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活中化学论文

生活中化学论文

时间:2022-08-29 17:07: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活中化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活中化学论文

第1篇

一、课堂内外联系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内渗透社会生活中化学,并使其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进度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课内知识,同时也能及时拓展课外知识,使课内、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累赘感,反而觉得所学知识更丰富,实用性更强。例如,在“氮和磷”的教学中,以“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氮气的包围之中”的现实场景引入氮气的物理性质,说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进而引出氮气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也可以讲述在打雷闪电时氮分子与氧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一氧化氮分子的场景,介绍了后续几个反应后,得出谚语——“雷雨发庄稼”的结论。在讲到NO的毒性时,补充NO作为信使分子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功能,让学生带着惊讶的情绪对NO产生了新的认识。

通过紧密结合教材基础知识或重点知识的应用性知识的补充、讨论与交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社会中的化学问题的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二、进行热点渗透教学

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情景素材如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等,能够强化学生对化学与生活有关、对生活有用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人类保护臭氧层的行动”,这既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也是一个“人文意识”问题,围绕“从电冰箱的普及与换代到臭氧层”开展探究,指导学生查阅,访问网站,获得知识。在讲授重金属汞的性质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其危害,讲述汞蒸汽对人体的危害可以使学生们认识到用行动防止汞污染的重要性,例如怎样清理破碎的水银温度计、如何处理含汞的废旧电池、废日光灯管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使化学教学更贴近于社会实践,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所学知识富有时代感,具有实用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未来的人文关怀,将自然科学融入整个人类文化的背景中思考和分析。

三、生活与化学专题教学

高中化学专题教学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具体教学形式可以将生活中的化学与书本中的化学的联系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给学生,介绍化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介绍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动态与趋势,介绍化学在高新科技领域中的作用,介绍化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介绍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如健康、保健、能源、资源、环境等社会问题。例如可以向学生讲解当前化学合成材料的发展概况,人类已经可以制造出可以替代人体多个部位的化学材料。

四、与生活中化学知识相关的实验探究教学

化学实验是进行研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转入抽象的逻辑思维,从而提高理性认识。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谨慎的科学态度,以贴近生活和发生在身边的化学现象为素材,组织探究实验活动,既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在国民及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例如选取日常生活的素材可进行“鲜果中维生素C的还原性”、“自制肥皂与肥皂的洗涤作用”、“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等实验。选取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为实验内容可进行“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或电化学分析法测定污水中的化学耗氧量”、“用淀粉自制吸水材料,并进行模拟保水试验”等实验。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五、进行与生活有关的写作教学

布置学生撰写小论文或课题报告,探讨实验中的问题或写出自己的体会。教师向学生介绍撰写小论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文字能力不做高要求,只要论据能说明论题,条理清楚,说得明白就达到了要求。例如,将“糖类”设计成主题为“糖类与生活”的拓展课,课前充分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他们感兴趣的课题,引导他们提炼成“糖在生活中的分布”、“血液中的葡萄糖”、“糖与糖尿病”、“糖与减肥”、“糖与健康”等小课题。然后把全班学生组合成几个组进行专题研究,同学们查找资料、走访调查、统计数据、进行实验,在组内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课题报告。

第2篇

关键字:高中化学 生活化 教学

化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存在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化学理论从生活中来,而又指导着生活。高中化学的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化学只是对化学学科进行一个全面的概述,它仅仅涉及一些简单的化学基础知识,而高中阶段的化学无论是在其学习内容上还是其实验研究上都进行了更深层次、更深入的细化。同时,学生还会接触到不少与化学息息相关的生活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要注重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化学、认识化学、解读化学,让他们学会从生活的角度去思考化学、了解化学,用生活中的化学来充实课堂,用实践中的化学来丰富生活。

一、将生活中的现象充分的融于课堂

在传统教学观念的指导下,很多教师总喜欢以科学的角度出发来进行对新化学课题内容的讲解,而学生对要学的新课题内容毫无概念,这无疑会让学生感到十分生疏,从而缺乏对此课题的学习兴趣。在初中的化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积累了许多与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对课题内容进行装饰,以生活中的实际现象来创设问题情境,同时在情境中引入课题内容,让学生在对生活现象的研究中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与意义,从而让他们更有激情的去研究化学、思考化学。[2]

化学与生活的联系紧密而又广泛,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的影子。在某些化学与生活相联系的现象讲解中,学生的生活经验还是显得非常有限的。为了让学生对化学知识体系有一个更深入的构建,教师就必须在平时的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有关于化学现象的事实证据,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实现对化学的理解学习,彻底规避死记硬背的化学学习习惯,从而快速的提高对化学的学习效率,实现高中化学的教学目标。

比如,在对金属氧化物进行学前问题导入时,可以这样提问学生:我们平时用什么来将饭煮熟?是火。那火是怎么来的?然后学生可能会想到要用火柴点燃、或者是钻木取火等等。可以再问学生:火在什么条件下会熄灭?这时,学生会想到,在二氧化碳过量的情况下火会熄灭。之后我们就可以引入今天的课题“水和二氧化碳同样也能点燃火”。以这样的问题创设来进行课前导入不仅会唤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还能使学生在听课的时候集中注意力,极大的提高了化学课堂效率。[1]

二、高中化学的教学方式要生活化

学习就是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或者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觉主动的学习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一种方式。简单来说,学生在进行高中化学学习之前就已经对化学有了一定知识的积累,而这种积累刚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在各种对化学学习交流讨论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自己对化学新知识的看法与理解。化学是一门重实践、重理解的学科,学生在学习化学时,不能仅仅将化学知识记忆,而应该是以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相通之处为基点,在接触新内容的同时丰富和充实自己原先的知识。因此,教师必须将教学方式进行全面的生活化,认真分析教材与学生原有知识的连接点,针对所学内容将生活现象巧妙的设计在化学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好奇去探究,让他们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的提高。

三、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要生活化

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要用生活来教育,还要为生活而教育。这句话充分的说明了教育和生活的关系,而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因此,只有将化学内容经过生活化传授给学生,才能快速的实现高中化学的教学目标。纵观周围,在应试教育盛行的当下,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在平时的授课中大多数课堂时间都用在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中,只是片面的对基本知识进行讲解后就开始大量的题海战,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远离了生活实际,只懂得做题、只懂的考试,也导致他们在遇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束手无策。除此之外,学生在学习阶段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掌握自主学习知识的方法,而这种与现实生活脱节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还养成了学生固定不变被动式的学习思维模式,对他们自身以后的发展造成了不必要的阻碍。

其实,学习化学的过程,就是将生活还原的过程。化学来源于生活,指导着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只有将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与实例充分的融入到我们的教学内容中,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高中化学,并在学习高中化学的过程中感悟到生活的价值与美妙,同时将化学知识转化为一种能力,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四、高中化学的作业布置也要生活化

如果课堂是知识的制造厂,而课后作业就是检验这个制造厂是否合格的衡量器。高中化学不仅注重要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要注重课下的实践。只有实践才能发现问题与不足;而只有发现不足之处才能进行更好的知识巩固。通常情况下,教师给学生布置的课后作业都是以做题为主的,而我们这里强调的作业生活化不是指书本上的作业,而是要回归生活中的作业,实践就是要在生活中运用已学到的化学知识去看问题、去思考问题。

比如,大部分学校都会定期进行火灾发生演练,而扑灭火用的消防栓就是一个很好的化学体裁,“当消防栓对着起火处进行扑火时,火为什么会被扑灭?消防栓的制作材料是什么?它是由什么原理而促成的?”等等,教师可以布置给学生诸如此类、与生活非常贴近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实例中去学习化学、实践化学。[3]

随着教育手段的不断的发展与更新,生活化模式的指导教学已经被各个学科都普遍运用。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而生活又是基于知识而存在的。只有充分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来进行高中化学的指导教学,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化学的真实性,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化学,掌握化学,实践化学。

参考文献:

[1]王晶晶.《高中化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探讨》——[新课程研究(总第202期)]河北

第3篇

【论文摘要】新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就是:“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在知识、学法、人文等方面获得进步。”并且特别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切身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及其所带来的乐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科学探究意识,从而促进学生自主转变学习方式。为此,本文对提高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

一、科学处理教材内容,让教材更具实用性

新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和内容编排方面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自主创造的广阔空间。教材是教学的最基本依据,化学实验主要有实验设计、科学研究、思考讨论以及各种实践等基本形式,没有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之分,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情况科学处理教材内容,开发新的教具,选择合适的辅助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与完善,有效补充教材内容方面的不足之处。深入研究教材,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组织有效教学,拓宽教学的空间,全面提升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信任度

虽然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教师也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更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以顺利完成激活凝固文化的任务。实践证明,仅仅依靠经验教学已不再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了,还应该注重加强自身的实验技能,提高专业素养,成为实际教学行为的研究者,努力成为让学生信赖和信任的教师,从而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相信教师可以帮助他们走向成功。教师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通过坦诚和信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的两个要素是:一是教师的学识渊博,二是教师的人格高尚,因此,教师要努力树立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专业水平来感染学生,形成学生的理想人格,最终培养出既有专业技能,又品德高尚的优秀人才。

三、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手段实施教学

1.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实验。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含有大量的演示型实验,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观察,并在此基础上掌握知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采取“先讲解、再演示、后总结”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从而渐渐失去对化学实验的学习热情与探究欲望。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根据探究式教学的设计规律,将教材中的部分演示型实验改为探究实验,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努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虽然探究式教学方式比较耗费时间,但是能够使学生相对牢固的掌握知识,为今后的复习节省了大量时间。当然,我们在设计实验时,没有必要将所有演示实验都设计成探究实验,只要将其中的重点、难点知识精选出来即可,相对简单一点的知识还是应该通过演示实验来帮助学生掌握。因为,学生只要掌握了核心知识和基础概念与规律,就大致掌握了化学知识的主干,并有利于形成拓展知识结构的能力。

2.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实验教学。如果脱离实际生活来解释化学知识,会让学生的学习不切实际,增加其学习难度。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形成自身感性体验,通过实践活动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教材中的各个章节都使用了较为浓重的笔墨来描写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充分体现了化学的学科思想。通过深入研究教材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化学知识都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得来,如果教师在上课之前认真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素材,就可以从学生身边着手,从学生司空见惯的实例出发,将学生引入熟悉的教学情境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化学课堂教学的轻松性和愉悦性,使学生深刻感受化学知识的广大用途。

3.正确运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当然更离不开多媒体技术的大力支持。多媒体技术具有容量大、省时、省力、图文并茂等优势特征,不管在收集信息还是控制实验等方面都具有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此外,对于易于产生有害物质、污染环境、安全系数低的实验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模式,以强化实验效果,减少污染;还可以模拟有机化学或无机化学的微观反应过程,使学生清楚的观察到化学键的断裂与重组过程,将人们肉眼所观察不到的化学反应现象搬上屏幕,有效补充了常规实验的不足。

总之,在教学中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不断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手段,采取多种对策,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第4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化学作业;创新设计;作业形式多样化

初中化学,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是比较有难度的,因为初三学生们开始面对中考压力,而这一门直到初三才开设的课程,恰好又是中考的必考课程,要求学生去牢记的东西又很多,所以,想要学好化学课,必须要下很大的工夫。在课堂上,学生不可能将老师讲的东西完全记下来,所以,化学作业的设计便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让学生既不耽误休息时间又能更好地完成对课堂知识的补充和巩固复习呢?

一、理解为主,从优从简,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出发,力求做到以简单的方式完成作业,强调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锻炼。

1.创新的作业设计——“边玩边学”

所谓的边玩边学,就是让学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达尔文曾说:“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会主动而深入地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根据中学生比较爱玩的特点,可以设计创新性的课堂作业,当学生学习某一概念或者知识点后,可以当场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以自己熟悉或者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通过大家的评论和认识,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认识。

2.丰富的课外作业,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人们常说,知识来源于实践,通过亲自动手,学生可以理解很多具有空间性的概念,在化学课程中,设计具有实践意义的课程,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很有帮助。比如:在学习了水(H2O)的分子式和结构式后,可以布置学生自己去做出水的结构模型,在课堂上,学生可能很难理解其结构,但是模型做出来后,其结构便可一目了然,并且因为是自己动手,所以记忆会比较深刻,在以后的物质结构式的学习中,学生也会自己动手去做出其他的模型。

3.作业的形式要多样化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从多种途径入手,加强素质教育的力度,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注意作业设计的多样化,要丰富多彩,这样的作业不但能使学生对学习怀有热情、保持兴趣,还能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除了要布置常规的书面作业外,还可以有口头表达作业、阅读作业、家庭小实验、课外调查、单元收获、化学小论文、反思等。

4.联系实际,合作探究

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要从实际出发,联系生活,探索知识。作业设计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增长见识和能力。可开发实践作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在获得更多知识的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对化学学习重要性的理解。

二、作业的设计要突出探究性

科学地探索是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必须重视的环节,因为化学是自然,但本身也是科学,开展科学探索,是初中化学教育的必须任务。探索的内在价值是教会学生理解知识,并付诸实践,解决生活难题。这一类探索性作业的设计,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如制作“无皮鸡蛋”“叶脉书签”;我们还可以根据在生活中发生的小事件、社会问题情景、自然现象等进行适当的创新,提出新的课题让学生研究,提高他们的兴趣。例如,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当我们的苹果切开后不久,果肉上就会产生一层咖啡色的物质,苹果好像生锈了,可是苹果罐头中的果肉却从不生“锈”。于是,我们可以用这个话题作为探索题目,让学生去分析“切开的苹果‘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还可以鼓励学生针对一定的场景或信息,提出一些新的猜想,并设计方案进行探究。这些都是为了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用科学的态度和知识去解决它们,从而加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客观地认识事物的能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作业形式多样化,注重人文化训练

对于学生的化学作业,应该以多种形式来呈现,而不应该仅仅以传统的背、写训练为主。可以要求学生和老师一起完成小实验,让学生去体验实验本身的乐趣;也可以设置探究性的作业,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找答案;还可设置听写作业,通过听写某些概念、物质的化学式等来进行化学的课后练习,并且在作业后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出错误之处,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才会减少错误。听与写的结合,也更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

四、作业的设计增强开放性

不能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设计作业时,要注意开放性,提供一些多样化的题目让学生解答,且这些题目的答案和解决方法不止一个。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探求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发散性思维得出结论、描述结论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实现了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开放性作业的设计,有效地尊重了学生之间的差异,为学生提供了真实展示自己、客观评价自己的平台,鼓励学生张扬个性,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可以给学生布置“你有几种方法熄灭蜡烛”“想一想点燃锥形瓶中白磷的方法”和“设计方案鉴别无污染的饱和食盐水和蒸馏水”等问题,让他们从多方面去思考。

总之,虽然创新化的作业设计以及形式多样化的作业有助于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巩固,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实施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首先,学生个体的差异,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有些学生思维敏捷,能够独立完成,而某些学生比较诚实勤奋,但是在思维上有所欠缺,不能够顺利地完成任务。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一定要因人而异,设计一定的难度、梯度,对待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

其次,虽然新课改要求以人为本,新的作业设计可以做到这一点,并且摆脱了传统作业的枯燥乏味和任务繁重,但是,知识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所以,在设计题型中一定要有关键知识的体现,让学生能够在相对轻松完成作业的情况下又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王海燕.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5篇

人文素质是通过学习人文社会学科知识而形成的内在素养和品质,是人的诸素质中的首要素质。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因素。

高中化学教材较好地反映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教育性,其中有显现的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内容,也有许多内容隐含在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内部。因而,我们需要充分挖掘高中化学教材中的人文因素,要尽可能地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艺术、审美教育,注意教给学生学习中华民族文化,汲取民族精神的方法。与此同时,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要让学生去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教育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意识。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素材,有机地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学到坚定的科学信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严谨、严肃的科学态度和作风。这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人文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在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教师要加强课外实践活动的指导,让学生走向社会,接触大自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自然整合。例如在介绍水资源时,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环境调查、水样分析、参观自来水厂等社会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收集环保小资料、讨论并撰写小论文,阅读有关环保书籍资料,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把学到的课本知识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水污染问题,并激发他们保护水资源的热情与信心。

三、在教学中挖掘化学美,体现化学美的育人功能。

化学美是一种科学美,化学在揭示物质内部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及其规律时,显现了化学领域中蕴含的丰富的美育素材,因此具有特殊的美学价值。例如金刚石的璀璨夺目、水晶的玲珑剔透、金属晶体的天然光泽等,这些外在美无不与它的内在结构美相统一,而其内在的天然结构正是一种“真”与“美”的统一;再如焰火的五彩缤纷无不与其化学反应的“真”相联系。因此,科学的“真”与“美”自有其辩证统一的道理。所以,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化学科学美的事物和现象,并利用这些事物和现象来熏陶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审美观。

总之,科学和人文的结合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潮流,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趋势。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好时代脉搏,以化学教学内容为载体,自觉推进化学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第6篇

论文摘 要:通过分析初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化学认知规律,尝试进行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探索与实践。

多年来,不少高中教师反映升入高中学习的使用课改教材的初中毕业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好,与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知识要求差距较大,高中化学教学十分困难。高一学生也反映高一化学内容多,理解困难,习题难做,学习兴趣降低。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及目的的差别造成的。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材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可以说,学生从初中进入到高中学习,要跨上一个很高的台阶,即使是中考化学成绩好的同学,到了高中也不一定觉得化学容易学。如何降低从初中到高中知识过渡中的台阶,减少或消除学生的学习障碍,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使学生能顺利过渡,还有待教育专家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而作为初中化学教师,我们也应该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加强研究,不断改革和探索,使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实现化学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我认为,如果不增加学生多少负担,学生感兴趣而又乐意接受的话,对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经过多年的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从我所教的学生升上高中后反馈的情况看,他们普遍都觉得进入高中学习化学比其他同学轻松,适应较快,进步较大,化学成绩好,高考选考化学科和参加奥赛的学生比例也较大。我的做法是:

一、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人接纳新知识的方式有同化和顺应两大方式,同化是指如果新旧知识相联系,个体可能通过新旧知识间的相互作用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顺应”是指如果新旧知识间缺乏联系等,那么就要对原来的认知结构进行改组、重建。在近年来的新课标教改中,部分省市的中考题中出现了一些新型试题,此类问题所得出的结论虽然是要到高中课本中才出现,但它是以学生所具有的初中知识为基础,依靠学生自己的同化和顺应来实现对问题的解决。如果我们将这类问题的命题思想迁移到平时的化学教学中,将会十分有效地促进学生在知识理解上的深化,有助于跟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从而为学生学习高中化学做好有益的铺垫工作。

如氧化还原反应,教材中只是分别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而我就叫学生先写出一些氧化还原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叫他们运用化合价规律标出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学生们很容易就会发现,复分解反应中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不变,而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都会发生变化,我就提出:这些化学反应在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就是我们到了高中要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因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有的学生在课外还自己查资料作进一步的了解。这样,既巩固了化合价的知识,又使学生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到了高中学习时就不会觉得难了。

初中化学只要求初步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高一年级介绍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我在学生学习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后,要求学生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初步从原子结构示意图简单归纳出核外电子的排布的一般规律,使学生加深了解原子结构跟元素性质的关系,认识元素化合价跟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从而认识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这个规律,在介绍“稳定结构”时介绍“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酸碱盐知识的学习和复习中,从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原因的分析中初步认识“电离”,为以后学生学习离子反应等知识作铺垫。我还注意对化学反应规律的归纳和总结,酸碱盐的溶解性也要求学生掌握,这样,学生学习酸碱盐不但不会觉得难,而且会越学越感兴趣。在化学计算的教学中,我也注意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对知识的适当拓展,使学生进入高中学习不会觉得困难。如“量差”法也作简单的介绍。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初中化学主要学习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简单介绍)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分别介绍其反应原理、使用仪器装置和制取操作等内容,从①反应原理;⑦反应装置;③收集方法;④注意事项等四个方面加以归纳,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法的一般方法。初高中知识的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化学有所帮助,在学习中兼顾科学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完善、更严密。

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很多学生进入高中后最为直接的感受是高中除定性分析外,还有定量分析;除形象思维外,还侧重抽象思维。而初中化学只注重定性分析,以形象思维为主,从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和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很大程度上是记忆型,对独立思考能力要求不高。在这一点上,新课标也强调了教学应从“生活走向化学”,通过对具体生活、生产问题的分析来达到对规律和概念的理解,从中发展良好的思维品质,树立创新意识。这就启示我们,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必要抓住时机创设问题情境,呈现有一定复杂程度的化学现象、状态和过程,引导学生在想象和分析概括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他们科学思维的发展水平,以适应将来高中化学学习的要求。这一现实性的问题,从生活实际出发,极易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提高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情,多思考身边常见现象中的为什么,进一步了解化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实际上,高中化学中更加注重学生对化学情境的理解、化学过程的分析。在这些动态的思维活动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很多思维方法,诸如类比和迁移、抽象和形象、顺向和逆向、收敛和发散等等。作为化学学习起始阶段的初中化学教学,从一开始就要抓住学生学习发展的关键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积极开展诱思探究教学改革实践,把重点放在引导与培养学生积极而广泛的思维活动及其思考问题的方法方面。

三、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而进入高中后,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使学生能顺利地进入高一年级的学习。

有利于初、高中的衔接。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对与高中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的掌握情况要心中有数,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好化学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

四、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我们要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今后能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课堂上教学生学会某些知识,是为了课外学生会学更多的知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结合课本内容给学生各种知识予具体指导。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能有效、正确地进行各种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是授人以渔之举。初中教学各方面的衔接问题,应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其内在联系。特别是要寓学习方法指导于课堂教学中,能力培养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教学中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等的教育和养成。

总之,化学启蒙教育向化学科学基础教育的过渡是客观存在的,要在课程开发、建设中摸索、探究,逐步建立一个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衔接较为顺畅的结构。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工作,最大限度地消除学习要求和学习内容中可能存在的衔接不畅的问题,实现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初中化学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既是知识的衔接,又是教法、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师生情感的衔接,只有综合考虑学生实情、课标、教材、教法等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制定出较完善的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新课改政策;非功利化;思维能力;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333(2016)11-0075-01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新课改政策已经实施,但是许多初中学校并未认真执行新课改政策,对新课改内容缺乏正确的认识,这就导致教学过程中诸多问题的出现.

1.初中升学压力的影响

初中生正面临着中考,来自家长和学校的期望较高,这就给学生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且中考成绩将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许多学生根本没有理解化学知识的真谛,只是为了单纯应付中考,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化学课堂上完全按照教师的思路去学习,对学生的思维能力造成了限制.同时教师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成绩,只注重化学理论知识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就导致应试教育的压力完全限制了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2.传统习惯因素的影响

近些年,我国对初中化学教学都没有进行重新编写,化学教师对课本教材已经熟练掌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化学教师已经理解了教材的真正意义,这就容易导致化学教师不思进取,开始形成固定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固定思维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受到限制,而且在教学模式上过于形式化,缺乏创新,导致学生对化学知识失去兴趣.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氛围营造

1.非功利化的教育环境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想要营造非功利化的教育环境,就必须要以学生为主,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是在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方面;同时还要适当给予学生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其次,教师要发掘学生的自身弱点,要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的优势发挥出来,激发学生的潜能.

2.尊重、激励、宽容的教育手段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类,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案,要加强对学生激励机制的健全,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主动学习.当学生犯错时,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辞,以宽容的态度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教师的重视.

三、提高初中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主要对策

1.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其他学科结合较为紧密,但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也应该作为重点.在传统化学教学模式中,主要是以讲课为主,学生只能依靠课本去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这样不仅会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死气沉沉,还会降低教学效率,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化学教师应该结合课本内容,精心设计化学小实验,通过化学实验过程,让学生更容易消耗化学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化学课堂转移到实验室中,让学生依靠教师提供的实验教材,亲手进行各种实验,学生需要在实验过程中解答教师布置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的想法付诸于实践,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2.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创新

在初中化学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要教授给学生学习方法,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努力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发言,不要由于学生的对错而过度给予批评,那样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要加强对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在课堂上大胆回答问题,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要积极鼓励学生创新,敢于质疑,要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

3.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化学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化学专业知识,还要有创新意识,要为学生做好表率作用,学会结合生活中常见现象,将其与化学教学内容相融合,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不要过于死板,要多列举一些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积极鼓励学生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化学常识.例如,教师可以列举“二氧化碳使石灰水变混浊”这一案例,让学生分析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反应,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和查阅资料的方式,总结实验现象和结论,让学生自主完成化学实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能力.

4.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创新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挥,教师要适当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化学能力差异进行分组,可以是课外探索活动,也可以是创作科技小论文、小实验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务必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个体能力的发挥,教师要营造课堂氛围,合理调整化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比例,让学生的创新思维付诸到实践中.

参考文献

[1]玛乃吉.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关键———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学之友.2010(06)

[2]高芳.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

第8篇

论文关键词:化学概念;学困原因

化学概念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举足轻重,学生只有清楚地、准确地理解基本概念,才能学好化学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及化学计算等有关内容。本文分析了造成初中学生学习化学概念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一些策略,目的是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化学概念和其他化学知识。

一、重视对概念的导入

1.在化学实验的协助下,实现对化学概念的引入

(1)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化学实验,化学知识会非常形象!直接地被呈现给学生。学生在观察了化学实验之后,懂得了实验背后的化学知识,了解知识的本质。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引导学生正确掌握化学概念。

(2)初中是学生接触化学课程的最初阶段。因此,对化学概念的学习彰显重要性。对化学概念的引入形式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及学习热情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借助教材上的例子,抑或是让学生死记化学概念,那么就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但不利于化学概念的理解,还会激起学生的厌烦心理,负面影响极其严重。相反,如果采用化学实验的方式进行化学概念的引入,那么就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为了引入“化学变化”的概念,可以将其与“物理变化”进行对比。先准备两只火柴,一支折断,另外一支进行燃烧处理,此时对两支火柴不同处理前后进行对比,会发现,那只被折断的火柴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物质本身没有发生变化,而燃烧后的火柴却发生了形状的变化,同时灰烬产生,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化学变化”的概念,使得学生对这一概念实现了深入的掌握。又如,为了实现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引入,可以借助香水的味道,使之在整个教室弥漫,这样就可以向学生提问,询问他们是如何感受到香水的存在的,此时,分子的概念就自然地被引出。

(3)采取直观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直观的教学手段能够形成鲜明的教学资料,杜绝心理障碍。通常情况下,可以将学生经常接触的生活实践做为教学的材料。例如,在讲解溶液的饱和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在12毫升的水中加入4克硝酸钾,而后进行搅拌,再加入4克硝酸钾。而后,将溶液进行分份,其中一份加水,另一份加热4再对加热后的溶液进行冷却处理,观察实验效果,再往冷却的饱和溶液添加1.5克的氯化。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仔细观察实验效果,记录结果,强调概念中涉及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试剂的数量、温度等因素,从而获得更加充分的例证。毕业论文

二、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提炼出概念中的要点

为了深刻理解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并为学生指明在运用这个概念时有几个必需的要点。例如,在讲“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与“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中心词“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提炼出两个要点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也就是要判断某物质是否是单质的要点必须满足:①一种元素;②纯净物。要判断某物质是否是化合物的要点必须满足:①多种元素;②纯净物。否则学生就容易将概念运用错。例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错误的原因就是不满足以上选项要求点中的第二点(因为它们虽是由同一种元素组成,但不是纯净物)。

三、突出对概念的关键字句的理解,加强学生记忆

一些化学概念层次较多,给学生记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我对组成定义的关键词句重点讲解。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强化记忆效果,例如,在“催化剂”概念中强调“变”和“不变”。 在酸碱定义中强调“全部”这两个字,等等。只有理解这些字句的意义,才能深刻理解基本概念。

四、注意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分散在不同章节!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这些概念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在教学中要善于总结。归纳各部分概念的体系和结构。使之系统化、条理化。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基础知识的能力。

五、多角度训练使学生巩固并应用化学基本概念

学习的目的最终在于应用,只有适当地练习,才能达到巩固、深化概念的目的。对于一些重点、难点、弱点的概念,教师要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练习题,先让学生自行分析或分组讨论,教师再讲评,以求落实。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一些实际问题,是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在习题训练中应用化学基本概念,从而真正地理解、掌握。比如,在学完“绪言”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后,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判断属于何种变化,并说出理由。

六、注意概念的巩固,深化和发展

概念形成之后,一定要使学生通过复习和反复运用掌握和巩固,绝不能满足于死记硬背和一般性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一要注意组织练习。当学生学过有关概念后,教师应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练习题,使学生通过习题实践,巩固和增强应用概念的能力。二要分析错误,及时改正。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掌握情况考查了解,根据反馈发现的问题,及时有针对性地采取补救措施。

第9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 新课程改革 模块衔接 校本课程

一、前言

本轮新课程从课程理念和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五个方面进行了重大的改革,本次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体现在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三个方面,新课程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学习化学,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必修模块《化学1》和《化学2》就是每位学生都要学习的化学基本知识,也是化学课程改革中基础性的体现,希望通过必修模块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维方式,并能为他们今后的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另有6个选修模块即《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

新教材内容的多元化和层次性确立了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高中课程结构:不再分律前元素和律后元素;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应用;从单一的物质中心模式到多样化的学习模式;强调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是高中化学课程的明显标志,它为志趣和潜能不同的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化学课程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

但是课程模块设置是一种人为化的课程结构,需要进一步研究与优化,课程试验和实践是课程模块优化的基本途径。新化学课程打破了传统化学课程的系统性,如何在模块学习中较好地进行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衔接,是我们迫切要研究的问题。

校本课程学习以其内容的丰富性、综合性,学习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能够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想像力。校本课程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跨度不是仅局限于课堂,而是让学生联系课堂的知识去拓展,又可以应用于课堂,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们以探究过程的体验,激发起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意识和兴趣。例如我在校本课程中将《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的教学过程中与《化学与生活》模块的《关注营养平衡》相衔接,通过简单的介绍和资料,既加深学生对油脂、糖类、蛋白质在人生命中重要作用的认识,并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时,校本课程课上作了《实验化学》模块的《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在学习《硫和氮的氧化物》时,与《化学与技术》模块中的《化工生产中的基本问题》相衔接,在校本课程课上介绍了硫酸的工业制法。在学习《金属及其化合物》时,又衔接了《纯碱的生产》,等等。我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初步研究,反思了各教学模块之间的衔接渗透问题。

二、案例

1.课程设计目标

本课程内容《甲烷》内容将《化学2》第三章第1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和初中化学相应模块以及《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中相衔接,由选修课活动小组的同学进行,包括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口头讨论、制作课件、撰写论文、课内演讲等内容。锻炼学生面对实际,动手动脑、查找资料、收集素材、分析整理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主动建构化学知识体系,将所学各模块知识相衔接,使相关知识网络化、系统化;着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化学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化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2.课程实施过程

校本课程《甲烷》的教学前,我根据课程的特点,将学生分为若干个任务组(按学生个人兴趣自由组合),如材料发展史组、实验探究组、环境保护组等。

教学过程中,学生小组首先介绍“对有机物的印象”并播放一段有关有机物种类和用途的影片及家庭厨房图片,使学生感受身边的有机物的普遍性、多样性。

再由问题“哪些热点事件与甲烷有关”,学生小组展示一系列图片:“西气东输”工程示意图、“矿难”之瓦斯爆炸事故照片、可燃冰的在手中燃烧的照片、甲烷与温室效应的图片,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营造问题的情境,激发学习的热情。

再回顾甲烷的分子结构和碳原子的成键特点,提出问题“甲烷中的氢原子是以平面正方形分布的吗”,通过学生分组模型操作,学生仔细观察比较甲烷分子结构的球棍模型、比例模型和正四面体模型,得出甲烷分子是一种对称的正四面体结构的结论。并探究制作乙烷(C2H6)、丙烷(C3H8)、丁烷(C4H10)的球棍模型,并写出结构式。通过模型操作:CH4C2H6C3H8C4H10。学生归纳烷烃的结构特征,并巩固烷烃、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知识。通过在选修课上小组模型操作来巩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并衔接《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相关内容。

三、结论

通过《甲烷》等校本衔接课的教学实施及初步分析结果使我们认为,化学教学各模块的衔接应该建立在丰富的教和学的资源基础上,而衔接教学的设计也要更贴近实际生产生活,而不能给学生增加额外的学习负担,这样学习活动环节才能顺利地进行,学生才会对探究问题更感兴趣。

第一,明确高中化学各模块的功能、区别和联系,全面了解高中必修、选修课程内容的知识编排顺序,清楚各模块的知识结构以及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清楚各部分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模块衔接的教学中,要学生都能达到新课标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不要随意对所教内容进行拓宽和加深。

第二,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精心选择和组织模块衔接学习内容,注意学习需要(指学习者当前的发展水平与预期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在教学决策时除了要考虑教学目标外,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习者的特征。

第三,模块衔接教学需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突出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联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体现化学的新观念、新思想、新应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何克抗等.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10篇

关键词:化学实验;实验改进;过氧化钠

新教材中化学实验教学比重较大,许多知识点的引出与探讨都是在化学实验的协助下完成的,在课堂上,实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各种各样主客观原因的存在,目前教材上现有的一些实验在随堂操作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弊端,影响课堂进程或是达不到原有的实验目的及效果等。但如果注意细节,加强操作规范或是改变方法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就现用人教版高一化学第三章中的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实验内容及操作过程做如下

改进。

新教材改版后,教材中只安排了实验3-5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没有安排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但是由于过氧化钠是一种很重要的金属化合物,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会穿插演示其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据我分析,在实际操作中,很多老师会这样做:(一)首先制一瓶二氧化碳,然后往里面投放过氧化钠,虽然此实验足以证明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性质,此方法存在的不足是往二氧化碳投放过氧化钠时,由于此反应比较剧烈,有可能灼热手指,存在不安全因素;(二)仍然用棉花轻轻地裹住过氧化钠,用一支长玻璃管吹过氧化钠,利用口中呼出的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接触反应,使棉花燃烧,此实验优点在于安全、简易,而且可以让学生来操作,达到互动的效果。

然而,实际操作过程中用长玻璃管吹二氧化碳的这个实验却经常容易失误。

其主要原因是:实验室拿出来的过氧化钠,除非是刚生产出来就被立即采购到学校,然后刚打开包装,取出的过氧化钠新鲜呈淡黄色的粉末,这样的过氧化钠用来实验效果就相当好。但是由于过氧化钠只是教师的演示实验,用量很少,相对于整瓶500克重量的过氧化钠来说,多数是被剩下了,等到下一年使用,即便进行了密封保存,因为过氧化钠性质的特殊性,有很多的过氧化钠还是变质了。这样由于过氧化钠的纯度不高,在进行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时往往会影响实验的效果。还有即便是实验室刚采购来的过氧化钠,也有可能因为厂家或经销商没有及时售出,过氧化钠存放时间太久,导致在实验室采购后拿出使用前就已经有一部分变质了,部分过氧化钠已经结块了,变白色了。

由于很多非实验操作的原因,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实验容易造成失误。

经本人实验研究,在具体教学中对此反应我是这样处理的: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两截纸巾代替脱脂棉花,就能解决以上问题。同样是上述的方法二:用两截纸巾轻轻地裹住过氧化钠,用一支长玻璃管吹过氧化钠,利用口中呼出的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接触反应,使纸巾燃烧,实验效果良好,纸巾瞬间燃烧起来。这个实验优点是不但安全、简易,而且操作时间短,所需的过氧化钠药品也更少,可以很好地节省上课的时间,实验效果相当的明显。

分析其可能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棉花包得更厚,纸巾包裹得比较薄;二是跟空气接触面积更大;三是纸巾着火点比棉花着火点稍低一些。所以选用纸巾代替脱脂棉花包裹过氧化钠效果更好,对过氧化钠药品纯度要求更低,药品用量少,实验时间更短,现象更明显,而且利用的是生活中必用物质,再一次揭示化学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道理。学习化学不限于书本,不限于实验室,化学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学习并逐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

当然不管是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还是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实验裹取过氧化钠要在表面皿中进行,并要减少搓擦,以免在裹取过氧化钠的过程中发生意外。过氧化钠使用过后,一定要密封保存。

达尔文曾说过:任何改进,都是进步。同样的对化学实验的任何改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甚至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我们教师应在实践中多多思考,总结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并力争通过改进实验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 高中化学 STS教育 常规课 第二课堂

STS教育的全称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教育。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诸如生态环境、群体心理等方面的问题,人们开始重新认识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由此产生了STS理念,而后由R.罗伊引进到了教育学领域。它是以科学、技术、社会关系为核心,并且应用于教育实践中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

高中化学教育对于STS理论的实践极少。当然,也有地域差异,在一些大的一线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南京,情况要相对好些。实施STS教育有怎样的意义呢?存在何种障碍呢?

一、高中化学实施STS教育的意义和障碍

(一)实施STS教育的意义

按照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赫德的说法,“科学是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来说明世界,技术则改造世界以满足人们的愿望。技术是科学和社会之间的桥梁”。细化到高中化学教育上,一方面,STS教育范式更能适应化学教育的内涵。化学是一门从实践中来的课程,西方的炼金术、中国的道教等都可以说是化学的起讫。它是在社会的需求之下,技术先行,而后上升为科学规律的一门学科的典范。化学教育的深入,不仅要求我们了解前人已经总结出来载入教科书的那点内容,更需要我们学会化学的研究方法、思维模式,进而开拓新的领域。我们一直谈创新,国家也一直提倡创新,但是,如果没有从小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那么创新的土壤又在哪里呢?另一方面,STS教育使得化学教育更实用。化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是无法割裂的,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存在“化学反应”。传统高中教学强调化学的应试功能,枯燥的化学公式、抽象的解题训练,使得化学生活化的功能极度弱化。STS基于需要和实用出发,把化学的使用价值和应试功能有效地统一起来。

(二)目前的障碍

理论变为实践,总有这样那样的困境和障碍,我们如果要在高中化学教育上实施STS教育,又有何困难呢?

一是高考的制约。高中化学要承担高考的责任,是教师和学生必须面对的最实际的问题。三年高中,终极目标就是高考。当然高考也一直在改革,但是应试对于绝大多数学校来说是最高任务。如果说高考不是摆在中学教育改革门前的一道最难逾越的槛的话,那绝对是自欺欺人。STS教育与其说是实践上不符合高考应试的策略,不如说更多地其实是威慑教师和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心理。

二是地域条件差异。STS教育要落实到高中化学中,当然需要增加实验课的数量和内容,需要对教师教学进行大量培训,需要建立一系列评估体系,这样现实的问题就来了,这就要增加教育投入。很多不发达地区、农村地区是没有足够的物力、财力和人力的。即使是发达地区,教育投入的比例也相当不足。套用一句话,现实是很骨感的。

三是没有专门的教育研究指引。先不说STS,我们的课改为什么推进缓慢、流于形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专门的教育研究指引。现存体系下,各地教研室应当是教育理论和实践指引的最佳机构。教育理论研究集中于高校学术研究,教研室本来应当承担起理论对接、实践探讨和指导的桥梁。但就目前来说,教研室的工作浮于表面,低层级工作较多,组织教研和教师培训理念陈旧,流于形式。没有实际的指引,教师也只能各自凭借经验去运作。

四是师资力量不够。教学改革第一线的执行者是教师,因此师资力量非常重要。高校师范专业对于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课程力度严重不足,更多设置的是学科专业知识。比如,本科类化学教育专业,大一到大四的课程设置,大多高校只有教育学和心理学两门教育类专业课,而基本的化学史、化学教育等课程则鲜有设置。

二、实践的两个大方向

对于高中化学STS教育的实施,笔者在这里讨论两个大的方向。

(一)在常规课上渗透STS教育

最多的课程还是常规课,课程内容必须完成,怎么把STS渗透进去?笔者曾做过很多教学试验,可供借鉴的做法是,比如,讲化学反应、介绍化学物质时,我们可以加入技术领域应用的内容,或者从现实生活,自然现象出发引述教学内容。比如,讲铜和硝酸反应,可以从减少环境污染这个背景出发。介绍卤素,可以氟、碘、氯等在现实中的作用和利用来阐释。当然,适时地介绍化学史,或者创设情境也是较好的办法。

当然,最佳的结合点是实验课的开发。化学离不开实验,本身它就是实验类课程,把社会、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依托于实验课,可以说是高效课堂的一种范式。多做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设计、挖掘、分析实验的实际用处,不失为一举两得的做法。

(二)开发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包括科技讲座,社会科学实践活动,课外实验小组,化学小论文撰写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利用好学校资源,并利用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第二课堂。比如,带领学生参观科技馆;带领学生去一些化工企业、自来水厂参观学习,都是可以利用的现成资源。

美国中学有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把课外学习小组的成绩表现纳入SAT的综合考核中。第二课堂的成绩变成高考的成绩之一,可以影响专业的录取,这不失为一种巧妙的方法。当然,这就不仅仅是教学上的努力了,更需要整个体制的改变和推进。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 教学方式 教学技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151

21世纪是网络时代,各个国家在各方面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对全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初中化学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学科,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作用巨大。所以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研究,采取适合学生的方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培养全能型的人才。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当今教学进行了教育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学策略来提高教学效果就显得十分重要。新课改后,教师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我在教学过程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发现了以下的的教学策略对学生的学习非常有效,希望可以给其他化学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一、实验教学法,创设教学情景

教学有方法,但没有固定的方法,恰当的教学可以对学生的教学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也有了自己的学习习惯,所以教师的教学方式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课堂形成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本形式,化学是具有特殊性的科学,很多知识点的理解都需要通过实验来理解,所以实验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化学知识。另外,实验也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验教师可以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化学反应,这样就可以检验化学书本上所说的知识真实性。因为实验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就可以发挥自身的学习潜能,积极地主动思考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课堂中,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我们以“制取氧气”这一实验为例。在实验之前,我先制取一瓶氧气,然后把A4纸点燃放进这个瓶子中让学生观察,只有有氧气纸才能燃,火遇氧气才会燃得更旺。虽然这个原理十分简单,学生很早就已经知道了,但通过直观的实验让学生对氧气这个知识点更加了解,让学生看到变化,这对学生的视觉冲击还是非常强的,之后学生就可以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提取氧气,做相同的实验。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就会更用心的观察,学习印象也就更深刻,从而对实验过程记得更清楚了。在接下来的理论教学中教师也要轻松一些,此时学生已经在实验时证明了书本上的观点,学生会积极地思考问题,在课堂中与同学、老师形成互动,对制取氧气的方法掌握得也很透彻,真正达到了高效课堂效率的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化学是非常有实践性的逻辑性的一门课程。在进行化学教学时,教师要积极开动学生的脑子,让他们积极思考,锻炼他们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发挥他们的探究精神。教师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准备相应的课堂问题,然后让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究合作精神。在“分子与原子”这个知识点中,我们就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厕所都有一股特殊的味道,医院也是,这些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那为什么它们散发的味道不一样呢?为什么我们会闻到这种味道呢?通过利用学生熟悉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导入新课,既可以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也可以让教师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对分子和原子有一定的认识,理解分子的特征。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一加一是否一定等于二?”,“五毫升的水和五毫升的酒精混合在一起一定会是十毫升吗?”,设置问题后,就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找出答案,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在实验中找出答案,这会让学生更感兴趣,也会让学生记忆的知识更深刻。通过创设阶段性的教学情景,教师就可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让学生理解记忆,这样就可以大大的提高学习效率了。

三、利用多媒体设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当今世界科技发达,大多学校都普及了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此技术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也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学习化学知识。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新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它们运用到化学教学中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乐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在上课之前教师就可以搜索与当天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学视频,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其他同学相互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再通过教的讲解来检验自己自学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