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6 22:28: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自我体育锻炼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从以往的调查研究发现,体育锻炼的确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体育锻炼对其所产生的效果还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体育锻炼能调节情绪、增强心理健康、缓解焦虑和抑郁。本文在“体育锻炼能够增进心理健康”的基础上,分析不同体育锻炼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与此同时,对不同体育项目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我国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尽到一份职责,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研究对象
我们随机选择了某女子学院在校大学女生、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年龄18~21岁,平均年龄19岁。在6个班级中选出了90个人作为此次试验的对象。将60人分为三个小组:健美操组、篮球组、乒乓球组,每个小组30人。采取随机抽样方法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问卷90份。有效问卷89份,有效率为98.8%。
二、研究方法
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自行分成三组:健美操、篮球、乒乓球。统一规定三个项目锻炼时间每为45min,每周锻炼3次。锻炼内容:这三次分别要完成的锻炼任务分别是必修体育公共课、第二活动课堂和俱乐部体育锻炼。第二活动课堂主要是课外体育训练,被测试者加入校健美操队、篮球队、乒乓球队进行训练。俱乐部体育锻炼需要校体育部组织,并派专门的老师来进行指导,被测试者需要以会员形式统一加入健美操训练俱乐部、篮球训练俱乐部、乒乓球训练俱乐部。我们规定选择健美操测试者以大众健身操3、4级以指导老师自编的健美操为锻炼内容。选择篮球组的测试者主要进行的锻炼项目是自由练习和分组比赛,在进行这些锻炼之前也可以做准备活动和放松练习。同理乒乓球组同样采用集中练习,主要是以单打比赛为主、准备活动为辅。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分析表1后可以看出,被分到健美操选项组的女大学生在身心合一感、自我尊重感、人际亲和感、自然亲切感和理想超越感五个维度上的试验前后对比差异性是最大的,在人格结构平衡感、自我结构协调感和信仰价值感三个方面上的差异性次之,它们的p值分别为0.012、0.046和0.012,在角色适应感上几乎是一样的。经过总结后发现,健美操锻炼项目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除了在角色适应感以外其他都是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表1 健美操组女大学生实验前后各维度指标得分比较
在篮球方面,经过一定量的篮球锻炼后,对女大学生的身心合一感、自我结构协调感、人际亲和感、自然亲切感、信仰价值感和自我尊重感、角色适应感等方面产生明显的影响。
但是乒乓球方面,选择乒乓球来锻炼的女大学生其实验感和理想超越感五个维度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它们之间差异性非常明显,但在身心合一感、自我结构协调感、人际亲和感、角色适应感四个维度上都基本保持一致。
四、结论与建议
(一)从上表中不难看出不同体育项目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都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不同的项目对女大学的心理健康又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总结出选择健美操锻炼的女大学前后的心理健康差异非常明显,分析后认为在经过长期的有氧健美操练习后能够让她们内心的感情得到一定的发泄、而身体自由伸展、心境变得振奋和愉悦,让原本疲惫的状态得到放松,相较于其他项目来说它能更好地娱乐身心。由此,我们建议学校可以尝试让她们在课余时间选择与健美操类似的相关运动,例如拉拉操、爵士操、拉丁操等。
(二)篮球锻炼项目和乒乓球锻炼这两个体育项目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各维度的影响程度不同。区别主要体现在是集体项目还是个人竞技项目上,篮球强调团队合作,它能帮助女性改善焦虑,紧张的人际关系等心理问题。所以,针对女性大学生心理出现的不同问题要选择合适的体育锻炼项目来对其进行心理上的缓解,合理的方法和正确的引导才能对其心理健康有所裨益。
摘 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的运用,对大学生身体自我观念的特点、影响要素和对体育行为的积极作用,对体育教学干预方式运用的建议进行总结,达到为体育教学实践有所帮助的目的。
关键词 大学生 身体自我观念 体育教学 干预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心理学研究对心理健康机制进行探讨的同时,也把注意力投向了各种心理干预手段的论证,这就导致了心理学研究的发展热潮。自我观念是个人成长过程中根据生活经验的不断发展起来的对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它由学业自我和非学业自我量方面组成,其中非学业自我由身体自我、社会自我和情绪自我组成。身体自我是一种个人对自己外表和能力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的一种观念,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每一位体育学者都应该面对和探讨的问题。
一、大学生身体自我观念对行为的影响
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结果能够很好的解释人们的各种行为现象,认知是人们对社会、对自我进行评价的过程,它基于评价系统的知识储备,由于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取向等因素的不同而导致差异存在。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这一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知识的积累不够,生活经验和阅历较少,很难对自身做出一个正确客观的评价,容易受到社会思想的影响而导致形成过激的自我认识。有关学者研究认为,最容易导致厌食症发生的年龄是20岁以前的青春期晚期,情况严重的因拒绝进食而导致体重下降50%以上,严重者则导致死亡。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良好的身体自我观念在人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对大学生身体自我观念的形成给予一定的干预,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身体自我观念,使之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建设型人才。
二、大学生身体自我观念的形成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虽然身体自我观念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对于“身体自我”是否能够被塑造、用什么手段来有效塑造“身体自我”没有得到一致的结果。其中有一种可供采纳的方式——以体育锻炼为干预方式。在对100000名17-25岁的在校大学生的研究中表明,运动大大学生较之于不运动的大学生很少出现身体上的不适,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对未来有着足够的信心,有信心、有毅力完成某件决定完成的事;很少使用烟、酒等方式进行发泄;几乎没有自杀倾向。锻炼可以增加人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对超重和肥胖的成人和儿童可能会有较大的效果,将锻炼作为其中一项临床手段,效果更佳显著。
三、体育教学干预方式的运用
(一)加强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构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物质资料不断丰富,体育锻炼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是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遏制和社会、家庭、学校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心中形成了学习第一位的认知,这样的认知是严重畸形和错误的。很多学生想要进行体育活动,想要参加各种锻炼,但是被冠以“不学习”的罪名。所以,学校教育应该在构建学生体育锻炼良好氛围中发挥出学校的教育职能,发挥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纽带作用,让大学生能够在成长中形成体育认知观,提升学生自身自我认知能力。
(二)增强体育健康知识教育力度
但是目前存在着学校个部门落实健康体育理念并不乐观的情况,把学生的健康教育等同于快乐体验,而且体育教学中几乎不涉及健康知识的讲授,增强体育健康知识教育力度是建立在体育教学环节中对健康知识的点滴渗透,让学生对健康真正的了解,对达到健康的方法进行总结,进而提高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教学内容应该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应该注意到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群体兴趣不尽相同,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常规教学为基本内容,以兴趣的激发为升华的体育教学模式,保证教学内容顺利完成。
(三)树立学生身体自我能力信心
很多学生由于受到体育能力感不足的影响,导致学生减少体育锻炼的频率,这一现象女生表现的较为明显。很多女生由于自尊心和好胜心较强,不愿意将自身弱点暴露出来,失败一次两次就会使她们的自信心受到挫伤,造成身体自我能力上的认知不足,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这一点,从而降低训练难度,对学生多一些鼓励,以增强学生锻炼的自信心,最终帮助他们树立身体自我能力的积极认知。
四、总结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上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现已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虽然形成的理论不够完善和成熟,但是对学校体育教学实践活动起到了积极地导向作用,并且使健康体育理念在实施的过程中找到了具体化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鸿亮.大学生身体自我观念与体育教学干预方式的运用[J].价值工程.2012.07.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培养学生具有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使所有中学体育教师需要共同探讨的一个问题。那么,如何在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培养中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呢?
一、什么是终身体育锻炼?
所谓终身体育锻炼,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的总和。体育运动是保持人体机能、增强体质、使体能处于最佳状态的有效手段。《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所以体育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服务,使他们在青少年时期起打下良好的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
二、培养中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策略
1、提高学生对终身体育锻炼的认识
体育运动是保持人体机能、体能处于最佳状态的有效手段,在人的一生中都必须选择不同的身体锻炼的形式和内容,以增强体质,延缓生命衰老,人的健康状况不是一成不变的,体质的强与弱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不进行锻炼,强的会变成弱,经常有规律地锻炼,弱的可以变强。只有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才能长久地拥有健康的身体。学生在学校,学习是主要任务,也是每天的主要活动,成绩的好坏与大脑的工作效率有密切的关系,事实证明体育运动可以使大脑保持清醒,工作、学习效率得以提高。体育活动能使人产生成功感和愉快的体验。体育活动对于个人的自信,自尊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明显降低紧张与焦虑情绪。体育与个性发展也有密切的关系,体育运动可以对良好的个性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现代运动心理学表明,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会随着身体运动的加强而逐渐降低强度,激烈的情绪状态往往在体能的消耗中会逐渐减弱,最后平静下来。
2、重视体育教师能力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学生中起着良好的表率作用。所以,体育教师应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乐于奉献的精神。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在积累总结教学经验的同时,努力修正和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不但要教会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要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去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体育能力和体育意识,以自己良好的言行去影响更多的受教育者自觉地加入全民健身终身体育的行列之。
作为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要有终身体育教学思想。过去不少体育教师把教学的任务都局限在传授运动技术与锻炼学生体质上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要求体育教师要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树立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基础的思想,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向学生传授"三基"锻炼学生的体质与学生终身体育打基础有机地联系和结合起来。
作为教师要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丰富的知识、熟练的运动技术、技能、严谨的治学态度,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要广泛宣传终身体育的深远意义。在教学方法上要勇于创新,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与措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自我锻炼方法和独立参与体育锻炼的能力。所以体育教师能力的培养和自我提高,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3、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
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在体育教学中,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有很多。如:发现法、探究法、范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法等。但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的渗透,多媒体也引进到体育教学的课堂,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也随着教学教育现展而紧跟时代不断推陈出新,它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如:教师可把预先录制好的师范动作利用多媒体平台进行讲评,分析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甚至可以用录像的方法把学生练习的动作录下来进行讲评。这样,体育教学方法的合理交叉使用结合,呈现出多样性。又如:现代多媒体的体育教学方法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它是用光、声、音像等多种手段取代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作为体育科目,特别在室内课、理论课上,教师可将更多最近发生的体育事情直观搬上讲台。如奥运知识、各项赛事等体育信息、知识及时传播给学生,充分体现现代技术教学的应用,发挥其整体功能。因此,丰富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培养、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所采取的手段,使学生为被动锻炼变为主动锻炼,从而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使他们喜欢体育,乐于体育。
4、培养学生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
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1)加强思想教育,明确锻炼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和培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的功能,体验到体育的魅力,意识到终身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
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不失时机地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培养学生持续性的体育自学能力。
关键词: 残疾人 家庭 体育保健
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3973 (2010) 04-082-02
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其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资料显示:“我国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只占残疾人总数的25%,残疾人群众体育开展落后于正常人。??”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许多残疾人由于行动不便或是自卑心理,不能经常到室外参加体育锻炼,大部分时间留在家中。因此,开展残疾人家庭体育保健显得格外重要。残疾人家庭体育保健是指残疾人自己或在家人帮助下,根据自身特点采用科学的健身方法在家里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并将医疗保健和体育锻炼相结合,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促进身体健康。
1 残疾人家庭体育保健的指导原则
1.1 科学健身原则
有些残疾人对自我保健意识较薄弱,对体育保健方面的知识较为匮乏,因此残疾人及其家人应该通过参加相应的培训和学习,或通过网络、媒体和报刊杂志等媒介了解并掌握一些科学的体育保健知识和方法,以科学健身为指导原则开展家庭体育保健。
1.2 因人制宜原则
不同类型的残疾人应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家庭体育保健方法。例如,多重残疾等不能自主运动的残疾人可以躺在床上在家人帮助下被动完成一些简单运动;下肢残疾者可以坐着进行太极拳或手持哑铃等简单器械的锻炼;能自主站立的残疾人可以站着进行原地跑、原地跳、徒手体操等简单的有氧运动和五禽戏等传统体育保健。进行体育保健时要遵循“能坐不躺,能站不坐”的原则,尽可能达到全身锻炼的目的。
1.3 运动适度原则
残疾人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应当对选择的运动项目加以改进,降低动作幅度和难度,使锻炼者能够接受和完成,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一般来说,残疾人的运动强度和时间要小于正常人,运动不宜过于剧烈,体质较差者如果感觉强度过大有所不适,下次锻炼时可以适当降低运动强度或缩短运动时间,避免引起身体疲劳和精神紧张,造成负面效应。
1.4 经济实用原则
当前,比较普遍的情况是,“残疾人家庭收入低,贫困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因此,在条件有限的前提下,残疾人家庭体育保健不要特意苛求高档的健身器材,应尽量选择徒手运动和一些跳绳、哑铃等经济实用的简单器械运动。要充分合理地利用身边现有的物质资源,可以将床当保护垫,在床上做仰卧起坐和俯卧撑,将小板凳和厚的书本当作哑铃等等。
2 残疾人家庭体育保健的方式方法
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根据不同类型残疾人的生理特点,家庭体育保健可分别采取卧、坐、站三种主要的健身姿势,每种姿势下又可以有不同的健身方法。
“卧”即躺着做体育保健。躺着做体育保健是多重残疾等不能自主活动的残疾人躺在床上,在家属的帮助下被动完成一些简单运动。通过帮助残疾人做四肢的屈伸练习、翻身练习来保持相应关节的活动能力。运用按摩、拍打的传统保健方法在残疾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意识清晰的残疾人可在家属的引导下做简单的导引功法,调节呼吸,提高呼吸系统的功能。
“坐”即坐着做体育保健。下肢残疾者可以坐着进行太极拳、五禽戏等传统体育或手持哑铃等简单器械的锻炼,提高身体上肢和躯干的机能。可以做颈部的活动练习,解除颈部疲劳和预防颈椎病的发生。通过按摩可促进下肢和身体其他部位的血液循环。还可以下棋,开拓思维。
“站”即站着做体育保健。能自主站立的残疾人最好站着进行体育锻炼。通过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传统体育保健项目的锻炼,使肢体运动、呼吸运动和自我按摩相结合,达到安定心神、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增强体质和康复身心的目的。还可以通过原地跑、原地跳、徒手体操等有氧运动的练习和踢毽子、跳绳等传统体育项目的锻炼,提高身体的协调运动能力。
在物质条件和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残疾人家庭体育保健的方式方法应不拘一格,灵活进行。
(上接第82页)其他家庭成员应当给予必要的支持和鼓励,适当的赞赏也是有益的。健身时可以放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愉悦身心。同时要注意与医疗保健相结合,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每隔一段时间,应到医院进行必要的身体检查,在医生的建议下不断改进健身模式。残疾人自身也应掌握必要的科学健身和医疗知识,并在健身过程中善于摸索和总结家庭体育保健的规律,这不但可以改善保健效果,同时也是残疾人自我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3残疾人家庭体育保健的注意事项
3.1注意安全
残疾人在进行家庭体育保健时一定要注意安全,最好在家属的帮助和保护下进行。选择较宽敞无障碍物的位置,避免运动创伤、碰坏生活用品。运动前应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身体和心理得到放松。运动中感觉头晕、呼吸急促和过度疲劳等身体不适时,应立即停止运动,查找原因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运动结束要适当休息后再做其他事情。
3.2持之以恒
家庭体育保健应该成为残疾人生活的一部分,要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为健康而运动的意识,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不能“三分钟热血”,高兴时才锻炼,兴奋过后就不练了。要有计划、有规律、持之以恒地进行。可以把每天的锻炼情况以及身体反应记录下来,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改进。
3.3尽量避免影响其他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
残疾人家庭体育保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最好在家属有空闲的时间内进行。能自主独立运动并有自我保护能力的残疾人也可以趁家属不在家时进行体育保健。其他家庭成员在家休息、阅读、写作时,尽量不要选择动作幅度太大和跑、跳等会产生较大声音的运动,以免影响他们。也可以适时开展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家庭体育保健,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关爱残疾人是反映社会文明和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开展残疾人体育运动,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是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我国残疾人口规模大,社会面临的伤残风险增加,残疾人口进入快速增长时期。”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全国有残疾人的家庭户共7050万户,占全国家庭户总户数的17.80%。”根据这一国情、社情,开展家庭体育保健可以有效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促进残疾人的身心健康,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是开展残疾人体育运动的有效途径。
注释:
薛静.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最新数据公报[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7.1.
关键词:宁夏高校 校园体育文化 调查分析
校园体育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参与为主体,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体育文化在推进教育思想的转变,适应各层次实施综合素质方面有其独特的育人优势,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体现出各种实用价值。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从课外体育锻炼、体育文化节及社团、俱乐部开展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了解宁夏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现状,为宁夏乃至西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提供借鉴与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医科大学、宁夏师范学院、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五所高校,学生1200人。
1.2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观察、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宁夏五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1200份,有效问卷回收1120份,有效率93.3%。对调查问卷进行效度和信度的检验,符合本课题的要求。
2 结果与分析
2.1宁夏高校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分析
2.1.1宁夏高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和态度
从表1看出,有68.2%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目有17.7%的学生表示出很愿意,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是积极的。但也有少数学生尤其是女学生缺乏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需进一步加强引导。
表1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调查表
2.1.2宁夏高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
参加体育锻炼如果不能够持续一定的时间,就无法提高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的机能,也就无法改善学生的体质状况。调查结果(见表2)表明宁夏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投入较多,其中男生每次活动时间以61~91分钟居多,女生每次活动时间以31~60分钟居多,但仍有13.2%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下。由这个结果可以看出,大学女生的每次锻炼时间有待增加。
表2 学生每次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投入时间的调查表
2.1.3宁夏高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
从表3分析可知,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最主要的动机表现为(1)增强体质;(2)兴趣爱好;(3)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需要;(4)娱乐消遣。说明多数大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认识是积极明确的,动机是健康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这也与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所提倡的淡竞技、重娱乐的理念基本上一致。另外,从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有少数学生由于自身条件与素质的差异,不得不把体育达标考试和体育课考试作为自己锻炼的目的。
表3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调查表
2.2校园体育文化节开展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表4 校园体育文化节开展状况调查表(一)
校园体育文化节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参加为主体,系文化的理性与体育的感性于一身,融体育知识、体育游戏、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征文、体育摄影等多种相关体育活动为一体,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校园文化活动。调查结果(表4)表明:喜欢校园体育文化节或参加校园体育文化节的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参加多项体育文化节的项目,这说明校园体育文化节融文化与体育于一身,给学生更大的机会和空间感知体育的魅力、体验体育的乐趣,文化节的开展内容丰富,大都强调全民健身、大众参与,娱乐性和趣味性较浓,从而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为普通的学生搭建了展示才华与特长的平台。
2.3宁夏高校体育社团、俱乐部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表5 学校社团俱乐部发展状况调查表
笔者在对宁夏高校体育社团、俱乐部开展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在被调查的五所高校中体育社团、俱乐部平均开设8个左右,最多的达到了16个,学生参加总人数达到了在校生总人数的10%以上。体育作为学校社团、俱乐部的主力军其规模及招生人数占到总人数的五分之一以上。而学校社团、俱乐部的参加人数占全校总人数一半以上,说明作为学生第二课堂的校园社团、俱乐部已经在学校教育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3 总结
(1)人们对学校体育认识的局限性,造成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形式上的重视,而忽略了体育精神文化,也导致了体育文化建设的困难性、长期性估计不足,系统性认识不够,从而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难以向纵深化、高层次方向发展,最终导致了学校体育功能的弱化和简单化。(2)经济基础的相对薄弱难以解决由于学生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需要和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所带来的供需矛盾。这一矛盾,制约着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3)加强宁夏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文化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建立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相对稳定的体育师资队伍,是搞好校园体育文化的中心环节。(4)许多学校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由于学习压力大,无人组织领导等原因,导致一部分学生失去了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创造性和潜能难以发挥出来,不利于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营造。(5)校园体育文化节、学校体育社团、俱乐部满足了学生挑战自我、展示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在大学生中占有很大的市场,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85.
素质教育原则指出: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身体和学习有用的运动技术,进而加强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培养自我锻炼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自我意识,把体育锻炼上升到学生的日常意识层次,就是广大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强化学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
高中教育阶段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最为艰苦的阶段,许多学生会因为紧张的学习而疏忽体育锻炼和轻视体育学科的重要性。因此,要让学生懂得拥有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锻炼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让他们放眼去看看身边的现实生活,尤其是在节奏紧张、竞争激烈的大都市中,人们忙碌于工作、学习、人际交往、家庭事务之中,往往会忽略运动对保持和促进健康的重要性,很难抽出时间锻炼身体。于是,由于缺少锻炼所导致的亚健康状态、各种疾病日益显现出来。而锻炼是延缓衰老、防病抗病、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如果能坚持锻炼,生命将会呈现另一种色彩。要让学生明白这些道理,明确锻炼目的,了解体育教育的本性、实效性和自我锻炼的方法,进一步强化自我锻炼的意识。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课外活动。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举行多种形式的体育比赛、宣传教育、体育专题讲座、图片资料展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和体育意识。例如我校每年第一学期都组织各年级学生参加比赛。今年安排的比赛是;高一篮球,高二排球,高三拔河。教师先在学生中挑选20名体育骨干进行培训,让他们负责担任各种比赛的裁判,教师进行指导,我发现他们积极性很高,各班学生组队和训练积极性非常高涨。由此带动了全校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认真组织好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利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和积极性。再如:组织学生观看比赛。观赏体育比赛,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欣赏体育的重要手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欣赏体育比赛,教师利用阴雨天讲解球类比赛起源、发展、规则演变、技术、战术知识等,经常组织学生观看近期的比赛录像,如“NBA全明星比赛”等。在观看比赛时,教师作适当的评价,以激发学生观看和参与的兴趣。观摩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及时进行总结,提高学生观看比赛能力。
二、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习惯
随着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许多国家都在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而且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虽然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在蓬勃发展,但体育教学还是摆脱不了老的框框。教学方法、方式也比较陈旧,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应试达标和增强体质教育,而往往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只能暂时满足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难以应付学生离开学校以后所开始的漫长工作和生活上的需求。
因此,素质教育原则就把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习惯,作为了学校体育教学的总目标而提出。体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应顺应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勤学多思,多钻研教法,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体育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奠定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
三、因材施教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
目前,在高中体育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仍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增强学生体质为教育目标。近几年来学生体质普遍下降,而学校对体育达标的评价标准又较为简单,这直接影响和决定了体育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是按照固定的课时计划、形式、结构和教学程序,由教师教授、学生学习动作、锻炼身体,实现和达到统一规定的标准。如果学生在某一项目一旦达标,此项体育教学即告终结,这种终结性严重影响学生从事和继续活动的兴趣,影响对学生进行体育意识、爱好和独立进行自我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应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学生爱好、兴趣,给学生较大的选择性,开设多种形式的选修课和选项课。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科学地安排教材内容,在教法上要采用竞争性、趣味性的组织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组织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主要是指让学生掌握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运动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锻炼等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技术和方法作为理论指导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独立组织能力,可采用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代替过去由教师填鸭式传授的方法。例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讲明课前的准备活动、放松活动,或有目的性的游戏的内容要求、练习形式及规定时间。如需用音乐,应帮助他们选好音乐或规定好音乐节奏。要求学生提前写出一个方案,经过多次修改和教学实践后,由教师讲评,并提出改进措施。这种教学方法,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又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培养了他们独立的组织能力。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特别是高中一年级,由于学生还没有摆脱初中体育课的常规习惯,对教师仍有依赖性,在这一阶段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经常提示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安排准备活动的依据,所学的动作、技术练习对身体有何作用等。
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既有利于学生的生长发育,又能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因此,体育课的教学设计应让体育课成为学生们渴望参与其中的空间,并从中得到乐趣。这样,学生们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逐渐把教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教师认识的转换、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进一步改革,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前提。教师应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及新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提高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明确自我锻炼所带来的好处,培养自我锻炼的习惯意识,从而能终身从事体育,终身受益。 转贴于
素质教育模式的提出,使广大体育教师在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改革。素质教育原则指出: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身体和学习有用的运动技术,进而加强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培养自我锻炼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自我意识,把体育锻炼上升到学生的日常意识层次,就是广大体育教育教师进行体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习惯
随着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许多国家都在不断的进行教育改革,而且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虽然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在蓬勃发展,但体育教学还是摆脱不了老的框框,教学方法、方式也比较陈旧,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应试达标和增强体质教育,而往往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只能暂时满足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难以应付学生离开学校以后所开始的漫长工作和生活上的需求。因此,素质教育原则就把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习惯,作为了学校体育教学的总目标而提出。体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应顺应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勤学多思,多钻研教法,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加强体育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奠定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
二、强化学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
高中教育阶段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最为艰苦的阶段,许多学生会因为紧张的学习而疏忽体育锻炼和轻视体育学科的重要性,因此,要让学生懂得拥有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锻炼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让他们放眼去看看身边的现实生活,尤其是在节奏紧张、竞争激烈的大都市中,人们忙碌于工作、学习、人际交往、家庭事务之中,往往会忽略运动对保持和促进健康的重要性,很难抽出时间锻炼身体。于是,由于缺少锻炼所导致的亚健康状态、各种疾病日益显现出来。而锻炼是延缓衰老、防病抗病、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如果能坚持锻炼,生命将会呈现另一种色彩。要让学生明白这些道理,明确锻炼目的,了解体育教育的本性、实效性和自我锻炼的方法,进一步强化自我锻炼的意识。
三、因材施教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
目前,在高中体育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仍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增强学生体质为教育目标。近几年来学生体质普遍下降,而学校对体育达标的评价标准又较为简单,这直接影响和决定了体育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是按照固定的课时计划、形式、结构和教学程序,由教师教授、学生学习动作、锻炼身体,实现和达到统一规定的标准。如果学生在某一项目一旦达标,此项体育教学即告终结,这种终结性严重影响学生从事和继续活动的兴趣,影响对学生进行体育意识、爱好和独立进行自我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应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学生爱好、兴趣,给学生较大的选择性,开设多种形式的选修课和选项课。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科学地安排教材内容,在教法上要采用竞争性、趣味性的组织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组织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主要是指让学生掌握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运动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锻炼等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技术和方法作为理论指导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评价。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组织能力,可采用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代替过去由教师填鸭式传授的方法。例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讲明课前的准备活动、放松活动,或有目的性的游戏的内容要求、练习形式及规定时间。如需用音乐,应帮助他们选好音乐或规定好音乐节奏。要求学生提前写出一个方案,经过多次修改和教学实践后,由教师讲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又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独立的组织能力。
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特别是高中一年级,由于学生还没有摆脱初中体育课的常规习惯,对教师仍有依赖性,在这一阶段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经常提示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安排准备活动的依据,所学的动作、技术练习对身体有何作用等。另外,要求学生做课后笔记,教师进行检查和讲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总结,学生对体育教学有所了解,教师应安排学生参与教学,由学生轮换带搞好准备活动、放松活动等,发展他们的独立组织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开展,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教师认识的转换、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进一步改革,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前提。教师应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及新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提高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明确自我锻炼所带来的好处,培养自我锻炼的习惯意识,从而能终身体育终身受益。
关键词:技校学生 运动素质 下降 原因及对策
对近几年来三明市高级技工学校学生体育健康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发现,技校学生的运动素质呈下降趋势,特别是耐力素质下降明显,本文试通过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等多层次进行分析,再结合调研问卷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技校一年级新生随机抽查男生50人、女生50人,2010年身体测试数据以及2013年学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为依据。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以参考大量的相关资料为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对技校一年级新生(男生50人、女生50人)进行问卷调查。
(3)数理统计法:以2010年和2013年学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对比分析为依据。
二、讨论与分析
1.研究结果
以《国家学生体能锻炼标准》作为评定依据,把成绩分为四个档次:20~39为一档,40~59为二档,60~79为三档,80~100为四档。1000米(男)和800米(女)测试成绩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评分表对照,把男生与女生的测试成绩分别归档。
从归档的表格数据(表1)可以看出,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从2010年成绩到2013年成绩优良率在下降,不及格率在上升。
2.技校学生运动素质下降原因分析
对学校一年级新生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2/3的学生每天平均体育锻炼的时间不足1小时,且运动强度不够。
在对学校一年级新生的体育课锻炼调查结果的数据(表2)分析可知,怕累成为学生不爱锻炼的首要理由。长跑锻炼是一项既能提高心肺功能,又能培养意志品质的运动,但是学生“愿意参加长跑锻炼”的仅占26.5%。在“不愿意参加长跑锻炼的原因”中,认为“太累”的高达76.3%。
当然除了学生自身的片面认识影响了体质的提高以外,还有其他原因不得不提:一是应试教育影响学生体质提高;二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管理者的理念制约着学生体质的提高;三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的责任影响学生体质的提高。校方和教师为了避免所谓的“体育安全事故”,阻碍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体能的提高。
三、对策和建议
技校时期的体育是技校生整个人生的关键阶段,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积累的痼疾带到技校后,我们应该依据调研后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有的放矢,逐步地改变学生体质下降、运动不足、没有锻炼习惯的不良现象。
1.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体育锻炼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要想有强健的体魄,并非一朝一夕。教师首先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树立运动强身的观念,将运动融入生活中的细微之处。现在学生不喜欢室外运动,更愿意上网聊天、玩网络游戏。所以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适当地将网络游戏中有意思的情节拿来丰富课堂的内容,学生就会觉得有吸引力,兴趣就会被激发。接着就是在课堂上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适当地将课堂变成“游戏厅”,师生转换角色,让学生过过“教师瘾”。教师指导学生去自选教学内容,放手让学生去“创”教学过程的角色。在学生体验的过程中让他们明确锻炼目的和要求,在学习中自觉合理地调整自己的运动行为,从而热爱体育。
2.启发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翁
学生对体育产生了兴趣, 主动性就会得到良好的发挥,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运动素质,但这需要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如在篮球一传一切的战术教学中,有的学生切入时无法摆脱防守,导致该战术无法发挥作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与分析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如提问影响一传一切战术运用的关键是什么?学生会回答主要是切入时快速及时摆脱防守。再问为什么不能及时摆脱防守呢?有的说没有贴近防守,有的说启动动作太慢,有的说切入路线不对等等。从而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究性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争取学校的重视支持
建议学校应加强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的管理,严格考勤制度,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锻炼,并采用多种课外活动形式,如田径运动会、课余体育锻炼兴趣小组等等,保证学生体育锻炼的连续性和持久性,以提高学生的运动素质。学校教学部门有计划地配置器材、添置设备等,落实场地、器材、设备的管理制度,确保其使用率和安全性。学校的运动场地、器材、设备设施是开展体育运动和体育教学的基本物质条件。要制定体育器材室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对体育器材进行登记管理。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材,制订好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调配好场地器材,减少场地器材冲突,保证教学效果,同时教育学生爱护场地器材设施,组织好体育课堂器材借还工作。
4.引导学生走到阳光下
在学校适当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体育社团活动,如羽毛球社团、乒乓球社团、篮球社团、街舞社团等,引导学生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同时可以通过班级黑板报、校园广播等形式,宣传体育锻炼的方法及意义,利用主题班会、宣传栏,向广大学生宣传提高身体素质对未来职场的重要作用,从而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逐步提高身体素质。
四、小结
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人的体质,磨炼人的意志,塑造人的体型,健全人的品格,还具有运动娱乐、调节精神、人际交往和个性发展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做到项目合理搭配,不断总结经验,变苦学为乐学,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为自己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明.我国中学生体质下降原因剖析与对策[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23).
[2]张丽萍,扬彪.体育教学要加强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J].辽宁体育科技.1998(1).
[3]石韫琳.试论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J].辽宁体育科技,1996(2).
[4]田海燕,苏欣.科学地引导学生自我体育锻炼[J].辽宁体育科技,2000(5).
课堂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而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与学校的其它课程有一定的相通之处,更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体育学科不仅可以让学生摆脱枯燥乏味的课堂,为学生提供独有的开阔的丰富的学习和活动环境,还可以让学生强健体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并没有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其中体育兴趣是影响体育教学的重要因素。
一、目前中学体育课堂学生体育兴趣不高的现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人如是说,它不但是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的动力。孔子亦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一个人的兴趣对其学习和活动的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是兴趣呢?所谓兴趣,就是指人们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而体育兴趣是指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重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的积极性,只有学生对体育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才会精神饱满,积极主动,由要我练转变成我要练。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也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好动是人的本性,青少年尤其好动。可是我们在中学体育的教学过程中普遍看到这种情况:不少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体育课不感兴趣,课堂上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愤沉闷,毫无生气可言。像上课时精力不集中、情绪低落、动作拖拉、借故请假、课堂行为有悖教师的要求,有的甚至对体育课产生一种恐惧感。一般来说体育课枯燥无味的具体表现是:(1)一直以来体育课的内容总是一些提高体能的跑步、跳远、铅球等练习,或者是加上简单的篮、排、足球教学,单调而乏味。(2)还有一部分学校推行体育达标课,一上课就是800米、1000米、引体向上等项目,学生当然会对这样的体育课望而却步了。(3)体育课的竞技色彩太浓厚了,过度追求传授给学生过多的运动技能,从而忽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学生和教师都有很强的功利心理,往往是牵扯到升学、达标的体育项目学校才会开展。例如,在中招时要进行体育加试,我们用三年时间学习掷铅球,到上了高中为体育达标还要学习掷铅球,时间安排的恰当还行,如果安排到冬季,没有那个学生会对一个冰凉的铁疙瘩感兴趣。
二、体育意志方面
体育意志是体育意识的能动方面,是学生自觉地确定参加体育的目的,并在确定的目的支配下,克服行动中的障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形态。体育锻炼最根本的原则是要持之以恒。可是,许多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恒心,常常“两天打鱼,三天晒网”,遇到困难不能克服,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体育不感兴趣。华中理工大学程小虎等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进行了调查研究,只有10%的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大部分学生(约60%)体育锻炼无规律,没有养成习惯。[5]据浙江省兰溪市游埠镇初中陈浩然老师对初中毕业生参加工作1~4年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调查,结果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每周3次,每次15分钟以上)占15.65%;少量参加锻炼(每周1~2次)占27.91%;基本上或根本不锻炼占56.44%。可见,这些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比较被动,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缺乏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体育兴趣尚未形成,以至走出校门后,不能长期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
三、学生缺少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体育意识是人们在不断地参与体育运动中逐渐形成的。现在的中学教育因为升学的压力,使得多数学生不得不放弃体育锻炼,挤出时间学习文化课。除了每天的两操和一周两节的体育课,几乎没有其他的活动时间,学校规定的课外活动形同虚设;另一方面,由于学校的运动场地、活动器具有限,学校又没有认真组织,体育锻炼课不能很好开展,部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受到影响。久而久之,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减少,更加不愿活动,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实践较少是体育意识难以形成的原因之一。
四、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尽管现在人们对“现代体育观念”提得较多,但是长期以来受到传统观念影响,课堂教学只重视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运动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的培养,学生总是跟随着教师进行练习,离开教师,就无法科学地实施自己的体育活动,更没有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能力,所以大部分学生走入社会即与体育挥手告别,十几年的学校体育就到此结束,我们可以从学生参与意识和师生互动两方面进行培养,例如:分组教学比赛,相互保护帮助方面。在这次实习中,我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小型三人制篮球比赛的比赛,在比赛过程中,当自己方队员,或是其他队员摔倒,他们都会伸出友谊之手。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真正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精神。影响中学生对体育课兴趣的原因分析。体育本是一个来自于游戏,发展于游戏的学科,视学生的问题。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个别教师把教法变成惩罚学生的手段,山于教学方法的偏颇和生硬,使学生体会不到他们应该体会到的乐趣,相反尝尽失败的苦涩,必然导致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结果。山于教学条件所限和某些传统教学理论的偏差,在体育教学中的确存在着教学内容在低水平上重复的现象,这和其它学科形成比较明显的反差,也和学生对不断提高技能的要求不相吻合。因此,在客观上显得体育教学内容更加枯燥无味。教师的因素。传统教育是“师本教育”其核心是以老师为主,过分突出老师的主导作用。完善教学环境。体育课大多在室外进行教学,良好的教学环境是保证体育课能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
综上所述,体育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是一项十分细微和复杂的工作,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体育教师要改教法,加强理论知R的学习和传授,提高体育教学的艺术美,增进师生情感交流,不失时机地因人、因材、因地施教。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把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看作一种职责有效地贯穿整个教学工作的全过程。
湘西一般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有汉、土家、苗、侗、白等30个民族,人口283万,管辖吉首市和泸溪、凤凰、龙山7个县。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青年是指年龄在16~44岁之间的人。体育锻炼是指人们根据需要自我选择,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和支配余暇时间为目的的体育活动。
二、问题的提出
为了解湘西少数民族青年体育锻炼的现状,本人向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7个县发放了“湘西少数民族青年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问卷。通过对被调查7个县民族舞蹈等民族传统体育、跑步、步行、登山、羽毛球、篮排足球类运动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对湘西少数民族青年体育锻炼的现状和问题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三、研究对象及分析方法
本研究选择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7个县“湘西少数民族青年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含民族舞蹈等民族传统体育、跑步、步行、登山、羽毛球、篮排和足球,本研究采用SPSS13.0对各个变量进行统计,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背景下的问题差异,然后归纳总结。
1.研究对象
根据湘西不同民族的差异情况,采用比例分层随机抽样与整群随机抽样相结合原则,随机抽取湘西世居人口较多的11个民族185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18~65岁的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其中小于30岁的26人,30~39岁的74人,40~44岁85人。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在公开期刊上发表的与少数民族体育、全民健身、阳光体育运动等相关文献资料作为课题研究依据。
(2)问卷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和访问两种形式。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51份,回收率为96.2%,经检验剔除无效问卷66份,有效问卷185份,问卷有效率94. 7%。
(3)统计学分析。回收问卷后进行整理,对有效问卷所获得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在统计分析的数据列表中,对多项选择问题采用频数比统计,对单项选择问题采用百分比统计,计算各指标的发生百分率。
四、结果与分析
1.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表1),湘西少数民族居民在对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方面,45.3%的人表示较喜欢,非常喜欢的占32.7%,不喜欢体育锻炼的人数很少,仅占4.7%。年龄在30岁以下的人群表现出对体育锻炼有浓厚的兴趣,这年龄阶段喜欢体育锻炼的人总共占85.3%,其中表示出非常喜欢体育运动的人数比例位居第一,而表现出不喜欢的人数仅有3.8%。因为这一年龄阶段的人大部分为青少年,他们对体育运动的态度是与其年龄特征相符的。
2.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内容
结果显示(表2),湘西少数民族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内容众多,在所有项目中,民族舞蹈等民族传统体育所占的比例最大,中选频率为68.9%,其次为跑步、步行,登山、羽毛球、篮排足等球类运动分别位居第三、第四、第五位。此外,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选择的项目也各不相同,年龄在30岁以下及30~39岁的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以民族舞蹈等民族传统体育、篮排足等球类运动、羽毛球、游泳等为主,此类运动项目趣味性大。
3.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
调查结果显示(表3),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每周锻炼2次的人数最多,总体比例为26.6%,其次为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为不确定,所占比例为20.6%,而每周练习次数3次、4次以上的少数民族人群分别只占16.6%、11. 8%。从调查结果我们可知,年龄在30岁以下的少数民族人群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较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次以下的人群少。
4.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
调查结果显示(表4),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不确定的比例最高,达38.5%、锻炼时间在30~60次/分位居第二,为20.6%,排第三位的是锻炼时间60~90次/分,所占比例20.6%,除了不确定这一选项外,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参加体育的时间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趋势。此外,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各有差异,年龄小于30岁的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主要集中在30~60次/分及60~90次/分两个层次,而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下及90分钟以上所占的比例则很小,30~39岁、40~44岁两个年龄阶段的人群运动时间每次30分钟以下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此年龄阶段繁忙的事物及巨大的生活、工作压力等有关联。
5.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式
结果显示(表5),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喜欢与朋友一起锻炼的人群比例最高(40.6% ),其中30岁以下组最高达53.1%,30~39岁组为46.4%,60~69岁组为35.7%,其次为个人锻炼,所占比例为22.8%。在30岁以下及30~39岁的人群中,有组织的体育锻炼不多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40~44岁的人群参加有组织的体育锻炼逐渐增多。
6.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研究结果显示(表6),不同年龄阶段的少数民族居民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存在差异,其总体状况排序依次为个人兴趣、锻炼身体及舒缓压力。其中选频率依次为63.7%、62.6%、52.4%,所有年龄阶段中选择提高运动能力为锻炼动机的很少。从被调查的不同年龄阶段的体育动机结果分析,青年人及中年人参加体育运动的动机主要是个人兴趣及舒缓压力,这一年龄阶段的人群在生活上、工作上承受的压力一般较中老年人及老年人稍大,因此他们需要体育运动来解除压力。
7.参加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
结果显示(表7),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中,工作太忙位居第一,中选频率为43.5%,其次为家务重(34.4%),无组织、指导、没有场地器材也分别占25.1%、15.4%。不同年龄阶段的影响因素也有差异,30岁以下的青年人及30~39岁的中年人主要是工作太忙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因为这些年龄阶段的人正处于人生的创业阶段或创业起步阶段,尚未稳定。
五、结论
(1)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对参加体育锻炼总体很感兴趣,这将非常有利于全民健身运动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展。
(2)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对参加体育运动具有良好的意识,但有诸多因素制约其参加体育锻炼。
(3)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对体育运动的态度、认识与其参与行为存在着较大的背离。
(4)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锻炼多为无组织的散兵状况,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体育部门应高度重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并采取有效措施。
六、建议
(1)大力倡导全民健身,明确目的,做好国家少数民族地区体育锻炼导向工作,使之与全民健身计划接轨。
关键词:中学生 自我锻炼 体育意识 能力培养
1、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许多国家都在不断的进行改革,而且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虽然我国的改革也在蓬勃发展,但多数学校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拿毕节市来举例。拥有八十六万人口的毕节市,相对于贵州省的其他市来说,经济有一定差距,生活消费普遍存在低收入高消费的现象,为了满足物资生活需求,大家都把精力放在工作加班上。学生的重心则放在学习文化上,这些因素使毕节市人民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瓶颈。毕节市区的中学中同样也存在着这些问题:第一,以应试教育为主,对体育教育的轻视使得许多学校体育器材形同虚设。第二,学校就算开展体育教学还是摆脱不了老框架,教学方式方法比较陈旧,教学上采用“注入式”和“灌输式”等方法,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这样只能暂时满足学生在学校期间的锻炼,不能满足学校在离开学校踏入工作中和漫长人生生活上的不断需求。因此,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加强体育意识,重视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奠定终身体育锻炼基础就显得非常重要。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毕节市市区八所中学(毕节一中、毕节二中、毕节三中、毕节四中)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参阅有关文章26篇,书籍5部《学校教育学》、《中学生运动能力培养》、《科学合理的锻炼》、《运动健康》、《统计学》
2.2.2 访谈法
走访了毕节市一中、毕节市二中、毕节试验中学、毕节市民中等学校,主要针对毕节市二中体育课的开展和学生的身体锻炼情况进行相关实例调查,并收集相关资料。
2.2.3 观察法
仔细观察毕节市二中的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老师的教学方式、学生在上课时的态度以及学校的体育器材等。
2.2.4 逻辑分析法
所收集资料采用分类与比较、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毕节市第二中学体育活动的开展及对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了逻辑分析。
3、分析与结果
3.1 毕节市中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现状
由于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几乎所有的中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学生体育能力低,体质差、健康水平也低。如我国大学生各年龄组的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等各项指标与日本相比,除22岁年龄组的女生略高于日本外,其余的指标都低于日本。又如身体素质,我们男生除立定跳远(爆发力)略高于日本外,其他平均所有指标都低于日本和加拿大。此外,我国大学生常见病,如视力不好,精神衰弱症、心血管疾病等也占有相当大的比列,有的已经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根据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上了几十年的体育课,仍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不会运动,体育基础知识差,没有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这些问题对于许多大城市的学生来说都是通病。在上体育课时,很多学生请假见习,然后回到教室去完成文化课老师布置得作业,有的学生甚至一个学期也没上过一节体育课。由于缺乏锻炼,很多学生整天都是无精打采的。而且在上课的时间为了给学校营造出安静的氛围,即使学生在上体育课业不能大声喧哗,行进球类运动,知道放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体育教育未重视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关系重大,因为学校教学的过程直接影响到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实现。
3.2阻碍毕节市中学生参见体育锻炼的原因
3.2.1 内因
与中学生心理,生理发展有关
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自我意识明确,加之生理上趋向成熟,因此,有意无意,会对自我进行封闭保护。尤其是一些女同学,由于但却、羞涩心理作怪,不敢在同学们面前大方地进行体育锻炼,觉得体育活动不符合自己文静的特点,万一动作失败,害怕受伤或者被同学讥讽,因而拒绝参加体育活动。久而久之,上体育课成他们最大的心理负担。另有一部分同学在心里上轻视体育活动,对体育活动的认识缺乏真实的价值观,认为体育就是玩耍,对学习没有直接帮助,参加体育活动就是浪费时间。上体育课也是被动完成任务,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3.2.2 外因
3.2.2.1 与学校、社会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关
体育自今在学校里只是一门副科,许多学生只要求学习好就可以了,至于体育成绩好坏无所谓,自今也没有学生因为体育成绩不达标而无法考大学的先例,许多家长在看到孩子进行正常的体育活动就认为他们是在“贪玩”,怒言训斥之下便把他们的体育活动时间剥夺了。这种现象表明,体育缺乏社会基础。由于传统文化认识上的差异,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必定带有封闭性、狭义性、保守性,使他们不可能站在更高的层次,也不可能把体育放在一个广阔的文化背景中,从多方面来把握和认识体育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从整体上来把握个人认识体育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揭示出体育在客观上的社会价值。
3.3 与学生功课负担繁重有关
现在中学生功课种类繁多,学习负担量重,学业压力大,这些因素无形中抑制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渴望。书海题海的重重包围使得体育活动无立锥之地。为什么学生没有体育课的负担与压力呢?为什么其他的学科可以使得五育中的体育退避三舍、束之高阁呢?这足以说明体育在学校中的地位,其实质均是对体育的认识与社会重视程度问题。
4、培养毕节中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对策
4.1 强化学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
高校体育是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体育教育自我完善的最后阶段。也是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转折点。要学生懂得拥有良好的体育锻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有资料显示,我国中青年知识分子的死亡率是老年人死亡的3售;某高校对4009名中青年教师,在一次健康普查中发现75%以上的人患有顽疾,l99l年对我国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高级知识分子的抽样调查材料揭示60%以上的人患有疾病,平均寿命为58.52岁。比同期全国人均寿命少10岁。北京关村地区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在1994年竟下降到53.31岁。著名学者英年早逝现象屡见不鲜。通过这些实例,让学生得到深刻教育,明确锻炼目的,了解体育教育不性、实效性和自我锻炼的方法,去进一步强化自我锻炼的意识。
4.2 因材施教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
目前,在毕节市所有中学体育课整个教学过程中,仍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增强学生体质为教育目标。近几年来学生体质普遍下降,而学校对素质达标要求比较高,制定了一些措施。例如,评选三好学生和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必需达标,否则,不能参加评选或奖学金降级。所以许多学校把五项素质做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唯一目标,这直接影响和决定了体育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形式秘方法,是按照固定的课时计划、形式、结构和教学程序,由教师教授、学生学习动作、锻炼身体,实现和达到统一规定的标准。如果学生在某一项目一旦达标,此项体育教学即告终结,这种终结性严重影响学生从事和继续活动的兴趣,影响对学生进行体育意识、爱好和独立进行自我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应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学生爱好、兴趣给学生较大的选择性,开设多种形式的选修课和选项课。
4.3 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组织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主要是指让学生掌握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运动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锻炼等能力,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技术和方法做为理论指导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评价。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组织能力,可采用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代替过去由教师“承包”的方法。?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一阶段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课上经常提示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安排准备活动的依据,所学的动作、技术练习对身体有何作用等。另外,要求学生做课后笔记,教师进行检查和讲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总结,学生对体育教学有所了解,教师应安排学生参与教学,由学生轮换带准备活动、放松活动等,发展他们的独立组织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开展,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 终身体育意识 高校体育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bout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from
Developing Lifelong Sports Awareness
HUANG He
(Pass College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520)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lifelong sports consciousnes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of college sports as a starting point, from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wareness about life-long physical training to improve their physical and conscious physical exercise as the ultimate goal, to enable students to achieve life-long physical exercis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lifelong sports awareness;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20世纪60年代,“终身教育”一说,由继续教育专家朗格朗首次提出,体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随终身教育顺势分娩自不待言。20世纪60年代末,苏联学者明确提出了终身体育的主张。1978年国际教科文组织《体育运动国际》指出:“必须有一项全球性的民主化的终身教育制度来保证体育活动和运动实践得以贯彻于每一个人的一生。”从而终身体育有了制度化的保证,也为终身体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1 明确终身体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地位
2011年3月1日,刘延东在就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提四点意见中提到:“努力培育群众体育健身文化,大力普及健身知识,开展终身体育教育。”国家教委原体育司副司长曲宗湖曾就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加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高校体育教育做为我国整个学校体育系统的最后一个环节,对大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是大学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重点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锻炼方式并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因此,如何把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与高校体育教学结合,让学生把终身体育观念贯彻并落实到生活与学习中去,从而更好的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是高校体育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
2 终身体育教育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
高校体育是我国学校体育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也是实施终身体育的关键时期。但从目前高校在校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看,除了部分体育特长生或体育爱好者能坚持进行长期体育锻炼外,大部分学生都不能自觉进行体育锻炼并长期坚持。因此,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以终身体育为发展主线,以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为终极目标。使学生拥有健康的生活,强健的体魄,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既要在学校学习期间掌握体育的基本技能,又要在步入社会后能够自觉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最终与终身体育衔接起来。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教学大纲范围的局限,过分强调运动技能的传授,导致整个教学过程完全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学内容又太单调、枯燥 ,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打压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致使体育课程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1 更新课程内容,加大体育兴趣
为了能够更好地使学生 “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并基本养成自觉进行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在完成教学大纲指定的教学内容外,我们要丰富教学内容,加大体育项目。采取的具体措施:(1)针对男、女生不同体质的要求,分别设置适合各自需要的项目。如男生喜欢灵活性的项目,我们可以开展篮球课程,喜欢速度性的项目,我们可以开展足球课程,喜欢综合性的项目,我们可以开武术散打课程等;而女生可以开展一些能够体现女生优美姿态、灵活协调,韵律性强的项目,像健美操课程、形体课程等。(2)根据季节变化特点,课堂内设置不同的耐久跑运动,以提高有氧代谢水平,改善心肺功能。(3)组织并鼓励学生多参加体育比赛,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赛体现自身的价值,从而更大地激发学习兴趣。
2.2 改变体育教学方法,营造教学气氛
高校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改革应向多方面发展,要以终身体育为指导,要多种教学模式并存。目前,大多数高校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教师纠错―学生改正―分析总结”,教学过程机械化,过于强调了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新的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制定不同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在放松、愉悦的情况下,自觉完成课程内容,主动参加体育活动,最终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2.3 加强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体育能力从狭义上讲,是指从事身体锻炼的能力,即能够根据条件的变化,选择、运用甚至创造相应的身体练习方法进行独立的体育锻炼,合理地安排锻炼时间,调节运动负荷,实行自我医务监督和正确的自我评价身体状况与锻炼效果。从广义上讲,是指人们完成某一活动时所表现的身心统一、协调配合的才能。与其他能力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是由知识、技术、技能和智力构成的一种个性身心品质的综合体。而培养学生体育能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课外活动能力: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外,多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正确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以养成终身体育意识为目的。(2)对环境和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满足在社会生活和健康工作等方面的需要。(3)自身评价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健康状况,调整与改变运动方法,并随时作出正确的评价。
3 结束语
终身体育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必须遵循的一个新方向。终身体育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最终要与终身体育衔接好。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育总局.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R].体育科学,20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