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3 01:14: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味教学法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传统汉语文教学中,孩子们的学习是苦的,因为,我们教师习惯于机械讲解,重复练习,学生只有机械记忆、模仿。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残酷的,莎士比亚说:“游戏是小学生的工作”,小学生天真烂漫,他们活泼好动,如果将游戏引入课堂教学定会让小学生兴奋不已。因此,怎样让小学汉语文课变成游戏课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浅显做
法,仅供大家参考。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非常符合“乐学”的原则。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汉语文教材时,我常常将游戏引入课堂当中,具体措施如下:(1)在识字教学中运用游戏。小学生的好奇心较强,但是,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较差,所以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教学是一项很繁重的任务,可是如果在识字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则会让识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例如我曾用“肢体表演”猜字法,一名学生做表演,另外的学生猜,例如,“手”“头”“打”“踢”等字,孩子们就是在肢体表演游戏中学会的。(2)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游戏法。阅读教学既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如果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游戏活动则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学习《瞎子摸象》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我叫三名学生上讲台,把他们的眼睛蒙上,让他们站在固定的位置去摸讲桌,孩子们很快明白了盲人为什么会说出那样的话,因为他们只是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正是这游戏形式,很快解决了教学重难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3)在作文教学中运用游戏。小学生怕写作文,他们一到写作文时就愁眉苦脸,可是,运用游戏教学法则会是另一番景象,例如,在写《我的同学》这篇作文时,我事先准备好一个小箱子,里面写上班内学生的名字,然后叫一名学生随便抽取一位学生的名字,如果哪位学生想写这名学生,就把他的名字拿走,还可以找这位同学了解情况。正是这样的形式,学生觉得有趣味,他们的写作热情也高涨了,写出来的文章也有文采了。
总之,小学汉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游戏教学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恰当运用游戏教学法。我相信,我们的小学汉语文课堂定会因游戏而精彩。
参考文献:
[1]刘立凤.引领孩子用游戏法学语文.中国语文报刊协会“第二届优秀论文评比活动”论文集[C],2004.
[2]姚洁瑛.游戏,让学生爱上语文课.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
语文教学对学生母语文化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多数人的语文能力都是在语文教育中得以养成的。而小说作为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整个语文教育更是具有现实的影响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学生对于教学效率提升的需求显得愈发迫切,所以急需相关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手段予以创新,以此来强化语文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小说教学法在这样的条件和背景下应运而生。但部分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深重,短时间很难对自身的教学手段进行完善和调整,去完全掌握小说教学法,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自身的教学水平,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为此,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小说教学法对于职高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小说教学法的效用。本文就将主要介绍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小说教学方法的运用方法。
一、把握小说的文体特征
语文教学要根据各种文体的不同特点采取以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小说教学也是如此。要想正确地运用小说教学法,首先就要让学生了解小说的概念和特点。小说主要是以人物形象塑造中心,通过故事描写和具体的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小说教学的任务是让学生更充分地熟悉故事情节,通过小说设定的线索引导他们去做人物分析,从而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并结合小说写作特点试图理解小说的语言运用和具体环境分析。小说的三要素分别包括人物、情节和环境。人物形象是贯穿小说整个文章的核心,故事情节是加强读者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而环境更多是起到渲染作用。根据小说自身的的特点,笔者认为把握小说的文体特征应采取三个步骤:即先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接着进入人物分析,最后在两者分析基础上学习小说的环境描写。因此,在阅读小说时,不能急于进入小说主要情节,要先通过与学生讲解课文体裁,让学生先了解小说概念特点,最后解决课文后的主要问题。
二、重视分析,把握故事情节
一般情况下,小说的故事情节分为开端、发展、三部分,主要是为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相互关系的事件发展过[( dylw. NEt) 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的服务,欢迎光临]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情节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是小说的看点。在小说创作过程中,作者要塑造典型人物,因为这是小说的灵魂,也是反应生活的手段。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主要是通过人物间复杂关系,以及矛盾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情节表现出来。在小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分析故事情节,培养学生分析情节能力,因为分析好故事情节,就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物形象。了解了故事情节便可以让读者产生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故事情节有了头绪,了解了事件发展脉络,这样便对这篇文章产生了浓厚兴趣,以便学生对文章更好理解。情节的本质就是人物性格,所以分析矛盾冲突也是分析人物性格,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从中获得喜悦感。因此,在阅读小说时,首先要考虑整个小说的故事情节,细细品味小说,熟悉的故事情节,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三、通过描法来分析人物
语文教学中有很多部小说为我们提供了经久不衰具有广泛意义的典型人物,有些人物已经成为了人们某些品行的代名词,比如林黛玉的多愁善感;阿Q的落后愚昧;猪八戒的好吃懒做等等。这些人物都具有鲜明的性格,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人物的魅力,得到美的愉悦。教学中,教师要紧扣作品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外貌、心理、行为,同时结合情节、环境分析,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和认识到人物形象蕴含的社会意义,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鉴别美丑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根据作者的描绘来分析人物,强化学生的分析能力,并且使学生能够在探析人物特点的过程中感受到分析乐趣,在对反面人物和中间人物的分析中享受到美的感受。人物实质上是小说的精髓和核心所在,所有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都是围绕着人物展开的,因此,在小说教学法中要使学生们走近小说人物。
四、根据学生的喜好开展实践活动
一味的理论知识讲解并不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利用实践活动的辅助。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也同样如此,鉴于职业高中学生的自律性普遍不强,而能动性却普遍较高的现象,可以适当增加实践活动的课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之上,来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最大程度上发挥出小说语文教学法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教师在对教材中的某一关键语句进行讲解时,可能会引发学生们的不同观点。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们在仔细了解课本原文的条件下,开展辩论活动,使学生们根据自身的理解来进行辩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们对于课本的学习乐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对于知识的印象,使学生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够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之中。另外,教师[( dylw. NEt) 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的服务,欢迎光临]还可以征求学生们的意见,对于一些学生们喜欢的课文或相关情节进行情景演绎,引导学生将这类情节改编成剧本,组织学生们去排练表演。在表演学习之后,写出个人的感想,这样既能锻炼学生们的鉴赏能力和阅读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们的写作水平。
小说教学法的运用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并辅之以有效的指引,要求充分发挥出学生们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在进行职业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们的新奇想法和观点不应随意抹杀,而是根据其性质或是进行适当的鼓励指引,或是进行合理的指导改正。相关的教师要肩负起自身的责任,努力去掌握小说教学法的精髓,强化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妮.“自学·讨论·引导”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运用[D].重庆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大学语文;学科归属;故事化教学法
收稿日期:2013-04-28
作者简介:王蓓蓓(1983- ),女,平顶山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大学语文》是为高校非中文专业学生设置的公共必修课,对提高学生的母语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教还是学都不尽如人意,教者似乎无所适从,学者也多意兴阑珊。细而究之,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是《大学语文》的学科归属限制了教与学的沟通,而故事化教学法能超越学科壁垒限制,建立有效的教学对话机制。
一、《大学语文》的学科归属问题新思考
《大学语文》设置的初衷是为了提高非中文专业学生的母语运用能力和基本人文素养,这一教学目的设定涉及德育、美育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这显然是与中文专业基础课程高度符合的,所以最初《大学语文》的教学任务便由中文专业的教师来承担。徐中玉编写的《大学语文》(下称“徐本”)是《大学语文》教材的一个标本,“徐本”一至九版的修订就是一部大学语文教育演进史,溯其源流,便能较好地理解《大学语文》的学科归属问题。“徐本”第一版选编的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就连徐中玉30年后也说:“在编选文章时不免有些保守。”而在结构上则采用的是文学史的办法,这种做法实质就是中文专业基础课程的简化处理,但“这版大学语文一出版就受到热烈欢迎”。自此以后,虽然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层出不穷,但在学科归属的问题上并没有太多的异议,即《大学语文》归属中国语言文学。
这样的学科归属认识,既促使了《大学语文》出版红火局面的出现,又限制了长期以来人们对《大学语文》的深入思考。《大学语文》既然是培养高校非中文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阅读、表达技巧,那么它的选文为什么仅仅限于中文专业学生重点研修的篇目?再者,中文专业学生重点研究的选文,作为同年招录的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是否有时间、有能力和兴趣深入钻研呢?他们本专业的一些经典选文是否能承担起实现《大学语文》教学目的的职责?凡此种种,皆由《大学语文》学科归属问题而来,它也是造成学生对《大学语文》不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这一学科归属的简单化处理,忽略了与教学对象学科知识的关联性,无法在教与学之间建构一个有效的沟通平台。
二、《大学语文》教材问题挖掘
随着各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各种各样的《大学语文》教材也层出不穷,如果说针对理工科学生编写的教材还能让人理解的话,那么专门为某一专业编写的《大学语文》就不免让人有点诧异了。公开出版的教材让人眼花缭乱,自行印发的也不在少数。
目前《大学语文》的编写,从内容上看呈现出两种主要的编写模式:一是单纯的选文,二是选文加文学常识介绍。后一种成为《大学语文》编写的主要模式。而就这两种编写模式而言,变化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内容。以“徐本”第九版为例,编者在“序言”中说:“在加强教材人文性的同时,不忘对教材工具性的重视,增设了‘学文例话’一栏,分《记叙文的阅读与写作》《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诗歌的阅读与欣赏》《小说的阅读与欣赏》四项……此外,附录的内容也有所调整,增加了《常用文言虚词例释》《文言特殊句法述略》《常用修辞格举隅》等内容。”这样的编写考虑可谓用心良苦,但站在中文专业立场的教学观念却丝毫没有改变,而且连课文篇目、索引也按照文学史年代、国别进行编排,其目的是为“习惯按传统的课文排序方式上课的老师提供了方便”。这种简化的中文专业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引起非中文专业学生的认可。
三、教学对象存在问题探讨
作为《大学语文》教学对象的学生,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他们是高度专门化的某一学科门类中的学生,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十多年来扩招背景下的学生。
高度专门化学科门类的区分限制了学生对其他门类知识的兴趣。中国传统学术的特点是文史哲不分,近代以来,在借鉴西方知识分类和教育分科的背景下,中国的大学教育也采取分科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固然有利于培养专门化精英人才,但弊端也同样由此而来。专业知识体系的封闭特征影响到了该专业学习者、研究者对其他知识体系的热情。《大学语文》既然学科归属上属于文学科,那么许多非中文专业学生出于对本专业知识体系的认同与维护,本能地会对《大学语文》生出一种排斥情绪,这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乏其例。
再者,高等教育十多年来的扩招,固然在提高国民素质、实现教育发展阶段性飞跃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由其导致的教育质量下滑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大学生基础知识整体水平的下降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许多学生来说,应付本专业的课程已捉襟见肘,哪还有余力去对付本专业课程体系之外的《大学语文》?更为重要的是,与英语四、六级关乎就业好坏的现状相比,《大学语文》甚至只需要草草完成一个学期课程论文就足以应付过去,学生怎么可能为它付出太多精力?因此,《大学语文》的教学便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如何找到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便成了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四、故事化教学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以往关于《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探讨中故事化教学法虽被关注,但结合《大学语文》教学实际深入论述的并不多见。针对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许故事化教学法是一有效的教学手段。
故事化教学法强调以故事带动知识的讲授和理论的分析,对学生的影响是由浅入深、潜移默化的。故事化教学法通过故事讲述的方式建构不同学科学生共同的认知基础,从而在超越学科知识体系限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在不知不觉间接受《大学语文》的知识教育和人文思想的传达。
在《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实施故事化教学法应注重从选文的背景、作者、典故等的故事性讲述入手。仅以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为例来具体谈谈故事化教学法的实施。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词人,他戎马生涯、赋闲弄文的一生,本身就很具有故事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从“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故事分析出宋代重文官而轻武官的行政传统,同时也要结合宋金关系讲述辛弃疾的尴尬人生经历。在这些故事讲述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辛弃疾是一员武将,很不幸宋代是个重文官的时代;辛弃疾是南宋的官员,很不幸他有北试于金的经历。”通过故事的讲述调动了学生对课堂教学参与的积极性,也让学生深入了解到辛弃疾矛盾而复杂的一生,而这正是构成他作品本色的魅力所在。在这首词的讲授过程中,对用典的分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首词的下阕,辛弃疾连用了张翰、许汜、桓温三个人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心兼天下却有志难酬的怅惘之情。以故事讲述法来阐述三个历史人物的故事,透析作者寄予在文本中的情感世界,既加深了对作品背景和主题的理解,学生听起来又觉得很有趣味,自然乐意接受。
以故事为基础,建构师生的教学关系,是一种颇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基于学科门类和知识体系而产生的抵触情绪。同时,它也比较有效地解决了整体基础水平相对下滑的学生接受能力,让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在故事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本丰富的内涵。故事化教学法是解决目前《大学语文》教学矛盾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徐中玉.大学语文三十年[N].南方周末,2007-05-24.
[2]杨建波.大学语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王纪人.大学语文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面对高考,让我们带着镣铐跳舞!
史金霞
高中的众学科中,语文非常不幸的面临着一种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的尴尬局面:教者深感其难,学者亦乏兴趣,社会上关于“语文误尽苍生”一类的指摘也劈头而来。 “少慢费差”的高中语文,在数理化生、外史地政等诸多科目的边缘夹缝中品尝着冷落与无奈。
于是,面对高考,高中语文教师开始了自己艰难的应试拼争,于是,在永无休止的操作性训练中,学生语文考试成绩虽然并不见得能够迅速显著提高,而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对母语的情感却实实在在的枯萎泯灭了!如果一个学生因为某种原因误课,他会找各科老师补课,而惟独不补语文课!甚至学生经常不认真学习语文课文,只做几套练习题模拟卷记诵一下文学常识名言警句!在许多人眼里,语文已经变成了单个的字音字形枯燥的语法古怪的成语零碎的常识片言只语的警句!这多么可悲,又是多么可怕啊!
因为,原本蕴藏深厚文化内涵充满美感丰富生动的课文往往被束之高阁,应该塑造人格沟通心灵张扬个性的语文课却变成了训练课!语文教师已不再承担教书育人之责任,而成了培训能够熟练应对考试的选手的教练了!
当然,严格的选拔制度,标准化的考试方式,激烈的考场角逐,我们无法不受高考的客观原因的影响。然而,急功近利舍本逐末的应试教育会毁掉语文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语文教育为了什么?语文教育的根本只能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正如钱理群教授所说:“我们的语文教育的目的,还有整个教育的目的,包括现代化的目的也一样,就是使人变得更美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指出:语文教师只有站在育人的制高点上,才能成为一个自觉的教育工作者,才能懂得传授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发展什么智力。
所以,我呼吁,面对高考,让我们以人为本,关心学生心灵,关注学生发展,让我们带着镣铐跳舞!
所谓带着镣铐,就是我们一定要关注高考,适应高考。客观的不利因素最终能够解决,语文高考试卷正在改革之中,目前主观试题已经达到了105分,新增加的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分析、名篇默写都注重了语文的人文性和丰富性,但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摸索就需要时间,需要调整也需要稳定。高中教师,必须熟悉高考了解高考能够应对高考。
心中有高考,眼中没学生,手中无教材。这恰恰是造成高中语文课不受学生欢迎的主要原因。也是教师教得疲累又乏味,学生学得贫瘠又枯燥的主要原因。
必须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一个知识的受体载体。每个环节,都要极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都要从学生自身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兴趣激发起来,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日益深厚,把学生的思维打开放远,从而努力提高“听说读写”四种能力。针对这种现象,我进行了将近三年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教改“十六字方针”:激发兴趣、加深素养、活跃思维、提高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变死板教条的固定教学模式,精心设计课型,灵活运用教法,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严峻的高考带来了难以减轻的繁重的课业负担,但是,中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强烈好奇心是不会泯灭的。求知的欲望,猎奇的心理,所有学生都有,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将之激发出来,使之焕发活力,闪耀光芒。我采取的语文实验课,从课型上一改以往课堂教学的单一沉闷,能够极大的调动热情,激发兴趣。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许多乐趣,也可以叫做“快乐语文”了。然而,我们的学生必须面对高考,岂能耽于一时之乐?激发兴趣,为的是便于接受提高效率,因此,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我始终将趣味性与竞赛性结合起来,每次实践活动,既是学生共同探讨体验钻研乐趣的过程,更是他们评比较量竞相提高的过程。兴趣,激发了热情;竞赛,提高了质量。我抓住学生集体荣誉感极强的共同心理,每次都分组进行,制定评比方案,以强化他们的竞争意识。这种竞赛方式,使参与到活动中来的每个学生所考虑的,不再是个人表现问题,而是集体荣誉,学生之间相互激励共同协作就自然而然了。比如针对高考中正确使用成语这一专项,我要求学生积累成语,依据随机操作的原则,首先每人每日积累两个成语,而且每节课轮流讲析;然后是讲析成语例题;最后以宿舍为单位搞“成语大比拼”,检验成语积累效果,此活动由四部分组成:一气呵成(成语接龙);出口成章(命题用成语口头作文);心领神会(表演猜谜);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自编自导自演成语故事小品)。各部分各有评分标准,前三部分均限时完成,富有挑战性。尤其是“心领神会”部分,由两个环节构成:一是投影谜面猜谜;二是一个学生看成语进行描述、表演(但不能说出相同的字),另一个学生根据提示猜成语,多多益善,三分钟时限。当时热烈紧张的气氛可想而知。其他如“文言文背诵表演赛”、 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借鉴“幸运52”里的“IQ无限”文学常识竞猜和“挑战主持人”大赛中的限定主题片段作文等。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评价一个人的语文水平的高低,常常用“素养”二字。什么是素养?我认为,素养,首先是知识的积累,其次是能力的具备。“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丰富的语文知识绝非空中楼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优秀的语文能力也非一蹴而就。“腹有诗书气自华”,“梅花香自苦寒来”,语文素养必须通过不断的汲取知识的甘霖、科学有序的培养锻炼而日益深化加强。比如诗歌教学,我特别注意熏陶渐染的作用,要求学生多记多写多积累多读多背多体味。举办了许多专题活动。比如国庆时进行爱国主义诗歌专题评析鉴赏会,诗歌教学后举办诗词朗诵表演比赛,中秋时举行以“同时一轮圆月”为主题的配乐吟诗唱诗联欢会等等,其间涉及的大量的诗词歌赋都整理出来,印发给学生,利用晨读吟咏背诵,涵会体味,大有余音绕梁枥,三日不绝于耳之势。而对于文言文教改,我把“积累,诵读,领悟”确定为关键点。“积累”是基础,“领悟”是目的,“诵读”,则是巩固积累加强领悟的重要手段,离开了诵读,文言文积累量就无从谈起,离开了诵读,文言文领悟力也难以提高。我把诵读当作文言文教改的一把金钥匙。要求学生背诵大量优美文言篇目,结合新教材,给使用旧教材的学生补充相应的优秀背诵篇目。在这方面,我率先垂范,要求学生背诵的,我先表演背诵,再指导背诵方法,教会学生背诵。
活跃思维,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我通过设计课堂教学、设计问题情境、改进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活动等多种努力,把学生的思维激活,倡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突破,提倡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面对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独抒己见,敢想,敢问,敢做,敢创。比如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议论文和写作议论文的兴趣,为了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分析议论文和写作议论文的能力。我结合议论文的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分别就“近朱者赤”和“近朱者未必赤”、“异想天开”和“异想天未必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和“大丈夫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三组论题举行了辩论赛。一场场辩论赛,均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筹划自己演练自己主持自己评判。学生的热情高,下得功夫深,因为每队的四名辩手均是以宿舍为单位筛选出来的,分别代表了各自宿舍的集体智慧,而各队又分别代表了全体的男生和女生,所以集体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又使他们团结协作鼎力相助密切配合。每场辩论赛都十分精彩,气氛热烈,思维敏捷,妙语联珠,攻势凌厉,论据充分,论辩犀利,令人叹为观止。
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语文课必须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型转变为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能力提高为目的的综合课型,才能够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语文能力的高低,对于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水平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教学的终极点放在能力的提高上,不但适应高考制度的改革,而且合乎社会的需求与发展。
遵循“十六字方针”,在教改实践中,我对于“要素教学法”“点拨式教学法”、“卡片式教学法”、“专题渗透性训练法与趣味性总结检测法的结合”、“利用网络资源,使用多媒体,辅助优化教学”等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摸索,对于开展实践活动做了大量尝试,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与收获。
素质教育和考试制度是不是矛盾的呢?我们能不能把素质教育和高考结合起来呢?我们能不能把教改和高考结合起来呢?我们是培养适应考试的“试子”,还是培养面向社会的人才?我们的语文教学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把高考视为激励与衡量的手段,还是看作阻碍与对立的畏途?实施教改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索这些问题。
我始终认为,课堂教学改革还是应该大力的开展下去,“激发兴趣,活跃思维,加深素养,提高能力”的十六字教改方针,完全可以成为深化素质教育、提高学习成绩、成功应对高考的指导方针。我始终相信,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能够培养出成绩优异的学生,我们也能够培养出能力优秀的学生。
[内容]
改革意味着进取,是一种积极的探索。笔者不揣浅陋,亦在单元教学问题上进行过探讨。本人称之为“单元流水教学法”,其具体内容是:按照教学常规,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特点及教育对象的实际,制定单元教学目标和计划,实行板块式的整体性知识网络教学;其具体做法是:让任课老师各自承担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依次给同年级所有班上课。比如我们学校,一个年级共有八个班,四位语文老师,新学期伊始,让A承担第一单元,B承担第二单元,C承担第三单元,D承担第四单元的教学任务,每单元拟用两周的时间教完,A在一、二班完成第一单元的教学任务之后,再到三、四班上课,B在三、四班教完第二单元之后再到一、二班上课……依次实行流水式教学。当第一轮全部教完之后,任课教师根据单元内容和教学实际,精心设计单元知识检测题,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查漏补缺。然后,教师再分别承担另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这样,每学期一位教师只承担两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实行这种单元流水教学法的优点是:
一、能最大限度地节省教师的备课时间(一个教案由原来使用两次变成使用八次)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将语文教师从备课批作业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其有更多的精力,从事教材、教法的研究。采用单元流水式教学,第一、二周,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编写教案,此后,便轻车熟路、游刃有余地为其他班上课,除上课、批作业之外,节省出的备课时间或用在同各年级或同科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上,或用于业务自修(以往只是忙于备课、批作业,在语文教学及教育理论的学习研究方面,太缺乏时间和精力去提高教学水平)。
二、能深入挖掘群体智慧,切实走集体备课的道路。传统的模式化教学,每位教师担任两个班的课,一包到底,三年一贯制。教师只对自己任教的两个班负责,备课时各人备各人的,尽管教研活动时常提集体备课的重要性,但集体备课也只往往流于形式。实行这种流水教学法之后,各人的责任就不只限于自己教的两个班,而是对同年级所有的学生负责。这样在教学活动中,大家互相热情地提供备课资料,对教学中的知识点、重点、难点的确立和解析方法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并将在以往教学中的经验或教学心得也毫不保留地奉献给同道,以资切蹉,集体备课得到实质性的落实。
三、能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各自的教学水平,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一位语文教师或擅长教散文,或诗歌,或小说,或戏剧。教研组长可根据各人所长,分配教学任务,让各位教师分担各自擅长的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发挥个人的才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能将教学过程中反馈来的信息及时处理,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充实教案,完善教法,并将经验有效地用于以后几个班的教学实践。而传统的教法,如果在A班的教学中得到点反馈信息或有些教学反思,最多只能用于B班,但在B班得到的信息或启示就无用武之地了。尽管教育主管部门经常强调写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但教案纸上“教学反思”栏目中出现的只言片语的“反思”,也只是一种敷衍的文字而已。这或许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学收效不大的主要原因。
五、采用“单元流水教学法”,每隔两周换一位语文老师,能使学生对老师的教态、语势等有一种新鲜感,从而获得新刺激,激发愉悦的学习情绪,产生情趣和求知欲望,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的三年一贯制、一包到底的教法,往往使学生对老师的教学产生一种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心理,即使老师有意识地变换一下教法,学生还会认为是“换汤不换药”的老一套,不以为新或不以为然,便不会产生新刺激,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就不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对于“经常换一下老师,学生是否会适应教师的教学”这一问题,大可不必担心,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听一位陌生教师的讲课,比老是听一个教师讲,注意力更容易集中。而教材内容的跳跃,也不会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在中学各科教学中,语文教学独具特点,即此科不同于其他科具有章节上的逻辑连贯性。其他科如果采用这种内容上具有跳跃性的教学,学生听起来肯定吃力,无法接受。而语文教材内容的编排,议论文、记叙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言文等,都有相对的单元独立性和完整性,让学生先学哪个单元的内容,区别不大。正如我们平常吃饭,先吃馒头后喝稀饭,与先喝稀饭后吃馒头,效果是一样的。
六、实行单元流水教学法,能极大地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业务熟练的老手精益求精,新手则可借此机会教学相长,百炼成钢。这种流水教学法本身存在着很大的竞争机制。各任课教师的教学实力和水平,在全年级同学面前曝光亮相,孰优孰劣,在学生心目中如明镜一般。从教师本身角度看,人人都想让学生觉得自己这一课讲得最好,哪位教师在教学上不使出浑身解数,尽心力而为之?教学质量的提高,自不待言。
七、关于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学生知识面的宽窄,阅读水平的高低,分析问题的能力等,都能从作文中体现出来。采用流水教学法,教师根据单元文章体裁、内容、特点,确立写作训练的体裁和内容。教师可对以前一两个班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细改,从中找出一至两篇好文章加以润色,作为范文刻印出来,讲评时分发给学生,教师以审题立意、选材、谋篇等为重点,认真搞好讲评。并指导学生结合范文,自批作文,以提高学生写作和修改文章的能力。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学生手中就有各种文体的大小作文的范文十几篇,三年之后,就有七八十篇乃至更多篇的优秀作文在手,学生时常翻阅这些优秀作文,对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是一个很好的帮助。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方式 文言文教学 综述
一、文言文教学与多元化教学方式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有着较大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文言文教学一直给语文教师带来困扰。王力先生认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张志公老先生曾经说过:“怎样对待和处理文言文问题,是一个很需要加深研究的相当复杂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要有眼前的办法,要有长远的打算。”
从教学工作来讲,多元化教学方式即多种教学方式,包括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如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等以及新课改以后“以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如头脑风暴、思维导图、合作探究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着眼于现代文言文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参与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全面训练和发展活动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文言文教学
近年来,在国内外期刊上公开发表的文言文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大多针对新课改以来普通中学的文言文教学方面,涉及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中的文言文教学部分极少,普通中学和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差异较大,也有着较大的区别。就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1.研究者多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他们的研究对象也有着差别
(1)研究角度为共时研究,着眼于宏观把握,对象为中学文言文教学目的或教学模式。华中师范大学的万进峰和浙江师范大学的王志凯都以“中学文言文教学目的研究”为题作了他们的硕士论文。王志凯对“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重新界定,他从语言学、课程论两个角度,对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目的的科学性与可能性提出质疑的同时,运用文本互文性理论,对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目的提出个人的见解。而万进峰从文言文教学目的和文言文教学目的制定思路科学与否切入,将文言文教育的主要因素整合在一起进行研究,以期获得对文言文教育研究的突破。华东师范大学的易建平从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选文角度撰写了他的硕士论文。许令仪提出要结合学生的心理接受特点和文言文本身的特点,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归纳教学理论应用到文言文的教学模式中。
(2)研究角度为共时研究,着眼于课堂实践,对象为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东北师范大学的张海峡从实践的角度分析了文言文课堂教学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向旭提出:“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代性不强”“教学实践中能采用的教学手段有限,特别是很少用现代教学传媒;师生之间文言水平差异较大,不易实行共享学习,教学相长;学生缺乏学习文言的大环境。”这的确是众多语文教师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邓美娟对诵读教学法进行了界定,并回顾了我国诵读教学法的历史。她又从多个角度对中学文言文诵读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同时她认为在文言文诵读教学中要运用多种诵读方法和方式。
(3)研究角度为历时研究,着眼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或沿革。陈莉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国的文化要创新和发展就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张锋也持同样的看法。他认为,中学文言文教学历经了一个由传统迈向现代、由保守趋于开放的变革过程,事实上文言文教学已严重滞后于教育教学理论的现状: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方法陈旧,“教”与“考”严重脱节,教学实践缺乏相应理论的指导;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无从凸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参与性不够。种种问题表明,文言文教学确实是困扰众多语文教师的难题。
2.研究者为一线语文教师,立足于以应试为主的中学文言文教学,而非整体的文言文教学
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获得切身体会,并进一步升华为理论,为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提供了借鉴的平台。王海华认为,文言文教学重在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从激趣导入、朗读催趣、趣味导学、趣味延伸四个环节着手,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其对古文的阅读鉴赏力。但是,截至目前,这类研究成果尚不多见。
(二)多元化教学方式
近年来,在国内外期刊上公开发表的有关多元化教学方式在各科教学中应用的成果也较多,研究者均为一线教师,只是研究对象有所不同。就现有成果来看,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研究者为中学教师,教育方式以应试教育为主,研究对象为多元化教学方式在其任教学科的应用,但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1)研究者的侧重点为应用研究。卓伟的《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方式探究》一文中提到:在授课过程中,一是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出许多书本上无法直接表现的图像、视频、动画,使文章内容显得更加直观、形象;二是可以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使学生感悟保留、理解作者的情感走向;三是可以开展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入理解文章。虽然两者以上可称为多,但是仅仅三种教学方式稍显单薄。张美凤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式》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多元化教学非常重要,教学内容可以进行多元解读,教学成果可以多元评价。在中学教学评价过程中能够将平时成绩计入学业水平考核的范畴,不失为一种突破。
(2)研究者的侧重点为理论研究。周松柏的文章题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内容主要阐述了多元化教学特点和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多元化教学方法探讨两部分。在探讨教学方法时他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教学课程要进行合理评价,适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孙丽丹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探讨》一文中提出要做到思维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的多元化。这种文章属指导纲领性质的纯理论文章,可操作性不强。
2.研究者为高等学校或职业学校教师,教育方式着重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研究对象为多元化教学本身或多元化教学方式在其任教学科中的应用。
过彩虹的《多元化教学方式的思考》一文对多元化教学方式进行了界定,认为它是用八种智能进行教学,用全新的方式激励和帮助学生学习,从而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活力。并整理出了多元化教学设计五步骤:一是聚焦并分析内容,二是陈述具体教学目标和结果,三是从“多元智能工具箱”中选择适当的工具,四是明确每种工具的使用方法,五是确定教学活动程序。充分应用KWL目标开展唤醒、拓展、教学、迁移四阶段教学。利用6S调色板完成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决定。文章对多元化教学方式思考较为深入,提出了个人实践教学的方法步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可操作性。
四川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副教授吴小华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多元化教学方式探析》从艺术设计课程课堂教学实践的角度,分析了包含传统教学方式、现代教学方式、综合教学方式等多元化教学方式的种类、特性及利弊。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陈明的文章《高职教育背景下英语多元化教学的启示》本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阐述了英语多元化教学的意义及启示。武汉长江工商学院陈曦的《多元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应用效果及评价》一文提出,多元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任务发生改变,变灌输式教课为自主式学习;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强化其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因材施教,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有效推进教学资源整合。大学英语多元化教学的应用,可以激发教师教学自主性,体现学生自主性和任务教学的特点。
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虽多,但大都是单篇的侧重于中学语文教学的论文或硕士毕业论文,众多的硕士论文虽然在理论上都有着各种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缺乏实践经验,未能真正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而中学一线语文教师较多地研究了多元化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个人实践教学的领悟和反思,但是探讨多元化教学方式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的成果较少。
(本文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课题“多元化教学方式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143031]。)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王志凯.中学文言文教学目的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4]张海侠.中学文言文课堂教学的问题及对策[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许令仪.中学文言文教学模式探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张锋.文言文教学之历史沿革与革新策略[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邓爱丽.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选文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8]洪素娥.情境教学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9]陈曦.多元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应用效果及评价[J].海外英语,2013,(22).
香港大学岑绍基博士的《作文量表互改研究与实践》是一部创新意识较强、体现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汉语写作教改专著。在实验研究的数据统计中,他提出了一个汉语写作教学中谁都无法回避、但又没有认真系统地展开研究的课题:如何提高中小学生作文批改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这还仅仅是表层的话题,更深的题旨是:怎样在汉语文教学和写作教学中真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施自主学习、教会学生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是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岑绍基博士的这项研究有坚实的学理基础,他不但引证了大量的中外同类研究资料,而且还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引进项目研究中。他坚持了十几年的调查研究,还亲自在三个中四实验班开展教改实验,在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中归纳总结理论,这个课题真正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真正有水平的教育论著就是这种做法。真正符合教学规律、具有较大推广价值的教改成果也是这种做法。可以在中国内地推广这项成果,特别是结合信息化校园中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基于网络的大学系列写作教改。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策划的立体化教材的编写中,可以考虑用这个理论和方法作为课程网站建设的一个功能来开发。
《作文量表互改研究与实践》较为全面地探究了目前存在的四种作文批改法:教师精批细改法;教师符号批改法;学生量表自改法;学生量表互改法。通过长期的实证研究和试验观察,岑绍基博士发现了每一种批改法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和不可避免的弊端。
如果采用教师精批细改法,那么教师的权威的引导作用可以实现,学生如果重视了教师的批改、领会消化了教师的批改,学生获得的效益将不可低估。教师的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这种批改法里会得到充分的实现,一个优秀教师的智慧会在这种有生命的书面交流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但是,这种作文批改法也有致命的不足,譬如,在批改过程中教师常常指出的是学生的负面的问题和错误的地方,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可能会被抑制;同时教师的批改工作量很大,一般的教师会有沉重的工作压力和教学负担。
教师符号批改法相对于教师精批细改法在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上有很大的进步。它启发和培养了学生那种“文章是改出来的”写作观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而且教师投入的工作量只是精批细改法的一半。但是这种方法仍未能培养出学生对文章好坏的判断能力,在教师的“符号”指挥下学生学习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并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学生量表自改法从调动学生主动性方面来说是最好的一种。它引导和鼓励学生按一定的文章写作模型重组、重写自己的文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自信心、激活学生的创造性、孕育学生的写作快乐感将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学生是否具备了自改作文的知识和能力则是一个不能不引起关注的地方,而且学
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大量的人力资源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学生量表互改法是指“学生完成初稿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评改量表互改同学的作文,然后相互提出回馈,学生根据回馈,加上个人的判断,重写他们的作文”(见岑绍基博士《作文量表互改研究与实践》27页)。根据岑绍基的研究报告:在四种作文批改法中,学生量表互改法在中小学课堂上可发挥出优良的教学效果,它可以提高学生在作文评改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它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读者意识,可以培养评判文章的能力。这种教学法要注意的是:设法组织好教学活动,设法提高学生评改他人作文的能力,设法设计好评判作文的模型和量表。这种教学法在国内国外均有理论根据,并有不同国别的教育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做过有成效的探索。它符合“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符合“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规律。
学生量表作文互改法首先可以在高等院校的写作系列课程里推广。高等院校的写作系列课程现在分科较细,分别有基础写作、文学写作、新闻写作、公文写作、财经写作、科技写作、军事写作、影视写作等,每一个分支均有界线分明、形态成熟的不同文体。可以根据这些已呈成熟形态的文体理论构建不同的文体模型和文体量表。高校的学生在学完高中的新课标语文后,对文章的鉴别能力、欣赏能力、修改能力应该比高中生要强,这为他们进行大学量表作文互改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同时,信息化的大学校园里,各种教学网站、教学设备相对比较齐全,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基于网络的作文互改将是一个非常有创意、非常有新颖感的教学方式。“新形态大学写作课程系列教材”里的9本教材准备开始课程教学网站的建设,可以通过和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母语教学教师支援中心合作开发的方式,在写作学系列课程网站上实施“大学生量表作文互改”的教改实验。
学生量表作文互改法更可以在基础教育领域推广。作文批改在国内中小学现在还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实施语文新课标后大家的注意力基本上集中在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更新换代上,作文批改长期被认为是语文教育中一块难啃的鸡肋。如果引进岑绍基博士的这种学生量表互改法可能会受到广大语文教师和写作教师的欢迎。这项改革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并无冲突,而且它的精神实质符合现代教育理论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新理念。计划在三类学校实施这项教革计划:一是通过师范大学的语文教育硕士做硕士论文的方式开展实验研究;二是通过“青少年写作培训学校”来切实推广、使用这套写作教学法,让他们做一个属于创新写作的教学研究项目,在小学四至六年级的写作课中进行试验,在《双快作文教程》的基础上构制作文互改量表,实验结果写出报告后提交港大教育学院母语教学教师支援中心;三是在一些民办学校、实验小学具体实施教改项目,可以结合这些小学的其他教改项目一并推广,在推广中鼓励该校项目主持人写出教研论文和教研著作。
二、构建文学文本分析量表和实施“作文量表互改”的具体步骤
在高等院校《写作学》的课程教学网站上已收集了目前大家公认的、理论总结比较成熟、大学生们又用得较为频繁的各类文体。主编们就此挑选了数量较多的文体案例进行精当的分析,但每一个人的分
析角度可能不一样。这里可以统一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和分析思路来展开研究和归纳。岑绍基博士20来年把“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运用于实用文体的写作教学和研究中,产生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如:《语言功能与中文教学》、《学校实用文阐释》、《中国内地实用文阐释》等)。他的研究成果表明: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来分析文章文本是一种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有益尝试。“系统功能语言学”讲究不脱离语境、语域来分析语篇、语词,而且还从系列功能的角度来分析文本与作者、与社会的关系,在这样的基础上又采用特定的框架、甚至运用一定的图表来归纳表达,这比起用文艺学、文化学等较虚化的文本分析法来,显得更有科学意味和人文色彩。
我们准备先从《文学写作教程》的课程网站建设开始启动项目的研究与推广。《文学写作教程》里撮举了11种文学体裁(诗、散文、小说、杂文、科普小品、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影视文学、儿童文学、网络文学、戏剧文学),阐释了它们的文体特征和写作方法。每一种体裁都精选了相当数量的案例及分析。准备在每个体裁中再遴选三个左右的文本,按照《松鼠》、《恐怖的巴黎》等的分析样式(见《作文量表互改研究与实践》)写出每个案例的分析图表,然后再说明每个案例的文体特点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归纳出的文体评改量表。
每一种体裁的“评改量表”实际上是构建了这个文学体裁的写作模型(或曰评改模型),这是在大学写作教学中推广“学生作文量表互改”的前期的基础性工作。岑绍基博士在香港中小学里实验和推广的“学生作文量表互改”课题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作文量表”和实用文分析模型是他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进行研究的项目,他在自己的文科教育硕士论文(1994)里对这个课题做了系统、扎实的学理总结,同时也开展了具体的教改试验,产生了一系列诸如《港沪学生作文交流互改研究》等有影响的成果。在目前国内教育界倡导“成功素质教育”和“生本教育论”的背景下,这种以调动学生学习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主旨的“学生作文量表互改”写作教学法显示出了它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
“学生作文量表互改”推广到大学写作教学中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来说,应该比较适宜。大学生的作文评改能力相对中学生而言应该更强、更全面。而大学写作教师处理大学生的写作习作的时间相对中小学语文教师来说会更少。这就有可能、也有必要在大学写作教学中要更充分地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更充分调动和使用大学评改作文的人力资源。再从写作学课程网站的建设来说,写作学科网站不能只像资源库那样仅罗列一些写作学的知识,写作教师在网站上面对的学生也将大大超过传统的课室,因而写作课程网站一定要设计这样的功能──不但师生之间有交流平台,而且生生之间也要有交流平台,因此大学生通过网站的交流平台和作文互改的功能,推广这个“学生写作量表互改”项目就有了基础性保证。
可以在《文学写作教程》等教材的“案例分析和研究性学习”的章节里,设计“学生写作量表互改”项目。“量表互改”与“练习自测”、与“创新写作”刚好是互相对应、互相补充的研究性学习板块。这就要求网站的专业技术人员要根据“量表模型”设计好“生生之间”的跟帖功能和互动功能,设
1关于教学目标
孟建伟认为,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以书面形式处理工作事务的能力,而不是培养其人文素质。洪威雷、徐梅芳认为,应用文写作教学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为核心,但要注意人文素质的培养。顾春军认为,应用写作不只是技巧的训练,更应该包含传统文化的传承,蕴含着伦理道德的守护。
2关于教学内容
孟建伟认为,写作技术是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写作技术主要包括写作模式、写作程序、写作技法和写作规则。[4]2007年他就这一问题进一步提出:培养应用文写作技能和表达素质是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核心;围绕这个重心和出发点,应着力从原理论、模式论、技法论、规则论、文体论等方面进一步充实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5]孟建伟指出,应用文写作教学的例文选择存在用例随意、选择简略两个误区,他认为,例文的选择应该遵循规范典型、体现全貌、分别对待等原则。[6]例文解读,既要求熟悉格式,又要体味写作技术。[7]
3关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由于绝大多数研究者来自教学第一线,因此应用文写作的教法研究在整个应用文写作教学研究中占很大比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案例教学法、项目(任务)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或者是以上几者的综合。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分析讨论案例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赵颖认为,案例的选择要典型、简练。[8]李永宏认为,案例有两个来源,一是教师收集的资料,二是学生的习作。案例的选择要注意主旨的针对性和事例的典型性,所选案例要难易适度,要将疑问置于案例之中,等等;并对实行案例教学法的意义作了分析。[9]段宜杉认为“,任务驱动”的教学形式使教学环境情景化、问题化。在课堂实践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划分为“情境设置—提出任务”“知识补充—分析任务”“课堂实训—解决任务”“师生点评—检验任务”四个环节。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应注意工学结合,任务设置应与专业贴近,开展任务应选择合适的时机等。[10]单青、吴静认为,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包括两大类:着眼于模拟真实交际的任务和着眼于交际互动过程的任务。结合应用文写作的具体教学实践,他们探讨了教学任务的设计和实施,教学过程管理,教师的作用等问题。[11]叶芬认为,项目教学法是典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方法。在高职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课程中开展项目教学,让学生在模拟的职业岗位上按照教师布置的项目任务完成常用文书写作综合训练,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12]刘新英则列举了项目教学法的具体步骤。[13]诸晓梅提出开展活动化教学实验,目标之一就是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14]张科杰在介绍应用文写作项目化改革的具体做法时,提出结合每一个项目的主题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未来职业工作的教学情境,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融入教学情境,顺利完成指定的工作任务。[15]如何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情境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但现有的成果往往把情境教学法当作一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值得商榷。吴伟凡讨论的任务情境教学法综合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16]张艳君讨论的动态实训教学法综合运用了案例教学训练法和情景模拟训练法。[17]高原提出了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四种基本模式,即理性导引模式、感性导引模式、实用导引模式、实践导引模式。
4关于教材编写
部分研究者对应用文写作教材的编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张金英认为,应力求使学生通过新教材的学习,获得较扎实的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和常用应用文的写作实践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能成为企事业单位合格的初、中级文秘人员,以及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打下一定的基础。他还具体介绍了新教材的体例和章节。[19]胡海、余世民分析了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模拟情境”法与教材编写的关系,并提出教材的编写模式,使教学与教材相融合。他们还指出高职学校应用文写作教材编写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编写高职应用文写作教材的新思路及具体实施方法。[20]赵娇认为,高职财经应用写作教材的编写要基于“能力为本”的理念,突出财经特色,以“技法与范式”为编写重点,基于财经工作要求编排文种体系,体现技能性、应用性、实用性的特点。[21]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教材的编写应面向专业实际,面向学生实际,这固然不错,但笔者认为,教材的编写更应强调基础性,是否有必要为每个专业编一本专业应用文写作教材,值得商榷。这涉及到教材的二次开发问题,还有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整合的问题。
5关于教师素质
较多的研究者还关注到应用文写作教学的主体———教师的素质问题。大家普遍认为,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一般的写作知识和能力,还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王婕认为,教师不仅要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具有广博的社会知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配合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育教学需要。[22]赵娟则调查了山东的几所高校,认为当今应用文写作教师队伍存在专任教师缺乏、性别比例失衡、职称结构不合理、课程认同感低、科研成果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了相互听课、参与写作实践等改善办法。
6关于应用文写作评价
应用文写作评价问题一直是应用文写作教学研究的盲点。孟建伟认为,应用写作有三个层次,即写出、写对、写好,并具体阐述了三个层次的评价要素。三个层次理论的理论价值在于为建立应用文写作层级理论提供初始依据,为建立应用文写作测评理论提供现实参考,为应用文写作目标的细化提供借鉴;实践价值在于为实施应用文的“等级教学”或“差异教学”提供参照,为应用文写作成品的评价和检验提供客观标准,帮助应用文写作主体树立更高的写作标杆。
7关于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去文学化”
2004年,陈天然首先提出现代应用文与文学的关系问题。2005年,姚思源在有关文章中追溯应用文文学化的历史渊源,阐述文学性之于应用文未来发展的重要性。2006年,孟建伟发表《应用文写作教学“去文学化”探讨》一文,对应用文写作教学“文学化”问题提出不同观点。文章发表后,激起强烈反响和热烈讨论,引起了一场持续一年多,有十几名学者、数十篇理论文章参加的学术争鸣,成为近年来中国应用文写作教学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个热点。孟建伟认为,教师因专业背景所养成的文学思维定势,是导致应用文写作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发生偏移的重要原因。应该从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表达方法以及培养不同的“话语责任人”等方面,区分实用类、审美类两类文体,以社会职业工作需要为导向,以写作技术为重心,构建符合应用文自身特质的教学内容体系。时隔不久,王正撰文把应用文写作的“文学化”看作是教学的“流行病”,认为这种病的病灶在于“对学科特性和课程特色的模糊认识”,认为应用文的作用不是针对人的情感层面和理性层面,而是针对人的行为层面,它始终以可行性、可操作性作为文体特征。他还从教师教学、教育背景、教育体制三个方面阐释“去文学化”的必要性。洪威雷、徐梅芳部分赞同孟建伟的观点,认为“文学情结”背离了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初衷,违背了应用文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应用文有自己的审美特征,应用文写作教学的重点和教学内容的基础在于写作技术的训练。应用文写作教学“去文学化”,须理清“文学情结”与“文学化”、“文学专业思维定势”与“文学化”、“写作技术的训练”与“人文素质的培养”之间的关系。詹珊认为,应用文的“文”是一个复杂的合名词,它并不只有一个文体类型。不同文体类型的应用文由于针对性不同、作用不同以及接受对象不同,必须选择不同的话语来表现。“文学化”的内涵并不只是虚构、编造,它包括各种文学技巧、文学修辞方式的运用。
扬州大学文学院写作教研室的部分老师对孟建伟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柳宏认为,“文学因素”不必“荡然无存”,可以“适度引入”,可以成为一个参照和窗口;这种引入需要教师理性驾驭和启发指点,只要教学中心指向应用文写作,只要将应用文写作当作工具和手段,就不会导致对教学目标的背离。孙永良认为,应用文写作教学是一门具有实践性的基本技能型课程。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讲解和剖析应用文写作知识点,使学生在应用文写作实践中遵守应用文写作规范,运用写作技术,达到应用文写作要求。冯晓斌认为,应用文写作教学要注意明确教学目的、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实现教学手法的创新。李晓莉认为,应用文写作教学是“文学化”还是“去文学化”并不重要,关键是看教学效果,即学生写出来的应用文本质上是不是应用文,能不能准确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姜艳提出实用类与审美类文章能否联姻的问题。张宏梁认为,应用文写作适当吸收一些文学手段反而是好事。尉天骄认为,在目前的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缺乏“上游源头”理论的状况相当普遍。教师的“文学思维定势”在教学中通常造成双重错位:既没有分清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的差别,也没有分清知识、鉴赏与写作的不同。但应用文与文学作品在“道”的层面上是有联系的,应用文写作需要借用一定的文学手法,要根据文种区别对待。张建勤认为,从关注“人本”的角度出发,没有必要刻意追求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去文学化”。从教学的目标要求到学生的学习要求,都不可能接受应用文写作课程“文学化”。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文学化”本身对于应用文写作教学理论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具有文学色彩的示范文本是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所以“去文学化”难以实现。之后,孟建伟老师作出回应。他认为,探讨应用文写作“去文学化”问题需要遵循两个前提:一是教学的范畴,二是在这一范畴下的教学内容的择定。在教学的特殊背景下,教师的文学情结导致了教学内容择定的偏移,进而导致教学目的的偏移。从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基本目的看,“去文学化”正是对人本的关注。有道是,真理不辩不明。这场学术争鸣讨论的内容已远远超出“文学化”这一话题。研究者们对应用文与文学作品的联系和区别、应用文的内涵与外延、应用文写作与思维的关系,以及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做了深入探讨,涌现出一批质量上乘的论文,对应用文写作教学实践具有深远的影响。
8关于应用文写作与思维能力
2005年,尉天骄在《应用写作》杂志上撰文,认为现在的大学生不论面对事实性材料还是观念性材料,只习惯于复述,却不善于加工,不会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提炼。这都是思维能力欠缺的体现。他在分析了问题的症结后提出对策,认为应用文写作教学必须走出“知识介绍为主”的藩篱,正确对待应用文写作中的模式问题,鼓励学生在“写”之外多下功夫。[35]
9关于应用文写作文化
胡颖华提出了“非语言语境”的概念。她认为,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应重视对应用文写作文化的深入挖掘,引导学生探究非语言语境,形成多元化、立体的课堂教学。她提出两种办法。首先,授课内容多元化,引导学生认知应用文写作的非语言语境,具体包括公务环境的认知和沟通语境的认知。写作之前要将自己置身于沟通语境中,分析并明确受众需要什么,然后根据受众的特点来组织文字信息。其次,因地制宜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非语言语境的便利条件,包括教学案例化和训练情景化两个方面。郭小琲认为,现代应用文写作文化具有符号性、可变性等特点,它反映了写作主体在五四以来的文化感受和文化心理,并在文体、结构等方面表现出规范化特征。现代应用文写作文化显示出与传统应用文写作文化迥然不同的写作策略。10关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大家关注较多的还有多媒体技术对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影响。张文香认为,可以利用多媒体充实教学内容,“还原”实际使用情境,实现互动的写作训练。王晓东等人开发了开放式CAI多媒体应用写作教学系统。该系统以多媒体教室或校园网络为依托,利用Word平台设计了10个模块,包含应用文写作知识、例文范文、训练模板和参考练习等内容。该系统开放式的设计模式,方便使用者根据自己的要求增添新的例文或模板。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顾春军认为,应该加大网络电子资源的开发利用。就目前而言,阻碍应用文写作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最大问题是教学软件奇缺。
一、探索问题教学法
所谓的“问题教学法”就是把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学生的感知能力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在观察事物时,已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所以,问题的设计应从易到难,逐步深入、层次分明。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使自身的认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设置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而发现和提出问题则是学生学会创造的一个起点。那么,教师在上课之前就要针对课本的内容设计好若干个问题,并在授课过程中有目的的把这些问题穿来,使学生能够有一个明确问题的概念,再引导学生在书本中发现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学生带入到历史情境中去,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并启发学生有意识的从问题着手,让问题在整个历史教学中进行渗透。
二、探索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就是根据初中历史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具体教学目标运用多种方式,积极创造教学情境,以生动活泼的课堂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想提高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就需要将枯燥无味的历史书本用多种方式将历史情境演示出来,采用多媒体、影视材料和图片等多种方式将历史尽可能的还原,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进行感受。学生只要有了学习的兴趣、动力对于历史的教学来说就简单直接,学生自然也会积极的参与到学生的课堂中来。例如在讲到时可以先对台湾的历史详细介绍一番,继而再对每一个历史节点讲述其中的历史事件加深印象,在教授郑成功时可以通过电影《郑成功》和老师自己对情境的渲染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台湾的历史也可以大大加深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探索语文教学法
自古“文史不分家”,然而在目前中学历史和语文教学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历史教学和语文教学被人为地隔开来。事实上这两门学科在内容、教学和教法上都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历史知识时,常常会遇到一些生僻字和一些常用字的特殊含义,不讲清这些字的含义,则历史知识的传授很难进行下去。例如讲授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学生往往把禅(shàn)读成“chán”,此时就要向学生解释清楚:禅(chán)是泛指佛教事物,如禅杖,坐禅;禅(shàn)让是指帝王把帝位让给别人。及时纠正错误发音,以免产生歧义。再如讲述历史原因、结果,分析历史观点,介绍历史场景及历史文物时采用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性强,这样就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
四、探索互动教学法
互动探究教学法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和引导学生即收集历史资料并运用历史资料,去分析问题,作出合乎逻辑解释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学要用具体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教学活动中,要精心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对课堂教学形式进行重新设计,让学生具有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探究能力。如果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生动描述历史长河中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去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就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怦然心动”,在活动中“百感交集”,感知“豁然开朗”,觉察到“妙不可言”,进而于不知不觉地爱上初中历史课。
五、探索案例教学法
论文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模式
对外汉语教学是当前大部分高校对外语言教学的主要学科内容,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与丰富,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需求和教学任务不断增加。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主要是来自母语非汉语国家和地区的外国人,特别是以亚洲和欧美地区国民居多。对外汉语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训练、提高学生使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在对外汉语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学生群体在母语语种、国家地区、文化背景、年龄层次、学习目的等方面的差异和需求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针对特定教学对象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有限的课程时限内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汉语认知能力和汉语应用水平。
具体而言,教学对象的差异既包括内在的差异,又包括外在的差异。内在差异主要是指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客观差异,比如来自英国、美国等欧美国家的学生与来自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地区的学生相比,在语言文字、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外在差异主要是指年龄层次、学习目的、职业身份、专业知识等方面的不同差异,比如以医学专业学习为主的留学生与在华从事国际贸易的跨国公司外国职员相比,在知识需求、口语能力、专业词汇等方面都存在着众多不同之处。不同内在差异和外在差异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对象的不同层次类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的学习层次需要和知识能力需求,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授课对象类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综合当前国内主要高校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与教学实际情况,在实际教学中主要可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1 认知教学法
认知教学法又可称为直观教学法,主要是指通过对汉语的字音、字形、字义、词语、语法等各种要素进行综合认知,并通过习题训练等手段加以反复强化的基础教学方法。认知教学法是最基本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也是最普遍应用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认知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源于西方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认为,可以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全过程。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过程是注意、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行为的统一,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因此,在初级对外汉语教学中,通过强化对语音、语义、字形、词组等的学习和记忆来加强心理认知是最基础的教学方法。
认知教学法主要适用于没有任何汉语基础的初级学习者,对学生的主观认识和直接感受较为重视。研究者多认为,在直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各种能够给予学生直观感受的教学技术手段”,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语言的认知和记忆。也有研究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认知教学法进行了探讨。在认知教学法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根据教学条件适当采用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模式。
2 媒体教学法
媒体教学法又可称为视听教学法,主要是指通过音像视频、影音片段、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手段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与认知教学法相比,媒体教学法的优势在于多媒体手段比课本、图片等媒介更加具有直观性、生动性,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动态的影视资料往往具有更加直观的观赏性,可以较好地辅助学生记忆语音和理解词语的含义。随着当今社会科技手段的飞速发展,多媒体的手段正在不断增加、不断丰富。很多新兴多媒体手段如手机网络、微博、飞信等也在逐渐纳入多媒体教学手段范围内。有研究者已经探讨了作为网络技术新成就的微博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及其优越性,对于进一步拓展媒体教学法的媒体手段很有启发意义。媒体教学法适用于在认知教学法基础上的辅助教学,应用范围广泛。 3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通过日常生活场景或模拟特定生活场景,通过模拟对话、模拟讲解、模拟体验等手段来进行汉语教学的方法。情境教学法在各类外语教学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教学效果十分良好。其优点在于可以通过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特定情境,从心理上加强学生对语言的记忆和理解,并且便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特定词汇和语句进行使用和应用。实际上,当前所使用的各类对外汉语基础教材也多数按照情境教学法的原理,通过日常生活场景对话等形式来编写课文。通过实践教学验证,很多教师和学者对情境教学法的教学效果予以充分肯定,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情境教学法适用于各类对外汉语教学对象,应用范围也较为广泛。
4 交际教学法
交际教学法也可称为实践教学法,是指引导学生通过日常交际达到丰富汉语词汇、纠正汉语发音、克服心理障碍、提高汉语水平的目的。交际教学法不局限于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际与交流,教师可以适当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交际和交流,通过实际会话,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汉语应用水平。交际教学法的优点在于不仅可以加强汉语会话的实训性,同时可以通过大量的交流互动提高学生心理上对汉语使用的兴趣和信心。
5 双语教学法
双语教学又称为双语教育,由英语“bilingual education”
翻译而来。在我国,双语教学主要指的是:在各层次学校中全部地或部分地采用外语(主要是英语)讲授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非语言学科的教学方式,目前从高校、中学到小学、幼儿园,双语教学都得到较大范围的推行和应用。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双语教学法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和学生存在共同第三方语言基础的前提下,使用教师母语与学生母语以外的第三方语言进行辅助教学的方法。双语教学法主要适用于非英语母语,且英语学习较为普及的国家的学生对象,如印度、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英语学习基础。双语教学法的优点在于可以通过使用第三方语言来加强汉语学习的沟通、认知、理解,对于一些含义较为抽象复杂且不便用图形和图像来表达的词语,可以通过英语同义、近义词汇来进行讲解说明,更易于被学生理解接受。
一、以考扣本
上学期继续是高中语文学养形成及向高二逐步过渡的阶段,基础意识的渗透,应狠抓落实。每个单元的字词,文言词汇的积累,唐诗宋词背诵,都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否则到高三再回头已晚矣。为此,我坚持做到每课一小查,单元一测试,并建立学情档案,定期复查,夯实基础,关注学情。
二、以读悟本
必修四第一单元是戏剧单元,我采用了朗读教学法,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品,朗读方法多样化,分角色,分小组,分声部,从而避免了一味看片子,让学生沉浸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而忽略了对语言文字本身的理解和感悟。《窦娥冤》、《雷雨》、《哈姆雷特》这些精品戏剧学生在读中可以自我感知原貌,发现问题,拥有自己的个性解读,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又提高了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
三、以说析本
如果一堂课没有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就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所以课堂我多是采用师生对话的形式,使师生都处在对文本的自我解读中。譬如必修四随笔《信条》一文的学习中,我和学生边读课文,边谈对课文中种种“信条”的感悟,并都交流了各自的生活信条。在共同质疑中,吃透文本,把文本作为载体,走进生活,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亦增进了师生思想感情的交流沟通。
四、以听会本
《林黛玉进贾府》是名著《红楼梦》序幕的第三回,它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为了创设情境我特别在教学过程中分别串联了《引子》、《枉凝眉》、《聪明累》等几首电视剧插曲,让学生在听中读本,这些曲子不仅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颇富感染力,而且能够加深对小说人物的把握及主旨的理解。
五、以讲拓本
必修三四册将议论文作为本学期写作的训练重点,为配合作文教学我把“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形式定为“新闻述评”,内容不限,这一活动让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意识大大增强,同时通过互评师评也迅速提升了他们的思考与认识能力。从另一层面看,大大拓宽了议论文本的范围,丰盈了学生的写作材料。
六、以写摹本
必修四第二单元是宋词的学习,精选了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代表作品,不论婉约,还是豪放,学来都美不胜收。为学以致用,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仿写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对宋词的知识和对其的品味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七、以抄活本
上学期我还增设了课内拓展摘抄,以期增强课堂实效。譬如《红楼梦诗词曲赋》、《老人与海》电影插曲、民歌《苏武牧羊》。从诗词到歌曲……学生的认识与表达、思想与情感在这形式多样的积累中日渐丰富鲜活起来。
不论师生,都要有大语文的理念,只有坚持读书摘抄,才能保证教与学的源头活水。为了加深对读本的解读,保证教学的质量与鲜活,我本人一面坚持阅读书报,在教学戏剧单元时我还同步阅读了《唐宋传奇故事》、《元曲故事集》、《中国古代戏曲故事》等三部书籍。
关键词:诵读 语文教学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8-0331-02
文无定法,教亦无定法。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众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教法。就阅读教学而言,就有研究性阅读法、概括综合法、质疑释疑法、整体把握法、拓展研究法、触发联想法、开拓想象法、引申法、欣赏评价法、点拨法、三主四式导读法、六步法、教以致学法等等,形式可谓多样。但作为传统的教学法――诵读法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多数学生对诵读缺乏正确的认识,把诵读等同于背诵,甚至认为诵读就是死记硬背。
诵读法虽是传统之法,但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小视。在语文教学中,诵读教学以其声情兼备的独特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作品,还原生活,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与创作者气息相通,心灵相融,实现学习者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从而为课堂教学注入更为强烈的人文色彩,进而在开发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方面发挥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笔者在教授《再别康桥》一文时,没有把教学重心放在品析诗歌的语言上,而是放在诵读涵泳、体味情感上。通常讲授诗歌的惯常做法是:导入课文、作者及背景介绍、学生齐读或教师范读、从诗歌内容和形式入手赏析诗歌、教学小结、课外拓展、布置作业。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把诵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首先,在课前布置了熟读诗歌、把握节奏、体味情感的预习任务,其次,上课初始先由学生们推荐一位代表朗读课文,学生代表的朗读未能把握住作品的情感和节奏,然而我并没有急于做出评价,而是进行范读,由于我很好的把握了节奏和情感,读得轻柔舒缓、低回婉转,深深感染了学生,把学生们带入了诗歌美好的情境之中,教室里静悄悄的,只有我诵读的声音,当我读完“不带走一片云彩”,学生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接下来我告诉学生,老师能读好这首诗在于节奏、重音、停顿、语气、语调等方面有很好的处理。然后我顺势问学生有没有兴趣练习朗读,当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我在诵读技巧方面进行了指导,我告诉学生:第一节中“轻轻的我走了”要读得低缓在于作者留恋、不忍心离去,“作别西天的云彩”要注意停顿,在于表现依依不舍之情;第二节中“金柳”要重读在于展现夕阳照射下的柳条妩媚的景色,“新娘”要读出幸福感,“波”、“影”读得轻柔些,仿佛眼前真的有一片波光,“荡漾”要读得陶醉些;第三节中“油油的”与“在水底招摇”之间停顿,突出了水草的润绿,“招摇”要重读在于仿佛水草在向诗人招手示意。“甘心”要重读在于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第四节中“天上的虹”要读得比较欢快,“彩虹似的梦”声调要读得高昂些;第五节中诗人的情感达到,“寻梦”应轻读一些,似乎真的到梦境中了,“更青处漫溯”声调稍高昂,“满载”、“星辉”、“放歌”要读出豪迈之情。第六节诗人由梦幻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充满愁绪。因此“但我不能放歌”应读得低缓,“悄悄”、“别离”、“笙箫”要读得伤感些,“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应读得愁情满怀;最后一节回应首节,节奏应一致,比较低缓,“悄悄”应慢读,突出不忍离去的情感,最后一句“走”、“一片”、“云”、“彩”之间要注意停顿,表现不愿惊扰诗人心爱的康桥。在进行完诵读指导后,我让学生跟着我一节一节的读,边读边纠正诵读中存在的问题。之后我让学生们自己进行朗读练习,我注意到学生们练得非常认真,读得非常投入,教室里书声琅琅。接下来我问谁愿意起来朗读,学生们是争先恐后、积极踊跃。起来诵读的同学很好的把握了节奏、语调和情感。最后,我讲述了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为了巩固课堂上取得的成果,课后我组织了一次徐志摩诗歌朗诵比赛,学生的诵读水平得到了提高。从整个教学过程看,教师、学生、文本三者达到了一种融合,课堂上充满了轻松、和谐和融洽的教育气氛。
语言大师庄文中说过:“诵读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间,心通其意,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通过上述教学实例可知,诵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诵读法的运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可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陶冶情操。具体作用如下:
1.可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所谓兴趣,是一种内在学习动机。这是学生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它是在过去知识经验,尤其是愉快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令人乐于积极而持久的接触、认识某类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人通常会废寝忘食,津津有味地去学习,并从中获得巨大满足。如果教师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扎实的诵读功底,那么婉转流畅、感情充沛的范读,就会像优美的乐曲一样给学生带来深刻的、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汉语言文字作为一种古老的语言,既是表意文字,又是有声语言,它具有富于音律性的发声特点。诵读作为一种最基础、最有效的语言学习方法,可以把平面、静态的书面文字变成立体、动态的活的言语。诵读是短时间接受和输出信息量最大的阅读方式,也是语言信号变化形式最多的阅读方式。反复诵读诗文,语言感受能力就会得到提高,语感就会在反复品味、涵泳中得以形成。
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人的综合素质有了很高的要求,而语言表达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诵读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通过长期的诵读训练,不仅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提高普通话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通过口诵心维,积累大量的语言知识,并逐渐内化为语言材料,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度,从而实现在语言表达交流中对语言的灵活运用。
4.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情操。中学语文教材在选文方面十分注重人文资源的开掘,选文大多文质兼美,经久不衰,艺术价值、人文价值颇高,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反复诵读这些篇章,人文精神便在潜移默化中得以熏陶,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反复诵读这些篇章,与作者心灵沟通,精神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启迪。
文无定法,教亦无定法。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众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教法。就阅读教学而言,就有研究性阅读法、概括综合法、质疑释疑法、整体把握法、拓展研究法、触发联想法、开拓想象法、引申法、欣赏评价法、点拨法、三主四式导读法、六步法、教以致学法等等,形式可谓多样。但作为传统的教学法――诵读法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多数学生对诵读缺乏正确的认识,把诵读等同于背诵,甚至认为诵读就是死记硬背。
诵读法虽是传统之法,但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小视。在语文教学中,诵读教学以其声情兼备的独特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作品,还原生活,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与创作者气息相通,心灵相融,实现学习者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从而为课堂教学注入更为强烈的人文色彩,进而在开发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方面发挥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笔者在教授《再别康桥》一文时,没有把教学重心放在品析诗歌的语言上,而是放在诵读涵泳、体味情感上。通常讲授诗歌的惯常做法是:导入课文、作者及背景介绍、学生齐读或教师范读、从诗歌内容和形式入手赏析诗歌、教学小结、课外拓展、布置作业。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把诵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首先,在课前布置了熟读诗歌、把握节奏、体味情感的预习任务,其次,上课初始先由学生们推荐一位代表朗读课文,学生代表的朗读未能把握住作品的情感和节奏,然而我并没有急于做出评价,而是进行范读,由于我很好的把握了节奏和情感,读得轻柔舒缓、低回婉转,深深感染了学生,把学生们带入了诗歌美好的情境之中,教室里静悄悄的,只有我诵读的声音,当我读完“不带走一片云彩”,学生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接下来我告诉学生,老师能读好这首诗在于节奏、重音、停顿、语气、语调等方面有很好的处理。然后我顺势问学生有没有兴趣练习朗读,当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我在诵读技巧方面进行了指导,我告诉学生:第一节中“轻轻的我走了”要读得低缓在于作者留恋、不忍心离去,“作别西天的云彩”要注意停顿,在于表现依依不舍之情;第二节中“金柳”要重读在于展现夕阳照射下的柳条妩媚的景色,“新娘”要读出幸福感,“波”、“影”读得轻柔些,仿佛眼前真的有一片波光,“荡漾”要读得陶醉些;第三节中“油油的”与“在水底招摇”之间停顿,突出了水草的润绿,“招摇”要重读在于仿佛水草在向诗人招手示意。“甘心”要重读在于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第四节中“天上的虹”要读得比较欢快,“彩虹似的梦”声调要读得高昂些;第五节中诗人的情感达到,“寻梦”应轻读一些,似乎真的到梦境中了,“更青处漫溯”声调稍高昂,“满载”、“星辉”、“放歌”要读出豪迈之情。第六节诗人由梦幻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充满愁绪。因此“但我不能放歌”应读得低缓,“悄悄”、“别离”、“笙箫”要读得伤感些,“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应读得愁情满怀;最后一节回应首节,节奏应一致,比较低缓,“悄悄”应慢读,突出不忍离去的情感,最后一句“走”、“一片”、“云”、“彩”之间要注意停顿,表现不愿惊扰诗人心爱的康桥。在进行完诵读指导后,我让学生跟着我一节一节的读,边读边纠正诵读中存在的问题。之后我让学生们自己进行朗读练习,我注意到学生们练得非常认真,读得非常投入,教室里书声琅琅。接下来我问谁愿意起来朗读,学生们是争先恐后、积极踊跃。起来诵读的同学很好的把握了节奏、语调和情感。最后,我讲述了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为了巩固课堂上取得的成果,课后我组织了一次徐志摩诗歌朗诵比赛,学生的诵读水平得到了提高。从整个教学过程看,教师、学生、文本三者达到了一种融合,课堂上充满了轻松、和谐和融洽的教育气氛。
语言大师庄文中说过:“诵读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间,心通其意,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通过上述教学实例可知,诵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诵读法的运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可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陶冶情操。具体作用如下:
1.可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所谓兴趣,是一种内在学习动机。这是学生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它是在过去知识经验,尤其是愉快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令人乐于积极而持久的接触、认识某类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人通常会废寝忘食,津津有味地去学习,并从中获得巨大满足。如果教师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扎实的诵读功底,那么婉转流畅、感情充沛的范读,就会像优美的乐曲一样给学生带来深刻的、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汉语言文字作为一种古老的语言,既是表意文字,又是有声语言,它具有富于音律性的发声特点。诵读作为一种最基础、最有效的语言学习方法,可以把平面、静态的书面文字变成立体、动态的活的言语。诵读是短时间接受和输出信息量最大的阅读方式,也是语言信号变化形式最多的阅读方式。反复诵读诗文,语言感受能力就会得到提高,语感就会在反复品味、涵泳中得以形成。
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人的综合素质有了很高的要求,而语言表达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诵读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通过长期的诵读训练,不仅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提高普通话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通过口诵心维,积累大量的语言知识,并逐渐内化为语言材料,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度,从而实现在语言表达交流中对语言的灵活运用。
4.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情操。中学语文教材在选文方面十分注重人文资源的开掘,选文大多文质兼美,经久不衰,艺术价值、人文价值颇高,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反复诵读这些篇章,人文精神便在潜移默化中得以熏陶,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反复诵读这些篇章,与作者心灵沟通,精神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启迪。
收稿日期:2011-05-19
作者简介:李成(1970-),男,江西余干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语文教学与管理研究;赵幼萍(1969-),女,江西临川人,讲师,从事语文教学与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圣祥.诵读教学的价值探究[J].语文学刊,2010,(18).
[2]肖玲.中学阶段诵读教学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3]王耀辉.谈职校语文课诵读教学的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