校体育课也不愿意参加,对于必要的锻炼也只是糊弄过关。这样就失去了体育锻炼的最根本目的,正是因为锻炼的少或体质弱才需要更多的锻炼。所以要明确锻炼的目的,摒弃抵触心理,逐渐进步,持之以恒。第二,尽可能避免自己受伤或伤害别人。在比赛过程中,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并没有错,但是并不代表可以为了比赛不择手段,这并不被提倡。在任何比赛面前,学生的健康与安全都是第一位的,没有了身体健康与安全这个前提,所有的运动与比赛都是空中楼阁,切记不可舍本逐末。第三,在运动的过程中突破自我。这种突破并不仅仅局限于身体上的突破,更是学生心灵上的升华与提高。通过锻炼,打造健康的生活方式,使自己的身体维持在一定的强度水平下,同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以上原则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坚持起来并不容易,这需要学生在日后的体育运动或锻炼中不断强化,深入内心。

三、锻炼结束后的恢复与总结

在学生结束锻炼后,不要直接进入完全放松的状态直接休息,要慢慢放松,给身体一定的适应与调节的时间。对于有氧运动来说,在运动过后,可以在体育场内进行慢慢走动,并伴随简单的肌肉拉伸,让身体慢慢恢复。对于无氧运动来说,短时间内进行了高强度的运动过后,呼吸急促,肌肉僵硬,这时切忌立刻休息或坐下,否则很有可能抽筋或站起来后肌肉酸痛,短期内难以继续进行锻炼。所以无氧运动后最应该做的是缓慢走,轻轻甩动胳膊和腿部肌肉,适当补充淡盐水,切忌大量补水。这样慢慢恢复,身体才会以最高的效率恢复,运动之后的肌肉酸痛也才可以降到最低。另外,运动后也要进行一定的总结与思考,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日后加以坚持,不足的地方则改正。最重要的是在运动或锻炼的过程中要注意形成自己的方法,找到一定的技巧。方法和技巧可以在学生日后的运动中起到增彩与保护的作用。总之,锻炼之后的恢复对于学生身体机能的提高大有裨益,而及时的总结则可以使学生逐渐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在运动或比赛中游刃有余。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的体育锻炼意义重大,不论是对于学生当前的身体塑造,还是学生今后的人格发展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也要充分注意,运动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充分热身,防止受伤。在运动时要遵循最基本的体育精神与准则,培养良好的习惯。在运动结束后还要进行积极恢复与适当总结,为日后的运动提供更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4篇

农村体育事业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体育取得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但总体上看,农村体育还是较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居民体育文化的需求。因此,有不少学者对农村体育活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农村体育现状的研究

由于经济滞后,农村体育工作起点低,认识不足,体育场地设施不足,服务功能难以发挥,体育经费投资不足,体育人口少,社会体育指导员更少;体育意识淡漠,体育场地器材匮乏,缺乏组织机构及健身指导员;意识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农民居住分散流动人口多,基层体育主管部门的权限被消弱,体育组织机构不健全,农民文化素质的差距等是制约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1.2农村体育发展战略研究

在体育运动发展战略上,国内李会增、王园园、王晓玲、周信得、叶木华等专家在农村体育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农村体育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上述研究结果并不能全面的反映当前我国农村体育在农村建设中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笼统性,不同地区农村体育开展存在不同情况。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以湖南省衡阳市、长沙市、怀化市、农村居民体育活动特征为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Internet、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查阅近十年有关农村体育、新农村体育、体育活动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和书籍,为分析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调查法

2.2.2.1问卷调查法

设计《农村体育活动特征研究调查问卷》,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首先从长沙市、衡阳市、怀化市抽取宁乡县、衡阳县、祁东县、辰溪县、中方县,再依次从几个县抽取玉潭镇、金洲乡、西渡镇、界牌镇、洪桥镇、风石堰镇、田湾乡、花桥镇等,并向每个镇的农村居民随机各发放问卷150份,共计问卷1200份,回收1052份,回收率为87.7%,其中有效问卷为472份,问卷有效率为89.7%。效度检验选取了6位专家,对调查问卷做了效度评价调查,从调查结果看,调查问卷能反映所要研究内容,具有较高的效度。信度检验采用重测法,随机选取农村居民100人,半个月后再次发放问卷,结果证明具有较高的信度。

2.2.2.2访谈法通过与居民交谈,与政府主管体育领导交谈了解本地农村居民参与体育健身状况、场地设施等方面的情况。

2.2.3数理统计法根据发放问卷得来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2.4逻辑分析法对文献及测试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并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农村居民体育活动特征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可知,在944份有效问卷中,参加体育锻炼的有442人,占调查人数的47%。从性别来看参加体育锻炼的男性有292人,占锻炼总人数的66.1%,参加体育锻炼的女性有150人,占锻炼总人数的33.9%,男性明显高于女性。从年龄来看,20岁以下参加体育锻炼占28.1%,21—35岁的占16.7%,35—55岁的12.2%,56以上的占43.0%。

3.1.1体育动机的多元性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依次为:强身健体、防病治病、消遣娱乐、提高运动能力,他们分别是67.2%、53.8%、55.3%、55.57%。可见农村居民活动动机向多元化发展。从性别看,男性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明显大于女性。男性动机主要为强身健体和提高运动能力;女性动机主是减肥和陪同小孩;从年龄段来看,各年龄段参与锻炼动机呈现一定的差异。老年人的动机主要是强身健体,防御治病,其主要原因是这部分人群不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有大量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且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素质下降。中年人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放松,因为这部分人群工作压力大,想通过放松来缓解自己的压力。青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则主要为提高运动能力,挑战自我。

3.1.2锻炼时间的不稳定性

问卷将农村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段分为早上(06:00—08:00)、上午(08:00—11:00)、中午(11:00—13:00)、下午(13:00—18:00)、晚上(18:00—21:00)。其中,选择早上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占总人数的38.9%,这其中主要人群为老年人,其主要原因是他们不是家中主要劳动力。选择上午和下午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也分别占到总人数的28.6%和25.8%,这部分人群主要是50岁以下的家中主要劳动力,只有当忙完弄做活的时候才有时间进行体育活动。而有32.4%的人群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选择在晚上,究其原因是农村居民在忙完了白天工作后,只有晚上才有时间进行锻炼。由此可知,农村居民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上具有不稳定性的特征。

3.1.3锻炼场所的随意性

农村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由于受资金、时间、天气等外界环境的影响,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相对较为集中,主要是:自家庭院,单位或学校操场,公路旁,他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471%、39.3%和30.7%。选择田间和公园锻炼的比例也占到了23.5%和12.5%,而选择体育健身俱乐部进行体育锻炼的比例还不到1%。由此可知,农村居民在参加锻炼所选择的场所上表现出随意性的特征。

3.1.4锻炼内容的传统性

进行体育锻炼场地的集中性也制约着农村居民进行运动项目相对较为集中,主要包括:跑步或散步、传统体育与民间体育、游泳、各种球类。通过分析回收的有效问卷可知:农村居民参加跑步或散步的比例占32.1%;武术的比例占16.3%;民间体育的比例占19.4%;游泳的占10.4%。.可见农村居民选择体育锻炼项目体育设施的没什么要求。“其他”选项,达到14.9%,这说明农村体育活动内容还有较大的空间.

3.1.5体育锻炼的季节性

农村居民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也有季节性,主要集中在夏季和冬季,其中选择夏季锻炼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9.4%,选择冬季锻炼的人数占总人数39.4%;而选择春季和秋季锻炼的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17.9%和13.3%。其主要原因春季和秋季属于农耕和收获的季节,因此在这两个季节锻炼的人群相对较少;选择冬季锻炼的比例最大,其主要原因外出务工人群回乡,农活减少,空闲时间增多。

3.1.6锻炼形式的自发性

农村居民的居住性特点决定了其进行体育锻炼的组织性为自发,同伴的选择为亲朋好友。其中,选择和朋友一起去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8.3%,一个人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1.5%,这两种形式进行体育锻炼往往是在没有组织的情况下盲目的进行。通过学校或村组织进行体育锻炼的比例只有9.9%,由此可知,农村居民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缺乏居委会或村组织进行组织锻炼,从而影响了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2制约农村居民体育活动的因素分析

3.2.1农村居民的体育意识淡薄

村民的体育健身意识普遍不高,农民体育健身意识相对薄弱,对参与体育健身抱无所谓态度的村民还不少。他们选择增进健康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吃药、补充营养、吃保健品等方式来增加体质。通过对农村居民的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调查中发现,仅有31%的居民表示劳动之余有必要进行体育锻炼。超过50%的人则认为“天天劳动,无需运动,干活都没时间,哪有时间去运动”,这样的思想的的确确称得上根深蒂固。其次他们认为劳动等同于锻炼,不需要进行体育锻炼。

3.2.2体育场地设施短缺

从农村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来看,大部分人选择了自家庭院和马路旁,由此一方面反映出农村居民在进行体育锻炼时没有足够的场地设施可用,另一方面反映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程度不够。从当前的情况看,农村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短缺的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根本解决。这就需要扩大社区内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居民开放的程度,增加现有体育资源的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目前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

3.2.3体育组织管理缺失

农村居民进行体育活动,缺少健全的组织机构,合理的管理人员,参加体育锻炼的人都缺乏专业指导、理论知识的匮乏和政府的引导不利是体育活动在农民没有广泛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少县(区)和乡(镇)撤销了体育部门,而将其置于门下或与文化部门、教育部门、卫生部门等合并重组,基层体育管理部门职能的弱化将直接导致对包括农村体育在内的公共体育事业投入力度的减弱。这成为农村体育活动开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3.3提高农村居民体育活动的措施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保障全体农村居民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引导农村居民树立健康意识和体育消费观念;加大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开展多种体育活动;大力开展简单方便实用的、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集群众性、娱乐性、趣味性、健身性、简易性于一体的体育活动;根据农村居民自身的特点,开展一些个人项目为主(如跑步、跳远、单杠引体向上等),多人项目减员(如“三对三”篮球、“一对一”乒乓球、“五对五”足球等)等活动项目。积极创新、推广一些不受场地器材限制的、适合不同层次群众的、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农村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他们参加体育锻炼动机的多元性,锻炼时间的不稳定性,锻炼场所的随意性,锻炼时间的季节性。

4.1.2制约农村体育活动的因素:农村居民意识淡薄,体育场地设施短缺,体育组织管理缺失。

4.1.3缺少健全的组织机构,合理的管理人员,农村居民在参加体育锻炼缺乏专业指导和政府的统一组织。

4.1.4提高农村居民活动措施:有组织农村居民定期体育活动,促使居民形成锻炼习惯,加强学校或单位的场地设施对外开放,合理利用并开发一些场地。

4.2建议

4.2.1针对目前农村居民体育观念差、体育意识不强的情况,各种传媒应加强对农村居民多介绍一些农民容易接受和能在田间地头开展的传统体育活动,以开阔农村居民的眼界。

第5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 中专生 课外体育锻炼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b)-0219-02

课外体育锻炼作为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它与体育课相辅相成,是体育课的延伸和补充,是学校体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众所周知,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健康是第一要素。那么如何满足青少年学生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时的需求?如何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一个浓厚的运动氛围?了解青少年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影响因素。为更好的引导他们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对中专生体育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是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对中专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旨在研究探讨影响中专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并提出建议与对策,为进一步深化中专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我校护理专业、口腔专业、卫生保健专业等三个专业在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我校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总计发放问卷1150份,回收1043份,回收率90.3%,其中有效问卷836份(男生407份,女生429份)有效回收率80.2%,对调查结果所获数据使用Exce12000计算软件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中专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

从调查中发现,目前中专生每星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达5次(每次锻炼时间不少于30分钟者计一次,体育课除外)以上的学生为10.9%;参加3~4次的学生为24.9%;参加1~2次的学生为45.3%,从不参加锻炼的学生为18.9%。从以上数据可知目前中专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热情不高,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占了近总人数的1/5,这种现状让人担忧。中专生参加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场所,学校占67.8%,空地、公园、社区、体育馆占32.2%。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目前中专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主要还是在学校,有少部分的学生是在其他场所进行锻炼,这也符合中专生这个群体的活动特征,在学校和同学一起进行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的氛围相对于其他场所浓厚。中专生在双休日及节假日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分别为20.1%的学生经常参加,63.2%的学生偶尔参加,16.7%的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从数据可以看出中专生在节假日及双休日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也不容乐观。

2.2 对中专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动机的分析

从表1中可知中专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动机主要还是增强体质、丰富课余文化生活、防止和消除大脑疲劳,还有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及升学。另外为了发展个性完善自我的学生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加,反映出中专各年级段学生的微妙心理状态,应加以正确的引导和调控。这也说明中专生自己能意识到适应社会的重要性,要学会在各种情况下如何提高自己体能一适应环境需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在使学生获得一般体能的基础上,教会学生掌握发展体能的各种方法,以帮助他们在今后有特殊需要的时侯能够运用这些方法。

2.3 对影响中专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分析

从调查中发现目前影响中专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时间没有保证,学习压力大,还有应付各种考试,剩下的休息时间少之又少,体育场地设施器材不足使得学生想锻炼但没有地方锻炼,造成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受挫。另外在运动时无人辅导,运动氛围不够浓厚,缺乏运动伙伴及运动技术的掌握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专生的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久而久之,也就逐渐的淡忘了体育锻炼,进而不喜欢体育锻炼。

2.4 对中专生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的选择意向的分析

从表2可知,目前在中专生中存在着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不喜欢体育课,二喜欢课外体育锻炼。且有超过3/4的学生是非常喜欢课外体育锻炼的,男生普遍较女生要高,这与中专阶段男女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是相吻合的,这说明广大中专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喜欢程度较高,且表现明显的性别特征。一直以来,我们比较强调的是传统的培养方法,我们总希望所有的学生在离开学校的时候,都能够达到一种比较理想的标准。我们正是为了这种理想化的标准,而不管学生的需求是否相同,要求所有学生都达到统一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们似乎越来越不能满足于这些要求了,这促使许多学生走向社会去发展自己的体育爱好,而且这种需求越来越强烈地表现在学生不喜欢体育课,但又偏偏喜欢课外体育活动。在体育课教学中,即使学生的运动成绩能达到教师的要求,但课堂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5 对体育课在中专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中的作用分析

调查显示有19.4%的学生认为体育课上所学的体育知识对其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有很多帮助,69.5%的学生认为有一点帮助,11.1%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可以看出体育课在传授“三基”知识过程中的效果比较差。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一直沿袭着传统的竞技运动理论与方法,我们却从来没有去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学习了这些竞技运功技术,在他们今后漫长的生活道路上究竟使用了多少?又起到了多大的作用?我们只将体育课的价值定位在增强学生的体质方面,使体育课的价值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并没有选择适合学生的实用运动项目来实施课程教学,使得体育教学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越来越远。体育课作为学生树立终身体育习惯的一门课程,让每一个学生学会一至二项自己喜爱的、足以帮助自己终身参与体育的内容,从而使自己具备终身锻炼身体的能力,并获得和增加在现在社会中与人交流的机会,在满足自己健康需求的同时,也能帮助周围的人共同获得健康。只有学生真正喜欢体育课,真正热衷于课外体育锻炼时,才能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2.6 对中专生参加眼保健操和课间操的态度分析

从表3中可知,中专生对参加眼保健操和课间操的态度:积极参加,认真练习的只占总人数39.2%。另据考察,虽然南宁市眼保健操和课间操均采用全校统一行动或以年级为单位进行,但这种组织基本流于形式,锻炼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应从思想意识着手,加强组织,强化管理,保证锻炼效果。

2.7 对中专生参加班级体育锻炼情况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的中专生认为课外体育锻炼对增强学生体质很重要或重要,只有7.2%的中专生认为不重要。但我们可从表4中看出,中专生虽然对参加体育锻炼的意义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但在思想意识与实际行动之间未能一致。班级锻炼是学生复习、巩固体育课所学的基本技能的课程,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即使是参加了班级体育锻炼,绝大多数也并不是积极主动地进行,自然也就难以保证锻炼的效果。

2.8 对学生家长参与其子女的课外体育锻炼的分析

调查显示,目前只有7.2%的家长与孩子一起进行体育锻炼,偶尔和孩子一起锻炼的占46.2%,从来没有和孩子一起锻炼的占46.6%。甚至有及少数的家长还反对孩子进行体育锻炼。这是不利于孩子与父母的交流和沟通的。从而影响了孩子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在减负后的许多学生,往往会把这些过剩的精力和时间用在其他的地方,诸如打游戏机、看电视或录像等,而把体育锻炼抛在脑后。久而久之,逐渐的淡忘了体育锻炼,进而不喜欢体育锻炼。

3 结论与建议

(1)影响中专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客观因素:运动场地设施不足、没时间保证、学习压力大是主要因素,运动氛围和学生运动技术的掌握程度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中专生的课外体育锻炼。另外,中专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喜好则是影响其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因此,应把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放在首位。

(2)体育活动对于提高人的社会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娱乐活动,以充实、丰富、发展校园体育文化和课余生活,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另外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开设单项体育俱乐部,让学生自愿参加、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锻炼与学习、教师起指导作用的体育俱乐部组织形式。这种形式也使俱乐部的成员在活动中全方位地参与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能够较好的完成体育活动课的目标和任务。

(3)对于中专生喜欢课外体育锻炼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状存在已久,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体育教师应注意满足学生自主选择体育活动内容的机会。如选项目上课,以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根据中专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所喜爱的、适合自己身心发展的体育活动内容教学,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从而使学生获得最佳的运动愉。

(4)目前在我国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存在对中专生参与社区体育及家庭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专生身体、心理、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的提高。因此学校、家长应该支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发展各种运动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从而促使学生利用校外的体育资源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这是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吴家琳,吴维娜,蔡永健.广州中专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4):505-507.

第6篇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山东省少数民族社区体育参与者

1.2调查方法

1.2.1通过问卷调查法,分析法。设计问卷《山东省少数民族社区体育参与者的调查》。发放问卷1700份,有效回收1590份,回收率为93%。

2结果与分析

2.1社区体育参与者锻炼时段分析调查显示:山东省少数民族社区参加体育锻炼有两个高峰,一是早上占40.25%,另一个出现在晚上占24%,这两者合计占到了64.25%,有一半以上的人选择了在早上或晚上进行体育锻炼,其次下午有15.75%人锻炼,上午有10%的人锻炼,值得关注的是剩下的13%只能在节假日才进行锻炼。总体的来讲,这种时间分布方式是与社区体育的特点是相关的。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社区体育设施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进,但其一般设施比较非专业化,大多呈现休闲化的特点,加上社区体育是在临近甚至有的就是在社区内进行的,所以居民可以随时锻炼。由于居民的正常工作时间一般都在上午、下午,所以,锻炼的时间集中在早上上班之前和晚上下班或晚上也就不足为奇。具体的讲:早上是一天的开始,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似乎早起在中华民族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晨练的观念已经深入民心。其实,早上参加体育锻炼有一定的好处,至少空气新鲜,负氧粒子含量也较高。经常坚持早起可养成一个良好的作息习惯。至于晚上参加锻炼的人,多是参加一些娱乐性,全身心的活动。晚饭后进行散步这也是符合中国人的传统的,在当今社会,晚上进行一些体育活动,可以缓解一天工作带来的压力,使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另外,在晚上进行体育锻炼,还可以提高睡眠质量。还有一部分人只能在节假日进行锻炼,一方面他们时间紧张;另一方面,他们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要么经常出差,要么总要陪客户。但就我个人认为,锻炼时间应该有一定的规律性,或是晨练,或是晚练,当然最好是下午进行锻炼,但不管在什么时候进行锻炼,都要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都保持一定的规律性,这样才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2.2社区体育参与者锻炼的季节性特征从调查中了解到,有40.8%会在夏天锻炼多一些,因为夏季本来就是一个出汗的季节,而且夏天适合开展的项目也比较多,包括国际上比较重要的一些赛事也会放在夏季进行。尤其是山东地处华东,靠近海边,所以这个季节气候更适于运动,少数民族也不例外。由于北方春季空气干燥,而且经常会有沙尘暴,造成空气污染,可能更适合开展一些室内运动,但由于我国社区体育资源有限,每个社区的室内场地有限,而且多为收费型场地,所以这一季节选择锻炼多一些的人,多为自费型的,而且进行室内活动,还是一些体育设施比较好的社区。因此,选择在这个季节进行多锻炼的人比较少,只占了10.2%,排在第四位。选择秋季和冬季的人群所占的比例差不多,而且都较夏季少,是因为在北方冬秋两季早上时常会出现大雾天气,他们主要的参与锻炼时间会集中在下午,又由于上班族需要上班,再加上冬季的晚上特别冷,所以锻炼的人群会相对较少,分别占到了20.4%和18.6%,分列二,三位。当然还有一些人群在各个季节的锻炼一样多,其原因是这些人有着良好的锻炼习惯,春夏秋冬都在坚持,其中一部分人从事的运动项目也是室内项目,受天气影响不大,当然这部分人只占了10%,排在最后。总之,社区体育锻炼的季节性,跟当地的气候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2.3社区体育参与者锻炼的时间长度分析锻炼时间长度,往往决定着一次体育运动的效果、质量和影响,因此,体育锻炼时间自然成为衡量社区体育的重要标杆。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参与者的锻炼时间长度选择在30~59分钟和60~90分钟,分别占了30.5%和35,20%;30分钟以下占15.18%;90~119分别占12.90%;120分钟以上占6%。这组数据所显示的结果和普通社区调查结果也基本吻合。从数据上获得的信息表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人们对健身时间的长度观念上还是基本正确的,仅有部分人存在着误区。例如,锻炼时间长度在30分钟以内的,普遍认为只要活动了就是健身;而那些锻炼时间长度在120分钟以上的人,则认为能坚持多久就坚持多久,时间越久越好.这两种认识恰好是两个极端:前者是达不到本身所需要的强度;而后者则是超负荷运动,使身体造成了过度疲劳。前者达不到健身效果,练了等于没练;后者则不但不利于身体反而会产生向反作用。这种现象说明一个问题,人们对体育锻炼的了解还不透彻,虽然人们有了健身意识,但只知道需要锻炼,却不知怎样锻炼,这从侧面反映出一个问题,那就是,社区体育对体育健身基本常识的宣传力度不够。

2.4社区体育活动参与者的周锻炼频率分析从数据上看,每周锻炼两次以上的参与者共计44.5%,这部分人群可算作经常锻炼或说有规律进行锻炼的人群;而每周仅锻炼1~2次的人,却占到了35.7%排在第一位,而这一部分人群基本上属于偶尔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群,根本起不到健身的作用。另外社区中有19.69%的人是很少参加体育锻炼的。将这些数据与同行所研究的社区体育数据对比,会发现本研究中很少运动的社区体育参与者比例稍低一些,而1~2/周的参与者所占比例却明显较同类研究数据稍高,这说明,随着奥运会、全运会和少数民族运动会的举办及各界人士对体育的宣传,人们的健身意识较以前有所提高,很少活动的人群逐步转向了偶尔活动的人群。总之,体育人群的数量是在增加,至少少数民族社区是这样的。这也说明了体育人群的潜在力量在增加。但是在高兴之余,我们也应该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将更多的非体育人群转化为体育人群,并将偶尔进行体育锻炼的人转化为经常或有规律进行锻炼的人,已达到更好的全民健身效果,这已成了社区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特别提醒,专业人士已经提出体育锻炼每周进行4~7次有效锻炼最为适宜。

第7篇

2011年我们做了“阳光体育活动的调查报告”,我们大体了解北京市海淀区小学生的体育锻炼的状况,发现大多数学校能够保证每天1小时的锻炼时间,但“体育锻炼形式贫乏”“锻炼时间太少”、“学习压力大”、“场地器材少”影响了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阳光体育实行5年多,学生体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学生近视率和肥胖率却还是逐年增加,尤其是面临小升初的学生小胖墩更是扎堆。北京市从2012年开始小升初禁止奥数成绩与升学挂钩,学生们不学奥数的课外时间都在做呢?这些时间是否真正地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切实提高学生体质。为此我们决定就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调查。

二、研究过程

2011年12月开始进行筹备工作;2012年2月底确定选题内容;2012年3月查找资料;2012年5月至7月开始问卷调查;8月初,在中关村一小进行实地调查;8月中旬,根据研究的课题,通过网络和相关资料来查找与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中外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对比分析等;9月20日,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探询原因,总结收获和体会。

1 专家访谈。为了调查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找到影响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采访了北京教育学院教授罗希尧。罗希尧是北京教育学院体育系原系主任,高等教育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指导小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2 中外课外体育锻炼情况对比。为了了解其他国家小学生体质以及课外体育锻炼情况,我们以我们的近邻,同是亚洲人种的日本小学生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希望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在日本,学校体育已成一个完整体系。他们从幼儿园开始到高中基本都天天有体育课。在日本的学校里,从小学到大学,学校体育馆往往都是设备最好、投入最大的建筑。日本学生4点放学后,还有规定的1小时锻炼时间,学校开设相应的场所给学生,学生可自由选择喜欢的运动项目。日本每天锻炼2个小时以上的学生占总数四成多。

三、调查数据与分析

7月初印制了600张调查问卷,并通过指导老师在中关村一小进行下发,对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分析。通过我校个别班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与《国家体质健康标准》进行对照,发现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与国家体质健康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肺活量体重指数国家标准值男生为71,女生为67,实际学生测量值为43.8,47.8;台阶测试国家标准值为男生62,女生59,实际测量值为55.8,55.6,其它各项也都有一定的差距。《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国家用于衡量中小学生体质的一个总体标尺,而体质健康标准不达标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体育锻炼。而通过学生和老师的调查问卷分析得出造成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原因主要是缺乏锻炼时间,学生调查问卷显示为63.6%,教师调查问卷显示为63.2%。同时有52.9%的学生希望进行课外体育锻炼,84.2%的教师认为学生非常有必要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可见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是国家对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的要求,是必要也是必须的,同时也是学生、教师自觉、自愿进行的。

四、关于运动干预对学生(肥胖型)体质健康作用的实验报告

首都体育学院曾经对北京市景山学校11-13岁超重、肥胖儿童随机抽取60名,分成2组,设干预组30名,对照组30名,每组男女各15名。进行了为期12个月的以运动为主的综合干预。使用国家教育部指定的学生体质检测的测量仪器对被试肺活量和运动能力400米,实心球和50米进行评测,通过对运动处方的实施,对干预后身体形态、肺活量和运动能力进行对比分析,并以运动为主的综合干预方法进行评估。实施12个月的以运动为主的综合干预后,干预组的男女生体成分都得到了较好的改变,并止了肥胖的进一步加重。肺活量子在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实验组女生有所提高。干预组身体素质有所提高。运动能有效地降低体脂,增加瘦体重,改善儿童心肺功能和身体素质,因此体育锻炼不但是少年儿童减肥分最有效方法,还有益于生长发育,副作用几乎不存在。

五、结论

1 影响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缺乏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尤其是放学后以及假期的课外时间;学习压力大,尤其是面临小升初的六年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器材制约;孩子缺少共同参与体育活动的友伴;学校体育教学与孩子生活实际脱节;缺乏有效的评价手段和监督机制。

第8篇

大学生健康体育锻炼特征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随着“健康第一”体育观念的进一步深入贯彻,大学生对体育健康越来越重视,体育锻炼及健康观念的“知行合一”逐渐成为培养健康意识、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内容。本研究通过对内江师范学院大学生健康观念及体育锻炼行为的调查分析,试图厘清大学生健康观念的建立和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为大学生正确认识体育及建立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习惯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内江师范学院880名2010级和2011级在校大学生,其中2010级440名,2011级400名,男生500名,女生380名。

1.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设计100道有关体育健康观念和体育锻炼行为方面的选择题,制成调查问卷,现场发放,现场回收,回收问卷880份,其中有效问卷870份,有效率98.9%。

文献资料法:根据需要,查阅了相关健康和体育价值观念以及体育活动形式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数理统计法:将回收的问卷的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研究结果

2.1.1健康观念的认知。根据调查结果,大学生对健康观念的认知有差异,有88%的学生已经认识到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健康的重要内容,二年级的学生比一年级的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观念要稍好一些。超过80%的学生对身体的生理健康概念认识不足,认为能吃能睡就是健康。38%的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视不足,与别人合作交流的动机不强,人际关系处理的不好。男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交往要好于女生。

2.1.2体育观念的认知。对体育的认知观念较为陈旧,60%的学生认为体育就是锻炼身体,男生对体育的认识不论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要好于女生,对体育的附带功能认识也要好于女生。32%的女生认为体育可有可无,偶尔锻炼一下就行,15%的女生认为体育锻炼会长肌肉,有可能变胖而影响形体美。

2.1.3体育意识的认知。超过70的学生没有终身锻炼的意识,参见体育活动仅仅是一时的兴趣爱好,或者是增进同学间友谊的一种手段。从调查中发现,75%的学生希望掌握一种或多种活动的技能,一些常见的诸如篮球、足球、太极等项目普遍受到学生的喜爱和欢迎。50%的学生对体育的社会意义和附带功能认识不足,没有完整而全面的认识体育。

2.1.4锻炼行为的选择。根据调查结果,大学生锻炼方式的选择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的趋向:简单易行符合自身经济条件的锻炼行为;根据自身性格特点选择符合展现个性的锻炼行为;结合自身身体条件选择适合发挥优势的锻炼项目。

其中,第一种情况约占学生总数的25%,其选择简单易行符合自身经济条件的锻炼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受体育器材昂贵和场地使用费高等因素制约。选择第二种展现个性的锻炼行为的学生主要是性格因素所决定的,诸如健美操等,这部分学生大约占总学生人数的30%。而根据自身身体条件选择锻炼项目的学生占到总数的45%,比如篮球、足球、武术等项目。还有一部分学生锻炼行为的选择是处于随机或者附众心理。总体上看,大学生对锻炼行为的选择是理性的,反映了一定的锻炼价值观。

2.2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健康、锻炼观念和体育意识以及锻炼行为的选择的调查,基本反映了大学生健康观念及体育锻炼行为的总体特征。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可以从大学生对体育观念和健康认知入手,进一步分析形成这种状况的深层次的原因,厘清观念与行为的联系,指导大学生科学选择体育锻炼行为和方式,服务于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使大学生建立健康的体育锻炼意识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对体育观念的认知是中国社会的一个比较缺乏的领域。只是近百年来受西方体育观念的影响,中国的体育融入了西方竞技体育的一些内容,才使传统的中国体育有了生机和活力。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健康是生命之本。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观念是时代的一种精神,也是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和理念。世界卫生组织1989年就提出:健康不仅是免予疾病和衰弱,而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的完美状态。新的健康目标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健康观念转换。追求一种更积极、更高层次的适应和发展,是一种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好状态。

大学生正是接受教育形成价值观和健康观念的黄金时期,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良好生活方式,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念对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有决定性的影响。学校体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指导和引导学生确立良好的体育观念,建立良好的健康意识和体育锻炼意识,指导和培养学生成为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忠实执行者。

3对策

引导学生学习并探索相关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丰富体育锻炼的专业技能,形成科学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结合自身的条件,有效地促进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形成完整的健康观念。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体育生理、卫生保健、安全、营养等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识的健康贯穿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第9篇

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

刘宪伟宋淑华2 闫会青(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650500)

摘 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云南省五所高校400名女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云南省大部分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塑造形体,说明女大学生对于体育功能的认识有很大的进步。但是据调查发现大部分女生不愿或或者很少参加体育,影响他们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包括自身的原因,同时也有外界的干扰因素。

关键词:女大学生;体育锻炼;干扰因素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主要承担者,体育锻炼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最积极、最有效的手段。“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锻炼的意义,提高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也是实现学生终身体育观的重要途径。通过体育锻炼学生既可以克服困难战胜自我,又可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对失败的心理承受力,形成正确的成败观、荣辱观,形成胜不骄败不馁 、百折不挠的心理品质”[1]。“在大学阶段形成对体育锻炼积极的态度和行为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对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维持身体健康乃至坚持终身体育锻炼都有积极的影响”[2]。从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来看,男生明显比女生活跃。本文通过对云南省部分高校400 名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分析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以及影响高校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客观因素,为进一步加强云南省高校女生的体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来自中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昆明医科大学共400名大学女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社会性体格焦虑、锻炼与体质有关的文章、书籍、报刊和杂志,获取有力资料论据。

1.2.2 问卷调查法

对每所高校两个公体班发放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以及喜欢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规模问卷。发放问卷400份,回收400份。剔除无效问卷10份,有效问卷390份,有效率97.5%。

2结果与分析

2.1 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分析

结果还发现(表1),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l或2个原因)中,选择为体验运动愉的人占总人数的24.5%,选择控制体重的占27.9%,选择增强体质的占53.8%,选择促进健康的占45.6%,选择为塑造形体的占21.1%,选择为娱乐的人占21.4%,只有2.8%的人为增强肌肉力量。从表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主要是为了:运动娱乐 ,增强体质和应付考试这三个方面。这也验证了体育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说法,这也说明女大学生很看重身体的健康,同时这种思想正好和我们现在推行的 “健康第一”的思想不谋而合。另外,女大学生是一个很爱美的群体,所以塑造形体控制体重也成为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第二个重要的因素。同时通过体育的功能来说,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之一是娱乐,通过这一功能同学之间可以增强友谊,增进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桥梁。而与男性相比较男生更想要有大块的肌肉,所以增强肌肉力量是女生参加体育锻炼因素在最不想要的因素。这说明,对女大学生而言,促进健康、增强体质以及塑造体形是她们参加体育活动的最主要目的。由此反映出云南省女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在进步,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另外在走访过程中还了解到考试也是云南省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之一。

表1 女大学生参加锻炼原因统计情况

参加锻炼原因 人数及百分比

体会运动愉 87(24.5%)

控制体重 99(27.9%)

增强体质 190(53.8%)

促进健康 162(45.6%)

塑造好的形体 75(21.1%)

增强肌肉力量 10(2.8%)

娱乐 76(21.4%)

2.2 女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分析

结果表明(表2),在参与调查390名同学中参加体育体育活动等级中,选择小运动量的有253名同学占总数的64.8%。选择中等运动量的有80名同学占总数的20.5%。选择大运动量的有54名同学占总数的13.8%。数据显示从数据可以看出,对女大学生而言,不参加体育锻炼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但运动量很小的占多数,中运动量和大运动量的同学占极少数。这说明有众多因素影响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根据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与课程的方面考虑有一下几个方面的因素[3]:第一,课程紧张,要学的知识多;第二,对体育运动缺乏兴趣,所以他们基本上不参加体育锻炼。有些女生由于自身意志力的问题,他们不愿参加锻炼是由于怕苦、怕累,缺乏意志;第三,由于女生喜欢的体育项目有限,大部分女生喜欢小球运动。

图2 女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等级结果分析

体育活动等级 人数 百分比(%)

小运动量 253 64.8

中等运动量 80 20.5

大运动量 54 13.8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云南省高校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是为了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娱乐休闲和改善体型等。说明女大学生已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和功能,对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有了较正确的认识。但是大部分女生不参加或很少参加体育锻炼,其中主要有课程紧张,要学的知识多,大部分时间被课程所占去,没有时间去参加体育运动。对体育运动缺乏兴趣,由于怕苦、怕累,缺乏意志;以及女生在乎在别人眼中的形象,还有相当比例的女生担心别人讥笑、身体不宜等因素不参加或很少参加体育锻炼。运动项目及费用的制约,由于适合女生参与的体育项目有限以及费用的需要所以很少参加体育锻炼,偶尔参加可能是由于交际的需要。

3.2 建议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尤其是女生,鼓励她们多锻炼身体,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及锻炼的习惯。在课余时间每个学院或学校多组织一些趣味性的体育活动,尤其是女生能够参与到其中等的体育活动。已达到增强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和兴趣,通过体育锻炼来减少学习的压力和缓解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常生等.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 究现状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2]沈兰清.女大学生健身观念和行为的分析研究[J].体育学刊,1999,(2):31-32.

第10篇

为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经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教育司批准立项,自2001年2月至8月在全国范围内对广播电视系统职工进行了体质与健康情况调查。此类关于广播电视工作者体质与健康的调查自建国以来尚属首次,这也是对我国成年人体质监测工作的完善和补充。通过本次调查全面准确地掌握了我国广播电视系统职工的体质与健康情况,经过统计研究发现了广播电视工作者这一职业群体在体质与健康方面存在的共性和特性,获得了客观准确的第一手资料。此次调查结果可以为广播电视系统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提供决策依据,为科学指导广电系统职工开展体育锻炼提供指导和帮助,为广播电视工作者增强体质保持健康提供可靠的参考信息。

2.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2.1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选自全国广播电视系统19个省市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在职职工。

2.2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样本数量:共发出调查问卷700份,收回有效问卷659份,回收率为94.1%,在659份有效问卷之中男性294人,占44.6%,女性365人,占55.4%。学历构成;研究生及以上18人,占2.7%,大学本科171人,占25.9%,大专426人,占64.6%,高中28人,占4.2%,其他16人,占2.4%。年龄构成:最低年龄18岁,最高年龄57岁。职务构成:编辑174人,占26.4%,记者159人,占24.1%,技术人员137人,占20.8%,节目主持人与播音员153人,占23.1%,行政管理人员68人,占10.3%,其他33人,占5.0%。样本覆盖区域范围:样本选自北京、重庆、广东、河北、河南、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山东、山西、江苏、福建、安徽、四川、宁夏、甘肃、江西、湖北和湖南等19个省市自治区,覆盖中央台、北京台、凤凰台及省市地县广播电视系统的各级广播电台和电视台。

3.结果与分析

3.1我国广播电视工作者健康情况调查与分析

3.1.1健康总体状况与患病情况,被调查者对自身健康总体状况进行的自我评价共设有4个等级,调查结果的排序为:①良好65.0%,②一般20.7%,③优13.6%,④比较差0.8%。评价结果表明大多数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表示满意,优良率达到78.6%,其余21.5%的人认为一般和比较差,这可能是因为患有某些疾病或对自己健康状况的某些方面不太满意造成的,这些问题在下面进行的关于患病情况的结果分析中可以找到部分答案。对目前患有疾病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患病率的前5位是:①胃病31.7%,其中1.2%很严重;②职业病23.0%,其中1.5%很严重;③心脏病4.6%;④高血压2.9%;⑤肝病1.9%。患病情况的调查结果表现出三个显著的特征,其一是患病率前5位的排序与1995年全国职工体质调研中的同类结果对比存在很大差异,位居全国职工患病率前两位的心脏病和高血压病在本调查中排位第3和第4,位居全国第3位的职业病在本调查中排位第二,在全国排位很低的胃病居于本调查结果之首位,这种位置的变化形成的患病情况差异是很大的。其二是各项疾病的患病率均高于全国调研结果的水平,如全国心脏病和高血压病的患病率均为2.1%,肝病的患病率为0.8%.,本调查这三类疾病的患病率分别为4.6%、2.9%和1.9%,分别高于全国水平2.5、0.8和1.7个百分点。其他疾病的具体数据对比略。其三是胃病和职业病患病率之高及其排列在本调查结果中第一第二的位置,使广播电视工作者的患病状况带有很显著的职业特征。由于工作紧张压力大、工作时间无规律等原因造成生活习惯和作息时间缺乏规律是广播电视工作者中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因而导致胃病和职业病居于患病率之首。综合上述特征可以看到,对广播电视工作者健康产生主要影响的疾病不仅是带有很强职业特征的胃病和职业病,心血管疾病和内脏器官的慢性疾病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3.1.2本次调查对影响健康的正负两方面因素进行的调查,分别列出了7项内容,现将统计结果排在前5位的原因进行对比分析,见表1。

表1影响健康正负因素调查结果对比

排位对健康造成损害的主要原因%保持与增进健康的主要途径%

1缺乏体育锻炼57.2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74.4

2缺乏充足的睡眠与休息53.0正规生活方式的改进与养成69.8

3工作压力大难以适应28.4提高对工作和生活的适应能力37.2

4吸烟20.9戒烟或减少吸烟30.0

5疾病12.3增加食品营养26.7

从表1的对比中看到,正反两种因素调查统计结果前4名排列顺序与涉及内容完全相同,说明被调查者在主观上对影响健康的因素有着清晰一致的认识,结合本文3.1.1关于患病情况的调查统计结果所显示出同类现象,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广播电视工作者这一职业群体在健康问题上存在着比较显著的共同性和职业特征。因此改善广播电视工作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应考虑到这种职业群体的共同性和职业特征,针对与其相关的主要因素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即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1.3对健康内涵的认知程度的调查。现代健康观念认为人体的健康应该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的内容,一个健康的人应在这三方面达到相对稳定、均衡、协调的状态。对这种现代健康观念的认知与认可程度反映出一个人的健康观是否正确和全面。本次调查针对现代健康观念的三方面内容提出问题,调查结果的统计数据反映出对这三方面内容的认知与认可程度如下:①生理因素:身体健康无疾病86.2%,②心理因素:精神状态和精神面貌85.3%,心理状态和控制心态能力73.4%,丰富的情感生活45.1%,③社会生活适应因素:对工作和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63.1%,社会交往能力38.8%。从上述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对于健康内涵的三个方面,最受重视的是生理因素,其次是心理与社会因素,在心理与社会因素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是情感与社会交往这两方面的需要。

3.1.4关于健康控制意愿的调查,在本次调查中,采用Wallston和Saltzen编制的多维健康控制源和体重控制源量表(该量表来自Robinson、Shaver、Wrightsman主编的《性格与社会心理测量总览》一书,本调查未做任何修改),对有关健康与体重的控制信念进行评,以此来分析人们的主观意识对健康的控制和影响。多维健康控制源量表包含内向健康控制源(内控),有权他人健康控制源(外控)和机遇健康控制源(机控)三部分内容,每部分的评价得分介于6分至36分之间,得分越高表示越趋于同意。体重控制源量表包含内向健康控制源(内控)和有权他人健康控制源两部分内容,总计得分介于4分至24分之间,得分低表示内控意愿强烈,得分高表示外控意愿强烈。倾向于内控表示受个人态度观念影响较大,倾向于外控表示受社会公认的规范与信念影响较大,而倾向于机控表示受到偶然性因素的影响较大。本次调查结果见表2和表3。

表2多维健康控制源调查结果对比表

内控外控机控

得分标准差得分标准差得分标准差

本次调查23.365.4217.104.9113.764.66

参考标准265205.5156

表3体重控制源调查结果对比表

平均得分标准差

本次调查10.473.99

参考标准7.633

本次调查结果从总体上看各项得分均低于参考标准得分,但差距幅度不大,只有2.2-2.9分左右,且各项的差距较为均衡,这可能是国内调查与国外调查之间存在的观念与理解上的差异所造成的。因此可以说本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和可比性。从表4中列出的各项得分情况来看,内控意愿强于他控和机控意愿,这种结果说明广播电视工作者总体而言对健康控制主观意识较强,受个人主观意识、观念和价值观的影响较大,超过了外部社会规范、社会观念和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力。表4中关于体重控制源的调查结果说明对于体重的控制从总体上讲是倾向于内控方向的,但得分高于参考标准分2.84分,反映出其内控意愿不是很强烈,稍低于平均标准,这种得分情况表明广播电视工作者群体比较注重自己的体重与体形的控制。主观上控制体重的意愿受其个人态度的影响稍大些,但同时也比较注意社会压力和舆论的影响。

[page_break]

3.2.我国广播电视工作者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调查与分析

3.2.1调查结果表明,参加体育锻炼者以增强体质为主要目的,同时其目的的指向呈现多元化现象。在确定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时,有59.5%的人是为了增强体质,有44.2%的人是为了消遣娱乐,有25.2%的人是为了健美减肥,有10.2%的人是为参与社交,以治疗疾病和参加比赛为目的的人所占比例极校

3.2.2按照我国1997年制定的体育人口统计标准,即锻炼次数、时间和强度三项要求来衡量,被调查者中每周参加3次以上体育锻炼者占17.5%,每次锻炼时间达30分钟以上者占35.7%,锻炼强度在中等强度以上者占53.8%,因此在广播电视工作者中体育人口的百分比高于全国体育人口百分比15.46%2个百分点。但是有60.5%的人只是偶尔参加体育锻炼,还有6.5%的人完全不参加体育锻炼,二者相加达到67%,这是相对薄弱的部分,应当引起注意。

3.2.3关于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式和时间,据调查结果显示进行体育锻炼的具体时间53.9%选择晚上,40.7%选择早晨,30.1%选择下午。在业余时间自发地参加体育锻炼者达到87.4%,大大高于1997年国内同类指标的调查结果水平,这说明参加体育锻炼者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很强。在进行体育锻炼时有54.8%的人选择与同事和朋友一起锻炼,有46.1%的人选择个人单独锻炼,有26.4%的人选择与家人一起锻炼。这种锻炼形式的选择情况说明被调查者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个人健身行动,而是把体育锻炼看做是健身、休闲、娱乐、社交于一体的综合行为。

3.2.4进行体育锻炼主要场所的选择呈现多元化。(略)

3.2.5用于体育器材、体育服装和体育锻炼等方面的体育消费情况。(略)

3.2.6选择体育运动的项目和类型。(略)

3.2.7据调查结果表明,在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诸多原因之中,工作忙没有时间是首要原因,占59.0%,有37.0%的人认为自己工作忙,经常需要加班到深夜。第二位原因是惰性大,不愿意参加占30.3%,第三位原因是缺乏体育锻炼场地占22.0%。其他诸原因依次排列为:没有兴趣10.8%,缺乏技术指导9.9%,家务重没有时间8.0%,缺少经费7.3%等。

3.3我国广播电视工作者生活和休闲方式情况调查与分析

3.3.1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关于日常生活中个人作息时间的情况,49.5%比较有规律,38.0%不太有规律,7.5%完全没有规律。造成作息时间无规律的原因,第一位是工作忙需要经常加班到深夜占37.0%,第二位是个人生活习惯占35.4%,第三位是工作时间无规律占33.1%。上述结果显示出,有近一半的人员作息时间不太有规律和完全没有规律,导致这一情况发生的原因70.1%是源于工作,这可能是由于广播电视工作的特殊条件和要求造成了这一较特殊的现象。毫无疑问,这种现象对于广播电视工作体质和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

3.3.2不良生活嗜好情况。在本次调查中,吸烟者所占的比例为24.2%,其中每日吸烟量10支以下和10支到20支这两种情况均分别达到44.6%,每日20支以上的为10.8%。据国家体育总局的《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显示,我国城乡居民中有吸烟习惯的占31.3%,吸烟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公民健康状况的主要不良生活方式,成为我国面对的最严重的健康问题。

3.3.3余暇时间与休闲方式。(略)

4.问题与建议

4.1问题

(1)本次调查中采用《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中设定的克托莱指数评价法和身高标准体重评价法对身体形态进行评价与筛查,两种方法均发现男子组中超重与肥胖的比例分别达到18.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是广播电视工作者在身体形态和身体充实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2)职工患病情况表明,胃病和职业病位于前两名且患病率很高,致病原因是工作紧张无规律等职业特点,这是具有广播电视工作职业特色的患病特征。其他疾病如心脏并高血压和内脏器官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现象使我们有理由对广播电视工作者的健康状况表示担忧。

(3)按照我国体育人口统计标准,在职工参加体育锻炼的问题上存在有薄弱环节。有60.0%的人只是偶尔参加体育锻炼,还有6.5%的人出现体育锻炼中断的现象。因此缺乏体育锻炼是影响广播电视工作者体质与健康的首要因素。

(4)因工作忙没有时间是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首位因素,也是影响广播电视工作者体质与健康的重要因素。因工作时间规律性差而造成不良生活方式是广播电视工作者在生活与休闲方面存在的重要问题。

(5)主观认识与实际行动相脱节是广播电视工作者进行体育锻炼时的主要表现,在调查中绝大多数人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增进体质与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同时也有大多数人在实际行动上只是偶尔参加体育锻炼或者完全中断体育锻炼。

4.2.建议

(1)要在广播电视工作者中倡导树立正确的现代健康观念,除了重视患病情况之外,还应注意现代健康观念中所包含的心理、情感与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因素,用正确的现代健康观念指导规范个人行为。

(2)大力宣传减少吸烟,去掉不良生活嗜好,提高对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养成正确的生活方式等等,这些是提高生活质量,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重要措施。

(3)建议广播电视系统的领导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重视广播电视工作者的体质与健康状况,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各种体育锻炼,同时在客观上对职工体育锻炼提供指导和帮助,在实际操作中完善职工体育锻炼场地器材设备等各方面的客观条件。

(4)建议长期开展对广播电视系统职工体质与健康状况的监测工作,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和实施成年人体质监测制度,对广播电视工作者体质与健康状况进行长期的追踪调研,以利于有的放矢地提高职工体质与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①卢元镇:《体育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②Robinson,Shaver,Wrightsman:《性格与社会心理测量总览》远流出版社,1997年版

③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指南》,中国标准出版社,1999年版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总局:《1997年中国成年人体质监测公报》,《体育科学》1999年第19期

⑤江崇民等:《1997年中国成年人体质监测结果的分析与研究》,《体育科学》1999年第19期

⑥于道中:《中国职工体质调研报告》,《福建体育科技》1997年第16期

⑦于振峰等:《对我国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体育科学》1999年第19期

第11篇

关键词:学习兴趣;行为习惯;研究方法

一、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意义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体育锻炼行为习惯也是这样。培养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使体育锻炼不能只是局限于个人的观赏和参与,而是属于大学生个人生活的一部分,使之伴随终身的一种生活方式。本文先后调查研究了目前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因素,对如何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习惯进行研究,找出养成良好锻炼行为习惯的方法和策略,为培养大学生的锻炼行为习惯提供借鉴。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广东省六所高校一、二年级的大学生约3000人。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问卷调查法

①问卷效度检验

为保证本论文问卷设计的有效性,问卷得到相关体育工作者和长年从事体育研究专家的帮助和指导,经多次修改后设计完成。

②问卷信度检验

采用“重复测试法”对问卷的信度进行检验,在抽样调查样本的范围内,抽取300份问卷进行试发放,间隔两周后,采用同样的问卷和同样的方式对这部分调查对象进行第二次问卷复查,根据“以第一次测量结果为准,第二次测量结果用以计算测量结果的相关关系”和“后计算两次问卷的相关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检验结果相关系数在0.05水平上,具有显著性意义,说明问卷的信度具有可靠性和稳定性,完全能够满足本研究的需要。

③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本次调查在广东省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外语外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以及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大学共发放3000份问卷,其中问卷回收2916份,有效回收率为97.2%;问卷采用亲自发放和邮寄的方式进行。

(3)专家访谈法

(4)逻辑分析法

(5)数理统计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情况分析

我们把每周参加锻炼4次以上的学生,或每周参加1~2次的锻炼行为,看成是已经具有锻炼习惯或初步有了体育锻炼习惯,把偶尔锻炼1次或从不参加锻炼的学生设为没有锻炼习惯,从统计调查结果来看,具有锻炼习惯的男生占男生总人数的78.7%,具有锻炼习惯的女生占女生总人数的47.1%,而且,男生有体育锻炼习惯的人数多于女生,说明男生的锻炼意识、兴趣和参与锻炼活动组织方式比女生强得多,显然,这与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大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目标差距还是很大的。坚持每周1~2次锻炼的学生多于每周4次以上的学生,说明学生喜欢适当地参加体育锻炼,不能保证每天或过多参加锻炼。而偶尔锻炼1次或从不参加锻炼的学生中,有些学生还是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并且对体育锻炼有一定的基础和兴趣,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参加体育锻炼。而对于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是我们促使高校大学生养成良好锻炼行为习惯的首要任务。

2.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认识分析

大学生对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必要性认识还是明智的,从调查情况看,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并且知道要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和保持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以及喜欢体育锻炼,认为有必要和喜欢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占44.1%。但是,真正爱好体育锻炼,意识到体育锻炼重要性的占32.1%,由于认识深度不够,重视程度也不够,不积极锻炼,不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占23.8%,这说明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地将体育锻炼习惯意识和动机贯穿到行动中,还有待于学校和老师的积极组织和引导。

3.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因素情况分析

我们看出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场地不足占总人数的48%,课业太重和没有时间占总人数的30.5%,没有具体的体育项目兴趣爱好的占总人数的16.3%,其他原因的占总人数的5.4%。从中了解到大学生面临的压力大,学习任务重,没有更多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和爱好,无从参加任何体育锻炼,再加上一些其他因素,如:学生上网、学习作业以及手机游戏等,造成学生们宅在宿舍和家里,不去参加体育锻炼。

四、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锻炼行为习惯的方法和策略

1.开设体育选项课,提高学生体育兴趣

让新入学的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兴趣选择学习不同的运动项目、运动场地和体育老师,真正达到“三自主”,这有助于调动大学生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运动方式要有新意,营造学生参与的兴趣

体育课程内容的传授方式要适合学生的不同特点,运动方式要有新意,使学生能真正投入体育活动中,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学会体育运动技能,还可以运用体育运动与游戏相结合,达到教学效果;把运动训练与运动竞赛相互配合,共同实现体育运动目的和任务,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运动习惯,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

3.高年级大学生继续开设体育课或选修课

如果在三年级或四年级学校仍然开设体育课或选修课,就能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条件,使大学生在大学四年里能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设施坚持锻炼,加强及巩固大学生体育运动习惯。

4.学校应建立健全各种体育协会或实施体育俱乐部

为了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高校应该根据本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各种体育协会或实行体育俱乐部,通过各种协会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活动和比赛,提高学生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

5.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课外活动

大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各样的课外体育活动,不但进行了身体的锻炼,而且活跃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在各种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运动项目,从而为以后更好地学习本项运动奠定基础。

6.加强学校场地设施建设,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

学校体育设施应考虑以普及为主,面向全体学生,场馆开放要符合学生的运动习惯,运动设施和运动器械要多样化,考虑到学生的不同爱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全方位创造有利于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校内环境,更好地为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服务。

7.创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校园环境

学生的大多时间都是在学校学习和生活,良好的体育文化校园环境可以引导学生加深对体育运动的了解,通过校内开展的各种体育比赛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积极地参加各类体育活动。学校体育部门要积极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和电视以及校园网和各类体育讲座,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宣传,利用每年的大型校体育运动会、各单项体育比赛等,对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的教育,促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综上所述,要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首先要从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入手,体育课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体育选项课,学生凭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选项学习,同时运动方式要有新意,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学校要适当延长开设体育课的年限;建立健全各种体育协会或实行体育俱乐部,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课外活动;加强学校场地设施建设,全方位创造有利于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校内环境,为大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形成提供优越的条件,从而使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运动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林秋菊.普通高校男女生体育运动习惯的比较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5,12(4).

[2]庄小平.高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1999,18(2).

第12篇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据统计法进行分析,总结黄石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存在的问题,从政府、社区、个人三方面提出建议,以探求适宜黄石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路径和方法,为政府推进社区体育事业发展和改善居民的规划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黄石市 社区体育 体育锻炼

一、前言

通过了解黄石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从多角度分析并提出黄石市全民健身路径的发展对策,从而满足大力发展黄石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并进一步响应和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口号的目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黄石市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搜集有关社区体育调查现状方面的与本研究有关的大量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

2.问卷调查法。在黄石市社区随机发放份210份调查问卷,回收207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200份(其中男110人,女90人),有效率95%。

3.数理分析法。根据研究需要,对数据进行归类、比较、合并,运用Excel软件统计系统及常规数理统计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黄石市社区体育锻炼的参与行为现状

1.黄石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知调查

对体育锻炼认知的程度是决定体育健身行为的重要前提,作为实践活动的起点,认知主体活动意向的内在体现,体现了主体活动的驱动机制。

调查的200人中,居民认为体育锻炼“重要”的占79%,比重最高,居民认为体育锻炼“一般”的占据21%,这表明黄石市社区居民对体育健身重要性都有积极的认识,说明“健身改善健康”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这与国家关注民生、加强群众体育宣传有密切的关系。居民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改善健康,提高生活水平,这也提示着社会、政府、社区等部门要重视体育锻炼在人群中的重要性,应该针对他们的需求配备体育设施,以适应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2.黄石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目的

健身目的是体育锻炼活动的出发点和动机,也是体育活动的归宿。社区居民通过体育锻炼来调节和改善生活,以满足精神上的需求。

在调查的200人中,“促进健康”比例占44%,是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与健身重要性认识具有一致性;“休闲娱乐”、“增进交往”分列二、三位,占据28.5%、18.5%,表明社区居民通过参与体育活动,丰富自身文化生活,愉悦身心健康。以“增进交往”为目的男女比例分别是19.2%、16.7%,说明居民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注重情感交流没有性别区分,因此,社区体育服务中心要从居民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良好的社区服务体系,以促进社区居民调节情绪、保持和提高认知功能、确立良好的自我观念,以达到身心健康。

3.黄石市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的频率

参与锻炼频率是反映居民体育锻炼参与的特征之一,在调查的200人中,每周参加5次以上锻炼的达到60%,3次-5次参加锻炼的占30%,参加体育锻炼在3次以内的居民比例为10%,说明黄石市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具有较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居民已经形成了体育锻炼的意识,和健身认知相一致。

4.黄石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时间

体育活动时间是衡量社区体育活动参与的重要指标之一。黄石市社区居民每天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在30分钟以内有1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6%,每天参加体育锻炼在30-60分钟的有2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3%,每天体育锻炼60分钟以上的占调查总人数的71%,这表明黄石市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有充裕的时间保障,与健身重要性的认知特征、锻炼频率的调查结果吻合。长期坚持体育锻炼不仅能够改善心血管系统的机能,还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降低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此外,长期参与体育锻炼还有助于居民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提高生活调节能力,为居民的生活质量提供保障。这也是黄石市社区居民一直以来所要呈现出来的状态。

5.黄石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项目

在调查的200人中,体育锻炼项目主要集中在舞蹈类、慢走、器械类等项目上,项目分布反映了当前黄石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主要特点是对场地器材要求相对较低、而且简单易行。从项目喜爱度排名来看,社区居民偏爱广场舞、慢走之类的项目。从性别来看,男性更倾向于慢走和器械类活动,表明男性更注重于个性化、个体化的运动项目;而女性更倾向于慢走和舞蹈类的活动,表明女性更倾向于娱乐化、新兴化的运动项目,这与社区居民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差异有直接的关系。

(二)黄石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现状与体育健身

1.黄石市社区体育健身场所

在调查的200人中,44%的居民都在公园广场锻炼,20%的居民在马路空地锻炼,34%的居民在免费的小区进行体育锻炼。在体育健身场所上花费很少,几乎没有人去经营场所体育锻炼,从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居民都选择安全、舒适、公共的公园广场进行锻炼,马路空地的锻炼居民也是基本上按照就近原则参与锻炼。另外,腿脚不方便的居民选择在社区的马路空地上进行锻炼活动。在公共露天场所进行体育锻炼易受天气、阳光的影响,缺乏室内体育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黄石市社区居民的规律性体育锻炼。

2.黄石市社区体育健身场所的配套设施

80%的居民的健身场所配备有老年活动中心,10%的配有体育用品商店,6%的有图书馆或者书店。完备的体育健身设施是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保障,增强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同时也有利于社区居民的情感交流,减少某些居民的孤独寂寞的心情对健康生活的影响。匮乏的配套体育健身设施直接影响社区居民的体育健身效果,因此,政府、社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社区配套体育设施建设,并做好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配套设施的管理和维修工作。

(三)黄石市社区体育锻炼的存在问题分析

1.缺乏专业的社区体育指导员

根据调查,黄石市社区没有安排专业的社区体育指导员,这使得居民对社区里的健身器械没有完全了解其用途,在锻炼过程中造成不良的后果,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居民没有正确的健身方法,他们根本不知道怎么样去健身才能真正的达到增强体质的效果,只是盲目的去健身,缺乏知识和方法上的认识。居民对体育健身作用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普及提高,这就需要社区体育服务体系要加强对社区体育服务的重视,促进社区体育健康发展。

2.体育设备不完善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社区体育健身器材存在不完善的现象。社区就几个健身器械摆放在那里,我们看到健身的人群比较多,有的健身器械使用人群居多,尽然还排着长长的队伍才能得到锻炼,可以看出锻炼却没有足够的健身设备,其中有些还是已经不能使用的设备,有些能使用的看上去非常破旧。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

四、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地位

政府的主导地位是促进社区体育锻炼快速发展的保证。第一,把关注“社区体育”的正真问题摆上日程,从而制定出各项有利于社区稳定、公平、团结、公正的措施,从宏观上营造和谐社区的大环境。第二,通过各种途径普及体育锻炼的健身知识,让社区居民对自我有一定的了解,进行一些合理的调节的基础知识,提高居民对健康的关注度,营造一个积极的健身氛围。第三,应加快专业人士的培养,建立一支庞大而有效的“健康教育顾问和疏导”的专业团队,为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服务,为社区服务。

(二)完善社区体育服务中心

完善的社区体育优质服务是促进社区体育锻炼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一,成立专门的社区体育委员会,采用专门的社区体育指导员,进一步完善社区体育锻炼事业的建设。第二,要按照因地制宜、就近就地、小型多样、经常坚持、科学健身的原则,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居民健身活动,让居民能够进行规律性的体育锻炼。第三,改善社区体育锻炼的环境,根据社区居民人口数量配套建设相应的体育设施。

(三)加强个人自我调节

社区居民要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和体育价值观,广结朋友,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丰富生活业余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凯珍,李相如.社区体育指导[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

[2] 国家体育总局.“十一五”群众体育事业发展规划[S].2006.

[3] 李相如.群众体育实践与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