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8 04:19: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团队拓展训练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民族观教育 人际交往训练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b)-0169-01
1 研究的目的意义
少数民族地区普通高职院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占据一定比例,民族观教育是此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与民族类院校相比,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又较少,民族观教育相对不受重视,教育方式、方法也不够灵活。同时,高职高专类院校学生素质与本科类院校相比又存在着一定差距。民族观教育形式切忌单一、死板,需要建立更有趣、更灵活地教育方式的相关研究。
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正是一所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职类院校。在该校中,少数民族学生有“抱团”现象,尤其是预科一年期间,与汉族同学交往较少,小型冲突时有发生。冲突的表象是民族问题,表象之下其实隐含着民族观问题、人际交往心理及技巧等多方面的问题。为减少少数民族与汉族同学的交往冲突,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技巧,促进民族和谐,进行民族教育观及大学生人际交往训练是必要的。
2 研究的理论依据
有学者提出,民族观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分,同属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进行民族意识控制。还有学者系统的提出了“民族意识控制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民族意识,是民族问题和社会控制的中心内容。其中就主要包括了对民族知识的认知和决策意念。同时,有学者认为民族观教育也就是一种民族认同、民族意识内化的过程。
人际交往训练,作为团体心理咨询的形式,主要的理论依据有学习理论、群体动力学理论、人际交往理论、人际沟通理论等。其中学习理论,尤其是行为派学习理论受认知心理学的影响,认为人的行为受到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交互作用,观察学习不等同于模仿,具有认知性。
故从某种角度说,民族观教育和人际交往训练都是一种意识内化的过程。用人际交往训练方法将民族认同、民族意识与个人行为、个人意识结合起来,改变民族交往中的认知方式,无论是人际认知还是民族认知。
3 研究的训练方案
3.1 训练方案的目标
由于人际交往是存在一定目的性和方向性的,所以交往的个体必然在交往之前就必然需要一定的情感和心理准备。在存在民族差异的人际交往中,民族意识和民族情绪便成为影响到个体交往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交往训练的一大任务便是使参与成员理解民族情绪、民族意识对自身人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有一定的影响,帮助参与个体做好心理上的接纳准备。
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是人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界事物的过程。在心理学中是指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个体思维进行信息处理的心理功能。学生民族理论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通过外部环境和学校内部生活接触老师、同学的过程,即概念形成的过程。所以人际交往训练的另一项任务就是使参与成员在民族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形成具有民族融合性的认知方式。
3.2 训练方案的内容
本次训练活动计划安排4次,每周1次,每次预计1个小时。第一次训练包括热身活动“大风吹”、主题活动“滚雪球”和“同舟共济”;第二次训练包括热身活动“我们一定是最棒的”和主题活动“团队建设”、“大脑结构图介绍”;第三次训练包括热身活动“心有千千结”和主题活动“信任背摔”、“飞越黄河”;第四次训练活动包括主题活动“定向越野”。
3.3 训练方案的实施
随机抽取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班级4个,共192人实施前测。测试问卷为自主编写问卷《民族观调查问卷》及《大学生人际关系调查问卷》,根据问卷所得总分及关键题得分筛选出有同质性问题的学生40人,分成实验组20人、对照组20人。实验组20人参与四次训练活动,训练活动完成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共计40人参加后测,使用问卷同前测。测试后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后两次的问卷得分进行整理录入,使用spss20.0进行数据整理分析。
4 研究的结果结论
使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实验前后问卷得分差异并不显著,主要原因在于样本小。研究组参与人员较少,所以在选择被试和实验组上就有很大限制,不能选择大样本进行研究。在拓展活动训练中,指导教师只有三人,所以只能选择小样本进行研究。这对数据的回收和分析有很大影响,特别是使用spss进行分析的时候,小样本的前后测T检验以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T检验分析结果显著性不高。结果不显著的另一原因是交往训练次数少,四次拓展训练导致实验的深度和持久性只能显现较为细微的效果。
数据分析结果并不显著,但实施过程中在每次主题活动后的分享会上,大部分参与学生表示内心有所触动,对团队协作和与他人交流的方式有所感悟,并十分希望再次参与此类活动。组织者通过切身观察,发现部分学生随着参与时间的推移和次数的增多,参与训练活动时情绪和态度有明显变化,从被动到主动,从话少到热情。
该研究的不足主要在于,作为研究主要内容的训练活动,其项目不够丰富、时间不够持久。对参与学生的追踪调查不够全面,未对训练以外的生活学习进行干预,不能形成立体教育系统。
参考文献
[1] 赵小青.大学生交往能力的训练[J].思想理论教育,2004(10).
[2] 姜艳.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训练―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的设计与实施[J].科教文汇,2008(9).
[3] 张改叶.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训练的团体辅导活动设计与实施[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7).
[4] 王红丽.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训练方法探讨[J].交通高教研究,2001(12).
论文关键词:拓展训练 过程管理 效果
拓展训练从它诞生到现在,风靡全球50多年而长盛不衰,已逐渐形成一种和传统的灌输式教育相辅相承的体验式教育模式。我中心为了更好地发展创建特色培训,自2004年引入拓展培训项目,筹建了“启新拓展“基地。在我中心参加拓展培训的有:中国工商银行南阳分行、郑州燃气公司、邓州市电业局等单位及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做为一名拓展培训师,笔者就拓展训练目的、过程及培训效果保持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拓展培训的过程及作用
首先从以一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拓展训练的意义:对于个人来讲通过拓展训练的各个环节学习者可以重新认识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和沟通能力克服心理惰性,增强战胜困难的毅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锻炼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最终在行为和思想方面突破。对于团队,能够增强学习者的团队意识和责任心,加强小组的相互信任,提升成员的人际交往能力。使整个团队能够更为融洽的进行合作,并鼓舞学习者积极的进取的人生态度。对于企业来讲拓展训练就是一个温情管理平台这些温情的管理方式有利于凝聚员工的企业精神,减少员工的可能性流动,增强团队的稳定和员工归属感,事业向心力,从而赢得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
拓展训练的本质魅力是什么呢?说到企业培训人们通常会想到各类文凭培训取证或各种MBA的培训班。实际上知识和技能都是有形的资本而意志和精神则是无形的力量。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动手能力和意志的坚定往往比书本上的知识更为有效和使用,同时,如何开发出那些一直潜伏在你身上,而你自己却从未真正了解的而力量,怎样才能弄清,您与他人的沟通和信任到底能深入到什么程度,这些,就是拓展的真正意义。拓展训练由此应运而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训形式。
在从事几年的拓展培训工作后我深刻的发现,要想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不仅需要培训师具有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广泛的知识面,整个培训的前期调研,培训实施,回顾总结等环节联系紧密都是不可或缺的。下面就以上问题简单的阐述。拓展培训必须遵循的学习圈: 体验——分享——交流——回顾整合——应用(循环往复):
体验:此乃培训过程的开端。参训学员投入一项活动的过程中完全是自己做,培训师不做示范或讲解。
分享:有了体验以后,参训学员要与其他体验过或观察过相同活动的队友分享他们的感受或观察结果。
交流:分享个人的感受只是第一步。循环的关键部分则是把这些分享的东西结合起来,与其他队友探讨、交流。
回顾整合:是要从经历中总结出原则或归纳提取出精华。具体做法:对所有学员顺利完成任务给予鼓励;努力让每一个学员都发言,对于每一个学员的发言都应该予以充分肯定;注意不成功学员的表现,注意表现突出的学员;让学员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引导学员从项目中体会出深刻道理,所有道理应该是通过学员自己悟出来,而不是培训师“填鸭式”的讲授;注意培养学员的团队学习精神,要求每个学员自始至终保持对活动的参与;可以引导学员对其他学员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培训师担当的角色及能力
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培训师要全程参与拓展训练项目的各个环节,在培训过程中培训师应担当起导演、催化者、主持人和现场管理者的多重角色,作为拓展训练项目的真正实施者,通常对拓展训练师的要求较高,既要熟悉器械、场地,又要具备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开发及培训技术、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师在进行缜密的课前准备,拟定拓展训练方案的时候,至少准备一套备用方案来应对拓展训练课程实施时出现的变化,如自然的因素的影响培训过程中突然下雨,送配方培训人数与先前的较多或较少等意外发生的情况。培训师要灵活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此外,拓展训练中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在培训步骤设计上要充分体现“体验式培训”的特点。如开始的破冰、热身是让大家在欢快的活动氛围中彼此更加了解熟悉,培训师在此担任的角色是组织者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及应变能力;“空中单杠”是要学员战胜自己超越自己的个人项目,当学员站在8米的高空恐惧时,培训师此时的角色不仅是保护着更是引导者,培训师巧妙地语言和鼓励的话语能激励学员克服恐惧的心理,从而挑战成功;“信任背摔”就是要让队员们首先体会到团队成员间的信任和真诚及换位思考,此时的培训师不仅是组织者还是引导者,还要注意保护学员的安全等责任;在天梯这项活动中更能体验的是合作与付出,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整个训练过程中各项内容,环环相扣不宜或缺,而且要在整个训练全面而细致的科学管理过程中,拓展训练的培训师在培训实施时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启迪性原则、参与性原则、一致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严格性原则。
三、培训过程的精细管理,更有助于培训目标的实现
将管理职能贯穿于训练前和后以及整个训练过程中。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注重训练过程中的管理;另一方面,不仅仅只注重拓展训练本身,还要关注训练前的调研、沟通以及训练后的强化等工作。对于受训单位前期的调查和有效沟通,通过了解受训者基本情况,科学合理的设计培训计划;培训效果测评表。根据前期调查得到受训方的基本情况,由资深拓展培训师对该组织的现状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出训练的设计方案。确定培训的重点项目和常规项目,以及培训工作的重点;确定本次培训需要进行的课程设计;确定培训计划和培训预算等。与送陪单位负责人进行面谈或电话联系等方式,进一步确认培训需求、签订协议,准备培训。培训师在刚组建团队时要有严格的纪律,拓展训练机构还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精细的培训流程。
四、拓展训练效果的持久性
训练效果短暂,难以持久。就培训而言,效果的巩固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拓展训练培训的后期强化没有跟上,造成了学员在“拓展训练课堂上激动,回到工作岗位上复原”的局面。怎样才能保持训练效果的持久性呢?
首先要正确认识拓展训练的核心概念,参训者对于拓展训练的认识不够,在实际培训工作中,参加培训的许多单位和组织对拓展训练的效果期望值过高,他们认为通过一天或几天的拓展训练就可以将团队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定位错误。长久以来,在企业实践中,人们都偏离了拓展训练的核心定位——“团队熔炼”,将五颜六色的管理概念包装在拓展训练身上,从领导力到高效沟通,从卓越销售到时间管理,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结果却让人们坠入五里云雾,搞不清拓展训练到底要带给大家什么。而又有甚者将拓展培训看作是娱乐项目玩玩就好的态度。其次培训项目单一没有创新,不管培训对象是机关干部、企业员工、还是学生,都是一个培训方案一成不变。这就将本该是技术含量高、针对性强、复杂脑力劳动的拓展训练,流于形式变为简单重复的体力活儿。训练中的管理是粗放式的不够精细化。以上这些这都是导致培训效果不佳的原因所在。课程设计和创意是拓展训练的灵魂,在企业的实践操作中,一个团队是不会参加两次雷同的拓展训练的,不仅培训地点需要每次不同,拓展训练的内容设计更是要不断更新。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常常被大家忽略的因素,那就是足够的时间。一方面,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企业希望用最少的投入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大的培训回报;但这一切造成了拓展训练的效用低下,一个团队缺乏足够时间的融合、沟通、互相扶持,如何形成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呢?所以,拓展训练的时间也不宜少于两天。少于两天时间,人们将缺乏相互之间的充分交流和了解,缺乏共同面对困难所激发出的团队情谊。一天或半天的所谓拓展充其量只能起到散散心,娱乐大众的作用,与真正的拓展训练相形甚远。更谈不上效果了。拓展训练的效果只与深度有关,与次数无关。拓展训练不在多,而贵在精!一次震撼人心的拓展之旅足以让人获益匪浅,受用终生。
那么由以上几点得到一个结论:对于拓展培训要有正确的认识,培训项目要有所创新,需要培训的机构和受训的组织共同配合来完成。要有相对充足的培训时间。重复刺激,经常回放参加培训时的照片、录像或者音频资料等。其实生活本身就是体验,将体验联系到工作中,引发出新的体验,进而使体验效果得以延续,这对于培训效果巩固也具有明显的作用。
关键词: 拓展训练;高校体育教学;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238-02
0 引言
在当今迅速变化的社会中,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体育教育必须与时俱进,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贯彻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和高校学校体育改革的大潮,拓展训练作为一项对促进素质教育和新大纲“健康第一”理念贯彻有积极意义的运动形式,理应步入高校体育课堂。
1 拓展训练的起源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1.1 拓展训练的起源 拓展训练也称为外展训练(Outward Bound),原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义无反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的挑战,战胜一个个的困难。它起源于二战时期的英国,当时盟军的舰艇和商运船只经常遭受德国潜艇得袭击。许多缺乏临战经验的年轻海员在炮火中丧生,但是在灾难中总有少数人能顽强地自救而获得新生。人们逐渐发现:那些幸存下来的海员并非因为他们身体强壮,而是因为他们心理素质良好,善于与人相处。针对这种情况,德国教育家库尔特· 汉恩(Kurt Hahn)等人提出了“拓展训练”的理念,并于l941年在英国创办了“阿伯德威海上学校”,专门训练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船触礁后的生存技巧,使他们的身体和意志都得到锻炼,把人的身心能力中最出色的部分升华到可能达到的巅峰。
1.2 拓展训练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风靡全球半个世纪的拓展训练在1995年由原北京拓展训练学校(现北京人众人拓展训练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力先生引入中国市场,中国第一批受训人员新华社全体员工。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拓展训练行业不断发展,逐渐被列入国家机关、外企和其他现代化企业的培训课程。拓展训练进入西北地区也有七八年之久,目前陕西也有多家比较大的正规拓展培训机构(如西安蓝天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西安金舟咨询公司,西安彼岸拓展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西安力为管理资讯有限责任公司等)。2001年底,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等中央有关部委联合推行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之后许多高校也相继成立了各种素质拓展训练营。
如今,拓展训练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通行、最科学、最有效的体验式培训方式。它是素质教育在职业素养教育方面的一个分支。它以利用大自然和人工创建的特殊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系列项目来激发、调整、升华、强化受训者的心理、身体、潜能,帮助企业增强团队活动力、凝聚力和创造性,达到提升团队生产力,提高团队绩效,帮助员工达到心态稳定开放,敢于挑战,富于创新精神,促进团队形成的综合目的。
2 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时代背景及意义
2.1 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时代背景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体,部分学生从小受到家长的娇惯、纵容,在倍受呵护的教育背景下长大。多数学生在面对困难,迎接挑战时,缺乏自信,克服困难的勇气不足,在合作关系中更是团队意识淡漠,集体协作能力差。随着社会竞争和学习压力的日趋增加,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比例逐年上升。要想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当代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优秀的团队精神和健康的体魄。而拓展训练在提升人格,磨练意志,增强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的方面有着特殊功效。如果在高校体育课堂中适时开展拓展训练,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增强体育课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而且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因此当代大学生很有必要进行拓展训练。
2.2 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意义
2.2.1 拓展训练是高校体育课程的有益补充 拓展训练是一种全新的体育课内容,把原有的仅限于大学体育课堂的竞技性很强的跑、跳、投、攀爬、跨越等基本内容,扩展到社会和大自然中,将体育活动与社会、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可以说拓展训练是高校体育课程的拓展,是体育教学活动的有益补充,是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探索,也符合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
2.2.2 拓展训练有利于挖掘大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对当代大学生来说,生活和学习都比较顺利,缺乏困难的考验,意志力相对薄弱,一旦受挫,会极大地打击他们,以至于意志消沉,一蹶不振。而在高校所设置的拓展训练中,可以使每一个参与者在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信念驱使下,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磨练他们的意志,从而迸发出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强大力量。
2.2.3 拓展训练有益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大学生或多或少养成了一些任性、孤立、自私等不良习惯。在拓展训练中,一些团队协作项目(例如信任背摔,穿越电网等),不仅有语言上的交流,身体上的接触,还有心灵上的沟通,通过参与拓展训练能让大学生在参与中体会到相互信任,团队协作的魅力。
3 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实施对策
3.1 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项目设计 高校体育教学中开设的拓展训练课与专门拓展训练机构有所不同,在设计训练方案时,应该主要借鉴拓展训练的先进培训理念和一些好的培训项目,但不能简单地照搬拓展培训机构的常规课程模式。高校的拓展培训项目内容可以分为基本素质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基本素质以户外场地训练项目为主,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设置水上项目和野外项目。综合素质训练主要结合室内和野外环境,运用模拟情景和体验性模式进行。许多简单便于操作的拓展游戏(如雷阵、盲人摸号、信任背摔),可直接安排到日常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去,体育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巧妙地设置一些情景,使体育教学与拓展训练有机结合,用拓展训练的内容、手段改进当前体育教学枯燥的组织形式,使体育课更加生动,活跃体育课堂气氛,推进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
3.2 高校拓展训练的具体项目 高空项目包括巨人梯、高空断桥、高空漫步、空中抓杆、泸定桥、天使之手、空中相依、高空绳网、软梯、合力制胜、绝壁逢生、高空天平、高空独木、缅甸桥、极限攀岩等;场地项目包括穿越沼泽、穿越弯桥、巧过网阵、人生棋盘、信任背摔、模拟电网、有轨电车、移花接木、罐头鞋、金字塔、梅花桩、孤岛求生、盲目障碍、礼让通行、齐心协力、奇宝奇兵等。如果条件允许,高校还可以开设水上项目和野外项目。水上项目包括游泳、潜水、跳水、划艇、赛龙舟等;野外项目包括远足露营、登山攀岩、长城跋涉、野外定向、滑翔、野外生存等。高校可以把拓展训练课作为选修课,利用周末在高年级展开拓展训练,合理安排课时与内容。
3.3 高校拓展训练的场地和器材设备 拓展训练项目所需要的场地比较简单,它不需要标准的田径场,只要有一片空地就能开展拓展训练。只有像高空项目需要专门的场地,但它的建设成本也不高,只需建12米的钢架,在其8米处设置具体的设施即可。在拓展游戏中需要的许多器材并不需要购买,都可以自制,有些项目基本上不用器材,比如信任背摔项目。与其他体育器械相比,拓展训练所用的器材简洁紧凑,功能强大,节省空间,适用性强,便于快捷安装,同时,科学的组合也节省了器械使用,节约了体育器材的开支。
3.4 高校拓展训练的师资队伍建设 拓展培训师是拓展训练课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在高校开展拓展训练课,高校体育教师完全可以胜任这一角色,但是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师没有拓展训练的经历,因此在开拓展培训课之前必须对师资进行培训。体育教师应该通过学习有关资料,了解拓展训练的主要目的和内涵,掌握拓展训练的基本理论知识,然后到正规的拓展训练营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了解拓展训练的项目内容,训练过程和组织方法;在初步了解之后,有针对性地根据自己院校的实际情况,将社会上拓展训练的方法与体育课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
3.5 高校拓展训练的组织形式 一般来说,高校拓展训练课课程模式主要包括:前期分析——课程设计——场景布置——挑战体验——分享回顾——提升心智——改变行为。拓展训练作为课堂的教学内容,可以作为选修课,也可以作为必修课。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可以先考虑将素质拓展作为选修课进行试点教学,等时机成熟之后再进行全校推广,作为一门必修课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在这种体验式的教学中受益。
3.6 高校拓展训练的经费来源 高校可以向政府有关教育管理部门申请专项资金,用于高校拓展课场地建设及师资的培训。高校自身也可以出一部分资金作为拓展训练课的启动资金。另外,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高校的拓展训练场地,也可以对外开放,利用寒暑假对社会人士做培训或把场地对外出租,以尽快回收资金。
4 高校开设拓展训练应注意的事项
4.1 高校拓展训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拓展项目都带有一定的危险性,拓展训练中必须对安全问题引起重视,时刻保持警觉。在训练期间,所有活动均要经过精心的设计与实验,必要的安全保护器材不能缺少,项目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危险因素,并由经验丰富的体育教师严格地依照安全程序指导和监控活动的全过程。
4.2 高校应健全风险保障制度 一方面,高校应在拓展训练课上设置医疗应急机制,处理一些擦伤、撞伤、扭伤等意外伤害。另一方面,各高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人身意外险或各种意外伤害风险,万一发生意外状况,也可得到赔偿。
5 结束语
传统的体育课程在其课程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和评价方法等诸多方面已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拓展训练课作为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一种新模式,是对传统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它不仅顺应了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当代大学生自身的迫切愿望。因此,在高校进行拓展训练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洪峰,李世昌.试论野外生存训练对大学生的影响[J].安徽体育科,2003,(1).
[2]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133.
[3]潘胜.普通高校实施拓展训练课的必要性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1).
[4]庞元宁.体育课程新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毕业生 素质拓展 就业创业
1.毕业生素质拓展训练
素质拓展训练是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普遍提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为目的,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进行科学规划、个性化培养和综合性开发的训练。素质拓展训练可丰富毕业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毕业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拼搏奋斗精神,最终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拓展训练是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迫切需求,也是更好地服务和促进民办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2.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再增加22万人,创下历史新高,毕业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2014年创业大学生人数比2013年增加了超过3成,今年,又有48万大学生在工商部门登记创业,比去年多了12万。民办高校要把毕业生就业放在今年就业工作的突出位置,发挥市场作用、着力改革创新,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力争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比例双提高。
在国务院办公厅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2014年至2017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通过提供创业服务,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提升创业能力,帮助和扶持更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逐步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民办高校要广泛开展就业创业教育,通过以下措施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
2.1积极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
创新创业类课程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基础,属于通识性教育。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有效载体,因此正确理解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关键。我国大学创新教育较多停留在对创业计划和就业层面的指导上,系统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不足,而“创业计划大赛”和“科技创新项目”等多为临时性的安排,并未采取规范性的课堂模式,很难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从这个层面讲,创新创业类课程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它是整个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基础层,是实践层的有效支撑;同时从实践的角度看,它又是比当前惯常采用的创业计划大赛等更规范和更高层次的形式。总体来看,创新创业类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对于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就业能力,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指:民办高校有计划地位培养毕业生创新创业精神和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所组织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
2.2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类教育体系应包含基础层、引导层和实践层三个方面。其中,前两个层面属于课堂教育,第三个层面为实践能力培养。基础层的课堂教育指的是“创业管理”、“创新管理”等性质的课程;引导层指的是带有导向性的课堂教育,比如“风险投资运作”等具有强烈创业导向性的课程。部分民办高校已形成一些成熟的创业培训模式,如“GYB”(产生你的企业想法)、“SYB”(创办你的企业)、“IYB”(改善你的企业);民办高校毕业生可选择参加创业培训和实训,并可按规定享受培训补贴,以提高创业就业能力。
2.3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实际效果。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分管理,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建好一批实训实践基地。同时建立成果和学分转化制度,实行弹性学制,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资助创新创业项目。民办高校首先在课程设置和专业上要进行调整,要积极开创性的开设创业指导课程,聘请创业导师;其次要推动高校建好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实践基地,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再次要改革教学管理,允许学生休学创业;最后再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基金。
3.通过素质拓展训练,有效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素质拓展训练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中心环节,是大学生能力和素质实现和获取的有效途径。这个环节关键是要梳理和构建我校“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训练项目,让每个学生能够按照个人需求,自主选择、合理排列,形成符合特点、张扬个性的素质训练方案。
3.1毕业生素质拓展训练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民办高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指导,帮助毕业生建立就业目标,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各种素质拓展训练,积极开展各种素质拓展和创新能力培养训练,广泛开展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其他有益于提高毕业生素质和能力的活动,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条件。毕业生素质拓展和创新能力培养实行学分制,进行量化管理。民办高校的素质拓展训练应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即课内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参加大学生素质拓展学校组织的“第二课堂选修课”和“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取得相应的“第二课堂”学分,不仅达到极拓展自身素质目的,还可以提升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促进民办高校完备的素质拓展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
3.2毕业生素质拓展训练有利于团队意识的培养
团队协作是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所显示出来的自愿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一根筷子容易断,十根筷子抱成团”,团结就是力量。在拓展训练,团队协作意识及精神总是运用得淋漓尽致。比如:过雷区、过电网、越障碍、过独木桥和珍珠岛任务,这些项目都不再困难,关键就是要运用集体的智慧,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优势,将每个人的力量集中到集体中,共同完成每一项任务。这些项目主要是培养我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还有水上训练(扎筏求生),它的训练项目是积极参与、合作的团队精神。其成功的基础是合理的安排活动,注意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一切行动听从指挥,有全局观念、协作意识,积极投入并有必胜的信念。
3.3毕业生素质拓展训练有利于增强自主创业就业的意识和能力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按照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思想和理念,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进行科学规划、个性化培养和综合性开发。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既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就业的能力,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在社会中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论文关键词:职业素养;训练;养成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
中职教育是培养行业需求的中等实用型人才的教育。学生就业岗位主要在各行业的生产一线,如何在中职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实施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是摆在职教工作者面前现实的课题。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内2006年开始,着手对学生职业素养进行系统训练和养成,探索出一套职业素养的管理目标体系。该体系包括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有课程标准设定的职业素养教育目标及内谷,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为主导构建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课程体系,以岗位基础课及岗位课程为主体开展行业职业素养教育;学生职业素养养成训练课程,即以学生职业素养养成训练基地为载体,开展系统的学生团队协作、交流沟通能力、执行力、创业能力等职业素养强化综合训练;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日常训练,即将职业素养要求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相结合,探索并建立适合专业实际的职业素养养成日常训练载体,将职业素养养成渗透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管理中。职业养成教育贯穿于整个在校期间,分别在六个学期实施,具体如下:
一、学生职业习惯和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第一学期)
职业素养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如个人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就很难取得突出的工作业绩,更谈不上建功立业;从企业角度来看,唯有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人员才能实现生存与发展的目的,他们可以帮助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从国家的角度看,国民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正因如此,“职业素养教育”才显得尤为重要。
在专业方面,强调安全规范操作、爱惜电子测量仪器,测量仪器的正确使用;在教学中体现企业岗位要求;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培养工作过程中的团队协作意识;强化企业5s管理的必要性,并贯穿于实习过程的始终。在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方面,设计了为期3周的职业素养强化训练周,请部队教官进行军事化训练,其间穿插课堂行为规范(起立、坐姿、课堂礼仪等)和课下行为规范(清洁卫生、仪容仪表、待人接物等)的项目训练等等。
二、学生职业化行为养成训练(第二学期)
中职生从学校到社会人、再从社会人到职业人、再从职业人到企业人,学校在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专业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将学生直接从学校人培养成了企业人,造成学生超过基本职业能力以外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缺失和不健全。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弥补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资源和手段的不足,我校在发展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上,针对企业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增加“从学校人向职业人转变、职业人向企业人转变”的培训过程。
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育教学模式,推行“教、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倡导问题导向课程教学模式、技能导向课程教学模式、课堂与实习实训地点一体化等课程教学基本模式,既有力地提升了专业技能教育实效,更使得职业素养培育理念深入人心。
在具体操作中,为了培养学生“文明、规范、服从、吃苦”等职业素养,根据当前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用人单位对员工职业素养的要求,我校制定了一套“学生职业素养强化训练方案”。此方案包含队列训练、理论课程、拓展活动三个方面的内容。整个训练从最简单也最基础的站立行走、吃饭叠被、礼貌问好等日常行为规范开始,以此为突破口强化学生的素养。理论课程以教育学生做个感恩的人、有责任的人为主旨开设一系列相关课程,通过对学生心灵最深处的震撼从而达到警醒的作用,感恩课堂让学生重新回头再找找平时被忽视的父母之爱,再想想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学会用心感恩、学会用情感激。拓展活动告诉学生,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承担责任,解决问题。人生大舞台角色很多,每个角色都赋予我们不同的责任,全心投人做自己应做的事,不逃避、不推诿,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同时邀请用人单位人事部门领导为学生讲解企业选拔人才的标准,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每一个环节都是以用人单位需求为标准,以提高素养为目标,军事化的管理与理论、思想教育从内、外两方面同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地引导,进而达到短期强化的目的。
三、专业的职业特点强化(第三学期)
在全面实施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过程中,将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贯穿融入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职业核心能力教育融人到职业素养培养全过程。坚持“高素质、高技能”并重原则,把“高素质”养成和训练工作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全面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坚持日常养成与集中训练相结合;坚持校企合作。系列的职业素养养成训练,完善的保障体系,使学生的职业定位、职业意识、职业规划“从无到有,从低到高”,逐渐具备了一名合格“准职业人”应有的素质。
在专业教学实施时,模拟企业的用工要求,提高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如电信专业的电子技能实训,在第一学期时,要求学生每十分钟焊30个合格tht穿孔焊点,到了第三学期,每十分钟需焊100个合格的tht穿孔焊点,并且还要熟练掌握表面贴装的贴片元件焊接技巧,通过螺旋上升的技能训练,强化专业技能。通过各种渠道,利用教学实习和校企合作,实现企业和学校的无缝对接。例如,采用工学交替的教学管理办法,将电信专业学生送到富士康进行为期3个月的smt生产线实习,亲身感受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学习最先进的电子工艺技术,返回课堂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适应岗位发展的需求,为日后成为合格企业人做好准备。
四、准员工培养计划(第四学期)
职业素质的养成受管理和教育的影响。许多在校比较调皮的学生,工作一段时间后其职业素质能够得到很快提高,这和他们身处完全真实的职业情境密切相关,尤其是真实职业情境中的管理要素对员工素质以及能力提高能起到非常有效的影响作用。简单地沿用道德教育的说教是无法有效地培养职业素质的,必须的途径是通过职业情境的建构引入企业管理要素。因此,在情境建构过程中,如能有意识地引入企业管理要素,将达到职业素质培养与职业能力开发相互促进的效应。
在教学和日常学生管理中,学校从企业认知、职业定位、职业心态、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团队合作、有效沟通、企业先进生产方式、时间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在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找准职业定位。通过典型案例,教育学生要把敬业当成本份,培养学生的企业归属感,渗透企业文化教育,强调职业道德操守,加强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其即将就业的职业世界,强化其作为工作者的角色意识,激发其发展的愿望,是有效培养职业素质的前提途径。在实训过程中,加强学生抗压能力的培养。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处于稳定和平的状态,大多数年轻人没有经历过磨难,尤其是9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大都受到家长的过度保护。现在很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要考察应聘者的工作持续性,因为工作持续性是抗压能力最好的标志,不少员工是因为压力大而选择频繁的跳槽。通过在实训教学中逐步加大工作量,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抗压能力,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压方法;教会学生学会求助,要有团队意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及时求助于他人,这对缓解压力很有帮助。
五、全程跟踪顶岗实习,形成良性循环(第五、六学期)
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为保证职业素养教育的连续性,我校每五十名学生派驻一名顶岗实习管理老师,顶岗老师在生产一线,了解新技术、新工艺,以便提高教学能力。同时,顶岗实习老师驻厂期间,全程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及时疏导学生的职场压力。
1.1高校艺术类专业是设计管理人才培养的天然基地
人才市场对于艺术设计类人才的创新性、复合型要求越来越迫切,尤其是设计管理人才的稀缺,正是面临这样的需求,我们更应顺应时代,尽快建立设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但目前国内大学的设计管理教学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为数甚少,只有几所专业类大学开展了研究生以上的相关理论基础研究、国际政策研究,对于设计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培养缺失;职业培训层面的课程,也仅仅是简单的案例研究或浅层的理论基础,没有系统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大都停留在基础理论层面,缺乏深度和广度,没有实践基础。而综合性大学(如中国传媒大学)的多学科交叉形成深厚的人文背景,以及完备的教学管理体系,是开展设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最坚实的学术保障。同时,外部的社会大环境已经进入了一个大创意时代,创意设计更需要系统的管理,而学生们正是设计创作、设计管理的后备力量,因此建立完善的设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是顺应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也是社会的需求,当然,目前也具备了最好的时机和环境。
1.2中国的设计管理教育要充分国际化,设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要世界化
设计管理的理论在国外已经提出了近半个世纪,并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国内仍属于新兴学科,讨论也仅限于在产品设计等领域,而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则是“人迹罕至”,理论部分也尚属空白。但随着中国实力增强,文化创意产业也在努力走向世界,设计管理的概念进入中国。我们要将照搬引起的“水土不服”转变为立足于本土的教育理念的改革,将国际的设计管理理论融入当代中国,不以国别为界限,以自我发展为目标,博采众长,吸收普适性原则,大胆创新,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设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在国际化的同时,我们的设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理念中包含了充分的自我意识。国际化并不意味着盲从西方国家的所有标准,而是要树立自身的独创风格,注重保护知识产权,发挥核心作用,引领创意教学的国际合作,培养出真正的国际型设计管理人才。
1.3培养国际型设计管理人才需要实质性地建立国际团队的脑力碰撞
中国学生与国外学生相比,在性格、知识结构、文化理解方面都各不相同。我们的课程中致力于将中国学生直接置放于一个与国外学生一对一交流的网络环境或实际环境中。在这里,“国际接轨”不是简单的教师访问或个别学生的交流,更不是盲目崇拜西方教学模式,而是主动开发的训练模式,建立实质性的学生全程对应关系,实行国际团队的脑力碰撞,让学生养成对自己的思想负责的习惯,增强国际交往能力,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信心。
二、设计管理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设计系近几年来,致力于设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施,在学科整合、师资、硬件、国际交流、教学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打下了较为厚实的基础。目前,拥有以“设计管理”为基础研究的艺术管理实验室、以“设计项目管理”课程建立的实践体系、以创意训练模式和以国际合作教学为基础的国际大学生创意培养实验区等一系列针对性的软硬件设置,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训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国际化的学习环境、与社会接轨的实践机会,也为更好地建立设计管理教学模式搭建了平台。
2.1搭建以设计管理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核心课程结构
设计系以艺术管理、平面设计、综合媒体设计三大方向核心课程群为基础,三大模块彼此融合渗透,为学生打造了一个丰富而广阔的艺术平台。在学生入学之初,统一进行基础课讲授,属于设计类专业基础和理论基础普及教育,让学生在分方向前对设计领域有一个总体的认知与了解;大二下半学期学生选报,分为三个方向,进行针对性授课。艺术管理专业方向,结合学校专业优势资源,采用系内授课、院内、校内选修及外聘教师结合的方式,优势互补,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课程体系分为艺术设计类课程、管理类课程、商业财经类课程和法律与政策课程四大类,其中部分课程打通授课,如海报设计、展示设计、信息设计、新媒体设计等专业设计课程,旨在了解所涉及领域的技术和培养美学素养。专业课程由艺术管理、设计策略与规范、艺术市场、艺术品投资与鉴赏、艺术跨界研究及经济学、艺术品营销、艺术政策等相关课程组成。基本建立了集设计、管理、传播、广告、营销及公共关系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理论体系,致力于培养艺术美感、商业敏感和学术敏感兼备的新型设计管理人才。
2.2设计管理教学实践从国内影响走向国际影响
设计管理课程体系中开创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全能设计项目管理者”,以此为理念进行设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旨在解决目前国内设计师面临的由于管理水平制约,影响设计的品质,导致无法介入前期的策划以及决策层面的尴尬。而要解决这种尴尬,就必须有一个角色站在设计师与决策者之间,这就是“全能设计项目管理者”。这个角色不是特定的一个职位,而是指在特定团队里指派或选的项目监管者,根据项目长短来决定担任时长。作为全能设计项目管理者,应该具有设计策略、设计协作、设计控制、设计沟通、设计传播以及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责。“全能设计项目管理者”理念将设计项目管理概念、方式和方法植入教学体系,整合并规范设计项目实施流程;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项目策划管理、设计师管理、危机管理以及财务、法规管理等进行针对性分析;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需求、设计资源配置为重点,将设计项目管理方法纳入到视觉传达、企业品牌设计策略、艺术市场、展览策划等项目中去,在确保一定基础性能、研发性能的同时,明确设计项目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可用性与通用性。同时对设计项目管理技术运作方式、培育机制与策略予以合理化建议与论证,使设计管理可以善用其能力为我国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促进行业的快速整合,从而更有效地带动区域经济,反映时代价值。同时,此教学理念也将有效地调动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创造意识、管理意识及逻辑思维能力。我们认为,巩固课堂知识最好的途径就是实践。在课程中采用访谈、国际沟通、专题分享、案例实操、提案汇报等一系列有效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本位,以清晰化的管理为特色,鼓励一种参与式的、激发式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策划执行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几年来,在设计管理教学模式的探索中,让学生以一个工作人员的身份加入到一个项目运作中去,从策划执行校内小型学生作品展览、毕业生展览,到执行“纸上的舞台——第一届表演艺术海报国际邀请展”新闻会、开幕式,“美好设计——国际高峰论坛”,“中合——国际设计大师Workshop展”等项目,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参与活动的国际设计大师、国内专业学者、业内人士都对学生们的专业能力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使设计管理的课程实践,从校内的影响力扩展到国际,从学界扩展到业界。这个好的开端,也使更多的专业博物馆、展览馆、企业界人士要求预定我们的高素质专业毕业生。
2.3以我校为核心的国际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已经初步建立人才的培养从一开始就要放在国际起跑线上,由于教师团队的努力,所搭建的国际互动教学平台让这些刚刚完成应试教育的大学生迅速转换角色进入一个国际合作的环境,真刀真枪的与国外学生切磋、研讨,并且有国际化的师资力量辅以指导。这是培养方案中具有挑战性的一点,也是最精彩的一面。自2009年起,设计系开启了每年一届的“国际设计大师/设计师Workshop”这一长期的国际教学项目,每次Workshop都围绕主题进行创作,完成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并策划完成公开展览。同时,与美国OneShow、纽约奖、德国红点奖等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广告学院建立了OneShow事务中心、纽约奖媒体中心等,每年提供多场国际专业讲师的课程讲座,开展相关活动。可以展望,将来可形成一个以国际互动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国传媒大学作为枢纽中心,引领设计管理教学的国际互动,并发挥积极的作用。
2.4以创新方法解决设计管理教学难题,建立特色教学模式
2.4.1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训练方案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设计系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训练体系,课程内、课程外安排以及大量专业短训课程及讲座,充实和丰满教学体系,整合学生碎片化时间,更有效的掌握专业知识。
1.课程内安排:我们注重培养职业人才而非学术研究人才。而巩固课堂知识,最好的途径就是实践,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生三年级和四年级全年设置实践课程,学生以一个工作人员的身份加入到一个项目运作中去,从而使其课堂所学迅速得到综合运用。
2.课程外安排:与广告公司、咨询公司、美术馆、博物馆、画廊等机构建立实习合作关系,以便学生进行实习工作。学生第二年度开始,必须选择一个艺术组织,对其进行详细调查,在此基础上提交案例研究报告,同时还要参加各种主题研讨会,进行分组讨论,同时在一些具体岗位上轮流参加实习。这种模式一直持续在三年的教学进程中,其案例研究、小组讨论和职业实习的内容又根据每一年的培养目标的不同有所侧重,不断推进,从浅到深,从校园延伸到校外。
3.专业短训课程及讲座:每个学期开设短训课程(1~3天)及专业讲座,邀请目标群:一是业界人士,公司管理层、项目经理、美术经济、画廊经营者等经验丰富的艺术组织经理人,针对艺术组织要解决的包括规划和研发、营销与公关、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劳动关系、政府关系等,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讲解。二是强大的国际讲师团,邀请国际专业讲师、研究机构、业内人士带来国际最新资讯与研究内容。三是留学归国的该专业优秀毕业生,他们可以带着年轻的眼光和认识,与学生们无障碍分享目前国际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
2.4.2将设计管理能力的培养归纳为具有可操作性的步骤
设计管理人才,是设计与管理并重的方向,没有完备的艺术修养就没办法管理设计,没有相关的管理知识,同样没办法将设计进行管理,所以设计管理的人才培育是设计和管理两方面专业素养齐头并进的。在教学策略上,我们开发了一套能力拓展训练模式,突出策划能力培养、执行力的训练、沟通能力的提升、专业自信心的建立。正是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支持下,开发了步骤化的训练方式,有效地提升了学生们的管理能力:
1.计划训练:为一个四人小型聚会进行准备,管理的思维从计划一件小事情做起;
2.采访训练:班级内寻找采访对象,准备问题,起草访谈提纲,准备采访工具。通过对于同学的采访,理性的观察对象,学会用语言进行沟通,寻找问题所在;
3.国际沟通:选择一个国际院校或相关机构,以邮件形式询问相关问题,解决设置问题。进行有效的国际沟通,不仅锻炼学生们的国际沟通能力,更在另一个层面深入了解国际专业动态;
4.资料搜集:根据规定题目,进行相关资料搜集,分类、评析、总结,锻炼资料搜集能力、分类评析能力、文字总结能力、主题发现能力;
5.专案策划:这项训练旨在指导学生进行专案策划能力、细案书写能力、整体形象设计能力、财务预算能力、提案文稿设计能力;
6.专案执行:专案策划后续工程,进行专案执行,真实课题考量工作分配能力、时间进度掌控能力、预算控制能力;
7.结课汇报:邀请业内人士、学系教师参加结课汇报(专案策划提报会),请专家进行专业点评和打分,训练专案汇报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在这套能力拓展训练的实践应用中,我们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三、结论
关键词:拓展训练;高职;体育教学;运用策略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及终身体育意识等作为主要教学目的,而传统的过于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难以激起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将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拓展训练教学方式引入到高职体育教学中,可较为容易地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有助于学生各种素质与能力的大幅优化。那么,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如何运用拓展训练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是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
1借助拓展训练,创新体育教学模式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当前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效率一直处于不理想状态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教学模式过于陈旧、单一与枯燥,很难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到快乐与有趣,这就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兴趣的激发与维持,从而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明显提升。因此,要想快速提高高职体育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大胆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地将拓展训练这一新兴的教学方式应用到教学活动中,最大限度激发与维持学生参与体育知识学习及体育技能掌握的兴趣与积极性。比如,在学习“快速跑”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摒弃传统枯燥的单纯性训练教学方法,积极用拓展训练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事先将学生分成5人小组,作为最基本的对抗阻,让组员在设计小组标志与口号的过程中形成很强的集体意识,然后借助引导学生在训练中突出自身特色,并在组员相互交流快速跑经验与鼓励中快速掌握教学内容。教学实践表明,与传统教学教学方式相比,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应用拓展训练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可大大提高教学方式的生动性与丰富性,而崭新的教学方式更易于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热情,并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长时间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
2借助拓展训练,优化体育教学质量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体育课程将高效教学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而拓展训练可通过使得学生在小组协作学习中快速掌握体育知识及运动技巧,并逐渐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集体荣誉感,从而使得学生都能为实现集体荣誉而努力学习,最终切实提高高职体育教学质量。比如,在学习与“跳大绳”有关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用拓展训练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在实际教学中,全班学生划分成均等的8个小组,让他们进行开展跳大绳拓展训练,训练目标是各个小组学生都能在单位时间内(1min)集体完成至少50圈。通常情况下,在跳大绳拓展训练最开始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小组成员知识缺乏默契性,极易导致训练活动不能顺利进行,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学生通过相互沟通与协作的形式努力寻求到可以确保大家动作高度一致的办法与策略,比如“通过喊口号的形式调整步伐”等,从而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协作的重要性,并深切感觉到个人对集体的巨大影响作用,然后学生就会自主而积极地调整自己的训练策略,尽可能向集体靠拢,最终高效完成拓展训练目标。教学实践表明,在拓展训练教学法组织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之间有广泛的交流与沟通,可相互影响与借鉴,与传统的“单打独斗”相比,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有助于整个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
3借助拓展训练,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高职体育课程教学中,学生与教师是最核心的因素,他们之间关系如何直接影响了教学氛围的积极性与融洽性高低,并对教学效率的优劣有重大影响作用。将拓展训练教学法引入到高职体育课堂活动中,可大大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频率,有助于师生之间距离的缩小及情感的增进,有助于构建出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为教学方案的合理优化与调整创造良好条件。比如,在学习与“障碍跑”有关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就可用拓展训练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从备课环节就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以充分了解学生的体育基础及兴趣爱好,对拓展训练教学活动的意见与建议,借助学生的力量与智慧,努力组织出符合学生兴趣及学习需求的拓展训练教学方案,为高效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在具体的“障碍跑拓展训练中”,由于师生之间的频繁与良性沟通与互动,教师可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得知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从而可更有针对性调整训练方案与计划,进而快速提高拓展训练活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最终切实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实践表明,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用拓展训练教学法组织高职体育教学活动,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他们就拓展训练的方式及细节进行深入而全面的探究与交流,可快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助于师生情感的增进,有利于营造出民主、积极的教学环境,从而为高效教学目标的实现创造了良好条件。
4借助拓展训练,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拓展训练,是一种有趣性、挑战性、综合性的体育教学方式,在拓展训练中,学生不仅可在有趣的活动过程中学习体育知识,而且还可在分组协作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荣誉感,并且还可磨练学生的意志力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当前的高职学生普遍具有心理脆弱的特点,他们惧怕困难、比较自我、依赖性强,因此,在高职体育教学在重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还应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增强,从而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提高自己的意志力与坚韧不拔精神,进而显著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为学生高质量,顺利就业增加砝码。比如,在学习与“单腿站立”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可把学生随机分成5人小组,给每个小组发一张A4纸,要求每个小组通过一定的站立技巧让所有成员都能站在这张纸上,并比较哪个小组站立的时间最长就算赢得训练。在拓展训练的最初几分钟内,几乎每个小组都认为5人同时站在A4纸上是不可能的,有几个小组想直接放弃,他们以为教师是在难为他们。当教师提醒大家围在一起试一试时,大家开始尝试各种站法,最后通过多种尝试,大家终于找到可以让所有人站在A4纸上的办法:5人先围在一起相互环抱腰部,其中每人的一只脚站在A4纸上,另一只脚在地面上,当大家准备好后,齐声喊“起立”,地上的脚就快速抬起。教学实践表明,在拓展训练中,学生不仅可较好地掌握体育知识,并且可提高自身解决问题及抗挫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明显增强。
总而言之,将拓展训练教学法应用到高职体育课程教学中,可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在优化教学质量的同时构建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还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身心健康、品质优良的接班人。
作者:王林槐 单位:新疆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凌寒.拓展训练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1):110-112.
[2]刘长红,熊焰.拓展训练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4):27-30.
[3]王海燕.关于拓展训练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25):118,120.
【关键词】学生社团;品牌化建设;社团文化
高校社团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参与社团的成员个人或群体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能,提高综合素质,为将来踏入社会做好准备,满足其提高自身能力的欲望和需要。 高校社团文化包括社团活动、社团形象、社团价值观、社团精神、社团品牌和文化产品等方面。学生社团在发展中存在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成员归属感不强、活动不稳定、资源整合不够,缺乏活动品牌等问题,据此,学生社团如何走品牌化发展道路,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学子密切关注的问题,内蒙古科技大学近年来对推进学生社团品牌化建设作了一些尝试,凸显了社团文化的育人效果。
一、 优化社团定位,探索发展模式,是实现社团文化育人的基础
社团价值观是社团文化的核心,是社团活动实践中形成的对社团活动、社团成员的工作行为和社团公众形象等问题的总的看法。优化社团定位和发展模式就是解决社团正确价值观问题。学校按照“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的标准引导学生社团定好位,采用科学的发展模式,为学生社团长足发展打好基础。
(一)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延伸了学生学习领域。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而学生社团则是课堂学习之外的重要补充,它更有利于增长学生的社会知识,促使学生在社团活动实践中不断检验理论知识,从而更加扎实地掌握课程知识。内蒙古科技技大学大力鼓励和支持专业性较强的学生社团,从而优化学生社团定位。近年来形成的品牌社团,有数学建模协会,食品科学协会、秋实电子工作室。在全校93个学生社团中,有41个与课程教学紧密相关的学生社团,有38名专业老师被聘为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4个学生社团被评为全区优秀社团。
(二)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拓展了社团发展平台。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工作延伸的手臂,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更能使其成为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有效载体。学校倡导学生社团根据自身特点,将现代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引进学生社团,利用市场机制和企业化模式来整合优势资源、优化社团管理。实践证明,实施市场化运作的学生社团以坚强的社团力量为后盾,争取社会的支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使社团活动做得精、更大,强化了学生社团的品牌化建设。世界语协会与包头市世界语协会,环保协会与包头环保局的长期合作就是很好的证明。近4年来,学生社团文化节、学生社团与30家外联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
二、完善管理机制,强化内部建设,是实现社团文化育人的关键
内蒙古科技大学不断完善学生社团管理机制,强化其内部建设,重在社团精神的塑造和提炼,努力形成社团文化长效育人氛围。通过管理制度的科学实施,有效地规范社团管理,促进了学生社团内涵化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社联功能。学生社团联合会(简称“社联”)是所有学生社团的集合体,发挥着核心和枢纽作用。学校明确要求社联“要引导社团发展、服务同学成长”,按照制度化、规范化、品牌化的要求,明确职责、合理分工,从大方向、大原则提出社团发展战略和规划,鼓励学生社团健康有序发展。共青团组织加强对社联的指导和管理。
(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社团管理。学生社团管理制度是学生社团发展的制度保障。近几年来,学校不断健全学生社团发展的工作机制。学校制定了《内蒙古科技大学学生社团工作制度汇编》,包含《内蒙古科技大学学生社团活动安全规则》等18项管理制度。一是探索了评价机制。以育人功能和活动效果为主要指标,以年度考核作为主要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社团。二是完善了激励机制。制定一套较为成熟和完善的考核评估办法,开展星级社团、十佳社团、优秀社长、优秀指导教师评选活动,激励学生社团发展。三是建立了研究机制。以专家学者、学团工干部、社团指导老师和学生骨干为主体构建研究队伍,关注和研究生社团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学生社团工作的动态,总结学生社团发展的规律,为学生社团的繁荣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三、重视品牌设计,创新活动载体,是实现社团文化育人的手段
社团活动是高校社团文化的动态表现形式,是高校社团文化中最具特色、最具影响力的部分,内蒙古科技大学注重进行学生社团品牌设计,创新活动载体,以社团活动来展现社团风采。
(一)建立了项目申报体系,培育社团品牌活动。品牌活动开发,是学生社团的核心部分,也是学生社团推进品牌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学校建立了学生社团活动项目申报体系,使学生社团活动既能保留优秀的传统项目,又能推陈出新。学校要求学生社团在社团活动项目申报时,要明确项目设想、制作项目计划书、组建项目团队、确定项目负责人等。学生社团活动项目化评审小组根据申报项目的规模、档次、学生参与面、影响范围等来确定学生社团重点活动项目。
(二)结合素质拓展计划,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学生社团活动是学校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有效运作的基础。建立学生社团素质训练体系,通过整合学生社团资源,指导学生按照自己的职业目标、个人需求,在学生社团素质训练项目中,精心选择、科学组合,设计出适合自身的素质训练方案,帮助学生系统地完成“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三)深化社会实践活动,产生了良好社会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发挥学校特色优势、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方式,激发学生在广阔的社会实践舞台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学生社团作为学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力量,通过开展科技推广、法律下乡、环境保护、支教扫盲、文化宣传等活动,带动了学生社团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推进了科技、创业成果转化。
四、合理调配资源,加强工作指导,是实现社团文化育人的保障
学生社团的可利用资源是学生社团发展的重要保障,学生社团人力和物质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发挥,决定着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一)有效联结社团干部力量,增强了社团的凝聚力,学生社团骨干对学生社团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学校坚持对学生社团骨干的培养和引导。一是推荐他们参加团课、党课的学习,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思想理论水平;二是通过培训班、座谈会、研讨会等,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管理知识和技巧,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关键词 就业能力 学生 高职教育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就业质量的好坏,极大影响着高职院校办学的社会认同度,影响着高职院校办学的持续能力和校园稳定,影响着高职院校办学的成败。因此,高职教育不应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和职业技术的教育培训、让他们顺利毕业,还必须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一、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从我国高职教育和高职学生就业工作开展的经验来看,他们的就业能力应该有两个层次,即基本就业能力和获得持续发展的就业能力。
第一,基本就业能力,即获取可供自己职业起步的平台的能力。主要包括:(1)基本的专业技术能力,这是他们就业的前提。这也是用人单位所看重的,如果高职学生不具备这种能力,那他们就与我国现阶段所谓的农民工在能力方面没有什么区别了,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就不具有社会所期望的那种就业竞争力,而不能获取与自身的社会身份相一致的工作岗位,即实质上不能够获取与高职院校毕业生身份相吻合的职业岗位。(2)工作环境适应能力。当前我国学校教育环境与学生毕业后工作环境差异太大,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工作环境适应能力,才能在刚刚获得的工作岗位上站稳脚跟。(3)社会交际和沟通能力。当前的社会生产几乎都是社会化大生产,每一个从业者都需要与其他人良好合作才能完成某项工作。如果高职毕业生的社会交际和沟通能力不强,他们事实上是难以完成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的。
第二,持续发展就业能力,即高职学生初次就业后在工作岗位上持续进步、不断提高自己、最终达到实现自我的能力。包括:(1)多元技术能力,即一系列与自己职业相关的与不同岗位相适应的能力。高职毕业生作为“高素质劳动者”中的一部分,不可能终生工作在同一个岗位上,而是无论从社会还是个人方面来说,都要不断追求进步,适时调整自己的工作岗位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此外,当前科技进步十分迅速,新知识、新技术不断产生,而旧知识、旧技术不断淘汰,高职毕业生必须要与社会同时进步,才会免于被社会淘汰。(2)经营管理能力。作为“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中的一部分,绝大部分高职毕业生在从业数年之后甚至在从业之初就会走上管理岗位,他们是否具备必要的经营管理能力对他们能否带好自己的团队,以完成公司分配给他们的任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创新能力。一方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另一方面,“当代高职精神的创造性是不可缺少的”。高职毕业生只有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在自己行业中不断发展,并起到改进行业技术、降低行业成本的作用,使自己的公司在行业竞争中胜出,从而保证自己职业的稳定性。
二、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职学生是属于新成长劳动力,他们就业能力不强,而且面对着诸多就业的困境,我们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提高他们的能力,促进他们就业。
(一)实施综合课程项目训练,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
1、创设工作情景,适应就业岗位
创设的工作情景,要求项目(任务)设计真实,具有现实意义和挑战洼,旨在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和思考;要求贴近生产过程、工艺流程和现场管理,能真正培养和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程序、有组织地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过程设计。譬如模拟真实的工作过程,实施项目训练;设计仿真职业环境, 让学生在仿真职业环境中训练,按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能的要求来训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模拟公司运作制定项目训练方案,提高学生对企业管理的认识。
2、开发项目训练课程,适应就业形势,
按照项目训练教学设计过程适应就业形势的需求, 根据目标、任务、准备、实施、检测和评价六个环节,进行项目训练课程设计开发, 以适应职业岗位要求,课程开发重点突出“学生主体” 、“能力目标” ,项目训练将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转换为工作过程,通过项目载体完成一系列教学任务,师生配合共同完成这项综合性工作项目。该项目所设置的工作任务, 既有实践操作,又必须进行理论的探究和知识的拓展, 完成该项目后能提高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特别是学会学习的方法以及与人沟通的技巧,培养团队协作精神,锻炼吃苦耐劳毅力,提高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加强情商培养,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
高职学生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就必须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而这些非智力因素大都需要通过情商教育才能获得。
1、将情商教育融人各类课程中。例如可将情商教育等融人到目前学院开展的就业指导课,并增加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情感性内容和技能性内容的教育。有针对性地科学制定学生情商培养计划。通过邀请有关专家进校举办情商教育辅导报告会和专题辅导讲座,加强理论教育、日常管理、实践活动、校园文化、传播媒介等五大情商教育载体建设。
2、学校多部门联动,积极配合高度重视校园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情商素质训练。除了日常的人际交往外,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社团活动。学生社团一般是按照兴趣爱好、特长或专业等组成的由学生参与的功能团体,具有满足人们情感需要的功能,是陶冶情操的重要课堂,也是大学生开发潜能的重要手段。
3、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情商是心理素质培养的基础,要想提高大学生的情商水平,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对他们进行心理指导。心理学教育专业的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理论和技巧方面的教育和指导。
4、形成具有情商内容的校园文化,如先做人后做事等。以环境影响学生,熏陶学生,对学生进行如自我认识、管理自我、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人际交往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三)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
1、建立市场导向的专业设置体系
市场导向的专业设置体系建设从两个方向进行:一是专业设置适度超前。高职院校要及时掌握人才市场和企事业用人单位的需求。对就业能力开发进行提前预测,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特色,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紧跟时代步伐改革课程和教学内容,实现超前培养。二是开放的课程设置。在重视专业基础的前提下,从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增加实践机会的角度来设置课程,以有效解决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单一性和学习的盲目性,切实增强就业能力。
2、建立融入企业经营的实践教学体系
企业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实践的最好平台。如果能让大学生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尽早地适应社会环境,将极大提高就业能力,加快从学生到职员的身份转换。但是直接参与企业经营,一方面会干扰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另一方面学生权益易受侵害。因此,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做到既让学生对职业有真实真切体验,又不至于影响企业。具体可以从三方面途径来实现:一是聘请企业一线工作人员参与到日常教学中,讲授实践经验,启发学生就业能力的自我针对性培养;二是建立企业实训基地,开展学徒制培养,给予企业适当补偿,由企业提供场地和业务骨干引领学生实习;三是扩充实践教学资源。
3、建立就业能力培养质量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以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的重点,从全面、科学、发展的角度来评价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教师教学质量。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考核方式可以采取笔试、实践动手能力测试、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专题研究报告等方式结合起来考核学生;对教师要建立学校、和学生全面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
总之,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方法来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高职学生综合就业能力的不断提高,指导他们进行比较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注重他们就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忠艳 汪永涛.《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及培养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
关键词:铁道交通运营专业 半军事化管理 探究
当今铁路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铁道交通运营专业人才,国内各类铁路院校铁道交通运营专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单位输送素质高、适应性强、纪律严明的准铁路人是每个铁路学校的培养人才目标之一。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运输管理系领导针对当今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竞争激烈以及铁路对人才的要求,在征求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研究修改和讨论,决定对铁道交通运营专业实施半军事化管理。
2008年9月,我系特意挑选出运营308-7、8班进行了半军事化管理半年的试点;鉴于试点班级无论从学生素质还是班级管理,都有显著成效,另加上当今铁路对运输人才的要求和就业形势严峻,2009年3月,我系果断决定将半军事化管理推广到全系的铁道交通运营专业;2010年3月为了进一步推进半军事化管理,全系实行铁道交通运营专业半军事化管理先进集体的创建。
经过三年摸索实践,我系铁道交通运营专业的半军事化管理已制度化、规范化,这样不仅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还使学生有较强的服从性和纪律性,符合科学人才观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要求。
1 半军事化管理的概念和目的
半军事化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模式,是相对于军事化管理和普通管理而言的,非军事单位仿效军事管理的方式实行的内部管理[1]。我们借鉴了军队严格的管理模式,坚持从严管理,重细化,促进好习惯养成,对学生实行全程管理,从早操、整队、上课、晚自习、晚就寝等方面着手,通过严格考核、规范管理、常抓不懈、不断创新,从而提高了半军事化的整体水平,同时促进学生管理工作有条不紊、有特色地进行。
实施半军事化管理的目的,是把部队建设的光荣传统引进学校,在学校管理中渗透军事纪律、军事作风、军事要求,增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具有服从意识、团队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和身体素质,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人格品质。同时半军事化管理将规范管理和养成教育相结合,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品质和雷厉风行的作风,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为将来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2]
2 铁道交通运营专业实施半军事化管理过程:由稚嫩到成长再到成熟
2.1 制度上不断完善 我系铁道交通运营专业借鉴其他军事院校的经验以及日常管理制度,特制订了《半军事化管理制度》、《半军事化管理一日制度》,这两个制度从2008年9月就开始实施。之后的三年里,我们根据《大学生手册》、学院各项规章制度和在半军事化管理中所获经验,制订修改了《运输管理半军事化管理早操制度》、《运输管理系半军事化管理整队制度》、《运输管理系半军事化管理上课检查制度》、《运输管理系半军事化管理晚自习制度》、《运输管理系半军事化管理寝室规范化管理制度》、《运输管理系半军事化管理文明礼仪要求》、《运输管理系半军事化管理课外活动制度》等,针对全员管理模式,特制订《运输管理系半军事化管理队列训练方案》、《创建半军事化管理先进集体评比制度》、《运输管理系半军事化管理值班制度》、《运输管理系半军事化管理考核评价体系》等。根据各班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各项规章和制度。从早上的做操、整队进教室到晚上的自习、就寝都有了明确规定,使得同学们学习、生活规律化和习惯化,尤其是对于新生,严格的要求使得他们能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学习的能力。
2.2 形式上不断规范 各班统一了班服,在上午和下午第一节课前统一到操场集合再进教室;各班统一在教室进行晚自习和集体学习;举行大型活动时统一穿铁路制服……总之,整齐划一,班级风貌以及系部特色在不断凸显。
2.3 内容上不断充实 根据我系铁道交通运营专业半军事化管理的要求,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加强学风建设为重点,力争学生管理工作上一个新台阶。对于不同的年级,工作中心分别侧重为:大三学生以就业为中心;大二学生以强化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中心;新生以强化纪律、培养特长为中心。
以宿舍管理作为切入点,除了要求同学们严格遵守宿舍规章制度和作息时间,按内务标准要求完成各项任务。我们挑选出一间示范寝室,各宿舍学习参观并进行整改,且制作“文明寝室”流动牌,不仅给他们以物质奖励也给与精神奖励。
明确奖惩,根据实际情况,每个年级分开进行每月半军事化管理的评比,奖前两名,分别为奖金100和50元,罚最后一名,扣班费50元,另每个年级各设流动红旗,奖给第一名。
实行全员管理,系主任、书记带头值班与考核,辅导员具体实施,班主任积极参与,学生干部认真配合和执行。
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在方式上进行创新,运用新的载体、方法和手段加强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如在系党总支地指导下进一步加强了系学生党团建设,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领导和核心作用,用组织的力量引导学生;针对大学生心理困惑较多这一情况,指导各班以编写版报、召开心理健康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宣传;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为目标,组织学生参加大量社会公益活动;以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为目标,组织召开全系学生就业动员和指导会议,邀请系领导、老师给同学们做报告,帮助全系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另外,注重以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做到“寓教于乐”。指导开展了丰富多彩地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各项文体活动,这些活动使系学生工作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3 铁道交通运营专业实施半军事化管理前进的助推器
3.1 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 为努力培养一批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富有朝气的学生工作者,我系定期召开半军事化管理例会、辅导员例会、班主任例会,加强业务学习的同时不断进行经验交流和总结,不断加强对辅导员工作的检查和督促,不断指导开展工作且探索学生管理新思路,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建立并完善学生信息库,完成奖助贷勤工作,积极处理突发事件。
3.2 抓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为努力培养一批策划组织协调管理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干部,我系建立健全完善充实的学生党支部、学生分会、团总支及班委会的组织,努力提高广大学生干部的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在班风学风考风建设中的骨干作用。
3.3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 在严格的半军事化管理下,大力拓展第二课堂,不仅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更能给同学们能力、才艺的培养、锻炼和展示提供平台。党支部、团总支会每月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如三月雷锋活动月、“五四青年节”、“庆祝党的生日”“庆祝建军节”、九月迎新生、十月迎中秋庆国庆、十二月庆元旦迎新年等。总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各项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增强班级凝聚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对半军事化管理起到了助推作用。
4 铁道交通运营专业实施半军事化管理的实效
4.1 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提高 通过半军事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早操、整队、上课、晚自习、晚就寝等方面都进行了规范,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新生军训、队列训练和基本文明礼仪学习等,促使学生形成了团结协作、雷厉风行、令行禁止的优良作风和文明的言行举止;通过半军事化管理这个平台,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整个半军事化管理的实施过程注重拓展第二课堂,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
4.2 学习成绩有明显提高 由于规范了上课检查制度和晚自习制度,学生到课率和晚自习出勤率比较高,任课老师反映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增强,从成绩系统可以看到,这几年来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明显提高。08、09级技能考证通过率是100%,全国职业资格鉴定计算机操作员中级通过率和英语三级考试通过率逐年有了提高。参加自考的同学逐年增加,尤其是中南大学铁路运输管理自考本科,特意成立了自考班,自考通过率在逐年提高。
4.3 以出色的表现完成铁道交通运营一线的实际顶岗实习,以出色的表现赢得就业单位认可 寒暑假是我们运输管理系学生现场实习和锻炼的最好时机。在实习过程中,同学们能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取得实效,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自身修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实习任务。同时同学们把实习中所展现出来的吃苦耐劳,服从纪律,敬业爱岗,虚心学习的精神,体现到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去,苦练基本功,脚踏实地,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样将为在今后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每次应聘中,我们的同学能很好的展现自己的特长和综合素质,赢得单位的认可。2009、2010年的毕业生就业率分别是95%和94%,就业单位对我们的毕业生评价比较高。
5 铁道交通运营专业实施半军事化管理的建议
5.1 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深化全员管理内涵 尽管已经制定修改了很多规章制度,因为实际情况在变动,需要我们继续修订半军事化管理的制度实施条例,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明确人人都是半军事化管理的工作者,统一思想,不断提升半军事化管理的水平。
5.2 把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在半军事化管理中来 尽管我们注重拓展第二课堂,但继续需要让学生在接受严格半军事化管理同时拓展兴趣爱好,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全面的素质,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5.3 把学生自主管理融入半军事化管理 全员管理最终需要转向学生自主管理,通过半军事化管理这个平台,培养一大批工作能力强的学生干部,努力让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为企业培养高素质企业管理者。
实施半军事化管理是提高铁道交通运营专业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模式,变化是喜人的,半军事化管理对学生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当前,还将深刻地影响他们的未来,乃至整个人生道路。[3]
参考文献:
[1]宫春玲.加强半军事化管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6,26(1):67-69.
[2]张艳萍等.中职学校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的理性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0,(12):43.
[3]管丽萍等.浅谈高职院校半军事化管理与学生素质教育[J].科技资讯,2009:209.
XX县实验小学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已有百余年历史。曾数易其名,1986年命名为实验小学。学校于2004年9月迁入新校址。新校址占地87.6亩,建筑面积22000余平方米,总投资4089余万元。学校拥有48只普通教室,30只辅助教室,实验楼、行政楼、体艺馆、图书馆、报告厅、运动场、餐厅等一应俱全;学校还配有校园网络系统、闭路电视系统、音响系统、通讯系统和多功能教室、语言教室、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普教仪器等均按I类标准配备,简易多媒体进教室。目前学校的环境、校舍、设施堪称省内一流。
学校设计规模48班,现有学生1664人,31个教学班。教职工84人(其中3人内退),平均年龄37岁,学历全部合格,高学历占86%,中级以上职称49人,其中市名师名校长2人,县名师2人,市骨干教师1名,县骨干教师5名,省教坛新秀1名,市坛新秀3名,县教坛新秀17名。
几年来,学校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奉行“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坚持严格规范的科学管理,长期致力于加强师德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文化、业务素质,认真落实“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的各项措施,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逐步形成学校特色,各项工作取得了显着的成绩。学校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先进学校”、“宁波市示范性文明学校”、“象山县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亦曾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学校”、“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省体育传统学校”、“省教科研先进集体”、“省平安校园”、“市校本培训先进集体”等。
二、学校工作回顾
(一)科学管理,营造拼搏氛围
管理是学校教育的支柱。学校始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先导,坚持“德育为首、教育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本着“教学为核心,学生参与为中心,教师提高为重心,学校发展为准星”的工作思路,实行“常规工作制度化,特项工作课题化”的管理模式,施行“分工协作、层级负责、任务到人”的垂直管理责任制,力求管理重心下移,管理方法民主,努力提高管理效率。在德育上,建立了以“合格、良好、优秀”三级班集体达标为载体的德育一体化研究,开展“五自争章”和“一日常规监督制”活动,构建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班级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了“目标明确、内容有序、教育为先、养成为主、讲究实效”的德育体系。在学科教学上,提出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策略,构建了“小学实践型教学”的研究,确立了研究与实践操作框架和运行方式,课内在“提前、渗透、拓宽、自学、分层、创新”课堂教学改革思路的指导下,建立了“自学、问疑、探究、交流、运用”的课堂教学基本程式;课外大力开展学科课外延伸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在师资培训上,围绕“做人民满意的教师”这一主题,坚持走校本培训之路,坚持观念与行为、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教研相结合的思路,创建了以校总课题为载体,融学习、上课、科研为一体的校本培训机制,采用“学习、备课、上课、交流、小结”的循环方法,开展学科教研活动,平时严格按“三级、一评、一考核”制度来保障师训工作的展开,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在人事管理上,坚持“民主竞争、德才兼备、人尽其才”原则,采用工会主席直选、中层干部竞聘上岗、教学岗位聘任,教师职务评聘分离等多种措施,把学校的民主管理推向前进。
(二)德育为先,培育一代新人
德育是学校工作的灵魂。我们根据德育自身的特点及新时期学生心理特征,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提倡“德育创新”,使革命传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热爱劳动、文明礼貌、社会公德、艰苦奋斗等教育时时闪烁着时代的脉搏,不断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是拓宽行为规范教育的新路子,把德育工作的重点放在“行为养成、行为规范”教育上。学校制订了《象山县实验小学学生常规手册》一部,作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同时,把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作为落实规范的有力措施,使“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在认知方面,要求学生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学会全面认识自己;在情感方面,启发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激励,达到自我反省,自我调整的目的;在行动方面,要求学生逐步养成自我检查,自我训练,自我调节的习惯。为此,学校在班集体建设上开展了小学生自主发展班集体三级达标活动——即“合格班集体”、“良好班集体”、“优秀班集体”三级评定活动。其基本操作程序为“定标——达标——验标——认定”。这样,大大促进行为规范的养成,推动学校德育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我校的行为规范达标班为100%,优良班集体为80%。
其次是以活动为载体,实践公民道德教育。我校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重点,力求把浙江省公民道德规范内容,进一步深化为学生的行为规范内容。使公民道德教育和养成教育做到五结合:即与学雷锋活动相结合,开展争做“社区小主人”活动;与科技活动教育相结合,评比“科技新星”;与学校劳动实践相结合,开展“跟父母学一手”活动;与开展学习型家庭评比相结合,让每个同学成为文明小使者;与少先队争章活动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每逢寒暑假,政教处、少先队均安排以“实践公民道德”为主题的相关活动,强化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此项活动收到较好的效果,2002年6月,我校顾晓岚同学获省十佳少先队员称号,同年12月顾晓岚事迹被评为浙江省中小学生实践公民道德10个最感人故事奖。同年,王谱绚、邵贤俊、顾晓岚同学获市青少年英才奖。
第三是构建网络,形成教育合力。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单靠学校一个点进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构建全方位的德育网络。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德育教育主线。并建立了校、班家长委员会,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德育网络。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为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创造条件。为了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学校还与派出所、当地驻军等单位签订协议书,建立了警民共建文明校园关系。同时还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了各类的社会实践基地,让它们成为学生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教育场所。并聘请部分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为校外辅导员,让他们带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天天向上。使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协调一致,相互促进。
由于德育工作卓有成效,学校少先队组织自1981年开始连续被评为省“红花少年”先进集体,全国“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先进集体、省少先队活动先进集体、省“创造杯”活动先进集体、全国红旗大队、省雏鹰红旗大队。
(三)育人为本,造就学高之师
教师队伍的素质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实施教育改革的关键。学校始终把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的“学习型”教师队伍作为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来抓。
师德是“灵魂”。我们以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为依据,制订“师德公约”,在教师中开展自尊、自爱、自强竞赛活动,把对学生的爱作为教育的基础和从教的动力。1997年,学校还编制了《学校行政规章举要》,详载各级岗位和管理人员的职责,并选载现行国家的政策和教育法规,倡导“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校训,“严谨、勤奋、团结、文明”的校风,“敬业、精深、求是、创新”的教风,把“师德”的含义从爱生扩展到树立主人翁态度,为培养创造型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学校始终把教师的发展同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看得同等重要。十分强调教师的业务培训和理论学习,鼓励教师学习科学的教育管理理论,学习先进的课堂教学方法,学习现代的信息教育技术等,逐步实施《实验小学教师学科训练方案》。在校本培训中,坚持从学校和教师教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出发,从解决实际问题、改进教育行为,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坚持以教师的自学、探究、合作研讨辅之以他人指导帮助为主要形式;坚持在教师的教育过程中结合教育实践进行。通过“教学基础达标活动”和“教师特长专项训练”,组织青年教师进行“说课——写教案——上课——交流——写论文”等一系列教研活动,组织中青年教师开展公开课评比活动,组织全体教师开展写字、简笔画、普通话、英语、计算机等专项培训,促使教师深入钻研业务,增强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水平。
实施“名师兴校”工程和“名师带徒”策略。学校出台了《实小星级教师评选方案》和《教师量化考核方案》,以培植名师为契机,抓点促面,加强了骨干教师的梯队建设和青年教师的培训提高,实现了师资整体素质的再优化。“名师兴校”工程的另一重点,是实施“名师带徒”策略。学校积极实行“骨干带徒”制度,把师徒的业绩和荣辱紧捆在一起,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师的科研、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几年来,教师的论文在县级以上发表、交流或编入文集的共计120余篇(其中全国一等奖3篇)。本学年县、市级课题共结题6项,其中林彩球、励赛斐、舒静、欧绪成四人合作的《小学阅读开放教学的探索和实践》课题获宁波市首届基础教研系统成果三等奖;吴伶俐的《教学生学会学习——小学数学“自学—辅导”教学策略研究》课题获县一等奖,市三等奖;舒静的《开放性习作评价初探》、许照春的《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科学探究水平》两篇论文分别获市一等奖和三等奖;励赛斐的《下水文——新课标理念下教师的特殊作业》一文获宁波市一等奖、全国二等奖,并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第9期上。鉴于学校师训工作成绩显着,于2000年和2002年学校两次被市教育局评为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先进单位。
(四)科研兴校,追求优质教育
“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是学校工作的主题。为此,在狠抓教学常规管理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努力增加教育、教学中的科研含量,做到教研内容课题化、教研手段科研化、教学管理科学化,把教育、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都纳入教育科研体系。学校制订了《科研工作条例》、《课题研究奖励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课题规划领导小组,建立了校教科室,具体管理各级立项课题及指导全校教师教育科研实验和理论研究。
在“科科有课题,人人有专题”的具体要求下,我们按教师的能力与特长,合理地把教师按课题组合。目前全校共有立项课题31项,参与教师66人,占专任教师的84%。其中校级23项,县级5项,市级2项,省级1项,形成了省、市、县、校四级课题网络。并在长期探索中,形成了一个“学习——实践——交流——小结”的研究程式,使教科工作扎实有序地开展。
对各级课题的申报、立项严格控制,每年召开选题会议,确保科研的正确方向;定期检查《教育科研实施记录》,举行各级课题阶段性汇报会,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坚持“科研围绕教育改革的实际问题,科研为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充分发展服务”是我们开展科研工作的理念。为了推进科技工作,我们开展了《小学实施科技教育途径的探索》课题的研究(省立项课题);为了激励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我们开展了《激发小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市立项课题;为了潜心改革课堂教学,我们开展了《小学“实践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市立项课题);为了激发学生自我评价的积极性,我们开展了《小学实施成功评价的研究》的研究(市立项课题)。让科研成为深化教研工作的指路明灯,使教研成为科研工作的广阔天地。至今我们已初步形成“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独立尝试探究——合作讨论探究——发现知识——检测——评议——延伸”的“实践型”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于1986年定为省级电教重点学校,1996年市电教馆定国“宁波市电教实验学校”,1997年后,学校先后被定为“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各类学校科技活动及其师资培训实验学校”、“九五”教育科学《东南沿海地区小学道德启蒙教育及小学生品德心理研究》课题成员学校。几年来,学校《小学实施科技教育途径的探索》课题研究成果荣获省普教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激发小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研究与实践》、《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实践与探索》、《城镇小学实施劳动教育的探索》等11项科研成果均获市级以上奖励。学校因此多次被评为市、县教育科研先进集体,1993—1994年和1995—1996年连续两次被评为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五)发展个性,形成学校特色
学校教育本身的目的就是在于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得到与其成长相适应的教育,开发学生的潜质,使每个学生在学校中能够充分地学习和发展,促进个性社会化,从而全面提高素质。我们深深懂得,要使学校跻身于先进行列,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在办学特色上下功夫。
科技教育结硕果。科技教育是学校的一大特色,源远流长。1978年,为了响应全国科技大会提出的从小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号召,我们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广泛开展科技活动,坚持一年一次“爱科学活动月”,在爱科学活动月内,要求每个学生开展“三个一”活动——读一本科技书籍,讲一个科学道理,制作一件科技作品。坚持一年一度的学生科技创造发明成果及科技小制作作品展览,至今已举办“三小”(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作品展览27届,获得各级各类小发明奖的作品计有209件,其中县级83件,市级96件,省级25件,国家级5件。1987年学校被评为省、全国科技活动先进单位,2002年6月,学校成为首批“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学校”。为了继承和推广这一优秀的办学成果,学校适时地提出了科技教育的新目标:夯实“三小”基础,拓展科技教育内容,创造科技教育新特色。学校以《小学实施科技教育途径的探索》为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成立了创造发明、环境科学、科幻画、三模等多个兴趣小组,既抓普及又抓精品,广泛开展科技活动,使本年度的科技教育在小发明、创新方案、科学论文等方面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年来,举行了“人类未来科学技术活动周”,科技之夏、科技之冬评比。在第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同学的《赤潮对象山港海域影响及预防》获三等奖,同时又获中国少年儿童海尔科技“希望奖”,学校也因此获海尔洗衣机一台;在省1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有两件作品分别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在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校有3件作品被作为精品选送市参赛,占全县中小学作品总数的六分之一;在县首届中小学“三模”竞赛中,我校获团体第五名,有7名同学获单项一、二、三等奖;全校共有3篇科普论文、生活妙点子、小发明设想发表,3篇环保论文在县里获奖;科技论文《关于南大河污染及治理情况的调查报告》获宁波市小学生“珍惜、爱护水资源”二等奖,并推荐参加全国比赛。
艺术教育展个性。学校始终把艺术教育作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开拓学生思维、提高道德情操的重要手段。在县教育局的支持下,从1986年起,学校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推进和强化特色相结合的原则,开设了文艺班,成立了“红领巾艺术团”和器乐、书画、手工等十多个艺术兴趣小组。于1992年,学校还结合音乐教学改革,要求每个学生学会一种乐器,全校一千余名学生迅速掀起了学习乐器的热潮。为了诱发学生的兴趣,学校还邀请了号称“世界笛王”的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江南丝竹学会会长陆春龄教授为学生作了精彩的表演,举行了笛子大奖赛,组织“革命歌曲学唱月”活动。1993年在省“班班有歌声”录音比赛中获二等奖。我们还根据教师的特长,开设琴、棋、书、画、舞训练班,形成班级艺术教育特色,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在校内外都能受到美的熏陶。为了创设一个能使学生表现自己才能的环境,给学生提供充分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学校还坚持每学期举行一次艺术节活动。艺术节期间,举行书法、美术、摄影、集邮、编织、剪纸等作品展览,举行“小学课本剧”会演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童年的幸福,在活动中拓宽知识视野。学校书法小组每年均有多幅作品参加县、市、省、全国展出,共有67人次获奖,其中全国级28人次。1993年茅毅博、屠威均获全国小百花杯少年儿童书法一等奖,王东升于2001年获全国小学书法大赛金奖。学校美术小组创作的作品有40幅曾分别在县、市、省、全国得到展出。《石浦无核桔大丰收》、《反腐蚀》等五幅作品被编入《宁波地区少儿画册》,有的还在《浙江日报》上刊出,《黄鱼大丰收》荣获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奖,还被选留在全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长期陈列。学校的艺术教育不仅陶冶了本校学生的情操,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发展,培育了一批艺术新苗,也推动了我县艺术教育的蓬勃发展。
体育活动显特长。我校是省、市田径传统学校。在2000年宁波市第十四届运动会中,我校学生分别在田径、举重、射击等项目上共获得6.5枚金牌,为象山代表队出了一份力。2003年在嘉兴市实验小学举行的省传统学校田径比赛中,我校代表队获团体总分第六名,并被大会评为体育道德风尚奖。2003、2004年参加市传统学校田径比赛,分别获得第六名、第八名。体育运动的成绩,是教练员用汗水换来的,他们业余训练时做到“三心”即恒心、爱心和奉献的心,坚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发现苗子,及时做好学生与家长的工作向上一级体校输送,并做到送一个成功一个。目前我校计有14名队员在八一少年乒乓球队、上海体院少年乒乓球队、省体育运动学校、市少体校受训,既为上级输送人才,又为学校获取各项运动成绩奠定了基础。
我们在积极做好正常性体育工作的同时,还利用重大的体育活动期间,广泛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让学生、家长、社会有更多的人来关心、支持学校的体育工作。比如在2001年7月13日,距奥运会选定年主办城市还有100天时,全校1800余名师生在80米的长卷上举行绘画、签名活动,由县邮政局免费寄往北京奥申会,期盼北京申奥成功。又如在2002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我们在步行街最热闹的地方举行“巨鹰杯”乒乓球擂台赛,让社会上乒乓球爱好者跟学校乒乓球小选手进行球艺上的切磋。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我们选手的球艺,同时还能激发起乒乓球选手锻炼的积极性,让社会有更多的人了解学生的乒乓球运动水平。
由于体育工作成绩显着,学校曾多次被评为市、省体育工作先进集体,2003年度获宁波市业余训练先进单位,学校田径队被评为先进团队。2003—2004年度被评为宁波市传统项目先进学校。最近还被推荐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三、指标达标情况
(一)学校管理
1、学校始终以学生、教师、学校三位一体同步发展的教育理念为先导,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以“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做人民满意教师、育人民满意的孩子”为办学目标,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模范执行教育法规和政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此项达标。
2、学校实行“常规工作制度化、特项工作课题化”的管理模式,试行“分工协作、层级负责、任务到人”的垂直管理责任制,班子成员大都为县内顶尖骨干教师,他们各怀所长,都有独立组织指导工作的能力,平时工作开展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条理清楚、管理规范。此项达标。
3、校长是宁波市首批名校长、教学管理专业大专毕业、研究生课程班结业、中学高级教师,分别参加过省、市中小学高级研修班学习,长期从事学校行政管理,具有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平时能任教一门课,联系一个教研组,承担一项课题,且有多项课题成果在省、市、县获一、二、三等奖。此项达标。
4、校园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校园文化丰富多彩,以科技教育和传统教育为载体的师生人文素养尤为突出。此项达标。
5、“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是学校的办学目标之一,也是学校师德教育的核心课题。全校教师树立了教育就是服务的意识,明确爱生是师德的灵魂。近年来没有发生侮辱、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恶性事件,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和谐。此项达标。
6、学校建立了符合教师素质发展的评价机制,每年对教师进行“德、勤、能、绩”的量化考核,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校内星级教师的评选。学科教学质量只是考核和评选的一个方面。此项达标。
7、学校建立对学生全面素质考评制度和特长生考核办法,注重过程的测评,采用平时、期中、期末相结合和不同形式的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绝不采用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做法。此项达标。
8、学校把安全教育作为行为习惯的训练的重要内容来抓,建立安全领导小组,健全安全防范、检查制度。近三年来无重大安全事故,学校也无安全隐患。此项达标。
9、学校收费规范,严格按宁波市“一费制”规定收费,无乱收费现象。
(二)教师队伍
10、全校教师学历符合国家规定,81位教师中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有69人,占教师总数的85.2%,小学高级及以上职称的有41人,占教师总数的50.6%。教师年龄结构、层次结构和学科结构较合理(男女结构欠合理)。此项达标。
11、学校按新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课程,学校配有音乐教师4人、体育教师4人、美术教师4人、外语教师4人、计算机教师1人,满足平时教学的需要。此项达标。
12、学校教师奉行“敬业、精深、求是、创新”的教风,坚持“先教人成人,后教人成才”的教育观和“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的学生观。绝大部分教师一般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此项达标。
13、全体教师能胜任本职工作,大多数教师能上县级以上公开课,各年级各学科都有在本地影响较大的骨干教师,其中市名校长1人、市名师1人、县名师2人,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教坛新秀21人。此项达标。
14、学校教师科研意识强烈,大部分教师掌握教育科研基础知识。目前学校有省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1项,县级课题8项,校级课题20项,有66人参与课题研究,占专任教师的84%。此项达标。
15、学校把建设一支集学习、实践、探究为一体的教师团队作为校本培训的目标,建立了以校总课题为载体,融“学习、课堂教学、教科研”为一体的校本培训机制,制订了近斯和中长期师训计划,开展了“二级一体”的校本培训。此项达标。
16、县财政按时足额发放教师的基本工资及县级以上的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性补贴、津贴和奖金等。此项达标。
(三)办学条件
17、学校设计规模48个教学班,在校生2160人(现有31班,在校生1643人)。学校占地面积50954平方米,生均23.59平方米;建筑面积21380平方米,生均9.89平方米;绿化约24000平方米,生均11.11平方米。学校的办学规模、用地面积、校舍面积、建设标准、环境配套及体育活动设施等已通过省标准化学校一级标准验收。此项达标。
18、教学仪器设备,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设备,音、体、美教学器材设施、卫生器械设备达到省规定一类标准;劳动和劳技课教学器材没有到位,劳动基地和劳动实习场所尚未建立,图书生均还不到15册;学校食堂、饮用水源及厕所等符合卫生部、教育部有关卫生标准或要求。此项基本达标。
19、学校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达到县规定标准,日常公用经费的来源除收取杂费外,其余由财政预算安排。此项达标。
(四)教育改革、教育科研及教育质量
20、学校把德育放在首位,相继开展了“三级班集体达标”的研究和“以班集体三级达标为载体、德育一体化”的研究,力求以学生个体行为达标为基础,全员参与为保证,把德育落实于各科教学和学校各项工作之中。此项达标。
21、学校是县新课改的试点学校,其间学校根据新课改的精神在主体性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学校致力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内容上提出:“提前、渗透、拓展”的改革思路,方法上提出“分层、自学、创新”的改革举措,建立了“自学、问疑、探究、交流、运用”的主体性课堂教学基本程式和“课前、课中、课后”课外延伸的一系列方法,且效果显着。学校按新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规定课程。此项达标。
22、学校教研活动按“学习、备课、上课、交流、小结”的方法循环往复、正常有序地进行;校教科室定期汇编《教海探航》校刊,刊出教师的教学、科研文章。此项达标。
23、学校有中、长期的教学科研实施方案,也有每学期的实施计划,且有较完善的科研档案;学校订有报刊61种,工具参考书135种之多,并配有教师电子阅览室,教育教学和科研信息资料较齐备。此项达标。
24、学校本着“整体综合优化与单项专题研究并进”的精神,坚持校本研究,多项课题在省、市、县获奖。科技教育是我校的传统特色项目,曾被宁波市誉为市基础教育的“五朵金花”之一,从78年至今学校共举办了27届科技作品展,展出作品25000余件,其中70余件作品在全国、省、市小发明、小论文、小制作等竞赛中获奖,《小学实施科技教育途径的探索》课题成果荣获省普教科题优秀成果一等奖,推动了我县科技教育的蓬勃开展。此项达标。
25、根据省、市、县有关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文件精神,学校制订了《实验小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意见》,保证了学生每天6小时的在校时间和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学生课业负担合理、适当,教育质量高,学生品行好,真正收到了减负增效的效果。此项达标。
26、学校随机编班,没有重点班、快慢班和实验班之分。此项达标。
27、十几年来,学校无流生。此项达标。
28、学校重视推行使用普通话,并将普通话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语言,专任教师普通话该达标的全部达标。学校是宁波市“写字教学实验学校”,有良好的写字规范教学基础和氛围。此项达标。
29、学校积极利用校外德育基地,建立了家委会,创办了家长学校、法制学校和警民共建组织,并以“县烈士馆”为德育基地,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效果显着,多项社会调查报告在省市获奖。此项达标。
30、学校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设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聘任校外辅导员、邀请专家讲座、施行师生结对帮扶等办法对少数心理和行为有偏差的学生进行转化工作。学生行为规范达标率高,无违法犯罪现象。此项达标。
31、学校高度重视家庭困难学生和学习有困难学生等弱势群体的教育,采用党员结对、学杂费减免、慈善捐助、个别辅导等办法和措施,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此项达标。
32、科技教育和艺术教育是学校的传统特色,学校每年举办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活动,建立特长生评选制度,平时充分利用学校的设施和场地,广泛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假日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素质。学校信誉得到社会、家长和领导的认可和肯定。此项达标。
(五)示范作用的发挥
关键词:躯干支柱力量;肩关节;脊柱;髋关节;功能训练
在竞技体育中,所有的运动项目都需要借助于四肢末端将力量施加于外部物体,从而使人体或器械呈现出形式各异的运动。长此以往,人们更加关注于如何提高四肢肌肉力量而忽略了躯干等部位的肌肉力量训练。
竞技体育中的运动都是多关节和多肌群参与的全身运动,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将不同关节和不同肌肉在多个平面上的运动整合起来,形成符合力学规律的“动力链”,为四肢末端发力创造理想的条件,是所有运动项目面临的共同问题。躯干部位的肌肉虽不像四肢肌肉那样直接⒂朐硕,但却可以为运动员技术动作的完成提供良好的身体姿势,也能够为四肢肌肉的发力提供一个强有力支点以提高四肢肌肉的收缩力量,同时,还可以高效地传递上下肢能量以提高运动效率。
20世纪90年代,一些欧美学者逐渐认识到躯干部位肌肉的重要作用,他们分别从解剖学、力学和神经生理学等角度对躯干部位肌肉进行研究,先后提出了核心稳定性和核心力量等概念:国内近些年来也从理论和实证方面对核心力量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这其中会有新的发现或补充前人的研究成果。而核心力量研究正处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曾经风靡一时的核心力量正面临着另外一个概念的冲击和挑战――躯干支柱力量(Pillar Strength)。本研究将按照“界定――功能――应用”的逻辑主线对躯干支柱力量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体能训练事业的科学化发展增砖添瓦。
1.躯干支柱力量的定义
传统核心力量是指人体核心部位肌肉(腰椎-骨盆-髋关节),以稳定人体核心部位、控制重心运动、传递上下肢力量为主要目的产生的力量能力。然而,随着西方世界职业体育发展的逐步深化,越来越多的体能研究人员发现:不管是保持身体姿势还是上下肢能量的传递,肩关节和髋关节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肩关节出现问题,在身体姿势上不仅表现出圆肩等现象,也会进一步导致能量的泄露,这对持拍项目运动员的影响尤为明显。而髋关节的问题更多地在于屈伸髋肌群力量的不对称性发展。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让人们更多时问处于静坐的状态。在这种体姿下,人体屈髋肌群如髂腰肌、股四头肌等长时间处于缩短状态,而伸髋肌群如臀大肌和股二头肌等则长时间处于拉长状态。此外,在传统体能训练中,教练员更多关注于对屈髋肌群的练习,忽略了对臀部等后链肌群的练习。长此以往,势必出现屈伸髋肌群力量的非对称性发展,进而限制了髋关节功能的发挥。在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中,肩关节和髋关节是人体能量上下传递的枢纽站,决定着能量的最终输出方向;而脊柱则是能量传递过程中的高速通道,决定着能量是否能够毫无泄漏地在上下肢之间进行传递。三者之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机体能量的泄露,进而影响竞技成绩的表现。
基于上述三个部位在人体运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将躯干支柱力量界定为:人体肩关节、脊柱和髋关节部位的肌肉,以保持人体姿势、提供近端固定和传递上下肢能量为目的所产生的力量能力。
2.躯干支柱力量的解剖和生理学机制
在解剖结构上,躯干支柱部位既包括了构成肩关节、脊柱和髋关节等相应的骨骼及其周围的韧带和结缔组织,也包括了附着在这些骨骼上的肌肉。关于躯干支柱部位肌肉的位置和数量问题目前还没有见到相关的研究。Fredericson等人虽提出核心力量涉及到29对肌肉,但是该研究并没有给出29对核心肌肉的具置以供参考。本研究从运动解剖学的视角出发,对附着和跨过肩关节、脊柱和髋关节部位的肌肉进行检索,发现在该部位有起止点的肌肉为51(对)+1(块),其中起止点均在躯干支柱部位的肌肉为22(对)+1(块),起点在躯干支柱部位的肌肉为29(对)(见表1)。
躯干支柱部位的肌肉可以分为浅层肌肉和深层肌肉。浅层肌肉主要参与躯干和肢体的大幅度运动,深层肌肉主要参与保持身体姿势和调控精细动作。这里仅以脊柱部位为例,阐述浅层肌肉和深层肌肉在人体运动过程中的重要性。
脊柱是人体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也是人体骨骼结构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不管在何种类型的运动中,都要考虑到脊柱的稳定性问题。Akuthota等人将脊柱的稳定分为两种类型:被动稳定和主动稳定。前者是通过骨和韧带结构实现的,后者是通过肌肉收缩实现的。脊柱运动时,韧带只能在脊柱关节活动的最大幅度处提供稳定,在这种情况下,韧带对脊柱的保护极其有限。研究也证明,没有肌肉提供支撑的脊柱是极其脆弱的,2 kg或20 N的压力负荷就能够破坏只有韧带结构包裹的脊柱的稳定,而一个正常人水平行走的每一步都会对脊柱产生140 N的压力。对运动员来说,他们的脊柱将承受更大的负荷。一名运动员如果以体重0.8-1.6倍的负重进行杠铃深蹲,对脊柱产生的压力是体重的6-10倍。由此可见,肌肉是脊柱稳定的重要物质结构。脊柱周围的深层肌肉,如多裂肌、横突棘肌和半棘肌等,是保持脊柱稳定的主要动力源:而以脊柱为中心的其他浅表肌肉,如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菱形肌、腹直肌等,则是脊柱进行屈伸运动的主要动力源。对比分析后发现,保持脊柱稳定的肌肉更多的是深层肌肉,且以慢肌纤维为主:而负荷状态下的脊柱则更多地依靠浅层肌肉进行工作,且以快肌纤维为主。两类肌群的特征见下表2。
3.躯干支柱力量的功能
2012年备战伦敦奥运会期间,国家体育总局和美国AP公司合作成立了“备战伦敦奥运会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团队”。“躯干支柱力量”作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引入了我国竞技体育领域,并逐渐受到人们重视。“躯干支柱力量”这一名词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从竞技体育领域风靡至大众健身领域主要在于它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功能,即:保持身体姿势,提供近端固定和传递上下肢能量。
3.1保持身体姿势的功能
身体姿势涉及人体各组织器官之间的协调和平衡,良好的姿势使身体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从而减少肌肉和韧带的紧张程度,延缓肌肉疲劳。身体姿势一旦发生异常变化,就会导致各内脏器官的功能紊乱,引起体质下降,甚至导致生理缺陷和某种疾病。而正确的身体姿势主要取决于人体能否使肩关节、脊柱和髋关节三个部位在解剖和生理功能上实现和谐统一。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人类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之前需要消耗一定体力才能完成的任务,这给人类生活方式带来的一个最典型的变化就是长时间的静坐。其结果就是上交叉综合征的出现,即圆肩、驼背和头部前倾等现象,严重的还会导致体态变形,手部麻木,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自信心。对于从事竞技体育的运动员来说,长期非对称性的专项化训练也导致了运动员躯干支柱部位的畸形发展,而这种以丧失人体形态固有功能为代价的训练最终会限制运动员的长远发展。以中国乒乓球队为例,在备战伦敦奥运会期间,那些患有颈部、肩部和腰部运动损伤的运动员都具有相似的身体形态,即脊柱侧弯、肩胛骨位置异常和驼背等情况,而这些部位均位于躯干支柱部位。适合专项的身体姿态,不等于疼痛的身体姿态,否则这个运动项目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躯干支柱力量训练一改传统只针对腰腹部位的力量练习,而是强调肩关节、脊柱和髋关节之间的联动作用,进而实现保持良好身体姿势的功能,从而为运动员竞技成绩的提高奠定基础。
3.2提供近端固定的功能
一根被拉长的橡皮筋,将其两端分别命名为A和B(见图1)。假设一:固定B端,释放A端,橡皮筋A端将以VA的速度弹向B端;假设二:同时释放A和B两端,橡皮筋A端将以Va的速度弹向B端。试问:VA和Va之问的大小关系?该命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VA大于Va的速度。即,橡皮筋一端固定时,释放另一端的初速度要大于两端同时释放时的初速度。在羽毛球运动中,运动员要想在杀球中获得更高的球速,就需要持拍手臂挥出更快的速度,根据前述的橡皮筋原理,持拍手可以视为橡皮筋的A端,那些止点在持拍手臂而起点在躯干支柱部位的肌肉可视为橡皮筋的B端,所以,挥拍速度的提高要求那些跨过肩关节的肌肉能够提供良好的近端固定功能,这就如同固定橡皮筋的B端。通过对躯干支柱部位肌群的分析,不难发现人体大多数浅表肌肉的起点都位于躯干支柱部位,即肩关节、脊柱和髋关节。而要使这些大肌肉群通过四肢以最大功率输出能量,则需要躯干支柱部位提供稳定的发力平台。
3.3提高上下肢能量传递效率的功能
从物理学角度分析,人体运动所表现出的速度、力量和耐力,其实本质是身体在一定的空间、时问内做功多少和功率大小,而这种表现与两个因素有关:能量产生和能量传递。通常情况人们会进入一个误区,即为了获得更大的力量、更快的速度和更强的耐力,他们总是着重发展不同肌肉的做功能力,以输出更多的能量,却忽视了身体内部的能量传递问题。殊不知,如果能量在传递过程中出现泄漏,即使肌肉总的能量输出获得了提高,同样会导致竞技成绩的下滑或停滞不前的结果。
在标准的解剖学描述中,肌肉一骨骼的概念给我们呈现出的是一个关于运动的纯机械模式,她将运动分割成独立的功能区,而忽视了在活体上这是一个无缝衔接的整体,当人体的某一部分运动时,整个身体都在响应。而在人体中,只有一种组织能够协调这种响应,那就是结缔组织。在运动领域,研究人员将这种结缔组织称之为肌筋膜。它是肌肉组织外层表皮包裹的一层结缔组织膜状结构,若干块肌肉通过肌筋膜链接在一起形成肌筋膜链。人体全身大致有12条肌筋膜链(见图2),这些筋膜链将身体分成若干区域并形成一种网状结构,肌肉被分割包裹在每一个网格内。任何单关节,多关节和全身性的运动都是相邻肌群收缩,通过某一区域的肌筋膜网状结构及其包裹的骨性结构将能量从一个环节快速有效地传递到另一个环节,这就是身体的动力链及身体\动的能量传递过程。因此,肌筋膜链是人体进行能量传递的物质基础。
通过观察,上述12条肌筋膜链都是在躯干支柱部位和上下肢形成联系。如果将12条肌筋膜链比作12列火车,它们所经过的区域比作12条火车轨道,那么脊柱部位则是火车轨道中可以高速行驶的直轨区域,而肩关节和髋关节则是两个人体最大的火车枢纽站,它们自身功能的完备与否决定了这12列火车能否准点安全地驶向不同的方向。如果上述三个部位的运动功能下降(如肩关节灵活性下降),那就意味着上述12列火车轻则晚点,重则脱轨。在运动中则表现为能量泄露,轻则导致运动整体效能的下降,竞技成绩下降或停滞不前;重则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因此,良好的躯干支柱力量是提高能量传递效率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输出较小的总能量,但有着较好能量传递效率的运动员”要比“输出较大的总能量,但能量传递效率较差的运动员”更具潜力,因为后者比前者浪费了更多的资源。
4.躯干支柱力量的应用
从传统力量训练方法的视角来看,腰腹部位的训练手段不胜枚举,如仰卧两头起、俯卧背起等。但研究表明,在实验室环境下,高频率、多次数的脊柱屈和伸是导致椎问盘损伤的主要原因。因此,美国著名体能训练师Michael Boyle提出了“对抗-屈/伸/旋转”(Anti-Flexion/Extension/Rotation)的概念。既然不能通过脊柱屈的动作发展腹侧肌群,那么可以让练习者采用肘撑平板的方式来发展。在该动作中,练习者通过腹侧肌群的等长收缩以对抗脊柱伸的趋势(Anti-Extension);同样的原理,可以通过仰卧臀肌桥等方式来发展背侧肌群(Anti-Flexion),通过手持启动阻力训练器手柄的侧向移动发展体侧旋转肌群(AntiRotation)的力量。因此,上述三种基本动作模式是发展脊柱区域肌肉力量的基础。在发展躯干支柱力量的训练过程中,不能机械地将肩关节、脊柱和髋关节割裂开来,而应将上述三个部分有机整合在一起。这就如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非但不否认牛顿的运动定律,而是从更大的范围涵盖了它。同样,躯干支柱力量不会否认基于单块肌肉、单个关节技术分析的重要价值,而是把它们放在整体的系统里进行思考,二者之间是互为补充,而不是取而代之。
发展躯干支柱力量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在训练部位上,优先激活深层肌肉,而后发展浅层肌肉力量;2)在运动方向上,优先进行一维练习,而后进行多维练习;3)在外部训练环境上,优先进行稳定练习,而后进行非稳定练习;4)在用力方式上,优先进行静力性练习,而后进行动力性练习;5)在参与运动关节数上,优先动员少数关节参与运动,而后增加参与运动关节数。
4.1优先激活深层肌肉而后发展浅层肌肉力量的原则
由内(深层肌肉)到外(浅层肌肉)是发展躯干支柱部位肌肉力量的首要原则,尤其对脊柱区域的肌肉更为重要。深层肌肉多由慢肌纤维构成,应通过低负荷和慢动作频率的练习方式以提高其保持关节稳定性的能力;浅层肌肉多由快肌纤维构成,应采用向心和离心收缩的方式提高其参与身体大幅度运动和对抗高负荷的能力,动作速度快、负荷强度高是训练浅层肌肉的典型特征。同样的动作,因为负重量不同往往会得到不同的训练效果,当外在负荷小于40%MVC,中枢神经系统将动员深层肌肉参与运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体能训练课的准备活动中,往往会采用一些俯卧位的肩关节Y-T-W练习和各种类型的“桥”(如肘撑平板)。只有这些以自身体重为负荷和低动作频率的练习才能够激活深层肌肉,进而为后续的高强度、大负荷训练做好准备。
相反,如果缺少该环节的准备,或直接借助外在负荷(>40%MVC)进行力量训练,中枢神经系统将动员浅层肌肉参与运动。当浅层肌肉产生的肌肉力量超过深层肌肉所能承受的范围时,也就是运动员损伤发生的时候。这种情况可以用一辆超级跑车来举例,浅层肌肉象征着跑车的高马力引擎,而深层肌肉则代表着跑车的刹车系统。强劲的动力可以让跑车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最高速度,但糟糕的刹车系统却可以瞬间导致车毁人亡的悲惨事故。
4.2优先进行一维练习而后进行多维练习的原则
人体的基本切面可以分为:矢状面、额状面和水平面。在体育运动中,人体仅在一个切面内完成的练习称为一维练习:在两个及以上切面内完成的练习称为多维练习。虽然所有的竞技体育项目都要求运动员在多维状态下完成技术动作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在体能训练过程中,部分教练员依然过多地采用一维练习手段来发展躯干支柱部位的肌肉力量,如仰卧两头起,忽略了应在运动员高质量完成一维练习的前提下,更多地结合专项进行多维练习的专项需求。
以游泳项目为例稍作论述。游泳项目的技术特点是“直、平、尖、紧”:“直’’要求在游进过程中身体应收腹,低头保持流线型体姿;“平”是游进过程中的身置;“尖”要求手脚并拢;“紧”意指身体夹紧,要求肩和臀部收紧。这些技术特点对运动员的躯干支柱力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躯干姿势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运动员在泳池中的竞技表现。因此,在体能训练方案的设计中,应将动员躯干支柱部位参与运动作为设计练习手段的核心指导思想。在起始训练阶段,可以采用平板支撑、侧桥、臀肌桥等一维练习手段分别从矢状面和额状面两个基本切面发展运动员腹侧、体侧和背侧的躯干支柱力量(图3-1、图3-2、图3-3);在设计多维练习手段时,应充分结合游泳运动员的专项进行,如蛙泳项目需要运动员有着良好的髋关节外展能力。因此,在设计陆上体能训练时,既要考虑如何动员脊柱部位参与练习,同时又能够发展髋关节的外展能力。例如图3-4的练习手段就是一个多维的练习手段:不仅发展脊柱部位在矢状面的躯干姿势维持能力,同时也发展了髋关节在水平面的外展能力。
4.3优先进行稳定练习而后进行非稳定练习的原则
不管是篮球的后仰跳投还是羽毛球的鱼跃救球,运动员很多时候需要在非稳定条件下完成相应的技术动作。因此,在体能训练过程中应尽可能真实地模拟运动员在这种非稳定条件下的比赛场景来提高他们的体能储备,而不是坐而论道式的盲目训练。躯干支柱力量的非稳定练习就是对这种比赛环境的一种模拟。在非稳定训练条件下,参与运动肌肉的数量、动员程度以及肌肉之间的协作能力和稳定条件下有着明显的区别。Behm等人对3种不同稳定条件下的负重深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受试者在蹲起同等重量杠铃的情况下比目鱼肌、竖脊肌等肌肉的肌电活动出现了@著的不同。站在两充气垫上深蹲的肌电活动最大,站在地面上的深蹲次之,站在地面上并有杠铃牵引保护槽的深蹲最小。这说明在非稳定条件下参与深蹲的肌肉不仅要用力将杠铃蹲起,同时还要通过肌肉之间的协调用力来克服非稳定状态以保持身体姿势的稳定。类似的结果在其他研究成果中也有发现。这说明非稳定条件下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可以在不增加外在负重量的前提下,提高训练的负荷强度。
与稳定条件下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相比,非稳定环境可以提高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效果:1)可以募集到更多的肌纤维参与运动,特别是在自身体重条件下的非稳定训练能够更加充分地动员深层肌肉参与维持身体的平衡;2)可以反射性增加肌纤维的收缩力量,在同等负重量的情况下,非稳定条件下的肌电活动明显增加;3)可以提高肌肉问的协同工作能力,不同关节和部位的肌肉(如上肢与下肢)、不同大小和位置的肌肉(如深层肌肉和浅层肌肉)和不同功能的肌肉(如原动肌、对抗肌和固定肌),都会在非稳定条件下改变其原来在稳定条件下业已形成的工作关系,而逐渐建立一种在非稳定条件下的协同工作能力。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营造非稳定的训练环境:第一,在稳定条件下通过阻力矩、支撑面或通过限制神经反射调节通路以增加非稳定的因素,如单侧负重、单腿支撑和阻断视觉反馈通路等练习;第二,将稳定支撑改为非稳定支撑,如在平衡盘、悬吊带和瑞士球上的练习(见表3)。
4.4优先进行静力性练习而后进行动力性练习的原则
在体能训练研究领域,研究人员始终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将体能训练中取得的成果最大程度地转化为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竞技能力?训练和比赛之间的相似程度似乎是这一问题的唯一答案。因此,体能训练所带来的力量、柔韧、耐力和灵敏等素质的提高与真实竞技比赛场景之间的相似性,是决定体能训练成果能否转化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关键所在。
在追求这种“相似性”的过程中,首先要思考体能训练过程中的身体姿势是否和竞技比赛中运动员的身体姿势相似。如游泳运动员在比赛中是以俯卧(仰卧)姿浮在水面上,因此在陆上体能训练时,运动员俯卧(仰卧)姿条件下的力量训练效果要优于运动员直立姿条件下的效果。在体能训练的初级阶段,一般采用静力性练习来提高运动员保持正确身体姿势的能力。当运动员能够高质量完成静力性练习后,其次通过动力性练习(离心收缩和向心收缩)来提高躯干支柱部位肌肉在运动过程中对身体姿势的控制能力。静力性练习是发展躯干支柱力量的基础,动力性练习则更多地模仿了真实竞技比赛场景下躯干支柱部位的真实工作方式。图4-1是游泳运动员采用俯卧姿的静力性练习,图4-2是运动员采用俯卧姿的动力性练习(划手练习),虽然两个练习都在发展躯干支柱力量,但后者显然比前者难,且和游泳运动员在泳池中对躯干支柱力量的真实需求更为“相似”。
4.5优先动员少数关节参与运动而后增加参与运动关节数的原则
杠铃杆和链条(如自行车链条)的区别之一在于前者属于“刚体结构”,后者属于“非刚体结构”。刚体结构的特点是:任意两点的连线在平动中平行且相等。简而言之,杠铃杆是整体运动,其运动方向是可控的;而链条属于非整体运动,其运动方向难以控制。自行车链条由不同的环节构成,每一个环节本身是一个刚体。这种构成方式和人体骨骼与关节的关系是一致的。自行车链条的环节可以看作是人体骨骼;而环节与环节问的连接则构成了关节。链条的环节数越多,其运动轨迹就越难以控制。
同理,躯干支柱部位包括肩关节、脊柱和髋关节,而脊柱由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和尾骨5部分构成,共26块,各椎骨之间以平面关节相连接,这样的构造使脊柱成为人体关节数最多的区域,关节数目越多,该区域的动作轨迹越难以控制:肩关节和髋关节作为人体两个灵活性最好的关节,进一步提高了对躯干支柱部位的控制难度。因此,身体姿势控制的好坏,能量传递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肩关节、脊柱和髋关节三者之间的协同配合。在体能训练过程中,不同的身体姿势要求不同数量的关节参与运动,其对躯干支柱部位的控制难度也不尽相同。如,仰卧位的卧位练习对躯干支柱部位的控制难度要低于站立姿负重练习的控制难度,因为后者不仅需要躯干支柱部位的关节参与运动,也需要膝关节和踝关节参与运动,而参与运动关节数的增多往往意味着身体重心的提高,这显然提高了人体对躯干支柱部位的控制难度。因此,在体能训练过程中,应按照仰卧姿-坐姿-支撑俯卧姿-双膝跪姿-半跪姿-前后分腿姿-运动站立姿的顺序逐一增加参与运动的关节数,进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对躯干支柱部位的控制能力以及能量传递过程中各部位间的协同工作能力。
仰卧姿(图5-1)。仰卧位躺在地面上,体重直接作用于地面,不需要肌肉参与发力以克服体重和维持身体姿势,躯干支柱部位直接参与运动的关节数目也是最少的。坐姿(D5-2)。从仰卧姿进阶为坐姿的过程中,首先,参与运动的关节数增多,髋关节(不含)以上的所有躯干支柱部位关节都参与了身体姿势的控制;其次,身体重心提高,负担的体重增加。这些因素都加大了控制身体姿势的难度。支撑俯卧姿(图5-3)。从坐姿进阶为支撑俯卧姿的过程中,整个躯干支柱部位的关节都参与了身体姿势的控制,而且因为脊柱和地面平行,每块椎骨的负重量不能像坐姿那样通过上下椎骨叠加的效应直接作用于坐骨结节,而只能通过脊柱周围的肌肉来维持身体姿势,这种失去椎骨间上下压力叠加效应的骨性支持作用的体姿,要比坐姿更加难以控制身体姿势。双膝跪姿(图5-4)。练习者自膝关节向上的所有关节均参与到身体姿势的控制过程中,这意味着关节数的增多;练习者身体重心和负担的体重进一步提高,而身体重心的提高,意味着躯干支柱部位在纵向高度上的提升,如前所述,人体骨骼是通过关节连接在一起的,这种纵向高度提升所带来的身体姿势控制难度就如同控制一根垂直立起来的自行车链条一样,显然要比控制一根立在空中的杠铃杆更具难度。单膝跪姿(图5-5)。从参与运动的关节数目来讲,一侧腿的膝关节也参与到对身体姿势的控制过程中,而且通过调整两膝关节左右问距的方式,可以增加或降低人体对稳定性的控制难度,该类型的练习手段多用于气动阻力训练器中的劈砍练习(chop/Lift)。前后分腿姿(图5-6)。该身体姿势下,人体踝关节以上关节均参与运动,身体重心进一步提高,对躯干支柱部位的控制难度也进一步提高。运动站立姿(图5-7)。当人体最终成为运动站立姿时(包含双腿运动站立姿和单腿运动站立姿),所有关节均参与身体姿势的控制,身体重心也提升至最高点且负担全部的体重。
在上述基本姿势的进阶过程中,可以发现人体参与运动的关节数在逐渐增多,而关节数的增多对躯干支柱部位的控制难度也在逐步提高。参与运动关节数的进阶原则不仅涵盖了体能训练过程中的基本身体姿势,同时也符合人体的生长发育特点(三翻六坐七滚八爬)。对于刚出生的婴儿来说,他们刚开始只能以仰卧的基本姿态来观察这奇妙的世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学会了坐、爬,最后学会了站立。因此,在躯干支柱力量训练手段的设计上,应遵循上述原则,循序渐进地提高训练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