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网课教师论文

网课教师论文

时间:2022-07-31 20:57:28

网课教师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时网络教育的研究,现在还相当薄弱。只有理论研究上去了,才能更好地指导和促进网络教育的发展。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网络教育学院建立教师教学行为激励与约束机制的重要性,探讨了网络教育学院教师教学行为激励与约束机制存在的问题,并就网络教育学院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师教学行为激励与约束机制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网络教育学院建立教师教学行为激励与约束机制的重要性

1为了确保网络教育的教学质量。教育质量是网络教育的生命线。在教育部批准的67所举办网络教育的试点高校中,有的高校从事网络教育的教师能根据网络学院学生的特点,把握网络教育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和服务,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教学管理等各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也有一些高校在举办网络教育过程中,由于没有建立教师教学行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多数教师都是兼职的,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认真研究网络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探究网络教育的规律,出现了从事网络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缺乏、教师网络教学经验不足、网络教学技术欠缺等现象,这些都严重制约着网络教育的健康发展。

2.为了建立网络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为了促进网络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为了提高网络教育文凭的含金量,使网络大学能得到社会较高的认可,网络教育学院就必须尽快建立网络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在网络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中,除了有完善的网络资源、标准化的管理服务流程外,关键是要有有效的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这样才能充分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教育。因为网络教育的学生主要是成人,他们具有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理解能力强、记忆能力弱、学习内容与职业或工作密切相关等特点。因此,如何针对成人学习者的特点,帮助他们有效克服学习时间不足、学习效率低等困难,并根据成人学习者的需求设计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方法策略,探讨并建立适合网络教育的教学模式,这些都依赖于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依赖于建立教师教学行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只有教师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同时教师的教学行为又能受到规范有效的约束,网络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3为了树立网络教育的品牌。在教育部批准的67所试点高校中,绝大多数都是名牌高校或有实力举办网络教育的学校,但在这些高校中,部分高校思想观念不适应,管理制度不健全,办学条件建设相对滞后,优秀教学资源相对缺乏,还有一些高校没有发挥“名校名师”的优势,没有把“名师”放到网络教学的第一线,这不但不能树立网络教育的品牌,同时也会影响名校的声誉和形象。只有真正建立了针时网络教育的教师教学行为激励与约束机制,才能鼓励和吸收大批的“名师”投身到网络教育中,从而为网络教育添光加彩。此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外国的高校也大举进入中国的教育市场,与中国的高校形成激烈竞争,中国的网络教育要在与外国的名校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以过硬的教学质量来树立自己的品牌,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网络教育学院教师教学行为激励与约束机制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广东一些高校网络学院的调查,笔者认为网络学院教师教学行为激励与约束机制存在以下问题:

(一)在激励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上课酬金偏低。一些高校网络学院的上课酬金偏低,导致一些优秀教师做完课件后就不上课了,把上课的任务转给其他教学经验较缺乏、职称较低的青年教师,或者干脆叫自己的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去上课,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因为名师上课的效果与其他教师上课是有很大差别的,有的学生就是冲着名校名师才来报读该校网络学院的,如果名师不上网络学院的课了,生源肯定会少很多,名校的声誉也会大受影响:个别高校的网络学院招生人数在逐渐减少,而本省其他高校网络学院的招生人数却在不断增加。

网上辅导和值机答疑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每门课都应有主讲老师和责任老师,主讲老师负责值机答疑,责任老师负责BBS回答问题及批改作业,主讲老师和责任老师的酬金要分开计算,如果是主讲老师兼责任老师,那么主讲老师还应拿责任老师的酬金。但有的网络学院并没有这样区分,所以酬金也没有分开计算,这样主讲教师没拿到这份酬金,也就不会花那么多时间去BBS中辅导和回答问题。此外,在各教学点辅导的酬金偏低,如有的网络学院不管到各教学点的距离是多少,到一个点上一次课2个半小时只给300元,如果是近距离的给300元还勉强过得去,但远距离的教学点,单程坐车就要6-7个小时,来回要十多个甚至20个小时,可课酬还是300元,这样低的酬金,导致不少主讲教师叫其他年轻老师去代课,而不管他是否做课件,也不管他是否是上这门课的教师。这样做的结果,不但影响了教学质量,更影响了网络学院的声誉。

2.教师教学行为缺乏激励。有的名教师或主讲教师自己做课件,自己上课,上课前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且教学效果良好,深得学生的欢迎,上课也不随意调课和旷课,但网络学院却没有给这些上课认真负责且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以恰当的奖励;而有的教师随意谕其他老师或研究生代课,随意调课或旷课,或教学效果差,但两者计算课酬的标准都一样这种既不奖优也不罚劣的做法,既挂伤了一些认真负责的教师的积极性,也使一些不负责或教学效果不好的教师不去改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方法,还是随意旷课或调课,也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挫伤。

3.缺乏心理激励。每个教师本身都有繁重的本科、研究生教学和科研任务。因此,要激励上网络课程的每位教师都能认真负责地像上本科和研究生的课一样,上好网络教育的每一节课,认真布里和批改作业,并认真负责地进行网上答提,从而保证网络教育的质量。但有的网络学院不但缺乏行为激励,酬金偏低,而且还缺乏心理激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心理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别人尊重的需要,因此,领导者要设法满足被领导者的被尊敬的需要,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在工作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一些网络学院由于实行公司化操作,把利益看得太重,不少教师评价这样的公司化操作缺乏人情味,这样又怎能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呢?

(二)在约束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上课时间缺乏严格的纪律约束有的网络学院的教师上课经常迟到,有的迟到半小时势至一小时以上,有的学生到了课堂却不见老师来上课,让学生白跑一趟,这种现象不止出现在一个老师身上,可却让学生无可奈何。还有的老师要调课没有提前通知学生,只是到了上课前几小时甚至学生到了教室才说要调课,又让学生空跑了一越:这种上课时间缺乏严格的纪律约束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网络教育的教学质量,损害了网络学院的形象。 2.教学过程缺乏约束网络教育完全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教育,它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网络教育的学生都是在职的成年学生,他们相对于脱产的正规大专、本科生来说,年龄偏大,不容易死记硬背,但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因此,对于网络学院的学员来说,不但要注重对学员的考核结果,更要注重学员们的学习过程,包括学员平时参与网上互动回答问题次数的记录,平时参加BBS讨论的记录,网上作业的提交,专题的讨论,网上实验以及校本部的学生上课的记录等但有的网络学院并没有把叶学员的学习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没有时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严格的制度化的规范和约束,导致一些教师极少参加BBS网上讨论和值机答疑,使学生提的各种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答,影响了学生平时的学习进程,有的布五作业也不规范。还有的教师对校本部的学生上课,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学效果不好,而网络学院只有时课件的评价机制,却没有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考核机制,这样也难以确保教学质量。

3.毕业论文指导缺乏约束。毕业论文是检验网络学院学员几年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不但与学员的写作水平和实验经验有关,而且与指导教师的水平也有很大关系。因此,严把毕业论文质童关就显得特别重要。但有的网络学院在定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时,指导小组组长一人指导全组30人的论文,其他两位教师只是挂名而已,或只是参加论文答辩。而指导论文的全过程只是一人在指导,一人拿指导论文的酬金。这样既不能发挥集体智慧去提高论文指导质量,也没有体现教师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1‘适当提高教师上课和辅导的报酬。

(1)在原来报酬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每门课的课酬。根据职称的不同确定不同的系数,拉开一定的距离;同时根据教学效果的好坏确定不同的计算报酬的系数。这样既鼓励职称高的教授、副教授投身于网络教育事业,同时也鼓励每位教师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因为教学效果的系数不是根据职称而是根据教学质量,职称较低的人教学效果好,同样可以拿较高的系数。因此,把教学效果与职称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较客观地反映教学质量的好坏,也能较客观地计算报酬。(2)科学确定网上辅导和值机答疑的报酬计算标准。可以根据值机答疑的时间和次数以及回答问题的数量和质量来确定报酬标准,规定只有按规定时间完成了网上辅导和值机答疑的教师才能拿这份报酬没有进行网上值机答提的必须另外安排时间进行,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对学生负责的精神,才能随时跟踪和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和过程,从而指导和监督学生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而确保网络教育的教学质量:(3)科学合理地确定到各教学点考前辅导的报酬,可以鼓励做了课件并且职称较高的优秀教师亲自到各教学中心去授课,从而确保教学质量,同时也调动了各教学中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各教学中心反馈的信息来看,各教学中心的学员欢迎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到教学中心去辅导,不欢迎不上这门课而只是去代课的教师像蜻蜓点水一样地讲一下就了事,也反叶学生只是自学而从不与任课教师见面的做法-

2.强化行为激励网络学院可以成立教学督导组,由教授等专家组成,随机抽查教师上课的情况,并对教师上课的情况进行评分,专家评分占40 %,学生评分占60 % ,综合起来就是对教师上课质量的评价学生评分还应包括网上学生对课件质童、值机答疑的评分网络学院根据对每个教师的综合评分,每学期评选优秀教学奖一、二、三等奖,这样持续的激励,既可以激励获奖的教师把教学搞得更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又可以鞭策教学质量较差的老师提高教学质量

3.注重心理激励一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大学教师来说,很看重从心理上受到别人的尊重:因为不少老师评价公司化操作的网络学院太缺乏人情味,上了几年的课还未见全体上课教师一起集中聚餐或交流。如果网络学院不是把利益看得特别重,拿出一点钱让全体任课教师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交流或搞些活动,并在教师节等重大节日对每个任课教师表示一点礼物,这样会激励更多的优秀教师投身到网络教育事业中来,更认真地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建立规范有效的约束机制

1.制定严格的上课纪律。规定每位教师必须按规定时间上课,不能随意调课、缺课。对确实有特殊情况需要调课的,至少要提前三天在网上通知学生,并安排好补课时间。对随意缺课又不安排补课的,要扣除要奖金。设立学生投诉电话,加强学生对教师上课出勤的监督。

第2篇

关键词:理工类院校;历史文化通识课程;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8-0044-03

网络教学已经成为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领域,不少高校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出现了一批网络课程。将网络教学拓展至通识课程,尤其是在理工类院校开展历史文化通识课程的网络教学,建设精品网络课程,成为通识课程深化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一、理工类院校开设历史文化网络通识课程的现状及意义

理工类院校开设历史文化通识课程的目的,在于解决“狭窄于专业”以及“专业的狭窄”的问题,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历史文化发展演进的脉络,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理论和一般规律,使学生理性看待古今中西文明,提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有效发挥中国历史文化育人的价值功能。

目前,理工类院校开设历史文化通识课程,普遍面临着师资队伍不足、教学改革难以深入等问题。理工类院校的师资力量以理工两大学科居多,文科类教师集中在思想政治理论、汉语言文学、外语以及法律政治等专业,历史文化类专业教师非常缺少,难以满足大学生广泛的学习需求。另外,通识课程一般是在晚上开设,以青年教师居多,有的也仅是为了弥补绩效工作量不足而不得以开课,历史文化类选修课更是少之又少。笔者所在院校属于Z省一类高等院校,目前开设的历史文化类课程仅有5门,受益学生每学年度不足500人。因此,进行历史文化通识课程网络教学成为必然选择。

首先,历史文化网络课程可以解决理工类院校师资不足的问题。借助网络教学平台,通识网络课程可以实现多种类型的课程资源同步在线,包括文本教案、讲义、PPT、试题库、学生作业、学术前沿资讯、专题相关视频、推荐书目、经典视频推介、参考文献等多种类型,也可以将任课教师的授课视频以及全国高校名家名师的授课讲座视频集中上传至网络平台,供学生进行网络学习。同时,网络课程还可以提供大量的教学资源,如授课课件、文本教案、课外阅读材料、网络习题、精彩影视作品等。此外,借助讨论区论坛、答疑模块、活动设计等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其次,网络课程可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学习兴趣的学生,做到差异化教学。理工院校的通识课程,教学对象都是非历史文化专业的学生。同一课堂中既有文科类学生,也有理科学生,还有服装设计、材料纺织、生物技术、机械、艺术设计类等专业的学生。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知识结构有差异,兴趣点和关注的社会领域也不同。文科生掌握中国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相对丰富些,理科生相对薄弱些。开设网络通识课程,有效地延伸了历史文化通识课程的学习时空,通过多媒体直观再现了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将学生带入一个体验式的教学环境中,诱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加以引导,使其深入到历史文化的价值核心。同时,学生通过课前网络学习,弥补了知识空缺,发现了疑难点,带着问题返回到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再次,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多向交流,提升历史文化通识教育的实效性。处于新形势和网络信息时代的大学生尤为关注社会热点或政治敏感问题,力求运用大学所学知识解释各种社会问题,向传统历史文化和中国近百年变迁寻求解答,不再满足于课堂的简单说教。设计兼具历史性与现实性、政治性与现实性、故事性与思辨性的、贯通古今历史文化的、丰富多样的专题,内容涵盖中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实现教师讲授和学生演讲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课堂听课与视频赏析相结合、线上交流与线下研讨相结合等多面向、多形式的相融。在和谐的师生互动中,有效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传道、授业、解惑三大目标。

总之,历史文化网络课程既扩大了理工类院校学生的受益覆盖面,也实现了通识课程的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相促进,提高了历史文化通识教育的实效性。

二、历史文化通识课程的网络教学实践

很多高校购买或研发的教学平台,在教学实践中没有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1]笔者在Z省高校开设的《中国社会变迁史专题讲座》属于历史文化类通识课程,已开设四个学年八个学期,拓展为高教园区校际选修课已有两年,精品网络课程建设也有两年多时间。该网络精品课程着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评价古今中外文明,增强辨别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思潮的能力,有效发挥历史文化育人的价值功能,将网络平台打造成答疑解惑、释疑引导、深入研讨的便捷有效途径。

1.师生共建、共享网络资源,建立各种信息库

课程网络资源集文字、视频、图像等多媒体于一体,将历史情景化、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用丰富的感官立体地接触历史、触摸历史、体验历史,激发学生的历史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时代使命感。[2]同时,充分利用了网络平台的共建共享功能。其主要做法有三种:①建立优秀作业展示库。利用网络平台的作业模块,布置学期作业、设计团队学习活动、组织专题讨论发言、撰写读史随笔等形式,让学生上传文本,教师公布优秀作业,起到了示范、激励的作用。②利用平台的答疑、作业、讨论区模块,鼓励学生上传学习感想、最新资讯等,形成反映学生兴趣点和关注点的各种信息库。③构建“师生共同备课”机制,有效整合师生资源,群策群力,设计各种主题资源。学生进行网络学习后,发表疑难问题、学习感想,教师收集各种信息,返回到课堂教学中答疑解惑。 这些共建共享的做法,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网络课程的认同感、亲切感、归属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学生从单向“接受者”的角色转变为积极“共建共享者”。[3]

2.拓展网络课程师生交互交流的多样化

目前,一般的网络课程虽然实现了课程资源的网络化,但忽视了网络平台巨大的交互功能,依然是教师给予、学生自我决定或选取,并未改变传统的师予生取的模式,尤其是师生难以实现及时的、实时的、动态的交流与沟通。[4] 4A网络教学平台的创建理念“anyone,anything,anytime,anywhere”,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师之间、师生与校内外任何浏览者之间的多面向的互动,真正达到“双赢”、“多赢”。4A网络平台突破了一般网络课程的简单呈现,给师生双方提供了全新的网络教学环境,拓展、巩固、深化了教学内容。

(1)充分利用4A网络教学平台的交互功能

为了使精品网络课程成为师生之间研讨、争鸣、传道授业解惑的大众化、快捷化、公开化的交流途径,我们采取了班级管理、督促与启发学生自觉相结合的做法。设立学期班级,专门予以推介和引导,要求学生在一学期内至少登录一次、提问一次,作业必须通过平台提交电子版。在4A网络教学平台的“答疑”、“讨论区”模块,任何一个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登录网站进行学习或提问、发言。所提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多领域。教师的答复及时并富有启发性、思辨性,既可以开门见山、就事论事,也可以循循善诱、旁征博引。这种多维度的交流研讨,无形中拉近了师生关系,也给其他浏览网站的学生以引导和示范,推进互动交流。

(2)设计特定主题的话题,引导学生参加讨论、交流

根据专题内容,结合学生兴趣点和社会热点,设计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特定主题帖,注重价值观、人生观和历史观的科学引导。目前,讨论区模块具体分为“专题专论教学区”、“优秀作业发表区展示区”、 “图说历史:有图有真相”、“奇文同赏:书目、资讯推荐区”等分类板块,各分类下又了多个主题帖。师生可以在各论坛查阅主题文章,发帖回帖。有的题目因为涉及到历史上的焦点问题或是现实热点问题而备受学生关注。学生既有热议某一个感兴趣的话题的,也有不同意主题帖观点而进行反驳论证的;既有咨询课程教学问题的,也有研讨课外学习疑惑的;既有对现实社会热点问题争鸣的,也有对历史文化、人物、事件等讨论的。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地域、不同价值理念、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聚集在讨论区论坛,抨击时弊、追根溯源、见仁见智、谈古说今、砥砺思想、自我鞭策、同学习共进步。

(3)强调历史观、价值观的多向引导,将知识传授与素养培养有效结合

网络时代的信息爆炸和当今社会思潮的激荡使得大学生头脑中有多种思想,需要利用网络教学的教育功能进行“意义接受学习”。[5]历史文化通识课程的落脚点正是传授“思想”、“史观”与“理论”,强调“思索”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寻求“智慧”而不是简单知识,提升“素养”而不是单纯的学习。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养成是在明确的教学导向和教师主导的交互交流中自主构建的。在网络通识课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直接影响着交互目标实现的程度。[6]历史文化通识课要求教师的综合知识必须涵盖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等领域,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和史学素养,才能驾驭交流互动的课堂,达到教书育人、观念导人、情感化人的多重目的。通过智慧和素养的交互作用,引起学生认知层面的感知和思考,从而激发价值观的正能量,达到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多重塑造。

三、师生多面向互评机制的有效支撑

教师可以组织安排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学生也可以参与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评价,做到网络教学“反哺”课堂教学,达成教学相长。

1.重在能力考查,标准多样化、多层次

目前,历史文化通识课程突破了简单的知识考试,着重能力考查。课程采用多样化、多层次的考查标准,考点涵盖知识考查、能力考查、态度考查、信仰考查等四个方面,考查学生中国历史文化基本常识的掌握和理解,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观念进行全面、公正、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学习态度,考查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焦点问题的关注及其历史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水准。各考查部分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查中都有所体现。在期末考查部分,借助了网络平台的在线自测模块,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考题进行组卷,同时辅以综合类的材料分析问答题,实现了考试内容和题型设计的创新与突破,解决了当前期末考查的模式化、教条化、抽象化等问题。[7]

2.拓展网络课程的功能,设立面向学生的多样化考查形式

历史文化通识课程的考核引入网络信息化技术,有效利用了平台的在线考核功能,采用学习档案、活动设计等模块进行考查,主要有试题库、自我测验和教师评价等部分组成。第一,利用自测模块,学生可以对自己进行测试,系统自动给出对错和答案,依据成绩检验知识基础和学习成效,并及时进行自我预习或复习。第二,为学生建立学习档案,针对登录次数、提问次数、发帖回帖、精华帖等学习记录进行考评。第三,教师布置作业,设计讨论,展示优秀作业,奖励积极参与讨论者,起到激励、示范的作用。

3.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评价

在网络平台讨论区设立专题论坛,引导学生就专题内容发表见解,对课堂学习和网络教学提出自己的见解。每学期初公布授课专题和教学安排,让学生选择感兴趣专题,提出学习需求,教师根据投票情况确定授课专题,并适时补充专题。在学期中期,进行课堂和网络的教学调研,根据学习效果和学生反馈,针对学生提议、评价,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学生由评价对象转换成为评价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评价,有利于建立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网络教学平台登录总次数达4000余人次,登录总时间已达10000多分钟,广受师生的好评。

网络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各种各样的主客观因素都会影响网络平台功能的有效发挥。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充分利用网络课程的优势,增进师生多向交流,达到深化课堂、延伸课堂、拓展知识、培养情趣、提升人文素养等诸多教学目标,依然是一项艰难的任务。在网络平台的完善、管理、引导和评价环节上,需要教师倾注更多的精力,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线上交流与线下研讨相结合等多面向、多形式的相融。

参考文献:

[1]樊文强,刘庆慧.中美顶尖高校E-Learning、网络教育及OER开展比较及启示――基于高校应对时展挑战的视角[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2):23-26.

[2]杨宇辰,王伟.意义接受学习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教学中的优化应用[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8(2):53.

[3]王艳娟.网络环境下交互教育实现路径的探讨――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网络教学的实施为例[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3,30(3):439.

[4]渠长根.依托互动平台,拓展教学空间――《概论》和《纲要》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思考[A].陈建勇主编.高校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浙江理工大学的改革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12:76.

[5]戴红,安继芳,常子冠等.基于网络学堂的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优化[J].中国电化教育,2014(7):90.

第3篇

【关键词】“微时代”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045-0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随时都能接收并传播教育信息。在此情形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思政教育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应顺应形势的发展,在教学主体、课内教学内容以及实践性教学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体说来,可从以下方面采取教学策略。

一、增强思政理论课教学主体的“微能力”

所谓微能力,是指在互联网背景下接触、解读、使用微博、微信及信息时所具有的能力,包括对微博、微信功能和特征的认知,对微博、微信信息的识别能力,使用微博、微信传递信息的能力。教学主体即是思政理论课教师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微时代”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提供了新理念、新方法、新视角,思政理论课教学工作应顺应微时代的发展,适应和掌握微时代的新特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微能力”,实现自身的创新。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运用“微技术”的能力。具体如下: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应积极认知“自媒体”。所谓自媒体,是指以个人传播为主,以现代化、电子化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媒介。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等网络社区。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应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掌握网络交流和沟通技术,充分运用博客、微信、网络论坛、BBS等交流平台,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引导、心理调适等活动。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要熟练掌握网络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即学会灵活运用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在网上获取及时的时事政治和思政信息,并运用网络终端技术提取、阅读、吸收、存储、回应信息,为深入开展思想教育理论课提供信息基础。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要掌握建设网站、维护网站以及网页制作的基本技术,制作并推广思政专题网站,鼓励学生参与网上互动,正面地开展思政理论宣传和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网络社会环境,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青年大学生朝气蓬勃、具有激情,但他们缺乏人生经历,思想比较单纯,对有些事情的认识容易陷入理想化和片面化。尤其是网络上众多负面的价值观念、理想判断以及虚假信息、不良信息的传播,容易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对社会、政府的认识,影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的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较大威胁。为此,为了守护网络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增强网络舆情的引导能力。教师除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外,还要提高自己的网络应用技术。处于思想政治宣传工作教学一线的教师,应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努力保持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应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舆情应对能力,以疏导而不是封堵的方式,以正面宣传、主动解释的方法,培养青年大学生网民的理性精神,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客观评判能力和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使大学生不为“假新闻、假事件”以及“假理论”所左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培养大学生认清楚网络上众多错误理论和言论的能力,还要带领学生坚决的与其做斗争,以守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

二、深化思政理论课课内教学改革

慕课教学形式的出现引爆了世界高等教育改革风暴。它是一种大规模的、开放式的网络课堂。它通过课程知识点的呈现方式,每个知识点大约5-10分钟的视频,以短小的视频课程出现在学习者的移动终端,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自由控制这些视频,既可以反复观看,也可以快进快出。这种慕课形式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带来了契机。

(一)利用形势与政策课夯实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主导性和思想性。一是引导学生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工夫,在掌握科学理论上下工夫,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工夫,切实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二是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通过历史变化、现实成就、国际比较,引导学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是深入准确阐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导学生深刻把握其重大意义、丰富内涵、相互关系和实践要求。通过持续全面深入地宣讲,让广大学生充分认识讲话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理论品格,进一步增强学习贯彻的自觉性坚定性。

(二)以学生为中心,主阵地与多阵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主体向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坚守主阵地是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职责,同时又要求思政理论课教师开辟课堂外的多个阵地。慕课的出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现主阵地与多阵地结合提供了坚实基础。自主开发或利用先进院校已经开发的慕课让学生的学习发生在上课之前,学生在上课之前可以随时随地在线上开展学习,自主安排学习的进程,教师也可以在线上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与反馈,学生从“满堂灌”的教学中解脱出来,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时效性进一步显现。

围绕传播职业精神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弘扬以德为先、追求技艺、重视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开展好第一课堂的同时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积极与企业合作,推进“三进”,即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利用学校校史馆、图书馆、文化长廊、校刊、校报等多种形式,发挥学校历史沿革、专业发展历程、杰出人物事迹的文化育人作用;发挥学生党支部、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传递正能量的实践育人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一)充分利用“微技术”,翻转思政理论课课堂。将翻转课堂理念融入到思政理论课教学中,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可以有效地改善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教师从灌输式教学向互动式教学转变。

1.学生从被动学习者变成主动探究者。由于把学生当成学习主体,课前学生通过自媒体预先学习和了解教师将要上课的内容,到课堂上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激发一些对理论知识感兴趣的学生,还会更深入地学习和研究这些理论。

2.教师从灌输式教学向互动式教学转化。传统的思政理论课对学生是“填鸭式”教学,课堂上的40分钟往往是教师滔滔不绝、唇干口燥,学生却在台下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翻转课堂后,教师通过提前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学生通过手机APP事先了解所学的内容和练习,提前思考将要学习的知识点,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也能让学生置身其中不再觉得无 聊,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成就感,甚至还能在课堂上培养出学生的各种意识,如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等。

(二)充分利用“微技术”,深化案例教学法改革。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它围绕一定培训的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来完成的教学形式。即教师需要收集大量案例素材,并对素材进行教学设计,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教师从案例引入到案例讨论,再到案例点评。其特点有三:(1)鼓励学生独立思考;(2)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3)重视双向交流。充分利用“微技术”,深化案例教学法改革,它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既要掌握“微技术”又要结合学生实际,运用、更新、研究和创新新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不能简单地从网络上移植别人的案例教学模式,而是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坚持案例教学的自主性、启发性优势,同时融入理论讲授精确性、系统性的特质。

(三)充分利用“微技术”,采用调查研究法拓宽实践教学空间。实践教学是思政理论课的重要环节。过去的实践教学较少,有的话也大多是组织学生看录像、看专题片、参观校史馆、博物馆等活动,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充分发挥,导致实践教学的时效性较低。“微技术”给实践教学提供了广大的空间。教师实施调查研究法,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寒暑假期间,通过走访、访谈、发放问卷、个别调查、群体调查等形式了解调研对象,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传媒进行调查研究或收集大量二手资料。其步骤如下:一是教师事先拟定调研题目;二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调研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三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调研和撰写调研报告;四是学生通过展示调研成果,互评互学,教学相长。所以,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应结合调查研究和实践教育等教学方式探索实践教学,促使学生在调研中既理解掌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又锻炼挖掘出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实践教学落在实处。

(四)充分利用“微技术”,拓展思政理论课教学空间。信息技术时代为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空间提供了优越条件。教师可采用多媒体工具和丰富的网络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如:播出一小段视频资料作为案例展开讨论;教师利用QQ群、论坛、微信圈等途径与学生互动,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困惑,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师通过网络媒体搜索名家讲座,推荐给学生;通过教学网站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等等。同时,校际之间也可通过网络媒体加强沟通、学习与交流,还可以加强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间共享教学文档和教学心得,汲取同行的经验,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科研等方面不断地探讨,改进教学方法,使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实现整体飞跃。

【参考文献】

[1]龙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有效传播正能量[J].红旗文稿,2015(9)

[2]汪倩倩.慕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刍议[J].高教探索,2015(8)

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网络教研 网络电子备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5-0076-01

一 网络电子备课,构建多主体教研

在网络电子备课中,教师作为教研主体参与教研。首先由网络研究小组首席确定备课主题,并进行备课分工,制订好备课计划,然后进行主题学习。每位老师在主题自我内化的基础上,和小组成员交流探讨,探究内涵,为研究教材和备课作准备。然后开始各主体的网络备课,紧接着请大家提交平台,探讨互促,进行交流,并共同丰富主题内容的资料,形成教师课堂设计的共识要点。再由教师代表表述设计意图,交流统一意见,修改形成定稿,存储备用。基于学生和情境的不同,教师可以在共享的备课稿的基础上,针对班情和学生情况再作润色,使它更符合自己班级的需要。

联合备课的整个过程是基于网络进行的,而学校对于教师联合备课的管理也是通过网络化实现的。网络使得结合点最大化,过程深层次介入,成果最大限度地网状共享,讨论与研究最大限度地高频率。教学过程的管理随时处在“展开”“透明”的状态下,为促进学校教学管理质量的不断深入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打破了教师的个体备课方式,使教师的备课行为不再是单一的、个体的,而是集体的、共同的。实现了全员参与的制度化管理。

二 主题论坛交流,搭建跨时空教研

老师们在主题贴吧上根据教学实况,以教学感悟和教学疑点的形式在网上发帖、跟帖交流。以“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课堂教学究竟该教些什么?学些什么?怎么教?怎么学?”为论坛主题。语文学科诸如“如何让学生有兴趣地积累”“学生该怎样培养语感”,数学学科中的“走进数学课堂的对话教学”,信息技术的“如何应对千奇百怪的网络语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等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而在线专家——区市各教研员的纷纷加盟让讨论更有了专家的引领,活动气氛热烈。在自由民主的平台上,让老师们找回了话语权,就教学工作中真实的、感兴趣的、需要解决的、有能力研究的问题,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讨论和交流,而这种交流不受校际空间的阻隔,不受时间的牵绊,这种合作研究和平等对话,使得学科观点得到了碰撞、整理和升华。其次,教师还可以将说课、评课、磨课置于论坛中,让网络教研激活课堂纵深。具体做法为:

第一,确定研究主题,通过如导入、过渡与小结的教学艺术,教学情境的创设,重点、难点的把握等。然后在校园网上公布消息,并把教学设计上传到论坛中。

第二,围绕主题进行听评课。评课时不是交流各自的听课笔记,而是由听课的老师在论坛帖子间写自己的听课体会,进行“病理”诊断与分析和上课的对话、切磋。

第三,对本次主题听课评课活动进行小结,提出整改意见。现场听课,网络论坛说课、评课、磨课,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面对权威的拘谨和水平差异过大的压抑,减少了面对面的窘迫,彼此就教学中的问题畅所欲言、针锋相对。有效地激发了教师参与学习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提高了教师的主体能力,促使授课教师在研究自身教学方式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专业水平。从而在网络参与的潜移默化下,重新认识教学,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认识在讨论中更澄清了,教学的思想在碰撞中更明晰了。

三 开放教育博客,实现大众化教研

为了给教师有更为广阔的研究平台,可以充分运用校园网,把网络作为教师获取信息、提炼信息、交流信息、升华信息、内化信息的工具。教师可以根据学习所得在“好课大家谈”中转载、上传专家或自己对各种课例的评课意见;也可以围绕一个教学问题或研究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使网络成为实现互帮互助的有效途径。近几年,部分教师利用博客个性表达、更新简单、链接便捷的特点,认真记录教学日记,拓展教研的时空界限。通过整合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的力量,形成了研究合力,使教师专业化发展利用网络伸展了新的触角。它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提供了帮助与支持,使网络成为从“精英研究”走向“大众研究”的重要载体。

看着激情绽放的网络家园,聆听着网络扎根日常教研清脆灵动的声音,相信,只要教师合理有效地运用好网络,教研将会振翅飞翔。

第5篇

【关键词】高职高校电子商务网络营销课程建设

1前言

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带动高职高校成立网络营销学科,网络营销是电子商务的重要手段之一,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进行网络营销课程的培养,网络营销课程作为新兴学科中的新体系课程仍然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未来的网络营销课程如何发展,学生在网络营销课程上如何学习,都是当前网络营销课程中的疑难问题。

2高职高校网络营销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网络营销课程教材不符和教学标准

网络营销课程主要分成两大主要学科———营销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综合为商务和信息技术两个方面,网络营销课程的实践性能又远高于其他学科的实践性能。所以说网络营销学科的学生应该从理论知识出发,对网络营销课程的实践项目加以研究和分析,在了解网络营销课程的理论知识后学生应该投入到课程的实践学习方案之中。结合往届学生的就业情况与当前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网络营销课程需要增加大量的实践性项目。但从当前的网络营销课程的课程教材来看,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要倾向于课程的理论体系,教材从网络营销的环境出发、对网络营销进行文字式的定义,脱离了网络营销的实践特性,使学生无法理解网络营销区别于传统营销的特点,所以说对该课程的教材建设迫在眉睫。

2.2网络营销课程师资欠缺

网络营销课程不同于传统学科,网络营销课程是信息技术与营销学的交叉产物,两门主修学科种类不同跨度又十分巨大,所以说需要至少两类学科的教师进行结合授课,与传统型的专业存在很大的差异。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师要想实现教学的完整性,就需要既熟悉营销学相关知识又要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但当前网络营销课程的师资力量远远不能达到预期,教授营销学的教师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关领域研究不深,掌握网络技术的授课教师很少能够教授营销学。网络营销课程在我国属于新兴学科,专业性人才稀缺,更无法保证授课人的专业素质及授课时的专业质量,同时专业课教师多是在毕业后直接聘用,缺乏实践经验,大部分教师更是没有实际参加过企业的实际运行管理,对学生的未来实践发展十分不利。

2.3网络营销课缺乏实践教学

当前高职高校的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局限在课堂理论的部分,严重缺乏实践型教学的机会,对实践型教学课程的开展还十分有限,学生在理论学习后没有实践机会,这严重影响网络营销课程教学的质量,学生在经过课堂学习后自然而然的遗忘学习过的知识。正如前文说到的,由于网络营销课程教材的缺陷,导致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枯燥乏味,在师资力量受到限制的情况下,整个课程体系的学习缺乏实践型项目教学,使得网络营销课程始终无法与传统型营销课程区分开。就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来看,我国高职高校教育仍然停留在以教师口头教学为主,学生被动的在接受教师与教材,在缺乏实践型项目的的教学体系中,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大幅度下降,学生丧失了主动学习的动力。进而导致学生没能掌握专业技巧,增加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难度。

3对高职院校电子商务网络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3.1网络营销课程加强教材建设

高职高校网络营销课程的教材必须体现高等职业的教育特色,要更贴近当前高职高校的教学体系,从电子商务的专业角度出发,贴近电子商务的发展潮流,趋近电子商务未来的发展趋势,加强高职电子商务下的网络营销课程教材的建设发展。教材的选取或者是编排,不仅仅是对网络营销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选用,需要结合更多的网络营销方面的实践实例,在通过联系与网络营销有关的工作实践后,在教材的每章节课程后进行相关的课后实践任务,任务难度由简及难,使学生通过实践任务能够熟练掌握网络营销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网络营销任务中,以此来完成教学目标。课后实践任务远远不能满足高职学生学习经历,在完成大章节教学任务后,教师通过讲授版教材进行实践项目的布置,使学生能够得到真正的锻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功的教学依赖于合适的教材,需要适合的教材作为教学的基础。

3.2提高网络营销课程师资力量

网络营销课程是一门实践型的科目,不仅对教材有很高的要求,对授课教师的要求同样很高,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师需要有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丰富的项目经验能够给予学生实践上知道,对学生课程上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一个有过企业经验的任课教师很清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师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对学生进行相关方面的培养,教师也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来设计合理的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大纲。所以说,学院在聘用专业教师时应该更加注意教师的实践经验,是否有过企业管理经验等,对于企业管理经验较少的教师,学院应该包揽网络营销的实际项目增加教师的经验,这样有利于教师在授课中对相关知识的扩展。国家也应该大力扶持新兴学科建设,鼓励相关性人才从事教育工作,提升网络营销课程的教育力量。

3.3丰富网络营销课程实例教学

网络营销课程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型的新时期下的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一般情况下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下,通过一些新案例、观点、信息完善学生的学习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灵感,完善学生的学习经验。在网络营销课程中适当的掺和案例教学能够完善学生的学习观念,使学生在大体上了解商业企业网络营销模式与现状,将理论学习中看不到的、无法理解的知识充分理解,减少课堂理论和企业实际运行中的差距。学生一旦能够掌握学科的本质,领悟学科的特点,就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网络影响课程的学习。在课程中增加案例学习也能够丰富学生的见识,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有莫大的帮助。

4结语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主流商业模式,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样带动了网络营销课程的发展。网络营销课程是我国的新兴学科,无论是从教材、师资还是课程体系模式都存在很大的问题,但网络营销课程走在不断更新、不断完善的历史道路上。重新编选教材设施,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创新网络营销课程的教育体系等推动网络营销课程的主流方法都得到当今高职院校的鼓励与提倡,网络营销课程不同于传统教学但目的结果是一样的,都是以学生为教学核心改进当前课程体系中的缺陷,完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汤海洪,曾哲军.基于工作过程的《网络营销》课程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32).

第6篇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互联网与大学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然后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探析互联网对大学课堂教学的影响。

进入21世纪之后,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深刻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自然也会对高校的课堂教学产生影响。第三代互联网技术不仅将改变大学课堂教学的模式、环境、方法,而且还会对教学思想、观念、理论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促使大学课堂教学的全面更新与发展,并对现在的教学体制改革产生积极作用。

1 互联网与大学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

目前我国正处于信息社会,电脑、手机、移动终端(MID)与无线网络、3G技术的普及,校园网络的不断完善,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速度、广度、深度比以前都要方便、快捷。很多知识甚至不需要课堂教学,学生们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不少著名的门户网站,如百度、谷歌、新浪等均有提供海量知识的板块,诸如文库、问答、百科、分享等。谷歌甚至提供免费的电子书,供访问者阅读与下载。因此,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产生巨大的冲击。

尽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会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提出挑战,但同时也会促进课堂教学进一步转型。课堂教学可以利用成熟的互联网技术,改变教学手段,深化教学改革,强化知识传授效果。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使得教师获取更多的教学辅助工具,如影视、图片、电子书籍等教学素材;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还可以为课堂讨论提供更多的案例来源。另外,互联网技术也改变了传统的作业、答疑、考试模式,如香港中文大学开发出了网上学习、考试系统,学生交作业、提问题,以及考试均在网上进行。该网络也集成了最新的反剽窃系统,从而杜绝了学生们的抄袭、作弊等行为。

2 互联网对大学课堂教学的积极影响

首先,对教学观念的积极影响。传统的大学教学是一种“被动”学习过程,由老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与信息。在互联网技术影响下,现在的课堂教学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教学模式。老师的职责由传统的“灌输”知识转变成为课堂的“组织者”与知识的启发者、引导者。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用“接生婆”来比喻老师,实际上就是表明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使用教师的权威“强迫”学生“被动”接受。在互联网时代,教师也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对互联网技术要有充分的了解与掌握,对于海量的网络信息与网络上的流行趋势有一定的了解;另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以“语言”传授知识的模式,改变“灌输”的教育观念,对知识的传达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使教师要掌握更先进的教学方式,要有更广阔的知识结构、深厚的人文修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扩大自己的信息面,避免与学生之间产生信息与知识的“代沟”。

其次,对教学手段的积极影响。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是老师讲授,学生听课、记笔记,然后复习、考试。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现在大学课堂教学的主流。科学实验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而且,人们一般只能记住自己所阅读内容的10%,所听到内容的20%,所看到内容的30%,所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而能记住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因此,多媒体教学主要目的是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等不同感官,从而对知识的记忆与掌握更加深入与长久。

再次,对教材的积极影响。传统的课堂教学一定要有一本教材,或者有某些指定的参考书。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材上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求。一方面因为教材毕竟是有一定的出版年限,教材里面的知识不能随时更新;另一方面则因为教材是传统的出版物,不能满足现在多媒体的阅读模式。因此,受互联网技术的影响,现在大学课堂教学应该有随时更新、综合采取最新知识的多媒体“教材”,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四,对教学模式的积极影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更先进的教学模式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借助互联网技术,在传统的课堂之外出现了“第二课堂”。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与复习。通过互联网,教师可以建立各种各样的学习小组、讨论区、群组。甚至也可以通过微博等最新的即时通讯技术来进行知识的传授。笔者曾经通过(下转第141页)(上接第129页)谷歌所提供的免费邮件列表服务,向学生作业、集中讨论问题,在正式交作业打印稿之前,也会要求学生先提交文档,以方便进行抄袭或剽窃甄别。

3 互联网对大学课堂教育的消极影响

首先,对教师的消极影响。由于互联网上有海量信息,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不再阅读经典教材或相关的参考著作,相反只是从互联网上下载一些内容,然后制作成课件,因而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不免流于肤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还会促使教师形成“网络依赖症”,不再阅读经典著作,也不再进图书馆阅读书籍。互联网虽然会让教师的知识面比较广,但是对于知识的理解深度,以及对经典的把握、传统的人文修养则可能会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同时,互联网技术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提供了诸多方便,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越来越依赖课件。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件固然为学生所喜欢,但是,语言的表达与交流更为重要。知识需要在互动中得到传输与深化。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轻点鼠标,播放课件,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成为观看课件了,教师和学生就会成为课件的“奴隶”,而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对多媒体课件的依赖,也限制了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观能动性,限制了教师的发挥,不利于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教师人格魅力与教学特色的形成。另外,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可以提高多渠道、非现场的教学方式,但是过分依赖网络,则会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大,不利于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

其次,对学生的消极影响。大学课堂教学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尤其是引导学者主动去阅读、思考。但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导致不少学生依赖网络,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网络上,而没有去阅读教材或经典著作。而对学生作业或论文的消极影响更大,不少学生从网络上复制、粘贴,然后修修改改,变成自己的作业或论文,实际上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还会影响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与学生知识的获得。

4 小结

互联网技术在大学课堂教学的全面应用,对大学课堂教学的内容、手段、方法、模式、理念等产生重大影响,并会对高等教育的思想、理论,甚至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均会产生积极影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既向高等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但同时也创造了更多的机遇。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娴熟运用现代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更新自己的课堂教学观念、模式,将互联网技术恰当的运用到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全面促进教学的现代化,为高等教学体制的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徐祗坤,张玉红,刘雪芹.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9(11).

第7篇

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飞速发展和转型的时代,以多媒体、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迈进了信息化社会的大门。而网络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方式。本文从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作为出发点,利用网络技术建设一个教学网站。教学网站主要运用ASP技术,ACESS数据库及相关技术。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充分运用网络共享资源的特性,突破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更有效的加强学生课外的学习和练习时间,提高学生考证通过率。

【关键词】

;教学网站;在线考试;等级考试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越加普及,计算机教育已演变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引发其教育内容和方式的重大变革。1994年,原国家教委(现教育部)推出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这是一种对应试人员计算机和软件的实际掌握能力的考试,通过相应等级的考试就会获取相应的证书,而这个证书是职业中学学生参加高职类考试必须持有的其中一个证书。所以,现在在中等职业学校理工类专业班级,《计算机基础》(即计算机等级考试)已经成为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在这些情况下,我们提出建设职中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系统作为辅助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予教学的各个环节提供有效的帮助。而校园网的普及 ,打破了传统时空的局限 ,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了全新的虚拟环境。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教学网站是为了辅助教师、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网站,并提供一些常见教学任务的网络化服务。教学网站不仅仅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服务,同时也要能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以现代化手段促进教学改革,是教育工作者应当为之努力的方向。利用Internet和WWW开展远程教学,是当今计算机发展的一个全新的课题。

1)教育资源存储与共享

2)教学信息处理与传递

3)教学管理

4)教学评价与教学反馈

2 系统需求分析

2.1 系统需求

计算机一级考证教学网站是基础课程教学的管理网站,基本的教学任务有上课、作业、答疑、考试和讨论。教学网站是为了辅助老师和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提供一些常见的教学任务网络化的服务。上课即是教师讲授知识、学生理解和学习知识,中途可以有提问等互动。如果可以的话,可以进行远程教学,实时上课,那么学生可以实时提问,老师也可以实时回答或解疑。一个良好的作业系统可以很好地减轻教师负担,方便学生完成作业。学生在网上提交作业,教师可以在网上下载学生所做的作业。网上答疑则是教师和学生登陆网络,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实时地提问,教师根据提问做出相应的回答。如果教师不在线,那么也可以通过学生互相讨论产生答案。那么学生即使不在学校,有问题的话也可以即时解决。网上在线考试实际上是模仿考证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进行考证的模拟,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考证的情况。

2.2 系统分析

分析系统的基本功能以后,确定出在本教学网站中包括:管理员、教师、学生三种类型的参与者,下面画出三种参与者的用例图:

1)管理员主要是对网站进行管理,具备功能包括页面维护、课件处理、信息更新、处理主持申请等,也可协助教师做好课程的管理工作。

2)学生参与者可以浏览诸如课程简介,教学计划等网站的文章或课程,也可以使用下载功能将网站上的课件、教学大纲、模拟试题下载到本地机器。还可以参加论坛提问解疑、文章信息的搜索等功能。

2.3教师参与者可以在网站中添加教学内容,也可以将自己课程的课件上传到网站供学生下载,也可以发相关文章,或参与论坛讨论、论坛答疑、作业处理、信息修改等功能

3 系统功能

本考证教学网站主要是为了实现教学和学生进行考证练习,主要由教师模块、学生模块和管理模块三大部分组成,三个模块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一个完整的网络教学系统。

3.1 教师模块与学生模块

教师模块与学生模块互相交互,主要包含以下功能:

1)网络课程。网络课程是网络教学网站的主要功能,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此模块实现网上交流。例如:老师可以实现课程添加、修改、教学资源维护等功能;学生可以浏览或下载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教学课件等,还可以观看教学视频。

2)网上作业。教师可以在网上和批发作业,学生可以在网上在线提交作业。

3)在线测试。教师根据各章节设置习题,并上传考证的各种综合模拟试题,包括理论试题和上机试题,学生可以进行在线测试以检测学习效果。

4)网上答疑。学生可以在网上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答疑。如果教师不在场,学生也可以在网上互相讨论。教师也可以在这个模块里讨论题,引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和讨论。

3.2 管理模块

管理模块分为人员管理、课程管理、作业管理。

1)人员管理:包括对系统管理员、教师和学生的管理,不同的人员具有不同的权限。

2)课程管理:可以对所有课程和课程中包括的教案、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进行管理。

3)作业管理:可以对所有课程的作业进行管理。

4 结论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充分运用网络共享资源的特性,突破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更有效的加强学生课外的学习和练习时间,提高学生考证通过率。本文通过对系统需求进行分析,完成了职中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证教学网站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一级MS Office教程(2004年版)[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08

[2]孙清滇.利用ASP技术开发基于Web的作业系统的实现[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09.

[3]贺立红 张晓红.基于JSP技术的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6-08.

[4]傅秀芬 汤庸等.基于WWW的交互式网络课件系统的开发技术[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1998-08.

[5]张军.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站开发的研究[J].办公自动化杂志,2010-06.

[6]闫实 付佳等.基于技术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J].农业网络信息,2010-5

第8篇

关键词:网络化教育;质量评价机制;资源建设;管理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195-03

一、背景与现状分析

迄今为止,远程教育已经历经三代:第一代是函授教育;第二代是广播电视教育;第三代是现代远程教育。在师生准分离的情况下,教师通过学习材料和支持服务两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施加影响;利用各种技术媒体联系师生并承载课程内容;提供双向通信交流。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针对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支持服务可行的网络技术传输措施如广播电视、互联网、多媒体计算机、移动通信终端等等传递教育信息的工具已迅猛发展。但是,通过检索相关信息发现以自主学习为主的网络化教学方面的研讨成果非常缺乏,我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在不断总结和探索有关方式方法。本课题试图通过探索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质量的方式方法推进网络化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弥补这个空白。

在教学实践中,江津电大以“质量电大、实体电大、和谐电大”为统领,期待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为突破口,围绕“五个一流”的工作目标,做好做实推进网络化教学的相关探索工作,推动电大事业科学发展,发挥江津电大在渝西片区的示范作用。期望能在未来的远程教育网络化教学实践和开放大学建设中,占领一席之地。

江津电大已经出台了《重庆市江津广播电视大学2011年春期开放教育网上教学管理实施意见(试行)》(津电大〔2011〕1号)等文件。强力推进网络化教学,但是从实施效果来看,存在许多不足:教师转而网上教学,但教师与学生网上发帖、回帖流于形式的比较多,而且多存在灌水帖和无聊的俏皮话,甚至荤段子。即使在论坛的即时交流,也多是混个脸熟,发发“你好啊”等等问候话,如此就没多少实际意义了。双方都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动力,也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因此,网络化教学质量亟待提高。

因为工作原因,学生来校参加集中辅导的较少,为使学生在家也能学习好,教师将更多地开展网上教学。但教师网络教学与学生网上学习实际脱节(涵盖时间、空间以及知识结构上的脱节),教师网上教学方式太过陈旧并缺乏改进的动力,学生网上学习方向不明确,学习方法太过陈旧,学习态度太过随意。

二、电大网络化教学的内涵、精神实质和重要意义

网络化教学的内涵:网络化教学是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的教育形式,它集面授、电视、网络教育于一体,融文本、音频、视频信息等传播媒体为一体,远距离地快速地高质量交互式地传送声音、图像和数据,从而实现在远距离的情况下,虚拟课堂环境,实施教学计划传播科学信息,达到培养造就人才的目的。

网络化教学的精神实质:要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展开教学内容,学生只是在教师的讲授下被动地学的教学模式,使教师成为指导者,使学生成为探索者。教学模式由一元化变成多元化,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网络化教学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现代的新型的适应信息化的人才;教师可以也从繁重的教学摆脱出来,用更大的精力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信息。另外由于学生在网络上可以自行安排学习时间,选择学习方法,调控学习进度,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自学能力;并可以对所获取的大量信息进行分析、评价、优选和进一步的加工,然后再根据自身的需要加以充分的利用。

三、推进网络化教学质量拟采取的方法和主要特色

1、转变学生观念,激发学生网络化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以良好的学习状态投入网络化自主学习,教师必须明白,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动机问题不是单纯靠思想教育能解决的。关键要分析学生相关心理状态。有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举措。

(1)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首先自身要努力学习和掌握有关网络知识和技能,通过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利用学生开学报到或者集中面授的机会向学生讲解并要求掌握。(2)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条件的具备。教师要通过开学报到和学生集中面授的机会,培养学生良好地学习动机,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来到电大深造不仅仅是取得一个文凭,更重要的是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学生都是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一般都有广播电视终端设备、联网计算机、也有影碟机等等。基本不存在技术困难,即使有个别学生没有这些设备,也可以到学校机房完成。

2、资源建设。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包括硬件环境与软件资源建设。我校积极争取政府和主管部门对电大发展的政策、资金和项目给予支持。同时自己也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确保电大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如下:

一是有满足开放教育教学要求的计算机网络设施、设备。目前已经基本配齐。

二是改版电大分校版学习平台,建立江津电大独立的网站和江津电大主页。按需整合网上教学资源,丰富资源类型,提高教学资源学习的便捷性、可读性和有效性。课程责任教师应当完成本人所负责课程的网上教学资源和各项教学活动任务。如:开放教育各课程责任教师负责的课程网上教学资源上传,包括课程说明、教师介绍、教学大纲、实施方案等栏目;在集中辅导结束后将集中辅导的主体内容上传到江津电大教学平台“教学辅导” 栏目(上传件数与集中辅导次数相同),最后一次集中辅导结束后将作业讲评的相关内容上传到江津电大教学平台“作业讲评”栏目。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我校技术部门将协助课程责任教师上传有关课程的文字教材、课程网页、CAI课件、IP课件、音像、VCD、VOD、直播课堂等资源,使教与学皆能充分利用网上资源,有效开展网上教学。这个过程大约需2年时间。还将组织教师开发自开课教材1-2门上传至江津电大网站,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三是建立“网上学习服务中心”,为学生提供全过程、多形式的学习支持服务。逐步实现利用教学平台及提交作业;逐步建立课程论坛的常见问题库,实现网上自动答疑,提高非实时教学活动的效率;逐步建立课程学习问题库;逐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网上实时教学活动、课程论坛主题讨论、答疑以及电子邮件交流等,进行网上学习小组活动、网上作业、网上实验等多种网上教学活动的尝试;逐步为学生提供学籍、个人学习记录、学习成绩、学分等相关信息的在线查询;逐步提供在线作业与提交等服务;逐步建立网上视频资源库、案例库等教学资源。

3、网络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目标:对照市校质量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教学教务检查指标,结合我校实际,出台了《江津电大网上教学管理实施意见》,明确目标任务和奖惩办法,以敢争第一的精神,确保网上教学检查各项指标名列全市电大前8位(每月检查并公示,作为创先争优的重要否决性指标之一)。强化过程管理,力争做到网上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一是建立教师备课检查制度,严格教学备课环节管理。备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环节,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1)任课教师必须在每次课程集中辅导前对所任课程备课,学校每期对教师备课情况进行检查。

(2)任课教师备课必须手写教案,不得打印教案或将打印件粘贴在备课本上。

(3)任课教师备课情况纳入课时工作量考核。每期期未任课教师必须自觉将所任课程教案交教务科审查,审查合格后由教务科加盖印章。审查不合格的教案或未备课的教师,所任课程课时工作量扣减20%。

4、备课教案的主要内容: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教学资源使用情况、教学进度与安排、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式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1)集中辅导的主要内容:每集中辅导一次,形成一个独立的教学单元;(2)网上教学的主要内容:每网上教学一次,形成一个独立的教学互动单元]。

5、学校鼓励任课教师备优质教案,每期对任课教师教案开展评比活动并给予奖励。

二是严格按网络教学执行计划组织教学,使网上教学目标任务得以落实。

1、专业管理教师组织学生网上学习及奖励办法

专业管理教师必须组织学生进行网上学习活动,学生网上学习活动情况纳入班主任课时工作量考核。

(1)学生完成网上学习人次、网上学习人数、网上学习时间三项目标任务的奖励办法

30人以下(含30人)的班次,专业管理教师组织学生完成网上学习人次、网上学习人数、网上学习时间目标任务的,学校每学期计课时工作量20课时。30人以上(不含30人)的班次,专业管理教师每多组织10名学生完成网上学习人次、网上学习人数、网上学习时间目标任务的,学校每月计课时工作量1课时。

(2)学生完成课程发帖数的奖励办法

20人以下(含20人)的班次,学生完成发帖数目标任务要求的,学校每期计专业管理教师课时工作量20课时。20人以上(不含20人)的班次,专业管理教师每多组织5名学生完成发帖数,学校每月计专业管理教师课时工作量1课时。

以上两项均以专业管理教师所任班次总学生数为最高数,但尾数不足10人的按10人计算。

2、课程责任教师网上教学及奖励办法

课程责任教师必须参与重庆电大要求的专业答疑活动(每学期三次:专业课程释疑、前沿热点解惑、期末复习答疑)。未按时按量完成要求的扣减所任课程课时工作量的10%。

(1)课程责任教师完成集中辅导,定时教学讨论以及备课要求的课时工作量为所任课程课时工作量的100%。

(2)由于可能出现学生没有来校上课的情况,因此未进行集中辅导的课程责任教师必须在1小时后将集中辅导教学活动转为网上教学活动。学校要求教师、学生参与互动教学不少于40次(课程责任教师和学生各20次),达到40次以上的课程责任教师,网上教学与集中辅导具有同等课时工作量效力。既未开展集中辅导活动又未进行网上教学的课程责任教师,集中辅导活动课时工作量扣减70%。

网上教学形式是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为鼓励教师网上教学活动工作,全体教师均可参与网上教学活动,每互动教学20次以上,学校计课时工作量1课时。不足20次,学校不计算课时工作量。

课程责任教师必须完成定时教学讨论与非定时教学讨论的任务,在组织教学讨论中完成课程论坛发帖数、课程论坛帖子点击数、课程资源点击量等目标任务。

(1)课程责任教师必须完成所任课程定时教学讨论,30人以下(含30人)的班次发/回帖30人次(教师、学生共计60帖),未完成发/回帖数的课程责任教师扣减定时教学讨论课时工作量的70%。

(2)课程责任教师完成所任课程学生发帖的回帖20人次(非定时教学讨论)计1课时工作量(以所任课程所在班次的总学生数为最高数)。

(3)课程责任教师、学生在网上教学过程中,完成课程论坛帖子点击数课程资源点击量,学校分别计90课时、30课时的课时工作量。

3、学生形成性考核成绩构成比例及网上学习任务扣分办法

(1)开放教育专科类

09秋学生平时作业占总成绩90%。网上教学成绩占10%,每月计2.5分。10春、10秋学生平时作业占总成绩86%,网上教学成绩占14%,每月计3.5分。11春学生平时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82%。网上教学成绩占总成绩的18%,每月计4.5分。

(2)开放教育本科类

09秋学生平时作业占总成绩86%。网上教学成绩占14%,每月每项指标计3.5分。10春、10秋学生平时作业占总成绩82%,网上教学成绩占18%,每月计4.5分。11春学生平时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78%。网上教学成绩占总成绩的22%,每月计5.5分。

三是定期开展网络教学检查工作。监督教师网上教学的情况,对网络教学检查情况进行公示通报。专业管理教师也可以自行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通报,借以督促学生完成网上学习任务。

(四)在网络环境下,促进教师的“导航员”作用的发挥。

一是加强对中央电大、重庆电大课程资源、教学教务管理信息的接收、下载、存储、转发的力度,并及时把有关信息给各课程责任教师和专业管理教师。(如:中央电大和重庆电大课程资源一览表,中央电大和重庆电大网上教学活动安排表,学期或学年开课一览表,形成性考核和考试管理方法,试点课程管理办法,学籍管理办法,课程责任教师、

辅导教师答疑电话和电子邮箱一览表、复习资料包等)。使专业管理教师与课程责任教师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

二是提升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网络环境中的大量资源中不乏有低劣庸俗的信息,学生很容易在这样的信息海洋中迷失方向,在不断的阅读中浪费宝贵的时光甚至受到毒害。教师首先应该告诉学生一些导航策略,然后设计一些和主题相关的资源的链接,肩负起“导航员”的职责。

(五)大力发挥博客、微博、QQ群、电子邮件、论坛等网络交流媒介形式的作用。如指导并要求学生必须建立博客,博客之间互相链接为好友。让学生在博客上写日记、上传相片、查找好友、交流心情,参与在线活动等,突破自己狭小的活动空间,自由交友、抒写心情。具有相同特长、兴趣的学生可以在交流中集合成一个群体或兴趣小组,交流媒介利用自身独占资源的优势,引导学生参与网上网下交互活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交流学习目的。鼓励学生从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出发,可以是爱情、婚姻、家庭问题、生活问题、也可以是学科的问题等,在论坛中自由发表看法,师生之间互相交流。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动力,来鼓励学生提升运用网络资源寻找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民主化学习氛围。这对于有效推进基于自主学习为主的网络化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第9篇

关键词:网络 课例研讨 教师专业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8-0-01

课例研讨是一种教师联合起来计划、观察、分析和提炼真实课堂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它不着眼于改进某一节课的活动,而是一种以教师为导向的教学循环,其本质上是一种课堂行动研究,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促进专业发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课例研讨,目的是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搭建网络教研平台,让更多的骨干教师、专家成为教师研习的引导者,带动教师间的互动,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1 网络环境下展开课例研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基础

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网络合作教研的关系

皮亚杰的发展理论认为,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因此,参与课例研讨的教师只有在平等的研讨活动中,受团队作用的影响,促使自己的专业化程度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并获得团体的认同。从建构主义认识论来看,网络合作的课例探讨活动所倡导的互动性、参与性,有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个体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对新课程理念有着不断地建构,教师在新的认知结构中既丰富了自身的实践智慧,也内化了自己的教学行为模式和习惯。

1.2 网络学习共同体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网络学习共同体是指在以网络为基础的虚拟坏境中,一个由学习者或群体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学习团体,在该共同体中,他们之间常常进行学习沟通,相互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并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的人际关系和某种共同体文化。教师运用网络环境搭建网络平台,进行课例研讨,发展、积累和运用在不断学习中获得的实践性知识,这些内在特征与网络学习共同体相吻合,教师把课例研讨中的学习积累转化为教育生产力,网络学习共同体为教师在研究成果、教学经验、教学资源的分享中不断体验着学习中的成功和困惑,在不断成功的良性循环下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使自身价值得以实现和超越。

2 网络环境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课例研讨策略建议

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建构一些合适的策略促进教师愿意采用网络平台进行课例研讨

2.1 构建合适的课例研讨主题

课例研讨的主题应该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实际存在的,具有共性与关键性的问题。教师将这些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在研讨专题网站上供大家探讨,或通过视频或教学设计的方式呈现给教师并进行交流。通过对课例中难点的研讨,教师进行互相交流讨论,各抒己见。通过网络教研的方式,大大促进了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知识分享,打破了传统的信息隔离状态。富有经验的教师的隐性知识能够突破空间和时间被保存和传播,网络平台下课例研讨起到了知识纵向传承的作用。

2.2 努力创建高效的网络合作关系

网络学习共同体相对于传统的面授式研讨,是一个更为开放的系统,骨干教师、专家甚至是学生都有可能成为系统中的参与者,因此,借用网络平台进行课例的研讨,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在这样的网络平台,“相观而善之谓摩”,通用对重点、难点的课例研讨,有利于缩短课程发展与教师实践之间的落差,还可以引发教师间艺术切磋与教学研究,促成研讨与培训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教师做为网络平台中课例的者,和他人课例的学习与探讨者。在记录反思的过程中,会促使自身不断借鉴和吸收他人的经验,提升自身实践教学的经验。这种借鉴和吸收有两个表现,一是通过对课例视频、教学设计等学习资料的直接经验获得;二是在通过对课例中存有的问题进行讨论而生成相关实践性经验。众多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无不显示,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规律。因此,每一个教师应在与同行的交流探讨中,利用网络交流呈现出的多元化经验交流、反馈方式,努力建立高效的网络合作关系,产生1+1大于2的效果。

2.3 建设合理的评价管理机制

网络平台的课例研讨需要有合理的评价机制,以此形成一种长效的外部保障机制,防止课例研究肤浅化,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动力。

如果仅将个人成绩做为对教师的评价标准,无形中削弱了教师的合作意识,强化了竞争意识。因此,可以将“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作为考查、评价教师的指标之一。学校借助一些规定来贯彻,如教师参加课例研究量的规定。对于课例研讨过程中表现优异的教师给予肯定,对于合作成果进行奖励,以激发教师间的合作;对开展较好的课例团队给予奖励、推广,以促进区域型的课例的研究发展。通用完善相应的评价管理制度,鼓励教师合作,从人为走向自然。

专业发展是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始终的一项活动,也是保证教师职业活力和持久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运用网络环境进行课例的研讨被更多地应用于教育领域时,技术的优越性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选择性和灵活性,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新生长点。

(江苏省连云港高级中学,江苏 连云港 222000)

参考文献:

[1]姜春红.网络合作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第10篇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现代信息素养 创新人才

我国关于高校教师现代信息素养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对高校教师现代信息素养的内涵认识还不深入,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现代信息素养的论述更是少之又少。这就会导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发展中,缺少合理的现代信息素养方面的发展目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就会产生困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更不能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去学习、管理、交流本课程内容等。因此,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现代信息素养问题展开研究对于落实中央要求,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效果,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信息素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必备素养

落实中央有关政策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现代信息素养。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也明确指出,要切实提高教学水平,重视发挥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倡导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新手段,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形成网上网下教学互动、校内校外资源共享。中央的有关文件和指示为在新形势下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指明了方向,同时也表明,在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若没有一定的现代信息素养是无法适应新形势要求的。

培养创新人才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现代信息素养。在当前条件下,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素质是一个多层次的综合体,而信息素养在创新人才整体素质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现代人才在信息环境下获取、加工和利用知识信息必要的技能,是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进行素质教育,特别是信息素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信息素质,才能主动适应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进行教学创新,培养出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

积极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需具备现代信息素养。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日益成为高校师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对其学习、工作、生活甚至思想观念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正在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阵地。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应以积极的态度,主动构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要具备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和高度的责任感,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还要有信息把握和信息处理方面的素质,对网络的建立与维护,网页的设计以及网上内容和更新,与大学生进行网络互动交流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能够熟练使用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出现的问题,努力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动形象。而做到这一切,没有一定的现代信息素养是无法做到的。

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现代信息素质。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整合已成为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不断改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让鲜活的东西融进思想政治学科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在新的教学环境下,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教师将不再是传统课堂上的中心,而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成为学生学习的督促者、组织者。由此,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的个别指导,这有利于学生自我潜能的发掘,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这同时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从教材、学生、各种媒体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现代信息素养内涵探讨

关于信息素养,祝智庭教授主编的《信息教育展望》一书中对信息素养做出如下定义:信息素养是“人们对信息这一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重要性的认识,以及他们在信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综合素质,它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思维、信息手段、信息伦理道德等具体内容”,并且进一步提出,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素养的4个不同层次:基本信息素养、学科信息素养、特殊信息素养、科研信息素养。

一般认为,信息素养是传统信息素养和现代信息素养的统一。传统信息素养是指运用单向灌输的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觉媒体获取信息、检索信息、表达信息、交流信息、再生信息的素质和修养。现代信息素养是指运用双向互动的现代信息技术软硬件获取信息、检索信息、表达信息、交流信息、再生信息的素质和修养。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特点,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现代信息素养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现代信息化环境中具备的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在内的综合素质。除了具备一般的信息道德和信息知识,它还包含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方面特有的信息意识,包含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特有的,有助于树立个体人生观、价值观的信息能力。它包括两个层次,教师基本现代信息素养、思想政治专业现代信息素养(包括专业教学、专业科研和专业发展)。

1.教师现代基本信息素养

教师现代基本信息素养,主要是指作为教师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从事教书、育人、科研所必须具备的基本信息素养。包括现代信息意识、现代信息知识、现代信息能力、现代信息伦理道德。

(1)现代信息意识

指个体具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信息的意识,对多媒体和网络中的信息具有敏感性,有主动获取信息的兴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社会发展的愿望。

(2)现代信息知识

作为教师要了解网络基础知识,掌握网络信息的浏览,利用网络搜索需要的信息,会下载网络信息,能在思想政治相关网络平台开展教育活动。会搜集、整理、利用网络资源。例如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应该了解相关专业网站,包括一些常用的教育网站、专题网站和资源网站。

(3)现代信息能力

教师要有获取、筛选、评价、管理和加工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能使用信息工具获取与教学有关的信息资源,对所获取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筛选,要能对所筛选出的资源进行评价,然后将信息资源分类存储或对信息资源进行加工使之能直接用于教学或学习过程。

(4)现代信息伦理道德

指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活动中应当遵守相应道德规范,能够合情、合理、合法的利用信息,使信息产生合理的价值。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现代信息素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信息素养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专业教学、科研、发展等方面必备的现代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1)多媒体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素养

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最大的优势在于它能够直观、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是说理性教育,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思想和心灵的交流,而传统教学方式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沟通,知识的传播、行为的示范、情感的交流,其面对面的教学方式,具有不可抗拒的亲和力。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选用教学方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主要应掌握如下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思想政治教学整合的基本知识;掌握各种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信息源并能有效检索;正确认识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如CAI课件开发工具、Internet工具等)并能有效运用;掌握有关思想政治专业软件的知识及技能。

(2)网络课程教学素养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今天,网络课程顺应了人们终身学习的发展需要,给人们随时获取知识提供了方便和更有力的支持。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掌握信息网络操作的一般原理,学会利用网络搜索、整理、归纳、总结数据,传送文件和网络交互式教学,可利用电子邮件或QQ跟同行或学生进行交流,或制作的网站(页)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3)学科专业科研与发展信息素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科研、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掌握常用的网络数据库。如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据库、超星数据库等,促进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同时,能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合作,能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研究并解决问题,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高校思想政治课理论课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笔者以为,培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现代信息素养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树立争夺思想阵地的危机意识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曾宣称:“我们将把民主和自由的大旗插到网络世界中去,让它在那里高高飘扬。”这是西方世界对我们在网络领域实施的和平演变。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思想战线的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树立争夺阵地的危机意识,积极抢占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此外,还要有适应教育信息化要求,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课堂的意识,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继续巩固课堂阵地。

2.做好职前职后教育培训工作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教育呈现出了前所未有活力和精神风貌。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教育技术集中培训,提高他们的现代信息技术水平,对改善教学,实现教学优化和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应对职前和职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训,通过培训,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应用的操作技能,以形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整合的能力和进一步促进专业发展的能力。

3.加快信息环境建设

良好的信息环境,是提高教师信息素质必不可少的条件。必须不断改善高校的信息环境,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立足本职岗位提高信息素质创造条件。首先,鼓励教师在校园网上建立自己的主页和网站,并在网上开设教学成果展示专栏等,不断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提高他们的信息能力。其次,丰富充实学校网站主页,吸引广大教师尽可能多登陆校园网查找信息资源。第三,不断完善校内图书馆资源库,添置各种教学光盘资料及电子资源数据库,建设适用的教育网站和信息资料库。第四,加快推进校园管理网络化,使其成为培养教师信息素质的有效手段。通过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信息技术,增加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提高他们对信息技术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培养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4.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的教育教学活动

通过组织政治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各种信息技术应用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断强化提升其信息素养。如定期开展信息技术竞赛,鼓励激发教师学习、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进行经验交流,可使各学科教师进行适当的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以及遇到的问题等经验的交流,如遇解决不了的问题,则可以通过与信息技术专任教师的交流进行解决。此外,还可以组织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整合方面的公开课、优秀课等的评课活动,评课结果与评优晋升等方面挂钩,以此来刺激教师的学习动机,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郭长伟.高校政治课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引入与整合.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

[2]漆德宁.高校教师培养信息素养初探.民办教育研究,2009,(3).

[3]鲍艳.对教师专业信息素养的动态认识.教育技术导刊,2006,(4).

[4]吴香然.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内涵和评价标准研究.教学与管理,2009,(4).

[5]安妮-利尔.网络的未来.中信出版社,2002.

第11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网络;必要性;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2014302

财务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主要研究企业的投资管理、筹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等内容,通过教学,学生应熟练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财务决策、计划、控制和分析能力。案例教学法以其良好的互动性、启发性和实践性的优势很好地满足了财务管理教学需要,能有效改善教学效果。传统的案例教学一般在课堂中进行,主要采用集中讨论的教学形式。随着互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为案例教学拓宽了教学空间,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形式脱颖而出。本文就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优点、课堂案例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开展网络案例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展开探讨。

1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优点

1.1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教学效果

财务管理着重研究如何管理资金运动和处理财务关系,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传统教学方式往往讲授基本理论和各种决策判断的公式模型,忽略了对决策有实际影响的人、制度、文化等因素,因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做到很好地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可以把真实的企业财务案例展现给学生,学生在分析案例过程中,自觉进入财务工作的“现场”,充当其中的“角色”,充分考虑复杂的财务管理环境,多角度分析和讨论问题,掌握在既定理财环境下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了财务管理教学效果。

1.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案例教学将企业财务管理案例引入课堂,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真实的、复杂多变的财务活动情境,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实际应用能力。案例教学倡导多向、发散型的思维方式,答案不求唯一,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案例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并进行课堂辩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沟通能力。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通过撰写发言提纲、案例分析报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财经写作能力。

1.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开展财务管理案例教学,能促使教师加深财务理论的研究,注重财务管理的实践和调研,有利于教师提高理论水平的、丰富实践经验。案例教学准备阶段,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设计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和具有启发性的案例,有利于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案例教学实施阶段,教师恰当合理的组织和引导案例讨论,营造良好的讨论气氛,有利于教师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的提升。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案例、解决问题的过程,能促使教师拓展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业务水平。

2财务管理课堂案例教学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案例教学采用在课堂中集中讨论的教学形式,由于受课堂教学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对案例展开全面分析。尤其是财务管理教学中的一些案例,内容包括公司背景情况、经营状况说明以及很多报表数据,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把其中的财务问题分析清楚,更难以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这样大大降低了案例教学效果。

(2)财务管理课程通常有64课时,由于教学内容很多,理论讲授和练习巩固要占用大部分课时,剩下开展案例教学的课时很少。

(3)受传统文化和教学体制的影响,多数学生习惯于被动的接受知识,很少与教师进行良好的沟通,很难在公众场合对教师或其他人的观点提出怀疑或质疑。在课堂案例教学中,大多数学生羞于开口,或者敷衍了事,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4)会计专业比较热门,学生多,师资力量有限,教师经常上合班课,人数在100人左右,如果每5位同学成立一个讨论小组,将会有20组,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很多小组没有发言的机会,没有时间展开充分的讨论分析和总结评价。

3财务管理课程实施网络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3.1课程学习资源更丰富

网络教学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网络案例教学平台具备教学视频、多媒体课件、案例素材、学习指导、参考文献以及财经证券网站链接,学生可以在案例分析和讨论过程中,学习和巩固理论知识,拓宽知识面和分析思路,为提高案例教学效果提供条件。网络环境下,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文字、图形、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呈现案例,改变传统案例纯粹文本信息的展示方式,真实生动地呈现案例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2互动交流更充分

网络教学平台设立了留言板、公共讨论区、小组专用讨论区、答疑室等不同形式的交互区,分别进行师生交流、小组交流和总结交流,以实现答疑解惑、信息交流和分组讨论的目的。在网络环境下,没有受到课堂教学的时间、地点和心理等因素的约束,学习氛围更加宽松、民主,学生会变得更加大胆,更加主动地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直接向教师提出疑问,也可以在讨论区上发言,以获得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帮助,开拓自己的分析思路。在讨论区,每个小组成员可以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所作的分析以及对问题的看法,甚至可以针锋相对地就某一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教师除了解答学生所提的疑难问题,重心应放在组织、引导学生讨论,以学生的自主讨论和思考为主,鼓励和引导学生的自主分析,并通过留言板、教师公告等多种形式提示问题以引导案例讨论的方向,使学生紧紧围绕着案例的主题。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都可以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在网络环境中交流会更加充分。

3.3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增大

由于空间、时间以及教育资源的限制,传统的课堂案例教学最佳的班级规模在30—40人之间,人数过多不能充分展开交流讨论,会影响教学效果。但利用网络进行案例教学,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广泛自由讨论,相互启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突破课堂教学条件的限制,班级规模可以扩大到100人左右。利用网络平台,通过案例素材的选择编辑、学习指导的制定,形成了案例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教师可以节约教学准备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

4财务管理课程实施网络案例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4.1技术条件

随着互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习者的参与程度需求的增长,以及对网络教学的理解不断深入,交互式网络教学平台取代了点播式教学平台,为案例教学提供了技术条件。财务管理精品课程网站或网络教学平台,为案例教学提供完善的网络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网络案例教学平台具备以下几个功能:案例资源管理、案例教学组织、学习支持、教学交互和教学评价。网络教学平台除了提供案例素材,还要提供学习指导、参考文献以及财经证券网站链接,以便于学生自主探究。作为交互式网络教学平台还要设立留言板、答疑室、公共讨论区、小组专用讨论区等不同形式的交互区,分别进行师生交流、小组交流和总结交流,以实现答疑解惑、信息交流和分组讨论的目的。在课程交互区,教师针对案例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并通过恰当方式引导学生对案例展开充分的讨论。学生也可以通过交互区向老师和其他同学提问、辩论等方式进行协作学习。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在自主探究、协作学习中完成对课程知识的建构。

4.2教师因素

网络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除了具备广博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扎实的财务理论功底、较强的驾驭案例讨论的能力,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操作技能,从而能够利用网络教学平成课程资源建设、组织教学和教学监控等任务。

目前,很多学校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对教师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操作技能。教师经过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具备了开展网络案例教学的业务技能。

网络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提出问题、案例讨论、教学监控等都需要教师进行解答和参与,这给教师在课余时间增加了很大的教学工作量,学校可以出台和完善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对参与网络教学的教师适当地进行鼓励,按照相应的教学工作量给予补助。

4.3学生因素

当代大学生知识丰富、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好奇求新心理、自由平等的参与意识和自我实现欲望。网络正好符合了大学生认知和成长规律,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突出其自身的主体地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是他们自由表达思想和交流感情的主要场所。网络教学是学生喜爱的并且灵活便利的学习方式,网络环境下开展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在学生喜欢和熟悉的网络环境中,以网络中热点的财经事件为素材,以丰富的多种媒体形式展现案例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4.4教学管理

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自由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差,因此,采取有效的教学管理措施是网络案例教学顺利开展的保障。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制定网上案例学习评价标准,评价的方面有:学生在案例讨论活动中的参与度;学生对案例分析的准确度是否扣题、是否有独到见解、是否有实践意义;案例分析报告中体现的对关键问题的把握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案例讨论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引导和实时监控,案例讨论结束后,根据学生参与讨论情况和案例分析报告的质量给予评分,激励学生积极参加网上案例讨论,不断提高网上案例讨论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向阳.基于网络的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与控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1):3436.

[2]张建华.基于独立学院培养目标的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探讨[J].财务与金融,2010,(1):5861.

第12篇

【关键词】复变函数论;网络课程;课程建设;网络学习

复变函数论(简称复函)网络课程建设,是学校网络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年的网络建设和一个学期网络课程的相关教学实践,使得网络课程不断得到充实和拓展,也有很多方面值得思考和探究.

一、复函网络建设的意义

1.提供便利的学习工具

首先,能够弥补课上紧张或溜号没有听到的学习内容.由于网络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随时可以上网进行学习.通过网络课程中课程教案以及疑难解析,使学生能够对课上错过的学习要点进行补充.其次,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复函课程是公认的几个比较抽象的理论课程之一,而复函网络课程建设当中有完整的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使得抽象的问题通过演示变得形象化和具体化,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了较全面的认识,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掌握.

2.提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交流的平台

由于网络课程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等特点,通过网络课程中问题讨论区和常见问题,对复函课程中不清楚的问题提出来进行探讨.

3.体现一定的师范性和示范作用

从网络课程的发展看,不仅仅是大学,网络课程将来在中学以及小学也会逐步普及.由于我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是师范类,对这样的学生,通过复函网络课程的建立和学习,对他们不仅仅在学生知识上得到补充和加强,而且在师范性和示范性方面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他们将来从事教学工作起到启发和领悟作用.

二、复函网络建设的实施策略

1.复函网络课程设置

第一,我们首先将课程建设内容设置成几个大块进行.如课程简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日历,教师信息,教学教材,课程通知,答疑讨论,课程作业,试题试卷库,课程管理等.第二,我们对每个大块再设置成几个小块,如教学教材又设置为步进课程,综合辅导,习题训练,参考资料与相关链接,课外知识,名词术语等.而对于小块中的步进课程又设置为多媒体课件,课程实录,课程研究,专题讲座,复函教案.这样一步步设置,学生容易接受,也便于在网络上学习.

2.网络材料的准备

第一,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由于复变函数论是一门学生公认的理论比较抽象的课程之一,因此在设置课程时,在里面设置多媒体课件内容.通过图像演示,更加形象具体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第二,准备网络课堂实录.我们组织三个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并录制部分课程,同时在网上搜集一些名师的录像课程.把这些录像内容一并录入网络课程中,通过这些录像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复函的相关知识内容.

第三,准备课程各章节主要内容及疑难解析,这个内容的准备过程比较复杂,而且任务艰巨,是学生网络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汇集了许多教师多年来对复函教学的教学经验和深刻体会.通过网络课程的实施,也充分体会到其内容的重要性,因为学生进入学习和访问次数是相对比较多的.

第四,准备教案.课程教案也是比较繁重的工作,主要是打印工作.教案也是通过多名教师共同讨论和研究的,是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

第五,准备阅读材料,阅读材料内容主要设置两项,一是复函教学研究性课题及论文,包括教师和学生近年发表的复函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网上搜索一些其他教师的论文.二是复函方面数学专家及事迹,包括国内外的数学专家,比如华罗庚,陈景润,阿贝尔,柯西,莱布尼兹等等.

第六,网络材料的传入,这个环节可组织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一般都是利用双休日进行,材料的上传过程比较容易一些.

三、网络课程的实施过程

实施网络课程是复函网络建设的重要一环,主要是通过学生和教师进入网络课程来实现.

1.指导学生进行网络课程学习

首先,指导学生登录和进入系统学习,不同的学科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要指导学生进入系统后重点看什么,学什么,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要;而复函网络课程的学习也有其自身建设的特点,教师主要让学生抓住里面的步进课程、试题库和课程作业三大块,对里面的内容经常进入学习即可.其次,指导学生怎么提出问题和发表见解或文章,要特别注意提问的准确性和专业性,主要是提出有关复函课程的问题.发表见解时要尊重他人,自觉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三,指导学生接收作业和提交作业的方法.严禁复制和抄袭,特别强调说明雷同的内容都不给分,并要求重新提交.

2.学生自主进行网络课程学习

在教师指导学生网络学习之后,就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一过程需要经过教师耐心指导.首先,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网络学习的益处,包括网络课程建设的意义.其次,要引导学生经常进入网络系统学习,由于学生对网络学习还不能马上接受,因此教师要经常疏导,鼓励学生在浏览学习的同时,要努力在课程讨论区和课程问题栏目中提出问题.特别是自己对课程中不清楚和不明白的问题要善于提出.也要积极参与发表自己对别人问题的看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