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1 07:27: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宽容的议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一环节:请你来当小老师――读懂文意
主持人语:大家好!宽容关乎人格修养,不是一个小话题啊!作家郭安凤是怎么阐述这个话题的呢?让我们走进文本,浸润其中,领会作者的意旨所在吧!
1.速读全文,你能说说什么是宽容,为什么要宽容吗?文章的中心论点又是什么呢?
2.人与人相处,要多一些宽容。但怎样才能做到宽容呢?“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之间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温馨提示】
阅读议论文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们首先要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议论文的思路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文作者提出观点之后,必然会解决“为什么”或“怎么做”的问题,顺着这条线索往前走,一切疑难都会迎刃而解。
第二环节:请你来当解说员――读出思路
主持人语:对于议论文,我们不但要善于抓住“文眼”,读出作者的观点,还要能读出作者的思路。让我们再次走进文章去探索吧!
3.在论述了“什么是宽容”和“怎样才能宽容”之后,文章似乎就可以结束了,但作者没有在此处戛然而止。有人说,文章最后一段并不是在论述要“多一些宽容”,因此是多余的,应该删去。你能说说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吗?
【温馨提示】
议论文的作者要想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思路一定要清晰,只有这样,读者才能明白他在表达什么。同时,为了使读者信服,议论文的结构必须严谨。因此,本文文末将“多一些宽容”和“无原则的迁就”做了区分论述,这是很有必要的。
第三环节:请你来当小作者――补充事例
主持人语:事实胜于雄辩。无论怎样严谨的逻辑论辩,如果缺少事实的佐证,会让人觉得不踏实。所以,还是让我们用生动的事例来说话吧!
4.有时候只讲道理,会使人觉得枯燥,缺乏说服力。如果能给课文补充一些事例作为事实论据,便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请你来试试吧!
【温馨提示】
议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准确表达作者的见解与观点,因而在一般情况下,作者都会选取典型事例来论证文中提出的观点。生动、丰富的事例不仅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还能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第四环节:请你来当实践家――学以致用
主持人语: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是为了做人。遇到下面这些情况时,你会怎么做呢?
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请思考:如果你是宋就,会如何处理这件事呢?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梁国大夫宋就,曾在一个与楚国相邻的县担任县令。当时,驻防的梁军与楚军都开垦了瓜园。梁军勤劳,瓜长得好;楚军懒惰,瓜长得差。楚军心怀不满,晚上就偷偷地把梁军瓜园里的许多瓜蔓扯断,导致瓜秧枯死不少。梁军发现此事后,准备对楚军实施报复。
关键词: 写作教学 议论文 排比修辞
在历年的考场作文中我们不难发现同样的命题,比较接近的观点,类似的论证结构,文章却会有高下之分,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语言问题。时下中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不重视提高语言水平几乎成了一种痼疾。
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有铸炼语言的意识,不能仅仅满足于“说清”。“说清”是基本要求,“说好”、“说透”是高标准要求。一句平常的话,能不能换个引人入胜的说法;一件事,能不能描述得形象一些;一个传统的说法,能不能用个新颖生动一些的表达方式……创设议论文亮点语言的技巧固然很多,但我发现排比修辞在优秀作文中的运用十分广泛,所以,在这里,我想具体谈谈运用排比来扮靓议论文的语言。
一、排比修辞的作用
1.排比可使文章海涵人生,浓缩历史,增大文章容量。
如文章《情感与理智》以如下文字展开理性和情感的思辨:
三国旧事明朗,昔日之覆辙岂能重蹈,是谁让一代枭雄董卓含恨离世?是他那最信任的义子吕布。是谁偷换了曹太公墙上的金砖?是他最宠爱的小儿阿瞒。是谁捧着张飞的首级奔向敌营?是他亲自挑选的副将。往事蹉跎,不堪回首,在历史的天平上他们都让亲密的情感所欺弄,所扼杀。在理性的尺度上,他们显得是那么渺小,那么无知。
2.排比可使语言琅琅上口,气势非凡,表现语言魅力。
如文章《喜悦》用如下文字表达喜悦:
喜悦,它是一种智慧,一种超拔,一种悲天悯人的宽容和理解,一种饱经沧桑的充实和自信,一种光明的理性,一种坚定的成熟,一种战胜了烦恼和庸俗的清明澄澈。它是一潭清水,它是一抹朝霞,它是无边的平原,它是沉默的地平线。
3.排比可使推理周密严谨,环环相扣,展示思想雄辩。
如文章《自尊无价》这样展开思路:
自尊是什么?自尊是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千古佳话;自尊是志士不饮盗泉之水的高风亮节;自尊是“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言壮语;自尊是“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这段文字通过历史事例的纵向罗列,深刻地阐述了自尊的广泛内涵,为后文展开张了本。)
二、排比修辞的妙用
语言是文章的外衣,光亮与否,直接影响作文质量的优劣。古语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在写作时,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确实能为文章的语言设置一些亮点,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那么如何运用排比手法为语言上创设亮点呢?下面列举议论文中应用排比的四种类型。
1.修辞连用式。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组合使用来完成的。下面从五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1)连续设问构排比
这种方法将设问、排比两种修辞手法组合起来,通过连续的设问形成排比结构,在一次次的回答中层层深入,加强文意。如下例:
人生苦闷吗?不,我们有激情,我们有欢笑。人生旅途中,我们有奋斗、有追求,我们会为成功去努力打拼。人生是如此丰富多彩,何谈苦闷?
人生如戏吗?不,我们在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地填补岁月的空白,我们会用真情去演绎人生。人生不是戏,我们更不能游戏人生。
人生如梦吗?不,它并非梦幻,而是真实的存在。经过我们的奋斗与追求,我们的理想一定会实现!
上例选自吉林省中考满分作文《美丽人生》文中的三个设问,三个有力的回答、从不同的层面阐述了关于人生的看法。设问使文章有了含蓄美,排比的格式使文章具有了形式美。
(2)连续反问构排比
这种方法将反问、排比两种修辞手法组合起来,通过连续的反问形成排比结构,以加强文意、深化主题。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白杨礼赞》一文第七段,连用四个反问句,构成一组排比。句法的变化如下:“难道你就只觉得它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以上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地赞扬了中国人民像白杨树那样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从而深化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巧用对比构成排比
这种方法将对比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组合起来,通过一组对比,鲜明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如下例:
在真实与虚伪之间,我唾弃虚伪;在忠诚与背叛之间,我厌恶背叛;在宽容与狭隘之间.我保留宽容:在自尊与阿谀之间,我恪守尊严。在成长的路上,有舍有得,心灵的选择决定了你一生的方向,心灵的选择是人的灵魂的集合。
上例选自优秀作品集中《心灵的选择》一文,文中将真实与虚伪、忠诚与背叛、宽容与狭隘、自尊与阿谀排列在一起,通过它们之间的正反对比,更好地表达了自己心灵的选择。
(4)巧设博喻成排比
这种方法将博喻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组合起来,针对同一事物连续设喻,以求穷形尽相、生动活泼。如下例:
感动好像暖暖的春风,“二月春风似剪刀”给大地带来春的消息,让世界充满生机和活力;感动仿佛隐隐的春雷,驱散了人们心中的阴霾,使沉睡者苏醒,使懒散者振奋,使迷途者奋起直追;感动犹如沥沥的春雨,滋润了干涸的心田,“润物细无声”。
上例选自河北省中考满分作文《感动》,文中以春风、春雷、春雨连续设喻,充分地写出了“感动”带给人们的温馨、振奋、滋润。比喻运用得当、贴切、全面,诗句的引用、排比的形式增添了文句的韵味。
(5)巧用名句构成排比
这种方法在一组排比句中巧妙的引用一些经典的名言警句,从而使文章充满诗意和文采。如下例:
思念使诗圣叹故乡月明,思念使女诗人瘦比黄花,思念使豪放派鼻祖幽梦还乡相顾无言泪千行,思念使婉约派泰斗酒醒晓风残月杨柳岸……
上例选自优秀作品集中《思念是一道风景》一文,文中诗化的语言,令人赏心悦目,兴味盎然,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思考。
2.语句关系式。
这种方法主要是用因果关系复句,或用假设关系复句,或用条件关系复句等构成排比进行议论,以增强论证的逻辑力量。
(1)巧用因果构成排比
参天大树挺拔耸立,枝繁叶茂,正是来自于深扎大地的根与干构成的三角形的支撑。所以,根死树必枯;凌云高楼巍峨壮观,气势撼人,正因为那来自坚实基石构成的三角形无语的支撑。所以,基陷楼必危。
上例选自2006年湖北满分作文《把握三角形的支撑》,文中句与句之间既形成排比,又展现了句子内部的因果关系,有力地揭示了主题。
(2)巧用假设构成排比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分绿意……
上例中三个“如果”三个假设,假设之中还有比喻,语言整齐之中有变化,句式运用有新意。这一段文字表达效果极佳,从根本上说,还是修辞运用得当的结果。
3.文章段落式。
这种方法主要是从中心论点中解析出若干个分论点,用相同的句式表达,然后放在各段开头,构成排比。如下例:
魅力是演讲大师潇洒的手势,魅力是蒙娜丽莎迷人的微笑;魅力是迈克尔・乔丹的临空灌篮,魅力是巴蒂斯图塔的飞脚抽射;魅力是白石老人的虾,魅力是悲鸿先生的马。
当然,我们不能为排比而排比,因为思想感情是根,文辞是叶,根深才能叶茂。但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文学才能,让文章多几分文采的亮光,的确不失为议论文作文获得高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百川归海,方显海之博大;群鸟翔空,才知天之广阔。拥有一颗宽容的心,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上畅通无阻。
人生不如意事常有,若事事计较,样样较真,为琐碎小事伤肝动脾,埋怨他人的不是,慨叹命运之不公,又怎能活得洒脱,活得精彩呢?坐在井底,看到的永远是那狭小的一片天;放开心胸,进入视野的才是世间万象。
我原来爱生气,害得自己得了病。后来,我放宽了心,对各种事也看得开了,心情自然就好了。俗话说:“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只要调整好心态,以宽容之心待人对事,也就没什么大不了的了。
宽容是一种眼光和胆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丘吉尔与罗斯福曾就美国向英国提供武器装备问题进行过一次磋商。在下榻的宾馆里,丘吉尔刚刚洗完澡,罗斯福恰好推门而入,看见了的丘吉尔,场面十分尴尬。丘吉尔愣了一下,笑着说:“看,我对你毫无保留。”一语双关,既解除了彼此间的尴尬,又打破了僵持的局面。后来,双方很快达成了协议。试想,如果丘吉尔对罗斯福的冒失大发雷霆,谈判能进展得那么顺利吗?
人一生中不可避免会与他人发生摩擦,能宽恕他人的过失,能以宽容之心化干戈为玉帛,能以退为进达到自己的目的,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
宽容别人也要宽容自己,但宽容不是放纵。若以此为借口对自己做错的事不加悔改,那就不对了。
不要让毒蔓缠住心灵,在心中栽下一株紫罗兰,让它吐出沁人心脾的芬芳吧。
(指导教师张志升)
主题点评
“让心中的紫罗兰盛开”是本文的题目,也是作者对怀有宽容之心的一个精美譬喻。
本文是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论证宽容的,讲宽容是一种气度,一种修养,是协调人际关系良好的剂。宽容更是一种美德,古语“有容,德乃大”“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宽容在人类文明史上,也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从房龙的名作《宽容》,到伏尔泰的小册子《论宽容》;从洛克的《论宗教宽容》到伯里的《思想自由史》;从茨威格的《异端的权利》,到图图的《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从甘地的《甘地自传》,到曼德拉的《漫漫自由路》……无不闪烁着人性的睿智之光。然而,如今大至国际社会,小至社会个人,太多的人已不知“宽容”为何物。比如街头几个人因一点摩擦而大打出手,商场生意人因利益冲突而相互敌视。
宽容还是培育民主、自由、公平、正义这些普世价值的营养钵。社会政治文明重在尊重与宽容。宽容与文明成正比,宽容与和谐成正比。缺乏宽容的所谓文明社会其实是伪文明社会。在人与人之间缺少宽容社会里,到处充斥着争斗、杀戮、暴虐、专制、黑暗,哪里会有和谐与稳定呢?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得好:“宽容从未挑起内战烟火,偏执却能造成尸横遍野。”当然,宽容是有底线的。宽容不能是对杀人放火这些犯罪的宽大,不是对发动罪恶战争、血债累累的刽子手的纵容。战火纷飞中持枪的战士对持枪的敌人何谈宽容,但对俘虏就应该有宽容。
希望同学们读过本篇文章后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宽容”,在生活中努力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选材点评
文章选材主要集中于中心议题――拥有一颗宽容的心,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上畅通无阻。为了论证这个议题,作者从不同角度选材:一是选取自己生活经历,从现实生活的角度论述宽容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二是选取名人故事作例证,论证宽容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积极作用。
布局点评
本篇议论文是按照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归纳总结的逻辑顺序组织材料,架构成篇的。
开头部分,由比喻入手,在对比分析中提出论点,指出人人都应怀有一颗宽容之心。
中间部分,针对论题文章从自身经历和名人故事两方面事例进行论证。接着也讲了宽容应坚持适度的原则,宽容不是放纵,充实了论点。
结尾部分,以抒情的语言作结,希望人人心中都种下一株紫罗兰,呼应文题。
语言点评
文章语言生动,亲切,给人一种平易、随和之感,恰好与宽容的主题相得益彰。如文章开头以“盛开的紫罗兰”比喻“宽容”,虽缺少了一点凌厉,却使说理更显生动、形象,道理也就更容易让人接受。
作者在行文中使用语句整散有致,富有节奏感,还善于引用俗语。如“百川归海,方显海之博大;群鸟翔空,才知天之广阔”“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化干戈为玉帛”等。
今年北京继续实行高考全科目网上评卷,全市共设6个高考评卷点。昨日,记者探访位于清华大学的一处数学阅卷现场。视频监控录像设备24小时、360度无死角监控,夜间启动红外线等多种安保措施。北京考试院介绍,参与评卷的工作人员全员签订了保密协议书,不得私自查看评卷数据和考生成绩,工作时间不能会客、不能打电话,也不能进行与评卷工作无关的其他活动。
打分差异大将三评四评
今年,本市共有1137名教师参加今年的高考评卷工作。
市考试院介绍,此前考虑到出行等因素,阅卷老师主要从城六区学校选择,近几年远郊区教师也参与阅卷。
所有阅卷教师都是精心遴选出的。今年,各区教研员和中学教师人数依然超过高校教师人数。各区评卷骨干教师、往年曾被评为优秀评卷员的教师作为必调人员进行了优先遴选。
正式评卷前,学科工作组会组织各科小组长以上负责人集中学习研究《答案评分标准》。同时,全体评卷教师要进行上岗前业务培训,经过实操性考试合格后才能正式上岗,防止评卷过程中出现偏宽、偏严或宽严不一的现象。
“会确定一个评分阈值。” 市考试院副院长、新闻发言人臧铁军介绍,试评时,若评卷员的打分情况多次超出阈值,须重新接受培训。
今年,各科目均为“背靠背双评”,如果一张卷子的打分情况差异较大,还会进行三评或者四评,在此期间试卷的分数不会被记录。
数学题过程对
而答案错丢分不多
与往年相同,今年数学科目的阅卷除了选择题40分由机器判卷之外,其余110分都在清华的数学阅卷点进行评阅。这里再分为7个阅卷大组,每组负责评阅一道试题,总成绩由电脑自动加和。
评分标准怎么定?有些考生和家长比较关心“过程对了,但结果错了,是不是一分不得”。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刘震说:“数学阅卷中,非常注重对过程的评价。有考生题做得很好,过程都对,但最后计算错了,应该丢分不多。如果答案是对的,但没有过程,只能部分得分。因为阅卷老师看不到考生思考过程,不能判断他是否真的掌握了这个内容。”
作文小瑕疵不影响拿满分
到目前为止,语文大作文的满分作文已出现。参与语文试题阅卷的北大中文系副主任宋亚云介绍:“一些小瑕疵不会影响作文拿满分。”
今年大作文的二选一题目,分别以“说纽带”和“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作议论文和记叙文。与往前一样,超6成考生选择议论文。语文阅卷组专家张彬福解读说,这与高中阶段老师重点教学议论文有关。“记叙文写好了更高级,比写议论文还要难。”
不过,高分往往伴随挑战性出现。比如3道微写作中,选择以花比喻红楼梦中几位角色的考生数量最少。“因为这道题最难,要考虑两个要素。考生不仅要熟悉人物,还要了解花。” 张彬福说:“敢选的多数得了高分。”
张彬福介绍,考试是要择优,所以满分作文每年都有,也允许高分作文有微瑕,这是多年来阅卷组形成的共识。“北京语文卷有8300余字,全国卷有6000余字,北京卷的文字量、题量都比较高。”他说,学生要在150分钟内做完前面题目,还要完成作文构思、写作,难免有瑕疵,比如偶尔一句病句、或一两个错别字等。
至于零分作文,除非考生不写、乱写,只要围绕着题目说话,都可以给分。
辟谣
网传“满分作文”
全文是假的
至于高考后流传出的“满分作文”全文,张彬福辟谣:“阅卷都没结束,怎么可能传出来?”
提示
6月23日12时
成绩
天为父,地为母,自然界的万物就是儿女。天象征高大,壮丽,如父亲一样伟大。地象征温暖,亲切,如母亲般的温柔。自然万物的生长就是为天,为地服务。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三感恩父母的议论文800字2021,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感恩父母的议论文800字1懂得感恩我们才会懂得生活,才能体味生命的真谛,感受生活的幸福和生命的快乐。
感恩父母!是他们给了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最尊贵最伟大的生命。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无论遇到多少坎坷,每时每刻我们都能感受到父母的那份不求回报的爱。因为这份爱是无私的,因而比我们的生命更伟大。每每一人独处,回想起父母那充满深情的一句句叮咛,充满牵挂的一句句嘱托,涌动在心底的幸福和骄傲,让我们更加坚定更加坚强。父母那包含岁月艰辛的一缕缕白发、一条条皱纹,都是爱的见证。父母对我们的爱,年轻时我们不懂,而等我们懂得时又常常忽略。
生活中迫于工作压力处于忙碌中的我们,经常会使用暴躁的语气和尖刻的语言,用极不耐烦的态度给这份天底下最无私最伟大的爱蒙上一层阴影,能够承受这份粗暴和这种伤害,并宽容这种无礼行为的,仍然是我们年事已高的父母。事后,在你十分懊悔的时候,你会再次听到那轻轻的充满关爱的话语,这时,倒像是父母做错了什么。
能够享受父母的爱,应该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每次听到《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曲的时候,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为自己曾经很不得体的言行和态度深深自责。其实,父母在对待我们的问题上除了奉献别无所求。其实,我们面对最敬爱的父母,完全可以从最细小的事情上做起,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把自己的一份感恩,一份尊敬,一份关爱传递给他们。如今,无论公务多么繁忙,应酬多么重要,每周至少有一顿饭,我是坚持回家陪伴父母一起吃的,而此时,从他们慈祥的眼神中,我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欣慰和满足。
尽管我们不能给父母富足的物质生活,但我们也决不能让父母在失落中生活。每天一个电话、一句问候,我们可以做到;天冷了,给节俭惯了的父母添件御寒的衣服,我们可以做到;很多简单细小的事情,我们都可以做到。
生活是艰难的,生命都是短暂的。谁在在攀比中生活,谁就是痛苦的;谁在感恩中生活,谁就是快乐的。不要等一切都来不及时再去懊悔自责,让我们在父母有生之年,用我们的孝心,共同给我们饱受生活磨难的年迈的父母送上一份快乐和一份幸福吧!
高三感恩父母的议论文800字2感恩,从古至今都是一种文明的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所以学会感恩非常重要。世界上有许多人都值得我们感恩,父母、老师、同学……但是,世界上真正值得我们感恩的应该是生我们,养我们,教我们的父母。
我一定要抓住这次机会,在春节期间,学会感恩父母。对了,就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吧,这样能让他们轻松快乐一些。决定了计划,下一步就是如何实施了。
春节,最必不可少的就是大家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这正好是我感恩父母的机会。于是,我自告奋勇要帮助父母包饺子。妈妈一听便爽快地答应了下来。我们立即做好了分工,爸爸擀饺皮,我和妈妈包饺子。我用左手托着皮,右手勺上满满一勺馅儿,放在皮中间,把饺子皮的两端往中间一合,使劲一捏,不料,馅儿像小虫一样从饺子皮侧面钻了出去。我一看,赶紧把馅儿堵住,可皮儿仍旧“张着大嘴”。弄了半天,皮儿就是合不拢“嘴”。我像泄了气的皮球,一屁股坐下来,嚷嚷道:“这饺子真是太不“听话”了,我不包了!”
妈妈看到我灰心丧气的样子,走过来,笑眯眯地对我说:“孩子,不是饺子不“听话”,是你包饺子的方法不对呀。”“那怎么包呀,妈妈,教教我吧。”我拽着妈妈的手,撒娇道。“好。”妈妈点点头。然后,妈妈给我做了示范,一步一步地教我。我明白了,又有了信心,便振作起来。
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先把皮托在手心上,轻轻地勺起一小勺馅儿,把皮的两端往外一揪,再往上一合,用虎口使劲一捏,一个小巧玲珑的饺子包好了。我按照这个方法连包了好几个。这时,我觉得盘子里的饺子就好像是一个个士兵,我就是大将,指挥他们在“阵地”里整齐地排兵布阵,心里真是美极了。吃着我亲手包出的饺子,不仅我心里感觉比蜜都甜,爸爸妈妈也说:“孩子长大了,会帮父母包饺子了,孩子包的饺子,味道就是不一样!”
是啊,在这个世界上,父母能不顾一切地为自己的子女倾其所有。但是他们需要子女报答的并不是子女在物质上对他们的满足,而是子女在身边围绕着,看到子女平安幸福,这就是他们最满足的报答。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来回报生我们,养我们,教我们的父母。
高三感恩父母的议论文800字3感恩父母!是他们给了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最尊贵最伟大的生命。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无论遇到多少坎坷,每时每刻我们都能感受到父母的那份不求回报的爱。因为这份爱是无私的,因而比我们的生命更伟大。每每一人独处,回想起父母那充满深情的一句句叮咛,充满牵挂的一句句嘱托,涌动在心底的幸福和骄傲,让我们更加坚定更加坚强。父母那包含岁月艰辛的一缕缕白发、一条条皱纹,都是爱的见证。父母对我们的爱,年轻时我们不懂,而等我们懂得时又常常忽略。
生活中迫于工作压力处于忙碌中的我们,经常会使用暴躁的语气和尖刻的语言,用极不耐烦的态度给这份天底下最无私最伟大的爱蒙上一层阴影,能够承受这份粗暴和这种伤害,并宽容这种无礼行为的,仍然是我们年事已高的父母。事后,在你十分懊悔的时候,你会再次听到那轻轻的充满关爱的话语,这时,倒像是父母做错了什么。
能够享受父母的爱,应该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每次听到《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曲的时候,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为自己曾经很不得体的言行和态度深深自责。其实,父母在对待我们的问题上除了奉献别无所求。其实,我们面对最敬爱的父母,完全可以从最细小的事情上做起,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把自己的一份感恩,一份尊敬,一份关爱传递给他们。如今,无论公务多么繁忙,应酬多么重要,每周至少有一顿饭,我是坚持回家陪伴父母一起吃的,而此时,从他们慈祥的眼神中,我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欣慰和满足。
尽管我们不能给父母富足的物质生活,但我们也决不能让父母在失落中生活。每天一个电话、一句问候,我们可以做到;天冷了,给节俭惯了的父母添件御寒的衣服,我们可以做到;很多简单细小的事情,我们都可以做到。
生活是艰难的,生命都是短暂的。谁在在攀比中生活,谁就是痛苦的;谁在感恩中生活,谁就是快乐的。不要等一切都来不及时再去懊悔自责,让我们在父母有生之年,用我们的孝心,共同给我们饱受生活磨难的年迈的父母送上一份快乐和一份幸福吧!
高三感恩父母的议论文800字4月亮在天上,我们在地下;就像父母在海角,而我们在天涯,月亮升得再高也高不过云。而我们走得再远也走不出父母的思念,昼夜交替,四季循环,一天天,一年年,我们在快乐地成长,由一个个不懂事的小学生成为今天意气风发的青少年,可你是否意识到父母的双鬓已显斑白!岁月这柄无情的刀已经在他们的脸上刻下深深的皱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返;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幕成雪”。纵然不再年轻,纵然终日繁忙,纵然青丝换上了白发,他们依然无悔。
我们总以为父母养育子女是理所当然的事,可是我们也应该明白子女孝敬父母更是天经地义,义不容辞的。最近,张尚昀同志的事迹轰动了全国,上级领导号召我们向张尚昀学习,这不仅是我们学习他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更是要我们学习他孝敬父母,大义至孝的传统美德。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们不仅要从祖先那里继承博大精深的文化知识,而且要承继先人们孝敬父母的优良传统。古时候,大舜孝动天地,董永卖身葬父,王祥为母卧寒冰。还有神话《宝莲灯》中“勇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都足以让我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古人尚能如此的至孝,而我们这些作为新世纪的人更应该学习这种与孝心同行—学会感恩。
至孝之理。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
张尚昀的母亲是幸福的,因为她有一个既懂事又孝顺的儿子。难道你不想让别人向你的父母投来赞许的目光,不想让你母亲的付出也得到一份应得的回报吗?其实父母对我们的要求真的很低,哪怕说一句嘘寒问暖的话,做一件简单的家务,递上一张优异的成绩单,他们都会感到很欣慰,很满足的。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与其当父母不在时再责备自己没能好好的孝敬他们,不如在此时,多付出一份行动尽自己一份应尽的孝心。带上孝心上路,奋斗就有了动力;带上孝心上路,生命就更加灿烂;带上孝心上路,人生就更加辉煌!朋友们,让我们与孝心同行,携手共创美好未来吧!
同学们,让我们学会感恩父母吧!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父母,用一颗真诚的心去与父母交流,不要再认为父母是理所当然帮我们做任何事情的。他们把我们带到这美丽的世界,已经是足够的伟大,且将我们养育成人,不求回报,默默地为我们付出,我们就别再一味地索求他们的付出。感恩吧!感谢父母给予的一点一滴。
高三感恩父母的议论文800字5感恩,从古至今都是一种文明的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所以学会感恩非常重要。世界上有许多人都值得我们感恩,父母、老师、同学……但是,世界上真正值得我们感恩的应该是生我们,养我们,教我们的父母。
我一定要抓住这次机会,在春节期间,学会感恩父母。对了,就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吧,这样能让他们轻松快乐一些。决定了计划,下一步就是如何实施了。
春节,最必不可少的就是大家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这正好是我感恩父母的机会。于是,我自告奋勇要帮助父母包饺子。妈妈一听便爽快地答应了下来。我们立即做好了分工,爸爸擀饺皮,我和妈妈包饺子。我用左手托着皮,右手勺上满满一勺馅儿,放在皮中间,把饺子皮的两端往中间一合,使劲一捏,不料,馅儿像小虫一样从饺子皮侧面钻了出去。我一看,赶紧把馅儿堵住,可皮儿仍旧“张着大嘴”。弄了半天,皮儿就是合不拢“嘴”。我像泄了气的皮球,一屁股坐下来,嚷嚷道:“这饺子真是太不“听话”了,我不包了!”
妈妈看到我灰心丧气的样子,走过来,笑眯眯地对我说:“孩子,不是饺子不“听话”,是你包饺子的方法不对呀。”“那怎么包呀,妈妈,教教我吧。”我拽着妈妈的手,撒娇道。“好。”妈妈点点头。然后,妈妈给我做了示范,一步一步地教我。我明白了,又有了信心,便振作起来。
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先把皮托在手心上,轻轻地勺起一小勺馅儿,把皮的两端往外一揪,再往上一合,用虎口使劲一捏,一个小巧玲珑的饺子包好了。我按照这个方法连包了好几个。这时,我觉得盘子里的饺子就好像是一个个士兵,我就是大将,指挥他们在“阵地”里整齐地排兵布阵,心里真是美极了。吃着我亲手包出的饺子,不仅我心里感觉比蜜都甜,爸爸妈妈也说:“孩子长大了,会帮父母包饺子了,孩子包的饺子,味道就是不一样!”
地震后的这些日子,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地动山摇的那一瞬间,谭千秋老师为什么不是自己先跑出去,而是毅然地用他并不健壮的身躯为四个学生撑起了生命的钢铁之伞?
大难当头,求生是每个人的本能反应。而地震留给人逃生的时间实在太短了,甚至要以秒计算,让人来不及思考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应对,所以,那短暂时刻人们的行为基本上是一种下意识的反应,或者说是一个人多年生理、心理、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综合力量的释放。我曾经大胆地设想,如果谭老师在那一刻在向学生高喊“快撤”之后自己也跑出去,应该没有人会责备他;再退一步,哪怕是谭老师连“快撤”也没有喊就自己先逃了出去,似乎也不会有人对他不依不饶。毕竟我们的社会进步了,对人的正常的情感、正常的本能(也就是“人之常情”)能够承认、肯定,进而尊重。所以,“先跑”是不应该成为罪过,不应该承担法律责任的。
但我很快就为自己的“大胆”而惭愧。谭老师是不可能有这样的“如果”的,他的强烈的角色意识,他的放大了的职业精神,给了他坚强的支撑。他镇定有序地组织学生们外撤,那一时刻他的心中应该说只有学生,唯独没有他自己。对他趴在讲桌上的情形,人们也曾设想了种种可能,但我始终坚信,谭老师始终没有放弃和学生一起跑出去的念头,那样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应该是始终微笑着憧憬更美好的未来的,哪怕是震波肆虐的片刻。也许就是在他俯下身去要拉起学生向外冲的一霎那,房子倒了,钢筋水泥把他的形象定格成了师魂的雕塑。大写的“人”演绎了大写的“情”。
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权利,是文明社会的标志,所以我们可以对诸如“震时先跑”的人持宽容态度。我觉得,对具体的生命个体而言,这个意义上的“人之常情”只不过是最一般、最本初的“情”,这里的“人”更多的还是自然意义的概念。人是有其社会属性的,伦理、道德、文化、责任等等综合因素铸就的是大写的“人”字,而大写的“人之常情”应该是高悬在人们心中的一轮太阳。
【评点】耿世诚
辩论色彩浓重,是这篇议论文的一大特色。考生按惯常的议论文三段式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安排行文,写作思路十分明晰。从地震中谭千秋老师勇于献身一事说开,切入点虽小,但引出的却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归出的却是站在一定高度、具有社会意义的主题,即大写的“人之常情”。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显然十分高明。考生站在客观论说的立场,将反面论证与正面论证相结合,将最一般、最本初的“人之常情”与大写的“人之常情”作对比,从而开掘出一个深刻而积极的主题,启发人们正确认识谭千秋老师的英雄壮举,弘扬了社会正气。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拓展;策略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钻研课文,积极思考和感悟,加深理解和体验,以获得思想的启迪,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教师应积极拓展学生阅读的空间,发展学生的个性。
所谓阅读拓展,就是以课文为中心,拓展阅读相关作品,拓展课外阅读。
一、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拓展延伸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1.善于挖掘教材
教材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善于挖掘、整合,对教材中相对零散的学习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使之更具系统性和针对性。例如,为了让学生掌握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可以将朱自清《春》中对小草的描写;曹文轩《孤独之旅》对芦苇的描写;老舍《济南的冬天》中对小山的描写组合起来,让学生从修辞、描写角度、表现手法等进行赏析。然后让学生选取春、夏、秋、冬的任一季节,写一段景物描写,尽可能抓住该季节的景物特点,写出新意。这样对学生学习、积累语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重视课外拓展
教师要抓住学生阅读心理的独特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积极拓展课外阅读的空间。
(1)选取同一作家的不同文章
学习《藤野先生》,将鲁迅的《自题小像》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弃医从文”这一爱国思想的转变过程。
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部著作拓展。如,教学《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香菱学诗》,可以有选择地给学生介绍或让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中的相关章节。
(2)选取同一话题的不同文本
新课标要求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就是围绕同一个话题进行阅读,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解释信息和评价信息的能力。《生物入侵者》一文介绍外来生物入侵,教师可以选取《桐庐富春江:与水葫芦作战》《浙江温岭:福寿螺蚕食秧苗危害庄稼》《绿色杀手薇甘菊》《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中国外来生物入侵调查》让学生阅读。
学生获得了相关知识,同时了解了资料的收集途径,可谓一举两得。
(3)选取同一内容的不同文本
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介绍作者时,可选《宋名臣言行录》《续资治通鉴》《湘山野录》中关于范仲淹刻苦勤学的短文。通过比较,能够发现有侧重写其生活之艰苦的,有侧重写其求学之勤奋的,有侧重写其志向之远大的。这样,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了范仲淹,开阔了视野。
(4)选取同一文体的不同文本
九年级教材中的《敬业与乐业》《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议论文,无论是语言还是论证方法,对初学者来说都显得太难,且不够典型。因此,引入《说勤》《谈骨气》作为典型议论文让学生阅读,学生对议论文的知识就会有正面的初步了解。
二、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
青少年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这是问题意识的种子。要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必须创设一个民主、开放的氛围,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权利,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1.尊重学生的创造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描述了阅读中的一种现实,即对同一文本的阅读,读者的阅读结果是不一样的,这是真理。作者创造了艺术形象,而不同的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出了有别于另外读者或者作者的另一个形象,进行了意义重构,获得了精神参与的愉悦。我们的阅读教学长期以来忽视了学生个人独特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要么把阅读教学局限在某个知识点上,要么给学生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似乎很少产生这种愉悦。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审美疲劳,学习的兴趣就会逐渐消失。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利用学生的生活知识、情感经验、学习方式这些非常宝贵的课程资源开展阅读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更有效地促进新知识的建构。
2.问题设计要开放
课堂上,教师习惯于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层次、思维能力的差异,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既要有对文本内容的解读题,又要有拓展性的题目。例如,在《老王》的教学中提问:(1)老王是怎样一个人?(2)“我们”一家相当照顾老王了,“我”为什么还感到愧疚?这说明杨绛是怎样一个人?(3)老王的悲剧是个人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
3.教师介入要及时
民主、开放的课堂,并不等于课堂是放任自流的。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更是一个引导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倾听学生见解的同时要及时介入,善于评价、总结,既要展现宽容,又要纠正错误。
有效拓展阅读,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之中,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会逐步形成。
参考文献:
在农村普通二类高中从教18年,一直痛感高中作文教学的随意无序低效,也一直致力于作文教学系统性有效性的研究,今把经过实践检验的有效策略整理成文,希望能对高中作文教学体系的建构有所帮助。
一、以话题促积累
谁都知道作文水平的提高,靠的是平常的积累,但我个人认为如果平常不带方向性仅是泛泛地阅读,那效果就不见得好了。那么我们该从哪些角度有意识地积累素材呢?或许有人说要挖掘课内素材,有人说应多看名著,有人说可多看文摘报纸,这些当然对,但他们仅仅在讲素材的来源,还没切入到实质性的可利用的材料,下面我就人物类素材的积累及话题类素材的积累谈谈我的做法。
1.人物类作文素材的积累:早在05年之时,我就提出一个口号,“30人在手,写作不愁”,我在介绍课文的作者时,会有意识地丢几个有关作者的好玩的故事给学生,以激发学生对作者生平的兴趣,课后,我还会提供一些材料或书目给学生,希望他们深入了解作者。我在评述课文的人物时,会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这个人物曾经被哪个学生用在什么主题的作文上,以启发学生写作时大胆运用。我督促学生从凡人伟人,古人今人,男人女人,中国人外国人,正人小人,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等多角度收集30个左右的人物,深入解读他们人生,为这些人物写评传,以备不时之需。实践证明,这一届学生写作能力大有提升,06年,他们班以104的平均分为学校的语文打了个翻身仗。在新课改开始之后,我更结合《中外人物传记》这门选修课,加强对人物类素材的积累,09届,我们年级的语文成绩高出全省平均分5分,再次证明了人物类作文素材积累的功用。
2.话题类作文素材的积累:在多年的高考作文研究之后,我意识到:作文就是做人。作文题实际上都是在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人生成败得失。他所关注的问题离不开:做最好的自己,处理好人与己关系、人与事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人与国家关系、人与文化关系等。由此,高一伊始,我就有意识地从这六大角度命题,比如,高一上――做最好的自己,我设置了系列题目:善待生命,理想与现实,寻找一盏灯,尊严,超越自我,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高一下――处理好人与己的关系,我设置了系列题目:学会欣赏,学会宽容,理解,沟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缩短心与心距离。高二上:――处理好人与事的关系,我设置的系列题目是:坚守与变通,学会放弃,方法的重要性,狂妄与冷静,直面挫折,注重细节;高二下:就把剩下的三个角度关注完,我设置的题目是:敬畏自然,师法自然,祖国啊母亲,根,和谐,继承与创新。
如果高一高二学年就做好人物积累、话题积累,高三阶段经过审题训练,文体规范训练,学生的作文就洋洋洒洒,下笔成文,立马可待了。
二、以问题促审题
所有的作文都是“戴着镣铐跳舞”,所以,作文的第一步应该是审清题目。从当前的作文类型来看,主要有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四种类型,因话题作文有淘汰趋势,半命题作文与命题有类似之处,我们重点来看看命题作文与新材料作文如何带着问题去审清题目的内涵与外延。
1.命题作文的审题:
如果题目是一个名词,要就这一名词问:谁的?好还是不好?用来做什么?怎样才能做到?
如果题目是一个动词,要就这一动词问:谁在做?做什么?怎么做?有什么意义与价值?
如果题目是一个形容词,要就这一形容词问:谁或什么有这种状态?这种状态的表现?为什么有这种状态?这种状态的利与弊?如何改变或提升这种状态?
如果题目是偏正短语,他的题眼是修饰语部分,可以参照形容词类题目提问,如果题目是动宾短语,可以参照动词类题目提问,如果题目是并列短语,则要理清并列短语之间的关系,可以设置问题为:有你是否有我?因为并列短语无非四大类关系:对立统一:没你也没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非取舍:有你没我;并非绝对:有你未必有我;互补共存:有你也有我。
2.新材料作文的审题:
如果题目是一则寓言或故事,可以问自己:作品中有几个人或物,他们做了什么,结果如何,成或败的原因是什么,成败原因应该就是我们要确定的中心论点。或者问自己:这则材料有没有中心句,有,中心句就是观点。没有,就再问自己,这则材料有没有关键词,也就是材料中反复出现的字词,或是意思接近的词。以关键词为话题,确定观点。
如果题目是一段名人名言,可以问自己:这一段话是就什么问题而展开的探讨,它之所以成为名言,它的高明之处在哪,一般凡人在处理这方面问题时有哪些表现、有何严重后果。
如果题目是并列型的材料,就得问自己:这些材料有没有共同点,在阐述同一主题时,切入的角度是否一样,分别从什么角度切入?
当然,无论是哪一类型的题目,有一问题必须都要问,那就是:出题者有没有明显的情感倾向。我们从材料中褒贬词的使用,可以为自己立论定下基调。
三、以模仿促规范
没有规矩哪能成方圆?许多名家在成名之前,也是首先从模仿开始的:冰心、巴金、数不胜数,我自己当年中考之时,也是仿着朱自清的《背影》成章,一跃而成当年全县语文最高分,所以,对于初学者,最快让他成型的办法就是模仿。当然,模仿不是抄袭,下面我们从仿全文的架构与观点的论证两个角度来谈谈模仿。
1.仿全文的架构,让自己言之有序。议论文的写作,我们给学生谈立论、本论、驳论、结论,他们会觉得太抽象,无从下笔。这时,我会拿出三篇经典的议论文:的《谈骨气》,胡绳的《想和做》丁国成的《理想的阶梯》?。我会要求学生对模子熟读成诵,而后,再帮他们分析作品的结构:的《谈骨气》全文概括起来就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也就是第一段,旗帜鲜明地摆明自己的观点;第二部分,引用名人名言支撑自已的观点,并点明骨气的表现;第三?部分,选了三个不同时代不同身份地位的人证明了我们民族自上至下、从古到今有着无数有骨气的人;?第四部分,把话题引回开头,既照应开头,更呼吁发扬传统,使议论既前后贯通,又深入了一步。水平一般的同学,仿《谈骨气》相对容易一点。层次稍高一点,我们可以推荐《理想的阶梯》,本文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论部分,提出中心论点;第二部分是本论部分,提出三个分论点,从三个侧面对中心论点加以论证的。第三部分是结论部分,重申和深化引论部分提出的中心论点。这种并列开拓式的结构难就难在三个分论点必须服务于总论点。而《想和做》则是先破后立的典范,作者先摆现实生活中种种关于处理想和做关系的错误的态度,再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摆明观点后,作者又从正反两面证明了自己的主张,而后又联系了联系学校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的实例,具体论述怎样把想和做联结起来,最后一段是全文总结。这三篇课文呈现了议论文论证时的典型的整体框架,学生心中有这三篇文章,基本就不会出现四不像的问题。
关键词 高考作文 写作 策略
在新课改前提下,语文教学思路必须紧跟新形势,语文教学中尤其是作文教学,更加突出。我们总喜欢把作文教学的痛苦和困惑,把老师怕教,学生怕写的尴尬,统统归罪于应试,直接把矛头指向高考。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种误区,我们不能把二者完全对立起来,而是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快乐作文的理念,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作深入细致的反思。
一、多角度思维——创新的立意
生活中事物呈现扑朔迷离的复杂性,从不同的层面、方面、角度可以发现同一事物的不同特点。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是面对夕阳,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朱自清“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因此,人们提倡发散思维,将思维的触角伸向四面八方的各个角落,多角度、多侧面的比较和分析找出符合题目或材料的重点,这样写出的文章就有了新意。
二、多方选材——创新的内容
新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新材料。怎样使材料新颖呢?筛去那些人云亦云、老生常谈的材料,选择那些别人没有写过的典型材料。因为人们都喜欢新颖别致的东西,毫无新意的材料人们是不屑一顾的,而新的例证、别人尚未分析过的材料,往往使入耳目一新。例如,谈“改革需要勇气”,一般人往往引出古今中外的改革家作例证,而有个作者却偏偏不用这些,而以西红柿为可食用之佳果的发展过程来说明以上的道理:西红柿最早生长在南美洲秘鲁的森林里,被人称为“狼桃”,只因为它成熟时色泽娇艳,人们对它分外警惕,把它当作观赏植物,谁也不敢咬上一口。十六世纪,英国有个公爵去南美洲游历,带回了一个回英国献给了伊丽莎白女王。从此,英国人把它称为“禁果”,种在花园里,仍无人敢吃。又过了差不多两个世纪,才有一位法国画家,冒着生命危险品尝一个,它才冲出花园,跳进菜园,上了餐桌。要想有新的材料,必须要关注时代生活、博览课外读物。因此,要想有新材料、新内容,一定要关心时人时事,了解时尚时弊,读文学名著,读中外精品,读时文英华,广泛涉猎,勤勤恳恳地积累材料。
三、多种手法——创新的表现形式
有了新立意和新材料,还要有新的表现形式,即通过准确鲜明形象的语言,自然贴切布局技巧来表现文章的内容,从而写出既思想深刻,又艺术精美的文章。
(1)首先谈语言。生动形象、有文彩、个性化的语言最能打动人感染人,因此应该使用极富表现力的词语、特别是运用一些创造性的修辞手法来达到这种效果。请看一段谈“羡慕”的作文片断:“有的人虽存羡慕,但心中并没有撒上尘土、升起无名妒火,而是找出自己的不足,把羡慕当作力,当作帆,当作奋斗向前的旗帜。在他们心目中,羡慕等于奋斗。因为它带来的是二月的杏花,七月的盛夏,九月的丰收,有的是朝气、希望,而没有颓唐和沉沦。”一连串创造性比喻的运用,不但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而且也使得文章新鲜活泼起来。
(2)其次谈文体。近些年高考作文都不限制文体,因此也要突出个性。形象思维发达、会编故事,擅长记叙描写的同学可选择记叙文,甚至小说、童话、剧本、诗歌等文学体裁样式:逻辑思维发达,会思辩,擅长议论说理的同学可选择议论文,甚或夹叙夹议的杂文形式;感情充沛,文句优美的同学可选择抒情性的散文;一些应用文体,如书信、日记等也可根据情况灵活使用。
(3)谈文章的整体布局。应追求多样化的布局技巧,以求匠心独运:或先抑后扬,或欲擒故纵,或尺水兴波,或悬念层叠,或撷取画面,惑一线穿珠,或众星拱月,或烘云托月或回环反复。或一字立骨,或虚实结合等等。
(4)讲究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文章的开头要像“风头”,必须漂亮、俊秀。既要接触主题,简洁明确,还要如“春云初展,鲜花含露”,叫人一见钟情,“卷帘而望庐山,香炉峰之雪”那样突兀、峥嵘,引人人胜。记叙文的开头有描写式、交待式、倒叙式、悬念式、抑扬式等;议论文开头有解释题意、论据先行、正反对比、激发、释字析义等;说明文则有定义式、导入式、溯源式、故事式、描写式等等。开头的方式有很多种,要善于独创。结尾和开头一样,在文章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人把“豹尾”和“凤头”并提,既说明结尾的特殊作用,又包含着结尾要有力度的主张。好的结尾不仅要完成文章主旨,言简意赅,明确有力,还要令人回味,有“余音袅袅,三日不绝”之效果。黄政枢说:“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文无定格,贵在独创,文章千变万化。结尾也应该有种种不同:记叙文有以情传理、含蓄蕴藉、出人意料、景物衬托、饱含哲理等等;议论文有提出希望、强烈抒情、反问作结、戛然而止、瞻望前景等等:说明文有预测式、描写式、比喻式、对比式、补充式等等,不一而足,文章结尾要力求结出新意。
为何每年高考作文题目都能激发全国范围内激烈争辩的火爆话题?而无论是为之心悦诚服,还是咬牙切齿,可以肯定的是,高考作文的意义,并不仅只是因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背景。一些观察者指出,高考作文是年轻人能够以“我手写我心”的方式,真正体会并表达自己独立世界观的第一步,完成从学校这个小校园向社会这个大校园的顺利过渡。有识之士断言,作文题目所承载的意义,早已跳出选拔人才的范畴。高考作文命题的导向性、公平性、适当性,更多的是反映整个社会的思想、心态、价值观的未来走向,以及内部稳定和包容的程度。
此外,今天的高考作文,也越来越体现出整个社会的多元化文化取向和价值判断,日渐人性化的思考方式,并突出青年人对生活和青春的自省和体验。评论家李新地隐约摸索出其内在的轨迹:回避热点又暗合时代主题,逐步由“精英主义”向“大众主义”转型,呼唤“绿色作文”,以人为本、以活为源、以悟为魂、以真为纲,立足基础,兼顾发展,摆脱预设的强制逻辑和是非定论,摆脱八股化的思考和写作定势,真正促进了中国作文教学的改革和中国人文主义教育。
还有评论称,社会通过高考,把诸如《双赢的智慧》等呼应现实生活热点语汇的深刻题目交给年青一代,也体现了我们的教育者对青年人的信任和期望,对国家民族奋发振兴的热切盼望。去年上海的命题作文《忙》,明显对青年学生反思当今人类的生存状态和浮躁心态予以厚望。有教育学者强调,引导学生以开放性思维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表现生活,正符合眼下素质教育的初衷,将是未来高考作文命题的大势所趋。
黄天骥(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关键看文章怎么做
我认为这一次高考作文题目出得还不错,符合高中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的实际水平,同时又具有辨别实力高低的功能。我粗略看了一下,和其他省份的考题相比,广东卷体现出广东文化的宽容与务实,这一点难能可贵。另外《纪念》这个题目没有耗费考生许多精力去审题。审题能力固然是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认为,对于即将成为本科生的考生来说,高考作文更应该着重考察学生的创造力、独特性、语言表达的通顺流畅富于文采。《纪念》这样的题目容易引发许多想象,既可抒情又能说理,务实、并有足够提升空间,是近几年来出得比较好的高考题目之一。
但也有美中不足。“文体不限”的要求显然对全面考察考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文笔是否通顺,逻辑思维是否连贯,都是不利的;如果真的有考生写了首诗,考官难以打分,更难取得一致意见。
所以,坦率地讲,作文题目本无好坏,关键是考生自身的逻辑能力、思想深度和语言表达能力。
我还想说一点,教育部门统一规定语文教师不能就高考试题作任何公开的评论,这从维持考场秩序和考生情绪稳定的角度来看,当然是非常必要的。但高考作文本身是一个公众话题,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任何人都有权发言,透明度更利于公众的知情与监督。如果题目有什么问题,不让语文老师发言,也不合情理。
王雨吟
邱华栋(《青年文学》执行主编):
广东的题目比北京好
我看到2005年高考北京的作文题目了,很不好。一方面空洞无物,另一方面又还要往死里限制文体,只准写议论文。“安”表示什么意思呢?提示上说,可以表示安宁、安定、安静,除了这个还有没有别的?基本上没有了。我相信考生大部分写的就是这些内容。内容和文体这么一限制,考生只有一种选择,就是说假话、大话、空话。我们一边说要在作文教育里抵制这些假大空的东西,一边又用高考指挥棒来引导学生假大空,这就不光是作文教育的弊病了。
摘要:学生至今依然头痛于作文,主要原因在于没有真正而持之以恒地尊重并发挥学生点滴的写作表达习惯和表达长处。学生也很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我们不宜从成 人的角度要求学生,不宜面面俱到。我们要尊重和鼓励学生在立意、布局、选材和表达上的习惯和点滴长处,并及时地推荐学生的习作去发表和参赛,甚至于将自己的作文能力运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文所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功感,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使学生能在将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积极主动的作文和提高 作文水平。
近年来逐渐重视了自主作文,但多少还是保留了些要求,一要求,学生往往就去顾虑那些要求,结果发挥得不自然不顺畅。固然没有规矩难以成方圆,学生终究要面对考试,试卷里的作文题也不可能让学生自由发挥,但平时训练时,还是要先让学生本着自己的特长和感觉来自由发挥,而后再表扬或建议。如果作文之前就先限定,那学生肯定就有被动感,被动感觉下做事,显然难以酣畅淋漓,难以让学生感觉到作文的乐趣。缺乏乐趣,哪里还能提起兴趣?有了平时的自由发挥和宽容的指点,才有可能在考试时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新性文章。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具体地尊重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化作文?
尊重学生的思维自由。面对着学生的立意和感想,教师总会说“你怎么会这样想?”而后按自己的思考去要求学生该怎么想。这就是以教师的思想水平去要求学生了,有拔苗助长之嫌。学生因为学识和阅历所限,不可能达到教师的思维水平。就算是同龄人之间,也肯定是各有所思。如果一味以老师的成人思维标准要求学生,学生肯定会产生畏难情绪;如果要求所有学生的思维都朝着优等生看齐,学生就会失去思考的兴趣。再差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思考,也都希望自己的思考得到老师的认同。一刀切似的要求,无疑是一种打击。打击的结果,学生自然会懒于思考,进而僵化思维,僵化思维的结果是降低国民的创造力。要允许并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结果,哪怕是幼稚和可笑的立意。即使是有悖于政策和常理的立意,也不要武断地否定和批评,必须耐心地分析和引导,在其基础立意上指导其修正。尊重学生的基础立意,学生才容易理解并接受教师的指点。尊重对方的思想,是激起对方表达欲的根本。先秦之所以能掀起中国思想的第一个,并成为中国后世的哲学根基,就在于先秦的思想家拥有较为宽松的言论天地,常常受到领导者的尊重。如果先秦的君王们都像汉武帝那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中国的哲学宴席上永远只有儒学这一道菜,中国人将严重地缺乏营养,将多么的畸形。历史已告诉后人,单一思想标准的国家,也许初期时因符合了时代的发展趋势而辉煌一时,但用不了多久,就会在自我束缚中走向封闭和落后。
尊重学生的体裁喜好。近年来的语文教学和作文要求淡化了体裁要求,因此多数学生就写出了四不像文章。其实,文体不限不等于不要文体。任何事物都自有其形态,所以,做事得先尊重事物的特点要求,作文也要先符合特定的文体要求。为了减少争议和方便阅卷,多数教师都喜欢要求学生围绕记叙文、散文、议论文和议论性散文来写,这就限制了学生对文体的了解,也可以说缩小了学生的作文园地,降低了作文的魅力和吸引力。事实上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都是作文体裁借鉴和仿照的对象,除了记叙文、散文、议论文和议论性散文外,还有小说、信函、古体诗、寻物启事、辩论词、新闻报道、产品说明书、日记、祭文、电视短片、访谈录、广告、广播稿、演讲稿、研讨会、戏剧、病历诊断书、病危通知单、实验报告、倡议书、申诉书、庭审记录、招生简章、文件摘要、书序、人物传记、文学短评、赋体、文言文等。2001年四川考生的《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一文之所以获得满分,除了幽默的语言外,新颖的病历诊断书的文体形式也是重要的得分点。
尊重学生的结构喜好。再好的内容也离不开相应的结构来承载。近年来中考和高考都放宽了作文要求,鼓励立意、结构和表达上的创新,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考虑到电脑改卷的时间限制和扫描效果问题以及缩小差生面的要求,都在三段论和学生字体上下功夫,缺少多样化结构的创新和训练,这就限制了学生对文章结构的选择余地,进而感到乏味。文章的结构,除了传统的三段论、五段论、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还有并列式、转折式、因果式、对比式、层进式等等。除了全文结构,还有段落结构。多数学生能掌握整体结构,却不知道段落结构该如何安排,结果凌乱而简单的段落结构导致了严重失分。段落结构的类型一如全文结构,常见的有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并列式、转折式、因果式、对比式、层进式等等。即便为了在考场上稳妥得分而尽量采用传统的结构方式,也必须进行多种作文结构训练来扩大作文的世界,使学生找到自己所擅长的结构,而后创造机会让他们扬长避短。打个比方,人总得先按照自己的喜好进入原野瞎跑一阵后才会知道自己擅长走水路还是陆路,找到自己所喜爱的路;走熟自己所喜爱的路以后,才有可能走好别的路。
尊重学生选择素材的自由。我们向来都爱要求学生选择富于哲理性、历史意义、社会意义和人生意义的大素材,说这样才能使作文富于深刻性,结果反而难倒了学生。事实上由于年龄、阅历和阅读面所限,有多少中小学生能够了解那么多大事?即便大素材真能提高作文的内容深度和思想深度,但时代在发展,一味地使用被人用了许多次的大素材,也降低了素材的鲜活性,减弱了作文的时代感。为了使作文具备时代意义,一些语文教师常要求学生要选取富于主流性和潮流性的素材,但如今的学生,光是作业就占去了所有的业余时间,还能了解多少主流的大事?家住农村的学生,还受地理环境和生活水平的限制,哪有可能去知道那么多的主流大事?时事政治课堂倒也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主流事,但这些与政治的关系紧密的素材又容易让学生写出生硬的教化类文章。大家都使用时事政治课堂上的事例来作文,也容易写出千人一面的文章。要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所熟悉的身边事来循序渐进地写,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刚上车的男孩请求司机等一等他的妈妈,一分钟后他的妈妈还没来,车上的人开始抱怨,孩子的妈妈耽误了大家的时间,这时,孩子的妈妈一瘸一拐地上了车,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
看故事时,我们的注意力是不是集中到了车上的乘客们身上?他们为什么沉默?是因为先前不知道孩子母亲是残疾人,对自己错怪了他人而惭愧。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故事,因为乘客们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而且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惭愧。可以这样说,他们抱怨行动迟缓的母亲时,心中的善良尚未复苏,可当他们的双眼看到残疾母亲艰难行走时,他们深藏心底的善良被激活了。这是令人高兴的。
原谅他人的错误,是一种美德;漠视自己的错误,是一种恶习。车上乘客没等他人提醒便能自省,他们选择了承认自己的错误,给他人以理解,在沉默中感到了惭愧,这也是一种崇高的美德。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士季面对晋灵公的恶行时这样劝谏道。
《世说新语》中有一个少年叫周处,年少时胡作非为,为祸乡里,后来浪子回头,改过自新,为乡野除掉了“三害”,名扬古今。
别因感到惭愧而羞耻,因为惭愧本身是向善向美的,只是,别让你的惭愧迟到。
2015年3月2日,在T168次列车上,一母亲说儿子才上一年级,没超过高不用买票,随后测身高,男孩已超1.2m的购票标准。女子因儿子虽高,但年龄太小不愿补票,男孩在这时说道:“我今年11岁,上四年级了,这是我的压岁钱,可以给自己补票。”母亲看了看儿子,没有说话,默默地低下头,从身上拿出钱为儿子补了票。等列车员转身离去后,母亲对儿子说:“儿子,这件事是妈妈的错,你做得很对,妈妈为你自豪,以后妈妈再也不会这样了……”
男孩纠正了他妈妈的错误,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而母亲也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惭愧,儿子的车票补上了,差点在儿子心灵上留下的阴影也及时抹去了。一切都没有缺憾,一切都还算完美。能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愧并改正,这也是一种美德。
人难免犯错,你在错误面前感到过惭愧吗?不要因羞愧而不愿表达惭愧,惭愧也是一种美德。
赏 析
2015年重庆市的高考作文题与2013年、2014年的一样,仍为材料作文,都侧重引导学生对材料内涵的思考。考生可以儿子对母亲的体贴与关爱,很容易想到“孝道”这一传统美德。但命题人显然希望考生不只是关注小男孩,还有一车乘客,以及乘客们先后的表现。
因此,审题时,除了关注小男孩外,还必须关注车上的乘客。乘客先前抱怨,因为“母子俩耽误了大家的时间”,但当看见“那位腿有残疾的母亲一瘸一拐地上了车”,“所有人都沉默了”。没有耐心,缺乏宽容,自我为上,是乘客抱怨的原因,而“沉默”是乘客内心善的显现。再深入反思,社会为什么变得如此浮躁?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价值与行为?人们的良知真的泯灭了吗?但乘客的沉默告诉我们,浮躁只是表象,感动是能激发人内在良知的。总之,这个题目具有鲜明的导向性,让考生沉下心来反思人情,反思社会,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个题目看起来比较浅白,但要写深刻,还是需要考生对材料做深层次、多角度的剖析,然后选择一个点立意写作。写作时考生既可从情感性入手,也可以从思辨性落笔,写出“人味”“情味”“思味”。总的来说,本道作文题不容易写跑题,也没有太大的审题难度,但是要写出材料蕴含的深意,就需要考生平时要观察社会、思考社会,即考生自己的修养与情思要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在作文时落笔有神。
《惭愧也是一种美德》是2015重庆高考满分作文。本文有以下亮点:
一、角度独特,立意深刻。一般考生会选择男孩的角度,赞赏男孩的行为,或者从乘客的角度去,由乘客的“埋怨”行为立论。本文作者则从乘客改过的角度切入立意,让人耳目一新。乘客的“沉默”是良知的发现,是对先前无情行为的否定。作者不是从赞赏乘客的行为落笔,提出要学会宽容、学会等待,而是对乘客的行为进行反思,提出“惭愧也是一种美德”的观点,既赞赏了乘客的行为,更是对乘客行为的反思:“车上乘客没等他人提醒便能自省,他们选择了承认自己的错误,给他人以理解,在沉默中感到了惭愧,这也是一种崇高的美德。”这样的立意,不仅角度独特,而且立意丰富、深刻。说其丰富,是因为本观点中赞美乘客的“惭愧也是一种美德”,就包含了对乘客行为的赞赏;说其深刻,是因为由行为到美德,本身就是一个提升,更重要的是观点应合了核心价值观。
二、说理透彻,论证深刻。以理服人,这是议论文的要求,把道理说透,这是写好议论文的要求。很多考生在说理时往往“隔靴搔痒”或者“游离千里”,本文三处扣材料说理都很透彻,体现了考生的功力。以第一处对乘客行为的分析为例,“他们为什么沉默?”“因为乘客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善良被激活了”,为什么惭愧是美德?因为“车上的乘客选择了承认自己的错误,给他人以理解,在沉默中感到了惭愧,这更是一种崇高的美德”。层层深入,透彻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