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生职业道德论文

医生职业道德论文

时间:2022-03-31 09:07: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生职业道德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生职业道德论文

第1篇

一、将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培育融入教学

首先,在教学中要有促使学生积极树立人文意识的抓手,要将人文精神的意识贯穿在医学知识的传授与整个医学实践中,实现医学与人文的机能性融合,从而在传统的医学教育理念中注入新的人文内涵,让医学教育理念人文化。

其次,调整课程结构,增设相关人文课程的课时数,增设社会学、心理学、法学、伦理学等课程,还可结合医学专业特点,选择性地开设人文课程。

再者,要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将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贯穿到学生的思维当中,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学术研讨、课外阅读、撰写论文,甚至参与教学等,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各种人文实践中去,让他们在现场中触摸到人文精神与职业道德的内涵。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

学校教育有别于一般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一定组织手段的正规教育,教师在教与学中居于主导地位。教师作为传播知识和道德示范引领的载体,与学生朝夕相处,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精神培育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一方面要提升教师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在授课中,教师要向学生展示人文价值的魅力,展现师德修养的感染力。学校在重视对教师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让担任与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有关课程教学的教师与医学专业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和取长补短,促使专任教师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结构,成为保障医学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教学质量的高素质教师;同时,学校可以通过树立教学标兵、师德标兵等形式,引导教师严于律己、以德施教,形成具有强烈事业心、责任感的高质量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的专任教师队伍。

另一方面,要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服务水平。有了知识,有了示范,还需在教学能力和服务水平上下功夫。一名优秀教师,能将艰深的讲课变得浅显易懂,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既要在丰富教学内容、有效组织教学上不断努力,在了解和熟悉学生实际的前提下,钻研大纲,吃透教材,注重教法、学法的研究,对课堂结构、内容安排、时间安排等等都应做到精心设计、精心安排、精心组织,扎扎实实做好“导";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发者,更是精神的熏陶者、人格的影响者、道德的体现者,所以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肥沃土壤,教师应尊重学生,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才能充分发挥教与学的能动作用。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具有能动性、自主性特点,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要促使他们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依据自身条件和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自己的教育活动,独立地提升自身素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是培养自觉意识,提升自我需要。学校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其主体性,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接受能力出发,真正把学生的人文关怀、道德修养发展置于重要地位,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医者的使命和人性的魅力,在现实生活中培养服务意识,增进人文素养,将病患所需当作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结点。

二是鼓励参加实践,促进知行结合。坚持“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使学生尽早在临床实践中接受锻炼和熏陶,加强学生医德医风、职业道德、基本道德规范、伦理原则和法律教育,引导学生遵循人文精神,增强人文关怀,提升人文境界和人文情怀,达到尊重病人、理解人性、完善人格的目标;发挥社团优势和作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外社会实践,帮助学生增加对社会的感性认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院校教育与继续教育“常”“长”结合

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精神培育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经常性的、长期的教育与培养、自我陶冶、自我锻炼。

第2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教师;职业精神;职业能力;培养

在医学生的培养体系中,医学生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后备人才,通过有效的教育方法,让医学生在将来可以迅速成长为既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又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同时还具备高尚的医德品质、崇高的敬业精神的现代化的医务人员。现代教育学观点认为良性的医德心理和医德观念的形成需要良好的医德教育环境和氛围,临床医学教师可以运用感染、暗示、趋从等教学手段来引导医学生医德心理发展和医德观念的形成[1]。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即为医德形成的关键时期,高尚的师德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同时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医学院校应该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主动性、自觉性和计划性的优势,使医德教育不仅体现在道德知识的传授上,更重要的是有良好医德教育环境的建立及环境课堂的研究与应用上。

1临床教师职能

作为大学附属医学院的一名医学教师,在课堂面对济济一堂的大学生通过讲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讲述临床工作中的奇闻轶事,填充着大学生对临床的向往。该研究认为临床教师有如下职能。

1.1医学理论的讲授者

与其他专业的专职老师一样,作为临床医学教师,也必须具备深厚而透彻的医学理论知识,掌握医学发展的前沿,让学生们能接触到最新的医学理论知识。

1.2专业技能的领路人

临床实践是医学生培养的很关键过程。在临床医师的带领下,具备了一定医学常识的学生们要在这个过程中接触患者,对学生们来说既新奇又充满挑战,他们既跃跃欲试,又手足无措,需要临床老师悉心指导。通过该阶段的学习,医学生们逐渐适应临床工作,还培养了神圣的职责使命感。但如果老师认为实习同学的到来仅仅是又多了个干活的帮手,带教过程敷衍,让同学们产生挫败感,可能会影响到将来的职业选择。

1.3医学人文的身教者

医学不同于其他专业的自然科学,医疗过程中,需要接触患者,患者的家属及其他一些可能影响疾病转归的自然及社会因素。专门知识的系统学习始终是高等教育基本的、核心的任务,但它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引领[2]。一个德才兼备,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临床带教老师的每一举手投足都会深刻映入每一个医学生的心底。《医学生誓言》对他们来说是空泛的,在身边带教的老师才是他们将来的楷模。

2影响医务人员临床教学工作原因

而同时作为一名医生,在医院还需面对着繁重的临床工作,各项考核,以及科研论文等。在医疗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既要做到一个让“群众满意的医生”,同时也要成为一名让“学生满意的老师”。在目前的医学教学过程中,下列因素影响医务人员潜心临床教学工作。

2.1多重身份属性

目前附属医院临床医学教师同时拥有医生、科研人员、教师等多重身份,承担着教学、科研、医疗等3项基本任务。因此个人时时都面临着需要平衡医、教、研3项工作,作为每个非专职教师,首先定位是服务于患者的医生,其次才可能是教师。不像专职教师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授课准备,繁重的医疗任务挤占了教学准备工作,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教学效果。

2.2教学与科研的平衡

医疗行业中科研工作能力和质量是衡量一个个人及单位的重要标准。在教学医院,各级课题、科研成果及SCI论文等成了医院考核医务工作者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个人的职称评定和晋升。而教学工作的成果很难被科学评价,也不能有助于个人的发展,尤其是处于事业上升期的青年医务工作者更是认为,参与教学工作只是锦上添花的行为。

2.3学生数量与质量的变化

在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我国的医学教育也不是像欧美实行的是精英教育,导致医学院校学生数量迅猛增加,同时,由于对医学职业的不认同,很多品学兼优的高考生没有选择进入医学殿堂。当前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求知欲已不同以往。进入临床实习期间,学生常常将宝贵的临床实践机会让位于找工作与考研复习,这也严重影响了的医务人员的临床教学热情。

2.4教学环境变化影响临床带教

在法治日益健全的社会,一系列的法律及部门规章陆续出台,规范了每一个医疗活动都需要相应的资质。而且,现阶段的医患之间缺乏足够的信任,实习医生们无法获得更多的动手机会,而临床带教老师迫切需要的是书写病历的学生,这些学习环境的改变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让临床技能培训不能得到落实。

2.5人生价值的迷失

受到市场经济的激烈冲击和深刻变革,医务人员的价值观朝着更加自由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3]。医学生的职业理想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致使一些人物质利益观念增强,而奉献思想弱化。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些道德无序现象不断冲击着传统的医学道德观念,影响着医生与医学生的医学道德评价标准。

3教学工作中的注意事项

作为临床医学教师,既有丰富的临床实践,是医疗活动的主导者;也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他们的言行对培养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从事医疗职业的决心会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医学美德是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支撑和体现[4]。因此,作为教师的临床医生,应该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以下几点。

3.1掌握高等教育学的一般规律,实施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学理念

教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教会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以问题发现为课堂学习的起点,以问题探究为学习的进程,以问题解决为学习的归宿。从知识中心转向能力中心,教师要使知识充满活力,这也是创新教育的核心问题[5]。

3.2提升个人素质整体水平

医务人员是临床教学的执行者,是高等医学教育培养医学后备人才的“工程师”,加强其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医生基本职责是治病救人,而教书育人则是教师的主要职责,所以更应强化临床医生也同时需要具有教师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使临床医学教师具有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职业情感,把教学带教工作,放在与临床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探索提高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教师职业道德精神及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3.2.1努力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及专业修养

高校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博爱的精神对待每一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思想及行动的榜样。

3.2.2强化教师的反思与自我激励精神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教活动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修炼、自我激励的过程,提高的过程呈螺旋型的上升,没有顶点,只有更高点。刚走上讲台的临床医学教师更应以优秀教师为榜样,揣摩教学方法,品读人格魅力,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学生热爱的教师。

3.2.3培养个人的“叙事”能力

医师和教师是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医生要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就必须有良好的叙事知识和叙事能力;而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全面的交流,也必须懂得叙事知识,提高叙事能力[6]。具备良好叙事能力的教师,既可以有效地与学生交流,同时可以将晦涩的医学知识通过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呈现出来,还能传达医疗行业的正能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坚定他们的职业选择,也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叙事能力,有助于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沟通技能。

3.2.4提升个人人文素质

医学教育应以培养同时具有高水平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人才为目标,传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知识[7];丰富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强烈的敬业精神及高效的医患沟通技能[8]。而作为教师的临床医生,需要不断加强自己的人文素质培训,对患者、学生具有同理心,于教于无形地感染着医学后备人才。

3.2.5持续学习的能力

医学科技及医学技术的发展要求临床医生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学对象的心理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停发生改变,教学方式在科技的推动下也更为丰富,所以临床医学教师应该具有吸收、创新教学方法的能力。

3.3协调好临床与教学工作

作为临床医生,医疗服务任务本来已很繁重,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来完成备课、命题等教学任务。而且,部分临床医学教师走上讲台的动力并不完全契合于教学工作要求,由此常会导致医务人员对教学工作难以投入更多的精力。因此,教学、科研、医疗有机组合,部分释放临床医生的压力,让有兴趣的临床医生能更投入到医学教育过程中,使临床教学成为医务人员肯定自我、施展个人才能的另一片舞台。而作为医学院校,也应加强师德培训、完善考评及监督机制。借助多种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师德培训活动,向学生、教师及社会传递正能量,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使每一位高校教师在无形中感受到身为教师的光荣感及使命感。同时,要不断完善对教师的考评和监督机制,将师德纳入考评范围,通过各种奖励和惩罚的形式激励教师践行良好的职业道德[9]。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他们将要继承和发展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将直接影响着我国卫生行业健康发展的步伐,关系到整个社会持续地进步和发展。而作为工作在临床第一线的临床医学教师,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患者的不理解、抱怨,各种媒体对有关医疗行业纠纷的报道也会不断刺激医生的神经。将要走上医学之路的医学生也会在这种形式下对自己的最初志愿产生动摇,甚至会导致他们在毕业后放弃医疗工作,所以,作为临床医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真善美,用仁爱之心观察社会,用慎独之心要求自己,用责任心回报社会对医学的信任,用良好的医学职业精神推动医学教育事业[10]。医学大家裘法祖院士以“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自省,终身以治病救人和培养人才为己任,深获医者敬仰。临床医学教师要深刻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因此,需要不断加强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修养,掌握医学教育特点,了解医学生的需求,培育出更多适应当前人民需求的医务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孙华峰,鲁超.论内隐学习对医德教育的影响[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6):77-78.

[2]方红萍,张继平.论学生本位的高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J].继续教育研究,2013(9):4-7.

[3]肖冬梅,李嫩柳,钱瑞卿,等.市场经济下医务人员价值观的现状研究与实施策略[J].现代医院,2013,13(10):1-2.

[4]何翠媛,杨耀防,郑美蓉,等.医患冲突升级背景下对医学美德论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34(5):651-654.

[5]肖莉华,杨素清.,曾庆良,等.影响教学医院医务人员临床本科教学积极性的因素与解决思路[J].临床医学工程,2010,11(17):153-154.

[6]满强,杨晓霖,王宏.临床医师的基本功:叙事医学知识和能力[J].医学与哲学,2016,37(6A):32-36.

[7]俞春利,冯修猛,王志刚,等.新时期医学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探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5):452-455.

[8]瞿秋,计畅,高璐莎.浅谈新形势下医学生人文素质与职业道德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5):12-13.

[9]李晶,范玉陶,鲍晓宁.浅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存在的问题及提高途径[J].山海经(故事),2015(5):40-41.

第3篇

论文摘要:在高职教育中加强职业道德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由于化工专业有其特殊的行业特点,所以职业道德培养有其特殊性。因此,重视化工行业对从业人员特殊的职业道德要求,在高职教育中逐步完善化工行业职业教育培养的途径,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

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作为全国工业之首的化学工业具有行业的独特性:能源消耗大、废弃物多、技术创新快、发展潜力大。基于这些事实,必然对化工行业中员工的职业道德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在高职高专类教育中加强化工专业类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职业道德的内涵和作用

1.1职业道德的内涵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是职业道德的内涵。职业道德既能使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职业化”,又使个人道德品质“成熟化”。主要表现在实际从事一定职业的成人的意识和行为中,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成熟的阶段。

1.2职业道德的作用

(1)可以调节职业交往中从业人员内部以及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间的关系。

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要团结、互助、爱岗、敬业、齐心协力地为发展本行业、本职业服务。另一方面,职业道德又可以调节从业人员和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如职业道德规定了制造产品的工人要怎样对用户、社会负责;营销人员怎样对顾客负责;医生怎样对病人及家属负责;教师怎样对学生和家长负责等等〔2一’〕。

(2)有助于维护和提高本行业的信誉,促进本行业的发展。

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高是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有效保证。若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很难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和提供优质的服务。行业、企业的发展有赖于高的经济效益,而高的经济效益源于高的员工素质。员工素质主要包含知识、能力、责任心三个方面,其中责任心是最重要的。而职业道德水平高的从业人员其责任心必然极强,因此,职业道德能促进本行业的发展。

(3)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如果每个行业,每个职业集体都具备优良的道德,对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肯定会发挥重要作用。

2化工行业对从业人员特殊的职业道德要求’’?_.1化工行业特点

在我国,化工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在工业增加值、销售收人、利润及利税总额等多个指标均居全国工业首位。归纳起来,化工行业有以下特点:

(1)产品种类繁多、有毒、危险。

化工产品种类繁多,大概有3万种。而每一种产品又包含很多原料,从几十到上百种,不一而足。化工行业的产品是连续的,而且有许多的联产品、副产品和中间产品。化工产品具有有毒、危险等特性,产品专业性强。化工企业对原物料及产成品的管理相当严格。物料及产成品的任何闪失、任何差错都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运作及生产的正常秩序。

(2)有许多特定的产品特性参数,各生产环节直接相互依存。

化工产品重要特点就是许多原料或产品有等级、发气量、水份等质量的区别,有些产品都要最后换算成国家标准计量方法或者行业标准计量方法。大多数化工产品,生产过程较长,需要从原料到配料、反应、提成和结晶,需要很多步骤。因此可以说化下产品生产管理流程相当复杂。

(3)化学工业排出的污染物、对水和大气都会造成污染,尤以水污染问题更为突出。

2. 2化工行业对从业人员特殊的职业道德要求

(I)在爱岗敬业的基础上,重视节能增效、科技创新

化工生产过程受诸多因素如温度、压力等的制约,靠调节工艺操作参数实现,控制信息要求及时、稳定、可靠。流程工业存在着周期性全局停工检修可能性。其中重视节能增效、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然,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

(2)重视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努力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社会效益

3化工行业职业教育培养的途径

3.1从改变观念上的对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

职业学校毕业生地位、待遇低下是职业教育总不能摆脱被“鄙薄”状态的最重要原因。如果注定职业教育只能是为弱势群体所不情愿、无奈接受的教育,其服务对象的出路也难以摆脱弱势群体命运的话,这种教育的前途在哪里?培养千千万万素质优良的劳动者又从何谈起?

事实上,处于高新技术领先地位的美国宣布,19%一2005年10年间,70%的新增岗位不需要大学毕业生;欧洲经济巨人德国,至今仍然是2/3的就业者来自职业技术学校。中国加人WTO,并不意味着告别制造业,相反,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中国有望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职业教育今日的兴衰将直接关系到相关产业明日的兴衰[4-5]。因此,职业教育有灿烂的未来。

3. 2培养节能、增效等科学发展观念

化学工业界许多人认为:“节能是企业生死枚关的大事。”面临当前的金融危机,改变产品工艺订立新节能目标的公司日益增多。日本生产高压聚乙烯的尤尼卡公司,从拥有最先进节能技术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引进了应用气相法制造聚乙烯的技术。把节能最大重点放在改变产品的工艺上。三井化学公司和东洋工程公司则研究出比原来制法可节约20%蒸汽的尿素新工艺,并制订计划,将全部能源消费量逐年削减。

3. 3科学生产与环境保护并重、经济效益与杜会效益并举,实现可持续发展

现代工业发展要求广大从业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热爱工作,献身事业,树立崇高的职业荣誉感。要克服任务繁重、条件艰苦、生活清苦等困难,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甘于寂寞,乐于奉献。要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刻苦钻研。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处理好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继承中华民族传统德与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3. 4以职业资格认证为契机,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爱岗敬业精神

第4篇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德建设面临了新的挑战,给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本文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医德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医德建设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我们正面临深刻的社会转型,根植于人们健康利益,又受制于社会价值观念的医德也受到冲击,医务人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医院的服务理念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些医德失范、医德失调等不良现象,给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分析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医德问题,提出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医德运行机制具有蘑要的现实意义。

1当前医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1.1过度医疗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卫生事业的性质由过去的福利事业转变为国家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医院发展已由单纯靠国家投入转向依靠自身经营维持生存和发展。些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片面追求高额利润,凭借其有利的市场地位和信息优势诱导患者接受超过其实际需求的检查项目、治疗项目和药品品种。将不必要的检查治疗强加在患者身上,助推了医疗费的不断攀升,造成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突出,给国家、社会、家庭带来巨大压力,不仅浪费医疗卫生资源,而且会使患者对医院和医生在医疗过程别是费用的可靠性和保证性产生疑问,对医疗系统的不信任感增强,必然会增加医疗纠纷;同时过度医疗导致的医疗费用大幅上涨,会产生过度医疗提供和过高医疗价格并存的局面,这一局面对于高收入群体来说,由于其价格承受力高,则日益成为医疗服务市场的消费主体,而社会低收入的弱势群体则看不起病,失去享受公正医疗的均等机会,产生医疗市场中“富人驱逐穷人”的现象,直接导致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公。

1.2医疗服务单纯技术化,医务人员对患者缺乏人文关怀由于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配套设施大量增加,各种辅助检查手段日趋先进,借助于第三媒介来诊断治疗疾病已越来越多地被医生采用。在诊治疾病过程中,医生注重各种物理、化学及生物检测手段和方法获取资料,并以此作为诊断依据,提出治疗措施,滋生了医学技术主义趋向,使医务人员过分依赖先进医疗仪器,忽略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熟练和提高,忽略了心理社会因素对病人的影响,医生和患者面对面交流明显减少,导致医患感情日渐淡漠,产生了高科技离病人越来越近、医务人员在感情上离病人越来越远的现象。医生的诊疗服务越来越变成单纯的技术行为,他们看到的只是“人患的病而不是患病的人”。这种职业冷漠,使患者和家属无法感受到医务人员的温暖和爱心,觉得医生缺少热情和同情心,自己没有被尊蘑,在一定程度导致了医患关系紧张。

1.3部分医务人员价值取向错位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一方面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卫生医疗体制和文化价值受到冲击,另一方面新的社会医疗整合机制及价值观念未能及时有效建立起来,致使医务人员新旧价值观念处于剧烈撞击的转型期,这种撞击突出表现在医务人员追求个体价值和经济价值迅速上升,部分医务人员出现服务意识的淡化和对经济利益的不正当追求,把治病救人作为谋利的手段。在法律供给不足和政府监管缺位的情况下,过分看重经济回报,向病人收受、索要“红包”等,影响了医院和医务工作者的形象和声誉,加剧了患者对医务人员的对立情绪,严重影响了医院的和谐。

1.4制度伦理的缺失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道德失范不仅有其自身原因,还有制度伦理方面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制度和法规不健全,没有强有力的法律约束和社会监督,对一些违规医疗行为仅采取道德和行政方面的处理。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不足、补偿机制不完善,医院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强大的经济压力,迫使医院走向自我经营和发展的道路,成为参与市场经济竞争、追求营利的商业机构,以过度配置高新仪器来增加竞争优势;医学具有高风险性,而医生的收入与其所面临的风险不成正比。医院和医务人员只有通过扩大用药范围、提高用药档次、增加检查项目来填补不足。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管理上只考虑经济导向、强调经济效益,但忽略了伦理导向,伦理理念及其机制在医院管理中不到位。受经济利益的驱动,部分医院制定的规章制度中,对经济指标有明确规定,对医德医风要求不具体、模糊不清,缺乏有效的医德医风监控体系,无法对医德规范的落实情况及医疗行为实施有效的监督和调控;一些医院以经济利益作为道德评价标准、忽视卫生服务事业的社会效益、忽视道德教育和医院道德文化建设,忽视对医务人员职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的培养,于制度的健全和伦理环境的塑造。制度伦理不但要求制度的合道德性,用道德来规范引导和制约制度建设,而且要求把制度落实到实处,建立起支持和保障道德规范得到真正落实的制度伦理环境。

1.5医学科研诚信缺失,科研道德失范在科学社会化、科研职业化和科技全球化的背景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研道德问题也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主要是科学研究的不端行为增多,表现在少数医学科研人员剽窃他人科研成果、伪造或篡改科研数据、虚报科研成果。

由于科技成果评估体制使人们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科研奖励机制的商品化和实用化,科技论文数量大增,但内容雷同,缺乏创新。在临床研究中,一些科研人员忽视对受试者的保护,违反知情同意、保护隐私等规定。如为了研究的顺利进展,不履行告知义务;进行药物临床实验时夸大药物疗效,采取欺骗手段促使患者参与研究;在实验过程中为了节省经费,不顾受试者健康和生命权益,减少对受试者健康监护的项目。

第5篇

[论文关键词]法律伦理;法律道德;职业伦理教育

法律伦理,从广义上说,包括法律制度伦理与法律职业伦理;从狭义上说,仅指法律职业伦理。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者在其职务生活与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法律职业伦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法律职业者忠诚于法律、公平对待当事人、廉洁自律等等。一般认为法律职业人应具有三种素质,一为法律知识,一为社会常识,一为法律道德。其中,法律职业道德是法律职业人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是构成法律职业人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对于法律职业者而言,法律职业道德要求其做到信仰法律、心存正义、廉洁公正、忠于职守,这种道德人格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基石。正如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教授2003年12月9日在山西大学所作“法学教育”专题报告中说:“法学是价值之学,真正的法学教育应是价值观的教育,应是法律正义观的教育,高等法学院校应是法律价值观的集散地。”法律职业人的道德伦理素养决定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和前景,因此,必须予以重视。

一、重视法学职业伦理教育之理由

法学职业伦理是法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学教育乃是一国法律制度最基本的造型因素之一。作为培养决定社会最终公平正义的法律职业人士的法学教育必须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笔者认为重视法学伦理教育的理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职业伦理是公民道德素养的高度概括。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一定的道德伦理要求,这些基本的道德伦理要求规范着公民的行为,使社会在有序的状态下运行。在中国,这种道德伦理的规范作用尤为突出。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封建儒家伦理对当今社会仍然有巨大的影响,伦理型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特质,是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别。在重视伦理道德的中国,国家和社会对公民的道德素养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公民的道德标准是法律职业伦理的基石。法律伦理是伦理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根植于我国社会的一般伦理之中。离开社会一般伦理,不可能形成法律伦理。作为法律职业人士首先应当具有一般公民所具有的基本道德素养。这是作为公民而言,应当做到的最基本的为人准则。一般公民具有的道德素养,法律职业人士当然应当具有。因为法律职业伦理无非是公民的一般道德标准在法律领域的高度概括,是从事法律职业的公民在特殊领域应当遵循的社会一般道德准则。在国家重视和提倡提高全社会公民的道德素养的大环境下,重视和提高法律职业人士的道德素养是重视公民道德素养的必然要求。

2.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人必备的职业道德。法律职业人首先必须具备合格公民的道德底线,但仅止于此是不够的。法治是法律职业人之治,法律职业人作为实现法治的关键因素,必须具有其他公民所不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如同医生应当遵循医德、教师应当遵循师德一样,法律职业人也同样应当信守特殊的法律职业道德。著名法学教育家孙晓楼早在为民国法律教育所做的规划中就提出:“有了法律学问,而没有法律道德,那是不合乎法律的本质意义,也不合乎法律教育的目的。”法学院校培养的法律人才须具有刚直不阿的品行,要“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不徇私情,不畏高压,尊崇法律。而忽略法律伦理和法律理想的法学教育只能向社会输送高级渣滓,甚至成为破坏良好社会秩序的害群之马。法律职业人的法律伦理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法律的实效。因为“当一条规则和一套规则的实效因道德上的抵制而受到威胁时,它的有效性就可能变成一个毫无意义的外壳。”可见,法律职业人的法律伦理素养对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具有重要作用。

3.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是防范司法腐败的重要手段。当今,司法腐败现象严重,形形的司法腐败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司法腐败泛滥的现实使人们开始深思导致司法腐败的深层原因,在对司法腐败追根溯源的时候,人们发现法律职业人的道德伦理素养是导致司法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司法实践中,法律职业者享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相对于外部监督制约而言,职业道德和自律是更为重要和有效的控制司法腐败的重要防线。法律职业人的整体素质不高、欠缺法治国家所要求的法律职业道德素养是导致司法腐败的直接因素,这一因素比制度不完善等因素更为直接和关键。因此,化解和遏制司法腐败,必须从重视法学伦理教育开始,从源头上堵截司法腐败的产生。可见,法律伦理教育是遏制司法腐败的一个重要途径。

基于以上理由,笔者认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必须在法学教育中给予足够的重视。那么,我国当今法学教育中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是怎样的呢?这需要对我国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现状予以概览。

二、法学职业伦理教育之现状

从我国当前法学教育中的职业伦理教育现状看,在我国当今法律教育中普遍存在忽视法律伦理教育地位的倾向。法律职业伦理培养的缺失是我国当前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法学教育缺乏法律职业伦理教育。高等法学教育应当承担传授法律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和进行法律价值观教育,树立法律正义两方面的任务。但是,我国现今高校法学教育只重视法律知识的传授,始终未对法律正义价值观的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缺少法律伦理方面的研究,也没有开设法律伦理方面的课程。截至1999年,我国高等法学教育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培养规定中都没有把法律伦理作为培养要求。虽然在1999年修订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中,首次明确地把“法律职业伦理”作为一门课程单独设置,但其使用的教材内容空泛,难以达到培养法律职业伦理素质的目的。目前在我国只有少数高等法学院校开设了《司法职业道德》选修课程,至今还没有高校专门从法律伦理角度开设课程。高等法学教育长期没有把法律伦理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一直为我国法律教育所忽视,这无疑是高校法学教育的一个重大缺陷。而在法治发达的西方高校法学教育中,大都设有司法伦理之类的法律职业道德训导课程。比如英国的《律师职业行为指引》一书每年都出版一本,在法学院的教学中是重头戏。而我们的高校法律教育至今在这方面还是空白,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2.司法考试忽视对司法伦理的考察。国家司法考试作为公民进入法律职业圈的门槛,在考察法律职业人对法律专业知识掌握的同时,却没有将职业伦理作为一个考察内容在考核中予以重点考核。虽然在司法资格考试中,有关于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考试内容,但是,法律职业是实践性极强的活动,法律实践中要求的法律职业伦理不能通过书面考试的方式考察出来。掌握法律知识、通过书面考试的人并不必然在司法实践中具有较高的道德伦理素养。司法考试对考生伦理素养的考察与实践中的要求相差甚远,难以达到考核法律职业人的法律伦理素养的目的。

3.法律职业伦理观念教育意识淡漠。以往我国高校法学教育一直是重知识性传授的法学教育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诠释法律条文和法律规则为主要教学内容,不关注隐含在法律背后的法律理念和价值取向,缺乏对法律知识的价值和伦理的阐释和关怀,导致许多法学专业学生只知法律的条文,不知法律的价值和伦理。老师在传授法律知识的时候,忽略对学生法律伦理素养的培养,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考察,不重视道德伦理修养,使本应在日常教学中应当做到的法律职业伦理培养和言传身教成为空中楼阁,这是作为教育主体的老师法律伦理教育意识不强的必然结果。

三、完善法学职业伦理教育的设想

法律职业人的职责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主持公道。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法律教育除专业知识教育外,还应特别注意法律职业人的道德素质教育。因为法律职业的特殊性要求从事法律工作的职业者不仅应该系统掌握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该具有高尚的司法品格,遵守司法伦理。法学教育是形成法律职业人士司法伦理素质的基础。法学教育应重视道德教育与信仰教育,使学生对法学知识系统了解与把握的同时,促使学生形成法律信仰。为实现上述目标,完善法学职业伦理教育,笔者认为应当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6篇

【关键词】专业学位;行业文化;融入;职业道德教育

建立职业道德,是人们从自身职业的特点出发,确立具有本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以此调节和约束职业行为、促进行业文明新风的形成、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1]全日制专业学位与学术型研究生的不同特点,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更注重适应行业职业实际工作所需要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其侧重于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以专业实践和实际操作为导向,强调学生在生产实践中的实践运用,这样的定位就决定了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对他们进行专业的知识教育,提升实践研究能力,更要对他们进行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

一、专业和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不足之处

(一)培养单位重视不够

目前国内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完全等同于学术型培养,并没有突出专业学位的应用性培养,培养单位对于专业学位的理解不够全面,直接导致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忽视,对于专业学位职业道德教育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误区:一是非必要教育。许多培养单位及导师都并没有把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主要培养内容,他们普遍认为学生只要做好论文和毕业设计研究,加强外语能力提升,重视科研道德、学术风范的教育也就达标了,很少有培养单位注重职业道德教育。二是认为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用人单位的事情。职业道德这种客观而鲜明的职业性特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用人单位有着不可推卸的培养职责,并要通过岗前强化培训和岗位行为训练来完成,一些研究生培养单位据此认为,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既缺乏职业依托和载体,也不是研究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它是研究生毕业后其职业归属单位的基本义务。[2]三是过高看重学生个人素质。许多高校及科研院所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能力,轻品行的培养观念,他们认为攻读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都是成年人,许多本身也有工作能力,大家已经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素养,无须由学校及老师再来重复教育,再次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也完全没有必要。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环境还有待改善

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全国人民积极努力奔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有些人的价值观、人生观、职业观受到了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也冲击了许多学生的头脑,使部分研究生存在一些见利忘义、违背良心、不讲诚信、缺少奉献等不好的职业道德观,这对于职业道德教育的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目前研究生的不断扩招,以及人们的浮躁心态,给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造成了更加艰难的内外部环境。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方式单一落后

目前国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模式,培养单位对学生所做的职业道德教育大多缺乏行业性、职业性、特色性,大多还是以道德教育、法律常识普及为主,以公共基础课程的形式居多,通过老师传统面授或者请专家讲座为主。教育过程中缺少行业、企业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开展相关教育大多还是走马观花、泛泛而过,流于形式。学生对于此类教育也是应付为主,接受甚少,不能很好的提升和影响研究生的职业道德观及价值观。

(四)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教育脱节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忽视培养与企业文化的衔接,校园文化、行业文化脱节,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空洞、流于形式,学生对行业、对企业、对职业文化缺乏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对行业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及其素养不够,这样是不利于培养实践能力强、职业素养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行业文化融入”职业道德教育

(一)构建“双结合”的“行业文化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模式

我国的专业学位主要通过校内集中培养和校外实践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校内,研究生培养单位主要通过集中面授、导师授课、导师指导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及专业能力。在校外,培养单位主要依托与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培养基地、培养工作站。培养学校应该根据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把与学生相关的专业设计的行业文化全面融入。一是校内教育注重与行业文化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学习守则全部融入行业文化,通过行业文化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重庆科技学院在2012年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首批试点单位,学校根据国家要求,结合自身实际、行业特色实行“2461”人才培养模式,即双主体(学校,企事业/政府部门)、四结合(科教结合、工学结合、学做结合、内外结合)、六共同(招生就业、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实施教学、考核评价、管理制度)、全过程(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明确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写入培养方案,在培养学员制定的职业道德教育方案里将培养领域的行业文化作为重中之重。另外在校外教育注重与行业文化结合。校外教育指学生深入企业,在企业进行实际研究时充分感受和体验行业文化,通过文化熏陶提升自己对行业职业道德的认识,潜移默化接受职业道德教育。

(二)“行业文化融入”职业道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影响非常大。通过行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正面引导学生并通过将“行业文化融入”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除了传统的理论教育以外,可以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学校可以定期邀请行业精英、知名校友、业内外专家、模范校友来举办与行业文化、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的讲座,以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自己的职业观点、自己对行业文化的理解来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从而形成正面影响,将职业道德的理论知识、行业文化及职业道德理念通过活动融入学生心中,从而积极有效的提升研究生的职业道德。重庆科技学院在不同领域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提出了对研究生讲座的要求,培养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研究生学生会、研究生社团,开展与行业相关的各类活动,通过文艺表演、辩论比赛、征文大赛等多种形式结合行业文化全面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水平。重庆科技学院在对石油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就特别注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做到石油文化的 “四个融入”:一是石油文化教育融入学风建设;二是石油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如在校园设立石油浮雕、各大油田捐赠校庆纪念碑、纪念林,在学院办公室、实验室区域建设石油文化墙,按中石油标准建设校内石油工程实践教学基地;三是石油文化教育融入学生“第二课堂”;四是石油文化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管理。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激发了石油学子爱国、爱校、爱石油的热情,使学生还没有出校门就感到自己已经是一名光荣的石油建设者了,也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3]

(三)校内外导师要善于做好“行业文化融入”职业道德教育

专业学位研究生大多拥有校内外导师。导师对于研究生在学习生活、科研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价值观都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许多学生工作经验少,甚至有许多还是应届大学生直接攻读专业学位的,导师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首先,导师要以身作则,给予学生模范的榜样,校内导师首先应该将行业文化融入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去,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如会计专业硕士的导师应该将会计专业的严谨、精确的工作态度,去影响,去感染学生。校外导师大多是在行业和专业有一定造诣的专家,他们更应该结合本职工作成为学生职业道德观形成和职业生涯的引路人,如医学专业的校外导师应该将医生救死扶伤、不辞艰辛、助人为乐、追求真理、维护医术纯洁的行业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其次,校内外导师还应该利用与学生接触的时间、空间、环境的优势,多与学生交流沟通,通过专业、行业的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人生观。

(四)将行业文化融入学生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人要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除了理论影响以外,更多是来自于自己的亲身实践体会,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将良好的职业道德观转化为自己的思想理念,引导自己正确的行为,从而在根本上影响自己的职业态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求学期间,培养单位应该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参加社会和企业实践等活动,通过实际体会行业精神和文化,形成不怕艰难、勇于承担的意识,通过行业文化的正面影响,增强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在企业的实践,理解行业的艰辛与不易,形成爱岗敬业、团队合作的团队精神,最终将这些转化为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正确的职业操守。

(五)加强运用新兴教育方式,多管齐下将行业文化融入职业道德教育

研究生培养单位除了采取传统的教育方式以外,可以运用现代化、新技术,学生喜欢的一些方式,将行业文化与职业道德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如大力运用新媒体教育,在媒体融合和信息融合的大背景下,可以利用新媒体在高校中形成全校共享的资源平台和信息平台,整合各方资源[4],如可以开设职业道德教育微博,开设公共教育空间,职业道德微短文比赛,还可以进一步加大体验教育,同时让学生自己拍摄行业上故事,通过微视频的传播;加强公益短信、网站建设,最终通过多种方式加强行业文化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融入式教育。

三、他山之石,为我所用

(一)建立行业文化融入职业道德教育评价体系

国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非常注重将行业文化和职业道德教育结合,为了进一步推进相关教育,许多国家通过建立相关评价标准和体系,保证行业文化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如,日本的专业学位研究生院为保证其专业教育质量,确保专业教育里能有效将行业文化融入职业道德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每五年接受一次第三者评价机构的认证评价,每个专业都有其对应的评价机构,评价基准由第三者评价机构制定。[5]在考核的时候明确由培养机构是否有行业文化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学生对此种形式教育的接受度等,这些都将作为考核培养单位培养效果的重要指标。美国注重学生对于行业文化的了解、对行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形成考核,在对学生毕业的时候,都将通过导师、问卷测试、第三方老师面谈等多种形式,综合测评学生的个体学习质量,将此类指标作为重要评估要素。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再结合培养单位自身的实际,创新行业文化融入职业道德教育,也是一条很重要的途径。

(二)学生就业质量与行业文化、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相关

国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非常关注学生就业,关注学生的就业质量,研究生培养单位及相关第三方评估机构通过采取多角度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质量进行评估。美国MBA评估就对学生在就业前后有详细的模型和之标题就行评估,两个模型里都会有对学生职业道德、学生行业文化的评估,通过评估再对教学进行调整,确保学生的就业质量,让所有的用人单位招收的不仅是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对行业文化高度了解,具有专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学生。

四、结语

国内研究生培养高校要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区别,要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具体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做好校内外教学巩固中欧,注重培养根据企事业单位要求,具有高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培养的过程中的融入行业文化,通过文化的融入和影响,使学生具有高适合行业、具有高度责任心、奉献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论加强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唐廷科、张福珍,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年第 13 卷第 1 期;

[2]《加强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丁 林,《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8期;

[3]《传承石油文化 培育石油新人》张其敏、李文华、刘 洪,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2期;

[4]《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思想文化宣传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杨睿宇、王苑玲、崔永鸿,《法制与社会》,2012年02(下);

第7篇

【关键词】企业会计伦理;企业会计伦理制衡的功能;会计职业伦理的二重属性

企业会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以其具有的特殊的技能,影响着企业内部、投资者、社会利益相关者以及国家的利益的分配。如果企业会计造假,就会严重地破坏各方正当的利益分配关系。因此,企业会计的业务素质、法律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受到各方不同程度的关注。有些人可能只关注企业会计的业务素质,而企业会计能否受到以及怎样受到法律的约束、伦理的制约,却是理论工作者特别关注的内容。笔者试图从伦理的角度,提出并阐发对企业会计行为的制约新规则和新方式,以期探索出一条用会计伦理来制衡企业会计的新途径。

一、 企业会计伦理制衡的内涵及其功能

(一)会计伦理的范畴

伦理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处理相互关系的各种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伦理和法律一样都同会计活动密切关联,法律对会计活动进行强制性规定,而伦理对会计活动进行规劝性规定,正如英国的会计伦理学家杰克.莫瑞斯所指出的:“对于道德规定不以法规为基础的职业而言,道德要求和法律要求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这样的职业总需要额外限制它们的会员,防止他们超越法律规定”【1】。一般说来,会计伦理是指会计从业人员在从事会计管理活动中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所应该具有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还是这个杰克.莫瑞斯提到的:我们谈论的职业道德,“即人类生活中的职业会计部门所认可的行为规则”“会计职业……都存在道德指南的‘画线’问题。”【2】。会计伦理的基本内容很丰富,有的概括为会计道德意识、会计道德关系和会计道德活动等方面【3】。有的概括为会计伦理基本原则、会计伦理规范和会计伦理范畴三方面【4】。总的说来,会计伦理有三大体系:会计伦理道德的认识、情感、意志体系;会计伦理道德规范体系;会计伦理道德评价体系。这些会计伦理思想内容对会计行为起着不可小觑的指导作用,会计伦理强调的是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行为时“应该”怎么样,它是会计行为客体对行为主体提出的道德要求和进行道德评价的准绳。一个具备会计职业特有的伦理道德思想和行为习惯的会计,就会自觉遵循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主动地保有职业道德情操,肩负会计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相应地就具备了会计职业良心,就能正确地处理好与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关系,其价值目标是追求与坚持善而偏离和纠正恶;反之,就会失去会计职业良心,违背国家、社会和集体利益,进行会计造假等不良行为。

(二)企业会计伦理制衡的内涵

人是具有社会性的,马克思讲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社会从漫长的演变中逐步形成了各种宗法关系以及伦理关系。统治者制定刚性的关系,社会确立了柔性的关系,共同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以使人类生生不息、不断繁衍。这种约束也就是制约与制衡的意思。伦理对人的制衡作用是有着悠久的历史的。在我国,早在西周时,就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道德规范。春秋时期的孔子主张“忠恕”、“仁爱”。秦汉时期讲“三纲五常”。两宋时期的周敦颐主张“以诚为本”,程朱理学宣扬人性论。明时的王夫之主张“继善成性”。到了今天,伦理道德更成了社会调控的重要方式,其整体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个人自我完善的重要精神力量【5】。社会通过伦理教育,使人们形成伦理感知和伦理意识,进而产生伦理情感和伦理意志,最后形成合乎伦理原则和伦理规范的伦理行为。而社会的伦理原则和规范就一直在约束和制衡着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违反伦理原则和规范的行为和个人都将受到社会群体的谴责。

作为企业的会计,同样要受到社会一般的伦理原则与伦理规范的制约,但是,作为一种特殊职业的人群,他(她)还要受到会计伦理所特有的原则与规范的制约。就企业会计伦理原则看,就包括:会计正义、会计诚信、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高度统一等原则;就企业会计规范看,包括:敬业爱岗、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等规范【6】。企业会计领域的这些会计原则和会计规范就是约束和制衡会计从业人员的会计行为的准则。企业会计人员通过从业前的学校会计伦理教育或者岗前会计伦理教育培训,形成会计伦理认识、会计伦理情感以及会计伦理意志,从而自觉遵守企业会计伦理原则与会计伦理规范,形成会计伦理行为。这种企业会计人员通过会计伦理教育自觉受制于会计原则与会计规范并产生会计伦理行为导向的会计行为现象就可以叫做企业会计伦理制衡。

(三)企业会计伦理制衡的功能

伦理道德对人的约束、制衡功能是显而易见的。伦理具有教化功能,孔子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这是正人君子对富贵与道义的抉择。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指出过“每一种技艺、以及每一种科学,都归为可教的类型,并且以同样的方法,每一种行为和道德选择,都被认为是指向某种善”,说明伦理具有劝善功能【7】。美国二十世纪著名伦理学家约翰.罗尔斯说过:“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8】,这是教导人们要坚守正义,说明伦理具有命令功能。那么,会计作为一种技艺,其伦理制衡功能又怎样呢?

(1)会计伦理约束功能:伦理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那么,它就有了规范和约束功能,会计伦理是会计人员在会计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同样对会计人员也具有约束功能。会计伦理道德规范对会计人员提出了许多道德准则和伦理要求,使得会计人产生必须遵守和服从的思想意识并作用于自己的会计行动上,所以,会计伦理道德规范对会计人具有很强的约束力,会计人必须做到自律,使其会计行为力求做到正直、客观、公正、独立。

(2)会计伦理使令功能:伦理确立人的行为的善恶标杆,并要求人们弃恶从善,这是伦理的命令功能。会计伦理确立会计行为的好坏标准,因此,会计伦理对会计人也具有使令功能。会计伦理道德确立会计的人性认识、会计向善情感、会计正义意志等,支配会计人员的思想动机,“表现为反映社会道德社会的价值准则转化为个人内心隐秘的命令、良心的召唤和义务的呼声”【9】使得会计人的会计行为力求做到善良、诚实、讲良心、有正义。

(3)会计伦理监督功能:伦理要求人们为追求善而不懈奋斗,它就有了教育认识功能。会计伦理也要求会计人员为追求会计职责良心而努力,那么,会计伦理道德对会计人就具有了自我监督并且力求监督他人的功能,这也使得会计的自我审核、企业会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师的外部审计不流于形式成为可能。同时,在会计人的独立性得到一定保证的条件下,还可以对企业的管理层实行一定程度的监督,而这也将成为企业会计伦理制衡的具有全新意义的一项功能。

(4)会计伦理协调功能:伦理还具有通过社会对人们行为善恶的评价,以期使行为主体得到良心的慰藉或良心的谴责,来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这是伦理的调节功能。会计伦理也可以对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的善恶进行评价,以此来指导会计行为,纠正不良会计行为,以协调会计与同行会计、会计与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会计伦理的道德评价不仅可以指导自己的会计行为活动,还对企业的管理层产生一定的影响,以协调会计人与管理者的关系,使管理者支持和理解会计人的正确与正义的行为,以符合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的要求。

二、企业会计伦理制衡的二维向度

随着会计伦理研究的不断深入,会计伦理的研究思路越来越清晰。加拿大的莱昂纳多.布鲁克斯就把会计伦理分为商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10】。我国的沈辉等也提出会计伦理可以分为会计职业伦理和会计商务伦理的观点【11】,而汤建提出了会计伦理制衡的观点【12】。但他们对会计商务伦理的阐述角度是有所不同的。笔者赞同把会计伦理分为会计职业伦理和会计商务伦理两个维度的观点,但我所表述的企业会计伦理的二个维度就是把传统的企业会计职业伦理拆分为新的企业会计职业伦理和企业会计商务伦理,并且对这两个维度进行新的界定,即一个向内的维度,一个向外的维度,其理论支撑点是企业会计职业属性的二重性。会计职业伦理是一个向内的维度,会计商务伦理是一个向外的维度。企业会计伦理制衡二维向度,就是指企业会计职业伦理制衡向度和企业会计商务伦理制衡向度。

(一)企业会计职业伦理属性的二重性

会计伦理特性具有二重性:自主性和依存性,这二重性对企业会计伦理制衡具有重要影响。

根据唯物辩证法原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具有既相独立又相依存、既相同一又相斗争的相互矛盾的辨证性质,企业会计当然也具有这种两个方面的辨证性质。企业是依法成立的从事生产经营或者服务活动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盈利性经济组织【13】,它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国有企业等等。而企业的会计,则是核算和监督企业的资金运作以及企业的成本与利润,借以分析财务状况,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人员。企业会计是一种既具管理职能的,又是受企业管理者聘请的双重角色的职业,其职业特性具有二重性:自主性和依存性。

首先看企业会计伦理的第一重特性:自主性。自主性就是指企业会计在其所在的工作岗位,自主地完成企业管理者所交付的任务。如企业资金运行过程中的记账、算账之类的事务,只需要依靠自己的会计专业技能就能自主完成,会计的技术技能使其完成这一任务不需要过多的与会计人以外的他人的相互依赖与配合,不像企业车间的生产线一样须要很多工人协作才能完成一种产品的生产。正因为这一特性的存在,企业会计如果没有良好的伦理道德素质,如果私心太重、抵制不了金钱和物质的诱惑,就可能单独干下有违道德良心的事情来。现实中有些企业会计造假就是企业会计单独为之。但对会计职业而言,自主性并不等于独立性,就算是应该非常客观的记账、算账过程,有时也受制于人。企业管理者也可能时常令会计改变真实的资金运行过程,让会计记假账、算假账。

其次看企业会计伦理的第二重特性:依存性。依存性就是指企业会计的工作性质与利益相关者特别是企业管理者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工作事务常常依赖于利益相关者特别是企业管理者的授意、授权和签章或者相互契约关系才能完成。因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有些方面不是会计单独所能处理的,它必须是会计和利益相关者特别是企业管理者共同来完成,这就使会计对利益相关者或企业的管理者有了严重的依存关系。这种关系不同于工人在生产线上的协作关系,却常常像是士兵与将军的服从关系。如企业资金运行过程中的某些转账、结账、报账之类的事务,能不能转账、结账、报账,除了规章制度上规定的操作之外,有些必须请示企业的管理者,得到同意和批准才能实施。但规章制度不可能定得很细很全面,会计就得常请示,这就使其与利益相关者或企业管理者共荣共存了。这与教师、医生等职业有很大不同,教师、医生等职业独立性是很强的,不是每一堂课、每一台手术都得向领导请示,可会计却常常遭遇经常要请示的尴尬。教师、医生要坚守教师职业道德、医生职业道德,但会计坚守自己的会计工作道德还很艰难。会计和利益相关者或企业管理者的这种依存性,如果没有制度和伦理的约束,往往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一些企业的会计造假就是会计和企业管理者共同犯下的不法行为。

参考文献:

[1][2][英国]杰克.莫瑞斯(Jack Maurice),《会计伦理》(Accounting Ethics)[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0-12。

[3]卢丽娟,《会计伦理学研究对象初探》[J],《财会通讯》,2003(3),11-13。

[4]杨树林,《浅析会计伦理道德基本原则和基本范畴》[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2(2),114-116。

[5]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55。

[6]劳秦汉,《会计伦理学概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42-45。

[7]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1。

[8]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1-2。

[9] 魏英敏、王泽应,《新伦理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班,215-223。

[10] [加拿大] 莱昂纳多.布鲁克斯(Leonardo. Brooks),《商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Business Ethics and Accounting Occupation Morals)[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11-12。

第8篇

【关键词】妇科;护理;患者;隐私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39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191-01

患者的隐私权一般是指,患者因患病在接受医疗服务机构的服务时所体现现出来的、涉及患者自身的相关信息,因需要接受医疗服务而被医疗机构或者是医务人员合法知悉,但没有经过患者的同意不得非法泄露给他人的个人秘密。

1妇科隐私的特征

妇科患者的隐私具有特殊性和一般性,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妇科患者往往都是女性,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而一般性主要表现为妇科疾病往往与生殖系统相关联,病因可能跟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习惯有关,因而,大多数病人就不愿意向医生或护理人员诉说有关细节。由于受到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妇科患者在思想和心理上往往比较纠结,首先由于妇科疾病会涉及生殖器官的畸形、生殖器官的显露、不孕不育、婚育异常、性疾病传播、婚外伴侣等,造成了女性羞于启齿、难为情的心理状况。妇科疾病可以使女性产生紧张、焦虑、害羞、畏惧的情绪,尤其是对一些农村患者或者老年女性来说,由于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更深,害羞与人交流、经常对病情进行隐瞒。对于一些需要手术的妇科患者,在住院后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害怕、焦虑、紧张的情况,总是担心医疗费用、手术的过程、手术的风险以及术后的恢复情况等。而一些性病的妇科患者会产生苦闷、低落、自卑的心态,总是害怕被人嘲笑等。通过对这些妇科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展现了妇科患者情绪起伏大、心理情况复杂等。因此,为了女性的健康,保护患者的隐私权,对隐私保护的研究非常的必要。

2隐私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诊断中侵犯患者隐私妇科护理中对于不相关的人询问患者病史,特别是询问以往病史、婚育史时没有进行回避,有时甚至向一些不相关的人披露妇科患者的隐私;在对妇科患者进行护理、治疗、体检过程中,掀开妇科患者的衣被,并且没有注意遮挡,将妇科患者的隐私部位暴露出来,导致侵犯了患者的隐私权;在临床教学中,把妇科患者当作教学的工具让实习生进行观摩,暴露了妇科患者的隐私部位,泄露了个人信息,个人秘密,使妇科患者的人格、自尊受到侵犯;撰写临床论文、科研、临床总结工作时,在没有经过妇科患者同意的情况下,公布患者的个人隐私。

22病历管理不规范病历中记载着患者的病情及相关的问题,如婚姻、产次、性生活、孕次等私密信息,对病历没有妥善保管,导致被其他无关人员翻看;电子病历的中,权限的设置不规范,患者的个人信息被不相关的人员获取,侵犯了患者的隐私权;护理人员无意识地在不适当的场合讨论患者的病情,导致患者隐的泄露。

3妇科患者隐私保护的措施

31强化对患者隐私的保护意识医护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对患者隐私的保护就是他们的义务和责任,是体现职业道德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方面。因而,在实际的诊疗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医护人员对患者隐私的保护意识,通过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使医护人员在为病人诊疗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为患者保密的宗旨,在工作之外不向其他人谈论有关患者的个人信息,不泄露患者的隐私。

32护理过程中提高对患者隐私保护意识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加强对患者隐私的保护意识很多患者都希望有个人独立的空间,因而医护人员要充分利用病房里的设施,在病房设置分隔或遮挡物,比如说用床帘给患者创造一个私密的、独立的空间。并且在病房的安排上要征得病人的同意,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让其他无关人员进行回避,对患者进行护理时,要对患者的私密部位要进行遮挡,减少器官的暴露。

33手术过程中提高对患者隐私保护意识手术之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拒绝不相关的人打扰,保持手术室的安静,在出病房时就要注意对患者安置体隐私部位的遮挡。并且在手术过程中不能够讨论患者的病情,手术后要给患者洗净血迹,穿好衣服,对病人的身体进行遮挡后再送出手术室。

34医学教学中对患者隐私的保护患者的隐私很容易在妇科临床实习中被侵犯,在临床实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患者的身体进行检查,并且要就有关的病因向患者询问并对实习生进行讲解,然而教学过程中就难免要涉及到患者的隐私。因此,必须要解决好临床教学与患者隐私保护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患者不是教学的标本而是一个有感情的人,所以必须要尊重患者,争取患者进行配合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向病人讲述临床教学的意义,让患者认识到发展医学、科研、医院教学的重要性,在患者同意下才能进行教学。二是在了解患者病史的时候,要注意场合以免患者的病情被不相关的人听到,并且在询问的过程中,尽量不要谈论一些敏感的话题,尽量使用委婉的语言。三是在医护人员在检查患者身体时要注意遮挡,让其他人员进行回避,并且在诊疗时不可以谈论患者的私人秘密。

35加强对病历的管理医院中加强对病历的管理非常重要。随着电子病历逐渐被医院应用,因此对电子病历的管理也要加强。病历就是患者的隐私,不能依据任何理由和借口对患者的病历进行私自翻阅和查看,因而必须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拒绝不相关的人随意对病历的查看。然而也可以采用记录查看、修改痕迹、访问权限设置的方式对病历进行管理。此外病房的床头卡也比较容易泄露个人的隐私,可以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例如不能在床头卡上标注病人的病因和病症,有特别要求的可以用代号代替患者的姓名。

4结语

我国医疗法律法规的宗旨就是保护妇科患者隐私,对患者隐私的保护体现了医务人员保护病人的职业道德以及对患者隐私的尊重。因此,妇科护理中护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患者隐私保护的重要性,强化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减少医疗纠纷,进一步提高妇科护理的质量。同时对提高我国医疗行业服务水平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9篇

工作的第一个科室是心血管内科,在科领导及师姐们的悉心教导下,我虚心学习,勤学好问,自觉遵守科室规章制度,并基本掌握本科室常见疾病的护理常规和各项护理操作,不怕苦不怕累,深得科室人员及病人的赞扬。

医院门诊是医院的第一扇窗口。医院门诊工作的质量直接反应一个医院的整体素质,同时门诊是病人就医的第一个场所。病人多,病情杂,突发事件频发,还需要与各临床科室`检验科设备科等科室做好相应的衔接工作。要及时了解医院的动态情况,这就对护理人员无论从职业道德,医技水平,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等都有着更高的要求。

很庆幸,刚正式迈入工作岗位就有幸分到了医院门诊部得以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医院门诊是医院的第一扇窗口。医院门诊工作的质量直接反应一个医院的整体素质,同时门诊是病人就医的第一个场所。病人多,病情杂,突发事件频发,还需要与各临床科室`检验科设备科等科室做好相应的衔接工作。要及时了解医院的动态情况,这就对护理人员无论从职业道德,医技水平,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等都有着更高的要求。要想做好一件事,先学会做好人,在门诊,每天面对的是形形的人,跟不同的交流就得用不同的技巧,很大程度上锻炼了我人际沟通的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同时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强化护理质量安全观,,全心全意为病员服务的职业观,在工作中做到态度热情,积极主动,使用规范的着装,温和的语言,亲切的语气,对病人一视同仁,护理周到细致,实现了病员对门诊护理工作的零投诉。热情诚恳的为病人做好分诊及指引工作,并为行动不便的病人提供必要的帮助。在这其中我看到了病人脸上满意的微笑同时也读懂了作为一名光荣的白衣天使的使命的可贵之处,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用心做好就是不简单。

同时,在我们的护士长及护理组长的教导下,熟悉了大部分验单的检验目的及各项正常值, 大大丰富了我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医学视野。还有我们每天跟不同科室的医生,检验人员,保安,工人打交道,对我们以后进入临床工作熟悉各种工作流程,拥有一定的人脉关系大有益处。使自己更加了解医院的人文环境,并努力使自己融人其中,发挥医院的主人翁意识。

与此同时, 在护理部的指导下,在科主任的支持下, 组织门诊护士进行护理技术操作培训,通过观看技术操作录像、示范、现场指导,互相交流经验,使我们的护理技术操作得到了规范和统一,促进了护理技术操作水平的提高,顺利通过了医院的护理技术操作考核。

每月组织门诊护士业务学习和读书笔记交流一次,实现资源共享,拓展思维,增进科室之间了解,扩大知识面,提高了大家的学习兴趣,纷纷阅读护理杂志,促进大家撰写护理论文,培养护士科研意识。

虽然门诊学习与体验的过程是短暂的。但我得好好感谢护理部给我这个好好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机会,我已把握好了这一过程,并给自己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和独立工作的准备阶段,将对接下来的临床护理受益匪浅。

我会继续在护理这块圣土上孜孜不倦,争创更多的辉煌。

第10篇

【关键词】新职工;规范化;培训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086-01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科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培养高素质临床医学人才的必由之路,对培养高层次临床医学人才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学习是无限的,是知识经济时代最根本的可再生资源[1]。近年来,我院领导高度重视,为进一步提高新职工规范化培训质量,成立了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领导小组,建立了医院规范化培训教育管理办公室, 对入院3年内新职工,包括医、药、护、技人员都要进行规范化培训。并制定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明确任务和要求。住院医师实行了“3+2”及“个性化”培训相结合的模式,有临床工作经历的研究生,采用“X+2”模式。包括科室轮转、专科住院医师训练、住院总医师培训等3个阶段[2]。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培训体制。

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1.1 培养严谨、求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理念和医德医风,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与能力。要求了解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及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规范、常规的了解。

1.2 组织先进典型人物事迹的学习,听取先进事迹报告会。进行医德医风人文素质讲座,年轻医生成长之路,怎样做一个好医生、好护士等讲座。提高新职工的人文素质。

2 合理统筹安排轮转计划,确保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实行新职工轮转制。住院医师轮转严格按照卫生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执行,护理人员按照护理学会规范化培训要求执行。医技人员按照医院有关轮转要求执行。院领导要求对于医技科室人员培训也进行系统化、规范化培训。其目的是疾病的诊断很大程度上依靠医技科室检查项目的结果,所以辅助科室与临床科室是同样重要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对医技人员也进行了轮转。要求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掌握临床专业知识和了解相关学科知识。能独立进行本科常见病的诊治和技术操作,住院医师要完成规定的临床病例数、病种数、技能操作数、手术数。

3 创造规范化培训学习平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为确保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个性,培养一支高素质新职工队伍,探索出一套具有我院特色的规范化培训管理模式。

3.1 各科室建立了规范化培训指导小组 由主诊医师师带徒的管理方式,实行“主诊制”培养管理模式。

3.2 实行新职工在岗学习制 每周一至周四晚上在图书馆进行自学,医、药、护、技人员一律参加,每天考勤。

3.3 住院医师参与夜急诊及夜间手术观摩 每位住院医师参与夜急诊和夜间手术观摩,感受急救现场的氛围,提高应急抢救能力。凡遇医疗抢救随叫随到,实行住院医师24小时负责制。

3.4 组织业务讲座 理论和技能讲座每周1次。由院内、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和示范操作,介绍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临床操作技能,常见病及某些疑难病症处理原则,重点提高临床理论、临床实践、临床操作技能、外语能力培养等。定期组织病历书写讲座,开展病历书写竞赛活动等。

3.5 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掌握循证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具备阅读和分析专业性期刊的能力。掌握一门专业外语,举办形式多样的医学外语竞赛活动,提高外语阅读及写作能力以及交流能力。不定期举办科研培训班,科研课题设计、提高临床科研思维能力和科研申报能力。能够写出具有一定水平的文献综述或病例报道,能结合临床实践,写出具有一定水平的学术论文。

4 加强三基训练和考核,夯实医护“三基” 基础

每季进行三基考试,从三基考试成绩分析,绝大多数住院医师的专科能力和专业知识考核成绩较好,但基础临床技能的考核成绩不够理想,说明住院医师的“三基”能力有待提高。其中不少人员本科毕业后即考上研究生,未能在临床实践中充分锻炼基础临床实践技能,从而导致基础临床实践能力较差。因此我们对硕士学历毕业的住院医师做出要求,加强基础理论及技能培训、定期考试考核,使临床实践基础能力进一步加强,夯实“三基”基础。

5 加强整个培训过程监控,提高轮转出科考核质量

成立规范化培训考核小组、大科考核小组、各专科考核小组,形成三级管理体系进行统一管理。院新职办,加强对整个培训过程中的监控。根据培训大纲要求及专业特点统一制定考核表格,考核内容和标准,严格制定考核评分。

5.1 临床实践能力考核:由病区考核负责人抽查住院医师所管病历。考核临床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病史采集能力、体格检查能力、分析诊断能力、综合处理能力、重危患者处置能力。

5.2 临床操作技能考核:抽考一项专科常规操作或手术。

5.3 病历书写质量考核:对所选取的病例,查阅住院医师书写病历质量。

5.4 外语能力测试:考核小组对住院医师译文水平进行评价,要求能够用外语回答专科知识问题。

5.5 职业道德考核:在轮转工作期间的职业道德规范、服务态度,人文关怀精神、劳动纪律、出勤率等进行考核。

为防止考核流于形式,新职办与科室联系明确出科考核日并现场监督考核,考核合格方可出科。

通过科学管理,我院新职工规范化培训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接受培训的新职工已成为临床工作第一线主力军。他们探索问题的敏锐性显著提高,临床实践能力明显增强,观察抢救能力得到飞跃。同时,新职办开展以来也得到大多数科室支持和赞扬,大部分科主任认为培训对增强新职工的医疗水平和提高临床医疗质量大有裨益,使培训由临床延伸到基础,扩展到科研、人文,形成了全方位的培养环境,有利于新职工的全面发展,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1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于2010年1月,对我院从事临床一线的500名医护人员发放“心理健康测查表”,随机发放,年龄25-50岁。

1.2 方法。发放“心理健康测查表”500份,回收有效测查表481份,回收有效率为96%。测查表包括躯体化、抑郁、焦虑、病态人格、疑心、脱离现实、兴奋状态等因子。测查时间平均15分钟。

2 结果

“心理健康测查表”判断标准,T分数在60分以上有一定心理问题,T分数在70分以上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481名医护人员中有432人(占89.81%)T分数都在60分以上,已处于心理亚健康状况,其中有49人,T分数在70分以上,处于明显的心理亚健康状态。

3 讨论

3.1 原因分析。

3.1.1 工作的特殊性。医疗工作是由大量重复、琐碎、繁重的内容所组成,每天面临的是一张张痛苦的面容,一阵阵痛苦的。高负荷和高责任是诱发其心理亚健康的首要因素,特别是25-35岁年龄组,缺乏适应职业压力的优良心理品质。

3.1.2 医学的前瞻性。医护人员工作的对象是活的机体,活的机体存在个体差异,千变万化,专业需要不断的发展,更新知识需要不断的学习。而职称晋升所需核心期刊的论文和医学继续教育学分使医护人员心理压力很大,事业的竞争带来紧迫感,表现易疲劳,情感脆弱、焦虑等。

3.1.3 人际关系紧张。25-35岁年龄组,多为特保儿,较任性,凡事以我为中心,吃苦精神较差,与科室同志容易发生不愉快。36-50岁年龄组,处事较圆滑,不愿得罪人,但对看不顺眼的事又不吐不快,容易产生内心冲突。由于心理卫生知识缺乏,同志之间发生矛盾后,不会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地进行自我心理平衡和调节,容易钻牛角尖,使矛盾激化,人际关系紧张易造成心理问题。

3.1.4 医患关系紧张。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患者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著名医史学家西格里斯曾经说过:“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人群,医师和病人,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和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现代医学的高度发展更加扩充了这一概念,“医”已由单纯医学团体扩展为参与医疗活动的医院全体职工;“患”也由单纯求医者扩展为与之相关的每一种社会关系。

传统的医患关系中,医者以为患者谋利益为己任,医务工作者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为患者解除痛苦,捍卫生命,被施救的患者往往怀着感恩的心态对待治疗自己的医生。医生和患者原本是站在同一阵线,一起对付共同的敌人——疾病。

但近年来,在媒体过度炒作中,医生和患者被人为划成对立的两面。由于公众对医学知识的相对缺乏,对医疗工作高风险和局限性的不理解,加上部分媒体片面的把医患关系矛盾理解为商业流通中的消费行为关系,强调患方的弱势群体地位,放大部分医生的收红包拿回扣现象,媒体试图扮演锄强扶弱角色以唤起大众的共鸣,这对医患冲突直接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人们对医务人员的信赖度和期望值增加,一旦无法达到人们的预期结果,医疗纠纷就在所难免。医疗纠纷已成为医护人员执业生涯中的绊脚石和首要风险。分析调查表有75.62%的医师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保护,认为当前医护执业环境“较差”和“极为恶劣”的分别达到57.37%和17.25%。近2年来,我院发生医疗纠纷67起,发生患者打砸医院事件7起,打伤医师5人。以上数据与中国医师协会最近统计的“医患关系调研报告”中显示数据相符。医生护士如履薄冰,每天踏进医院就高度紧张、害怕。

3.1.5 社会心理支持不足。医护人员的付出与回报极不相符,医护人员收入低,工作量大,风险高,加上社会负面舆论较多。非典期间,媒体把医生奉为“白衣天使”,非典过后立即贬为“白衣狼”。本是很高尚的职业却得不到社会的公平认可,而失去心理平衡,心情压抑,感到迷茫,甚至希望改行。

3.2 医护人员心理亚健康状态的维护措施。

3.2.1 医疗是一项崇高的职业。医疗是人类自我保护、自我发展的“生命职业”,因而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感。对职业技能精益求精,把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作为一种克服人类普遍病痛的任务来刻苦研究,全心解决,使自己成为“救万民于病苦”的高尚医护工作者。舍己救人,救死扶伤,是社会主义医德的第一要求。不分亲疏远近,职业高低,视病人为亲人,这是社会主义医德的首要标准。衡量一个社会道德发展水平的高低,医护工作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而决定这个社会医护水平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医护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是人性的表露和张扬。因此要正确看待医疗职业,树立职业的光荣感、责任感、幸福感,保持良好的愉悦心理,完成好本职工作。适时调整心理需要,把自己的需要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从而自觉努力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对待周围的一切,获得心理的自我平衡,逐渐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用积极的情绪感染和影响患者,并由此得到理智上的愉悦。

3.2.2 提高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应互相帮助,正确对待工作中的压力,注意劳逸结合,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状态,逐步适应繁忙和高风险的工作。同时管理人员应做好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尽量避免过度疲劳,提高工作效率。在医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医护人员需要不断丰富和更新知识,在学习和工作中寻求快乐。

3.2.3 医护人员定期做“心理体检”。医护人员常常被工作压力、情感困惑、抑郁等因素所困扰,不管什么原因,如果觉得自己被某种不良心情压抑超过2周时间,并且这一状态还在持续,就需要做心理体检了。通过各种量表测试,进行专业统计、分析得出结论,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若压力和情绪得不到及时舒解则可以导致躯体化症状。

3.2.4 提高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亚健康状态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具有不被人们所意识,不被社会所承认,不为医学所确认的隐匿性和潜伏性,具有既可向疾病发展,又可向健康逆转的双向性和可逆性等特点。医院领导应重视医护人员的亚健康问题,特别是心理亚健康问题,因为医护人员的心理亚健康不仅关系到他们的自身素质,还直接影响到其医术的发挥,对工作效果的优劣有着密切关系。有条件时适当增加学习、晋升和深造的机会。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对亚健康的认识和心理素质,更好地维护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12篇

关键词: 整体护理 / 护士素质提高

整体护理是以病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基础,可由家属或其家属参与护理的过程,其特点是以患者为中心,按照护理程序系统地为患者处理和解决健康问题, 这一模式的引进将是护理事业的一次变更。所以,提高护理素质是做好整体护理工作的基础。

1、转变观念的认识:多年来,受传统护理模式的影响,护理是以疾病为中心,护理人员只是处理医嘱和执行医嘱,做简单的生活护理和各种技术操作,只要求完成本职工作,以不出差错事故为目的,久而久之护士不注重学习、提高,不注意同患者接触交往和沟通技巧,有空便坐办公室聊天,再加之偏见和不重视,致使护理人员产生了消极自卑情绪,满足现状不求上进,甚至对病人态度不好,这样的护士形象只会让患者感到冷漠、缺乏人情味,从而对护理人员产生不尊重、不信任。新的护理模式要求我们必须提高认识,明确整体护理是以“服务对象为中心”这个观念,并以此来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能满足患者的健康需要,是否能从患者利益出发,把为患者的服务质量做为评价对象,才能体现出护理学科的专一性、独立性、科学性,才能体现出护士行为的最高水准以及护士的价值。

2、重视品德修养:护士对所从事的护理事业更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忘我的工作态度,高尚的职业道德。因为护士被人们誉为“白衣天使”,工作对象是患者,职业道德要求护士把患者的生命和痛苦看得高于一切,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视患者如亲人,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请客送礼、索贿受贿者有之,要使广大医护人员不受这些坏风气的影响,自觉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主动为患者送药、注射、做各种护理,为患者的康复尽职尽责,把每一位患者的病愈出院作为自己的最大心愿,不为金钱所诱,不向世俗的偏见低头,则应加强护士的美德修养。

3、提高技术素质:要开展好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必须提高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水平。.比如护理部有计划地组织护理人员在职教育,参加各种形式的深造学习,如自学考试培训班、轮流讲课等。提高广大护士的科研意识,并鼓励她们组织撰写论文,派出人员参

加学术会议,开阔视野,提高学术水平。因为只有渊博的医疗护理知识、精湛的专业技术、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使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和康复服务,所以,护理工作光凭热情和吃苦精神是不够的,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专业技术,才能密切配合医生挽救患者生命,减轻患者的身心痛苦,使患者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

4、端正服务态度:服务态度是患者评价整体护理工作的重要部分,也是最难做好的一环。首先要纠正的是患者或家属到办公室找护士的现象,要求护理人员必须自觉得走出办公室巡视病房,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和宽广的胸怀去面对患者,细心观察患者的表现、神态、,耐心听其诉说,发现心理及病理变化时,随时帮患者解决问题,注意和患者讨论时要用尊称,语言应亲切、轻柔、富有安慰和指导性。此外,还应有端庄的仪表,使患者感到舒适、安全。更重要的是在给患者做任何一项护理和诊疗时,必须用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诚恳易懂的保护性语言做好解释,使患者乐于接受,感到安全,以此对护理人员的信任、理解和尊重。为提高护理质量,还应定期向患者发放征求意见调查统计表,应用各种沟通技巧,帮助患者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产生战胜疾病的力量。用我们的关心和爱心换来患者的欢心和放心。自然,整体护理工作也会越做越好,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然取得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