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4 08:27: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研究生自动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期刊建设;学术论坛;科技论文;学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4-7927-02
2003年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成立[1],这标志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进入破冰期;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部署文化体制改革,经过10年的发展,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已从破冰期进入深水区,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在逐步加大,政府职能发生了很大转变,由办文化转变为管文化,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期刊的改革也在进行,但由于科技期刊具有专业性强、规模小、编制上隶属于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等特点,科技期刊的改革不如公共文化体制改进进展迅速,但改革已然开始,作为科技期刊的一名编辑,我们要拿出改革的勇气去开展工作,让科技期刊的运营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特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没有隶属单位庇护的前提下,能更好地生存。
如何在市场经济中更好生存,不被淘汰,转制改革后的科技期刊有很多工作要做。科技期刊跟公共文化期刊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学术性,把学术性发展好,是科技期刊建设的关键所在。学术论坛是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途径[2],而研究生是科技期刊作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未来科技期刊作者的主力军,因此,如能将学术论坛与科技期刊联系起来,将对科技期刊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1 科技期刊的特点
《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对科技期刊的定义为:具有固定刊名、刊期、年卷或年月顺序编号,印刷成册、以报道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连续出版物[3]。
1.1 科技期刊的固有特点
1) 技术性和专业性。科技期刊是为某一学科或某一专业服务的技术性、专业性刊物,这种特征与科研人员的专业性阅读需求相适应,比较容易吸引相关专业的读者和作者。
2) 开放性。大部分科技期刊的投稿和阅读对所有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均开放,而非只对某一个单位内部或部分科研人员开放。例如,《工矿自动化》是由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主管、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常州自动化研究院主办的国内唯一一份集中报道我国煤矿电气化、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等领域国内外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及新动向的专业性技术期刊,属于开放性的科技期刊,超过80%的稿件来源于各科研院所、科技创新企业和全国高校。
3) 读者群具有专业性和稳定性。科技期刊的读者多为相关专业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相关企业的研发人员和相关专业的高校教授、研究生,这些读者具有浓厚的专业背景,一旦对期刊认可,将会表现出兴趣的持久性和阅读的稳定性。
1.2 科技期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特点
1) 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竞争型的经济[4]。竞争就会存在优胜劣汰,就需要优先考虑经济效益,没有效益就无法生存。但科技期刊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阵地,是展现我国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舞台,担负的社会责任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科技期刊的建设既要注重经济效益,也要注重社会效益。
2) 提高质量是期刊优先发展方向。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期刊必须逐渐提高期刊质量才能保证生存。科技期刊必须具有足够的专业性、更高层次的技术性和广泛的读者群,才能在市场经济中良好经营。
3) 经营模式发生重大改变。传统的科技期刊多是挂靠在事业单位或科研院所,随着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的改制,科技期刊编辑部的管理和经营也发生了重大改变,编辑部拥有了更多的自主经营权。在经营模式上,编辑部已不能单单依靠挂靠单位的支助,更多需要自主创收,而创收的前提是期刊要有鲜明的特点和广泛的认可度。
4) 编辑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已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Office工具及各种企业通讯管理系统已被办公室员工所熟知。科技期刊的编辑自动化还不仅限于办公自动化,更多的网络投稿系统、专家审稿系统、编辑办公系统在科技期刊中被应用。以《工矿自动化》 网络编辑系统为例,网络采编系统自动登记稿件信息, 无需编辑再人工登记稿件、填写作者信息、分配稿件编号等,减轻了编辑的工作量。初审稿件可通过网络直接传给专家或主编进行进一步处理,终审结果也可直接通知作者,且稿件的审稿情况可自动记录,一目了然, 便于日后查询。责任编辑可对录用稿件进行在线编辑加工,且该过程中可与作者进行互动交流。另外,系统还与知网版不端文献检测系统进行了功能整合,提供不端文献在线检测功能,点击相关按钮可直接查看稿件的不端文献检测情况。采用该系统后,只要能够上网,编辑即可随时随地办公,突破了办公时间和场所的限制[5]。
2 学术论坛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
当前在高校有多种多样的研究生学术论坛,这些论坛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被师生广泛接受。学术论坛为在校学生提供了一个碰撞思想火花、启迪科研灵感、开拓研究视野、探讨技术问题的交流平台,也为科研专家和研究机构展现技术实力、推广学术思想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学术论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促进知识交流。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每个人的知识水平都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学习和交流,才能使知识不断扩展。知识的扩展不仅仅是量的增加,更注重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加强交流是加深对知识理解的有效途径。当两种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并产生新的思考时,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的才能更深一步。
2) 启迪创新思维。创新是一个研究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品质,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培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创新需要思考、试验与实践,同样需要学术讨论与争论,学术论坛就是学术讨论的一个重要平台。学术论坛中,所有参与者都可以畅谈自己的观点,相互交流、辩论,碰撞思想火花,启迪创新思维。
由此可见,学术论坛在学生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科技期刊能定期组织相关专业的学术论坛,不仅会受到高校师生的积极响应,同时可以大大提高科技期刊在相关专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中的知名度。
3 科技期刊举办学术论坛的举措
3.1 选定参加人员和地点
1) 科技期刊的报道内容和服务范围决定了学术论坛的参加人员应是期刊所报道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和高科技企业的研发人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虽然专业相近,但站的角度不一样,对同一技术成果的观点则不尽相同,组织这些人员在一起讨论交流,对他们各自的技术发展都有益处,必然得到参加者的积极响应。以《工矿自动化》期刊为例,该刊集中报道我国煤矿电气化、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等领域国内外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及新动向,就可以组织相关专业的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参加学术论坛,高校主要有煤矿类专业院校、信息工程类相关院校、自动化类相关院校,研究院所主要有中科院的相关研究所、煤科院的相关研究所和相关专业的地方研究所,企业主要是指在煤矿信息化、自动化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市场认可度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
2) 学术论坛地址的选择同样重要,好的地点可以更好烘托学术氛围、增加参加者兴趣、提高学术论坛效果。本着重点针对在校学生的原则,学术论坛地点优先选择高校,既有利于师生参加,也可以借助高校的各个平台宣传科技期刊,如高校图书馆、学校社团等。为了更好地提高科技期刊的知名度,学术论坛的地点也可以选在科技期刊编辑部所在地,这更有利于论坛的组织,同时可以邀请参加者参观编辑部的工作环境,让参加者更好地了解期刊的发展历史,让编辑与作者更好地交流科技论文的写作心得,促进编辑与作者、读者的关系和谐发展,提高科技期刊的市场认可度。
3.2 学术论坛内容的选择
学术论坛内容的选择需要注意以下两个要点。
1) 主题切合本期刊报道的范围。
学术论坛的主题必须切合本期刊报道的范围,这是一个基本点,否则,对本期刊的建设没有作用。主题可大可小,大的主题可以是一个行业或者一项技术的总体发展趋势,可以请相关专家进行讲解,小的主题可以是一个小的技术突破,可以请相关技术尖端人才进行讲解。科技期刊举办学术论坛最根本的目的是促进期刊的建设,让更多的相关专业的专家、人才、学生了解本期刊,扩大期刊的知名度,举办学术论坛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个根本目的展开。
2) 选定本期刊发表过的高水平论文。
高水平论文是最能代表一个科技期刊整体水平的,如果一个科技期刊没有几篇可以代表本行业最高水平的论文,那科技期刊是没有含金量的。邀请高水平论文的作者作为学术论坛的特邀嘉宾,既可以提高学术论坛的质量,也可以扩大科技期刊的影响力。高水平论文在讨论的过程中会逐渐得到参加者的认可,同时也是对期刊质量的认可,随着论坛的持续开展,要让参加者逐步养成阅读期刊、向期刊投稿、引用期刊论文的习惯。学术论坛对于科技期刊建设的作用是需要时间积累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坚持的时间越长,效果会越好。
4 结束语
在当前文化体制深入改革的环境下,该文深入分析了科技期刊的固有特点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特殊性,借鉴学术论坛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阐述了通过举办学术论坛促进科技期刊建设的具体举措。学术论坛是高校和学术界经常举行的活动,涉及面广,影响深刻,将其引入科技期刊建设,必将极大推动科技期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霍步刚,傅才武.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分期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策略问题[J].中国软科学,2007(8):23-34.
[2] 李昌新,李雪芹,卢玲,刘国瑜. 学术论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J].高等农业教育,2012(2):75-77.
[3] 张欣,刘亚萍,王吉晶,李娟,史谦.高校专业性科技期刊的特点及其品牌创建[J].学报编辑论丛,2007:12-15.
1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从预备通知到正式比赛有一年时间的跨度,学生在此期间通过自命题或导师命题查阅文献并收集资料,采用最新技术至最终完成设计。竞赛中三名学生组成一队。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命题分笔试和实践环节命题两部分。笔试采取统一命题,实践环节学生自命题。学生的一些参赛作品命题具有独特的创意,如清华大学的“可穿戴多媒体无线体域网”;北方工业大学的“基于NiosⅡ的商品防伪系统”;华南理工大学的“视觉跟踪人机交互SOC设计”;台湾亚东技术学院的“公车动态资讯系统”;复旦大学的“超声血流分析平台”;东南大学的“基于微电子神经桥的瘫痪病人肢体康复系统设计”等作品都具有非常高的科技含量。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作品“新型无创伤式颅内压检测系统”项目以其极高的商业应用前景,获得了众多企业的青睐。
2推动了教学工作的开展
十几年来,许多高校在竞赛的推动下开设了“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一些教师将电子设计自动化最新技术融入研究生教学。每年的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带队教师通过学生的设计作品了解到其他院校最新教学及科研现状,通过互相交流,然后融入各自的教学中。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从第六届开始作品设计题目采用自由命题方式,从而使高校学生的设计作品和毕业设计及研究生所从事的科研课题紧密结合。学生在有限的竞赛时间内完成设计,可以说通过比赛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二、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模式的探索
1与企业深层次的合作
中国研究生电子竞赛从诞生之日起,就确立了“以企业为主要推动力“”的发展思路。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参与题目设计与评审,为优秀参赛者提供创业就业机会等。前期参与的企业有中国华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Synopsys公司、Cadence公司、MenterGraphics公司、IEEE-SSCS北京分会、深港产学研基地、深圳市国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亚科希资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ALTERA公司等。
2严格科学可行的竞赛规则
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建立了一只由国内知名高校教授及研究所专家组成的组委会和命题委员会。委员会制定了严格科学可行的竞赛规则。包括报名和资格确认、竞赛程序、竞赛要求、报奖比例和评奖比例、评审制度、公示以及相关的时间节点等内容。竞赛程序包括竞赛的类型、笔试、预赛和决赛答辩等;竞赛要求包括报告的格式、主要内容、视频制作的格式和密封方法等;评审制度包括论文评审的要求、复审、答辩评审、评分标准和计分规则等;公示包括公示日期、投诉和对投诉的应答等。
关键词:学位论文 网上评审系统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c)-0027-01
1 现行评审方式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校研究生授予学位人数逐年递增,其中2012年授予学位人数比2008年增加了75.7%,增加了近一千人,论文送审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传统论文送审方式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1.1 周期长
论文寄出和寄回的时间需要一周的时间,对方学校需要整理和商定合适的平时专家,评审专家论文评审,对方学校汇总评审结果等需要一定的时间保障,根据统计,传统的论文评审周期要一个月左右。
1.2 费用高
论文的打印装订费用、邮寄费用随着论文送审数量的增多,也越来越高,随着毕业生基数的递增,这一费用势必逐年加大,给研究生管理部门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
1.3 效率低
传统的论文评审方式主要依靠工作人员的手工操作:论文的编号、寄送、评阅书的整理统计,学位评审管理人员需进行大量的重复简单劳动,工作效率低。
2 系统设计与结构功能
2.1 系统设计原则
(1)用户分级管理。
研究生上评审系统用户分管理员和评审专家、学生三级:①管理员用户可以将本年度申请学位研究生的基本信息和论文电子版上传、审核、修改评审专家基本信息;可以查阅专家提交到系统上的评审结果;打印论文评阅书。②评审专家用户可以管理本人基本信息,对系统里的评审论文进行下载、评阅,最后将最终的评审结果上传。③学生用户可以上传评审论文(pdf格式),查询评审结果,下载打印论文评议书[1]。
(2)系统操作简单。
为方便各级用户使用,系统在设计上始终强调操作简单明了,各个操作界面都设计的非常人性化,让用户对各种操作一目了然,如在评审专家界面,在点击“提交评审结果”后,会提醒评审专家,一旦确认后,将不能再修改评审意见,有效的防止了有的专家误点击。
2.2 系统结构功能
我校设计研发的研究生学位上评审系统具有四项主要功能,即论文基础数据管理、评审标准管理、评审专家管理和论文管理。
(1)论文基础数据管理。
本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将学生信息安排批次进行管理,可以批量或单个将学生信息导入到系统内,系统根据学位类别进行分类,管理员可以通过本模块对学生信息进行修改、删除等操作。
①批次管理。
批次管理用来区分每年申请学位的研究生,通过批次管理可以设置网上论文评阅的批次,以便于论文评审信息归档和统计。
②学位类型管理。
该系统针对不同的学位类型进行分类管理,在学生学位类型管理界面,选择查询条件将会查询符合条件的学位类型信息。“添加学位类型“链接,将会显示添加学位类型界面。通过点击“设置为有效“或“设置为无效“链接,将会改变对应学位类型的状态。可以修改、删除对应学位类型的信息。
③导入学生信息。
该系统使用前,需要将学生的相关信息导入系统,为方便快速导入学生信息设置了“批量导入学生信息“功能,该功能提供批量上传论文学生信息的excel模板。按照模板要求填写完上传信息,就可以实现批量学生信息的导入,随着研究生论文送审数量的增多,这一功能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方便个别增加的学生信息的导入,系统也设置了“添加学生信息”功能,方便了管理管理。
该功能可以对导入系统的学生信息进行查询、修改学生信息“修改密码“将会显示对应学生的修改密码界面,进行密码的修改。“删除“将会删除对应学生的信息,如果该学生已经存在论文信息,那么删除失败。为方便删除学生信息,还设置了“批量删除”功能,将会对所选择的学生信息进行批量删除,管理员可以方便的进行编辑学生信息。
(2)评审标准管理。
不同学位类别的评审标准不同,同时根据管理规定的变化,评审标准也在不断的修改,该评审系统通过评审标准管理这一功能,可以方便的增加、删除和编辑各个学位类别的评审标准,不同学位类别的评审标准将会在论文对应学位类别的评阅书上体现。
(3)评审专家管理。
该功能主要用于对评审专家进行信息导入、编辑、账号分配。为方便快速导入评审专家信息设置了“批量导入评审专家信息“功能,该功能提供批量上传评审专家信息的excel模板。按照模板要求填写完上传信息,就可以实现批量评审专家信息的导入,为了方便个别增加的评审专家信息的导入,系统也设置了“添加评审专家信息”功能,方便了管理管理。系统对专家的信息可以进行修改、删除等操作。
(4)论文管理。
主要提供了上传/查看论文、审核论文信息、统计评审专家信息、统计评审结果信息。
①论文上传管理。
该功能将评审论文电子版上传到评审系统中,为了论文保密,系统要求提交pdf格式的电子版。对于上传的论文电子版,需要经过管理审核后,才能传到系统上,这样保证了研究生上传的论文符合学校的送审要求。
②评审结果统计。
该功能将论文评审结果进行统计,按照查询条件进行评审结果信息的查询,并导出excel评审结果统计库。通过点击“统计评审专家信息“链接,将会显示统计评审专家信息界面,可以选择查询条件进行评审专家信息的查询,并导出excel或专家编码信息。
3 研究生学位网上评审系统应用实践
通过我校使用研究生网上论文评审系统的情况,极大方便了老师和研究生,受到了一致好评,该系统有如下特点。
(1)缩短了评审周期。该系统的操作是在网上进行,评审专家已提交评审结果,学校管理员就可以得到评审结果,大大缩短了评审周期,评审周期的缩短,可以让研究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论文修改。
(2)降低了经济成本。系统采用无纸化办公,评审的论文通过系统导入电子版即可,节省了论文打印装订和论文邮寄的费用。
(3)提高了管理效率。运用研究生上评审系统,可将论文评审工作相关的信息收集、校对、整理、传输由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转变为基于网络技术的网上评审、审核和办公自动化模式,将学位评审管理人员从大量的重复简单劳动中解脱出来,大大减少了学位论文评审工作所耗费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4 结语
研究生学位上评审系统,改变了传统论文评审方式,方便了评审专家的使用,缩短了论文评审周期,节省了评审费用,且能够保证评审信息信息快速准确,将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工作变为简单规范,提高了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电气工程;毕业设计;多元化;差异性;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左望霞(1978-),女,湖北广水人,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讲师;苏泽光(1966-),男,湖南衡东人,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南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与改革课题(课题编号:2013XJG2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6-0103-02
本科毕业设计是综合检验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的情况,加深对本专业发展趋势了解和方向认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本科实践教学环节中用时最多、学分比重最大,涉及学科知识最广的一个教学环节。因此,如何有效地做好本科毕业设计的教学工作,在整个教学工作中至关重要。
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简称电气工程)因其专业特点和学生就业形势、生源来源等的变化,决定了该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教学也面临着新形势、新变化。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面临的新变化
1.学生就业方向日益多样化导致毕业设计方向需求多样化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就业口径相对较广的专业,该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除了部分考研的同学外,剩余选择就业的同学其就业流向也从传统的以进入电力系统部门工作为主逐渐发展为设备制造业、软件设计、硬件设计等多途径就业。鉴于毕业设计能为所从事的方向做具体的指引工作,不同就业的需要就使得毕业设计方向更加多样化。
2.各种竞赛活动和课程设计等的引导使得学生的研究兴趣多样化
在笔者供职的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历年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的人数不在少数。除此以外,“大学生创新计划”的开展和本专业“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等课程设计的各种引导以及各种大学生兴趣协会的熏陶,都使得学生的研究兴趣不再只局限于本专业强电方向的几种传统工程设计类型。
3.考研人群的增加和本科生生源来源的多途径使得毕业设计类型选择出现差别
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和考研本科生的增多,为了更好地使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衔接起来,一些学生更愿意选择研究型毕业设计。与此同时,另一些同学因其家庭(比如有些属于电力系统内职工的子女)和个人的原因更愿意选择走上工作岗位,因此这部分同学更愿意选择应用型毕业设计。
4.学生本身的知识基础差异性使得研究能力出现差别
录取来自全国不同省份和地区的本科生,其地域等差异性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也有较大区别。在笔者供职的学校,其中几届电力专业的本科生来源还包括部分专升本学生,这样迥异的知识背景加上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在接下来三年多的本科基础知识学习过程中造成了更多差异性,这就使得他们的研究能力也出现更多差别。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毕业设计中出现的这些新问题无处不体现了“多样”和“差别”的特性。面对这些新问题,对该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也有必要随之做相应改革。
二、面向具体对象的多元化、差异性教学改革
1.毕业设计选题的多元化、差异性改革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适合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几种传统工程设计主要包括变电站或发电厂电气部分设计、继电保护设计、电网规划设计等。这些传统设计不仅种类较少,且设计模式大同小异,往往在网上有大量相似的范本。若大比例出此类题型,既难控制学生的抄袭行为,也未能适应学生兴趣及就业新形势所带来的新变化。因此,毕业设计选题种类更应多元化发展,除体现专业的“强电”特色外,还要兼顾所学的“弱电”(控制、通讯、电子)等方面知识,[1]给学生更多选择。
毕业设计选题的差异性则主要表现在具体对象化的选题。针对学生自身水平及兴趣要求制订不同难易程度、不同类型的毕业设计题目,并指引学生进行适合自身情况的选择。即:既不让学生见到题目后因无从下手而产生畏难情绪,又不要让基础好的同学一拿到毕业设计题目就产生轻视的态度甚至觉得和课程设计没什么区别。不仅如此,不管对于研究型还是应用型的设计,也均需根据本专业学生自身特点和需要把控好各自比例来进行选择。[2]
2.毕业设计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改革
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不仅要表现在各种文献的查找方法介绍,Office、MATLAB、VC++、AutoCAD、EMTP等各种专业软件的使用教学以及论文写作方法、规范的讲授上,[3]更要表现在最新的专业发展趋势的把握以及在本专业毕业设计的贯穿上。例如,随着新能源的发展,近年来有不少学生相继进入风电厂、核电厂等新能源电厂工作,因此在毕业设计的教学内容中也要有意识逐步加入这部分内容。表2对这些内容均做了部分列举。
3.教学方式和教学平台的多元化、差异性改革
(1)差异性的教学方式改革。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尤其重要,特别是在一些有专升本学生的院校。因本专业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水平上各有侧重,因此差别较大。其中统招的学生在理论知识上水平整体较高,而专升本同学因其之前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同的原因致使其理论知识相对较弱,但与电力系统相关的实践知识却较丰富。因此,在本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中认清这些差别,分别进行差异化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对于专升本的同学应注重过程教育,让其掌握基本知识、基本规范、设计原则、标准等,而对于理论知识较丰富的学生则主要注重方法指导和难度稍高的资料提供等。[4]
(2)教学平台的多元化利用。动用包括校企合作、联合指导、校外设计等多元化的毕业设计教学平台,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也是提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设计效果的改革要素之一。比如,现在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本科生在签约之后进入该企业进行工作前的实习,为了使得毕业设计更贴合学生今后工作的内容,鼓励学生在实习期间充分利用企业人力技术及设备平台来完成毕业设计也是相当可取的一种方式。
对应于多元化、差异性的教学方式和平台,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也应反映出多重性。除了论文评阅、正常答辩、学校公开答辩抽查、学校和学院论文抽查以及论文重复率抽检等多个质量监控和评价环节外,[5]指导老师更应注重学生毕业设计的平时表现,对于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的同学,还应定时联系并做好校内校外指导教师的双重监督和评价。
三、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对电力工业日益深远的影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知识强弱结合的特点也日益突出。为适应这一变化并综合考虑学生的就业去向、个人兴趣以及研究能力,提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多元化、差异性教学方法改革思路。通过课题组专业教师的多年实践,证明该思路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研究热情,使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减少畏难情绪并有较大收获,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积累经验。这些经验也可推广到与电气信息相关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中,去经受更多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黄文力,何琳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8).
[2]王作为,邹晓健.分类培养目标下的“数据结构”教学方法的研究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4).
[3]张勇军,张豪.数字仿真工具在《电力系统分析》教学的应用[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2,(8).
李彦宏毕业于北京大学——相当于中国的哈佛大学,而非清华大学——相当于中国的麻省理工学院。他在北大读的是图书馆学专业,然后他到这里的计算机科学系——现在叫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攻读硕士学位。他的本科教育背景不是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他花了2年时间拿到了硕士学位。
当时我是计算机实验室的主管,当时那是美国最大的计算机实验室之一。有150人在我的实验室里工作。李彦宏来的时候,恰好是这个实验室的巅峰期。当时我们主要接受美国邮政总局的资助,该机构没有自己的研发部门,于是选中我们帮他们实现自动化需求——读取通讯地址。每年我拿到的直接资助是600万美元。想象一下,当时用600万美元我们可以招多少人!我手下有约15名全职员工,以及75~80名研究生。
李彦宏就是这时候来的。我们说:“太好了!我们可以用你。”通常我们不给硕士生助学金,但当时我们手头的钱太多了。就这样,李彦宏在我手下当了2年助理研究员,从一开始我们就给他财务援助。从1992~1993学年到1993~1994学年,他都拿到了助学金。当时我们知道他来自于一所顶级大学。
在这里他得到资助进行研究工作。他做得很出色,在短时间内发表了几篇论文。他的优势在于得到资助进行研究,无需为财务问题分心。因此当年他在财务方面相当宽裕。我记得头一年他拿到了8,500美元,第二年加了1,000美元达到9,500美元,此外还免学费。研究生一旦成为助理研究员,就自动获得免学费待遇。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在布法罗大学的2年是拿薪水的。他可以在布法罗过得很舒服。
李彦宏与我的学生赫尔关系很好。当年在这样的大型实验室内,我会让博士生指导硕士生——将他们配对。赫尔是李彦宏的导师。后来他成为硅谷加州理光创新公司的主管。当年赫尔和李彦宏的关系非常密切。
从某种意义上说,李彦宏很有创新能力。在这里的短短2年里,他凭自己的能力写论文,然后去参加学术会议。从1992年到1994年他在这里读研究生期间,谷歌尚未诞生。几年以后谷歌才出现。因此他的论文是有关搜索引擎的早期论文之一。
他的公司上市的那一天,我发了封电子邮件祝贺他。他回信说:“这一切都始于您的实验室。这是我当时所做的研究。”他在布法罗开始进行信息检索领域的研究,当时在搜索引擎的重要性方面,我们遥遥领先。
时光飞逝。去年9月,我到北京参加一个有关文档分析与识别的国际会议,我与李彦宏联系,但没能遇到他。他是此次会议主要的幕后负责人,但并未出席会议。百度的人带我到总部四处逛逛,仿佛我是贵宾一般。我得到了一本书作为礼物。这是本关于泰戈尔(Tagore)与中国的书。上世纪30年代印度诗人泰戈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实际上他深受中国的影响。由于我有印度血统,这的确是一本合适的礼物。在百度总部他们通常不允许访客拍照,但他们说:“您是李彦宏的教授,所以尽管拍。”
在中国李彦宏也是一位鼓舞人心的名人。他不是那种没法给人以启示的富豪。他能给予你启发。年轻人应将其视为楷模。
常熟理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系承担着生物与食品学所有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每学期上实验课的学生多达5万多人时数。近几年,虽然对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多限于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即按照固定的时间、统一实验内容、学生没有选择性,实验操作基本上是“按部就班”的方式。同时,实验室也承担着生物与食品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实验任务,但做毕业论文实验的学生没有固定的实验场地,只能在有实验教学任务的实验室完成毕业论文试验,经常发生做毕业论文实验和正常实验教学相冲突的情况。另外,近年学校新引进许多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的人才,其所指导硕士研究生也同样面对实验场地紧张的尴尬。
随着新的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改革实验室封闭性体制,优化实验室资源,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当前本系生物本科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内容与任务之一。建立多功能的开放实验室,实现其时间与空间的开放与合理设置,已经迫在眉睫,成为必然的趋势。
做为一个实验室管理工作者,在近几年的实验管理工作中总结了部分心得,现就本系实验室开放中注意的问题,管理模式进行探讨,以期为我院实验室开放工作提供参考。
1、开放实验室建设的现状
开放实验室的建立是对我院传统生物实验教学模式的全新挑战。多年来,我院的生物实验教学都是采取以学生班为单位。固定教师,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按部就班地进行,开放实验室改变了这些固定的概念。实验指导教师有时面对的是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学生的组织和与学生的联络出现困难,对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测方式急需更新等等。此外,在开放实验教学中,由于综合性实验的方案设计太大及实验成功率低等原因,导致有时实验经费严重超出预算。而且由于我院生物实验中心承担的实验教育任务繁重的现状,完全开放的条件尚未成熟,只能先在生物实验楼每层建一个开放实验室作为试点,再慢慢扩展到整个生物实验中心。
2、开放实验宣的自动化管理模式
首先,开放实验室必须改变现在人工管理的传统方式,建立自动化的管理模式,以提高工作效率;其次,建立宽松的使用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的主动性。开放实验室的管理不应该只针对人和实验设备,而更应该把实验活动的信息管理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实验室开放的要求。
因此,开放实验室自动化管理系统必须具备硬件自动化管理系统和软件网络管理系统。而开放实验室硬件自动化管理系统分为门禁系统和实验设备控制系统。其中门禁系统负责对进出实验室的人员进行身份的识别以及进出情况的记录,实验设备控制系统负责为学生使用仪器设备所做的记录。
2,1开放实验室的硬件自动化管理系统
2,1,1门禁系统的设计
在我院用于学生身份识别的方法主要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射频卡加密码的方式,这类方法简单可靠,应用面广。门禁系统由电脑,读卡器和自动门组成。当学生进入开放实验室时,先到读卡器处刷卡,由读卡器将射频卡卡号读出,再输入射频卡的密码,室内的电脑做出相应的记录,电脑中的数据库系统获取卡号密码后完成身份识别和开门动作。这些工作都记人数据库,供管理人员随时查询。
2,1,2实验仪器设备控制系统设计
考虑到实验仪器设备的多样性,并且绝大多数实验仪器设备在购买时并没有考虑到实验室的开放问题,所以只能通过对电源的控制来实现对实验仪器设备的控制。这样,实验设备控制系统就变成了一个简单的开关电源信号记录控制系统。当学生要使用这个仪器,打开电源,电脑自动记录了该仪器的开机时间,用完后,停掉电源,电脑自动记录关机时间。这个系统有利实验室管理人员在无人管理的情况下对学生使用仪器情况的了解,对实验室使用记录的填写做相应的对照。
2,2开放实验室的软件网络管理模式
实验指导老师可以将自己所要上的实验课设计成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学生可以不定时的进入开放实验室完成实验任务,学院也可以将生物学实验设为公选课项目,每学期末向学院教务处申报下学期生物学实验的公选课项目,包括项目来源、名称、指导考核教师、招收对象与人数、项目的基本内容、难点与创新点等,经院、系两级审批获准后公布到网上,供全院师生浏览、选择。学生可通过网上预约的方式与该指导老师取得联系。
由于生物开放实验室建立,使生物实验室不仅对本系学生开放,同时可以对全院对生物专业感兴趣的、选修生物学实验公选课的非生物专业学生开放。为确保该部分学生对实验技能的掌握,我们可以建立开通“生物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站。点击“实验教学”,能看到生物学基础课实验课程和新开公选课的实验项目及实验考核办法;点击“仪器设备”,能了解该开放实验室仪器设备现状及仪器操作规程;点击“网络资源”,能观看视频点播多媒体实验课件:点击“更多消息”,能看到生物中心实验室实验课表、学生实验分组及实验室新闻等直接为全院师生实验教学服务的栏目。
关键词:农业机器人;教学方案;教学目标;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106-03
随着现代机械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以作物栽培为基础,以生物技术为先导,集机械化作业、自动化栽培设施、人工可控环境等尖端技术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内外农林类高校纷纷开设“农业机器人”课程,尤其在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诸多专业课中,“农业机器人”是农业机械领域最新技术水平的代表性课程,是机械设计、控制技术、测试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课程的集中体现和综合运用,因此,开展“农业机器人”课程教学方案的研究和探讨,快速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农业机械发展趋势的创新人才,对于改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我校相关专业本科和硕士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分析“农业机器人”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研究农业机器人课程的知识模块、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形成了一套适合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专业的教学方案。
一、课程目的和定位
“农业机器人”课程是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林业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和机械工程专业面向本科和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前沿课程,它主要讲述农业机器人的基本结构和农业机器人的应用实例两大部分内容;通过分析农业生产系统的特点,让学生了解目前各种农业机器人的特点、基本组成和应用状况。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目前世界各国用于农业生产中的各种机器人,把握农业生产系统中的高新技术,开拓视野,拓宽思路,为学生将来从事相关工作建立宽广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空间。本课程在农林类高校的大机械类专业、特别是在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中既是诸多课程知识点(机械设计类、机电类、信息控制类)的集中体现和有机融合,又是后续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前期的直接专业训练和前期预演,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专业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图1所示。
二、知识和评价体系
“农业机器人”课程知识体系基于现有正式出版的教材有:徐丽明主编,《生物生产系统机器人》,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日本)近藤直(日本)门田充司(日本)野口伸译者:乔军,陈兵旗,孙明等,《农业机器人(全2册)》,第1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同时还有根据“农业机器人”课程教学小组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而形成的教案。它由概论、农业机器人的基本组成、农业机器人的应用实例分析等循序渐进的几部分内容组成,在知识的传输过程中穿插实践环节教学,实践环节的教学安排在“农业机器人实验室”进行和到吉峰农机杭州分公司参观,考核评价体系本科生和硕士生要求有所区别,“农业机器人”课程知识体系和评价体系如图2所示。
三、教学要求和模式
“农业机器人”课程面向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同时开设,课时分配、重点难点、目标要求、评价标准等均有所不同。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要求比较如表1所示。
四、教学成效
“农业机器人”课程教学方案通过2012、2013两年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实践,成效显著,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如表2所示。
“农业机器人”课程教学方案探讨充分体现了以技能素质培养为导向的工程类高等人才办学宗旨,其在课程目的和定位、知识和评价体系、教学要求和模式以及教学成效上,以应用为主的本科生和以科学研究为主的研究生均有所不同,但是,作为学校唯一的一支教学团队,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等方面又几乎一致,然而,通过2年的教学实践,均取得了应有的效果。根据教师的科研活动和教学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结合“农业机器人实验室”的不断建设,“农业机器人”课程的软硬件基础条件不断完善,今年有望编写出新的适合学校特色的“农业机器人”教材,“农业机器人”课程教学方案也将日益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徐丽明.生物生产系统机器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2][日]近藤直,门田充司,野口伸共,著.农业机器人I·基础与理论[M].乔军,等,译.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宗成庆研究员编著的《统计自然语言处理》一书于2008年5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属于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组织编写的“中文信息处理丛书”中的一本。
《统计自然语言处理》是宗成庆研究员在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讲授“自然语言理解”课程时使用的讲义的基础上编写完成的,历时三年多。该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自然语言处理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最新进展,尤其是近年来国际流行的基于统计机器学习的自然语言处理方法,对近年来国内外一些经典的论文,包括国际计算语言学年会(ACL)的最佳论文,给予了详细介绍。作者在该书中充分利用已取得的实验结果阐释统计方法的基本理念,并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评述,提倡多种方法兼收并蓄。对很多专著中已有详细阐述的经典算法,该书没有多述,只是简单地提及或给出参考文献,避免了与其他专著在内容上过多地重复。
全书内容包括15章:第1章为绪论,介绍自然语言处理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面临的困难和研究现状;第2章简要介绍自然语言处理中常用的基础知识,包括概率论、信息论、支持向量机等基本内容;第3章介绍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及其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应用;第4章介绍语料库技术、词汇知识库概念和语言知识库建设中的本体论;第5章介绍语言模型的基本概念、性能评价方法、数据平滑方法和模型自适应方法;第6章介绍隐马尔可夫模型的基本概念、构成和相关算法;第7章介绍汉语自动分词中的基本问题、基本方法、命名实体识别与词性标注方法等;第8章介绍句法分析的基本概念、算法及评测方法等;第9章介绍词义消歧的基本概念、策略和评测方法;第10章全面详细地介绍机器翻译的基本概念、统计机器翻译模型和系统实现方法;第11章概述语音翻译的基本概念、技术现状和相关的国际学术组织;第12章至15章分别简要介绍文本自动分类、信息检索与问答系统、自动文摘和信息抽取、口语分析与人机对话系统等相关技术的基本方法和研究现状。
在该书编写过程中,从事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的31位国内外专家和10多位在读博士生或硕士生校对了全书的内容。全书引用参考文献816篇。
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倪光南院士作为“中文信息处理丛书”的编委会主任为该丛书撰写了序言,高庆狮院士和冯志伟教授分别为该书撰写了序言。
《统计自然语言处理》16开本,475页,73,2万字,定价66元。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也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规模平稳增长,教育结构也进入适应需求、不断优化的新阶段。在“新常态”下,如何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融入研究生教育管理中,以提升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成为研究生教育管理改革必须思考的关键问题。本文以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新常态”下研究生教育管理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提出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设计理念与方案,并以福州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设计为应用案例,为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常态”; 研究生教育管理;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7)01-0071-06
“新常态”是中央执政新理念的关键词。作为核心人力资源与科技生产力的重要连接点,高等教育也是当今社会得以不断发展的智慧基础,我们必须意识到现阶段高等教育所存在的新常态与新特点(杜玉波, 2015)。在“新常态”背景下,从国家、区域、高校等层面分析和梳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发展面对的新趋势,能够极大地促进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研究生教育事业成了促进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的学位授予点与研究生教育规模也快速发展,我国逐渐跻身世界教育大国行列。即便我国已经具备了成为高等教育大国的实力,但并不意味着我国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强国(任毅, 2016)。在今后推进“双一流”建设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也对研究生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研究背景
研究生教育体量的增加对研究生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作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重要载体,信息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大量学者以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如林勇和倪有源(2009)对研究生学位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进行了研究,开发了功能完善的研究生学位申请及学位授予管理系统,优化了学位申请与授予的工作流程,提高了办公效率。也有部分学者就如何将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各个步骤进行信息化的改造进行研究,如王婧(2014)从在职研究生培养过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展开,根据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在职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开发出具备教学流程、开题报告控制流程和论文撰写流程三大核心功能的信息管理系统;孟俊峰(2009)从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入手,采用模块化的编程思想,设计了研究生招生管理、培养与选课管理、毕业与学位管理、学籍管理等八个功能模块,实现了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信息化与数字化。另有部分学者从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如李门楼和郭嘉(2011)以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为例,论述了其信息系统的结构、实现的过程、功能,以及取得的实效,探寻了影响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还有一部分学者则从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架构入手进行研究,如张建华(2014)研究设计了具有“社会―技术”双重属性的研究生教育知识管理系统架构,并对环境支持子系统的资源支持层和管理支持层的实现策略、调整方向和适配策略进行了分析与说明。以此为基础,本文从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管理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实际应用案例,重点探讨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设计的理念与方案。
二、“新常态”下研究生教育管理
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近几年,研究生教育管理改革进行了大量的尝试,性学制、学分制培养等诸多的创新教育路径使研究生教育管理难度加大(李门楼, 郭嘉, 2011),也给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处理、数据分析带来了困难,甚至连管理决策的制定都出现了很大的障碍。新形势需要一个很合理的顶层设计,针对研究生的招生、入学、培养、学位等各个环节开发一个综合管理平台(胡忠辉, 2015)。
(一)研究生培养新需求带来新挑战
“新常态”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然改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需求。可以说,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助于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高研究生人才质量,以满足当今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李立国, 2015)。如何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体现研究生分类管理的特点并做到有实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除了研究生培养类型多这一特点之外,研究生培养环节多、个性化强、流程长,研究生、导师、任课教师和管理人员自律意识参差不齐、诚信意识尚未全面建立起来,特别是研究生多校区分布等客观问题,给研究生教育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在校研究生达到万人规模时,完全依靠现有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利用一般的研究生信息系统辅助的管理模式,难以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质量进行实时、全方位的有效监控。
(二)传统人工管理方式影响管理效率
采用传统人工手段辅以简易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的模式,管理效率低,难以保证研究生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由此可能产生学籍信息、专业培养方案、个人培养计划和课程学习成绩不一致等问题,难以杜绝培养过程关键环节可能存在的不规范现象和管理漏洞,包括部分任课教师随意调停课和上课不到位等现象,这些问题冲击着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正常秩序。此外,及时、全面地收集培养过程各环节质量数据往往十分困难,更无法及时进行全面的培养质量分析。采用传统人工管理方法,研究生学籍异动、培养方案修改、调停课程、学位论文送审以及导师考核和管理等,往往需要依据纸质报告传递、审批,既烦琐又耗时,制约着管理效率和质量。
(三)大数据时代推进教育管理模式变革
传统的信息系统不仅无法满足研究生教育管理精细化和标准化的要求,更无法满足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全程跟踪、及时监控、质量评价和反馈优化的需要。基于互联网应用的“大数据”,充分发挥数据的收集挖据、统计分析和预测等功能,能够极大地推动高等教育管理的变革。
在当前的大数据背景下,除了关注研究生群体的学习、科研等宏观情况之外,对研究生个体发展的关注也必不可少。例如,通过对系统设计的重新调整,在跟踪研究生学业和科研情况的有关数据基础上,有效地分析和预测个体未来发展与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否存在偏差,以便对培养计划做出及时调整,切实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
设计理念与方案
(一)系统的建设目标
将研究生教育管理新理念和信息技术相结合,把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各项规章制度以软件代码的形式融合并固化在管理信息系统中,打造一个覆盖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研究生培养管理与质量监控的规范化和精细化,保证培养质量。
(二)系统的总体设想
从构建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角度出发,全面分析影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明确导师、学术负责人、行政管理人员的学术责任与行政责任,理清质量保障机制,在培养过程质量监控流程再造的基础上将研究生教育管理新理念和信息技术相结合,把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融合在管理信息化系统中,打造一个新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实现从研究生入学、培养到毕业和学位授予全过程各环节管理的信息化,确保每个培养环节严格按规章制度执行,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完成,无法进入下一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超过时限,下一个环节自然延期,直到延迟论文送审,从而实现研究生培养管理基础业务流程规范化和管理的精细化。研究生可以通过该系统详细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获得的及时预警等;平台的各使用方(包括研究生、导师、任课教师和相关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该管理信息系统提交各种申请,进行网上审批;根据系统设置的待办事务提醒功能,各角色可以方便、及时、高效地处理和审核相关的业务事项;系统根据操作用户角色的不同,赋予相应的工作内容和权限,对各角色工作任务的进程进行全程记录。此外,通过与移动通讯网互联,利用手机短信,实现业务流程各环节的工作要求及时送达和提醒;该系统还提供培养过程各环节数据的多种统计分析功能,自动生成各种统计报表,实时监督培养过程,为培养质量的管理和控制提供依据。
(三)系统的设计方案
信息化管理系统主要依托校园网、因特网和移动通讯网,实现覆盖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管理全过程的业务信息化和自动化,应具有较高的可移植性和可扩展性,既适应研究生培养流程改革的新要求,又能适应不同学校、不同时期、不同管理方式和业务要求,还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可维护性。
1. 系统需求分析、功能模块与流程设计
根据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现实需求,该系统包含培养方案管理、学籍管理、教务信箱、基础数据管理、专业与个人信息管理、课程管理、教师管理(包括导师和任课教师)、论文管理、毕业与学位管理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类申请管理、系统管理和短信平台等功能模块。以面向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为出发点,按照系统用户设计功能模块和用户界面,不同的用户角色具有不同的业务需求和管理对象,因而具有不同的权限和相应的操作功能。图1显示了导师角色的操作界面。
由于研究生培养过程涉及多级多方的配合与交互,需要满足各种用户(包括研究生、导师、任课教师以及相关的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等)通过网络提交和审批各种申请,包括调课申请、调整个人培养计划申请、开题报告申请、论文送审资格申请、授予学位申请等。针对本系统主要操作用户不同的角色,赋予相应的工作内容和权限,并对各角色工作任务完成的进程进行全程记录;根据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动态分配功能,同一用户在该系统中可以进行不同身份间的切换。设计不同操作用户待办事项提醒功能,集中列出待办事项,及时进行提醒,方便各角色及时、高效地处理和审核相关业务。
根据质量管理规章制度设计各业务环节的管理流程运行规则,主要包括:学籍和注册管理流程,专业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提交、论证和审核流程;课程信息、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管理,研究生通过网络选课、排课管理,调停课管理,考试、成绩管理,课程评测流程管理;论文阶段开题申请、公告以及开题报告论证流程,论文预答辩申请与审核流程;学位(毕业)论文送审资格审查毕业与授予学位资格审核流程;研究生和导师可通过网络商议培养方案、开题报告等培养过程遇到的事宜。
2. 系统权限管理与信息安全设计
系统涉及多种操作用户,同一用户可能担任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行使不同的审批权限,本系统设计出一个高效、安全的权限管理模块。由于系统存储着研究生和教师的大量个人信息,例如身份证、联系方式、家庭住址以及研究生平时课程分数等重要隐私资料,严格限制非授权用户访问管理信息系统,构建适合于各类合法用户的用户权限管理机制。本项目设计了基于角色的权限控制方法,对系统所有的合法用户进行对应的身份认证。基于此,根据不同用户在系统中所扮演的不同身份角色,在该系统中对其赋予相应的权限并进行严格的管理,并对用户的访问和操作加以控制与管理。
就管理部门而言,相应的岗位所承担的职责以及工作内容是基本稳定的,而岗位上的管理人员会发生调整。在系统设计上进行相应调整,提升系统的灵活性和实用性。例如:分离管理人员与业务角色的操作权限,并相应增加其工作内容和业务权限的范围。当管理人员所处的岗位发生变化时,只需进行简单的调整操作,就能使其拥有新业务的操作权限。系统的安全性也是考虑的重点,系统会对操作用户的操作动作进行全程监控和记录,并以操作日志的形式进行管理。此外,还要保障系统运行的准确性、安全性和稳定性,以防止因系统故障而导致重要数据的丢失。
认真履行教师职责,精心备课,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严谨认真,注意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
1. 本年度主讲三门课程,辅讲两门课程。主讲课程为“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装备设计”、“金属切削机床”;辅讲课程为:“质量管理与可靠性”,作为工业工程专业负责人,负责组织“工业工程导论”的教学,并主讲该课程2次。
2. 指导本科毕业设计10人,指导专业课程设计1次。所指导的毕业设计有1人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该论文被学院答辩委员会推荐至每个专业优选2篇的学校论文集。全年完成工作量约560学时。
3. 指导研究生3人,其中1人7月份毕业,其毕业论文获得校级优秀硕士毕业论文。
4. 作为成果首位完成人,其“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在教学团队支持下,认真整理近三年的课程建设成果,通过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基础课程群”的验收工作;2009年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
二、科研工作
1.积极参与科研工作,主持省级科研项目2项,企业委托项目1项,到账经费17万元。
(1)成功申报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总经费12万元,2009年到帐经费6万元;
(2)积极准备2009年省级科技攻关项目的验收工作;
(3)主持企业委托项目1项,2009年到账经费11万元。
2.发表b类科研论文2篇。
3.申报专利1项。
4.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的科技创新设计大赛,获得山东省科技创新大赛二、三等奖2项(第2位)。
三、机制系管理及其他工作
一、方法
通过提炼斯坦福大学人才培养方法的精髓,结合我校产学研发展思路,提出了基于学科型公司的直接面向企业需求的“斯坦福式”机电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实践活动为中心的“三引”人才培养方案和具有丰富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
1.问题引领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往往以教师对问题的描述为基点,传授问题解决之道。对于基础性教育中所探讨的问题,传统教授方法可以起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对于专业性较强的高等教育,学生没有对专业问题的直观认知,教师简单的问题描述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问题的本质,那么所谓对问题解决之道的理解也就浮于文字。因此,以直接面向市场需求的学科性公司为实践平台,尝试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然后再回归课程中学习问题的解决办法,继而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形成问题引领的学习方式,即强调以问题为基点、活动为载体,实践中学习、研究、提升。
2.项目牵引的实践活动管理方法。
充分利用学科型公司资源,对学科型公司的产品研发、设计、生产中的问题进行细分凝练,形成适合于大学生教学的小型项目,并与优秀本科生培养项目、省和校级大学生实践训练计划项目、学校开放课题、暑期实践课题、毕业设计课题等实践环节相结合,为学生创造项目牵引的实践机会,通过项目引导掌握实际项目的流程管理方法、技术开发流程、团队协作机制等,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主动去探索与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本专业近5年来,累计承担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8项,18项共89人的学校开放课题,以企业项目为载体累计完成近200余人的毕业设计课题,45人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3.团队指引的教授形式
本专业从“机电结合”的专业特征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出发,实行团队指引下的教授模式,强调以团队形式开展各项活动。首先从师资队伍入手,由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建学缘结构复杂的团队,协同指导综合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研究生学位论文等综合性环节,真正实现“机电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联合我校学科型公司(南京工大数控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申报成功江苏省大学生实践教育中心,由6名企业全职人员和6名教师组建了数字化制造及测控技术指导教师团队,结合公司的研发、设计项目,协同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设计、部分课程认知实践、学校开放课题、省和学校实践训练计划、暑期实践等实践教学任务。其次,以教师团队的突出表现熏陶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鼓励组队参加实践与学科竞赛,锻炼学生协作能力,实现共赢。开设“团队项目与环保技术”课程,以环保技术为中心组织理论知识和实践任务,学生以团队方式完成实践任务,每个成员各司其职,最后合作撰写一份项目报告,并以PPT方式由全体成员分部分进行成果展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提高环保意识,将环保技术融入设计中;更重要的是通过团队完成工作任务,综合应用相关技能和知识,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具有丰富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
组成具有高水平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团队,以便保障“三引”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是实现“斯坦福式”机电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国内更多高校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来体现应用型教学团队的构成,科研项目完成水平更多反映了教师队伍的研究能力,而并非工程实践能力。本专业以具有相同专业背景的本校教师创立的学科型公司为依托,直接面向市场产品设计需求,进行教师工程实践能力锻炼。结合省、市、区教授博士进企业活动,年轻教师以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研发工程师身份直接参加学科型公司的产品研发、设计与生产,部分青年教师已成长为学科型公司技术带头人和骨干,扎实的工程背景使得人才培养的方向更贴近社会的需要。
二、实施成效
形成了“斯坦福式”机电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实践活动为中心的“问题引领的学习方式、项目牵引的实践活动管理方法、团队指引的教授形式”的“三引”人才培养方案和具有丰富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充分利用我校学科型公司的优势资源,以问题为基点,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团队工作能力、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并建立了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和示范效果的,在“课堂理论教学”和“基地实践教学”间互动的机电工程应用型人才教学方法,即实践中发现问题,课堂中学习问题的解决之道,继而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提炼出优质课程教学活动流程:问题引导、课堂教学、实践互动、反思深入。通过5年来的实践,成果喜人。
具有丰富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初具规模,专业教师中近50%的教师在学科型公司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开展工程能力锻炼,并逐渐成长为学科型公司的骨干,1名教师受聘公司技术总经理,1名教师受聘公司总工程师,1名教师受聘公司副总工程师,2名教师受聘公司技术专家。丰富的实践背景有效反馈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出版实践性教材5本,3名教师获得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4人获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1人获校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一等奖,1人入选2012年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骨干教师培育计划。
本科生培养成效显著、团队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特色鲜明。获得“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机械类团体二等奖1项、个人一等奖2项、个人二等奖11项及优秀指导教师奖1人;获得华东区CAD技能大赛机械类团体一等奖1项、个人一等奖1项、个人二等奖9项、个人三等奖4项;指导的毕业设计获全国过程装备设计大赛优胜奖1项;获江苏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团队三等奖1项。毕业生受到大型知名企业青睐,一次就业率达到96%。同时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报考本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本科录取分数一直保持全校各专业前列,2013年研究生报名与招生人数比7:1,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生源质量逐年提高。
研究生培养也卓有成效,培养的研究生实践能力强,学术水平高,获校优秀博士论文2篇,获江苏省研究生三好学生1人,获中国寰球特等、巴斯夫、中圣、苏州工业园奖学金等各类社会奖项10余次。毕业不足1年,部分毕业研究生已升任企业总工艺师、部长等高管职位。
三、结论
本文提出的“斯坦福式”机电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活动为中心,实行“问题引领的学习方式、项目牵引的实践活动管理方法、团队指引的教授形式”的“三引”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具有丰富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符合当前我国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顺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成效明显。总之,“源于问题,启于实践,团队互助,能力提升”,切实实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是应用型工科大学学生培养的根本方法。
参考文献:
[1]胡天链,戴馨,王姮.小团队项目制在自动化专业创新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C].2007年中国自动化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绵阳:2007.
[2]高宗泽,蔡亭亭.斯坦福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特点[J].外国教育研究,2009,36(3):61-65.
[3]郭宇明.崇尚“实用教育”的斯坦福大学[J].中关村,2007,(4):88-90.
论文摘要:基于FMS技术开发了模块化机电一体化教学培训系统,该系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系统概念的理解,掌握车间柔性制造的方法,最后以作业计划与调度教学研究性、综合性实验为例,论述了该系统在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重要作用。
为使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机会将所学到的各门专业课的知识综合性地应用到接近于生产实际的过程中,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应用这种新的理念打下基础,学院除了建立适合于现代教学法模式的几个独立的专业实验室外,筹建了一个开放式自动化综合实验室。在这个综合实验室中,我们开发了一套完全接近于生产实际的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由省部共同投资。实验室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系统组成具有开放性,系统中不同生产厂家的设备可相互兼容,便于以后扩展;二是实验室资源具有开放性,实验室可面向校内外各种层次的学生或培训学员,做到资源共享,扩大受益面。
1 FMS系统组成
柔性制造系统机电一体化训练设备,包含一条闭环柔性输送装置和六自由度并联加工中心(加工站)、三自由度数控雕刻机及其控制系统、四自由度上料检测站及其控制系统、搬运站、安装站、安装搬运站、智能分类站、现场总线、多层次立体原料库及其控制系统、多层立体成品库及其控制系统、自动化输送线及变频调速控制系统、PLC数据采集及物料监控系统、系统监控及管理控制软件。
工业控制计算机通过运动控制卡发送位置信号给旋转立体上料库电机驱动器,电机驱动器驱动步进电机旋转一定角度,实现零件位置对准,同时设置检测开关,通过PLC采集至计算机,判断托盘上相应位置是否存在零件。自动上料机器人将待加工物料送至加工位置后,系统驱动锁紧装置进行物料定位固定,上位机按指定程序控制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进行零件前序的加工。在主界面中点击数控雕刻机控制按钮,进人数控雕刻机控制界面,三自由度数控雕刻机主要实现对工件端面的雕刻,通过用户编制G代码也可以用软件将模型转化为G代码,然后通过计算机的串口将G代码传到雕刻机,雕刻机执行G代码。
零件前序加工完毕后,计算机控制零件搬运机器人将加工完的零件搬运至下一工序的加工位置。
在主界面中点击立体仓库状态按钮,进人立体仓库状态界面。立体仓库状态是用来实时显示立体仓库仓位的占用情况,系统实时检测各个仓位的状态,然后系统给码垛机发指令决定码垛机下一次将装配的成品放人哪个仓位,操作者通过观察状态位的图标情况,操作者就可以知道哪个仓位是否为空,并且知道各个仓位物件的重量,通过生产统计还可以知道立体仓库一共有多少个成品,每一类成品的个数及总重量。
2系统特点
(1)包含多种关键技术及单元,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机器人技术;物流仓储自动控制系统;立体仓库;自动输送线;自动码垛机;物流仓储管理和监控;PLC控制系统;传感器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计算机控制;网络化视频监控技术;数据库技术;多轴运动控制器;气动技术;步进电机及驱动;伺服电机及驱动;VC,VB等高级语言编程。
(2)结合机电教学,编制了的实验指导书,包含多个实验:为了方便教学实际使用,我们为系统提供了专门实验指导书,其内容涵盖机械、控制、机器人示教、插补、自动装配、码垛等多项实验,供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专业选开,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实验指导书的基础上增开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3)交互式图形化操作界面:系统控制软件采用WINDOWS操作系统,具有交互式和图形化特点,操作简单易学,自动化程度高,使教师和学生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可以掌握对系统的操作。
(4)丰富的状态反馈功能:通过计算机与各单元及传感器的通讯,将系统中各环节的状态显示在操作界面上,使操作者通过计算机随时了解系统各环节的工况、状态、运行数据,掌握系统运行状态。
(5)完善的生产及物料存储统计功能:根据现代柔性制造系统的特点及仓储物流的发展动向,不但在工作过程和原理上仿真实际生产过程,而且开发了生产及物料存储数据库,根据系统的运行随时记录和分析生产和存储数据。
(6)开放式系统结构: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性,系统采用了开放式结构,提供了完善的控制功能动态链接库和二次开发函数,不用了解底层复杂的时序和操作过程,只需要在VC或VB中简单的几行代码,学生即可开发出自己的运动或控制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网络化视频监控:系统提供网络化视频监控模块,使操作者在操作系统的同时,也可通过电脑屏幕实时观看系统的实际运行状况。同时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将控制计算机与校园网相连解,使更多的学生和老师通过网络观看现场实验过程,提高系统利用率,也可实现远程教学。
3如何应用FMS进行本科实验教学
由于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大幅上升,而大型实验设备台套数少;而且大型实验设备的实验通常包括编程、上机、结果分析等,需要的时间较长。因此,大型设备开设的实验不能简单的照搬其它实验教学的模式。我们分别探索了以下几种模式:
3. 1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
本中心老师提出项目申请,参加学校实验室设备管理处组织的“工程实践”和机电工程学院组织的“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项目。这些项目结合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通过双向选择接受学校相关专业本科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参加。学生分为2-4人一组;在教师的指导下,首先查阅文献和学习FMS的有关知识,编制程序,上机测试;实验的内容根据项目的研究内容而定,一般涉及多种设备;实验时间根据老师和学生双方商定,实行弹性制,不拘泥于课堂安排的时间。由于学生人数少,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做到师生面对面的随时交流。
例如:作业计划与调度教学实验。
“作业计划与调度教学实验”的内容是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加工工件信息,设计一个单件小批量零件加工的“作业计划与调度”的仿真系统,使目标函数“最长流程时间”的值最小,然后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实验的目标是:使学生加深对“作业计划与调度”概念的理解,掌握车间调度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实验系统要具备以下功能:
(1)提供一个很好的、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也就是使学生知道他们是在那个车间、那个环境为加工那些工件设计“作业计划与调度”的方案;
(2)提供一个很好的仿真环境及工具,用来建立仿真模型,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看到车间调度的运行过程;
(3)提供实现“作业计划与调度”的算法和软件开发环境,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该算法的原理,并在仿真环境中实现算法,得到仿真结果;
(4)提供一个真实环境,如FMS车间或可真正运行的FMS车间模型,在此环境中对上面得到的仿真结果进行验证。
针对“FMS教学实验系统”只讨论一种特殊情况,即最长流程时间Fmax的计算先讨论n/m/P/Fmax问题,目标函数是使最长流程时间最短。最长流程时间又称作加工周期,它是从第一个工件在第一台机器开始加工时算起,到最后一个工件在最后一台机器上完成加工时为止所经过的时间,由于假设所有工件的到达时间都为零(Ri,I=1 ,2 ,3,…,n),所以Fmax等于排在末位加工的工件在车间的停留时间,也等于一批工件的最长完工时间C max 。
设n个工件的加工顺序为S=(S1 ,.S2 , ……,,Sn),其中Si为排第i位加工的工件的代号。以CK(Si)表示工件Si在机器Mk上的完工时间,Pk表示工件Si在Mk上的加工时间,K=1,2,3,……,m;i=1 ,2, ……,n,
式(1)是一个递推公式,当由式(1)得出Cm(sn)时,Fmax、就求得了。在熟悉以上公式之后,可以直接在加工时间矩阵上从左向右计算完工时间。对于某一工作地,在给定的一段时间内,顺次决定下一个被加工的工件。
3. 2开设选修课
由于学习FMS的有关知识,需要学生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大型设备一般只有一套设备,要面向学生人数众多的本科生开设实验课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首先开设了FMS的选修课。在讲授FMS技术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设FMS的上机实验课,学生分为3 -5人一组。由于课堂讲授FMS的时间有限,加之是选修课;因此,在实验课之前,面对设备再介绍一次设备的原理、结构和用途等,以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指导学生编制程序、适当的上机操作,辅导学生处理实验结果。
3. 3为本科毕业设计提供实验
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是进行专业基本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提高动手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不可缺少的过程。参加本科毕业论文的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利用所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因此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学习和掌握大型实验设备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4 FMS进行本科教学的体会和希望
4. 1 FMS进行本科教学的效果
通过上述三种方式向本科生开放大型实验设备,对学生选择专业有一定的帮助,也增加了学生参加推荐免试研究生和就业等的竞争力。例如,一名机电学院的学生参加了“FMS研究”项目后,对数控技术有关知识和应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兴趣,报考研究生时选择数控技术专业。另一名机电学院的学生参加“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研究”,学习了切削图形设计、数控雕刻机及其控制系统等一系列操作,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操作选择刀具和切削参数,观察不同的切削过程,加深了所学的理论知识,熟悉了作业计划与调度的原理、立体仓库的基本操作;该生通过面试后顺利地被华中科技大学录取为研究生。
近年来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人才培养领域,在开设综合性实验项目和选修课时,也接受其他学院的学生。学生结束项目后,对所参加的研究工作非常有兴趣。
相比较而言,综合设计性实验效果明显好于选修课的实验。前者由于有充分的时间,我们摒弃了传统的验证实验的模式,采取了“双向互动”,教师以更多的精力启发学生的创造力,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对这种实验模式,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不仅拓展了学生现代科学技能的理论和知识;在实验方法,应用技能方面也得到了提高,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服务于社会,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2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