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八年级册地理知识

八年级册地理知识

时间:2022-07-09 09:28: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八年级册地理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八年级册地理知识

第1篇

一、新版地理教材的主要特点

1.内容精练,难度适当。

从内容看,新教材更加突出了重点,降低了要求,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比如去掉了以往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像气压带、风带等问题,比较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具有时代性和科学性。总的来看,新教材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即掌握那些能适应现代生产和现代生活而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难度的降低使得全体学生都能获得最大收益,内容的缩减,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了一个宽松的时间环境,可以让学生多思、多练、多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设计创新,引入独特。

新教材每章题目页都以几个问题作为引言,这是以往教材所没有的,这种引言既点明了每章的学习内容、目的,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带着悬念进入学习活动,为接受新知识打下了基础。例如:如八年级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设计的引言是:“你会运用地图评价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吗?你知道台湾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特点吗?”这些问题都可以激励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图形多样、紧抓学生心理。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第二语言,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通过具体直观、形象、生动的图像,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兴趣,并对他们了解地理事物的表象特征,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而分析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起到文字内容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课本中图像内容和篇幅的大量增加,使图像成为教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既符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又符合初中学生爱看图像的心理特点。

本教材图形形式多种多样、生动活泼、形象直观,如有示意图、统计图、表格类图、素描图、景观图、曲线图、柱状图等,地图就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图像配合不同的课文内容。其中尤其注重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如自己动手画地形剖面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等。

4.理论联系实际,重视能力培养。

本教材除知识外,还非常重视学生能力、智力的培养,尤为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方法和能力,让学生去理解学习过程,如读图、分析的能力,联系实际和社会调查的能力,多向思维能力。如根据图形分析某地气候特征、分析北京四合院的去留等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地理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二、在使用新版地理教材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和改进方向

新教材在全国的使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尽管如此,我觉得新教材仍然存在着值得研究和改进的地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体现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及内容的组织,仍有不尽合理的地方,需要进一步研究。如有些基础性知识介绍篇幅太少,把学生能力估计过高,很多内容学生不理解,造成活动不能有效开展。有些常识性的知识应在教材中介绍,放在文中“注”的内容中亦可。

2.新教材体现了由以单纯传授知识的结构模式向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结构模式转换。但是,就整个能力培养这条线索来说,层次或者说梯度还不够明显,随意性比较大。特别是七年级上册知识体系有由难向易的趋势,让学生感到地理很难理解,影响对地理的兴趣,影响以后内容的学习理解。

3.教材中的图像已经从“附图”的地位变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成这个转变的过程中,需要对教材中图像的功能进行重新认识。新教材在这方面作了很大的改进,表现在图的种类和数量均比以前的地理教材增加许多。但是,在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图像的功能方面尚有改进的余地。例如,对每幅图量的控制、图与文的配合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像七年级下册“澳大利亚”一节中农牧业分布与气候关系部分,很多教师和学生觉得没法下手,显得无所适从。另外,建议在七、八年级教材最后分别附录世界和中国政区图及地形图。

4.新教材版式设计仍有改进的余地。图幅的大小如何适应文字排版的格式,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排版空白而又不影响美观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5.有些知识严重滞后,有些知识和实际不符,其实在再版的时候完全可以换掉。比如八年级上册“列车时刻表”的知识,七年级上册天气预报中的风向标符号和实际应用不符,“中国气象在线”网站的名称早改了,让学生觉得教材很不严肃。

6.教材中有些知识前后不一致,让学生产生歧义。比如七年级上册P89出现“人均国民总收入/美元”,下册P15出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下册P16又出现“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别说是学生,老师也迷惑。

7.有些知识重复,感觉编者间没能沟通好。比如七年级下册P11和P79两次介绍拉丁美洲的概念。

第2篇

要提高学生对课堂时空的使用效率,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义和看法,如何将教学资料变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在学生活动的深度、广度上做文章。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新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并做到比较熟练的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通过本学期的地理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地理这门课堂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模式和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同时,结合日常生活向学生传达地理思想,改进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最终实现“会学地理”的目标。最后,通过本学期的地理教学和综合复习,圆满完成生地会考任务。

二、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

第一章中国的主要产业

本学期主要是学习地理对我国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及科技发展的影响。其中以地理对工农业和交通运输的影响最为重要,特别是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和降水三个方面的影响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的教学难点。除地理对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影响外,本章还需要掌握我国工农业的布局与发展,掌握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和不同地形区的常用交通运输方式。特别是要理解铁路、公路和水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意义。最后就是了解我国四大高技术产业区的分布及原因。

第二章沿海万里行

第三章陆疆万里行

第四章黄河万里行

第五章长江万里行

这四章属于中国地理中的分省地理,主要是介绍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工农业发展状况、交通运输、人文地理等。根据课标要求和潍坊市《2011年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指导丛书》的规定,重点是掌握北京、辽宁、山东、上海、台湾、广东、香港、澳门、新疆、西藏、云南十二个省级行政的地理概况,其它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是作为选学内容加以了解即可。

第六章走向世界的中国

本章内容主要是概述我国在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与地理有关的一些情况,包括我国的基本国情、区域差异以及我国今后发展的方向等。本章的内容以了解为主,重点掌握的是一些重要的数据。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三个学期的教育教学,这三个班均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学风和班风都比较好,绝大部分学生在地理一科的学习上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并且愿意积极主动的钻研地理知识,基本掌握了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善于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完成中国地理下册的教学任务,进一步使学生获得地理知识,学会地理基本技能。

2、向学生传授中国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继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进行辩证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进行地区差异、因地制宜与发展潜力,人地协调发展等科学地理观点教育。

3、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去独立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种植业的南北差异、我国农业的发展、铁路干线、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分布、旅游资源、区域地理的北方和南方地区是重点,工业的分布及原因、铁路干线的分布、区域地理是难点。

四、教学措施

1、进一步抓好地理课的课堂教学。

课前作好充分的备课准备,课中讲清讲透每个知识点,课后搞好教学辅导,做到认真细致、全面周到,重点突出、难点透彻。

2、认真钻研《20__年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指导丛书》,领悟精神,并将其用于指导日常教学及后面的综合复习。

3、强化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重视各知识点与日常生活、时事及乡土地理相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方式的复习和试题训练,为学生的生地会考取优异的成绩得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4、切实搞好单元测试,分册测试,细致分析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重点进行针对性的分析、讲解和训练,对于个别存在的问题则加强课后的辅导,做到不漏一个知识点,不漏一个学生。

5、教学中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作用,采用各种形式,给学生一个学习探究、合作的空间,培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加强“双基”的基础上,注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

6、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提高读图能力,并且要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

7、重点热点抓辐射重点据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切忌将教材内容重复复习一遍,应在所例举的重点热点专题复习中,运用探究性、自主性的学习方法,相互研讨、归纳,让学生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做到“宽口径、粗线条、广辐射。

8、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9、教学中关注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计划2一、指导思想: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会学地理”

二、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共分五章: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本章是中国区域地理的开篇,上承中国地理总论部分,下启中国地理区域部分。在前四章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本章将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要求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区域地理的概况,认识各地区的地理差异,为学好分区地理打下基础。

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域,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在内,一共有34个。其中,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得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香港和澳门是刚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实行特殊的社会制度;台湾是祖国的神圣领土,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是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在我国各省级区域内部,在自然、人文或经济发展等方面,形成了一些富有特色的地理单元。它们各有特色、异彩纷呈,如广东的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那里自然条件优越,极具人才优势,经济发展更是独占第一;再如云南的西双版纳,那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是典型的热带植物王国。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由于自然或人文方面的联系,我国有许多跨省界的区域。如黄土高原、长江沿江地带等,它们风格迥异,又各具特色。

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中国,这只腾飞于世界的东方巨龙下以崭新的姿态翱翔于天宇、走向世界。

三、学生基本情况。

四、教学设想: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

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4、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性试题训练。

五、具体措施:

l、钻研教学大纲,订好教学工作计划。

2、认真写好教案。

3、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

4、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正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5、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详略得当,快慢适中。

6、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7、注意教学方法得当。

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教法,在教学中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8、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

9、精心选择作业,认真批改作业。

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计划3一、指导思想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会学地理”

二、教材分析:

该教材针对初中生的特点,设置了多个学生活动,同时还有课外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积极作用,同时活动又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三、教学设想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

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4、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性试题训练。

四、具体措施:

l、钻研教学大纲,订好教学工作计划。

2、认真写好教案。

1、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

2、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正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3、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详略得当,快慢适中。

4、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5、注意教学方法得当。

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教法,在教学中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6、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

7、精心选择作业,认真批改作业。

8、通过测验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进度安排

第六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11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21-2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32-3

复习、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24

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25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26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27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28

复习29

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面向海洋的开发区-珠江三角洲210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211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212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岸地带213

复习114

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115

期末总复习615~17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计划4本学期开学之日已是3月9日,所以算来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再去掉五一假期、清明节假期,屈指算来,八年级距离地理中考的时间也就13周左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怎样高效复习完地理四册书的内容,确实需要精心计划,合理安排。

立足教材,夯实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万变不离其宗,不论什么测试题,都遵循课本知识,只要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夯实了,什么样的问题都能解决了。没有厚重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能的培养能力的提高只能是空中楼阁。所以,要让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构建知识框架,进一步理清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复习过程中必须重视读图、识图、用图,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下面制定具体的复习计划,以做到心中有数。

复习内容

第一周地球和地图

第二周陆地和海洋—世界气候-发展与合作

第三周亚洲-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

第四周东半球国家地区—极地地区

第五周中国疆域人口民族-自然灾害

第六周中国的自然资源-工业

第七周中国的地理差异-北京

第八周南方地区—中国在世界中

第九周综合练习模拟测试

第十周二轮复习专题一地球与地图

第十一周世界地理复习

第十二周中国地理复习

第十三周练兵备考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计划5一、复习计划

第一轮复习:时间从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三周时间

考试题型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任何科目的试题都离不开基本知识,地理也不例外。因此本轮复习以书本为主,紧扣《课标》,狠抓地理基本概念的记忆和理解。特别是要注意地图的复习,要求学生把教材中重要的地图、地理图片装进大脑,记在心中。考虑到现在会考地图所占的比例相当大,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抓好地理概念、地理要素、地理现象的记忆,还要将这些知识点与地图充分结合起来,形成理解记忆,做到地图与知识点两者之间的转化非常娴熟,切实提高学生读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

第二轮复习:时间从六月上旬至六月下旬两周时间

通过第一轮的复习,学生对地理概念记忆更清晰,地理现象理解更透彻,阅图填图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提高,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轮复习。本轮复习主要以分析、理解、综合、提高为根本目的。通过精选近年来全国各地会考地理试题中出现的重点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训练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轮复习:时间从七月上旬至会考前夕一周时间

本轮复习主要是组织模拟考试,进行查漏补缺,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通过模拟考试对学生进行考前培训,向学生传授中考临场作答技巧和作答注意事项,并进行迎考心理辅导,使学生尽快适应中考气氛,进行中考状态,避免在中考作答时出乱子。

二、注意事项

1.在第一轮复习中,首先要抓好学生背书、背图、背知识点。

其次在复习教学的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以整合地理基础知识为主,并穿插相关的考试试题加以巩固提高。注重课后对学生的检查督促,提高复习的效率。

2.在第二轮复习中,重点要加强对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习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作答的准确性。

第3篇

关键词:商务星球版;八年级;课程标准;教材

表1修订前后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教材结构、内容对比

修订前修订后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国土与居民

第1课辽阔的疆域

第2课行政区划

第3课众多的人口

第4课和睦的民族大家庭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一节辽阔的疆域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

第二单元自然环境

第1课地形地势特征

第2课地形分布

第3课气温和降水

第4课气候的基本特征

第5课长江

第6课黄河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形地势特征

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

活动课认识我国的自然灾害

第三单元自然资源

第1课自然资源

第2课土地资源

第3课水资源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第二节节约和保护水资源

活动课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

第四单元经济与文化

第1课农业的分布

第2课农业的发展

第3课工业的分布

第4课工业的发展

第5课交通运输网

第6课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第7课丰富多彩的文化第四章中国的经济文化

第一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第二节持续协调发展工业

第三节合理发展交通运输

第四节繁荣地方特色文化

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我国的地理差异

第1课地大地理区域

第2课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第3课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八年级下册

第五章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

第六单元首都――北京

第1课祖国的心脏

第2课现代化大都市

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一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第二节东北三省

第三节黄土高原

第四节首都北京

第七单元黄土高原

第1课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

第2课黄土高原的治理和开发

第七章南方地区

第一节区域特征

第二节长江中下游平原

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第四节台湾省活动课认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区域差异

第八单元珠江三角洲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第1课珠江三角洲

第2课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八章西北地区

第一节区域特征

第二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第九单元台湾省

第1课台湾省的自然环境

第2课台湾省的经济与人口

第九章青藏地区

第一节区域特征

第二节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

活动课区域联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十单元走进西部

第1课自然环境

第2课特色农业

第3课工业、城市与交通

第4课西部地区的重大工程

第5课生态保护与旅游资源的开发第十章我国的海洋国土

第一节辽阔的疆域

第二节海洋利用与保护

第十一单元认识家乡――河南省

第1课位居中部的人口大省

第2课举足轻重的农业

第3课迅速崛起的中原城市群

第4课方兴未艾的旅游业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新、旧两个版本教材存在如下几方面的差异。

1.旧版教材中“单元”和“课”的名称统一改为“章”和“节”,由原来的十一章调整为现在的十章,删除了原教材第十一单元认识家乡――云南省。

这样调整更适合现行教材的体系,更加科学、合理,现行教材一般使用“章”和“节”的方式呈现,学生更能适应这样的标题。

而删除第十一单元则不是很合理,旧版教材每个省份都编写的是自己省份的内容,如云南省则为:第十一单元认识家乡――云南省,河南省则为:认识家乡――河南省。当然也许是考虑统一性,旧版教材第十一单元的内容是不一样的,这样会使得教材在编写、印刷过程中都产生很多麻烦,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说,这样的编写是比较好的。我们可从表2“义务教育地理乡土地理课程内容的基本结构”及其说明中看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乡土地理既可作为独立学习的内容,也可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开展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实践活动。旧版教材乡土地理的加入可谓是教材该套教材的一大亮点,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与地域性的特点,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其优点不言而喻,对于任何一个学生来说,毕竟对自己所生活的周围环境更熟悉一些,通过这样一个更熟悉的环境能使学生更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对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更有利;同时,有这样一个范本也给教师的开发、利用乡土地理做了示范,毕竟在繁忙的教学之余有时间去研究、开发乡土教材的教师还是少数。最后,就云南省而言,加入乡土地理,能让学生充分了解云南省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特征、资源优势等各方面的地理知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从考试层面考虑,由于高考地理选考模块有“旅游地理”模块的内容,云南省又是旅游大省,很多学生在选考内容部分也常常会选择该模块,让学生八年级打好基础对高考也有益处。个人感觉此章的删除实在是教材的一大缺憾。

表2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乡土地理课程内容”标准及活动建议

标准活动建议

运用地图,描述家乡的地理位置,分析其特点。

利用图文材料说明家乡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其原因。

举例分析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家乡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运用家乡的人口资料与全国人口情况进行比较,说出家乡人口数量和人口变化的特点。

了解家乡的对外联系现状,认识家乡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关注家乡的未来发展,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开展乡土地理调查、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等活动。例如,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乡土地理课题,开展调查,交流调查结果;开展为实现家乡的绿色生活献计献策活动。

说明:

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这里的“乡土”范围一般是指县一级行政区域,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乡土地理的教学也可以讲授本地区(省辖市)地理,或者本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理,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应纳入地方课程开发计划,并切实加以落实,提倡积极开发小尺度区域(乡、镇以下)的乡土地理校本课程,在乡土地理教学中,至少应安排一次野外(校外)考察或社会调查。

2.增加了第十章我国的海洋国土,使教材内容趋于完善。

该章内容的增加,确实是教材的一大亮点。正如本章教材前言部分所说: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我国海洋国土非常辽阔;我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海洋和保护海洋环境意义重大;维护海洋权益和国家安全是我们神圣的责任;……

海洋对我们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从图1中我们也能看出,世界地理部分有“海洋与陆地”一块内容,对于中国地理部分也有“自然环境与自然环境”一块内容,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也属该部分内容应有之意。本章的增添实是适时、得体,也能准确反映地理学的学科优势,体现出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其次,近年正值中日争端之际,该章内容的加入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的地理环境,让学生自小就知道自古都是中国的领土,可强化学生的海洋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图1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的基本结构图

乡土地理既可作为独立学习的内容,也可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开展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实践活动。

3.教材体例的调整。如将旧版教材“第一单元第1课辽阔的疆域”和“第2课行政区划”两课内容合并为新版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辽阔的疆域”一节;将“第二单元自然环境第1课地形地势特征”和“第2课地形分布”合并为“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形地势特征”;将“第二单元自然环境第3课气温和降水”和“第4课气候的基本特征”合并为“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等。

这些调整显然更科学、更合理。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辽阔的疆域”和“行政区划”是密不可分的两块知识,讲解完我国的疆域很自然就能联系到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将其整合成一节内容是很有必要的;地形、地势乃是地理学上两个紧密联系的概念,实应放在一节内容中来讲解,气温和降水乃是气候的两大必不可少的要素,也应合并在一起来讲解,当然至于“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此标题似乎应该使用一个更加概括性的标题较为合理,如使用“气候及其基本特征”。显然,以上处理更能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性,使学生学到的是有机联系的知识,而不是一些分散的概念。

4.旧版教材第五单元到第十一单元调整为新版教材第五章到九章,旧版教材第五单元单讲我国的地理差异,而第六、七、八、九、十单元则分别讲解一个单独的地形区,新版教材在整合的基础上,把这些独立的地形区用四大地理分区来统领,把这些地形区分别嵌入到各大地形区中。

这样的整合无疑也是很合理的,更能体现教材的逻辑体系。让学生能够宏观的把握所学知识,而不像旧版教材是一些孤立的地形区,比较散乱。同时,这样编排与高中教材也有密切的联系,使两套教材能够有机的联系起来,为学生更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就新版教材而言,“第五章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划分”,教材加上前言部分总共只安排了4个页面的篇幅,给人的感觉还是显得比较单薄,建议适当加入一些内容以使其更充实、紧凑。

5.旧版教材没有活动课,新版教材“活动课认识我国的自然灾害”、“活动课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活动课认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区域差异”、“活动课区域联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4堂活动课的加入也是一大特色。

这些活动课符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这一基本理念的要求,也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生活的能力,使教材更加生动有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比什么都重要。

总之,不管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新版教材(2014版)在旧版教材(2005版)的基础上都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这些调整是适时、必要和合理的,相信这样的教材将更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第4篇

  学校地理老师工作总结1

  本学期我带的是七、八年级地理,对我来说地理是来到芹池中学来的一门新的课程,真的是个挑战。经过一学期的师生间的共同努力,学生们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逐渐产生了爱好,他们开始了解到了地球和舆图知识、陆地和海洋知识、天气与天气知识、居民与聚落知识、发展与合作等自然地理知识,也开始慢慢认识到学习地理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

  一、在思想上我严格要求自己,认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恪守良好的师风师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以为,要想在学生心目树立自己的威信,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的知识和广阔的知识面,还要在道德行为上以身作则,以已服人。

  二、在教学方面,我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虚心求教,努力进步自己的教学水平。

  首先,认真钻研教材,把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把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其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爱好、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再次,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把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最后,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留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留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留意引发学生学地理的爱好,课堂上讲练结合。

  三、在自己总结教育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进步教学水平。

  首先,在我带的地理课上,将“人地关系”作为学习地理知识的主要线索,注重列举的题目和地理事物,尽可能启发学生运用身边的“人地关系”材料,使学生实实在在认识把握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另外,还从地理学科中与其它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角度举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把握地理基础知识与学好其它学科的关系,从而改进了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综合回纳出“看书、听讲、用图、动手、动脑”等方法和要求,并可利用“地理学习”图向学生先容地理学习的形式。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要求应简明具体而又切实可行。并经常督促检查,养成学生很好的学习习惯。

  再次,认真组织开展温习迎接考试。侧重于教会学生了解地理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在把握好地理知识的同时,将地理知识与欢聚生活联系起来进行学习,如:培养学生多种爱好爱好,多阅读课外书籍,多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进新鲜血液。

  尽管在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现代教学质量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自身尚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在教学工作中课堂语言尚存在平缓,平时考试较少,语言不够生动等题目,这些题目尚需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学校地理老师工作总结2

  在上学期带过一段时间地理的基础上,我担任八年级下期_个年级的教学任务。现将一学期的工作作如下几个方面的总结:

  一、认真分析、制定合理的学期教育教学计划

  本学期八年级所使用的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地理教材。其内容主要是中国地理第一至四单元。包括“居民与人口”、“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经济与文化”等。我希望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基本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方面的初步知识,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并进一步掌握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当我第一次走进教室的时候,通过提问我才发现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十分薄弱。于是,我通过与各班主任老师、部分学生代表进行沟通,了解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通过上期的期末检测成绩,分析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同时,从与同学们的交流、交谈中,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真实呼声和感受,为他们打开一扇心灵的窗口。

  在此基础上,根据我校明年地理学科要参加统考的实际情况,决定从本学期开始培养学生的备考意识,并在教学时数、教学进度上提前安排。据此,本学期除完成八年级地理上册的教学任务外,还将组织学生学习下册课本的部分内容,为复习奠定基础。

  二、自觉落实教学常规

  1、 由于自己是一名“非专业”的地理老师,要真正具备相应的学科教学能力,就必须付出比别人多的时间和精力。为此,我认真研究教材及学生,悉心查阅资料,学习时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有时,为了备好一节课,不厌其烦地向同学科老师请教,吸取他们的经验。平日里,积极利用网络和配套教学光盘,查找、整合课程资源,为上好一节课作有效的准备。

  2、教学中我力争做到精讲,把重点放在知识体系、结构、联系和思维方法上,避免面面俱到、拖泥带水等一些问题的出现。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熟悉教材文本,重视读图训练,加强学生间的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课堂学习实效。训练题力求让学生当堂完成,对突出问题及时予以纠正、指导。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认真对待每个同学的作业,因材批阅,为每位同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每一个班级的学生数都在__人以上,每批改一次作业就是一项沉重的工作。每次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本,我觉得它不是负担,而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对成绩差的同学的作业,我更显得认真仔细,要让他们真实的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因为,作业是与他们最多的交流、与沟通方式。像_班的___同学,上学期期末地理考试不及格,而本学期他对地理产生了新的兴趣,作业做得认真了,成绩也提高了,每一次测验都在及格以上。这与我对他的激励和“作业交流”是分不开的。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我基本上不划“×”,针对错题我或画上一个圆圈,或在题的旁边写上一个“?”,有时也给一些提示性的评语,告知学生应该怎样避免错误。

  4、除教学随堂评价外,力求适时进行单元形成性检测,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虽然有时成绩不尽人意,但我没有放弃希望。因为许多同学不仅仅是地理基础薄弱的问题,还有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方面的问题,要在短时间内从根本上解决,显然还有些难度。尽管如此,我仍然以积极的心态,坚持培优辅差。且盼望期末有一个好结果。

  三、积极参加校本研究

  1、自觉进行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新教育思想的学习、运用与实践。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听评课、优质课竞赛、教育技术能力大赛等校本研究活动。虽然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比不上许多优秀教师,偶尔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我并不气馁。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仍将一如既往的“激情飞扬”。

  2、学以致用,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模式。运用学校先进的教学设备,自己动手制作课件,合理进行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摸索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法。利用可利用的时间,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一种有声有形、师生互动、快速便捷、及时反馈的教学模式,力求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

  “心若在,梦就在”。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是我永不改变的目标与追求。

  学校地理老师工作总结3

  本学期地理科教学能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成绩在上个学期的基础上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现作如下总结:

  一、制定计划,明确目标。

  开学初,本人总结了上个学期的期考情况,分析了学生成绩偏低的原因,制定了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同时向学生提出本学期的学习要求以及宣布课改计划,从正面鼓励学生,让学生明确了目标,又使学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二、努力钻研教材,积极投身课改。

  由于本人不是地理专业毕业,对地理知识精通不够,因此,课前除了投入大量的时间对教材进行钻研外,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向其他老师请教,做到了课前扫清教材及其涉及问题的所有障碍,每一节课均感到了得心应手的轻松。

  然而,本人认为,如果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法,必定会导致学生对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及教法感到厌倦,学生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为了寻求较适合我校学生的教法、学法,本人实施了讨论法和设置对手法的教学方法,即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地自读教材,做好笔记,在小组中讨论,然后随机分配,把学生分成两个对手组,进行激烈的辩论,最后教师总结。这样既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在主动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加深了印象,感觉到了自己就是课堂中的主人,这两个班学生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制作教具,使抽象的教学直观化。

  我校地理教具紧缺,地理挂图不配套,只靠老师的口头描述或者课本中的文字叙述,有的地理知识是十分抽象、难以理解的。为此,这个学期,本人制作了一些教具,用到教学中,使抽象的教学直观化,大大方便了学生的学习。

  四、注重能力培养,实施素质教育。

  本人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把课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利用理论知识解释生活现象,通过实践经验证实理论知识,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辩论中增进了友谊,增加了知识,增强了能力。

  五、成绩和不足:这学期本人所上的地理课,成绩较上学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在月考中取得较好成绩,然而,好的学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普通班由于基础差,学习时间少,成绩还较差。

第5篇

一、让地理课走进学生的生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因此,让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走进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其必然性就在于:生活中的地理“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八年级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一课的教学中,我用目前最热点的“”问题引入,介绍了环境优美,气候类型是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岛上森林密布,而且岛上盛产山茶、棕榈、仙人掌、海芙蓉等植物。在黄尾屿上,海鸟成千上万,登岛捡鸟蛋一定不会空手而归,黄尾屿还有丰富的海产,龙虾最大的能有鸭子那么大。并一再强调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上课就牢牢抓住了学生学习这堂课的兴趣,并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热点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生活中的地理“实”,有利于体现地理知识的价值,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上好初一地理第一课,让学生对地理“一见钟情”

我们在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验:某一个人给你的第一印象非常深刻,甚至很难改变。因此,初中地理第一课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这一课是丰富多彩的、亲切的、有人情味的,那么学生就对你、对地理课有一个很好的第一印象,以后他们就会自觉积极地去学习地理;如果这节课让学生产生了地理课就是一个教师站在讲台上照本宣科的感觉,他们今后就很难发自内心地爱上地理课了。所以,这一节地理课的重点不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地理知识,而是在于是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让学生体会到了地理课堂的乐趣。

以前,我在上这一课的时候,经常的做法是:先讲地理课是多么重要、学好了地理多么有用、地理知识对人类发展起到了哪些巨大作用,然后提要求,比如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一类。接触课改教学新理念后,我再上这一课时,就想打破以往多年的做法,采用聊天式的授课方式,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让他们充分领会地理学习的乐趣,用一种全新的方法带领学生走进地理课堂的学习。另外,进入新课程之后,学生动手收集、整理资料的机会多,这也是学生重要的基本技能之一,有必要在这一课上让他们有基本认识。

三、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促进学生学习兴趣

在地理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一味强调硬性记忆、死记死背,这样的结果反而使学生对地理学科兴趣日减。学生认为地理难学,但这“难”就难在地理知识常运用地图解释。在地理教学中,几乎所有地理问题都可与地图相联系,图表、图形变化多样,学生把握起来较难。解决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增强学生的地图分析能力。可见,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主要有以下方法:

1.掌握读图基本程序,培养学生读图技能。

2.让学生学会一图多思、多图并用的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能力。

3.训练学生绘图制表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创新能力。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进行教学,学生可以从地图中直观获得许多地理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一幅好的插图、幻灯片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中有关文字的叙述,图文结合,以图释文,教学直观形象,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加深印象。

四、培养思维能力,巩固学生学习兴趣

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是在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设疑激思,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比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南方地区——湿热的红土地》一课时,可先提问:“我们就居住在南方地区,在你的印象中,南方地区是怎样呢?与北方地区对比,南方地区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就必须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思维被启动了,兴趣也就得以巩固。

五、掌握技能,促进学生兴趣发展

我们学习地理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而掌握技能,实现知识迁移则是运用的表现之一。在学习中,只有通过运用,才能体会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才能得到深化、活化,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发展。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不仅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又尝到了学习的甜头,还极大地调动起他们追求知识的积极性。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一、善用多媒体导入法

多媒体技术能够通过视频、文字、图像、声音、符号等将抽象枯燥的地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和趣味化,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更加直观了解相关知识,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及学习积极性。采用多媒体技术是当今社会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导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例如,讲解七年级上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内容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有关“地球的形状”的视频或者图片,让学生直观观看地球的面貌、形状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讲解和补充,或是提出一些问题辅助学生理解。

又如,讲解七年级上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有关地球运动的视频或者图片,让学生直观观察地球旋转以及自转、公转形式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地球和学习相关地理知识。通过这样的导入,能够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地理学习兴趣,让学生逐渐活跃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二、设置悬念导入法

兴趣源于好奇和疑问,学生对未知事物非常好奇,有时仅一个简单的问题,就能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和调动学习积极性。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例如,讲解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时,可以设置这样的悬念:现在我们这里是秋天,东北的朋友说他那里正在下雪,而海南的朋友却还在过夏天。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地球上,为什么所在地方的气候不一样?问题很简单,贴近学生生活,也可能是一直困扰学生的疑惑。为弄清楚这一问题,学生会集中注意力听讲并学习相关知识,促进其在兴趣驱使下,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有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

又如,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可以设置如下悬念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七律・送瘟神》中有一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吗?为什么要这样写?有什么依据?你们信不信可以坐着不动日行八万里。学生听到这样的问题,会感觉很夸张、很奇特、很不可思议,这时候教师摆出一副神秘的神态,让学生从自己的表情中读出,这是可能发生的事情,从而让学生更加困惑和好奇,这样导入自然联结新课内容,又可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地理学习积极性。

三、联系生活导入法

初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社会生活有一定认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了解的实际生活结合,能够让学生产生熟悉感和亲切感,进而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例如,讲解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时,可以组织学生讲一讲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人种、语言和宗教的种类及特征:有的学生说在街上见过白种人,他们个子高大,皮肤很白,鼻梁高而挺,头发很黄,眼珠偏蓝;有的同学说他看过国外的电影,听过英语、法语和泰语;有的学生还说去过天主教堂,听说过伊斯兰教等。学生热烈讨论,课堂气氛渐渐活跃,学生的研究兴趣越来越浓厚,这时候教师顺着学生思路展开教学活动,会发现学生反应很快,特别积极主动,知识一点就透,记忆力明显增强。可见,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进行课堂导入是一种很有效的导入方法。

又如,讲解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首都北京”时,可这样导入:先播放一首《我爱北京天安门》或《北京欢迎你》等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会发现很多学生都跟着唱起来,此时课堂气氛已经热烈,教师可以请去过北京的学生讲讲他们眼中的北京,让他们自己勾勒出北京的特征。这样,学生既受到歌曲的感染,又受到其他学生的影响,会对北京这座城市很感兴趣、很想了解。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十分有益。

四、巧用游戏导入法

初中学生爱玩好动,争强好胜,喜欢集体活动,对比赛游戏非常喜爱,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初中学生特点进行课堂导入,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丰富学生生活,又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之目的。例如,讲解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和睦的民族大家庭”时,可以安排资料收集比赛:将学生分成5人一组的小组,让他们自己课前通过上网、看书等方式搜集少得褡遄柿希明确少数民族的名称、大概人数、主要分布区、特征、风俗习惯等,在新课一开始进行比赛,看看哪个小组收集最多、最全面、最准确。初中学生争强好胜,不甘于输给别人,会积极地通过各种手段查询资料。此外,比赛游戏方式能够让课堂气氛活跃,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又如,讲解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时,可以在课前准备中国地图拼图教学用具,将拼图模具拆开,不写出省市名称,按照学生人数写好号码,让每个学生抽取一个号码作为自己的游戏代号,教师随机抽取一个号码,然后说一个省市名称,号码对应的学生在模块中找到对应省份,将其放回地图对应位置,并说出该省市属于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哪一部分,顺利完成任务的学生获得小红花奖励,未完成任务的学生表演小节目,然后教师接着抽号,以此类推。这种导入方式不仅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兴趣和深化知识点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反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妙用故事导入法

故事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具有无限的魅力和吸引力,尤其对一些真实的故事兴趣更浓厚。地理故事不仅可以丰富学生情感、提高学生认知水平,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效提升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例如,讲解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天气”时,可以为学生详细讲讲诸葛亮草船借箭和火烧葫芦峪的故事,让学生从古人的故事中了解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又如,讲解七年级下册“南亚”时,可以为学生展示西游记的故事,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氛围,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索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多种多样,本文主要介绍多媒体运用、设置悬念、联系实际生活、运用游戏以及故事等课堂导入方法。此外,还可以采用谜语、诗歌等导入法。巧妙、精彩的地理课堂教学导入,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可以带领学生对地理情境、意境的深刻体验,领略地理学科的自然和人文魅力,拓宽学生知识面和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侯金玲.实践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世界,2013(12).

第7篇

知识不是简单地由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内部动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通过观察质疑,带疑探究,议论释疑,最后形成技能从而解决问题。

一、 以“启发式”主线的课堂教学

系统论的观点认为整体功能等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加上各部分联结的功能。一定的功能总是由相应的结构产生的,而且是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因此,系统论强调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这正是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线进行地理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方法、媒体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即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还要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自愿地参与教学活动,探究性地解决问题。同时还应根据课堂内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过程,处理好信息的变换,让教师、学生、知识、媒体四者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动态平衡,各要素既要有独立性,又要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这样教学的结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1、 精彩导入语,创设情境 ——激趣启发式教学。

精彩有趣的导入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堂好的课堂离不开好的导入,情境的创设能够较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欲望。例如,我们在学习“中国的四大区域”时可以综合运用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巧妙的导入,学生的求知欲就自然调动起来,产生了追根问底的探索欲望。

2、 建构平台,以文释图——问题启发式教学。

在讲述我国地势特征及其优越性时(八年级湘教版),采用图文相结合的设计,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分析、归纳,最终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步:请学生读教材上的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老师进而引导学生找出:我国地势分成几级阶梯?每一级阶梯的平均海拨大约是多少米?(并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

第二步: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根据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特点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①我国地势什么地方高,什么地方低?②各级地势阶梯分别有哪些地形类型,各以什么地形区为代表?

第三步:请学生读图,在图中找出长江和黄河,根据它们注入的海洋,说出我国的地势特征决定了许多大河的流向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流向对沟通什么方向的交通有利?这样的地势分布给我国带来哪些影响?

第四步:进一步提出问题:黄河、长江在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水流会产生什么现象?为开发利用水能资源提供了哪些便利条件?

通过以上教师的启发提问与学生自己看图、思考、分析、归纳、整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我国地势特征是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②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一方面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灌溉水源;另一方面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既沟通了东西交通,又促进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③由于我国地势落差大,使许多大河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老师的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来完成复杂的教学内容,教会学生看图、读图、用图,最后形成自己的结论,达到以图释文,以文释图,图文结合的效果,在轻松地教学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

3、 巧设疑问,合作探究——释疑启发式教学。

精心的课堂设计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时提出疑问,这是实施课堂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展思维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例如:八年级(湘教版)地理《彩云南国——云南省》这一节内容,可以引起兴趣,培养读图能力、观察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区别概念,分析比较等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设计“云南省为什么称为彩云南国”,“云南省为什么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云南省为什么形成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地形”,“云南省地形以什么为主?地势有什么特点?山河分布有什么特点”,“云南省与哪几个国家接壤?与我国哪些省区相邻”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分析比较、形成概念、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精心设计提问,就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学会学懂地理知识。

4、 活学智用,实践运用——运用启发式教学。

能否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既然学了“无用”那为什么要学。学生在学习太阳直射和风向时很多学生会觉得无用、空洞,那么教师可以联系当地房屋的朝向、窗户的大小等让学生观察、体会、讨论,然后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巩固书本知识并运用到实践中,即将学习内容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这实际上就是生产建设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要学会观察生活,观察自己身边的地理知识。

二、 教学实践中注重学法指导,落实“启发式教学设计”

改革是时展的要求,教学革新是教师教学中必不可缺少的,也是值得深思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相应给予学法指导,交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技能。

地理教学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教材,让学生确定重点,分清主次,理顺关系,掌握读图的技巧,学会分析地图所表示的地理特征,所蕴含的地理规律,熟练地将“图变文,文变图”。其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觉自愿地获取知识,并能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方法往往是潜移默化,通常教师在课堂上常用的方法常常就是学生最容易学会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板图,学生在课堂、课外也用板图表示地理事物,那么学生就运用图示法,读图能力就强;教师如果善于列表比较,要求学生列表比较不同的地理事物,那么学生就善于运用列表法,比较能力就强。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内容的需要,运用各种学法启发学生,让学生从兴趣入手,逐渐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和效率。

“启发式”教学重在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学生的探索欲念。启发式教学的优势在于教师主动让出以教为主的课堂模式,教师只充当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又增强了实际操作动手能力,符合现今素质教育的理念,更好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八年级上册)湖南教育出版社。

第8篇

论文关键词:读图能力,培养,提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应学会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着眼长远,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综合素养是教育教学中的核心目标,地图能力和素养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人长期从事初中阶段七、八年级的地理教学。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结合《新课程标准》,仔细分析了近年来部分省、市的地理中考试卷,我认为读图能力的训练尤为重要。现就初中年级地理教材有关地图的教学作出部分归纳,以便于和广大地理教师共同交流和探讨。

一、几种常见的地图

1.经纬网图

人教版七年级上P5-8页“纬线和经线”这一框题,主要讲述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经纬网的有关知识。在上课过程中,讲授这节内容时,经常觉得学生难以接受,仿佛有一种看“天书”的感觉。课后我和同事交流探讨,认为学地理犹如有一道“高门槛”。那么如何上好这节课,让学生掌握这节课的内容,是我们地理教师值得考虑的问题。我就结合图1.10和图1.11这两幅图,重点分析经线和纬线的排列变化方向;记住低、中、高纬度的划分;东经用“E”表示,西经用“W”表示,南纬用“S”表示,北纬用“N”表示,它们是分别取英文东(East)、南(South)、西(West)、北(North)的首字母。然后结合地球仪详细讲解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同时利用经纬网图解决实际问题。并借助经纬网图的有关练习来训练学生,以便于更好的掌握。

近年来部分省、市地理中考试卷,发现每年都有这方面的试题出现在试卷上,而且分值也较大。可见有关经纬线知识的掌握和训练不可小看。

2、气温变化曲线图、降水量柱状图

七年级地理P49-56页讲授的是“气温和气温的分布”、“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师可在上课前充分利用我校的现有资源——百叶箱、雨量器,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让学生注意观察连续的气温情况,每个小组只要求关注一天的气温情况,最后每组代表作好记录并填在老师发的表格中。

上课时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记录的气温变化状况表格,然后看看右图(图1),在这几天内里,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图1

在什么时候,最低大概什么时候、这几天气温有没有变化。

(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答案不是固定的,只要合理,都应当鼓励与引导,还能调动课堂气氛。)

现在天气逐渐转凉了,变冷了,气温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有关知识。

学生回答完毕后,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活动”部分的五则生活实例,再引导学生总结出每则例子分别说明了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如果同学思维较活跃的话,还可引导学生说出气温与其他的人类生活、生产方面的关系。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很容易得出答案,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讲授“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时,可以结合图,再结合实际生活,联系部分地区的干旱、洪涝发生,让学生自己归纳降水的时间差异和地区差异。通过降水量柱状图来分析一个地区的降水量,以及对我们的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而更好的掌握本节内容。最后分析总结一下一个地区的气候。

3、地形图

地形图是着重表示地表起伏变化的普通地图,地貌一般用等高线表示。地形图又分为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等。

(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判读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地势高低、坡度陡缓、地表形态和山地、盆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

①判别高度和气温。根据等高线的特性即标高为海拔高度、同线等高、等高距全图一致等判别某地的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从而计算某地气温。

②判别地势。可根据海拔判别;有的等高线地形图上没有数据,而是用示坡线表示。示坡线也叫降坡线,表示降坡方向即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这方面的知识初中教材暂不作要求,则要求学生记住“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根据这一个规律掌握地形的陡缓。

(2)地形剖面图

地形剖面图是建立在等高线地形图基础上的,它表示沿地表某方向垂直的剖面图形,用以表示地表起伏的形势。通过它,可以直观地看出某条线上地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如八年级上P22页图2.1“我国东西向(北纬32°)地形剖面”、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地形剖面图。七年级下P6页6.7“亚洲大陆沿30°N的地形剖面”和6.8“北美洲沿40°N的地形剖面”等地形剖面。

判读剖面是沿什么方向的?(如图2),该图注明剖面是沿32°N, 即东西方向的垂直剖面。然后看坐标系:横坐标代表经度,此图中经度从西向东逐渐增加,因此一定是东经。我国所跨经度大约从73°E—135°E,纬度从4°N—53°N,因此一定是我国地形剖面图。了解剖面的方向和位置,就能联系地形图,更好的理解剖面所表现的特征。通过这个剖面示意图(图3),就能够看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剖面图试题主要用来考查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动手绘图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该注意解题的步骤,学会将平面地形图转换为立体剖面图。

4、景观图

初中地理教材中,涉及到的地理景观图片较多。如何合理利用这些图片,让学生掌握和理解,则是十分重要。对于教师来说,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如西双版纳地区景观图、北京旅游景观图、黄土高原的窑洞、七年级下册图8.11“阿拉伯人、犹太人、波斯人”、图9.21“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等。通过这些大量图片的展示小学教育论文,更加直观形象、一目了然。通过这些图片,也加深了学生对这些地区的了解和认识。

5、结构图

这种图形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出现的也比较多。如八年级下图6.28“台湾省出口贸易的结构变化”、图7.3“珠江三角洲外资的主要来源地”、图7.5“珠江三角洲和全国人均GDP增长曲线”、图8.13“延安1951——1991年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等。学生通过读图析图就可以找到答案,解决问题。

6、区域地图

区域地图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大,几乎每一节区域地理都有区域地图。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这些地图,充分利用地图获得大量地理信息。这有助于学生学习区域的内容,掌握本区域的知识要点。

二、紧密结合地图进行地理教学——图文结合

所谓“图文结合”,即地图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地理知识的大部分内容,都能在地图上明确具体地表现出来。因此,结合地图讲解教材,学生既容易接受理解,又能够牢固记忆。地图图像犹如戏剧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欲。可以引起学生对图像内容的好奇心,又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新课的印象,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三、将地图和课本插图紧密配合进行教学——图图结合

所谓“图图结合”,即教学挂图。地图册和教材中的地图、插图相结合。把教学挂图和课本中的地图、插图三者紧密配合,在教学上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中国“地形”时,教材中指出中国地形多种多样,地形类型齐全,有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首先在教学挂图上指出我国的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和丘陵、山地、盆地的名称和位置,接着指导学生参看课本上的四幅插图和图下面的文字说明,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弄清高原与平原,山地和丘陵的区别。讲“长江”一节时,在挂图上指出长江从源头到入海口的长度,流经省区、主要支流、湖泊的名称和位置之后,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上“长江水系干流剖面图”和“长江三峡略图”两幅插图,并阅读文字注释,这样,学生对长江上游特点(地势高、落差大、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和长江三峡的位置、排列次序、峡谷、宽谷情况及葛洲坝水利枢纽的位置等,不仅一目了然。而且容易理解和掌握。至于讲各大洲气候类型分布和形成等知识,更不能忽视教材和地图,课本插图三者的紧密配合。由于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学生对学过的地理知识,较易接受和掌握。所以,在每节课的检查提问中,大部分学生都能作出准确无误的答案。

四、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的习惯——无图不成课

通过以上运用地图讲授地理课的实例和收到较好效果的证明,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习惯,使用地图的技能,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教师经常运用地图进行教学,学生也认真运用地图学习和复习地理知识,养成了运用地图的习惯,一旦离开地图,就觉着无法复习和做作业。正如有些学生所言:“离开了地图,学习地理就觉着捞不着边”。

五、加强地图知识应用的指导——地图随我行

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能开阔人的眼界,增长人的知识,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具有实用性,尤其地图的应用更为普遍。据调查,我所教的学生中90℅以上的学生家里都有地球仪,很多学生家里都有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少数学生家里除了学校发给的地图外再没有别的地图。看来地图是绝大多数家庭必备的文化用品。当拿到一幅地图后,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能读懂,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学生都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有图且会读图,可是能否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意识地运用地图呢?据一次问卷调查,若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之前,有36%的学生要查阅地图,而54%的学生则是问别人怎么走,还有10%的学生跟着别人走。可见,能在平时自觉使用地图的学生还不够多,作为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应用地图的指导。当学生看电视中的天气预报时,53%的初一学生和82%的初二学生能知道绝大多数省区市的位置,其余的学生则只知道北京等少数几个省区市的位置。地图就在家里,怎么不查查呢?看来向学生提出这项要求是很必要的。

总之,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必要手段,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学会读图析图,培养学生用图的习惯和能力,这是地理教师一项重要的任务,每个教师必须做好它。当然,要做好它还需要注意许多问题,还有许多方法,教师还要做出很多努力。。以上是个人浅薄的认识,希望能够得到各位同仁指教。使“死”图“活”起来,“静”的文字“动”起来。

参考文献

1.《中学地理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03.10。

2.《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地图能力的考核和地图教学》,李峻峰、石高俊:人教网。

4.《试论地图学习能力的结构与评价》,蔡国霞:广州教研网。

5.《中学地理教学探索》,金正杨: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9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4)02-0040-02

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地图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工具,是中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亲密伙伴,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智能和掌握基本地理的技能,同时又便于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规律性。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巧用地图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记忆,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一、利用地图形状引导学生记忆

根据地图联系实际,发挥想象的记忆在地理教学中是很重要的。学生只有在联系实际,在发挥想象中去记忆地理事物,才记得轻松,记得牢固,才能加深理解,也能增强记忆能力。在《中国的行政区划》这节中,记忆各省级行政单位的分布是本节重点,也是难点。在帮助学生记忆各省位置的时候我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总体观察中国地图,中国地图很像只健美的雄鸡,于是我把“鸡”分成了8个部分,分别是鸡头、鸡脖子、鸡肚子、鸡背、鸡尾巴、鸡屁股、鸡脚、鸡肠子。要求学生把相应的省份按排到相应的部位,学生来兴趣了,鸡头好记,就是黑龙江、吉林、辽宁;鸡脖子是北京、天津、河北;鸡背是、鸡尾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鸡脚是海南省和省……

二、利用地图展开想象的翅膀形象记忆

八年级学生在想象力高度发展的时期,可以引导学生将某省分行政区的轮廓与某一想象的物体对应起来帮助学生记忆。在《中国行政区划》这一节当中,记忆省份行政单位的大体轮廓也是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想象力非常丰富,利用联想实物记忆我国省级行政单位也是很好的办法,仔细观察中国行政区图会发现各省区的轮廓与生活中的一些实物很相似,如北京像心脏,是祖国的文化政治中心;黑龙江省就像展翅欲飞的天鹅,从祖国东北部起飞了;吉林像人参;山东犹如一头骆驼的头和身;看着地图发挥想象,目的是为了把各省的大体轮廓记住,培养学生看图想象记忆的能力。

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绘图,加深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记忆,增强学生的空间感

绘简图是中学生需要掌握的一种技能,同时通过动手练习会进一步加深对地理事物的记忆。这种方法还可以专题性地图为主,突出某一种要素,以区别地图册中比较综合的地图,一个班的学生选择不同的要素,绘制不同的专题性地图,汇集起来便是一本简易的中学生专题地图册,学生会比较有成就感,也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巧用地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而且还能帮助学生记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时间都离不开地图,巧用地图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感,我将不断思考、总结,更好地利用地图、巧用地图。

第10篇

“中国的地理差异”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的内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章教材内容的要求:一是“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课标重在找出“秦岭、淮河”在我国的位置,明确它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二是“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课标重在培养学生学会读图、析图,通过对四个区域的比较,了解其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的差异。三是“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课标重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解释日常生活生产中的一些自然地理现象,引领学生关注人们的实际社会生活生产,理解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 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内容“中国的地理差异”是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学习“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民族、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综合地理知识的基础上,认识我国的地域差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为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创造了条件;它也是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学好了这一课可以引导学生对八年级下册“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学习起到引领打基础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教会学生学习中国区域地理的基本思路和思维方法,学好这一课至关重要。它在初中中国地理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教材内容看,本章由“地理差异显著”和“四大地理区域”两目组成,这两目的内容呈现因果或递进关系,可理解为前目是原因,后目是结果,也可认为前目为后目的学习做好铺垫。两者通过自然地理因素“地形和地势、气温、降水”相互联系,形成了一种主要原因下的两种相关的结果: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宽广,东西部地区由于地形地势和降水明显不同,呈现出三级阶梯的分布和四大干湿地区的变化;南北地区气温年变化大,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所以我国自然环境差异显著,主要由于这三方面因素的不同,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要突出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地理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小差异性。

第一目“地理差异显著”由七段正文、四幅地图、一个阅读材料和一个“活动”组成,重点介绍了我国自然环境差异大并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差异,尤其秦岭―淮河以南以北地区。教材第一段正文开门见山总述了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人文现象千姿百态,地理差异显著。然后利用第二、三、四、五段正文配以图5.1“中国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一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呈现我国气温、降水、地势分布的变化规律,反映我国自然环境的差异显著。接着教材利用第六段正文和轻松的“作息时间差异的对话”及“我国饮食习俗的地方差异”的阅读材料,展示了我国丰富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使学生认识我国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最后教材通过秦岭―淮河以北以南地区的农村生活景观图对比,结合第七段正文和“活动一”三组题,让学生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此处教学中可采用小组竞赛(赛前明确比赛规则、奖励措施等细则)活动的方式展开学习,可把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分别代表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引导学生在辩论中得出南北方的区域特征和差异,分析导致差异的主导因素。引导学生从学习中感受我国壮美、富有,此目是重要的情感教育内容。

第二目“四大地理区域”由两段正文、一幅图、一个“活动”组成,重点介绍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材第一段正文概括说明我国根据不同标准,划分成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教材利用第二段正文结合图5.5“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和上一目的图5.1及“活动二”三组题,认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位置、范围、分界线、区域特征,并引导学生分析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图文资料,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5.1“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等自然地图,指出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的变化规律,进而归纳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差异显著),并促进学生读图、析图、用图能力的提高;知道我国生产(农业)、生活(人口、城市、交通线的分布)、经济发展等人类活动也差异显著;记住秦岭、淮河的基本地理概况,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分界线,归纳每个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它们划分的原因和差异;能举例说明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逻辑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实际举例,感受我国地理差异显著;通过读图说出我国气温、降水、地势自南向北和自西向东的变化规律,归纳映衬出我国自然环境差异显著;利用图文材料,说出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通过复习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知识,比较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深刻领会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通过读图练习,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和范围;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及差异,掌握区域分析的能力。

四、图表利用

本章教材运用了“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一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广州人和哈尔滨人的对话图”、“秦岭―淮河以北和以南地区农村生活景观图”、“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分层设色地形图”5幅4类地理图像,为学生复习我国自然环境差异和展示人类活动差异、对比分析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以南地区的生活、归纳总结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本章学习内容的缩影,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运用。

五、活动建议

本章教材共设置两组活动,包括6道题目,内容主要是通过对比的方法在复习和巩固我国地理差异的基础上,从表及里层层递进获得新知―“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活动一:第1、2题属复习巩固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5.1,找出“秦岭、淮河”,运用自主探究及分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指图说出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的范围;我国一月气温分布规律和河流冬季结冰情况及温度带的划分;年降水量分布规律和干湿地区的划分,结合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和本章教材图5.3和图5.4,采用地图对比、探究归纳等方法,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以北和以南地区的主要地形、耕地类型、农作物及熟制、传统交通运输方式和工具、传统民居特点,让学生通过图书、电视、广播、网络等手段收集两地区饮食、服饰、语言、娱乐、剧种等生活和文化方面的视频和文字资料在课堂上展示交流,让学生直观感受秦淮一线南北的显著差异,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也加深了对秦岭―淮河一线重要地理意义的认识;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这两个题目让学生及时全面复习和巩固学过的知识,还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第3题属知识运用类。让学生运用气候知识,通过对南北方地区两种地理差异(植被类型、河流流量)共同影响因素的思考,从现象到本质推理出导致秦淮南北地区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理解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

第11篇

[关键词]互联网+;微课;初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11302

初中地理学科的许多知识,诸如地形部位的辨识、山脉河流的走向、地球自转公转等,都需要学生通过形象化的感知来产生理解,深化记忆。但是,在传统地理教学课堂,由于教学时间与教学设备的限制,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更多的是依靠书上的图画与自己的联想来尝试理解,有时并不能对事物形成正确的形象联想,从而影响学生之后的地理学习进程。微课的产生,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打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还能够为学生提供音频、视频与图片等形式各样的素材,实现了学生地理学习时间与空间的延伸。加上当前“互联网+”模式的逐渐成熟,将“互联网+”与微课相关联,可以使微课教学更加便利化,充分发挥W络信息多样化、传播快速化、互动性强的优势,为学生学习地理提供更多的信息渠道。

一、“互联网+微课”概述

1.“互联网+微课”的内涵

“互联网+微课”是指在“互联网+”模式下,采用视频的方式,将一个或几个知识点融合在一个小视频里进行讲述,视频长度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被称为微型课程。微课的制作者和者通常为一个教师团队,微课制作完成最终会被到网络平台供自己的学生以及网络用户学习和参考,这也就是最终的“互联网+微课”。

2.“互联网+微课”的特点

“互联网+微课”具备以下三个特点:课程短小,针对性强;微课视频兼容性强;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首先,“互联网+微课”注重的不是长篇大论的全面性知识讲解,而是针对某个或某几个知识点进行集中讲解。微课的产生是由于在网络媒体的日益普及背景下,人们更加趋向于接收碎片化信息,这种微型课程的方式能够适应人们信息接收的习惯,并且微课教学的针对性强,更加便于人们依据自身知识结构缺陷进行课程选择。其次,微课视频兼容性极强,不仅能够在电脑上观看,还可以在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上播放。由于视频时间较短,即使在没有有线网络或无线局域网的情况下,用户通过移动数据流量也可以进行观看学习,不会产生较大的流量消耗。再次,微课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想学,就能够进行在线学习,或者还可以提前将视频下载到电子设备上,随时随地进行观看学习。

二、“互联网+”模式下微课应用于初中地理学科的优点分析

1.顺应时展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与发展,互联网对当前初中生的影响是极其深入的。初中生接受着网络时代的熏陶,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成为初中生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但大多数学校都是禁止初中生在学校使用电子设备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电子设备对于学生学习的辅助作用。微课是顺应互联网时展的产物,而且随着“互联网+”模式的不断推进,“互联网+微课”已经成为课程教学的一大趋势。初中地理教学应该紧跟这一趋势,为学生在校期间提供可以接受微课教育的机会,帮助学生将电子设备转换为自己的学习工具,可以在学校随时通过电子设备进行微课的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2.初中地理学科特点要求

初中地理课程所涵盖的内容极为丰富,上至宇宙下至地球的山川河流。而且,初中地理的学习难点不在于对地理知识的背诵与记忆,而在于许多知识都需要学生在脑中联想,这对于空间想象力差的学生来说,是极其困难的。而且,在没有相关知识背景的前提下,对某个地理知识进行空间联想,很容易造成联想错误,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微课的存在及时弥补了这一缺陷,学生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点,可以通过观看微课形象化与直观化的知识讲解,促进自己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此外,初中地理的学习是一个长期过程,所学知识都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长时间不接触某一知识点后,学生难免产生遗忘,因此,可以通过观看微课来不断对知识点进行巩固,同时也对之后相关的课程内容进行了课前预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的知识点。

3.适用范围广

微课的使用可以贯穿于上课前、上课中以及课堂之后的任何阶段,适用范围十分广泛,为学生的地理学习提供了便利。在上课前,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微课来进行课前预习,并了解教学难点和重点,为之后的课堂学习提供侧重点指引。在上课中,教师也可以将微课作为一个教学工具,通过微课进行课前引入,迅速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还可以通过微课对学生提出一些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在课下,学生既可以通过微课进行知识点巩固学习,也可以选择一些课外拓展的微课来进行自身知识拓展。

三、“互联网+”模式下微课在初中地理学科中的应用策略

1.课前预习

在课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微课学习,并将自己观看微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评论的形式到微课评论区域。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学生评论,掌握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可以为教师之后的课堂教学提供方向。以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亚洲与欧洲》中河湖的内容为例,其中主要涵盖了一些需要记忆的内容,比如亚洲与欧洲的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世界之最等无须进行特别讲解的知识点。教师的微课可以将本节需要记忆的知识点都涵盖其中,最好采用地图的形式,将亚洲与欧洲标记出来,并且对其中一些重要的河流、山脉等都进行标示。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可以将本节课中河湖与地形地势及气候的关系作为重点,进行初步了解。接下来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进行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知识拓展,以此来拓展学生的地理知识面。

2.课中学习

在上课过程中使用微课,并不是允许学生自己随意进行微课的观看,而是需要在教师的整体掌控下,进行集体性微课学习。微课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种辅助工具。以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中“经线纬线”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利用微课为学生播放关于地球的真实形态,让学生了解经纬线不是真实存在的,并利用经纬线将真实的地球进行分割,让学生了解到这一形象化的分割画面。之后教师在讲解经纬线的过程中,不需要反复向学生强调经纬线在实际中是不存在的,学生已经理解了经纬线作为辅助线的存在意义。如果教师自己没有时间制作微课,可以通过课堂联网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其他教师的微课进行观看,将“互联网+”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3.课下复习

课下复习是学生进行知识巩固的重要途径。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课下拖巴揪督衔单一,并且受到一定的时间空间限制,在地理课本和参考书不在身边时,很难进行知识点的巩固学习。而在“互联网+”时代,学生的课下复习途径呈现出丰富多样性,其中最有效的就是通过上网观看微课的方式来进行课下巩固。因为微课是自己的老师的,与自身的学习需求契合度较高,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复习需求。此外,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观看其他老师的微课视频,以此实现自身地理知识结构的全面化。以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秦岭―淮河线》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制作微课,将秦岭―淮河分界线南北两侧地理差异进行标示,将气候差异、降水量差异等都集中在一张图片上,让学生通过观看此微课能够对自己课堂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巩固。

四、“互联网+”模式下微课在初中地理学科中应用的建议

1.“互联网+微课”需要团队合作

微课的制作不仅仅包含教师的讲课内容,还包括一些3D讲解视频的制作、视频的录制以及视频的剪辑等。教师由于自身教学任务重以及受专业性限制,虽然能够参与到微课的内容讲解过程中,但是可能没有较多时间参与到视频的后期制作过程中,而且地理教师们对于一些视频剪辑以及3D建模等技术层面的操作并不擅长。因此,想要制作出优质的微课,就需要成立一个合作团队,包括主讲地理教师、视频制作专业人员等不同专业的人员,每个人各司其职,共同为制作优秀的微课而努力。以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自然资源概况》为例,其中包括我国重要的油田、煤铁矿、有色金属等资源的地域分布,微课教学应该将所有内容都涵盖其中,将中国不同的自然资源分布区域在同一张地图上进行叠加标示,让学生发现它们的空间分布规律。这需要技术人员通过软件绘制出地图,并在地理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区域标示。只有团队共同合作,才能够完成微课的制作。

2.“互联网+微课”要注意因材施教

微课的制作也应该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现状,为学生提供能够满足其需要并与其学习能力相符的微课视频,注意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微课真正为学生所用,发挥其对学生地理学习的指导作用。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微课的讲解可以体现出一定的深刻性,还可以适当进行一些知识拓展,以此满足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针对学习成绩普通的学生,微课的内容设置要尽量围绕课本展开,加上简单的练习,保证这类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并且能够熟练运用。针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微课的内容要尽可能简单,一次不要讲述太多知识点,主要以基础知识为主,做到既有针对性又不会太过深刻,以此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

“互联网+”模式下,微课在初中地理学科中的应用具有众多形式,但不管采取哪些形式,都不能使微课失去其教学育人的重要属性。因为初中地理微课面向的是广大初中学生,因此,即使在“互联网+”战略下,初中地理微课也尽量不要收费,以保证学生接收免费微课渠道的便利性。微课只有做到了为学生所用,才能够真正彰显其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石建光,吴林妹. 地理学科“微课”分类开发之初探[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4(14).

[2]王秋月.“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J]. 上海教育科研,2014(8).

[3]罗天兰,王忠华. 微课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综述[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7).

第12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118-01

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力是智力的五个基本因素。地理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地理学科的各类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智力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下面笔者就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进行探讨。

一、加强观察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识始于观察,同理,对于地理现象和事务的认识,也离不开观察。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理论的概括和创造性的思维。初中生由于受到年龄、性格所限,其观察往往粗枝大叶、浮光掠影,对于复杂的观察对象抓不住重点。对此,教师要加强观察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能根据不同的观察目的、观察对象,选择相应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一般可从明确观察目的、提出观察要求,说明观察方法、注意观察顺序,多做启发联想、善于对比观察,坚持长期观察、形成观察习惯,做好观察总结、概括科学结论等方面入手。

例如,在教学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上册《中国一月气温分布图》时,让学生仔细观察该分布图,认真比较一月等气温与海岸线的关系和等温线的疏密,就可以得出中国冬季气温变化的特点――以秦岭、淮河一线为南北方分界,以南无结冰期,以北在0°C以下,有结冰期,南北温差大。学生通过观察,就能发现并习得相关的地理知识。

二、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记忆是学习知识技能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记忆的学习就是无效的学习。当需要记忆的内容抽象繁杂或难以掌握时,合适的记忆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内容包罗万象,知识点林林总总,强迫学生去记忆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或出现学习疲惫感。因此,需要教师教给学生相关的记忆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中学地理教材主要由地理概念和概念的连接――地理判断所组成。每一个地理概念都有明确的含义,概念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理解和掌握了概念之间的联系,不仅易于记住一个个概念,而且还能成串地掌握概念群。如讲述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球》一章时,要想让学生记住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的经度纬度读数,以及五带的产生,就必须让学生搞清楚地球的公转、自转和公转时的倾斜角度。当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这些必要的联系时,就容易记住这些内容了。

三、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想象是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能力能够促进儿童自身智力的发展,让孩子学得生动活泼。由此可见,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启发想象时,需要学生有细致的观察、足够的感性和一般性的知识基础为前提,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各种想象活动。

例如,在讲授森林是“大自然的总温度室”这一内容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把它想象为“绿色工厂”――它可以净化空气,想象为“吸尘器”――它可以消烟吸尘,想象为“绿色水库”――它可以涵养水源,想象为“绿色卫士”――它可以防风护田、保存水土,想象为“空调”――它可以调节大气,想象为“防疫员”――它可以杀死细菌、洁净空气,想象为“庇护所”――它是动物的乐园。这样就可以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敢于幻想、善于幻想、积极思考,从而形成地理想象能力。

四、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活动,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与观察、记忆、想象等有密切关系,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的发展程度,是整个智力发展的缩影和标志。地理思维就是人们根据思维的共同规律,考查地理现象,把握地理本质,揭示内部联系,从而达到对地理事物、现象和规律认识的目的。在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人们的认识过程,往往是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由于中学生对很多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感知较少,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多联系实际,借助分析、综合、概况等方法,丰富学生的认识,使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发展抽象思维,理解和掌握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成因和原理。

例如,在学习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下册《世界的气候》时,引导学生联想一盆水和一块石头在加热时和冷却时的不同表现――石头升温快,水升温度慢,可以得出“陆地(石头)比海洋(水)升温快降温也快”的认识,从而了解海陆热力差异。这样训练学生从多方面想问题,就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进而能多角度地提出具有创造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