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5 18:08: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水利工程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水利工程对经济与社会有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人类整治河道修筑堤坝等活动人为的改变了河流的多样性、连续性和流动性,使水域的流速、水深、水温、自水流边界、水文规律等自然条件发生重大改变。这些改变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未来的水利工程在权衡社会经济需求与生态系统健康需求这二者关系方面,似应强调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2生态水利工程
从学科发展角度看,现在的水利工程学的学科基础主要是工程力学和水文学,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对象是水文系统,往往忽视生命系统的现状和未来风险等问题。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应吸收生态学理论及方法,促进水利工程学与生态学的交叉融合,用以改进和完善水利工程的规划及设计理论,形成水利工程学新的学科分支——生态水利工程学。生态水利工程学作为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的原理与技术方法的工程学。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是:对于新建工程,是指进行传统水利建设的同时(如治河、防洪工程),兼顾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对于已建工程,则是对于被严重干扰河流重点进行生态修复。生态水利工程将与传统治污技术、清洁生产(生态产业)及环境立法和资源管理一起,成为河流生态建设的主要手段之一。
3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原则
3.1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在河流综合治理中既要满足人的需求,包括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需求,也要兼顾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生态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原理,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生态水利工程的工程设施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以确保工程设施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工程设施必须在设计标准规定的范围内,能够承受洪水、侵蚀、风暴、冰冻、干旱等自然力荷载。按照河流地貌学原理进行河流纵、横断面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河流泥沙输移、淤积及河流侵蚀、冲刷等河流特征,动态地研究河势变化规律,保证河流修复工程的耐久性。
对于生态水利工程的经济合理性分析,应遵循风险最小和效益最大原则。由于对生态演替的过程和结果事先难以把握,生态水利工程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风险。这就需要在规划设计中进行方案比选,更要重视生态系统的长期定点监测和评估。另外,充分利用河流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规律,是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合理技术路线。
3.2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一个地区的生境空间异质性越高,就意味着创造了多样的小生境,能够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环境变得单调,生物群落多样性必然会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质、密度和比例等都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态系统某种程度的退化。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治河工程的建设,造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连续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单一化,引起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同程度退化。生态水利工程的目标是恢复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但是并不意味着主要靠人工直接种植岸边植被或者引进鱼类、鸟类和其他生物物种,生态水利工程的重点应该是尽可能提高河流形态的异质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学原理,为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创造条件。
在确定河流生态修复目标以后,就应该对于河流进行生物调查、地貌历史和现状进行勘查和评估,建立河流地貌数据库和生物资源数据库。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水文、河流地貌和生物调查的有力工具。关键的工作步骤是在以上两种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确定环境因子与生物因子的相关关系,必要时建立某种数学模型。河流环境因子包括河流河势、蜿蜒度、横断面形状及材料、流速、水位、水质、水温、泥沙、营养盐的迁移转化、水文周期变化等。研究的内容包括:调查单个生物因子的基本需求,评估各种生物因子的相互关系和制约条件,对于“关键种”或标志性生物的环境因子进行分类和评估。在众多的环境因子中,识别那些对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的环境因子,在此基础上进行河流地貌学设计和生物栖息地的设计。
3.3生态系统自设计、自我恢复原则
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自组织的机理是物种的自然选择,也就是说某些与生态系统友好的物种,能够经受自然选择的考验,寻找到相应的能源和合适的环境条件。
将自组织原理应用于生态水利工程时,生态工程设计与传统水工设计有本质的区别。像设计大坝这样的人工建筑物是一种确定性的设计,建筑物的几何特征、材料强度都是在人的控制之中,建筑物最终可以具备人们所期望的功能。河流修复工程设计与此不同,生态工程设计是一种“指导性”的设计,或者说是辅设计。依靠生态系统自设计、自组织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合理的结构,从而完成设计和实现设计。成功的生态工程经验表明,人工与自然力的贡献各占一半。
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的特征是对于自然河流实施控制。而设计生态水利工程时,要求工程师必须放弃控制自然界的动机,树立新的工程理念。因为依靠人力和技术控制自然界是不可能的。人们要善于利用生态系统自组织、自设计这个宝贵财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强调的是,地球上没有两条相同的河流,每一条河流的特点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每一项生态水利工程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每一条河流的自然属性和美学价值,寻求最佳的生态工程方案。
自设计理论的适用性还取决于具体条件。包括水量、水质、土壤、地貌、水文特征等生态因子,也取决于生物的种类、密度、生物生产力、群落稳定性等多种因素。在利用自设计理论时,需要注意充分利用乡土种。引进外来物种时要持慎重态度,防止生物入侵。
3.4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管理应该在大景观尺度、长期的和保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时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围内进行。在大景观尺度上开展的河流生态修复效率要高。小范围的生态修复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修复河岸植被。
景观则是指生态学中的景观尺度。景观尺度包括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为什么在景观的大尺度上进行河流修复规划?首先,水域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系统,其子系统包括生物系统、广义水文系统和人造工程设施系统。广义水文系统又与生物系统交织在一起,形成自然河流生态系统。而人类活动和工程设施作为生境的组成部分,形成对于水域生态系统的正负影响。水域生态系统受到胁迫时,需要对于各种胁迫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整体研究。其次,必须重视水域生境的易变性、流动性和随机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生物种群的基本生存条件。水域生态系统是随着降雨、水文变化及潮流等条件在时间与空间中扩展或收缩的动态系统。再者,河流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随时进行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一条河流的生态修复活动不可能是孤立的,还需要与相邻的流域的生态修复活动进行协调。最后,河流生态修复的时间尺度也十分重要。河流系统的演进是一个动态过程。每一个河流生态系统都有它自己的历史。河流生态修复是靠时间做工作的。有研究指出,湿地重建或修复需要大约15~20a的时间。因此对于河流生态修复项目要有长期准备,同时进行长期的监测和管理。
3.5反馈调整式设计原则
生态系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河流修复工程需要时间。从长时间尺度看,自然生态系统的进化需要数百万年时间。进化的趋势是结构复杂性、生物群落多样性、系统有序性及内部稳定性都有所增加和提高,同时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有所增强。从较短的时间尺度看,生态系统的演替,即一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被另一种生态系统所代替也需要若干年的时间,期望河流修复能够短期奏效往往是不现实的。
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是模仿成熟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力求最终形成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河流生态系统。在河流工程项目执行以后,就开始了一个自然生态演替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并不一定按照设计预期的目标发展,可能出现多种可能性。
意识到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都不是静止的,在时间与空间上常具有不确定性。除了自然系统的演替以外,人类系统的变化及干扰也导致了生态系统的调整。这种不确定性使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不同于传统工程的确定性设计方法,而是一种反馈调整式的设计方法。是按照“设计—执行(包括管理)—监测—评估—调整”这样一种流程以反复循环的方式进行的。在这个流程中,监测工作是基础。监测工作包括生物监测和水文观测。评估的内容是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状况及发展趋势。常用的方法是参照比较方法,一种是与自身河流系统的历史及项目初期状况比较,一种是与自然条件类似但未进行生态修复的河流比较。
在反馈调整式设计过程中,提倡科学家、管理者和当地居民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通过对话、协商,以寻求共同利益。提倡多学科的交流和融合,提高设计的科学性。
论文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原则
论文摘要:阐述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的关系,介绍了生态水利规划的基本原则:工程安全性与经济性原则;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生态系统自设计与自我恢复原则;景观尺度与整体修复原则;反馈和调整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董哲仁.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胁迫[J].水利水电技术,2003,(7):1~5.
[2]董哲仁.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J].水利学报,2003,(1):1~6.
[3]董哲仁.河流形态多样性与生物群落多样性[J].水利学报,2003,(11):1~7.
[4]MitschW.J.,JorgensenSE..EcologicalEngineeringandEcosystemRestoration[M].PublishedbyJohnWiley&Sons,Inc.,Hoboken,NewJersey,2004:134~137.
[5]董哲仁.荷兰围垦区生态重建的启示[J].中国水利,2003,(11A):45~47.
[6]O’NeillR.V.,D.L.DeAngelis,J.B.Waide,etal.AHierarchicalCon-ceptofEcosystems[M].PrincetonUniversityPress,Princeton,NJ.1986:153.
[7]GosselinkJ.G.LandscapeConservationinaforestedWetlandWater-shed[J].Bioscience,1990,40:588~600.
1.1主体空间利用的原则物种种群分布有两种模式,分别是平面分布和垂直分布。在水利工程施工中要确保物种种群不受影响,不要打破周边环境和物种原有的生态平衡。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就必须进行物质的分级,并建立多层次利用体系,在这个基础上相关部门根据生态系统内部物种的分布情况,总结经验提出了主体空间利用的原则[2]。主体空间的应用可以使空间组织结构面临的障碍得到有效的处理,人们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可以根据这一原则来使水利工程生态系统和建设格局相互适应,还要合理的规划土地、水流等资源,这样可以达到对生物结构层次的合理安排的目的。
1.2循环利用可再生原则有效的降低水利工程的建设成本、实现生态效应的主要途径就是可再生循环利用,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可以使用可循环利用材料,也可以使用可再生的原材料,这样可以充分的挖掘资源的价值能够达到处理、回收建筑垃圾再利用的目的,通过循环利用可再生原则可以使得生态环境得到切实的保护,变废为宝,进而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还提高了经济效益。
1.3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发展原则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想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发展这一目标,就必须确保生态系统的平衡,不要打破生态环境,要通过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来指导施工,以环境保护作为立足之本,这样就能够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在确保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工程质量得到保证的同时,还要处理好经济建设的问题。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可以发展生态用水,也可以适当的发展水利方面的旅游业,这样可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还能够确保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良性循环,这样也可以很大程度上的降低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1.4物种共生原则生态系统开放性的特征很明显,在一定生物集群范围内,物种的数量是恒定的不变的,但是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会使得生态系统和外部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这样就可能使得生态环境平衡被打破。在对生态环境现状进行细致的分析之后,要遵循物种共生的原则来进行水利工程的施工,这样能够使得工程和自然优势互补,还能够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使得生物的多样性得以确保,还能够使得水利施工建设的生产发展得到满足,这样就能够使水利建设优化的积极作用得到发挥。
2提高水利工程施工生态工程环境措施
1)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要使施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小,这样就可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利工程和谐发展的目标。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要科学合理的进行施工方案的制定,在制定施工方案的时候要以保护施工地生态环境为前提,采用最合理的施工计划,这样才可以实现水利工程生态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要循环地使用施工中的各种材料和各种物品,并进行综合的利用,要尽可能的实现所有材料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这样既能够保护水利工程施工地的生态环境,还能够使得水利工程的总成本降低,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3)对于那些已经完工的水利工程项目和接近完工的工程项目,也要依据国家的相关规定来对施工地的生态环境进行严格的监测管理,要确保在整个施工期都能够有严格的环境监测,及时地发现施工中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进而采取对应措施来解决问题,这样才可以切实的保护生态环境,在施工过程中,要将相关环境保护人员的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并配置最专业的监测设备来实现信息数据的收集,聘用最专业的人才来对信息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
4)工程区域系统和工程系统是构成生态工程系统的两部分,工程是工程系统的中心,而且要遵循经济规律,还要依照生态学原理的基础,并立足于运行的目标,进而使得生态工程系统结构的最优化得以实现,想要保证工程系统和生态系统正常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必须具备好的生态工程系统结构,这样才可以确保生态系统和工程系统能够协调的发展,进而提高生态工程的效益。
5)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要有机的和生态环境建设结合。通过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得施工中生态环境的问题被解决,还能够取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
在我国的农业发展中,缺少水资源,水量难以满足农田灌溉,农作物产量急剧下降。水利工程灌溉规划需要科学合理的设计和规划,完善的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是提高我国农田水利灌溉的重要保证。那么水利工程论文格式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学术参考网小编为朋友们搜集整理的水利工程论文格式,欢迎阅读!
(一)题目: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恰当、简明、引人注目;严格控制在20字以内。
(二)、摘要(中外文):论文第一页为中文摘要(800字左右),应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或结论,要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语言力求精炼。为便于文献检索,在摘要的最后另起一行,相应注明本文的关键词3至8个。外文摘要另起一页打印。
(三)、目录:应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将文内的章节标题依次排列,标题应简明扼要。章、节、小节分别以一、1、
(1)等数字依次标出。所标页码应与正文一致。
(四)、正文:是学位论文的主体,是将学习、研究和调查过程中筛选、观察和测试所获得材料,经加工整理、分析研究,由材料而形成论点。论据、论点和观点应力求准确、完备、清晰,实事求是,简短精炼,合乎逻辑,文字要简练通顺,图表数据要准确无误。
(五)、参考文献:学位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必须是与论文有密切关系的重要文献,一般要求20个以上,其中要有一定的外文文献,文献排序按照作者姓名的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表于文后;表上以“参考文献:”(左顶格)或“[参考文献]”(居中)作为标识;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参照ISO690及ISO690-2,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
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1]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2]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
[4]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
b.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当然,引起水工建筑物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归纳起来可分为荷载作用引起的裂缝和非荷载引起的裂缝两类。本文对这两类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实践经验对在施工中进行预防的措施,供参考。
2荷载作用引起的裂缝
2.1水工建筑物混凝土结构在使用荷载作用下,由于截面的混凝土拉应变大多是大于混凝土极限拉伸值的,所以构件在使用时总是带缝工作的。这类裂缝总是与主拉应力方向大致垂直,且最先在荷载效应最大处产生。如果荷载效应相同,裂缝首先在混凝土抗拉能力最薄弱处产生。
2.2预防荷载作用引起的裂缝的措施是合理的配筋。在施工过程中,选用混凝土粘结较好的变形钢筋,控制钢筋的应力不过高,钢筋的直径不过粗,并用钢筋不在混凝土中分布比较均匀。这样就能较好地控制正常使用条件下裂缝宽度,不致过宽。
3非荷载引起的裂缝
在水工建筑物混凝土物件中,大部份缝是由非荷载因素引起的,如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基础不匀沉降、塑性坍落、钢筋锈蚀、碱—骨科化学反应等等。
3.1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3.1.1水工建筑结构件随着温度的变化而产生变形,即通常所说的热胀冷缩。当变形受到约束时,便产生了裂缝,约束的程度越大,裂缝就越宽。
预防热胀冷缩的措施:一是撤去约束,允许自由的产生变形;二是设置伸缩缝。
3.1.2水泥和水所引起化学反应引起裂缝。大体积混凝土开列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水泥和水起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水化热引起混凝土的温度上升,如果热量不能很快散失,内部和外部温差过大,就将产生温度应力,使结构内部受压,外部受拉。混凝土在硬化初期,只有很低的抗拉强度,如果由内外温度差引起的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早期抗拉强度时,混凝土就要产生裂缝。
防止这类裂缝产生的措施是:①尽量选用低热或中热降低泥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②减少水泥用量,将水泥用量尽量控制在450kg/m2以下;③降低水灰比,一般混凝土的水灰比控制在0.60以下;④改善骨科级配,掺加粉煤灰或高效减少水剂等来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⑤改善混凝土的搅拌工艺,采用“二次风冷”新工艺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⑥在混凝土中掺加一定量的具有减水、增塑、缓凝等作用的外加剂,改善混凝土拌和物的流动性、保水性,降低水热化,推迟热峰出现的时间;⑦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分层、分块浇筑,以利于散热,减小约束;⑧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设置冷却管道,通过冷水或冷气冷却,减小混凝土的内部温差;⑨加强混凝土温度的监控,及时采取冷却保护措施;⑩加强混凝土养护,混凝土浇筑后,及时用湿润的草帘、麻片等覆盖,并洒水养护,适当延长养护时间,保证混凝土表现缓慢冷却,在寒冷季节,混凝土两面必须采取保温措施,以防寒潮袭击。
3.1.3构件硬化成型后,在使用中,如果温度较大,构件内部温度梯度就极大,也会引起构件开裂。
3.1.4预防产生比类裂缝的措施是:采用隔热(或保温)措施,尽量减少构件内部温度梯度,在配筋时应考虑温度力的影响。
3.2混凝土收缩引起的裂缝
3.2.1混凝土在空气中结硬时,体积要缩小,产生收缩变形,当受到约束时,就可能导致裂缝的产生。
3.2.2在配筋率较高的构件中,由于钢筋对周围混凝土的约束作用增强,混凝土的收缩也会受到钢筋的限制而产生拉应力,引起构件局部裂缝。
3.2.3新老混凝土界面容易产生收缩裂缝。
3.2.4防止和减少收缩裂缝的措施:①合理设置收缩缝;②改善水泥土性能,降低水灰比,减少水泥用量;③配筋率不宜过高,设置构造钢筋收缩裂缝健分布均匀,避免发生集中的大裂缝;④加强混凝土的时期养护,并适应当延长混凝土保温覆盖时间,并涂刷养护剂养护。
3.3混凝土塑性坍落引起的裂缝
3.3.1混凝土塑性坍落发生在混凝土浇筑后的头几个小时内,这时混凝土还处于塑性状态,如果混凝土出现泌水现象,在重力作用下混合料中的固体颗粒有向下沉移而水向上浮动的倾向。这种移动当受到钢筋骨架或者模板约束时,在上部就容易形成沿钢筋长度方向的裂缝。
3.3.2预防措施是:①要仔细选择集料的配级,做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特别是要控制水灰比,采用适量的减水剂;②施工时混凝土既不能漏振也不能过振,避免混凝土泌水现象的发生,防止模板沉陷;③如果发生这类裂缝,可在混凝土终凝以前重新抹面压光,使裂缝闭合。3.4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
3.4.1基础不均匀沉降,使超静结构受迫,从而导致裂缝。
3.4.2防止基础不均匀引起裂缝的措施是:根据地基条件及上部结构形式,采用合理的构造措施及设置沉降缝。
3.5冰冻引起的裂缝
3.5.1水在结冰过程中,荷重要增加,因此,水在设灌浆或灌浆不饱满的预应力构件孔道中结冰,就可以产生沿着孔道方向的纵向裂缝。
3.5.2预防冰冻裂缝的措施:在建筑物基础梁下填一定厚度的松散材料(炉渣)。
3.6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
3.6.1原因:钢筋的生锈过程实际上是电化学反应过程,这种效应可在钢筋周围的混凝土中产生胀拉应力,如果混凝土的保护层比较薄,不是以抵抗这种拉应力时,就会沿着钢筋形成一条顺筋裂缝。顺筋裂缝一旦产生,又进一步促进钢筋锈蚀程度的增加,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导致混凝土保护层剥落,甚至钢筋锈断。这种顺筋裂缝对结构的耐久性影响最大。
3.6.2预防措施:防止顺筋裂缝的措施是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和抗渗性,适当加大保护层的厚度。
3.7碱——骨科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
3.7.1原因和分析:碱——骨科反应是指混凝土孔隙中水泥的碱性溶液与活性骨科(含活性Si02)化学反应,生成碱——硅酸凝胶,碱硅胶温水后可产生膨胀,使混凝土胀裂,开始时在混凝土表面形成不规则的细小裂缝,然后由表及里地发展,裂缝中充满了白色深沉。
3.7.2预防措施:碱——骨科化学反应对结构件的耐久性影响极大,为了控制碱——骨科的化学反应速度应选择优质骨科和低含碱量水泥,并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和采用较低的水灰比。
4结语
裂缝是水利建筑物混凝土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的出现不仅会降低水利建筑物的抗渗能力,影响水利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且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材料的耐久性,影响水利建筑物的承载能力。所以,必须对混凝土裂缝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区别对待,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预防裂缝的出现和发展,以保证水利工程建筑物的构件的安全、稳定、经久、耐用。
论文关键词:水利工程建筑物;混凝土裂缝;防治措施
论文摘要:在许多水利工程建筑物中,混凝土的裂缝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难以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对水利工程中常见的混凝土裂缝的成因进行了探讨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1管理水平落后,农民参与度低
我国大多现有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其虽然在投入使用,但却处于传统的粗放型的管理模式之下,并没有设立专门监督检查水利工程的组织部门,更没有系统化地对水利系统定时进行检查维修,以至于许多设备因年久失修存在老化严重、供水管道锈蚀、水管常年漏水严重以及机电设备长期带病运行的问题,管理机制不完善、管理不到位,使得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受到严重阻碍。另由于上级对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重视不足,使农民参与程度相对较低。许多农民认为水利工程的建设与自身利益联系不大,所以不会主动了解水利工程信息,更不会积极主动投身到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修和管理工作中来。且工程领导者并不是民主选举,大多是组织安排或是自愿参加,并没有强有力的管理机制规划工程运行发展。
1.2维护意识薄弱,业务水平较低
我国地方政府对建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较为重视,兴建较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以求农业发展,所以一般对于工程前期较为重视,拨入足够资金补助以辅助工程建成,但审批后对工程后期的运行维护没有提出相应意见和投入相对重视。在维护管理业务层面,由于缺乏基层维护运管人才,现有水利人员不具备相对应的较强的技术能力,是业务水平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对农田基层工程维护的不重视,使水利人员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工作的积极性,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将大部分时间精力花费在上传下达的事务型层面上,业务能力没有提高,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业务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
1.3运行和维护资金补助得不到保障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资金补助投入机构为国家和地方财政,但是由于农村地方财力自身处于吃紧状态,资金投入并不能支持整个工程正常运行。且在建设资金投入上,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占到工程总投资的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七十,有些小型工程甚至不到百分之五十,就算补助资金到位,但是剩余的资金缺口会使建设工程出现质量不达标等问题,严重影响工程运行效果,间接加大维护成本;维护运行费用缺乏长效机制,新的税费机制的改革打破部分机制,但是新的农田水利建设运行维护机制尚未形成,使得工程在维护建设上产生脱节,投入资金成为无水之源,资金缺乏影响正常运行。
1.4管理维护服务机制尚未完善
乡镇水管站和水利站负责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它们负担着工程的管理服务与维护工作,是农田水利工程的基层服务组织。乡镇水管站的人员较多,但是正式的编制人员却不多,所以国家和乡镇政府的财政投入无法满足较大的管理费用支出,在工程的运行管理上的投入也相应减少,影响了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小型水库的管理机构大多为乡镇水管站兼管,水利渠道缺乏系统规划建设和管理,严重制约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与正常运行。
2维护型农田水利工程正常运行的对策及建议
2.1增强维护管理意识,提高农民参与度
水利工程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基础设施,想要发挥其对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必须完善管理机制,做到全民参与。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以及运行期间,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意识到自身是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责任主体和收益主体,加大农民自觉参与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的觉悟。严格遵守“谁投入、谁所有、谁收益”的原则,吸纳运用社会各方资金,通过将农民自身利益与水利工程运行成效相结合,体现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提高积极性,使他们参与到维护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中来。
2.2明确管理权责任务,提高业务能力
想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稳定运行,必须明确工程各权责主体。首先明确产权,合理地划分产权和分配水权,从而确认管理工程的管理主体,遵循政企分开的管理原则,采用适合本工程的先进管理方法,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党水利工程发生问题和事故时,应根据问题事故原因追究其当地政府负责人、水利管理负责人和企业主管部门的责任,常存忧患意识才可使领导者时刻提高工程运行管理的重视,管理工作方能落到实处。在业务能力方面,经常组织职工培训,也可通过奖励和现场实地培训方式提高职工专业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水平,提高水利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能力素养。
2.3多渠道融资建设和维护水利工程正常运行
充分发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公益性和经济性双重作用,乡镇政府的资金投入补助资金体现其公益性,而具有投资性效益的水利工程,就体现了其经济性。除政府补助之外的资金缺口,必须要结合自筹资金,多渠道融资、筹集,保持农田水利工程资金充足到位,保障工程建设的正常运行。但政府要作为资金主要承担者,发挥其所有的政策和管理优势保障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公益性和经济性。
2.4完善健全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由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机制一直在探索中完善,在这方面出现问题无法保证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农田水利工程的运管部门需依靠政府支持扶助,明确管理主体,在维护过程中探索出一套适合自身工程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管理方式,根据政府制度制定出相关政策与制度并在时间过程中逐步完善,让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健全,更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道路和市场经济体制。
3结束语
据有关调查表明,对水利工程施工安全产生不良因素的原因主要有三:首先是环境因素。水利工程多涉及河道管理,沿海防汛等施工项目,所以工程施工过程常会受到汛期及潮汐的影响,从而危及水利工程的施工安全。此种危险多余气象有关,不能够提前预测其变化,在施工方面存在较大隐患;其次是内部因素,在项目工程实施过程中,施工现场多为较广阔施工,无法对所有施工人员进行规章制度的严格考核,在施工过程中做不到监管到位,对人员的安全管理大大增加了难度,就会影响水利工程的施工安全,从而引发各种安全事故;最后是人为因素。人是整个施工项目安全管理中的重点,无论是安全管理人员,还是施工工人,都要对安全施工为题提起高度重视,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上提高水利施工项目过程中的安全性。因此,应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施工人员大力支持,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从根本上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
2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控的有效策略
(1)提高全体安全意识,完善安全管理机制
从各个单位的最高管理机构入手,令其掌握安全工作第一的理念,采取预防为主的管控策略,强化安全管理,将安全意识下达至每个基层为水利工程施工顺利完成提供可靠保障。在实践过程中,企业首先要提高管理阶层人员的安全意识,高度重视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控问题,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知识考评和评估,以达到提升整体安全意识目的,促进安全工作全面开展。与此同时,完善安全管理机制,制定规范化的安全管理标准,将责任落实,使工作人员清楚自己的职责,了解施工安全的重要性,主动关心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在现代化建设中,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到了水利工程项目质量的直接影响。因此,施工单位管理人员必须加强施工管理,不断提升管理水平,督促施工人员按照规范标准进行施工,对引起事故员工加以警告,情节严重且屡教不改者应给予开除处分。另外,无论是施工者还是管理者都要在统一安全意识的同时相互提醒相互监督,加强管理部门与施工人员之间的交流,将安全制度与行业规范相互结合,不断提高安全管理的有效性,保障安全管理制度的监控。
(2)注重工程安全管理,加强质量控制管理
为了施工过程中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施工单位要对施工人员进行严格考核,加强人员安全管理意识和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例如:要求施工人员在实际过程中必须佩戴安全帽等和其他安全设施,严禁除施工工人以外闲杂人员进入施工场所,以免发生意外的事故。同时,施工单位必须注重施工中各个环节的质量检测,以确保水利工程施工能够顺利完成。安排专门负责人员每24小时在施工现场进行安全巡查,为确保施工现场安全问题加强管理。工程施工项目一旦开展,监管是重要的安全管控环节,安全措施应紧随其后。因此,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监管是势在必行的,提升管理人员的安全监管水平,配备专门负责安全的人员,进行安全提醒。根据水利工程实际施工的情况,制定明确管控目标和检测标准,完善安全监管制度,对于可能造成不良影响行为加以劝阻,必要时勒令其停止工作,保障水利工程顺利完工。
(3)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加强安全管控监督
水利工程是一个工作持久,涉及范围大的工作,这对施工人员的耐性及责任心都有着极高的要求。进安全管控方面的培训,可以促进施工人员管控意识的提高,加强管理水平。与此同时,还应采取奖罚措施提高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升整个施工单位的素质水平。并据施工人员工作经验的不同,运用不同的安全管理模式针对施工人员进行不同管理,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充分对现代化高科技加以利用不断推广,并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加大对水利工程施工的监管,采取高效措施提高水利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4)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安全管控效应
现代化建设中,要想保证水利工作的顺利完成,就要对施工过程中的设备进行不断完善,及时对配套设施进行维修及保养,确定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然后针对不同项目进行定期检查,督促现场人员安全施工,加大检查力度。对质量严格把关,不允许劣质工程发生,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1.1建立一个统一的高精度的施工控制网,是保证施工测量高质量的基础农垦水利工程所布设的施工控制网有如下特点:
1.1.1技术标准高。工程首级平面施工控制网按Ι等网的标准布设,设计最弱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大于±5mm,首级高程控制网按国家Ⅱ等水准技术要求布设,最弱点高程中误差不大于±2mm。实际观测结果显示:平面网和高程网都达到了设计的要求,测角中误差为±0.49,最大点位中误差±2mm,高程点最大高程中误差不大于±1mm。
1.1.2检测频率高。要保证控制点的稳定和高精度,必须对控制网进行动态管理,经常进行复测。工程自2003年12月开工以来,施工控制网全面的复测已进行了3次,大致是每年1次,局部控制网随时复测。复测实践证明:高精度的施工控制网如果不进行经常性的维护复测,就会很快降低精度,甚至发生错误。例如:由于高边坡的变形、开挖爆破的影响,很多点的位移也达到了±20~30mm。因此,经常复测成为维护控制网高精度的关键问题。
1.2适当提高测量放样的精度标准,严格放样程序,是保证施工测量高质量的关键随着测量仪器的改进、人员素质的提高以及软、硬件条件的改善,放样的精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原来规范中某些标准显得有些低了;在工程中,实际上都已提高了标准,例如把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由±10mm提高到不大于±5mm,模板放样点的中误差要求由±20mm改为不大于±10mm,有的安装埋件专用控制网的点位中误差要求<±2mm等等。机组中心线、压力钢管安装中心线的放样要求一般都小于±5mm,最大为±2~3mm。
1.3建立有效的检测体系,是达到施工测量高质量的制度保证工程施工测量放样,实行施工单位自检,业主单位复检和抽检的制度。施工单位自检:主要是要求施工单位采用合适的放样方法,具备必要的检核条件,对某些主要点线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或测站进行重复放样等。监理复核:主要是审核施工单位的控制方案、放样方法及实测资料审核等。对布设的独立控制网或专用控制线进行检测。甲方抽检:一般视项目管理部门的需要或对安装的最终成果进行独立的检测,或者当施工单位与施工单位之间对放样成果有异议时,业主单位进行抽检。实践证明,严格执行上述的检测程序是防止出现错误的有效办法。
1.4广泛采用施工测量新技术,是提高施工测量质量的一项根本措施工程施工中采用了许多施工测量新技术,主要表现在:
1.4.1使用高精度的全站仪(TC1800、TC1610)和高精度水准仪(DS1、莱卡N3),布设高精度的控制网,或直接进行高精度的放样和检测。普遍采用全站仪高精度投点布测,从而大幅度地提高测量的精度。
1.4.2应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进行控制网的布设和检测测量,从而使测量的精度、点的密度和作业速度大大提高。
1.4.3广泛应用计算机绘图。在工程中,几乎所有的施工单位、业主单位在绘制地形图、断面图方面都已实现了计算机化,测制地形图已全部采用全站仪(或半站仪)十记录模块(或记录器)进行外业工作,然后由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生成等高线,由计算机(绘图机)输出精美的地形图。
1.4.4改进断面测量方法。工程中断面测量的工作量很大,几乎要占整个测量外业的30%以上,过去一般用交会法、视距法或花杆皮尺法,这些方法劳动强度大,精度差,在工程中已经逐步淘汰。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
1)自由设站断面测量法:这种方法,仪器并不架在断面中心桩上,而是可以“自由”设站。利用全站仪按事先计算好的断面方向,用逐渐接近法使立尺者在断面线上奔跑,内业处理全部由计算机解决,这主要是施工单位的测量方法。
2)数字地面模型法:本法不测断面,直接测绘地形数据,然后利用软件建立数字地面模型,也可通过原有地形图数字化建立DTM,在此模型上“切”断面,然后计算面积,进而得到体积。
1.4.5改进高程传递方法,大力推广使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和GPS测高方法。过去在大型工程施工中,需要用几何水准的方法布设各等级的水准网,尤其是要布设大量的三、四、五等水准点,以满足各种高程放样的需要。在施工放样时,必须先用经纬仪放出平面位置,然后再用水准仪测定放样点高程。在工程中,已经改变了上述的放样方法,在土建施工中大力推广使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每一个三角点都提供三维坐标,因而可同时确定每个放样点的三维坐标。在土建施工中已基本上抛掉了水准仪,只有在机电设备、金属结构安装时,有可能用到精密水准。由于一般建设工程的施工范围不大且相对固定,利用已有的水准点进行GPS连测大地高程,求出符合本区域的拟合方程,然后将它编入GPS的定位程序之中,就可以在获得待定点平面坐标的同时,得到该点的正常高,可以大大的节省时间和经费,为利用GPS进行高程传递开阔了一条广阔的应用前景。
2加强工程施工中的计量监测
加强工程施工中的计量监测,对土建工程量进行宏观控制,也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如何规范市场行为、控制工程成本的重要决策。近年来,不论已采取成立业主测量中心的模式,还是采取成立测量监理中心的模式,加强计量监测都是要达到的主要目的之一。因为在计划经济年代,工程量的完成情况仅仅反映了工程的进展,与施工承建单位的经济利益并五十分密切的关系。然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工程量完成情况不仅反映工程进度,而且与经济利益密切相关。工程量的结算是施工承包商赖以维持生产经营的基础,是业主监理工程师进行工程管理控制成本的有力杠杆,也是业主控制概算节约投资的关键一环。因此,正确科学的计量管理是上述各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为了做好计量监测,采取以下措施:
1)计量监测必须有一支能独立作战的队伍,配备相应的设备,可以自主采集数据和处理数据,那种人员很少、没有设备单靠“旁站”或审查施工单位的测量成果来控制工程量是难以达到控制工程量的目的。
2)对于关键的测量成果要全面的校测,仅仅抽查很小的百分比(5%~10%),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3)做好计量监测工作,要有主动性、预见性。事先要做好各种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如果事先不收集资料,待到施工单位申报工程量资料时,施工场地已经改变,资料无法收集,自己没有占有资料,就不能审查别人的资料,怎能做好此项工作呢?
曲靖市麒麟区茨营乡幅员面积193.5平方公里,人口3.63万人,有水田1.0285万亩,旱地2.3万亩。已建成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3座、塘坝7座、小型拦河闸7座、集镇自来水厂1件、村组人饮管道供水工程16件,以及灌溉渠道98公里,水利工程年供水量达700万立方米。其中乡水务所直接管理的5件工程总库容为520万立方米,年供水量约650万立方米,灌溉水田0.93万亩,旱地水浇1万余亩,年供乡自来水厂(2.2万人饮用水)原水50万立方米,并保护着上万人、上万亩农田的防洪安全。
管理体制改革前,5件工程共有管理人员16人,大部分来源于调整离任的原小乡干部和大队干部,月工资200~300元。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管理费用高,年水费收入8万元,管理费支出10余万元,其中支付管理人员工资5万多元,工程日常维修养护费5万多元,入不敷出。二是管理人员没有积极性,责权利不清,干多干少、干与不干一个样,管理粗放,水土资源闲置,捧着金饭碗要饭吃。
在1999年下半年开展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中,茨营乡水务所采用了水务所负责与农户承包管理经营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通过清产核资、界定产权后,在明确工程安全技术管理、防洪蓄水、供水调度由水务所负责的前提下,把工程的日常看守管理职责与工程水土资源开发经营融为一体,招标选择农户承包管理水利工程。根据公开、公平、公正和低报价中标的原则,最终确定5户分别获得乡管5件工程2000年的管理经营权,合同期1年,每件工程管理人交履约保证金5000元,年终考核合格兑现管理报酬,退还履约保证金,并续签下一年的管理合同。年终考核不合格的,量化扣减管理报酬和履约保证金,并取消下一年的承包管理资格。对原有管理人员未继续留用的,参照原小乡干部辞退一次性补助标准进行清退,共辞退11人,支付一次性补助费4.7万元。维续留用承包管理的,现在和今后都不享受一次性辞退补助待遇。
茨营乡5件骨干水利工程实行户包管理5年来,工程管理全面加强,管理费用逐年下降,承包人收入大幅度增长。管理费用由过去的每年10多万元,下降为5万元,降幅达50%。其中,水务所支付给管理人员的年报酬件均3000元,5件合计为1.5万元,仅此一项减支3.5万元;水务所承担5件工程的变压器空载和闸门启闭电力电费2万元,支付工程日常维修养护费1.5万元。而且随着户包管理年限的增加,水务所支付给承包人的报酬呈递减趋势,2004年,水务所不但不再支付管理报酬1.5万元,反而由管理人上交水务所0.26万元,同时管理人收入大幅增长。实行户包管理5年来,每件工程的承包人都连续承包管理了5年,他们利用水务所提供的30亩耕地、200亩养鱼水面,以及工程管理范围内的水土资源,种植粮食、蔬菜、水果、烤烟,开展了养鱼、养羊、养鸡、养猪和养蚕等养殖和加工,户均收入高达1.5万元以上,户均投入仅2个人,有的户收入达2.5万元,其中陡山水库承包人,今年仅烤烟收入一项就高达2万元。另外管理人员一家人吃住在工程上,实实在在的以水库(水闸)为家,工程常年有人看守管护,杜绝了人为偷盗破坏。而且承包人还自费购置了手机,经常保持与水务所联系畅通,保证了工情、水情、雨情和调度指令的及时上报、下达和执行。
要实现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首先必须确立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认识到现代化管理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把现代化管理放在水利工程工作的重要位置,促进水利工程管理实现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者在现代化管理时,不能只注重经济利益的实现,要明确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对水资源进行有效地开发利用,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水利工程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和治理江河,使人民的生活、生产得到保障,维护人民的切身利益,所以水利工程管理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处理好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建立完善的水利工程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水利工程管理制度,确保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的实现。应结合水利工程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制度的建立不仅要满足时展的需求,还要与水利工程管理的实际情况相一致,使内部管理与外部发展相结合,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制度的建立,要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基础,对水利工程管理企业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调查,保证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建立高效的管理机制,将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身上,保证水利工程安全运行,从而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3明确管理目标
水利工程实现现代化管理的首要目标就是保证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安全,使水利工程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更长远的发展。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要不断完善和创新管理模式,使其符合水利工程发展的现状,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从而使水利工程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此外,要保证水利工程能够长久的安全运行,最大限度的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为人民提供最优质的水服务。
4管理方式现代化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要实现现代化的水利工程管理就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强化水利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系统,采用具有先进技术含量的管理手段。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自动化系统,例如水情自动预测、自动报告系统,水利枢纽的自动检测系统等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做好水利工程管理制定现代化管理的规划,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手段,认真研发管理设备,改善管理手段,使水利工程管理逐步朝着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5努力提高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
水利工程是否能够实现现代化,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问题。实现水利工程现代化就必须培养一批高素质、具有现代化管理技术的人才。加强管理人才的引进和教育培训,全面提高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的需求。强化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力度,指导管理人员学习和吸收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并把科学的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更好地促进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强化激励机制,鼓励管理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此外,还应努力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能够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工作中,促进水利工程管理效果的实现。
6结语
1.1挡土墙形式的选择
水利工程中的挡土墙分为多种形式。笔者认为,在选择挡土墙结构时应该依据施工环境和土壤的性质,其次还需要考虑工程造价等因素。在水利施工中,设计人员常常选用重力式挡土墙。这种类型的挡土墙主要是利用自身的重量来保障工程的安全性,以此防止水利工程坍塌。重力式挡土墙中的每一类都有各自的优势,设计者应该依据现场情况选择适宜的结构形式。例如:仰斜式挡土墙的主要优点是对坡体的保护程度较强。笔者认为,在设计中先选择保护性能较强的仰斜式重力挡土墙;然后再选择保护性次之的俯斜式重力挡土墙。虽然重力式挡土墙的保护性能较强,结构用料也十分简单,但此种类型的挡土墙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重力式挡土墙的有效高度不能超过5米,在实际施工中挡土墙的高度超过5米就需要消耗更多的材料加固地基,以此保证墙体的整体牢固性。这会增加挡土墙的造价费用和施工难度,不如选择其他形式的挡土墙。
1.2对挡土墙的稳定性进行测验
在水利施工中还要对挡土墙的稳定性进行试验,在试验过程中应该依据挡土墙的实际尺寸和施工标准进行试验,对稳定性不足的挡土墙进行整改。笔者认为,试验中还应对挡土墙的抗滑能力和抵抗倾覆能力进行测验。在试验过程中,稳定性测试主要表现在对土质的考察上,土壤的伸缩性是稳定性试验的重点。依据笔者经验不难发现,在土质较为松软的环境中建设挡土墙会造成挡土墙的结构垮塌,对整体的施工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1.3挡土墙的构造措施
在对挡土墙进行稳定性试验之后,还要对挡土墙的构造进行核查。如果设计人员不重视挡土墙的构造,会给整个水利工程带来巨大的安全事故。因此,设计人员除了要对挡土墙的稳定性进行试验之外,还要对挡土墙的构造进行研究。笔者认为,挡土墙的构造措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在水利工程中,应考察挡土墙前后的水位差,如果水位差距较大,会引起挡土墙两侧压力不平衡,导致挡土墙的稳定性降低。因此,在挡土墙的施工中,需要在墙体上建造排水孔,墙体上的排水孔能够保持墙体两侧的压力平衡,将墙体两侧的水位差保持在安全范围之内。在构建挡土墙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土质的含水量,土质的含水量过大则会降低挡土墙的安全性,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设计人员会在水量较大的地区设置防水层,防水层能够防止土质中的水侵蚀挡土墙,以此提升挡土墙的防灾效能和整体质量。笔者认为,为了构筑性能更强的挡土墙,还应该在挡土墙的结构中加入伸缩缝和沉降缝。依据施工经验不难发现,挡土墙会受到温度的影响,挡土墙的地基和墙体会在温度突然变化的情况下产生裂缝,最终导致墙体崩塌、墙体的稳定性降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在挡土墙的结构中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这样就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提升挡土墙的安全性能。
1.4土压力计算理论影响挡土墙细部形态
设计人员依据土压力计算公式得出的数据是一个理论参考值。一般而言,依据土压力计算公式所得出的主动土压力数值偏大,虽然与实际施工中的数值有所偏差,但却提高了挡土墙的安全性能。笔者认为,在计算过程中,计算出的主动土压力数值偏大是一个较为合理的情况,这样能够发挥挡土墙的功能;而主动土压力的数值偏小,挡土墙的安全性能就无法达标,不能承受更大的压力,也就失去了其在水利工程中的保护功能。挡土墙的主动土压力与挡土墙的倾斜角度有很大关系,例如:倾斜式挡土墙的主动土压力最小,而俯倾式挡土墙的主动土压力最大。因此,在实际施工中,应该依据施工地点的具体情况选择参数。设计人员不能忽略任何一个小细节,很多时候正是由于微不足道的形态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2施工技术要求与注意事项
挡土墙的施工技术要求主要包括基础埋置深度要求、构造基本措施、材料使用三个方面。在进行施工之前,要进行挡土墙筑底工程。当基底层为耕土时,这类土质较为松软,基础埋置深度不能小于一米,同时还要在底层加入砾石或者碎石,以此增加稳定性。当基底的土壤变为较弱的土层时,就需要依据地域环境和现场环境改变基础尺寸,一般采用加深、加宽、换桩的方法加固底层;当基底为被风侵蚀的岩土层时,应该将现有的岩土层全部清除,并向下挖150公分-250公分的距离,以此保证底部结构的稳定性。挡土墙的构造也有一定的技术要求。例如:片石类型的挡土墙宽度不能小于50公分;采用路肩式墙顶可以使用粗料石进行修筑,但其厚度不能大于40公分,其突出宽度也不能超过10公分。为了加强挡土墙的排水措施,还要在墙体打造排水孔。排水孔的尺寸为5公分x10公分、10公分x10公分的圆孔,最下方的排水孔应该高出地面30公分左右,以此保证挡土墙的安全性能。在进行施工时,还应该注意材料的质量和尺寸。例如:石料的容重不应该小于2t/m3,施工时还应该选择质量较好的石料,避免由于温度变化产生裂缝的情况。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还应该注意相关事项,例如:挡墙砌筑体需待砌筑砂浆强度达到70%以上时,方可回真墙后填料,并使墙后填料内磨擦角、容重等符合设计要求;基底的发达地区层磨擦角较小时,必须在开挖后换填并将地面挖成台阶形,以防填料沿地面滑动。
3结语
1.1解决旱涝灾害
水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对于我国而言,由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影响,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南方水资源丰富,在雨季常常出现洪涝灾害,而北方水资源相对不足,常见干旱,这两种情况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而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有效解决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解决旱涝灾害,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如南水北调工程,就是其中的代表性工程。
1.2改善局部生态环境
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对于资源和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现有的资源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求。而通过水利工程的兴建,不仅可以有效消除旱涝灾害,还可以对局部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增加空气湿度,促进植被生长,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
1.3优化水文环境
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对水污染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理,对河流的水质进行优化。以黄河为例,由于上游黄土高原的土地沙化现象日益严重,河流在经过时,会携带大量的泥沙,产生泥沙的淤积和拥堵现象,而通过兴修水利工程,利用蓄水、排水等操作,可以大大增加下游的水流速度,对泥沙进行排泄,保证河道的畅通。
2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不仅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需要相关人员的充分重视。其对于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污染
水利工程对于周边环境的污染一般都集中在施工过程中,其主要污染包括:(1)水污染: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排放的污水、废水以及施工人员生活中排放的污水,是导致水污染的主要原因,由于施工条件、施工环境、资金等因素的限制,这些污水往往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不仅能会污染地表水环境,同时还可能渗透到地下,污染地下水环境。例如,在对水利工程中的水坝进行施工时,如果混凝土的浇筑处理不当,就可能出现大量的废水和污水,这些污水排入河流中,会引起河流水质的变化。又如,在对工程设备的使用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定的废油,如果这些废油排放到河流中,不仅会造成水域环境的污染,还可能影响下游居民的健康。(2)空气污染:空气污染一般是在对施工材料进行运输,或者对地基进行平整的过程中,产生的灰尘或者部分废弃物,又或者是工程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扬尘等,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2.2对局部气候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局部的气候环境条件,这些改变在气温和降水方面表现的尤为显著。(1)气温:在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由于水库和大坝的蓄水功能,会大大增加水体面积,改变空气中的能量交换方式,从而引起气温的变化。一般来说,水深在7m以上的大型水库,与陆地相比,在冬季的平均气温要高出1.8-2.9℃。而在夏季则具有降温的作用,可以降低局部区域约1-4℃的温度,同时,对于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也有着较大的影响。(2)降水:水利工程对于降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水面强烈的蒸发作用,会造成空气湿度的增大,从而为降水的增加提供基础保障;其次,气流在进入水域范围后,由于风速的增加和流线辐射,会产生下沉运动,从而减少降水;然后,在暖季,水面温度会低于陆地温度,其大气层的结构也更加稳定,对流不易产生,同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降水。而对于我国而言,降水多集中在暖季,因此水利工程的将是会减少周边区域的将降水量。而对于干旱地区,决定降水的主要因素,在于空气的湿度或者水汽来源,因此水域相对于陆地具有更好的降水条件,会使得区域降水增加。
2.3对土地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周边土地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表现出来的问题包括水土流失、地貌改变、土地盐碱化、河道冲刷等。在对水利工程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土石方工程,而在开挖土石方的过程中,不仅会造成地形地貌的改变,还会对地面的植被造成破坏,进而引发水土流失现象;同时,水库蓄水后,库区周围的地下水面会有所提高,将大量的盐碱带到地面,造成严重的土地盐碱化问题等。
2.4对水质的影响
在水利工程完工后,会在大坝上游形成宽阔的水域环境,造成库区水动力条件的变化,不仅水深大大增加,而且水流的速度也会变得缓慢。在这种环境下,库区水体的水质和水环境会出现较大的改变,引发水体富营养化、泥沙含量增加、重金属沉降等问题。同时,受库区水质以及大坝下游河道水量变化的影响,下游的水体水质也会发生变化,影响水体的自净能力。通常情况下,如果河道水体自身的水质条件较好,则水利工程的建设虽然会对河道水体的水质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这个影响并不明显;而如果河道水体的水质条件较差,或者有污染源的排入,水利工程自身的调蓄作用所造成的河道水量减少,会极大的加剧水污染的程度。
3应对措施
经过大量的调查分析发现,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工程的生态效益,分析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近期和远期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有利影响的充分发挥,对不利影响进行改善。同时,要建立相应的环境监测部门,对环境进行跟踪评价,尽可能减少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
4结语
1)水利工程参建各方,特别是水利水电施工企业、监理企业质量意识、品牌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2)由于财政困难等原因,市县两级政府对水利工程质量监管资金投入不足。
3)小型民生工程、农村水利工程相关质量标准尚需进一步完善。
4)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尚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5)开展行政处罚,打击工程质量违法违规行为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2014年10月对2014年实施的8类141项工程进行检查。抽查结果合格率是100.0%。经过开展“水利工程质量年”三年活动,通过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政府监管和质量管理队伍建设,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水利工程参建各方的质量意识普遍增强,工程实体质量有了显著提升。
2几点体会
2.1增强水利建设质量意识
把以人为本作为质量管理的价值导向;把安全为先作为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把诚信守法作为质量管理的重要基石。各级水利建设管理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站在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高度重视质量管理,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观念,时刻把质量放在心上并把加强质量管理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时刻牢记保证工程质量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最后的责任底线。
2.2加强水利建设全过程管理
应做好以下7项工作:
2.2.1加强招标投标管理要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择优选择中标企业。
2.2.2加强项目法人管理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遵规组建项目法人,加强对项目法人的管理和考核。
2.2.3加强勘察设计管理勘察、设计单位应建立健全勘察、设计质量保证体系,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加强勘察、设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2.2.4加强施工管理施工单位应按照合同规定,设置现场施工管理机构,配备项目经理及其他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的管理人员,建立健全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加强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对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负责。
2.2.5加强监理管理监理单位应按照合同规定,设置监理机构,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标准、批准的设计文件、工程合同,对工程施工、设备制造实施监理,并对质量承担监理责任。
2.2.6加强质量检测管理严格开展施工自检、监理平行检测,积极推进第三方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