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化学教学

大学化学教学

时间:2022-08-11 13:30: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化学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化学教学

第1篇

关键词:大学;化学教学;问题及对策

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化学知识的掌握为我们开启了认识与改造世界的大门。正是由于其这一特性,在大学内化学课程的开展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并且在大学的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当前高校教育体系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虽然近些年来高校对化学教学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有效的提升了大学化学教学质量,为学生相应知识的掌握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但是大学化学与高中时期化学教学相比其实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因而对于大学化学教育者而言,应结合当前大学化学教学的实际,有针对性的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解决。进而来有效的提升高校化学教学的质量,以促使学生能更为深入的对相应知识进行理解与掌握。

一、对大学化学教学中相应问题进行解决、改革的意义

化学是大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该项知识于实际中被应用到了多领域中,例如医学中、化工中都涉及化学知识。因而对于高校而言,做好化学课程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近些年在人们对化学知识深入化学习应用的过程中,其对于人们化学知识的掌握相应能力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此同时也将高校化学教学中一些问题凸显了出来,那么为了强化当前高校的化学教学质量、提升高校学生知识的掌握度及综合素质。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指出,高校应针对问题对教学内容、思路、方法等进行改革与完善。以实现用科学的方法来对高校化学教学进行深入改革,将问题一一解决,为学生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奠定下良好的基础。就这一层面而言,对大学化学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解决与改革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二、当前大学化学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材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大学是专业高等人才的主要培训机构,因而相对于高中化学而言。大学化学的教学内容知识面更广、更深,且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化学内容知识相较于从前更为丰富。例如我们所知的材料化学、环境化学等为化学科系内新兴知识体系。但是当前在大学,教学上一味的求全,教材的编制上专业性不强,专业知识特性不突出。这一情况的存在有碍了大学化学教学的有序化、深入化进行,是当前一个具有普遍性特点的问题。

(二)授课方法过于单调、内容陈旧

化学作为一项现实工作中、生活中较为常用的知识,近些年来化学知识的发展迅速,已然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领域内。而且有很多的研究新成果问世,教学中应多将此类前沿知识引入、教授给学生。而事实上当前大学化学教学内容较为陈旧,未能将实际与教学有效的衔接,该情况的存在非常不利于学生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另一方面,当前大学化学教学的方法较为单一、刻板。教学的过程中师生的交流性不强,信息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衔接度不高。尤其是一些年轻的教师过分的依赖多媒体教学方式,将传统教学的板书等抛弃。而事实上这一情况的存在,令学生陷入到了被迫接受的模式当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能力下降、知识的记忆程度不高,该问题同样也存在于大学化学教学中。此外,作为一门实验性极强的学科,化学课的教学是无法离开实验的。因而实验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在大学化学教学中占有者无法动摇的地位,其可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其的创造思维。但是当前大学内的化学实验课内容以实验教材为蓝本进行,而这些实验课内容并不具备创新性。且有限的实验课时被这些固定模式的实验内容所占据了,从而严重的影响到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失去了实验课设置的意义。

(三)教学思想过于传统

思想决定了人们的行为,正确的思想对于人们的行为有着指导性的作用。但是当前在大学内相关教育者的教育思想过于传统、陈旧,严重的影响到了课程的教学,当然这一情况同样存在于化学课程的教学中,这是一个当前大学化学教学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三、大学化学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转换教学思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大学化学教学思想已然影响到了教学的效果。因而对于当前大学内的教育工作者而言,首先应改变自身固有的传统的化学教学思想、理念,吸收并接纳新的教育思想。并认真的去理解其的内在含义,进而以此为指导来完成当前大学化学课程教学。

(二)根据专业特点对知识结构进行优化

在大学的化学教学中,知识内容被进一步细化,涉及面更广。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针对学生的特点,对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不要一味的求全。在授课的过程中应精炼内容,并结合实际为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讲解,这样更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例如在为生物专业的学生讲解化学知识时,内容上应重点讲解与基因工程方面关联性强的化学知识。

(三)丰富教学方法,优化内容

另一方面,教师应丰富自身授课的方法,恰当的将信息化等其他先进授课方法与传统授课方法相结合。尽量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来讲解化学课内的知识点,以将抽象的化学知识鲜活化,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另外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与时俱进,将当前一些化学研究新成果、新知识引入到课堂中来,这样更容易引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此同时教学的过程中应尽量将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相联系,以促使学生重视起化学知识的学习。此外,针对当前化学实验课内容单调、刻板问题,教师应尝试以开放实验设计的思路来引导学生完成大学化学实验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促使去主动的思考,为学生化学课程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四、结语

化学教学是大学课程教育体系内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应紧跟时代的发展来完善、提升自身的教学方法。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来将问题解决,恰当的来引导、辅助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1]王枫,张会菊.大学化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02).

第2篇

1新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滴加NaOH试液可使溶液pH升高后,溶液变为澄清。问题:溶液的酸碱性如何划分?如何测定或计算溶液的pH?物质在溶液中形成沉淀,或沉淀的溶解与什么因素有关?如何控制?让学生对这些问题充分讨论后,教师总结:人体的许多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与酸碱平衡和沉淀平衡有关。人体体液酸碱平衡是人体的三大基础平衡之一。占人体体重70%的体液有一定的酸碱度,并在较窄的范围内保持稳定,这种酸碱平衡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如果这一平衡被破坏,就会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发生酸中毒或碱中毒并导致各种疾病。临床上常用乳酸钠纠正代谢性酸中毒,用氯化铵治疗碱中毒。药物的制备、分析和药理作用研究也常常涉及酸碱反应和沉淀反应。许多药物本身就是酸或碱。为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应注意不同药物溶液的pH差异,避免因药物溶液pH改变造成的不良后果。典型案例二:从2008年3月份开始,某集团陆续接到一些婴幼儿食用某品牌婴幼儿奶粉后患泌尿系统结石病的投诉。8月初经专家鉴定某集团涉嫌问题奶粉中有大量致肾病的三聚氰胺,并未对外公布。9月份某集团向消费者宣称已委托某质量技术监督局对本公司产品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符合国家的各项质量标准。牛奶中蛋白质测定最常用的方法是凯氏定氮法,它是测定总有机氮最准确和最简单的方法之一,迄今被作为法定的标准检验方法。凯氏定氮法中测定蛋白质的方法有取样、样品消化、蒸馏、滴定4个步骤[3]。问题:凯氏定氮法是通过测定哪种元素含量来计算蛋白质的量?凯氏定氮法有何缺陷?如何完善此方法?让学生对这些问题充分讨论后,教师总结:凯氏定氮法是一种检测物质中“氮元素的含量”的方法。蛋白质是一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食品中的蛋白质经硫酸和催化剂分解后,产生的氨能够与硫酸结合,生成硫酸氨,再经过碱化蒸馏后,氨即成为游离状态,游离氨经硼酸吸引,再以硫酸或盐酸的标准溶液进行滴定,根据酸的消耗量再乘以换算系数,就可以推算出食品中的蛋白含量。凯氏定氮法不能直接测试食品中蛋白质的含量,要加入测定其他含氮化合物的方法才能完善此方法。

2化学理论突破方法———相关理论的应用以及讲授化学史

在讲授大学化学的部分理论性较强的概念如渗透压等的过程中,可以介绍根据利用这些理论所得到的产品或技术如海水淡化技术。水资源问题特别是淡水资源短缺是当今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而我国淡水资源更是严重不足。据专家预测,2030年前中国的缺水量将达到600亿m3。然而海水中的杂质通常以分子、离子形式存在,去除比较困难,通常采用蒸馏法,需要耗费大量能源。反渗透压法(RO)是一种使用具有选择透过性能的“半透膜”从海水中分离出盐分,以实现海水淡化的技术。在反渗透过程中水能透过半透膜而其他离子和分子却不能,从而实现了溶剂和溶质的分离,得到纯水以及浓的盐溶液。反渗透淡化法的理论基础是渗透压理论。当人为地在盐溶液一边施加一个额外的大于渗透压的压力时,于是盐溶液中的水分子流向纯水一边,这种现象便是反渗透,反渗透过程的驱动力是外加压力[4]。目前反渗透压法在工业化的海水淡化技术中具有重要地位。在讲授大学化学的难点如原子结构等一些理论的过程中,经常介绍些化学名家以及历史典故,可以帮助学生搞清一些化学概念和理论的来龙去脉,增强学学化学的兴趣。比如在讲到微观粒子波粒二象性时,可以简单介绍下法国科学家德布罗意这个历史人物。德布罗意从小酷爱读书,并于1910年获得历史学位。1911年,他听到作为第一届物理讨论会秘书莫里斯谈到量子性质等问题讨论后,激起了强烈的兴趣,他考虑转向研究理论物理学,当他了解到普朗克和爱因斯坦关于量子方面的工作,进一步引起他对物理学的极大兴趣。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德布罗意终于放弃已决定研究法国历史的计划,选择了物理学的研究道路,并最终获得诺贝尔奖[5]。

3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手段的运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在化学领域中已被广泛应用且发挥了重要作用[6]。通过制作生动的动画可以使复杂难懂的概念和理论变得简单而清晰,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而且能唤起学生学学化学的热情和兴趣。例如在讲到氢气分子所形成的共价键时,直接用语言描述此过程,就会显得生硬、晦涩难懂。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成动画,形成化学键的过程就会简单易懂。可以把两个氢原子制作成可以动的圆球,当电子自旋相同时,两个圆球不能靠近;当电子自旋相反时,两个圆球可以相互靠近,并最终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上,从而表示形成了化学键。利用多媒体技术把静态图用动画取代,把平面图用立体图取代,同时辅助文字和声音对难懂的概念和理论进行注释,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强烈的视觉效果,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5]。

4创新思维———杂化轨道理论

当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密切相关的。杂化轨道理论是大学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是后续元素化合物学习的基础。传统上对杂化轨道理论的教学多数只注重对该理论要点的详细讲授以及运用该理论讨论一些共价化合物的结构。也就是只注重具体知识层面的内容,而并未重视知识背后所蕴含的科学过程、科学方法以及科学本质。具备科学素养意味着不仅要掌握知识本身,而且要理解科学发现的过程,领悟科学的本质,正确对待科学发现过程,能够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些素养,才能实现创新。在学习杂化轨道理论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价键理论。价键理论比较简单地阐明了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和本质,并成功地解释了共价键的方向性、饱和性等特点。但在解释分子的空间结构方面却有一些不足,例如无法解释甲烷的结构。利用价键理论的“不足”,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组凸现杂化轨道理论所蕴含的科学方法;将科学本质教育有机融入杂化轨道理论教学全过程[7]。针对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大学化学教学改革,首先要把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在突出的位置,突破教学内容方面的理论难点,提高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稳步实现大学化学与中学化学的衔接与过渡,为后续的相关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并初步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我们教研室把各种教学手段应用于一年级新生大学化学课程教学后,取得了一定成效,不及格率明显降低,从最初的约20%改变到不到10%。

作者:潘炳力 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公共化学教研室

第3篇

关键词:绿色化学;大学化学;教学策略

一、了解绿色化学,与时展相随

绿色化学有着很广的范围,它涉及到了有机合成、催化反应、生物化学等多种化学领域的实验。绿色化学保证了从一开始的无污染到最后反应完成后对环境也不会造成不良影响。目前,世界很多国家都在提倡“绿色化学”的理念。绿色化学在这个时代很有发展前景,这就更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学习绿色化学。

二、提出绿色化学理念,明白绿色化学重要性

当今社会面临着重大的问题就是环境污染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自己化学水平的飞速发展,许多企业以及工厂利用大量化学品生产各种产品,各种毒气尾气没有经过任何处理随意排放,这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负担,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国家也在努力进行环境问题的治理。老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给学生们渗透严峻的环境形势,让学生们知道环境污染问题迫在眉睫。所以,要让学生们认识到绿色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学生们要在日常的学习中充分认识绿色化学,尽量做到不浪费,无污染,不对环境有害。只有日常的学习中做好了,以后才会更加的注重绿色化学。

三、了解相关知识,应对环境问题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适当的渗透一些环境知识,明白了一些污染成因之后就能对环境污染有一定的认识,绿色化学就能在日常学习中进行渗透,从而解决一些环境问题。例如,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光化学烟雾是由于大量的汽车排出的尾气和工厂排放出污染物的碳氢化合物(HC)和氮氧化物(NOx)等污染环境的气体在阳光(紫外光)照射下所发生的化学反应从而生成二次污染物,污染环境的气体和在化学反应下生成的二次污染物进行混合(其中包括空气中的胶质和大量悬浮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它是一种由碳氢化合物在紫外线作用下生成的有害浅蓝色烟雾。光化学烟雾的流动性很强,它能随着空气流动好几百公里,正因为光化学烟雾的这种特点,光化学烟雾也能深深的影响到远离城市的乡村,使各种庄稼也收到不良影响。光化学烟雾一般在阳光强烈温度较高的夏季特别常见,夏天阳光比较强烈,光化学反应进行的较快,在高温的催化下化学反应不断进行,生成的光化学烟雾越来越多,约在3-4h后达到最大值。光化学烟雾对于环境来说有着十分恶劣的影响,光化学烟雾不仅仅影响到了人和动物以及各种植物,还对建筑物有着很大的不良影响,光化学烟雾影响了建筑物,人们的能见度大大降低,给人们出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多讲解一些污染知识让学生们认识到环境污染问题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绿色化学理念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学生会对各种污染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学生们对环境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之后,就能更加理解绿色化学的重要意义。

四、进行实际讲解,举出具体实际

绿色化学在各种实验中的应用有很多,如微波实验。微波实验是在1970年的英国Harwell实验室首次应用的,此实验中首次应用微波炉处理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核废料,从此微波技术被广泛应用。有人发现在微波中进行的4-氰基酚盐与苯甲基氯的反应很快,它是普通的加热回流反应的240倍,这样更加的节约资源。这一发现引起了人们对微波技术在化学合成应用方面的兴趣。经过人们大量对于微波实验的研究发现,把微波技术应用到化学化合反应中去会比一般的加热反应进行的更快,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微波技术节约了大量的能源,并且没有造成任何环境的污染。在实际的生活生产中也有好多应用到了绿色化学的理念,如孟山都公司的乙二醇胺催化项目,这项技术就是在生产中充分地应用到了绿色化学的理念。该公司生产的诺恩朵普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广谱无选择性除草剂,对环境没有特别大的不良影响。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的中间体由亚胺乙二酸钠须用氨、甲醛、氢氰酸为原料合成。但是,这个合成路线有三个很严重缺点:氢氰酸剧毒;反应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热量,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实验失控从而造成危险污染环境等。但是在技术人员的长期研究以及实验后,孟山都公司研究出了可以将乙二醇胺用瑞尼铜催化脱氢来生成上面所说的中间反应物,这样一来减少了上述实验中的一大部分缺点,二来回收率得到了大大提高,回收率能达到95%。让同学们多了解一些有关绿色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同学们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绿色化学的意义,让学生们能在日常学习中应用绿色化学,让绿色化学深入人心。

五、总结

绿色化学在整个化学领域中是十分重要的,学校应该以正确的方式将绿色化学的观念传授给学生。当今世界都在关注环境治理问题,绿色化学理念正好符合世界的发展。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从而培养出适合学生顺应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结合实际,改革教学内容

1.调整教学知识体系。目前,《大学化学》课程的知识体系相对稳定,主要由基础知识、生活应用、实验教学三部分构成。基础知识涵盖物质结构、化学热力学(基本定律、溶液、电化学)、化学动力学、元素化学等内容,生活应用主要介绍化学与环境、能源、国防、生命、生活等方面的关系与应用,实验涉及基础化学仪器操作、经典化学反应等。如前所述,我校课堂教学课时已缩减至16学时,短时间内不能将以上内容全部讲授给学生,结合多年授课经验,我们确定了加强基础、注重工程应用、建立工科学生化学观念的教改思路。将教学内容重新设计整理,将基础理论和实际工程应用揉和,在不失趣味性的同时在短时间内给予学生最大的知识量。

2.编写新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教材内容安排既要保证基础化学知识的传授,又要体现化学与各专业的联系,以适应各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大学化学》授课对象的特殊性决定其教材更应祛粗取精,增加有用的知识,去掉陈旧过时的内容,合理安排知识难度和讲解方式,使学生易于课堂听讲和自学。调查发现,学生认为好的教材更能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我们将依据国家“九五”重点教研课题———非化学化工类专业工科大学化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汲取国内各版本教材的优点,结合我校具体情况,继承我校出版的《大学化学及实验》教材的思路和特色,编写出与时俱进新教材。

二、改革现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大学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独立学习能力。《大学化学》课程的特点决定其应该将传授知识作为思维训练的载体,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能力应是首位的。教学实践中应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尝试推行工程案例教学,同时结合化学学科发展前沿,开展应用热点问题专题讲座,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探索。

1.引入比较法和类比法教学。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类比法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推测与其类似事物也应具有相似属性的推理方法。《大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可适时引入比较法和类比法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如“常数”的概念贯穿于化学热力学基础、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涉及标准平衡常数、酸碱常数、溶度积常数、化学反应速率常数等。从定义式来比较,标准平衡常数和酸碱常数、溶度积常数的定义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均反映体系达到平衡状态时的特征,都和平衡体系中粒子的浓度、压强等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把这几个常数归纳到一起讲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比较速率常数和标准平衡常数,速率常数反映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和标准平衡常数的定义不同,但它们的变化规律又有相似性,如与温度的关系,前者是阿伦尼乌斯方程式,后者是范特霍夫方程,二者在表达式上相似,解决的问题也相似。这样,利用比较法和类比法,可以将基础知识的大部分内容织成一个网,便于理解和记忆。

2.开展化学应用主题讲座。《大学化学》课程的内容极其丰富,在向学生讲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化学的应用也必不可少,否则会觉得知识如死水,和生活没有任何关联,找不到学习该知识的价值,所以在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应适当穿插化学应用介绍。可以考虑将理论知识、最新科研成果、社会生活中的重大化学事件等相结合,集中开展主题讲座,争取利用最少的时间,给学生最大的信息。

3.建立大学化学课程学习网站,使用好网络教学平台。为了解决下课后学生与老师见面机会少、沟通不便,无法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问题的现实状况,考虑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大学化学》课程学习网站。教师可以将电子教案、课件、习题及答案、教学视频等诸多教学资源共享,建立师生交流平台,实现在线提问与解答,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解决难题,提高学习效率。另外,由美国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共同开发使用的Sakai网络教学平台也是一个很好的资源,能够提供课程资源共享、在线作业、在线考试、在线讨论、学习记录、以及各类统计等功能,为师生提供一个不受时空限制、互动式、协同式、多元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目前国内很多知名高校都在推广使用,我们已将其成功引入《大学化学》的课程教学中,学生反映良好。《大学化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是一个系统而漫长的过程,我们应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结合学校实际和课程特征,最终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改革之路,更好地为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作者:张大峰 张会菊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物理化学学院

第5篇

【关键词】大学化学;教学改革;措施

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对高校实验教学也越来越关注,但还有不少高校的改革还停留在纸上,并没有真正的落实下去。这导致实验教学不受重视甚至被忽略。当前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不重视实验教学势必会造成学生失去动手能力,只会“夸夸其谈”,无法在社会上立足,进一步对高校化学实验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1实验教学的理念

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学生处在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一切改革都是依靠培养学生的兴趣为方法来达到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目的,都是为了真正培养出适合当代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2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在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只有找准方向,才能达到培养适合新社会的高素质人才的目的。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将实验教学改革落实到实践中去受资金、教学水平、设备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很多教学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造成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高校应在国家的援助下,一方面尽量多的投入资金更新实验器材,另一方面根据自己地区学生的特点,编写新的实验教材,真正把实验的设计和应用融为一体。

2.2创建自主学习平台

借助科技的帮助创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可以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对不解的问题进行探讨。内容丰富的教学平台可以在课下为实验教学提供坚实的后盾。

2.3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

在实验课上,要想令学生认真的完成实验并对其有深层次的了解,奖惩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对学生在课前的预习程度,实验的操作规范程度,实验的结果等多方面进行打分,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对待每次实验,这样做不仅可以规范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待事情认真严谨的态度。

2.4开放更多的实验室

要想真正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尽量让学生养成事事靠自己的习惯,这就要求高校开放更多的实验室,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在实验室探究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也要保证实验室的规范性,学生实验时尽量保证教师在场,避免发生安全问题。

2.5组织更多的实验竞赛

经常举办实验竞赛,有助于加强高校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并且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竞争精神,让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实验学习中去,经常参加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和动手能力。

2.6建立素质过硬的教学队伍

高素质的教学队伍是一切实验教学的基础。教师水平的高低和教学的成果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应采取完善的管理措施,督促教师不断地学习先进知识去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并对表现优秀的教师予以嘉奖,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7在实验教育中加强安全教育

安全是实验的第一要素,保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人身安全是每所高校在实验改革中首先要考虑的,目前我国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措施还不够完善,防护器材配备不足,部分高校并不重视安全问题,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高校应加强安全教育,保证每个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实验是每所高校应尽的义务。

2.8坚持创新

我国目前的教学实验大多为从前的经典实验,讲解繁琐,步骤严苛,很难引发学生的兴趣,已经不再适合运用于当代人才的培养。我国应对实验教学中进行创新,对旧的教学实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挑选出学生感兴趣并对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有帮助的实验内容,从而促进我国实验教学更好更快地发展。

2.9建立教学示范中心

教学示范中心的建立对周边高校实验的改革有着很好的带头模范作用,在建立教学示范中心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教学思想的创新,加强和周边高校的交流,形成地区特色,让教学示范中心帮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

3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实例

近年来很多大学对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1改革思路

东北大学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坚持把实验和理论结合起来,运用高素质的人才进行实验教学,如张宝砚教授、方肇伦院士等,增添了一系列符合时代特色的新课程,并采用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验中坚持严格管理,培养出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而兰州大学更是自制了化工设备运用到教学当中,在节约资金的同时又维持了实践教学的开展。在实验制度方面,兰州大学建立了一系列完善的管理制度,如《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实验员职责》等,很好地保证了实验高效稳定安全地进行。

3.2改革成果

在近年的教学改革中,我国高校的学子和教师们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如兰州大学的朱建荣在美国Innocentive公司举办的化学竞赛中荣获二等奖,东北大学的徐淑坤教授荣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等。

4结论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才的评定标准已经不再依据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更多的看重人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对现有的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出适合时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只要我们坚持对实验教学进行深化改革,就一定能令我国的教育事业稳定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婵娟,邓祥宜,凌洁玉,等.独立学院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5,(26):384~385.

[2]杨明生,陈楠楠,孙小程,等.我国台湾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的特点及启示[J].化学教育,2014,35(19):11~13.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大学化学 知识衔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B-0071-02

化学知识,相比较其他学科知识,更能反应出客观世界事物间的关系性。基于化学知识的这一学科特性,不同阶段的化学知识之间有着必然的关联性。调查发现,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在化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大学化学和高中化学教学知识衔接得不够好的问题,这在很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化学的教学效果。为改变当前的教学现状,大学化学教师应该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有效开展化学知识的衔接工作,进而为大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化学知识创造条件。

对化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可将化学这一学科的主要教学知识概括为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知识、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操作技能知识等几个方面。为搞好高中和大学两个阶段化学知识的衔接,就需要化学教师熟悉掌握高中化学和大学化学的教材结构体系,然后基于高中阶段化学知识,在大学化学教材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关系点。研究发现,高中和大学两个阶段的化学知识存在很多衔接点,比如,“燃烧”的基本概念与外延;硫、铁、氧等多种元素化合物的拓展学习;原子结构的深化学习、专业计算技能拓展等。本篇文章主要阐述以下几种有效衔接高中和大学两个阶段的化学教学知识的策略。

一、将分散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纳整合完成衔接

在高中阶段的化学教材中,基于对学生心理发展状态和认知水平的考虑,在编排教学内容时,并未完全按照化学知识原本的逻辑性来编排,而是采用了相互穿插和分散渗透的编排方式。但是,学生在步入大学阶段后,已经具备了深入分析和总结归纳知识点的能力,也可以将所学的化学知识整合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因此,大学阶段的化学知识更具系统性。在高中时期的教材中,会在不同章节和模块中讲解电离平衡(高中化学必修2和选修2第3章第1节《电离平衡》)、盐类水解的平衡(高中化学必修2和选修2第3章第3节《盐类的水解》)、沉淀溶解的平衡(高中化学中的选修4中3.4.1《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等相关知识。在大学化学教材的内容中,则对上述相关知识进行了统一整合,即将其归类在化学知识的平衡原理体系的学习范畴。因此,化学教师可根据上述情况,将比较分散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整合,积极引导并教会学生如何对化学知识点进行概括。在调动学生探究化学知识积极性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基于高中学习的化学知识,对现在所学的大学化学知识进行整合,进而实现高中和大学两个阶段化学知识的有效衔接。

二、通过学习化学知识理论的形成过程实现衔接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教材基本概述了相应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内涵、事物之间存在的关系性,但是,教材中对这些基本理论和概念的形成并未进行过详细的叙述。在大学阶段的化学教学中,化学教师会对这些理论和概念的形成进行深入地讲解。学生通过了解相关知识理论的发展和形成过程,能够了解到科学家发现这些理念的思维方式和过程。比如,对于“相对原子质量”这一学习知识点,在步入大学之前,学生对其只学习到了基本结论。但是,在大学阶段的化学课程学习中,化学教师不仅会在无机化学教学内容中讲解多核素相关元素相对于原子质量的具体计算公式,而且同时也讲解了测量相对原子质量的过程和方法,进而表明测量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时,其结果是否精确与测量设备的精度、取样方法以及样品来源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因此,化学教师可以根据化学知识在不同学习阶段呈现出的学习特征组织教学,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化学知识理论的形成过程实现不同阶段化学知识的衔接。通过学习化学知识理论的形成过程实现衔接,不仅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而且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进而提升化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采用不断深入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衔接

高中化学教材虽然已经初步涉及物质属性、化学原理的规律性等知识,但在大学阶段的化学教学中,还会对这些化学知识进行深入而全面学习。因此,采用不断深入的教学方式,能够实现高中和大学两个阶段知识的有效衔接。例如,在学习高中化学中的《原电池》一课时,只需要学生掌握原电池以及电解池的基本工作原理,并会写电极反应的方程表达式(负极:Zn-2e-=Zn2+;正极:Cu2++2e-= Cu)以及电池反应的方程表达式(Zn+Cu2+=Zn2++ Cu)就可以了,但是在大学化学知识的学习中,则会要求学生掌握电动势、各类电池等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电化学的整个理论知识体系,掌握电化学基本原理的具体应用方法。因此,对于上述类型的化学知识,大学化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注意采用不断深入的教学方式,以高中阶段涉及的相关知识为(下转第76页)(上接第71页)引导开展新知识的教学,有效衔接高中和大学阶段的知识。这种衔接方式的使用不仅符合化学知识原本的逻辑性和顺序性,而且也顺应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能力提升的自然规律,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进而更深入地掌握知识。

四、开展颠覆法实现知识衔接

在大学、高中不同阶段的化学教学中,对部分知识点的内涵以及外延知识的讲解会存在不一致的现象,对于这类知识,因学生会在认知上产生混乱,因此,化学教师可以采用颠覆法进行知识的衔接。例如,在学习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1中的《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一课时,讲解了铜由于自身的活动性比较差,因此铜不能和盐酸发生反应。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在学习无机化学时会学习到这样的知识:铜如果在空气中,便可以缓慢溶解到盐酸之中,另外,在满足浓度需求或者反应温度的条件下,铜也可以和盐酸发生反应。类似这样的知识点,正是高中阶段学习的化学知识和大学阶段学习的化学知识之间存在的“矛盾”,因此,化学教师可以根据化学知识的这一特性,对相关知识点之间存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详细化研究,帮助学生内化化学知识。开展颠覆法实现知识的衔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看似矛盾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化学知识,进而为全面掌握相关理论奠定基础。

为提升化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所叙述的衔接措施并不一定要独立使用,化学教师可以在讲解相关知识点时,交替采用两种甚至多种衔接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避免以偏概全。

第7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大学化学;教学应用

大学化学及其化学实验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极强且十分复杂的课程,其将无机化学及其定量化学成分结合,且采用相应的规律来解释化学反应中产生的诸多现象,再基于原子、分子结构初步了解下描述元素周期性及化合物性质与其内在联系。同时大学化学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其教育主要是强调化学观念及其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收集化学信息与筛选及应用能力,以此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及其终身学习能力。本文着眼于科技发展以及教育手段与技术,分析了现代化教育技术辅助大学化学教育,以期实现教育手段及其方式的现代化与最优化。

一、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构建主义任务来讲,所有学习均是基于相应情境下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已经存在的各种经验。教师应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创设合理有效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如果真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那学校规定的所有课程他们都是以非常主动的心态接受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传统实验或是化学史与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同时应加强多媒体视频及图片和动画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教师作为组织者来合理引导学生进入课程,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且激发其学习积极性[1]。比如,学习《氯及其化合物》时,教师可采用网络以及多媒体技术制作相关的实验,多媒体画面可显示四个广口瓶,并以A/B/C/D标识其试剂名称与颜色;再是多余气体通至E时,以鼠标控制来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积极思考:其中湿润的蓝色布条褪色的原因是什么?再是E中的物质是什么?以这些问题来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二、增强直观性以强化记忆

人的所有经验均是最具体的,其逐渐向上而逐渐抽象,教学活动应基于相关经验来详细分析抽象程度排成的序列,不过实际的教学活动应注重学生具体的经验,引导学生逐渐挖掘其抽象经验。学生如果没有具体的直接性经验作基础,那么就不可能真正的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大学化学教学中很多知识均是抽象的,这时教师应全面考虑该采用何种方式来加强化学教学直观性,从而引导学生更好的处理化学中的各种问题。具体来讲,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把化学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具体化,如微观变为宏观或者是虚变实和抽象变具体等,以此增强学生对相关重点知识的认识[1]。比如,学习分子结构和原子晶体或是离子晶体时,此项教学内容重点就是这三种晶体微粒之间的作用大小及其熔沸点之间的关系。教师可采用计算机动画来模拟分子晶体,引导学生分析其克服分子间力的方式,将其分为单个分析;再是离子晶体的离子是怎样克服离子键的,最终成为自由离子,教师应合理应用时间间隔来展示克服离子键难于分子,让学生更直观的分析其间不同之处。

三、虚拟创建以突破难点

化学教学中包括物质微观结构及其分子运动和微观物质于化学变化中的行为等,但是此类教学往往用肉眼是无法看到的,这样学生就不能真正的理解其复杂的变化过程及其运动形式。再是各种有毒气味生成以及危险反应这类化学反应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根本不能亲身体会,或者是反应时间较长的,学生不能时时刻刻的待在实验室仔细观察等问题均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来解决[2]。比如,学习《拉瓦斯实验》时,此项实验通常需要15天的时间,且具体操作中学生极易误操作。这时教师就可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动画模拟的方式为学生更好的讲述此项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式,为学生呈现清晰直观的实验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可插入相应的误操作问题,且采用不同的线条给出提示,让学生懂得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以此加深对此项知识的理解。

四、联系生活以启发思维

生活就是发展,不断的发展则就是生长,最终形成生活,但其间如果没有教育则不能是生活,这也就是说教育即生活。学生的各项学习均可于日常生活中进行,且在学习中生活,学校也是社会,这表明学校要具备社会生活的所有含义,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可与校外的学习有效结合。教育可与眼前的具体生活充分融合,应引导学生适应眼前的各种生活环境,这强调教育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大学化学教育可基于实际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各种化学知识[2]。比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美丽的烟花,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美,再是展示家庭中的各种常用药品或是厨房中的糖醋酱油等,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就在身边。以真实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应将各种先进技术与教育充分融合,学习《酸雨的形成》时,可为学生播放被酸雨侵蚀的植物或是房屋等类照片,要不断变换,让学生积极观察酸雨的危害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也促进化学教学水平的提升。

结束语

我国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许多先进技术也都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大学化学及其化学实验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极强且十分复杂的课程,其教学内容十分丰富,教育主要是强调化学观念及其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收集化学信息与筛选及应用能力,以此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及其终身学习能力。本文全面分析了现代教育技术于大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实用性应用策略,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贾海红,马卫兴,刘英红.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学化学实验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2011(5).

第8篇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 教学模式 弊病 改革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根据国家教育部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化学教学中,实验课教学时数与理论课教学时数之比为1.2:1,而且要求加强综合性与探究性实验的比例,减少验证性实验。目前,我国各重点大学均对实验教学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而普通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欠发达地区的普通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更令人担忧。

1普通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弊病

1.1 教学模式固化

中国大学本科化学教学开始于1903年,当时,大学本科化学教学基本上是照搬苏联的模式,以二级学科的理论体系安排实验教学:设立了“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和物理化学实验”四大学科。经过百年的曲折发展,多数普通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导致的弊病已充分暴露出来:实验从属于理论;“四大学科”各自强调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导致一些教学内容多次重复、实验室建设模式是“小而全”、有限的资金低水平的重复投资,新成果、新实验手段难以进入实验教学中;同时,实验教学人员分散在各个实验室,各自为政,知识面狭隘。

1.2教学理念陈旧,内容滞后,方法单一

一直以来,实验课被视为理论教学的补充、验证和延伸。带着这种观点,安排的实验内容只能是验证性实验居多,能够反映学科发展动向的、应用新技术、新手段的实验寥寥无几。教学方式仍然是“照方抓药”式:实验员准备好一切仪器、药品,陈列与实验台、架上――学生照着操作步骤操作――记录实验现象、数据――填写实验报告。评判学生实验成绩的主要标准是学生按照实验教材或教师指定的方法重复相关实验并取得预定结果的能力。这显然难以达到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方法,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创新性人才。

1.3软硬件建设停止不前

由于资金不足,普通大学化学实验室设备严重老化,普通教师外出学习机会很少,学科间交流甚少,长期在狭窄的范围内做着几乎重复的工作,这样的教学环境使得实验教学改进、创新举步维艰,只能维持传统的低水平状态。

2普通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掀起,大学化学实验的改革正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逐步展开。其基本思路是:正确定位大学化学实验教学,大学化学实验是一门独立于理论课的基础课与主干课程,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浙江大学等重点大学对实验教学改革做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工作。普通大学可以借鉴它们的一些成功经验,来加快本院校的改革步伐。但是,由于普通大学尤其欠发达地区与重点大学软硬件基础相差甚远,经费严重不足,教育对象的层次和办学定位不同,所以,需探索出一套切合自身实际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

2.1 成立实验中心,统一规划管理

学校下设实验中心,由“中心”统一规划管理人员、场地、设备、仪器、经费,分设基础化学实验室、仪器分析实验室、综合化学实验室、开放化学实验室、特色专业实验室。避免低水平重复作业,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提高资源利用率。

2.1.1建设一支稳定、高素质的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队伍

教育改革,教师先行。“中心”要有计划地安排实验教师、技术人员的进修、业务培训学习,比如:选派人员到先进学校进修;邀请本行业名师作讲座;本“中心”教师间研讨等。尤其是要重视加强其对现代教育理念、技术的学习与培训、对化学实验新方法和新技术的了解与掌握、对新仪器设备的熟练操作与维护。组织、支持教师开展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鼓励和支持教师将学科发展前沿、最新科研成果、最新技术融入实验教学内容中,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科研的有机融合。

2.1.2科学管理,合理配置

化学实验教学必须有配套的设施作保障。在新的管理模式下,“中心”可以整合全校实验资源,统一管理,避免仪器药品的低水平重复购置,腾出资金添置大型的先进仪器,加强实验室内部设施、仪器设备更新换代,为提高办学质量作保证。

2.1.3开放实验室,提高资源利用率

开放实验室,以实现因材施教、强化基础、发展兴趣。化学实验教学不仅是培养化学类专业创新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同时也是培养近化学类专业学生实验技能、提高研究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化学实验中心不仅要服务于化学专业学生,而且要服务于全校师生,甚至当地相关企事业单位,这无疑避免了设备的闲置、浪费。

2.2改变统一的实验教学模式,建立分层次教学模式

将按二级学科设置的实验课程重新整合,将实验全部与理论课剥离,独立设课,冲破传统的按理论课程设置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及物理化学等实验课程之间的界限,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发展规律,按照实验技能及技术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类,将实验教学分为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探究性实验三个层次。

2.2.1化学基础实验主要面向一、二 年级学生。主要在高中基础上进一步训练学生化学实验的基本研究方法、化学实验基本仪器的规范操作,以及化学实验中所涉及的通用测量与控制技术和基本理化参数测试技术。这一层次的教学重在基本操作技能和操作规范化的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优良素质,以验证操作性实验为主。

2.2.2在基础实验的开设后,面向三年级学生开设综合性实验,该层次以无机、有机合成为主线,应用一、二年级所学基本操作技能,对产物的性质、结构、成分进行表征和参数测定。实验内容的确定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当增加一部分前瞻性、应用型实验。使学生能综合运用一、二年级所学实验手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2.3对高年级学生开设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应尽可能选择与本专业发展方向一致的、紧跟当代水平的、具有当地特色的项目,能覆盖多个二级学科。该层次的实验,学生需查阅文献、制定实验方案、准备仪器、配制试剂、进行实验、处理数据、分析结果、撰写研究报告。教师只在实验开始前审查设计方案,确保安全,关键时给予启发性指导。该层次的实验视实验复杂程度,可以安排几位同学合作完成,这对培养学生独立的科研探索精神、团结协作精神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

2.3建立科学合理的化学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所以,教学评价向来是教学管理不可或缺的环节,化学实验教学也不例外。但实验教学有其不同于理论教学的特殊性,不能照搬理论教学评价方法,必须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建立独立的量化评价体系。

总之,对于完成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创新性人才的教育任务而言,普通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存在着很大差距,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无论教育理念、师资力量、教学设施都亟待改革,这需要各级领导、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一线工作人员的努力,协同进行。

参考文献:

第9篇

21世纪的社会经济形态是知识经济。这种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发展起来的,它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的经济,其核心在于创新。它强调劳动者的创新素质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因素,认为创新发明、设计以及创造性理念、理论学说等以创造智慧为特征的因素能够带给经济可持续的和稳定的发展,并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没有创新,知识经济主体便失却了竞争力和生命力。因此,一个国家能否接受知识经济的挑战,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劳动者。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善于将创新能力化为创新成果和产品的人才。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将创新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可以说一个真正的创新型人才是各个阶段和各个学科教学综合培养的结果。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联系更加密切,使化学教学容易被学生接受,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实践这种实验不仅是一种验证性的实践活动,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种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而探究性的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探索

创新教育要求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通过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方法,积极思考、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发现“新”现象。使学生具有自主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当然,与任何能力的培养过程类似,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存在着启蒙阶段,其最终的目的是激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愿意并主动接受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们称之为创新意识培养的启蒙阶段。

启蒙阶段是运用创新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阶段,通过启蒙阶段的培养和训练,激起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使学生进入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接下来,教师便可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捕捉学生学习的障碍和思维的灵感方面,及时开导启发,让学生沿着思维的阶梯,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自觉地发现、掌握知识,从而调动他们潜在的勇气、胆识,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孤立的,它依赖于其它能力的辅助和支持,这里我们就来谈一谈与其相关的想象能力、创新观察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1.培养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例如,讲到吸电子效应对醇酸性的影响时,要联想到对于所有酸性有机物来说当其连接有吸电子基时都有利于增大有机物酸性,与此同时亦应该联想到,当碱性物质连有供电子基时则有利于增大碱性;讲到苯胺化学性质时,要联想到实验室制取苯胺时的装置,苯胺的状态等;讲到烷烃物理性质时,应该想到在苹果和葡萄等水果表面的白色蜡 状的霜是物理状态为蜡状固体的C1S以上的烷烃;讲到杂环化合物呋喃、吡咯、噻吩的结构特点时,应该想到它们的化学性质与苯胺相似,而根据吡啶的结构特点应想到其与硝基苯的化学性质相似等等。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去联想,由学过的知识联想到即将要学到知识,由现存的联想到可以存在的,由已知的联想到未知的等等。通过教学中的引导、训练,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善于联想,乐于联想,享受联想为他们带来的快乐。

2.培养创新观察能力、创新实践能力

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和系统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加强培养这两方面能力。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从实验现象、实验操作等不同视角,仔细观察,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首先,观察实验仪器时,要求学生弄清实验仪器的各结构名称、使用方法与使用条件,并且能够总结出其适用的范围。例如,在利用索氏提取器提取咖啡因的实验中,应该让学生先观察索氏提取器各部分的结构,并总结各部分的结构特点,特别对于球形冷凝管,应该说出它与直形冷凝管的不同及其结构的优点和适用范围;在乙酸正丁酯的制备中我们使用了分水器,应该由学生观察分水器的特点来总结出它在整个实验中的作用。其次,观察实验现象时,要求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从静到动,从反应物到生成物的状态,要弄清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变化情况,引导学生从化学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丙酮的制备中,为什么反应液会由橙黄色变为墨绿色;在1一溴丁烷的制备实验中为什么液面会出现棕红色的油层,而第一次蒸馏后的馏分是无色液体,如何除去实验中的副产物;在乙酰苯胺的制备中,为什么要用到重结晶的提纯方法。最后,实验时,教师要留有“空白”和“开发区”,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新,锻炼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现行高校化学实验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对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实验教学中,还应该尽量提供和创造条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改进和实验设计。能让学生亲自尝试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飞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创新思维的培养

培养创新思维,首先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心态、强烈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这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古希腊教育家亚里斯多德讲过一段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惊奇感、好奇感,从而导致重大的发明创造的产生。

第10篇

学校在1999年将“大学化学”课程列为校级教改项目,并随着2002年院校合并、专业调整,在2004年又将“大学化学”课程列入省级教改项目进行研究.通过几年的教改实践,在广泛调研和吸收国外先进教学经验基础上,对“大学化学”课程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多方位改革尝试,以期探索新形势下“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新模式.1课程名称的历史沿革大学化学,曾又名普通化学,与“GeneralChemistry”中文译法有关[2].1997年以前,与国内多数院校一样,河南科技大学将非化学化工专业化学课程称为“普通化学”.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普遍认为“普通化学”译名掩盖了课程的真实教学目的、教育任务和教学内容.1997年,全国开展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河南科技大学借此对本科教学计划进行大调整,把“普通化学”更名为“工程化学”,并把“工程化学”列为各工科专业的必修课.但在实际教学中又发现“工程化学”的含义太窄,不能全面反映人们生产、生活、环境等各方面与化学的联系.表现在化学已经渗透到医学、生物学、物理学、农业科学、地质科学、计算机科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并影响着人类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化学社会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显著特点之一.因此,21世纪的高等化学教育势必面向全体大学生,化学课程应与大学物理、高等数学同等重要,属于非化学化工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课.为此,1999年将“工程化学”更名为“大学化学”.

课程教学目标

21世纪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未来人才质量的差别,不仅在于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在于人才的基本素质,其中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居于重要地位.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学科,由于自然科学发展的日益微观化和交叉化,化学科学研究所涉及的内容日益广泛、深入和复杂,化学同其它学科相互渗透的关系日益密切.非化工类专业学生学习化学,不仅是学习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化学思想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3].据调查,大部分报考工科院校的中学生实际在高中二年级后就不再学化学.而这些虽选考化学的中学生,大都考取的是非化学化工类专业,在大学里大都只有一门化学课.因此,大一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培养要求就决定了非化学化工类学生今后所具备的化学素养,学生通过大一化学课程的学习在化学素质方面应比中学生有质的提高[4].考虑到目前中学化学课程的基本要求、中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大学中其他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诸因素,将“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必要的基本实验技能,能以化学观点分析、解决专业和生活中出现的化学现象和问题,具备基本的化学素养.

课程内容优化与课程体系重组

依据“大学化学”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化学知识的科普性和应用性.简述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物质的结构基础等基本理论知识,体现化学与多门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及相互作用,反映化学在现代社会生活和工程技术中的应用新成就.为此,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优化,重组了课程体系.教材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重要媒介,是提升教学水平和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因此教材建设是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一环.1998年以前,河南科技大学非化学化工类专业一直沿用浙江大学化学教研组编写的《普通化学》,1998-1999年,曾试用浙大陈林根教授编的《工程化学基础》,两种教材在内容编排方面虽各具特色,但随着高校的扩招、专业结构的调整,课程内容有待优化组合.为此,针对非化学化工专业特点,汇集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该课程教学学时少,涉及专业面广的具体情况,吸取兄弟院校的经验,借鉴同类教材的成功之处,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自编了《大学化学》教材,在教学内容及组织编排上均作了较大调整.

1精简理论,强化实用随着化学学科的发展及其应用领域的扩大,化学理论知识也在丰富和加深,需要向学生传授的内容会越来越多.因此,针对非化工类专业学生多数仅需熟悉和了解化学知识的角度出发,大幅度精减了原《普通化学》中化学原理、物质结构、化学品制备、计算和检测等方面的内容,适当保留了必要的化学基本理论,充实了应用型实例和科普性化学知识,尤其是精选了常见的和具前沿性的应用实例,补充了与化学学科相关的材料、环境、能源和生命等学科的内容.

2突出化学对其他学科的渗透作用学科交叉渗透是当代学科发展的突出特点,化学学科尤为突出,需要在各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中必须讲授化学方面的知识.“大学化学”教学内容的改革,突破了原《普通化学》和《工程化学基础》的知识体系和结构模式,将化学与材料、化学与生命、化学与能源、化学与环境以及化学与工业用油等设专章讲授,并特别体现了化学在工程技术中应用的新成就.因此,自编《大学化学》教材内容共设八章,其中1、3、5章属化学基础理论,2、4、6、7、8章为交叉学科.

3合理编排章节内容对《大学化学》教材内容采取优化整合和科学编排,化学基础理论集中在1、3、5三章中讲述,交叉学科专章紧跟其后,形成化学理论和专业实际的有机结合,但又保持了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例如,第1章中讲述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第2章则介绍化学能源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第3章讲述化学中溶液的特性,第4章讲述环境的化学污染与保护,第5章讲述物质的结构,第6、7、8三章分别讲述化学与材料、工业用油及化学改性、化学与生命[5].

4拓展教材适用面根据授课专业的具体情况,主讲教师可依据内容与专业的相关性,有选择的讲授.例如:对环境设计、土木工程等专业,系统讲授第1、3、4、5章全部内容,重点讲解第6、8章部分内容,简单介绍第2、7章内容;对交通、车辆专业,系统讲授第1、2、3、5章全部内容,重点讲解第4、6、7章部分内容;对机电系的机电、液压、机制、轴承、测仪等专业,系统讲授第1、3、4、5章,重点讲授第2、6、7章部分内容,第8章只作简单介绍.为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可在相关章节中穿插播放一些音像材料,如第4章穿插环境问题、第6章穿插高分子材料.#p#分页标题#e#

5完善教材内容与出版使用自编《大学化学》教材内容由浅入深、通俗易懂,每章后编有适量习题和思考题,便于学生自学和练习.教材初稿于1999年完成,先自行印刷在原洛阳工学院五个系18个专业试用,稍加修改后于2002年由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第一版.2005年,融合本校和其他院校教师在授课中对本教材的使用体会,对第一版进行了修订完善,再由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第二版.目前,河南科技大学工科院系中几乎所有非化学化工专业均使用本教材,洛阳理工学院部分工科专业也选用本教材.

探讨高质量教学方法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新理论、新技术将不断涌现,使得教学内容的增加与教学学时的减少成为制约高等学校课堂教学的突出矛盾.因此,在探索教学内容创新的同时,为提高教学质量,还应研究和改革“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1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为配合自编《大学化学》教材的使用,目前已将授课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并在2003年秋季投入使用.课件中,化学原理、物质结构中多数抽象内容采用动画、图景、模型来表述,化学在工程和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利用录像来演示,形象逼真,学生如同置身于社会生活、生产情景中,既克服了口头表述的抽象性,又拓宽了教学内容.

2精选授课内容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仔细分析学生已具有的化学、物理、数学基础,找准衔接点,避免重复,使授课的重点集中对新概念的理解和新知识的综合运用上.对学生通过自学可掌握的内容,教师只作引导性或归纳性讲解.比如,中学化学中有关化学平衡及平衡移动、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反应的热效应、氧化还原与电化学等定性知识已有比较详细的了解,但缺乏定量的概念,因此平衡常数、速率常数、热效应、电极电势等的计算,在“大学化学”授课中应作为难点和重点予以详细讲解.

3改善实验教学内容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又是工科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戴安邦先生曾提倡:“只重视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教学是片面的化学教育,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化学教学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更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因此,在“大学化学”课程40学时的教学中安排了8学时的实验课,占总学时的20%.精选了4个实验,包括验证性、应用性、仪器操作和自行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可以巩固和充实课堂中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5课程教改成效自编《大学化学》教材及配套《大学化学实验》指导书已在多届学生中延续使用.目前,每年共有5个院系、19个专业、56个班、4200余名学生、12余位授课教师使用本教材.结合各专业特点,授课教师在授课内容上有所侧重,并通过实验,巩固对课程的理论学习,培养基本的化学技能.为及时了解“大学化学”课程教改效果,近三年来,多次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及其他形式,征询各方面对“大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意见.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知识;衔接;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6)03-0149-02

前言

自从各个学科被分为不同深度展开不同阶段的教育时,不同教学阶段的衔接问题就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探讨与研究的问题之一,但是,就我国现阶段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中对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知识衔接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高中化学教师不能在开展高中化学学科教学中对高中化学知识进行内容的深化,而大学中很多从事化学学科教学的教师对高中化学学科教学的内容、知识的深度不能全方位的掌握和了解。我们知道,新课程改革后化学学科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公共基础学科,是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不仅是化学学科专业的学生要学习化学知识,而有些像通信工程、电子汽车、食品与生物工程等专业学习中都要接触到化学知识,因此,在开展大学化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如何根据高中化学课程的知识点来开展有效的化学教学,并找出高中化学学科中与大学化学学科中知识点相连接的部分,对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未来更好的走向工作岗位意义都非常大。本文首先分析了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知识点存在的差异,并结合本人多年的研究经验提出了如何有效的解决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知识衔接的问题。

1高中化学知识与大学化学知识差异分析

1.1新课程改革以来,尤其是高中化学课程教学标准实施以来,我国高中化学学科教学开始步入到了新的时代,但是在具体教学环节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如在高中化学学科中增加了许多实验环节,但是由于我国许多地区尤其是西部偏远地区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很多实验课程无法得到有效的开展,教师直接将实验内容在黑板教学中完成了,而当学生走进大学以后,对必要的实验几乎一片空白,这样,高中化学知识与大学化学知识之间的衔接问题就出现了,下面,我们就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下。第一,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知识教学目标上存在的差异。我们知道,学生对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是为大学化学知识的学习打基础,而大学阶段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研究化学学习、更好的走上工作岗位,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更多的化学人才,因此,在大学化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化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自主探索能力,因此,现阶段我国诸多地方高中化学教学中因高考而展开的化学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大学化学培养高质量、高水平人才的目标。

1.2教学内容上的差异。高中化学以模块学习为主,各章节之间甚少有联系,而且理论知识相对偏少,再有就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课程的学习比较片面。而大学基础化学中虽然也涉及了一部分实验内容,但还是以理论知识作为支撑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占了课程学习的70%多,而高中的化学课程不能为大学的化学课程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2如何有效解决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知识衔接的问题

2.1高中阶段。高中期间应引导学生意识到高中化学是大学基础化学学习的基础,从思想上纠正“学为考”的传统观念,可以让他们事先了解一下学习化学将为大学哪些专业的学习可以奠定基础,让他们确立目标,从而促进大学基础化学与高中化学从思想上顺利衔接。高中层面的化学教学内容要注重“启后”,但不是替代某些大学基础化学内容的教学,而是在新课改下,对于一些相关内容的教学,高中教师也应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在教学上为学生今后学学基础化学埋下伏笔,为学生将来学学基础化学先渗透思想、抛砖引玉。

2.2大学阶段。第一,在不改变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其中,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对不同知识的需求不同,大学基础化学教学应根据化工类与医药类的区别从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着手调整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部分的内容。补充高中化学欠缺知识,删除或不讲较浅的内容。还有一些知识高中虽有提及但是涉及内容较浅,那么这些涉及较浅的内容都应补充到大学基础化学中,这样才能够避免化学知识的脱节。第二,学教师应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以贴近社会的呈现方式,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师应在教学中增强“问题性”教学,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化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与创新精神;教师在讲课时要具有思想性,科学性,同时应将高中时所涉及的内容串入到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处理中学化学与大学基础化学的衔接。教师还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实验室,向学生充分提供从事化学研究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掌握和理解化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科学的研究方法与客观的研究态度,获得更多的化学学习与实践经验。在课堂上时,应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人”的精神,把新方法、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中。

3结语

总之,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知识的衔接问题是我国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重点问题之一,因此,我们一定要将这一问题重视起来,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找到一条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有效的提高高中学生、大学学生化学学科的知识水平、素质能力,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多的高质量、高水平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周金鸿.从中学到大学知识学习体系的断裂与衔接[D].济南:山东大学,2007

第12篇

关键词:顶岗支教 化学教学 反思 改进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89

河北师范大学自2006年初开始实施“顶岗支教”工程。通过“顶岗支教”,使农村中学教师有了一个“充电学习”、“休善生息”置换培训的机会,这对于广大农村中学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专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通过“顶岗支教”,从学校领导到普通教师,关注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并以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修订、专业课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进与创新。

笔者曾参与指导59名学生、在9所中学为期半年的“顶岗支教”。在充分肯定其成绩的基础上,也发现了“顶岗支教”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学生对所教学科(化学)的专业知识把握不够到位,其表现为:一是对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不能做到融会贯通;二是对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往往把握不准;三是对书本上的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教学与生活、生产实际不能很好地联系。

第二,学生的教学技能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当然,对于“顶岗支教”的学生,从教学艺术的角度去要求不太现实,但对于教学,教师必须掌握基本的、必要的教学技能。比如,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组织技能,语言表达技能、板书技能、媒体运用技能等,都需要认真培养和训练。

第三,学生对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理解有待深化。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从课程理念的更新、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学评价的实施,向过去的传统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顶岗支教”的学生,其本身对新课改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很难落实到课堂教学上。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笔者作为高师院校化学专业的学科知识教师,从大学化学教学的视角,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1 了解中学化学课程内容,加强大学化学教学的针对性

大学化学的课程内容涉及不同领域,尤其是大学化学的选修课内容,与生活、生产的联系更为紧密。如:电池、药物化学、环境化学、化学与生活等,这些内容与高中化学的必修、选修模块密切相关,顶岗生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既丰富了化学知识的内容,又能初步熟悉高中化学不同模块的内容。

例如:我们常喝瓶装水,可瓶装水是怎么生产的呢?在选修课上,通过展示一系列的图片讲解瓶装水的生产,然后再讨论家用饮水机的优缺点。由于这些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此能产生比较深刻的印象。这一过程中能涉及到金属离子和水垢的去除方法、电化学知识、紫外线消毒、水的检测等知识。电池是当今科学研究的热点,而且在2013高考全国卷中也出现了关于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的试题。锂离子电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原理、电池组装、与电池相关的参数等在选修课上均有所涉及,这些知识的学习为以后的初高中化学教学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2 突出化学学科特点,加强化学实验教学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的学科特点。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设置了大量的实验内容,有些实验是固定的,只要按照要求做完即可,有些则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改善实验。通常我们演示酚酞遇碱变红实验时,是将酚酞滴入碱的溶液中,溶液变红。如果提前将酚酞和碱溶液涂到烧杯壁上,晾干,烧杯看起来与普通烧杯无区别,然后将水倒入此烧杯中,水变成红色。这个实验就如同变魔术,引起学生的兴趣,再探究原因时,学生就能理解,从而成功讲解了这个问题。氢气和氧气,在通常情况下不反应,但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氢和氧反应放电,使灯泡亮,(如图1) 这就是燃料电池。氧气来自空气中的氧,而氢气则自制。此时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制备氢气:比如,铝、镁和碱、电解水等。在这个实验中,涉及到了金属反应制备氢气、水电解、燃料电池、铝等金属的回收、氢氧可逆反应的条件等知识内容。总之,通过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使学生产生兴趣,接下来再进一步讲解与实验相关的内容,能增加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图1

3 转变大学课堂教学方式,倡导科学探究和自主学习

现在的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为了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科学探究、自主学习,在大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授课内容,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比如:第一,在课前给学生提出问题(化妆品的制备及原理),学生能通过收集材料、分析,基本了解某类化妆品的作用原理以及与化学的相关性,最后由学生进行讲解,然后大家进行课堂分析;第二,在课堂上由老师提出问题,大家讨论后给出具体的实验方法;第三,引入科学研究的表征方法,理解微观物质。授课教师多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对物质的分析和表征有独特的观点。原子、分子、物质的量等微观量是学习过程中比较难以理解的,因此,在授课过程中给出微观粒子的隧道扫描电镜下微观粒子的图片或者粒子反应的flas等形象的素材,有助于微观世界的理解。除此之外,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对师生互动教学产生清晰的认识,从而在以后的顶岗过程中能应用。

在顶岗实践过程中,顶岗生运用所学的大学知识,通过某一主要问题形象生动的讲授,将难理解的知识简单化、形象化。相对于目前在课堂对某一知识点的着重的讲授,通过生活中的实验现象将不同知识点关联起来,这样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学生对内容的学习及记忆相对比较深刻,从而加深了对这一知识的理解。

作者简介:柴玉俊,河北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