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评价一个人的词语

评价一个人的词语

时间:2023-01-23 04:47: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评价一个人的词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评价一个人的词语

第1篇

一、科学价值观的含义

随手翻翻书刊,也许就能看到“价值观”这个词语。在被用来评说当今青年一代的言论中,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就更高了。如此一个与人的评价相关的词语,它的合理含义是什么呢?

我个人认为,价值观反映的是人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观点,是关于物质世界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反映了一个人的认识结构,属于认识的范畴。哲学指出,人生价值观就是关于人生价值的见解,它反映了人们的人生目的。行为对集体,社会所具有的意义,是对人的价值观念的表现。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是哲学的重要概念,的科学价值观是与资产阶级的人生价值观存在着原则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在于无产阶级的人生观是以集体主义为其价值原则的,它首先强调的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同时也维护个人的正当权益。在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是具有统治地位的,它强调个人本位,萌芽于古希腊,经过文艺复兴运动而成为西方文化的价值核心。社会主义人生价值观的核心是集体主义,既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尊重个人的正当利益,发展和实现人的的个性。综合马克思的理论观点,我认为科学的价值观及就是一个人的价值认同与价值取向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是用科学的态度总结出来的关于人的发展趋势。

二、人的主体能认识自身

关于人对自身的认识,在人类的哲学史上有段曲折的演变历程。我个人认为,人是完全可以自我认知的。这里我想用自身的认识精力来加以阐明。

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求学阶段时的自我认识过程,第二个阶段是适应社会的自我认知过程。求学阶段的自我认知过程是由模糊到清晰,由片面到全面的认识。小心阶段,每当被老师当场提问而且没有回答上来时,内心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羞愧与自责,然后就会默默地在课下补上来以争取下次在被老师叫到的时候正确地回答上来。这是对自身落后于其他同学的一种认识。当看到书中或影片中某个人物经过一段坎坷与磨难后,最后实现了某种让人羡慕的结果时,内心中就会把自己的一些经历与之相比较,看是否具有相同之处,如果与自己的某种经历相似,内心便会被深深触动,并暗自下定决心,也要换取与之等价的结果。这是一种对自身荣誉感的认知。

哲学关于人类自我认识的解释是上溯到人的本质的问题,认为人是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统一。它从实践着眼,从人与人的关系入手,科学地揭示人的本质,证实了人是可以自我认识的。

三、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对主体具有促进作用

这里所说的主体能动性是指人在总结、认识其自身在过去某个阶段发展趋势下的价值取向后,反观其在过去的发展趋势,反思其中的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并有意识有目的的将其中的肯定因素整合为某种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合理因素,使主体向着既定规划的趋势发展,以达到自身理想的发展方向,促成主体科学价值观的形成。

哲学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自身的作用的观点是人的本质和价值实现。它指出,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社会的活动,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在不同程度上表现着人的本质。在观念上和实践上,个人对于外部世界和自身的把握造成社会的文化、文明,确证着人的本质力量。人们在创造和发展历史是同时,也创造和发展了自已的存在本质,正是人的这点特殊存在和特殊本质,决定着人的价值或意义。自在的自然物不是为人的存在,不具有满足人作为人的需要的价值属性,只有通过人的能动性的创造活动,才赋予物以能够满足的需要的价值意义,物对人的意义即人的活动对人自身的意义。人的价值即人对自身的意义,就在于人能够创造价值以满足人自身的需要。因此,人的价值不同于人以外一般事物的价值,人的价值是一种能够创造价值的价值,是一切价值中最高的价值。人在实践中使自身的潜力发挥出来,变成创造客观价值的现实力量,人也就成为现实的主体,而实现了自身的创造价值。

第2篇

关键词:目 字 词语 词义 文化

读书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悦读”,“悦读”是在“阅读”基础上的快乐体验,“阅读”变成了“悦读”,文本中的字词在读者眼里也就有了独特的魅力。因为语言是悦读文本构成的基础,而在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对文化的反映表现却最为直接与敏感。美国语言学家恩伯就曾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汇内容或者词汇上。”这一特点在汉语言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此通过对词语“目”的悦读分析,我们可以透视汉民族的部分文化特征。

一、目字词起源

《说文解字》目部:目:人眼。象形。重,童子也。凡目之属皆从目。目,人的眼睛。象形。重(chón溃:《段注》:“嫌人不解二,故释之曰:‘重,其童子也。’”《段注》引江沅:“外象匡,内象其目。”目是一个象形字,起源很早,据资料考证目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目在甲骨文中画的就是人的一只眼睛,外边轮廓像眼眶,里面像瞳孔。到小篆中变成一只竖着的眼睛,后来演变成现在的“目”字。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但“目”字多用于书面语,口语逐渐被“眼”取代。而“目”字也不再被局限于名~义“眼睛”,如“四海注目。――《晋书・孙惠传》”,“目”主要做“眼光、目光“义等,目开始有了更多的词性及含义。最典型的是可做动词,如“指目陈胜。――《史记・陈涉世家》”“目”做注视、观看义讲,“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目”做“使眼色”义,“不敢以说书目敬亭。―清・黄宗羲《柳敬亭传》”“目”做“看待”义等。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眼”在口语中多与“睛”连用在了一起,“睛”:本作“精”,《玉篇》云:“目珠子也。”指目中瞳子,古人认为人的瞳子是人眼精华之所在,故称“精”,后分化出“睛”。在这里我们无需细究“目”字词背后详细的演化过程,但整体上“目”的这些变化就已经衍生出了更多的目字词含义,极大地丰富了语言,也彰显了汉民族文化。

二、目字词与汉文化

字词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也是字词组合、集聚、碰撞在一起的最美体现。传承下来的字词在反映先民智慧的同时,也为中国文化中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依据。汉语字词是汉文化的载体,在其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早已被深深地烙上了汉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印记。透过悦读“目”字词,我们不难发现由“目”字词所承载的汉民族的多彩文化。

(一)目与人们的认知心理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萨丕尔在《语言论》中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汉字中的象形字主要是古人对最初经常接触的事物的最原始的文字表达。作为最早“目”字的构字方法――象形,就足以说明“目”这一人体器官与人类渊源的密切关系。

1.单目视知觉的崇拜:

《大荒北经》说:“有人一目,当面中生。一曰威姓,少昊之子,食黍。”此一目人在《海外北经》中作“一目国”,《海外北经》中做“鬼过”,鬼、威通借,本义出于立竿测影的晷影,比喻观测晷影用一只眼,犹如今射击时睁一眼,闭一只眼,匠人看直线也是如此。甲骨文“直”字作一只眼睛上画一条直线,以示用一只眼可以看准直线;再看古文“臣”,虽画得像个人形,但突出的是人的一只眼睛,不管是臣服也好,还是反抗也罢,单目的突出足以让后人展开古人造“臣”字的想象;再看“民”,突出一人眼睛被箭射中,有人说“民”是盲的古文,也有人说“民”的本义是“奴隶”,这些无需在此论个明白,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出“目”对人的重要性,目瞎即盲,沦为奴隶可能性也就更大;再看金文中的“单”字,有在两侧与上面加“目”字的,表示四方中央测影均用一目。再如“蜀”或解释为蚕,或解释为人首之一目,下为蛇身。这种单目崇拜现象也遗留到了现代汉语中,如现代汉语词汇中至今还存在着“一目了然、一目十行、一目尽天涯”等这样的词语。虽然此时的“一目”已不再指一只眼睛,而是指双目,但是我们仍可以从中有所感悟。

2.多目视知觉的崇拜:

在古文字中有许多双目、夺目的构形,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多目视知觉的崇拜。如“睽”的古字构形中就突出其两只眼的特征;在《说文解字》中还有双目字组成的汉字部首■部;■:左右视也。从二目。凡■之属皆从■。读若拘。又若良士瞿瞿。目围也。从■、纾。读若书卷之卷。古文以为丑字。目~也。从■从大。大,人也。如今这种多目视知觉的崇拜现象在一些少数民族依然存在。据调查在巴蜀、甘肃南部以及地区,有所谓的纵目三眼神受到民间广泛的信仰,蜀人始祖烛龙就是三只眼睛。对三眼神的崇拜,在川、甘、藏地区的氐羌族民族中十分盛行。据卫聚贤言:“纵目人现在及不丹尚有”。这多目视知觉的崇拜,还体现在我们汉民族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及英雄人物中,如二郎神,有三只眼,而且第三只眼还是神眼,神力无边。再如项羽:满脸虬髯,面色微黑,目光如电,尤其那对环眼天生异相,竟是双瞳仁。

(二)目与人们的审美

目是人心灵之窗,观察一个人首先吸引你的地方也是他的眼睛。为此通过对一个人眼睛的评价也就无形中渗透了观察者的审美观。晋代大艺术家顾恺之说:“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就是强调美目的重要性。《诗经・郑风・野有蔓草》的“有美一人,清扬婉兮”,“扬”是“明”的意思,“婉”即“美好”。《诗集传》云:“清扬,眉目之间,婉然美也”, 眼睛明亮传神即美;《楚辞・招魂》的“止忭鹗樱目曾波些”,目光如层层水波一样,眼睛灵动即美。在《说文・目部》众多的与“目”有关的字词中我们也可以从中参透古人保留在“目”上的审美观。

■:大目也。从目非声。 ( 目大而美)

:目小也。从目坐声。 (目小而丑)

O:大目出也。 (眼睛大但突出而丑)

:目精也。从目郎。案:胜字剩,皆从朕声。疑古以朕为。

“(精”即精神,眼中有神、明亮,自然令人赏心悦目。)

盼:《诗》曰:“美目盼兮。”从目分声。 (目中黑白分明而美)

g:目少精也。哪棵声。《虞书》耄字从此。

e:多白眼也。从目反声。《春秋传》曰:“郑游e,字子明。” (目中无精神,丑。)

这些相似的审美理念同样也反映在现代汉语词汇中:目光炯炯、目光如炬、耳聪目明、明目达聪、蚕眉虎目、剑眉虎目、清眉朗目、细眉朗目等,表目中有神、明亮而美;美目盼兮、秀目黛眉,表眼黑白分明而美;浓眉大眼、剑眉大眼、明眉大眼、秀眉大眼,表眼大而美;贼眉鼠眼、小眼弥缝,表目小丑;目眢心鳌⒛抗獯糁停表目中无神而丑。等等。

(三)目的种种隐喻义

目是人体中的最主要器官之一,人们是通过眼睛来观察感悟这个世界的。古人也说过:“眼(目)为一身之日月,五内之精华。”人的喜、悲、惊、怒、恐、盼,各种表情都可以从眼睛里看出来。为此目这一词语不再仅仅局限于人的一个感觉器官意义上,目与人生活的多层面都发生了关系。

目瞪口呆、目瞪口僵、目瞪口结、目瞪口歪、目目相觑……目表示惊讶;

目呲尽裂、怒目而视、怒目切齿、横眉怒目……目表示愤怒;

目注心凝、目注心营、目不转睛、目不斜视……目表示专注;

悦人耳目、悦心娱目、娱耳悦目、适心娱目……目表示高兴;

耳聪目明、明目达聪、闭目塞聪……目与一个人的智慧有关;

慈眉善目、心开目明、私视使目盲……目与一个人的心境有关;

目中无人、目空一切、目光如鼠(豆)……目与一个人的内心城府有关。

……

另“目”可以代指章程、别类,如:巧立名目、目别汇分;可代指以假乱真,如:鱼目混杂;可代指视觉对象明显,如:醒目、触目、夺目;可代指视觉对象多,如:目不暇接、触目皆是、目不暇给、目不给赏、目迷五色;可代指视觉对象明显,如:众目共睹、众目共视、众目具瞻、众目睽睽、众目昭彰、有目共见、有目共睹、一目了然,等等。

(四)目的种种褒贬色彩

语言学家索绪尔曾指出:“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民族的也正是语言。”以常见物比喻人,是语言发展中一个极为常见的现象,为此也就构成了种种带有人感情成分的字词文化。这一点汉语言也不例外。

以“目”比喻人也很常见,用于褒义的如:目无全牛、目全无牛,表一个人的某方面的技术娴熟。慈眉善目,表一个人心地善良,从眉毛和眼睛上就可以看出。当然这个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也是可以表示贬义的。如:你千万别相信他,他呀,外表长得慈眉善目的,心里面毒着呢。用于贬义的还有:目不识丁,表一个人没有学问。目不见睫,表一个人没有自知之明;也可表示一个人行为做事只见远处,不见近处;水母目虾,表一个人没有主见,随声附和;三年不目月,表一个人懒于修养,不求进取;目短于自见,表一个人难有自知自明。等等。

总之,通过悦读发现:由人对“目”这一人体器官开始感到好奇之时,由“目”字词就顺带而衍生出了众多“目”相关的文化,在《说文解字》中有专门的“目”部字,且与前后系联成一个庞大的“目”语义场。到了近现代汉语中,与“目”相关的词语更加的丰富和多彩。对之系统梳理一番后我们更多的就是对汉语这种特有的与众不同的语言词汇而感到惊叹,同时也期待有更多的发掘汉语词汇有关的文章问世,从而彰显我们汉语语言词汇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古敬恒人体词与人的秘密[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0.

[2] 杨立华.“目”字家族常用字辨析[J].林区教学,2010(4).

[3] 方一新.“眼”当“目”讲始于唐代吗?[J].语文研究,1987(3).

[4] 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5] 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第3篇

关键词:培养;倾听;受益

倾听,一个人的文明修养,一种重要的交际素养,一种接受信息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也作了明确规定,我们必须加以重视。我们知道:读不懂,可以再读;写不到,可以停笔思索;说不清,可以补充。但是,听话却是“风吹耳边过”,说话的人不可能为了你把每句话听清都重复多遍。所以,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倾听能力,在课改的今天显得十分重要。怎样培养这种能力呢?笔者谈几点肤浅的认识和做法。

一、重手段,激发兴趣

1.言语激发兴趣

平时要善于观察,及时表扬正在倾听的学生,用一些简单的语言给予赞赏、激励。如,“某某同学听得好专心!”“某某同学把别人的话都听懂了,不简单!”“这么一点儿小毛病都听出来了,老师就没有发现,你真令人佩服。”

2.荣誉激发兴趣

每天或每节课,教师都给倾听表现好的学生奖励一颗小星、一面小红旗;在“练耳”中对表现好的学生评为“小医生”;听故事后,对重复最完整、最生动的学生授予“顺风耳”;听记词语最多的学生给个“小博士”称号。激励学生参与到倾听中来,抓住闪光点,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学生的倾听兴趣就一定会培养起来。

二、重过程,培养习惯

1.教师语言,力求生动

为了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教师对自己的朗读和说话要高标准、严要求。教师必须说普通话,读准字音,说话完整、连贯,运用修辞手法,力求把话说得悦耳动听。如果教师的语言枯燥无味,就很难打动学生,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就会大打折扣。

2.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

在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对学生的发言要洗耳恭听,用好体态语言(倾听学生回答问题时,可以用面部表情、手势来表达感情),不打断学生的话,评价时要做到准确无误。

3.注重引导,教给方法

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给予引导,使学生尽早掌握倾听的方法:(1)要专心致志,全神贯注,这是对说话人的一种礼貌;(2)倾听时,应处于轻松自如的状态,认真听完别人的讲话后回味思考;(3)在听时,要细心倾听发言人的每一句话,不打断别人的发言,即使有不同的观点,也要等别人把话说完,这样做是对人的尊重和理解。

三、重训练,形成能力

1.强化训练

(1)听说结合。听完故事,比一比谁把故事讲得最好;听录音后,看谁记得词最多等。(2)听写结合。找一些优秀作品,在学生读后,选择好词语听写,选择好句子听写,听写一小段话,由边听边写逐步过渡到先听后写。(3)听读结合。要求学生听出味道,当别人读后,能够根据倾听的信息,模仿他人的语气,读出基本相同的味儿来。选择朗读的人时,一般选朗读能力强的学生或教师自己本人。

2.注重实践

第4篇

【关键词】公益广告,评价性资源,评价理论

【中图分类号】H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28-01

一、公益广告的历史及发展

从1987年,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广而告之》至现今,中国公益广告已有三十年的历程,其内容和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发生的巨大的变化。从先前的生硬的、口号化、标语性的广告,到如今电视公益广告,从先前的政府参与广告的制作及播出到现在企业的纷纷加入。由此看出,我国公益广告事业发展速度之快。本文则是在央视播出的一则公益广告《再一次,为平凡人喝彩》为研究语料,对其文中的态度资源分布进行分析。以达到对此则公益广告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评价理论

评价理论(The Appraisal Theory)是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属阐释性(interpretative)研究。(王振华:2001,6)。Halliday(1985,1984)以小句为基点研究英语语法,总结出英语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概念功能由及物性实现,人际功能主要由语气实现,语篇功能主要由主位系统实现(胡壮麟,朱永声,张德禄 1989;Halliday 1985,1994)。在人际功能方面,通过语气,情态状语等可以揭示人与人之间亲密程度。但对于作/读者或者说/听着的态度立场则不明确,为此,James R. Martin 看到这一盲点(王振华:2001,6)在90年展了功能语法,并和同事一起创立评价理论。改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叙述语篇中的情感(affect),后来被运用于其他比如:文学批评,广告话语等语类研究。此理论由三个次系统组成即:介入(engagement),态度(attitude)和级差(graduation)。各次系统又可再分为下次系统。态度系统次系统化为情感(affect)、判断(judgment)和鉴赏(appreciation); 级差次系统化为语势(force)和聚焦(focus),另外,语势又可分为强势(raise)和弱势(lower),聚焦分为明显(sharpen)和模糊(soften); 介入次系统化为自言(monoglossia)和借言(heteroglossia)。

三、《再一次,为平凡人喝彩》中评价性资源分布分析

(一)态度资源

态度系统是指说话者对人类的行为、文本/过程及现象作出的判断和鉴赏。故其可再分为判断系统、情感系统和鉴赏系统。情感系统是用来表达说话者对面某种行为,文本/过程作出的情感方面的反应。主要是通过一些表达品质的形容词、心理过程等语法形式表现。由于此公益广告是在于激励每一个平凡人。为此,文中的态度资源较多。在表达对现实的残酷以及付出没有回报时,文中出现了“平凡人”、“希望”、“失望”“不谅解”等表示消极性的态度资源,展现出现实的残酷。而为了展现出不气馁,不放弃的品质时,出现“完美”、“成功”等表达积极性的态度资源,表明只要不放弃,就能取得胜利。对于判断,及鉴赏等态度资源的次系统,则主要表现平凡人的坚强的品质,在文中主要有“责任”、“担当”“追逐”和“分享”等词,表现出平常人的性格特征。

(二)介入资源

介入资源是语言使用者利用介入手段调节其对所说或缩写内容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语言使用者常使用的投射(projection)、模糊词语(hedging)和情态(modality)等手段来进行评判。(王振华:2001,6)。研究文本《再一次,为平凡人喝彩》则多用的是广告发行者一个声音。通过对生活现象这一直白的描述,表现出平凡人的平常的生活状态。但是对于模糊词语的应用,本文本中则出现多次,比如:“你甚至一度认为,没有人比你更加的不容易渐渐地你会开始不自信,不勇敢不愿向前”在这个句子中,“认为”一词是对人意见的表达,所以属于“借言”,这样可以是广告发行者减少说话的责任。更加客观的阐述一个人的观点,不带任何主观因素。

(三)级差资源

级差资源是对态度介入程度的分级资源,包括语势(force)和聚焦(focus)两个子系统。语势调节可分级的态度范畴的力度(volume),如是强势(raise)还是弱势(lower)。聚焦则分为明显和模糊两种。本文本中的级差资源出现的频率较多。比如:“总会有些时候”中,“总”和“有时候”这两个词语都是用来表示强度的。可将之视为级差资源。类似的还有:“更“ “多”“再一次”“一个”等.。

四、结束语

本文简单介绍了一则在央视播出的公益广告《再一次,为平凡人喝彩》。通过对广告词的研究,研究发现广告语中出现大量的评价性资源。这对于对此则公益广告的研究,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这样,利用广告发行者,创造出更多优秀的公益广告。同样,也有利于我国公益广告事业的发展。使公益广告这一特殊文本在人类社会中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Martin,J. R. and D. Rose. Working with the Discourse: 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 [M]. Sydney; Hong Kong: Continuum Press, 2003: 23.

[2]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M]. London, Arnold, 1994.

[3]Martin,J. R. Beyond exchange: appraisal systems in English[A].In Hunston, S. and G. Thompson (eds.). Evaluation in 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4]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 2005

[5]齐颖.应用评价理论解读李开复致女儿的一封信[J].呼伦贝尔学院院报,2009.

[6]王振华.评价体系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J].外语研究,2001.

[7]吴志芳.态度资源的评价理论视角-解读奥巴马致女儿的一封公开信[J].建雄职业技术学院,2009.

第5篇

在我16岁的门坎上,经历过多少分别。

见的,不见的。忘的,没忘的。

对某个人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却忘记怎么称呼。

看见某个人的名字非常的熟悉忘记了面容。

更严重些的,

当某某人跑来说是n年n班的小学同学时完全没有印象。别说名字,甚至连眼前阔别n年的面容是否出现过都深表怀疑。

记忆褪色还是模糊。

………………………………………………………………………

——总要有人离开。

各种各样的理由。各种各样的人。

就连再次见面都变得客套起来,打闹的姿势也变得缓慢滞钝。句子的开头由“那时候……”“以前啊,……。。”连接。

不再是原先熟悉的样子和人。

陌生中的熟悉。熟悉中的陌生。

记忆,到底断层。

……………………………………………………………………

看见了*年级的同学不敢去打招呼。

“是不是她呢?”“好像变样了啊。”找不到合适的对白。

由于胆小而擦身而过。

放弃想要确认的想法继续朝前走。

夕阳垂暮时留下的惨烈红艳。

背影从回忆里溜走。

很多事情都在变化。

“是,又怎么样呢。”

………………………………………………………………………

——总有人要离开。

…………………………………………………………………………………………

<memory三>

曾经喜欢过一个人。

近纯黑色的瞳仁和长卷的睫毛。应是非常漂亮的。

当时内心青涩的悸动而今尤记。

见到时紧张的心情。

不见时烦躁的猜想。

被鲜明的记在脑子里。

当时,的确是非常喜欢的。

………………………………………………………………………

——只是眼下,也只是用“曾经”开头,“当时”结尾的句子。

那段鲜明的印象,如今也只能算作过去而已。

………………………………………………………………………

——他现在好吗?

——还是那个样子吧?

——不知道怎么样了现在。

与他有关的一切从未触及。即使摆放在过去,对他的了解也是五米之外的距离。

距离和遥远并列存在。

……………………………………………………………………

自己的确不是淑女型的一类。

按朋友话说,往往用大条,活泼,玩起来有些疯傻这样的词语修饰吧。

很喜欢这样的评价。认为是率性的。尽管很多事情不敢做。

——不敢和喜欢的人讲话。看到的时候会脸红。不想让他看到自己疯闹的样子。

羞涩的,激动的,紧张的,兴奋的内心按耐不住。

眼下的自己大概只会骂当时的自己矫情吧。

为了所谓的矜持。

——如果自己当时的喜欢可以算作一种联系的话

第6篇

可以说,在造化的安排下生老病死,世间万物何曾有过绝对的自由?我们需要在不自由的夹缝中自由地生存。

是的,肉体无法彻底地自由,只有灵魂才可以“逍遥游”!

很喜欢《一个人的朝圣》里的主人公哈罗德,一辈子未获升迁,既无较多的朋友,也无敌人,退休时公司甚至连欢送会都没开。他跟妻子住在英国乡间,生活平静,夫妻情感疏离。有一天,他却意外地收到一位身患绝症的老友的来信。在亲自寄送回信时,他不由得思考现实的种种,并越走越远,一直从英国的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正如作品中所说:“他明白了,在这段旅行中,不但脚下的土地,连其他的一切都是对他开放的。”

没有人希望自己的生命受到束缚,就像没有任何动物愿意被关在笼子里一样。人的一生,是挣脱某种束缚、争取一定的自由的过程。只是,别忘了,自由的野马一定要有“缰绳”。

套上“缰绳”,然后在无边的草地上策马奔腾,才能享受生活的美好。

――《给野马套上缰绳》

问题诊断

上述片段虽然很好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但在论证过程中,只有事例的呈现,没有相关的分析。对此,我们可以采用意义分析法。所谓意义分析法,是在叙述事例之后,用精练的语言评判事例中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境界或其行为的价值、意义等,也可以通过提示论据所蕴含的意义,或予以高度评价,或揭示其危害,从而证明论点提出的看法和主张的影响、价值、效果等。标志性词语通常有:“从……中,发现……感受到……”“……告诉我们……”。

【化蝶之作】

可以说,在造化的安排下生老病死,世间万物何曾有过绝对的自由?我们需要在不自由的夹缝中自由地生存。

是的,肉体无法彻底地自由,只有灵魂才可以“逍遥游”!

很喜欢《一个人的朝圣》里的主人公哈罗德,一辈子未获升迁,既无较多的朋友,也无敌人,退休时公司甚至连欢送会都没开。他跟妻子住在英国乡间,生活平静,感情疏离。有一天,他却意外地收到一位身患绝症的老友的来信。在寄送回信时,他不由得思考现实的种种,并越走越远,一直从英国的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正如作品中所说:“他明白了,在这段旅行中,不但脚下的土地,连其他的一切都是对他开放的。”一个在精神上禁锢已久的人,跳出了自己原本乏味的生活圈,走出了一段不可思议的人生旅途。我们似乎可以把这种旅行称为一种灵魂的释放。生活让这个老人太过压抑,他用一次“出走”告诉大家,灵魂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自由地飞翔。在不自由的肉体内,拥有一颗追求无限自由的心,这才是我们应该学习、效仿的。

没有人希望自己的生命受到束缚,就像没有任何动物愿意被关在笼子里一样。人的一生,是挣脱某种束缚、争取一定的自由的过程。只是,别忘了,自由的野马一定要有“缰绳”。

套上“缰绳”,然后在无边的草地上策马奔腾,才能享受生活的美好。

――《给野马套上缰绳》

第7篇

我是中国人

蓝天下,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心中所荡漾的那一层层涟漪,那是什么?骄傲还是自豪?当我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我的身份,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祖国是中国。

我一直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有权利去为国家的兴而笑、亡而哭。为国家的点点滴滴而自豪、骄傲。毕竟,我们都有权利去维护国家的尊严,爱国不是一个人的事。

总理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世界上最伟大的美德就是热爱祖国。是啊,如果一个人连祖国的尊严都不顾,那他也不能配称得上“人”,更有愧于“中国人”。

曾经,我对姚明并没有什么好感,后来,我听说了一件事,一件让亿万中国人为之感动的事,那彻底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

有一次,姚明在一场篮球比赛中受了伤,记者采访他:“请问,你什么时候回美国?”就是这么一句简凡的话,姚明却坚决地说:“不是回美国,而是去美国,回中国”。就是这么简简单单的“回”“去”又体现了他对祖国多大的热爱。一字一句虽平凡,可这爱国之心却难能可贵啊。有人可能会说,这话人人都会说,但是,如果当你顶着耀眼的光环,背负这世界名人的身份时,你还会说吗?在外的游子千千万万,是什么日日夜夜时刻萦绊游子们的心?是祖国,是什么让他们寝食难安,同样是祖国。

想必大家在观看08年北京奥运会时,都会对爱国有更深层次的感受,随着中国人民的胜利而欢呼、而雀跃,随着中国国旗的升起而激动、而沸腾。然而,我们对祖国有太多太多的热爱,太多太多的情怀,又是哪能用几个简单的词语所能表达的了的。

就在前几天,在东南卫视播放了一部爱国剧《精武陈真》,我对此很感兴趣。打开电视,正放到东洋人在中国的领土上公然和我们抢工人。因为他们知道,工业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何等的重要,他们仗着自己出的薪水高,就在中国的领土上任意妄为。然而,你们知道中国百姓是如何答复他们吗?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要帮中国人。”好个“中国人要帮中国人”。这是多么简朴的话语,又是多么令人感动的豪言,我听了不禁热泪盈眶。是啊,我们是中国人。民族尊严——这是从历代爱国英雄手中传接下来的一面神圣旗帜,难道又是几个人所能破坏的了的吗?

过了一会儿,爸爸进来了,他告诉我一件他吃饭时遇到的事儿:他吃的那家饭店叫“毛家饭馆”,每有客人来吃饭,店主总会送几个纪念章,只因为这是湖南的一家连锁店,而是湖南的象征,更是中国的象征。

我曾经读过一本书——《红岩》。邓颖超同志曾经这样评价过《红岩》“红岩精神,永放光芒”。至今我们也仍被红岩精神所吸引、所感动、所激动、所振奋。

现在,想想看,日子过得可真快。转眼间,我的祖国竟迎来了她的60华诞,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激动的事啊,回首往日经历的坎坎坷坷,跌荡起伏,中国都熬过来了,那又是多么的令人辛酸。然而,我只能默默地祝福我亲爱的祖国,越走越好

第8篇

一、评价应以鼓励为主

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存在着需求激励的欲望,而这种欲望则要通过激励来完成。学生在校学习是通过教师的评价而获取成功感。在课堂中,教师在评价时应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来肯定学生的行为,树立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我班有个学生,刚入学时,胆子比较小,对自己没信心,课堂上发言也不积极。我和她妈妈交谈了多次,得知她也很想回答问题,但就是特别紧张,害怕回答错误。了解了问题症结后,当她在课堂上发言时,出现了紧张和语无伦次的情况,我为了鼓励让她下次还肯主动回答问题,就评价道:“这位同学能主动举手回答这道题真是了不起! 其他没举手的同学要向她学习!只是老师希望这位同学下次能把话说慢点,让老师和同学能听得更清楚,好吗?” 后来,这位同学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就慢慢变得大方和积极了,成绩也提高了。“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对于这样上课回答问题不完整或错误的学生,教师千万不能说:”“你真笨!怎么搞的,猪脑子呀”!这样的贬义词语很伤人的。要换一种说法,可鼓励说:“你虽然只做对了一半,但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以后只要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赶上来。”“你的答案虽然不是很正确,不过没关系,你能勇敢地站起来回答问题,已经很了不起。”“你回答得离正确答案只差一点,再坐下想一想!”这样的语言充满鼓励、真切感人、让学生深受鼓舞,觉得自己能行,也树立了自信心,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喜欢上数学这门学科。

二、评价要富有启发指导性

学生回答问题时会顾此失彼,不够严密、周全。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回答正确的内容予以肯定,然后用“如果……就更……”的句式点拨。如学生回答内容正确,但是重复且缺乏逻辑性,可以评价说:“回答基本正确,如果再简单明了一些就更好。”有的学生在表述时,会出现语速过快而导致前后不连贯,此时教师不妨这样评价:“你讲得很有道理,如果你能把语速放慢—点,我们就能听得更清楚。”如果出现不敢举手发言的学生,教师应当从侧面鼓励:“你看,很多同学把心里那个胆小鬼打倒了,举起手来了!”有的学生表达时,由于紧张一时语塞或说错了,则可以这样缓解鼓气:“别急,再想想,你一定会说好!”“开动你的小脑筋去想一想,说错了没关系,老师喜欢肯动脑筋的同学!”用委婉的语句指出了不足,学生不仅乐于接受,而且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更加注意,其他学生也能从中受益。

三、评价要尽量机智巧妙

1.课堂评价往往需要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机智,巧妙对学生进行评价。在一节练习课上,有一道题是:”这筐苹果有多重?”有个学生回答:”这筐苹果有50重。”教师没有简单肯定或否定,而是笑问:“你今年多大了?”“我今年8岁。” “不,应该说你今年8大。” “你有多高?”“身高大约120厘米。” “不,你身高大约120高。”“ 不能那么说……”这个学生有些着急了。在幽默的对话中教师机智巧妙引导,学生便理解了该怎样正确使用单位名称。

2.学会避重就轻。当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或答非所问时,教师不必就答案本身直接否定,而是就学生发言过程中其他细小环节的可取之处予以肯定,如声音洪亮、语言组织好、大胆探究等。我们不妨可以这样做:

第一,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如一位教师指导学生读“R2”时,一学生读成了“R2”,有同学指出他读错了,应该读“R的平方”。这时,教师对这个学生说:“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收获的过程!你现在会读了吗?你再来读一读。”多好的评价啊! 注重课堂教学的评价,不仅仅是针对一个人,而是每一个人,不仅包括回答问题精彩的,还包括那些回答不出来或是回答错误的学生。

第二,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是否洪亮、吐字是否清晰、用词是否准确、句子是否通顺、表达是否自然等语言和语态方面的状况,是教师评价的内容。有这样一则实例:教师请一个主动要求发言的学生回答问题,而学生答非所问。此时,教师绕开了问题的内容,表扬学生发音准确、嗓音好听,不仅有磁性,而且有魅力,最后还说:“希望在下一轮的讨论中,还能听到你动听的声音。”当时,课堂上发出了一阵善意的笑声,这位学生也笑了,脸上呈现出几分自豪。也许正是这位教师的鼓励性评价,激励了全体学生,这节课学生发言踊跃,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第9篇

评价的主要形式有:①口头评价;②体态语言评价;③物化奖励评价……什么时候,哪种年龄阶段用哪种评价方式,教师应当视具体教学的情境及年龄特点恰当运用。

一、口头评价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口头评价时,首先应学会赏识、鼓励学生。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长。”生活中、学习中,很多孩子都喜欢听表扬,不愿意听批评的话语,甚至有的孩子只要一听到批评的话语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我想:面对孩子所犯的错误,如果我们教育者采取不同的态度和做法,那么,所得的结果肯定也不同。

赞扬孩子的核心是让每一个学生拥有成功的体验,形成强有力的内部动力机制。以激励孩子不断地去争取机会,参与活动,取得成功。我所教的班级中有一个女孩胆子很小,自信心不强,但我发现她挺聪明的。课堂上多多地给她机会,比如:有朗读的机会时,我总会鼓励她让她来给大家朗读,每次读完我都会尽可能的表扬或鼓励她。久而久之,在我的赞扬与鼓励之下,她变得活泼开朗了,胆子也比以前大了,语文课上为大家示范朗读时自信心更足了。后来,我让她每天早上带领全班同学进行早读,效果十分理想。看到她的变化,我不得不感叹赏识与赞扬、鼓励的作用。

其次,要抓住时机,利用自己的教育机智,给学生一个及时的、恰当的、积极的、激励性的评价。例如,我在教学《葡萄沟》一课时,让学生体会“热情好客”是什么意思。一个孩子说,如果有朋友到家来做客,我首先会笑脸迎接客人,把客人请到屋里坐下,立刻拿出我们家里好吃的好喝的招待客人。这就是“热情好客”。听了这个孩子的解说后,我评价道:你能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来理解词语,方法真是太妙了。你这么热情的招呼客人,连老师都想到你家去做做客呢。听了我的话后孩子眼里闪过一丝兴奋。其他的孩子听了我的话后,针对这一问题发言的积极性一下提高了,都争先恐后的举手想要诉说自己的答案。

第三,口头评价时关注的面应该广一些,不能仅仅停留在少数学生身上,要让更多学生感受到自己正被老师关注。一年级教孩子们识字时,为了提高孩子学习与参与的热情,我让孩子们以各种形式读生字、生词。“开火车”读时,我会说:“这组的孩子不仅把字音读的很准,而且我听到了每一个人的声音。”全班齐读时,我会说:“啊,原来我们班54个人读书的声音是这么清脆、好听,你们每一个人都功劳不小喔!”

二、体态语言评价

出了口头语言评价外,我们教师还可以充分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进行评价。比如,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微笑……都能起到评价的作用。这种方式我在低端教学时运用的较多。例如,在一年级时,由于孩子年龄较小,上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于是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们教师会多次进行组织教学。每次,我在让孩子跟我做完“请你照我这样做”的游戏后,对于坐的笔直的孩子或大组,我会走到这个孩子或这个组前竖起大拇指,其他孩子一看就能明白其中的意义,为了得到同样的表扬,他们会马上照着被表扬的组坐的直直的。又如,三年级时,我要求孩子们在朗读课文时一定要把书成45°角立起来读,这样既能让孩子把背挺直,又能保护孩子的视力。但有时候往往有极个别的孩子会忘记,在不影响其他孩子朗读的情况下,我会走到这个孩子面前,轻轻的帮他把书立起来,当孩子与我四目相对时,他一定会从你会意的眼神中明白你对他的督促。

三、物化奖励评价

所谓“物化奖励”就是一些物质的奖励,比如“小五星”、“小红花”、“表扬卡”、“本子”、“铅笔”等等。

第10篇

据此我们不难推断:这个“情”字在高考诗歌鉴赏中的重要地位。

江苏考纲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虽然这里找不到一个“情”字,但此处无“情”胜有“情”。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所有的文学作品都会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诗歌,它是所有文学体裁中最具抒情性的一种,这个“情”就像空气、水之于生命一样,看似无有,实际处处皆是,须臾离开不得。这也正是江苏高考古诗鉴赏年年都考思想情感的原因。所以鉴赏一首诗,就像和一个人打交道一样,只要我们彼此间建立起一定的情感,就什么话都好说,什么问题都有办法解决。

首先是一个字“望”。上天的安排也好,国家的规定也罢,你和一首古诗相遇了,而且99.999%是初次相见,就像你碰上了一个陌生人。注定的是,你们不能擦肩而过,你们必须有所交流。怎么办?先望望这个人是高是矮、是胖是瘦。哦,来者是个方正的律师(律诗),抑或是首袅娜的雌女(词)……

再近一点,看看面部长相(标题)如何,这可是对大多数人来说至关重要的噢。有时一眼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人脸上充满了“怨”情(《征人怨》),那个人一脸喜相(《春夜喜雨》),那个人正沉浸在思念回忆中(《春日忆李白》)。诗歌标题是他们的眼睛,包含了大量的重要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中,有的就是情感密码。

当然大多数情况我们很难仅凭一眼便了解他们到底在想什么。这就需要我们问一问(知人论世)。你姓啥叫啥?多大了?哪儿人?哦,是唐朝的柳中庸,跟那个王昌龄一个时候的人,虽然他们都怨恨在边塞走,但心中也有些许豪情。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同诗人的人生经历、思想抱负以及所处的时代有关。

接下来,我们得仔细地看看他们的穿着打扮——看看这首诗都有哪些花花“意象”。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读诗自然要注意意象。当然这里的前提是我们要有一定的察言观色的经验。比如,《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诗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意象,他们都是唐时边塞的地名,这就告诉我们这首诗是写征人的戍边生活,表达了征人的怨情的。古诗里常有一些意象往往跟一定的情感有关,如月,常是思乡的代名词;杜鹃鸟,多是凄凉哀怨的象征;鸿雁,往往跟游子思乡和羁旅伤感有关……这些都需要我们平日加强积累。

当然只有经验是不够的,我们还要锻炼见微知著的本领。一个人的性情如何,往往通过一两个关键的细节就可窥知,也就是要善于抓住关键词或关键句,也即抓诗眼。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寻找和断定诗眼,首先要注意字、词语或句子的以下特征:一是统摄全篇的情调,二是深化诗句的意境,三是集中体现作者的感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的“愁”字。其次要瞄准词类活用。词的活用,往往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最后,要体察精当的修辞。辞格的运用之妙全在于恰到好处的叙事状物、传情达意,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的诗眼“知”字,雨本无知,因人而知,拟人手法写出了春雨的善解人意,妙趣横生。

一般来说,按内容可以把诗歌分为:送别抒怀诗、羁旅思乡诗、思妇闺情诗、山水田园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人生感慨诗、民生疾苦诗、哲理诗及其他。据此我们可以把握不同的情感:征夫思妇之幽怨(《征人怨》《梦江南》),羁旅思家之亲情(《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寂寞依依之友情(《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鹧鸪天·送人》《送魏二》)……

第11篇

再次捧起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发现自己能与这位伟大的教育家产生更多的共鸣。

“许多教师经常抱怨说,儿童在上课时调皮,做小动作……这些话总使我觉得困惑莫解。如果你们,亲爱的同事们,能够认真地思考一番,怎样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在进行脑力劳动,那么上述的情况是绝不会发生的!”(《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遇到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甚至调皮捣蛋的现象,尤其是低年级儿童,的确非常令人头疼。我们也知道应该在课堂上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设计出不同的作业,但真正实行起来是需要很大的精力、耐心以及恒心的!可以说任重而道远!于学生的教育,特别是自我教育,值得好好琢磨,教师的引领尤为重要,“教育要给予孩子鲜明的思想、生动的词语和创造精神。”。现在的孩子个性鲜明,基于成长的时代特点,我们的教育真的给予了孩子鲜明的思想、生动的词语和创造精神了吗?扪心自问,我们所做的微乎其微。先进教师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知识被积累起来似乎是“为了储备”,它们“不能进入周转”,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而首先是不能用来去获取新的知识。

在许多教师的教学和教育工作实践中,形成了这么一种惯例: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就是为了能够正确地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或者能够完成作业。这种观点迫使教师片面地评价学生的脑力劳动和他们的能力:谁能够把知识保存在记忆里,一旦教师提出要求,就能把它们“倒出来”,谁就被认为是有知识、有能力的学生这在实践中会导致什么结果呢?结果是知识脱离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他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变成了毫无乐趣可言的事,变成了为知识而知识。按照认知事物的一般观点,只有当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和热情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这样一条规律性才开始起作用:一个人的知识越多,他去获取新的知识就越容易。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我教育开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这种崇尚高尚,崇尚伟大的观念从哪里来?记得他在书里也特别强调学生需要多读书,为了让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对学生应该在不同阶段读哪些书都有明确要求,书目详尽,内容丰富,其中必定蕴含着那些高尚与伟大的思想,对于学生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了。魏书生将自我教育寓于教育细节,将其发扬光大,他的朴实无华的理想,持之以恒的坚持,让我们对自我教育的强大力量不得不叹服!遗憾的是,在实践中正好相反:学生每过一年,他们的学习就变得更为艰难。

从这些事实中能够引出什么样的实际思考呢?

应当努力做到,使知识既是最终目的,又是获取新知识的手段或工具。要使知识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活起来,在急速发展的、经常不断的精神财富的交流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感的、审美的发展。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应当实际地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去做呢?

有经验的教师们在实际工作中总是遵循这样一个方向,就是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占居首位的,不应当是背诵,而是借助词语来进行思考,进行生动的创作,认识客体、事物、现象和周围世界,并且认识其极细微的差别,深入思考这些细微的差别。在小学里,从教学一开始,词语就成为儿童知识的最重要的因素。更确切地说,这就是通过思维和词语而表达和反映出来的周围的现实世界。这个世界不断地以其越来越多的、在儿童入学以前所不了解的新方面展现在他的面前。儿童借助观察、借助生动的直观、借助词语而在认识的道路上迈出最初的、也许是最宽大的步伐。如果你不愿意使知识变成僵死的、不能活动的重物,以免它阻碍儿童在认识的阶梯上继续前进,那么你就要使词语成为儿童创作的工具之一。

《给教师的建议》是一部经典名著。为作为后人,我们没有理由躺在苏氏为我们准备的摇篮上睡觉,我们应该在摇篮中慢慢长大,将苏氏对教育的理解推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张远东,教师,现居湖北保康。

第12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评价形式

评价是促进学生阅读的一种手段。阅读评价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阅读教学中占很大比例。然而就阅读教学的现状看,阅读评价的缺失甚为严重。既没有具体评价模式参考,也没有权威读物为课外阅读评价指明方向和路径。只有师生读书的过程,缺少成果的展示,也没有课外阅读系统的评价方式。如何提高阅读评价的有效性,笔者就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多元性进行探究。

一、活动式评价

皮亚杰认为儿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实活动,教育就不可能成功。事实上,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使学生产生阅读的需要,并将需要转化为动机,激发学生主动阅读;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把学生阅读的内容展示出来,在活动式平价中,学生才能全方位展示自己,教师也才能最客观、最公正地评价学生。

1.童心童话――故事会、词语接龙、古诗吟诵赛

在学生阅读了一定量的课外书后,知道了许多故事,积累了丰富的词语,会吟诵唐诗宋词了。该如何让孩子们把自己课外所学的知识展现在同学眼前,这就值得我们做老师的认真去思考,总不能以单一的考试为检测手段吧!于是在通过民意调查,决定每个月在班级举行“童心童话”系列活动。诸如:“故事长廊”――讲故事比赛、“妙语连珠”之词语接龙、“听!我们的声音”――古诗宋词吟诵等等。这样让学生将自己阅读到的内容在班级中和同学共同欣赏、交流。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引起学生对他人的阅读内容的兴趣,产生阅读的渴望和冲动,拓展阅读的内容。

2.读书阶梯――阅读成长记录手册

我们都知道儿童的阅读和成人不一样,它具有层次性、阶段性和发展性。因为读书,一个人的心灵空间开始扩大,但是不要指望一下子就扩得很大,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走一步,都会带来不同的感受。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处于累计知识的阶段。因此,可根据每次阅读的特点,设计活泼多样且阅读层次感清晰的阅读记录表。通过这些阅读记录单使学生养成循序渐进阅读的习惯,每个问题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阅读记录单也是由简变难,如最早期的阅读记录单只要学生填写书名和阅读时间,两个星期后增加了摘录好词好句,依次每隔两周就增加一项内容,这样学生就不会把填写阅读成长记录手册看成一种负担,而渐渐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就会养成看书写记录单的习惯。

3.心灵鸡汤――读书摘记、手抄报大比拼

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阅读量的积累对于提高阅读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要求学生每人要备一个摘抄本,随时记录在阅读中学到的优美词句、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定期展示。除了读书摘记外,我知道本班的孩子喜欢动手,于是决定让孩子们编辑小报。确定一个主题,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成果、阅读心得以小报的形式展示出来,然后进行展示评价,从内容到形式,这是对学生的阅读情况的一个综合考察,也是对学生阅读以后语文综合能力的检阅。展示以后,学生互相评价,起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作用。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我心更快乐!”

二、主体参与多元化评价

多主体评价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有利的。首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能力。其次,学生对他人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最后,多主体评价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状况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1.自我评价

每周学生要填写自评卡外,还请同学们认真回顾一个月的课外阅读情况,从阅读内容、阅读数量、阅读态度、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等方面作书面评价。孩子们进行自我评价时总结了经验,学会了反思,这种由衷的体验将激励着他们更加投入其中。

2.学生互评

学生每天对自己的课外阅读情况做一个自我评价以后,在第二天的小组交流以后由小组成员共同进行相互评价,对各自的阅读情况给出星数。一周后组内进行小结,并由小组长填写本小组对该组员的评价表。

3.教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