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值周教师总结

小学值周教师总结

时间:2022-01-30 05:09: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值周教师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值周教师总结

第1篇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活动

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是活动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之一。如果学生对活动不感兴趣,那么,再好的活动也只是“摆设”,因为学生并没有被吸引到活动中。为此,数学教师必须利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情境调动学生参与活动。

例如,在学习小学五年级数学“校园的绿化面积”这一课时,教师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课本的图片(如下图),让学生直观感知要计算面积的图形(给出各条边的长度)。

其次,教师以语言调动学生参与计算活动。师引导:同学们,大家想不想为学校的绿化出一份力呢?赶紧动手算一算下面空地的绿化面积是多少?大家比一比谁的计算方案快捷、简单?此时,学生参与活动的激情被点燃,开始与同学交谈。有学生说“可以把这块空地看成长方形和梯形,计算两个图形的面积就可以得出绿化面积”;还有学生说“可以看成一个大的长方形减去一个梯形,就能算出绿化面积”……总之,在交谈活动中,众说纷纭。为了验证观点,数学教师再组织学生动手计算,看看三种方法得出的绿化面积是否一样。数学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激情。

二、丰富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设计活动时,不仅要依托教材,还要结合学生特点,并考虑活动的展开是否有价值,以最大化利用活动,促进数学课堂教学实效的提升。

1.设计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操作活动是数学课堂中活动的一种。设计操作活动有利于让学生在动手中得到提高。就其本质而言,动手操作也是动脑的过程,因为学生只有深入思考操作活动本身,才能顺利完成操作活动。例如,在学习小学五年级数学“圆”这一内容时,教师选取“圆的周长”这一内容设计操作活动,调动了学生的思维。

师:(出示圆形铁环、一元硬币)同学们,想一想如何测量这些圆的周长?

生:拿出自己的实物圆,动手测量,以提出方案。

生1:老师,我认为可以把铁丝剪开,再拉直,然后测量圆形铁环的周长(边动手操作,边解说)。

师:那如何测量硬币的周长呢?

生2:只能直接围圈测量了(动手操作)。

师:这些方法虽然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有没有更为便捷的方法呢?大家想一想圆的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系?直径?半径?(引导操作,再验证猜想)

……

在以上案例中,数学教师引导学生操作,发散学生的思维。从测量圆形铁环的方法可以体现出学生“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从测量硬币的周长可以体现出学生从另一角度思考如何计算圆的周长。在经过动手操作后,学生会发现两种方法都不是很理想,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圆的周长的简便方法。

2.设计探索活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探索活动既能调动学生思考,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数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需要学生去探索,然后总结,得出观点,形成知识。例如,在学习小学六年级数学“面积的变化”这一内容时,教师设计了探索活动,并让学生总结出规律。探索活动如下:请问如何研究放大、缩小后的平面图形的面积与原来的面积之间的变化规律?学生接到探索活动后,开始自主组建小组,然后探索,提出变化规律。在探索活动开始之前,数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提出探索思路,分配好任务,提出猜测,然后再计算、发现、总结。在这个探索活动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等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尊重学生个性,设计开放数学活动

新课改下,要求各科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为此,数学教师要设计一些开放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例如,在学习小学六年级数学“测量物体的体积”这一内容时,教师设计了开放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去实践学习。活动如下:请同学们自主选择一个不规则的物体,并运用所学的方法,测量这一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要求:做好记录、观察,并详细描述如何计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个数学活动,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物体进行测量计算;同时,要求学生推导出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能够从实践活动中感知过程,体验形成,凸显个性。这一活动赢得了学生的认可,因为在选择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第2篇

摘要:农村小学实验器材短缺,科学实验教师薄弱,实验教学存在“三多三少”现象。欲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提高农村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水平,引导实验教学回归动手探究功能,克服农村学校实验材料短缺等问题。

关键词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5-0016-02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然而农村小学实验器材短缺,科学实验教师薄弱,实验教学存在“三多三少”现象,严重地影响着科学课程价值的实现和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以下是笔者通过对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三多三少”现象的分析,提出了解决“三多三少”现象的策略。

一、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三多三少”不良现象

1.讲实验多,做实验少。教师按照教材内容讲解实验的目的、要求、步骤、结论,学生听实验,少有机会动手做实验。例如,教学六上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第3课《馒头发霉了》时,教材要求先用放大镜看不同物品上的霉,然后用显微镜仔细观察,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由于要提前准备几样发霉的物品(如馒头、面包、年糕),还需要放大镜、显微镜等器材。农村小学显微镜的配置数量有限,甚至根本没有显微镜,教师课前也没有做很好的准备,就直接讲解教材内容,学生只能听,以至于在显微镜下观察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动手观察实验了。

2.依教材演示多,自主探究少。教师按照教材给出的实验要求进行演示,或播放配套的视频,学生看实验演示,极少参与材料准备、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分析总结的探究过程。例如,四下三单元《物体的运动》第5课《摆》的教学,教材要求在初步了解摆的运动,猜想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后,需要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做一个15秒内正好摆动8、9、10、11、12、13、14、15、16次的摆,并记录结果。可是教师担心学生不容易掌握摆线长度,会耗费较多时间,于是就把自己准备好的不同摆长的摆逐个挂上去,演示给同学们看,并把结果记录在黑板上,然后就引导学生小结:摆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而且摆线越长,摆得就越慢;摆线越短,摆得就越快。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教师在操纵着,学生只是睁大眼睛看,并没有参与实验的过程。

⒊背诵实验结论多,观察总结少。教师要求学生背诵教材列举的实验内容,应付考试,而很少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观察、总结得出结论。例如,教学五下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3课《建桥梁》时,教师按照教材内容,出示相关图片,讲解桥梁的相关知识,并要求学生记住:桥梁是由桥面、桥墩等组成,知道拱形桥、吊桥是承受力大而结实的桥梁。既没有让学生准备纸板、粗绳、筷子、瓜皮、水果刀、书本等物品进行实验,也没有组织教学演示。学生所做的只是看着图片,听着讲解,记住结论。

二、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三多三少”现象归因分析

除了个别教师主观上存在做实验怕麻烦、教学上应付等师德因素以外,导致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三多三少”现象还有以下四个主要原因:

⒈优质师资少。由于现行师范院校的小学教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很少设立小学科学教学论或小学科学教材教法这门课程,大多教师职前没有受过系统的小学科学教学训练。再说农村小学大部分科学教师由其他课任老师转任或兼任,即使专职科学教师,往往也是由以前不是主科的自然常识课老师发展而来。因此,农村小学科学教师几乎没有受过相应的专业训练,靠的是教师自觉钻研和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学习,这样导致农村小学科学课程优质师资较少。许多教材上的实验,连教师自己都没做过或做不好,何谈指导学生做实验?

⒉教研活动少。一方面,农村学校师资编制相对偏紧,一人多岗,教课任务重,走不开,同时因为经费紧张、交通不便等客观原因,教师参与各类教研活动的机会相对比较少。而科学课的教研活动又不比语文、数学等课程的研训组织那样规范和频繁,其中关于实验教学的教研活动就更少了。另一方面,农村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参与度不高。偶尔有机会参加教研活动,往往会因为见世面少、腼腆等原因,很少发表个人观点参与讨论,研训效果大打折扣。

⒊实验器材少。农村小学因教学经费紧张,在科学实验器材的添置方面往往能省则省,大部分农村小学除了上级拨付的实验器材外,几乎不再自行添置。即使有了器材,也会因为材料单一,或试纸、试剂等一次性消耗的材料缺乏,只能由老师做个演示实验,或者直接播放与教材配套的光盘视频,轮不到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甚至有些实验材料连教师都没有见过,不知其形态、颜色、性质,只能依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照本宣科。

⒋实验教学效果评价导向存有偏差。如何准确评价科学实验教学的效果,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课题,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之中。目前比较盛行的评价方法仍然以笔试为主,也就是说学生只要记住教材上有关实验的目的、步骤、结论等知识,基本就能通过科学实验测试。这是造成目前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三多三少”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导致出现教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看操作,学生背诵教材上的实验结论、很少动手操作和探究总结的现象。

三、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三多三少”现象的解决策略

⒈加强研训,快速提升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水平。

(1)组织集体备课。县级教科所、教研室在暑寒假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对每个学期的教材进行分析,提纲挈领地帮助课任教师理清每一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注意点,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把握教材。以四下五单元《调查与预测》第2课《预测》为例,辅导专家通过教材分析,帮助教师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①过程与方法:能够有根据地进行预测。②科学知识:懂得预测的含义;了解一些可供预测的科学事实;懂得科学知识是我们作出科学预测的根据;懂得即使有根据,预测也会有错误。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对现象的好奇心,愿意进行预测;关注身边事物,关心重大事件,关心社会发展。④教学重点:懂得预测就是有根据的推测。⑤教学难点:做出预测要有科学依据。教学准备:量筒、玻璃球、硬币、纸、塑料袋、粉笔、课件。

集体备课还能帮助教师廓清一些课本上不很规范的概念。如六下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一课时《我们身边的物质》,引言中提出“空气、电、火、声音是不是物质?”这一问题,很多老师包括《科学教师教学用书》都认为空气、电、火、声音都是物质。其实这样的表述很不规范。空气、电、火确实是物质,但“声音”只是物质振动产生的波,是一种运动现象,它本身不是物质。又如,三下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第七课时《空气有重量吗》,先利用自制小天平将瘪气球和笔套调好水平,然后将气球吹足气后再挂上去,发现小天平往气球一边倾斜,从而通过此“对比实验”来证明空气有重量。其实此实验存在严重疏漏,不够严谨,因为它忽视了物体浮力与物体体积大小的关系,把浮力这个实验第二变量忽略了,这样的实验结果是不可信的。这样不规范的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不但没有好处,而且还有一定的害处。类似此类科学概念表述不规范的情况在小学科学各个年级教材中多有存在,若能通过集体备课,由师训专家帮助教师准确把握科学概念尤其是一些实验操作的规范,效果显而易见。

(2)集中教师全员做实验。集中备课时,组织参训教师全员动手,把教材中的实验都做一遍。要求与学生一样,在研训专家的指导下,从实验目的到材料准备,从猜测到验证,从操作、观察、记录到分析总结,每一个步骤都尽可能规范,并且由专家对教师的实验操作做出点评和考核。这样做的好处十分明显,教师自身的实验操作水平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和规范,好奇心、怀疑精神、猜测假设、论证意识、乐于接受不同观点和结论等科学素养能得到很好地锻炼,实验教学的水平也能同时得到提升。

(3)建立城乡联片研训平台。以城镇中心学校为基地,教研大组为基本单位,借助信息网络技术,搭建城乡联片研训平台,把每学期一到二次的集中教研活动与平时依托网络开展的学科教研交流互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网络的跨时空、多媒体等特点,通过建立城乡联片教研网站,设置相应的栏目,中心学校教研大组组长担任版主,应用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信息交互平台,把课例片段搬上网络,有意识引入专家进行网络辅导,让所有教师发表心得体会和个人意见,从而使城乡联片师训常态化、实时化,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的教研参与度。

2.正确评价,引导实验教学回归动手探究功能。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这一点毋庸回避。正确运用考试的评价导向作用,引导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真正体现科学课程的价值取向,对于提升实验教学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学科学课程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它包括:科学知识技能、科学方法、创新意识和能力、科学精神、科学伦理与情感等。同时,小学科学是一门以探究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学科,是通过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索、质疑和研究而展开学习的课程。因此,重视学习过程的价值评价要予以充分突出。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加强领导,敢于打破在学期测试特别是毕业测试、升学测试中,实验教学部分用笔试、靠背诵得分的桎梏,组织现场实验操作评价测试,形成相应的规范,并把实验操作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课任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成绩。

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考核应以乡镇中心校为牵头单位,明确考核的组织领导、对象和内容、考点设置、教务人员配置、时间、办法、程序等内容。可以采取“二统一”和“二公开”的办法,即统一试题、统一评分标准和试题公开、评分标准公开。通过对实验器材准备、实验方法步骤、实验记录、实验结论、操作熟练程度、仪器整理等方面进行统一评价,引导教师和学生更加重视和规范科学实验操作,从而不断提高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水平。省、市、县一级业务管理单位,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实验操作竞赛,对实验教学进行引导。

3.扬长避短,克服农村学校实验材料短缺问题。农村小学实验器材短缺是客观实际,可以通过逐步加大投入,逐步添置丰富来缓解。但小学科学实验很多内容涉及到土壤、气候、生物等内容,农村与城镇学校相比,反而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发挥农村的优势,引导学生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寻找实验材料,不但能够完成教材的实验要求,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水平、探究能力、创新精神。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教学评价

一、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教学评价的作用

(一)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学生之间共同互动沟通的平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可以师生相互发展的过程。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主动创设生动的数学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来完成对数学基本知识的构建。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要同时注重教学的过程与结果,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情感体验更多的进行关注,当小学生自己解决了一个问题、完成了一道习题之后老师都应该带动周围的同学进行激励评价,通过这种在教学中的评价互动来呵护童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推动教师专业素质提高

新课程中课堂教学评价中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提高,有效的进行教学改进;其中还指出了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问题以及怎样引导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的角色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扮演被评价的主要对象,而要做学生的引导者与合作者,将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完全的发挥出来,让其能够更好的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教学评价的手段

(一)充分发挥总结性评价的作用

总结性评价又叫事后评价,它是以事先设计的教学目标为准,对学生达成目标程度进行考察评价。一般来说总结性评价是一学期一次。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评定学生某一段时期内的学习情况,让学生找出不足并帮助其进步。首先,总结性评价是对学生一学期以来数学学习的情况进行全面评定,以便为下学期的学习计划提供依据;其次,总结性评价可以对学生数学课程的掌握程度以及是否达成教学目标进行确定;最后,总结性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的概括水平较高,包含内容较广,能够更好的测试学生数学基本知识的理解程度。

(二)强化互动评价,在合作探究中促进学生发展

新课程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注重学生参与,将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融合在一起,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比如同学互相评价、以小组进行评价等,将评价权交付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自己“导评”的作用,结合实际将评价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提高自己。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可以让他们能够相互合作、学会倾听、相互尊重,让他们能够更好的积极的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学生不再像以往那样围绕老师转圈,而应该有自己的学习欲望和学习方式,互动评价能够让学生之间产生一种民主氛围,从而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环境。

(三)着重进行个体差异评价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掌握好互动评价、总结性评价等方法外,还应该注重进行个体差异评价。它要求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个体差异进行评价。在这种评价方法中,可以更好的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学生以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比较,包括对当前学习状况与过去学习状况的比较和自身不同侧面的比较,让教师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当前的具体学习情况,然后制定教学计划,调整教学行为,发挥出差异评价的作用。

(四)运用教学评价促进学生表达和交流

小学生通过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能够更快的学习与同学老师交流沟通的方法,可以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准确的与人解释,可以善待他人的评价并更好的审视自己来获得新的认识,让学生能够学习到相互分享、相互帮助、相互接纳等。这些思维观念必须从课堂教学中的点滴抓起,教师熟练的运用教学评价,或者让学生对自己与别人相互评价,让小学生能够在理智上树立起独立自主性,让他们今后不会形成盲从、独断的学习思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给予学生较多的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也要空出一些评价时间,让学生们能够有相互沟通的机会。

三、结语

新课程将素质教育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的体现了出来,它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秉承让每个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观。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尤其是教育评价的创新,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很大的推进作用,同时也给数学教师创造了一个发展与创新的平台。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不断的进行探索,运用好课堂教学评价,从而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农村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达到农村教育资源共享;贯彻执行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文件精神和落实中央、省、市、县局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工作要求,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开展,提高我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促进我校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推动我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拉近与城市学校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距离,特制定20__~20__学年度“农远工程”管理与应用工作计划(网络管理中心工作计划)。

二、工作安排

1、远教资源接收与应用

本学年远程教育资源数据ip(包括省网台)资源的接收工作按(播出)计划进行,每周一至周三接收省网台资源,周四至周五接收远教ip资源,并做好两项资源的保存、整理与工作。按时开机收视,及时浏览及处理收视信息,期中、期末定期整理和向教师提供最新资源信息(通过公示、小提示等形式),将接收的资源及时整理,充分利用ip资源以不断满足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需求,满足师生利用网络教学的资源搜索、加工、应用等需要,为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作保障。此项工作由学校农远管理员全权负责,教务人员及相关应用人员极力配合。

教师使用远教资源进行备课、上课等教学活动,原则上要及时整理和保存好资源结果,可以不定期地上传到学校校本资源库中;网管中心在学期中和学期末根据教师上传资源的数量、质量等,参照量化标准进行赋分并提交教导处备案,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之一。

2、多媒体教室管理与使用

本学年多媒体教学管理工作由高长春老师负责。根据《多媒体教室使用管理制度》以及相关文件的要求,凡45周岁以下教师每人每学期至少上两节多媒体教学课,具体任务按课时安排工作量折算。

为了保证多媒体教学课的质量,要求学科教师提前一周认真进行电子备课,搜索多媒体教学资源、编写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科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室至少提前一周填写预约登记表交学校农远管理员,管理员提前一周张贴多媒体教室使用预约课表,并根据预约课表进行目标管理,授课教师下课后立即在多媒体教室填写使用记录否则不计入个人使用工作量,学期结束由学校进行统计、总结并作为绩效考核依据之一。

多媒体教室按县局有关规定每周上课课时不少于20节,课时安排计划按照教师具体的课时工作量核算(具体计划见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可以实行以下排课:

(1)由教导处牵头、各教研组单位配合,根据学校教学周课表以及各教师学期或学年度教学计划和课时进度安排,初步拟定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授课表,学校网络管理中心据此制定《多媒体教室授课计划表》配合使用。

(2)启用临时预约课表(按原计划),授课教师在一周前或课前一天进行预约登记,如有冲突节次,授课教师要及时协商调整并在预约课表中作修改或备注。

解决冲突的原则:一是遵照预约的结果;二是临时照顾如上级领导、同行听课,各种形式的教学评比活动打断预约节次或周次等;三是上级文件、通知等急用;四是缺代课、调课补充节次。

3、信息技术课教学工作

信息技术课教育教学工作由王友兵老师、高长春老师负责。期初需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校课时安排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计划认真备课、组织教学,期末需进行教学效果评价。

根据我校实际,信息技术课教学应遵循原则:

一是教学地点为班级、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二是循环使用的教材按年级放一套在教学楼各年级组值班室,供班级课堂教学使用;放一套在计算机网络教室,原则上一机配同年级两本书;放一套在教师办公室,供多媒体教室教学使用。

4、校园网管理工作

本学年拟建网站,启用专用服务器。保证校园局域网的畅通,数据图书馆能正常在线阅读,远教数据能保证广大师生浏览使用。

5、加强课题研究工作

根据学校课题研究计划,扎实做好教育技术专项课题研究工作,确保数字图书、有效教学等课题的正常开展。

6、做好资料收集工作

认真做好农远工程各种常规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切实做到完善、规范、整洁、有序。

7、常规工作

学校安排专人认真做好卫星资源接收室、网络管理中心办公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的安全、财产、卫生等工作,各项月报、

财务、评估资料、学籍管理、文件打印复印、新闻采集上传、政务公开、会议讲座安排等。三、重要事务安排

九月份:农远工程设备检修,确保各项工作的开展;信息技术课教学安排;学期或年度计划;(加固过程完工后)及时调整计算机教室、远教ip接收室,布置多媒体教室和电子备课室,安装阶梯教室桌椅、投影、音箱等设备;及时接收网络资源,确保教学使用;校舍信息管理系统(网络版)数据录入审核和档案管理工作;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绩效评估在线填写;“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主题教育总结;

十月份:国庆活动;农远应用评比活动;教学开放周活动;完善科学发展观网站内容;“天翼杯”艺术节展演;学籍管理;课题专项培训或学习活动;

十一月份:家长学校开课;数据图书研究课题中期评估;完善学校有效教学博客内容;

十二月份:农远绩效评估验收;教师电教作品收交;学生电脑作品制作培训;

元月份:学生电教作品培训与作品收交;期末相关工作;期末总结;

三月份:开学常规工作;信息技术课教学安排;学期或年度计划;学生电脑制作活动作品上报;教师培训及各教研组以农远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四月份:组织教师参加电教学术作品评选;农远示范课评选或农远优质课展示;

第5篇

1.制定标准,营造氛围

学校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绽放笑容,大方问好”,要求学生每天进校门的时候,见到老师、同学、保安展现笑脸,举手打招呼问好。为此,学校还设计了海报,张贴在学校的各个角落。

学校建立了礼仪示范岗,把早晨的值周生变成礼仪员,把值周生袖标改成了大红绶带,上面写着“史家小学礼仪示范岗”。每周由每个班选出8名同学担任礼仪员,各班轮流上岗。礼仪员就是同学的示范。

2.发现问题,寻求对策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学生见到值周老师能够主动问好,可对保安却视而不见;礼仪岗的同学向学生问好也很少有人回应,甚至有同学觉得很好笑;许多老师脚步匆匆地过去了,对学生的问好没有热情地回应,而来自外地的保安对孩子的问好表现木讷。

解决对策之一,在全校形成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教育氛围。通过全体教师会,要求教师做学生的榜样。后勤部门召开物业大会,告诉保安、保洁人员只要到学校工作,就承担着教育的义务,也应是孩子的榜样。

解决对策之二,及时鼓励,树立榜样。负责德育工作的干部、教师,每天站在校门口,主动向同学问好,同时也用孩子的方式回应每个学生的问好;及时表扬能够主动向保安叔叔和礼仪岗问好的同学,把他们请过来与礼仪岗的同学合影留念,每周在学校电视台播放。

3.评价机制,不断强化

每天早晨,礼仪岗的学生要默记大约有多少同学回应了自己的问好,值周老师默记有多少学生能够主动向保安叔叔问好。我们要从每天问好数字的上升中看到学生的进步。每周“行为习惯”专题广播值周班长总结时,学生听到每天问好的数字不断提升,教室里都传出了惊叹声、欢呼声,他们为自己的进步喝彩。班级每个月都要评选“礼仪之星”,一学期中四个月都当选的同学,期末将被评为校级“礼仪之星”。每学期结业式上,“礼仪之星”要在全校进行展示,为大家树立榜样。

4.以活动促习惯的养成

好习惯的培养要不断地强化,这强化不是用制度要求,而是用活动呈现。例如,教师节的时候,少先队大队委员会号召,全体学生不给老师送礼,而是送老师一个微笑、一声问好、一句“辛苦了”。学校把活动通知告知全体教师和工作人员,并且给每位教师发了一张笑脸贴画,要求老师要以笑脸、拥抱回应孩子们的问好,并将“笑脸”贴在孩子的衣服上以示鼓励。

第6篇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世界其他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都是逐渐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英语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来辅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中,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所产生的促进和变革作用,对学校和教师实施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素养之一。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小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与小学英语教学进行整合——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新的课程观让我们重新审视延续多年的教学观、质量观、发展观、人才观,深刻影响着教师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同时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对学校教育教学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宏观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微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都在因之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体现了在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必将成为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课题的研究,我们力求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共同推进,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师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真正掌握最先进的教育技术,促进教与学的革命。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目的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方向,怎样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有效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其应用价值是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同时也让教师能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英语学习更贴近生活。

教师要改变以课件制作、电脑辅助教学即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整合的片面的教学观念,努力贯穿开放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寻求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相结合的切入点,从而实现人与机、人与人、课程与信息的高度交互,并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现,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真正还给学生,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自主式地学习,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资源中自由发展。

三、课题研究组织分工

负责人:

成员:小学一级教师(英语)

小学高级教师(语文)

小学高级教师(语文)

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语文)

小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语文)

分工安排:

课题总负责:

制定课题方案:课题组全体成员,

资料搜集整理:课题组全体成员

阶段总结:

最终成果总结:课题组全体成员

四、课题研究方法步骤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课题组成员带领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会反思、学会批判,在实践中边学习边总结,一方面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把全新的课堂带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学习相关理论,确定研究课题,组建课题组,制订相应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明确分工。了解国内外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整合教学研究的现状,进而认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2、实施阶段。在保定市现代教育技术“xx”课题研究的成果上,集中精力同时开展课题的研究工作。分别在2个年级实施课程计划及学期方案。分析总结阶段性教学成果写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有效整合研究的相关论文。通过课堂教学、问卷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再次分析、总结教学成果,调整原教学计划,写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相关论文。

3、总结阶段。⑴系统整理过程资料,总结研究经验、成果,形成论文。⑵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⑶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并申请结项。

五、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经过一年的认真学习,努力实践,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

1、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有效的发展提高,会应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处理,绝大多数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将计算机作为自己教和学生学的工具,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2、教师通过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学生的主体特征凸现,动手欲望加大,创新意识增强,达到较之以往更高的学习水平。

3、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初步构建了符合我校学情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4、通过课题研究,锻炼了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学校涌现出了一批信息技术运用比较熟练的师生群体,如在我镇总校担任现代教育技术组长的张海迁老师等,有在安新县文体教育局举办的文字录入比赛中获奖的杨子轩季明伟等学生。

5、通过课题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逐步形成。广大教师认真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撰写的论文分别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或评比中获奖。

6、课题研究的开展,促进了教师改变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有效保证了学校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六、课题研究的特色及价值

从宏观上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改革。从微观上看,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可为我们教与学构建新的平台。因为网络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的超文本性可实现课堂的高效能管理,多媒体的外部刺激多样性容易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化学习氛围。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英语课程的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是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力求凸现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显著特点,在互动化、网络化、情境化方面下功夫。从目前情况看,要真正把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合到小学英语的教学中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我们首先狠抓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立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其次是培养骨干,建设队伍;再则就是选择带头教师,力争以点带面。在实验中,我们力求突出信息技术的特点,围绕教学内容的难点,寻找整合实验的关键点。

七、我们的反思

1.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必须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必须要以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为目的。也就是说,整合是在课改的大前提和大背景下进行的。

2.要有全体师生的高素养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很大程度取决于师生的信息素养,因此,要从教师培训机制、学校课程设置、人员经费投入等方面进行改革,切实扭转不利局面,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提供保障。

3.要有智能便捷的新平台

对每一个教师而言,在保持和发扬朗读、演讲、板书、绘画等传统的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应当随着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学习新的技能和方法。如搜集、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有效整合课程要素、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等等。

八、未来的打算

我校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还决心在下阶段进一步深化研究。学校的校园整体改造已正式启动,在不久的将来,当新的“三机一幕”进入教室后,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将会向更高层次开展。

1、加快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

在校园整体改造中,学校将建成一流的网络设施,学校将继续投入较大的人力和物力来建设学校的网络环境。除了硬件建设外,学校将完善已经建立的小学英语教学资源库,开发学校网络教学平台。

2、加强对教师网络信息技术的培训

首先是积极、认真参加上级培训,加强管理,加强考核;其次是继续进行校级培训,要求四十周岁以下的老师都要较为熟练的掌握信息技术,坚持每年进行电教使用的活动,并不断丰富内容。

3、继续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利用网络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将研究课所探索的教学模式不断扩大,应用于平时的常规课教学,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网络环境下得到进一步的开展。

我们坚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各位专家的引领下,在兄弟学校的帮助下,我们的思路一定会越来越清晰,我们南地小学的科研之路也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以上就是我们要报告的情况。

第7篇

【关键词】圆周率 设疑 积疑 释疑

数学的概念、定义、法则的产生与形成,大多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课堂上让学生真实地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必要的。在设计数学探究的过程时,我们通过阅读相关的数学史料,再结合学生的学习现实,确定哪些过程适合于学生探究,哪些过程只要学生读史了解?下面以“圆周长”一课中设计“圆周率的教学”为例来阐述具体做法。

一、读史感悟

圆周长的精确测量是一个千古难题,在对这个难题的破解中,人们发现了圆周率。圆周率的发现经历了实验时期、几何法时期、分析法时期、计算机时期这四个时期。从实验时期到几何时期,是人类对于圆周率求值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从几何时期到分析时期,是代数思想发展带给数学的生机;从分析时期到计算机时期,对圆周率的认识达到了质的飞跃,成为现代计算机技术对数学的一大贡献。

当然,要在短短的40分钟内让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亲身探究这样的一个过程,无论从时间与已有的知识基础来说是做不到的。我们可以做的是,创设情境,在经历了用实验法只能得到圆周率的大致值的体验之后,介绍之后的关于圆周率的研究成果与方法。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来认识圆周率,学生头脑中的“圆周率”才是比较完整的、真实的。

为得出圆周率,以下两个活动必不可少。

第一,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圆的周长与直径,再算出它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

第二,在操作后发现它的结果是三倍多一些,但又不能确定是几时,展示事先准备的资料,介绍圆周率的发现史,进而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学习过程是从心理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一个认知过程。为让学生在圆的周长的教学过程中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在圆周率的教学这一个环节中设计了积疑、设疑和释疑这样一个学习过程。积疑,就是让学生在直接测量一些圆形物品周长的基础上,指出如果要测量黑板上的圆,怎么办?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设疑,就是让学生回顾已有知识,说一说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了解不同时期对圆周率有不同的说法,并通过实际测量发现,圆周率总是得不到统一。这时教师介绍圆周率的发现史,进行释疑。

二、教学实践

(一)积疑――从可以直接测量圆周长到不可能直接测量

【片段一】

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着的一种现实,对于这一个关系进行探究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即当不能直接测量出圆的周长时,怎么办?

教师为同桌学生提供一枚1元硬币与一颗中国象棋子,引导学生“化曲为直”直接测量出圆的周长。接着教师提问,如果要知道画在黑板上的圆周长,你能用什么办法?

师:当一个圆形在某一个柱体上时,可以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来解决。但如果是一个圆形,我们直接测量周长就很困难了。你有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难题?

生:可以测出圆的直径,再乘3.14。

师:为什么可以这么做?

生:因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教师板书:“直径 3.14倍”“圆周长=直径×3.14”)

师:你是怎么知道周长是直径的3.14倍的。

生:我是看书知道的。

师:老师也看到一本书,上面是这样介绍的:

公元前200年《周髀算经》 周三径一

生:这里说的是“周长是直径的3倍”。(教师板书:“3倍”)

师:现在怎样求圆周长?

生:圆周长=直径×3。

师:现在我们得到了两个求圆周长的式子,用哪一个来做才是正确的呢,或者说两个都有问题?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来验证?

(教学意图:对于圆周率的值,有部分学生可能已经通过看书有了认识,但又不可能对其进行全面的了解,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个认识起点,让学生说一说、算一算。同时教师再举一个书本中的例子,发现书本对于圆周率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从而产生了一个新的疑问,生发了进一步进行验证的需要。)

(二)设疑――从不能直接测量到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求圆周长

【片段二】

用实际测量圆的周长与直径,再通过计算来探究圆周率的过程,就是实验法。这是人类探究圆周率最原始的方法,需要的数学基础知识最少,适合于小学生操作实验。但我们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方法并不是求圆周率的最佳策略,不可能对前面所积累的疑问得到圆满的解决,只是让学生掉进更大的疑问之中。

生:我们前面已经测量出一枚1元硬币和一颗中国象棋圆面的周长,现在只要再测量出它们的直径,除一除就可以得到结果了。

师:听清他讲的意思了吗?(学生测量并计算)

师(找两张结果都是三倍多一点的在投影上展示):你有什么发现与疑问?

生:我发现求出的结果并不是三倍,而是三倍多一点,而且两次的结果并不相同?

师:有没有结果刚好是3.14的?

有一组学生举手。教师把他们的结果展示出来,见下表。

师:请同学们帮助算一算它的结果。

学生计算后都发现没有计算错误。这时教师追问:你对这组数据有什么疑问?

有些学生思考后举手说:周长这个数据不可能量得这么精确。

师:大家认为呢?(这时学生也恍然大悟)

师:对了,用我们的尺子来量,最多只能精确到十分位。并且用尺子测量线段时,有一些线段是不可能测到它的准确值,这一点到我们读初中时数学老师会给同学们说明。不巧的是,在圆中,直径与周长中至少有一个值是无法用尺子测量到它的准确值的。所以用测量的方法要得到圆周长与直径的倍数的准确值是不可能的。

[教学意图:从圆周率值的精确过程来看,经历了实验法计算时期、几何法计算时期、分析法计算时期与计算机计算时期。学生动手测量只是最为原始的实验法计算时期。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得到如3.14这样的结论的。但学生又是在知道圆周率的值(约)是3.14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就会出现“3.14”这样的值。教师很好地利用课堂的生成资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发现其中的不可能处,进一步反证了圆周率并不是正好是3.14。也进一步激发起学生进一步认识圆周率的需要。]

(三)释疑――从得不到一个明确的结论到了解圆周率的认识史

在数学史上,很多数学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些是通过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长期努力才获得的。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探究过程,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圆周率。

【片段三】正六边形的研究

教师出示一个圆,再在这个圆内做出一个正六边形。

师:你能说一说正六边形的周长与圆周长的关系吗?

教师再画上正六边形的三条对角线,说一说分别是圆的什么。它的长度相当于几条六边形的边长,那么正六边形的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也就是周三径一。这个“周”是谁的“周”?(生:正六边形的周长)

师:那么圆的周长应该是直径的3倍要――(生:多一些),或者说是约是周三径一(教师在“周三径一”的前面加上“约是”)。受到这个图的启发,当时的数学家把这个圆继续分割成――(演示:把圆十二等分后得到的正十二边形 )。这时的正十二边形的周长和正六边形的周长谁的周长更接近于圆的周长?数学家计算出正十二边形的周长再除以圆的直径得到值为――大屏幕演示。再把刚才的圆二十四等分,得到正二十四边形,计算出近似值是――(大屏幕演示)。你发现这些数值有什么变化规律?这就是有名的割圆术。(多媒体演示见图1)

数学家用这种方法割啊割,“割”了整整六百多年,到了公元460年左右,有一位数学家叫祖冲之,它把圆分割成12288份,得到正12288边形,得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倍数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这个发现比国外的数学家早了1000多年。因此人们把这个倍数关系称为“祖率”。

现在你发现前面我们说的3.14倍与3倍是一个什么数?是一个近似数。(教师在前面板书的数据前加上了约等号)1882年,离现在一百多年前的德国数学家林德曼证明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这个倍数称为圆周率,为了更好地表示它,数学家用希腊字母“π”来表示,当人类发明了计算机之后,计算这个圆周率就变得轻松了,已经计算到小数点后2000亿位了。出示图形,请学生读一读。教师说明这里还只是表示了圆周率小数点后的前707位。(多媒体演示见图2)

(教学意图:可以这么说,在数学世界中,可能找不到一个数值,像圆周率这样吸引这么多数学家进行这么长时间的研究。因此,让小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明白圆周率的内涵是不可能,如何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历史,教师选取了数学史中的几个典型的片断,让学生“思接千年,情寄数学”。)

(四)反思――从“再计算”的过程中提炼出圆周长公式

【片段四】

师:根据我们这么一段时间的学习,对前面的两个答案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

生:这两个算式中的“3”与“3.14”分别是圆周率的近似值。

师:哪一个值更接近于圆周长的实际值?

师:如果要更精确,可以怎么做?

生:把圆周率的值保留更多的(小数)位数。

师:那么怎样表示出这个周长的精确值?

学生感到疑惑,教师板书40π厘米。说一说为什么这个值是一个精确的值。

生:40是一个一定的数,π也是一个一定的数。

师:现在你能总结出求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吗?

生:圆周长=直径×圆周率。

生:C=πd。

(教学意图:明白了圆周率的意义,总结出求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教师通过与课始的学习材料进行呼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与提炼的重要性。)

第8篇

在绘画模块中如何让学生在掌握基础工具使用后,把常用工具的一些电脑绘画技巧运用到实践中,让学生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达到举一反三的能力。在学校启导教育总的框架下,结合小学信息技术“绘画”教学模块为切入点,提出了此课题。

二、课题界定

1.启导式课堂教学方法:根据启导教育理论,该模式围绕“激―启―导―馈”四环节来进行教学。

2.绘画模块教学:学习处理图片信息,培养基本的信息素养。

3.教学实践:把启导式教学方法引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探究其合理性及改进并发展其方法。

三、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

1.探究软件中的使用规律,培养能力,获得成功的经验。

2.通过探索形成小学信息技术启导式课堂教学方法,为学校整体课堂改革提供经验和成果。

3.通过研究,提升学校信息技术学科整体科研水平。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1.掌握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现状和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及需求。

2.对小学信息技术启导式学习的培养进行探索和探讨,从而提炼、形成基本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3.通过课题研究,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信息素养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1.学习相关理论,掌握理解研究基础。

2.组织教师以各种形式开展交流、研讨、举办讲座。

3.精心设计课堂,激发学生兴趣,设计合理可行的学习主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4.实践研究法: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通过教学实验、反思、总结,再去实验、总结。

五、课题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因材施教教育理论。

3.启导教学理念:“启而得法,导而弗牵。”

六、研究措施

1.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参加研究。

2.保证需要的一切经费和时间。

3.保障课题组成员稳定性。

七、研究对象和周期

研究对象:三年级二班,三年级六班。

研究周期:2013年1月到2014年3月。

八、研究实施步骤

1.课题前期阶段(2013年1月~2月):组建课题组,确定内容、方法、步骤,制订课题的研究实施方案。

2.课题的实施阶段(2013年3月~2013年10月):调查、研究、设计活动方案,开展实践活动,形成文字材料。

3.提炼、总结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3月)。

九、课题组成员

组长:余世毅。

成员:潘勇。

十、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方案一份。

2.教师启学案若干。

第9篇

摘要:现在的小学英语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需要,教师必须要对英语课堂进行改革,弱化对英语语法、词汇等基本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生运用英语的实际能力。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已经步入了快节奏的生活,教育作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如何才能够实现高效教学也成为现代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挑战。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优化,是指一堂大概45分钟的课堂内,如何能够消耗最少的教育资源,获得质量最优、信息量最大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英语;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60-01

小学的英语课程是对学生英语语言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在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应用。要为学生创造高效的教学课堂,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要能从多方面加强教学方法的设施,结合学生的实际来展开教学。通过从理论上对小学英语高效课堂教学发展进行研究,对实际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就比较有利。

一、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阶段,在教学理念方面,部分学校和老师并不看重学生的英语学习,以数学和语文教学为主,对英语课时的安排也比较少,使得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接触和学习英语;在师资力量方面,部分学校的英语老师数量并不多,且教学能力一般,综合素质、专业水平也一般,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没有积极的影响;在学生方面,大多小学生都是在上小学时才接触英语,有些接触晚了,对英语学习没有相对应的概念,以往都是讲汉语,突然要说英语,有些小学生会不适应甚至出现畏惧心理,且刚接触英语时,年纪还小,没有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和英语的价值,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热情不高,积极性不够,自然学不好英语。

二、探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策略

1.做好备课

备课是教学活动的开端,是每个教师上一节课之前都应做的事情。只要备课充足,找准这堂课的重点,难点,划分清楚,做好准备才能更好的上好这堂课。很多教师习惯依赖自身的教育经验,觉得无非就是来回这些知识点,忽略了备课的重要性,没有贯彻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忽视了学生对英语的情感体验,或者直接按照教学参考书中明确指出的过于宽泛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使得小学生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英语课堂上。在这种备课活动下,教师无法预知学生的兴趣与需求,自然无法提高教学效率。在备课中,教师要认真分析英语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英语知识、能力、情感等,让小学生接受全面的英语教育。除此之外,教师在备课中还可以深入分析学生的需求,预测学生可能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使英语教学切实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真正帮助小学生学英语,使出现不利于高效教学因素的可能性最小化。在“hello”一课中,在分析教材之后,我将教学目标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将其分为英语知识目标、英语能力目标、英语情感目标。英语知识目标为:学习hello、hi、goodbye、I’m…等知识;英语能力目标为:学生要学会用英语打招呼、道别、自我介绍等;英语情感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其敢说英语,真正喜欢上英语。在备课中,我预想到学生由于刚刚接触英语知识,可能会羞于开口说英语,甚至可能会在英语课堂上感到紧张与不安。于是,我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准备以游戏来消除学生的陌生感与紧张感,让他们在做游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说英语。

2.灵活运用生活化的情境

在教学时教师要发掘各种材料资源,创设生活化的教学场景,并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英语学习是一个合作互动学习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往往需要组成多个小组,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协作才能较好地完成各项任务。教师不失时机地加以点拨,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养成互相协作的精神。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还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在课堂上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在课堂舞台上唱主角,充分享受语言学习的乐趣,从而为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和潜能的开发提供可能。

3.加强反思

反思不H包括教师的反思,还包括学生的反思。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从来不重视反思,总是按照预先制定的教学计划,按部就班、机械的进行教学,很少根据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教学计划进行反思。学生也习惯被动接受教师的传授,死记硬背英语知识,不对自己在学英语时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久而久之,小学生便无法脱离教师的教导学习,自学能力较弱,导致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因此,师生必须要加强反思工作,及时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总结,不断纠正自身错误。在“hello”一课的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我让学生们说出他们是否喜欢这堂课,以及他们在课堂中学到了什么。我会根据反馈结果,调整教学计划。学生也要评价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并对不足之处说出改正意见。

4.建立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一方面要重视个人的评价和小组的评价结合,让学生能够认识合作学习价值及意义,更加愿意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另一方面要重视学习得过程评价和学习的结果评价结合,从而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开展组内评比,记录孩子们在课堂上发言情况,同时根据学生的表现加分、减分,最终得分最高组,能够获得当节课流动红旗,每人可以奖励一颗星星。经过一学期,流动红旗得到最多的组,组员能够得到奖励;个人的星星最多,能够被评做“英语小明星”。这样一来,学生增强了学习竞争的意识,学生能够不断地强化自己能力,英语的学习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必须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要认真做好备课工作,深入挖掘英语教材,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开展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激起小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使其自愿探究英语,获得学习能力;加强反思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案与学案,促进高效课堂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刘珍.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探析[J].求知导刊,2015,22:139.

[2]彭雪萍.探讨如何进行小学英语的高效课堂教学[J].学周刊,2015,03:155.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师 专业发展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就在教师身上,其素质水平的高低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来看,教师专业的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鉴于此,为了更好地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也应打牢专业知识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深化和提高自身素养,以实现自身专业的发展。

一、更新教育信念

“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指教师自己选择、认可并确信的教育观念或教育理念。”所谓的教学信念就是教师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教学观、师生观、教育观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体现,教师信念形成的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对自己本身的认知过程,对于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这种教育信念,可能是教师从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一点点积攒下来的经验,也可能是从书籍报纸上总结出来的前人的经验之谈,更有可能是自己深思熟虑、苦苦思索得出来的理念……信念就像是一台指路明灯,有方向、有目标的摸索总比没有经验、没有方向,摸着石头过河好。教师有了这种教育理念后,就能够将无意识、无目的的模糊教学方法转化为知识化、系统化、理论化的教学方法,最后逐渐走向专业成熟。教育信念就好比做一件事情的大纲,大纲确定下来了以后,其他工作就能井井有条地进行。这就是为什么说教育信念是专业发展前提的原因,它不仅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对于教师自身知识和素养的提高也有重大的帮助。总而言之,世界观指导方法论,只有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教育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实现自我价值和职业价值的双重成功。

二、不断更新 与时俱进

对于已经在小学教学多年,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来说,他们大都已经在大学里接受过专业培训,他们的专业知识比较丰富,也已形成比较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但若他们就此停止不前,不去更新知识,只满足于当下,那么随着社会的不断更新和进步,他们掌握的专业知识将会逐渐落后于社会,跟不上社会的需要。所以,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身专业知识,灌入新鲜的教学理念,以此来“武装”大脑,避免被社会淘汰。同时,由于社会比以前更为进步和开放,小学生对于世界的认知面比我们想象的要广泛得多,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速度也比较迅速。他们已不满足于教师单方面“灌输”知识这一单纯的教学方式,转而渴望有更为生动新鲜的课堂。这样一来,就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应该仅满足于已获得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而应该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选用高效、有趣的教学方法。而为了更好地帮助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一方面,学校要让教师走出去,参加一些短期培训;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出面聘请教育专家,在校举办培训讲座。通过这些措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帮助他们完善自己的知识架构,从而使他们将最前沿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最新的教育方法。

三、实践出真知

“实践出真知”,真理是经过无数次的实践才总结出来的。教师的专业发展,无论在何时都应该与教育实践完美结合,不能脱离学校的日常教学进程,也不能离开教学实践的主体――学生。同样,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也不能离开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展示自己的专业知识,实践所学到的知识,并模拟课堂教学,以便积累经验。比如,公开课就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机会,可以大大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许多专业教师面前站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教学方式,这种压力会逼迫教师不由自主地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钻研和改进。上完一节公开课,教师也能得到很多专家或者其他同事的点评,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客观的点评可以帮助教师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小学语文教学不断进步的需要,对于提高当今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小学语文老师积极主动地提升自我、不断培训自我的过程,对整个教育系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占国.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 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0(06).

[2]孙菊霞.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

[3]王婷婷.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

[4]周慧霞,朱苏飞.校本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03(06).

[5]胡曼君.浅谈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J].民营科技,2011(10).

第11篇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每天的工作和生活可能平淡无奇、周而复始,但不知你是否体会到,一位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就是在这平淡无奇、周而复始之中实现的。试想,有些人在这平淡无奇、周而复始之中觉得毫无激情、毫无创意而消沉,但有的教师就在这平淡无奇、周而复始之中找到“奇”,找到人生快乐,展现自我,实现人生抱负。

二、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是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挑战

1、小学数学教师必将从过去学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个性形成、人格完善的引导者、促进者。

(1)小学数学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让学生一步步走向学习目标。有了学习动机,就会产生学习兴趣,学生才会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丰富的想象,创造性的运用,学生也才会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将“要我学”内化为“我要学”,“要我发展”转变为“我要发展”,主动寻求发展。学习效果要远远大于消极的外在鞭策力。

(2)小学数学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

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价值观和人格养成。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教学过程不能只关注学科教学的进度和体系的完整,教学过程首要应该关注的是学生此时此刻学科学习的态度和兴趣。教师要善于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3)小学数学教师要关注过程的教育

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显现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实则比获得现成的结论更重要。

2、小学数学教师要从过去单纯的授课者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1)小学数学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教育事实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对此采取一些针对性的做法以求有所改善。教师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实践更为有效,然后慢慢地形成自己的理论,同时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最终获得理论的升华,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者。

(2)小学数学教师逐步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小学教师不但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作为一个教育实践者,还要在教育教学中,总结实际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具体反思、研究和改进,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成为一个能根据周边社区的资源等条件,自觉地把教育实践作为观察与思考的对象,并且运用科学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然后提到理论的高度加以概括,说明事物的本质,按照客观规律指导教育活动的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小学数学教师要以问题解决者的目光来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

3、小学数学教师要逐步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

(1)小学数学教师逐步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对小学教师来说,是否能够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宽松并非不要课堂秩序,不要学校管理准则和行为规范,在目前新课改还没有完善的情况下,教师仍然要发挥好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随时把握驾驭课堂各个活动的环节,保证课堂的良好秩序,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作为组织者,要在营造宽松愉悦环境的同时,培养学生成为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

(2)小学数学教师和学生之间要成为朋友式的融洽关系,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讨论,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想问题,不要用统一的答案去限制学生的思维;要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和学生一道去找真理,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这样,通过教师的积极参与,师生的良性互动,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从而形成了良好、宽松的学习氛围。

(3)小学数学教师逐步成为课改中主动的决策者,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们被赋予了更大的自,而不是像传统教育那样受到过分的控制和自己的工作被专家所详细框定,这样教师就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依据自己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自主地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教育,可以同学生一起协商他们的学习计划。

4、小学数学教师从课程的“消费者”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1)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具有课程意识。由于长期以来课程管理方面存在的“大一统”的问题,对教学,特别是教学常规、教学技巧等非常熟悉,但严重缺乏课程意识。因此,教师只能是课程的“消费者”,在课程活动中处于被动位置。对于发展中的数学教师来说,必须要具有课程意识和课程观念,这样,才能知道自己在课程活动中能干什么,有课程的“消费者”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2)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关注学校的课程建设。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基于学校,而课程是为教师和学生发展所涉及的“跑道”,对一位教师来说,应该时刻关心学校的课程建设,这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发展,也关系到自身的发展。

三、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得到成长

1、新课程要求创建新型的教师文化

新课程强调教师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的转变,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探究和构建的过程。只有重视教师的反思和理解教学活动的能力,才能使他由以往的知识传授者和管理者向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和促进者转换,据此使其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也才能证明教师拥有了专业能力。

2、新课程可以促进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

课程变革在本质上是课程价值观的重大调整,它新的课程理念整合原有的课程与教学,提出新的课程形态以及新的教学方式、教学观念,这些都是教师的一种动力,推动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积极参与专业发展的活动,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小学教师还要在课程改革和教育实践中,注重自己的角色的转变,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践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并在具体的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为课程改革发挥一个基础教师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高效课堂;二年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270-02

一、高效课堂的阐述

“高效课堂”,顾名思义,就是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完成最好的学习效果,最大化课堂的学习成果。“高效”体现在效率和效益上,让学生在受到良好教育、完成有限的课堂任务的同时,增强自身的素质并提高自己的品质。“高效”使得教学任务和学习效果在有限时间内有机融合,将利用率达到最大化,让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地去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积极性,以达到最高质量的学习效果,并通过师生之间愉快的教学互动,更好地锻炼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等。“高效课堂”,应该是快乐的。高效课堂构建的基础就是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保证课堂的乐趣性,使学生进行快乐的学习。因此,高效课堂便是将学生这一学习主体放到中心位置,让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根据这个主体进行调整,努力为学生创造快乐和谐的课堂。“高效课堂”,应该是公平性的。因材施教的差异教学是高效教学的指导性原则,在高效教学中不存在歧视,不存在好坏学生之分,只有学习差异性。高效教学的教师是学生的指明灯、是学生的朋友,他们会带领学生弱化差距,他们是发挥学生不同特点的“亮光”,他们使课堂变成学生享受快乐的地方。“高效课堂”,应该是自主性的。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思想,引导他们自主学习、主动学习,让他们的思维解放,让其学习更具有效率。同时,给予学生空间,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辅助、引导、点拨功能,帮助他们提高独立学习及思考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占据学习的主动地位。

二、课堂教学的现状

调查显示,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师大多数未能意识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未能认识到平等对于教学的重要,他们多数将自身定义为长者并具有权威性,认为课堂的中心为“教”,而忽略了“学”。二年级的小学生是好动而调皮的,而教师认为只有严厉才能镇住学生,而这样的严厉态度导致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更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严肃认真的态度也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新课改实施后,部分小学的语文教学还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大多数的教师在上语文课的时候,都是教材板书的模式,而小学生好动,好奇心强,对于这样的教学方式没有新鲜感,进而失去求学和听课的兴趣,也就对语文失去了兴趣。且一些小学语文教师没能注意到个体差异,只是因为教学而教学,为了目的而目的。但是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的智力水平、家庭背景、记忆能力等的不同都会导致语文学习的差距,而教师如果一视同仁,相当于放弃了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这对于那些学生来说简直就是灾难性的。因此,导致此类学生失去了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而差距越来越大,渐行渐远。

三、高效课堂的创建

(一)信息技术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资源也越来越丰富,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运用的小学语文课堂中,为其带来更多、更好、更全面的教学资源,并进行高效课堂的建设,让学生不再只是接触严肃的课本,而是与时俱进的,让学生时时接收到新的学习资源,提升其对于学习的兴趣。而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本身具有对周围的事物抗拒又好奇的心理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出现学生对陌生事物产生既恐惧又好奇的心态,而如何使其保持强好奇心而摒弃心理恐惧,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建一个安全情境。例如,人教版二年级语文课文“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通过图片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实际的事物,降低他们的恐惧感,再以邮票为媒介导入邮票齿孔的学习,引起学生的共鸣,进一步加强课文的学习。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Flas或视频等技术,播放邮票撕开过程和无齿孔邮票的撕开过程,进行现实教学,让其真实感受到课文中的描述,激发他们的兴趣,在记住动画的同时学习课文,保持学习兴奋性,培养其科学情感。同时,还可通过网络这一先进科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网络教学与答疑,并让其进行话题讨论,提高他们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表达勇气,锻炼他们的文字交流能力。

(二)针对性教学

1.有针对性的备课。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备课,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并针对基础和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分别制定相应的课堂备课方案,并进行心理模拟,假设教学,充分考虑到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做出的一系列反应,并掌握好节奏。例如,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课文“恐龙的灭绝”,在备课的准备中,根据孩子的特点划出重点和找出学生适合回答的问题,如阅读课文、生字词造句、近义词和同义词练习应该分配给哪个孩子,而哪些孩子又要注意生字、生词,而对于基础相对扎实的学生,则需要在备课时将其划到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结构进行初步解析和段落分析等问题上,而对于学习能力强并且基础知识更加扎实的学生,教师则需要制定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好奇心,增强对恐龙灭绝的探索性,进而提高其对课文的理解和学习效果。

2.有针对性的分组。根据教师的教学备课情况,其内容讲解和问题设置都具备一定的层次感和目标性,但是由于时间有限,个体太过于分化不利于高效教学,因此,教师可以将孩子分成几个组别,并让其进行组别内学习,这样就可以将目标定为组,抓大拿小,做到平衡并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3.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分层进行引导。针对性教学更表现在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分层次引导,不同的学生所需要的挑战性问题也是不同的,例如“恐龙的灭绝”一课,有的学生问生字,有的学生问生词,而高一层次的则会问段落结构、中心思想等问题,更高一层次的则会问异想天开的问题,如这个世界真的没有恐龙了吗?恐龙会吃人吗?由于他们已经理解了课本,并开始搜索其他问题的答案,这种思维是值得鼓励的。

4.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课堂练习也要具有针对性,充分发挥其针对性对于语文课堂的高效性影响也是极为大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根据组别,分别进行课堂练习。学习与练习必须是循序渐进的,一口气吃不成胖子,对于基础稍差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在生字等基础性的知识上进行练习,而对于稍微好的组需要采用半指导的方式,让他们独自思考。

(三)培养良好习惯

1.培养自我学习能力。能力教师不仅仅是在向学生教学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所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想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就要从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开始。首先,教师教给学生一个良好的预习方法,例如,人教版二年级语文课文“纸船和风筝”,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先粗略地通读一边,并将生字生词用笔画出来,再通过网络或者词典等工具,查找生字的读法和生词的释意,并将其理解。然后再进行第二遍的细读,对文章进行理解,同时将文章进行段落分析和中心思想的总结。再然后,再进行一边细读,充分理解故事的内容,确认自己刚刚进行的段落划分和中心思想。最后,通读熟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学会听课。听课不难,难得是如何做到会听课。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专注程度。同时,培养学生敢问的能力,有问题不能因为害羞或者害怕丢脸不敢提出来,而应勇于提问、勇于质问。

3.掌握高效复习。高效课堂的建设也需要高效的复习,复习是重要的。其可由教师进行也可由学生在课下进行。而高效课堂则必须从整体复习为起点,再进行开放复习,最后进行融合复习。开放复习是学生的自主复习,根据其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于重点、难点或者易混淆点进行加大强度的复习,目的在于整体掌握,这种开放复习会逐步形成学生自己的复习习惯,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融合复习就是将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整合,运用到练习题或其他文章、阅读之中,以巩固自己的知识积累。

4.学会总结。总结对于高校课堂也极为重要,只有会总结才是真正做到了会学习,才能更好地建立高效课堂。小学二年级学生对于总结的能力是不够的,需要教师在旁辅导。教师可以将总结分为几个大块,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通过大量的练习提高学生对总结和归纳的熟练度,进而形成他们自己的总结方法。

四、结语

小学二年级语文是生字记忆、文章理解、语言交谈的基础性阶段,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更好地将其利用在深层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然而,小学二年级语文的课堂也应是充满欢声笑语、具有蓬勃朝气的地方,然而现实并没有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反而增加了他们的抗拒心理,因此建设高效课堂势在必行。而建设高效课堂是通过资源的有效充分利用,将中华文明的智慧通过语文这一载体潺潺流如学生的心里及脑海里,让学生认识到语言及语文的魅力,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尊严和思想,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郭凤琴.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究[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