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26 22:36: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第1篇

论文关键词:《安塞腰鼓》说课稿

 

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安塞腰鼓》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安塞腰鼓》这篇散文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对于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是巨大的。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语文教学论文,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学习目标 ⑴知识目标:学习排比、叠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⑶情感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朗读课文,学习排比手法及作用;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难点: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二、说教法

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是主线。教学设计思路为:先从声像体验安塞腰鼓的魅力,再通过朗读进一步从文字上品味作者创造的意境,然后思考讨论从中领悟的对生命力和人生的认识并拓展训练。因此,本文的主要教学流程为:创设情境、整体感知、品味美句、主旨探究、课外拓展等,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其中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

三、说学法

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又从更深的感悟中,准确掌握朗读的语速、停顿、重音,更能传情达意。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 教学准备 ⑴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站。(可以是视频、音乐、文本等等。) ⑵教具准备:扫描仪、多媒体课件(A.安塞腰鼓的相关图片。B.铿锵有力安塞腰鼓鼓声。C.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安塞腰鼓的大型演出。D.《安塞腰鼓》wav朗读。)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欣赏、了解中激发阅读的激情

首先请同学们欣赏来自黄土高原的绝活——安塞腰鼓表演短片,用一个词说说短片带给你的感受?。

(屏显介绍安塞腰的鼓配文图片)请同学们细看图片齐读文字,了解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正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安塞腰鼓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在古代,它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又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安塞腰鼓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它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独具魅力。它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毅奔放的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与壮阔场景,我们只需看一看便能感受到语文教学论文,但安塞腰鼓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生命意识,却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和感悟。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看看他是如何用生花妙笔描绘这惊心动魄的表演,并揭示其文化意韵的?

(二)、整体感知:听读中感受安塞腰鼓的生命之劲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象安塞腰鼓表演带给我们的画面和鼓声。

2、听完老师的朗读,安塞腰鼓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请同学们用“___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屏显)对安塞腰鼓进行概括评价,可以填词、短语或句子,最好用文中的语言。

3、课文中有一句话略有变化的反复出现,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这句话是──(“好一个安塞腰鼓!”)它一共出现了几次?(四次) 这四句“好一个对安塞腰鼓”的反复咏叹之中又有变化有新意,是文章具有了形式的回环美和音乐的节奏美。来,让我们一起饱含赞美之情的来读它们!(屏显:“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

4、请同学们仔细跳读课文,看看它每出现一次,分别是在赞美安塞腰鼓哪个方面的“好”? (学生回答,屏显“安塞腰鼓之劲”资料: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老师读前半句,同学们齐读每句的最后两个字,要读出“劲”来!

(三)、品读美句:感受文中排比句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1、安塞腰鼓表演是那样的有“劲”,作家描绘它的语言带“劲”吗?这“劲”是大量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带来的?

2、请找出文中的排比句。挑出你最喜欢的语句仔细品味,准备读给大家听,并简要说说它好在哪里。

(学生回答,教师评点并加强朗读指导)

文中还有很多铿锵的短句、激昂的排比句、节奏鲜明的反复句,从变幻的舞姿、铿锵的鼓声、击鼓的后生等角度来描绘安塞腰鼓,我们不一一举例了,留给同学们课后继续去体会。

(四)、主旨探究:体会安塞腰鼓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生命意识

1、好一个刘成章!若不是你“陕北生来陕北长,因为你魂牵着地方”哪能写出如此激扬文字!让我们从无声的文字中感受到安塞腰鼓力量语文教学论文,那你们认为安塞腰鼓体现一种“________之美”(屏显)。

(学生回答,师在空白处板书“生命力量”)

2、齐读课文25至27小节,把这种生命力量之美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

(五)、课外拓展:借鉴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

安塞腰鼓就是这样,于浪漫中宣泄生命的激情,于诗意中追求永恒的精神力量。听着同学们的朗读,使我想起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豪放之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旷达之美;想到人世间各有千秋的美。同学们,你们上了这一课,会联想到身边哪些壮观场面之美,学习课文中的写法来说一段话吧!(学生展示,师生评价)

六、教师寄语

同学们,从《安塞腰鼓》中老师读出:人,活的要有一股劲!这劲,是生命力,是上进心,是坚韧不拔的意志!愿同学们每天都如那激情燃烧的鼓点,学习上,永远有那么一股猛劲!

第2篇

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的引进都会对学生的课堂心理产生影响。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状态更容易发生波动。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的学生心理也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的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影响因人而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与实施对主体学生的影响是显著的,但对处于成绩两端的学生影响较小。对于成绩特别优异的同学来说,采取何种形式的教学方式,都不会影响其对知识的关注度和对课堂的注意力。处于成绩低端的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低,对教学手段没有明显的兴趣。

(二)学生对于多媒体课堂的心理变化呈现波动趋势。青少年处于成长期,心理成长机制并不成熟。面对新型的多媒体环境,大学生刚开始很可能会显现出极大的热情,对知识的渴望度极高。但当学生逐渐习惯于这种多媒体教学时,对课堂的注意力就会下降。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能够专注学生的兴奋点,以保证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

(三)在多媒体课堂教学环境中,学生具有探究式的学习心理。会激发学生课后主动学习的能力,强化学习动机。多媒体作为一种存储信息的载体,信息的存储量是海量的,然而我们课堂教学的是有时限的,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相关知识都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在讲授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一课时,需要介绍这篇课文节选自短篇小说《城南旧事》,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性,教师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故事梗概,从而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进而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己去了解、学习《城南旧事》故事的来龙去脉。这样即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四)学生面对多媒体教学环境,也存在一些负面心理如惰性心理、侥幸心理和放弃心理等。在多媒体教学中信息的传递量大大增加,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教师会大大加快幻灯片的播放速度,虽然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提高,知识的形象化更容易呈现,但是对于习惯记笔记的同学来说,由于自己的速记能力跟不上老师的放映速度就会减少对课堂笔记的记录甚至会彻底放弃。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环境采取一些激发措施以唤醒学生的惰性思维。否则这种惰性心理发展下去就可能形成课堂教学中的自我放弃心理。语文教师只有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把握好这个度,才能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能够得到提升。

二、解决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

面对多媒体课堂中出现的学生心理问题,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实质性的解决对策以便服务于多媒体课堂教学。针对多媒体环境下学生心理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一)学生自我的心理调试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第一主体,对其产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还应靠自我的心理调节,以加强自己的学习动机,任何外部的辅助措施只能起到加强和缓解的作用。对于处于成绩低端的学生,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捕捉更多的有用信息以提高自己的课堂兴奋度。如对《安塞腰鼓》这篇课文的学习,安塞腰鼓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学生对其了解甚少。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很难形象、直观地表现出安塞腰鼓雄浑的气势。在多媒体课堂环境下,利用视频播放西北汉子在黄河岸边一起打鼓的画面,可以使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表现的一览无遗。这样,对语文课堂有厌倦心理的学生通过多媒体课堂进行心理调试就可以在视频营造的氛围中展开学习,形成良好的课堂心态。

(二)教师积极创建课堂情境维护学生心理环境在多媒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应该积极创建良好的课堂环境。首先,教师应该熟练课堂程序,保持课堂教学的连贯性,避免发生教学脱节现象。如有的教师对多媒体的操作不熟悉,把宝贵的课堂时间都浪费在对多媒体的处理上,这样教学效率就会大大降低,更为重要的是会影响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其次,教师应加强课堂教学的人文环境。课堂教学应"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有加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够构建学生的安全心理。在多媒体课堂中,教师应该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应依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创建符合学生心理的课堂环境。

(三)对不同内容的课堂教学采取不同的施教策略,从而满足学生在不同课堂教学中的心理需求。如在注重语言和推理方面的课堂教学中应以教师指导为主,而在自身素质、个体内省方面要求高的课堂中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应结合不同课堂中学习者的不同心理特征因材施教。

(四)根据学生主体的不同特征进行多媒体课堂教学,满足特定主体的心理需求。处在一个共同体的课堂环境中,学习者因年龄、性别、智力的不同表现有不同的学习特征。有的学生属于听觉型,善于在以口头言语为主的教学中发挥学习优势,有的学生属于视觉型,善于把握阅读材料,教师只有对学生进行具体化的分析,才能使学生主体的特征化心理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第3篇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且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分析。

一、更新阅读教学观念

传统语文教学观把传授学科知识作为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目标,而新课改则更关注学生现实的、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在学生现实经验的基础上,强调经验与知识的整合,使学科知识成为学习者的发展资源,使文本为教学对话提供话题及创设情景。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转变自身观念,树立全新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探索符合初中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同时,还要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初中生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流向,并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结构和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

二、创设情境进行阅读教学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最有表现力的语句,反复推敲,会心悟解。如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的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老师可让学生在班内表演捕鸟动作,在表演中体会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天真、快乐的心理,然后同学发表议论。学生在情境中,动态生成动词的运用知识,从而更好地提高了阅读能力。

三、改进教学手段进行阅读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时,由于教学内容与声音、图像、动画等有机融合,教学信息呈现出直观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而备受学生欢迎。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有效利用传媒资源的独特价值。首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要营造氛围,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教师应整合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媒体,以辅助语文阅读教学。尤其是在课文导入及作品赏读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声情并茂的朗读、真实生动的视频等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沉浸在美妙的语言世界。比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自己截取了同名电视散文中安塞腰鼓表演片段,动感十足的画面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铿锵有力的诵读给学生深沉的情感震荡,这样学生更好地进入了教学情境。其次,充分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当前很多学校都配有多媒体设备,语文教师要正确看待课件的功用,要树立课件为教学服务的思想,应该在吃透教材、理解文本、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设计适合教学对象、切合教学内容的课件。

四、改革阅读教学评价方式

新课标中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考查和评价,重在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和自身的全面发展。教师对学生阅读的评价应随时进行,及时评价。阅读教学不能搞标准化,因为学生有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所以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性格特点及学习基础来制定不同的要求,实施多角度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4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语文课堂

在信息化的今天,多媒体技术也进入了我们的课堂。它强大的功能,通过声、光、电、音、视频,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教学,给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活力,也给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带来强有力的冲击,使中学语文教学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将教材中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的画面、有趣的影像视频,不仅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更深入。多媒体集音形像于一体的特点可以使语文教学摆脱以前枯燥乏味的学习状况,通过多种形式,将学生带入生动形象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如在教学《安塞腰鼓》这一课,我就是先用一段陕北高原的火烈腰鼓视频导入课文的。隆隆的鼓声、狂舞的画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比如,教学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如果教师单一讲授词的本身,可能让学生感到厌倦,这时候配上邓丽君的歌曲《明月几时有》,不仅活跃课堂气氛,也能使学生加深对词文的印象。另外,在课堂上使用PPT来教学,可以省去教师写板书的时间和精力,对一人教很多个班的教师来说,也是一个福音。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突出重点难点

人们的认知过程,总是从感性到理性,理性的思考总是基于感性的认识。文章的重点难点也一样,同样需要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掌握更多的知识。

在说明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把简单的文字说明变化成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图像再现于学生面前。如讲《苏州园林》这一课,由于学生对苏州园林很陌生,文中介绍的假山池沼的配合,亭台轩榭的布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难以理解它们的特点。若是配合多媒体教学,教师就可以展示亭台轩榭、假山池沼的图片,再现苏州园林的布局,使学生真正理解苏州园林的艺术美。现代教育技术能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静止的内容动态化,枯燥的文字内容形象生动化,帮助学生主动探索与发现、思考与解决问题,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促进互动,激发创新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在我们的记忆中,凭直觉得来的印象是特别巩固的,甚至对于抽象概念,也可轻易地巩固地揉在已往嵌入我们脑中的图册上。”多媒体表现力强,信息量大,可以在课堂中再现故事场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如讲述《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一课,我充分挖掘课文内容,认识到要想是学生从根本上弄懂课文,必须先了解罗布泊。所以我先布置学生查找各种关于罗布泊的资料,利用多媒体展示了罗布泊美丽的过去和缺水的现状,激发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思想。在学习中培养环保意识的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他们在心底已做好为明天的罗布泊奋斗的决心,并设计出改造罗布泊的可行性方案,树立挑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伟大抱负。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提高教师的教育理念水平

在信息时代,语文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素质。在信息时代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具备基本的能力外,还要具备新的素质和能力,如教材的处理、学生的新特性、教法的变革等。语文教师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此外,教师在美术、音乐等方面亦应有不俗的修养。教师利用多媒体备课、上课,学生利用多媒体搜集资料,浏览信息,完成作业等,都需要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信息素养。因此,多媒体教学与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整合能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

多媒体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福音,但是好的教学手段只是客观的因素,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还要求教师能合理利用多媒体的有效资源,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不断发现,不断改进,使自己的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谭小介,《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中学语文教与学》

2.王哲,《教育信息技术》

3.金叶,《多媒体运用之我见》

4.《中学教学设计》

第5篇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最基础性地学科,是人们在学习、劳动、生活中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和汉语的重要工具。伴随着我县教学改革的浪潮,初中语文教学从课程内容、结果、评价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同时也给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地严谨治学,掌握新的信息,心的教学手段,更新教学观念,在课改中塑造自己,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综合提高。

一、采用多样化的语文教学

首先明确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语文的技能,提高读与写的能力。其次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品味各种文学的底蕴。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多地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带着积极的、高涨的、激动的、好奇的心理去学习。教师还要树立学生释学习主体理念,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形成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共同释疑的学习气氛,发展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特点:1.要努力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在注重“以人为本”,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还不能忽视课外语文的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时间的教学内容较多,课外时间被作业占据,很难再有时间学习语文。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尽量缩短讲解时间来落实语文学习的有效空间,努力拓展第二课堂,依靠课外阅读和写作练习,加强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效地利用班上的图书角和课本单元后的阅读,构建阅读,写作小组,鼓励学生自读,自解难,加强阅读,写作训练。2.重视学生阅读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也是对学生知识的丰富,视野的扩展,兴趣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阅读可以使学生感知中国文字的优美,语言的和谐,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长期阅读的引导、训练,学生有了更多的词汇积累,写作能力也提高了。这些就是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标》,采用了相应灵活的教学策略的语文教学的效果,同时也使学生语文成绩全面提高。3.加强指导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经过长时间对学生指导诵读古诗文的实践,学生能够在诵读中理解诗歌来自于民间。特别是叙事诗,它就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又通过典型的人物性格和形象来反映生活,用饶有节奏韵律的语言抒发激荡的心情。比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木兰诗》一文时,引导学生诵读,在读中感悟中国英雄的形象。全诗明朗刚健、朴质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优美的语言,丰富的哲理,代父从军的情操,启迪了学生的智慧,塑造了学生美得灵魂,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激起了学生的诵读兴趣。大量的阅读训练,使学生欣赏到了古代中国诗文艺术的美,也潜移默代地掌握了汉语艺术的精华。这样对学生知识的积累,词语的汇积,写作能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优化了教学效果。

二、转变角色,艺术导入新课

教师的教学效果是从学生中体现出来的,学生释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组织者。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新课的导入必须给学生一个清晰、动人的视觉;一个幽雅、悦耳的听觉;一个感人肺腑、淋漓尽致的教学场面。比如借组很强的语言艺术性、灵活性和千古流传的俗语,名句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在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中,总是以教师为中心,改变比了只中知识的传授,把学生变成了被动的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养成了只能跟同教师的观点和思想而失去了自己敢于探究、创新的勇气,这样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渐渐失去主体地位,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所以,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改变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育,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实现角色的转变,在新课导入的艺术中,引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把语文知识带到生活中,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语文。

三、围绕《新课标》,树立新理念

要把心的语文《课标》运用到具体教学过程中,着眼于未来中国发展的战略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条件,以身作责,促进教学理念的提升,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1.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以人为本,创设学习情景。语文是有独特的个性,有丰富人文内涵的知识领域,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影响重大。当学生诵读或学习语文课时,其反映和感受又往往是多元化的,所以教师要注重《课标》,细致研索课文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认识,把自己的质疑通过讨论,交流,师生互动,释疑。比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安塞腰鼓》一文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质疑“容不得束缚”,容不得闭塞。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增强语势?学生的观点是多样的,教师在讲析课文时应结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反复句与排比句结合起来使学生懂得本文使用的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使课文节奏鲜明,语言气势充沛,感情强烈,使西北汉子的安塞腰鼓舞忘情的奔放,狂野地倾泻,带给我们力量的奔腾,生命的升华,体会到了它那恢弘的气势,铿锵的节奏,激荡的心灵。2.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学习效果。在语文教学中,越是感到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所掌握的学习方法越少,有的甚至没有。因此,要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就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渗透一些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①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他们获得更多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感受获取知识的方法和喜悦,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精神,也助于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有助于每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对于大部分学生(留学生)而言,因诸多因素形成被动学习,这就是要求教师设法去引导,激励学生变动学习为主学习。美国心理学家毕历治教授曾指出:“能把读书当成一种兴趣,他们自然会发觉它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不需要受到师长的责骂才勉强拿起书捧读,却是发自内心的喜悦,争取读书的机会。”作为教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认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③引导学生的想象,想象是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生活经历和实际语文知识结合起来,在认知水平上进行思维发散,延伸,使其对语文学习更加深刻的感悟,所以,教师要强化情趣观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之美,享受审美乐趣,把审美感知和理解练习起来,感悟打牌语文的美,生活的美,人生的美。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的理念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遵循《课标》改变,语文教师要不断掌握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在课改中改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效果,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有效地促进课改。

第6篇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它不仅是交际工具,也包含众多美的因素,其人文教育功能和内蕴丰厚的艺术魅力是学生精神生活、情感培养和智力发展的动力。所以,创新教学已成为新时期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的活动需要重新规划,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需要重新规范。只有对语文教学不断创新,语文课堂才更有价值和意义。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把创新教育渗透语文教育教学之中呢?要想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指头,教师就应该做到课堂的创新教学转变。

 

一、以学法指导的“活”来优化课堂创新

 

经常有学生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我前一段时间已经掌握的知识到后来应用时却忘得踪影全无呢?”“我也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为什么总是看不到效果呢?”“为什么当题型稍有变化我就不知道从何处下手了?”这些问题除了智力上的差异和其他客观条件之外,还涉及到怎么学的问题。在相同的条件下,学习方法得当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良好的学习方法是达到学习预期效果的最短途径。实现语文素质化教育的首要一点就是敢于创新教学。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它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动脑筋、想问题,并从教师那里学会思考的方法。

 

在教授《杨修之死》一文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指出杨修有哪些不该有的语言和行为?事件结束时曹操最终的心理状态怎样?从哪个角度来写的?启发学生回答,归纳总结后,要求学生学习老师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思路,自己完成学习。这样安排的好处是抓住结构相同、内容相似的文段,采用一学、二思、三实践的方式,在教学中自然渗透学法。

 

教师首先要充分重视学生在学学法、用学法、创学法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充分发挥学法信息交流的主体效应,不断完善适应学生个体的学法。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效率、生活经验、已有知识水平和学生把教法内化为学法的能力等。其次,教师在把教法转化为学法的过程中要加强指导,给学生做出示范,使学生明白教师的意图和转化过程,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完成由教法到学法的转化。如果学生能够灵活掌握,可以让学法指导贯穿渗透教学始终。长此以往,师生一定会共同以创新教学优化语文课堂。

 

二、以教学方式的“活”来创新教学源泉

 

创新的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教师要想方设法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张扬学生的创造个性;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尊重学生,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采用有效的创新的教学方式,如探求式、导读式和讨论式等。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创新能力的教学原则,进而达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如讲授《沁园春·雪》这首词时,在学生通读后,教师直接发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从而启发诱导学生抓住中间关键句,带动两头,有效地理解这首词的内容。这样,指导学法,重点突出,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初中语文教材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内容上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学美;形式上则有结构美、节奏美和语言美。教师可以用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欣赏、体味这些名篇,使学生获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升华。学生的创新不仅仅局限在课文内容上,而且可以拓宽到课文的深处。在《安塞腰鼓》一课教学中,教师主要采取让学生读的方法,然后提出问题:应该怎样读?你的体会是什么?最后结合教师讲评,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所体现出来的生命美和力量美。教师要善于用文中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出来的积极情感来陶冶学生,以此唤起学生的共鸣,给学生的思想创新插上翅膀。

 

三、以多媒体运用的“活”来实现课堂创新

 

多媒体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它具有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快为慢、化繁为简的神奇魅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技术的这些表现手法,选择学生最喜欢、教师最擅长、表现最直观、对达成教学目标最有效的方法来进行设计。

 

让学生走进多媒体教室,让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清晰的图画和美妙的音乐激起学生求知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尤其在讲说明文时可尽量多用,便于学生理解。说明文大多是知识性较强的文章,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明白知识。如讲《绿色蝈蝈》一文,教师精心制作课件,在大屏幕上出现的是一只只可爱的绿色蝈蝈,然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蝈蝈的特征,让学生各抒己见。在此基础上朗读文本,学生就有了感性的认识,同时对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接着教师通过设计表格,把蝈蝈的生活习性归类,在大屏幕上一一显示,内容一目了然。学生从这样的表格式归纳概括中得到启发,学会将所学知识以这种形式整理整合,增强记忆效果。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是一种很好的使课堂“活”起来的方式。创设情境时,教师不仅要考虑到情境在形式上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更应注意情境的内容来自生活,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四、以训练思维的“活”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材中大量的古今中外名家名篇是学生学习的绝好范例。教师应让学生借名家名篇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任何创新活动都需要超常的想象力,创新想象力是构成人的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创新想象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对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新想象以联想为基础,但远高于联想,它需要通过想象创造新生形象。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教材进行补充情节的训练,如学习《香菱学诗》后,让学生发挥想象,设计一下如果香菱与薛蟠不是这样的关系,不是这样的身份,那么香菱以后的生活又将是如何呢?要求写出评论小文章。也可进行改变主题的训练,如教完《智取生辰纲》后可设计这样的题目:如果杨志没有失陷生辰纲,他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敢于想象,这样既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培养了学生创新想象的能力。

 

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而变通是关键。只有一条思路,只会从一个方面看问题,其结果只能是流而不畅,独而不特。培养发散思维要抓住变通性这个关键,着重启发思路,引导思维换向。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创新性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让学生想创新、敢于创新,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转变。

 

总之,语文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惑和问题,教师要以全新的教育观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注重语文课堂的创新教学转变,以崇高的敬业精神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素养,打造新的教学模式,致力于培育“创造种子”的神圣使命,创造出教育的一片蔚蓝天空。

第7篇

多媒体在各种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科学地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极大的丰富了教育手段,优化了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和其他种种原因,部分教师不可避免地进入电教误区,下面就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和教训,谈几点认识,以便和同仁们共同探讨。

一、淡化形式,讲究实效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形式,是为轻松而又快捷达到教学目的服务的,有些教师为了突出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根本不顾及教学目的、内容、对象和效果,一味地追求教学的形式,哗众取宠,忽视了对传统教学媒体的充分利用,甚至鄙弃传统媒体,完全抛弃了黑板、粉笔,刻意追求新奇特,使得课堂教学成为时尚的展示。自以为有了比较精美的课件,就可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于是只管坐在操作平台前手持鼠标,口若悬河,一人霸占课堂,根本没有注重学生的反馈,剥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穿新鞋走老路,再次回到“填鸭式”“满堂灌”的旧模式上,一节课就像是一个专题讲座,曲高和寡,知音稀少。结果,事半功倍,甚至出现了负效应。比如,在运用幻灯进行教学时,有些教师把片子设计得“丰富多彩”“妙趣横生”,这样,有些学生就会被有趣的画面所吸引,而忘记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喧宾夺主”,学生只看热闹,不看门道。

因此,教师在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时要按照教学内容的需要而定。首先,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教学目的、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手段和媒体运用;其次,要考虑到教学设计的需要与否,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最后,选择一些既符合本课内容又具有趣味性的素材来制作,帮助学生消化传统教学难以讲透或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达到释疑解难的目的。

成功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主导下的现代技术手段巧妙灵活地运用到更加广泛的学生主体参与过程中,教师切勿脱离学生单纯地操纵机器,坐讲课堂,而应当在语言和行动上都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指导学习、活跃气氛、激发思维、培养感悟,切勿把课堂讲授变成学术报告,深奥难懂,而应当充分照顾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科学处理好媒体素材、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关键。教师切勿充当“解说员”,大搞“一言谈”,而应当对教学过程和媒体进行设计,使媒体为学生的思维服务,让学生自行解读媒体内容,把课堂变成“群言谈”,这样才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原则,才能有效地激励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教师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发挥多媒体作用,启迪学生思维,突破学生思维难点的关键之处。即该用则用;在使用中起不到实效,对教学毫无优化之处的,坚决不用。

二、精心设计,适时播放

媒体的设计和使用时机,不仅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知机会,而且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感情,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发散思维及各种能力,使其发挥最佳效果。

例如,科学的运用投影教学,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把枯燥无味的内容转化为生动,直观的形象,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在语文教学中,有些课文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大脑中已栩栩如生,有的甚至比教师准备的投影片更形象、丰富。若教学时,一开始就展示投影片,则会禁锢学生头脑,形成思维定式,不利于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人如是说:“一百个人读《红楼梦》,就会有一百个不同的林黛玉”。由于各个人的理解、想象、知识面的不同,再加上性别、性情、处境等各方面的差异,对于事物必定有不同的认识。因此,教学中有些课应先让学生充分品味、想象,当同学们从作品中发现并进入一定情景,感情达到,内心迫切需要验证时,教师再把投影展示出来进行对照。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想象力不丰富的学生得到补充;另一方面,还使另一部分同学获得成功体验,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增强其自信心和成就感,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满足。

三、敢于取舍,灵活运用

电教媒体形式多样,在教学中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要根据学生特点,教材内容以及教师自身优势,选择恰当媒体,力求机动、灵活的运用,善于做到三大舍弃:

首先,不要过分热衷于先进的媒体。在课堂上运用电教媒体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为了展示媒体本身。在先进的电教媒体也是为课堂服务的。最先进的媒体不一定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有的课堂用录音机会比幻灯机效果更佳,有的课堂用一种媒体会比用几种媒体更强。因此,在使用媒体时千万不能牵强附会。

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创新"是一个常论不衰的话题,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创新意识也是不可或缺的。即使是经常教语文的有经验的老教师,也会面对不同的学生,即使是同一年级的学生,也有不同的学习态度和文化基础,因此用同一方法去教学,是不能把语文课堂教学搞得很好的,所以我们呼吁,语文课堂教学要有"创新"意识。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去创新呢?现结合本人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教学创新,体现在自主开放的课堂教学中

在教学中,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做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参与者,组织者,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不要填鸭式的教学,一味的灌输知识,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还要将有探究价值的题目放在小组内进行探究,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每个人都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悟。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一次次被调动,在充分的合作交流、思维碰撞后,触发了思想的火花,这时有些学生的精彩的理解与表述,会让老师为之赞叹。在合作交流、探究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走下了讲台,走到了学生的中间,教师、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师生关系平等了、和谐了,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所有这些都使学生们在合作交流中充分享受到自主探究的乐趣,增强了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创新体现在独特新颖的教学思路中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设计的思路要新颖,别出心裁,不拘一格。首先,教师要尽可能打破原先的课堂教学模式,赋予新意,要不拘泥于教参,不受教学资料的束缚,用自己的个性进行教学创新。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设计的题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的去学习。比如在教授《苏州园林》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是如何来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的?在其中一个班级教学时,我采用了分组讨论的方法,然后一问一答,问题虽然得到了解决,但是一问一答式的教学,使课堂气氛显得沉闷,学生展示不够活跃,许多同学回答问题不够积极,总是处于观望状态。于是我在另外一个班级处理这一问题时,设计了一个我做苏园小导游的环节,请同学们做一次苏州园林的小导游,结合文本来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美。采用形式是分组合作,每组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画面来进行解说,然后由本组选出解说最好的一个同学上台介绍,最后进行集体评价,选出优胜者。同样的问题,设计思路不同,同学们的表现可不一样了,同学们都积极阅读课文,跃跃欲试,想要展示自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而且学习也很愉快。这样富有个性化的教学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个性思维,而且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创造力,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加深了。

三、教学创新体现在语文教师的创新胆识中。

做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创新的胆识。例如:在七年级教学《安塞腰鼓》时,在下课前的十几分钟我想让学生理解"一擂起来就没命了,就忘情了。"我们没有鼓,也不可能去体会黄土高原的厚重,我设计学生擂桌子,学生在教师手势的指挥下,舒缓急促,声音的高低起伏都体现得很清楚,教室里那在老师的鼓励下急促忘情的擂声,惊动了邻班,也惊动了学校行政,当擂声嘎然而止时,下课的铃声刚响。下课后,是邻班同学的惊讶而羡慕的目光,是校长赶来新奇的目光,是学生擂桌子后的莫名的激动。我作为倡导者,是不动声色的下课,无需任何解释,我的目的是那一擂,就没命了,就忘情了。我的目的达到了,我无须向学生深讲,学生便领会了文章的意蕴。

四、教学创新体现在学生的勇于质疑,善于求异中

学生能质疑,表明他已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在发现过程中已有所探索,已在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正如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逾越常规、敢言别人所未曾言,不要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框内的创造品格。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从多角度探索求异;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再就是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进而发现新问题。例:在教学课文《故乡》"跳鱼儿"这部分内容时,突然有个学生向我提问:"课文中介绍的跳鱼儿真有趣,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而且都有青蛙似的两只脚。老师,我从来没看见过跳鱼儿,它到底是什么样儿的?"这突如其来的问题一下子把我"问倒"了,开始我只是惊呆,无言以待。后来我坦诚地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但老师也没有看见过这种鱼,我们同学中谁见过这样的跳鱼儿?"这一问学生们立刻趣味盎然,他们见多识广,有几个学生回答说,这种鱼像现在菜场上会跳跃的弹涂,再多两只青蛙似的脚一样的鱼。由于我能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大大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学生上语文课大胆发问,敢于提出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积极性。

五、创新的课堂教学还体现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学生思维的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水平直接相关。因此,教师应该不断追求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敢于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标新立异。例如在讲解《桥》这堂课时我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拓展延伸的环节,我让同学们设计了自己心中的桥。同学们纷纷大显身手,各显神通,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画出自己心目中桥的样子,然后纷纷走到台前展示并解说。有的同学精彩的设想和表述令在座的老师和同学无不为之赞叹。可见,课堂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发展独立自主的个性和勇于创新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也正是教育的灵魂所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不断地注入活水,才能不断地在课堂教学上"清如许",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师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第9篇

上好课,上有效率、高效率的课,既是教师的应有追求,也是学生的热切期盼。但是,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问题,不仅在上个世纪困扰着语文界,即便是在今天,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问题也依然存在,按当今“闽派语文”著名的权威学者与专家——孙绍振、赖瑞云、王立根等老师的说法,虽然经历了二十世纪末的一场大讨论,又正在经历着语文新课程改革,“高耗低效”的现象也没有得到根本好转。近两三年来,关于教学有效性的探讨研究又悄然成为教学研究的热点、焦点问题。打开互联网,关于教学有效性的调查问卷分析、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教学有效性的核心价值、有效的教学环节设计等文章或著书立马扑面而来,可谓是“众人之述备矣”。然而,众所周知,“课上一分钟,课下十年功”,语文课堂上教学情况如何,实际上都与教师在课后的某些因素有着重要的联系,甚至是不可分割的联系。笔者将从非教学因素的角度谈谈影响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四个问题。

第一,教师职业精神的倦怠对教学的效率有着直接的负面影响。

有一组调研数据显示:教师喜欢学生、喜欢上课的占32%,觉得上语文课能带来快乐、滋润生命质量的占23%,觉得上课只是谋生手段的占68%,因上课不受欢迎而造成压力和心理问题的占37%,对学生没有感情、没有职业和追求的占35%(上海市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马骉提供)。从这组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的职业精神受到了震荡,不少的教师有了职业倦怠情绪,且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教师职业倦怠的情况也较为明显地存在着。近些年来,笔者与不少的语文教师、甚至是在学校在其当地还有不小名气的教师的交流接触中发现,他们也时不时地流露出倦怠情绪,比如说“对得起良心就好了”“对得起工资就好了”,又比如说“反正有职称也不能被聘用”“凭我的资历聘我是应该的”,又比如说“他上五级岗,让他把关好了”,也就是说,不少教师对单位里的竞聘上岗、岗位设置、绩效认定等做法存在较多的不理解和埋怨,总觉得这不公平那不公正。不能面对现实,一旦低聘,就觉得在同事和学生面前没有面子或没有尊严,甚至在学生面前难以抬头,中气不足,久而久之,精神不振。这一系列的情绪,反映到教学上,可能就是备课不认真,教学设计马虎,在课堂上没激情,不论学生学习状态如何,应付了事,上好上坏无所谓,从而直接负面影响了教学的效率。

因此,在当前,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当务之急就是要优化教师职业道德、培养教师职业精神、提高教师职业水准、提升教师职业品味。“上好每堂常态课,做学生欢迎的好老师”应成为每个教师的天职梦想。

第二,教师平时较少对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育之中的学生提供精神养料,间接负面影响着教学效率。

笔者常听到老师埋怨学生不会学语文,认为不少学生天生就不是学语文的料,说自己教学是如何的辛苦,学生考试成绩是怎样的差。班上有学困生,笔者不敢否认,但笔者想说地是,我们给与了这些学困生怎样的教育和帮助呢?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正处在发育阶段,他们是非常需要教师提供养料的,尤其是精神养料,这将会对学生的一生都起作用的。谈到这里,笔者觉得可以用《山鹰起飞了》的故事来启迪我们。故事是这样的:主人翁——学生刘勇写了一首诗《山鹰》,送给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的赵老师看,被赵老师以“期中考试两门不及格,还写什么诗”“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理由不予评价。刘勇灰心而不甘心,将诗送给学校的杨老师看。杨老师看了诗后说:“很好!”杨老师对刘勇鼓励了一番,并指出了诗存在的缺点以及如何修改的意见。刘勇修改好诗歌后,再送给杨老师,杨老师为诗写了评语并将诗歌与评语寄给对山西的《语文报》。这次杨老师除了讲诗外,还和刘勇谈了也要学好其它学科的事,并且告诉刘勇赵老师的批评并无恶意,希望他能谅解赵老师。后来,诗歌《山鹰》发表了,刘勇得到了很大的鼓励。再后来,刘勇考上了大学,一只山鹰真的飞起来了。故事中的两位教师对学生的不同关注导致了不同的教育效果。相对赵老师而言,杨老师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善于保护学生的尊严,及时给予学生精神养料。刘勇发展的结果也证明,教师的这种精神给与是富有成效的。同样的,笔者深信,任何一位得到教师精神养料的学生,其学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得到进步。我们也常听说某某学生为了感激某某教师的关心呵护而认真刻苦读书的故事。我国古代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中说的“疾其师而隐其学,亲其师而信其道”,讲的就是这样的道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的人尽了义务,就很快会和学的人发生很好的友谊”,讲的也是这样的道理。我们现在所说的教师要用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重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教师就应该做到让学生“亲”而不让学生“疾”,这样教学效果才会得到极大的体现。反映到课堂教学,如果平时教师不注重对学生的精神养育,缺乏必要的良性沟通,学生就可能不爱听课,不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甚至会做小动作、开小差,对学习有抵触情绪,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三,教师语文功底不厚实影响着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有调查显示,学生十分敬佩在语言学、文字学、文学、文章学、文化学等方面有良好功底的老师,他们给学生上课,学生很来劲。这样的老师给学生上课,能较好地显现高效率。笔者曾在福州聆听了著名语文教师郑桂华教学《安塞腰鼓》《双桅船》,程翔教学的《散步》《再别康桥》,禇树荣教学的《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赵谦翔教学的《池鹤》,他们都是借班上课,课课赢得学生的喝彩,也赢得几百名听课教师的阵阵掌声,以致使笔者和在座的听课教师为他们丰厚的母语文化积淀所折服,这真是有效率、高效率的语文课!反观一些功底薄的教师,他们的教学,有时还会出现无效或负效的情况。今年春节前,某家长告诉笔者说其读小学的孩子语文考了98分,所扣的2分题是孩子给“——的舞姿”填写修饰词或定语时填了“优美”,因为老师的标准答案是“优雅”,还问笔者到底填“优美”行不行。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师教学难免要误人子弟。还有近日听了一节教学普希金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课,快结束课程时,老师问学生:“请说说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被欺骗的事,如果有是怎样对待的。”众生回答:“有!”老师说:“A同学,你说说看。”A同学:“我被妈妈欺骗,她答应给我买电脑,结果没有买。我只能相信以后会买。”老师说:“很好!就应该这样对待生活。B同学,你说说。”B同学:“我被同学骗走了一元钱,当时很伤心,现在想想,算了,相信他以后会还我的。”老师:“对!就应该这样坦然面对生活。同学们,看来大家学习这首诗还是很有收获的……”笔者感慨,这位老师昏昏,怎么可能让学生昭昭呢?教师语文底子薄,真的很难上出有效益的语文课。福建省语文学会会长王立根老师在《孙绍振的草根精神——在福建母语教育中心成立暨孙绍振语文教育思想和实践研究大会上的讲话》中说:“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生存方式的方向标,是安身立命之道,是专业素养的积累。有了这样的积累,教学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缺少这种专业素养,会使语文教师的话语权丢失,低头忙于非语文之事,甚至做与语文背道而驰的事。”看来,强化语文教师的继续学习,扎实语文功底,丰厚语文积淀,实在是件很重要的事。

第四,教师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足,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而影响教学效率。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负责人周红五老师说:“你了解你的学生吗?你知道他在想什么吗?你知道他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喜欢玩什么游戏吗?你知道你的学生喜欢上你的课吗?你知道他的家庭生活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你并不爱,至少只是你自己所谓的爱,是一种以爱的名义进行的一种非爱行为。我们常说要教育学生,必须爱学生。我想我们先不要说爱,那太冠冕堂皇,如果你够了解你的学生,那么其实你已经具备教育学生的资格了。如果你不了解你的学生,就不要说自己是爱学生的了,那只是一种高调。”笔者认可其中的道理,其实在教学中确实需要较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情,这样才能做到努力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要求,使教学效果最大化。据说,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不轻易借班上课,如果要上课,他总要千方百计地去了解学生的学情,哪怕是到在千里之外的学校上课,他也要这么去做,实在没有办法,也要让对方学校将所要教学班级的学生的作文本子寄给他,然后在作文本上研究这个班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之后才到这个班级上语文公开课,他这样做就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谁都知道,语文教学的备课,除了备教材、教法等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备学生,可是备学生的事却常常被忽略了,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剩下的当然就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在课堂教学上的结果很可能是满足了部分学生但也丢失了部分学生,做不到优劣得所,各取所需。看看那些低效或无效的课堂教学,往往是心中没有学生、不了解学生所致。

综上所述,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效益,千万不要忽视语文非教学因素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并加强非教学因素,语文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会得到更大程度地提高。

(邓民铿 福建省永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36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