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4 04:35: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1.对于课文和课外的好文章,要反复读。
现代教学重视能力的培养,包括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读不行。阅读能力包括:对词句的理解能力;对文中的哲理的领悟能力;对文章主题的发掘能力;对文章艺术性的欣赏能力,等等。对于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学生如果能不读或只读一遍就能学透,那是不可能的。要想全面透彻地理解课文,明白文中所写的深刻哲理,体会文中人物的真实感受,是非多读而不能解决的。通过读通文字,通过读发扬主题,通过读产生问题,通过读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课上再有目的地听取教师讲解,则茅塞顿开。久而久之,阅读能力会大大提高。
2.大量阅读好的课外书,有益于写作水平的提高。
读书人便是写书人,写书人更是读书人。作家之所以能够创作出大量的文学精品,是与他们博览群书分不开的。对于中学生来说,阅读更是写作的基础。只有多读,才能较课堂所学更多地接触不同文章的不同构思去写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正如杜甫所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朗读是培养学生演讲口才的关键。
演讲需要声情并茂,除了好的讲稿之外,重要的还要靠演讲者的演讲口才。而演讲口才的培养,重在平日多练朗读。中学语文课本就有许多练朗读的好文章。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头一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只有用势如破竹的气势朗读出来,才能表达出作者对白杨树由衷的赞叹与崇敬之情;鲁彦的《听潮》中除描绘的海睡图与海醒图,那安详愉悦的静谧美与狂暴震憾的雄壮美也是非朗读所不能体会到的。
二、阅读的能力是培养出来的
如何培养学生读的能力呢?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1.激发兴趣,读中享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
(2)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
(3)经常进行各种朗读比赛。
2.范读领路,摹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这里要提一点,“打铁还要榔头硬”,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教师的表情朗读多了,学生的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我经常对学生说:“我看看谁最会读书,能把课文的内容,读着读着就能读到自己的脸上。”当然,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
3.评价到位,以评促读。
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及评判,学生们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会读得更精彩。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们评价时经常爱说的是:“你读得非常好”、“你读得真不错”之类的话。其实,教师应用心聆听学生的朗读,切实发现他们朗读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都给予肯定。学生们在教师的鼓励中会树立自信心,读的兴趣就会高。
4.理解文本,自主品读。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再到读得有感情。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课文读熟,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声中流淌。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不管讲解什么样的文章,我们一定要重视学生读的环节,逐步培养学生读的能力,不愁学生不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就是这个理。
参考资料:
1.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王小明等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改革;教学设计;教学手段;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课标对学生的识字量、阅读、写作等方面都做了量化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要达到这些标准,只有实施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事语文教学十几年来,我在教学改革中这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内容讲到点子上
语文教学要做到主则详,次则略,不平均用力,要紧紧抓住课文重点,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如《白杨礼赞》一课的重点是: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及象征手法的运用,紧扣这一重点进行教学设计,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时间用在刀刃上
我力求在课堂45分钟中找效率。例如:在《孔乙己》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在预习中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课堂上以“鲁迅为什么给主人公起‘孔乙己’的名字”为题,让学生设想孔乙己是怎样的人?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的作用,再让学生思考“孔乙己处在怎样的一个社会里?”“为什么孔乙己出场才可以笑几声?”两个问题,最后问:“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可怜吗?可恨吗?可爱吗?”启发学生归纳课文。这样教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三、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
彻底改变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代之以能力为训练中心的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形式。坚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精心设计,精讲巧问,即使一般的提问和练习也着眼于能力训练。
四、功夫下在备课上
我备课时坚持做到了解学生基础、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重点内容。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只起监督、引导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材施教,发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教授《春》一课时,我这样让学生学会生疑发问:首先营造氛围,让学生敢问。有学生质疑:朱自清为什么不把题目定为“春景图”呢?我就以参与者的姿态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索、交流,不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始终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感情、个性以及各自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创造力。学生的问题不管多么离奇、古怪,多么肤浅、幼稚,从不否定,而是热情鼓励,让学生扬起“敢”的风帆,培养学生对待学习、生活的积极态度和良好情感。发扬学生的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提供标新立异的自主心理空间,激发学习的热情,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其次,拓宽渠道,让学生问。“授之以鱼,只供一餐所需;而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教育学生不会问就是不会学习,会问才具备了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知识背景、对新事物的理解,所以对同一课文会提出不同问题。我注重引导学生提有价值的问题。如果有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实闪耀出创新思想的火花,值得探讨,就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并以此为契机,点燃全体学生的创新之火。第三,教给方法,让学生善问。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质疑,但有的质疑质量不高,仅仅简单地问几个“为什么?”。我就从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提出问题,提高问题的质量。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质疑方法,如找关键词生发疑问。关键词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隽永深邃,蕴涵哲理又生动、具体,能突出中心或能说明对象特征。如《孔乙己》一文中写道:“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有一个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站着喝酒的该是什么人?为什么孔乙己穿了长衫却站着喝酒?他“唯一”在何处?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学生质疑得好,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这些问题从而把握住孔乙己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
【关键词】语文学习;特点;审美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审美活动,是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理解和评价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在这一审美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更是根据自身生活体验,在教师创设的审美情境中对审美对象进行自觉地审美,从而进行美的创造。
一、从语文学习的对象谈语文学习的审美性特点
语文学习的对象多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统一的课文,这些课文都是学生的审美对象,学习对象的审美因素使得学生的学习沉浸在审美的海洋中。本文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来谈语文学习的审美性特点。
(一)从课文的内容来看
语文教材所编选的课文,从内容上可以归纳为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建筑美、人情美四个方面。
1.自然美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专门描写自然景物和自然环境的美。这一类课文的学习,学生要结合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展现其对自然美的感受力,形成其独特的审美体验。例如在学习《白杨礼赞》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作者对“白杨”外在特征的描写,获得一种直觉的美感,进而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联系,对这些形象美的特征进行再现,感受作者在这一形象背后所寄托的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2.社会生活美
这类课文展现了人们平日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对生活的热爱。如《端午的鸭蛋》,作者描写了家乡江苏高邮五月初五端午节的风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以及做“高邮咸蛋”,表现了各种风俗带给人们的乐趣。作者从日常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此多的滋味。学生在学习时,结合自己的经历,联想到自己家乡的习俗,从而体会到作者对家乡以及日常生活的热爱之情。
3.建筑美
语文教材有一些介绍园林、宫殿、桥梁等的课文。因为建筑本身具有审美性,所以学生的学习中也会获得美的体验。例如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就先总写了苏州园林“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审美特点,又分别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等方面来论述了苏州园林的审美特点。学生通过自己的形象思维,建构出苏州园林的结构特征,从而激发审美情感,感受到苏州园林“如在图画中的”的审美特点。
4.人情美
语文课文也较多通过描写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来体现人情美。在《小狗包弟》这篇课文中,作者通过写小狗的遭遇以及自己的歉意,体现了对特定时代下人性的反思。学习文章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其对“”这一特殊时代有自己的审美情感,从而对作者的行为产生正确的审美评价。
(二)从课文的形式来看
1.语言美
散文诗化的语言、诗歌的凝词炼句、小说语言的形象以及作家独特的语言风格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美的影响。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积极地审美体验,是学生学习的任务之一,也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审美性特点。例如对《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的学习,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着重体味一些关键词句(如白话、俚语、短句等),使学生领悟汪曾祺“行云流水、逸然散淡、文如白话”的语言美。
2.文体美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涵盖了几乎所有的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等,这些文学体裁都蕴含着各自所特有的审美因素。诗歌的意境美,小说的形象美,戏剧的冲突美,这些文体的特征都具有独特的审美因素,学生学习不同的体裁,都能得到不同的审美感受,受到不同的审美熏陶。
二、从学习过程谈语文学习的审美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以美的法则去进行教学设计,处理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创造审美的教学环境,力图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这其中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只有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审美体验,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获得更深切的美感体验。
在学习过程的各种活动中,都蕴含着审美的因素。在诗歌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音乐、美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如配乐朗读、给诗配画等。利用音乐、美术这些美的因素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使学生的审美产生新的追求,即主动探究作者构筑的内部世界,领悟课文的艺术真谛,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深入体味诗歌的内涵。
语文学习的对象和学习的过程,使得语文学习具有审美性特点。语文学习的审美性特点,能够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积极的情绪和体验,能够诱发学生探索语文未知世界的强烈愿望,能够使学生和教师心意相通,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的教学事半功倍。因此,针对语文学习审美性这一特殊特点,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对审美对象进行自觉地审美,为学生的学习努力创设审美情境;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也要明确自己审美主体的地位,自觉主动地在教师创设的审美情境和作者展现的审美情境中,联系自己的经验和经历,进行审美,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美育实施的方法[M]《选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199.
一、教学理念
(一).高职语文课程理念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宗旨”,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重基础,强能力,重素质,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实践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立足职业需求,应注重学生如下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良好的文化修养,必需的人文知识;较强的文字和口语表达能力;独立敏捷的思维能力;健全的心理和乐观的人生态度。”(《五年制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二)本人的教学理念
1.对话理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在对话理论指导下的阅读教学,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即强调自身的阅读实践和由此获得的感受、体验、理解,强调主动的意义建构,强调教师的过程引导和对话交流,在不断汇聚、融合中完善和发展认识,并促进职业生涯所需要的人文素养、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2.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教师应该尽量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及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探究、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3.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必须尊重学习者;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必须相信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必须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环境。
4.系统论
“系统是许多要素保持有机的秩序,向同一目的行动的东西。”课程内容结构是一个系统,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关系,可使系统达到优化。
二、学情分析
本课学习主体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一年级学生。90%是女生,他们个性活泼有一定上进心,但文化基础薄弱不够自信主动,读写知识和技能都比较欠缺。课堂上习惯于“听”和“记”的被动接受方式,缺少文本体验的意识和深入思考的精神。对于写景抒情散文的学习,学生在初中已有所涉及,如《春》《白杨礼赞》等,但他们文体感不强,鉴赏方法不明,怯说怕写。有利的是,他们感性细腻,语感较好,可塑性强。所以在教学中要树信心,指路径,促建构,努力提高他们职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文素养、审美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等。
三、内容安排
(一)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阅读与欣赏”
“自然的心迹”是新编职教语文教材《语文》第一册中第二单元,是本套教材中唯一的写景抒情的散文单元。《江苏省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把握散文等文学样式的艺术特征和表现手法,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精彩片段。”
学生在初中阶段虽然接触过散文,但由于教材是按照人文主题组元,学生对这种文体的认知并不明晰。本单元以文体组元,通过学习,可让学生对写景抒情散文的艺术特点和鉴赏方法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同时,通过语言、意境的赏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并可适当挖掘一些人文元素,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表达与交流”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十分重要。朗读是提高普通话水平的重要环节之一,同时,朗读的本质是以真意来传达和表现作品的内容,是一种表达方式,一种理解作品的有效手段。要读好作品就必须对作品理解得准确,并借助于一些技巧。
语段写作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训练方法,写好语段是写好文章的前提。
“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它不仅是一次语文实践活动,也是一次自我教育。由于多方面原因,许多人对自己生活的家乡(或社区、学校)显得有些隔膜,这个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认真地打量、思考、表达,拉近自己与家乡(或社区、学校)的距离,反思自己在家乡(或社区、学校)问题上的缺失。
(二)本单元作品特点
本单元四篇写景抒情散文均为名篇,风格、写法、情感各异。《荷塘月色》优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典雅、生动,抒发的是淡淡的忧伤,不激烈。《长江三峡》壮美,以游踪为线索,善于抓住特点,有序、层次分明地描绘了雄伟壮丽的三峡,语言畅达、明朗、热烈,情感比较豪放。《我的空中楼阁》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多角度、多侧面描写了小屋及周围环境,细致生动,超然空灵,语言精美,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追求与向往。《晚秋佳日》描写的是晚秋的太阳,细腻地写出了“早晨”和“傍晚”光线明暗和色彩的变化。写朝阳是间接写,写落日是直接写。文章结构随意、短小、率性,但很有韵味,在一种幽静中与自然对话,孤独、寂静、空灵,透露出一种禅意和对自然、生命的感悟,是日本审美文化中典型的“物之哀”。
(三)各部分知识要点、内容难点
内容知识要点内容难点
《荷塘月色》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比喻(含通感)、拟人理解作者的感情
《长江三峡》以游踪为线索,移步换景
2.善抓特点,多用修辞引用的作用
《我的空中楼阁》托物言志,寄情于物
多角度、多侧面描写
3.精美的语言小屋的寓意
《晚秋佳日》1.写朝阳(间接)与夕阳(直接)的不同手法
2.日本文学的“静”与“美”审美观日本文学的审美观
口语交际·朗读朗读的停顿、语速、语调、重音朗读的重音
写作·语段语段的类型、结构形式、写法描写型、议论型语段
综合实践·走进家乡1.获取信息的手段
2.研究、整理、归纳信息
3.信息的表达信息的筛选、整合
小组的有效合作
(四)内容的处理
现代职场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劳动者。鉴于旅游管理专业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心理素质、语言表达、应变能力等有较高的要求,故结合各篇情况,做如下考虑:
1.在“阅读与欣赏”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文本资源,着力突出《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长江三峡》等文本的学习,让学生在感受意境、品味语言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提高审美能力,获得写景及景点解说等相关知识;同时不囿于教材,大胆拓宽信息渠道,引入活水清泉,给课堂带来更多的生机和时代气息,给学生以更大的情感和心灵空间,突出人文涵育。比如对《荷塘月色》的哲学意义可进行适当拓展,而《晚秋佳日》“物之哀”则可点到为止。
2.新教材除了传统的“阅读与欣赏”模块之外,加大了“表达与交流”“综合实践活动”的比重,突出了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同时也带来新难题,即有限的课时很难保证所有的教学内容落到实处。鉴于本单元各篇作品本身就是朗读名篇和写景典范之作,所以,可尝试把不同板块的教学有机整合,即在“阅读与欣赏”过程中有机穿插“口语交际·朗读”和“写作·语段”的教学,系统地安排语速、语调、重音、停顿的朗读训练以及语段的知识及其写作实践;在练习内容、作业布置的选择和安排上,也尽量考虑与综合实践活动相关联,力求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3.因学生来自全省各地,把“综合实践活动”改为“走进Ⅹ校”,可加深学生对学校的认识和感情,也便于活动开展;且校园本身就像花园一样美,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进行景物解说的写作和实践练习。
具体安排如下:
教学内容口语训练语段写作课时数
阅
读
与
欣
赏荷塘月色停顿、语速校园一景(描写型)3
我的空中楼阁语调、重音园中小亭(叙述型)3
长江三峡朗读设计Ⅹ校简介(说明型)2
综合实践活动
走进Ⅹ校校园解说谁是最佳(议论型)2
四、教学目标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新课标及教材、学生情况,确定本单元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写景抒情文景与情的内在联系,把握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多角度多侧面描写、运用修辞等散文表现手法及基本鉴赏方法。
2.了解语段的不同类型、结构、写法,能写出符合条件的语段;懂得朗读对语文学习的意义,掌握语调、语速、停顿、重音等基本技巧。
3.进一步增加对学校的了解,如历史、规模、专业、荣誉、建筑、文化等,懂得通过多渠道去获得信息、筛选信息。能初步进行“校园解说”。
(二)过程与方法
1.缘景入情,关注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精彩片段,在诵读品味作品的语言美过程中感受作品的意境美、技巧美,学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多角度描绘、运用修辞等表现手法。
2.通过朗读训练及朗读方案的设计,加深对文本内容的了解,掌握语调、语速、停顿、重音等朗读基本技巧;在文本研习过程中不断渗透语段的相关知识,进而通过语段写作实践加深认识。
3.指导学生制订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并分组,通过实地调查、文字资料和网络检索等手段获取信息,通过比较同任务组的成果来认识信息处理的必要性;通过“校园解说”促进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感受自然的美丽多彩,领悟作者在其中所寄予的深情和内蕴,懂得热爱自然,欣赏自然、感悟自然,能从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宁静、力量,学会自我调适;在个性化阅读中体验自己的成长,在对话交流、合作探究中学会表达和分享,培养思维品质。
2.理解朗读的本质,在日常学习中坚持养成朗读的习惯;克服写作的畏难心理,懂得从语段入手,锻练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3.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增进对学校的感情,懂得“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认识到只要细心留意关注生活,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教学重点:
1.缘景入情,领悟作者在自然景色中所寄予的深情和内蕴;
2.散文的基本鉴赏方法和表现手法;
3.朗读的基本技巧和语段写作;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在自然景色中所寄予的深情和内蕴;
五、教学策略
(一)培养理念
三贴近:贴近学生,重引导、激励
贴近文本,重体验、对话
贴近职业,重技能、成长
(二)教学构想
1.缘景入情,注重个性化阅读体验
课标强调,“通过作品鉴赏活动,能品味语言,感受形象,理解思想内容,欣赏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形成独特体验,培养人文情怀”。
2.加强对话和引导,注重评价的导向性
在对话理论指导下的现代阅读教学,是一个“众声合唱”的课堂,教师是平等对话的参与者,也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阅读情境,搭建起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使学生乐于思想、敢于表态、勇于质疑争论,以便生成、深化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应注重激励性评价,以营造更为平等、民主、和谐的人文和心理情境。
3.语文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兼顾,关注精神成长。
从学生现状来看,他们初次离家独立生活,难免有些烦恼不顺,需要学会化解;从旅游职业需求来看,他们将来要和各色人打交道,应付各种突发事件,学会自我调适,培养心理抗挫力尤为重要。
4.阅读教学与口语、写作教学优化整合。
将“口语交际·朗读”和“写作·语段”部分知识的教学合理、有组织地穿插在“阅读与欣赏”过程中进行。优化组合,以求高效。
(三)学习方式
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是生本对话,多元解读;师生对话,共同提升;多元评价,以评促学。教师重在“导”:《学案》先导—问题引导—启发指导。主要采用情境创设,朗读法,问题法,点拨法、练习法等方法,为学生的知识建构设置阶梯、引领提升;学生主要学法是个性化阅读、合作探究法、对话法等。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过程中可穿插一些小组竞赛的活动。
(四)评价方式
从“自评”“他评(含小组互评)”“师评”三个视角综合评价;细化评价要素,既重过程——从课前“自主学习”到课堂“合作探究”全程全面评价,又重结果——最终目标的达成情况,发挥评价表的导向功能(详见《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评价表》)。教师在评价中,力求富有激励性、引导性、建设性的阅读评价,并注重延时评价。
学生个性化阅读学习情况评价表
项目内容要素自评他评师评平均分量化评分
自主
学习
(40)能利用工具书查找信息,解决疑难(10分)A9-10分
B7-8分
C6分
D5分
个人能解决《学案》及教材中简单问题,有记载(10分)
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对文本有自己的感受、理解(10分)
及时发现较有价值的问题并作记录,能质疑问难(10分)
合作
探究
学习
(60)
参与状况:是否参与整个过程;是否能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能否很好与他人合作;是否主动积极思考,参与对话等(10分)A9-10分
B7-8分
C6分
D5分
表达状况: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普通话良好,声音响亮;语速适中,态度大方;内容清楚有条理(10分)
思维状况:能否主动积极地思考,在讨论中争辩;思维是否有条理性;思维是否有一定深度;有无创见等
(10分)
倾听状况: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虚心吸纳;即使对方与自己观点相左,在坚持己见的时候,也懂得尊重别人(10分)
达成状况:学习目标(认知、技能、情感)是否全面实现,听说读写思的能力是否得到培养)(10分)
记录状况:学有所获,能认真整理知识点、内容要点,能积累课内外精彩句段(10分)
综合得分
六、教学程序
(一)教学组织
课前组织学生按照学案,预习教材内容,进行个性化阅读;搜索相关资料和图片,并且完成幻灯片的制作。课上引导学生参与问题探究、实践探索及对话交流,同时组织学生及时开展自评、互评。课外指导学生进行拓展训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
(二)教学流程
受作家余华的启发,笔者把本单元文本学习设计成“我们旅行去”,即教师引领下的一段旅行,饶有趣味,且导“文”和导“景”原本“异曲同工”,对旅游管理学生而言,也是非常应景。
旅程一:步入景区
旅程二:景点观赏
旅程三:情感探幽
旅程四:景区留念
旅程五:整理行囊
旅程六:旅程总结
七、资源开发
(一)课程资源
包括课程标准、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学习指导用书等相关资源。编写精心,内容全面,资料丰富。其中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对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可达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网络资源
信息时代,可以很便捷地获得丰富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资料,能发挥激趣导入、创设情境、营造气氛、适时补充、有效拓展等诸多作用。如果能够精心筛选,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与教学内容优化整合,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QQ平台、博客可便捷地实行资源共享,分享个性化阅读的成果以及问题。“专题网站”为课外学习提供了便利和广阔的空间。
(三)人力资源
我校语文教研组有着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老中青年龄结构合理,大多为研究生学历,学有专长,又各有特色。年长的教师基本功扎实、经验丰富;年轻的教师理念新、富有激情。我校一贯重视发挥团队的力量,每两周进行一次教研活动,通过集体备课、公开课、督导听课、专家评课、反思说课等多种形式开展教研活动。团队智慧,是课堂教学的有力后盾。
(四)其他资源
校本资源,专业资源、地方文化资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