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年级语文

高年级语文

时间:2022-10-07 07:26: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年级语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年级语文

第1篇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读写教学

引言:对于小学学生来说,语文是一门具有实用性、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对以后的学生发展历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纵观现在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状况,可以看出,读写教学的状况是不尽如人意的。其中的问题是多个方面的,例如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严重脱节,平时学习语文的时间不够,造成语文的素养和知识水平都不高,在写作文时内容比较空洞,没有东西可写。以上这些情况都是小学高年级学生读写能力严重欠缺的具体表现。所以,要加强小学高年级语文中的读写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中迫在眉睫的问题。

1、小学高年级语文读写教学的意义

要保证我国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延续华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小学教育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逐渐普及,小学教育已经俨然成为了教育的基础,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九年的义务教育,不论是对于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是物质文明建设,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而这其中的小学教育,更是义务教育的开端和基础,是为以后的教育过程埋下伏笔。小学语文教育同时具有思想性和工具性,是一门基础学科。如果能够将小学语文学好,对于学生以后其他科目的知识获取,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成为有素质、有文化的公民,都是意义非凡的。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对于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汉字的能力,应该重点培养。通过这几个方面能力的加强,能够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起步阶段,就能够感受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感受到知识带来的巨大作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加强小学高年级语文读写教学的建议

新课改的形势下,教师应该积极的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认识到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读写教学的重要作用,采取各种措施来加强语文读写教学的力度,改善现在学生读写能力比较差的情况。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师应该注意学生的阅读基础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课堂情况的不同,灵活的转变教学模式,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学习融入到生活中去,加强阅读和写作素材的积累。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引入”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在课程开始之前,准备一到两个比较好的问题。开始教学时向学生提出这些问题,在师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得到问题的最佳答案。对于要求学生阅读的文章或者其他内容,应该保证“短小精悍”,在短时间内学生就能够阅读完毕,然后针对文章内容,交换自己的意见和学习方法。教师要充分的给学生讲解文章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等内容,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文章的表面意思,也应该让他们抓住文章的内涵。

语文阅读中不仅要重视课内阅读,还应该注意阅读的延伸。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的利用教学资源,增加学生们的阅读机会,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前往图书馆,为学生们推荐一些适合他们的作品,鼓励他们进行阅读;对于学生们的双休日,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将双休日变为“阅读日”,利用闲暇时间阅读课外作品。还可以定期的开展“专题阅读”活动,设立图书角,将一些书籍按照“文学”、“名著”、“科普”等等类型进行拜访,在课余时间,学生们也可以抽空进行阅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些作品的讲解,并抽出一部分时间和学生进行阅读心得的交流,互相交换读书笔记,共享得到的知识和阅读感悟。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读写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注意“全面性”的培养。可以开展各种各样有趣的活动,在活动中进行阅读的学习,巩固自己学到的知识和阅读成果。可以开展诸如“手抄报大赛”、“征文比赛”等的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能够充分的感受到阅读带给他们的乐趣和巨大作用,增加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读写教学的效果。

要加强小学高年级读写教学,写作也是很重要的。众所周知,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兴趣是重要的基础。保证了学生们的“多看”和“多写”,发展他们的写作能力。通过各种方式培养他们在写作中的创作能力,学生们感受到了写作带给他们的乐趣,就能够提高写作的兴趣和水平,也能够有效的促进读写教学的开展。在进行写作教学时,教师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命题方式,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心理状况的不同进行灵活的改变,革新传统的教学思路,拓展学生的事业和思维空间,鼓励他们写出好的作品。

结束语

从上面可以看出,小学高年级语文读写教学中,会有很多的问题产生,所以,加强读写教学的过程是没有捷径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事倍功半”的情况,积极性会降低。但是教师应该明白有付出就会有收获。从各个方面加强小学高年级语文的读写教学,坚持就会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黄雪松.小学语文读写教学的几点思考[J].甘肃教育.2007,(10S):34.

第2篇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266-01

1.语文素养的意义

语文素养,顾名思义就是以培养语文能力作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它是由人文素养、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等因素组成的。它的内涵相当丰富,因此在对语文素养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其语文积累、口语交际、思想品质、学习的习惯与方法、习作、阅读等方面进行培养,而且它还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接纳新事物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由此可见,语文素养的培养不仅是为学生学好其它学科打好基础,而且它还是学生进行终身发展以及全面发展的基础。

2.小学高年级语文素养的培养构建

2.1因升学带来的测试效果。在我国的小学中,学生步入高年级时普遍先体会到的就是升学的压力。同时升学的压力也促使教师为了得到好的绩效评价,将高年级语文中的知识点作为授课目标,把让学生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作为自身的任务。这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语文教材中人文特征的内容,把应试当做了关键点。现在普遍的教学都是这样的流程,使得语文素养的培育有了相对较大的阻碍。

2.2固定的教材内容设计对语文素养的培养产生了限制的效果。小学的语文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很少推陈出新,基本维持不变,这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方面,这让教师逐渐拥有较多的经验,在固有的课程内容上,也可以教学顺畅;可是另一方面,在教学顺畅的同时,也意味着教师不会去发散思维拓展其他的内容,创新不能够得到很好的表现。在稳固的情况下,内容和形式一成不变,这对于语文素养的培养来说是没有作用的。

3.小学高年级语文素养的存在意义

3.1对于学生的全方位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传递人类的文化是我国教育的本质,同时文化还可以促进人的社会化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人,并且教学人。语文素养密切关注全方位的发展,追求的是获得价值和知识的能力。可想而知,语文素养在人的生活和进程中散发着重要的光环,在小学时期就贯彻落实语文素养的培养将成为最基础的举动。在我们成长的进程中,语文的素养有着核心的作用,它可以使得小学生从基础出发,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让终身的教育能够落实。

3.2语文的人文价值是语文素养重点强调的。当今时代,听、说、读、写这些基本的技能,已经不足以表现语文对于人们带来的好处了。语文的素养在我们一生中都是产生正能量的,在人类生命中是始终存在着的。现在是竞争激烈的时代,是高科技与多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语文的素养让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拥有幸福和归属的感觉。小学语文教学中添加了语文素养的培养,是小学教育模式的重要举措,给小学生带来的好处是非常多的。

3.3学生的生命历程和语文素养息息相关。在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主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语文素质,并且在培养的过程中,充分显示出了学生的成长历程。教育可以引导学生的成长历程,让经典的语文作品灌输到学生心灵,展开与智者、与生命的对话。

4.学生在小学高年级语文素养中应注意的问题

4.1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素养的培养中,教师要深刻地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这是教育界观念的突出改变,也是为语文素养能够得到完善的必要措施。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教学是以他们为中心的,从而促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主动性。

4.2要把学生的全体素养培养上去。语文是我们刚踏进校园首先接触的学科,在很大程度上来看,是特别重要的文化载体和进行交际的工具。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全体的学生的素养,而不是局限于某个成绩优异的学生。教师要在全体的学生中进行教学,将学生内在的智慧和潜能激发出来。

4.3要与生活联系起来。学习语文最先要掌握的就是课本中的文章。在学习文章时,最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则是结合生活,将学生带入情景。所以,教师在语文的授课中要将文章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文章的局限性拓宽,让学生的知识面变得更广,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形成良好的把握、创造、认识和了解生活的基础。

5.怎样的途径可以培养出语文的素养

5.1改善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的流程中,最为基本的是学会语言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促进语文能力形成的关键在于:(1)在语言知识中附加值的传授产生。(2)让文章能够顺畅地解读出来。(3)实践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4)让语文的交际能力展现在现代的生活中。

5.2让学生的语文视野能够拓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贯彻与生活实际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的方式有很多种,包含:(1)让学生一起观看新闻联播等时事新闻。(2)引导学生走入图书馆,去了解课堂上不能学习的知识。(3)以科技工业园和人文的景观为基础,带领学生去参观。(4)在假期带领学生进行良好的社会体验。(5)让学生注重观察,把父母和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总结,并区分利与弊。

参考文献:

[1]黄海艳.充分发挥读写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作用[J].考试周刊,2011,73:54

[2]国秀玲.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2:182

[3]王洁.把握阅读技巧 提升阅读素养--刍议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2,24:26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方法;学习效率

语文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重要学科。然而,目前仍有一些学生学不好语文,甚至不爱学语文。学生们不爱学语文,不外乎有两种原因:一是学生本身对于学习语文没有兴趣;二是学生没有端正态度,学习欲望无法战胜自己的惰性。因此,笔者认为,要让学生们学好语文,最主要的还是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另外,教师们也要积极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效率。

一、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阶段,六年级对于所有小学生和小学教师来说都是最为关键的一年,是决定学生在小升初考试中能否取得优秀成绩的一年,也是决定学生能否上一个好初中的一年。所以,这一年的课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正所谓“态度决定成败”,教师应该告诉学生们“小升初”考试对他们以后人生道路和学习生涯的重要性,时刻教导他们“天上不会掉馅饼”“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使得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以及端正学习态度对于语文学习的促进作用。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展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能否在某一科目上取得卓越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学生对这个科目是否有兴趣。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学习,在小学六年级上学期的语文教学中,给学生展现的都是祖国大好山河的自然之美:《山中访友》讲述了主人公在与世隔绝的大山里与青山畅谈、与绿水交友的情景;《山雨》则描述了在空灵的山谷,细雨如丝,像精灵般点缀山涧的飘渺;还有《草虫的村落》和《索溪峪的“野”》,分别讲述了大地之上细小的昆虫在自然之母的呵护下惬意生长和张家界索溪峪动人心魄、自然天成的美。然而,以小学生的心智和能力,他们很难认真欣赏这些由文字雕琢出来的如诗美景。那么,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外化。为此,语文教师要在课前充分做好备课工作,可以找一些有关山涧、流水、山雨、森林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做成教学视频或 PPT,然后让学生们在学习课文前先浏览这些图片及视频信息,让他们先对大自然的美有一个总体的感受,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对这些自然景观产生憧憬和向往,从而为后期的学习奠定基础。另外,为了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认真地学习了这些课文,我们可以以作业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查。当学完这些课文之后,教师可以请每位同学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出这四篇文章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副景色,并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增加一些更新奇的东西。这样一来,不仅让很多喜爱绘画的学生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更能够让蕴藏在学生脑海中的对美的理性认识上升到艺术的高度,开发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积累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爱迪生曾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用这句话来形容语文学习再适合不过了。很多学生都害怕语文阅读和语文写作,但是,一旦你读多了,写多了,就会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语文阅读和写作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为此,语文教师应该改革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们进行积累。语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们在每堂语文课开始之前为大家讲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可以是自己生活中发生的奇闻异事,也可以是自己阅读得来的小故事。但每次讲故事的时候,学生们都必须交给教师一个故事的大概简介。这个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重要意义,让学生讲故事,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后多阅读,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语言表达能力;而让学生写故事的简介,一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认真地读;二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与语言运用能力。在学习的道路上,教师承担的是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所以更多的、更具体的学习行为还是在于学生自己,还需要学生们能够积极发展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汲取更多的语文知识。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高年级阶段的语文学习,必须要从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和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从而有效提升语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周明红.阅读教学教师应把握雪中送炭的艺术[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11):73.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读写一体;策略

阅读是对语文的内化吸收,写作是语文的外化表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要避免重读轻写的现象,积极挖掘两者的联系,实现读写一体化,实现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均衡发展,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一、读写一体的概念和意义

读写一体中,“读”即阅读,包括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阅读和广泛的课外阅读。学生在阅读中不仅能提高阅读能力,更能从中学习表达,将阅读过渡到表达,即“写”。“写”不单单是写作文,而是写作,即有意识地利用语言文字和运用技巧来表达个人意向。

阅读和写作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基石,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有着终生的影响。新课标也一再强调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在读写一体化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联系两者关系,实现更好地语言表达,在读和写的双向学习中不断提升个人语文素养。

二、读写一体的有效策略

在实施小学高年级语文读写一体的教学手段时,要将生活体验和社会体验作为读写训练的主旨,在实践活动中有感而发,发掘可以进行读写一体的文本加以训练。实施有效的读写练习,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展开:

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经验。阅读可以从诵读开始,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在诵读中实现眼睛、耳朵和嘴巴的共同参与,协调阅读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学生在阅读中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利用语音语调创造语境,进一步理解作者的用词和描法。教师引导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多媒体播放让学生感受名家是如何把握文章情感的,学习其中的朗读方法。学习贵在自我感悟,学生要自己朗读文章,在一次次的阅读中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基础上把握作者的用词和描法,积累语言素材。尤其在对教材中名家名篇的阅读背诵中,要摒弃学生没有感情地快速背诵,让学生享受诵读文章带来的美感。教师在学生诵读之前,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基调和诵读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做好阅读的正确导向工作,使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在有感情地阅读中进行有目的性的解读。通过日复一日地积累,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从对优秀文章的阅读中理解文章内涵,掌握写作规律,积累写作经验,并将这种积累逐渐转化为文化输出。

从阅读材料中寻找读写结合点,实现写作迁移。在语言方面,每个人都是通过对父母和其他人的模仿发音、学习中逐渐学会说话。阅读写作也是一样的,古人写诗作画也是先模仿、再超越。因此,在读写一体的教育中,可以让学生:(1)模仿写作。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章,由不同的作者来写,又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和表达力。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妨将相同体裁的文章进行阅读比对教学,让学生在分析阅读中寻找自己认为表达力强、自己喜欢的文章,并进行遣词造句的模仿练习。(2)对文章主题发表自己的观点。由于每个人所接触的事物和生活经历不同,因此对于同样的问题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小学生在阅读时,对文章的主题思想有自己的认知,经过课堂师生的互相交流,激发学生理清自己的逻辑,使学生将自己的抽象思维逐渐变得清晰,从而针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写作。(3)从阅读材料散发出自己对某一小点的思考。不同文章的描写侧重点不同,因而在文中删繁就简,有详写也有略写,文中的留白给了学生更广阔的思考空间。阅读教学中,教师抓住留白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尝试对其进行补充描写,或者就文章的小细节等谈谈自己的灵感和疑问。

借信息技术挖掘丰富的读写资源,创设写作情境。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逐渐完善,教师要妥善利用好信息技术的优点,对教学活动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以促进读写一体的教学活动的成功实践。小学生因为其个人年龄的限制,阅历不足,因此对阅读材料中的用词和描法等不能有更深的理解。比如,阅读材料中一些形象的比喻、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学生因对其中涉及的事物没有了解,因而不能理解文中写作手法的妙处。此时,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对阅读课锦上添花,让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文中描写方法给文章带来的效果,化抽象为形象。通过信息技术的导入,还扩大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同时,多媒体还可以将师生的理解再度升华,通过音乐、视频等让学生体会阅读材料的主题,进行情绪渲染,让学生能真正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但是,信息技术不能滥用,要以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悟和阅读能力、提升写作水平为目的,合理、适时地使用信息技术。

总之,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经验,寻找阅读材料与写作的链接点,激发学生以此展开多方向写作,并适时引入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中写作手法和用词的妙处,从而实现阅读和写作的均衡发展。

第5篇

预留充足的阅读时间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数还没有培养成习惯阅读、自觉阅读的习惯,所以他们还不会有意识地自己挤出时间去阅读。针对这种情况,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给他们一大块时间,让他们有时间阅读。这样逐渐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他们就会自己找时间,利用课间或者其他短暂的空闲时间享受阅读的乐趣。

小学中高年级的课内文章特别多,而且加上其他科目的学习,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重,回家之后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处理作业,无形中剥夺了他们的课外阅读时间。所以,教师应该优化课堂教学,对课堂教学时间进行重新设计安排,尽量每节课可以留出十分钟左右进行拓展阅读,课外作业也尽量精简,留出充足的时间供学生课外阅读。同时,教师和家长应该进行沟通,在拓展学生阅读量的问题上要尽量保持一致,得到家长们的积极配合,让家长协调好孩子课外补习班、兴趣班的时间,定期带领孩子去书店购买感兴趣的课外读物,督促孩子阅读。此外,教师可以定期在班级里举行阅读评比活动。例如:每周五最后一节课可以设成“读书评比交流课堂”,让同学们把这一周读的书列出来,写一些简短的读后感,摘抄一些精彩的片段,并和其他同学进行推荐和交流。根据阅读的数量、质量及学生进步程度进行评比,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奖励。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并督促表现稍差的同学更加努力。

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

现在的图书市场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图书质量参差不齐。有些书并不适合学生阅读,尤其是在落后的农村市场。教师在加大学生阅读量的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文质兼美的有意义的图书。向小学中高年级的同学推荐课外读物时,可以以教材内容为出发点,比如课文《我的母亲》是著名儿童作品《爱的教育》中的一个小故事,教师就可以在讲解完课文时顺便推荐学生去阅读《爱的教育》这本书。有了前面课文的铺垫,学生会更愿意也更容易理解这本书。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有了自己的阅读喜好和品味,教师在推荐书目时也应给予尊重和理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结合生活实际,推荐有时代特色的相关书籍,作为课堂阅读的延伸。当下一些根据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教师可以选一些比较经典又适合学生的电视剧或电影在班会上进行观赏,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四大名著,还有最近比较流行的《平凡的世界》。结合影视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字。或者还可以选择某本名著中的一段,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自己的理解加注到人物的塑造中,排演成一个小情景剧或话剧。这样的活动则是将名著更为直接地呈现给学生,同样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指导阅读方法

很多学生喜欢阅读,但往往不能有效阅读。尤其在阅读一些经典小说故事时,一味地追求故事情节,只是看了故事,完全没有思考,不懂得积累文学知识和素养,汲取书中的精华。教师应该介绍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给学生,例如精度、泛读、选读等,指导学生在面对不同的作品时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阅读。而且,在阅读的同时要进行思考。读书的重要价值都是思考中得来的,读思结合才算是高效阅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看到一本书时,首先根据题目进行猜想,读的时候结合自己的想象,对比自己与作者的想法有什么不同,整理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这种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锻炼学生主观构建框架的能力。其次,要不断渗透给学生一种思想――“时间是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一般学生没有养成随时阅读的习惯,这就要靠教师的前期强化训练了。就像前面说过的每节课留出十分钟给学生阅读,长期坚持下去就会养成随时阅读的习惯了。还有重要的一点,是要给学生构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以让学生带几本自己的书放到班级的图书角,这样一有空闲时间,学生就能自由阅读了。最后,要督促学生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可以不要求字数和内容,可以写自己的感悟或者摘抄书中自己认为精彩的内容,只要学生自己觉得有意义的就可以写进读书笔记。学生在记录的过程中,他们的感悟、分析以及表达能力就能得到训练,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可以运用到写作中。

结束语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8-0111-01

一、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朗读一直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它能够协调学生各感官之间的配合,促进学生对课文情感的体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了朗读的教学要求,其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小学语文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学生的公共道德价值观,同时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语感的培养涉及到对文字的理解、句子结构的解读、语言色彩的掌握以及语调的明晰,是在长期的语言运用及训练中养成的,它必须依靠自己亲身实践来实现,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而朗读教学则是将无声的文字转变为有声的语言,加深文章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印象,以直接、快速地方式强化学生对于文章的整体感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

2.朗读有利于增强记忆。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训练方法,它能够在诵读过程中引起学生的联想以及加深对于文章位置的记忆,以唤起学生的感知和想象。小学阶段是一生之中记忆最好的时期,运用正确的方法对学生的记忆进行训练是每个小学教师需要掌握的教学措施,朗读教学忍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素材,同时运用语调来训练自己的感情宣泄途径,抒发自己的情感,发展语言能力。

3.朗读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需要积累素材,在小学写作中,模仿写作占据很大的比例,小学生还未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和思想感情,它需要在学习别人文章的基础上,感悟他人的思想,从而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写作之路,而朗读则是不可或缺的感悟方法。学生子啊朗读过程中,反复诵读文章,将加深学生对于文章语句和文字描写的记忆,对精读的文章记忆深刻,在写作时能够快速地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写作素材,长此以往,将大大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4.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朗读是一项有声训练方法,它与传统语文感悟式学习有着一些不同,朗读需要学生将文章读出来,用声音来刺激其他感官,例如听力、记忆等,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心、眼、口、耳等器官都能够调动起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不仅仅增强了学生普通话的发音和说话能力,也强化了他们的听力以及记忆,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和综合能力。

二、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初级教育在学生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采用朗读教育方法,但是以小学时期效果最为明显,朗读教育发展时间较长,不过在具体实践中却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

1.朗读教学较为机械化,不够灵活。在课堂教学中,朗读教学是教师的常用手段,但是教师往往强调整体性和合一性,所有学生一起朗读,或者教师机械地进行朗读指导,将课文中的一部分进行朗读,学生在朗读中不能很好地体现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不能加深朗读印象以及感悟文章中的优美语句,完全随大流式的朗读,形式单调、机械。

2.朗读时间较短,不能充分地达到朗读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往往被安排在清晨或者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通常会占据大部分的时间,而留给学生进行朗读的时间则非常短,仅仅只是让学生熟悉一下课文内容,甚至只读一下生词、新词,朗读完全成为了课堂的过渡环节,其时间太短,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朗读的反馈及评价过于单一。在进行朗读教学时,教师很少会抽查学生朗读情况的成效,致使学生在朗读时得过且过,不能认真对待。同时教师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也过于单一,往往以流畅、有感情等来评价,并未给学生指出正确的朗读方向,导致学生朗读目的不明确。

三、加强朗读教学的措施

1.合理制定朗读层次,确定目标。小学生对于语文文章的重点往往不甚明确,在进行朗读时也难以把握层次以及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教师在进行朗读训练时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制定合理的朗读层次,体现出朗读的渐进性和规律性,从最基本的语音纠正,到语调调整,再到流利朗读,最后到感情体悟或者背诵。教师需将每一个层次的目标确定下来,在实际朗读过程中,让学生逐步达到目标,从而达到朗读教学的基本效果。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评价;评价原则;评价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227-02

目前,我国正进行着一场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新的课程改革以“面向全体学生、推进素质教育”[1]为指导理念,对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紧扣时代主题,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强调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习得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提高。在此背景下,小学生作文教学及其评价也应重新审视。在传统的作文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式方法缺乏创新。评价表现出简单、机械化倾向,忽视对作文写作的过程、方法、情感及态度的评价。教师是学生作文的欣赏者,却往往用整齐划一的规范去审视学生的作文,这也导致作文评语的撰写简单、肤浅。因此,要构建科学、民主、客观的评价体系,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非“标准化”、评价方法多样化,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等正向功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一、概念、目的及意义

评价,是对价值的判断。[2]评价在教学领域中的反映与应用就构成了教学评价。它是对学生的品质、表现以及行动等多方面的可能性过程和结果做出的成就与价值的判断。教学评价在学生作文领域中的应用便形成了作文评价。因此,作文评价即对学生的作文表现和价值的判断。作文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就和个人的良好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能够引导学生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树立明确的学习动机、塑造良好的学习行为,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作文评价的研究,力求在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构建有效的作文评价策略体系,并指导作文评价实践,促进作文评价成为兼具客观性、科学性、人文性的价值判断,使作文评价符合素质教育基本理念,贴近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二、研究方法与结果分析

1.研究方法。本文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和文本分析法来研究小学高年级语文作文评价状况。问卷包含四个基本维度:教师的教育观念、学生对于评价的认识、评价的需求和评价的有效性。本次调查以辽宁省朝阳市X小学5~6年级的300名学生为样本,实发问卷300份,收回286份,收回率为95.33%,经过鉴定分析,问卷全部有效。在问卷调查基础上,笔者收集了该校100份5~6年级学生作文本,翻阅作文245篇,查看评价情况,以获取更可靠的信息和数据。

2.研究结果分析。(1)学生对作文评价的认识。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作文评价对于提高作文成绩的作用,不足10%的学生对作文评价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作文评价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动机,明确作文评价的重要性。(2)学生对作文评价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91.25%的同学需要得到老师的评价,8.75%的同学对于教师的评价持消极态度。基于此,笔者通过查阅学生的作文本了解到,态度消极的学生作文写作态度不够端正,也没有得到老师良好的评价。所以,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形成端正的作文写作态度十分必要。(3)学生的作文评价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不会评价作文。有一些同学敢于评价别人的作文,却对评价结果缺乏信心。因此,帮助学生形成作文评价观念,掌握良好的作文评价方法势在必行,这既有利学生明确评价的意义,也能帮助自己的作文写作。(4)学生对于教师评价方式的期望。调查结果显示,97%以上的同学希望得到教师的明确评价。结合学生在评价后的修改态度以及笔者分析学生作文本的情况可以得知,很多学生的作文没有得到老师全面的评价,导致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写作积极性降低,作文修改无从下手。这里给出启示:良好的作文评价能够切实发挥鼓励、引导学生的作用。作文评价并非是书面的甄别与选拔,而是提高学生作文写作水平的发展性机制。(5)学生对于作文评价主体的认识。大部分学生表现出除老师之外,不愿得到他人的评价,只有少数同学希望得到家长、同学、朋友等人的评价。笔者通过访谈学生了解到,作文写作能力不强和作文代表内心想法两个因素导致学生不愿受到别人的评价,被教师评价也是出于无奈。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作文评价观念,对于评价主体多元化建设有重要作用。

三、小学语文作文评价的原则

1.激励性原则。激励或表扬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一般而言,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3]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自身的积极因素,使学生受到关注和爱护,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尊重的原则。著名的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量多地尊重一个人。尊重是教育的前提。实施尊重的教育,有利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获得自我效能感,形成独立的人格。尊重的原则要求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及身心发展规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受到尊重、感受尊重、学会尊重;懂得尊重自我、尊重作为主体的个体、尊重他者与社会。[4]

3.因材施教的原则。“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5]学生是独特的个体,有独特的人格特征、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认识学生在智力、能力、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差异性和独特性,是实现学生个体潜能充分发挥的前提条件。

四、策略与建议

1.评价主体由单一走向多元。以往的作文评价多以教师为评价主体,导致评价结果主观色彩浓郁。实现客观、公正的作文评价就不得不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这样才能全面、正确的对学生的作出价值判断。这就要求在作文评价过程中实施教师、家长、同学多元主体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使评价兼顾学生群体性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评价成为促进学生作文水平不断提高的有效手段。

2.评价内容由封闭走向开放。评价内容是评价的表现形式,它反映出评价主体的意见和建议,也直接影响受评者的反应。在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要充分发挥评价内容的修正、鼓励等功能,改变评价内容局限、封闭的局面,使评价内容兼顾作文写作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到评价内容因人而异、因文而异,让学生在评价内容中汲取营养,获得发展。

3.评价方式多样化,发挥评价优势功能。传统的作文评价多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有其积极作用,但多重视结果,忽视过程、思路、方法以及作文写作之前的水平。因此,要采取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过程评价、发展性评价等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转变观念,端正写作态度,为学生写作水平的可持续提高谋功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教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要点

一、前言

在小学教育中,语文是主要学科之一,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整个小学教育的有效性。基于这一认识,在小学阶段,应对语文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不同,我们应将小学语文教学按照学生的年龄分成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三个阶段,并在每个阶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满足教学要求,达到提升教学成绩的目的。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应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要点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特点,努力做好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工作。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与中低年级的差异分析

从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实际开展来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与中低年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在能力培养上与中低年级存在差异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着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与中低年级存在一定的不同。中低年级由于考虑学生的年龄因素,主要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对学生能力的关注不够,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没有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所以,能力的培养使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与中低年级的主要差异。

2、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在整体目标上与中低年级存在差异

在小学教学阶段,由于需要考虑与初中进行衔接,因此在教学目标上与中低年级存在一定的差异。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主要将目标设定在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及适应能力上,以此来满足教学衔接需要。而中低年级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语文基础的教学,在这一点上二者是存在明显不同的。

3、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在课堂教学开展上与中低年级存在差异

从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来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具备了独立的意识,其思考能力也相对成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也比较深刻。这些都是中低年级学生所无法做到的。所以,我们应正确理解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以及与中低年级的差异,认真做好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工作。

小学低年级孩子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为了使孩子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教师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有意识地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激发孩子的识字兴趣,培养识字能力。比如,我在教学识字一《十二生肖》中,运用了简笔,把十二生肖中要求认读的动物汉字形象化。这样,孩子就很快记住了十二生肖的字形。

此外,低年级和高年级在阅读教学上也存在差异。例如,在教学《三兄弟》时,我先让孩子自由朗读,然后让他们说出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故事,以检测他们是否读懂了课文,然后再让他们说说三兄弟间的分工与合作,最后让他们探讨,如果没有了荧光屏、扬声器、接收器,电视会怎样,以帮助孩子进一步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要点分析

从阅读角度看,篇的训练以概括中心思想为标志,体现了小学阶段阅读教学最高的要求。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是既相对于段的训练的高一级阅读能力的训练,也是抽象、概括、综合能力的训练,因此有一定难度。为了减缓训练的坡度,在此项能力训练之前,教材安排了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训练,这一训练是在学生已具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基础上进行的。从内容中体会思想尚不要求概括全文的中心思想,只要求从文章的某一景物、某一事物、某一人物或某些段落中体会所表达的思想。这一训练是从抓主要内容到概括中心思想训练的过渡。

从作文训练的角度看,篇的训练以“写文章要有中心”为标志,并紧紧围绕这一训练,陆续安排了详写和略写、练习编写作文提纲、按照一定顺序等训练,目的是培养布局谋篇的能力。

关于篇的训练,有的直接体现了读写能力的训练内容,还有一部分则体现了情感、思维、方法等方面的训练内容,如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分辨事物和联想、展开合理的想象、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等等。

例如,可以用手势语教汉语拼音,及一些具有直观形象的事物,如《鹅》;又如《数星星的孩子》一文可以师生共同设计创作一幅活动的星空图,化抽象为直观,也可以用一些小实验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如《回声》中“回声”原理的解释和《詹天佑》一文中的人字形路线。通过科研,可以校正自己头脑中的一些陈旧的教育观念,可以形成对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逐步养成对自己教学活动的反省。

另外,学生在低、中年级段所学到的语文基础知识,应在高年级得到巩固和提高,难度也应该有所加大。所以,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应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为重点,积极开展篇的阅读训练,满足实际教学要求,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四、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注意事项

为了做好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我们除了要清楚教学要点之外,还要在教学开展过程中,注意与教学实际结合,努力提高教学实效性,满足教学要求。从目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来看,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应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从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来看,要想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就要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在该目标的指导下,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并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优化,提高整体教学效果,促进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取得积极效果,全面提升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效果,满足教学需要。

2、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应将课堂教学作为重点

在小学教育阶段,课堂是主要的教学阵地,课堂教学是主要的教学方式,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应对课堂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将课堂教学作为重点,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从根本上促进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发展。基于这一认识,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应重点做好课堂教学工作。

3、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应努力提高教学实效性

从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实际开展来看,应努力提高教学实效性,并将教学实效性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以此为契机全面提高教学效果。为此,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教学实效性,应采取多种手段,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使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取得积极效果。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小学高年级阶段,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就要从阅读角度、作文训练角度、篇章的训练入手,全面提升教学实效性,满足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做好小学高年级语文与初中教学的衔接工作,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新秀;;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J];新课程(教研版);2009年03期

[2]齐红梅;;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说”“写”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年02期

[3]林长海;曾娟娟;;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09年03期

[4]肖庆;;如何让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J];新课程(教研);2010年03期

第9篇

摘 要:在当前现代化的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之中教师不仅应当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应当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以更好地促进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质量的增强。针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展开论述,详细地分析了当前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的基本现状,同时,对教学过程当中的难点和核心的环节等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地实现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质量的增强。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研究分析;教学现状;教育思想

阅读教学应当是学生很好的对知识点进行吸收和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关键点。在当前现代化的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之中,阅读教学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需要注意的是,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准,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必然需求。在今后教师还应当很好地对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阅读过程当中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使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当中开阔自己的视野,并且促进其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同步提升。

一、采用多种阅读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兴趣

很好地提升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当中学生的兴趣,是切实增强教学水准的关键点,所以广大教师应当加以高度重视。教师一方面需要很好地营造出一种适宜的课堂氛围,同时,还应当对教学的模式和手段进行改进,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达到增强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当确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以此为基础和核心环节充分地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得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可以大大增强。

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指导

教师应让学生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与技巧,在浓厚的文学氛围中陶冶情操,实现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心灵层次交流。例如,在学习老舍先生的《林海》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融入对大兴安岭的感情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三次亲切舒服”展开交流,在简单的交流中了解林海的广袤、山岭的柔情,启迪学生的阅读思维。

总的来讲,增强阅读教学质量是当前教学的关键点,正如上文所阐述到的,阅读教学应当是学生很好的对知识点进行吸收和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关键点。综上所述,根据对当前现代化的阅读教学重点和难点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从实际的角度着手对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的发展水准等进行了集中性的探析,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地实现相关教育质量的增强和改革。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高年级 学习 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113

兴趣取决于一个人内心的真实需要,人之所以会对某样事物产生兴趣,还是源于自身的特定需要。兴趣的本质是喜爱的情绪、快乐的心情,它可以轻松推动人们去发现、观察、分析以及研究,是一切学习活动最佳的推手。作者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因为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自身特征,所以语文教师需要按照学生的实际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从而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一、高年级小学生群体的显著特征

高年级小学生由于之前接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不断成长,已经逐渐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会通过一些表面现象探究事物的本质。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提出如下问题“学习这样的知识有什么用呢?”、“我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不断推动他们产生新的观点和立场,并表现为对于某些事物的兴趣。不过,因为他们仍然处在成长的初级阶段,不太懂得如何面对问题与困难,因此一旦在学习中遭遇了挫折,就极易消沉。教师应该综合考虑这些学生的特征,采取富于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培养他们对于语文学科的兴趣。

二、培养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想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不仅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因素,也需要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因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高年级小学生很快就要升入初中,学习和成长都处于非常特殊的时期,所以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帮助他们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1.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的必要性。

学生只有学好了语文,才有可能深刻认识中国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发展历史,才有机会学好其他学科,才能够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修养。所以,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的必要性,但是这绝不代表教师每天反复在学生面前强调学好语文如何关键,而是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进行引导,例如:每名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梦想,长大之后想做宇航员、医生或者考古学家等,教师可以借助这些梦想的实现离不开语文知识辅助这一事实,让学生们认识到学习语文的必要性,并激发他们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构建生动的教学情境。

构建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在教学的时候,精心构建一些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课堂的气氛变得轻松愉快,学生表现非常活跃。这里我们所说的活跃,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无论在思维上还是语言表达上都积极踊跃,特别是在语言表达方面。这样教师在进行备课的时候,就需要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出具有难度层级、要求分类的问题,以便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区别的要求;教学时,教师应该考虑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个性、喜好等,抓住合适的机会对他们进行启发,为他们提供可以思考和表达自己想法的空间,让他们喜欢上表达,进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的效率。

(1)重视每堂课的导入。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教师有必要以最富吸引力的语言,最能打动学生的表述,将他们调整到最好的听课状态。每堂课导入需要的时间很短,基本上就是2-3分钟而已,可是其对这堂课的教学成果却影响深远。

(2)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运用影像、图片、幻灯片等来形象表达课文中的内容,因为上述方式可以呈现出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场景或者意境,不但能够使学生轻松领会与理解课文的内容,还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3)安排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小学生都喜欢扮演各式各样的角色,教学时,语文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课本作为剧本扮演文中的角色重现课文的内容,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实际运用学到的语文知识,还能帮助他们消化理解课文中的隐含内容。例如:在进行《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的教学时,作者就安排学生扮演路人、小女孩等角色,让他们更加深刻体会到小女孩处境的悲凉,随后作者还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假设你就

那个小女孩,你又会怎么面对自己的生活呢?”学生们非常踊跃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看出他们都已经理解了小女孩的处境,抓住了作家的写作初衷。

3.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适当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师需要多听取来自学生的反馈和意见,重视和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例如:教师可以叫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然后给出自己的看法等提高他们对教学的参与程度,让他们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4.重视学习榜样的力量。

榜样对于人们的影响力量不容忽视,尤其对于高年级小学生来说,优秀的榜样可以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七步诗》的教学时,教师简单的向学生介绍了曹植的文采和人格魅力,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了课文的创作历史背景,也为他们树立了榜样,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渗透那些因为语文功底扎实而在很多方面获得成功的事例。不过,教师在上述过程中需要把握好语言的尺度,尽可能用激励性质的语句,不要让学生由于教师过激的言论,而产生自卑心理。

5.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提高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高年级小学生比较好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一些小规模的比赛,让学生调整自己的状态,例如:安排几名学生分别评价某篇课文,然后让班级的其他同学对他们的评价进行评分,选出最佳的评价者,并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可以在无形中借助竞争,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效率。

6.适时改变教学方法。

第11篇

关键字 情境教学 小学高年级 阅读教学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我们国家和民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将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然而,长久以来,我国的语文阅读教学是以传统的“机械注入”为主,“枯燥乏味”的教学严重阻碍了学生情感、审美和健全人格的成长,压抑了儿童的身心发展。在小学阶段,高年级课文相对于低中年级来说,显得冗长、繁琐、深奥。不但学生不易于理解,而且教师有时也会感到无从着手。本文就结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应用实践谈谈情境教学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情境教学理论

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情境教学是一种强调学习的情境性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主张把所学知识与一定的真实性任务结合起来,提倡在教学中使用真实性任务,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合作来解决情境性问题,以建构起能够灵活迁移运用的知识经验。而笔者说的情境阅读教学方法则是通过创造相关情境,引导学生去理解、体验情境,开展审美活动,给人以“全人”的教育。情境教学方法是以“育人以情”为中心的教学,有效地协调了学生的“德育”、“美育”、“智育”的关系。

情境教学的特点有:1.情境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2.情境教学的过程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生的探索。

二、情境教学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设多媒体情境。

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课文中美好的景象或形象,都会使学生受到感染,教师需要凭借多媒体让学生能够入情入境的去阅读,让学生自己去感悟、领会其中的“美”。

(二)问题情境教学。

在课程实施中我们应注重教师对问题的设计,教师要拓展“问题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不能让学生因为去追寻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而遏制了个性的张扬。“问题情境”的设置注重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在不同阶段要精心设计不同的问题。

(三)生活情境教学。

生活情境,即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在生活情境中,能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与学习活动的强烈愿望,使的课堂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

三、情境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情境教学首先需用“着眼发展”的观点,全面地提出教学任务,而后优选教学方案,根据教学任务、班级特点及教师本人的素质,选择创设情境的途径。笔者认为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正确地理解情境教学。

教学情境一般可以分为直接情境和间接情境两大类。直接情境是由现实生活提供的直接形象为主体构成的情境,如自然景象、现实生活情境等。间接情境是由教师根据讲课的内容所创造的以间接形象为主体构成的情境,如教师用语言、绘画、音乐等手段所描绘、再现的教材中的场景、氛围。教师对教学情境的理解至关重要,情境不仅要与教学内容相符,而且情境的创设要贴近生活,尤其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情境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把握好运用的“度”,做到恰到好处。

过犹不及。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好适度原则,教学中运用情境也要适度,主要是不能用的过多、过滥,以免形式冲淡内容,喧宾夺主。情境教学法要在教学的关键之处使用。这些关键之处主要是指:

1.教学导入之处

创设某种特定的情境迅速、自然地将学员带入到教学氛围中去,就是一种良好的教学开端。

2.教学中的重点

教学中需要强调的重点问题,想要取得良好效果就可以通过运用相似性情境提供的信息暗示作用来实现。

3.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

情境教学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征,所以教学中一些不够直观、晦涩难解之处,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以辅助教学讲解。

(三)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性,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

四、总结

总之,情境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一种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教学环境。情境教学,不仅是新课标教学的要求,也是小学生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要求;不仅可以有效的开展教学,也能更好的启发学生探索、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们在教学中,应该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出提高课堂质量的新方法,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崔砚.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法新探[J].青海教育,2010,(04).

第12篇

关键词:主体性 合作性 语文素养 阅读与写作

语文教师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正确的教学方案,从而帮助小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收获知识,同时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一、在阅读教学中遵循主体性和合作性的教学原则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在学习上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所以语文教师在小学生阅读教学中需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活动,观察高年级的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况,从而获得及时的反馈,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教师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需要遵循主体性和合作性的原则,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为核心,学生处在被动局势的思想,要以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代替教师的单纯讲授。教师要时刻谨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在阅读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并且与名家对话,才能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掌握阅读经验和阅读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尊重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原则并不等同于在教学中放弃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需要在学生选择阅读材料,分析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辅助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习惯,并且制定符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心理的教学计划。

遵循合作性的原则要求教师采取适当的方式促进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合作。阅读并不是一个人的阅读,阅读教学更注重对学生合作能力、融合能力的培养。因为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肯定会产生问题,对文章里的理解和不理解都是需要思考和分析的,当学生无法解决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时,很有必要咨询身边的老师或者同学。同时,学生通过阅读实际上就是和书中的人物以及作者进行对话。因此,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严格遵守合作性的原则,采取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中阅读,在阅读中合作。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收获共赢的喜悦,同时感受到合作的魅力,阅读的魅力。

二、在阅读教学中注重策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不单单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为目标,还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载体需要注重教学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讲究一个“读”字,在小学高年级“读”字已经成为整个阅读教学中核心,同时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因此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根据具体的教学计划可以在课间穿插着阅读,还可以给小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小学生能够充分的利用时间去阅读。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教师可以大胆放手的让学生自读,深入感受书籍的内容。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语文素养。学生把感情融入到阅读当中可以和书中的感情产生共鸣,并迅速的进入求知的最佳状态。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读”。

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思考也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语文素养的一种方式。学生只有在阅读中经历思考的过程,并且在思考中产生对这本书的独特见解,才能真正的掌握阅读书籍的内涵,感受书籍传递的作者的感情以及书籍表面内容下的本质思想。如果教师只关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创设了很多教学情境,帮助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忽略思考的重要性。那么长久下来,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阅读能力就会被自身的兴趣所取代,学生只为了感兴趣而读,却不能思考我为什么读。学生因为自身学习能力的局限性肯定会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疑问,但是因为年龄不小,不能及时的对问题进行梳理。这时,教师就需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小学生这一特点,精心的设计问题,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阅读,从而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例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教师可以设计“你觉得课文中使你震撼的句子有哪些?画下相关的句子并且写上自己的体会。”的问题。这样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问题去阅读。

培养小学生在阅读中的语文素养还需要教师提高学生的情感参与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体会书籍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真情对课文进行理解,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准确与作者以及文中的人物产生思想上以及情感上的共鸣。

三、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把阅读和写作相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把阅读和写作相结合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以写促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读和写,读与说是一个相互统一的整体,所以教师既需要重视写作对阅读的促进作用,也需要了解读书可以为写作提供素材,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引导性学生“以写促读”。教师可以在写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搜集写作素材,并且依据写作的主题寻找相关联的文章。学生通过写作的环节参与到阅读搜集素材的过程中,从而既提高了写作的质量,也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获得了阅读中的快乐。其次,教师还需要做到“以读促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为写作奠定基础。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定期做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学生通过读书记笔记的方式,对书中感兴趣的故事以及优美的锻炼进行摘抄,摘录课外阅读或者课上阅读中自己喜欢的诗、词、句,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还可以通过采取多种形式展示学生读书的成果,可以以出黑板报、手抄报的形式,或者写作、分享的形式,在同学之间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通过阅读书籍可以很好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帮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第一时间在脑海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素材,提高写作的质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重读与写的结合,可以充分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从而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而言之,在我国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需要重视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从主体性和合作性的原则出发,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读与写的结合,在此基础上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质量。为今后学生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推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进程,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