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景观生态学论文

景观生态学论文

时间:2022-02-25 21:50:02

景观生态学论文

第1篇

1景观的组成部分

1.1廊道

是指不同于两边基质的线性地带,它的多种类结构跟随不同宽度的廊道而随之变化。绿廊建设和块状绿地的连接度不断加强,可以使走廊起到分隔作用,作为城市园林绿地设计的重要依据,作为城市道路、河流等狭长线性结构设计的重要依据。现实应用中廊道理论中的核心保护作用还体现在不同树种、狭长带、狭长带与二维面的互相制约等方面。

1.2基质

是指连通性最好、面积最大、能起控制作用的景观要素。[1]例如园林的铺地或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斑块的“岛屿化”效应影响,影响着生态环境中斑块与斑块间互换物质、能量,同时影响了连接全局的景观。研究景观生态学是为了协调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维持生态平衡,营造和谐的人类居住环境。将景观生态学中的和谐共生理念贯通到实际的城市园林设计中,理论结合实践,迎合社会需要,创造高质量的生态环境。

2景观生态学在城市园林绿地设计中的应用案例

现今,景观生态学的理念应用在城市园林绿地的建设中的案例比比皆是。例如天津的“绿岛园”,占地面积大,其园林规划里涵盖了三种特色景观生态,湿地景观、高地树林景观和保留了原生态景观的缓坡草坪,有利于恢复本土动植物群落,维持了生物多样性。园林全局景观设计是根据“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模式为依据的,这也是景观生态学在实际应用中最基础的模式。在进行“绿岛园”绿地规划之时,按照“源”、“流”、“展”三岛相合的设计思路,营造了具有空间层次的景观生态格局。[2]公园的景观水体是由大面积的沼泽地开挖整改形成,同时将瀑布茶室、嬉水广场等人文景观融合,即维护了湿地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又发挥了斑块在环境资源中的作用。车场和广场采用的硬质铺装,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道路不同感空间,完善了经管的层次感、充实感。假山、小桥、鹅卵石等硬质铺装的巧妙设置使不同的廊道连接了不同的斑块,化零为整,充分发挥了廊道中的整体作用。壁画、浮雕、陶雕丰富了“绿岛园”的历史沉淀感,增加自然景观的可观赏性。台北关渡的“自然公园”。此公园涵盖泥滩、深水域、浅水域、树林等多种区域类型。规划为主要活动区、保育核心区、户外观察区、可持续经营区,合理的划分了自然生态与人类活动,保护湿地生态环境为首要,提供休闲、教育及研究场所为次要,同时又兼容了两者的缓冲区,实现了生态环境与人类和谐共处。杭州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园区内虾类自然保护区为中央核心区,其他涵盖沼泽、湖漾、河港、池塘等区域,六条河流纵横交错,其间分布着众多的鱼塘和港汊,设计了不同物种栖地环境。以上这些案例都是融合了景观生态学的理念在园林的设计中,使得城市的人类与大自然更更亲近的同时又维持了生态环境的平衡。

3景观生态学在实际应用中应遵循的原则与建议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城市生态学中景观质量问题是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最容易发生的。如何加快城市进步的步伐,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建设人类与生态环境和谐融洽的城市园林绿地是值得深度思考的。在城市园林的建设中如何将景观生态学的理念发挥到淋漓尽致,如何做到效益最大化也是值得深究的。综上所述,既要致力于生态的健全性,又要致力于文化、科学和艺术的协调性,必须于充分掌握景观特点的基础上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坚持全局优化的原则,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全面和谐发展;遵循以人为本原则,从人类的本质需求考虑,以生活为出发点,营造人类自然舒适的居住环境;遵循可持续性发展原则,结合城市现在和将来发展的建设需要,促进人与环境的共同发展;坚持地方特色原则,园林与文化相结合,沉淀文化历史,逐步实现现代化的生态园林环境。同时在以下方面要注意:在景观设计实践中,要注重结构的组合连接,注重城郊生态工程的建设;完善园林绿地网络体系;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形成多元化的群落景观,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创造丰富多彩的城市园林景观;重视城市生态系统的全局发展,大力推行绿色经济,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

作者:王传江 单位: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园林处

第2篇

关键词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设计策略

1绪论

在我国有一些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由于长时间以来进行过度开采,而且采矿管理松懈,不仅会破坏土地资源,而且还会破坏地区生态平衡。过度开采煤炭资源,会形成大量的煤矿废弃地,煤矿废弃地内的植被会退化,进而造成水土流失,会造成泥石流等各种灾害。还有,一旦煤矿废弃地塌陷,这些土地就几乎报废,会浪费大量的土地资源。所以,对煤矿废弃地的再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必须要重视的。随着景观设计学等多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景观工作者开始参与到煤矿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和景观设计中,同时也带来了利用煤矿废弃地的新方法。在国外,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工作开始较早,对于不同情况的煤矿废弃地,结合自己的理念和方法,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我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出现煤矿废弃地改造项目,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2煤矿废弃地概述

失去了原有功能的土地称被废弃地,废弃地从功能上讲已经毫无价值,但是景观设计者却能从中获得灵感。废弃地主要有三类,包括矿业废弃地、城市工业废弃地和垃圾处理场地。煤矿废弃地是由煤矿开采而形成的,是矿业废弃地的一种。煤矿主要有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两种开采模式,露天开采会在根本上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煤矿开采设备、洗煤场地、煤矸石等都会对地表植被等造成破坏。地下开采形成的煤矿废弃地对地表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比较小,但是很容易出现塌陷和地质灾害。以自然规律为指导,通过人工方法恢复天然的生态系统叫做生态恢复,生态恢复能够重新创造、引导和加速自然演化过程。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就是将群落进行组装,并且试验生态系统的工作方式,也是对自然群落的再造过程。人类不能够将被破坏的天然系统进行恢复,但是可以将基本的动植物放到被破坏的区域,采取基本的改善措施,让其自动实现生态恢复。生态恢复停止人为干扰破碎的生态系统,使其通过自身的调节能力和组织能力向有序的方向发展,也可以加入一些人工辅助手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生态系统得到恢复。

3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

景观体现了某一地区的人文、经济社会以及自然条件等方面的特征,是自然因素的综合体。景观具有系统性、符号性和时间性。景观设计价值体现在:⑴使废弃地重新具备了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⑵具有美学价值;⑶具有文化教育价值。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主要有:⑴恢复生态学理论,主要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以及恢复重建技术的科学,其目标是通过重建生态系统将其恢复到受到干扰前的自然状况;⑵景观生态学理论,通过运用地理学中的景观理论和生物学中的生态理论,对生态系统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进行观察研究,达到保护和合理利用景观的目的;⑶园林美学理论,注意将园林美学理论运用到煤矿废弃地的景观设计中,而且要符合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⑷生态演替理论,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5)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理论,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进行景观的创造,建成自然环境;(6)旅游发展规划设计理论,主要是考虑到实际的经济价值;(7)可持续发展理论,实现在经济价值、社会文明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4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策略

4.1树立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新价值观

(1)树立美学价值观,把握历史文化内涵,树立新的自然美;(2)树立生态价值观,以恢复煤矿废弃地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充分尊重场地的景观特征,减少对场地的干扰,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体系;(3)树立合理的经济社会价值观,煤矿废弃地是具有经济价值的,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或者是生态循环方面对煤矿废弃地进行改造;(4)树立矿业的历史文化价值观,重视并凝练煤矿废弃地的历史文化信息,保留建筑和构建物。

4.2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原则

(1)废弃地景观的生态性原则,尽量使用可再生材料,充分利用遗留的建筑物,结合美学思想涉及景观,顺应场地情况,合理利用资源;(2)煤矿废弃地景观的历史文脉原则,尊重自然和人文特性;(3)煤矿废弃地景观要素整体性原则,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共同协调;(4)煤矿废弃地景观的艺术性原则,传承自然美,注重各要素的尺度感,体现景观设计的特色和人文特性。

4.3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元素

在进行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时,有以下几个设计元素:(1)地形地貌,主要有塌陷沼泽地、积水塌陷地和矸石山;(2)植物景观,尽量种植当地树种,而且还要注重近期和远期的效果结合和植物群落的营造;(3)景观小品,其具有独立性,用途分明。

4.4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要进行改善

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善:(1)水环境的改善,利用植被净化处理水源,形成丰富的景观效果;(2)土壤环境改良,恢复煤矿废弃地的土壤结构;(3)场地挡土墙设计,要进行合适的类型选择;(4)植被修复,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5)合理利用工程材料。

5总结

虽然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已经取得很多成果,但是依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今后的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可以从园林思想、结合城镇发展、搭建公众平台等方面进行。本文通过对煤矿废弃地和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提出几方面关于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的策略,希望能够提供一些参考作用。

【参考书目】

[1]王海燕,霍海鹰,张亚婷,等.煤矿废弃地景观更新设计研究[J].煤炭工程,2013,45(9):20-21,24.

[2]程夕,程澜,胡俊峰,等.煤矿废弃地的生态景观设计研究与应用[J].山西建筑,2014,(29):227-227,228.

[3]王洪海.采矿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可持续景观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34):1369.

[4]李瑞琪,王琴.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景观设计初探--以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为例[J].现代园艺,2016,(23):139-141.

[5]葛书红,王向荣.煤矿废弃地景观再生规划与设计策略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4):45-53.

第3篇

关键词:生态设计;园林景观;设计

Abstract: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in landscape design requirement stylist to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the ecological factors to consider. This requires landscape design must be fully thought to people and landscape harmonious unification, it shows the landscape of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ecological design;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诉求愈加强烈。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已经走出了单纯设计图纸的桎梏,而是在设计时,体现出对生态发展、物质能源、环境维护等多方面的考虑。甚至有的时候,设计师把追求生态的和谐统一放在了园林设计的首位。

1生态设计理论发展变革

生态设计理论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涉及环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水文生态学等、植物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知识。现代生态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使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获得了长足进步,并且对大范围景观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应该注意将景观美学同生态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使园林景观具备良好的生态效应。

上世纪70年代前,生态学主要研究物质流和能量流,景观设计着眼点在空间结构,二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这种状况直到80年代,才随着对景观生态要素和功能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才使得二者之间的结合方面的研究快速发展起来[1]。

生态学和园林景观设计间的结合,使得对于景观和土地、生态系统和空间等要素达到了良好的美学效果,形成了景观生态学。此外,景观生态学在对系统进行构建时,无需对外部细节进行全面了解,只需在基本的格局内进行操作即可。这种对于跨领域和整体的研究有效避免了传统都市景观的局限性,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

2生态设计理论和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

2.1生态设计理论的基本要求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对艺术、科学和社会等方面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必须对这些要求全部要考虑到,缺少了任何要素,园林设计方案就缺少了应用的生命力。因此,生态设计理论必须贯穿于园林景观设计的全过程,才能保证良好的设计效果。

从某种意义上讲,设计师的工作已经转变成为帮助人类寻求良好的户外活动空间、合理利用土地或其它自然资源。生态园林设计要求必须体现出对于自然的尊重和维护,这是现代生态设计理论中的基本要求。特别是景观设计和人必须体现出和谐统一、相互协调、相互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人必须成为生态环境的一部分,而不能作为自然的对立者而存在。

2.2生态设计理论和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

生态景观设计不能简单的归结在“设计”或“自然”上面,而应该注意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完美的设计师,应该摒弃硬性的设计,追求充分挖掘自然的潜力,并且根据环境的条件来改变设计方案,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比如,在设计时,设计师应该充分利用环境的现有材料和条件,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尊重环境原本的意境。

一般情况下,在园林景观设计时,设计师只要采用了一种或几种生态设计方案,所设计的作品都可被称为生态景观园林。设计师应该因地制宜,在园林设计时体现出自身的生态理念,如,有的设计师希望在园林内实现雨水的循环再利用,有的设计师喜欢实现园林内的“零污染”排放等,这些都能体现出设计师对于生态理念的追求[2]。

2.3人与生态园林景观间的关系

目前,在生态园林设计领域,存在一种错误的看法,就是认为在园林内种植大量的绿色植物就是园林生态的体现。殊不知,这些植物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进行维持,这同生态设计理念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设计师在设计时,应该尽量尊重园林所在环境的当地物种的地位,尽量减少引进外地物种。从生态学角度上看,当地物种经历了万万年的演变历程,其对自然的功效是外地物种所无法比拟的。并且,本地物种对自然的需求是比较小的,且能够与周围环境达到完美的协调统一。因此,设计师应在园林内营造一个可以循环再生的生态系统,大至一片森林、一片水域、一片湿地,小至一个池塘、一条小溪,都可以被塑造成一个生态系统。其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整个系统内的能量流、物质等实现动态的平衡,同时还应和周围的生态系统保持良好的互动联系[3]。

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的目的是满足人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特别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这种需求尤其显得更为强烈。由于人的影响和活动始终贯穿于园林设计的全过程,使得人的活动时间、物质要求和精神需求等,都不同程度的对园林景观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如,在对城市风景区进行土地整体规划布局时,应该首先保护规划区内的生态林地、历史遗迹等。同时,对土地资源结构进行调整,使之符合规划区内的土地模式和类型体系,彰显风景区的自身特色,逐步开发具有旅游价值的土地资源。对规划区内与设计风格不相适应的建筑必须予以拆除或搬迁,并对林地和园地进行改造。此外,还应充分开辟山谷等地形,提供给游客野营的场地。对于社会用地应该尽量集中发展,确保风景游赏用地的需求。

人天性是贴近大自然的,这种对大自然的喜爱又集中体现在了对于各种植物的喜爱。因此,在生态景观园林设计时,必须重视对植物的设计和布局,并且,还要保证景观内所有植物能够获得良好的生长环境。设计师可以凭借植物的生态原理和相生相克的特点,设计景观内的植物群落,保证景观和植物群落能够协调统一,实现植物群落的稳定和有序生长,发挥生物多样性的最大效益。比如,很多设计效果良好的风景区,就是通过将植物群落按照其特点,划分为生态保护区、古建园林区、风景林景区和彩色叶林景区等部分,从而保持了植物群落的节奏变化和色彩层次,实现了景观群落的引人入胜。这对保持景观区的生态效益,实现良好的旅游效果是非常具有必要性的。

3结语

现代生态学设计理论和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日渐重视和回归大自然愿望的不断迫切,生态设计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领域必将得到高度重视。本文介绍了生态设计理论的发展变革,从生态设计理论的基本要求、生态设计理论和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人与生态园林景观间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对如何促进生态设计理论和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进行了探讨,希望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 陈继华. 基于生态学理论的园林景观设计原则探讨[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10

第4篇

本文作者:乔卫芳聂小军工作单位: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

景观生态学的课程特点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景观生态学是现代生态学中内容最丰富、发展最快、影响最广泛的学科之一。它将生态学中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研究与地理学中人地相互作用的研究融为一体,把区域和生态系统研究连接起来,运用地学和生态学的基本方法,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以景观为研究对象,探讨物质流、物种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在地球表层的迁移与转换,研究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景观生态学充分体现了当前环境保护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主旋律,是认识和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的有效途径,在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城乡规划与设计、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利用、景观生态建设等方面具有广阔前景。从目前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水平和研究现状来看,景观生态学课程具有整体观和宏观性强、交叉性和融合性强、实用性和实践性强等特点。1.整体观和宏观性强景观生态学重点研究宏观尺度问题,更多通过分析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功能关系来研究景观的整体属性,在研究和解决宏观综合问题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景观水平上可以将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进行综合,以可持续的景观空间格局研究为中心,探讨人地关系及人类活动方式的调整,研究可持续的、宜人的、生态安全的景观格局及其建设途径,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2]2.交叉性和融合性强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正在发展中的综合叉学科,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汲取了地理学、生态学及其他学科的现有理论,兼有生态学、地理学、环境科学、资源科学、规划管理科学等许多现代大学科群系的多功能特点,同时还与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现代地学信息技术紧密结合,交叉性和融合性非常强,适宜于组织和协调跨学科、多专业的区域生态综合研究,[3]用以解决人们日益关注的人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问题。3.实用性和实践性强景观生态学强调多尺度上空间格局和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以及斑块动态的观点,为解决实际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一个更合理、更有效的概念构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4]同时,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关注现实问题,如优化景观效果、规范人类活动、改善生存环境等,使景观生态学成为解决当前诸多人们日益关注的社会、环境等问题的重要手段。[5]

景观生态学的教学现状

景观生态学源于东欧而兴于西欧北美,如今在德国、英国、波兰、捷克、美国和加拿大等国的高校中均广泛设置了这门专业或课程,其教学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在景观生态学的教学过程中德国比较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除了讲授基础理论和方法,还会以练习与分组辅导课、课题作业、研讨、实习等形式来培养学生对景观生态问题的方法性认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6]英国的大学多将景观生态规划作为一门专业,在教学上通常根据不同的学年分为建筑相关课程、园艺学、土壤学、生态学等,最后一年会进行大型项目的实习和论文写作。美国大学景观生态学课程的授课方式主要是教师讲授与讨论课相结合,同时开设大量的实践作业和练习,而且讨论成绩、实践成绩和考试成绩等都会计入到课程成绩的综合评定中。[7]我国的景观生态学课程最先在林业院校开设,主要讲授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资源保护等;随后许多高校的地理系、生态系、环境系、城市规划系、建筑学系及其相关专业都逐渐开设了景观生态学课程。由于专业开设背景不一,再加上景观生态学的多学科性,使得景观生态学在各个专业中的定位非常模糊,许多院校都是在其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机械地加入景观生态学课程,使得该课程与同专业中的其他课程联系不大,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较差。另外,由于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和教学资源有限,很多院校在景观生态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设置实践教学教学环节,而是单纯按照选定的教材进行课堂理论教学。以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例,由于缺乏必要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景观生态学课程总学时(40个学时)全部安排为课堂理论教学,导致学生无法在实践中学习目前景观生态学中比较常用的野外定位观测、遥感技术和模型模拟等方法,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结合较少。由于选用的教材是周志翔教授针对森林资源类本科专业教学编写的,其教学内容和应用案例多是从林学专业角度谈的,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其他课程联系较少,而且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二是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主要是采用多媒体进行课堂理论教学,尽管有助于提高讲课效率且使抽象的内容情景化,但是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容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对本科阶段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的建议

最近几年,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其研究的前沿性给当前本科阶段相对固定的课程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目前,关于景观生态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研究仍在探索之中,本文在广泛借鉴国内外众多高等院校景观生态学教学改革的基础上,结合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景观生态学课程的开设情况,从几个方面提出建议,旨在完善景观生态学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自觉运用景观生态的理论与方法去分析和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1.结合专业调整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已广泛应用于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生态系统管理、自然保护区规划与管理、城乡土地利用规划等多个领域,其教学内容既要兼顾林学、农学、地理学等学科的共性,同时又要突出专业特色。考虑到本科生的学习能力,景观生态学的本科教学目标应该是在学生现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一门新的学科知识背景以及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观点和方法,[8]因此,其教学内容不宜过于庞大而复杂,以免学生出现厌学心理。近十年来,由于景观生态的广泛适用性和良好的应用前景,国际上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发展迅速,国内也接连出版了大量景观生态学的文章和专著,提出了许多前沿性的研究问题和新的理论。因此,景观生态学的教学内容要跟上学科的发展变化,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景观生态学的最新理论及发展动态。针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培养特点,在景观生态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讲授景观生态学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外,还要注意吸取国内外最新的景观生态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不断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特别是增加一些景观生态学在资源开发和城乡规划等方面的应用及案例分析,以增强学生对景观生态学应用性的认识,达到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的目的。2.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景观生态学既是一门理论性课程,也是一门应用型较强的学科,[9]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单纯的理论教学不能使学生对景观生态学中的抽象概念和理论产生直观、感性的了解,无法让知识得到巩固,而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不仅可以增强景观生态学教学的直观性和学生的参与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考虑到景观生态学在应用实践上的综合性,其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予以区别对待,关键是引导学生如何将景观生态研究与他们的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以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例,可以充分利用学院实验室条件开设实验课,让学生对景观数据的采集、景观指数的计算及分析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可以适当安排景观生态实习,如调查和分析校园或城市的景观结构单元,以培养学生辨识景观空间格局的能力,使学生对课本上的抽象概念产生直观、感性的了解,真正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学会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3.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采取适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一个需要长期、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过程。教师要与时俱进,探索出一套适合课程特点、授课对象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首先,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手段显然已经跟不上现代教育的发展形势,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则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用清晰的画面、图表和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全方位地传递各种知识和信息。例如,教学中采用景观照片和遥感影像能够直观地展现景观的空间形态特征。其次,景观生态学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强化案例教学,用贴近专业、贴近实际的案例将景观生态学中的理论直观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景观生态学在教学上可以尝试双语教学和网络教学,既有利于把握景观生态学的前沿又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学方法的融合创新。

第5篇

不过有趣的是,比较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研究凤毛麟角,或者在比较时语焉不详。许多学者对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异同的认识较为混乱,甚至是将两者混为一谈。总结起来,对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关系的认识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搁置它们的异同,将其视为漠不相关的两个领域。

第二种是认为两者本质上同一,如徐恒醇的《生态美学》,以属于环境美学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与城市景观为本体,还有国内学者提出了“生态环境美”、“生态环境美学”等术语。第三种是环境美学或生态美学优于对方,如前国际美学学会副会长约尔艾滋恩认为环境美学还是人类中心主义,不如生态美学总是关心自然。贾森希姆斯《生态学新?式的美学意蕴》认为,环境美学只承认静态、平衡的自然,生态美学却接纳自然系统中动态、侵扰、非平衡的自然。曾繁仁认为,生态比环境具有更积极的意义。第四种是环境美学或生态美学将对方纳入自己的?畴之内。如环境美学家卡尔松、柏林特视生态美学为环境美学的组成部分。

所以厘清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异同,确定各自的性质、基础,有助于推动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发展,同时让这两门新兴的美学学科互相促进,共同繁荣,丰富和完善美学,并对保护生态与改善环境有所助益。

一、生态:一个审美维度

随着20世纪科学生态学的发展,“生态系统”、“人类生态学”等概念不断被提出,人们意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生态的平衡和其他物种的生存,于是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与生态美学应运而生。生态美学的思想来源,有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莱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呼吁保护各种生物的生存、阿伦奈斯的深层生态学等。而中国的生态美学研究,主要是结合西方的生态美学思想与中国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反思生态形式严峻的当代社会,建立生态美学的学科架构。

关于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陈望衡在其著作《环境美学》中指出:“准确来说,生态并不是美学?畴,但是它可以成为审美的一种视角,当它成为审美的视角时,生态就成为美的重要前提了。”生态是处理人与然关系的一个维度,生态美学是帮助人思考如何与自然共同繁荣、和谐相处,改变了以往人征服、改造自然为我所用的美学观念。

曾繁仁对生态美学性质认识的变化,也经历了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在其前期的《生态美学研究的难点与当下的探索》与《试论生态美学》中,他认为生态美学是“审美关系”、“审美观”、“审美状态”,生态含有视野的意思。后来他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直接承认了生态美学不是一门新兴学科,而是“美学学科在当前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发展、新视角、新延伸、新立场”。张华在《生态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建构》中也认为,生态美学是“以人与自然整体和谐关系为原则的哲学思想与价值观念”。2005年山东大学文艺研究中心举办了“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美学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也承认了生态是一种视野。

把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作为美学的一种维度,正如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社会性、实践主义美学的实践性,都是为美学提供一种维度和视域。生态维度使美学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生态的平衡,使审美在关注形式、精神的同时,不能破坏生态和自然。它改变了审美的眼光和标准——一件艺术品如果破坏了生态,即使形式再优美,也不能引起美感。正如美学的社会性维度,决定了艺术品如果严重地违反了伦理道德,则不能引起美感。因此生态美学侧重的是审美理想与生态原则的统一。

生态也是环境美学最重要的维度:“环境美学哲学基础的第一位应该是生态。”由于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环,如果不尊重生态规律,一味将人的需求、利益凌驾于生态之上,只会造成灾难性后果。因此环境离不开生态系统。以人的意志来破坏生态,就无审美可言。青山绿水变为穷山恶水,大部分物种灭绝后的寂静春天,即使琼楼玉宇、红砖碧瓦、亭台楼榭造型再富有诗情画意,高楼大厦再宏伟,也谈不上环境美。

生态美学还给艺术带来新的视域,产生了生态批评、生态文学、生态音乐、生态舞蹈。1978年美国学者威廉克鲁尔特发表了《文学与生态学:生态文学批评的实验》,首次提出“生态批评”的概念,以生态的视野展开文学批评,呼吁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批评以描写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作品为批评对象,继社会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原型批评、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之后,成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形态。生态音乐之一的具象音乐,直接取自于蛙鸣、鸟啼等自然的声响,加以合成,反映艺术家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原生态”音乐、舞蹈也是方兴未艾。

二、环境:一种审美对象

在环境日益受到重视的现代社会,环境美学蓬勃发展。环境成为继艺术之后的重要审美对象,大大地拓展了美学的疆域。而环境包含了自然景观与农业景观、城市景观,涵括了人所有的活动场所。不过环境不是外在于人的对象。环境美学家约瑟帕玛认为环境既是人所观察的对象,又是围绕着人、让人在其中活动的场所。“环境可被视为这样一个场所:观察者在其中活动,选择他的场所和喜好的地点。”柏林特则更为深邃地看到环境与人的不可分离,环境是生存着的人感知周围的世界而形成,没有人就没有环境。但是又不能将环境客观化,视为外在于人的物质。

环境美学给传统美学带来很大的改变,它彻底扬弃了主客二分与人类中心主义,审美方式由静观式转

变为介入式,审美感官超越了视觉与听觉的局限,扩展为嗅觉、味觉、触觉等人身上所有知觉,归根究底在于环境美学的审美对象发生了变化。

环境美学的景观,正如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作品一样,成为审美对象。文学由文字构成,音乐由音符组合,美术由线条、结构、颜色光影构成,舞蹈由肢体语言呈现,环境美学的审美对象是由自然环境与人的审美理想构成。环境美学极大地拓展了美学的疆域,国外环境美学的三名主将瑟帕玛、卡尔松、柏林特分别有侧重地研究了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城市景观。

自然景观是“自然创化与自然人化共同的产物” 。自然的创化有浩瀚星际、蓝天白云等天象景观,有巍峨山脉、奔腾江海、大漠草原等大地景观,花鸟鱼虫等动植物在自然中生存繁衍,四时交替、风雨雷电、寒雪冰霜等自然规律运行其中。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即是对自然景观的赞叹。

农业景观是自然与人工一同创造的景观。卡尔松在其《环境美学》提到了北美的传统农业景观和新农业景观。陈望衡既有深层次的理论分析又有诗情画意的阐述,全面地概括了农业景观分别有农作物、农业劳作、农民们生活的场所、农民们田园诗般的生活方式。无疑后者的理论更适合于建立中国当代的农业景观。

城市化进程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城市景观是环境美学最重要的审美对象。柏林特是较早开展城市景观美研究的学者,他呼吁建立人性化的城市,在城市规划中,审美性与功能性一样重要,并从广场、喷泉、自然与生活的声音等方面探讨如何建设城市景观。

由此可见,与传统美学中的艺术不一样,环境这个审美对象不只是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更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与生活的质量。环境美学思索如何改善人所生存的环境,在探索环境伦理、环境审美之余,还注重结合建筑、园林、规划等应用性学科,指导或亲自参与环境改造、景观创造活动的实践。如哈佛大学米歇尔柯南的《穿越岩石景观——贝尔纳拉絮斯的景观言说方式》,从构思到营建,详尽地研究了景观设计家拉絮斯改造喀桑采石场为高速路段景观的全过程。美国当代艺术家兼环境工程师帕特丽夏约翰松设计了许多的景观,有达拉斯的泻湖游乐公园、旧金山的濒危物种园、肯尼亚的内罗毕河公园、巴西的亚马逊热带雨林公园等。

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另一个区别是其人文性。人不可能完全遵从自然的生态,还要根据需要以及人文精神来创造家园。“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环境美学的景观需要人根据文化内涵与审美理想来参与、创造,有着人的审美和文化需求。自然景观的欣赏,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时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摆脱对自然的膜拜与恐惧,对自然有一定的认识、能利用自然之后。而自然审美意识、情趣的发展,对欣赏自然景观也至关重要,如中国的山水文学、山水画对山水审美的推动,西方“如画”观对自然风景审美的推动等。现代西方欣赏自然景观的盛行,正是由于对工业化漠视、破坏自然的批判的兴起。农业景观与城市景观就更是关系到人的生存与生活,渗透着人文性。柏林特一直坚持环境美学的人文性,人生活在文化的环境中。“任何关于环境美学的讨论也必然具有我所称的文化美学。”

三、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相互依存

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有着本质的区别,生态美学为美学与艺术提供关注生态的新维度,环境美学侧重于将环境作为审美对象进行欣赏、创造,具有应用操作性。相对于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以人文性作为其核心原则。但是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环境美学离不开生态美学,因为环境美学必须要以生态为其准则,人文性与生态性都不可或缺;而生态美学的审美维度要落到实处,最终是通过环境美学的景观来表现其生态观。

正如上文所说,环境美学离不开生态维度。因为生态性重视维持生态平衡,人的文化生产活动,以及创造农业景观、城市景观,都是建立在自然生态之上,不能违反生态性。当代的重要环境美学家分别从环境美学的学科?畴与发展历史、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环境的概念、景观的创造几个方面,阐明了环境美学的生态基础。

约瑟帕玛直接承认他的环境美学理论得益于生态美学家利?波德的《沙乡年鉴》。他认为环境美学属于环境哲学的一部分,而环境哲学的所有工作都可置于环境伦理实际即是生态伦理的?围内,生态伦理“最重要的问题是生活在当今的人们是否有权利为了自己的利益无限度地开采现存的自然资源而为后代留下无法摆脱的污染”。环境美学必须以生态伦理为准则。他在回顾环境美学的发展时着重于其与生态的关系,认为如果没有生态维度,环境美学就还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学:“现代环境美学是从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的……对生态的强调把当今的环境美学从早先有100年历史的德国版本中区分出来。”

柏林特在《环境美学》中思考何谓“环境”的时候,认为在摈弃身心二元论的环境概念方面,“生态学的环境论带来深刻的变革……随着人们的环境意识越来越迫切,生态学的理论逐渐被认同”。“环境”是以生态为准则,在现代的环境理论与环境美学里是不言而喻的。卡尔松在分析日本的园林景观时,指出其是人工地创造出自然的本质。在分析农业景观时,他侧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不被破坏,“是生命的生物过程”。陈望衡也指出:“环境美学是生态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统一。”卡尔松还特地提出了“丑东西”的论点,认为胡乱?弃的垃圾、报废的汽车、条形的矿山由于其对生态的破坏是“丑东西”。

与此同时,由于生态是一种维度,不能成为一种审美对象,所以只说自然美、环境美,而不是生态美。这样生态美学在审美本体、实践应用方面遇上了障碍。西方的约瑟帕玛、卡尔松等一众美学家由生态美学转至环境美学,生态美学比起环境美学的研究要逊色得多,就是这个缘故。如果说环境美学无视生态美学,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生态美学无视环境美学,将会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生态美学在对生态、自然的促进上,最终还是需要通过环境美学的本体——景观呈现出来。虽然说生态美学涵括生态文学、生态音乐等艺术,以此促使、推动生态观的发展与普及,但是落到实处的保护生态,却是环境美学的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城市景观。

第6篇

关键词:景观美学;审美文化;自律;他律

一、当代文化视野中的景观美学

新一轮自然美学的讨论正在展开。有学者认为新的自然美学理论框架中,应该以生态美学为体,景观美学为象,环境美学为用。⑴笔者以为此三者的分野并不是那样截然清晰的,生态、景观、环境本来就是浑然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他们共同营造起人类生存的外部空间。相比之下,景观是最直观和具象化的。景观美学中需要面对具体的土地和人的关系,而通常意义上的景观美学研究对象其实绝大多数都是“人化的自然”,甚至就是“人造的自然”,是人和自然相互协调的产物。无论是中国古代“虽由人造,宛自天开”的古典园林,还是西方20世纪以来专业景观设计师描绘在图纸上构筑在现实中的“诗意栖居地”,其实都体现了这一理念。而支撑这一理念的是基于不同哲学基础的生态观和环境观。在现实中,我们并不可能直接领略到什么抽象的生态观和环境观,往往是面对一个具体的景观(可以是自然景观也可以是人造景观或人文景观),在赏游观看的经历中去逐步体会它的生态和环境的情况。这一点对于自然景观尚易理解,其实人造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生态和环境除了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意义以外,融会在其间的文化传统的积淀和地域文化的内涵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生态和环境的价值。WWW.133229.coM我们不妨以景观美学为体,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构成两翼,构成所谓“一体两翼”式的自然美学理论框架,这个“体”不是本体的“体”,而是一个具象化的存在,而生态观和环境观的两翼是景观赖以存在的抽象化的基础。作为自然美的不同层次,无论是环境、生态,还是景观,它们都具有整齐一律、合乎规律和和谐的形式属性⑵,同时又和人类的日常生活、心灵体验和审美感受密切相关,在逐步克服“人类中心主义”偏见的前提下,如果我们认定景观是一种既定的具体的现象,那么透过现象观察其本质,即体味景观的生态意蕴;评价现象的价值,即衡量景观的环境价值,就成为可能。

无论在《辞海》还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中都没有收入“景观美学”这个词条,在一般的美学理论读物和应用美学理论著述中也少见”景观美学”这个美学分支。根据1996年出版的《社会科学学科大全》所收录的词条“景观美学”所表叙:我国学者陶济在《新美术》1984年第4期著文《景观美学刍议》,最早对景观美学进行了系统论述⑶。1985年陶济先生又在《天津社会科学》杂志上撰文《景观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进一步明确了景观美学的研究范围。但是此后,景观美学的研究虽有一定拓展,但相对于其他艺术部门美学而言,无论是发表的论文还是出版的专著都乏善可陈。进入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国外景观设计思想的大量引进和新世纪之初景观设计师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认定为我国的新职业之一,在建筑理论、园林设计和环境科学等学科领域都有基于专业视角的对景观美学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如吴家骅著《景观形态学:景观美学比较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等著述。而在美学文艺学界,伴随着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与后工业时代人类生存问题的热烈讨论和逐步展开,景观美学、环境美学等概念也活跃在人文学术的视野中,成为美学文论界关注的话题。据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得知,目前国内为数有限的一些专著使用了“景观美学”或“景观美”这个名称,如王长俊著《景观美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王旭晓编著《造化钟神秀:景观美》(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年版)以及杜卫在《美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中有关景观美育的论述等。此外,在时尚旅游杂志等大众传媒领域,审美意义上的“景观”一词也频繁见诸版面,如《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在2005年和2006年分别推出了“选美中国”特辑和“景观大道”珍藏版,对于景观文化和景观审美的关注可谓偏好有加。另外,在业内人士主持的专业网站如景观中国()、中国景观建筑网(lbbs.com)、网易园林(http://co.163.com/index_yl.htm)、中国建筑艺术网(.cn/cn)、中国园林网()、abbs建筑论坛(.cn/bbs)等网站上经常有关于景观美学的思考与认识,甚至还出现了类似“建筑评论”、“建筑随笔”的“景观评论”、“景观随笔”等景观艺术的批评文体。

但是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可以发现,面对“景观”一词,真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有时“景观”一词的使用几近随意。其实在文化学、社会学、旅游学、林学、地理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建筑学、景观设计学等学科都有一套出于本学科知识谱系的对于“景观”的认知话语,而在美学文艺学领域,常见的做法是往往将“景”和“观”拆开来理解,犹如中国古典文论中将“情”和“景”拆开来作一种二元对立统一式的理解一样,其实这是一种带惯性的文论思维模式,容易拘于字面意义的限定而忽略其更深层次的人居文化内涵,从而将景观美学的研究对象和旅游美学混淆起来。严格意义上的“景观”一词,其实是一个外来词汇。我们可以从英语、日译汉语和汉语三个语境来梳理一番,在英语中,“landscape(景观)”的古英语形式如landscipe、landskipe、landscaef等和其古日尔曼语系的同源词如古高地德语lantscaf、古挪威语landskapr、中古荷兰语landscap等表示的含义是接近的,都与土地乡间地域地区或区域等相关,而与自然风景或景色无关。在汉语中,作为最为流行landscape的译名“景观”,其词义也是非常暧昧和复杂的。据认为,景观这个日语汉字词汇是由日本植物学者三好学博士于明治35年(公元1902年)前后作为对德语“landschaft”的译语而创造的,最初作为“植物景”的含义得以广泛使用,后来被陆续引入地理学和都市社会学领域。而中国学者的著作中首次出现“景观”一词,是在1930年由中国景观学科的先驱陈植先生在其著作《观赏树木》的参考书目日文部分列有三好学的《日文植物景观》。后来陈植先生在1935年出版的《造园学概论》中有两处使用了“景观”的词汇。其时的景观一词已有“景色”、“景致”和“景物”等意思⑷。而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的景观学(简称la学科)概念时,是有其特定的内涵。这里需要提及到“景观学”的概念,所谓景观学(landscapestudies)是一门建立在景观规划与设计学科基础上,以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总目标,以环境、生态、地理、农、林、心理、社会、游憩、哲学、艺术等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为基础,以规划设计为核心,面向人类聚居环境创造建设、保护管理和人文建设的学科专业,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化背景下产生的新型综合性的现代学科⑸。自100多年前在国际上出现第一个独立的景观规划与设计专业(landscapearchitecture)以来,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等都逐渐建立起成熟的景观教育体系,成立了景观教育(师)组织,负责制订统一的教育标准和评估办法,有专门的评估机构,并形成了一批有代表性和有影响力的国际景观教育组织。我国引进景观学科和景观教育体系只是最近10多年的事。而引进国门不久的景观学科理论和传统的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理论在“正名”的问题上也一直存在着分歧。在此,我们无意把景观美学概念狭隘地理解为景观学美学,但我们也不能无视景观规划设计在中国当代城市建设中方兴未艾的现实。现代景观设计已逐渐成为城市建设,城乡协调发展和保护自然生态的新的重要环保手段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景观美学的研究重心不宜过于宽泛,把山岳河流湖泊草原湿地的审美研究悉数收入囊中,也不能只是停留在主要研究体现士大夫审美趣味或中世纪贵族鉴赏心态的古典园林的层面上,而应该更多的关注现当代各类景观建筑实物和城市化进程中各类景观设计、景观规划思想的美学品格。随着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深入,景观学科和景观教育体系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会有越来越多的景观建筑点缀我们的生活,它们在协调土地和人的关系,营造和谐诗意的人居空间中发挥积极作用,对此我们应该运用美学的眼光给予认真研究。可以说,景观美学是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的具象化和人居化,是建筑美学的延伸和拓展。预期在不远的将来,和人居环境与城市建设密切相关的景观美学研究完全可以成为和建筑美学、影视美学、工艺设计美学并列的重要艺术部门美学分支。

二、正确处理景观美学理论建构与其他相关学科建设的关系

中国的景观美学从诞生之初起除了概念定义上的语焉不详和学科归属上的困惑之外,还因为景观科学本身就是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和传统的园林美学,建筑美学以及旅游美学、生态环境美学和地理科学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正确处理好景观美学理论建构过程中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问题就显得尤为必要。

首先是与古典园林美学的关系问题。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有历史悠久的造园技巧与艺术,而且在十七、十八世纪中国、日本与英、法等国的造园艺术有过较为频繁和密切的交流与影响。⑹面对丰厚的中外古典园林艺术的遗产和东西方园林艺术的交流历史,今天的景观美学研究具有广阔的继承和开拓的空间。一方面,可以从传统的造园理念,特别是古典园林美学中的自然观上获得启迪。如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中强调“师法自然”,讲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⑺;日本园林更加抽象和写意,尤其是“枯山水”更专注于所谓永恒;法国园林受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大陆理性主义哲学影响,推崇艺术高于自然,人工美高于自然美,讲究条理与比例、主从与秩序;英国自然风景园林受培根和洛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美学启发,认为美是一种感性经验,排斥人为之物,强调保持自然的形态,肯特甚至认为“自然讨厌直线”⑻。但由于过于排斥人工痕迹,因之细部也较为粗糙,园林空间也略显空洞与单调,以致于钱伯斯曾批评它“与普通的旷野几无区别,完全粗俗地抄袭自然”⑼。以上古典园林中的自然观,无论是强调师法自然,还是高于自然,其本质都是强调对“自然”的处理,差异之处,仅在于艺术处理手法的侧重点不同,从而造就了风格迥异的园林艺术形态,这对于现代景观的设计与规划的美学思考无疑是值得珍视并继承的历史的观念与实践。另一方面,现代园林景观还需要在扬弃古典园林自然观的基础上,不断有新的开拓。这种拓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由“摹仿”自然,向生态自然拓展。如美国宾州大学园林学教授迈克·哈格(lanmcharg)早在1965年就在其经典名著《设计结合自然》(designwithnature)中,就提出了综合性的生态规划思想;另一个拓展,是静态自然向动态自然的拓展,即现代景观设计,开始将景观作为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设计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自然的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画景色。有意识接纳相关自然因素的介入,力图将自然的演变和发展的进程,纳入到开放的景观美学的体系之中。典型的例子如20世纪90年代荷兰的west8景观设计事务所设计的鹿特丹海堰旁的贝壳景观工程。此外,现代景观在功能定位上,也不同于古典园林以宫廷贵族和少数文人士大夫为主要服务对象,主要的功能只是围绕他们的日常活动和心理需求展开,而是更多考虑大众的多元需求和开放式空间中的种种行为现象,充分运用环境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学科方法来为大众“量身定做”现代园林景观。总之,现代景观美学在全面吸收与继承古典园林美学成就的基础上,更加开放与自由,艺术手法亦有很大的创新。

其次是与建筑美学的关系问题。这里首先涉及到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区别问题。在米歇尔·柯南看来,“通过景观作品实现的意图,在景观再美化的阶段显现自身。此时,创造者和大自然的结合更像是一种对话而不是一种先在的造型律令。与艺术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景观创造是长久的、一系列的交流过程,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却被艺术家们自己忽略了:建筑基于对人类意志自由的肯定,它确定了空间对时间的优先权。景观设计艺术通过自然意志与人类创造性想象之间的重新对话,对现有的场所进行重塑。在不断显现出来的变动中,自然总是会打上人类曾在此生活过、参观过和工作过的新烙印”⑽。当我们不断感叹建筑文化对人类的生存空间和历史风貌的巨大改观时,不妨静下心来反思一下文艺复兴以来主宰着建筑设计和园林与景观设计的、片面追求艺术作品的统一性的经典思维方式,反思一下欧洲传统的艺术观,即认为高尚的艺术品味标准是由上层社会来决定的习惯思维。新时代的景观设计在相当程度上要实现一种建筑文化领域中很难实现的突围,这种景观美学将不拘泥于特定的等级品味,而是向不同使用人群诉说;其美学价值也必须通过使用者的互动来实现。这种景观美学理念下的创作视角会兼顾不同人群的兴趣。这一景观美学的创作视角和思维方式符合当今全球化和多文化社会的需要,将对全世界范围内关注当代社会中自然观的文化多样性的人们有重大的启发。此外,和建筑评论不同,景观评论的所有诗意源于生物与能量的动态运作,即与自然的诗意交融,这种动态活动将超越一切人类艺术或工程创造的界限。如当代中国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景观美学问题就值得充分重视,如何创造性地表现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景观设计的独创性和与场所的对话性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若干施展景观艺术才华的舞台。新的景观思维方式与当代中国问题的结合,可以预期产生中国特色的当代景观美学。

此外,在景观美学理论建构中辨析和处理好与旅游美学、生态环境美学和地理科学的关系,加强对国外景观文化和景观设计思想的译介和消化吸收,都是促进中国本土景观美学思想逐步走向成熟的有效方式。

三、景观美学的基本原则与和谐社会的城市文化建设

景观美学的理论建构中应该始终体现功能性、艺术性和生态性相统一的原则。这既是从景观设计与规划艺术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提出的要求,也是适应了当今城市化进程中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需要。

(一)功能性原则。毫无疑问,景观设计与规划,首先是科学,然后才是艺术,美学。在充分尊重科学规律的前提下,我们必须指出景观美学中功能性因素的重要性。从规划设计的角度来看,评价景观设计的优劣,不单单在于环境好看与否,更重要的是其是否首先解决了功能的问题,是否形成了适宜的场所感,使用上是否方便舒适,与周围环境是否和谐,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否合理等。景观规划的使用功能存在于各类景观设施自身,它直接向人提供便利、安全、保护、信息等服务。它是景观设计外在的、首先为人感知的因素,因此也是第一功能⑾.。有时我们往往过于偏重景观形式的新异怪诞、色彩的眩目夸张和某些象征意义含混的符号构成,而忽略了其技术含量和对功能的合理诠释;人们容易把某种充满了人文主义关怀甚至不无浪漫、理想主义的设计理念寄托在形式之上,而忽略了功能的完美和景观对人的良好服务才是美的真正源头。事实上,形式也只有和功能密切结合,才具有理性的根基。城市景观的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美学价值,也只有在功能与形式的相互协调中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二)艺术性原则。卡尔普纳认为,艺术不能提供任何知识层面的意义(intellectualmeaning),艺术只以美为对象⑿。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对景观规划的美学评价,景观设计的艺术性因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至于附着在景观规划之上的时代精神民族风格和文化特色,往往蕴涵在我们对形式—观念提出的新的解读之中,而不是我们追求的唯一目标,更不能用替代景观规划设计的权利意志,先入为主的所谓某某文化的特征、风格、功能来束缚甚至窒息了富于想象和创造力的景观设计。如期不然,往往会导致设计的呆板和思维的僵化,所创造出来的景观可能是既流于形式的空洞化又缺乏精神蕴涵的败笔。如在有“中国角”之称的武汉南岸嘴地区的景观规划的招标方案的评审中就体现出这一原则。武汉南岸嘴地区位于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北邻汉口,东望武昌,南枕龟山,西接月湖,作为武汉山轴水系的交点,是武汉特大城市自然景观的中心。为了将南岸嘴地区建设成为具有鲜明滨水特色的市民文化活动中心、旅游观光中心和城市景观中心,塑造武汉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标志性景观,武汉市邀请了荷兰、澳大利亚、日本、德国、香港和内地等9家海内外知名的景观设计机构的参与规划竞赛,并对提交的11个创意方案进行了两轮评审。在这些方案中,有两个选用了塔的造型,两个用了“白云黄鹤”造型,但效果均不尽如人意。在这些古典的塔式、白云黄鹤式、黄鹤展翅式、万众一心式的造型中无一例外地都被贴上了诸如历史、传统、楚文化、时代精神等标签,而这种将传统文化泛化成一种大众文化的叫嚣工具的做法,则直接导致了传统文化在作为“卖点”和炫耀的存在中消失了原有的深刻内涵。虽然任何一个景观设计,尤其是城市的文化景观设计,必然要涉及特定城市的历史文脉、地理环境以及人文风俗等要素,但一味固守这些原则的定律,无疑会扼杀艺术的创意和美学的精神。一个真正优秀的景观设计,要体现出继承传统和尊重文化内涵的品位并非简单机械套用传统的躯壳那样肤浅。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有机体制本身作为一个总体有自己的各种前提,而它向总体的发展过程就在于: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⒀”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景观设计与规划,各种文化传统和地域文化都可以作为要素“从属于自己”,而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创造、更新、发掘出新的艺术意蕴也正是景观设计与规划美学走向成熟和深刻的必由之路。

(三)生态性原则。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城市景观规划中一个焦点问题。在景观设计中,环保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亲和及绿化等方面。西方的绿色研究(greenstudies)提倡市内的绿色景观与室外的自然融合,内外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也成为景观的一部分;而景观,则是对自然的改善和提升。如贝聿铭先生的设计的许多景观都是没有基座的,与地面直接接触,好象建筑物是从地面直接“生长”出来的。这些生态景观设计正如布鲁诺・赛维所描叙的那样,景观规划“一方面将取代拥挤的、污染严重的、混乱的、充满凶杀的城市,另一方面也将代替荒凉的、未开化的山林。⒁”它带给人的不是一时的视觉刺激,而是长久的精神愉悦,具有持续不断富于创造性的审美体验。与此同时,景观设计的生态性原则还应该体现在节约上。现代建筑对能源的巨大消耗以及对生态平衡的破坏所引发的生态问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了景观建筑中某些富于象征意味的视觉形象,在看似简洁、明快的景观造型背后,往往要付出比传统的繁文缛节式的造型更加昂贵的代价。英国人hackett曾指出:“在针对景观规划这样大面积地区的规划领域,日益注重对生态学基础的需要是一件令人鼓舞的事实,但接受生态学原则是一回事,而将其付诸实践又是一回事。⒂”在当今中国城市化与城市化扩张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如何突破传统的城市扩张模式和规划编制方法的诸多弊端,如何协调在迅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景观设计与规划与日益脆弱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此,俞孔坚博士的“反规划”思想值得重视,其对于国际上曾经风靡一时的“城市美化运动”和中国当代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于小农意识和“暴发户“心理所走入的某些景观设计与规划的歧途都有较为清醒和深刻的反思。提出了一整套建立土地与人居相互融洽,努力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景观规划的思路。⒃

此外,设计适度性原则、文化传承性原则、地域化原则等也均是在当代审美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城市文化建设实践的有机体中多层次、多方位、动态地提升景观美学的理论建构水平和现实审美价值的题中之意。在对美的本质认识上,当我们已经开始突破传统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的禁锢,强调美是生成的,不是现成的。同样对于景观美学的认识也应该是开放的和不断拓展的,景观美学的理论建构将在进一步明确自身的逻辑起点,广泛吸纳和综合相关学科知识视野和思维方法的基础上,伴随着城市文明建设的步伐不断丰富与完善。

参考文献:

⑴刘成纪.生态学时代的新自然美学[n].光明日报2005-2-8.理论周刊

⑵彭富春.哲学美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26-128.

⑶高放等.社会科学学科大全[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63

⑷以上有关“景观”的词源学考察,可以参看:林广思.景观词义的演变与辨析(1)(2)[j].中国园林.2006.(6)(7)

⑸.cn/la2005/index.htm.首届国际景观教育大会网站“会议宗旨”中关于景观学的界定。

⑹童寯.造园史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1

⑺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⑻[日]针之谷钟吉著邹洪灿译.西方造园变迁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⑼陈志华.外国造园艺术[m].台北:明文书局.1995.

⑽[法]米歇尔·柯南著.赵红梅李悦盈译.穿越岩石景观—贝尔纳·拉絮斯的景观言说方式[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6-19.

⑾刘建平.关于中国城市景观规划的美学沉思[a].项家祥王正平主编.小康社会与都市文化建设[z].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⑿melvinraderandbetrainjessup:artandhumanvalue,1975.prentice_hall.inc.

⒀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35-236

⒁[意]布鲁诺・赛维.现代建筑语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29

第7篇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城市景观;研究

Abstract: the city is a kind of human activity effect is strong landscape, its internal material flow, energy flow and information flow, population flow, very active.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serious disorder the natural evolution of the landscape structure, urban landscape inflation and the natural landscape of the contradictions of shrinking broken increasingly fierce, the urban morphology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ecome urban geography and urban planning research hot spo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landscape ecology view of urban landscape and landscape ecology connotation, the urban landscape overall planning and urban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n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inciple of planning and design for reference, and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ecology research planning design method and way.

Keywords: landscape ecology; urban landscape;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 P9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学随之迅猛发展,成为时代背景。在这样的生态浪潮激荡下,城市景观结构研究成为了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研究的核心内容,传统的城市空间结构着眼于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规划学的脉络而展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观生态学在城市景观领域的研究逐渐兴起,它引起了对描述、解释和规划景观结构的传统方法的重新思考,也为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传统研究和科学交叉提供了新的视角,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景观规划理论原则上的指导,甚至为景观规划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方法论。

一、景观与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分析

景观生态学中景观(Landscape)概念的引入将地理学家采用的表示空间的“水平”分析方法和生态学家使用的表示功能的“垂直”方法结合起来。弗曼(1995)对景观的解释是由相互作用的重复出现的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镶嵌组成的异质区域。它具有空间异质性,是实在的地理实体,即包括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系统整体。

景观生态学是1939年由德国地理学家C.特洛尔提出的,对其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它给生态学带来新的思想和研究方法,由此应运而生的“生态景观”强调重视景观的生态效益、利用绿色景观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等。

城市景观整体规划特征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城市是典型的以人类干扰为主的景观,是一种连续的景观,城市主体的研究以城市地域社会为对象,探讨人类活动与城市的互动关系。

总结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城市景观绿化是对城市公园系统、绿地系统和城郊风景区的规划与管理,城市是其对象与主体。城市景观格局亦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城市景观组分类型中以高密度的人类活动为主体,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性化原则;其次,城市景观组分的空间分布主要受人类有目的的规划、建设、活动的决定性影响;第三,城市景观组分的内涵性重组和外延性扩张行为非常频繁;第四,城市景观组分的镶嵌性分布特征十分突出,相互之间的功能联系一般通过发达交通系统中的能流、物流和人流来实现;最后,城市景观具有生态脆弱性和破碎性,城市景观主要靠人为输入或输出不同性质的能量和物质来协调和维持,变化极快且对人类调控存在高度依赖性,城市功能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都很脆弱,一旦人类活动失调,就很容易导致城市生态衰退。另外,城市交通系统网络将城市切割成许多大小不等的斑块,城市景观要素斑块之间及其与城市外部之间的,与人类活动相关的能量和物质流同速率很高,而城市景观中的“自然”生态过程受阻,提高城市景观生态连通性,就成为维持城市景观生态过程和环境功能的基础。

三、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内容与设计原则

李团胜(1998)认为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内容应该包括环境敏感区的保护规划、绿色空间体系规划以及城市外貌与建筑景观规划。由此总结生态规划主要包括如下内容:收集和调查城市景观生态的基础资料:对城市进行景观生态分析与评价,即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分析城市景观的要素、结构、功能,这是做好景观生态规划的基础性工作;拟定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最后,提出合理城市规划的原则,对城市空间及景观布局进行合理规划。

城市景观是一系列生态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在规划中应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思考和管理,实现优化利用。此外,在城市景观规划中应遵循合理安排城市空间结构,相对集中开敞空间,组织和谐的土地利用,保持和恢复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维护自然斑块之间的联系,以绿色生态空间体系建设为中心的保护环境敏感区等规划原则。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从方法论的角度上看,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是就对景观中一系列的生态进行整合规划,此种整合是在整体和生态设计观念基础上的创造。与柯布西耶“光明城市”的伟大理想不同,整合思想的核心是对现成结构的把握及改良,此种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想不谋而合。

在整合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总目标是改善城市景观结构与功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景观的持续发展。具体有如下目标:①生态稳定性。即维持城市景观的生态平衡,景观的结构功能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②通达性。有效地确保城市生活的方便,各斑块间有廊道共同,交通易于到达。③舒适性。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去创造一种能融合技术与自然于一体的理想环境。④美观性。通过景观规划使景观结构适量有序又富于变化,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并富含文化特征。

五、总结

现代城市景观是文化和自然的载体,它在百年间的历史演进中,承载着民族艺术追求、实用性理念与时尚精神。在突飞猛进的城市设计浪潮,冲击着现代城市的景观设计的迅速发展,它将对未来全球化的城市景观设计的形成和趋势产生重大影响。本文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城市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构建现代城市景观结构生态优化模式,对于指导城市空间结构的改造和重建过程,以及维护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秀珍 肖笃宁著:《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5年 第2期 维普资讯网。

[2] 苏伟忠 杨英宝著:《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

第8篇

关键词:生态理念;园林景观;设计研究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doctrine has become the main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the landscape design, which requires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ecology, but also to take into account landscape design, landscape design, landscape design principles reflect the eco-design philosophy, the science of ecology, but also with the aesthetic taste of the public. The author from the theoretical point of view of ecology,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design theory application status.

Keywords: ecological concept; landscape; design study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类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处发展越来越重要。自从1969年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的问世,将生态学思想理念成功运用到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中。而作为园林景观设计出现的生态学理念, 也使园林景观设计的思维和设计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改变了景观园林的传统和单一形象。使园林景观设计不再停留在花园设计的狭小天地,它开始介入更为广泛的环境设计领域,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理念。并以“设计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把园林景观设计与生态学完美地结合起来,把园林景观的设计要与土地、各种生物、自然气候、生态系统等生态学和空间等要素完美的结合起来,并能达到良好的美学设计效果。使园林景观生态要素和功能结构表现出来。

1生态设计理论的应用研究与现状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景观设计师应注意将生态科学技术和景观美学理论原则相结合起来,规划设计出人与自然生态合一的最佳景观园林作品。而在园林景观设计时,要更多的考虑对生态发展、能源及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影响。同时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要尊重自然发展规律过程,追求生态和人类生活的和谐统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具有生态学理念的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如把各类生态学,包括动植物生态学、水文地理生态学、自然环境生态学、城市与农村田园式生态学等,都在景观设计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随着生态学的发展,园林景观生态学理论逐渐完善,对我国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且对景观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生态设计理论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理论研究

2.1生态设计研究的基本要求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必须体现出对于大自然的尊重和维护,综合考虑园林景观内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要求,选择园林区的最佳方位和发展规模。尊重自然,积极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观。在开发建设前期努力保护原场地的植树与独特景色,建筑形式与环境自然景观相协调,特别是尺度、色彩、形式等,尽量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材料。且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对艺术、科学和社会等三方面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应充分考虑景观园林空间上要与自然的各物种生态习性和环境条件,如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气候方面都有不同变化,合理运用和进行科学的搭配,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相互协调、相互发展、种群稳定的生态式景观园林。因此,把生态设计思想作为景观设计中科学要求的重要部分,必须贯穿于园林景观设计的全过程,才能保证良好的设计效果。

2.2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都必须以尊重自然和建立生态平衡的原则,如在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反应在原有建筑系统的结构、布局形式与人文自然地理风情及江河湖泊水系的协调,并根据生态平衡原理,要充分的保护利用,尊重场地原有的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根据自然生物的区域性;合理利用土壤、植被和其它自然资源;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并以”以人为本”为宗旨的设计思想,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自然自身功能、充分调动人类对自然生态的热爱、充分挖掘自然的潜力,并且根据环境的条件来改变设计方案,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且良性循环发展的自然生态景观园林,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并合理布局、科学生态设计。使景观园林被理性地融合于生态的原则之中。

2.3生态设计思想与园林景观设计的结合及应用发展

2.3.1在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时,不要把重点主要放在设计上面,也不能完全放在自然生态本身上面,而是应该把设计思想与自然现象相结合。作为一个优秀的景观设计师,他寻求的不应是武断的硬性的设计,而是去充分地利用当地自然本身提供的条件潜力来设计。体现出具有自然生态与人类和谐发展的景观设计理念,如充分利用场地上原有的建筑和设施,赋予新的使用功能。在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传统的一些文化特点。

2.3.2

在景观园林设计中应该因地制宜运用当地生长本土植物,尊重场地上的自然再生植被。尊重自然演变和更新的规律,在生态景观园林设计时,必须重视对植物的设计和布局,并且,还要保证景观内所有植物能够获得良好的生长环境。设计师可以凭借植物的生态原理和相生相克的特点,设计景观内的植物群落,保证景观和植物群落能够协调统一,实现植物群落的稳定和有序生长,发挥生物多样性的最大效益。从生态的角度看,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更健康,更有生命力。如是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形成和保持效果的景观,并不是生态学上的真正生态。所以,景观设计师要理解生态的概念,了解生态理论与景观园林设计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如在设计中或者充分利用在原有基址上的自然植被,或者建立一个框架,为自然再生过程提供条件,这也是发挥自然系统能动性的一种体现。从大的尺度来看,一片森林作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一片水域作为一个水域生态系统,一片湿地作为一个湿地生态系统;从小的尺度上看,景观内的一个池塘、一小片树林、一条溪流同样可以被视为生态系统。在对某一尺度上的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所要考虑和实现的目标,是运用生态学原理使各个生态系统内部的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尽可能达到动态平衡,同时与相邻生态系统保持有机的联系。任何尺度意义上的景观,特别是城市景观系统,与其关系最紧密的是人类自身。

2.3.3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发展,其目的就是要满足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且人类的影响和活动始终贯穿于园林景观设计的全过程,使得人的活动空间、时间、物质和精神需求等,都在不同的角度方面对园林景观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如,在对城市风景园林区进行土地整体规划、设计布局时,应该首先想到要保护规划区内的原生态湿地或林地、历史文化或名人遗迹等。同时,以生态学的理念和因地制宜方式对土地资源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调整,使之符合规划设计出新型土地模式和生态类型体系。也可主张运用生态原理营造园林植物群落,强调植物群落功能和景观的统一性,从而形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植物群落,最大程度地实现生物多样性。如在园林风景区的种植规划设计为古建园林景观区、生态保护林景观区、山体彩化色叶林景观区等。彰显出各风景园林区的的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特色,逐步开发出具有旅游价值的与众不同的风景园林区。

3结语

随着人们对生态理念意识增强和对大自然环境生活的向往,大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生活和谐共处发展,是人类追求美好的生存环境,更是二十一世纪园林景观设计师的首要任务。所以现代生态设计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领域必将得到高度重视。因园林景观设计是沟通人与自然的具体途径和手段,所以园林景观设计师要以生态学的设计思想为主导,把生态学设计理念和园林景观设计相融合,并掌握了解生态设计理论的基本要求、生态设计理论、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基本要素。设计出更美的生态式的风景园林蓝图。

参考文献:

[1] 杨一宁. 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园林景观设计研究[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

[2]陈六汀,梁梅.风景园林艺术设计 [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3]符气浩.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 [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4]傅伯杰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第9篇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空间一体化;一体化理论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formation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focus on the space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theory of space structure, the complex system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landscape ecology is the spatial integration of the most important basic theory, these theories in response to globalization tendency to realize the city - region and to achieve its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regional integration; spatial integration; integration theory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在全球范围的延伸和后工业化经济组织的巨大变革,城镇发展的区域化与区域发展的日益城市化,已成为城市――区域空间发展的主体趋势。目前我国己出现若干个规模大小不等的城市群,其中比较成熟的区域主要包括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辽宁中南部地区、环渤海京津唐地区等。

区域一体化既是全球化趋势的国家响应,也是自身战略转型的需要。由国家经济向全球经济的转型,要求地方空间向流动空间转化,要求行政型的空间结构体系向有序的经济型、生态型空间结构体系转变[1],促进空间结构的体系化,即空间一体化。空间一体化不是指空间连片,而是指存在有机联系的空间体系。本文主要从空间的层面研究区域一体化,其理论基础如下:

1 空间结构理论

空间结构理论始于20世纪30至40年代的德国,是在古典区位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总体的、动态的区位理论,是地理学和区域科学的重要理论。该理论主要关注区域空间内所有经济客体形成的空间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区域客体在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规模等级关系及空间功能关系等空间组织结构状况;二是区域客体间的空间相互作用。任何一个区域或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特点的空间结构。完善、协调、与区域自然基础相适应的空间结构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具重要意义。而区域内部群体中的城市彼此都存在着差异,差异是一体化的内在基础。存在差异的一体化,是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无序到有序,从无机到有机,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合理方式。空间结构理论认为,区域空间结构在不断发生演变、始终在进行重组,空间结构永远不是静态的[2]。有影响的空间结构演变理论主要包括佩鲁的增长极理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廉姆逊的倒“U”型理论、弗里德曼的“核心-边缘”理论、陆大道的“点-轴”渐进式扩散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和网络型城市理论等。相应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从微观层面上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关注宏观层面上区域总体经济结构与形态的模式研究。从注重抽象的纯理论研究演变为从总体出发寻求各种经济主体在空间中的最优组合与分异[3]。

2 复杂系统理论

城市系统是人类通过社会经济活动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是一个有组织的复杂系统。城市系统经历着从中制约到协调,再由协调到制约的一系列演化过程,这是一个动态适应的过程[4],也是复杂系统演化的循环发展形式。城市系统与城市结构概念不同,城市系统强调的是城市之间和城市内部要素之间的动态作用,而城市结构则强调的是城市内部要素之间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两者通过城市功能相互作用,即:当城市结构完全满足于城市系统的必要功能时,便可认为城市系统在相对稳定的城市结构中处于一种均衡而有序的状态;而当城市结构不能完全满足于城市系统的功能要求时,城市系统中就会涌现改变城市功能的力量,城市结构走向无序直至新的有序结构的形成。城市的空间结构在演变的过程中也表现出诸多复杂系统的特征。复杂系统具有自适应性,城市问题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都与此相关,因此在空间规划时要应用城市系统的自适应性规律。自适应性规律体现在互动性、共生性和整合性等相关方面,因此一体化的空间发展战略要考虑促进城乡空间功能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主动调整城市系统的组织与结构使之跃迁至新的平衡状态、及通过空间自觉调控与自然演进结合形成高效的空间利用和平衡发展。

3 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交叉的产物,它以认识景观的格局与过程及揭示其相互关系为主要目的,既吸收了地理学中的空间分析方法,又继承了生态学中的整体性思想,为城市规划提供一种新的综合性视角,也为人们了解景观的生态效应,并通空间规划、管理等手段有意识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规划工具。如果说城市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那么城市景观无疑是3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结果的直接体现。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系统整体性原理、尺度性原理、结构镶嵌性原理、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文化性原理、景观演化的人类主导性原理及多重价值原理,其中过程、格局和尺度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一直是景观生态学界研究的核心问题。格局和尺度是有强烈空间性质的概念,过程可以理解为是空间结构演化的过程。由于生态过程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很难定量直接地去研究生态过程的演变特征,往往是通过研究景观格局变化来反映景观生态过程。景观结构即斑块-廊道-基质的组合或空间结构是景观功能流的主要决定因素[5],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景观空间形态分析、景观空间关系分析和景观空间构型分析[6, 7]。

结语

区域一体化是以空间为载体,涵盖了城市及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因此空间一体化的发展策略应当从基础设施一体化、港城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及生态一体化等方面展开。本文的理论研究对于不实现自身战略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修颖.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 理论基础, 动力机制及其实现[J]. 经济地理, 2003,23(004): 445-450.

[2]陈修颖.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理论初探[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19(002): 65-69.

[3]郭腾云, 徐勇, 马国霞, 王志强.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方法的回顾[J]. 地理科学进展, 2009,28(1): 111-118.

[4]谭跃进, 邓宏钟.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 系统工程, 2001,19(005): 1-6.

[5]肖笃宁, 李秀珍. 当代景观生态学的进展和展望[J]. 地理科学, 1997,17(004): 356-364.

[6]王仰麟, 赵一斌, 韩荡. 景观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 概念, 指标与案例 [J]. 地球科学进展, 1999,14(3).

第10篇

关键词:生态理念;园林景观;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类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处发展越来越重要。自从1969年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的问世,将生态学思想理念成功运用到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中。而作为园林景观设计出现的生态学理念, 也使园林景观设计的思维和设计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改变了景观园林的传统和单一形象。使园林景观设计不再停留在花园设计的狭小天地,它开始介入更为广泛的环境设计领域,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理念。并以“设计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把园林景观设计与生态学完美地结合起来,把园林景观的设计要与土地、各种生物、自然气候、生态系统等生态学和空间等要素完美的结合起来,并能达到良好的美学设计效果。使园林景观生态要素和功能结构表现出来。

1生态设计理论的应用研究与现状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景观设计师应注意将生态科学技术和景观美学理论原则相结合起来,规划设计出人与自然生态合一的最佳景观园林作品。而在园林景观设计时,要更多的考虑对生态发展、能源及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影响。同时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要尊重自然发展规律过程,追求生态和人类生活的和谐统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具有生态学理念的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如把各类生态学,包括动植物生态学、水文地理生态学、自然环境生态学、城市与农村田园式生态学等,都在景观设计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随着生态学的发展,园林景观生态学理论逐渐完善,对我国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且对景观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生态设计理论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理论研究

2.1生态设计研究的基本要求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必须体现出对于大自然的尊重和维护,综合考虑园林景观内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要求,选择园林区的最佳方位和发展规模。尊重自然,积极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观。在开发建设前期努力保护原场地的植树与独特景色,建筑形式与环境自然景观相协调,特别是尺度、色彩、形式等,尽量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材料。且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对艺术、科学和社会等三方面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应充分考虑景观园林空间上要与自然的各物种生态习性和环境条件,如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气候方面都有不同变化,合理运用和进行科学的搭配,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相互协调、相互发展、种群稳定的生态式景观园林。因此,把生态设计思想作为景观设计中科学要求的重要部分,必须贯穿于园林景观设计的全过程,才能保证良好的设计效果。

2.2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都必须以尊重自然和建立生态平衡的原则,如在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反应在原有建筑系统的结构、布局形式与人文自然地理风情及江河湖泊水系的协调,并根据生态平衡原理,要充分的保护利用,尊重场地原有的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根据自然生物的区域性;合理利用土壤、植被和其它自然资源;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并以”以人为本”为宗旨的设计思想,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自然自身功能、充分调动人类对自然生态的热爱、充分挖掘自然的潜力,并且根据环境的条件来改变设计方案,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且良性循环发展的自然生态景观园林,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并合理布局、科学生态设计。使景观园林被理性地融合于生态的原则之中。

2.3生态设计思想与园林景观设计的结合及应用发展

2.3.1在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时,不要把重点主要放在设计上面,也不能完全放在自然生态本身上面,而是应该把设计思想与自然现象相结合。作为一个优秀的景观设计师,他寻求的不应是武断的硬性的设计,而是去充分地利用当地自然本身提供的条件潜力来设计。体现出具有自然生态与人类和谐发展的景观设计理念,如充分利用场地上原有的建筑和设施,赋予新的使用功能。在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传统的一些文化特点。

2.3.2

在景观园林设计中应该因地制宜运用当地生长本土植物,尊重场地上的自然再生植被。尊重自然演变和更新的规律,在生态景观园林设计时,必须重视对植物的设计和布局,并且,还要保证景观内所有植物能够获得良好的生长环境。设计师可以凭借植物的生态原理和相生相克的特点,设计景观内的植物群落,保证景观和植物群落能够协调统一,实现植物群落的稳定和有序生长,发挥生物多样性的最大效益。从生态的角度看,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更健康,更有生命力。如是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形成和保持效果的景观,并不是生态学上的真正生态。所以,景观设计师要理解生态的概念,了解生态理论与景观园林设计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如在设计中或者充分利用在原有基址上的自然植被,或者建立一个框架,为自然再生过程提供条件,这也是发挥自然系统能动性的一种体现。从大的尺度来看,一片森林作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一片水域作为一个水域生态系统,一片湿地作为一个湿地生态系统;从小的尺度上看,景观内的一个池塘、一小片树林、一条溪流同样可以被视为生态系统。在对某一尺度上的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所要考虑和实现的目标,是运用生态学原理使各个生态系统内部的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尽可能达到动态平衡,同时与相邻生态系统保持有机的联系。任何尺度意义上的景观,特别是城市景观系统,与其关系最紧密的是人类自身。

2.3.3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发展,其目的就是要满足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且人类的影响和活动始终贯穿于园林景观设计的全过程,使得人的活动空间、时间、物质和精神需求等,都在不同的角度方面对园林景观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如,在对城市风景园林区进行土地整体规划、设计布局时,应该首先想到要保护规划区内的原生态湿地或林地、历史文化或名人遗迹等。同时,以生态学的理念和因地制宜方式对土地资源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调整,使之符合规划设计出新型土地模式和生态类型体系。也可主张运用生态原理营造园林植物群落,强调植物群落功能和景观的统一性,从而形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植物群落,最大程度地实现生物多样性。如在园林风景区的种植规划设计为古建园林景观区、生态保护林景观区、山体彩化色叶林景观区等。彰显出各风景园林区的的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特色,逐步开发出具有旅游价值的与众不同的风景园林区。

3结语

随着人们对生态理念意识增强和对大自然环境生活的向往,大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生活和谐共处发展,是人类追求美好的生存环境,更是二十一世纪园林景观设计师的首要任务。所以现代生态设计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领域必将得到高度重视。因园林景观设计是沟通人与自然的具体途径和手段,所以园林景观设计师要以生态学的设计思想为主导,把生态学设计理念和园林景观设计相融合,并掌握了解生态设计理论的基本要求、生态设计理论、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基本要素。设计出更美的生态式的风景园林蓝图。

参考文献:

[1] 杨一宁. 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园林景观设计研究[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

[2]陈六汀,梁梅.风景园林艺术设计 [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3]符气浩.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 [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第11篇

关键词:有机自然观社会结构景观环境设计风水园林设计运用

Abstract: feng shui thinking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 ideal Feng Shui model many of the factors are the same and garden design ideas, if we can feng shui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modern garden design, you will surely make the garden theoryrose to a new height, will also help them gradually perfected.

Keywords: organic natural view of the use of design  the feng shui social structure Landscape Design garden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风水是中国独特的一种传统文化景观主要指古人在规划、设计、营造建筑空间时通过对各种环境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从而选择出对人生产生活有利的局部小环境。由于受到生产条件等方面的限制风水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某些迷信色彩但究其根本风水的最终目标是追求理想的生存环境其所含的科学、哲学、伦理学等合理的传统文化内核是不容忽视的而且作为一门侧重于环境选择的学问重新审视风水理论对当代环境设计具有特殊的借鉴意义。

1. 传统风水文化本质及生态观

1.1传统风水的文化本质

风水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其中包含着深刻的思维理念,与中国人的行为准

则相一致,其中包含着很多系统的技术和方法。从风水学的应用来看,可以概括

为:我国古代建筑活动的指导原则和营造技术,在我国建筑、选址、规划、设计、

营造中几乎无所不在。其核心内容是天人合一。

风水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精髓可以理解为天人合一,它讲究和谐而不做作。天就是指现实中孕育万物的大自然,人是指我们现实中存在的自然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概念认为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必须和谐协调。

古人按照风水思想在自然环境中寻找适宜居住的地方时总结了的规律。风水

学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去解释,可以说风水学起始于宏观而着眼于微观。

1.2风水的生态观

风水学在技术和思维更深层次的解释上是繁杂的,但是其理论精髓却是

一致的,它在环境生态方面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风水中主要讲究的是气。我们可以将风水中的气作为生态系统功能的统一衡量指标,并将生命有机体和不同层次上的生态系统功能综合地以气来统之。在风水说中则通过辩证气与形的关系,就能把生态功能的问题转化为空间结构的问题来讨论。

风水学的这一点尤其应该引起景观生态学研究领域的重视。关于景观的空间等级分布及景观结构都是属于生态系统一个单体,实质上仍是一种还原和分析途径。

2 .风水学与景观设计

2.1基本取向

现代景观规划的设计师,用过对风、太阳、气候、自然等等变化的把握,对场地进行规划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也是通过对景观环境的改造,为人们建立一个合理,美好的生活空间。两者之间的精神是一致的。

2.2风水与景观

风水和景观在天人合一的思想考虑上是一致的。在对风水与景观的关系

上尚廓在王其亨所著的风水理论中将风水与景观关系做了如下的分析:

1.风水学中的形势以主山、少祖山、祖山为基址背景进行基址的选择,在景观中形成了“山外有山”的多种层次的立体轮廓线,增加了整个规划设计空间的层次感和进深感。

2.风水中以河流、水池为基址前景,在景观中这样的布局形成了开阔平远的

视野,而隔水回望,有生动的波光水影,构成了绚丽的画面。

3.风水中以案山、朝山为基址借景、对景,形成了基址前方远景的构图中心,

在景观的规划之后,使人们的视线有所归宿;两重山峦,起到增加风景层次感和

深度感的作用。

4.风水以水口山为屏挡、为障景。这样的改造方法在景观上使基址内外有所

隔离,形成空间对比,使人进入后有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的效果。

5.作为风水地形补充的人工风水建筑物如牌坊、楼阁、宝塔、桥梁等,以环境的标志物、构图中心、控制点、视线焦点、观赏点或观赏对象的姿态出现,均

具有观赏性和易识别性。风水物的设置与景观设计的考虑是统一的。

6.风水中多植树、种花,保护山上及平地上的风水林,保护村头古树,形成

了郁郁葱葱的植被和绿化带,不仅可以调节温湿度,保持水土,造就良好的小气

候,也在景观环境中形成了风景如画、优美动人、鸟语花香的自然环境。

7.风水中当山水的形势有缺陷时,为了“化凶为吉”,通过添景、造景、修景等办法,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也采用这样的方法使整个景观环境达到风景画面的完整协调。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按照风水概念构成的景观,通常具有以下

的特点:

1.围合封闭的景观:群山环绕,别有洞天,形成了远离城市喧嚣的世外桃源。这与中国佛家的出世哲学、道家的回归自然、陶渊明式的乌托邦社会理想以及士大夫的隐逸思想都有密切的联系。

2.中轴对称的景观:以主山――基址――案山――朝山为纵轴,以左键右臂的青龙、白虎山为两翼,以河流为横轴,形成了左右对称的风景格局或非绝对对称的均衡格局。这与中国儒家的中庸之道以及礼教观念有一定的联系。

3.富于层次感的景观:主山后的少祖山及祖山,案山外之朝山,左肩右臂的青龙白虎山之外的护山,均构成了重峦叠嶂的风景层次,富有空间深度感。这种风水的格局追求,在景观上正符合了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在山水画构图技法上所提倡的“平远、深远、高远”等风景意境和鸟瞰透视的画面效果。4.富于曲线美、动态美的景观:笔架式起伏的山,金带式弯曲的水,均富有柔媚的曲折蜿蜒动态之美,打破了对称式构图的严肃性,使风景画面更加生动、活泼、流畅。

【结语】

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种环境设计的分水术,在创造美好的居住环

境方面,不仅非常注意与居住生活密切关系的生态环境质量问题,也同样注重与

视觉艺术有密切关系的景观质量问题。在这种环境艺术设计中,景观设计的功能

与审美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的风水观念实际上受到了中

国传统文化的儒、道、释诸家哲学以及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综合了中国传统

文化的产物。

【参考文献】

[1]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08(6-12);

[2]吴良镛等.《基于儒家美学思想的环境设计》.载《中国园林》,1999

年第6 期;

[3]史箴,曾辉.“风水术”之生态学意蕴[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2004,23(4-6);

[4]李少君.黄帝宅经―认识中国居住之道[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38-39);

[5]俞孔坚《. 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商务印书馆出版,

1998 年版;

[6]黄东兵.《园林规划设计》.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年版;

[7]高晓戌. 浅议城市环境景观设计[J].山西建筑,2006 ,32 (5);

第12篇

关键词:生态景观;保护与开发;综合优化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中国园林景观设计起源于中国园林的造园艺术,从最初的皇家园林渐渐到私家园林的出现,这些园林都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不断的扩大,对空间审美观念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于是,形式多样的现代景观渐渐的进入我们不同的活动空间。现代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环境污染,水体、空气、土壤等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些环境的污染都是由于有害物质进入自然生态系统后对原有的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为了缓解工作与学习等各方面带来的压力,人们开始注重精神需求,崇尚自然和回归自然,寻找没有机器轰鸣的净土。为了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现代景观设计开始注重实用性、大众参与性、人性化等,提倡绿色、环保和低碳等方面。而生态景观设计更是我们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实现科学和理想设计的一个有效方法。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让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越来越美好。

1 生态景观设计的发展

景观设计学这一门学科建立的基础是人文与艺术学科、自然科学,它是一门应用学科。景观设计师对人类生存环境和土地的规划者,在进行景观设计中如何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应该需要重点考虑,要尽量运用生态的设计手法打造出舒适的环境。只有融入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景观作品才是最有生命力的作品,生态景观设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1景观设计的发展概况

景观从最初泛指自然景色,到后来被描述为自然、人文以及整体景象的总称,再经历了引入地理学,引入生态学等一系列的演变,后来有了景观生态的学科。随着科技的进步景观生态学的迅速发展,景观生态规划也随之发展起来,景观设计开始向生态化、空间化和整体化方向发展。为此,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有了清晰的概述:即在允许各种相互冲突的十地利用开发的前提条件下,创造一个健康稳定的生态环境。景观生态规划会充分考虑到生态和社会的关系,利用景观生态学知识与原理经营管理景观资源以达到既为此景观生态功能,是持续利用土地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景观是从最初主要关注景观的视觉特性和文化价值,拓展到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随着社会的发展,景观又将被赋予新的概念。

1.2生态学的发展概况

“生态学”这一术语是1886年由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首次提出的,生态学从此做为一门学科正式形成。生态学这个概念被提及以后,越来越多的人不断的对生态学进行研究。尤其是在西方工业革命后世界各地开始加重生态危机,我们人类生活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出现了土地资源危机、水资源危机、能源危机、生物资源危机、大气臭氧层变薄、森林面积减小、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生态学在景观设计中迅速的发展起来。如今,生态学已经伸展到了各个领域,且越发得到人们的重视,生态学也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对我们人类来说保护环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应该引起我们所有人的高度重视。

1.3生态景观设计的必然性

人类生活的环境是由一个一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我们人类自己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人类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最有想象力,最具创造性。只有我们人类自己才有能力改变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调节和改变我们的生态系统。景观设计是改变人类环境的主要方式。景观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集合,从艺术的角度来评判生态景观美的感受,生态景观设计是符合人们对美的定义的。如果一个事物对我们人类的发展有推动作用,带来益处的同时达到可持续的发展,那么这个事物肯定是正价值的体现。持续发展的设计,科学的生态的设计,是可以让人类生活得更加健康的设计。它体现出来的就是一种正价值,是适合人类向前不断发展的的设计,因此生态的设计是美的。

2 国内外生态景观设计的现状

2.1国外生态景观设计现状

目前,国外最新的生态规划理论研究是生态城市规划。经过无数规划设计人员的不断探索和努力,发展至今,生态规划己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景观规划的伦理基础、工作理论、理念、技术等构成的框架也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从景观规划设计师如何对景观进行生态规划、从什么方面入手等,总结规划技术与规划应用的经验,更将当前的规划实践与景观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的新理论较好的结合。

近年来,国外的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很快,对于生态景观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现在国外生态景观规划十分注重为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注重具体的技术和设计特征,用具体的可操作性办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理论与实践高度的紧密联系起来。澳大利亚皇家湿地公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将工程设计、生态和社区环境以完美的方式融合在一起,打造出了一个集独特景观和水务管理与一体的高质量城市公园。

2.2国内生态景观设计现状

随着时代的变化,生产的发展,我国经历了空气、水体、自然环境被污染的过程。经过一系列的治理,我国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也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当前我国生态规划研究方式是生态基本理论研究、生态规划、生态保护与建设同时进行,相互促进。受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影响,我国生态环境的设计并不是照搬国外的理论研究和案例,而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更加注重理论性、整体性和系统性。浙江黄岩永宁公园是一个典型的生态恢复的案例,在环境的规划中,重点突出自然中的水,在保护自然的基础之上,加入了和这个环境想适应协调的植物、建筑、雕塑、桥廊等。在没有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给人们以各种美的享受,也给食物链有一个非常自然和谐的环境。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我国生态规划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现代科技发达的阶段,生态景观处于发展的大好时机。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我国生态景观发展比国外晚,发展不够成熟,还没有很多成功的案例,还处于探索萌芽的阶段,所以一些试探性的尝试无法估量其结果。其次,生态景观规划缺乏具体生态工程的支撑,工程技术不完善,整个体系不能支撑起来。再次,缺乏权威的研究,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为生态景观规划做一个综合的评估,导致生态景观的规划得不到完整的促进和发展。

3景区生态景观设计的发展

可持续性和生态将会成为中国景观设计者的优先考虑因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古代先哲老子精辟地道出可持续生态设计的核心思想。而现代美国生态景观的先行者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更是以科学的分析和实际的检验引领了生态景观运动在全世界的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