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药行业分析报告

医药行业分析报告

时间:2022-10-01 18:08: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药行业分析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药行业分析报告

第1篇

[关键词] 医药物流;运作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R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8(b)-0132-04

The problem of pharmaceutical logistics operation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WANG Ping

Information Center,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s a specific industry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industries, its circulation performance relates to every household, and realizing the efficiency and modernization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of logistics operation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harmaceutical logistics operations,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pharmaceutical logistics and management system, enhance th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of pharmaceutical logistics, thus make the pharmaceutical logistics structure develop to the positive direction.

[Key words] Pharmaceutical logistics; Operational status; Existing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由于医药行业的流通绩效与千家万户都密切相关,所以,医药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了较为特殊的位置,实现我国医药流通领域的高绩效和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医药流通的集约化以及相应的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成为被广泛重视和研究的问题。《十二五全国药品流通行业规划纲要》中勾画了未来我国医药物流社会化发展的新蓝图,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兴起与发展,信息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医药物流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1 医药物流

关于医药物流的概念目前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定义,百度百科对医药物流给出了如下定义:医药物流是指在依托一定的物流设备、物流技术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有效地整合营销渠道中的上游资源和下游资源,通过对医药品供销配运环节中的验收过程、存储过程、分拣过程和配送过程等一系列作业过程进行优化,来提高医药订单的处理能力,减少医药货物在分拣时产生的错误,缩短医药库存时间与配送时间,进而减少医药物流的费用成本,提高医药物流的服务水平,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我国医药物流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效益化。

2009年公布的新医改政策中提出“基本药物实行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减少中间环节,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的用药需求;进一步规范药品的生产和流通,大力发展现代化的医药物流和药品的连锁经营,积极推进医药生产企业和医药流通企业的有机整合”。可见,医药物流是新医改政策的一个重点提升改造领域,推动医药物流健康有序发展是当前和未来我国药品管理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也是解决医药成本过高的有效途径[1]。

2 医药物流的运作现状与存在问题

我国医药物流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许多已经开展或即将开展的医药物流项目基本上大都还停留在医药企业内部的进、销、存业务整合和流程优化阶段,很少涉及对上游医药生产企业、医药供应商和下游医药批发零售企业以及医院的整合,因而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药品重复运输和库存积压严重的一系列现象,致使医药供应链效率低下,药品配送成本增加,药价抬高等一系列不合理情况。

国内的一些已有研究探讨了医药流通行业的特点、医药物流的本质和医药供应链的结构特征,探索了医药物流行业的新型交易模式,但我国医药物流当前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虽然在医药物流实践上进行了许多探索,但仍缺乏有效的研究和规划,目前医药物流中存在如下四大问题:

2.1 医药流通的费用过高,而效率低下

在我国,医药物流领域的交易渠道复杂,物流节点过多,致使流通费用过大,药价过高。药品从出厂到患者手中往往要经过5~7级经销商,过多的流通环节大大降低了医药物流商的利润,致使医药流通企业的毛利润率只有7%左右,而纯利润率仅为1%,其中平均物流的成本则占到了销售额10%以上。而在美国,医药流通费用率仅为3%,销售利润率为2.4%[2]。居高不下的流通费用侵蚀了医药企业的利润,物流费用居高不下已成为我国医药行业的桎梏。

2.2 国家政策对医药物流的制约作用不明显

尽管我国曾对医药行业实施了长期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但药品管制的方法和监管模式仍处在探索和不完善的阶段,管制政策也随着国家相应体质的完善而不断调整,政府管制的作用和影响虽然一直显著,但效果一直不理想[3]。医药流通过程中环节过多,腐败现象较严重,广大消费者的消费负担重,医药生产者的生产风险大。因此,医药流通问题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中长期以来未能彻底解决的重要问题。最近几年推行的“医药分家”制度,旨在改变“药价过高,以药补医”的问题,但目前看来,效果不很明显。

2.3 医药流通市场集中度低

我国医药物流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较低,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据《2013-2017年中国医药物流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有医药物流企业1.3万多家,其中80%以上是中小规模企业,国药、上药、华润北药、九州通排名前四的大型医药物流企业在整个行业的份额不到30%,而美国排名前三的医药物流企业占到美国整个医药市场95%以上的份额。由于我国医药流通企业数目多且规模小,导致医药企业在市场上的占有率较低,市场的集中度不高,而企业的经营成本却偏高。当前,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经济效益较为低下,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医药物流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4]。

2.4 盲目建设医药物流中心

近年来由于医药物流的重要性逐渐被生产和药品批发企业所关注,因而,关于医药物流中心建设的实践性探索正迅猛发展。但部分医药物流系统的建设过程不切合行业和企业的实际,盲目追求自动化物流中心的建设,没有投入产出的观念,而且在基础管理和经营流程没有做根本变革的前提下,寄希望能通过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来实现[5];尽管并不是每个省市都要兴建一个全国性的物流中心,也不是每个医药企业都需要配备物流部门,但在我国不同省市地区中依然存在忽视当前我国医药发展的现状而盲目建设医药物流项目的情况,最终导致建成的医药物流项目不理想[6]。

3 对策

3.1 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医药行业集中度

2010年,商务部在首次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全国会议上明确指出:将开展药品流通行业结构调整以及我国药品保障体系的建设,加大力度积极发展现代医药物流和医药的连锁经营等一些较为先进的经营模式,通过药品流通企业的优胜劣汰,不断提高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集中度。在最近启动并实施的国家基本药物的制度中也十分明确的指出:对于基本的药物今后将采用以省为单位的网上集中采购的方式并实现药品的统一配送,并进一步规定医药生产的企业作为招投标的主体,作为基层的医疗机构应实现全部配备基药并使用基药,最终实现药品的零差率销售。显而易见,该政策启动实施后,那些网络覆盖面较全、药品的配送服务质量较好的大型的医药企业和区域性的龙头企业将在医药流通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7]。

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可以参考借鉴发达国家医药工业的发展历程和经验,在发达国家的医药行业中,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和企业经济规模的扩大,主要是通过企业之间的购并和联合实现的,而这基本上也是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的结果。而对于我国,医药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医药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还要通过政府的调控政策来引导和实现[8]。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引导医药行业的大企业进行兼并扩张,因此,医药企业之间合并是提高我国医药行业集中度的一条最主要的途径。实力较强的大企业通过兼并中小企业进行资源整合,进一步增强自身实力和竞争力,这对于降低医药流通费用、提高医药的流通效率作用重大。但当前我国的一些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其市场占有率与国外的大型医药流通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比较起来,仍相差甚远。

对于大企业来说,可采取兼并策略来谋求自身更好的发展;然而对于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这场市场扩容、行业兼并的提高行业集中度的改革却是关乎自身的存亡,中小企业应积极谋求自身生存的发展策略,除了选择被大的医药企业兼并之外,还可以选择中小企业联合组成大的医药集团的方式来求得发展,否则就可能会被市场淘汰。

3.2 实施积极的医药物流发展政策引导医药物流健康发展

医药行业是个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特殊行业,医药行业的物流运作因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除受市场制约外,还很大程度受到制度的影响,政府的政策法规、社会结构等都会对医药行业的物流运作产生较大的影响,医药企业的物流运作还必须时刻关注制度性的因素。通常情况下,合理的政策、制度和法规会对医药行业的物流运作和物流管理产生比较强烈的积极作用,而不合理的过多干预,将会导致医药市场失灵,致使制药企业给药品定高价。

为了促进医药物流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近些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2009年的新医改政策,2010年以后每年召开的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会议等等,但是由于医药行业的特殊性,一些急需得到改革的医药流通行业存在的问题还是没能得到有效彻底地解决。因此,政府应继续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正确使用价值规律,合理运用行政、法律及经济手段来改革现有的医药物流市场的利益格局,创建良好的市场运行条件,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实施积极的医药物流发展政策引导医药物流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相信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将会使医药供应链中各主体的力量更加趋于均衡分布,利益分配也会更加趋于合理,各主体间的协作性将会被进一步增强,最终会使医药物流的运作成本被极大地降低,医药物流的运作效率也将会得到极大提升[9]。

3.3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医药物流现代化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较为密集的颁布了一些关于大力发展现代化的医药物流的制度和政策,显现出我国政府对发展现代化医药物流的极大重视。如2012年,商务部在全国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会议上指出:大力推动行业结构调整,推进现代医药物流和连锁经营发展,健全行业管理制度,规范药品流通秩序,完善药品流通网络,加强行业基础建设,提升行业服务能力。2009年国家公布的《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基本药物由招标选择的药品生产企业、具有现代物流能力的药品经营企业或具备条件的其他企业统一配送。”从政策中可以看出,现代化医药物流已成为政府及企业各界关注的重点,是否具备相应的现代化医药物流能力将成为企业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要素[10]。因此,新形势下医药流通企业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积极实现现代化的医药物流管理来抢占医药物流市场先机。

引入现代物流将会减少药品流通的中间环节,解决药价虚高的问题,为物流企业创造出丰厚的利润。我国医药流通必须打破传统的医药分销体制,向公平化、透明化方向变革,在这种状况下,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现代化物流体系来配合这种新型的医药交易模式。目前,现代化医药物流管理的核心在于要求医药物流企业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的组织管理方式,将医药流通过程中的运输、仓储、装卸、分装、配送和信息等环节有机地进行整合,从而降低医药流通成本,提高供应链上的增值服务水平和资金的使用效益,增强医药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确保药品安全有效的前提下,花费最少的资金和最短的时间去完成既定的任务[11]。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主要区别是信息化,信息化使许多繁杂的工作变得轻松、简单起来,数据得以快速便捷、准确无误的传递,极大地提高了医药企业在库存管理、装卸运输、采购订货、配送药品和药品订单处理等方面的自动化水平,物流企业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管理也成为规范和科学的流程[12]。作为医药行业经营实体的制药企业和医药经销公司应利用信息化的现代交易平台以及物流管理技术实现新的突破,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从而更好地面对WTO的挑战[13]。

3.4 建设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

物流费用居高不下是我国医药行业面临的一个难题,可以通过积极开展第三方物流业务来解决这个难题。第三方医药物流是指由医药生产方和医药销售方以外的物流企业去完成医药物流的服务。借助于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可以减少药品在流通过程中所经历的过多不必要的环节,并可以通过专业化的物流运作和进行集中采购来实现规模化经济,从而降低医药物流的费用。

作为第三方的医药物流企业,必须具备提供医药物流计划的能力,能够对医药物流的全程信息进行有效地管理,明确药品的一些特殊存储和运送要求,能够按照GSP的要求对药品进行质量验收、贮存、养护和配送,并可以提供一整套与医药行业的特殊要求相符的专业化物流服务。对于国内一些已经具备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能力的大型医药批发企业,可以在现有物流能力基础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实现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要具备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能力,就需要重组第三方医药物流批发企业的资产,建立区域性的企业联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物流技术,与医药物流劳务的供需双方结成密切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且紧紧把握医药物流市场的节奏,以及时地调整自身企业的经营战略,不断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向其他医药公司提供第三方医药物流服务[2]。

我国的第三方物流刚刚起步,目前专业的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为数不多。九州通医药集团是国内较早致力于开展第三方物流业务的医药公司之一,九州通以武汉为中心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物流配送网络,拥有80余万平米物流中心仓储资源,4000多名物流精英,850余台运营车辆,集团7万余家医药上下游客户,良好的物流资源和业务资源为第三方物流业务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14]。

3.5 研究医药行业物流网络的形成原因、发展轨迹及运作形态

不同于一般的竞争性行业或完全规制行业,由于医药行业对国计民生的影响较大,还会受到相当程度的政策、制度和法规的影响,同时,医药行业作为一个行业其运作还要符合市场的经济规律,医药行业的供应链组织和物流运作具有较大程度的竞争性,企业决策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致使医药行业中的企业供应链相对比较复杂。当前缺少对医药行业企业供应链内在绩效因素的研究,尤其缺乏从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视角调查研究医药供应链的组织模式现状。

可以采用实地调研的方式对我国医药行业企业的利益驱动因素和实际运作方式进行了解和研究,以期发现我国医药行业企业物流管理和运作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揭示问题存在的根源;与此同时,通过对比研究发达国家医药行业的企业物流管理和运作方式,探寻促进我国医药行业企业供应链良性发展的完善的制度体系和管理体制,展望我国医药物流行业变革发展的趋势[15]。

3.6 构建医药行业供应链不断发展的制度嵌入模式

在我国医药行业领域里,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一个未能彻底解决的难题――设计合理有效的医药供应链组织及运作模式,致使药品在供应链的组织和运作过程中通常要经历诸多环节,极其缺乏相应的管理规范、活动集成和合理的医药物流管理体系。对于这种情况,应进行大量的实证调查和相关的研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研究分析现有的制度嵌入对医药物流的产业结构和医药企业的供应链运作所产生的相应影响,尤其是最近几年里,各项宏观管理政策是如何改变医药行业商业利润的转移和利益方利益的调整。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分析嵌入性制度和供应链网络之间的互动关系和演进过程,探索制度嵌入关键节点和具体要素,从而构建与制度要素契合的医药行业供应链组织网络结构和运作流程。并基于上述分析判断,通过市场化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嵌入,采用规范化的物流组织模式,对整个医药产业供需链进行整合,促进良好制度体系的建立和产业的有序发展,提升我国医药行业企业的供应链的运作绩效,提供医药行业物流产业化研究的新思路。

4 小结

从医药物流研究和发展实践来看,随着我国医药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医药行业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因此,系统地分析、设计医药行业的流通体系和医药供应链的管理体系对于我国医药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亟需在理论方面对医药物流管理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同时,还亟需在实证方面去探究我国医药流通规范化发展的新思路,研究医药流通的绩效测度和考量模型,制订整个医药产业供应链的业务流程,以促进医药物流的理论发展,并在应用方面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参考文献]

[1] 胡正东,李夏苗,李利华.基于LC-NPV法的医药物流实现模式决策[J].统计与决策,2013,(6):66-68.

[2] 陈肇兴,孙利华.我国现代化医药物流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0,41(5):388-391.

[3] 吕红.转型时期我国医药商业供应链的合作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4.

[4] 陈红丹,李锦飞.试论我国医药物流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江苏商论,2006,(6):50-51.

[5] 李璨,游娟,吴志利,等.医院中药现代物流管理的应用探讨[J].医院院长论坛,2011,(9):42-45.

[6] 赵忠璇.试论我国第三方医药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09,(11):68.

[7] 冉宝松.医药流通变革潮起[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3):50-52.

[8] 宋远方,宋华.医药物流与医疗供应链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

[9] 叶堂林.我国现行医药供应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未来战略构建[J].江苏商论,2008,(5):30-31.

[10] 陈肇兴,孙利华.我国现代化医药物流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0,41(5):388-391.

[11] 吴志利,程潇,陈瑞.优化医药物流管理学科建设的若干构想[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7,9(4):66-67.

[12] 藤志香,王彦.我国医药物流信息化建设制约因素探讨[J].中国药房,2009,20(10):725-727.

[13] 卢奇,王荣.医药物流商与渠道商的整合发展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2,(20):72-73.

[14] 谷春光.物流需要变革和创新[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 (22):44-45.

第2篇

国证医药指数分级的优势体现在以下方面:1、首只医药行业分级基金、第二只行业分级基金,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2、标的指数具有高风险、高收益、高波动性特征,适合成为杠杆基金的标的,为高风险投资者提供了一种活跃和机会众多的投资品种;3、较高的约定收益率,按照目前市场利率计算,为7%,这必然会导致稳健份额溢价和进取份额折价,从而变相提高实际杠杆水平;4、上折阈值有所突破,由此前同类型基金普遍的2元降低至1.5元,降低了上折门槛,为进取份额提供了一种重要的退出渠道;5、认购费率对大资金具有明显优势,100万元以上固定费用1000元,降低了机构套利费用,增加了套利成功率。

综合来看,国证医药指数具有高收益特征,其母基金适合长期持有或作为重要的组合和配置品种;该指数的波动性比国证地产指数略低,但高于目前现有大部分分级基金的标的指数,与其他医药类指数比,其波动性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较高的波动性、较高的初始杠杆,使该基金的进取份额成为较好的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工具。

行业指数是一种特殊的风格指数,它是为投资者捕捉特定行业或板块市场收益而提供的更为精确的细分投资工具,从海外成熟市场经验来看,行业指数基金产品规模仅次于宽基指数,是整个股票投资市场中十分重要的构成部分

行业属性方面,同时,城镇化不仅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也让更多人有能力和条件享受更多的医疗服务,因此单位个体的医疗保健需求也在快速增加。

较高的约定收益率变相提高了进取份额的杠杆;对大资金来说较低的申购费率降低了套利门槛,提高了套利的成功概率;高波动率的标的指数对进取份额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这些都是国泰医药分级的优势所在。在此前笔者撰写国泰地产分级的投资价值分析报告时,对国证地产基金同样拥有的此类优点也只能说理论探讨和市场预测,值得欣慰的是国证地产基金上市之后的成功,使得国证医药基金有了一个极好的成功先例和标杆。

房地产B上市以来持续活跃,几乎不放过任何一轮地产股的反弹行情,充分体现出其杠杆属性。但衡量一只基金是否受追捧的更有说服力的指标是其份额的增长,在总体上份额缩减的情况下,国证地产基金成为一颗逆势升起的新星。我们同样有理由期待国证医药分级基金成为另一颗新星。

第3篇

(讯)近日,中国领先的综合广告和媒体服务商昌荣传播(纳斯达克代码CHRM)对外《2013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与广告市场分析报告》,基于2013年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广告市场花费表现情况,对2013年中国广告市场、媒体表现、行业发展进行了客观分析。为中国企业把脉广告市场环境,前瞻未来走势。

2013年一季度中国广告市场开局喜人增长跑赢GDP

2012年,在宏观经济放缓的大环境下,在限娱令、限广令等一系列政令的影响下,中国媒体广告市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全年增幅仅为5.7%,为近年来罕见低增长。2013年第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7.7%,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基本延续了去年四季度以来的企稳回升态势。一季度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超过5.5万亿元,相比去年四季度,内需短期有收缩,年中有望逐步企稳。3月份CPI为2.1%,低于市场预期,通胀预期减弱。对外贸易也延续了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反弹回升的势头,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在宏观经济平稳增长的大背景下,2013年一季度中国广告市场开局喜人,增长11.3%,高于GDP 7.7%的增幅,同时也远远超出去年同期1.5%的增长。(见图)

电视媒体恢复增长网络增长进入平稳期

一季度增长主要靠电视拉动,去年年初由于受到限娱、限广等广电政令调控和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电视广告市场受到很大的冲击,今年一季度恢复增长,增幅13.2%,高于广告市场的平均涨幅。其中央卫视收入额和时长均有增加,地面频道收入增幅缓慢,广告时长缩减。广告投放继续向全国性高端化品质化平台聚焦。电台广告收入稳步增长13.6%,继续引领传统广告市场涨幅。继报纸后,杂志也出现负增长,纸媒堪忧,需要更快进行数字化、电子化步伐。网络(不包括搜索类)进入平稳增长期,同比增长18.8%。(见图)

“大消费”行业依然集中传统平台宝洁稳居广告主首位

行业方面,日化、食品、商业及服务性行业、饮料、药品“大消费”行业继续传统广告投放市场的主力军团。除了商业及服务性行业和药品投放依然缩减外,其他三大主力行业均保持稳定增长,尤其是来自春节因素的影响,食品和饮料增长显著,增幅均超过20%。日化行业10%的增长稳居投放额霸主,其中欧莱雅是中国广告市场一季度投放刊例额最大的品牌,但增长减速。宝洁稳居广告主首位,不仅在传统媒体投放最大额的投放,在互联网上也是投放冠军,并保持快速增长。除了主力行业增长外,酒类、清洁用品、房地产和交通行业一季度增长也表现强劲,房地产虽然环比去年四季度下滑,但对比去年同期呈现24%增长,房地产市场已然回暖。而在去年同样低迷的交通行业也有25%的增长。家电家居行业从一季度的投放表现看,依旧低迷。(见图)

互联网广告投放市场上,交通、网络服务类、食品饮料是主力投放行业。食品、饮料、酒类、医药、日化、个人用品等传统行业增长显著,继续加速在互联网传播。尤其在传统媒体上投放缩减的医药行业,在互联网上有62%的高增长投入。部分行业的媒体传播转型,值得关注。(见图)

昌荣预测:2013中国广告市场增幅约为9.7%

2012年经济放缓迫使企业压缩成本,广告市场成为直接受害者;2012年广告市场增幅仅为5.7%,输跑GDP为近年罕见。随着中国经济逐步实现软着陆,企业生产力的回升,2013年第一度广告市场整体形势好转,昌荣传播预测,2013年中国广告市场将会有9.7%的增幅。(见图)

(来源:DoNews 编选:)

第4篇

关键词 医药制造业 经营管理 资金管理 财务管理

在我国,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增加,医药制造业已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它的健康长远发展对于保护和增进国民健康、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作为医药制造业的财务管理者,资金管理是日常财务工作的一大难题。为了更好地开展财务管理工作,让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障资金的安全性收益性,优化资金结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医药制造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一)资金管理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根基

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部分,任何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活动都离不开资金的有效管理。医药制造企业作为近几年发展最迅速的企业类型之一,其资金使用的控制和管理、分配和筹集都显得尤为重要。从经济体制的大环境来看,医药制造企业处于整个医药行业的上游,其企业本身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是整个医药行业的保证。科学的资金管理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是立足之本。

(二)资金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

医药制造企业想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合理的资金管理,制定有效的资金管理制度。因为企业资金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会影响企业日常业务的运营,还会对企业市场开拓、整体发展、战略部署起到决定性作用。企业要在整体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全面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完善资金管理是前提。从企业内部来看,通过资金管理可以实现企业财务管理透明化,防止财务信息失真,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率,从正面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和经营情况。同时,加强资金管理能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使企业的资金流进入良性循环,为企业的经营创造良好的资金环境。

(三)资金管理是企业正常运营的保障

有效的资金管理可以整合医药制造企业的资金资源,把闲置资金归拢,开拓新的投资渠道,充分利用资金的时间价值。优化资金结构使企业的资金进入良性循环,真正做到定量分析、定量控制。高效的资金管理让传统医药制造企业更快的步入现代化企业经营模式,提高企业整体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对企业资金进行合理的管理和监督可以提高企业的资金管理效率,降低资金成本,避免资金链断裂。

二、医药制造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者的资金意识普遍淡薄

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医药制造业普遍存在资金管理意识低和监督力度不强的问题。企业管理者往往只注重和追求企业的效益和投资回报,忽视了科学有效的资金管理,现有的资金管理制度只是一纸空文,没有得到落实,仅仅是形式上的制度,甚至大部分管理者对企业现金流缺乏正确的认识,更谈不上管理。资金的控制和统筹随意性很大,有些医药制造企业的资金管理全凭管理层一句话,这种无序的资金管理会使企业资金过剩或不足,不仅影响了正常的经营活动,造成资金闲置或浪费,最终还会导致企业出现“资金用时方恨少”和“盲目乱投资”的现象。

(二)资金缺乏内部统筹管理,内部控制缺失

医药制造企业内部环节多,资金缺乏统一计划和管理。从研发到生产再到销售,层层递进,各个内部环节资金需求没有得到良好的配置,造成产销脱节,库存严重,生产部门采购原材料占用了大量的资金,资金效率低。由于资金计划的欠缺导致资金使用混乱,资金使用与企业产销结构不一致,常常造成各个环节的资金紧缺,从而造成库存积压,流动性差,产品成本和资金成本的上升。

(三)信用政策不合理

整体行业内的赊销模式和过于开放的客户信用政策,造成医药制造企业资金回收周期长、坏账多、经销商分散、收款难的问题。大量的应收账款和坏账给企业的经营造成严重的管理负担。同时,在这种宽松的客户信用模式下,医药制造企业为了缓解资金压力不得不使用票据贴现等高息银行融资手段,严重的增加了企业的资金成本,压缩了企业资金的流动性。

(四)资金信息和财务信息不属实

资金管理没有精细化、财务人员水平有限以及财务信息严重失真,造成资金使用反馈的假象。大多数医药制造企业的财务部门,只是肩负着简单的记账工作,不能及时反映各个部门资金使用情况,对企业的资金管理没有进行有效的分析。即便有些医药企业设置了专门的资金预算岗位,许多部门的资金计划也是各自关起门来制定,财务部门对资金信息得不到有效的收集。这种虚报瞒报财务信息的现象,致使企业管理者很难得到真实有效的资金信息。

(五)资金无预算和执行力度差

资金预算制定不合理,没有建立完善的资金预算管理系统,从而不能适应规模效益产生的大量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支出,各项资金使用配比不合理。例如,医药制造企业从生产的源头就要合理把控,原材料的采购和制造费用的分配严格按照年初制定的生产预算执行,生产预算的编制应以销售预算和经营预算为依据,盲目的生产和原材料采购会造成生产成本的增加和库存堆积,资金占用不合理。很多医药制造企业除了预算制定上不合理外,预算执行力度上也不到位,比如随意更改年度预算,缺乏预算事中控制,导致资金节点反馈失效,资金管理脱节。

(六)投融资决策的失误和资金投资失控

医药制造企业资金管理监控薄弱,风险约束机制也不完善,闲置资金容易盲目投资,往往追求短期利益而放弃长期投资和对企业有战略影响的项目。大部分短期投资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和投资失败,造成企业短期资金链缺乏,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对于中小型医药企业来说,因为规模小不仅会制约扩展资金筹资渠道,还会导致企业筹资成本过高,而投资人员的管理水平不高,也会使企业进入高价融资以及高投入低回报的误区,导致企业完全陷入资金危机中。

三、加强医药制造企业资金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医药制造企业管理者的资金管理意识,完善企业资金管理机制

树立资金管理的时间意识和综合意识。从财务角度给企业管理者灌输相应的知识,如企业的现金流和运营资金等概念,同时让企业管理者明白资金流对各个经营环节的不同作用和使用要求。财务人员定期反馈资金情况和资金使用效率,不要临时抱佛脚。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资金流报告来了解和监测企业的资金情况。对于财务管理水平有限的企业,可以聘请外部专业的资金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体系设计,并参与企业资金管理的监督和执行。

(二)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建立和完善资金管理体系

一是要成立专门的资金管理部门,对企业的资金流量进行测算,对长期和短期的资金需求进行分析,对经营用资金和投资用资金进行分析。二是,医药制造企业要制定资金年度预算,同时要分节点分环节细化,如生产部门要制定生产资金预算、原材料采购资金预算等。销售部门制定销售收款资金预算,变动支出资金预算。管理部门指定管理费用资金预算、固定成本资金预算及人力成本预算;研发部门制定研发资金预算;财务部门制定财务预算、投融资金预算。同时,整个公司的预算要以经营预算为核心,采取“以销定产”的模式,生产部门按照销售计划和预算安排生产和原材料采购,防止库存积压和存货不足。三是按时点拆分预算、细化预算,分为月度资金预算、半年资金预算、年度资金预算,预算的调整要解除各部门的壁垒,要通过内控审计财务销售等部门的沟通。只有形成系统的资金管理才能有效地把控资金的去向和来源,才能做到真正的开源节流。

(三)制定合理的商业信用政策和客户分级系统

财务部门按照销售部门提供的经销商赊销情况,制定客户分级系统,建立客户档案,按照不同的分级客户给予不同的信用政策,杜绝过分宽松的信用模式。同时要成立销售商务中心,与财务部门联合进行货款的催收,定时清欠过账期的货款,及时更新客户信用系统,对每一个客户都应进行深入全面调查,对于信用差的客户应及时停止合作或降级处理。从而降低坏账损失的风险,有效回收货款。对于货款的清欠也应制定完善的系统,将收款回款作为重要考核指标,纳入绩效体系,让企业的销售部门意识到资金不仅仅是财务部门关注的问题,更是销售部门应重视的,货款的有效收回也是保证企业资金运转的关键环节。

(四)建立生产部门的“零库存”管理,落实产销联动

大部分医药制造企业有自己的库房,虽然完全意义的“零库存”管理很难实现,但这种不积压库存的模式、存货流转、资金流转的理念必须具备。药品本身区别于其他商品,具有一定的保质期和时效性,有些药品还需要特殊的运输和保存,如冷链和低温避光。这就要求医药制造企业的库存不能过量,产销联动是有效利用资金、合理消耗库存的首要措施。

(五)完善企业内部资金信息化系统

科学先进的资金信息化系统可以有效地处理大量财务数据。首先,建立财务数据模型完成基础数据的录入后,再通过资金信息化系统进行分析,最后出具可行的资金分析报告。健全的资金信息化系统不仅可以减轻财务部门资金数据整理的工作量,还能防止各个环节和部门修改财务数据的情况,监控资金数据的准确性,提高资金信息的透明度,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同时还能加大对其他非财务部门的监控力度,督促其按时完整的提供资金预算或者资金使用的信息,杜绝瞒报、截留、虚报财务信息等现象的出现。

(六)制定健全的资金投融资管理制度

医药制造企业想长远健康发展,除了日常经营活动外,还需要配置合适的投资战略。目前,我国的医药制造企业多以中小型为主,地域也比较分散,企业可以利用闲置资金,强强联合,在外部进行战略项目投资。比如收购小型药厂或生产线、购买连锁药店或牌照、购买药品资质和药品经营权等等。有效的资本性支出是具有可持续性的,会给企业带来更长远的利益。对内,企业可以通过对现有生产线或厂房设备的更新改造,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让闲置资金转起来,加大资金的流动性。在金融投资方面,医药制造企业可以购买稳健的银行理财产品,降低财务成本,提高资金收益。

(七)合理控制研发领域的资金投入

大部分医药制造业都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和研发实验室。新药的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量大,研发过程需要反复试验并多层审批,这就要求资金管理人员有更长远的资金项目计划。对于研发部门的资金管理,医药制造企业应成立专项资金预算,对每个研发项目分别制定可行的资金计划。这个专项预算部门应由研发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共同组成,研发部门对项目进行总体规划,财务部门通过项目方案制定相应的资金方案,并由审计内控部门对资金的执行拨付进行监督和指导。对于风险大,可能出现研发无果而终的项目,要立即停止,避免大量资金投入而造成的资金链断裂,减少对公司带来经济损失和对公司长远发展的影响。

(八)加强财务人员的管理培训,转换思路

企业财务的资金管理人员应具有专业的资金分析能力,结合医药制造企业资金管理的特点,对企业资金信息进行全面的掌握和分析。定期出具资金预算报表、资金分析报表、资金决算报表等,从财务流程上做到严格的资金控管。同时,财务管理人员可以多参加相关培训,借鉴大型集团公司的资金管理流程,并联系自己企业的资金现状,对资金进行定量分析,优化资金结构,而不是仅仅强调资金占用和资金责任管理。

四、结语

医药制造业的资金是其生产经营的保障,作为财务管理人员,对资金管理的责任是巨大的。不仅要为企业内部的管理出谋划策,也要为企业的社会形象做好内部控制和监督。部分上市医药企业的资金舞弊,管理缺失,虚假财务报告让众多的中小股东损失严重。企业要发展要生存离不开资金,长久的发展需要无限的资金,而企业真实拥有的资金确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只有科学管理、有效分析、优化企业内部资金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增强医药制造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医药制造业发展趋势非常明确,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人口老龄化、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疾病预防的不断扩大,促使医药需求持续增长。医药制造业要在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更是要求医药制造企业进一步强化自身的资金管理水平,降低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让企业在整个医药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作者单位为启迪古汉集团湖南医药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严继传.现代商企业营运资金管理问题研究[J]. 2011(3).

[2] 袁琳.论企业集团化与财务管理集中化[J].会计之友,2010(9).

第5篇

【关键词】文摘报 医药广告 广告监管

恐怕没有哪项工作像医药广告(指医疗服务、医疗器械和药品广告,本文简称为“医药广告”)这样,令全国文摘报的老总们“爱恨交加”、既心疼又头疼了。一方面,医药广告是文摘类报纸的传统优势业务,是报社发展、职工福利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不做这类广告,报社损失巨大,心疼!另一方面,随着国家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违法违规医药广告的生存空间日益狭窄,传统优势反而成为制约文摘报发展的瓶颈。本文以文摘周刊报社为例,探讨医药广告在文摘报中的现状及对策。

支柱:医药广告“一家独大”

受报纸性质和读者结构决定,长期以来,医药广告在文摘报中“一家独大”,是文摘报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文摘周刊》也不例外。

医药广告在文摘报广告中“一家独大”。为顺应国家对医药广告的监管政策,2004年至今,《文摘周刊》一直致力于加强行业自律、压缩规范医药广告,以特殊优惠的政策先后开拓了一批优质的非医药广告客户。仅2007年,《文摘周刊》的医药广告收入就大幅下降了数百万元。积极开拓形象广告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挽回了医药广告下滑造成的损失,但是并没有改变医药广告在该报广告中的强势地位。

医药广告在文摘报的整体发展中举足轻重。和大多数文摘报一样,《文摘周刊》的收入由两大块组成,一块是发行、一块是广告。近年来,通过增期扩版、改版、提高发行价格、创新发行模式等多种有效措施,《文摘周刊》的办报质量和发行量稳步提升。特别是2008年,该报将年订价由78元提升至90元,发行量不降反升,发行利润有了较大增长。但是,全国文摘报的发行总体呈下滑趋势,市场竞争激烈,发行费率、纸张、印刷等成本不断攀升,发行的后续增长空间有限,报纸的发展很难摆脱对医药广告的依赖。

瓶颈:做还是不做?

对照我国现行的《广告法》、《广告管理条例》及相关部门规定,目前媒体上的医药广告大多数是违规的,不少广告甚至涉嫌严重违法。据安徽省工商局2010年第3期《广告监测通报》:今年3月份,安徽省工商局共监测各类广告16万多条,涉嫌严重违法的有2884条,其中医疗器械、医疗服务、药品广告的严重违法率分别为27.56%、7.24%和5.47%,分别占第2、第4和第5位。今年,国家工商总局等12部委出台的《2010年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意见》中,再度把“医疗、药品、保健食品”广告列为重点打击对象,可见医药广告违法违规情况的普遍性与严重性。

文摘报的医药广告总量虽然远低于都市报和部分广电媒体,但是其版面少,又以医药广告为主,违法违规比例相对较高,这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广告监管的重点单位。

我国医药广告监管还不够健全规范,不法医药广告有机可乘、屡禁不绝,成为文摘报开拓合法医药广告市场的一道屏障。一方面,医药广告监管的“婆婆太多”,政出多门,不仅有现行《广告法》及其实施细则、《广告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还有一些部门和地方性的管理规定,有些规定甚至相互冲突,让人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各地广告监管的尺度、力度、着重点也不一样,执法的不均衡,给不法医药广告留下了生存空间。一些违法违规的医药广告,在一个地方被查处,就换个地方上;在一家媒体被拒绝,就换家媒体继续上。2009年5月,《文摘周刊》曾婉拒了一则半版的OTC药品广告,该广告手续齐备,但含有“根治耳聋耳鸣”、“国内首个承诺治愈……”、“无效退款”等不科学用语,客户又坚持不肯删改,预感到这样广告做出来肯定会被重罚,《文摘周刊》婉拒了这家客户。离开《文摘周刊》后,这则广告并没有退出市场,它在都市报和一些外地媒体上了很长一段时间。和经济学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理论类似,违法违规的医药广告充斥市场,合法健康的医药广告就会受到排挤,难以做大做强。

违法医药广告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合法医药广告市场的开拓阻力又大,文摘报的广告经营陷入两难。随着广告、发行收入的不断下降,文摘报的办报成本也一压再压。政策的挤压和资金的匮乏,使文摘报抗击市场经营风险的能力减弱,很难去开拓新市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些文摘报只能惨淡经营,勉强维持报纸生存。于是,一股消极悲观的情绪在部分文摘报人中传播并蔓延:医药广告做了是被罚死,不做是被饿死,索性能做一点是一点,等哪天实在不能做了,只好等死。

破题:规范与发展并不矛盾

医药广告的存在与繁荣是市场的选择。不可否认,很多人对医药广告深恶痛绝,学术界有关“取消医疗药品广告”的争论延续多年,至今也未能分出胜负。但市场经济就是这么奇异,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一片反对和争论声中,医药广告已迅速发展成为大众媒体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12月出版的《2010-2013中国平面媒体广告行业市场全景调研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中,把药品行业放在第二位,仅次于房地产业在2009年中国平面媒体广告投放中的地位。《文摘周刊》所在的合肥市,医药行业和房地产、汽车、商业等热门行业一起,成为在平面媒体广告投放量较多的行业之一。今后,医药广告肯定还是要做,怎样才能既做大市场蛋糕、又杜绝广告违法,已不仅仅是令文摘报老总们心疼、头疼的问题,而是整个大众传媒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加强医药广告的监管,与发展医药广告并不矛盾。广告监管的目的是为了今后更好地发展,只有不断加强监管,把违法违规的医药广告彻底清理出市场,才能建立起规范有序的市场新环境,实现合法医药广告的良性发展、快速发展,这个大方向是明确的。

广告监管期待一个标准、“一把尺子”、多管齐下、持之以恒。一个标准就是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与时俱进地完善《广告法》及其实施细则,政出多门、部门规定大于《广告法》等做法不足取。“一把尺子”就是均衡执法,对不同城市、不同媒体及其不同的违法量和违法比例,查处起来应当一视同仁,不留死角。多管齐下,不仅要处罚违法广告的媒体,还要问责医药生产、销售企业,规范整个医药市场。打击违法医药广告必须持之以恒,不能搞形式、走过场。“一阵风”式的严打活动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好效果,但是风头过后,违法广告又会卷土重来。

《文摘周刊》在改善广告结构、减少广告违规等方面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探索。一是严格广告把关,广告上标明的国药准字号、广告批文号、专利号等,均可在相关政府网站上得到查证。一些地方性的医疗批文,地方监管部门又没有公开查询方式的,该报也按规定保留广告批文的付本存档备查。二是服从文摘周刊的发展大局,报纸的正版(1-8版)做到“三个不登”,即整版医药广告基本不登、庸俗低下的性病性药广告不登、承诺“保证治愈”或“无效退款”的不登。三是积极开拓形象广告,广告业务拓展到商业、汽车、房产、餐饮、教育招生及图书等多个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医药广告下滑造成的损失。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到2009年,《文摘周刊》的广告违法违规比例从2007年以前的30%大幅降至10%以下,最低时降至5%左右,与合肥市都市报基本持平;上缴集团利润从2007年的567.67万元升至2009年的784.65万元,创历史新高;报社被评为“全省广告行业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从“你做、我也做,大家比着做。”到“你不做、我不做,大家都不做。”违法违规的医药广告彻底退出广告市场尚待时日,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医药广告只有不断规范,才能生存发展,继续为文摘报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6篇

胜负之间,是一种残酷的艺术,也是一种缜密的哲学。

经济寒冬深入骨髓,曾经笑傲江湖的英雄变得落寞,无奈地叹一句,活着就好。

但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却语出惊人:“复星不仅要过冬,还要在冬天里壮大。”

2008年末,复星国际插足新浪与分众的合并事件;2009年2月9日,复星医药宣布旗下复星实业(香港)有限公司购入同济堂药业14.67%的普通股――狩猎范围还延展到钢铁、造纸、餐饮等众多行业。

棋盘摆下,便暗示着一场生与死的搏杀。究竟是猎者令猎物无处可逃,抑或是猎物让猎者铩羽而归,那将取决于对弈双方的实力和眼光了。

棋逢对手

对于有实力和激情的人而言,当经济进入衰退周期,正是捡漏的大好时机。

但捡来的漏,未必都是宝贝,有时候还挺烫手。

2009年2月15日晚,复星国际公告:公司共斥资约1.14亿美元在纳斯达克二级市场上购得分众传媒约24.41%的股权,这已是复星国际第五次增持分众传媒的股票了。

醉翁之意显然不在分众,而是遥指新浪。

新浪在2005年反击盛大收购时曾声称,一旦其股份被收购超过10%,就将启动“毒丸计划”。目前,复星国际通过收购分众传媒可能间接获得的新浪股份已经达到11.15%,挑衅着新浪的底线。面对甚嚣尘上的猜测,新浪方面表示,由于换股协议还未执行,复星国际暂时还不算新浪的股东,所以“毒丸计划”也就无从谈起。

就目前来看,复星国际对新浪股权的间接收购并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郭广昌对买入时间和买入节奏的精准把握,使得这次收购很难定性为财务投资还是战略投资。

虽然表面上进可攻退可守,但复星国际这一战役并不完美。

从“进”上看,复星国际即使拥有最大股东身份,也不一定能在新浪董事会获得席位。在新浪最新拟定的董事会名单中,除“中间人”曹国伟之外,新浪、分众各占一半,复星国际出局,而其拟向新浪派遣财务、人事、监事高管的意图也很难以“和平”方式达成。从“退”上看,如果仅为财务投资,那么复星国际需要寻求一个合适的价格退出,但2009年的资本市场不同于2006年,要想重温盛大当年的鸳鸯蝴蝶梦也不是易事。

棋逢对手,没有谁永远是强者。郭广昌很明白这一点,也尊重对方的实力,围住对手,但给对方留着一个棋眼。

落子不悔

多元化与专业化,究竟哪种战略更好?

一轮轮经济危机过后,众多多元化发展的企业陨落了,前途似乎不甚光明,但对于那些主营业务遭遇瓶颈又现金充裕的企业来说,多元化依然令人热血澎湃。

复星,就是他们的标杆。

1994年进入房地产、医药行业;2002年涉足零售业;2003年进军钢铁业、证券业;2004年屯兵黄金产业;2007年投资矿产业――选择多元化战略,郭广昌胸有成竹,他笃信:一个高速成长的新兴经济体一定能托起一些多元化产业公司。复星旗下的五大主业:钢铁、房地产、医药、零售和如今的媒体产业,都和他认定的“中国动力”紧密相关。

只不过,多元化的过程不如表象那么一马平川。

俗话说,不要在同一时间树立两个以上的敌人。多元化战略面临的错综复杂的内外环境和体制方面的种种纠葛,在体制还不甚健全的现实中,尤其容易造成高负债率、资金链紧张等过度扩张的风险。

就像德隆,至今仍是郭广昌极为避讳的。

2004年5月,德隆的资本泡沫破灭后,几乎所有人都在追问下一个会是谁,复星瞬间成为众矢之的。的确,二者有太多相似:多元化;涉足金融和实业;急风暴雨似的收购;握有多家上市公司;子公司孙公司合资公司关系复杂;同样低调不多言的自然人大股东;都是民营企业。没有比这更巧合的了!

舆论的压力和突然收紧的信贷,让复星一度处境艰难。为了向众人说明“感冒和癌症不能混为一谈”,郭广昌选择了透明和公开。2004年9月,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复星集团财务分析报告》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复星集团的市场地位、竞争力和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初步研究》相继出台,算是对复星多元化思路的一种力证。

对处变不惊的郭广昌来说,那算一段难忘的惊心动魄。

此后,复星在多元化战略上越走越远。依靠产业之间不同的收益特性、成长规律形成低相关甚至对冲的产业架构,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平滑波动曲线、保证持续成长的目的,是复星能够抵御风险的重要法宝之一。

多元化是高手的棋局,郭广昌是高手中的高手。出棋之快,迅雷不及掩耳;决策之慎,三思犹恐不准!

棋布星罗

棋落五子,不仅是指复星的五大产业布局,也是指复星的五人创业团队。

作为复星的灵魂,郭广昌对其团队有这样诗意的描述:“企业的发展像一条河,我们每一个人正像河中的一滴水,无论是在上游、中游还是下游,都能找到自己汇入的位置。”

多元化发展的前提是多个产业的人才融和协作。而这,正是郭广昌拥有的“厚势”。

事实上,复星并非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产业投资者,因为即使在其最专业的医药领域里,要想支撑其扩张,靠自身派遣职业经理人也是入不敷出。一般而言,复星选择从集团派出包括财务总监在内的两三名董事到被投企业,生产经营主要依赖企业原有团队。

这样一来,投资的成败与原团队的水平高低相关。有过切肤之痛的复星细化了一套“企业家精神与素质”的标准以供决策参考,其中包括:一定要勇于制定卓越目标,并且历史表明他完成过;经历过行业与企业的低潮,并且走了出来;具备管理变革、捕捉机遇的意识跟能力;要有透明性与合作能力。

在汇聚人才、形成共同价值观的同时,郭广昌也非常注重激励机制。

在复星,各个业务的高管也有股份和期权。期权计划分层次,跟所做的工作密切相关。对于被收购而进入复星的管理层,解决方式为:在收购时就通过让管理层持有部分股权的方式来达到整合的目的。复星禁止交叉持股,即在集团层面上持股后就不能在子公司再持股。这样可以避免“自立山头”的本位主义,而新来的高管又能在他分管的专业公司里面有股份。

当然,激励并不一定能保证忠诚和效率,还必须辅以监督。对此,郭广昌认为“最好的监督是信息对称”。复星通过人事保障、制度保障、信息抄送制度等来实施董事会监管,同时对董事长、总经理进行授权。

布局,内围落子,举棋若定,毫不拖延。

第7篇

关键词:第三方医药物流;GSP;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2.7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medical reform in our country, pharmaceutical logistics industry is booming, and the third-party logistics market development has numerous potentia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market of medical logistics in our country, and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in third-party medical logistics development.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new version of GSP implementation, the paper proposes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third party medical logistics.

Key words: medical 3PL; GSP; countermeasure

我国医药市场过去由于受计划经济等问题的制约,一直没有重视第三方医药物流的发展。近几年,随着经济不断增长以及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医药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第三方医药物流得到了发展。2013年6月1日《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新版GSP)的出台,进一步推动第三方医药物流向专业化发展。

1 第三方医药物流发展概况

1.1 第三方医药物流概念

第三方医药物流是指在医药流通领域,由医药生产方和医药销售方之外的第三方来完成医药物流服务的运作全过程[1]。我国在2005年首次提出“第三方医药物流”,发展至今仍有不少企业对第三方医药物流概念不清。它不同于传统的医药物流,不是简单的处理药品的运输、仓储等环节,而是从生产到销售一个完整的物流管理(如图1)。

1.2 我国第三方医药物流发展现状

我国医药物流发展迅速、前景广阔。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兴医药市场,到2020年将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全球市场份额将从3%上升到7.5%,2012年我国药品批发直报企业物流费用74亿元,自主配送物流费用占81.0%,委托配送物流费用占19.0%[2]。医药物流形式主要有自营物流和物流外包即第三方物流,从图2可看出当前我国仍然以医药公司主导的自营物流为主,采用第三方物流的比例还比较低,但随着物流进一步发展和医药物流市场的扩大,第三方医药物流的比重逐年增加,尤其是新版GSP的实施,在新版GSP标准的附则里,有关于现代物流和第三方医药物流的规定,进一步推动了第三方医药物流的发展。

2 第三方医药物流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缺乏配套的法律政策及行业标准

目前,我国没有制定专门的医药物流的法律规范。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资格的考核和评估以及市场准入控制标准也未建立。企业没有相应法律政策约束,造成鱼龙混杂的现象,使得第三方医药物流发展受到很多行规的限制。其次,行业标准化水平低也阻碍了医药物流效率和水平的提高。没有统一的药品编码,造成药品管理混乱,医药物流中不能实现信息共享、也不能实现时时监管;没有统一规范的容器、包装等,大大降低了医药物流的效率,这些都大大影响了第三方医药物流的专业化发展,需要政府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政策去规范行业标准,推动企业发展。

2.2 医药物流企业整体水平不高

我国有许多企业开展了第三方医药物流业务,但第三方医药物流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全国共有药品批发企业1.39万家,其中具有第三方医药物流资质的批发企业有56家;具有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颁发的开展第三方药品物流业务确认文件的专业医药物流企业有43家[2]。医药物流因药品的特殊性、专业性,对物流企业的要求相对比较高,但很多竞争力并不突出、规模小的物流企业充斥在医药物流市场,他们对医药物流的理解停留在传统的运输和仓储方面,缺乏专业的医药知识以及相应的医药设备及技术,导致整体水平不高。他们作为传统第三方物流进入医药市场,有的从事运输业务但缺乏精细化服务;有的致力于医药物流服务却又不具备基础的物流资源。

2.3 医药物流成本高

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中间环节过多。我国国内药品的价格构成(如图3)中,中间环节占主要部分,这也是造成药价过高的一个主要原因。而中间环节成本基本都在物流过程中产生,发达国家大概只有5%,而我国则是他们的8倍甚至更多。据统计:医药企业通过物流外包及物流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采购费用6%~12%,压缩库存总量10%~30%,降低运输成本5%

~15%[3]。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医药物流都是由医药企业内部完成的。新版GPS对医药物流的标准要求更高,要解决物流成本高这个问题,就更需引入物流效率高、成本低的第三方物流进入医药物流市场,这将对传统的医药流通产生巨大冲击。

2.4 物流信息系统不完善

对于平均日需求量大的医药行业而言,物流信息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推动企业高效、准确的发展。目前,许多医药物流企业因为资金、发展规模等问题,缺乏完善的信息系统,导致信息不能及时传递。2013年新版GSP的实施对医药物流企业的要求更为严格,要求医药物流从出厂到最后销售都必须时时监控管理,要达到冷链、温湿度自动监控和计算机系统等标准,全面推行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着重规定计算机管理的设施、网络环境、数据库及应用软件功能要求。

2.5 缺少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第三方医药物流因行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需要的是既懂医学知识,又精通物流管理的专业性人才。目前我国企业大部分物流岗位的工作人员是从大专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的学生。他们缺乏工作经验,虽然掌握现代物流理念及操作技能,但是缺乏相对专业的医药知识,不能正确处理突发事件,难以有效及时地了解顾客的需要。

近几年,许多医药巨头,如九州通、国药集团等都纷纷加入到医药物流建设中,2011年商务部正式宣布启动医药物流服务延伸示范工程。随着医药物流的发展,2012年四川率先开展第三方医药物流进入试点工作,越来越多的省份的物流企业加入到医药物流行业中。新版GSP的出台实施,提升了行业的门槛,对第三方医药物流市场进行大洗牌,不达标的企业将会被清除出去,进一步推动第三方医药物流的健康发展。

3 加快第三方医药物流发展策略

3.1 完善相关政策及行业标准

政府要支持第三方医药物流的健康发展,首先从政策上扶持,使得市场逐步规范和标准。国家先后了一系列的文件,如《“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推动医药体制改革,《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

-2015年)》明确提出“推动医药物流服务专业化”,《药品批发企业物流服务能力评估指标》规范了药品批发企业物流服务能力构成的要素和评估指标,这些都推动了医药物流的发展。2013年6月1日,《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正式实施,提出了供应链管理理念,进一步推动专业化的第三方医药物流的发展。

3.2 软硬双管齐下

新版GSP要求相关企业应建立包括局域网、信息平台、数据组成的计算机系统以满足电子监管的实施条件,明确要求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对质量管理体系等都提出详细要求[4]。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需要投入更多资金对物流设备、软件等进行补充、更新,通过先进的物流设备和信息技术,获得货物从起运开始直至到达目的地的所有信息。按照新版GSP的要求,企业应加大对仓储温湿度控制、冷链管理和药品运输等硬件及信息管理等软件的投入、升级和改造,积极向新规范靠拢。

3.3 建设现代化医药物流中心

建设医药物流中心是医药物流现代化大发展的重要标志。针对新版GSP,通过科学规划,建设或扩建医药物流中心。新物流中心不但要符合新版GSP的要求,更要在信息化、规范化作业上下功夫,配备自动分拣系统、电子标签、WMS仓储软件、RF条码扫描系统等设备。

3.4 培养专业医药物流人才,强化员工培训

据业内专家估计,能够真正称得上医药高级物流人才的仅超过百人,当前全国急需高级医药物流人才2 000人左右,这也就是说目前社会上医药物流人才的比例不足总需求量的二十分之一,并且随着医药物流的持续升温,这个差距还会继续扩大,专业的第三方医药物流人才对企业第三方医药物流的发展至关重要[5]。发展第三方医药物流需要培养:(1)专业的医药物流管理人才,这类人才应具有在物流行业内多年工作经验,对医药物流有深入细致的了解,要具有较强的战略判断和客户把握能力,能够对第三方医药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宏观调控,尤其是一些关键环节。他们是第三方医药物流发展的关键,他们对于医药物流的理解将直接指导其在企业中的行为,从而影响公司的发展。(2)专业的医药物流操作人员,这类人员是医药物流企业各种决策的最后也是最直接的操作人。他们从事最基础的物流工作,虽然他们的工作内容比较简单,但想要发展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就必须提高基层医药物流操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及专业技能水平。

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在职人员进行职业教育,加强对现有物流人员培训的方式来组建自己的人才队伍。在具体培训过程中,要与时俱进,要结合新规范,对不同层次人员,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

4 结束语

新版GSP的实施有利于推动医药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我国目前专门从事医药物流的第三方医药物流公司并不多,大的、做得好的更是寥寥无几。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要想克服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就必须科学的制定发展战略,构建自身的核心能力,充分应用先进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提高整体服务水平,从而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赵忠璇. 试论我国第三方医药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J]. 中国经济导刊,2009(17):68.

[2] 商务部. 2012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Z]. 2012.

[3]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国药典一部[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第8篇

在股改全面推进之后,管理层推出了不少有利于市场的举措,如新修正的证券法、公司法已获人大通过、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26条意见出台、十一月中旬召开的有关股改总结性全国会议等等,然而,市场同样是不顾情面,显然,经过持续四年多的熊市折磨之后,投资者对于一般性的政策性举措已心生厌倦之情,可以肯定地讲,在没有真正的资金流入从而形成对市场的直接推动力之前,投资人很难有信心。

市场的弱态充分表现了投资人的这种不信任情绪,而且这种情绪表现得相当强烈,整个市场似乎进入熊市末期才会有的那种极度悲观失望气氛笼罩之中,这个时候,也许投资者更需要有一份冷静与耐心。

的确,在股市这样的十分现实的逐利场所,凭几句空洞的口号看来是很难起作用了。

年底应有反弹行情

然而,对于那些终日沉浸于市场中的投资者,有必要静下心来分析,研判未来的动向尤其需要判断未来可能存在的投资机会,在市场看起来普遍存在的悲观氛围中,更需要告诫自己,保持几分乐观精神,正是从这样的角度,我们对即将到来的年末行情,即十二月股市的可能演进方向依然抱持较乐观的预期,主要理由有两个方面:

首先,从基本面因素看,今年因为股改成为最重要的一幕大戏,至今仍在继续上演且远未结束。为此,管理层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就股市来说,可以说,利多性质的政策从来没有像今年这样频繁和众多的出现。毕竟像股改这样重大的制度性变革是着眼于更长远的市场建设,因此,尽管股改之后股票价格大多出现贴权走势,但真的要判断效果究竟如何显然为时尚早。

不过,至少有一点,就是困扰市场多年的股权分置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这是应当予正面评价的。虽然有人认为不能根据股价涨跌来评价股改成功与否,但从根本上说,改革成功与否恐怕也只有这一条标准最可靠,否则,满盘皆输的改革有何意义?从长远角度看,经过股改之后的市场相对较具投资价值,未来存在稳步走高的可能性。

其次,从市场层面上看,就几项通常人们所熟悉的技术指标来说,毫无疑问,在上证指数1100点之下,如市盈率、市净率、平均股价水平、市值与总值的变化等,不仅处于我国股市历史上的最低水平,而且,正如众多研究所指出的,即使与海内外的股市相比,沪深股市也已具备相当的投资价值,并且已出现价格倒挂现象,在这种状况下,股价的低迷将不会持续太久,资本的逐利本性也决定了,投资者不会对一个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机会长期视而不见,目前处于股改之中的投资者,需要做的只是多一些坚持与耐心,而重要的是需要区分哪些品种才真正具有投资价值?

上证指数自6月6日创出998点以来,千点关口基本上成为牛熊转换的重要分界点,虽然当前不少悲观论者,将上证看空至七、八百点,但是从市场实际运行角度看,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很低。

通过日K线、周K线与月K线的交叉动态分析来看,月K线在上证千点构筑的底部形态相当扎实可靠,尤其在成交量能的分布方面,如无意外情形发生,在年底之前打破千点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相反,经过6、7、8月的反弹性质的上攻与9、10、11月份的回落调整,月K线的运行显得较稳健。在12月份,沪深股市存在展开再度上攻的可能性,这恰好有望形成所谓2005年底攻势!上证运行的区间有望处于1100至1250之间。

我们的分析报告一直强调的一个观点是,市场永远是正确的,作为投资者除了适应市场之外,别无它法,在这个前提之下,分析预测的目标无非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更重要的目标就是寻找投资及投机机会,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才是根本。

2005年的股市进一步验证了沪深股市发展的一个基本脉络:不论机构投资者还是中小投资者都越来越重视个股或板块机会的挖掘,而相对淡化对大盘的涨跌关注度,就波段的操作者来说,大势运动方向当然需要关心,但对于短期盘面波动则不必太在意。

而且,下半年以来的股市出现一个有趣现象,就是通过了解社会政治新闻来寻找市场热点,似乎比单纯看盘观势来得更有效!这在几个重要的板块行业个股涨跌机会中表现非常突出,比如自7月21日人民币进入升值以来之航空、造纸、房地产概念、神六之航天、军工概念,禽流感之生物医药概念等等,其它如新能源概念、循环经济概念板块或个股的运作都有类似之处,这个现象的出现预示着部分市场资金运作思路的改变,特别是在基金经理们所倡导的价值投资理念正在发生迅速变化。

进入第四季度交易以来,一批市场公认的绩优品种,从宝钢、长电开始,如佛山照明、中集集团、华鲁恒升、中远航运、华海药业等均遭到无情抛售,这表明,市场最理性的投资者正在经受熊市末期的考验,而注重题材概念甚至短期效应的炒作方式,一旦获得普遍的认同,也许投机性的运作思路就并不是所谓游资的专利。

选对个股更为重要

从市场潜在的热点或投资机会角度看,年底之际,市场机会多少会受到年末因素影响,其中,有为年度报告盈利目标的顺利实现而冲刺的,也有为来年进行布局而策略建仓的等等,不过,由于市场投资结构随着QFII、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待重量级机构投资者的更多加盟,已不同于以往主要由基金企业券商为主流的状况,中长线的思路可能更加突出,因此,在分析年底之际市场投资机会时,有必要更多考虑基本面的选择,基于此,我们更看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投资机会:

其一、G股板块价值重估

随着股改的深入推进,预期至年底之际G股板块将超过200余家,进入12月份,中小板股改完成,个股全成G,市场对G股的价值有重新评判必要,目前大多数G股存在自然除权现象,股价下降,同时伴随市盈率等降低,但是否就此认为增进了投资价值并不全面,不过,可以肯定,对于G股的价值判断,将更倾向于基本面因素,考虑到股改完成,意味着未来全流通的到来,在选择G股投资时,必须考虑股本的大小,不能仅仅看市盈率的多少,更要注重公司成长性优势,建议选择中小盘成长性股为主。

其二、重组股因股改而增加了变数

每到年底之际,绩差股的重组往往成为股价波动的重要推动力,今年又逢股改,从目前少数ST股也进入股改序列情形来看,今年底的重组型个股运作将因之注入新内涵,且由于存在股价低的优势,预计12月行情中,重组股的炒作浪潮有望成为市场一景,投资者可重点关注部分存在较好重组机会的个股。

重组的另一端则是随着我国加入WTO之后,不同行业存在开放期限,又有部分重点行业即将向外资开放,如银行、保险、电信、旅游、建筑、音像业和教育业等产业对外开放的步伐将逐渐加快,市场有望出现外资并购方面的题材炒作,对相关行业个股这方面的机会值得重视。

第9篇

踩准经济潮流的起落时点,郭广昌迈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精彩商业脚步;顶住四面八方的重重质疑,郭广昌完成了一场又一场的大笔跨界并购;追踪投资大师的成功脚步,郭广昌建构起了一座又一座的恢弘产业城堡;顺应升级转型的全球大势,郭广昌策动了一轮又一轮的资本跨国行动。素描浙商阵营中鹤立鸡群的郭广昌,人们看到的并不只是一个平民子弟完美逆袭的高大形象,更能从中目测到资本大佬智慧运筹的清晰轮廓,以及随后蔓延开来的独特产业风景。

10万到一亿的跳跃

生长于浙江东阳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地方,儿时的郭广昌饱尝了贫穷与饥饿之苦。初中毕业时,由于家境拮据,父母希望他报考中等师范学校,将来当一名乡村教师。不过,当拿到金华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时,郭广昌第一次违背父母之命作出了自己的人生选择――放弃中师,改读高中。三年后,郭广昌跨进了复旦大学的校门。

留校工作的第四个年头,郭广昌作出了辞职的决定,并与好友梁信军一起创立了广信科技咨询公司。据悉,梁信军也毕业于了复旦大学,与郭广昌一样留校后就职于校团委,之后追随郭广昌辞职创业。而广信科技咨询公司的名称就是各取两人姓名中的一字合并而成。当然,拿着东凑西拼而来的10万元的注册资金,办公室只能选在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小平房内,外加一辆28式的大横梁自行车,创业之初的郭广昌的确感到非常的寒酸。

非常幸运地是,广信创建不久,台湾元祖食品公司此时也刚刚进入上海,想找专业咨询公司为其在沪的市场拓展出谋划策,通过招标,广信获得合同。一个月后,郭广昌和他的团队完成了调查报告,并且对方非常满意,于是当即拍板在原有28万元的合同上追加两万元调研费。随后,太阳神、乐凯胶卷、天使冰王等知名品牌纷纷找上门来。就这样,仅仅用了10个月,广信就进账100万元。

也许是受到当时中华鳖精、乐百氏生命核能以及太阳神等保健品格外火爆的销售行情所吸引,可能是为当年市场上的延生护宝液、三株口服液和昂立一号等滋补营养品异常走红的态势所陶醉,在人称“黄金之地”的保健品行业成为众多资本追逐的热门领域并且相关生产企业从近百家猛增至3000多家的时候,郭广昌也加入到了争食夺利的大军之中,并推出了一款名字古怪的“高科技”保健品――咕咚健身糖。不过,郭广昌这一次没有成为幸运儿。伴随着三年之后保健品市场的信用崩盘,咕咚健身糖也被打入冷宫,而且经此一役,广信当初赚到的100万元也几乎赔了个精光。

正在郭广昌为出师失利而苦恼不堪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郊区一家房地产公司的房子卖得不是很好,于是试着找到房产开发商,要求以中介的方式帮助其售卖房屋,对方当然求之不得。为了了解与熟悉房地产开发和市场营销的诀窍,随后郭广昌特意跑到一家著名的外资房产公司应聘打工,偷师学艺了整整半年。之后,广信退出市场咨询领域,改名为复星,其中蕴含“复旦之星”之意,当然更暗示了与复旦大学的渊源。

在上海,地产商与销售商当时售卖商品房的通常做法是在工地附近挂块售楼广告,将房一栋栋地卖给企业客户。但郭广昌却剑走偏锋,即通过报纸、夹报、邮递的方法,将房子一间间卖给个人消费者。为了更有针对性,复星还尝试把广告直接送到潜在客户家门口,效果出奇地好。仅仅进入房地产销售业务一年的时间,复星就赚到了1000万。趁热打铁,郭广昌成立了专营房地产业务的复星地产公司(以下简称复地),而且随着“复星花园”等楼盘的成功营销,复地在上海房地产界完全站稳了脚跟。

就在郭广昌在房地产行业做得风生水起的时候,两位浙江老乡――汪群斌和范伟的加盟又让复星获得了转战全新领域的机会。汪群斌和范伟给郭广昌带来的“见面礼”是他们已经进行了三年之久的一个研究课题――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接下来三年时间中复星共计向这个项目砸下了4500美元的巨额研发资金,而且这一次郭广昌又是大获全胜,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上市后,复星从中净赚一个亿。

接下来的故事似乎更加精彩。受到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大红大紫的市场业绩所支撑,郭广昌其复星旗下专门成立了复星高科技公司,而且作为上海第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在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上市的第5个年头,复星高科技公司便以复星实业(后改名为复星医药)之名成功登陆A股市场,一次募集资金3.5亿元,成为上海民营公司“第一股”。

最新财报显示,过去20年中,复星投了70余个项目,年回报率超过30%,同时复星孵化了27家上市公司,其中直属5家,控股22家。截至目前,复星集团总资产达人民币4377.1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资产达人民币826.6亿元。另据“2016福布斯中国富豪榜”,49岁的郭广昌拥有个人财富50亿美元,在国内富豪中排名第19位。

多元化风波

从投资上市公司豫园商城,到参股成立德邦证券有限公司,从联手山东招金集团设立招进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到收购唐山建龙实业30%的股份,再到与南钢集团合资设立南京钢铁联合有限公司,继踏足房地产与医药两大阵地后,短短4年时间内复星先后进入商业零售、金融、采矿与钢铁等多个行业。而伴随着郭广昌在一级与二级市场上跨界腾挪,外界投射到复星多元化上的质疑声也此起彼伏。

复星进入第一个本命年的时候,“德隆事件”的引爆直接将郭广昌推到了风口浪尖。当时,唐万新利用国内资本市场的的漏洞,通过认购抽签票、倒卖原始股、回购国债,迅速完成了原始积累,同时抓住国企改制的机遇,高调地对三家老牌国有企业进行了战略重组,之后又通过这三家企业进行一系列并购,创造了所谓的德隆“效益奇迹”。不仅如此,德隆创办和控制了多家信托金融机构。然而,伴随着中央针对经济过热而打出的宏观调控之拳铿锵落下,股票市场随后应声急挫,德隆系旗下相关企业的资产快速蒸发,德隆神话瞬间破灭。

表面上进行对比,没有比复星更像德隆企业了――多元化、横跨实业与金融、以“整合”为旗帜的系列并购、有上市公司可直通资本市场、民营企业……。一时间,复星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德隆的猜想遍布国内媒体。正在此时,“全球最受尊敬的CEO”、通用电气掌门人杰克・韦尔奇莅临上海,郭广昌有幸取得了与这位商业大佬公开对话的机会。在对话中,郭广昌怀着虔诚般的心情求教韦尔奇:“中国气候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有一些个别企业做事波及到整体民营企业的信誉,我们该怎么办?”韦尔奇回答:“我想如果你对企业有信心的话,那么我想你最好的答复和回应就是拿事实来说话,有一个非常好的业绩,而且开放你的账簿,把你的账摆在桌面上,让他们看一下,看完以后他们就什么都明白了。”

郭广昌完全听取了韦尔奇的建议。四个月内,复星主动递交了三份专项报告给银行和监管部门,分别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做的《复星集团的市场地位、竞争力和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初步研究》、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做出的《复星集团财务分析报告》,以及上海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对复星信用等级的评定报告。复星把三份报告呈送给了关联银行、投资人和监管机构,希望能够提高各界对复星的信任度。也正是在这种百感交集的状态下,郭广昌登上了当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领奖台。

应当说为达到透明严谨的合规性之标复星付出了巨大的改革与治理成本,但同时也让复星内部治理更趋规范,同时更踏实地获得低成本资金的青睐。代表性的是,国际金融公司宣布向复星医药提供3.2亿元人民币为期7年的商业贷款,票面年利率约5%,远远低于商业贷款。当然,“德隆事件”以及宏观调控的残酷性,也让郭广昌明白必须进一步拓宽与夯实复星的融资平台,于是就有了后来复兴国际在香港的整体上市,复星集团一跃而成市值超过800多亿港元的中国最大民营企业集团。

回过头去看,复星与德隆的确不一样。德隆的问题与其“短贷长投”(银行短期贷款用于长期股权投资)导致的现金流危机密不可分,而复星的现金流相对稳固,其主要取之于重要股东的出资以及保险资金等战略资本。同样,郭广昌和唐万新也不同。唐万新抓住了机会,却迷失在了资本的盛宴里;而郭广昌不仅抓住了机会,也找到了复星业务发展的核心价值,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就是,持续发现和把握中国投资机会,持续优化管理提升企业价值,和持续建设多渠道融资体系对接优质资本。

观察发现,一个项目要不要投资,郭广昌在复星反复贯彻的是两条标准,首先是企业从事的行业、开发的产品有没有机会做到前三名,其次是企业是否拥有国内一流的团队,去实现经营目标,两者缺一不可。而在每投资一个企业前,复星的专业团队要先拿出一份针对该企业的资本运营报告,此外还会收集一份行业分析师与行业专家所做的行业趋势研究报告,一份投资团队所做的投资论证报告,以及人事、财务、审计、法务四个部门所做的风险以及对策报告,以此作为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

据悉,郭广昌是巴菲特的忠实信徒。对标巴菲特“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的那句名言,郭广昌也提出了“越是血流成河的地方越要有兴奋感”的投资管理语录,因此,充分利用市场错配机会,进行反周期操作,从低点介入,耐性等待收割似乎是郭广昌投资的基本路线。复星投资招金矿业时,黄金价格长期在250到340美元一盎司的低位徘徊,等到招金矿业香港上市后,金价飙升至600美元,复星投资价值增长了10倍;同样,购买海翔药业时,复星只投入了不到3000万元,两年后在A股上市,投资回报增长了11倍;还有,当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市的分众传媒股价跌至7美元时,复星以购买存托股份的方式进入该公司,一年后,分众传媒以21美元的价格进行回购,复星所持资产劲增3倍。

全球化的郭氏章法

从5年前开始,郭广昌就启动了复星全球化的按钮。作为全球化战略落地的解决方案,郭广昌的描述是“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这一模式就是不以控股为目的,通过参股或合资合作,引入符合中国经济未来发展需要的国际品牌、技术、人才、商业模式等,在中国经济成长中创造价值,并与国际合作者分享价值。追踪发现,作为“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方案推进的首单交易,复星斥资2500万欧元以参股方式进入的法国老牌旅游度假村运营商地中海俱乐部目前已在中国投资建设了4座五星级旅游度假村。

紧紧围绕财富、健康和快乐三大板块而展开是复星全球化的基本图谱。在财富领域,除了收购德国H&A与BHF-BANK两家私人银行外,复星还以3.45亿欧元收购了意大利裕信银行原米兰总部,出资2亿欧元吃进了葡萄牙最大上市银行千禧银行30%的权益,而在此前,复星还完成了对日本东京天王洲花旗银行中心的收购。不仅如此,作为财富板块的重要内容,复星先后将日本的地产管理公司IDERA以及巴西的地产基金管理集团RioBravo收入囊中,同时在英国与俄罗斯分别合资成立了资产管理平台公司RPIM和复星欧亚资本。

与财富领域投资相比,已经在国内医药行业做得风生水起的复星用于健康领域的火力似乎同样密集。除了出资2250万美元认购了美国肿瘤检测公司Saladax约30%的股权外,复星完成了对以色列医用激光和超声器械生产公司Alma Lasers95.2%的股权收购。也就在前不久,复星医药斥资12.6亿美元收购了印度领先注射剂药企GlandPharma约86.08%的股权,成为迄今中国制药企业交易金额最大的海外并购案。

相比于财富与健康板块,复星在快乐领域的跨国投资显得更为活跃。在参股地中海俱乐部的同时,复星还投资了希腊时尚品牌Folli Follie、美国高端女装St.John、意大利手工男装Caruso;与此同时,复星还持有美国好莱坞影视公司Studio8 A约80%的权益,联合德州太平洋集团收购了太阳马戏团,并参与了博纳影业私有化项目;此外,复星以99.98%股比投资了世界第三座、中国首座亚特兰蒂斯度假酒店,并投资了世界著名高尔夫用品供应商Honma。

如此连续的大手笔海外投资,无疑需要充足与流畅的资本火力驰援。虽然目前复星直接管理的基金规模达人民币647.9亿元,间接管理的第三方财富的规模为人民币775亿元,但显然不能满足全球化的资金的供给要求,于是郭广昌在复星提出了“保险+投资”的并购驱动策略。追踪发现,自从10年前参股永安财险后,复星在国内染指保险业的脚步不断提速,其中,与世界银行集团旗下国际金融公司在香港地区合资成立的鼎睿再保险公司,复星持股85.1%;通过二级市场增持新华保险的股份,使其持股达到了5.01%;另外,就在前不久,中国保监会正式批准筹建复星联合健康保险公司。在国外,除了与美国保德信金融集团合资成立复星保德信人寿外,复星还收购了美国特种保险公司Ironshore80%的股份,实现对该公司完全控股,同时复星以合并方式收购了美国专业财险及保险管理服务商Meadowbrook;另外,复星斥资 10 亿欧元获得了葡萄牙最大保险集团CSS的80%股份,同时鼎睿再保险收购了加勒比财产保险NAGICO Holdings Limited的50%权益。至此,复星基本上实现了包括寿险、财险、健康险与再保险在内的全覆盖。

第10篇

一、传统药剂实验教学的现状

1、实验课验证性教学特点,不利于调动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目前开设的实验课大多属于验证性实验,其实验项目涉及的处方、工艺都已相当成熟,学生实验过程往往是在老师指导下比葫芦画瓢,机械照搬,被动接受。这种教师包办一切,学生只需按部就班操作就能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必然造成学生只会动手、不会动脑,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

2、实验材料陈旧,实验内容单一、过程死板,学生缺乏实验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表现在:一是开设的实验项目中所需的主药和处方中的辅料大多使用多年,不能完全保证学生实验结果的正确性;二是学生实验中仅按各剂型、处方、工艺和质量加以研究,不能自己设计实验,只是被动地完成实验,目的性不强,实验技能的培养达不到预期效果;三是实验内容单一,未将不同的药剂学分支学科融合实验,进而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重理论,轻实践技能教学的做法,导致学生思想认识缺位,进而影响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整体效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4、实验教学所用仪器、设备数量有限,学生动手动机会少,实验与生产实际脱节的现象,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更高要求。

二、药剂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思路

1、强化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增强适应社会能力。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德能双馨,以技立业”的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始终把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适用技能型人才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采取必要措施与手段,促使学生全面掌握和积累药剂学方面的基本操作技能。

2、改革药剂学实验内容,优选具有代表性的处方设计试验药物作为实验项目,以提高实验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改善实验教学的授课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式实验教学模式。针对目前我系学生较多,实验设备有限及集中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状况,合理安排实验设备开放时间,让更多学生有充裕时间操作使用仪器设备,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水平,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式实验教学特色。

4、重视成本核算,增强企业药物制剂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除提高产品质量、合理定位产品价格外,降低产品成本也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药剂学实验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强化学生成本核算知识,增强市场竞争意识,制造出安全、有效、稳定及成本低廉的药物制剂产品。

三、药物实验教学的具体做法

1、抓好实验课前的准备工作,确保实验教学有序进行。一是任课教师要作好充分准备,掌握实验教学的过硬本能。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不断流动鲜活的水。首先指导老师要根据专业发展之需,做好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知识能力储备,使自己的业务素质与时代同步。其次,实验教学人员要及时做好各种试剂的配制,实验仪器的调试,学生所用玻璃仪器的准备等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二是明确规定学生课前写好预习报告。即要求学生对实验中的内容进行预先复结提炼,全面掌握本次实验目的、基本原理、实验步骤等,促使学生通过实验前的预习让其对实验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进而做到心中有数,打有准备之仗,实现教学目标。

2、规范实验操作,提高实验质量。实现基本技能训练的规范化,熟练化是药物实验教学的重点,因此要求教师既要从实验的准备,实验习惯方面严格规范学生实验操作意识,及时纠偏学生实验中的一些错误做法,又要引导学生增强药品节约观念,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使节约意识和环境教育始终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

3、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确保实验项目的适用性。伴随当今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高要求,实验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初步科研能力,因此优选实验教学内容,删除传统陈旧的实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内容显得十分必要。由于综合性实验具有联系本课程综合知识和强化练习学生动手能力的优势,因此可大大提高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设计性实验具有创新性特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科研设计能力的有效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用巨大。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认真选定实验题目,并独立完成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撰写出实验报告,使实验过程自始至终体现学生参与活动的主体性。当然,为了选好实验题目,发挥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应有效果,指导教师一定要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把握药学领域的最新信息。

4、改进实验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法是指导老师首先在黑板上列出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并由老师进行相应讲解,然后再由学生按指定内容和规定步骤进行操作。这种“照方抓药”的教学方法虽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不利于调动学生开动脑筋,主动发现及解决问题,培养科研思维及创新能力。因此,实验教学中,应该遵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这一辩证的人类基本认识规律,引入“实践——理论——实践——总结”这一新的教学模式,这样不仅能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保证理论课的授课质量,更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调动他们探索药物剂型、工艺设备选择等问题的积极性,切实为学生未来从事研发新药,开发新剂型奠定良好基础。

5、拓宽实验教学基地,彰显职业教育特色。拓宽和强化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作为药剂学的实验教学最终要服务于生产实践,所以合理安排时间到校外基地实习,既可克服校内基地实习的短板,又可拓宽校外基地建设渠道,实现资源共享,还可通过校外基地的企业车间、医院药剂室的行家能手、能工巧匠的现身讲解,特别是通过组织学生对注射剂的制备、灌装、灭菌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的观摩,对大大缩短理论与实践教学差距,培养他们的药剂卫生观念,掌握制药工业的新知识、新技术等起到巨大的指导作用。另外,充分利用校外基地研发室先进的设备和制剂技术优势,对促进学生了解新剂型、新工艺,把握药物制剂学科发展动态,增强学生创新能力也大有禅益。

6、改进实验教学考核方法,全面评价学生。实验考核是检查学生能否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一种手段。考核学生实验情况应从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方面入手。一是将平时实验成绩分为A、B、C、D四等并按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评定:(1)实验前预习。通过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熟悉此次实验需要采用的方法和操作步,做到心中有数。(2)实验物品的选用。学生要根据实验内容,正确地选用并爱护仪器、设备,发挥仪器设备的最大效用。(3)实验操作。促使学生正确使用仪器、设备,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谨慎、细致地进行每一步操作,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技能。(4)工作台面清洁。实验有条不紊,强调质量意识。(5)实验报告。促使学生如实记录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有分析报告,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二是在学期末进行考试。具体做法是由实验教师拟定实验题目,学生2人或多人一组,采取抽签方法得到考题,2人或多人互相配合,共同协作完成。

总之,随着医药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具有在药物制剂及相关专业从事药品生产、检验、管理及研究开发等方面能力的技能型实用性人才在社会中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而具备这些能力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以及一定的研究创新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需要,推动我国医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 基础管理 系统化 质量效益型

老子曰:“高以下为基”,任何远大的企业目标与愿景都离不开坚实的基础作支撑。作为现代企业,基础管理是实施全面管理、实现发展目标的基石。基础管理贯穿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和每个阶段,是企业得以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根本所在,也是企业实现创新和提升的关键。

所谓基础管理,指的是通过对企业内外活动及其活动间关系的分析,找出其属性、特点及其活动规律,然后对其进行有效组合和规律化管理,实现企业活动整体效率和效果最大化。中新药业的基础管理贯穿于各项工作和过程,其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企业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金管理、信息化管理、生产技术管理、安全管理等。中新药业通过对这些生产要素的科学有效管理、合理的分配以及潜力发掘,实现了企业管理水平均衡持续的提升。

一、企业战略目标指导下的基础管理

企业管理的任何行为都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加以实施。为达成目标,需要制定可执行的流程,同时需要配备相应的岗位来执行,并为其划定职责;为了检验工作的效果是否达到设定的目标,需要设立指标,为了保证以上工作都能顺利开展,需要订立一份普遍认可的制度。中新药业的基础管理中包含流程、目标、指标、岗位、职责和制度等要素,中新药业将这些要素通过一定的方式组织成系统,通过不断实践与调整,形成了能够服务于战略目标的管理模型。

围绕“做业绩一流上市公司、国内外知名品牌、中药创新领军者和员工发展理想平台”的发展目标,中新药业运用价值流的方法,对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要素的潜力,降低成本,以最小的投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在明确战略目标之下,中新药业科学规划、统筹全局。抓品牌,抓科技创新,抓精细化营销,抓员工绩效体系;重点发力,注重效率;查找出管理中的重点问题和薄弱环节,先解决主要矛盾,重点突破,提高效率。比如,对医药企业而言,应收帐款的管理直接关键到营销行为与企业业绩。多年来,中新药业在这一重点领域不断探索,形成了一套规范科学的管理模式。中新药业建立了应收账款管理三项制度,坚持深化管理应收账款,监督落实,加强日常对账与核算工作,实现月结月清,促进应收账款的快速运转,并积极采取各种方式解决销售增长与应收款压力的问题。制定新的资信管理制度,将公立医院以外的民营医院、诊所、工矿保健站、零售药店资信管理也纳入企业整体资信管理系统,重新制定信用额度和回款周期。与应收帐款管理制度相适应,中新药业进一步推进大财务管理体系建设,在完善商业财务结算中心的基础上,加速销售公司、达仁堂、乐仁堂财务业务一体化的试点,将财务管理工作向经营管理各线进行延伸,提升管理效能。

二、基础管理向全局要效益,向细节要潜力

针对现阶段医药行业的发展状况,中新药业意识到,企业要保持较强的竞争能力和持久的发展潜力,就必须由数量规模型发展转向质量效益型、结构效益型的发展,而追求质量效益,管理需先行。明确了战略目标之后,就必须持之以恒地抓细抓实,肯下笨功夫苦功夫,向细节要实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要素的潜力,降低成本,以最小的投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1、加强采购管理,降低物料的采购成本

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分析市场行情,推动辅料及包装材料比价采购,在原辅料价格低谷时采购,包装品以批量方式采购,降低采购价格。

2、加强生产过程管理,降低制造成本

积极推行新工艺、新设备,提高劳动效率;加强工时考核,提高生产效率;加强制造过程物耗和成品率的考核,提高产品的一次合格率;加强存货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原料、辅料、包装材料、中间品、产成品的库存限额。

3、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设备维修率

通过对关键设备的管理,强化全员对生产设备的维护意识,建立健全设备维护制度,全员参与做好设备的日常养护。合理地制定设备运行效率,加强维修人员与操作人员的技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维修时间。

4、通过节能降耗,降低产品成本

通过加强对车间、班组的考核,降低煤、水、电、蒸汽、油的整体消耗,从而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标。

5、完善科研质量管控体系,防范科研及质量风险

加强公司对重大科研项目的管控力度。颁发新修科研管理系列制度并跟踪落实;统计分析重大科研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为市场需求做好科技支撑。结合药材风险品种国家补充检验方法,建立完善公司药材内控质量标准体系,2015年制定若干药材的内控质量标准。加强对企业的GMP、GSP制度培训,提高全员质量意识。以公司质量内审为抓手,加强对问题整改的效果跟踪;加强对生产关键过程和关键点的控制,使质量管理触角前伸到底;成立内部检测中心,制定公司内部飞行检查办法,进行不定期的公司内部飞行检查,对经营中药材、中药饮片的企业必要时进行抽样检查。建立公司质量管理绩效奖惩办法,巩固新版GMP、GSP认证成果,保证管理常态化。加强对药品研发、监管、质量公告等信息的跟踪分析,增强公司的防控风险能力。

6、强化购销管理,完善药材原料供需平台建设

发挥药材公司电子采购、销售平台的作用,着力实现药材全品种的电子化采购及系统内工业供应信息化管理,并积极在全公司推广。落实公司规范中药材原料采购与供应工作的管控要求,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实现药材公司与工业企业顺畅的衔接。根据市场及库存情况,适时储备产地低价商品和潜力品种,筛选优质客户,拓宽经营渠道,扩大销售。

三、依托信息化手段,实现基础管理的系统化

传统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由于自身观念和管理手段的落后,经常无法形成一个系统的管理体系,将各个层级和部分流畅地串联起来,比如:由于无法掌握公司整体的管理情况,领导层无法做出有效的改善决策;由于部门间或员工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造成“信息孤岛”,导致工作各个环节无法衔接;由于缺乏被员工普遍认可的评估激励措施,员工可能因工作回报无法达到预期水平而产生不满。中新药业在管理实践中,转变企业管理方式,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与思维,不断改革管理思路,更新管理方法,努力做到目标管理的过程显性化、可控化,真正实现目标实施过程的动态管理,从而有效地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目标管理效率,体现精益管理的精髓,推动企业管理上水平。

1、加强信息系统的升级和建设,不断完善管理技术平台

加大协同办公系统、办公软件正版化和网站群建设力度,推进生产企业开展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开发实施中新药业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推进工业企业商务数据采集信息化,逐步建立中新药业商务智能经营决策平台。

2014年中新药业加强营销管理层次,将管理重心向下延伸,从渠道的货流监控到终端的库存监控,再到产品的纯销监控,最后形成产品盈利分析报告,实现营销过程的梯次监控体系。为顺应国家2015年前所有药品均需实施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码的新趋势,中新药业着手建立公司溯源系统,对所属品种的生产数据、销售数据、流通过程数据和质量相关数据进行全程采集和集中化管理。该系统的建立将有助于公司健全品种管控,可对处方药的流向和统方进行即时管理,从而实现费用的精确管控;可对品种的药品流通信息进行有效跟踪,改变企业对产品的流向管控较盲目的状况。

2、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系统化

中新药业建成全面预算系统,可以对未来的经营活动和财务结果进行充分、全面的预算和筹划,并通过对执行过程的监控,对实际完成情况和预算目标进行对照和分析,控制风险。帮助经营者有效地管理企业,实现经营目标。该项目于2012年7月投入运行,经过前期的调研和分析,确定了需求分析和实施方案,以中新公司的预算机制为蓝本,搭建了全面预算的架构。以达仁堂为中新的试点单位,进行全面预算系统的上线。历经一年半,于2014年完成。中新药业所属的各级公司,通过应用全面预算系统,实现了下属各企业及中新药业2014年预算的编制、调整、定稿工作。从2014年1月至今,中新所属多家主要企业,日常的报销、费用预算执行(不含产品成本的预算执行),已经全部由各个业务部门的预算专员在系统中进行管理,实现了部门级预算的推广、应用。各部门可以随时查询自己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及时提出预算变更申请,经过相关领导审批后,实现预算的变更确认。未来将根据企业管理的需要,深入推广全面预算在其他企业的应用。

3、人力资源薪酬管控系统建设

经调研发现,中新药业各分(子)公司存在薪酬体系差异化、薪酬项目不一、薪酬管理权限分散、工资软件各异等问题,在工资管理、发放与统计等工作中,效率不高且准确性难以保证。

中新药业依托自身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统一建设薪酬管理系统,以提高薪酬发放、统计的效率,加强薪酬管控能力。同时,鉴于薪酬模块在人力资源体系中的特殊作用,将其整合在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平台下,也有利于人员信息完善、员工进出审批、工资总额管控等功能的实现,对人力资源业务链条的形成与完善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于一个力求持续发展、永续经营的企业来说,基础管理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课题,也是一个常抓常新的基本功。中新药业经过不断探索,实践表明:一是细节里面挖潜力,肯下苦功夫笨功夫;二是立足于整体观全局观,不断采用新思维和新方法,使管理行为系统化、可视化、可控化,向全局和整体求效益、要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