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语文教育

大学语文教育

时间:2023-02-10 04:29: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语文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语文教育

第1篇

1.1明确大学语文教育的目标

随着时代多元化的发展,现代语文教学的任务也发生了改变,在完成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工作之外,还要加强文史知识的传授,以及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开设的语文课堂还是无法满足这些要求,不能综合的培养语文专业人才,高校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课时方面的安排非常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同时满足学生的培养和弘扬人文主义的教育精神的要求非常难以实现。所以,高校可以通过语文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机会,在新教育形式的要求下,重新定位高校语文教育的目标,从语文本身实现的教育意义出发,对大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及时的管理和监督,认真落实新课改的要求。语文教育是承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也是锻炼大学生在社会当中生存能力的重要教育方式,高校应该摒弃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重视提高语文教育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实现大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高校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学科,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尝试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结合多元化时展的特点,使教学的内容更能贴合时代进步的特征,转变教育的理念,加强培养高校的复合型人才。

1.2重新认识语文教育的对象

多元化文化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我国很多学者的思想,面对当前的高校教育,大学生普遍反映出抵制的心理,认为在这个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语文学科的学习没有实际的应用价值,不能与自己的利益产生直接关系,使得语文的教育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所以,高校在对语文教育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时展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结合大学生心理的变化,重新定位教育的对象,改善高校教育的方式。然而,在现实生活当中,很多大学生都想通过高校的教育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加自己在社会当中竞争的资本,为自己争取一个有发展的前程,这时,大学生的心态就会产生变化,高校要及时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积极的探索出可以提高语文教育的方法。

1.3重新设计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上派生出很多新鲜的事物,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高校安排的课时比较轻松,学习任务也比较少,使学生不断丰富了自己的日常生活。科技的发展,方便了人们之间的通信功能,学生之间也加强了沟通和了解,对于学习的态度比较松懈,所以,大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过程,就要重新设计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以适应大学生的学习观念。

1.4完善大学语文教学的管理体系

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显示出专业的师范性、高教性,通过语文教育使大学生可以熟练的掌握语文教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未来的从业过程中,增加语文专业教学的实用性。与此同时,要使学生充分了解到语文专业的发展前景和趋势,可以独立的分析语文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大学语文教学的管理体系要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实现体系的健全目标,以教学生学好语文为基本任务,学体系。通过教学体系的完善,使学生对语文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方法和技巧都可以扎实的掌握,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教育的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基本素质,同时高校应该加强语文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际的应用来使学生体会知识的重要性,并且也会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多元化教学背景的影响下,大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要迎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改革也要朝着科学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不断优化现有的教育课程,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体现,完善教育改革的体系。

二、高校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

在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数目非常多,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不能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得大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各不相同。学生个人的学习能力以及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都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在语文教育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设计的专业文案也不能很好的体现出语文教学的意义。针对这种情况,大学语文教育的教学改革就要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为目标,设定合理的课程,来加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对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采取专门的专业训练,加强其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其可以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学生之间也要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关系,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帮助成绩差的学生,在课下通过讨论的方式,使大家可以更充分的学习语文专业知识。

2.2高校忽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多元化时代的发展,人们追求利益的方法越来越多,在实际的生活中,语文专业教育的实用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使得高校渐渐忽视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都不高,使得我国高校语文专业的教育模式始终没有改善。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也保持消极的态度,对开设的教育课程没有足够的兴趣,学习的过程也不能很好的探索知识的重点和要点。所以,高校要加强对语文教育的重视,提供语文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不断探索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法,借鉴其他高校优秀的教学典范,结合自身教育的实际情况,加强高校的教学水平。2.3教材的选择不能很好的贴合实际随着大学语文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发现了很多我国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中,高校语文教育教材的选择上面,就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教材上体现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社会的发展不能很好的连接,使得学生在学习之后,不能应用到今后的从业工作当中,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语文教育的效果。所以,大学教材的选择应以实用性为基本,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要结合现在时展的特点去选择。

三、多元化背景给大学语文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带来的影响

3.1使大学语文教育专业意识到了教学的误区

多元化的发展背景,使大学语文教育专业发现了在教学过程中的误区,比如:应该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发展,锻炼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加大语文教育的实用性,使学生走入工作岗位之后,可以更好的利用语文专业知识,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这些教学的误区,都是导致高校语文教学水平低的重要原因,所以,大学语文教育专业要结合时代的发展,从学生基本的学习目标出发,探索最适合大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方法,使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

3.2加快了教学改革的步伐

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很多领域的进步,同时人们也更加重视高校教育,希望自己的子女通过大学的学习经历,为自己谋取一个好的前程,使得高校的大学生数量持续增加。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各界也更加关注高校的教育情况以及专业知识的实用性,这些因素的影响都加快了高校教学改革的步伐,使其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工作,改善了教学方法。事实验证了高校改革措施的实行非常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通过对教师教学理念的改革,对教师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及教材选择方面的一系列改善措施,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教育知识的效果,使语文知识可以更好的应用在学生从业的教育工作当中。

四、结语

第2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育管理;促进作用;教育学

如何培养学生情感和兴趣?应当从大学语文课程的特点着手,在提高教师教学效率的同时,不仅营造一种让人放松,快乐的教学氛围,还能培养了学生乐在其中,乐于学习的品质品格。

一、从教育学角度出发探究大学

语文教学管理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而大学语文教育管理完全符合这一基本目的,教育学家的基本学说各有异同,但是在教学管理方面教育学家们观点一致。正如夸美纽斯所说:“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其受到了合理并且适当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成长是最主要的内容,这种成长并非一般的成长而是能够展现出生命的存在的特殊成长,而教育便是以此作为内在要求,促进人的成长,推动人的事业。”但是对待事物要以辩证的方式去看待,不可否认的是,在教育的过程之中,时常会出现与夸美纽斯理论相反的教育,而我们所提倡的是前者而非后者。各个教育学者均认为大学语文教学管理是一种可以促进个体与他人和谐、精神内容和身体条件和谐,当下与未来和谐,自我认识和他人认识和谐的一种前卫的教学观念,而和谐正是倡导身心健康的根本,只有达到和谐状态,人才能健康发展,实现人身价值。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方向不明确

自从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它的研究对象,研究方式方法都不清晰,以致大部分学生不了解这门课程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怎样的影响。而且许多高职院校对于这门课并不重视,开设的时间随意,课时安排少,大多以选修的模式出现,并非必修内容。这些现象的存在,让语文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更别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了。所以在转变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偏见之余,亦需要转变学校领导对大学语文的思想观念,保证大学语文在大学课程之中有一席之地,这也是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育管理第一大难题。

(二)大学语文教材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针对性不足

目前,各个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鱼龙混杂,内容,特点各不一样,且编写无法推陈出新,思想过于陈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和老师对教学和学习的积极性,无法让真正的语文深入人心。所以,要提倡语文教材编写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因专业制宜,因层次制宜,才能体现其管理的时代性。

(三)大学语文考试模式的要求存在弊端

在应试教育的社会,高等院校评估学生学习的方式依旧局限在考试这一范畴。而试题以客观题居多,主观题居次,学生往往怀着侥幸心理,寄希望于考试时有机会作弊以获取正确答案,从而得到一个及格分。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一种即使不去上课也能及格的假象,无法从课堂上获取应有的语文水平,同时降低了学生分析解决矛盾的能力。

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育管理的发展探讨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育管理的发展探讨,归根结底为其管理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一)更新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

我国《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全日制高校设置语文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气人文性和基础性,适应时代的发展,为我国培养出一个又一个时代先驱,为我国发展画下一个宏伟的蓝图。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经济科技发展无限繁荣的信息社会,语文教育需要秉持一贯理念,优化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使教学不至枯燥乏味的同时给学生传递正能量,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提升其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健康向上的发展。

(二)合理有效安排教学内容

许多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与一般本科全日制大学一致,突出了“人文性”而忽略了其“工具性”,无独有偶,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是介于这两者之间,不可过分强调人文这一性质。所以,在编写高职院校语文教材时,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督促适合于高职院校语文的教材编写,不可一味模仿一般大学的语文教材,只有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材,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比如在《我有一个梦想》中感受演讲词磅礴的气势,领会文章妙用修辞的表达技巧。学习马丁•路德•金高尚的人生追求、无畏的斗争勇气,激发学生追求民主、自由的勇气。加强学生阅读、语言运用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所以教材更应该突出这些方面的内容,给学生灌输正确的待人处事方式,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经济的潮流,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结语

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大学语文教学管理必须好好把握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张弛有度的氛围下根据兴趣学习,不再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把学习变成兴趣,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大学语文教育管理要引领学生做到这一点,就要在特定的教学活动设定下,使学生感受到心灵被洗涤,乐意投入到学习中。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导游 语文教育 地域文化

[作者简介]刘中平(1972- ),男,江西信丰人,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经管分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旅游管理。(江西 南昌 33010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135-02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服务各种相关产业得到了全面的拓展和提升,由此带动了旅游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随着游客对旅游服务的多样化与立体化需求,社会对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导游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期望他们具有良好的旅游服务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对地方文化习俗了如指掌、如数家珍,还要求他们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学素养,能够用流畅动听的表达方式向来自各地的游客们推介本地的民俗风情、优美传说。基于这种需求,导游专业、大学语文教育和地域文化,在旅游与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自然而然产生了整合的需要,而这恰恰也是职业教育专业与文化课程改革发展创新的方向。研究职业院校大学语文如何借助地域文化的平台,在导游专业进行有效对接,更为深入地为导游从业人员的培养和地方旅游经济与文化经济的发展提供直接服务,并在服务过程中拓展课程自身的生命力,成了一个有实际意义的课题。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与目的

1.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全国职业院校中的财经、师范、艺术等文科类院校大多开设了大学语文类课程,有些院校在教学计划中将其列为文化基础课,有些则在此基础上延伸开设文学欣赏、语言表达训练、应用文写作之类相关课程;理工科类院校则大多只将其列为选修课程,满足学生提高文学欣赏水平和语言训练的需求。在实际的职业教育与专业教学中,由于大学语文类课程对学生的就业服务性不强,大多数教育管理者和学生们认为在大学开设这类课程实际意义不大,认为在学校有更多要学的东西需占用时间去安排,所以对其不太重视。

从目前来看,高等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式创新不足,没能做到与时俱进。一方面,从人文教育角度而言,大学语文未能根据青年学生生活在数字化时代的社会现实,与网络的普及化和冲击力结合起来,从新时代新观念的角度着眼诠释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从实用角度而言,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仍停留在传统的人文教育,没能与专业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专业性、地域性、时代性、实用性,缺乏现实吸引力。

2.大学语文教育的目的。语文教育专家于漪将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将语文教育的目的定位为教文育人。笔者认为,这个定位准确地把握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尤其适应于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各相关专业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语文课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文化课,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启发思维、开阔视野、提高思想道德与文化科学素质,适应今后就职岗位的需要,对于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和优良传统,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教学目标的制订必须与学生未来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紧密相连,为学生的职业能力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高等职业教育的语文课程需要更注重其工具性而非人文性。

另外,就工具性的角度而言,高等职业教育的语文课程在注重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同时,要更注重与专业的结合,强调其针对性与应用性。发挥语文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方面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并拓展与学生专业特点与就业相关的综合素质与职业素质。

二、导游与大学语文的密切联系

1.导游传播的知识其实就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地方特色的表征,是在特定地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这些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无论是近现展起来的新兴城市,还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之所以能够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兴起,就是因为人们在其中从事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亦因此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现代旅游者旅游的目的,除了消遣之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旅游增长文化知识,扩大阅历,获取教益。旅游者到某一地旅游,了解的正是当地的地域文化即游览区域所在地的历史人物、自然风貌、人情风俗、民间传说、谚语俗语等各种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导游讲解宣传的基本素材正是这些东西,传播的内容其实就是地域文化,导游词就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就旅游地而言,引导游客了解当地、欣赏当地文化,是旅游地向游客展现的旅游价值所在。地域文化以其本土性特色为当地吸引游客,为当地发展旅游业服务,这正是其存在的理由,也是其保持自身生命力之所在。

2.地域文化通过大学语文来传播事半功倍。游客到各地旅游了解的正是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作为旅游地政府、居民、从业人员和当地企业,向外来游客推介本地本土文化、民俗风情、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不仅可以弘扬地域文化,还可以获取经济效益,将无形的文化财富转化为现实的物质财富。

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文化综合性,把它作为媒介来传播地域文化事半功倍。通过语文这个媒介平台来宣传弘扬地域文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发展家乡的责任感,还可以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本土地域文化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有助于进一步扩大本土地域文化的研究探索与深入发掘。通过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本土化,可以使乡土文化资源与语文教学实现有效整合,实现地域文化的有效传播。此外,地域文化的本土性和广泛性特征,决定了全国各地都蕴藏着各种乡土文化资源,而这正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素材之一。大学语文课程可以借助地域文化补充和丰富语文教学资源,突破自身的发展困境,拓展生命力,尽最大的可能发挥它的潜在作用。

三、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育改革途径

就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应发挥的作用而言,就是要通过拓展专业语文的空间与生命力来传播地域文化,提升导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而其自身则要善于借助地域文化的平台,实现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的专业化与本土化。具体而言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借助语文的力量增强导游的表现力。为了适应游客了解当地风俗民情和地方推介地域文化的需要,优秀的导游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社会知识,要涉猎广泛,知识全面,对语言文学、历史地理、社会心理、生活保健、交通旅行、政治经济乃至国际形势都要有所知晓;要对所导景点涉及的自然人文知识多作积累和体验,增长本地域的文化知识。

导游服务集语言、表演和综合艺术于一身,但其表现主要通过导游的讲解展示出来,实质上是一种语言艺术。这就要求优秀的导游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显然,在现代旅游中,四平八稳的介绍式导游讲解已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只有那些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与语言文字功底的导游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如果在讲解中善于借助文学的形象性赋予原本平凡的景物以不寻常的意义,善于借助语言的生动性增强讲解的趣味性,做到语言流畅,绘声绘色地对地方上的名胜古迹进行充分的艺术展现,自然能够满足游客多元化、个性化、深度化的旅游需求,增强地方自然与历史人文景观对游客的吸引力。

2.利用当地文化素材创作出有地方元素的导游词。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育专业化改革的方向就是以导游词作为教学内容,以提高导游语言水平为目的。

高质量的导游语言是导游词和导游口头创作的高度统一。导游讲解服务的目的决定了在内容上的选择应该是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相对正统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但抱着放松休闲目的而来的游客又不希望旅游过程太过正经,总希望导游在作讲解时不是简单地对当地名胜古迹的历史、规模、景观素材做堆砌,而是能突破平庸与常规,满足他们那种“猎奇”的心理诉求。

导游词作为导游人员在旅游景区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解说词,是导游与游客交流思想和传播地域文化知识信息的工具。它既可引导游客观光游览,又是旅游景点的传播载体,在整个游览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游词与地域文化息息相关。地域文化是导游词的重要来源和素材宝库。地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物生活、情感、秉性、爱好、逸闻趣事和民间风俗等,导游员应该善于借用野史资料和神话传说来丰富导游词的内容,塑造生动而跃然纸上的人物形象,做到正史与野史结合,提升导游词的趣味性、可传播性和可接受性。

在旅游实践中,导游是一门人际交往艺术。导游词不是各种资料的文字堆砌,而是历史、自然、人文社会知识的融合和再创作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具体景区和景点的讲解没有固定不变的权威版本,既有的导游词是素材和基础,可起辅助参考作用,但导游员必须根据所带团的具体情况对导游词进行调整和进行二次创作,并内化为自我的导游词。

3.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育本土化的途径是整合地域文化资源为素材库。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育要实现本土化,就要通过语文教学与导游专业的深度有机结合,将地域文化资源整合为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育内容,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导游专业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

要把导游专业学生知识面的提高建立在导游词形成的地域文化背景、语文课外阅读资源的充分拓展上,丰富旅游专业的课外阅读资料。通过在旅游地人文历史遗迹中的史实、人物和“野史”中的各种神话传说、民间传录、杂记等故事趣闻中,选取既富文学性,又富趣味性的篇章,编写出适合旅游专业学生、从业人员及对当地文化、旅游感兴趣的爱好者的课外阅读资料,不仅可以达到传播地域文化的目的,更可拓展语文的发展新空间,丰富导游词的创作素材。对旅游专业学生而言,可增加课程乐趣,丰富他们的知识积累,拓宽专业知识面与视野,在课内外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立足课本、走出课堂、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打开一扇扇乡土文学的窗口、历史文明传承的窗口、地域文化的窗口,使学生在阅读中丰富对家乡的认识,为其专业知识的积累和语言文字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等职业院校应组织从事语文课程教学的教师形成研究团队,大力开展相关研究,探索如何改革语文课程教学,在为专业课程服务中找到突破大学语文课程发展困境的方向,并以点带面,将研究成功的经验推广到各类专业,在弘扬国学、弘扬传统和为提升专业能力奠定基础的过程中找到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这也是目前高职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过程中对语文课程教师的建设要求与方向。

[参考文献]

[1]金白梧.基于地域文化的高职语文对接导游专业之实践研究――以学校教学实例为证[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3(6).

[2]符秀敏.导游讲解携技巧上路――析使导游语言产生无穷魅力的技巧[J].语文学刊,2013(1).

[3]李越.人文类景区导游词解说庸俗化问题研究――以旅游专业学生实习为例[J].中国市场,2013(28).

第4篇

(一)工具性

大学语文不仅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工具,也是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对其他学科具有支撑作用,同时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是人们进行交流思想的主要工具,另外,大学语文还能有效地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进行创造性地开发,这对于帮助学生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以及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二)引导性

大学语文课程是通过感官的、形象的、直觉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它更注重对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影响和感化,因此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能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下按照语文课程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指导。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大学生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发展,在新的市场形势下,我国学校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原来的知识型人才开始转向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这就迫使我国大学生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必须要做出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提出新课程改革标准,对传统的应试教育进行改革,而逐渐开始重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始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思想性、政治性、主体性和渗透性的特点,其中思想性主要体现在其思想转化和交流活动中;政治性主要体现在其教育的目标上,它是以一定的阶级关系为依托的,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是实现政治任务的重要手段;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其具有民主的特点,能够使客体产生主体性,并进行自我教育;渗透性则主要体现在它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以及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

三、大学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具有共通性

大学语文的教育目标是通过引导、启发和感染等形式对学生思想、情感和精神方面进行塑造和培养,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语文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此我们提出,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是一种能够有效推动语文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以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化和语文教育的多元化的重要研究和发展途径。大学语文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开拓者和实施者,在教学活动安排中应该对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巧妙地融入大学语文教学进行深入研究,找准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对语文教学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进行确定和处理。另外,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积极地创新和改革,制定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语文教学目标,从而使大学语文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四、将大学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的策略分析

(一)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

语文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包含了我国珍贵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源,其中有很多关于我国历史、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的内容,通过对语文中历史、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的学习,传递爱国因子,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历史责任感和自豪感,这对于促进我国的发展,塑造学生理想人格,提高人文素养,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另外,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这些知识进行延伸,宣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挖掘并传递其中的爱国因子,在重视智慧传承的同时重视道德的教育,强调学生向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方向发展,这对于帮助学生塑造理想人格,提高人文素养,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语文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存在的载体,它是动态的观念之流,在发展中形成了一个历时性、集合性和相对稳定性为一体的动态平衡系统,它包含了许多珍贵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等,这些都是人民性和民主性的优秀传承,对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从历史轨迹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灭亡往往是从民族文化颓废和民族精神萎靡开始的,由此可见,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发扬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以建立精神家园、确立民族身份、树立文化信仰对于确保我国文化的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将大学语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引导和塑造,这对于奠定我国民族精神的根基来说意义重大。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合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为中心,充分发扬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语文是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综合体现,它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应用价值。在语文的教学中主要是倡导以德感化、以情动之的教育方法,提倡推人及己、修己安人的教育方式,这能够改变传统思政教育中主客体逆反的关系,在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尊重主体功能的发挥。要想发挥语文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丰富语文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途径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语文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厚德载物,贵和持中”的中和教育来帮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的精髓进行理解,进而树立和谐发展的观念;也可以通过汲取“天人合一”的人文追求,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另外,还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学习做人处事原则,并形成尊师重道,尊老爱幼等优良品格,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义利”教育,使学生形成宽容的心胸,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四、结语

第5篇

一、关于大学语文学科归属

要想更好地推进大学语文的向前发展,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大学语文的归属性问题,大学语文应该从目前的教育学科转变为文学的学科,其专业性质也应该从以往的课程与教学论转变到中国汉语言文学大学教育专业。

要想构建一个成熟的专业首先要对该专业进行最为准确的命名,通过查阅目前的国家学科目录发现,目前大学语文属于课程与教学论的范畴,其与大学化学、数学、体育和物理学科一样都是属于同一个二级学科。这种命名以及归属的方式无疑是一个比较奇特的学科归属逻辑,而且即便是在高校的内部对于这种归属和命名方式的了解也不多。由于大学语文本身并不包含过多的政治因素,因此我们可以进行更进一步的学理的探讨。

从实际来看,即便是中文学科的内部,对于大学语文本身的学科归属问题也缺乏足够的关注,更不用说引发质疑了。由于大学语文学科本身是教育学门类下的一个学科,而且又是国家规定的必修学科,因此有人认为大学语文已经成为一种不需要去进行证伪的学术前提,对于其进行重新的探讨也就没有任何的意义。无独有偶,目前我国大学教学体系中的诸多课程都已经有此迹象,这使得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发展的困境当中,而这个困境产生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学科外部的思想环境,更是因为高校教育部门和工作者对于学术的梳理不够清楚甚至不去梳理而导致。长期以来,我们对那些相对固定甚至成为尝试的学术内容缺乏进行反思的能力,这就导致我们无法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和突破。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对以往的思路进行一些转变,对那些我们原本认为习以为常的学术前提进行思考和探讨,我们就会发现这当中有许多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在进行研究的过程当中对于一些本身值得去验证的学术前提进行了忽略,而且我们在这些学术前提的真伪确定之前进行了相关的并不知道对错的学术研究,这使得我们得出的结论往往也存在诸多的问题。

要想对大学语文学科进行突破我们首先应该从反思开始,不管是反思常识还是反思前提。在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之下,很多的学术前提在本质是思想上的前提。而这种前提的本身是先验而且预设的,对其进行证伪无任何的意义。

大学语文学科的归属以及专业的命名,目前来看似乎已经是常识和前提。但是如果我们从教学实践以及学术的逻辑方面来进行分析,我们则会发现对大学语文的命名与其实际的教学内容并不相符,因此大学语文应该更多的被归类为我国汉语言文学下属的一门中文的学科。

二、大学语文的学科特质

我们拿大学语文与其他的专业性的语文教育来进行比较,发现大学语文目前仍处于一种学科边缘化的状态之下。目前大学语文已经具备了作为一个学科所具有的一些一般的条件,但是如果大学语文想要发展成为一个自主而且完整的学科,必须要建立学科本身的特殊性以及独立性。

与一般的中文专业教育进行对比之后我们发现,大学语文与其相比的确存在知识的结构以及教学过程的综合性、实践性、普及性上的差别。

(一)学科知识结构的普及性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当中,最大的误区就是我们对于学科的价值评价以及研究的过程不是从教育最为本质的学生和教学来进行出发,而是以教师以及科研作为主要的研究出发点,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培养以及提高无疑是非常的不利的。目前在我国的人文教学当中,我们真正缺乏的恰恰是对于人本身的教育。

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面,我们要更加地注意对于教学对象的不同来进行区分,然后要充分地注重学生知识结构上面存在的不同特征,大学语文课程本身面对的就是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因此我们在进行教育时最为注重的就应该是常识性的教育。作为一门一般的人文学科,我们教育过程当中应该注重三个基本的原则,即:核心知识的个性化、基础知识的标准化以及背景知识的多元化。

(二)做好学科设置的独立性与综合性

二十世纪末期,曾经掀起了一阵通识教育或者说是素质教育的热潮,各个相关高校纷纷地开始进行机构以及课程的设置,一时间成为最热点的话题。但是,由于其根源上存在一定的缺陷,或者说劣根性,我们很难避免对于功利性和其制度痼疾的追逐,因此这段热潮也很快地就散去。在此热潮退去之后我们首先需要对于这阵所谓的热潮来进行反思,这当中有两点最值得我们来进行关注:首先是,教育采用运动的方式绝对不能实现其功能性;然后,素质教育并不能进行拼盘化。

由于这场所谓的素质教育运动热潮,本身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受到这些功利性的驱使,也就是说其本身就是为了满足就业的需要。因此,在其推动的过程当中自然也少不了一些所谓的功利性的设计,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学科之间常识性的补课。其中还为理工科的学生开设了众多的属于人文科学范畴的课程,从而把本身是培养现代人的完整教育方式,转变成了进行调料和拼盘的配置过程。在这次的热潮之中,大学语文被选做了首选的工具。但是,由于其对大学语文的功能性进行了碎片化,因此这也就成为了一种单纯的具有功利性的知识分解,势必会给大学语文的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教学活动的实践性

大学语文课程与其他的中文专业的课程教学存在一些不同的地方,首先大学语文本身更加注重的是实践性的活动。也就是说大学语文在学生对于知识进行把握的基础之上应该更加地注重对于学生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个大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我们除了对于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来进行培养之外,还应该加强对于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尤其是作为一种基础理论上的研究和教学,专业的中文教育普遍的存在被过分的理论化、学院化以及学术化的趋向,我们应该更加地注重对于思想和知识拓展性的提高。目前很多的人在日常的交流当中都会采用一些让人不易懂的学术性语言,以此来向人们展示其自身的专业水准和学术水平。这无疑是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学理性,这与我们进行学术研究的本性也是背道而驰的。我们要就大学语文的教学应该更加地注重对于时间性的要求而且要明显地加强对于语文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

由以上可知,我们对于大学语文学科性的确立,不应该局限在教学内容的扩大上面,更应该积极地扩大教师的知识结构,因此我们说要想做好一个大学的语文教师是很难的。

三、大学语文课程体系与功能性上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功能性定位

大学语文教育不能重蹈政治思想理论课的覆辙,应该对其功能和地位进行适当定位,弥补当下教育的缺失。而且,有时候把一件事理解得纯粹一些可能更容易把事情做好。大学语文的功能必须恪尽职守,保持特性。大学语文就是大学语文,不用之用才是其本色,不应该承担过多的分外的工作。如果将其视为同其他思想理论课,反而淡化了其特殊性。应该突出其传承文化、提升品位、提高能力的作用。要从强化文学作品的社会思想评价和作家的政治立场评价,转向审美评价和文学史价值评价上来。

(二)大学语文的课程体系的设置

第6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大学语文 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大学语文课程的特点

大学语文是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延续,是语文内容的进一步深化、思想的进一步加深,是大学公共课程设置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作为人文素养培养场所的客观反映。“大学语文”的核心作用在于通过文学、哲学、宗教等的研究,从中阐释与领悟人文思想的闪光点。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体系科学,既不是上述三者的简单介绍,也不仅仅局限于语言自身功能的“完美展示”,而是从“人”的本质角度来体会“人是什么”,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目的就是对这些问题做一次系统性的阐述,“大学语文”的功能就在于“人文性、职业性、母语性”。

2发展阶段分析

2.1大学语文的“重启”阶段

1978年,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和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的苏步青首先提出要重开大学语文课程。此后,南京大学在全国率先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了大学语文。在这些著名教育家的倡导和率先垂范下,国内大部分高校陆续开启了大学语文课程,出版界也出现了相应的大学语文教材。上个世纪80年代初,大学语文更是成为国内高等教育中的公共基础课程。

与大学语文课程重启相对应的是相关研究也空前繁荣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事件就是1980年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倡议成立的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在研究会的带动下,上百所高校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被组织起来,参与活动,进行相关研究,发表了近千篇论文,出版了近百种与大学语文相关的教材、辅导书。全国语文研究会对促进我国的大学语文研究、设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86年,在第三届研究会年会上,吕淑湘、臧克家等文学大家对于大学语文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并一致认为应明确大学语文在高校教育中的位置、功能,倡议将其设置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自此,大学语文的教学与研究才得以真正开始。

2.2大学语文的“高涨”阶段

大学语文课程自重启后,在相关学者以及机构的大力推动下,出现了一段短暂的“”期。这个时期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的80年代末。在全国语文研究会的强力推动下,著名文科类院校的示范下,大学语文的地位空前提高,大有遵循课程自身的发展规律以“摆脱附属、自成体系”之势。与此同时,一些以理工类课程专长的院校也开设了以大学语文为核心的社科类课程,甚至于在全国自学考试中将大学语文设置为必考科目。在国家相关部门颁布的《高等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考试大纲》、《大学语文课程统一考试命题试行大纲》中也将大学语文例为考试科目。

上个世纪90年代末,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国家对部分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提出了“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共同提高”的人才观,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而逐步放弃了“专业对口”、“定单式”培养的模式。这种大环境给大学语文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教育理念的及时更新让语文教学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意味着技能与人文培养并重,并开始关注学生的“以生为本”个体发展。

2.3大学语文的“瓶颈”阶段

近年来,在高职院校中的大学语文教学遇到了“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管理模式落后;二是市场经济发展与社会就业压力的“双面夹击”;三是社会风气、道德日渐滑坡。

教育管理模式落后主要指的教育方法、管理理念无法突破固有的束缚,“已有的改革”只是做表面的局部改良而已。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起点低,尤其是相对成熟的经验严重不足,教育理念的更新基本上都是借鉴国外的,语文教学理论更是从零开始,从头做起。

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民众观念日新月益,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了解世界、与他人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这种社会现状,一方面使得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传统的一、二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小,而新兴的第三产业逐渐担负起拉动经济的重担。由此派生出许多职业,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另一方面高校扩招,大量毕业生流入社会,而提供的岗位虽然较之前多,但毕竟绝对数有限,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学生,始终坚信“狭路相逢有技者胜”,因此在现实中仍然注重技术能力的培养,而缺乏人文理念的熏陶。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三个倡导’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研究”( GJXH2013-61)。

第7篇

语文教材中的各类文学作品中都蕴含、积淀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与人文精神。”为此,语文教师应利用好本学科的优势,无论课堂、课后,都应挖掘教材内容中的人文性,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相关研究表明,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磨刀不误砍柴工。当大学生就有一定的人文修养后,在学风、考风、行为规范等方面就会按照教师的指导与要求,无论是出勤、课堂纪律、日常作业,还是期末考试、毕业论文等,都会认真地完成,从此层面上讲,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就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措施

(一)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人文课程比重

从课程建设的视域来看,教材是连接学生、课程与教师的关键纽带,也是确保教学顺利完成的重要载体。当前语文在大学课程安排中属于必修课,可见其重要的学科地位。语文课的课堂教学实际就是一个文化传递的重要平台,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主渠道。为此建议,一方面可在语文教材内容的编纂方面,多增加一些人文性的优秀美文;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师灵活选用,从(高教版、北京大学版、华东师大版、四川大学版)等较有影响力的教材中,精心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契合大学语文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定位的、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精神境界和人格的优秀篇章,从而在知识、人格、气质、修养、能力等方面不断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

(二)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文精品课程还必须具有高素质的老师为前提。优秀的大学语文教师队伍是“大学语文”课程目标指向性得以实现的关键性物质基础、是当前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之源。问题是人文修养高教师从哪里来?为落实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必须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一是创新用人机制,例如如返聘经验丰富、传统文化底子深厚的老教师,聘任刚毕业的人文知识储备比较系统、全面的本学科博士,聘请在汉语言文学教育方面,颇有社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定期到本校讲学;二是开展校际之间展开合作,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加强教科研、相互交流经验、探讨人文教学方法、学习对方成功经验然后在本校加以推广。三是本校语文教师加强校本奔教研,打造出“以老带新”、“老中青三结合”的师资队伍。围绕“大学语文的认为素质教育工作”、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人文素质教学水平。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调查显示,部分语文教师在日常语文课堂进行中,依然在延续“一言堂”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这种方法和模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课题学习的积极性,使本来充满人文性化的语文学科,在人文思想渗透、人文精神传承方面,却因传统的说教方法而变得索然无味,同时课堂教学效果也教可想而知,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极为不利。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应该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首先,要推行素质教育,实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教与学双边互动。其次,是搞好课堂设计,围语文中蕴含的人文性,设计好让学生思考的问题,设法调动积极性、启发式大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将文本中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等领会、彻悟,然在在生活实践中提炼出一种人文方法,指导指导自己踏入社会后,继续成为自身所具有的人文素质。[5]

(四)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对成功的渴望是每个人的自然情感之一。语文学科不仅基础性强、而且知识体系内涵庞大、内容卷帙浩繁。为此,教师要设法多给大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日常注意启发、善于引导、使每个大学生都在不同的基础上取得新的成绩。尤其是对语文基础不好的个别学生,例如在其写作、口头表述中哪怕一段、甚至一个精美的词句,都要进行褒奖与鼓励。既体现出了语文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的人文性,同时又使这部分大学生体会到了,他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成功的愉悦。久而久之、在这种融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就营造出了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这种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大学生就会“亲师信道”然后学其理,进而更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师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渗透与教育活动的高效开展。[6]

(五)创建人文化的考评方案

第8篇

(一)人文与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的近义词是人为,是相对于天文或者自然而言的。从词源角度出发,《易经》是最早出现人文的著作,“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伊川易传》第二卷对人文进行了注解:“人文,人理之伦序。”可见,《伊川易传》从静态角度对“人文”一词进行注解,即人伦、文明、精神教化。也有一些著作是从动态的角度对人文进行注解的,以《辞海》为例,《辞海》将人文解释为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的总称。从动态的角度来看,人文是一个包容性十分广泛的概念,“人文”一词所指的文化现象“包括了先进的和落后的,科学的和愚昧的,优秀的和次劣的,健康的和病态的”。[2]当然,本文中的人文需要被界定为一种积极的文化现象,而非消极的价值观念。有鉴于此,可以将人文素质界定为“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3]人文素质培养的主要方式是人文教育教学,而人文教育教学的基础则是人文学科的教育教学。因此,以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为代表的人文学科教育教学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对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在公安院校中,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内容上,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可以培养公安院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珍惜生命的情感以及积极进取的情操。在方式上,大学生会受到大学语文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培养积极健康的世界观。具体来说,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对人文素质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可以培养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公安院校侧重于自然科学的教育教学,而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通常是确定的或者收敛的,相较于此,人文科学的思维方式通常是多元的或者发散的。据此,可以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实现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叉和碰撞,使学生形成全方位的知识结构,这对培养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可以提升公安院校大学生的文学修养,有助于培养其丰富的情感。大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往往凝聚了古人丰富的情感,揭示了人们之间的情感真谛,彰显了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坚强意志。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公安院校的大学生可以逐渐提升自己健康的情感和意志,使其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积极进取,并注重对当事人的人文关怀。

二、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

尽管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对人文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公安院校对人文素质的培养状况不容乐观。对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同公安院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而良莠不齐。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公安院校业务素质培养与人文素质培养失衡

当前的新形势对公安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安机关必须走科技强警、人才强警、创新发展之路。”[4]因为公安院校是培养公安人才的重要场所,所以公安院校的教学任务主要集中于警务技能训练和公安专业知识的教育两个方面。在此背景下,以掌握公安技能为目的的业务素质培养成为公安院校人才培养和教育的最主要内容。人文素质的培养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通过全面的人格塑造来实现培养目的,因而许多公安院校受到人文素质培养无用论的不良教育理念的影响,公安院校对大学生的培养往往侧重于对其业务素质的培养,而忽视了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在这种知识化倾向的影响下,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在实践教学中,学校对与培养学生业务素质相关的课程投入了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而在大学语文教学方面则甚少关注。尽管大学语文在公安院校中作为一门必修课,但是从考核的方式来看,其考核的严格程度却低于其他选修课。因此,公安院校业务素质培养与人文素质培养失衡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在此循环中,教学资源会越来越向与业务素质培养相关的课程倾斜,最终导致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地位越来越边缘化。

(二)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存在不利于人文素质培养的因素

在公安院校中,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存在诸多不利于人文素质培养的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内部问题。首先,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有些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没有按照公共必修课的标准进行教育教学,而被视为选修课,进而遭受到压缩课时的待遇。有些公安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遭到质疑,其在公安院校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能力方面至今仍受质疑。其次,现有的教学方法单调,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公安院校的主流教学模式是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讲解,以此来实现学生对范本技巧的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但是,这种主流的教学模式与中学语文教学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显然不能满足公安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需求。

(三)公安院校学生对人文素质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

在公安院校中,许多学生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如何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方面,对人文素质的提升缺乏兴趣甚至抵触,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公安院校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缺乏主动性。这些情况恰恰反映了公安院校学生对人文素质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因而成为公安院校语文教育教学的外部问题。此外,就语言学习来看,基于英语四级、六级考试的压力,公安院校的学生对英语的热情和投入远远超过了语文。大学语文不是考研的科目,加之大学语文的考核相对宽松,对于公安院校的学生而言,大学语文丧失了学习的“实用性”,因而公安院校许多学生将大学语文课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

三、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几点思考

针对前述的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主要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完善。

(一)注重公安院校业务素质培养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协调

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公安人才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还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公安人才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不仅能预防腐败,改善警民关系,而且能促进警察队伍内部的和谐,最终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因此,在培养公安人才的教育教学阶段,与业务素质的培养相比,人文素质的培养同样重要。大学语文对公安院校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巨大的作用,大学语文通过汉语这一媒介,向学生传达情感,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素质,最终形化的价值观念。因此,需要在公安院校中注重业务素质培养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协调,事实上,应在人文素质培养方面树立大语文的培养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使大学语文教育从过去封闭、单一的课堂教学阶段走向开放、多元的课内外教学相结合的大语文教育阶段”,[5]最终实现公安院校业务素质培养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平衡。

(二)去掉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存在的不利于人文素质培养的因素,提升公安院校学生学学语文的主动性

第9篇

在我国语文教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一方面是由语文课程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我国语文教学历来强调以文载道,因此“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和原则,再者,语文教学对我国大学生也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通过高校语文教学培育学生道德素养是必然的;另一方面,当前我国高校语文教学的形式主义,导致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于日益弱化的境地。大学语文教育强调语言应用能力、语言使用技能培育,忽视培养大学生在人文素质和道德品质方面的“软文化”。实际上,在语文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如果在语文教育教学的内容上,深刻挖掘思想政治教育成分,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这对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高校语文教学工作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和作用。

本文在研究中将语文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根据大学语文教育的特点,深入剖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我国语文教学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两者相结合的策略,本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语文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具有十分独特的人文性特征,大学语文在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文化特质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十分明显。从哲学上看,大学语文是一种存在形式,即技能型传递的语言文字形式。大学语文又是一种意识存在,它不仅包含了人物的思想、情感等意识形态,还凝聚了古今中外的历史传统文化因素,这些传统历史文化,多是民族的精髓,对培育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大学语文教学题材中所凝聚的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对提升和丰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爱国情怀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

高校语文教学培育了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大学语文在丰富学生的情感等方面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语文通过直观的方式、感观的形式对事物进行描述,将故事中的情感和意境传递给学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而学生在这种感染力下,注重以传统优良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我行为。

更为重要的是大学语文有较强的实践应用性,也正是基于这一特点,高校语文教学侧重“实践”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写、听等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因此,我国高校语文教学的优点是潜在的,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相结合是本身特点所决定的,两者的结合起到十分重要的相互促进作用,语文教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提高我国大学语文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高校语文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定位不清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不够

经过对我国高校语文教学的调查发现,语文教学定位不准确是当前我国大学语文教学最为主要的问题之一,尽管教育部十分强调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功能性。但是根据笔者的调查,在高校语文教学实践中,学校领导和教师都难以对大学语文进行准确的定位。

语文教育教学定位的偏差对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有很大的限制性。大学语文定位的不准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很多学校的高校语文教学处于边缘化状态。目前我国有67%的大学将语文课程列为公共基础课程上,但是高校语文教学边缘化的状态依然没有改变,70%以上的学生不愿意将大学语文与专业课进行并列设置,并且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课程冲突,大学语文的放弃率往往最高,为92%。学校的管理层不重视大学语文教育也是语文定位不清晰的重要原因。学校管理层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忽视,造成我国大学语文的教育价值出现了偏向性错误。

(二)大学语文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脱节

我国高校语文教学的内容实际上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尤其是在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是根据笔者调查,目前,我国55%的学校存在语文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隔离的现象,这些学校在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教师主要以理论、社会主义理论等知识为基础,来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提高自我感悟能力和认知能力。这种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不能发挥高校语文教学对学生思想道德培育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实际上大学语文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密切相关的,认为两者之间没有必要联系的观点是错误的。大学语文教育也强调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育,在对优秀题材和故事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培育学生良好的品德。大学语文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脱节是影响我国高校语文教学难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一大阻碍。

(三)教学方法的单一性,难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当前我国高校语文教学多采用了传统的教育方法――“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育方法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惰性,对培育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也不具有优势。即使对某些凝聚优秀传统思想的素材进行讲述,学生也仅仅是被动听,然后逐步淡忘,因此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十分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三、大学语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策略

(一)准确定位,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对高校语文教学进行准确定位,在高校语文教学中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度社会责任感为同一目标,实现高校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并共同发展。对大学语文教育进行准确定位,在促进大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同时,还强调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

因此,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必须正确把握对语文教育的定位,提升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作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加强学校管理层对大学语文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将两者紧密结合,从而明确大学语文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和内容,发挥高校语文教学本质属性的作用。

(二)挖掘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发展

第一,挖掘文学作品的思想教育功能。文学作品是对客观世界表象的认识,也是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学习,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现实生活典型的描绘,深化大学生对人类现实生活状态的认识及反思,教育大学生尊重社会客观现实,少走弯路,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第二,挖掘文学作品中的励志教育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理想和目标,优秀文学作品的励志功能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励志情感,增强大学生对文学作品思想和观点的认同感。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主人翁的励志精神的歌颂,可以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培育大学生对理想和目标的执着追求精神。

第三,挖掘文学作品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当前学校教育和教学的重要问题,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利于舒缓学生紧张的心理压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会经常出现对压力、不幸、灾难、挫折等负面因素的理性思考,作品中渗透出的积极乐观心态,有利于增强对读者的心理暗示,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和健全的人格。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正确思想价值观的形成

新课改背景下,对高校语文教学方法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高校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的教学方法也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模式,例如在高校语文教学中首先要以课堂为主,选取优秀的语文读物。一般情况下,入选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大多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弘扬爱国主义和积极向上的思想为主题。例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讲述了年轻一代学生求学时的各种艰辛,以此来鼓励大学生等新一代的年轻人要珍惜眼前美好的读书环境。在该文中作者还采用了与太学生对比的方法,以此来说明通过主观努力就有可能取得日后的成功,整篇文章用词简单,但是文中所折射出来的深刻道理却是十分令人鼓舞的。而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也曾多次借用诗词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怀,生活在唐代鼎盛时期的李白,其诗词大多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国家的热爱,这对培育当前我国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具有积极作用。

第10篇

摘 要:文章从加强大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意义出发,基于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现状,提出了基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大学生综合素养培

>> 基于大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大学语文改革模式初探 基于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大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策略 基于职业综合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的“双轨式”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研究 《大学语文》 基于人文素养提升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究 基于应用型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索 基于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大学语文教学策略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与改革探讨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大学语文教学初探 基于幼师人才培养的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研究 基于创业型大学《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基于大语文教育观的大学语文教学 基于语文能力提升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 基于人文精神关怀的理念论大学语文教育变革 基于建构主义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究 基于人文性的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与建设 基于学科融合的大学语文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析 基于建构知识主义理论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基于语言,旨在补偿:论黎锦熙的大学语文观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刘国栋.浅析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学习月刊, 2014,(22).

[3]蒋雪艳,付成波.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语文教 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7,(3).

[4]滕驰,董义连.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 育的改革与实践[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8,(11).

[5]新华网:大学语文被指“五宗罪”教学质量不均内容陈旧 [EB/OL].[2016-05-30]..

[6]搜狐视频:天堂午餐[EB/OL].[2016-05-30].http:// /us/75375390/53401616.shtml.

第11篇

一、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1.重知识性。当前,我国的大学教育还存在较为明显的应试教育特点,学生的语文课也仅仅是日常的文字与语言训练,学习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直接造成语文教育在人文关怀上的缺失。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枯燥,教师单一讲求知识的填鸭式教学,语文最为根本的人文性、趣味性以及创造性特点都被单一的知识性教学所掩盖,知识性的应试教育隔断了语文教育与人文之间的联系。

2.缺乏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教书与育人本应该是一体的,语文这一学科尤其具有育人功能,而语文教育育人功能的发挥应该是建立在充分的人文关怀上。大学语文教育在育人功能上的缺失正是人文关怀与教育相脱离的重要表现,部分教师仅以完成语文知识的传授为教学目标,往往缺乏对学生人格的培养。然而学生健康的人格是实现社会进步前提,也是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使命。

二、大学语文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也在不断地进步。当前,社会更多的是强调个体在整体团队中的协调性,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良好的人格与生活价值,以适应社会,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大学作为社会人才的培养基地,应该充分发挥这种育人功能,大学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人格、价值观等方面起着主导地位,因此,应该充分强化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完善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语文老师通过教书实现育人的重要途径就是强化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从人的需求层次来看,人们较高的情感需求是学习、劳动的发展需要;而实现自我价值则是人的最高层次的情感需求,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关怀并了解学生的需求,通过有效的教学途径,为学生实现自我需求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学生自我需求的满足,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通过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学生最真实的诚挚之心与善良之心才能得到良好的维护,学生的品格也会不断的优化,这将进一步有利于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三、大学语文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培养对策

1.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知欲。大学语文教育还应该注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收获,可以通过情境设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比如教师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解决。这种方式下,问题的设置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问题的思考;问题的设置形式应该多样化,常用的提问方式有发展式、激发式、辨析式等;问题的表现形式应该多样化,比如采取投影展示、播放录象等形式。教师还应该开展充分的实践教学,通过室内模拟或者室外的实践教学与学生进行课题探究,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都可以通过实践性课题研究进行相互交流,学生的个体性在这一环节中得到充分展现,成为语文课堂的真正主人,最终实现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大学语文教学还可以采取分小组讨论的方式,增强学习氛围,强化学生间、学生与老师间的情感,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收获,展现各自的风采,这正是教育人文性的直接表现。人文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最终能良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2.建立健全多角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在满足对学生进行考查的目标的同时,还应该具有提高学生自信心、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功能。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应该建立健全相关的评价体系,以增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这一评价体系可以加设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互评和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这三项指标,应该本着鼓励学生、强化学生个性的指标进行评价。学生可以通过相关的评价增强学习积极性。大学语文教育还应该进行发展性评价,即让学生参与评价指标与内容的制定过程,教师与学生一起对评价内容进行分析与考量,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改进方向。发展性评价也能强化学生对个体进步状况的掌握,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建立起乐观积极的生活与学习态度。同时,多角度评价体系中通过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被认可、被重视的情感感受,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3.强化师生情感沟通。大学生在思想上已经相对成熟,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沟通,更应该是基于课本内容下的深层次的情感交流。语文课本往往承载着丰富的人文涵义,包括人性、亲情、友情以及人生哲理等,这些内在涵义往往是学生价值观形成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也是语文教育中强化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通过师生间的情感共鸣,使学生积极地从语文课本中去寻找美感,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师生间通过良好的情感交流,也会建立起深刻的师生友谊,使语文教学的氛围更加轻松和融洽,达成“教者乐教,学者乐学”的最佳教育状态。总之现代大学教育的重点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语文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学科应该充分强化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这与新时代下的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大学语文教育应该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去,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作者:袁丁 单位: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 语文教育 思政教育

引言

大学时期是大多数学生正式踏入社会之前最重要的准备时期,更是其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式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大学的思政教育的好坏不仅会对大学生本人的学习和生活以及未来的发展有着直接联系,也对最终社会的发展走向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但从目前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面貌来看,无疑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现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困境。在语文教育的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应当充分发挥语文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的作用,为大学思政教育找到语文教育语境下的出路。[1]

一、大学思政教育存在困境的主要表现

大学生正处于其世界观和人生观成型的关键时期,思政教育对其的重要性尽人皆知。但是,由于缺少语文教育的补充,目前的大学思政教育明显陷入了效果不彰的困境,其主要表现如下所述。

(一)对西方社会的盲目崇拜

语文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使学生通过相应的文学作品,从而对世界整体的历史发展有着客观的认识。但是,由于语文教育的缺失,很大比例的大学生却对西方社会盲目崇拜,几乎对任何中国不同于西方的现状都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假如某种现状同西方相比存在较大的缺点,如官僚的腐败现象,则立马说其根本原因是中国没实行同西方相同的制度。假如某种现状优于西方,如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则认为这种优势的取得一定是虚假的,比如广泛流行的中国崩溃论,或者是得不偿失的,如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是靠牺牲和出卖资源取得的,是无法持久的粗放型经济增长。这种忽视语文教育导致的思想发展的结果是这部分大学生在思想上的逢“中”必反,将自己的理智为这种不正确的思想所蒙蔽,不仅在社会上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而且对其思想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二)缺乏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

语文教学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及自豪感则是其主要内容之一。但是,由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迅速上升,对于这一代的很多大学生来说,中国近现代的屈辱史和奋斗史,随着时间的流逝,已成为纯粹的历史资料淹没在故纸堆中。其并没有语文课本中近代作家救国图强的民族危机感,也没有因为国家的落后而产生的愤慨与不甘。在语文教育缺失的情况下,不仅产生不了语文课本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家国情怀,甚至对其为了国家民族的兴亡抛头颅洒热血的高贵情操难以真正理解。再加上目前在很多文化战线上掀起的民族虚无主义和的逆流,很多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是非观,甚至对这些民族英雄的无私奉献嗤之以鼻。[2]这种因为语文教育的缺乏而导致的对于国家民族的错误历史观的形成,会极大地损害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爱国主义传统,对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造成灾难性的损害。

(三)缺乏奋斗终生的远大理想

正如语文教育中的榜样人物所显示的那样,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有相应的远大理想。在这种理想的激励下,大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会自觉地选择最适合其最终理想实现的行为模式,不在乎一时一事之得失,将奋斗过程中的磨难当作自己前进过程中的动力,一步一个脚印,逐渐向自己的目标接近。但是,很多的大学生到了大学阶段却发现自己找不到学习的目标,或者设定的目标过于容易而起不到真正的激励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假如没有语文教育为其提供榜样人物的借鉴,其必然因为找不到必须克服自己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的理由而经常性地知难而退,找不到自己刻苦努力能够带来的好处而耽于享乐。而这种缺乏远大理想目标的结果是最终什么重大目标都无法达成,从而导致其学习和未来工作上的一事无成。

二、语文教育对大学思政教育的促进作用

语文教育除了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技巧之外,还能起到良好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语文教育对大学思政教育的促进作用主要在以下方面。

(一)语文教育能提高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兴趣

传统的大学思政教育,主要依赖于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设。而这些专业的思政课程一般采取枯燥乏味的基本同实际生活相脱节的纯理论讲授模式,从而使学生对其产生强烈的反感甚至是抵触情绪,其效果可想而知。而语文教育虽然同样会对学生进行各种思想政治方面的说教,但这都建立在对相应的文学作品的学习和鉴赏的基础上。由于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将相应的思想政治理论以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艺术表达出来,学生们接触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脱离实际的纯理论讲授,而是在对语言艺术的欣赏中潜移默化地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政治内容所感染,甚至产生某种形式的共鸣,从而能在良好的语文教育的语言艺术体验的基础上自觉接受相应的思想政治观点。

(二)语文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大学语文教育使用的很多文学作品,均为某一历史时期杰出人物的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纯粹的历史事件的记述之外,接触到与之相应的鲜活的历史材料。如不管历史教科书对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如何描述,都比不上语文课本中其撰写的《出师表》对学生思想上造成的深刻影响。因此,语文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在情感上认同中国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真正意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产生相应的民族自豪感,认识到对西方社会盲目崇拜的肤浅和可笑。

(三)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大学语文包含的文学作品中,各种各样的励志故事和名言警句占了很大的比例。如语文课本中提到的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遭受腐刑的情况下仍忍辱负重。唐代诗人李白在其语文课本收录的《行路难》一诗中发出的“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言状语。语文课本中关于东晋祖逖的典故,其为了北伐中原,从小“闻鸡起舞”,北伐渡河时“中流击楫”,最终成为一代名将。语文课本中收录的《沁园春.长沙》,青年在其中发出的“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慨。在这些语文课本收录的励志文学作品的影响下,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与作者的凌云之志产生共鸣,进而以之为参照,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而这种远大理想的树立,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是全面的。[3]其最重要的作用是可以使大学生站在更高的人生目标上来审视自己行为的得失,不仅可以开阔大学生的心胸,养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可以促使其形成百折不挠、知难而进的进取型人格,以保证其理想的最后实现。

三、语文教育语境下大学思政教育的出路

语文教育对大学思政教育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可以在语文教育的语境下采取一系列相应的策略,为大学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寻找出路。这些策略如下所述。

(一)明确大学语文教育必须承担相应的思政教育功能

大学语文中适用的文学素材,作者写作的目的往往不是展示其高超的语言艺术,而是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因此,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和鉴赏,实际上也是对作者相应的感情和思想的学习和鉴赏。在学习和鉴赏的过程中,学生们就会自然地对其感情和思想作出自己的判断,并与其产生相应的共鸣,在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但是,目前仍有很多高校仍然认为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是思政课程应当承担的任务,因此与语文教育无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部分大学语文教师在课堂讲授时不注意对文学作品的感情和思想成分的介绍,而将其上成比较纯粹的学习语言能力运用技术的课程。因此,有必要明确大学语文教育必须承担思政教育的功能,从而保证语文教育促进思政教育作用的实现。

(二)专门开设的思政教育课程应当借鉴语文教育的经验

专门开设的思政教育课程之所以不能达成其希望的理想效果,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其纯理论的讲授方式同现实生活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在理解和接受这些理论时非常吃力,不仅严重降低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严重损害其学习兴趣。因此,思政教育课程的理论讲授应当借鉴语文教育的经验,在鲜活的文学素材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结合文学素材所代表的实践对思政教育中的理论形成更具体更透彻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求对现有的思政教育的纯理论讲授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在教材的内容设计上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在对抽象的理论进行论述的时候,引用大量的能调动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文学作品片段作为例证;另一方面则对从事大学思政教育的教师的文学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保证其对需要引用来证明相应的思想政治理论的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和感情有着正确且透彻的理解。语

参考文献

[1]张雪莉.重视发挥“大学语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