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体育硕士论文

体育硕士论文

时间:2022-05-16 02:01: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硕士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体育硕士论文

第1篇

体育专业硕士相较于其他硕士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根据自身的经验以及近几年体育专业硕士论文的整体质量出发,认为想要写好体育专业硕士论文,三点需把握:

第一,体育专业硕士,课题要有深度。

很多硕士生在进行毕业的写作中,文中提及的调查研究仅停留在百分比的对比上,不具有普遍意义。在探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或者因果关系不够详细,显不出深度。比如,很少有实验采用交互作用设计,很少有调查采用多元统训一分析。原因很简单:提出的研究问题过于表浅。

第二,体育专业硕士,课题要从细节入手

在进行硕士论文写作时,不要太注重宏大的课题,如果都是用对策、措施、发展等堆砌的文字,反而让读者产生空泛化的感觉。举个例子,把体育专业硕士当作是划龙舟,9个人都在掌舵(做所谓的理论研究、发展研究、对策研究),1个人划船(做实证研究),这样的现状,专业领域的发展怎能前进呢?

第三,体育专业硕士,不能以偏概全

这是很多人学者都会忽略的问题。在体育专业硕士论文中,存在不少研究生将专项研究等同于专业将某一运动专项当作运动训练学专业、体育教育专业等专业看待,不能区分专项和专业的差异。

认为,以上三点把握好,体育专业硕士一定不会太差,也希望所写的能帮助到大家,如想了解更多信息,可以登录查找和咨询。

 

 

 

第2篇

>> 我国高校数字学位论文资源开放获取现状研究 我国图书馆参与学术信息资源开放获取的调查研究 我国高校学位服系统设计研究 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调查研究 我国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调查研究 对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育生活现状的调查研究 对我国高校大学生余暇体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对影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因素的调查研究 我国高校图书馆微博服务现状调查研究 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生存现状调查研究 我国高校师德现状调查研究及启示 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调查研究 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我国高校传统体育养生课程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我国高校俄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调查研究 我国部分田径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特征研究 我国档案学硕博学位论文研究热点透视 我国网球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分析 基于学位论文统计的我国竞争情报研究现状分析 从博硕学位论文看我国少数民族档案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上海外国语大学学位论文提交系统[EB/OL].[2012-10-26]..

[8]香港科技大学机构知识库[EB/OL].[2013-04-18]..

[16]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EB/OL].[2012-12-15].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sa3q5G/webmge?mode=basic.

[17]倪富玲.开放获取环境中的“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J].中国校外教育,2012,(6):26.

[18]袁晓川.学位论文开放存取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9.

[19]于新国.我国高校数字学位论文资源开放获取现状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6):27.

[20]逢甲大學電子學位論文系統[EB/OL].[2012-12-29].http://ethesys.lib.fcu.edu.tw/web_root/index.htm.

[21]嘉南药理科技大学学位论文全文系统[EB/OL].[2012-12-12].http://ethesys.chna.edu.tw/ETD-db/ETD-search

-c/search.

[22]国立中正大学学位论文系统[EB/OL].[2012-12-12].http://140.123.21.164/ETD-db/ETD-search-c/search.

[23]让知识共享简便易行[EB/OL].[2013-01-12].http:///n1/jcrb895/ca473831.htm.

[24]香港大学投千万建“全民共享”学术库[EB/OL].[2013-01-18].http:///gao_xiao_zi_xun_1091/2010

0608/t20100608_483536.shtml.

[25]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簡介[EB/OL].[2013-01-15].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

第3篇

【关键词】田径;体育生;体能训练

在平时的体能训练中,田径体育生能否根据自身素质情况选择合适的训练方式直接决定训练的效果及成绩的进退,科学适度的训练方式能让运动员竞技水平得到更快的提升,而根据自身的基本条件训练也是不容忽视的方面,本文就这两个问题分别进行探讨。

一、田径体育生科学体能训练方式

(一)适当加强力量训练

力量上的训练主要是为了能够将运动员的体重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并通过训练增加负重。最佳的力量训练方式要将负重控制在个人的体能承受范围之内,超过自身承受负荷的训练对身体有害无益,不仅不会带来成绩上的提高,甚至会造成身体的损害,田径体育生在做力量训练时要结合自身的身体素质条件,选择在科学适当的重量训练才能达到力量训练的目的。

增强力量的训练方式有多种,体育生要在掌握了基本的训练技能后有目的练习,训练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训练目的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体重控制训练时可以选择单腿跳或者立定跳远等方式,这些训练方式强度相对较轻,可选择多次重复进行增加训练效果。当训练要求是增加负重时可以选择借助器械锻炼,杠铃、哑铃、铅球等都可以用来为自己负重的增强提供辅助作用,例如选择杠铃负重半蹲跳、深蹲等都能够带来很好的效果,在训练场地这些训练器材经常用到也容易取得,所以能为自己提供更多的方便,保证力量训练的及时进行,力量的取得是需要时间的,在训练时候要循序渐进进行,通过多种方式的训练在力量方面都能取得较大的进步。

(二)坚持加强耐力训练

耐力训练主要是锻炼运动员坚忍不拔的毅力,提高田径体育生的耐力需要科学合理的锻炼方式,根据运动员自身的素质条件及训练的目的进行选择,耐力训练主要包括普通耐力训练与专项耐力训练两个方面,适合不同条件的体育生选择。

具体的耐力锻炼方式有长跑、负重等,学校操场及公路是最好的训练场地,沿着道路长跑是训练耐力的最好最简单的方式,只要有路的地方都可以进行训练,这个过程中需要更多地是运动员的自我坚持,也可以进行俯卧撑练习,场地更不受限制,只要长时间坚持练习,对自己的耐力的加强有很大的提升。

(三)重点加强速度训练

田径体育生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训练方式进行速度训练,速度训练项目中的反应、动作和移动要在科学合理的制定计划后分步骤练习,保证训练的快速有效,在速度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在训练速度中的反应速度时采取随时听各种信号后自我训练的效果很好,在听到有声信号后迅速跑动或紧急停止的方式进行训练,接力跑训练对田径体育生的移动速度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快速抬腿或者原地踏步等都可以对体育生的动作速度起到训练作用,在平时的训练当中可以做到训练不受场地限制,对自己的各种速度的提升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四)及时加强柔韧性的训练

田径体育生要考虑到自身素质的特点,利用比较容易的拉伸法进行身体柔韧性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重要的是方法的科学适当,过强的拉伸对自己是一种伤害,过弱的拉伸起不到效果,在拉伸力度上要有合适的把握。

具体的拉伸训练操作时,最重要的在于要能够使身体的各部位都能得到伸展,动力拉伸和静力拉伸训练有机的配合在一起能够达到很好的目的,在有规律的拉伸手臂结束后可适当的进行座位体前屈,保证身体的各部位都得到有效伸展,从而使身体柔韧性得到锻炼。

二、自身素质的提升

在体育训练当中各个项目及负荷量都是因人而异,各田径体育生自身素质的不同,也就决定了在训练过程采取的训练方式的多样。在平时的训练当中,运动员要考虑到自己的素质水平高低,对自己各方面有清醒的认识,包括在年龄、身材、身体条件等方面都要有足够的了解,在锻炼时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科学有效的项目进行训练,针对自己的弱项有目的性的训练,同时保证训练过程中接受的训练量的足够及训练负荷的适当,超过自己承受能力的符合对自身的水平不会有提高,反而会带来一定的损害,锻炼过程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在能承受的范围之内缓慢增加训练强度及负荷,同时保证能够做到劳逸结合,身体过分紧绷与过分松弛会让自己的训练成为徒劳。同时田径体育生要认识到任何运动员成绩的取得都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得来的,只有经过长久的坚持不懈的训练,最后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在训练的实施方略上要能够认清训练目的,同时统筹兼顾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在训练上可以选择一般训练同专项训练协同的方式进行,通过两者的有机配合,更有效的提高田径体育生的训练效果。

总之, 实现成绩的突破和水平的提高是每个运动员追求的目标,坚持体能训练才能为目标的实现提供更多可能。而体能训练效果的呈现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田径体育生要根据自身素质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训练方式就能为自己带来最快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迎春,茅洁.多元反馈教学法在高校体育专业跨栏教学中的应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韩立军.德育环境的变迁与现代高校德育体系构建思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第4篇

摘 要 学习效能感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利用学习效能感、学习倦怠、学习归因问卷,对湖州师范学院体育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不同性别的学生在理论课学习方面存在的差异,以及学习效能感与学习倦怠、学习归因之间的联系,分析学习倦怠、学习归因对学习效能感的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学生自我学习效能感存在着差异,女生的学习效能感高于男生。

关键词 学习效能感 学习倦怠 学习归因 体育专业 理论课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Bandura最早于1977年在《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一文中提出来的。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成长中的概念,日前尚无共同认可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小同的界定。如A.Bandura(1986):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Barfield&Burlingame(1974):是使个体能够有效的同周围世界打交道的一种人格。Ashton& Webb(1986):是个体对特定环境作出反应的一种心态。张春兴(1991):是个人对自己所从事某种工作所具能力以及对该工作可能做到地步的一种主观评价。董奇等(1996):是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某项话动的自信程度。这些界定虽然各不相同,但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都涉及对自己能力的自我评价问题。因此,我们可以把自我效能感概括为: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自己某种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即自己在面临某一具体的活动任务时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该活动任务。从自我效能感引申到学习效能感,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学习效能感的研究还尚有欠缺,特别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还不够多,因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湖州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理论课的学习效能感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旨在为湖州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领导和教师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湖州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四个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每个年级50人,男生女生各25人,共200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主要通过“自我效能感”、“学习效能感”、“学习倦怠”、“学习归因”、“学习动机”等关键词对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数据库以及百度等搜索引擎进行检索。

2.问卷调查法

从网上查找合适的调查问卷,进行综合选出适合本研究的题目,并对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随机选出体育学院体育专业四个年级同学进行问卷调查。总共发放了200份问卷,回收200份,回收率100%。实际有效问卷180份,回收率90%。

3.数理统计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要求,对问卷调查获得的有关数据进行常规的统计处理与分析。

4.逻辑分析法

对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结果所涉及的因素指标运用归纳、对比等逻辑学方法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习效能感的结果分析

通过有关学习效能感的四种因素分析,得知有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其中有53%的学生在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上选择了基本符合,然而也有18%的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行为还处在模糊阶段,他们不知道自身的学习行为是否存在问题。问卷结果显示,在学习方法上学生对自身的自我效能感还是比较认可的,总共有54人选择非常符合,105个学生选择了基本符合,占总数的68%。从表中所列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有75人选择说不清,也就是说有33%的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方向还处在迷茫阶段,也就是对自身今后的发展并没有存在十足的信心,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比例,那就要求学院老师要注意加强对他们的引导,提高他们对自身的认识。总的来说,大多数同学理论课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比较高,对理论课学习的自信程度较好。

(二)学习倦怠的结果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从学习倦怠的四因素出发,得出湖州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可能相关学习倦怠因素的一些情况,40%的学生认为理论课本身就枯燥无味,所以使他们对理论课学习不是很喜欢。而47%的学生则没有这种想法。在学习压力大这一选择上,60%的同学认为学习压力比较大,这种压力可能是很多种:考试的压力,就业的压力以及经济上的压力,这使很多同学对理论课的学习存在恐惧心理。大多数同学认为教师上课的情况好坏是比较主要的原因,而有44%的同学认为理论课的有些老师上课索然无味,导致他们对理论课不感兴趣。33%的同学把原因归罪于学习风气不好,这些同学把客观原因当作主要的原因。但47%的同学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学院的学习风气会对自己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个原因不是主要的原因。

(三)学习归因研究结果

从问卷调查上所设计的学习归因六因素出发,分析了有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归因的六个基本因素,结果显示:大多数同学认为学期成绩与学习方法、学习兴趣,自身能力以及教师上课的质量存在着很大的关系,占的比重都很大。而对于上课是否疲劳、考试的运气等原因大多数同学表示不符合,还有些同学对原因不是很明确,比较模糊,这可能与他们平时考虑问题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

(四)学习效能感、学习倦怠、学习归因的关系

1.正确的理论课学习归因,能够促进理论课学习效能感的提高,同时良好的理论课学习归因也能够降低理论课学习倦怠的产生。但是如果把理论课学习的原因更多的归于客观原因,那么就会降低学生的理论课自我学习的效能感,提高理论课学习倦怠的产生。

2.良好的理论课学习自我效能感会提高自身对理论课学习的兴趣,从而降低理论课学习倦怠的产生,所以,良好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归因,学习倦怠有促进作用,相反,自我学习效能感低的同学,产生学习倦怠的几率也会相对增加。

3.综上所述,学习效能感、学习倦怠、学习归因三个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各要素对另外两个要素都存在促进和降低的作用。

三、结论

(一)体育专业学生理论课学习效能感总体表现积极

在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方面,80%的学生选择符合和基本符合,说明我们学院的学生对自我学习能力都是比较肯定的。在学习行为方面,还有一些同学仍处在模糊阶段,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和教育。在学习方法方面,超过半数的同学对对自己的学习方法比较认可。在学习方向方面,有一部分的同学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没有存在十足的信心,理论课学习的目的性不是很明确。但是总体上来说,我们体育专业同学的理论课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总体较好。

(二)学习自我效能感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女生理论课学习自我效能感要高于男生,这与很多因素有关,相对来说,女生对理论课的学习比较重视,女生上理论课的积极性也总体高于男生。这也是为什么女生总体理论课成绩要好于男生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王艳喜,雷万胜.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14(04):106-108.

[2] 张敏,雷开春.中学生学习效能感的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5):1148-1151.

[3] 项东阶.中学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及其培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学科教学方向硕士论文.2006.5.

第5篇

关键词:体育品牌;品牌效应

1.前言:

品牌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级的产物,是以标识形象构成差异化的价值,是一种市场创造力。品牌的价值来自商品质量的优良程度和商品市场信息的不对称程度。因此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品牌不仅仅是一种符号结构,一种产品的象征,更是企业、产品、社会的文化形态的综合反映和体现;品牌效应就是品牌在产品上使用,能够为品牌使用者带来的效益和影响,因为品牌会给其拥有的企业带来高质量、高信誉、高效益和低成本,是这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的具体体现和成功的象征。体育品牌也是如此,好的体育品牌不仅仅是企业或体育组织的一项产权和消费者的认识,更是企业(或体育组织)、产品与消费者之间关系的载体。知名品牌既是企业(或体育组织)的无形资产,又是其形象的代表。也是信誉的代名词。

体育产业是目前全球最有活力,也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社会产业之一。目前在世界各国,体育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分,也创造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国民经济建设发展服务。在我国,体育产业才刚刚起步,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每年的产值占GDP的比重约为0.7%左右,而在美国,体育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则超过1000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7%以上。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的体育产业的发展未能及时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目前已有不少关于体育品牌的发展、体育品牌竞争力等方面的研究。

2.主要的研究结果

2.1 有关体育品牌方面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品牌的迅速发展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也有很多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其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从现有的国内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主要是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对如何提升体育品牌的影响力或效益进行研究。

章红兰等在2006年的对中国体育服装品牌的进行了一定研究,认为目前大量的国际体育服装品牌进驻中国市场,而我国自身的体育服装品牌则呈现明显滑坡的趋势。针对这种状况,就中国体育服装品牌应该如何创立和维护自己的品牌地位,抵御国际体育服装品牌的市场掠夺,提出了一些的相应的对策。

胡飞燕在2006对耐克品牌和国内的体育用品品牌的经营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我国的体育用品品牌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国际体育用品业的市场转移扩张压力;缺乏自主品牌意识与创新意识;技术投入不够,产品的品种单一,以劳动密集型和来料加工为主和企业小规模生产,分散经营现象严重等。解决办法主要通过实施兼并与收购,打造品牌规模效应;实施国际化品牌发展战略;主抓产品开发与科研创新等,而对如何具体解决,只是从数据方面比较国内外知名体育用品品牌的差别,没有给出具体方法。而魏磊等在2007年对国内、外著名体育品牌的比较分析,认为目前国内著名体育品牌在质量、市场竞争力、销售者认可度以及价格等方面与国外部分著名品牌存在差距。其原因主要有国内品牌创建较晚;产品特色及产品研发等方面的不足;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的局限;品牌建设严重滞后等。

林显鹏等在2006年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我国体育产业的整体规模、产业结构、体育产业的地位和作用、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对策等方面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我国体育产业的整体规模已经接近中等发达国家20 世纪90 年代初的水平, 体育产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促进就业等方面作用明显, 体育产业具有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潜力。我国社会与经济环境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出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对策。

黄文武在2006年对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的品牌经营现状与发展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的体育用品品牌在经营理念上,过分依赖广告;经营上有急功近利倾向、缺乏系统性和长远性。而对策主要也是针对以上问题,但也主要停留在理论上,未能提出具体办法。

王鹏的硕士论文(2008)中运用企业、品牌竞争力、品牌营销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我国体育用品企业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品牌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认为我国体育用品行业与发达国家的体育用品行业的发展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品牌诉求不到位、产品技术性不高、专业化不强、行业人才存在结构性短缺等;从竞争状况来看,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的竞争形势严峻,国内品牌更多的占据中低端市场;从市场需求来看,体育产业已成为新兴的经济增长点,国内的体育用品需求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进一步完善竞争环境、抓住品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提高企业品牌运作效率。

李梁的硕士论文(2009)以我国体育产业品牌为出发点,运用产业经济学经典理论,通过对我国自主品牌与国际知名品牌之间的对比分析,探寻如何发展我国体育产业品牌从而带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为带动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在浙江,裘琴儿等于2004年通过实地调查,掌握浙江省体育用品企业的基本状况与品牌生产特点, 基于现有资料提出了发展浙江省体育用品企业的基本模式: 长跑式发展模式、火箭式发展模式、搭车式发展模式;并构想品牌发展的战略思路: 梯度品牌战略、跟进品牌战略、品牌延伸战略和品牌市场战略。

潘四凤于2010年对浙江省体育产业现状和发展动力的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浙江发展体育产业的相关建议,但未从体育品牌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

通过对以上主要的相关文献的总结,可见已有体育品牌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国际竞争力弱的原因分析,从体育用品制造业的现状、体育用品业的投资主体、进出口贸易增长、技术水平等角度分析我国体育品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品牌的比较分析,也只是在国际知名品牌的比较上,或者我国的知名品牌和国际知名品牌的比较上,提出的政策建议是从品牌营销的角度出发,打造品牌规模效应等等策略的研究上等。

2.2 关于体育品牌效应的研究

目前关于体育品牌的品牌效应的研究很少,有部分学者的论文在标题中提出了体育品牌的品牌效应,但是在论述中并未真正提及,如袁率(2007)对中国体育用品品牌的国际化做了研究,分析了国外的体育用品品牌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准确定位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注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营造企业文化、营销品牌代言人、营造品牌营销与延伸的良好环境等营销策略。但文中并未提及有关体育品牌的品牌效应;贺晓龄(2008)则研究了区域品牌效应形成的条件, 并且分析了晋江地区以“体育”为内容发展区域品牌的条件, 提出了拓展区域体育品牌效应的主要途径,文中提出了区域品牌效应主要有三方面的影响因素:原产地因素、产品因素和消费者因素,但区域品牌效应的提出是为了表述后文中关于原产地因素的建设,从而使得晋江形成以体育用品为主导的区域品牌效应,并不是文章主要的论述内容。

3.关于体育品牌的品牌效应

由以上的文献综述可见,目前国内的文献中没有专门关于体育品牌的品牌效应的研究和论述,在涉及体育品牌的品牌效应的文章中,也没有能够提出影响体育品牌的品牌效应的一些观点和论述,因此并没有提出相关的理论模型,而随着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对体育品牌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而关于体育品牌的品牌效应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找出中外体育品牌在品牌效应方面的差距,为中国的体育品牌的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章红兰. 中国体育服装品牌的弱式及兴起的对策[J].品牌战略,2006,12.[2]胡飞燕. 从耐克品牌模式看我国体育用品品牌经营的借鉴与创新[J].体育与科学,2006,27(6).

[3]赫金鸣. 体育品牌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1,30(1).

[4]林显鹏, 虞重干, 杨 越.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6,26,(2).

[5]黄文武. 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的品牌经营现状与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9).

[6]王 鹏. 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品牌国际竞争力的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李 梁. 我国体育产业品牌发展的比较分析[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裘琴儿, 李建设, 周奕君. 浙江省体育用品品牌发展对策构想[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1).

[9]潘四凤. “后危机时代”浙江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24(2).

第6篇

关键词:体育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体育在高校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对于促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改善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对于正确思想的引领、正能量的塑造、学院优良风气的营造以及凝聚力的提升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校园的体育活动不仅是为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单纯活动,同时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参加学校体育活动,能够更直接地体会团队协作和竞争的关系,在参加体育竞技比赛的活动中,可以不断加强对遵纪守法和公平竞争的认识,同时最终比赛的结果,可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兴奋感和失败的失落感,进而提升学生的面对社会的能力;学生通过对体育活动的组织,提升了自己适应角色转换的能力,提高组织能力,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规则严格执法,提高了学生对于生活中做事的原则性,同时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为了同一目标的拼搏奋斗,增加了相互的沟通和交流,潜移默化地提升了人际交往能力。

一、体育活动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分析

1、校园体育活动的功能

首先,开展校园体育活动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参与体育锻炼,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提高身体抵抗力和生理机能。同时对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参加体育活动,学生心情上是愉快的,态度上是积极乐观的,他们能够通过运动快速排解自身的负面情绪,及时调整自我的心理状态,从而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其次,校园体育活动可以增添学生生活的乐趣,高校生活虽然丰富多彩,但是寝室和课堂的两点一线让学生一般都会疲于应对学习和考试,在这种环境中,通过参加体育活动,调整学生的生活节奏,增添生活中乐趣,劳逸结合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的沟通能力也可以在体育活动中得到提高,在体育活动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分身份地进行互动,减少了相互之间交流的阻碍,为了同一个目标的实现而拼搏,相互沟通交流,无形之后便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

2、大学体育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体育活动的载体是高校的校园,与校园内的一切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主要形式要是在教室里通过老师的言传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等,但其根本就是通过语言的传递,相对于课堂教育,体育活动所具备的功能也在潜移默化地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同时作为活动的者,老师和大学生可以借助体育活动平台拉近距离,各种形式的运动锻炼,分享体育活动中竞争的激情和胜利的喜悦,首先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更加和谐的平台,在活动的沟通交流中,巧妙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汇其中,效果要比单纯的课堂教学好很多,因此体育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体育活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探索

1、将体育活动与塑造学院精神相结合

体育比赛具有很强的竞争性,在全校范围开展体育活动,比如校运动会、校篮球赛、足球赛、排球赛等运动项目的比赛,可以有效地提高各学院学生的凝聚力。体育比赛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赢得比赛,为了这个目标,各学院组织开展内部比赛选拔人才,进而集体训练,最终参加校级比赛。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将学院精神文化的塑造融汇其中。以学院精神激励学生排除困难、刻苦训练,在集体活动中,尤其是要集体面对竞争对手时,会使团队之间更加团结,这时候精神的引领就尤为重要,学院精神文化的塑造与体育活动的关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比赛的胜负,都是做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时刻,胜利了是对学院精神的升华,失败了是学院精神也可以慰藉学生,让学生对于学院精神有着更深刻认识。

2、将体育活动与学生团结教育相结合

体育比赛,尤其是团队比赛,相互的配合、战术的安排、队员之间的信任都是取得比赛胜利的关键。学生在参与体育比赛的过程中,巧妙地将团结教育结合到其中,让学生懂得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团结的力量。把握好每一次的体育赛事活动,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团结教育效果,让学生在享受比赛的过程中,愉快而深刻理解团结意义,进而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进学生之间的友谊。

3、将体育活动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相结合

素质是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而发展形成的人的主体性品质,即人的品德、智力、体力、审美等方面品质及其表现能力的系统整合。利用好体育活动的校园功能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途径,身心健康、懂得娱乐、沟通能力都是综合素质的体现,可以通过开展体育活动,让学生组织比赛,对于学生策划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原则把控能力等的提升都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

三、结论

体育活动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利用好体育活动平台,把握好每一次体育活动关键节点,巧妙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汇其中,才能更好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进而有效地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作者:辛连朴 程志杰 单位:大连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黄欣加,汪人文,吴玮,戴志燕.高校体育文化与素质教育[J].体育与科学,2004.3:77-78

第7篇

摘 要 随着竞技体育的盛行和发展,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作为当前先进的运动训练理念之一越来越被运动员们认可,它在提高竞技成绩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本文运用文献查阅和逻辑分析以及比较等方法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简要的解析和描述,希望能为后面的学者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 竞技体育

近十年来,身体功能训练日益成为训练理论和实践的热点,我国也开启了这样的道路。早在2012年,为了备战伦敦奥运会,国家体育总局批准同意成立“备战伦敦奥运会国家队身体功能训练团队”,通过系统的身体功能训练,可以发现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及竞技水平方面有显著的改善,从而掀起了国内新一轮体能训练的――功能性训练。当前国内功能性训练领域不像国外那般先进,我国关于功能性训练也存在学术研究滞后,近几年关于身体运动功能性训练的文献屈指可数,根据文献结论来看依然存在训练实践盲目、概念原理歧义以及理论认知模糊等现象的问题,相对于欧美其他体育大国来说,中国还是处于比较劣势的位置。本文主要从身体功能训练的概念以及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论述,希望从中发现规律实现身体功能训练的本土化。

一、身体功能训练的概念

功能训练是目前运动康复领域与体能训练界都认可的一个概念,对于这个概念的解释,不同的专家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美国运动医学学院认为所有功能训练形式都包含有运动链和运动三维平面中的加速、稳定和减速的动作;“功能训练之父”Gray将其定义为:发展身体被设计的动作;有大量实践经验并指导过亚特兰大奥运会运动员的体能教练Mike Boyle将其解释为:训练运动的动作[1]。从以上表述来看,对于功能性训练的定义似乎各不相同,但从中分析可知道:第一种定义是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指出功能训练的动作特点要素,阐明了动作衔接的加速度、功能平衡状态和多维度等特点;第二个定义是基于解剖学理论,解释功能性训练是将训练动作建立在人体解剖结构基础上的专项技术动作的训练;第三种定义运用了人体运动生理中神经控制肌肉机制的理论,强调的是我们在运动过程中要强化运动程序。

二、我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研究现状

查阅身体功能训练的相关文章,发现我国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领域:

(一)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早期运用在康复领域中

在激烈的竞争中,运动员为了获得好的比赛成果,不顾后果的想增加运动负荷量来提高训练和比赛成绩,这样的做法自然而然地会造成运动损伤,在康复的过程中,就需要把运动功能训练作为康复的重要依据。骆学锋将运动功能训练应用到了膝关节运动损伤恢复方面,他指出不仅要关注运动损伤后的功能性训练,还要在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过程中把“动作”“预康复”作为训练控制的标准程序,始终贯穿于整个康复过程中[2]。

2006年我国开始重视功能性训练,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对于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具有重大的价值,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之后,功能性训练更是推广到了全国各个地区,着重在医疗康复和竞技体育等多个领域。

(二)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在竞技体育领域中的运用

竞技体操一直都是中国体育比赛的优势项目,在此基础上,中国优秀体操运动员梁富亮以自己为研究对象,在国家体育训练中心进行了长达7个月的训练,将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念应用到体操项目上,结果发现,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作为一种新型的训练方式对竞技体操项目有促进的作用[3]。

刘超在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后指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运动员射门技术的稳定性、力度、准度。特别注意的是,需要结合多种训练方式才能让运动的水平得到全面的提高[4]。

(三)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日益被引进学生课堂中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不只是针对于运动员,现在也慢慢的走进了中小学生的教学课堂中,这种训练方式在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方面起着促进作用。

(四)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李诗芬研究了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对老年人的作用,杨杰等人也谈到了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能够有效地预防军事训练损伤。

综上所述,国内对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研究起步较晚,所涉及的领域比较狭窄,但是发展空间大。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取其精华,将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这个理念引入到各个领域中。

三、结论与展望

关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研究主要来自于美国,现在渐渐地被引入国内,在医疗康复、竞技体育、学生课堂等领域都有很大的价值。但是目前,人们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认知还处于萌芽阶段,对于其理念还存在着很大的质疑和偏差,甚至还有盲目应用的问题。中国本土化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论体系的构建及创新应该立足于中国体育的实际情况,对于强势来袭的欧美体育文化及产品我们应该要谨慎,不能脱离实际的“粘贴、复制”,这样只会有害而无一利,反之,我们应该要通过挖掘传统体育文化精髓与总结奥运优势项目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构建我国的功能训练理论框架,从而将我国的体育事业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李小伟.让“私人订制”飞入“寻常百姓”家――探索将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与中小学教学实践相结合的途径[J].体育教学.2014(7).

[2] 骆学锋.膝关节运动损伤的运动康复疗法[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4(03).

[3] 梁富亮.中国男子优秀体操运动员梁富亮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2013.

第8篇

关键词 特殊儿童 同伴关系 特点

分类号G760

1 引言

同伴关系是儿童生活经验中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在儿童发展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而又独特的重要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社会能力的培养、社会价值的获得、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所谓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展同伴关系研究以来,普通儿童同伴关系特点的研究已取得较好成效,现有研究中的同伴关系,主要包括同伴接纳和友谊两个层面。同伴接纳是一种群体指向的单向结构,反映的是群体对个体的态度:喜欢或不喜欢、接纳或排斥;友谊则是一种以个体为指向的双向结构,反映的是个体与个体间的情感联系。我国特殊教育的飞速发展,使特殊儿童的同伴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产生了一些研究成果。本文旨在对我国近20年特殊儿童同伴关系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与归纳,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特殊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趋势,以期为特殊儿童同伴关系的进一步研究,促进特殊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本文使用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以听觉障碍、视觉障碍、智力障碍、学习困难、自闭症、脑瘫、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聋一盲双残、言语/语言障碍、情绪行为障碍和超常儿童共十一类特殊儿童为检索对象,以同伴关系、同伴交往、同伴接纳和友谊为主题,查找1990至2011年的期刊与硕博论文,共检索到以视觉障碍、听觉障碍、智力障碍和学习困难四类特殊儿童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文献。但从时间上看,主要文献集中于近十年。纵观近十年来我国特殊儿童的同伴关系研究,已有文献主要从两方面探讨特殊儿童同伴关系的特点:(1)特殊儿童之间的同伴关系特点;(2)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同伴关系特点。

2 特殊儿童之间的同伴关系特点

当前关于特殊儿童之间同伴关系的特点研究主要集中于听力障碍、智力障碍和学习困难三类特殊儿童。已有文献主要通过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同伴关系的对比研究,探讨特殊儿童之间同伴交往、同伴接纳和友谊的特点。

2.1 听力障碍儿童的同伴关系

首先,在听力障碍儿童同伴交往的特点方面,马珍珍较为全面的总结听障初中生的同伴交往特点,指出与普通儿童相比,听障儿童的同伴以同性朋友为主,在同伴交往方面表现出对聋人群体、家庭和学校较大的依赖性,与朋友之间的交往活动更依赖于学校提供的时间和空间,倾向于交年长或同性朋友,主动发起交往的能力不足,同伴交往层次不深,友谊观相对稚嫩,友谊质量极显著低于普通儿童,同伴交往感受显著差于普通儿童。而刘扬对听障小学生同伴交往的研究却认为,虽然听障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水平比普通儿童低,但他们在聋校中表现出的交往技能并不明显低于普通儿童,听障儿童由于听力残疾造成与普通人交往过程中出现被动、不完整和不准确的特点,但聋校中听障儿童之间可以通过手语进行大量的交往和沟通互动,社会交往技能已在彼此的互动过程中得到提高。

其次,在听力障碍儿童同伴关系方面,马珍珍使用同伴提名法、同伴评定法和友谊质量问卷调查听障初中生的同伴关系发现:(1)在同伴接纳上,听障儿童的同伴接纳关系受听力障碍程度的影响,表现为重听、后天聋以及同时掌握手语和口语儿童的同伴接纳情况优于全聋儿童,但年级与性别在此方面并未有显著性影响;(2)在友谊关系上,听力障碍程度、安置情况、性别和年级在友谊质量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表明低质量的友谊在听障初中生中是普遍现象。李环采用包括生活、学习、游戏和活动四个维度的自编《聋生同伴关系问卷》,调查聋校五年级至高中二年级的听障学生,发现听障学生同伴关系的总体发展水平随年龄增长呈现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由于研究者未进行显著性检验,故无法判断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该研究得出各年级听障学生的同伴关系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与马珍珍的研究结果一致。但也有研究发现,年级与性别对听力障碍儿童同伴接纳具有显著性影响,如魏瑞丽使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对听障初中生人际交往的调查结果显示,听障初中生的人际交往存在显著年级差异,交往状况随着年级升高而明显改善;关威使用同伴提名法对小学阶段听障儿童的研究表明,听障儿童的同伴接纳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在正提名和负提名上均高于女生。

可见,听力障碍儿童的同伴关系得到较多关注,但因研究对象的年龄、听损程度和研究工具的不同,使听力障碍儿童同伴交往和同伴关系的特点研究尚未取得一致性结论。

2.2 智力障碍儿童的同伴关系

首先,在智力障碍儿童同伴交往方面,谭雪莲使用观察法分析学前阶段智障儿童的同伴交往特点,指出智障儿童向同伴发起交往的方式以身体语言为主,但身体语言常常被旁人误解;与同伴的交往过程简单,难以形成互动,从而反映出学前阶段智障儿童同伴交往能力不足。罗帅则采用张元编制修订的《4―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量表》,调查8―16岁中度智障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状况,研究发现:(1)智障儿童的同伴交往能力总分在13岁以前基本随年龄增长而呈现上升趋势,13岁智障儿童的同伴交往能力己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13岁至16岁间同伴交往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呈现下降趋势;(2)8―16岁中度智障儿童在同伴交往能力各维度上,均不存在性别上的显著差异;(3)8―16岁中度智障儿童只有在同伴交往能力中的语言和非语言能力维度上,低年龄组与中、高年龄组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其次,在智力障碍儿童的同伴接纳方面,王娜、田宝和赵志航使用《同伴关系调查问卷》调查12―15岁智障儿童在与他人相处中自我感觉,由儿童自己填写被同伴接纳的情况,结果显示,智障儿童的同伴关系与普通儿童存在显著性差异,智障儿童在同伴接受方面差于普通儿童,在交往过程中的恐惧自卑感也多于普通儿童。

由上可知,由于智力障碍儿童同伴关系特点的现有研究相对较少,尚未出现一致或矛盾结论,因此有必要对已有结论进行验证。

2.3 学习困难儿童的同伴关系

首先,在同伴交往方面,张利总结出学习困难儿童倾向交往同性朋友和与自己相似或比自己低成就的朋友,由于有部分是校外人员,因而交往范围较广泛:邱悦和何源运用个案研究法调查一名学习困难学生的同伴关系,发现该名儿童与性格开朗、邻桌及学习成绩也不好的同伴交往更为密切,受同伴影响较小,对同伴的依恋也较弱。

其次,在友谊关系方面,刘在花使用友谊质量问卷

在多篇研究中指出,小学阶段学习困难儿童的友谊质量较差,并且显著低于非学习困难儿童。喻轲对初中阶段学习困难儿童友谊关系的研究也证明,学习困难儿童拥有的好朋友数量少于非学习困难儿童,友谊质量也总体较低,并且进一步提出学习困难女生的友谊质量显著高于男生。此外,已有研究均证明,学习困难儿童比非学习困难儿童的同伴关系差,并且在同伴中的地位偏低。

可见,在学习困难儿童同伴关系的表现上,已有研究结果较为一致。但年级是否会影响学习困难儿童的同伴关系,研究者的结论不尽相同。杜向阳的研究显示,学习困难儿童的同伴关系在年级上不存在明显差异,班级同伴关系差在学习困难儿童中是一个普遍现象。喻轲则指出学习困难儿童的友谊质量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初一和初二的学习困难学生的友谊质量高于初三学习困难学生。因此,学习困难儿童的同伴接纳关系和友谊是否存在年级差异,仍需进一步探究。

3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同伴关系特点

随着我国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进入到普通班级,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同伴交往和同伴关系也日益引起学者关注。当前研究主要集中探讨听力障碍、智力障碍和学习困难三类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交往特点,以及普通儿童对特殊儿童的接纳特点。

3.1听力障碍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同伴关系

听力障碍儿童与普通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只涉及学前听障儿童,研究者均通过观察法调查听障儿童与普通儿童的交往特点。王永华、舒红和顾蓓观察发现,在普通幼儿园中,普通儿童与普通儿童的交往明显多于与听障儿童的交往,但即使如此,普通儿童向听障儿童主动发起交往的次数也明显多于听障儿童,此外,由于普通儿童对听障儿童使用手势表达的次数少,导致他们与听障儿童交流的有效度较低。夏滢和周兢则进一步观察到学前听障儿童不但向普通儿童主动发起交往的次数低,发起交往的有效性也低,他们提出交往的要求经常与情境不符,时常使用攻击行为引起他人注意;他们维持交往的形式单一,持续时间较短,而且常因无法相互理解而中断与同伴的交流;他们解决交往冲突的方式也不成熟,倾向以抱怨或诉求的方式解决冲突。

3.2智力障碍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同伴关系

学前阶段,智力障碍儿童与普通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是在普通幼儿园中进行的,研究者通过观察法分析普通儿童对智障儿童的接纳特点,研究指出虽然智障儿童难与同伴建立稳固的良好同伴关系,并且缺乏来自普通儿童主动和自发的帮助,但学前阶段的普通儿童还未意识到智障儿童与自己的差异,基本能接纳智障儿童,并以普通眼光看待,而且经常与智障儿童接触的普通儿童会表现出较大的容忍性,可以提高普通儿童对他人情绪感受的敏锐度,有利于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等行为特点。

小学阶段,智力障碍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集中于同伴接纳关系的探讨。吴支奎在2003年使用自编《普小学生对随班就读弱智生接纳态度问卷》,由随班就读班和非随班就读班的普通儿童填写对智障儿童的接纳态度,结果显示,两组普通儿童对随班就读智障儿童普遍持消极和不接纳的态度,但非随班就读班儿童的接纳态度比随班就读班儿童的态度明显积极。而王娜从另一角度出发,使用《同伴关系调查问卷》了解智障儿童在与他人相处中自我感觉,由12―15岁轻度智障儿童自己填写被普通儿童接纳的情况,结果显示,相较于特殊学校中的智障儿童,随班就读儿童认为自己被同伴接纳的状况显著较好,交往过程中的恐惧自卑显著较轻。

由已有研究可知,相较于其他学龄阶段,学前智障儿童更易被同伴接纳;但小学阶段非随班就读班儿童的接纳态度是否比随班就读班儿童的态度积极,以及智障儿童自我感觉的被接纳状况是否能反映其真实的接纳状况,仍需进一步研究。

3.3 学习困难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同伴关系

学习困难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同伴关系最早引起研究者关注,研究内容以普通儿童对学习困难儿童的接纳状况为主,得到的研究结果也较为一致。首先,小学阶段学习困难儿童比非学习困难儿童的同伴关系差,同伴接受性远远低于普通儿童,受到更多的同伴拒绝,已得到诸多研究证明。其次,初中阶段学习困难儿童的同伴接纳水平也较低,属于被忽视儿童,得到很少的正面提名和反面提名,拥有好朋友的数量也少于非学习困难儿童。此外,学习困难儿童的同伴接纳存在性别差异,也得到一致肯定,研究显示,因为学习困难男生较多存在注意力分散、多动、冲动及更多的行为问题,所以比学习困难女生更容易遭到班级同伴的拒绝。

4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我国特殊儿童同伴关系特点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听力障碍、智力障碍和学习困难三类特殊儿童。研究维度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特殊儿童之间同伴交往和同伴关系的表现及发展特点,另一方面是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之间的交往特点及被普通儿童接纳情况。虽然已有研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如证明特殊儿童的同伴接纳水平和友谊质量均低于普通儿童,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同伴关系不乐观,但总体看来,我国特殊儿童同伴关系特点的研究仍需深入探讨,如扩展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验证不一致的研究结果等。据此,本文针对现有研究的局限性,指出未来研究趋势,表现为:

第一,从研究对象来看,可以进一步扩大特殊儿童的障碍类型,如自闭症儿童、脑瘫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儿童、聋一盲等多重残疾儿童、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等其他障碍类型儿童的同伴关系也亟需探讨。研究对象的障碍程度也需细化,区分出儿童的障碍特征和轻重程度,若以听障儿童为研究对象,可分为轻度、重度和全聋儿童,或分为手语交流、口语交流和同时掌握两种交流方式的儿童;还可以比较不同安置环境殊儿童的同伴关系特点。

第二,从研究维度来看,我国对特殊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集中于同伴接纳和友谊两个维度,国外研究者在九十年代已将同伴欺侮(peer victimization)加入同伴关系的类型,今后也可将特殊儿童的同伴欺侮特点加入其同伴关系的研究范畴。

第三,从测量工具来看,研究主要使用同伴提名法测量特殊儿童同伴关系中的同伴接纳水平,使用友谊质量问卷调查友谊关系,也有研究采用自编同伴关系问卷或同伴接纳态度问卷进行测量,或者通过观察法探究特殊儿童的同伴关系,但已有研究较少综合使用多种方法进行测量。此外,现有测量方法还无法反映出一个同伴群体中是否存在多个小团体,以及特殊儿童在小团体中的同伴接纳特点。因此,研究者今后可结合问卷调查、观察、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为研究提供更全面和科学的依据,或探索新的测量方法与工具,对特殊儿童同伴关系的特点进行更加深入地分析和探讨。

第四,从现有研究结论来看,由于研究对象和研究工具的差异,已有研究结果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出现较多不一致研究结论,仍有待进一步验证。因此,研究

者既可以对已有研究的矛盾结果进行验证,也可以加强不同阶段特殊儿童同伴关系特点研究的一致性和衔接性,还可以拓展研究视角,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国籍特殊儿童的同伴关系进行跨文化研究。

5 教育建议

针对我国特殊儿童同伴接纳水平、友谊质量和同伴交往能力普遍低于普通儿童;随班就读特殊儿童容易受到普通儿童的拒绝,更愿与自己同类儿童交往的特点,本研究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一些教育建议。

第一,在学校方面,特殊学校与普通学校均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兴趣小组、主题社交活动、角色扮演、才艺竞赛等,促进特殊儿童与同伴的了解、互动和交往。共同参与的活动可以为特殊儿童提供积极参与和表现自我的机会,扩大特殊儿童之间或普通学生与特殊儿童之间的交流,增加特殊儿童与同伴的相互了解,使儿童在宽松的氛围中增进交往。

第二,在教师方面,首先,特殊教育教师或随班就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活动增加特殊儿童与同伴的互动机会,如通过小组合作,使儿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进交往。其次,积极寻找特殊儿童的特殊才能,如绘画、体育、组织能力,一方面增加特殊儿童的自信心与自我成长,另一方面,也改善普通儿童对随班就读儿童的错误观点,提高接纳水平。再次,针对性地指导特殊儿童的交往技能,比如教会儿童如何对同伴发出邀请,友好地提出要求,维持交往等,改善冷漠、攻击、逃避、退缩等情绪行为问题,从而提高社会能力。最后,特殊儿童可能由于学业成绩低下导致同伴接纳水平较低,教师可以建立同伴辅导制度,教导特殊学校中成绩优秀的特殊儿童或普通学校中的普通儿童,为特殊儿童提供生活与学习的帮助,增进双方的认识与接纳,从而促成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1 邹泓.儿童的孤独感与同伴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1993,(2):12―18

2 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33

3 杨霞.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5):85―88

4 邹泓.同伴接纳、友谊与学校适应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3):55―59

5 马珍珍.初中听力障碍学生同伴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硕士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6 马珍珍,张福娟.聋校初中学生同伴交往情况的调查研究.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8,(5):35―37

7 刘扬.1―6年级聋生与普通学生学校社会行为的比较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4,(11):42―46

8 马珍珍,张福娟.听障初中学生同伴关系特点的调查研究.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0,(6):43―46

9  李环.沈阳市聋生同伴关系研究.硕士论文.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9

10 魏瑞丽.河北省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状况及干预研

究.硕士论文.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8

11 关威.聋校学生的同伴关系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硕士论文.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

12 谭雪莲.幼儿园智力落后儿童与普通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硕士论文.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9

13 罗帅.中度智障学生同伴交往、心理理论及其关系的研究.硕士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14 王娜.智力落后儿童的适应行为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硕士论文.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

15 赵志航,王娜,田宝.轻度智力落后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对适应行为的影响.中国特殊教育,2006,(9):48―52

16 张利.对小学学业不良儿童班级同伴关系的探析.社会心理科学,2005,20(5):90―93

17邱悦,何源.学业不良儿童同伴关系的个案研究.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6):140―141

18 刘在花.学习困难儿童自我定向、友谊质量、孤独感的特点及其关系.硕士论文.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1

19 刘在花,许燕.学习困难儿童友谊质量、定向、孤独感的研究.心理科学,2003,26(2):236―239

20 刘在花,张承芬.学习困难儿童社会性问题的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9(5):127―130

21 喻轲.初中学习困难学生与非学习困难学生友谊关系的对比研究.硕士论文.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07

22 杜向阳.小学学习困难儿童同伴关系的调查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4,(12):68―72

23 易莲英.小学优、差生班级人际关系差异探析.江西教育科研,1990,(3):33―37

24 俞国良,辛自强,罗晓路.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心理学报,2000,32(1):59―64

25 张妍,刘爱书,武丽杰.学习困难儿童行为问题与同伴关系的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5):450―452

26 朱冽烈,许政援,孔瑞芬.学习困难儿童的注意、行为特性及同伴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2000,23(5):556―559

27 王永华,舒红,顾蓓.聋儿与普通儿童在自然交往中障碍表现的观察研究.中国特殊教育,1998,(1):23―24

28 夏滢,周兢.融合环境下听力损伤幼儿同伴交往特点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8,(3):41―45

第9篇

【关键词】体育生;文化课学习;刻板印象

【Abstract】In order to verify the existence of stereotypes of sports students’ learning on general knowledge courses from the explicit level. By means of documentation, logical analysis experimental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e paper has the related research.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l the subjects have explicit stereotypes. Firstly, the subjects who are non-sports students are more likely to use the commendatory words such as hard, smart and bright to describe their learning on general knowledge courses, and are more likely to use derogatory terms such as tired, demanding and backward to describe sports students’ learning on general knowledge courses. Secondly,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at when the subjects who are sports students selected the commendatory words or derogatory terms to describe sports students and non-sports students’ learning on general knowledge courses.

【Key words】sports students; learning on general knowledge courses; stereotypes

引言

在素质教育的引领下,体育教育、社会体育等体育相关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为了满足这一社会需求,各体育类院校开始大幅度扩招体育各专业人才,这给那些热爱体育事业的学生带来了更多圆大学梦的机会,因此,许多学生开始拥入高中体育特长生的队伍。这支队伍并不纯粹是为圆大学梦、为体育事业而奋斗的队伍,这是一支鱼龙混杂的队伍。这一群体的组成大致分为以下三类学生:第一类,体育成绩和文化课成绩都比较优秀,第二类,体育成绩优秀,文化课成绩很差,这一类学生的加入,往往是竞技体育荣誉光环的吸引所致,而学校方面,只注重学生参赛给学校带来的荣誉,而不顾学生的长远发展;第三类,体育成绩和文化课成绩都比较差,这一类学生的加入,大多是为了逃避繁重的学业压力,没有长远目标,得过且过,而学校又疏于管理,没有科学明确的招收体育生标准,最终导致了这一群体鱼龙混杂的局面。在这种现状下,人们对体育生这一群体形成偏见,思想懒惰、打架斗殴、缺乏进取心逐渐成为体育生这一群体的标签,这些偏见对体育生是不公平的,这会使体育生的自信心、自尊心严重受挫,从而影响体育生的学习、生活,乃至以后的工作质量。〔1〕本文以体育生文化课学习为着眼点,采用自由联想测验的方法,从外显层面上验证体育生文化课学习刻板印象的存在性,并总结出这一刻板印象的主要内容,为以后的相关研究作出铺垫。

1 实验方法

1.1 实验方法简介

自由联想测验是让被试根据一组指定的不带有任何感彩的概念词,快速填写出自己心目中符合每一个概念词的若干词汇,自由联想问卷简单易行,主要过程很容易操作,问卷采用匿名填写的方式,众多研究表明,研究刻板印象的自由联想测验方法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得到众多学者的广泛应用。〔2〕

1.2实验对象

本实验选取天津体育学院在校研究生100人作为实验被试,所有被试都是非常愿意配合本验研究,为控制群体来源与性别这两个无关变量,选取的100人中,把体育生人数与非体育生人数的比例控制为1∶1;把男女人数比例同样也控制为1∶1(具体分布见表1)。

1.3实验材料

自由联想问卷、宽敞教室一间。

1.4实验数据整理

本实验采用Microsoft、Excel处理所有实验数据。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本实验共发放问卷100份,去除废卷(填写非形容词问卷、相同形容词问卷以及空白问卷)后,共收回有效问卷95份,为了控制来源比例、男女比例,选取有效问卷92份。并在相关汉语资料辅助下,最终区分出被试描述各个概念词的形容词的词性。数据统计结果如表2、表3和表4所示。

由表2和表3对所有被试所填词汇的整理可以看到,对体育生文化课学习和非体育生文化课学习两个概念词所描绘的形容词总数是同样的,都是184个形容词,但是对两个概念词描绘的褒义形容词和贬义形容词个数和所占比例却各不相同,其中描绘体育生文化课学习的褒义形容词占描绘体育生文化课学习所有词汇个数的29.9G,总共仅有55个,描绘非体育生文化课学习的褒义形容词占描绘非体育生文化课学习所有词汇个数的77.2G,总共142个;描绘体育生文化课学习的贬义形容词占描绘体育生文化课学习所有词汇个数的69G,总共127个,描绘非体育生文化课学习的贬义形容词占描绘非体育生文化课学习所有词汇个数的21.7G,总共仅有40个,根据以上数据,进行x2检验,如表5所示。

通过表5比较检验统计量,得出统计结论:x2=84.22,P

通过表6比较检验统计量,得出统计结论:x2=3.48,P0.05,x2检验的结果显示,体育生被试描绘体育生文化课学习的褒义形容词与描绘非体育生文化课学习的褒义形容词之间、描绘体育生文化课学习的贬义形容词与描绘非体育生文化课学习的贬义形容词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统计数据显示了体育生被试不具有外显体育生文化课学习刻板印象。

通过表7比较检验统计量,得出统计结论:x2=122.44,P

由实验过程可以看出,自由联想测验是一种十分简明的测验方法,几乎不包含任何复杂的程序。实验过程中仅仅是令被试按照一种简单的规则,对一些特定的刺激性词语做出自己的自由联想与反应。为确保本实验过程的总体信效度,从客观与主观角度更好地保证实验数据的真实性、严谨性,最终使研究结果科学地应用于实践,有利于体育生群体文化课学习的改善,研究者主要从以下几个(下转第64页)(上接第53页)方面进行了严格控制。〔4〕首先,研究者对参与本实验被试的男女人数比例、被试群体来源比例进行了严格控制,使得男女被试人数比例保持在1∶1,最终选择男女被试有效问卷各23份,选择体育生与非体育生被试有效问卷各23份,这种选择考虑到了男性与女性之间存在的外显体育生文化课学习刻板印象可能会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异,同时这种选择也考虑到了“内群体效应”这一因素,其次,研究者对本实验所运用的自由联想问卷的结构设计进行了控制,被试所要填写的自由联想问卷没有任何引导被试发生情感变化的内容,所涉及内容仅仅是几句说明问卷填写方法的指导语以及体育生文化课学习、非体育生文化课学习两个概念词,并没有限制被试所要填写的与两个概念词相对应的形容词词性,这一做法的目的主要在于可以使被试以尽快的速度写下自己心目中的答案,使得体育生文化课学习刻板印象在被试填写问卷的过程中起到影响被试选取合适答案的主要因素,进而保证问卷内容的真实性。

3 结论

本研究验证了所有被试总体上存在外显体育生文化课学习刻板印象,非体育生被试存在外显体育生文化课学习刻板印象,而体育生被试并不存在外显体育生文化课学习刻板印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非体育生被试更倾向于使用刻苦、聪明、勤奋等褒义词来形容,描绘体育生文化课学习的贬义形容词与描绘非体育生文化课学习的贬义形容词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种现象是只存在于外显表征还是已经有其内隐的刻板态度,将在后续的实验中继续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杜丹.性别刻板印象及刻板信息对3-9岁儿童玩具选择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5,25(96):56-62.

〔2〕黄道理.身高刻板印象的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6.

第10篇

原来,2005年12月15日,正在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国家“女子铁人三项集训队”在昆明进行高原训练时,遭遇了严重车祸,造成一死八伤。

车祸发生时,普小云驾车第一个途经现场,立即帮助集训队急救伤员、疏通道路,并带领搭载受伤运动员的车队赶到玉溪市人民医院进行抢救治疗,减轻了集训队的人员伤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尽到了自己的救助责任,其高尚的师德,正是普小云教师生涯追求的目标。

30年的高校工作,普小云将其概括为一句话“教书学习做学问”。

教书,他崇尚两句话,第一句是中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第二句是西语“给人以再多的金子不如给他一块点金的石头”。知识是用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人生有涯,学海无涯”,普小云从小学到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习跨度长达37年。就算华发尽染,他仍旧坚持“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真正“活到老,学到老”。

至于做学问,他认为兴趣也是做学问最好的兴奋剂,理论的千头万绪,实验的重复单调,其实都很辛苦,但研究中的发现带给人的愉悦就是最大的快乐。

普小云在云南大学物理系讲授“原子物理学”、“光学”和“非线性光学”等课程,内容丰富清楚,注重思维启发,师生互动较好,学生对其任课的网上评教平均分是95,8分,位居物理学院教师得分前列。先后获得云南省高等学校第六届教学名师、云南大学首届教学名师和全国宝钢优秀教师称号,先后5次获得云南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作为研究生导师,普小云2002年以来共指导博士生6名,硕士生36名,其中张远宪、祝昆和周丽的毕业论文,先后获得云南省优秀硕士论文,硕博连读生李强获得2010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称号,2009级博士生张远宪的学术论文获得2011年云南省科协第十届优秀论文一等奖,2011级博士生孙丽存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

作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普小云每年都氖2-4名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2006年以来所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6人次获得云南大学优秀毕业论文,并发表于相关专业刊物上,已经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和一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云南大学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组对易红明毕业论文的抽查评价是“‘利用石英毛细管精确测量液体的折射率’一文,可以作为对本科生进行专业教育的范文”。

指导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成果更是引人注目。

第11篇

关键词: 高中体育教学 体育态度 体育行为 徐州地区

2007年4月29日“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85%以上的学生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习惯。现在已经过去5年,面临升学压力的高中学生,体育生活是否已经得到重视,高中体育工作是否摆到应有的位置,高中生体育课程、体育活动是否得到保证?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它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环境影响下,从一定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中习得的,一旦掌握就会对个体的体育参与行为及其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调查分析高中生体育态度、体育行为现状及两者的相互关系,从中探讨高中生体育生活的影响因素,发现高中生体育生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发展高中生体育生活的对策就显得尤为必要。

1.研究对象与方法

笔者随机抽取徐州市十所高中(徐州一中、徐州七中、邳州运河中学、邳州二中、邳州四中、新沂一中、新沂二中、新沂三中、睢宁高级中学、树人中学),各校均随机抽取120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徐州市高中生的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现状进行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态度概念

体育态度是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它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环境影响下,从一定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中习得的,一旦掌握就会对个体的体育参与行为及其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2.2高中生体育态度的分析

2.2.1高中生体育态度的总体分析

参照许多学者的《锻炼态度量表》,依据体育态度的认知评价、体育态度的情感体验和体育态度的行为倾向三个方面制定三个(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分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级评分计分方法进行研究。对高中生体育态度的总体量化分的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高中生总体体育态度分值表

认知评价均值第一,且占认知评价总分值的86.6%。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均值相近,情感体验均值占情感体验总分值的75.4%。行为倾向均值占行为倾向总分值的73.5%。表明高中生体育态度的认知评价处于优良水平,高中生体育态度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处于良好水平,所以高中生体育态度总体处于良好水平。

2.2.2男、女高中生体育态度的分析

对男、女高中生体育态度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量化分进行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男、女高中生体育态度分值检验表

男、女高中生体育态度的认知评价P

2.2.3不同年级高中生体育态度的分析

对高一、高二、高三学生体育态度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量化分进行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不同年级高中生体育态度的分值检验表

高一与高二的学生在体育态度的认知评价上(P>0.05),差异不显著;在情感体验上P0.05,行为倾向上P>0.05,差异都不显著。高一与高三的学生在体育态度的认知评价上P

2.3高中生体育行为的分析

2.3.1高中生每周体育活动次数的调查分析(体育课、早操、课间操除外)

高中生在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体育课、早操、课间操除外)的选择上,一次也不或选择一次的为50人,占总人数的4.4%;选择两次的为375人,占总人数的32.8%;选择三次的为473人,占总人数的41.4%;选择四次及以上的为244人,占总人数的21.4%;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高中生(3次及以上)每周都去参与体育活动,只有很少的高中生(一次也不或者1次的为50人,占总人数的4.4%)很少参与体育活动。统计结果是很让人欣喜的。

2.3.2高中生每次参加体育活动时间的调查分析(体育课、早操、课间操除外)

高中生在通常每次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体育课、早操、课间操除外)的选择上,选择0~20分钟的为222人,占总人数的19.4%;选择20~40分钟的为455人,占总人数的39.8%;选择40分钟~1小时的为326人,占总人数的28.5%;选择1小时以上的为139人,占总人数的12.2%。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高中生每次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都能在半小时左右,每次锻炼效果有保障。还有一部分高中生(选择0~20分钟的为222人,占总人数的19.4%)每次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较少。

2.4高中生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的相关分析

对高中生体育态度与高中生每周体育活动的时间统计总合(每周次数×每次时间)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高中生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相关检验表

检验结果如下:高中生体育态度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与高中生体育行为没有显著性相关(P>0.05)。高中生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不一致,体育态度只是体育行为的心理准备,并不能决定体育行为。

3.建议

3.1由于高中生对体育的认识不够,很多高中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体育态度认知评价,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建议全社会都要重视高中生体育态度认知评价的培养,家庭、学校、社区要发挥各自的优势采取必要的方法和策略提高高中生的体育态度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体育态度认知,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体育运动。

3.2由于高中生面临高考的压力,学习时间紧,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不多,体育活动带给自己的愉悦感受就相对较少,建议全社会重视高中生的体育生活,切实关注高中生的身心健康,把对高中生体育的重视和智育的重视放在同等的位置加以考虑,这就要求全社会共同努力,协调一致地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步骤,其中要考虑体育和高考升学制度的结合,完善高考升学制度,还高中生真正有效和宽松的体育生活环境,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体会乐趣、体会成功、放松身心,培养他们对体育的情感体验。

3.3除了高考升学压力抑制了高中生体育活动的意向外,体育教学内容没有吸引力、教学形式单一,课外活动没有很好地开展都是值得反思的地方。学校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教师要把课上得生动,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注重培养学生体育态度的行为意向,把学生引导到体育活动中。

参考文献:

[1]苗志刚.辨识体育态度及其在形成过程中的致力点[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3(4):47-49.

[2]武泉华.太原市高中学生体育态度现状的研究[J].山西师大教育硕士论文专刊,2004(6):231-233.

[3]卓威.江苏省新沂市高中学生体育态度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5).

第12篇

关键词 高校教师 健康 体育锻炼 现状 对策

一、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教师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压力,现代社会的发展无疑对高校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教师每人一年要完成大量工作,而且因教学需要翻阅大量的资料。现在高校实行各种聘任制,对学术要求也非常严格,要求取得国家级省级的奖项,要求在学校指定的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求过高,压力过重,就会使教师们过度劳累,而体力不支,影响工作影响健康。高校教师作为现代知识的传播者和科研的主力军,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教师的身体健康,不仅仅影响他个人的工作,而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大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类的寿命已大大延长,然而,我国知识分子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英年早逝的现象屡见不鲜,由于教师存在着教学任务重工作压力大的问题,他们常常一心扑在事业上,忽视自己的身体健康和体育锻炼,而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有效途经。建立一支健康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完成各项工作的基本保证,所以,关注和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是社会和学校有关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我校选择教师人数较多的8个学院中随机抽取200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围绕研究内容,查阅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研究资料和文献成果,国内外相关书籍、杂志、报纸;国内外相关学术论文及相关博士、硕士论文;政府公告和发展纲要;中国知网等互联网信息资源。

2、问卷调查法

依据问卷制定的原理和方法,同时结合研究内容的需要,制定相应的问卷。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8个学院随机抽取200名教师,每人发放封闭式问卷一份,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6份,回收率为98%,剔除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190份,有效率为97%。

3、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数据运用Fox、Base处理,利用Excel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统计,针对本课题的研究内容,运用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对调查中获得的数据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整理。

4、逻辑分析法

对收集到的调查材料及回收问卷运用归纳、判断、综合、分类、比较、推理等逻辑分析方法,并对取得的各种信息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论证有关结论和建议。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教师参与锻炼的意识

高校教师由于工作、评职等各方面的压力,导致其对于参与体育锻炼的认识、目的及参与形式有着不同的态度。

表1 参与体育锻炼的认识

由表1可知,有62.1%的教师在参与体育锻炼时,是以加强自身锻炼为主,有意识的提高身体素质、改善健康状况。

表2 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

每个人对参与体育锻炼都有自己的理解,由表2可知,作为高校教师,以健康为目的的占多数,他们知道健康的意义,失去了健康就失去了所拥有的一切。

表3 参与体育锻炼的形式

由表3可知,有63.7%的教师是与同事一起参与体育锻炼,这其中存在主动与被动的关系。所以,提高校园体育锻炼氛围是尤为重要的,不仅可以带动更多教师参与其中,还可以为学生起到带头作用,更能促进同事之间、师生之间的情谊。

(二)高校教师健康状况及分析

社会在发展,竞争在加剧。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此同时他们的健康状况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据1991年我国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高级知识分子的抽样调查材料显示,知识分子的寿命严重缩短,60%以上的人患有各种疾病,平均寿命58.5岁,比同期全国人均寿命缩短10年,2005年,据社会科学院公布的知识分子健康调查显示:北京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59岁缩短到了53岁,比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北京人均寿命75.89岁低了20多岁,中科院七个研究所和北京大学五年间有135名专家学者去世平均年龄53.3岁。湖北医科大学卫生经济研究所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恶性肿瘤、心血管病死亡的人数占湖北高校教师死亡总数的70%。广东省教育工会的调查显示:广东高校教师大约1/10的人处于基本健康状态,1/5出于各种疾病状态,剩下约7/1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而在教师亚健康人群中,有约1/3的人数中属重度亚健康,即疾病的边缘。

表4 教师身体状况

以上表4是对我校教师身体状况的调查分析,只有18.9%的教师感觉精力充沛,这一数字表明我校教师身体健康水平低下,结合其他省份学校的教师健康状况,健康水平低下已成为普遍问题,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因此高校教师的身体状况应受到社会、学校、教师自己等多方面的高度重视。

(三)高校教师体育锻炼现状及分析

1、参与体育锻炼的形式

目前,随着高校教师收入的不断提高,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体育锻炼的形式也由原来单一性变得多样性。

表5 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

表5统计为我校教师根据已给项目做出的多项选择,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还是选择以休闲运动为主的体育锻炼。休闲运动能让高校教师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缓解压力、解除疲劳、强身健体,还不会因剧烈运动而造成过度疲劳。

在足球、篮球、网球、羽毛球等对抗性较强、活动强度较大项目上男教师的选择率较高;而在健身操、瑜伽、跑步体育舞蹈等轻柔缓慢、对形体有塑性效果和对抗性小、较柔的项目上女教师的选择率较高。

2、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

由于高校教师还要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所以在选择体育锻炼的时间主要还是以早晚和工作日的课余时间。而女教师除了大量的教学任务之外还要承担家务劳动,所以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大多集中在晚上和周末。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根据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现在高校教师在思想上能够认识到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行动上有所欠缺。

2、教师身体状况有待提高,其中有不良生活习惯的原因,但更主要是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连续性不足所导致。

3、多数教师在参与体育锻炼时都选择室内项目或竞技性对抗性小的项目,这样在项目和场地上就存在局限性,某种程度上就限制一些教师参与锻炼。

(二)建议

1、为高校教师创造良好的锻炼环境

高校教师大部分住在校园内的家属区或者是在校园附近,因此学校要不断完善学校体育场馆和各项体育设施,加强校内体育硬件设施的建设,优化场馆设施的管理,在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的前提下应充分向教师开放,提高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率。营造校园体育锻炼的氛围,使教师建立主动参与,积极参与。

2、学校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学校应该把有共同运动爱好、锻炼习惯的教师组织起来,成立相应的体育社会团体,学校提供场地器材和一定的技术指导,不定期地组织形式各样的体育比赛、体育文化节,让教师体育锻炼与学生体育锻炼产生互动,共同提升学校体育文化氛围,同时拓展休闲体育和大众体育的内容,更好的满足广大教师的需要和兴趣。

3、冬季体育锻炼应以冰雪项目为主

可根据黑龙江省冬季雪期比较长,冰雪运动项目的多样化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冬季体育锻炼活动,让教师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除了传统的冰雪运动(如:滑冰、冰球、滑雪)外,还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如冰壶、雪地足球、雪地穿越、雪地长跑等项目。总之,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采用东北地方特色传统流行演变而来的体育游戏与活动,创造性,多样性地开展冬季体育锻炼活动。

基金项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研课题(校教务发[2012]26号);黑龙江省垦区科研项目(HNK11ZD-14-11);2012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课题(12522194)。

参考文献:

[1]王红福.浅谈高校中青年教师的“亚健康状态” [J].体育师友,2005(3).

[2]尚大光.姜文生.学校健康教育指导[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1.

[3]温育.北京市普通高级教师体育锻炼行为的调查与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高级教师硕士(毕业)学位论文.

[4]李金,康钧,王晓云,彭艳梅.高级教师健康状况及参加体育活动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4).

[5]曾吉,陈永军.对湖北省高校高级知识分子体育锻炼现状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0,(12).

[6]陈华,何选.浙江省高校高级知识分子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5,(6).

[7]胡晓飞.对北京市五所高校体育教师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9).

[8]李素等.湖南省高校体育教师健康状况[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04).

[9]韩传来.普通高校教师参加体育锻炼制约因素的调查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

[10]李立伟.黑龙江省高校教师体育锻炼现状调查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08).

[11]杨秀芝.河南省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05).

[12]邱毅.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锻炼的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05).

[13]朱丽.高校教师亚健康状况危险因素分析[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04).

[14]刘君雯.高校教师亚健康现状分析与运动处方对策[J].教育探索,20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