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31 20:57: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网课教师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以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学习实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重点,进一步更新教师的价值观、教育观。引导教师牢固树立“为幼儿终身发展服务”的教育理念。正确处理师幼关系、保教关系等。开展有实效的教研活动,不断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推进我市幼教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工作重点:
1、继续关注民办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
加强片区调研,以安阳学区为起点,继续深入一线进行教学专题调研,关注民办幼儿园的教学现状,采用整体调研与专题调研相结合、指导服务与送教示范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对民办幼儿园的调查研究,积极引导民办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
2、以课题为载体加强学科中心组教师的培养:
以课题为载体,以学科中心组所在的18所幼儿园为实验体,成立实验园之间的协作互助组,通过同课异构、活动展示、案例研讨、技巧交流、课题研究、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途径,加强骨干教师的专业化培养,并针对农村、民办幼儿园进行展示活动。
3、尝试网络教研:
借助新浪博客网络平台,针对教师教研中存在问题、依托网络平台尝试网络教研,探讨网络教研方式、总结网络教研经验。
4、协助温州市教研室搞好各项教研工作:
开展学术交流进一步提高我市幼教质量。协助温州市教研室做好与上海幼教、台州、丽水幼教开展的手拉手结对活动及送教下乡、“新生代”课堂教学风采展示及幼儿教师教学培训活动,并举行瑞安市幼儿园教师优质课评比,推荐参加温州市优质课评比及论文评比工作,为骨干教师搭建展示的平台,进一步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素质。
三、本学期工作行事历:
周次日期活动内容参加对象预备2.11~2.17预备周12.18~2.24温州市教研员工作会议教研员幼教学科中心组组长会议学科中心组组长课题组会议课题组成员22.25~3.2瑞安市学区幼教干部及幼儿园园长会议 园长、学区干部
33.3~3.9 幼教学科中心组活动
学科中心组成员43.10~3.16安阳学区民办幼儿园调研安阳学区民办幼儿园53.17~3.23课题组活动实验园6
3.24~3.30
温州市“新生代”课堂教学风采展示活动
骨干教师
73.31~4.6 温州市园本教研示范园的专题研讨、论坛活动
示范园教师 清明节(4月4日—6日放假)
8
4.7~4.13
瑞安市幼儿园教师优质课评比
骨干教师
94.14~4.20温州市教学论文评比幼儿园教师10
4.21~4.27
课题组活动
实验园
11
4.28~5.5
“五一”国际劳动节(5月1日—3日放假)
12
5.6~5.11
学科中心组同课异构活动
中心组教师135.12~5.18温州市与台州、丽水幼教开展手拉手结对活动骨干教师145.19~5.25温州市实验基地、实验园成果展示活动骨干教师155.26~6.1温州市幼儿园教师优质课评比骨干教师中小学幼教师论文(包括德育论文)评比幼儿园教师166.2~6.8 温州市与上海幼教开展手拉手结对活动
骨干教师
端午节(6月7日—9日放假)
规范管理。教科学习经常化。注重引导教师结合学科教学,学习教育科研理论及新课程理论。
为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课程提供理论支撑,为拓宽教师理论学习的渠道,组织教师“走出去”认真学习,同时坚持“请进来”的方略,邀请教育科研的行家来校做专题讲座。校本研究制度化。校本研讨校级活动形式多样,结合课改要求,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每周有活动、有研讨。有以增强课题研究实效为目标的课题研讨活动,有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的听课、评课活动……每学期全校性教育科研活动四次,每月各级各类课题组至少活动一次。
教科室与教导处协作,十分重视课堂教学研究,学校开展“集体备课”“创建研讨课”等活动,教师的教研活动均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领导以身作则,带领全员参与。姜校长科研意识强。
尽管工作繁忙,他带头搞课改、做研究、写体会文章。他结合本校实际主持市级“十一五”规划课题。老师们在他的带领下,结合教学实践将本校承担的研究课题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联系课堂教学写出了篇篇脍炙人口的文章。
科研室在校长领导下积极工作,发挥了研究和管理的职能。学校将教育科研列入了整个学校工作计划并有必要的经费投入,制定并实施了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和奖励条例,学校有比较完备的科研档案。促进了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
二、抓立项课题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育人功效的创新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已经进入关键时期,我们将该研究课题有机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主要在以下五方面进行了探索:
第一,要使学生理解学习的目的,明确学习的目标;
第二,结合新课程标准,将课组织得新颖有趣;
第三,激发学生的成功感,要使全班学生包括待进步生都能获得成功;
第四,开展学习竞赛;
第五,及时反馈、正确评价、适时进行表扬和奖励。把这些探索分解到了各个年级中的学科之中,收到了成效。
另外,我们还围绕课题研究,加强教师学习和培训工作。提供书目,要求老师自学,并写读书笔记;请专家来校讲课,学习课改理论,使教师改变教研观念;提供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的机会,定期对教师进行集体培训和分科培训,如专题讲座、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案例分析等,培训的内容倾重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引导教师通过对自身现状的分析,制定自我发展规划和每年学习计划;帮助教师建立个人成长记录袋。
三、做好了常规性的业务工作。
1、做好了全校教师的组稿和推荐工作。本学期,全校老师在市级以上投稿科研论文20篇。
2、为总结提炼教师的研究成果,分别编辑了校科研探索报、教师论文集、教育教学案例、研究成果专集等。
一、教师要顺应时展潮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
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修养,立德为本。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内容与最基本的要求。所谓“爱岗敬业”就是要视责任为生命,“师之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书育人是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职责,视责任为生命就能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把岗位责任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孜孜不倦地做出成绩,就能把岗位责任和社会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把为国家培养人才作为我们追求的崇高而伟大的人生价值目标,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有了责任心就会自觉地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事业来对待。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就必须把敬业精神升华为事业精神,自觉地把培养和教育好下一代当作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和神圣的天职。
根据我校现有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加强师德建设应首先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的学习、执行、检查。事实上,社会各界对师德的意见,大多数都属于教育教学的常规问题。如体罚学生,不遵守劳动纪律,不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对自己教的学生搞有偿家教等问题,都是教育教学常规所不允许的。
(二)加强对教师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师德的方方面面,当然具体操作起来可以各有侧重。当前特别要加强对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教育,向优秀模范教师学习,学习他们那种爱岗敬业、爱生如子、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不断的自我潜能开发,逐步掌握高超的教书育人技艺,从成功中真正体会到教师职业的快乐,完成从爱业向乐业的过渡,进而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创立辉煌的业绩。
(三)要建立师德水平考核制度。对那些没有敬业精神,教育教学水平低下,人品低劣的教师,应调离其工作岗位,直至淘汰出教师队伍,从而促使整个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优化提高。
(四)在教师中树立师德典型,大力宣传先进人物事迹,注重师德典型的带头作用。要坚持每年一度的“首席教师”“首席班主任”的评选活动,让那些真正爱岗敬业,作出贡献的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教师们学习的楷模。“修师德,树标兵”,大张旗鼓地弘扬正气,歌颂先进,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五)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新课程的全面推行下,教师要准确、全面理解新课程的要求,摒弃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思想,领会新课程精神,用新课程精神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只有经常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的教师,才会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面,成为这个时代的优秀弄潮儿。
二、教师要努力学习各种现代先进的技术教育手段,丰富、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为教育教学服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迅速地改变着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与途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将对学校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人机交互,信息共享,不仅可以拓宽教师和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现代教育技术,将不仅使学生而且也能使教师在全方位地接触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增强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从而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学校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培训。为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学校一方面应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每一位教师不仅会懂计算机,而且会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本校现有的计算机教室、计算机老师等资源对教师们进行培训,通过培训,要求每位教师会制作powerpoint,会进行简单的flash制作,会进行熟练的文字处理,通过这些,提高教师运用计算机的能力,从而实现备课、上课、辅导的高效益。
(二)建立校园网,实现资源共享。建立校园网是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基础。学校可以成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专门负责教育信息网络的规划管理和学校教学资料库、教育信息资料库的工作,为老师们备课提供方便,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我校已建设开发了湘南中学教育教学信息管理平台,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提高自己的备课能力、上课效果、辅导效益,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我校目前购进了一批电脑,设置了备课一室、备课二室,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从而为自己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帮助。学校也建立了湘南中学校园网站,为展示学校形象,彰显教师风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今后,我校将进一步优化校园网建设,开展诸如远程教育等方式,让教师能学习到更多、更好的资源,也为提高教师的学历与水平提供帮助。另外,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主张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包括软件工具、课件开发平台、多媒体课件以及从Internet上获取信息),并强调“情境创设”“协作学习”的学习环境和“发现式”“探索式”学习策略,校园网的建立为这一切提供了有力保证。
(三)重视课件建设。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教务处可以要求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每学期上交自己设计制作的课件,教务处统一组织交流评比。对那些优秀课件由学校组织送交上一级教育部门,获取更大荣誉,以激发全校教师制作课件的兴趣,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的丰富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师要积极参与到教研中去,通过教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成为新时代的优秀教师
教师不仅要会教书,教好书,而且要会教研,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学校要创造各种条件,让教师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教研,成为新时代的优秀教师。通过教研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做好校本培训工作。把校本培训当作学校常规工作来抓,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相结合;与年轻教师的培养相结合。在时间安排上可以规定各个学科的学习时间,并使之固定下来,使校本培训工作日常化、制度化。校本培训的内容应包括新课程培训、高考考试大纲学习、各学科课程标准学习、实验教材培训、教科研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等。培训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可以是专家讲座、也可以是案例分析、反思教学、参与式讨论等形式。学校还可与一些名校建立联系,邀请名校有关专家、学者、教师来传经送宝,为教师的培养提供有力的依托。我校目前与长沙市一中、宁乡市一中、湘潭市一中等三湘名校建立了长期友好往来,在教师培训上进行互助,共同成长。
(二)加强教师间的协作与交流。实行集体备课制,给每个学科每个备课组规定集体备课的时间,事先由教师分块备课,然后是备课组集体评议。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根据个人上课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并在课后进行反思,把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二次教学的建议等记录下来,录入电脑收藏到校园网上的教学资源库上。这样做既加强了教师间的交流,又减轻了教师备课的负担,做到资源共享。此外,提倡办公桌旁的交流,各年级安排办公室时应有意把同学科教师的办公桌安排在一块,方便老师们在每节课下课后及时就课堂教学情况进行交流。这种办公桌旁的交流往往是最及时、最有效的。
(三)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一个途径。在工作中除了鼓励教师写教学日记、教学反思外,还可以将教师上公开课、研讨课、观摩课、甚至常规课的情况进行课堂实录,刻成光盘。这样做,既可以让教研组的老师们在评议研讨的时候再次观看,也可以让执教教师自己反复观看反思本堂课的得失。这对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有极大的帮助。
(四)参与课题研究。学校要鼓教师在教学之外从事课题研究,一方面提高教师的研究、探索能力,另一方面能带动全校教师兴起教研的,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对于课题研究,学校应从资金等各方面给予支持,让教师们安心于研究,安心于探索,实现本学科教学教研的发展。目前,我校国家级课题“教师成长中的自我反思”经过近三年的探索,已顺利结题,并荣获全国二等奖,极大地提高了我校教师课题研究的能力。另一国家级课题“高中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模式探究”也已处于攻坚阶段。此外还有两个关于电教与体育器材的课题研究也已处于开题阶段。课题研究,让教师的业务能力得到了更好的提高,反过来又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益提升。学校在教师参与课题研究这一点上应大开方便之门,让教师成为专家型与学者型的教师,从而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五)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教育教学论文的撰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学校要鼓励教师多写论文,多发论文,并且想方设想为教师论文的发表提供有益的平台。学校可每期组织一次论文评比,对那些获奖论文,学校为其免费发表。教研室应制定相关措施,激发教师撰写论文的兴趣,对教师获奖或发表的论文,学校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在这些措施的实施下,我校教师撰写论文呈现了可喜的局面,教师们兴起了写作论文的,有不少教师的论文获得国家级奖项,也有不少教师的在全国一些报刊杂志上。这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为教师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后,在教师撰写论文方面,学校还应出台一些更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措施,来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从而全面提高整个学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让全校教师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成为新课程背景下合格而优秀的教师。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位教师理应站在时代的高度,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掌握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进行教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让自己顺应时展的潮流,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优秀教师,为新课程的实施与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加强学习,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根据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有效教学管理的意见》精神,深入学习了《高效课堂过关年的实施意见》,本学期,我校把师资外出培训和立足校本培训工作贯穿于全镇教学工作的全过程,组织了校内教学研讨课、镇高效课堂展示课,还组织了全体教师上一节高效课,以便迎接市对我校高效课堂的验收。通过学习和培训,鼓励教师大胆尝试运用“导学”模式组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开展教学反思,使广大教师深入领会和内化了全市一直大力倡导的“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
1、加强学习,立足高效,全员参与。我们充分利用每周例会、集体备课的契机,组织教师重点学习了《关于进一步实施高效课堂过关年的意见》、《导学案60问》。通过学习,使全镇全体教师明确有效教学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和任务,以及开展高效课堂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明确了高效课堂的要求、导学案的使用等。
2、加强学习,着眼有效,注重内化。本学期组织教师自己制定个人成长计划,参与各个层次的培训;组织教师到扬州参加各个层次课堂教学观摩;组织青年教师参与市课堂教学竞赛;组织音体美教师参加市组织的教学基本功大赛,从而真正把新课程“有效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要求逐步内化为教师的教学价值观和具体的教学行为。
二、优化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抓常规,促进管理更加规范。
本学期我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强化教学法规意识,采用“每天定时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办法,加强课程计划的执行和管理,做到了“开齐、上足、教好”每一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抓备课研究,促进课改不断深入。
备课的优劣与否,直接影响着这一堂课的效果,甚至整个教学质量。而个人的能力和知识是有限的,在备课过程中想不到或不周全是完全可能存在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通过集体备课后自己对学生传授的知识点更多也更深刻,而且对教材把握的更到位,更能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要使自己的教育活动真正有益于学生,有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之间就要团结合作,互相配合。”
本学期,我们抓住本次深化学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词——导学,努力在集体备课方面有所探索,使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我们要求教师,经过集体攻关的知识点要突出下列要求:
(1)课内渗透课外延伸。我们有目的地进行课内渗透,课外延伸。让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知识,到课外去探究,使课内课外有机地融为一体。
(2)合作探究开放课堂。我们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究,解放学生的大脑,放开学生的嘴巴,松开学生的手脚,充分开放课堂,让学生自主研讨,成为探究活动的主角。
(3)弹性目标答案多元。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实行弹性目标。教师要正确、灵活、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活化教材,学生研究问题时的途径和答案是多元的。
(4)渗透生活形成素养。在教学中,我们注重渗透生活,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尽可能地利用生活背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抓检测,促有效质量落到实处
课堂教学改革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攻方向。复习课堂也不例外,而这一切可以通过检测的方式进行导向。本学期,我们着力:
(1)进一步强化了质量兴校意识,我们继续强化了三个意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与质量意识,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实现“有效教学”的教学思想的切实行为,用质量这把尺子衡量每个教师的教学水平。本学期,我们在开学初,对全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随堂调研,对许多课堂在有效教学的处理设计上给予了肯定,同时也指出了许多教师与有效理念不符的行为和课堂设计。
(2)认真组织了期中质量检测、期末质量考试。一学期来,全体老师以“高目标、高定位、高质量、高效率”做为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狠抓基础知识教学,稳扎稳打,学生的素质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我校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合格率100%,犯罪率为0。期末一次性抽测,我校学生参考率100%,语文及格率达100%,优秀率达90%,数学及格率达98%,优秀率达80%,英语及格率逐步攀升。体育锻炼达标施行面100%,学生在镇运会上也取得了较好的好成绩。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有效教学落实进展如何,关键又在于教师。因此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全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1、强化活动参与。
组织了我镇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个层次各种教学论文大赛,多名在论文大赛中获奖,其中组织教师参与《全国中小学教师论文大赛》中五人荣获一等奖,六人荣获二等奖。
2、加强备课组建设。
备课组建设注重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集体备课活动与培养教师相结合,努力做到集体备课活动经常化、专题化和系列化,促使备课组建设上一个台阶。集体备课组长能认真做好四项工作:①期初制定好本集体备课组的计划。②切实开展好本组的集体备课活动。③适时进行反思与总结。④平时注意资料积累,归类整理。
3、加强家校联系力度。
本学期,利用期中调研的契机,组织各个年级、各个班级召开了家长会,多数班级分别向家长开了科学育人课,向家长展示了我校的教学水平,同时还对部分家长进行了调查问卷,得到家长的一致公认。由于学校家长学校的网络化开展,密切了学校与家庭的关系.目前,我校已成为家长心目中的形象学校、放心学校。
4、加强其他工作。
一、耐人寻味的公开课
这里的公开课,也包含展示课、汇报课。毫无疑问,只要公开,就会受到高度关注,这对上课者来说,就会有很大的压力。因此,为了追求完美,上课者就会采取一些措施,如选择好的班级和好的学生、提前布置问题并安排回答问题的学生、提前进行上课演练等。这些现象引起了众多媒体和社会人士的关注。如《光明日报》就曾报道过类似的事情:一个学生放学后回家,父亲问道:“今天公开课上谁表现最好呀?”没想到女儿的回答却是:“老师表现最好!”这位从事了多年教育工作的家长很诧异:“为什么?”女儿回答:“老师今天对我们可好了。”他再追问:“那平时呢?”女儿说:“她好凶,经常批评表现不好的学生。”作家叶开在听孩子乔乔所在班级的公开课后,也被告知这种公开课事先已经演练好,一旦有提问机会,班里大多数学生都要举手,但老师只找举左手的人回答问题……
当然,并不是每一位上公开课的老师都是如此,只是,这种现象已非常普遍,以至于我们的学生对此都已司空见惯了!
二、形同虚设的检查
各个学校都会接受来自各方的检查或是访问,而每到这个时候,学生就不得不紧张地忙碌起来。一是忙打扫卫生。事实上,每天各班都会有值日生负责打扫卫生,但一旦学校要接受检查或是访问,学校就会在检查或访问前一天大张旗鼓地组织全体学生打扫卫生,更有甚者还会占用学生正常的上课时间。二是忙准备材料。每每有检查时,学校领导和老师都要焦头烂额地准备材料,而很多材料是平时压根就没有的或是需要造假的,有时候老师们忙不过来,就会叫上几个信得过的学生帮忙。
同时,为了提高学生考试的及格率和优秀率,很多学校会瞒报学生人数,有的甚至还会劝学生放弃考试。另外,为了在素质教育的旗号之下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学校通常会有两套课表,一套是内部的,课程安排是主课多而副课少,老师和学生实际使用的就是这套,另一套张贴在教室里,用来应付教育主管部门的检查。应该说,学校这样做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国家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却一直挥之不去,各学校既要响应国家号召,又要顺应家长及社会提高学生成绩的需要,两者很难兼顾,于是只能作假。但是,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这样的作假伴随学生在校学习的十几年,即便他们想诚信也没有诚信的环境,到最后不得不被环境同化。
三、名不副实的先进
在评学生先进的原则方面,每个学校都会毫无例外地要求被选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显性的规定。但在评选时,估计很少有学校能够真正坚持这个原则,成绩依然是最主要的评判标准。因此,我们时常会听到老师对学生先进评选结果的不满,而不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不认可学生的品德。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对符合评优条件的学生做一个班级测评,让同学们共同参与评选活动,以发现候选生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当然,这并是说先进学生不能犯错误,关键要看是什么样的错误。没有全体学生的民主测评和积极监督,自然很难评选出名副其实的先进。本是用来鼓励学生进步的先进评选都变得不再真实,那类似的先进评比当然就很难实现其预期目的,甚至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学生对诚信的质疑和抵触。
四、急功近利的参赛
在网上搜索“中学生比赛造假”,会发现原来这样的事件是如此之多。如在2009年世界中学生足球锦标赛中,代表中国参赛的重庆大坪中学女足本来身份竟是中国女足少年队。《中国青年报》发表了题为《把虚伪造假种进孩子的心灵》的文章,文章质问:对这些国少队和重庆大坪中学女子足球队队员来说,这样的弄虚作假的经历,对于她们幼小的心灵而言,意味着什么?神圣的体育比赛,还会继续有光辉吗?连国际大赛都可以作假,她们今后对待所有的事情,还会有真诚吗?带着孩子作假,把虚伪作假种进每个孩子的心灵,难道我们的青少年体育运动,为的就是名次?
鲁迅在五四时期就呼吁要救救孩子,90年过去了,我们居然还得再次呼吁!
难道比赛结果比诚信更重要?
五、饱受争议的有偿家教
现在对有偿家教的基本观点有两种。一种认为,有偿家教是教师滥用职业身份为个人谋私利,会影响教学精力,是对教师职业的亵渎。另一种认为,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补课纯属个人行为,是获取报酬的一种合理方式,无可厚非。
姑且不对这两种观点进行评论。事实上,很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出台了禁止有偿家教的文件,而且很多学校也会在开学之初让教师签署一份师德承诺书,承诺“不进行有偿家教”,有的学校还会给家长发一封抵制有偿家教的信。问题在于,很多教师一边承诺不进行有偿家教,一边又在暗地里进行有偿家教。很多学生一方面不得不参加自己老师组织的家教,另一方面又对这样的老师嗤之以鼻。这样,不仅损害老师的形象,也对诚信教育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其实,在我们的校园里,丧失诚信的现象远不止这些:教师论文东拼西凑;交钱;请人论文;论文评比走关系;课题作假;职称评定作假;评优跑关系;加分作假;备课作假。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面对这些怪象,我们迫切地需要自我反思。
一、实验课题的基本指导思想
以教育理论为指导,运用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把调查、学习、研究、实践、总结等有机结合,保证了整个研究的计划性、整体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强调课题研究的核心突破,注重成果教学整合的实用性。
二、实验课题的目标
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筛选、应用的能力,已显得更为重要,为此,我们要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让他们养成自主创新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地理知识服务于他们的学习、生活及未来的工作。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地理信息时空一体化提供了展现舞台,为地理事物和图像信息的立体化、形象化呈现,提供了技术平台。显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动力,还为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教育技术的提高,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质量。因此,课科组成员结合我校教学的特点,经过反复研究,课题将达到几方面成效:
第一、鼓励青年教师,加强多种可视化软件的学习,比如Flash、PhotoshopCS2、3DSMAX力求以现行中学地理知识为背景,创设出静态、动态的各种地理情景,可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
第二、各种地理情景的创设立求做到深入浅出,突出重点,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第三、现代教育技术必须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贯彻和体现地理课堂教学原则。
第四、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第五、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第六、运用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新能力。
三、实验过程
(一)、构建体系、实施方案、随时调控
1、宣传发动所有地理教师都参与课题组,并积极与电教中心相互协作配合。
2、制定严格的课题管理与研究制度。为调动教师参加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将课题研究纳入教师的考核中。
3、我校的硬件设施经过多年的累积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优势。每个教室都配备多媒体。为每个办公室配备了电脑,建设了校园网络中心。本课题组可以随时优先使用以上各种资源。
4、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理论,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5、运用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建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我们组织全体地理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挖掘教学潜力,要求能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设计出基于信息技术、适合学生的新课型。经过学习、讨论、观摩等,我们在课上创设情境、提供资源,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反馈信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6、课题组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措施,注意日常研究中的记录、收集和材料整理,撰写论文。同时,走出去请进来,去兄弟学校学习取经;购买了一些先进学校的课堂教学实录VCD和课改资料,组织学习,启发思维,激发灵感。这些研究工作的开展,对课题组成员较好地实施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实验研究方法
1、“实验研究法”与“实践研究法”相结合。
“实验研究法”:课题组确定实验班和对照班,采用随机抽样办法,提取一定数量的样本,作为重点实验对象。进行重点实验时,对共变量实行有效控制,实验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实践研究法”:在自然状态下,围绕实验目标组织教学过程,通过观察、调查、测试等方法积累相关资料,作为实验结果分析的辅助材料,以提高实验效率。
2、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确定
(1)自变量:
科学合理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构新型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优化学习方式。
(2)因变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地理学科的读图能力。
(3)干扰变量的控制:
a、实验对象的选取:采用按学生成绩分层取样的方法在高一年级选取学生成绩相同,其他客观条件也相同的班级分别作实验班和对照班。
b、保证授课时数相同,不得随意增加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辅导时间,避免实验结果失真。
c、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师教学水平相当,实验方案一经设定,实验过程中必须坚持实验班按实验方案教学,对照班用传统教学方法授课。
三、研究的初步成果
通过近两年的探索,我们在该课题的研究上迈出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一)探索并初步形成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学习模式
1、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较高业务能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学科教师队伍。
2、学生信息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二)开发、建设了地理教学资源库。
(三)实验效果
1、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生活质量
实验结果证明,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多种感官的功能去认识、识记、理解;可以促进学生自由选择、自主探究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态度,提高学习生活质量。
年级调查人数感兴趣不感兴趣无所谓
20**级高一25178.49%13.15%8.37%
20**级高一25474.41%15.75%9.84%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构创新型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情境,优化了教学结构,学生动手操作,勤于实践,自主、创新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了教学质量
实施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引起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认知策略和思维过程的转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成功的可能性,效果显著优于传统教学方法(表2)。(表中四个班是高一年级进行分组实验。对比班在传统教室上课,实验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其它课堂效果检测也得出了类似结论。
表2:地理《洋流的分布规律》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课堂效果检测比较
班级均分标准差r值显著性水平
高一(4)(5)对比班81.7011.602.370p<0.01
高一(6)(7)实验班89.108.58
(四)理论认识
1、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为提升教学活动的创新品质创造了条件。
(1)现代信息技术为师生提供了教与学的新平台。
(2)现代信息技术为现代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
(3)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可能。
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创造了情境化学习环境。
(2)新型教学模式优化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绪。
(3)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培养了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新型学习能力。
(4)新型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的存在方式和具体形态。
(五)教师成果
在实验过程中,学校教师们均能随时将实验体会、感想和收获,撰写成教育论文,在课题实验进行期间,课题组教师撰写的论文参加了校、区、市现代信息技术论文征集,且多次担任校、区及全市公开教学观摩课任务。
四、课题成效
1、形成一批研究的物化成果。(1)内容较丰富的电子教学资源库(2)多媒体课件、素材(3)教师论文(4)典型教学设计案例
2、汇总实验材料,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完成实验报告、论文、成果资料;
3、课题组结题报告、验收;资料归档、成果申报。
4、本课题的成果形式主要是课题论文、建构创新型教学模式及其可操作程序、软硬件资源、文本及音视资料。
五、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1、如何充分发挥教师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主导地位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教师如何能成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指导者,学习工具运用的帮助者,协作学习的组织者。
2、课题实验逐步带来的教师负担渐重(如:大量的课前准备,写教案、写脚本、做课件)且考试评价体系没变所产生的矛盾(考试重分数,社会重升学,家长反对搞实验)。
我省高中数学课程改革自2005年开始,经历了初期的认识与探索、中期的总结与深化、后期的反思等阶段。广大教师努力按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积极地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探索。
为了保证高中数学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及时总结课改经验、深化课程改革,省教研室先后举办了多次培训与教研活动。除了每年的各级培训外,还分别在扬州(2004年)、盱眙(2005年)、盐城(2006年)、无锡(2007年)、苏州(2008年)、江宁(2010年)等地举办了等大型研讨会。为解决课改疑难问题,2005年至今,先后成功举办了8届特级教师研讨会;为了探索课堂教学,先后举办了5届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为总结课程改革经验与成果,先后举办了4届优秀论文与教学设计评选;为促进青年骨干教师迅速成长,先后举办了2期青年骨干教师研修活动;等等。这些高质量的教研活动,既是宣传,又是培训;既是总结,又是推广;既是交流,又是示范;既提出问题,又解决问题。这些活动为全省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与深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解我省高中数学教学情况,进一步深化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促进我省高中数学教学迈上新的台阶,我们组织了全省高中数学教学情况调研。调查方式包括网上问卷调查(参与教师共有5615位),对苏州、扬州、宿迁等三市的区、县高中数学教研员和部分教师进行面对面访谈,召开部分教师、学生座谈会等。
调研表明,7年的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我省高中数学课程与教学在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研究、教学评价、资源开发与利用和教师发展等方面发生很大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一定转变。
调查表明,课改后,我省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理念有一定的转变。首先表现为教师对数学的核心价值有深入的认识;其次,对于教材的认识,多数教师认为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而非唯一依据;第三,在叙述技能目标时,多数教师使用“模仿”“概述”等过程动词。
2.教师教学行为有一定转变。
课改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与关注增多。教师在继承我国传统优秀教学经验的同时,在教学行为方面有较大的改观。无论是在备课、上课,还是在管理与指导学生方面,教师的教学行为都积极贯彻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首先,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主动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第二,在备课时,更多地研究教材、学生、教法;第三,课堂上,当学生的观点与教材不一致时,教师鼓励学生讨论,肯定学生的大胆质疑精神,但更重视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第四,在课堂上,当学生指出教师的错误时,绝大多数教师会采取“表扬学生,欣然接受”或者“肯定学生的做法,与学生讨论是非曲直”;第五,教师课堂上讲授时间一般在20-40分钟,尽量给学生留有自主空间;第六,多数教师认为讲授法是一种最经济、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但讲授法要特别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启发性在其次;第七,多数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是否使用讨论法,并关注主题的选择、讨论的组织形式等。此外,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在网络教室等场所上课频率较高。
3.教学研究广泛深入。
调研表明,本次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我省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广大教师在课堂模式创新、课程标准实验研究、新教材研究、学习研究、考试评价研究等方面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取得了很多进展。
在日常教学研究方面,广大教师针对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进行研究,一方面结合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在问题情境的设计、问题提出、学生活动的设计等方面进行细微的研究,使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得到落实。
由于广大教师认真深入的研究,近8年来,我省高中数学教师在全国各大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高质量的论文,《数学通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等核心期刊每期都有约三分之一的篇幅登载我省教师论文,乃至高中数学刊物流传“无苏不成刊”的美谈。
在进行课堂教学、教材研究的同时,我省高中数学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课题进行研究,每届批准的课题(省教育科学规划批准课题、省教研课题、省教育学会课题、各大市课题等)中都有大量的高中数学课题。
4.教师专业化发展迅速。
课程改革不仅使学生受益,同时为广大教师提供非常多的发展机会与平台。借助于课程改革,广大数学教师专业发展迅速。
课改后,各种培训、教研、学习机会增多,每年各所学校都有多位教师参加省级以上培训(或教研活动、会议),多数地区的教师参加市级全员培训,每位教师都要参加日常的校级研修活动。这些培训(教研活动、会议等)由课程标准组、教材组、高校、特级教师、教研员、骨干教师等多方面专家进行讲座、交流,扩大了一线教师的学习机会与眼界,更新他们的教学理念,带给他们教学经验与技能。
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各市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高水平的教师在高中数学课程改革过程中不仅发挥带头、引领作用,同时他们自身也得到迅速发展。从2005年开始,全省共召开了8届特级教师研讨会(高级论坛),广泛讨论、决策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如选修课开设、教学要求制订、校本研修、教研文化、高考命题等,同时,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这些教师对这些疑难问题有了深入的认识,自身也得到发展。
在本次课程改革过程中,青年教师获得发展的机会更多。除了各种培训、研修、会议外,校本研修活动多是以青年教师的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每2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每3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每2年举行一次优秀论文、优秀教学设计评选等活动,都是以青年教师为主要对象的。可以说,课改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了非常多的平台。
同时,我们也要承认,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也遇到很多疑难问题,有的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已经或正在解决,有的至今还没有完全解决。
(李善良)
问题呈现
本次调查表明,以下问题在目前高中数学教学及研究中仍比较突出。
1.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与落实不均衡。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目标”。而三维目标是什么?怎样确定三维目标?如何实现三维目标?这些问题对于许多教师来说还是模糊的。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割裂三维目标的“高大全”“空泛美”等现象,最终导致教学目标落空。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知识技能教学与能力发展、情感发展同步进行的问题,尤为突出。
2.教学设计存在“三多三少”。
有效教学成为近年来的热点话题,而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与保证。国际上教学设计的研究已经进行多年,提出了许多思想、理论、案例,教学设计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课改后,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由于我国数学教学受传统思想及应试教育影响较大,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中仍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即关注结论的多,关注过程的少;关注教师的教多,关注学生的学少;教师讲的多,学生思考的少。
3.学生作业与负担过重。
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科学、有度、优质的作业不仅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业对数学知识落实、能力培养和品格养成的有效功能,同时教师也能借助作业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数学素质。
北师大肖川教授曾说:“作业是教师精心准备的送给孩子的一个礼物。”然而在当前教育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框架的背景下,高中数学课改的理想目标与教学现实还存在着一定差距,数学作业的理念、内容、形式和模式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学生作业负担过重且效率低下。
高中生对数学作业态度的抽样调查结果是:“乐于完成”的占35.63%,“感到厌烦但能独立完成”的占49.79%,“感到厌烦经常抄袭”的占12.50%,“感到厌烦不完成作业”的占2.08%。也就是说,大多数学生(占64.38%)对数学作业感到厌烦,可见这样的作业效果必然是低效甚至无效的。这与当前教育改革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是相背离的。
4.教学评价功能单一化。
早在2004年就有专家建议:“考试评价已经越来越成为课程改革向深层次推进的瓶颈。……不改革现行的考试,课程改革就会寸步难行,教学改革也容易流于形式。”[1]我国的教学评价实际上早就出现功能单一化倾向,直到今天也没有彻底改变,也难以改变。尽管教育部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但由于受高考限制,许多地方的中考虽由地级市组织,但均为高考做准备,因此还是陷入了恶性循环,难以自拔:
教学评价=学生成绩的评价=考试的评价=高考、中考的评价
分数至上,学生“排队”现象难以禁止。一些基层教育部门、学校领导与教师采用的仍然是原有的评价标准。升学率、学习成绩依然是评价的主要标准。
5.校本教研普遍缺少行动研究。
校本教研活动对于教学、教师专业成长、研究、特色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传统的校本教研活动以集体备课为主,定期开展一些以公开课为主的研讨活动。虽然这些教研活动对于教学研究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形式单调、教师参与程度低,其效果并不十分明显。课改后,由于需要学习、吸收大量的课改理念、改革文件和先进经验,各地组织了大量的以教师培训为主的校本研修活动。但随着课改的深入,这种校本教研活动的效果越来越低。而更为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特别是行动研究,在广大学校却很少。
【注释】
一、初中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现状分析
1.观念滞后,形成惰性
因长期安于现状,进取心减退,缺少反思,老是把学生看作被动的客体来塑造,故存在“怕、等、靠”心理,靠“吃老本”,在教学和科研上少有建树;有的老师说:“我日常教学工作繁忙,既要备课、上课,又要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还要料理家务、照顾孩子,哪有闲暇时间学习?”有的甚至说自己已经老了。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许多教师虽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了一辈子书,到头来却仍然是个教书匠,教学水平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年纪越大,工作能力越低。
2.教师培训流于形式
虽然国家每年都通过不同形式对教师进行了能力培训,但都是形式大于实质,如岗位培训、学历培训、各种基本功考核都存在一定的形式,形式重于结果,只要通过培训,大多会发给合格证,对不合格的也没有追究。以一位老教师为例,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他经历过各种考核考试,大多不合格,现在仍然在教书,工资分文不少。
3.知识陈旧,结构失衡
本体性知识和一般性知识在深度、广度及结构上不尽合理,特别是在跨学科的整合与渗透能力尚待强化,课外知识涉猎不多,阅读、表达能力也有待弥补。
4.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欠缺
系统的条件性知识指导没有到位,对当代教育学、心理学、电脑和因特网等还比较陌生甚至空白。凡此种种,造成了教师苦、学生累的尴尬,必然助长厌教厌学情绪的棘手问题,故“滋补”已迫在眉睫。
二、初中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对策
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也将同样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生活;新课程中的学生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一生,新课程中的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新课程标准、目标、结构、评价、管理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必须要求教师改变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更新知识和提升境界等,这将无疑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对师资结构问题事实上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所改变的,各级培训的模式也不是一句话能了的,学校唯一能做到的是让教师加强自身的学习来提高理论修养和专业水平,下面笔者结合我校实际谈几点肤浅意见。
1.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激励机制,将专业发展与政治地位、经济挂钩
目前教师队伍年龄偏大,他们大多接收新鲜事物的速度慢,有些甚至对任何事物都无动于衷,对此,学校可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激励机制,将教师的工作绩效、专业发展与政治地位、经济挂上钩,让他们在成长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物质上的快乐。本期我校制定了教师论文、赛课、教学实验成果、专业竞赛等系列激励机制,教师们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大多踊跃参加各项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将教师学习纳入常规考核中
终身学习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它要求教师一生都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它是教师生存发展、提高生命质量的第一需求。
3.让教师经常反思教学过程
教师不仅要是一个研究者,还应该成为一个反思实践者。杜威认为“教师对于教学应该提出适当的怀疑,而不是毫无批判的从一种教学方法跳到另外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应对实践进行反思”。他批判教育只是简单地教学生跟从现状,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的成长=教学过程+反思”。我们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应具有课堂教学知识、技巧和技能,而且要具有对自己的信念系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数学知识系统、背景因素进行反思,从而使自己处于更多的理性控制之下,始终保持一种动态,开放、持续发展的状态。作为反思型的教师,在新课改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反思,教师才能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从而使自己朝着研究型教师方向发展。那么我们应该反思什么呢?比如我对教材的理解是否到位?本节课应如何设计?采取什么教学形式和方法?多媒体使用是否恰当?活动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等。只有通过实践反思,教师才能把握好“度”,才能真正、全面地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打破了学科课程长期一统天下的局面,是对学科课程结构的新突破。2011年,我们发动了全省各大市、区县的教研员,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对全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课程开设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共调研全省590所普通高中,其中有526所学校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仅有64所高中完全没有开设这门课程。在新课程改革刚开始的时候,我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比较规范,但是我省新高考方案出台后,由于缺乏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情况的监控和评价机制,不少学校无法按照国家课程政策的要求,开齐、开足研究性学习课程,有的学校把课外活动、校本课程、军训活动等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也有不少学校把研究性学习放到寒暑假进行,课表上虽然排了研究性学习课,但根本没有按照课表正常开设。另外,虽然调查结果显示有526所学校开设了这门课程,但是大多数高中都很难按照国家规定的课时开齐、开足这门课程。
二、课程教学情况
1.建立组织机构。部分学校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构建了课程实施的组织网络结构,为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组织网络结构一般由“课程管理处―年级组―指导教师―学生课题研究小组”构成,分级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组织管理。对指导老师的工作量给予明确的认定,把指导老师的教学成果与考核评优、职称评定挂钩。
2.建立了各项保障制度。学校均制定并完善综合实践活动系列制度,比如吴江市的震泽中学制订了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和《学生成绩两级考评制度》,青云实验中学作为全市高中研究性学习学科研究中心,特邀请领导、专家规划课程,为进一步规范与深化课程的实施,学校制定了中长期规划,使综合实践课程实施工作稳步发展,学校制定了三项制度:一是《指导教师管理制度》,要求所有任课教师至少指导1个课题,按指导能力承担相应指导课题数;二是《课题日常管理制度》,利用学校信息平台对每班每个课题进行全程跟踪管理,每一个年级的课题管理由备课组长负责,对课题进展情况进行监管,在重要时间节点提前通知提醒,保证了课题按时完成;三是《课题考核评价制度》,每年5月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织评审,评出获奖等级,根据课题获奖情况评定参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考核等级并给指导老师对应的奖励。
3.灵活安排课时。部分学校能够采取分课时和集中课时相结合的办法。分课时指学校将研究性学习课程排进课表,由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每周安排1-3课时,指导教师常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集中课时指利用短假和长假由指导老师分配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完成在学校无法完成的课题研究活动。
4.尝试以整合理念贯彻课程。在课程实施中,不少地区和学校尝试以整合理念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如有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文化、学校特色、社团文化、课外活动、德育工作与活动等相整合;有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内在的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几大领域相整合;还有学校尝试将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相整合。学校能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提升能力。
5.加强过程指导。大部分学校能有效引导学生的研究活动,在活动各阶段中进行针对性指导。如锡山高中将学生的研究过程分为走进研究性学习、研究方案的设计与课题论证、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实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课题研究的总结交流与展示五大模块,分别对学生进行过程性的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方法。
6.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任何一门课程都强调师生的课程意识,在课程的创生过程中,师生的课程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通过与其他教师合作,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活动的开展,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学校成立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部分地区的学校还成立了研究性学习学科研究中心组,有的学校还成立研究性学习协作组,课程具体分工落实到位,负责日常管理、组织与实施、具体课题管理及年级管理、指导老师管理、研究性学习网站或网页管理等。部分学校能制定教师培养计划,遴选有特长肯干的老师充实到指导老师队伍中来,能建立优秀教师成长档案,学校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
三、教研情况
在高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进方面,省级层面采取了如下几项措施:一是成立了省级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心组,共同筹划课程的推进;二是正在起草普通高中三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体系,为高中的课程实施提供专业支撑;三是举办了“学科主导类”研究性学习研讨会、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化实施、初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推进会等省级的课程培训研讨会;四是举办了初高中综合实践活动首届优质课的评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五是推出了以“课型的突破与创新”为主题的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名师课堂一节;六是定期举办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论文评比。
各市、区县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研方面,也采取了很多的措施。
(1)泰州市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共同体,引领教师们共同开展专业研究,促进学校课程的开设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2)兴化市为了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先后举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安丰、戴南年会,形成了颇有影响的活动品牌,促进了当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广泛实施。
(3)镇江市教研室制定了《镇江市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导意见(试行)》。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实施方法、评价考核等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到学校,使学校有法可依。近年来,镇江每学期选择一所高中,在这所学校开展教研活动,一方面是树立典型示范,另一方面也是促进学校开课。他们分别在丹徒高级中学、镇江市实验高中、镇江一中等开展了教研活动,他们还在省的统一要求下,开展了学生论文评比、教师论文评比、教师优秀课评比、研究性学习方案(案例)评比等活动。
(4)常州市关注高中课程改革的发展状况,组织学校共同研究过程性评价和学分认定办法,逐步形成学生成长记录的新方式。首先,改革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紧密结合江苏省高中课程改革项目组有关校本评价的研究,继续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体评价》,并指导学校进行有效的终结性评价活动。第二,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提高指导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专业老师、少专职老师的特点,各辖市教研室采用了集中培训及常规教研活动合一的做法来加速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的成长。主要采用三种形式:①现场示范观摩,邀请优秀教师上示范课;②专题学术沙龙,为教师交流经验提供平台,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③专门课程培训,邀请课程专家做讲座,给予教师与专家面对面的机会。此外,还通过定期组织评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方案、教学案例等活动来促进教师对教学的投入与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打破了学科课程长期一统天下的局面,是对学科课程结构的新突破。但是,在普通高中阶段,由于高考的压力,这门课程的推进和实施仍然是困难重重。
(万 伟)
问题呈现与分析
一、四大突出问题
1.课程难以得到常态化、规范化实施。
受高考制度的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范化、常态化仍然是个难题,要让学校能够按照国家课程政策的要求开齐、开足这门课程难度很大。部分学校对研究性学习课程有变相挤占课时的做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相对弱势,在学校无话语权,也会出现轻易“让课”和“送课”的现象,学生的研究活动就会因流于形式和疏于管理而变得毫无实际意义,使学生逐渐对这门课程失去了本应有的兴趣。
2.课程资源普遍不足。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与传统学科课程不同的课程理念,而且没有统一的教材和参考书,这对习惯了学科教学,按课本上课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纲要(修订稿)》仅仅给出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一些大要求和原则,缺乏大量的可供借鉴的案例、经验、模式,给课程实施带来了操作上的重大困难。课程资源的贫乏严重制约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和开展。
3.教师缺乏指导的能力与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兴的课程,高校根本没有相关专业的设置,在职教师也缺乏大规模的系统的培训,省、市重视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骨干培训,但还未能进行课程的全员培训和系统培训。教师们自身都缺少研究课题的经历和能力,也就无法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活动,进而也影响到学生研究的水平的提高。
再加上学校基本都没有配备专职的指导老师,教师的流动性特别大,部分学校安排“业务水平低、教学能力差”的老师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职教师,教师在课堂内外都无能力去指导学生。
4.课程实施整体水平不高。
大多数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活动类型等方面缺乏整体规划,导致学生活动主题、活动类型单一片面,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实际的目标难以达成,学生缺乏“走出去”的机会,实践活动少,研究多静态,少动态,大多是网上查找资料的简单堆积。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缺乏实践过程和深度体验,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提高。
二、问题成因探析
1.缺乏配套政策制度的建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然说是新课程改革后的新兴课程,但从国家到地方,都缺乏对这门课程的相关配套政策、制度的建设。到现在为止,国家都未正式颁布这门课程的实施纲要。作为一门地方管理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机制也很不健全。很多地方教研部门根本就没有这门课程的教研员或者管理人员,没有人来管这门课程的开设与发展。由于没有考试的压力,地方教育部门很难找到合适的评价方式来对这门课程进行管理。教师的配置、工作量计算、职称待遇、专业发展都缺乏明确的制度保障,这些都为学校课程的常态化实施带来了困难。
2.缺乏课程资源交流共享平台与专业支持系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校本化的开发与实施,教师们在课程开发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开发课程资源、建构课程体系,课程的实施难度较大。学校与学校之间基本上都是闭门造车,各行其是,缺乏课程资源交流共享的平台和专业支持系统,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遇到困难找不到专业的支持和帮助,这就进一步增强了学校课程实施的畏难情绪。
3.学校现有教学制度无法满足课程实施的需要。
当前学校的主要教学制度都是基于分科教学的基础而建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打破学科的界限,倡导教师的合作互助,共同指导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这就对学校的教学制度提出了挑战。在教师配备方面,很少有学校配备专职的教师,由于教师专业发展前景不明朗,也影响了优秀教师加入到课程队伍中。习惯于分科教学的教师之间缺乏相互协作的习惯,研究性学习往往成了学校中少数教师的事情。常规的教学管理制度没有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规教研活动还不被重视,这也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课程的实施水平。此外,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活动经费问题、活动场地问题等也缺乏相关的制度保障,这都影响了学校实施课程的积极性。
4.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在动力和能力不足。
新的高考方案还是注重学科的考试成绩,没有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价值导向。在这种情况下,高考成绩仍然是评价高中教育质量的重要甚至唯一的标准,这就导致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缺乏认识和认同,这是目前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难的主要根源。
5.课程设计本身存在一定问题。
一、基于农村数学教学的真实问题——当堂过关是农村数学教学不二的选择
1.教学质量的现实状况
近两年涂茨小学面临的教学现状,促使我们分析原因,寻找出路。一是农村学校在校时间受接送车影响,不能留学生进行补习,致使一部分学困生没能及时进行知识的补缺。二是农村家长对学生的学业不重视,家庭作业情况很不理想,有些学生甚至经常不做作业,而联系家长收效甚微(农村学校的普遍状况)。三是从教师自身找原因。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当堂讲得多,练得少;当堂反馈滞后,本该当堂获得的学生信息往往在第二天批改作业后才得以反馈,许多教师都没有意识到这一些。淡薄的课堂效益意识,致使教学效率低下。
2.减负增效的素质教育要求
课程改革的大背景让我们必须在课内增效,课外减负。减负不减效,必然要从课堂内的高效着手,从而实现学生课外的减负,把童年还给孩子。从对上面的分析,我们农村学校一不能依靠家长,二不能延长学习时间。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提升数学教学质量的唯一出路就是转变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当堂过关,当堂反馈。
3.“30+10”课堂的模式优势
所谓“30+10”当堂过关教学即前30分钟自主探究,后10分钟对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作一个检测,并当堂面批、当堂反馈,及时获取学习效果的即时信息。少数学生当堂没能过关的,则需确保当天过关。
提出“30+10”的结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教师讲课的时间,留足学生探究的时空,确保学生当堂过关的时间,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有一位法国教授提出:“21世纪最困难、但也最有价值的事——请教师闭上你的嘴巴。”“30+10”其实就在用这种硬性的推进努力解决这个世界性的难题。随着课堂的有效运转,“30+10”也可调整至“25+15”“20+10”等。
综上分析,以“30+10”助推当堂过关的教学是农村学校数学教学必然而明智的选择。
二、确保当堂过关的运行机制——“30+10”课堂模式名符其实
如何才能确保数学课堂“30+10”当堂过关的有效运行呢?我们总的思路是以当堂过关为支点,推动课内外一系列数学教学常规的有效运转,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从根源上提升数学教学质量。要做到三个“必须”:必须有课内外的协调运作,必须有教研组的有效引领,必须有制度的切实保障。
1.必须有课内外的协调运作
具体操作:把握八个字“精讲多探,当堂过关”。前30分钟“精讲多探”。教师努力做到精讲少讲,学生能自主学会的教师不讲,仅在学生质疑处、知识的关键点、教材空白处进行适时点拨。创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后10分钟“当堂过关”。当堂面批,当堂反馈。
做到“三保证”,即过关时间保证、过关内容保证、过关比率保证,具体地说就是以下几点。
(1)过关时间保证——至少10分钟(设置10分钟过关提示铃声)。
(2)过关内容保证——精心设计过关习题。①过关形式的把握:以书面习题检测的形式为主。②质与量的把握。量:10分钟的题量以成绩中下学生为标准设置。质:起始课以基本题为主,后续课适当调整基本题与拓展题的比例。每堂课必为成绩中上学生准备弹性作业,确保每一位学生40分钟紧张高效的学习。
(3)过关比率保证——当堂80%以上。①过关检测形式必须面批,及时获取每一位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②保证80%~90%的面批率。其余学生从堂堂清向日日清转化,在课间继续完成面批,保证全批全改,人人过关。③寻求课外合力。要真正确保当堂过关教学的成功,除了把握好以上环节,其实“功夫更需下在课外”。
要保证前30分钟的高效,功夫在课前——备课的质量;要使人人过关,功夫又延伸至课后——有效辅导才能实现全批全改;深入反思才能推进翌日课堂。可见只有课内外形成合力,才能确保10分钟的当堂过关。
2.必须有教研组的有效引领
教研组活动赋予当堂过关教学以研究平台。它承载着三项任务:提高教师的教材钻研能力、学生学情的分析能力、教学思辨的能力。重点抓好三项工作:第一,开展课题研讨与调研活动。我们学校通过对“‘30+10’当堂过关”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规范基本的教学环节,充分展开对当堂过关落实的交流。一学期开展一次较大型的校际研讨课,邀请教学科研专家和城区兄弟学校参与,为教师的日常教学导航提出建议。调研活动除常规的方法外,上学期又采用录像后15分钟的课堂,进行微格教学研究,展开深入细致的评价。第二,抓集体备课。以典型课例引领一个单元的研究。第三,“论坛促思”。专设课题论坛——“涂小论坛”,一月一主题,交流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思考和疑惑。开展“观点分享式”的网络教研,进行网络互动。两周一次的“会前讲坛”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精心打造15分钟的学习时间。让教师的思考在课堂上、活动中、网上时时流淌、处处洋溢。
3.必须有制度的切实保障
任何研究必须制度先行,才能切实保证数学知识当堂过关的有效推进。为确保10分钟的当堂过关,最重要的是细化过程性制度——推出保障当堂过关课堂正常运作的四项基本制度。第一,设置10分钟过关提示铃声。第二,“一日四查”制度(即学生督促制度、教师巡查制度、行政抽查制度、教师日反思记录制度)。第三,面批制度与课堂教学评估表。第四,教科室双周检查反馈制度。既有规范、督促教师实施的制度,更需要有及时反馈制度。反馈一般两周一次,针对“一日四查”,特别是教师反思的情况,采用个别交流、集体反馈等形式,更注重情感的激励,为教师解惑、出谋划策、共同思考探索课堂落实的妙方,消除教师的畏难情绪。四项基本制度着眼于关注教师教学的每一天。
强化教师反思制度。当堂过关的10分钟,其中外在推手是10分钟,内在推手则是教师的“反思”,所以功夫要下在“反思”上。至少一日三思:落实情况如何?若没有落实,问题出在哪里?下一节课我将作如何的改进才能确保10分钟过关成功?这就是我们教师开展的“日反思”活动。可以说“30+10”中的这10分钟其实将备课、上课、检测、批改、辅导、反思等一系列数学教学常规融为一体,切实促进了数学课当堂过关教学的运行,推动了教师专业的成长,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小荷初露”的实践成效——当堂过关是农村数学高效课堂的保证
“30+10”当堂过关数学课堂的实践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一点一滴的变化。在全校教师的努力下,当堂过关教学的研究已然成为教师的工作常态,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教学质量大幅提升。有效突破了农村学校的教学难题。在2011学年目标管理考核中我校的教学质量提升了11位。2011学年目标管理考核为优秀学校。当堂过关项目被评为县教学特色项目。
均衡优质,湘桥教育内涵发展之基
2015年11月,湘桥区创建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区教育公平得到质的提升; 2016年1月,该区创建为“广东省教育强区”,全区教育面貌焕然一新;2016年12月,全面启动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工作,湘桥教育迈上新起点。
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在基本均衡的基础上实现优质均衡,这就需要立足于每一所学校的内涵建设,提升每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
为了促进学校的优质化发展,韩山实验中学注重教学模式创新,积极构建高效课堂理念。高效课堂就是要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帮助学生提升核心素养”的师生共同发展的生态性课堂。简言之,高效课堂就是追求效果、效益、有序的教学,就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核心建构、形成自主发展力。榇锏秸飧瞿勘辏不但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做指导,还要不断地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由此,韩山实验中学总结提出了“六步教学法”,即“目标导学、自学研讨、展示交流、解疑释难、拓展提升、巩固练习”;形成了高效教学的“五个三”策略,即“三全――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心――信心、恒心、决心;三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三习――预习、练习、复习;三清――节节清、天天清、周周清”;逐步形成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优质化。
韩山实验中学以高效课堂建构为核心来提升教育质量,湘桥区城西中学则通过法治文化建设这一突破口来提升办学品位和丰富教育内涵,探索教育治理方式的现代化,开辟立德树人的新途径。学校依托设在校内的“潮州市青少年禁毒(法制)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禁毒基地,参加市、区在学校举行的“6・26”国际禁毒日拒绝签名、宣誓活动,通过有关部门组织吸毒人员到学校为学生现身说法,制作禁毒教育微电影《等你回来》,开展主题班会、手抄报比赛等形式多样的禁毒教育活动。在教育基地的引领下,学校的法治文化建设逐步走上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同时,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开展“法官进校园”活动,学校先后聘任了六批近百名潮州市中级法院青年法官担任法制辅导员,开展“一带一”活动,即一名法官与一个班级结成对子,法官定期为结对班级学生上法制课。活动中,青年法官进入课堂,走上讲台,围绕“未成年人犯罪原因与预防”“未成年人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网络诱惑”“慎重交友”“做文明守法的中学生”等话题,从学生生活、学习中涉及和需要防范的法纪问题入手,把严谨的法律条文和生动的具体案例有机结合,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讲解,并解答学生提出的法律问题。青年法官还通过与学生建立QQ群、微信群等新媒体平台,及时与存在困惑的学生交心、对话,协助班主任教师转化问题学生。“法官进校园”活动,站在专业法律的高度,既有权威性、严肃性,又以鲜活的形式向学生宣讲法律知识,敲响警钟,很具实效性。
更值得一提的是,湘桥实验学校大力推行走班制校本课程改革,开了潮州市小学系统走班制教学改革的先例。为了保证各个项目的平衡发展,学校专门开发了网上校本课程选课报名系统,在2-6年级中分别开设诗歌、书法、歌咏、国画、器乐、舞蹈、田径、乒乓球、泥塑、纸艺、棋类、魔方、摄影、科技、礼仪、行业实践等54个班级社团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特长自行选报,并编入课程表,两节连堂开展活动。为了解决特长师资不足问题,学校除了选定有特长或综合素质好的教师任课外,还引进韩山师范学院的师生资源、聘请综合素质高的热心家长担任辅导教师或客座辅导员,为走班制校本课程的顺利、有效开展提供了基本保障。
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实现优质均衡与内涵提升的根本所在。不管是德育创新还是文化传承,不管是课堂建构还是课程开发,不管是教学相长还是家校合作,都离不开教师这一根本主体。基于此,湘桥区注重引导各学校积极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大力培养造就一支立德树人的现代化教师队伍。
比如,韩山实验中学倡导“教师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理念,致力于打造育人的精锐之师。学校主要通过校本培训来提高教师的共识,形成强有力的执行力。在教学实践中,课堂的低效是由教师对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学习与研究不足所造成的,而教师这方面的不足又影响和制约了其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又反过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为解决上述问题,该校制定了多项措施。一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分散学习、集中研讨等方式来培训教师。通过聘请高校的教育专家、教授来校作“教师专业成长”“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教师行为研究”“改革教学模式,创新高效课堂”等专题报告,更新教师的教育思想,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二是开展以“学课标、钻课本、研方法、课后反思”等为主要形式的校本培训。学校要求教师每天自学10分钟,写100字的读书笔记,每个教师每年都会积累1万字以上的读书笔记,有效提高了教师个体的综合素质。学校还特聘高校教授和退休专家为学校顾问,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和师资培训工作。
又如,湘桥区城基中学注重研修一体,培养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水平。一是通过网络研修,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学校不仅组织教师参加校内的一系列校本研修活动,还组织全校200多位教师集体参加了广东省网络研修班的学习,通过网上资源共享、在线视频学习、协作组活动、视频互动等形式,交流了彼此的教学心得、教学成果以及教学困惑,大大提升了科研能力。二是推行首席教师制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制定了《城基中学首席教师评选方案》及《首席教师工作职责》,要求当选的首席教师要通过开公开课、开专题讲座、帮扶青年教师、撰写论文等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首席教师制度的确立,发挥了首席教师引领作用,打造了名师团队,促进了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为学校的教育教研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三是搭建青年教师交流研讨平台。为了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学校通过课题实验研究这个平台,利用“培训――交流――反思――展现”四大环节,采取教学竞赛、教学能手评比等多种形式,给教师提供成长的机会。近几年来,学校开展的《潮州市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及其教育研究》《校本教研与提升教师学习力的研究》《提高中学教师学习力策略的研究》《初中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研究》《中学班级“软文化”建设的研究》等省、市、区级课题均已通过专家评审,顺利结题,各课题的研究成果也以论文集、教学札记等形式进行推广;近5年,学校教师参加省级、市级及区级各类教学比赛并获奖的有289人次,发表在省、市、区级相关教育刊物的教师论文有70多篇,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及区级各类比赛并获奖的有580多人次。
特色发展,湘桥教育内涵发展之核
湘桥实验学校在2016年6月举行的“牵手成长,紫荆印象”亲子同庆的雅实感恩教育毕业礼中,以“感恩・成L・荣校”为主题,以“感恩祖国”“感恩母校”“感恩老师”“感恩家长”“感恩同学”为主线,以“让每一颗种子都能发芽成长,让每一个毕业生都能成就不一样的自己”为活动宗旨,坚持“不落下一个”的原则,让每一位学生都上台表达情感,展示“阳光、自信、优雅”的个性风采。通过别开生面的毕业典礼,使师生、亲子、生生之间在“一敬礼、一拥抱、一握手、一承诺”的互动演出中增进感情,学会感恩,增强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为即将告别母校的450多名毕业生上了难忘的最后一课,给450多名家长带来了一次温馨动人的感恩盛典。参加毕业典礼的领导、嘉宾由衷地称赞说:“原以为来看看孩子们的表演节目,没想到却被深深地感动,被台上老师们的倾情朗诵所打动,被家长与孩子亲子同台同唱的深情演绎所感动,被所有毕业生台上的自信、激情所感动。”家长们参加毕业典礼后这样说道:“节目演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情感的交流与释放,感恩教育如此深入人心,这是值得孩子们铭记一生的精彩的毕业盛典!”“受教育的不仅仅是孩子们,也有我们家长!”
雅实感恩教育毕业礼是湘桥实验学校雅实德育特色教育的一次集中展示。在雅实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湘桥实验学校已逐渐形成了“雅实节日文化、雅实礼学文化、雅实三自文化、雅实廉洁文化、雅实诗书文化、雅实家风文化、雅实传播文化、雅实评价文化”文化体系。尤其是其中的“亲子八同行”活动,让学校雅实德育真正走向了生活化、常态化。一是“同扬优秀家风”:学校印发《倡议书》,广泛宣传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好家风”的文化建设活动的意义,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与“家风文化教育活动”相结合,实施育人资源一体化、育人过程同心化,通过“共读、微播、同行、同台”等专题系列化活动,树立“我爱我家乐融融”的新榜样,让家长和孩子在日常学习教育活动汲取优秀家风文化,家家共创好家风,家校同心育新苗。二是“同守成长箴言”:学校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把“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力学笃行;见善思及,见贤思齐,尚美立品”的“湘桥实验学校成长箴言”发送给每位家长和学生,倡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箴言,规范自身的言行;编印精美的《古训格言亲子读写》校本教材,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并与家长共读共赏共用。三是“同筑阳光心园”: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韩山师范学院教科院携手,组织开展“共筑家校成长心园,放飞雅实健康童梦”心理健康教育节活动,搭建学校、家长、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和谐校园和家庭。四是“同献爱心公益”:学校以少先队为主阵地,以家委会为主渠道,家校携手,整合社会资源,成立亲子“雅实七色花义工志愿队”,倡导义工接力“服务一小时”,从爱心、文明、书香、廉洁、环保、安全、推普等方面培养学生和家长规范、责任、服务的义工意识。五是“同沐诗书文明”:学校持之以恒办好“紫荆诗书社”,每学期每个年级出版一期《紫荆花苑》,引领师生、家长参与诗书和格言创作活动,培养师生、家长的诗书情怀;确定每周星期三晚上为“经典书香飘万家,快乐亲子读书夜”,倡导家长选择一本好书,开展亲子共读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书香家庭文化。六是“同进廉洁学堂”:学校立足“小课堂”,组织四年级按教材上好廉洁教育课、各年级上好“崇尚廉洁,勤俭养德,明礼守信”的主题班会课;拓宽“大课堂”,定期举办主题鲜明的“道德讲堂,亲子宣讲”活动,通过邀请名誉校长、纪检干部到校为师生、家长讲学,让荣获“书香文明家庭”的亲子家庭代表交流分享“传承文明,勤廉齐家”的经验收获,举行亲子道德实践承诺签名仪式,让廉洁教育生根开花。七是“同练健身体操”:学校充分利用每天下午放学后时间开展“国学雅实特色操”训练活动,组织一二年级学生练习“国学弟子规操”,三年级学生练习“童趣五步拳”,四年级练习“活力健美操”,五六年级学生练习“快乐跆拳道”;还开发了一套适合亲子、师生同练的“古典体操八段锦”,在全校掀起“携手闲暇健康行”的健身热潮。八是“同受礼学教育”:学校将入学礼、入队礼、尊师礼、孝亲礼、毕业礼等“礼学活动”的育人目标分解到具体的文化教育典礼中,给师生、家长以庄重的仪式感,在深刻体验中达到无痕育人的目的。
湘桥实验学校雅实德育特色教育是湘桥区教育品牌建构中“一校一特色”的典型代表,以武术、龙狮、足球为特色的湘桥区意溪中学则是“一校多特色”的代表。自1997年开始,意溪中学结合地方武术传统文化,发挥学校优势,开创武术特色教育,在常规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注重融入“德”与“礼”的培养,既让学生强身健体,又让学生明礼修德;学校积极推动发展龙狮运动,大力传承弘扬龙狮文化,打造了一批舞龙舞狮特色项目,有地面狮、板凳狮、高桩狮,学校舞龙舞狮运动队经常受邀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类重大活动的表演,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还代表潮州市参加广东省龙狮锦标赛和省级的各类龙狮比赛,获多个前六名奖项,为潮州市争得了荣誉;学校还是潮州市足球传统学校,除三支专业队伍常规训练外,学校还增设每两周一次的开放式足球比赛观摩课,开设足球知识讲座,充分发挥足球趣味性和观赏性的特点,激发学生的足球热情。
访谈对象:段青 海南省教研院资源研发部
段青,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海南省教研院资源研发部主任、技术课程教研员,特级教师,海南省省优专家。长期从事基础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研究工作,2010年12月获得教育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教研 @整合 @评价
郑爱文:作为海南技术学科引导者,您一直坚持到一线去听课议课,能否谈谈您指导教师的心得体会?老师们如何从听评课中提升个人的教学能力?
段青:听课评课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方式之一。教研员与教师共同听课评课、研讨,与教师共同成长。教研员听课大多分为两类,一类是听推门课,不打招呼不预约,如到市县学校的调研听课;另一类是听有准备的课,上课教师有备而来,如听评比课、公开课、研究课等。
从教师对待听评课的态度来看,大多数教师持欢迎的态度,极少数教师会持抵触情绪,更有甚者,得知教研员来听课,则告知这节课上复习课或者测验课或者练习课。
再看教研员与听评课,听课评课应是教研员的看家本领之一。教研员们多年的教研生涯练就了一套即定的评课套路,如评教学目标、评教学方法、评教学内容、评教学过程等。在对一节课表达一番由衷的肯定之后,必然点出存在问题的一二三,至于这些点评是否一针见血,对教师今后教学是否起到积极作用,往往考虑不够。
总结个人多年到学校听评课的经验认为,无论是听推门课还是听评比课、公开课或研究课,面对课堂上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有多元的评课标准、多角度的评课方法和点评策略,只有做到有的放矢的点评,对教师而言,才能起到专业引领的作用。
一、听评年轻教师的课。听年轻教师或新教师的课,具有诊断、指导的性质,通过有针对性的听课,要作出综合分析,在肯定优点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在常规教学环节如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材的分析与处理、学情的了解、教学重难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师生互动的状态、课堂练习的设计等方面进行剖析,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改进的意见。比如,几年前,我省年轻教师张可玉准备参加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比,我和中心组老师们曾数次听评张可玉老师的《视频、动画信息的简单加工》一课,第一次听评课解决教学目标问题,确定核心教学目标为“了解动画和视频表达信息的特点;通过对视频、动画信息常用加工工具的实践操作体验视频、动画的加工制作过程”,第二次听课解决如何达成教学目标,如需要通过设计学生的体验活动,才能“了解动画和视频表达信息的特点”,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设计哪些实践操作,使学生“体验视频、动画的加工制作过程”;第三次听课解决实践操作环节的优化、对不同层次学生练习内容的安排和各个环节的衔接等。经过三次听评课之后,张可玉老师对这节容量大、实践环节多的课驾驭得游刃有余,并在全国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张可玉老师通过这节课的打磨,收获了一次难忘的成长经历,她曾在教学反思中这样写到:“比赛的准备过程是艰辛而痛苦的,但收获却是丰硕的。一路走来,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这其中包含着大家对我的信任和帮助,也包含着我太多太多的收获和体会,每一次试讲,每一次修改,记载着我成长的每一步,我深知在这收获的背后凝聚着很多人的智慧和汗水。”可见,对于年轻教师而言,课堂教学的一次磨砺意味着专业水平的一次提升。
二、听评特色教师的课。听优秀教师或有教学特色的教师的课,是帮助他们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挖掘教学典型。这类听课要求教研员要有眼力,要善于发现教师在教学中的独到之处,帮助教师将自身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找到规律性的东西,发现教师尚未发现的自身独特的、潜在的教学气质或能力,同时也发现存在的不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带动更多教师向他们学习。比如,在一次全国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评比活动上,听了无锡薛成钢老师的《测测我们的反应速度》一课之后,我不再是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方面对课作点评,而是选择从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中的方法指导、教学内容的取舍这三个角度,挖掘教师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的匠心独具之处。以“教学情境的创设”角度为例,本课创设的教学情境是,设计“抓直尺”活动,采取甲、乙二人合作的形式,测学生的反应速度,并以数据方式记录下来,引导学生以实验研究的方式,通过合作、探究、科学的方法,完成“测反应速度”的数据采样过程,学会运用Excel进行数据规划和数据分析。课堂围绕数据采样、数据规划、数据分析这三个环节组织教学,每一环节对应一定的知识技能,而且各个环节层层深入,把Excel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使学生经历数据获取、表格呈现、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完整的过程。这种通过一个情境引入,引导学生自主地将数据采样、数据规划、数据分析这一系列工作一气呵成的课堂,流畅利索,功效倍增。其独特之处在于情境的创设与教学目标达成需要高度一致,情境线索与认知线索融合得十分自然,使学生在情境线索的引导下自主、快乐的学习,实现学以致用。教师敢于跳出Excel软件教学的就知识点讲知识点的一般套路,大胆尝试将知识点的学习与问题解决融于一体、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能力培养融于一体的课堂教学形式。通过对这一课的点评,让更多教师共同探讨这一类型的课怎样才能上出精彩,怎样迁移和推广这些精彩。
三、在听评课中学习。教研员听评课不只是为了帮助教师,同时也是为了提升自己。教研员由于长期从事教研工作,形成了教育理论比不上课程专家、教学实战经验比不上一线教师的状态,他们又要研究并向教师解释课堂教学中的现象、问题,帮助和指导教师解决问题。而听课评课对于教研员沟通与一线教师的联系,交流经验,开阔视野,取得教学研究的主动权,取得教学指导的发言权,提高教研水平和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见,教研员听评课不只是单方面地给予上课教师以指导或者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教师,更需要以研究的态度,平等地与教师讨论问题,追求平和而深刻地评课,实现共同提高。
郑爱文:“平和而深刻”是一种理想化的教育状态,正如海南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课程网。与许多国内短期远程培训不同,你们营造了一个常态的、宜于年轻教师成长的生态环境,一大批年轻老师通过这个平台迅速成长起来,海南成功的经验主要有哪些?
段青:网络教研改变了传统的教研方式,放大了教研的功效。在2004年秋,海南省刚刚进入高中新课程,为了适应高中新课程的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需要,我们建设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学科网站。当时针对课程资源严重缺乏的状况,按照模块教学内容,根据教学需求,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网络资源建设,同时组织骨干教师分工合作、分解任务,开发模块教学设计、模块测评试卷等原创资源,为更多教师提供超市货架式的网络资源服务。
数年来,网站不仅积累了大批原创课程教学资源供教师分享,还成为众多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课程教师讨论教学、交流观点的重要园地。每一次全省性的教研活动,如课堂教学评比、教师论文评比、中心组活动等都全过程地在学科网站上呈现。为了扩大和延伸现场教研活动的效果,在每一次活动之后,选择一个主题在网上进行研讨,吸引更多没有机会到现场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了解并参与研讨,使更多教师共同享受教研活动的资源,有机会在网络平台上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一批优秀信息技术教师和通用技术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我省技术课程教学的中坚力量。
为了鼓励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热情,2006年以来,我省通用技术学科网站和信息技术学科网站每年底推选网站年度人物,推介和表彰这一年来在教研教学和网络研讨方面作出突出成绩的优秀教师,这种民间的表彰方式虽然没有行政的文件和盖章,但同样能够得到技术教师们的关注和认同,同样能够激励教师们为课程教学作出贡献。
我们也看到,利用网络开展教研活动,意味着教研观念、教研行为的改变,意味着人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变。推进网络教研的过程,是更新教师观念的过程。网络教研不仅要有计划、有方案,还要有自上而下的、科学的管理行为的介入,还要有一定的人力、财力的保障和推进措施,仅凭教研员的热情难以维系教研网站的持久生命力。
郑爱文:海南技术课程网在高中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您认为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能否整合?如何整合?
段青:不少教师在热烈讨论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的整合问题,甚至将它列为课题进行专门研究,我看过一些教师写的这方面的研究文章,大多从技术工具应用层面或课程资源获取层面,谈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在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应用。如果仅仅是这样,我不认为有多少必要谈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的整合。举个例子,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教学中,必定要使用语文、数学课程的文字工具、运算工具,是否也要专门研究语文与物理课程的整合,或者数学与化学课程的整合?显然不是。一门课程,因其具有的工具性特征而作为其他课程教学的基础,是正常的、普遍的,它表达的是基于工具特征的课程之间的融合而不是整合。
我以为,研究两门课程的整合,是研究这两门课程对于实现某一方面的学习目标,而各自从课程角度所能作出的贡献,前提是两门课程在某些内容上存在交集但教学目标不同。比如,要使学生能够搭建简易机器人,信息技术课程的贡献是学生学会利用图形模块编程或修改程序,通用技术课程的贡献是学生学会机器人的机械结构的设计和制作。当然,课程整合还有其他的研究状态。
郑爱文:您曾经提出“笔试方式能够考好技术课”。在您的呼吁下,海南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课程以合卷、纸笔测试方式进入普通高中基础会考并以10%的比例折算计入考生的高考成绩。教学中如何把“笔试”与过程性评价有效结合起来?
段青: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自从2004年海南省加入高中新课程以来,技术课程是高二年级基础会考的必考科目,考试成绩的10%将加入到下一年的高考成绩之中。由于与高考挂钩,目前技术课程会考采用的是笔试考试方式。尽管我们在命题下了大功夫,力图使考试题体现“过程性”,也就是学生只有经历某一技术体验的经过,才能答出题。但是针对考试的应试现象仍然严重,不少学校在基础会考之前增加技术课的课时,教师反复讲题、学生反复练题,这种漠视课程自身特点盲目应考的行为,不仅颠覆了课程目标而且伤害了学生学习技术课程的信心,与课程价值观更是背道而驰。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是,增加学生实践操作项目,与笔试成绩加权形成会考总成绩。实施这一方案需要有一定量的财力和人力的投入,故需要有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
@素养 @博客 @阅读 @生活
郑爱文:您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或优秀的)技术学科教师,哪些素养是必需的?
段青:一般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三个方面的成熟和完善。“一个专业既是一种高度复杂和熟练的工作,又是一种根植于知识的专业行为”。教学若被视为一种专业,则首先需要教师具有专门的知识与能力,教师要“学习应该教的知识和如何教授这些知识”。美国卡内基促进教学基金会主席舒尔曼教授认为,“教师的身份、知识和能力是起决定作用的教学因素”,教师必须知道如何把他所掌握的知识转换为学生能理解的表征形式才能使教学取得成功。对于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教师而言,专业知识更是其得以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区别于另一个专业教师的本质特征。由于近年来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来源于师范院校对应的教育技术等专业,这一群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正在快速提高。当前通用技术教师专业知识的提高是重要课题,通用技术教师专业知识是指与课程相关的技术设计、技术文化、技术试验、技术产品制作等方面的原理性知识和技术操作技能,教学知识和课程知识。由于通用技术教师群体的专业背景和工作背景的多样化,对他们进行通用技术课程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尤为重要。令人欣慰的是,目前较多省市已经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这方面的工作。
郑爱文:博客对教师成长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段青:在当今多元化学习环境下,可以用来帮助教师学习和工作的途径和方式很多,博客无非是给教师多提供了一个学习成长的工具或平台,因为技术的原因,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教师使用这一工具可能更为便捷和熟悉。海南省信息技术学科、通用技术学科教研网站正是基于博客的交流平台。
博客的特性决定了教师能够方便地浏览教学资源、能与同行或专家交流、发表教学设计或教学反思、收藏经典教学资料。它既像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又如身边的聊天室、茶坊;它既像家中的精品柜,又如家门口的菜园地。利用博客能使教师养成教学反思和教学再设计的习惯,能够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增强教师的教研能力,提高教师专业能力,这些功能自不必说。我更看重的是,在当今各类媒介繁荣、信息量浩瀚的技术时代,教师安静地选择并借助博客平台,学一学知识技能,写一写教学点滴,查一查教学资料,评一评他人的课例,于浮躁中寻一隅静地,蛰伏其中,修炼其心,才是博客之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深一层次的意义。当然,在网络道德的框架内使用博客,是教师必须做到的,如做到陈述的真实性、表达的真诚性和言论的正当性。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在您人生成长经历中,觉得哪些书给了您很大启发?能否给大家推荐几本?
段青:米兰・昆德拉的一本薄薄的小书《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通过展开几个人物生命存在的方式,提出生命的轻与重的命题,文字翻译得虽有些生涩,却耐得住阅读。世上每个人都在按照各自的生活目标而努力,每个人的目标各不相同,却又都有着本质的一致,其中有一句话,“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求”,当人们无法选择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执著于一件工作的时候,怎样在重复中追求、发现和体会幸福?
施良方教授早在20年前写的一本《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清晰地将课程从六个方面作出界定: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并以时代的观点、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课程,“课程的本性是未来定向的”;课程编制原理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目标取向有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等。在我看来,这些观点均与近十年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
肖川先生的一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思想深刻、文采隽永,耐人寻味。采其中一段话与大家共勉:“在今天这样一个由效率和技术主宰的时代,古典的心情,心性的修养,精神的价值,人文的关怀,渐渐地变得陌生与遥远。学习也就在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主导下成为了外在的包装、利益的算计、轻巧的复制……有更多的学习,其作用是十分间接的、潜在的,这就需要我们以宁静、闲适的心绪来对待。尽管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往往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都具有益人心智、怡人情性、变化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这就是古人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物我的回响交流’过程。因为它能唤起我们对永恒和伟大的渴望,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那是可贵的创造力的源头,是人类文明发展不竭的动力。”
郑爱文:有人工作为了生活,有人工作本身就是生活,您认为年轻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工作和生活的关系呢?
段青:流水线上工人8小时以内是工作时间,8小时以外是休息时间。而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工作时间难有如此清晰的界定,为备课、查阅资料和收集素材,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8小时以外甚至是休息时间,教师的工作时间与生活时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交集。一个人只有以快乐心情工作时,他才不会抱怨、不会烦躁。当我们没法减少工作量、不能再提高工作效率时,那就先设法让自己快乐起来,以快乐的心情去面对工作吧。信息技术教师群体是一个年轻、充满朝气的群体,要相信一份付出总会获得一份收获。多年前到一个县里调研,曾经遇到一位乡镇中学年轻的信息技术教师,给人印象是阳光、利索,他的工作很多,初一、初二信息技术上课、网络教室设备维护、学校办公电脑和网络的维护、同事教学评比课件制作等全部由他一个人做,每天工作约十多个小时,学校没有人能帮他。下班后到幼儿园接孩子,回家与妻子共同照顾两位年迈的老人。忙碌是他每天工作和生活的真实写照,他说,平凡人做平凡事,拥有一份喜爱的工作、一群要好的同事和一个幸福的家庭足矣,他拥有了快乐。
编者感言:
段青老师是海南技术学科引导者之一。通过访谈,她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对信息技术教育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思路开阖有致,又不失严谨;她对自己观点的表述直接、凝练,毫不含混。
思维上具有确然性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但是,确然性并不意味着思维开放性的丧失。比如,她在回答整合问题的时候,最后说:“当然,课程整合还有其他的研究状态。”这种开放性的话语实际上是严谨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