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协会管理制度

协会管理制度

时间:2022-12-02 10:11: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协会管理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协会管理制度

第1篇

关键词:企业财会;工作情况;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8-0153-02

企业财会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核心环节,一切的人力物力资源的配置和安排,都需要以企业财务管理为基本脉络,由此去推动企业管理体系效能的发挥。从这个角度来讲,高度关注企业财会工作情况,找到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由此入手采取对应措施予以矫正,是当前企业管理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企业财会工作的价值分析

企业财会工作的价值是不容小觑的,具体来讲,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角度来进行分析和探究。首先,企业财会工作的顺利开展,可以保证企业各项业务的顺利运行,这对于引导企业朝着健康方向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其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企业之间竞争趋势加强的背景下,企业财会工作效益如何,将关系到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效益的提升,也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从宏观角度来讲,企业财会工作的规范化进行,能够保证企业内部财会核算质量和管理水平,避免出现各种不法的经济案件,是引导企业运行秩序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由此可见,企业财会工作对于现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二、当前企业财会工作情况分析

当前,企业财会工作虽然已经在从不规范向规范的方向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企业财会工作中,依然存在很多的缺陷和不足,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企业财会管理工作意识淡薄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财会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所在,全力做好企业财会管理工作,是保证现代企业正常运行的前提和基础。但是从当前很多企业财会管理工作来看,并没有做到这一点。第一,企业管理者过多地将注意力放在生产技术和市场营销的环节上,分不清在企业发展初期与企业稳定发展阶段之间应该关注什么,尤其是不知道如何做好财会工作,对于财会工作的价值认识不清,也就在此方面疏于管理,使得企业财会管理工作陷入混乱的局面,甚至出现长期滞后的现象。第二,部分企业管理者认为会计核算工作过于复杂,并且需要付出大量的资源成本,有时候为了降低这种成本,往往任用近亲来粗线条地进行财会管理工作,并且财会管理缺乏对应的管理机制,以至难以规范地进行下去,久而久之就使得财务管理工作陷入到混乱的状态。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不具备现代企业财会管理工作意识。

(二)企业财会管理工作素质不高

企业财会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泛,牵涉内容比较多,需要处理各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其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因此需要企业具备财会管理工作素质。但是,当前部分企业财会管理工作素质不高,已然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从当前企业财会工作行为主体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1)企业财会工作由企业经营管理者一人进行,企业财会管理工作的随意性比较强,使得其需要处理的工作业务量不断增加,自身规范意识比较淡薄,稍有不慎就可能使得财会工作陷入混乱的状态。(2)任用近亲充实企业财会工作,在思想上过于松散,财会管理能力不足,财会管理专业知识欠缺,势必难以切实的做好各项财会工作。(3)成立财务管理部门,负责企业的财会工作,但是管理者却过多的干预到实际财会工作中去,影响到财会管理工作的效益。总而言之,部分企业财会管理工作素质不高,也会影响到企业财会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企业财会管理制度体系不全

现代化企业高度重视企业财会管理工作的进行,并且以健全的企业财会管理工作规章制度来引导各项工作的开展,以保证其朝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对于我国很多企业财会管理工作进行调查之后发现,企业财会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是很普遍的问题。主要会出现3种情况:(1)业财会成员构成机制不健全,并没有依照对应的财务会计从业标准和规范来开展招聘工作,难以保证企业财会管理组织体系的规范化管理。(2)企业财会管理工作规范意识淡薄,不具备健全的企业财会管理制度体系,或者具备一定的企业财会管理制度体系,但是难以切实的执行下去,这些都可能导致企业财会工作的混乱。(3)企业财会管理成员的合规意识比较差,不懂得积极去学习当前国家和企业关于财会工作的新标准和规范,习惯性地以传统的方式进行工作,难以保证财会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三、当前企业财会工作的治理策略

针对于上述谈及到的企业财会工作情况,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当前企业财会工作的确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在探究其原因之后,就需要制定对应的企业财会工作治理方案。具体来讲,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树立正确的企业财会工作意识

针对于当前企业管理者财会管理工作意识淡薄的问题,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调整改善:(1)发挥国家法律宣传部门和财会行业协会的效能,以企业财会工作为话题,大范围的进行企业财会工作的宣传和教育,由此矫正企业管理者对于企业财会工作的偏见。(2)注重企业管理人员和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财会培训和教育,形成定期学习专业企业财会知识和理论的制度,并且邀请企业财会培训机构参与进去,以保证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性。(3)在企业内部开展企业财会知识辩论赛、演讲赛等活动,邀请企业内部的所有成员都融入进去,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企业财会工作环境,以使得企业财会工作理念朝着正确的方向培养。(4)正确认识企业发展不同阶段企业发展与企业财会管理工作之间的关系,明确如何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制订不同的企业财会管理工作方案,以保证企业财会管理工作符合企业发展战略。(5)探究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差异,从财会工作的视角审视彼此之间的不同,在找到差距之后,渐渐明白企业发展与财会管理工作之间的关系,由此实现对于自身财会管理工作意识淡薄问题的查找,并且积极从思想根源上去进行矫正,以树立正确的企业财会工作理念,在促进企业现代化发展方面发挥自己的效能。

(二)促进企业财会管理素质的提升

企业财会管理工作是专业化程度高的工种,这就要求有专业化的企业财会管理工作人员,他们是切实贯彻企业财会管理制度,践行企业财会管理工作责任,推动企业财会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的生力军。为了能够解决企业财会管理素质不高的问题,应该着手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注重与高等院校之间形成长效的人才输送机制,对于符合财会职位要求的毕业生,可以给予其提供实习的机会,一些实习阶段表现优异的,可以将其录入到实际的企业财会管理工作中去。(2)形成健全的企业财会管理人员招聘机制,从财会管理经验,财会管理知识掌握情况,人才综合素质等角度去考量,并且将国家财会职业证书作为重要条件,保证将专业化的人纳入到企业财会管理工作中去。(3)改变以往任人唯亲的做法,以科学的企业财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为依据,对于财会管理工作人员实现科学管理和控制,由此营造能者居之的财务工作氛围。(4)形成完善的企业财会管理人员的培训机制,尤其是要注重对于企业财会管理人员信息技能的培养,使得其能够切实的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财会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5)企业财会工作人员应该高度重视自我学习和提升,不断去接触各种全新的财会标准和规范,了解其给予自身财会工作带来的影响,由此改变自身财会管理工作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财会工作效率的不断提升,以切实的发挥自己作为财会管理人员的效能,给予企业管理者提供更加健全的财会信息,以便其能够做好更加有效的战略决策。

(三)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形成健全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使得企业财会管理工作朝着规范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和进步,也是当前我们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需要关注以下内容。(1)根据当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经验,分析其中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之处,找到当前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中存在问题,查缺补漏,实现企业财会管理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2)形成健全的企业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将企业财会管理工作情况与个人绩效,薪酬管理制度实现融合,由此激发企业财会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得其以高度的责任感参与进去,以保证企业财会工作的顺利开展。(3)依照国家和行业当前对于企业财会的要求和规范,对于当前企业财会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邀请对应的专家参与到企业财会管理规章制度调整中去,以保证其符合当前国家各项法律和行业协会的要求规范,以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合理性。(4)积极邀请企业财会方面专家,企业财会管理负责人,企业管理者形成企业财会制度改革小组,以科学考核的方式对于当前企业财会管理制度的问题进行量化,由此引导企业财会工作朝着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第2篇

(我的建议;早上自由训练,时间为6,:10至6:40。下午训练时间由黄锦老师制定,训练场地由黄锦老师定,最好是有电视的,顺便申请一个挂钟,热身负责人由老师定,最好在老成员中选择,可以自荐)

2.(星期日)将管理制度和计划交给老师,对不足之处进行修改。

3.(星期一晚)到各个班级下发通知:武术协会开会时间,顺便提醒武术协会成员准备好宽松衣物。

(我的建议:星期二中午12:10分开会,星期二下午开始训练)

4.(星期二中午)组织武术协会新老成员进行开会。

(先进行签到然~~后安排找位置坐好~~进行自我介绍:大家好,欢迎大家加入武术协会,我叫~~~念武术协会管理制度~~~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善,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和练习中大家一起把它完善起来,~~~下面由老师说几句话,大家鼓掌欢迎~~~现在请新老成员进行自我介绍,按顺序来,要求说明所在班级,姓名,是否新老成员~~~~新成员可以解散,老成员留下开会)

5.(星期二中午)老成员开会

(在老成员中选出大队长一个,副队长两个,组长四个。可自荐)

6.(星期二下午)开始训练

(全体热身由大队长,副队长负责,大队长在前面领队。副队长在后面跟着,不能掉队,不能三五成群,必须排好队一起热身。把新成员分成四个小组,分别由四个组长负责。以后可以分组比赛,看哪个组学习能力比较强并进行表扬和学习。分组必须公平,最好是每组都能有老成员也有新成员,有男同学,也有女同学。训练项目由老师定。训练时间星期二中午在会议上公布)

武术协会训练计划

一、考核周(10月8日~10月12日)

1.(周一)主要教热身、正踢、侧踢、压腿;

2.(周二)主要教内踢、外踢及用拳头做俯卧撑、仰卧起坐;

3.(周三)主要教扎马步,高抬腿、蹲跳、小步跑

4.(周四)首先热身,然后进行体能测试,成绩好的同学可以和老成员商量由他们带练。

二、接下来的训练

1.(周一、周二)热身及做各项体能练习,还有练习基本动作;

2.(周三)练习拳法

3.(周四)搞活动。活动内容由组织委员出。也可以由协会成员建议活动内容

三、训练时间

1.(正式时间)周一至周四下午5:30~6:30

2.(自由时间)周五至周日。训练时间回去和老成员商议

四、协会干部

训练委员——黄立财组织委员——韦海师副对长——潘杰趯

秘书——黄桂艳副会长——刘勇

五、协会需要的干部

会长一名;副会长两名;训练委员两名;组织委员一名;秘书一名;正、副队长各一名。总共八个名额

六、干部的工作

1.(会长)——主要负责管理方面及与老师沟通场地及器材方面的问题。

2.(副会长)——主要协助会长工作,以及把每天的训练的情况做总结,如果协会需要的东西和会长说

3.(训练委员)———主要负责协会成员每天的训练,教协会成员拳法及基本动作

4.(正副队长)——主要负责纠正和指点协会成员的问题所在,及带队热身

第3篇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竞技体育确定举国体制以来,我国竞技体育获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的背后也暴露了举国体制的一些弊端,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体育管理中起主导地位的行政化干预,而政治的需要、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管理文化的传承,以及高素质管理人员的缺乏是竞技体育管理行政化的根源。综文献所述中国体育管理制度的改革方向为多渠道的资金筹协会的实体化、改善管理队伍结构和构成与去除体育管理的行政化倾向。而笔者在此大胆假设,既然行政化管理创造了辉煌的过去,那么是否可以尝试创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管理制度。

二、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现状

(一)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特点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经过多次的变更,并设立了多种与时期所对应的管理机构。但随着历史的变迁,由于多种客观原因,体制改革和机构的撤并不能同步,造成了当前管理过程中多种机构并存的状况。我国当前管理体制虽然改变了由政府统管的局面,但长期受计划经济和我国公益性体育发展目标影响,使得竞技体育管理带有异常明显的行政化色彩。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从前适应计划经济的举国体制就显得落后且封闭,并且显现了高度集权式管理、政治利益干预体育、竞技体育无法社会化等弊端。

(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权限过于集中,使得竞技体育管理的行政化严重,高度集中的政府管理,导致忽略了各社团、俱乐部的自主决策权。高度行政化有其自身优势,如优秀的执行力与团结协作能力,但行政化势必带来微观层面的被忽视,而本应拥有微观决策权的社会团体组织、俱乐部等没有其独立决策的权利,这势必会影响体育管理宏观与微观决策的有机联系,同时对于运动员选材、训练等都有影响。同时资金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很难引入外部资源,也导致了社会化程度不高。

三、我国竞技体育管理體制发展

我国走的是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一味的照搬国外的制度是不理智的,国外的管理体制有其自身先进的地方,其本身是为了资本主义国家量身定做的,而最近主流的声音都是去行政化。但在行政化的管理体制中,也不乏出现像乒乓球、羽毛球、举重、水上项目等优势项目,这说明行政化的管理体制并非一无是处,而国外的管理体制也并非在所有方面都处于先进地位。应设立一种适合我国国情,并借鉴而并非照搬国外先进理念的竞技体育管理制度,才能使我国的管理体制得到长足的发展。

(一)举国体制的优劣

举国体制保证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国家整体实力,集中有效的人力,财力、物力以求最大限度地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使我国竞技体育运动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打开了总奖牌数异地和金牌数第二的奥运史的新篇章。其弊端在于政府包办了体育管理、资源配置等方面,同时这种体育制度已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下的高度社会化和产业化。高度依赖计划和政府投入,体育人才流动性弱,竞技体育社会化薄弱等劣势都随之一一体现。

(二)国外体制的优劣

在此我们以美国竞技体育管理制度为例,美国竞技体育的管理模式是典型的社会管理型,市场机制的充分调节始终是促进竞技体育发展的基本动因,政府的作用被限定在最小范围,市场的功效都得到充分地展现和发挥,其所有的优势恰巧是中国举国体制所欠缺的,但其自身也具有局限性如美国模式有利于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在各体育组织内部进行不受外界干扰的有效管理, 但在全局上缺乏有力的协调和统一。

(三)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竞技体育管理体制

以美国为例的国外管理体制恰巧在我国劣势的地方具有其可借鉴意义,但其体制成立的基础是竞技体育的社会管理型要求整个社会经济体制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国家整体实力和人均GDP水平较高,体育组织成熟,参与竞技体育管理的主体多元化等,发展中国家往往不具备这些条件。所以要发展我国竞技体育管理制度就不能完全照搬外国体制,应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管理体制,以半行政化管理为主,整合其他社会管理组织并形成多方管理为辅,在不改变本有体育管理优势的情况下,逐渐改变其完全行政化管理策略为目标,形成更加合理的管理机制。

第4篇

要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随着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其他改革的牵制作用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因此,各地区各部门要以治理商业贿赂为契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财政管理体制、金融监管体制等改革,健全国有资产监管等制度。特别是要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断及地区性封锁,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化市场体系,改变以行政手段为主管经济的方式,从源头上根治商业贿赂等腐败行为。

要建立健全有效防范商业贿赂的相关制度。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及个人的信用管理制度、社会信用联合管理制度、会计制度和金融管理制度等。建设行业要加快制定从业人员行为准则和职业规范,推行反商业贿赂承诺制,逐步形成用制度规范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良好局面。要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办事公开,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坚决铲除商业贿赂等腐败行为的生存土壤。总之,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对商业贿赂进行全方位治理,才能不断铲除商业贿赂滋生的土壤和条件,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要深化体制改革。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把政府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交给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要深化投资体制、金融监管体制、医疗卫生体制等改革,建立健全防治商业贿赂的有效机制。通过改革和完善制度,有效防止决策失误、权力失控和行为失范。积极推动建立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建立查处商业贿赂的协作机制。建立健全财会信用制度,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没有完善的信用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不可能真正建立和发展起来。因此,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法人及个人信用管理法律制度,实施企业诚信守法提醒制、警示制、公示制,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重构我国会计监管体制,加大对公司、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和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防止因商业贿赂做假账行为。强化内部管理,建立、完善治理商业贿赂的内控机制,防范集体决策带来的“集体免责”风险。推进行业协会、商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企业自律,推动企业守法经营,公平竞争。制定专门的《反商业贿赂法》,或者修改、完善现有的刑法规定。

经营者要加强自律建设和自查自纠工作。要加大对经济组织廉洁经营的宣传教育力度,努力使廉洁经营成为每一个经济组织经营理念、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打造健康的商业文化,树立以诚实守信、优质服务为核心的经营理念,积极发展健康进取、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国有资产出资人对商业贿赂行为的监管和约束作用。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要综合运用行业管理措施和手段.依法加强对行业内经营组织的引导、监管和约束,及时发现和处理有关问题。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要依法制定各种行业标准、行业行为规则,努力在行业内形成良好商业传统和惯例。加强综合性经济管理部门、社会监督力量等对商业贿赂行为的监督。

第5篇

全省各级公安机关一定要紧紧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努力构建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应急处置三者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最大限度地使社会矛盾不积累、不激化。加强源头治理,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滚动排查、提前预警和多元化调处机制,以及社会舆情分析研判机制,更多地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源头治理,不断增强社会管理的前瞻性、主动性、有效性。各级公安机关要把“调解优先”的理念贯穿于执法办案全过程,对因民间纠纷引起的一般治安案件、轻微刑事案件和交通事故,更多地用调解的办法来处理,尽量采取“多调少裁”、“多调少罚”等柔性方式,严防一般性矛盾纠纷转化为民事案件、民事案件转化为刑事案件,严防个人极端暴力事件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牢牢抓住加强基层基础建设这个重心。要大力增强基层实力。继续坚持抓基层、打基础,深入实施城乡社区警务战略,积极推进警务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减少管理层级,促进警力下沉,不断完善人往基层走、劲往基层使、钱往基层用的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基层力量薄弱、经费保障困难、装备设施落后等问题,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要积极参与基层资源整合。要积极参与基层人口、劳动、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交通、农机等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整合,协同构建基层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重点要推动构建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平台,加强流动人口协管员队伍建设,实行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服务管理新模式。实现治安联防、矛盾联调、工作联动、问题联治、平安联创。要努力强化基础工作效能。要完善人口服务管理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镇有序转移;改革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管理办法,建立覆盖全部实有人口的动态管理体系,推动把流动人口管理纳入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扩展;建立健全流动人口流入地与流出地双向管理协作机制,加大对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防范打击力度。要积极参与数字城市建设,大力加强人口信息库、视频监控系统、道路卡口系统、警用地理信息系统等系统和平台建设,推动整合人口和计划生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民政、教育、卫生、交通、工商、税务、统计等部门及民航、电信、金融、社保、证监、保险等行业信息资源,努力构建网络互联、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城市管理网络系统平台,实现精细化、高效化、科学化管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牢牢抓住继承和创新群众工作这个“法宝”。

全省各级公安机关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走好群众路线,把群众工作渗透到公安工作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公安工作的各个环节。要坚持用群众观点统揽各项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既要继承原来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方式和方法,又要不断创新群众工作理念和手段,少一些替民做主、多一些让民做主,少一些管理、多一些服务,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深化“向人民报告”活动,以“向人民报告”活动统带各项群众工作,拓展报告内涵,丰富报告内容,活化报告形式,创新报告手段,提升报告水平,建立长效机制,使这一我省公安机关独有的群众工作新形式、新手段不断焕发新活力、发挥新作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牢牢抓住综合施策这个手段。要突出发挥公安机关自身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明晰公安机关在社会管理中的职责定位,完善公安机关内部警种合作机制和区域警务协作机制,消除部门、警种间的分割和壁垒,发挥公安机关在社会管理中的整体战斗力。同时要加强与司法、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化、工商、财政、安监、民族、宗教、政府应急处置中心等行政管理部门和金融、保险、证券、水电气热等行业监管部门的联系沟通,建立联席联动工作机制,共同形成社会管理合力。要突出发挥基层组织的骨干作用,在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刑释解教人员管理帮教和青少年社区矫治等“社会人”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居委会、村委会、社区委员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通过建立通报机制、衔接机制、责任机制,落实管理措施,实施有效管理。突出发挥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的配合作用,探索在公安社会管理中引进市场机制,在法律和制度框架下,把适合于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承担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转移出去,交给各类行业协会、教育培训组织、经济社会事务所、交易市场、中介机构等,由他们向社会提供更多、更新的公共服务。将公安机关的管理要求转化为行业制度和规范,引导其形成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行运作、自我治理的运行机制,同时强化对这些组织和机构的阵地控制工作,实现外部管理与内部自律双轨并行,保证其健康发展并有效参与公共事务管理。要突出发挥社会公众的基础作用。要通过“大走访”、“五进七讲”等形式,加强对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群众守法维权意识、防范自救意识,发挥每一位社会公众在社会治安防范参与、人身财产安全保护、交通事故预防、火灾预防和自救等方面的作用,减少和遏制重大恶性案件和交通事故、火灾、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牢牢抓住“平安龙江”创建这个平台。公安机关要紧紧围绕打击犯罪这个主业抓创建。重点要打击黑恶、命案、涉枪涉爆等严重暴力犯罪,“两抢一盗”、电信诈骗等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侵财犯罪,拐卖儿童妇女、“黄、赌、毒”等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违法犯罪和涉众型经济案件等影响社会稳定的犯罪活动。通过严厉打击,坚决遏制我省刑事犯罪高发、多发势头。要紧紧围绕预防为主这个方针抓创建。

深入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强化治安隐患源头治理,强化治安乱点早期整治,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要紧紧围绕公共安全这个责任抓创建。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充分依靠安委会、交委会、消委会,大力推进优良交通秩序创建活动和道路畅通工程,大力打造“消防铁军”、推进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深化道路交通和消防安全整治,继续实行重大安全隐患治理逐级挂牌督办和整改效果评价制度,把责任真正落实到社会单位、落实到企业、落实到法人,坚决防止发生群死群伤恶性事故。紧紧围绕网络管控这个难点抓创建。统筹网上网下两个战场,把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积极探索建立网上动态管理机制、网上网下综合打防机制,着力提高网上发现、控制、打击、处置能力,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严格管理、企业依法运营、行业加强自律、全社会共同监督”的互联网综合管理格局。

第6篇

上海:成立专门机构

为促进行业协会的改革和发展,上海先后两次对行业协会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2002年,上海成立行业协会发展署和市场中介发展署,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隶属上海市体改办,副局级建制,承担行业协会总体规划、统筹协调、政策制定以及行业协会具体事务性工作。上海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的管理由此从原来的登记管理机关、行业业务主管部门的二元管理,转变为登记管理机关(上海市社团局)、行业业务主管部门(各有关委办局)和协会业务主管部门(即市行业协会发展署、市市场中介发展署)的三元管理。随后,上海召开了全市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改革发展会议,颁布了《行业协会暂行办法》、《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规范管理的若干意见》和《促进行业协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发展改革的基本原则。2005年6月,上海又对行业协会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成立了上海市社会服务局。上海市行业协会发展署与市场中介发展署并入上海市社会服务局。

深圳:政府推动、民间运作

2004年6月,深圳成立市行业协会服务署,承担行业协会的审核登记工作。该机构作为市政府直属行政事务机构,在国内率先确立了“新二元管理模式”。即:行业协会服务署成为市一级行业协会唯一的主管单位,专门行使行业协会设立、变更审核及监督管理等职能。政府职能部门被定位于“在其职权范围内,对相关行业协会依法行使职能,进行市场培育、指导和服务”。去年深圳又对管理体制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成立了民间组织管理局,统一管理民间组织。

2004年底,深圳出台《行业协会民间化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提出:(1)组织机构民间化。一是人员脱钩。凡在行业协会任职的党政和其他国家机关公职人员及各类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必须辞去所担任的行业协会职务。二是办公场所基本分开。行业协会应有独立办公场所,与主管部门合署办公的要分开。三是财务独立建账。(2)运作机制民间化。一是行业协会的选举、重大决策、内部纠纷调处应由其依照法律法规和协会章程规定自主决定,同时依法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和监管。二是按“自主设立、自我管理、自律运行、自我发展”要求,实施对行业协会的分类指导。三是按有关规定完成行业协会变更登记。四是界定行业协会资产(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归属,建立规范的行业协会资产管理制度。目前,深圳行业协会已基本实现组织机构和运作机制的“民间化”,计划用2~3年时间,基本形成一支“民间化”的、按市场经济规则和国际惯例运作的行业协会群体。

温州:依靠市场作用

由于民营经济发展快,市场体系健全,温州行业协会大多依靠市场力量,由企业自发组织成立。目前,温州有各种协会、商会320家,协会、商会在维护行业秩序、业内职称评定、开拓市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打火机协会在2004年的对欧贸易反倾销诉讼中发挥了突出作用,维护了行业利益。

温州行业协会的突出特点是,作为民营企业家阶层的利益代表,温州行业协会承担了集中和传达民营企业家阶层成员利益的任务。因此,温州行业协会的社会合法性很高,企业对它的需求是内在的、自发的。同时,由于它与政府部门的紧密联系,在某种程度上又扮演了政策执行者的角色,从而比较成功地建立起与政府、企业良性互动的关系。

(来源: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体改处、中介办)

第7篇

[关键词]发达国家;酒类管理;借鉴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6-0111-03

酒是一种具有双重属性的商品。一方面,酒在人们日常生活消费中不可或缺,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且由于酒类消费量大,酒类生产及消费对经济有一定带动作用,也是政府的创税大户。另一方面,酒类生产消费过程中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引发酗酒滋事、醉驾、家庭暴力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尽管各国在国情、酒文化方面存在着差异,但酒作为具有特殊性的商品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认同,特别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其中大多数国家对酒类商品实施了比较完备的管理制度。以下分别从法律体系、管理机构与制度、酒类消费、行业协会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对于我国酒类管理的可借鉴之处。

1 酒类法律体系较为完备

大多数西方国家,酒类立法系统全面,涉及酒类生产、批发、零售、消费,质量技术标准,原产地标志,监管机构、税收等诸多方面,充分体现酒类管理的特殊性、重要性、全面性。很多国家形成了以酒类基本法、政府规章、技术法规、地方政府规章等为主体的层次分明、相互协调的酒法体系。

瑞典制定了专门的《酒法》,由瑞典酒类、烟草、药品主管部门瑞典卫生部起草。该法是酒类产品管理的专门法律,详细规定了与酒类有关的条款,适用于所有与酒精有关的产品生产、销售、广告、消费等行为和对象。此外,《瑞典市场法》中也有酒类产品广告的规定。

芬兰的酒类立法体系比较完备,包括基本法性质的《酒类法》、《酒类税收法》,政府规章性质的《关于实施酒类专营的政府令》、《酒类饮料标签规范》、《酒类饮料批发规范》、《酒类经营场所指导规范》。

美国联邦和各州都制定专门的酒类管理法律。美国法典(第二十七编的一部分)中有专门的《联邦酒类管理法》,该法对于经营酒业的标准、不公平竞争、大容器销售及装瓶、连锁经营、产品标识等均有原则规定。联邦政府也制定有相应的行政命令,详细规定了与酒精管理法条文相对应的实施细则,对于有关的各项程序、标准、要求等详细列举。各州也有相应的州酒类立法。

俄罗斯联邦政府于1995年出台了《关于酒精及酒类产品的生产与流通国家调控联邦法》,1999年该法经过修改补充,更名为《关于酒精、酒类产品及含酒精产品的生产与流通国家调控联邦法》,全文共分4章26条,是目前俄联邦政府对其酒类市场进行监督管理的基础文件。

英国1979年制定的《关税及货物税法》、《酒类关税法案》、《酒类专卖法案》(均经多次修改)对酒类的生产、加工、批发、零售、进出口、税收作出详细规定。

2 管理机构健全,制度严格完善

大多数西方国家设立专门的酒类管理机构,从中央到地方对酒类生产、消费予以严格管理监督,少数国家实施酒类专营、专卖制度(瑞典、挪威、加拿大、美国部分地区等),大多数国家实施许可制度,建立完善的酒类产品生产、流通的全过程追溯制度,完善的酒类生产、流通信息备案制度。

美国的酒类管制机构大体分为三个层次:联邦、州、市镇。在联邦有两个机构,一个为隶属于财政部的美国烟酒税收贸易局,负责有关酒类法规的制定、酒类征税、签发酒类标签证书、酒类市场的监督与调查,另一个为隶属于司法部的美国烟酒枪械爆炸局,承担对酒类非法交易行为的执法。联邦酒类管理法规定,联邦范围的所有经营酒的生产、进口、销售、运输、装瓶及仓储,凡涉及国际或者州际商业行为的经营者,都必须取得财政部部长所签发的基本许可;并对申请的主体资格、许可的撤销与失效做出规定。美国50个州各自设立州的酒类管制委员会。其中,北部大部分州酒类饮料的生产、销售仍由政府严格控制,私人不得制造和经营。南部各州则通过申请许可证的方式对此加以制约。宾夕法尼亚州与犹他州是美国对于酒类管制最严格的两个州,宾夕法尼亚州由独立的酒品管制委员会管制酒类批发和零售交易,所有酒类采购、进口、销售、仓储、运输以及制造,都必须向酒品管制委员会申请许可,酒类零售和批发执照的数量,必须按人口比例发放:每三千人核发一张零售执照,满三万人核发一张批发执照。马萨诸塞州通过地方许可证当局的人和州酒类管制委员会的调查员对酒类许可场所随时进行检查。州执法人员,包括酒类管制委员会调查员,无须出示逮捕令就可以逮捕发现非法制造、销售、展览、囤积待售、储存、运输、进口和出口酒类饮料的任何人,并可没收酒类饮料及用于制售该人拥有的酒类饮料的容器和物品。执法人员可以扣留这些人、酒类饮料、物品直至获得逮捕令。很多州的市镇地方也在其管辖范围内设酒类颁证机关。

加拿大食检署和各省酒类管制局共同负责酒的管理,确保酒精类饮料(包括葡萄酒)在被允许销售之前,符合加拿大食品药品法的食品安全相关规定。各省和地区酒业管理委员会负责规范和控制其辖区内的酒类销售,此外还负责征收联邦和省就酒类产品制定的各项税捐,并在销售之前确定酒类产品的加价幅度。在各省(阿尔伯塔省除外),葡萄酒和其他含酒精饮料一样,只允许通过各省的酒类管制局下设的专卖店出售。加拿大各省区通过酒管制局、零售店、酒库等几个环节,建立对酒产品(不论是国产酒,还是进口酒)追溯控制系统。由私营企业或电子数据库系统对产品实行产品追溯监控。由酒厂出售的酒可由厂家的电子系统通过仓库和零售网点轻而易举地追根寻源。

2008年,俄罗斯组建联邦酒类市场调节局直接隶属政府,该局共设15个司,52个处,并在8个联邦区设有垂直管理分支机构,工作人员近2000人。2009年俄政府成立跨部门的酒类市场调节委员会(议事机构),就有关问题进行协调,俄第一副总理祖布科夫任该委员会主席。俄罗斯对酒精、酒类产品及含酒精产品的生产、批发和零售实行许可制度,对酒类产品的生产、流通、质量和安全进行监督,实行强制性消费税标签,制定酒类产品最低限价,确定征税产品种类,制定标准和技术规范等,对酒类从生产到流通各个环节实行国家统一的自动化信息统计。

瑞典卫生与社会事务部是酒类主管部门,负责拟定瑞典酒类管理政策。瑞典政府对酒类产品的生产、批发、销售实行严格的限制。生产实行质量溯源管理,每瓶酒标示数字中均含有原料、产地、生产商等信息。批发和零售均需取得专项执照。瑞典系统公司是瑞典唯一一家可以销售酒类产品的国有企业,负责瑞典全国酒类专卖。

芬兰长时间实施酒类专营制度,国家酒类专营公司成立已近80年。2000年3月,根据《酒类法》,结合运营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芬兰社会福利和卫生部制定并实施《关于实施酒类专营的政府令》的政府规章,系统规定了酒类专营制度。

法国将全国分为二十二个酒类特产区,各区设有管理局,对葡萄品种、最低糖分限制、单位面积产量、酿制期间与季节、葡萄修建方式等,都有详细、严格的规范,并由各区管理局负责监督、管理及内外销等行政事宜(包括出具年份证明,产地证明)。法国商业部根据法规对酒类零售商发放四种资格的零售牌照,即酒牌。申领四种牌照的任何一种,都必须由银行出具资金证明,并得到财税部门的确认,商业部才予以发放。取得牌照的酒类零售商必须按规定缴纳增值税。国家目前严格控制零售酒牌的发放,已发的数量不再增加。新增酒类零售点,只有通过相互转让或买卖得到牌照。

英国有两个酒类主管机关:一是许可证局,以规范零售贸易的正当行为,一是关税与货物税局,以规范制造、生产、精馏、混合、酿造及批发酒类产品的行为。除非取得货物税许可和销售许可,否则不得从事上述活动。

德国实行烈酒专卖,专卖法规定酒类专卖局接管烈酒酿造厂在专卖地区生产的烈酒、进口烈酒、纯度烈酒,烈酒利用和烈酒贸易都必须按照专卖规定执行。德国对烈性酒厂的建设、生产、流通、管理非常严格,都有明确的限制指标,对烈酒的售价也都有严格规定。如生产企业酿酒设备都有产品流量表,企业每年生产产品数量政府都能掌握详细数字,这样便于管理与征税。

日本对于酒类制造与贩卖均实施许可制度。生产者按照拟制造酒的种类向制造厂所在地国税局申请。规定申请人一年生产的最低产量,排除弱小厂商林立、避免恶性竞争,也能保证质量。贩卖也需获得许可证。法律对于申请生产或者贩卖酒类许可证的主体资格有严格的限制,并对其生效期限、条件或者失效做出规定。无证制造或者贩卖酒类的处以徒刑或者罚金。生产者和销售者均须对自己生产或者经营的酒类建立完备的记录,以备检查。

3 控制酒类消费,减少酒类危害

一直以来,大多数发达国家对酒类实施管理的目的主要包括:①保护消费者的利益;②维护公众健康和社会安全;③建立公平开放的市场竞争秩序;④实现税收的征缴;⑤保障民族产业的良性发展。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来,大多数发达国家极为重视酒类饮品的社会危害性。目前,很多国家立法多以保证酒的质量,控制酒的过量消费,减少酒对公民和社会的危害等为主要酒类立法的重点。

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饮酒管制报告(2004年)建议各国可采取以下措施降低饮酒对公众健康的危害:对获得或者饮酒最低年龄的法律要求;对酒驾的专门立法限制;对售酒地点、时间的限制,包括在某些社会公共场所及工作场所禁酒;对酒类商品的广告与赞助活动的限制;对酒类实施高价、高税政策。

基于减少酒类危害性的目的,欧盟通过立法(软法)和制定有关的指导意见要求成员国减少、控制酒的危害性。欧洲法院也在一些案件中做出了有利于成员国政府实施严格的酒类监管制度的判决,如2004年欧洲法院审理的法国政府电视广告案。此外,欧盟还通过制定如《欧盟关于支持成员国降低酒精危害的战略》(2006年)来推动成员方采取严格的酒类管制措施减少酒的危害性。五十年来,欧洲各国在酒的管理上逐渐趋于严格,尤其是在酒类的流通与销售、酒驾、销售年龄限制、公共政策等方面。

瑞典是世界上较早制定酒类管理法律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酒类管理最严格的国家之一。瑞典酒类管理政策的目的是:通过降低酒类消费减少酒精带来的危害。主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成长中的青少年远离酒精;推迟人们首次饮酒年龄;减少暴饮;建立无酒环境;抵制酒类非法销售;禁止酒后驾车、怀孕期间饮酒等。为此,瑞典通过零售专卖和高税收,对酒的度数、购买人的年龄、专卖经营的时间、酒类广告的限制来达到限制酒类产品消费的目的。

芬兰在其《酒类法》第一章“总则”明确规定了立法目的,即控制酒类饮料的消费量,从而抑制酒类饮料对社会秩序和公众健康的危害。《酒类法》规定了较为广泛的限酒措施:一是对利用在欧洲经济区以外的国家短途旅行进口酒类饮料的数量作出限制;二是个人或企业进行的以商业为目的的酒类饮料进出口,均应事先向芬兰政府机构履行报告义务;三是对酒类饮料广告进行严格限制,并要求生产厂家必须在酒类饮料的包装上标明“酒精有害健康”的警示;四是禁止对酒类饮料开展打折、加量不加价等促销行为;五是加强对青少年饮酒的监管,芬兰警方如怀疑未满18岁的青少年携带酒类饮料,可对其随身包裹及衣物进行搜查。

俄罗斯一直是人均饮酒量较高的国家,历史上曾经多次实施限制政策。2009年8月,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下令严格遏制酗酒。2010年1月1日起,俄罗斯对出售的伏特加酒实行最低限价以此遏制烈性酒的消费。2011年7月,总统梅德韦杰夫签署一项新的限酒法令,限制啤酒等酒类产品的生产(尤其是非法生产)与销售,并对酒类广告、酒类销售时间、场所、酒类运输许可证做出严格规定。

1930年以前,美国曾是一个实行禁酒令的国家,在解除禁酒令之后,为防止完全放开酒类饮料的生产、销售与消费将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制定了联邦酒类管理法以及相应的州立法。联邦和各州立法原则为:维持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避免青少年饮用;保持言论自由与不实广告之间的平衡;允许个人饮用酒类产品,但仍然呼吁节制;对生产、批发、零售加以管理,以确保消费者的健康;宣传酗酒对健康的危害。很多州都对饮酒的年龄、地点、时间有严格限定,某些州的城镇甚至禁止酒的生产、销售与消费。

加拿大酒类管理立法的初衷也是基于对酒类生产与消费的控制。目前,加拿大对酒类征收的税收属于世界最高,在增加收入的同时,有效地抑制了酒的生产与销售。此外,在酒类销售方面,加拿大也实施严格的专营等制度,限制酒的消费。

4 行业协会发挥重要作用

大多数西方国家建立有酒类行业协会,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规范酒类生产与流通中的监督与自律功能。如瑞典,2004年由瑞典广告协会、瑞典酿酒协会、瑞典烈性酒与葡萄酒供应商协会共同签署、公布的《瑞典烈性酒和葡萄酒供应商规章》这一行业规范,对所有与烈性酒、葡萄酒及酒精饮料有关的营销等做了规定,2006年签署的《瑞典酒类广告建议》同样不具有法律效力,属行业规范。又如,加拿大酒商协会在酒制造业开发了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 食品安全计划。该计划系统涉及处理任何关于食品安全、质量诚信和生产效率等各方面的问题。HACCP食品安全标准系统被部分其他国家承认并被部分立法机构、贸易组织和酒零售商广泛采纳,成为酒类产品食品安全的通用标准。采用HACCP安全计划的国家有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的部分酒厂及英国的部分大型酒零售商。

5 发达国家酒类管理制度的借鉴

(1)完善酒类立法。综观发达国家的酒类管理制度,无不重视对酒类的法律制定。酒类法律自中央一级直至地方,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原产地保护、税收等所有酒类运行环节,可谓全方位、全过程覆盖,从而建立起相对完善的酒法体系,实现了对酒的全面调控,为建立良好的酒类生产、流通秩序奠定了法律基础。

(2)机构专一,职责清晰。大多数发达国家设立专门的酒类管理机构,职责明确,监督有力,执法效果明显。为酒类管理提供了重要组织保障。

(3)许可管理,重视流通。大多数发达国家对于酒类的生产与流通实施许可证管理制度,根据不同酒类的生产、流通的不同特点与管理需要实施差异化许可管理。酒类流通中广泛采取登记、备案等制度。

第8篇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措施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farmland water conservancy is the fundamental quality problems, to ensure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of the project must have a sound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rocedures, to ensure its become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he daily lives of the people quality engineering.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construc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00-0000-00

近年来,我国农田水利的重点不是单纯扩大灌溉面积,而是配套田间工程、提高灌溉保证率,着眼于提高水分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支持了种植结构和农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在不到全国耕地面积1/2的灌区内,生产了占全国3/4的粮食、3/5的经济作物和4/5的蔬菜,而且产量稳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作用显而易见。

一、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

(一)社会稳定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改革与建设的根本问题。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村市场,才能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

(二)国家食物安全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中国粮食生产面临着耕地减少、农业比较效益低、巨大的人口压力和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挑战。我国新增耕地的速度尚不足以抵消耕地减少的速度,增加粮食生产能力主要靠提高复种指数和提高粮食作物单产,但这两项措施在我国的多数地区均受到水资源短缺的制约。我国耕地的64%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而水资源量仅占19.6%,我国粮食生产区的黄淮海流域,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7.7%,而耕地面积占39%。南方“债湿型”低产田尚有较大增产潜力,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差,涝渍灾害频繁。因此,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有赖于国家高度重视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三)抗灾能力与农田水利建设

水资源的短缺,也将颠覆传统落后的大水漫灌。现在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湖区干涸,饮水困难的情况。机井水源有的干涸,有的水源不足,不能满足抗旱的需求。抗旱灾中国家调度灾区多座水库停止发电放水抗旱,这样建有农田水利工程的灾区就可以及时抗旱,而没有农田水利工程或者农田水利工程遭到破坏的地方就没有无力抗灾了。

二、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有效措施

(一)广辟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财力有限,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力量,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作为政府应该积极建立良好的制度激励机制,通过利益诱导,吸引更多的农民、企业或社团参与到水利设施建设中来。认真贯彻落实“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政策原则,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保证农村集体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激发他们自觉投资投劳参加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增加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广泛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利,努力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确保水利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认真做好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采取以县为单位、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编制。编制规划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讲求实效。规划按程序经过审批后,即为安排国家补助资金的依据,申报项目必须符合规划的要求。水利部门要从全国和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出发,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各地区要结合实际,积极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三)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将农田水利建设与节水工程建设结合起来

旱田灌溉采用管道式喷灌,发挥管式喷灌投资少、使用方便、水压要求低,便于管理的优势。积极发展大棚滴灌、微灌,实现大棚膜下滴灌化。搞好渠道、河道浆砌防治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尽快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强化用水户的节水意识,提高农民节水积极性。

(四)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

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农田水利从业者队伍。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水利员的培训,切实让他们掌握新科技、新知识、新技术,增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地区实际的小型农田水利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水利合作组织发展的框架体系。另外,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建立适应当前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使人才和技术更好的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

(五)规范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

一是明确资金投向。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重点用于补助粮食主产县。二是明确项目实施主体。项目实施主体可以是农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也可以是农民联合体或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三是完善补助方式。主要用于补助项目建设的材料费、设备费及机械作业费,具体方式可采取项目管理或“以奖代补”的办法。

三、加强对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维护

(一)加强水利工程流程的细化管理

1、建立水利工程建设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水费开支与审批的权限,对于工程的折旧费、承包费、维护费、维修费、租赁管理费的制度规范,确保水利工程的资金安全及专款专用;另一方面,小型农田的水利工程应逐渐步入规模化、集约化、社会化的服务之路,并成立水利工程管理协会,通过协会的服务与管理,指导会员单位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宣传推广先进经验,强化各水利单位之间的联系。另外,与水利工程应用密切相关的问题就是供水,应选择计量供水、优质优价、合理收益、公平负担等原则合理制定水价,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即使调整,通过对水价的调整,也能规范水利工程的发展。

2、规范水利工程的审批流程在今后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时,应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管理程序,严格实施审批制度,保证合理施工,让每一个水利工程的建立都能满足农田实际需要,确保投资的效益最大化。在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所包含的内容较广泛,应实行统一管理,合理布局。因此,应严格遵守先申请审批、再建设施工、最后交付使用的流程进行,提高对农田水利规范建设的宣传工作,才能保证农村水利事业的规范有序发展。另外,做好水利工程建设的另一重要手段就是规划,合理利用资源,以避免工程项目建设的盲目性与重复建设。

(二)经费管理积极维护用水户参与工程管理的管理模式,完善农民用水者协会管理的各项制度,充分发挥农民用水者协会作用,通过协会制定合理的工程维修养护费标准,根据受益面积和各地的具体情况,向受益者和收益单位征收一定的费用,用于工程维护;利用水利发展基金等形式对工程进行维修和养护;推行义务工制,接受受益人或者单位的义务工。按照“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用好经费,做好项目建成后期管理工作,实现用水户共建水利,用水协会管理水利,用水户共同受益的目的。

(三)内业资料管理关于工程管理的标准、规定、法律等资料必须齐全;设计图纸及文件、施工记录、检测结果、竣工验收报告等应立项建档;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以及工程管理的各项检查记录资料也应当妥善保存。

(四)工程设施管理要对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登记造册,绘制工程分布图分类进行管理,对重点工程或工程重点部位实施挂牌,设专人重点管理。要强化工程管理,积极探索群众参与水利工程管理的路子,明确管理权限,落实管理责任和主体,按照“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落实管护责任,形成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第9篇

2012年12月11日,中国报关协会成立10周年暨表彰“全国优秀报关企业、优秀报关员”大会在京召开,90家全国优秀报关企业的代表、52名全国优秀报关员代表,共庆盛会。

中国报关协会的十年发展,结束了中国报关行业长期的无组织状态,标志着中国报关行业进入了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发展的新时期。

强基础

中国报关协会成立后,着力建立行规行约,构建起协会自律管理基本格局。协会制定了以行业自律准则、报关服务作业规范和质量要求、培训工作协调管理办法、信息宣传协调联系机制、常设机构内务管理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行业自律管理机制,为建立海关主管、社会协管、企业自管的报关市场多元化管理机制奠定了基础。

中国报关协会充分发挥信息宣传工作的服务保障作用,牵头建立了全国信息宣传工作长效协调机制,成立了全国报关协会信息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全国报关协会信息宣传联系办法”,创办会刊、建立网站,促进行业舆论导向良好发展,增强了行业凝聚力。

树品牌

协会运用典型引路,打造自律服务的行业品牌。中国报关协会将“全国优秀报关企业、优秀报关员”评比活动作为行业创先争优的重要内容,分别于2006年5月、2009年5月、2012年4月在全国报关行业开展了“双优”评比活动,打造报关诚信服务“国优”品牌。2007年国务院清理和规范评比达标活动工作联席会议对全国评比达标活动进行清理,中国报关协会的“双优”评比被列入3%的保留项目内。

10年来,中国报关协会从五个方面推进行业文化建设:注重思想引领,彰显企业政治文化;恪守规范自律,展示企业诚信文化;善于探索思考,诠释企业管理文化;坚持执着追求,打造企业专业文化;实践以人为本,构建企业人本文化。2012年8月,中国报关协会组织举办“全国报关行业文化建设论坛”,将报关行业精神总结为“诚信守法、崇尚专业、规范自律、务实创新”。2012年5-10月,组织开展中国报关协会建会10年征文活动,对中国报关人努力奋斗的文化成果进行了总结记录。

促创新

推广报关复核员制度,适应快速通关的客观要求。2004年中国报关协会调研总结天津报关协会报关复核员做法经验,于翌年依托海关总署监管司在全国推广报关复核员制度,提高了企业报关质量,为实行报关员职业等级管理奠定了基础。

创建报关行业职业标准,推进报关行业规范化建设。2004-2006年,中国报关协会就报关员职业申报问题进行了长达两年多的调研和协调,并以建议人身份将《报关员职业建议》提交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6年9月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发文认可“报关员”职业,并将其纳入《中国人民共和国职业大典》。之后,在中国报关协会推动下,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海关总署联合向全国发出《关于印发报关员国家职业标准的通知》,报关员国家职业标准制订工作圆满完成。

加强报关员职业技能建设,推进报关员职业等级评定工作。2008年协会全面启动《报关员职业资格培训教程》编写工作,编写出版《基础知识》、《助理报关师》和《报关师》三本培训教材,并且举办报关员职业技能鉴定师资培训班,对助理报关师鉴定培训工作进行部署,稳步推进报关员等级评定工作。

规范报关行为,推行“报关委托书”。2003年展开相关调研策划,2004年在福州、厦门海关试点,之后在全国海关实行纸质格式的“报关委托书”。随着海关通关无纸化改革的要求,中国报关协会又于2012年参与研发报关委托书和委托报关协议管理系统,现该系统已在全国12个关区试点运行。

第10篇

关键词:灌溉管理 体制改革

Abstract: through the deepening of irrigation district irrigation system reform, explore the new way of Rural Water Association of water users to participate in irrigation management of irrigation area, enhanced the vitalit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of irrigation district.

Keywords: irrigation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S274.3

交口抽渭灌区是一个大型电力多级抽水灌区,设施面积126万亩,有效面积112万亩,辖灌西安、渭南两市的临潼、闫良、临渭、蒲城、富平、大荔六县(区)32个乡镇;有抽排水站31座,总装机容量2.9万千瓦,分八级抽水,总扬程95.87米;有总干、干渠5条92公里,支渠32条250公里,斗渠501条907公里。灌区实行局、总站、站三级管理,一级核算,现从事供水生产的在岗人数680多人。

近年来,按照两部一委的要求,重点深化斗一级改革,在继续完善支渠段级职工任段长的基础上,以民办小高抽斗为突破口,在斗以下组建具有法人资格的农民用水户协会管理模式,转换了管理机制,增强了灌区活力,促进了灌区经济的发展。

一、改制问题的提出

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以条为主,专群结合”的管理模式,曾对灌区的建设和管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该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概括起来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斗以下田间工程管理落不实,投入无着落,维修管护差;工程设施老化失修,效益衰减,职工收入偏低。二是权、责、利不明确,基层管水人员工作缺乏主动性和自主能力。管理员名义上管一个段或两个段,但实际上既管不了,也管不好,成了站长的通信员,段长的传话筒;段斗干部文化素质低,业务能力差,大局意识、商品意识、服务意识淡薄,特别受雇用思想影响,难保局站政令通畅;村组管水人员受农村基层组织频繁更换变动的影响,不够稳定。三是管理环节多,农民浇地负担重。供水收费要经过站、段、斗、村、组、户多个环节,如此多的环节,难免出漏洞,有的趁放水加量加价,有的趁收水费乱搭车,经常出现国家没多收,农民没少出的现象,造成农民浇地负担过重。四是农民参与用水管理的意识不强,渠道不畅,用水积极性不高。以上问题,严重影响着灌区的建设和管理,阻碍着灌区经济的发展,如不尽快解决,管理责任难以落实,工程老化失修加剧,灌区效益衰减,灌区逐步萎缩。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必须对灌区灌溉管理体制加以改革,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改制的探索和发展。

从98年开始,我们就在灌区进行了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探索,曾先后进行过管理员责任区、农民承包、租赁、拍卖斗渠管理使用权、股份合作社和农民用水者协会等改制形式的改革试点,通过比较总结和完善,结合灌区实际,逐步确立了农民用水协会为主的改制模式。

随着世行贷款项目、重点县等末级渠系项目的实施,为灌区改制工作在硬件设施建设方面提供了保证,促进了灌区改制的深化和发展。截至目前,全灌区共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76个。总共辖灌设施面积63.5万亩,覆盖面积达到50%以上。

同其他改制形式相比,农民用水合作社组织的优势在于首先能更广泛的吸纳社会闲散资金,集中对渠道工程进行改造和维修,以解决因资金不足而出现老化失修问题。其次能充分发挥其民主管理机制,避免短期行为和资产流失问题;第三,农民广泛的参与确保了利益的一致性,农民既是管理者,又是受益者,从而更利于发挥工程的效益。

农民参与监督的重要性在于,一是有利于管理局、站制定的改制方案更趋合理和全面,便于实施和操作;二是把职工的经营活动置于农民的监督之下,有利于约束职工严格按政策和合同规范运作;三是有利于保护农民的利益,充分调动农民在用水、缴费和工程建设等方面的积极性,确保改制工作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四是有利于灌区的巩固和发展,促进管理单位效益的提高。在职工承包和股份合作社下嫁接农民用水者协会,使专管机构和群管机构得到有机融合,保证改制更加规范运作。可以说:没有农民的参与和监督,改制将不会取得大的成效。

三 、主要成效:

第11篇

(一)虚构会计业务。这类形式主要是指会计人员为了满足自己的小利益,利用会计手段提取或者套取现金,例如虚增企业的支出,以各种名义从银行提取比实际业务多的现金等。

(二)伪造或者变造会计资料。企业中的会计人员可以通过伪造或者变造会计原始凭证,多记支出,少记收入,把企业的资产变成个人资产,来满足个人的不正当、违法的利益。另外,企业的会计人员可以收买企业的其他人员共同进行会计舞弊行为。

(三)建立两套账。建立两套账是在企业会计舞弊中最常见的现象或者行为,其主要是指企业为了满足不同的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不同要求,向他们提供不同的财务会计报告,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帐套,同时,给社会各界提供另一个帐套。企业进行这样的会计舞弊行为主要目的是少缴纳税款或者多获取各方贷款。

二、企业会计舞弊现象形成的原因

(一)企业经济利益。企业会计舞弊可以使企业不付出任何劳动或资金成本就可以获取利益,使企业向外界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反映出企业是盈利的、企业的未来发展情况十分乐观等信息,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对企业进行投资,这样做同样有利于企业在银行等进行机构进行贷款。通过对会计资料的编造和改造等行为,企业可以偷税漏税,减少支出,增加收入。银行等一些金融机构都愿意和一些信誉好、收益高的企业进行贷款合作,某些企业为了提高企业的信誉、获得银行等多的贷款,吸引更多的合作方,企业的负责人会授意企业的会计人员或者会计机构负责人在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上做手脚,这就造成了企业会计舞弊现象的发生。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经济利益是企业会计舞弊的主要原因。

(二)企业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我国相关的会计管理部门规定,企业必须制定相关的、健全的、完善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但是,有些企业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不健全的,不能保证企业的会计工作合理、合法的进行,这样就很容易发生企业会计舞弊行为。另外一方面就是我国会计制度的滞后性。我国往往是在某种不良风气出现之后,才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条文对这类行为进行规定和管理。在某些新的社会现象出现的时候,相关单位或部门很难或者无法找到相关的条文对这类行为进行处罚或者处置,这也是导致企业会计舞弊工作出现的原因之一。

(三)社会不重视对企业会计工作的监管。我国的会计管理部门主要分为企业内部的管理、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和社会上相关机构的管理。其中社会管理的主体主要是与会计相关的一些会计协会、会计组织,另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可以对会计工作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举报。但是,由于现代社会的不良风气,导致会计协会和组织没有及时履行他们的义务,行使他们的权利,对企业会计舞弊行为进行举报和纠正。同时社会上的团体和个人因为怕遭到打击报复,不敢举报企业的违法行为,从而使得企业会计舞弊行为越来越猖狂。

(四)企业会计人员的会计职业道德。我国的《会计法》以及其他的相关会计管理条例规定,企业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工作的时候,应该坚持客观公正、公平公正等原则,按照客观事实办理会计业务,不得徇私舞弊、行贿受贿。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专业素质或者综合素质水平不高的会计人员违反规定,办理与实际的会计业务不符的会计工作,这也是企业会计舞弊现场产生的一个原因。

三、防范企业会计舞弊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健全、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明确的提出了企业会计人员以及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力,对会计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会计管理效率,保护企业财产,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同时也在一定的程度上避免了企业会计舞弊事件的发生。因此,各单位应该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有利于管理本单位会计工作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在一定范围内预防企业会计舞弊事件的发生。如果发生违反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会计工作,应该按照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处置或处罚。

(二)加强外部监督和管理。在我国,企业会计的外部监督主要是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这就要求政府的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行使岗位权利,加强对企业会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发现企业中存在违反我国《会计法》等一些法律条文的会计舞弊行为,应该根据相关规定对企业的相关会计人员进行处罚或处分。同时相关的审计部门也要使用自己的权利,审核企业会计行为的合理、合法性,保证企业会计工作合法进行。另外,政府可以设置奖励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如果发现某企业有会计舞弊行为并举报,政府将给与物质或者精神的奖励,并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进行保密,防止被举报单位对举报人进行打击报复。

(三)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企业亏阿基人员的专业素质的培养是从会计人员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开始的,因此,有权对会计从业资格证的持有者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从企业的角度上讲,企业应该为会计人员提供合理的岗位和薪资,提供一个文明的工作环境,合理的安排会计人员的工作,让他们有充分的升职空间。企业还应该安排和鼓励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的会计专业素质,对会计人员安排一些会计职业道德的培训来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同时会计人员应该自觉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廉洁自律,客观公正,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四)加强社会宣传力度。政府或者与会计相关的社会组织、协会应该定期开展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宣传和教育,对企业的会计人员进行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宣传,做到警钟长鸣,通过具体的案例,告诉和警示企业会计人员会计舞弊行为的恶劣和对自身的危害。宣传会计工作的责任和义务,让会计人员了解工作的使命感,自觉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同时定期评选出在会计工作中表现杰出的工作人员,对他们给予表彰,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与会计相关的部门和组织要积极宣传在会计工作当中发生的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事情,鼓励企业会计人员积极学习好人好事。

第12篇

关键词:用水者协会 灌溉 成效 问题 对策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尤为严重,据统计,我国有1/4的国土面积缺水,1/10地区的水资源仅能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被列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面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形势,如何解决水资源尤其是农用水资源短缺问题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传统方式往往是借助于工程与技术手段,然而,随着新建工程的难度不断加大,依靠工程技术手段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遇到了挑战。事实上,大量研究证明,工程与技术手段对解决水资源短缺固然十分重要,但水资源管理不善也是导致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原因。于是,改善水资源管理逐渐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农民用水者协会就是为了解决灌区这些共性的问题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改善水资源管理的方式。

一、我国农民用水者协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农民用水者协会是以某一灌溉区域为范围,由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农村专业灌溉管理组织,属于具有法人资格,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非营利的民间社团组织。简单地说,农民用水者协会就是农民自己的组织,由农民自己管理,为自己服务。 用水户参与管理在我国是一项新生事物。这一管理模式1992年开始从国外引进,并首先在湖北、湖南进行研究试点。1997年开始又在“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加强灌溉农业二期项目区”中,选择山东、河南、江苏、河北、安徽5省进行“经济自立灌排区”的试点,探索总结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自立灌区发展路子和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结合大中型灌区更新改造和续建配套工作,也开展了“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改革试点。

目前,我国已有30个省(区、市)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改革,组建了以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主要形式的各种农民用水合作组织20000多个,管理灌溉面积近1亿亩,参与农户6000多万人,发展趋势良好。

二、我国农民用水者协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特点

一是按照市场机制进行商品水的交易。农民用水者协会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确认水的商品属性特征,建立供用水者之间的买卖关系。二是农民用水户全方位参与灌排区的管理,包括用水者协会辖区内田间灌溉工程的投资建设、运行维护管理,参与用水计划的制定、配水,对用水者协会和供水单位(公司)实行民主监督等。三是农民用水者协会具有明确的法人地位。大多数农民用水者协会都已在当地县级或县级以E工商局和民政局注册登记从法律上取得独立的法人实体地位。四是用水户协会与农村经济发展已经显示出良性互动。五是规范运作。农民用水者协会有各自的章程和配套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按照这些规章制度运作。

三、发展农民用水者协会取得的成效

(一)宏观方面

一是进一步理顺了政府、管理部门与农民三者之间的关系。二是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减轻了农民负担,保持了农村稳定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农业供水管理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完善了灌区基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四是促进了政府机构转变职能,改进工作作风,形成了一支“参与式管理”的队伍。五是加强了水工程管理,产生了规模管理效益。六是促进灌区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

(二)微观方面

一是用水户方面:用水户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参与意识增强、参与范围扩大、参与程度提高,增强了用水户的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意识,提高了用水管理的透明度;减少了守水劳力和水事纠纷;增强了农户节约用水意识,促进了节约用水;提高了弱势群体灌溉用水的获得性。二是服务人员方面:农民用水者协会的建立提高了灌溉服务质量,减少了水费征收中间环节,增加了水费计收的透明度,杜绝乱收费现象,保证了水费及时上缴;减轻了各级干部在供水期的工作压力,也缓和了干群之间紧张的关系。三是其他方面:提高了灌溉效率,缩短了灌水时间;恢复和改善了灌溉面积,促进了种植结构的调整;落实了工程维修管护责任,工程维护状况有所改善,渠道质量有明显改善。

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 协会成员及管理人员文化程度低,素质差。农民用水者协会执行委员会成员和用水户代表文化程度低,素质差,对参与式管理的内涵认识和了解还不够,管理能力和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协会内部还很缺乏有威信、有号召力、有责任心、有能力、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带头人。另外,对高科技、高效益的农业知识和节水灌溉技术无法及时掌握,不能用来指导农村水利工作。

2 协会运作不规范。有许多农民用水者协会在成立时并没有按规定组建,没有在民政部门注册、按照协会章程进行运作。协会运作不规范主要表现在组建程序不规范、组织形式不严谨和协会职能失位。据调查,有的协会既不是按照水文边界为单元进行组建的,也没有到民政部门进行注册;有的协会实质上是临时性的用水合作组织,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用水者协会,到灌溉季节。协会负责人召集执委会和用水户代表,组织本辖区农田灌溉工作,灌溉一结束,协会解散,协会成员各行其事;有的协会只履行了农业供水、水费收取、水事协调等职能,而其他职能出现失位。

3 政府对协会的支持不够。由于协会执委会人员本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协会在运行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如不及时给予帮助,可能会导致协会难以运转下去。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政府和供水单位跟踪服务,加强指导。但是有些地方'农民用水者协会一成立,基层政府就什么事都撒手不管。结果由于农民用水者协会还没能正常运转,造成灌溉活动无人组织,农户则各显神通,有的利用水泵从附近河塘里抽水,有的在渠道内筑坝蓄水,有的干脆不灌溉,任其受旱减产。

4 灌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计量设施不完善。由于我国灌区大多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历史欠账及田间工程管理缺位,造成很多田间工程配套差、破损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另外,有些灌区没有计量设施,水田灌溉的水量仍然采用模糊计量法,将农业用水问题均摊到单位面积上。按灌溉面积计收水费。在日前农业比较效益低的状况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民还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投资进行工程改造,工程基础的薄弱直接制约协会的发展。

5缺乏正常的运行经费。虽然各地采取了各种措施。扶持协

会能力建设,但仍有不少协会缺乏正常的运行经费,造成协会运转困难。农民用水者协会受资金的困扰,协会经费和管理人员的报酬无法解决,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协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从而使协会的职能作用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

6宣传力度不够。近年来灌区各级地方政府与管理单位在农民用水者协会的试点建立、推广中作了一些宣传教育工作,农民对其概念、目的、意义和作用有所了解,但是程度还远远不够。由于受历史、自然以及有关部门配套改革滞后等多种原因,有些协会在运行中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有的甚至有名无实,以致对农民用水者协会的推广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对策建议

1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结合实际,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宣传车、横幅等宣传方式,深入宣传农民用水者协会的相关知识。首先要加大对灌区和基层水利工作者以及当地干部的宣传,调动水管单位和基层干部的能积极性,要让他们做好群众工作,统一系统内外的思想认识。其次,也是特别重要的就是加大对广大农民用水户的宣传,扩大农民用水户协会宣传的覆盖面,充分调动用水户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最终形成全社会关心、关注、支持用水者协会发展的氛围。

2加强协会能力建设,规范协会运作行为。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各种措施。整合资金,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和灌区田间工程的投入,逐步解决工程基础设施薄弱问题;要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对协会能力建设的补助,积极探索将协会的运行管理经费通过协商的方式计人用间小型灌排工程管理成本,为协会良性运行创造条件。

加强协会的自身能力建设,一是要开展对协会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思想教育和业务技术培训,提高素质和服务能力;二是对已组建的协会要继续帮助其完善制度,按程序规范运作;三是要完善内部监督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民用水户的民主意识和协会的服务水平;四是建立评价、考核体系,定期对协会进行考核,对发挥作用不大的协会要按程序重新整改,保护农民利益,保证用水户协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