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息系统设计

信息系统设计

时间:2023-01-03 11:42: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系统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信息系统设计

第1篇

【关键词】林业 ;信息系统 ;3S技术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得到了不断地完善,我国对林业发展中的森林资源以及环境监测问题也越来越重视,以3S技术在我国林业信息系统的设计中的应用最为突出和广泛。人们将计算机技术和林业生产这两种原本毫无联系的个体通过科学的手段合理地结合起来,在森林资源的动态监测、灾害检测、森林资源管理等方面最终达到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管理技术的科学化,放林业工作人员的相关工作,建设不必要的损失等目的。通过对3S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来逐步建立并完善林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

1.3S技术在林业信息系统设计中的运用

森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基础产业,它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人们所关注的,而传统的林业管理手段已经慢慢开始遭到人们的摈弃,为了适应林业的现代化发展和管理技术的科学化的需求,科学、高效的新技术的运用必将取代林业传统的管理技术。林业信息系统就是指将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定位技术等相结合的情况下进行林业生产和管理等工作。那么什么是3S技术呢?3S技术就是RS、GIS、GPS这三种技术的总称,即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将3S技术在林业信息系统设计中的运用通过科学、系统性的技术不仅提高了林业生产部门的管理决策能力和相关的生产效率,同时也加速了可持续发展的步伐。

2.传统林业信息系统的不足

由于一些基础县、乡级林业部门以及一些落后的地区资金短缺、信息不畅、资源量不充足等问题导致了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去购置一些新型的技术和设备,设备的老化以及投入渠道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无法满足信息系统的一些日常的工作,信息系统对多种数据的处理效果不是很好,使得一些信息系统的开发存在一定的难度。一些基础的林业部门无法拥有遥感技术以及应影像图的制作技术,如果他们想使用相关的数据或者是制图只能通过上级部门才能够得到相应的数据,只能进行较为基本的土建图例的处理,不能实现对其他的一些林业图的处理,因此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无论才能完成相应的绘制工作,甚至有些图像无法进行绘制。甚至一些林业部门即使配置了这些设备由于无法拥有相应会操作的专业人才、3S技术的应用基础薄弱等种种原因也不能合理地去应用这些设备,导致设备的闲置和资源的浪费,使得在林业信息系统的管理和运营中缺少必要的人力和物力。其次,一些林业部门对这些技术和设备不能进行合理的运用,即使配备了足够的设备也只是利用了他们其中的一两种功能,使得资源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以上了这些原因导致了林业信息系统的开发不全、使用不当,不能很好地适应和发展林业信息系统,从而影响了林业信息系统的整体发展和建设。

3.3S技术的林业信息系统构建

3S技术在林业信息系统设计中的运用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以及定位系统技术等为了满足林业部门的管理的同时预防森林火灾等灾情的发生,为林业工作者以及林权者对于相关森系资源的查询和检测提供了方便。3S技术的林业信息系统包括森林资源动态检测系统、森林险情检测系统、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等方面。通过3S技术的运用能够及时掌握森林资源的空间信息的变化,比如信息的调查和统计等信息通过该技术的信息存储、信息分析、信息传输到CIS数据处理中心等一系列的处理,同时能够检测和分析森林数量、森林内各自资源的分布等数据,对森林资源进行相关的管理做出相应的生产规划和合理的资源开发。

另外在森林中时时处处都可能会发生险情,因此对这些债券的动态检测也必不可少,比如在火灾、洪灾、水土流失等灾情的发生时,能够全天候地检测这些森林险情的发生,并将这些信息通过一定的技术快速、高效的向人们发生相关的信息,可以及时做好相关的预警工作,让人们能够及时了解灾情,通过全球定位系统这一先进的技术方便人们及时查找出发生灾情的相对于的地理坐标,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资产的损失。在森林发生灾情做出预警。预测和分析工作的同时能够帮助工作人员完成森林调查和一些管理的勘测工作。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运用克服了人们对森林进行常规测量的难度问题,能够准确地测定出森林的位置、面积并且制作出精确的分布图,为林业工作者带来了一定的便利。其次,能够结合相关的资源信息对森林的经营做一定的规划,对于一些问题能够设立相关的措施,辅助人们对森林的建设做出正确、高效的决策。

4.结论

随着我国现如今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林业信息系统中3S技术的运用使得森林业生产的相关管理越来越完善,然而在3S技术的实际运用中还存在着种种困难,只有克服3S技术在林业建设中的实际运用问题,才能更好地发展林业业务以及管理,并且为生态环境的检测提供更加方便的服务,从而进一步地来提高我国林业在生产管理等方面的效率。因此,在我国林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中,要结合实际,合理、充分地使用相关的科学技术来不断提高我国林业的业务,合理的开发我们的森林资源,从而实现我们的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毛金涛.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中3S技术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6,36(8):181-181.

[2]胡新玥,李宏楠,李晓建.林业信息系统设计中运用的3S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6,36(8):177-177.

[3]王孝宗.浅谈3S技术在林业产业规划设计中的实际应用[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8(1):16-18.

第2篇

关键词:档案信息系统电子化管理

1、引言

目前,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进程远远滞后于整体信息化的进程,档案管理水平与信息化高速发展不相匹配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

第一,大量纸质档案数量不断增加对现有库容带来极大的挑战,纸制档案面临无空间保存的窘境。

第二,随着企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已经形成设计和生产异地并存的模式,这种状况不但给档案信息的归档、提供利用带来不便,更重要的是造成档案的更改、作废等信息传达不及时,这不但会直接给生产经营带来困难,还极有可能生产出废品,直接造成经济损失。因此,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经完全不能满足企业高速发展的需要。

第三,档案是一个单位知识资源的核心部分,也是知识资源管理的最基础部分,在创建创新型企业的大背景下,档案管理系统建设也是知识资源管理的需要。

因此,加快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步伐,更好地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是摆在企业面前的迫切任务,也是建设创新型企业中知识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系统需求与功能设计

2.1系统需求

系统需求的目标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提升档案管理水平、增强档案提供利用能力、确保档案信息安全、有效。

具体目标:

(1)建立档案系统信息化管理流程,实现各类档案归档计划的制定、档案移交、登记造册、借阅管理、作废、档案统计等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2)电子图纸档案和文书档案实现电子化文件级管理;产品档案、科学研究档案、会计档案、生产经营档案、人事档案、声像实物档案、设备档案和基本建设档案等保存纸制档案,系统将对上述档案分类、案卷目录进行信息化管理;实现异地产品电子图纸档案和产品档案及时有效归档。

(3)增强档案提供利用能力。

(4)增强档案的综合检索功能;及时档案变更、作废信息;实现公司各类电子图纸档案异地晒印申请,异地晒印;有条件地向公司本地和异地使用者开放档案信息。

(5)建立电子档案系统的档案灾备中心和档案存储介质中心;采用水印和电子签章技术,确保归档文件的有效性、合法性、防篡改、防抵赖。

2.2功能设计

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如下功能:归档计划制定、收集整编、档案管理、提供利用、系统维护和与其它系统的接口等。

2.2.1归档计划制定

归档计划是档案馆和归档单位共同制定的归档内容的计划单。主要适用范围为文书档案、会计档案、实物档案、声像档案、生产经营档案、产品档案、科研档案、设备档案、基建档案、人事档案等。

2.2.2收集整编

档案的收集整理是档案工作的重点,也是工作量最大的工作,因此通过管理办法明确归档范围、归档要求、归档时间、归档责任和流程,通过应用系统提供收集手段、自动整理功能、归档流程的控制和管理是系统建设的关键部份。

收集整编功能主要包含文件收集、档案移交清册形成、归档文件整理、归档文件审核和归档整理等。

2.2.3档案管理

档案管理功能主要包含电子图纸档案管理、产品档案管理、科研档案管理、基建档案管理、设备档案管理、文书档案管理、声像档案管理、实物档案管理、会计档案管理、生产经营档案管理、人事档案管理和鉴定销毁管理。电子图纸档案管理中包含电子图纸更改管理和电子图纸晒印管理。

2.2.4提供利用

提供利用功能主要包含档案检索、借阅管理、年报统计和档案进出登记等。借阅管理主要包含对实体档案和电子档案的借阅管理。

2.2.5系统维护

系统维护功能主要包含权限管理、数据维护、数据转换、档案设置、数据字典维护、口令修改、参数设置、数据备份和恢复等。

2.2.6与其它系统的接口

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与其它系统的接口主要实现电子归档数据的直接对接。

3、设计原则

3.1实用性原则

软件系统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技术人员与操作者的要求和建议,一方面要使软件的人机交互界面友好,布局合理;另一方面要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尽量将用户所要进行的操作包含在同一界面内。

3.2信息集成原则

强调系统中信息的一致性和在其范围内的共享。

3.3开放性原则

软件内核与外界的接口应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可移植性,动态数据库和静态数据库的数据结构、表结构、视图结构都应遵循特定规则,程序编码应尽量采用信息屏蔽原则和不使用语言标准文本以外的语句。

3.4利用面向对象技术原则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综合运用面向对象语言、面向对象的运行环境,也可以和结构化设计方法结合使用。

3.5可伸缩性原则

系统能够根据档案分类、整理规则的改变,在较长的时间内适应管理环境。

3.6高可靠性原则

系统要满足高可靠性要求,服务器应有容错、容灾设计,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3.7易操作原则

针对档案管理及利用人员进行设计,操作上要尽量简单,方便。

3.8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要求包括网络、系统、应用和数据等方面,系统应提供全面的安全性措施。采用一定的技术并与相应的管理制度相结合,以保证系统安全运行,防止可能发生的错误;设置严格的权限管理体系,合理授予合法用户权限,防止非授权用户对系统的操作;充分考虑应用层的安全性,做好信息资源的访问控制。

4、结语

档案管理信息系统通过采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信息技术,实现了归档计划制定、收集整编、档案管理、提供利用、系统管理和与其他系统的接口。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实施,严格的控制了档案归档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及时性;实现了档案数据的信息化和资源共享。目前,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正在信息化实施中。

参考文献

第3篇

现代医院运行过程中,为确保医院信息系统以及数据的安全运行,数据容灾备份系统对保证业务开展不会出现间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信息系统遇到故障或者意外事故时能够建立灾难备份等安全管理系统,使得业务开展更加连续,减少医院损失的出现。文章就医院信息系统安全与CDP容灾系统设计进行简要的阐述与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

医院;信息系统;安全;CDP容灾系统设计

医院信息系统是一个实时的系统,其中含有大量的数据,并且数据的种类比较多、比较复杂。现如今信息系统管理的范围逐渐广泛,功能也日渐健全,医院的医疗卫生工作逐渐依赖信息系统,其承担的压力和工作也逐渐增多,信息系统面临着数据的安全、完整等方面的压力。医院业务流程比较特殊,任何一个原因就会使得信息系统出现故障,进而导致医院的经济以及形象等受到不利影响。作为安全系统,就需要实现系统的全天候连续工作,对系统进行安全备份,同时系统遇到故障时也能够实现连续的工作,使得数据更加安全、完整。

1信息系统的安全和容灾系统设计

1.1网络传输

在建设医院信息化的开始,由于设计人员对网络技术的发展不能有效地预测,因此网络架构存在着先天不足的情况。网络没有合理的铺设,增加终端节点时比较随意,存在着不合理的网络结构,传输效率并不高。网络设备比较陈旧、落后,缺乏可靠性,不能与新的设备有效地兼容。网络系统中也缺乏有效地应急备份方案,如果网络信息系统出现故障,信息系统就会出现大面积崩溃的现象,使得整个系统瘫痪,停止运行。

1.2感染病毒

医院内部网络安全隐患中,病毒是十分重要的,当前病毒已经发展到网络传播破坏的阶段,能够对网络资源以及主机产生大量的消耗,如果病毒进入到医院的内部网络中,就会给医院信息网络系统造成无法预计的损失。

1.3容灾的计划与处理

当前医院信息系统的数据安全性不够好,很多重要的数据没有进行备份容灾和恢复,无法对基础设施的故障,如机房硬件故障、机房火灾等,以及软灾难,如病毒、人为操作失误等进行有效地应对。出现灾难时,不能有效恢复丢失的数据,业务也出现中断,并且无法保证中断的时间。而且由于服务器自身在技术上存在一定的缺失,操作系统很容易就出现崩溃,使得业务长时间中断不能快速恢复。

2恢复灾难的CDP系统设计

2.1确定系统灾难的种类、范围

要了解医院信息系统可能出现的灾难种类,比如网络问题、系统问题、火灾、地震等意外事故等,不同的防范体系其备份、保护方案等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依据相关数据调查分析可以得出,医院信息系统出现故障的原因位于前三名的分别是硬件故障、人为操作错误和软件错误。[1]由于自然灾害等因素造成的故障几率比较小,但是其会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因此在灾备系统防御时需要重点考虑和研究。除了信息系统设备的故障以及自然灾害等,对于人为因素导致的数据丢失或被篡改也需要明确是不是应该重点防范。对于这两种灾难而言,容灾的技术保护手段是存在差异的。传统的容灾方法主要是对大站点类的灾难进行恢复,比如自然灾害以及电力等灾难,一般没有对软件或者人为失误的防范能力。传统的容灾系统缺少对全部灾难防范的内容。而CDP容灾技术中涉及全面灾难的防御体系,能够全面考虑自然以及人为灾难等因素。

2.2了解容灾系统对医院业务的影响

通常而言,医院信息系统是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系统,灾备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不能对原有的信息系统结构进行改变,防止对目前的系统产生影响,带来不利的因素。实施容灾系统时需要使用比较便捷简单的方法,提高其可控制性和操作性,实施的时间不能太长,明确后期维护的简便性,这些都对容灾系统的维护以及今后运行的成本等产生影响,并决定系统运行情况以及容灾系统建设的效果。

2.3知晓容灾系统技术维护的难易

一直以来,由于容灾技术比较复杂,而且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很多容灾系统建设后,维护难度比较大,灾备演练也存在较大的难度。所以必须要选择合适的容灾技术方法,依据技术实现的可能性,管理的便利性等进行。

2.4容灾技术手段的兼容性

现如今容灾技术手段的兼容性是技术线路中需要考虑的重点因素。使用混合系统容灾,选择开放设备导致用户的理想化效果与技术的真实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如果能够充分考虑面向未来的技术,再建立容灾系统,就能够建立良好的架构,[2]获得长期的效益,减少系统改造所花的成本,为系统提供更加长期的服务。

3灾难恢复计划的应用分析研究

明确灾难修复计划主要是为了对灾难恢复的流程进行规范,灾难发生之后,重要的信息系统能够快速恢复,实现数据系统的稳定运行,实现业务运行效果。要依据灾难恢复计划,重要信息系统监测数据处理中心的灾难恢复能力。不同的医院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灾难恢复计划。[3]制定科学的灾难恢复计划后,为了保证计划更加完整、实用,就需要定期对流程进行变更管理,完善审核以及演练制度。很多时候由于假设错误,对设备以及人员等重视不足,使得灾难恢复计划不能顺利发挥作用,这就需要经常进行测试,使其更加有效。测试还是为了让灾难恢复的相关工作人员了解灾难恢复的计划,选择计算机领域中经验丰富,综合素质高的人组成恢复灾难的队伍,熟知医疗以及计算机领域中的知识,能够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科学的进行灾难恢复。

4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使医院信息系统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就需要科学的设计容灾系统,选择合适的设备。容灾系统建设完毕后要对其进行演练测试,对其可靠性进行验证,减少系统故障,更好地实现医院的管理与服务。

作者:韦明华 单位:广西平南县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李韶斌,赵紫奉.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容灾备份平台的研究与设计[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4,5:105-109.

第4篇

1增城市房产测绘管理信息系统

增城市很早就采用计算机来制作房产平面图,时至今日积累了数量巨大的房产测绘电子版数据和属性数据,迫切需要引入GIS技术,建立一个以房产测绘图形数据为基础,整合房产属性数据、房地产管理业务数据、房产档案数据的现代化房产测绘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基于GIS平台以图管房、房地关联、以房管档、图档簿合一、图文表一体化的管理目的,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1.1总体设计借鉴沈阳、武汉、大连市等多个城市的房产测绘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经验,结合增城市房产测绘管理的实际需求,遵循“规范、先进、实用、安全、一体化”的原则,设计了增城市基于GIS的房产测绘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框架,如图3所示。增城市房产测绘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框架包括数据层、支撑层、服务层和应用层。数据层是系统的信息载体,是对现有的资源信息进行整合形成的资源数据库,包括基础空间数据、房产专题数据等。支撑层是用于支撑系统所采用的主要技术,包括通用中间件、业务中间件和WebGIS,GIS引擎等GIS支撑技术。服务层把业务对象层的逻辑转换成更粗粒度的服务,包括数据转换服务、数据入库服务、空间查询服务等多种服务,实现服务的集成。业务层是业务核心,包括基础测绘、项目测绘、测绘办公管理、测绘成果管理等多个子系统。该系统的用户包括普通用户、房产业务管理用户、房产测绘技术用户和测绘数据管理用户等,根据不同的用户角色赋予不同的操作权限。

1.2数据建设数据是GIS系统的灵魂,因此,要以房产空间数据库为基础,融合房产属性数据、档案数据等非空间数据,建立以图管房,图、属、档一体化的数字房产基础数据库。房产测绘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主要包括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两大部分。图形数据可以分成遥感影像图、基础地形图、分幅平面图、分丘平面图和分层分户平面图等,属性数据包括房产基础数据、房产业务数据等。数据建设先以现有的遥感影像图和基础地形图为基础,将历史测绘成果进行整理,按统一标准清洗转换后,导入GIS系统,形成房产基础空间数据库。将遥感影像图、基础地形图、分幅平面图、分丘平面图等空间地理信息数据按照统一坐标分图层存放与展示,而分层分户平面图是按照独立坐标二进制对象方式存储在数据库中的。然后依靠图符号、丘号、幢号、房间号等关键字,实现分幅平面图、分丘平面图、分层分户平面图与楼盘属性数据之间的关联。房产信息及其权属信息均具备不断变化的特征,需要不断地更新空间数据库,可通过测绘数据入库、测绘成果管理等子系统进行相应操作。

1.3系统功能增城市房产测绘管理信息系统采用C/S和B/S混合的体系结构,C/S主要应用于房产测绘系统的编辑、空间数据库的更新和GIS高级分析等模块。B/S主要应用于前台业务办理、地图展现和信息子系统等。根据实际操作的需要,房产测绘GIS平台、基础测绘子系统、项目测绘子系统、项目成果管理子系统、测绘数据入库子系统及数据报表统计子系统采用C/S结构,而测绘办公管理子系统与房产测绘信息子系统则采用B/S结构。房产测绘GIS平台是增城市房产测绘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平台,以遥感影像图、基础地形图及房产产籍图为基础,对房产地理信息进行分层组织。主要有房屋层、层、道路及设施构成图层,并采用符合标准规范的点、线、区域、颜色、地图符号直观形象地表达和显示相应的地理数据类型。该平台提供漫游、放大、缩小等一系列基础操作功能,以及图层控制、查询、编辑、制图等高级GIS功能。基础测绘子系统主要实现一个城市或地域内,建立大范围的、整体的房产分幅平面图。而项目测绘子系统主要是绘制、管理房地产分丘、分层和分户平面图,同时通过绘制的图形精确地计算出各权属单位的面积,并出具结果测绘报告。测绘办公管理子系统主要完成测绘业务受理、分派与实施、数据质量管理和数据递交等管理业务,包括业务的新增、审核、存档、查询、统计等工作,是房产测绘管理人员日常办公使用系统。房产测绘信息子系统主要实现房产共享数据的,便于业务人员或购房者查询、浏览相关房产信息,为房产综合业务办理提供图形支持。通过对查询结果的快速定位,可以放大该部分的地图详情,查看房屋、周边地形、道路、交通等居住环境信息。

2结束语

房地产的迅猛发展对增城市房产测绘服务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房产测绘管理部门迫切需要提升信息化建设。而随着GIS的发展,为房产测绘与管理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极大地促进房产测绘的自动化与房产决策的科学化。因此,整合现有测绘资源,建立基于GIS的房产测绘管理信息系统是增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将为增城市数字房产建设奠定数据基础。本文的房产测绘管理信息系统以测绘成果数据库为核心,是各类数据源的集成平台,实现了以图管房、房地关联、以房管档、图档簿合一、图文表一体化的管理目的,简化了工作流程,极大地提高了房产测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该系统促进房产测绘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实现资源共享,可为交易产权、市场、住房改革、住房资金、拆迁办及其他机关和职能部门快速准确地提供翔实直观的房产测绘资料,提高面向房产企业和个人的办事效率和办事质量。

作者:章冯单位:增城市国土资源测绘院

第5篇

具体来说,雷达维修保障远程技术支援信息系统所具备的主要功能系统包括两种,分别是视频会议系统和技术支援专家系统。其中,视频会议系统的兼容性必须达到足够的程度,以满足实际的视频实时会议需求。视频会议系统是连接各个雷达站点和基地级修理站,并提供实时视频会议技术支援的重要手段,其必须将多种应用功能集于一身,包括即时通信功能、视频会议功能、音视频互动功能、数据协作功能、文件传输交换功能等,这样才能保证在视频会议系统中,各终端用户可以通过实时会议及时得到应有的维修保障信息支援。技术支援专家系统,可以保证雷达故障维修专家通过该系统实现对各个终端用户雷达故障的及时诊断与信息支援,将基地级修理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的雷达维修能力通过该系统辐射到各个终端用户,实现对终端雷达维修保障工作的科学决策、现场指导,保证各个终端雷达故障问题可以得到第一时间的解决,并且保证解决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此外,在特定条件下,技术支援专家系统可以提供二次开发接口,对其他通信设备进行连接,并兼容其他设备。

2远程技术支援信息系统主要软件功能组成

2.1专家资料管理

专家资料管理通过建立专家资料库来实现,资料库中对所有的雷达维修专家的维修科目、基本情况和维修特长进行详细记录,以方便在进行雷达维修工作时可以第一时间找到最适合的专家,最快速度地制定出科学的雷达维修和维护策略。

2.2维修资料管理

维修资料管理工作主要针对的是需要进行会诊的雷达故障问题资料,包括问题文字叙述、问题图纸、相关器材等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预处理和压缩之后,再通过信息化网络将这些资料传输到各个终端雷达站点。

2.3会诊管理

会诊管理,是远程技术支援信息系统的核心软件功能,其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会诊过程中多位异地专家的同步信息传输,实现专家对雷达图像的交互处理,实现专家之间的信息同步交流,增加了会诊的效率,可以有效地将多位专家的意见结合起来,通过讨论形成最佳的解决策略。

2.4系统维护管理

系统维护管理即对雷达维修保障远程技术支援信息系统进行的维护管理,维护管理工作的目的是保证此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正常运行,并及时发现系统出现的各类故障问题,及时通过科学的方式解决问题,保证系统运行的顺畅性。

3结束语

第6篇

[关键词] 图书;借阅;管理信息系统;设计;Power Builder;Oracle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2. 036

[中图分类号] TP315;G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2- 0070- 02

在信息社会中,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在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图书借阅信息管理系统为用户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搜索、信息管理的工具。图书借阅管理信息系统为图书室提供一个自动化管理功能。图书借阅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要点如下。

1 系统开发方法

MIS的开发方法有多种,例如:原型法、生命周期法、面向对象法等,笔者设计的图书借阅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原型法方式更合适,因为生命周期法的突出优点是强调系统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在整体优化的前提下考虑具体的细节问题,即自顶向下的开发策略;并把系统的整个生命期分为需要分析、设计、开发、运行维护等阶段,并严格规定各阶段工作的任务、目标、提交的成果,甚至规定了工作的步骤和采用的工具。而采用的原型法能很快地建立图书借阅管理的雏形,加快开发的速度。

2 设计的目的

本系统为图书室提供一个自动化管理功能,主要进行图书的入库、出借、归还、理赔、库存管理、图书及用户信息统计,减轻图书管理员的工作量,提高图书借阅效率,减少工作人员的出错率,使图书馆的借阅管理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能够及时准备并有效地管理图书的借阅情况。除上述功能外,我们还要考虑系统的延展性。

3 系统分析

这个阶段分析的内容较多,通过问题识别、可行性分析、详细调查、系统化分析,最后得出相应的新系统逻辑方案,也就是系统解决“做什么”的问题。系统分析是从逻辑概念角度来表达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图书室主要业务分析,即借书和还书两个业务流程,如图1、图2所示。

通过业务流程分析,可以表述出相应的数据流程图,描述出数据在系统中的流向、数据的存储、数据结构等。

4 系统设计

在提出的逻辑模型基础之上,科学合理地进行物理模型的设计,也就是系统主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图书借阅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的:

(1)易用性和易维护性原则:采用图书借阅管理信息系统,可以集中将数据库与图书借阅管理相关的数据信息全面、有机地联系起来,有效地减少了信息频繁更新和查找信息的重复劳动,保证了信息的相容性,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系统的完备性和可持续性。

(2)完整性原则:在图书借阅过程中,可以迅速地查找出图书信息,即根据图书的编码、类别、拼音码来查找出书库中的书籍存放量以及借阅信息。

(3)先进性和开放性原则:系统需要便于更新和维护。由于系统必须与性质不同的众多用户衔接,因此,系统与用户的接口设计非常重要,必须保证用户可以方便地连接到信息系统上来。

4.1 设计目标和功能的关系

为了实现系统的目标,本系统设置了文件、基础资料、借阅管理、系统设置等子系统。这样就可以进行下一步工作,确定各个子系统的目标和下属功能,以下是子系统的介绍:

(1)文件:文件模块主要有打印机设置、计算器、工具条、退出功能。

(2)基础资料:主要有阅览人信息维护、书籍信息录入、图书信息维护,这个子系统主要实现用户登录后对图书信息的修改、添加、删除、维护等操作。

(3)借阅管理:主要有还/借书籍、书籍查询、在馆资料查询等子模块,主要方便用户通过查询后借阅图书资料。

(4)系统设置:主要是系统管理员信息设置,即用户和密码设置,为了图书的安全性工作人员离开时,必须退出系统;工作人员上班时,只有通过密码验证才能进入界面。

图书借阅信息系统功能模块如图3所示。

4.2 代码设计

代码是代表食物名称和属性及状态的符号,是为了便于计算机处理,一般用数字、字母或他们的组合来表示的。如用户代码(见图4)和图书代码(见图5)。

4.3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是在选定的 Oracle基础上建立数据库的过程。根据前面的需求分析和设计的实际情况,数据库中设定了图书借阅信息表、管理员信息表、图书信息表、用户信息表等。其中图书信息表见表1。

5 总 结

在系统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应用了计算机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参考了同类系统开发的实践经验,其中包括:

(1)综合各种软件周期模型,结合系统具体特点,选择并使用快速原型模型.实际的结果表明这样的模型选择是合理的。

(2)本系统的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按照规范化设计的方法,结合数据库系统开发及应用的全过程,分6个阶段并采用C/S结构具体实现所设计的数据厍。

(3)采用结构化需求分析方法,着重于业务流的分析,同时考虑系统的普遍适应性,充分考虑了将来可能的系统拓展和升级,完成了系统的需求分析及功能设计。

本系统虽然具有上述一些特点,但是还存在许多不足,作者将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逐步完善本系统信息分析能力,加强本系统在相关信息管理方面的功能的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孙凤栋. Oracle数据库基本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甘仞初.信息分析设计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朱爱民.Power Builder 9.0与系统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第7篇

关键词:后勤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SOA

0引言

按照电力公司推广的“人、财、物集约化、信息化”的相关要求,后勤管理信息平台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优化革新,来达到信息化平台高质量服务的目的,推动后勤管理工作更快、更全面的发展。按照电力公司整体设计要求,实现“全覆盖面、网状监控、模块分区、操作快捷、界面美观”的原则,将公司内部办公楼、物业管理、食堂管理、医疗卫生、安全保卫、应急保障等等工作环节都涵盖其中,建设成一个符合公司内部需要,同时网络信息系统平台稳定性好、可靠性高的应用管理系统[1]。后勤信息管理系统平台是目前基于互联网实现的以管理、服务、查询和运行为一体的综合信息运行平台。通过此平台对各类信息进行整合、共享、统筹,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最早的计算机应用在电力系统是1963年,美国电力后勤系统安装了一台微型IBM计算机,致力于实现后勤管理信息系统的自动化管理。国内在上世纪80年时,从国外引进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并应用在电力系统[2]。到了90年代,国内计算机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各类系统管理软件也逐渐更加完善。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OA(OfficeAuto-mation)系统,就在企业、单子商务、网络应用工程上实现了多年[3]。

1电力系统后勤管理系统设计需求

1.1常见后勤管理信息系统网络体系

1.1.1C/S体系结构

C/S即为(Client/Server)客户机/服务器模式,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发的一种结构,主要包含三部分:服务器、用户和网络。该系统结构的有点在于无需具备互联网的接入,只需要在内部局域网即可实现网络功能,C/S结构下的网络环境与外部互联网是相对独立的。但C/S结构也存在的一些缺陷,包括:C/S体系结构下的计算机安装成本费用昂贵,后期各服务器及用户端维护费用也较为昂贵;系统结构采用一开的开放模式,可移植性较差;

1.1.2B/S体系结构

B/S即为(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互联网技术的逐渐发展,web浏览器的逐渐推广使得B/S结构产生和发展。在此结构下,web浏览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据是存储、调用和处理都基于web浏览器的服务[4]。基于web互联网,使得B/S体系结构能够与网络互联,若存在一台能连接外网的电脑,则可以实现体系构架下所有用户功能,浏览获取相关信息,同时进行交流互动,因此可以实现不具有操作功能与互联网共同响应的优势,无需固定的用户软件模块和固定的机器。在互联网已高速和普及覆盖的现代,只需服务器连接上互联网,即可实现用户与服务器的对接。服务器对整个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系统构架中大多数处理的需求都由服务器来完成,因此,对服务器的高速运行提出了较为严峻的挑战,若服务器无法承载过度,将出现服务器“奔溃”和系统“卡机”的现象,导致目前需要企业重要部门,在建设此类体系格架时,都采用两台服务器,并对数据进行备份,以保证系统奔溃时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数据的保存。

1.2SOA信息系统

SOA(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是一种组合的系统构架模型,目前此体系构架广泛应用于webservice技术,主要包含注册中心、请求者和提供者者模块组合。从而根据各自模块的功能应用,进行相关的操作[5]。本研究所实现的企业服务总线就是基于SOA系统架构来进行设计和实现。

1.3后勤管理系统现状

电力信息管理系统涉及面较广、技术要求较高,此系统的建立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互叠合的研究工程。目前电力系统信息化实现网络覆盖具有一定难度,主要由于用户区域差别较大,需求的功能信息也具有很大差别,同时用户量巨大,全网络覆盖所建成的服务器,需要满足如此大的用户量,也是对设备的一种挑战。因此以往的电力后勤信息系统主要运行过程,都是基于一个独立的后期管理信息平台,仍未实现与其它系统的接入。在未来的逐渐发展过程,势必要与ERP系统、OA系统等进行对接,实现一个整体化的大的信息管理体系平台。例如目前诸多企业,在报账过程中,仍然需要采用纸质化的签字盖章,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可以实现电子签章,使得整个工作环节更加迅捷。

1.4电力系统构架设想

电力系统体系设计的组织构架与企业内部管理功能体系较为相似,各个部门对接上下部分,实现横竖交叉网络交流结构。第一层系统是架构中单项子系统的模块组合。各个单项子系统相互对接和共同使用,实现自动化功能处理信息的快捷。第二层将各个单项子系统整合,完善协调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处理共享,发挥系统的最大效率。根据设计系统的实际需求,预备设计以下管理模块和功能模块:后勤管理成本管理、房产资源及固定资产管理、房屋及设备维护、易耗品管理、职工降温取暖补贴、劳保用品管理。

2信息系统设计及实现

2.1信息管理平台设计

所设计的七个模块相互具有一定的联系,系统采用三层架构实现。最底层为系统产生的数据存取,可供用户进行查询。中间层为对提取的数据进行展现给用户,并对数据逻辑进行规整。最上层为应用层,及用户进行提出请求及数据反馈的层面,可供用户进行随时调用阅览。以上三层架构采用webservice进行实现,采用SOA信息系统总体构建。

2.2测试与实现

通过测试,利用互联网远程终端进行操作时,响应速度在10秒以内,在内部网基于webserver服务器时,测试20个用户共同运行时,响应延迟在10秒以内。并支持存储扩展,为后期维护和扩展提供预备。

3结语

调研分析了目前常见的后勤管理信息系统网络体系,依据电力后勤信息系统的设计需求,完成信息管理体系七个模块设计和实现,并对建成的系统进行测试,完全满足用户需求。

参考文献

[1]肖鹏.云南典礼集团公司信息化战略[J].云南电力技术,2002,30(1):1-3.

[2]陈郑平,王先培,王泉德,等.弹性文件系统在电力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电网技术,2005,29(23):77-81.

[3]刘再跃,裘昌利.基于网络B/S结构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现代情报,2001,1(4):204-206.

[4]陈郑平,王先培,王泉德,等.弹性文件系统在电力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电网技术,2005,29(23):77-81.

第8篇

关键词:行政服务;标准化;数据业务流

中图分类号:d67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政府正在由传统的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为标志的政府运行模式已经走向成熟,以集中化窗口模式向公众提供行政服务已成为共识。在这种新型政府服务体系中,以网络化为标志的行政服务信息系统逐渐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总体上讲,行政服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的系统建设。纵向系统连接不同级别同一行业的职能部门,横向系统连接同一地区不同行业的职能部门。

在纵向信息化建设方面,基本实现了垂直单位内部信息系统的互连互通,业务数据共享。但这些系统与其他行业的系统之间是相互独立,数据无法共享,无法横向交互流动。由于垂直系统之间没有纵向联系,导致系统之间数据难以交互,最终形成了信息化建设的“烟囱效应”。在横向信息化建设方面,由于各级政府及各个职能部门之间信息化建设的进度不同、水平不同、数据规范不同、开发语言不同,导致系统之间难以进行数据交互。在这种信息化建设的情况下,就导致了信息化建设的“孤岛效应”的产生。最终导致了行政服务信息化应用的“瓶颈”问题的出现。

为了解决困扰行政服务信息化领域中的瓶颈问题,迫切需要一种既能满足行政体制特点,又在技术上可行的解决方案,探索审批服务物理大厅与功能多样化的信息网络技术有机结合的模式,将高效行政服务机制建设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相融合,建立以行政服务为核心实现跨部门业务与信息资源共享的行政审批服务网络,以解决人力、物力资源浪费,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和公众服务需求的问题。

2 标准化行政服务信息系统设计

针对“烟囱”和“孤岛”效应,按照现阶段解决问题的方案,是通过点对点的连接和分级数据交换实现,这样做困难重重、投资巨大、效果甚微,无法推广应用。需要建立一套新型的标准化行政服务信息系统。标准化行政服务信息系统突出了两个核心设计思想,一个是以标准化为核心的行政服务业务解决思路,一个是以大数据业务流通道建立为核心的技术解决思路。通过两个核心思想的有机融合,将能够构建一个纵向贯通、横向连接的业务流程全覆盖的行政服务信息平台。

2.1 标准化的业务设计

根据政府公共服务发展要求,要解决由上至下的省市乡(街道)村(社区)多级行政服务网络,首先要解决业务标准化的问题,通过建立适合窗口行业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实现业务覆盖、项目覆盖、职能覆盖、窗口覆盖,实现行政服务与公共服务的一体化业务流程与服务模式建立。在业务种类、业务流程、业务规范等方面实现标准化全过程统一。通过实现行政服务业务标准化,能够有效的解决传统行政服务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中普遍存在的业务需求确认难、工作流程设计难、数据流程交互难、系统运维服务难的问题。将行政服务标准化作为信息系统设计的先决条件和设计开发依据,在解决了行政服务业务标准化的问题之后,还需要通过信息系统架构标准化、数据标准化等技术标准化来保障标准化的业务能够运行在标准化的信息系统平台之上,从而达到统筹规范、集约建设、标准共享、数据融合的新型行政服务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目的。

2.2 以数据为核心的数据业务流整合

为解决行政服务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由“信息孤岛”和“烟囱效应”所带来的行政服务信息化应用的“瓶颈”问题,目前已经出现了多类解决方案,采用的比较多的包括通过建立数据中心实现数据大

集中的操作模式,以数据交换中间件为代表来试图打穿行政壁垒和信息资源壁垒,但在实际使用中的效果却是差强人意。下面我们分别从业务和技术角度来分析一下主要问题出在哪里。

首先,由我国的行政体制决定,在行政管理中存在着条块两条服务主线,一个是以行政管理机关为代表的纵向管理与服务体系,一个是以各级地方政府为代表的区域管理与服务体系,在这种行政体制中,各级行政服务中心作为地方政府的派驻机构,其主要职能是管理各业务单位派驻窗口的日常管理工作,而不承担行政审批与行政许可服务职能。这也限制了其作为行政服务信息系统的主要管理和使用者在业务链条中的作用的体现。

从目前在行政服务领域所普遍采用的主流技术和设计思想可知,当前在解决跨平台、跨部门业务办理中所主要采用的数据交换模式基本分为三种技术,第一种技术方案是中间媒介传递,第二种技术方案是守护程序传递,第三种技术方案是中间媒介加守护程序组合传递。上述三种技术都能够在一定程度解决部分异构数据在异构网络条件下的数据交换和传递,但也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和局限性。第一种技术由于其所采用的放射状星型结构对于数据量和数据交换频度增大而导致的效率下降问题无法解决;第二种技术不能满足点对多点的数据交换与传递;第三种技术实际上仍然存在上述两种技术的天然缺陷,仅是对上述技术优点的放大。

与此同时,上述三种技术仍然没有解决的还有一个核心问题,行政服务的业务流程是一种松耦合模式下的跨平台、跨系统的工作流程集合,单纯的解决数据交换问题是无法实现行政服务业务流程一体化问题的。因为行政服务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的数据处理和数据加工工作,而是以业务流程为核心的业务和数据流程化工作。因此,必须能够将分散在各个业务单元中的不同系统的工作流汇总形成一个个完整的业务流,将微观工作流整合成为宏观业务流,并将业务流中涉及的异构数据通过建立完整的数据流,实现业务流与数据流捆绑,最终形成完整的行政服务流。

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将数据问题和流程问题作为一个问题来分析和解决。为此,提出通过建立一个标准化的环形信息通道来解决上述问题,在这个通道中建立有标准化数据流通道和标准化业务流通道,在这个完整的环形信息通道中数据流和业务流是具有紧密的关联性的,这个环形通道我们可以称之为“大数据业务流快速通道”。其中,数据流通道采用了新型的基于位置标签的数据交互技术,通过建立数据位置标签库和标准化数据封包,利用透明数据传输通道来实现多点异构数据之间的有效传递,从而避免由数据压力导致的效率降低和单点传输故障导致的系统瘫痪问题。同时,通过业务流引擎和人工任务引擎技术的采用,实现了业务流程的自动化整合与流转,并能够解决部分特殊流程的人工干预问题。通过以建立开放式、通用标准化数据、流程接口,形成数据流与业务流融合通道。保障了行政服务信息系统能够成为纵向连接业务单元信息系统,横向连接地方政府信息系统的核心业务系统,成为服务型政府基础信息平台的重要服务和监管工具。

结语

通过以业务技术标准化为设计思想,采用以大数据业务流快速通道为基础支撑平台,以位置标签库、标准化数据封包、业务流引擎和人工任务引擎技术为核心的新型标准化行政服务信息系统的建立,将能够解决政府行政服务信息化领域中一直存在的业务分散独立、系统整合困难、数据资源封闭、服务功能单一的问题,行政服务信息系统也将由当前的单一应用平台向综合性城市管理服务基础平台转型。

参考文献

[1]王丽莉.服务型政府:从概念到制度设计[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2]高小平,王立平.服务型政府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刘稚.依托电子政务推进行政服务创新发展[j].信息化建设,2012(07):11-14.

第9篇

1.1正向追踪管理模型

正向追踪指按照物资设备进场、验收、投入使用直到工程验收的流程,对每批物资和设备进行监控,掌握每批进场物资设备的生产厂家、到货日期、质量状况,明确每批物资设备用于哪些施工部位。同时,对供应商供货及时性以及数量、质量符合程度做详细记录,为供应商评价提供依据。铁路建设物资正向追踪管理。

1.2逆向追踪管理模型

逆向追踪管理模型针对同批次物资的所有施工部位定位问题,根据发现问题的施工部位信息,找到问题部位的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依据检验批质量验收表中记录的“物资材料试验报告编号”找到该物资进场时的试验检验记录,从试验报告中的“工程部位”一项确定该批次物资的所有施工部位。同时,试验报告中产地厂名、试验委托单位、试验人员以及检测项目等信息,对质量问题分析及责任落实也有帮助。

2系统设计

2.1系统设计目标

(1)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物资管理工作效率,实现铁路建设工程物资的标准化、数字化以及系统化管理。

(2)通过网络实现铁路建设物资管理数据的整合与共享,实现工程建设物资的计划编制、采购供应、质量检验到工程质量验收全过程的动态管理。

(3)对到货物资的名称、规格、产地、质量检验结果、使用部位等属性信息进行标识,全过程记录物资设备从到达现场到最终使用的质量状况,实现铁路建设物资设备的可追溯性管理。

(4)实时掌握物资供应商的供货及时率和数量、质量情况,为供应商信用评价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2.2系统体系结构

铁路建设项目物资管理信息系统面向多个用户、包含多个管理业务,根据业务需求和项目实际情况,将系统体系结构分为基础层、服务器和客户端三部分。

3系统功能

铁路建设项目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包括计划管理、质量管理、供应商管理和系统维护4个模块,充分考虑了建设指挥部、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三类用户对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

3.1计划管理

计划管理模块包括需求计划编制、需求计划查看、采购计划编制和采购计划查看四个模块。施工单位可以在该功能模块下填报、提交物资需求计划和采购计划,建设指挥部可对物资计划进行查看、审核和批复。

3.2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模块包括物资合同查看、物资进场管理和工程质量验收记录查看功能。用户通过“物资合同查看”模块可以对物资采购供应合同进行筛选和查看,了解物资采购供应合同的主要信息。“物资进场管理”模块对物资设备的到货情况和试验检验情况进行筛选和查看,反映物资到货及时率和质量合格率。“工程质量验收记录查看”模块收录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情况。

3.3供应商管理

第10篇

关键词:等级保护;三级信息系统;系统设计

现如今各方面竞争都尤为激烈,信息资源已然成为战略资源中最关键的构成部分,此时以等级保护三级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为例的技术研究,就必须要尽快提上日程,这也是信息安全管理与保护水平获得提升的必要途径。

1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的概念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是我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基本制度和方法,是我国多年来信息安全工作经验的总结。根据相关法律政策规定,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信息安全管理办法,为信息安全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法律、政策、标准依据。作为国家统一制定并的标准,《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应将信息系统的重要程度作为根据,将保护工作有针对性的合理安排下去,并且应对信息系统展开相应的保护,国家也需对各等级的信息系统,制定强度适中的监督管理计划[1]。

2等保三级的设计要求

2.1安全计算环境设计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论述安全计算环境设计。首先是身份鉴别,这是达到三级安全要求的首要前提,需从用户标识与用户鉴别这两方面来明确安全机制。用户标识安全机制简单来讲,就是用系统中每位用户注册时填写的用户标识,来对用户身份进行标注,同时需保证生存周期内用户标识不能出现重复;而后者则指用户在每次登录系统的时候,通过安全管理中心控制下的口令、生物特征以及安全强度达标的组合机制,展开的对用户身份的鉴别,且鉴22别后会保护好生成数据的私密性与完整性。其次是标记和强制访问控制。系统需针对安全管理员,展开严格的身份鉴别与权限控制,并且赋予其主体与客体安全标记的权利。在强制访问控制之下,技术人员应将重点放在全部主体与客体标机信息的一致性上,且强制访问控制规则也应该同样落实。最后是安全计算环境的严格审计。系统应对安全事件有明确且完整的记录,且一般来讲,安全事件的主体、客体、类型、出现节点、后果等,都应纳入安全事件记录的总体范畴。与此同时,审计记录还应通过分析、分类等环节,向系统中存储保护。技术人员还应为安全管理中心提供接口,如果某些安全事件系统无法自行解决,则应基于授权主体调用要求创设接口。

2.2安全通信网络设计

安全通信网络设计工作,基本上都是以通信网络的保密要求为基点展开的,通常情况下,网络加密技术能满足等保三级中涉及的全部要求,技术人员可通过对VPN技术的合理运用,达成保护通信网络与数据的目的[2-3]。

2.3安全管理中心设计

(1)系统管理等级保护三级对系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系统管理员的身份鉴别与授权上,管理员一般情况下只有特定界面与系统访问的权利。系统管理员大致可以划分成网络、主机以及存储管理这几种,网络管理员的主要职责在于配置网络设备;主机管理的配置服务则主要针对服务器展开;存储管理员需做好存储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工作[4]。(2)安全管理等保三级在管理员身份鉴别与授权方面的要求也格外严格。虽说安全管理员的工作并不复杂,通常只涉及安全设备管理,但因为安全设备是覆盖到计算系统各方面的,所以安全管理员的专业水平、工作状态以及综合素质等,都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现阶段,安全设备基本上都有log记录功能,可用于授权管理的接口使用也很方便。(3)审计管理安全审计员也应接受严格的身份鉴别和管理,由于其在工作中会接触多种设备,所以对其行为的控制也要得到充分保证。

3等保三级的实现设计策略

(1)安全计算环境建设首先,在安全计算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多因子身份认证系统的应用绝对是重中之重,经实践证明,如果能确保此身份认证系统的合理应用,则等保三级中要求的用户身份鉴别、强制访问以及自主访问控制等要求均能得到满足。除此之外,此系统还能有效控制访问的过程,从而在最大程度上确保访问的有效性。其次,敏感数据保护系统在我国出现与应用的时间虽然并不长,但在文件驱动管理方面的优势却非常显著,例如稳定性与可靠性强等,但同时此系统的缺陷与弊端也不能忽视,因为其对操作系统平台的依赖度过强,导致操作系统中的数据私密性与完整性很难被保护。现阶段,也有很多国内企业通过国际先进技术,来保护存于操作系统内部的数据,但其稳定性与实际效果仍有待观察,所以就目前的要求来看,敏感数据保护系统已然可以达到等保三级对用户数据及客体安全保护的标准和要求[5]。(2)安全区域边界建设防火墙、入侵检测设备以及防病毒网关,即为现如今等保三级系统中内外部网络保护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第一,防火墙中只有必要的服务端才会开放,如果有相应的IDS在配置中,则技术人员必须将二者间的联动充分考虑在内,从而在系统受到攻击时能及时检测并且报警。第二,对于外部网络层的保护而言,入侵检测设备对攻击能发挥良好、稳定的分布式拒绝功能。第三,防病毒网关主要针对进入系统的数据信息,展开全面的防毒检测,它是预防病毒进入的最前线,对于安全区域边界建设而言,有着不能忽视的重要作用。但经实践证明,仅用防病毒网关来保护系统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将网络防病毒软件安装于终端,以确保对入侵病毒的实时查杀。此时相关人员还需明确意识到,部分国外的防毒软件在染毒文件无法有效杀毒时,通常会选择采取保守策略,即只对病毒给出警告或把染毒文件移动到保护区;而国内大多数的防毒软件则基本上会直接将文件删除。在染毒文件尤为重要的情况下,这两种方法都可能会为用户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失,因此,我们可以采取结合杀毒软件与终端管理软件的方法,确保染毒文件能向相应病毒服务器的制定目录中移动,从而由安全管理员展开接下来的人工处理[6]。作为不同网络安全域间的访问控制设备,安全区域边界防护系统通常都以安全计算环境边界为主要设置点,其会以安全标记过滤与管理标准为根据,实现对数据包与访问的有效过滤、检测并对网络攻击发出警报等功能。(3)安全通信网络建设实际上,一台可正常运行的VP设备,就能满足安全通信网络的基本要求。具体来讲,在外部终端需访问内部网络资源的时候,SSLVPN的效果更加显著;若出现分支机构的现象,则利用VPN设备的加速功能,也能促进网络传输效率的大幅度提升;从技术成熟度的角度上来看,IPSecVPN略胜一筹,但其配置的复杂性较强,实际使用也远比不过SSLVPN的便捷性[6]。除此之外,在等级保护三级的要求下,技术人员必须开放VPN数据校验与系统审计的功能。(4)安全管理中心建设就等级保护三级系统中安全管理中心的建设而言,很多厂家的SOC产品安全管理平台产品,设计与配置都是以ITIL规范为根据展开的,但目前能将规范中全部要求一一满足的厂家几乎没有。与此同时,只有少部分的合作伙伴才能接触到安全产品,产品大量生产及统一管理的目的很难达成,经过相应的分析与研究可知,此问题主要是安全产品并未严格遵循规范导致的。因此,为同时满足等保三级的要求与实际使用需求,我们应基于多个产品来建设安全管理中心,确保其各项功能均能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也为各被管理系统中管理工具与数据的高效融合提供更高程度的保证。具体来讲,技术人员可按照要求选择多个产品,这样即使在权限不同的情况下,系统级别划分工作也不会受到影响;同时各部分的管理人员也应分别配置,从而使管理规范能充分发挥其约束作用。在各项管理工具获取到相应信息之后,技术人员即可进行最终的数据整合工作,一般情况下,需要进行数据整合的产品数量很多,尤其被广泛应用于ERP系统里,并且最终用于企业领导层的重大决策。实际上,一般企业都能接受此价位,价格也能够为一般企业所接受,只是传统方案设计中并未考虑过产品在安全管理中心建设中的使用,现如今只通过对数据整合工具的利用,即能实现对多个管理工具间的信息互通[7]。

第11篇

大数据给企业带来了海量的、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为管理会计信息化提供了更加良好的数据基础,同时也对管理会计信息的搜集、存储、分析和利用提出了新的挑战。企业在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以大数据为基础,同时也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大数据带来的困难与挑战。管理会计从20世纪诞生以来,其理论、技术和实践在不断发展,管理会计工具也日益丰富和专业化,其研究大多倾向于单个管理会计工具的研究,而对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研究较少;实践中多样化的管理会计工具应用于企业管理活动中,往往只强调自身的应用而缺乏系统性,鲜有企业建立较为完备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鉴于此,本文在大数据背景下,从战略的视角,以平衡计分卡为基础来构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为企业有效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框架设计

(一)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设计思路

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应具有前瞻性和灵活性,不仅需要充分结合企业当前状况,也要考虑企业未来的发展和变化。需要以战略为导向,利用平衡记分卡将企业战略、业务流程、财务紧密结合起来,让全面预算管理、成本管理、业绩管理等管理会计职能充分支撑战略目标的实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所提供的数据量、数据结构和数据处理方式正好满足了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需要,使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能够利用准确、全面的企业整体数据(包括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进行决策分析,有效提升管理会计的预测力、决策力以及流程优化能力。基于此,本文设计了建立在云平台上的基于平衡记分卡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框架,如下图所示。统以平衡记分卡为基础管理工具,系统性地融合了全面预算管理、成本管理、业绩评价等子系统而形成。平衡计分卡历经二十几年的丰富与完善,由最初的绩效管理工具逐步发展为企业战略的管理系统,但其战略管理功能必须与全面预算、作业成本管理等管理会计工具有效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利用战略地图将企业战略目标分解为财务、客户管理、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方面的主题,并寻找各个主题的关键成功因素(KSF)和相应的关键绩效指标(KPI),从而形成各层级的平衡计分卡。在建立平衡计分卡的过程中,经济增加值(EVA)作为其财务层面的指标纳入平衡计分卡的框架中。EVA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角度出发的企业价值评价指标,可以有效的驱动企业价值的增加。1.全面预算管理子系统。通过战略地图和平衡记分卡将战略转化为具体的业绩目标和可执行的行动计划,以作业为基础,根据作业和作业量来确定资源需求,并以此为基础配置资源编制预算。包括:①战略预算。主要用于创新经营模式、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发展新能力等,面向企业长远发展战略行动方案所需资源的预算,依据平衡记分卡确定的直接支持战略的行动计划,以作业为基础,确定相应地资源需求来编制战略预算;②经营预算。主要是对维持企业生存的现有产品、业务和客户的预算,它以作业分析和动因模型所反映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框架图

(二)基于平衡记分卡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设计

系统以平衡记分卡为基础管理工具,系统性地融合了全面预算管理、成本管理、业绩评价等子系统而形成。平衡计分卡由最初的绩效管理工具逐步发展为企业战略管理系统,但其战略管理功能必须与全面预算、作业成本管理等管理会计工具有效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利用战略地图将企业战略目标分解为财务、客户管理、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的主题,并寻找各个主题的关键成功因素(KSF)和相应的关键绩效指标(KPI),从而形成各层级的平衡计分卡。在建立平衡计分卡的过程中,经济增加值(EVA)作为财务层面的指标纳入平衡计分卡的框架中。EVA从股东财富最大化角度出发的企业价值评价指标,可以有效驱动企业价值的增加。1.全面预算管理子系统。通过战略地图和平衡记分卡将战略转化为具体的业绩目标和可执行的行动计划,以此作业为基础,根据作业项目和作业量来确定资源需求,并以此为基础配置资源、编制预算。包括:(1)战略预算。主要用于创新经营模式、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发展新能力等。面向企业长远发展战略行动方案所需资源的预算,依据平衡记分卡确定的直接支持战略的行动计划,以作业为基础,确定相应地资源需求来编制战略预算。(2)经营预算。主要是维持企业生存的现有产品、业务和客户的预算,以作业分析和动因模型所反映的动因、作业、资源及财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为基础,分配资源并编制经营预算。(3)财务预算,根据战略预算与经营预算有关数据进行编制。在分级平衡计分卡的框架下,建立分级预算控制体系,利用平衡计分卡的战略管理系统,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将预算执行情况真实、完整的记录录入到预算管理系统,使每一项业务的发生都与相应的预算项目联系起来,严格控制预算的执行,定期对执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与评价。2.成本管理子系统。在分级平衡记分卡体系下,企业成本战略转换为具体的成本指标和行动计划,提供了成本管理的核心框架,并有效融合目标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构建一种向上与企业成本战略相适应、向下深入到价值链各个作业过程的成本管理系统。首先,在成本管理核心框架指导下,利用价值链分析和作业成本法核算预期成本,通过流程重构、技术改造等方式确定当前最优价值链,然后采用目标成本法的原理确定目标成本,从而制定出符合企业成本定位的目标成本体系,主要包括新产品目标成本体系、原产品成本体系和按作业流程分解的责任成本体系。其次,在产品制造过程中,以作业成本核算为基础,按照目标成本计划来控制作业成本,实时监控作业成本数据,超过目标成本计划时系统自动产生预警信息,提交有关人员进行分析和决策。最后,利用作业成本管理分析有效地辨别价值链中增值作业、非增值作业,进而确定需要改善的流程和优先顺序,实施价值链的优化,并以此修正目标成本计划,进行持续改进,使目标成本管理与作业成本管理形成一个闭环系统。3.业绩评价子系统。以财务层面融入经济增加值(EVA)的平衡计分卡框架为主体来构建业绩评价子系统,既可以保持企业经营不偏离战略轨道,又可以有效驱动企业价值的增加。其构建步骤如下:一是根据平衡记分卡框架确认的关键绩效指标构建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以预算系统为基础,结合行业标准、历史水平等形成业绩评价标准体系;二是从企业整体、部门、个人角度,根据系统搜集的反映战略执行的有关数据,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AHP),对各自责任中心的战略执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三是定期生成业绩评价报告,对各责任中心的经济活动业绩进行考核与分析,进而为短期决策、激励以及实施战略反馈与调整提供依据。此外,为了适应不同用户对各责任中心评价的不同要求,该子系统应提供定义业绩评价报告、生成业绩评价报告及输出业绩评价报告等功能。

(三)构建企业内部云平台

企业内部云平台是整个系统的数据集成平台,在云计算模式下提供基础公共服务和数据服务,如数据存储、数据交换、数据处理等,具有 “资源共享、快速交付、按需服务”等显著特征。不仅能够实现对大数据的高效集成与实时共享,也能满足企业对海量结构化、半结构化乃至非结构化数据深度挖掘的分析需求,是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运营系统整合的关键。通过企业内部云平台,一方面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可以与财务管理系统、ERP系统、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S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NCR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业务运营支持系统进行有效对接,高效、精准地获取管理会计所需的业务信息,并实施反馈控制。另一方面,管理会计信息系统通过外部云获取市场、经营环境、竞争对手等方面的外部数据,在全面数据上进行客观分析和科学决策。此外,企业内部云平台具有动态、稳定和可扩展的特征,无论是在企业云平台新接入系统还是原有系统优化升级,该平台始终发挥稳定器作用,使得整个系统的动态调整平滑而有序,更加有利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企业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全面对接与深度融合,有效促进管理会计职能的充分发挥。

三、结语

第12篇

【关键词】 AIS; 系统设计; 设计误区; 设计启示

一、引言

公司级会计信息系统(AIS,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是公司集成管理信息系统中一个基于会计视角的子集。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与普及,财会人员越来越依赖企业资源规划(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等集成了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的AIS来进行日常会计业务处理与较复杂的管理会计决策。殊不知,在公司级会计信息系统给财会工作带来翻天覆的效率革新的同时,AIS在设计理念上的一些误区却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财会信息用户的深度应用与科学决策。笔者从实践中总结出如下三大设计误区并进行剖析,以期帮助广大财会人员正确全面地认识和应用AIS,使AIS与财会人员、公司政策、内控措施、绩效考核等方面切实提高匹配程度,真正达到业务、人员、系统、规程的协同运作,实现公司财会业务处理效率与管理决策水平的稳步持续提升。

二、误区与启示

(一)AIS提供的信息越多,会计决策越科学

绝大多数的公司级AIS都是在假定人工处理存在致命缺陷的基础上设计的。在此基础上,绝大多数的AIS用户操作时都缺乏业务处理与科学决策相关信息。笔者不否认绝大多数的财会人员缺乏他们应当拥有的大量决策所需信息,但笔者认为这绝不是导致财会人员决策错误的根本原因。在笔者看来,导致财会人员决策错误的最主要原因是他们受到过多的决策不相关信息的干扰。因此,将公司级AIS的重点从提供相关信息改变为消除不相关信息是值得考虑的。

如果财会人员使决策相关信息先入为主,财会人员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收集、存储和纠错信息,于是AIS设计的重点将放在构建数据银行、编码、索引、更新文件、访问语句等方面。AIS的设计目标会倾向于建立无限数据池,财会人员可以提取出任何所需信息。但如果一开始财会人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与其他问题,或问题主要方面与其他方面不加区分,一并接受,AIS就变成从过量不相关信息中产生有用信息,这是非常困难的。如果AIS输出的绝大多数信息都不是财会人员需要的,公司级AIS的两个最重要的功能将变成过滤和缩减信息。然而,目前的公司级AIS相关文献中很少涉及以上过滤和缩减功能,更不用说考虑如何提取决策相关信息了。

经验表明:绝大多数财会人员收到的数据(如果不能称为信息的话)远远大于他们能够吸取的数据数量,即使AIS用户将所有时间都花在吸取这些过量信息上面,往往也只能是穷于应付,难以找到决策的重点和突破口。对于过量信息,财会人员已经深受其害:他们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分离出决策相关数据。例如,笔者发现自己过去平均每周至少花费43小时来阅读材料,而近两年来这些材料又多出了将近50%。

笔者曾发现某中等规模连锁经营公司的一张存货日报表竟然多达600页。这份报告每天在经理们的办公桌上传阅。同时注意到很多公司的主要资金费用报告有书那么厚,每周都有若干份如此之厚的报表文件传送给相关的部门经理。每个经理人员平均每天或者超过一天才收到一份资料的情况都很少见。经理们总是源源不断地收到各种各样的报告和文件。除非经理们主动精简过量信息,否则由AIS提供的信息绝不可能得到高效的应用。

即使经理们收到的是相关信息,这些信息中也存在着大量的冗余数据。这些报告文件的长度可以被大大缩减而又不影响使用效果。此处要简要描述一个几年前进行的运营研究文献的实验。通过进行专家研讨会,识别出4份所有研讨会成员都认为“高于平均水平”的运营研究文章,以及4份所有研讨会成员都认为“低于平均水平”的运营研究文章。要求这8份论文的作者进行长达30分钟的“客观”测试,并将答案交给指定阅读这些论文的研究生们。论文作者都不知道这是一个实验,然后,要求几位有经验的作者通过只删除字句的方式将每篇论文精简1/3到2/3长度,这些作者还为每篇论文准备一份简短的摘要。这些精简论文的作者不会发现这其实是对研究生们的测试。

笔者选择一组以前没有阅读过这些论文的研究生,发给每位研究生4篇随机选择的论文,每篇论文分别是100%、67%、33%长度的,以及摘要。每篇论文的每个版本都由两位研究生阅读。每位研究生都给予相同的测试。

通过比较这些测试,结果证明,对于4篇高于平均水平的论文,100%、67%、33%版本的测试分数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和只阅读了摘要的研究生的测试结果相差很大。对于4篇低于平均水平的论文,阅读100%、67%、33%三个版本的研究生的测试结果差别不明显,但是和只阅读了摘要的研究生的测试结果相比,要高出很多。本实验中,笔者尽量避免对差的论出评价。对于一般结论而言,这个样本量显然太小,但测试结果却强有力地表明了――即使是好论文,也可以进行没有信息缺失的精简。

结论与启示:精简和过滤一样,无论是机械还是智能的,都应该是公司级AIS的重要组成部分。AIS应该能够处理大量的(如果不是全部的话)经理们收到的请求信息或非请求信息。

(二)信息沟通越多,决策效果越好

笔者发现大多数公司级AIS的特性是给财会人员提供关于其他用户、部门或分支机构工作的更好的当前信息。隐含在这个结论下的前提是我们相信更好的跨部门的沟通能使得系统用户更高效地协调各个决策,因而能提高公司整体绩效。事实上,不仅没有这个因果关系,而且实际结果也几乎不是这样。人们不可能指望两家同业竞争的公司进行通力合作,因为每家公司都需要另一家公司的信息来改善自身的财务管理决策。

请考虑以下案例中的公司状况,案例中的简化完全不影响案例的本质特征。一家百货商场有两个经营环节:采购和销售,分别由两个部门负责。采购部主要控制一个变量:每种商品的采购量。销售部控制销售价格。衡量采购部门业绩的指标是存货周转率(the turnover rate of inventory),衡量销售部门业绩的指标是销售毛利,销售部门追求销售量与单位售价乘积的最大化。

如果对某一特定存货进行考察,系统会发生什么现象?销售经理运用他的竞争和消费知识,将价格确定在他认为能获得最大销售毛利的水平上。在该商品的定价过程中,销售经理会使用价格-需求曲线。价格-需求曲线表明了每个价格下的预期销售量,以及分别在乐观估计和悲观估计下价格-需求曲线的上下移动,如图1所示。

当销售经理告诉采购部进货量时,销售经理自然而然地会使用上面的那条曲线(Optimistic),这个决策将会使得断货的可能性最小。因为如果断货,将会损害销售业绩。这个决策同时带来存货积压的可能性最大,但存货积压不在销售部的业绩考核范围内,却在采购部的业绩考核范围内。因此,销售部要求采购部按乐观估计采购商品以免断货。

采购经理同样也是用价格-需求曲线决策,采购经理知道销售经理每次都要求按乐观估计数量进货。但他却私自将进货量降到预期水平(Expected)。采购经理不想为销售经理的乐观估计买单。如果商品断货,不是采购经理的错。现在销售经理被告知实际的采购量小于乐观销售量,于是销售经理将价格提高到P2,采购经理被告知销售经理重新将进货数量调整为Q3,如果这样的过程重复下去,将没有进货也没有销售。因此公司禁止采购部和销售部相互沟通,采购经理和销售经理只能独自猜测对方的决策。

结论与启示:如果组织中各部门间业绩考核的方法不当,部门间存在彼此利益冲突时(这在现实世界中是非常普遍的),部门间的信息沟通不但不会提高各自效率,反而会伤害组织整体的绩效。因此,在我们允许信息通过AIS在各个部门间自由流动与共享之前,必须确保组织结构和绩效考评与之相匹配。

(三)AIS用户明确知道自己的信息需求

很多公司级AIS的设计人员都“觉得”通过系统实施与培训,AIS用户(即企事业单位的财会人员、部门经理们)就可以操作AIS,以得到他们所需的信息。这一设计思路是建立在“用户明确知道自己的信息需求”的假定之上的。

对于财会人员而言,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信息就必须对自己想要做出的决策或之前已经做出的相关决策有一个很清醒的认识,同时财会人员还要知道每项决策的模型。事实上财会人员和部门经理们都很难满足这些前提条件。绝大多数的财会人员对自己必须要做的决策有一些概念。而这些概念很可能在某些重要方面存在缺陷。理性经济人假设下有一种理论:对某一现象理解的越少,解释这一现象时所用的变量就越多。因此,财会人员不理解他们控制的状况是否“安全”。至于信息,他们需要“一切”。AIS的设计者们对相关现状的了解比经理们还少,因此AIS设计者们倾向于提供更多的信息,于是在已经过量的信息上又增加了很多不相关的信息。

例如,某大型石油公司的市场研究人员询问他们的市场部经理:在估计未来服务站的销售量时需要哪些变量?市场部经理们给出了将近70个变量。市场研究人员又加入30多个变量,于是形成了一个多变量线性方程组来分析现有服务站点的销售情况,结果统计出大约35个重要变量。基于这些分析得出一个预测等式。

一个运营研究团队紧接着却只用了这些变量中的一个――车流量,就构造出一个模型。一个变量的模型预测效果反而比35个变量的回归等式要好。这个运营团队进一步用客户排队等待服务的时间长短来解释服务站点的销售量。因为这些变量大都线性相关,所以市场研究人员只使用了少数几个变量就很好地解释了等待时间长短的作用。

结论与启示:财会人员通常要到建立了决策过程系统清晰的、通过测试的解释模型时,才可能确切知道自身决策所需的信息。公司级AIS由若干个控制子系统构成,每个子系统都对控制因素进行了充分设计。而且,无论理解和解释现状时出现怎样的回归分析,他们都能很好地描述和预测。

财会人员只要有了他们所需的信息,就能有效使用这些信息?运营研究人员的观点是否定的。例如,交给绝大多数财会人员一个典型的真实机械编程的原始实验场景,活动序列、网络问题,看财会人员会做出怎样的优化决策。如果财会人员的经验和判断正确的话,他们可能做出的决策还不算坏,但事实上他们的决策都不怎么样。即使拥有完美的信息,只因为绝大多数的财务管理问题存在太多的可能性,财会人员也更倾向于依赖经验、判断或直觉来猜测结果。

而且,当一个问题涉及很多种可能性时,财会人员很难将他们归集到一个方向上,他们都知道很多简单问题的潜意识中答案都是错的。例如,25个人中随机挑出两个人,他们的生日在同一天的概率有多大。很显然对于用户来说,这也不是风险分析的结果,因为这里用到了人们的主观判断。

三、结语

精简和过滤都应该是AIS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级AIS设计人员必须清楚财会人员使用信息的能力如何。因为决策过程的复杂性,当用户不能很好地使用信息时,公司级AIS必须给用户提供决策规则或结果反馈机制,这样用户就能从以往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公司级AIS设计上的误区越来越明显地阻碍了财会人员的深度应用与科学决策,只有系统用户、公司政策、内控措施、绩效考评等多方面协同运作才能消除误解,实现可持续的优化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及公司整体经营管理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 C.L.Dunn,,J.O.Cherrington,and A.S.Hollander.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s[M].3rd edition.New York:McGraw-Hill Irwin,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