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6 20:49: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二生物知识要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习方法的优劣是学习成败的关键,要想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必须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生物关系比较密切的学习方法有观察方法、做笔记的方法、思维方法和记忆方法等。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生物的学习好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生物观察方法学习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而感性认识主要靠观察来获得,所以观察方法就是首要的学习方法。观察方法主要包括顺序观察、对比观察、动态观察和边思考边观察。
(1)顺序观察顺序观察包括两层意思。从观察方式上来说,一般是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用显微镜观察也是先低倍,后高倍。例如,对植物根尖的观察,就是先用肉眼观察幼根,根据颜色和透明程度区分根尖的四部分,然后再用放大镜观察报尖的根毛,最后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纵切片,认识根尖各区的细胞特点。从观察方位上来说,一般采取先整体后局部,从外到内,从左到右等顺序。例如对一朵花的观察,就要先从整体上观察花形、花色,然后从外到内依次观察花等、花冠、雄蕊、雌蕊。
(2)对比观察对比观察有利于迅速抓住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如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时,就要先异中求同:它们都有双层膜,都含有基粒、基质、酶、少量的DNA和RNA。然后再同中求异:线粒体的内膜折叠成崎,叶绿体的内膜不向内折叠;线粒体有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且酶分布在内膜、基粒、基质中;而叶绿体内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而酶分布在基粒层和基质中;叶绿体中有叶绿素,而线粒体中没有。
(3)动态观察对生物生活习性、生长过程、生殖发育的观察都属于动态观察。动态观察的关键是把握观察对象的发展变化。例如观察根的生长,在幼根上等距画墨线后的继续培养过程中,重点就是观察各条墨线间距离的变化,从而得出根靠根尖生长的结论。
(4)边思考边观察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思维可促进观察的深入,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要带着问题观察,边思考、边观察。\
高二生物做笔记的方法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继续收集资料,积累十年,总可以成为一个学者。”总结中外许多学者的经验,可以说,做笔记是一条成才的途径。做笔记的方式很多,在生物学学习中,主要有阅读笔记、听讲笔记和观察笔记三种。
(1)阅读笔记
要想使学到的东西长期储存、随时提取、应用自如,就要在读书时,随时作读书笔记。阅读笔记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抄写笔记,又分为全抄和摘抄,做这种笔记应注意抄后校对,避免漏误,然后标明出处,以备日后查考。②卡片笔记,卡片内容不限,因人而定,但一般应具有资料类别、编号、出处、著者姓名,正文等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每张卡片写一个内容,并及时进行分类归档或装订成册。③批语笔记,即在书页空白处随手记下对原文的个人意见和心得体会等。④符号笔记,即在原文之间标注符号以对原文加深理解。常用符号有黑点、圆圈、直线、曲线、双线、虚线、箭头、方框、三角、惊叹号、问号等。作符号笔记应注意两点:一是符号意义必须明确,并且要贯彻始终;二是符号不能过多过密,否则重点难以突出。⑤概要笔记,即对某本书或某篇文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写出其重点内容。
(2)听讲笔记
即听报告、听讲座和课堂听课的笔记,做这种笔记的突出矛盾是记的速度赶不上讲的速度,为此要做到“三记三不记”即重点问题、疑难之处,书上没有的记;次要问题、易懂之点、书上有的不记。
(3)观察笔记
即在生物课内外对生物形态和生命现象进行观察时所作的记录。做这种笔记要注意细节,注意前后比较和过程变化,并要抓住特征。
高二生物思维方法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思维方法是思维能力的关键,所以思维方法在学习方法中占有核心的位置。在生物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有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比较和归类的方法、系统化和具体化的方法及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1)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分析就是把知识的一个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来进行考察的一种思维方法,综合是把知识的各个部分联合成一个整体来进行考察的一种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是生物学学习中经常使用的重要方法,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只分析不综合,就会见木而不见林;只综合不分析,又会只见林而不见木。在实际运用时,既可先分析后综合,也可先综合后分析,还可以边分析边综合。
(2)比较和归类的方法
比较是把有关的知识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比较一般遵循两条途径进行:一是寻找出知识之间的相同之处,即异中求同;二是在寻找出了事物之间相同之处的基础上找出不同之处,即同中求异。
归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知识进行分门别类的思维方法。生物学习中常采用两种归类法:一是科学归类法,即从科学性出发,按照生物的本质特性进行归类;二是实用归类法,即从实用性出发,按生物的非本质属性进行归类。
比较和归类互为前提,一方面只有通过比较,认识生物的异同点之后,才好进行归类;另一方面,只有把生物进行归类,才好进行比较。因此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3)系统化和具体化的方法
系统化就是把各种有关知识纳入一定顺序或体系的思维方法。系统化不单纯是知识的分门别类,而且是把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使其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经常采用编写提纲、列出表解、绘制图表等方式,把学过的知识加以系统地整理。
具体化是把理论知识用于具体、个别场合的思维方法。在生物学学习中,适用具体化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分析和解释一些生命现象;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生物学理论知识。
(4)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抽象是抽取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或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方法,抽象可以有两种水平层次的抽象:一是非本质属性的抽象;二是本质属性的抽象。
概括是将有关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或本质属性联系起来的一种思维方法,它也有两种水平层次:一是非本质属性的概括,叫做感性概括;另一种是本质属性的概括,叫做理性概括。
抽象和概括也是互为前提的,相辅相成的,在学习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进行抽象中以概括,概括中以抽象,以达到对知识正确、深入的掌握。
高二生物记忆方法记忆是学习的基础,是知识的仓库,是思维的伴侣,是创造的前提,所以学习中依据不同知识的特点,配以适宜的记忆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记忆方法很多,下面仅举生物学学习中最常用的几种。
(1)简化记忆法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一种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2)联想记忆法
即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例如记血浆的成分,可以和厨房里的食品联系起来,记住水、蛋、糖、盐就可以了(水即水,蛋是蛋白质,糖指葡萄糖,盐代表无机盐)。
(3)对比记忆法
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例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等。
(4)纲要记忆法
生物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复杂的内容不容易记忆。可将这些知识的核心内容或关键词语提炼出来,作为知识的纲要,抓住了纲要则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例如高等动物的物质代谢就很复杂,但它也有一定规律可循,无论是哪一类有机物的代谢,一般都要经过“消化”、“吸收”、“运输”、“利用”、“排泄”五个过程,这十个字则成为记忆知识的纲要。
(5)衍射记忆法
此法是以某一重要的知识点为核心,通过思维的发散过程,把与之有关的其他知识尽可能多地建立起联系。这种方法多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或复习,也可用于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例如,以细胞为核心,可衍射出细胞的概念、细胞的发现、细胞的学说、细胞的种类、细胞的成分、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功能、细胞的分裂等知识。
另外,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自然、生产、生活都有较密切的关系,在生物学学习中,要注意联系这些实际。一要联系自然实际;二要联系生产实际;三要联系生活实际。联系实际的学习,既有利于扎实掌握生物学知识,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近五年重庆市高考化学试题回顾
1.1各部分知识所占的比例
年度基本概念和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学知识化学实验计算
200845.4%5.6%22.2%167. %10.2%
200937.0%19.4%20.3%19.4%3.7%
201038.0%14.8%20.4%19.4%7.4%
201137.0%15.7%20.4%16.7%10.2%
201235.2%16.7%20.4%17.6%10.2%
由上述表格可以看出:计算知识有上升的趋势。
1.2各年级知识所占的比例
年度初中高一高二高三
20083.7%23.1%63.0%10.2%
20093.7%43.5%34.3%18.5%
20101.9%33.3%42.6%22.2%
20111.9%27.8%49.0%21.3%
20122.8%29.6%50.9%16.7%
从上面看出:高二化学知识所占的比例偏高。
2. 2013年化学高考试题预测
2.1紧扣教材,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知识覆盖广。
估计试题会紧扣教材内容,会突出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而且很多题目会取自于教材,在教材知识上会有延伸。中学实验中最重要、最基础、最典型的定性和定量实验,将无机定量实验与有机制取实验结合起来,考查最基本的实验技能,要求学生学好教材,跳出题海,重视学生动手实验,预计考题涉及考纲的绝大部分考点,考点几乎覆盖高中化学所有基础知识。
2.2立足双基,重点考查主干知识,难度把握好。
基本概念中的化学用语,化学常用计量,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反应热,化学基本理论中的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电化学、溶解平衡,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的钠、氯、硫、氮、磷、碳、硅、铁、铝。有机化学中的烃和烃的衍生物,有机高分子,有机反应,有机合成,同分异构体,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物质的制取、检验、鉴别、除杂,化学实验中的定性与定量等内容。
2.3注重实验,加强实验能力的考查,试题形式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手段,因而2013年高考化学试题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越来越重视。估计考查内容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实验现象的描述,物质的制取,定量实验和定性描述,物质提纯和鉴别,化学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处理等。而且重点考查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我想试题形式新、立意高,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有利于平时重视实验,认真完成实验的学生,而且对“纸上谈兵”式的实验教学起到警示作用。
2.4注重化学素养,并突出对化学用语的考查。
预测试题对化学用语技能的考查,在化学用语的规范表达上注重考查学生的化学素养,同时也会检验学生集合利用知识的能力,而且强调化学用语的规范表达,书写准确,落实过手。
2.5能力立意,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估计试题重在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科内的综合,而且每个题各小问层层递进,区分度明显,要体现出高考的选拔功能。
2.6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考查学生科学素养。
2013年高考化学试题应该会更加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充分体现化学造福于人类,化学让生活更美好的观点,而且要反映新课程的理念,试题将选取与人类生产、生活、科技、环境有关的素材进行考查,如:新型离子交换材料,制备高效除臭剂,粘合剂的原料,人工肾脏除去尿素等,考查学生应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化学科学应用情景的呈现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要我们和学生要多关心生活、生产中的化学常识,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3. 2013年高考化学试题形式
3.1选择题:大约7个,每个6分,共42分。
主要的考点有: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方程式,离子共存,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判断,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电解质溶液,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有机物,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及实验现象的解释等主干知识,程度不大,属于了解的知识范畴,就是知识的再现。
3.2非选择题:大约4个,共58分。
第8题:估计考在物质的分类和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而且还有可能体现元素周期律的知识。
第9题:实验问题及解释。如:海水中提取镁、溴、纯碱工业及联合生产等。
第10题:有机推断及运用,考查烃、烃和烃的衍生物,合成高分子材料等。
第11题:元素化合物与电化学的综合考察,以元素化合物为载体,主要考查原电池,电解池的两极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要注意介质问题,电池反应议程式,电解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相关的计算,而且有可能写出计算过程。
4. 应对策略
高考化学总复习是对中学化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全面总结,使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织成知识网络,并加深理解和应用规律,使学生能力得到全面提高的过程。我将高三的复习时间大致分为三阶段。
一轮复习阶段:二诊考试前结束,这个阶段主要注意知识再现重升华,其目的是夯实基础,各个突破,掌握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基础知识,抓住主干知识,清理知识脉络,巩固双基,挖掘隐形关系,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将选修知识渗透到必学内容中,解决好必修内容中的为什么的问题,用结构这条线将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系统构建化学知识结构,如元素化合物知识将贯穿这个阶段始终,不断强化化学反应的过手训练是夯实基础的抓手。
二轮复习阶段:踩点复习重迁移,这轮复习要点是深刻理解重点,如何突破重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对主干、重点和热点知识进行了强化复习,掌握要点和规律,培养综合能力,提高化学科学综合素质。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考查学生能力为主,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只有对基础知识内容更熟悉,并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才能在做推断题时得心应手。
该阶段是知识的重新组合过程,原理的运用和知识的迁移是重点戏,是否真正理解了基本原理,就看学生能否举一反三,知识能否灵活运用,正确迁移,就看学生解信息题能力如何。这些能力必须在二轮复习中得到强化,因为高考试题基本没有陈题,如果学生的这部分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做再多的题,也难上台阶。
三轮复习:回归教材,查漏补缺,对于常见错误或易忽略的内容,除了思想上给予高考重视 ,还要对作业、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进行反思、纠正,搞好自查,不能让同样的问题在高考中再现,考前训练应重视应试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把握好试题的难度,为学生参加高考树立信心。
[关键词] 哲学常识 教学艺术
一、哲学常识教学重视教学艺术的必要性
第一,哲学常识抽象、难理解的特点需要重视教学艺术
哲学史本来就是一部不断提出问题、反思问题、问题论辩的历史,在哲学原理的教学中,亦不能将许多结论当作定论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应将其视作发展着的学说,辩证地介绍给学生,并鼓励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促进其创造性的人文精神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但目前很多哲学课堂教学仍然处在以升学考试为目的的僵化教学轨道上,上课教师讲原理,交待知识要点,学生处于被动地背原理,考试时力争一字不差地答要点。学生学习得到的只是一些生涩的教条,觉得哲学常识这门学科难学和无味,躲避动脑思考哲学问题。对我校学生来说,由于是普通高中的生源,理解和分析能力不是很强,从高一较直观的经济常识进入到高二,对哲学常识的原理学习普遍感到比较抽象难懂,没有自信心。没有主动性和自信心,又如何自觉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呢?因此需要重视教学艺术,使抽象的知识通俗化,辩证的内容形象化,理性的东西情感化,引导学生自觉锻炼和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第二,青少年心理特点需要重视教学艺术
中学生的思维特点之一,就是他们的思维活动还具有很大的形象性,他们常常凭着具体直观的感性材料去思考问题。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社会阅历的欠缺和认识能力的限制,中学生尚未能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特别是对哲学中的一些抽象概念一时难以理解,如物质、意识、规律、矛盾等。对于初学哲学的中学生来说,教师对哲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更需要形象化的讲解,如果没有具体形象作为支柱,学生就往往不能正确地领会这些概念。这就要求在教师讲授时一定要讲究教学艺术,做到生动、形象、具体、深入浅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哲学常识的兴趣,自觉思考的基本观点。
第三,在课堂中重视教学艺术也是时展的迫切要求
21世纪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年代,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就应该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去发掘学生学习上的兴趣,寓教于乐,力求让学生对高二阶段的哲学学习产生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哲学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而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当前,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学生的学习兴趣日益广泛。如果哲学常识课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调,就不能吸引学生,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重视教学艺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哲学常识课的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二、哲学常识教学中运用教学艺术的可行性
首先,从学科角度看,作为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的哲学,它的概念和原理虽然比较抽象,但它本身是一门能说明世界本质,揭示最一般规律,能指导人们在具体领域的各项活动,是能教人聪明、给人以智慧的学问。而不少中学生总希望自己更聪明、更有智慧,希望自己的思想能有深度。因此,完全有可能通过采用适合的教学手段激发中学生对哲学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
其次,从心理学角度看,哲学常识重视教学艺术,直接目的在于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信,开拓学生思维视野。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并自信能有所作为时,就会乐于开动脑筋对它进行思考,一些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会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得到充分理解和拓展,加深印象、引发思维,从而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再次,从实践角度看,哲学常识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为重要任务,重视教学艺术采取恰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讨论、及时反思、发表见解,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中使哲学原理教学具有趣味性、生动性、实用性、参与性,能促使学生的知识分析与综合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方面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哲学常识教学中运用教学艺术的几点做法
第一,以学生已知的具体知识为基础进行哲学常识教学
大量研究调查表明,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往往产生于自己熟知的具体知识与各种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能把握学生掌握的各种知识的结合点,才能使学生在自信的前提下主动探索更深更广的知识领域。所以,教师备课时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借助其他具体学科的知识来理解哲理,既体现哲学要以其他学科为基础,又体现哲学对其他学科的指导意义,而且.运用其他具体学科的相关知识,学生既熟识又可以换换口味,调节思维。在讲“普遍联系”时,笔者结合生物知识,用课件展示生态系统的具体内部联系;结合地理知识展示只有在赤道地区的热带雨林中才有的气候条件及动植物物种。这些具体知识点与哲学常识的结合,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既符合认识的规律,也使学生顿开茅塞有成就感,从而引导他们自觉运用哲学观点思索已知具体知识,深化对哲学知识的理解。
第二,以寓言、哲理趣文、笑话辅助进行哲学常识教学
寓言、哲理趣文、笑话这类材料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而且还可以逐步地吸引学生参与到材料的分析中来,使学生慢慢地改变学哲学难理解的认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在讲“对立统一关系”时,笔者运用了“暴君与床”的寓言故事:“暴君在哲人面前夸口,说他对任何人拥有生杀大权。哲人却说:‘陛下虽拥有生杀大权,但夜里也只能睡一张床。’暴君听后十分生气,便命人造了一张天下最大的床,让哲人看。哲人说:‘陛下的床愈大,陛下显得愈渺小。”’这个寓言既能调动学生兴趣去思考暴君的愚蠢原因,又深刻地阐明了大与小的对立统一关系原理.恰到好处。
第三,以多媒体手段选用新闻事件、动漫素材进行哲学常识教学
新闻时效性强,引人注意,动漫生动、幽默,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理。在教学中恰当运用这些素材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会使学生情趣盎然,学习兴趣倍增,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意识的反作用”时,运用了“国家‘鸟巢’型体育馆从设计修改到“2E”和“以色列轰炸黎巴嫩加纳村”的时效新闻短片,使学生认识到不仅正确的意识有反作用,错误的意识也有反作用,而且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有促进作
用,错误的意识会把实践引向歧途,阻碍事物的发展,因此想问题、办事情应该重视意识,着重从主观方面努力,树立正确的意识,纠正错误的意识。这生动而有效的自主思考比抽象的教条说教更有效率。运用这种方法达到了既掌握知识,又能用知识理解社会现象的目的,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愿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素质教育关于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
第四,以辩论赛、论文比赛等方式扩展哲学常识课堂教学
教学中可以开展辩论赛、论文比赛等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对哲学知识的把握。如政治教研组牵头组织高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场循环辩论赛,辩题有“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癞蛤蟆能吃天鹅肉”与“癞蛤蟆吃不到天鹅肉”、“近朱者一定赤”与“近墨者未必黑”等,半个月的辩论准备及辩论过程当中,学生积极思考,大量收集材料,发挥小组的集体智慧,学生们表现出的精辟见解和对哲学思辨能力是我们组织者都预想不到的,这样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哲学常识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哲学常识教学中重视教学艺术.需要注意有放有收
第一,扩张学生的独立思维空间,鼓励“百家争鸣”
在重视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哲学常识热情的各种教学活动中,学生有感而发时气氛热烈,这时应充分欣赏独创性的观点,对学生提出的观点不轻易否定,培养思维的独立。所谓思维的独立是指传统观念、判断和思想,能够琢磨它的内容、它的真实性与有效性,不仅能用批判的态度加以审查,而且能够超越它,产生出自己的思想,从而自己能够证明、肯定地判断意见、推理等等。在人生观的内容讲解前,问到一些活泼的问题.如“人活着是为什么呢”,竞有很多学生急忙翻书找答案,一旦笔者表明非常欣赏独创性的回答时,课堂气氛很快就有了改观。这些点滴思绪中,蕴涵着萌芽状态的哲思,教师的珍惜和爱护,将促使思想的嫩芽生长为心灵的绿洲。
第二,引导学生的兴趣方向,落实理论联系实际。
一、农村高中生物实验开设情况调查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生物教学的基本要求。其培养途径之一是通过生物实验来实现的。因此,人教版生物新教材设置了“资料分析”“实验”“探究”和“模型建构”等多个栏目,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验探究的机会。生物必修教材共有二十几个实验,我区大多数学校仍然只开设了7-8个,大多数新要求的实验都未能开设。如用甲基绿、吡罗红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观察线粒体、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同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 、土壤中动物类群的研究等。
二、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许多实验难以开设的原因
(一)时间安排不充分,经费紧张
目前我区高中均从高二开设生物课,每周三课时,按每学期正常授课二十周计,最多六十学时,而三个必修模块每个均需授课三十学时,能按时完成理论课学习已经不易,很难再安排时间来完成实验教学。以模块一为例,共有实验9个(指分组实验),探究4个,模型建构和课外制作各一个,想全都完成,在时间上确实很难保证。我区地处西部农村由于生源所限,办学资金紧张,无法在实验设备上进行大量投入,也阻碍了生物实验的顺利进行。
(二)重视程度不足,评价机制不合理
在对教师的评价上,缺乏促进教师实验教学和整体评价,在缺乏专职实验员的情况下,教师既要准备分组实验,又要去上实验课,下课还要清洗和整理仪器,但学校考核时,只注重考试成绩,不重视教学过程,这样导致教师开展实验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忽视实验教学的开展。
(三)高考功利太强,过分重视应试
高中生物教学直接受高考指挥棒的左右,老师的教学具有很强的高考的功利性,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甚至把“做”生物实验变成了老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和“背”实验。由于高考应试的功利心理,导致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时,也只要求机械记忆仪器名称、实验步骤、现象要点和结论,把生动活泼的实验活动,变成僵死呆板的条条,抹杀了学生学习生物时的个性思维,学生只是简单地从识记中获取知识,学习毫无开创性可言。
三、对生物学实验教学中上述问题解决措施的思考
(一)提高重视实验的思想认识,完善实验教学设施
随着基础教育的发展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不断提高,学校实验教学的硬件条件正在不断完善,所以要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一方面应争取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理解和支持,在管好、用好现有实验设备的基础上,能投入一定的经费购买必要的设备、仪器、药品等。另一方面,广大生物教师也应提高认识,克服困难,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现有设备的作用,并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领悟学习方法,理解科学过程和本质。
(二)合理安排生物课教学时间
以模块一为例(该模块安排的实验、探究,占了全部必修模块的近一半),本模块安排的9个实验,4个探究,除“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外,都可以当堂完成,即便如此,它们仍占有相当大比例的教学时数。因此,时间上的保障,挤压“讲授”的时数,一切能由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应不讲、少讲,讲到关键处,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实验。
(三)分好学生实验小组
目前高中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少则50余人,多则60人,甚至70多人,给分组实验的顺利进行带来一定困难,在实验前,做好学生的分组工作很有必要,每组可选择一名能真正负责的同学任小组长,对他们进行培训,由他们管理好本小组成员。在小组成员的构成上,要做好搭配,每个小组应由不同水平的成员组成,成员之间应有明确的分工,做好实验就有了保障;另外,在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的分工还需互相适当变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是大有帮助的。
(四)进行生物实验的研究和开发
新教材有如下主要特点: 1. 新教材看似课程编排核心知识不够突出、结构较为松散、重点内容不够集中,但新增了一些最新的科技成果,而且生动形象,增加了可读性和趣味性,更容易吸引学生;2.新教材更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不仅把科学探究作为学习生物学的中心环节,而且把过去单纯的老师教改为现在的引导学生主动学,更加强调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3.新教材重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并结合许多生活具体内容,安排了“方法介绍“、 “对比实验”、“控制变量”等小栏目加以指导,将模型建构的思想得到充分的落实,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学习和收获知识的方式;4.新教材的课后练习与章节测试题要做到灵活的、科学的、实用的设计。新课标不仅改变了之前的标准内容;也要提升全体学生在生物科学方面的素养,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要改变学生的讯息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学生去创新与实践。高中新课标教材把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设计教学方法的重点之一就是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在设计时,必须以学校的实际状况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思想觉悟为出发点去设计。只有通过这样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才可以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而之前的那种照抄书本或只摘录知识要点、照搬他人现场教案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为此,我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常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来开展生物教学。
一、鼓励学生要敢于质疑,敢于提问
培养实事求是、求真求实的科学素养、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怕麻烦,不要害怕教学过程被打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对知识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并不断地去尝试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如在讲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时,我针对教材特点,将"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作为这节课的一个重点,为此我在教学的某些细节上进行了如下处理:①将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第四组实验――"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中的"加热杀死"用下划线标记,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生疑;②讲"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只讲用放射性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进行标记,而不讲标记的方法。结果,我意料中的效果出现了:在我讲解的过程中,有两个学生分别提出了"S型细菌既然被加热杀死了,为什么还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S型细菌死了,为什么它的DNA还起作用?""元素这么小,怎样去标记蛋白质或者DNA呢?" 。这两个问题一提出,我和其他的学生都兴奋了,我当即对这两位学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和他们一起对问题进行了探讨。结合实际,对某些细节进行适当的调整,设计高质量的教学。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使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与内容
教师按计划指导学生明确阅读对象和内容。例如学习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这一节时,阅读杂交遗传图谱时先设计2个小问题 1、第二代中的高产抗病品种能代代相传吗?2、怎样才能得到可以代代遗传的优势品种?让学生注意并思考,进而引出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2.注重科学的阅读方法
教师要按课程特点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不论是理论概念还是生活实例都应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带着问题去边阅读边思考。最后不断总结不断归纳,不断练习最后获得对该课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三、根据学生实际调整不同课程顺序
本人所带年级,班级学生整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下,所以在我讲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过程中,如果按照课本的讲课顺序的话,先讲 第1章孟德尔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但在讲课的过程中将会导致很多同学对 “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与“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这两个概念难以理解.因为这些知识是第2章第一节《减学分裂》中的内容缘故。而《减学分裂》这一节却被放到编者放到了第2章才讲到,这样知识的衔接就颠倒了。因此, 我先讲授第2章的《减学分裂》这一课时,接着再上 第1章孟德尔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这样同学们就很容易理解了。同时,在书写配子的基因型时,容易出现错误。所以在讲这部分知识之前,先进行了“铺路”,先复习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又通过挂图,讲清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等概念,再引导学生把知识进行加工整理,让学生抓住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就是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再给同学们举实例,进而反复进行练习,不断加深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学得就比较扎实,并在考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口诀记忆法
在教学中,对一些记忆比较多的内容,找出该知识点的共性与个性,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妙用生物记忆口诀记忆,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不但喜欢记而且记得快。他们不再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而变为一种快乐。
如:人类遗传病系谱图遗传型判断口诀:
无中生有为隐性, 有中生无为显性.
隐性遗传看女病, 父无女病非伴性.
显性遗传看男病, 父病女无非伴性.
说明;原则上找有上下代的患者,先判断显隐性,然后判断是否伴性.
父病子病女不病为伴Y遗传,可直接判断.
光合作用歌诀:
光合作用两反应,光暗交替同进行,
光暗各分两步走,光为暗还供氢能,
色素吸光两用途,解水释氧暗供氢,
A D P 变 A T P,光变不稳化学能;
光完成行暗反应,后还原来先固定,
二氧化碳气孔入,C 5 结合C 3 生,
C 3 多步被还原,需酶需能还需氢,
还原产物有机物,能量贮存在其中,
C 5 离出再反应,循环往复永不停。
五、合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将现有的挂图、模型、投影、录像. 计算机进行合理的选择、修改和组合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多媒体已经成为新课改教学中教学手段的主要趋势,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电子技术被各行各业广泛的应用,新课改中的教学方法也不例外。像广播、电视、程序教学机器、计算机辅助教学等也大批量的涌入到学校中,并成功的介入到教学过程中,所以还要转变相关教师的教学方式。对于生物教师来说,在课堂上要求选择、组合以及使用适当的挂图、模型、投影、录像等直观手段,来表达出生物或者生命活动的具体内容,既要让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掌握生物知识,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不仅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还可以增加课堂信息容量。这些都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形式,人类通过思维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阅读是思维的基础。学生掌握知识及思维的发展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只有把阅读和思考相结合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上染色体变异这节课时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思考题,1,果蝇体细胞有几个染色体?几对同源染色体?其中几对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2,为什么果蝇产生时必须进行减数分裂,里有哪几条染色体?几种?
七、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谐音记忆法
高中生物学理论知识点多、起点高、难度大,记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我们把某些知识点变换一下形式,根据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下加工整理。
如: 八种必须氨基酸
甲硫氨酸 色氨酸 赖氨酸 缬氨酸 异亮氨酸 亮氨酸 苯丙氨酸 苏氨酸
有个叫苏一节的又赖又色,又笨,做人又假被亮了黄牌
微量元素
Zn Mn Cu B Fe Mo
新 木 桶 碰 铁 门
胰岛素中两种细胞的作用:
阿(A)姨长得很高――即胰岛素A细胞产生胰高血糖素
八、心理暗示结合鼓励式教学方法
关键词 “六模块” 建构式教学 生物学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1 “六模块”建构式教学简介
“六模块”建构式教学是江苏省连云港市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以学为主”、“以教促学”的有效教学策略。“六模块”是指: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运用六个模块。“六模块”建构式教学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系统把握教材和适当整合其他教学资源,灵活选择运用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运用六模块,建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对话交流、动态生成、合作共享,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的教学。
“六模块”建构式教学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号情感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图1)有重要作用。
“六模块”建构式教学的教学流程如图2所示。
“六模块”建构式教学的教学流程示意图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需要,灵活选择由学生到学习结果的一条或几条途径(即一个或几个模块)进行教学。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学案引导下,通过自学质疑、交流展示等模块,进行自主学习和发展。图中的箭头尝试性地表示了各模块间的先后顺序和逻辑关系。
2 “六模块”建构式教学操作要求
2.1 “六模块”建构式教学中,“学案”和“教案”的操作要求
“学案”要立足学生实际,突出引导功能,注重问题设计的趣味性、情境性、针对性、启发性、层次性和引导性,以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功能。“教案”设计要注意突出教学思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注意引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注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支持和指导。“学案”和“教案”的设计既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充分发挥备课组和教研组(室)教师的集体智慧。
2.2 “六模块”建构式教学中,“六模块”的操作要求
自学质疑模块。本模块要指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在“学案”的引导下,阅读相关学习素材进行自主学习,尝试知识建构,基本解决学案中的相关问题,基本完成基础练习,提出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教师要提前发放学案,让学生利用课外和自习课等时间提前完成,也可以在课内前半部分完成学案。可考虑于周五放学前发下一周的学案。教师一定要注意提高学案中问题的质量和控制学案中问题的数量,严格控制学生完成学案所需要的时间,允许一些学生部分完成学案。
本模块要求学生:
①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如根据学案和教师提出的学习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养成独立阅读、思考、完成知识建构和部分基础练习的学习习惯。
②注意先看书后解决学习问题。如研读教材时不浮在表面,应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知识的内涵,弄清知识点和尝试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等。在围绕学案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后再做学案上的问题。
③循序渐进完成学案。通过自学能解决学案中一半以上的问题,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案中更多的问题,然后带着强烈的展示欲和求知欲进入课堂等。
本模块要求教师:
①认真设计学案;
②引导、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③了解学案完成情况,汇总学生质疑的问题等。
交流展示模块。本模块要交流展示学案中学习问题的思维过程和解题方法,教师要善于组织互动交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通过交流展示共享学习成果。可先小组内交流展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展示,最大限度地扩大交流展示的面。
学生行为包括板书、展示、交流发言、质疑、互动(形式不拘,服从教学实际需要)等。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①交流展示的学生声音要洪亮,板书要规范,图文要清楚,符号要准确,尽可能精炼表达。注意突出展示清楚解题思路、解题方法。
②其他学生要主动质疑和补充,促进课堂互动生成。
③按照学生自愿组合、互帮互助、充分发挥个人特长的原则,组成学习小组,每位学生都要积极参与活动。要注意轮换小组代表,注意学生自发交流展示与教师临时指定交流展示学生相结合。其他学生观察展示、思考正误,注意质疑、矫正。
教师行为:观察学生交流展示中板书的问题答案,倾听学生的发言,进一步把握学情,考虑调整互动探究的问题、精讲点拨的要点等。在对学生交流展示进行评价时,要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追求的境界,目的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要营造民主的氛围,提倡学生创新,着力点定位在学生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上。
互动探究模块。本模块要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教学重点问题和学生质疑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教师要为互动探究提供材料支撑和方法指导,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指导,尊重学生人格,鼓励大胆质疑,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探究氛围。互动探究问题:一是选择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成的问题,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经验进行预设;二是选择学生自学中发现的困惑和疑点,注意这些困惑和疑点应是本节学习的核心内容或对核心内容的理解不可缺少的。对多个问题进行探究时可分配给不同的学习小组,使每个小组都有明确的探究任务,通过小组各个成员的合作,把自己负责的主要问题探究透彻,在下一步交流互动中让全班共享探究过程和探究结论。
师生行为: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形成一定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组长组织组内认真讨论,逐步形成解决问题方案,并按方案去解决问题,还可讨论形成本组的交流展示方案,为交流作准备。教师在此阶段内应巡视班级各小组的活动,主动参与一个或几个小组的探究活动,关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或奇特想法,及时把握学情。这样一是为下一步的交流掌握第一手材料;二是可适时调控各组的探究进展和探究方向。在班级交流时教师注意适时点评(有时需要精讲),不能放任学生漫无目的地交流,应中肯、恰当评价,使评价既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又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观点和解题思路等。
精讲点拨模块。本模块要针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进行精讲点拨,要注重剖析知识要点,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还要针对学生学习的疑难问题进行点拨,对疑难问题点拨时要注意学习层次,注意点拨的范围,注意把握教学难度等。
教师行为:针对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精讲点拨或调控。如,各组完成任务中的精彩表现,不足之处,教师要予以激励性评价和矫正性评价;
有些知识与方法,学生难以在现有的认知水平上去认识和体会的,教师要予以精讲点拨、补充。精讲点拨要到位而不越位,把握好度;要把握时机适时进行,不要频频打断学生的发言;教师语言要简洁、精炼、准确、规范,形象、生动;讲解要重点突出,有变式讲解;例题要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难点突破要有阶梯设计;给学生留有消化、思考的空间。对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迂回一下,设计阶梯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适时引导学生突破自学不会、探究不出的疑难问题,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能,同时要注意发挥传统教学手段(如板书、板图、挂图、模型等)在教学中的作用。
矫正反馈模块。本模块要注意收集反馈信息,完成反馈习题,进行针对性的矫正教学。要重视“双基”的矫正反馈。
矫正反馈要注意突出针对性、及时性、层次性和有效性。在此模块,教师对学困生的辅导工作要做到“三优先”,即优先辅导学困生;优先表扬学困生;优先让学困生交流展示。反馈体现在学案收改、抽查时,在学生交流展示时,在互动探究情况的把握时,在课堂生成问题的解决时等等。矫正可随时进行,也可专段时间进行,可在精讲点拨前进行,也可在下节课开始前进行。
迁移运用模块。本模块要完成部分巩固性习题,及时巩固学习效果,拓展思维,形成相关技能。迁移运用的题型要多样,要有书面的和操作性、实践类问题。还可设置思考题、选做题等。要让学生通过一定的迁移运用训练,应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的提取与处理能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的协同发展。
在进行迁移运用训练时,要注重独立性、规范性,要及时反馈、收交和批改。对迁移运用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矫正,及时进行变式练习。
3 “六模块”建构式教学中,“学案”、“教案”与“六模块”的关系
“学案”、“教案”的设计与使用是“六模块”建构式教学实施的基础。“学案”是“六模块”建构式教学实施的关键,是自学质疑模块开展的依托,其主要作用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学、建构、质疑,为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等模块开展提供话题、主题等;“教案”是“六模块”建构式教学实施的保证,其主要作用是明晰课堂建构思路,指导学生自学质疑,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和互动探究,预设课堂可能生成的问题及处理方法,准备精讲点拨的内容和矫正反馈、迁移运用的练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
自学质疑模块主要在学生完成学案的过程中体现,它是“六模块”建构式教学的核心模块,其中学案的自学引导部分主要以问题的形式和知识建构的形式呈现,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起到引导作用,其中的质疑部分提倡学生质疑问难,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本模块还可初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的提取与处理能力。学生在自学质疑模块主要进行自主学习。交流展示模块由学生在自学质疑的基础上进行,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小组的作用,让学生先在学习小组内积极思考、大胆交流,然后在班级交流展示。交流展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倾听、观察,并思考应对方案。学生在交流展示模块主要进行合作学习。互动探究模块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选用,教师要提供必要的探究素材和方法指导。学生在互动探究模块主要进行探究学习。精讲点拨模块可随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选用,注意把握及时、适时、适度的原则,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顺利进行。矫正反馈模块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矫正与反馈,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迁移运用模块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拓展运用i注意密切联系实际,发展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的提取与处理能力等。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各模块的功能,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选用一个或几个模块,进行课堂建构,要切实发挥建构式教学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的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4 “六模块”建构式教学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举例
“六模块”建构式教学的教学流程示意图中,直观地揭示了“学案”与各模块的相互关系,指出了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的作用,明确了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需要,灵活选择由学生到学习结果的一条或几条途径(即一个或几个模块)进行教学。下面仅举两例说明“六模块”建构式教学中,“六模块”的灵活选择与运用。
案例1:高二生物“内环境”。学生有一定的初中生物学基础,可以只选用自学质疑和交流展示模块进行教学。
自主学习的问题:
(1)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如草履虫)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2)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它包括哪些成分?
(3)人体内环境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如何?
交流展示的问题:
(1)在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的基础上,尝试用箭头和文字标注表明内环境各成分及其相互关系。
(2)图3中人体内的组织细胞是如何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3)你提出的质疑问题有哪些?
案例2: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基础,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具体的种群增长数据,引导学生在学案问题的提示下进行自主的知识建构,教学中可选用自学质疑、互动探究、交流展示、迁移运用模块进行教学。
自主学习: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①产生条件是什么?
②增长特点是什么?
③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t= Noλt(No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思考与讨论:在自然界,种群数量的“J”型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为什么?
探究与建构: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①产生条件是什么?
②增长特点是什么?
③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
④在何种情况下,种群增长速度最决?
交流展示:
展示构建的种群增长模型,尝试说明构建的过程、依据、模型特点。
尝试应用: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什么水平?为什么?怎样做才是最有效的灭鼠措施?(提示:从K值的角度思考)
5 “六模块”建构式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5.1 切实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在调研中了解到,实施“六模块”建构教学的最大问题不在于是否会选择模块,是否会操作模块,关键是教师的思想观念能不能跟上,舍不舍得、敢不敢、愿不愿把课堂还给学生。要变“教师主导,学生配合”的
“教堂”为“学生主体,教师指导”的“学堂”,要变“一人答对,多数不懂;一人会做,多数不会”的课堂为“师生、生生互动,全体都懂、都会”的课堂,要变“少数人跟着教师在思维,多数学生人云亦云的应和”现象为“多数学生展示思维、交流互动激活思维、自主建构完善思维、尝试应用巩固思维”。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5.2 学案设计的趣味性和层次性要增强,开放度要提高
“学案”顾名思义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是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程序,不同于“教案”,学案与教案不能混在一起。“学案”中的问题设计(或说“自学提纲”)是规范自学行为的“指南针”,应能引起学生的自学兴趣,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开放度。在调研中,发现有的教师将学案设计成测试题,有的没计成简单问题的填空,也有的设计成动手操作或问题探究(比较好的一种)形式等,这些都没有达到“学案”所要求的“注重问题设计的兴趣性、针对性、启发性和引导性、层次性”。今后在这方面要着力进行改进和探索。
5.3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交流展示和互动探究
在交流展示和互动探究模块的教学中,交流展示的主题和探究的问题可以来自执教者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预设,可以来自质疑的问题或展示交流中的共性问题。教师要牢记自己在“六模块”建构式教学中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和合作者,一定要给学生留以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有交流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学质疑和互动探究中进行知识建构和发展能力。
1 目的与意义
实验教学是高中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是达成高中生物学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方法。2010年秋季,甘肃省进入新课程实验,目前,各校已经完成了生物必修部分的教学。通过对甘肃省部分高中学校教师的调查、访谈,了解甘肃省在新课程实施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发现和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和对策,以使甘肃省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更好地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2 对象与方法
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于2012年4~5月对全省不同学校的高二生物教师发放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5个方面:生物实验教学条件、生物实验课的安排和教学方法、实验课实际开设的情况、未开出的原因及教师对实验作用的认识。发放问卷60份,回收问卷56份,其中来自省级示范性高中16份,市(地)级示范性高中15份,普通高中25份。同时通过面谈、运用现代传媒等方式与教师进行有目的的访谈。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物实验的开设情况
1)不同类型学校开设情况存在差异:课标对高中生物必修部分开展学生实验活动的建议共计36个,省级示范性高中实验开出率约为28%,普通中学实验开出率约为13%,实验开出不足5个的学校约占调查总数的85%,并且越是一般的学校生物实验开出率越低。2)不同内容的实验开设情况存在差异:课标中建议实验教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验室中的实验教学;另一类是课外活动的教学。
实验室实验又可以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指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并概述其过程”等在1课时内就可以完成的实验,并得出结论的简单过程。这些实验基本上沿用了原教学大纲的内容,但有新的要求。这些实验的开出率接近40%。探究性实验主要是指那些慢性实验,如“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等。这些实验都不是1~2节课就能够完成的,一般需要7~10天,这些实验的开出率不足10%。关于课外活动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走出校门,去了解到生物学科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在课标中,课外活动占到了一半,被调查的学校几乎没有做过课外实验,这与新课程的要求相差很大。
3.2 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认识
大部分教师认为,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需要,更重要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诸多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但有些教师认为,新课改教材中安排的实验较多,会影响教学的进度。课本中的实验对于生物知识的学习影响不大,通过视频、讲解和练习也能让学生理解生物实验得出的结论。这些教师其实是没有真正领悟新课标的内涵,教学观念没有更新,不能正确理解教材安排大量实验的意义。
3.3 影响实验开设的原因
1)课时不足。这是制约实验教学实施的重要方面,也成为教师不进实验室的一个理由。甘肃省新课程将生物教学从高中二年级开始实施,生物课时每星期基本是4节课,而大部分学校的每节课又从45分钟改为40分钟,事实上又减少了生物课的教学时间。如果要每个实验都做或做多数实验,则很难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
2)探究实验难以落实。探究实验的自主性和灵活性,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和临时事件处理能力,也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领悟能力和自律能力。这给探究实验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一定的难度。一般学校实验场所有限,班级多,班额大,并且缺乏专职实验员辅助,所以探究实验难以落实。
3)实验条件限制。许多学校在实验经费投入不足,实验教学必备的硬件条件有些已落后于新课程对实验设备的要求。再加上新课程新开设的实验中很多实验材料、试剂无处购买,或价格太高无法承受。比如说实验“观察细胞中DNA、RNA的分布”和“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吡罗红甲基绿染液和健那绿染液的成本较高,每100克2000元以上。因此导致很多实验由于在仪器设备和药品配备、实验材料供应上存在问题,不能正常开展。
4)评价不到位。我们的评价方式还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没有真正落实新课程的内涵。在调查中,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既节省时间,又便于突出和促进学生把握有关实验知识要点,继而“提高”教学效率。
4 建议与对策
4.1 更新观念
能否将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摆在应有的位置,建立起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实验教学模式,更新观念是关键。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把实验和课堂教学分开看待,甚至把实验教学当做课堂教学辅助。实验课只是让学生看看课堂上讲的对不对,没有把他们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实验与教学内容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脱离了实验就会又回到知识与实践相脱离的老路上,课标是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还生物学科的本来面目。因此,我们必须把实验教学看成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看成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真正更新教学观念,建立新课程的教学思维,正确认识实验教学的功能和作用,提高执行新课程实验教学的自觉性。
4.2 完善实验设施
要想实现课标的实验教学目标,各中学的生物实验室应当加以调整完善,以完成课标要求的实验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现有中学生物实验室的不足不仅需要学校自身努力,还需要各级教育部门及社会的共同努力,进一步增加投入,完善中学生物实验室的硬件设施。
增加的投入主要用于改建实验室、购买必要的设备、仪器和药品。
1)实验室的布局:课标中大量的实验室活动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而现有的绝大多数中学生物实验室的布局与教室相同。这样的情况不利于学习小组的活动,因为一个学习小组应至少有3~5名学生,他们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来进行讨论、整理资料、处理数据等项工作。教室式的布局显然不适于这样的活动,所以,如生物实验室的实验桌应成“岛式分布”,使每个学习小组都有自己的工作台(台面上应有电源,台面下的柜中应有显微镜等实验仪器和用具),同时也便于教师的辅导。
2)实验仪器:显微镜应保证每人1台,至少也得2人1台,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接触显微镜,练习使用,提高操作技能。还需增加的仪器设备有:pH计、血细胞计数板、匀浆器、恒温水浴锅、湿度计等。对于价格较贵的仪器,建议一个学区选定一所学校添置这些仪器,供学区的几所学校共同使用。
3)低值易耗品:由于课标中增加了大量的探究性实验,而这些实验多为慢性实验,需要大量的烧杯、试管、锥形瓶、培养瓶等,现在的大多数中学实验室都不能满足这些实验的需要,所以要添置大量的玻璃器皿。
4)新增药品与试剂:健那绿、吡罗红甲基绿粉、乙酸钠、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钾、改良苯酚品红染液、重铬酸钾、琼脂、酚酞等。
4.3 改进评价方法
对教师与学生的评价不能仅仅依靠分数,尤其是实验课教学。应建立与新课程相对应的评价方法,学校和教师应该淡化考试评价,开展多元的评价机制,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具备动手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以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4优化教材实验
教师应该学会创造性地使用,对于教材中的实验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校的具体条件有目的地加以改造:对于耗时长、课堂实施有困难的实验,可以通过拓展校本实验达到教学目标;对于实验效果不明显的实验,通过改变实验材料、改进实验手段等措施加以完善。比如观察细胞质流动的实验,许多地区都采不到书上提到的黑藻,用一般材料观察,常看不到现象,若用万寿菊管状花的花瓣表皮毛、小麦的根毛替代黑藻效果都比较好。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为一名教师,做好学期工作计划,有助于自己更好地开展工作。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教师学期个人工作计划,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大家能喜欢!
教师学期个人工作计划(一)
一、班级情况分析
我班共38名幼儿,其中有5名为新生。我班幼儿整体思维较活跃,大多数幼儿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动作发展整体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动手能力比较均衡;交往能力良好,具备解决小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快速发展,敢于在老师或到集体面前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但在语言表达中幼儿的词汇还不够丰富,完整性还不强,大多数幼儿还缺乏良好的倾听习惯。
二.教育教学工作
1、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激发幼儿对知识本身的兴趣,有学习新知识的要求和愿望,能从学习中得到满足和愉快,产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幼儿看图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文具,能运用材料改装或制作简单的玩具。
3、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幼儿的责任感;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努力,有始有终;能与人商量来解决纠纷,在活动中乐意合作、轮流、分享;有一定的是非观念和评价同伴行为的能力.
三、家长工作
1、热情接待家长,不定期地与家长联系,共同协商育儿经验。同时认真收集家长反馈意见,虚心采纳合理建议。
2、积极邀请家长参与教学活动及各类大型活动。
3、如遇特殊情况及时向家长汇报或保持电话联系,如有生病未返园的幼儿,坚持电话追踪问候。幼儿园的工作虽然很琐碎,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努力,我们一定可以出色地完成任务,并用我们浓浓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换取每个家长的放心。
四、安全工作
本学期我继续跟车,跟车安全可想而知很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接送车老师一定要坐在后面,一律不允许幼儿在车上打,闹,跑。战。把手头伸出窗外;幼儿上车后,老师要对幼儿进行检查,以防幼儿带危险物品上车;幼儿在离园时,要注意查清人数,尽量不出现漏掉现象。做好和每个班老师沟通交流,做好签到记录。
教师学期个人工作计划(二)
新学期开始了,本学期我和老师共同步入小班的生活。我们本着同一个目标: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愉快地生活,全面发展成为会学习、会思考、会交往、有创造性的新一代儿童。以“尊敬幼儿、尊敬家长、一切以幼儿利益为优先的原则”开展各项工作。制定出以下工作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及工作重点
本学期我们将重点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习惯,增强幼儿的语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及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音乐素质的培养。在工作中加强个别幼儿的指导,通过把主题探究活动与日常的保教工作结合起来,让幼儿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二、幼儿发展目标
(一)健康领域
⒈逐步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情绪基本愉快。
⒉在成人的帮助下学习独立喝水、进餐、洗手、入厕,学习穿脱简单的衣裤、鞋。
⒊了解简单的卫生知识,愿意接受健康检查,认识五官懂得保护。
⒋愿意和同伴参加体育活动,发展走、跑、跳、钻、攀爬等动作。
(二)语言领域
⒈学习普通话,乐意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喜好与需求,学习用普通话与人交流。
⒉学习安静地听他人讲话,能听懂简单的语言指令并按其行动。
⒊喜欢念儿歌、听故事、看表演、看图书等,学习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三)社会领域
⒈愿意上幼儿园,能参加幼儿园的活动,愿意亲近老师或熟悉的成人。
⒉乐意和同伴一起游戏,尝试学习分享等待,体验其中的快乐。
⒊在成人启发下学习关注他人明显的情绪表现,学习关心他人。乐意招呼熟悉的人,学习求助和感谢。
⒋学习在性别、外形等外在特征上比较自己与别人的不同。
⒌学习接受老师的建议和批示,学习在集体生活中遵守基本规则。
(四)科学领域
⒈在成人引导下,学习发现周围环境中有趣的事物。
⒉乐意用多种感官感知周围的物品、现象,了解物品颜色、大小、形状等明显特征。
⒊喜欢操作、摆弄。
⒋亲近大自然,喜爱与学习爱护周围的植物。
(五)艺术领域
⒈在成人引导下,能逐渐注意和亲近周围环境中熟悉的诸如花草树木,小动物等美的事物,并产生愉悦的情绪。
⒉喜欢听音乐,能借助动作,语言等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
⒊尝试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材料和工具进行美术活动,学习用画、剪、贴、撕、提等技能。
⒋学习用自然的声音唱歌,学习用身体动作自由地进行歌表演、做律动,喜欢打击乐活动,学习和老师、同伴一起做音乐游戏。
三、教育教学工作
⒈做好新生入园的情绪安抚工作。由于大部分孩子第一次入园,因此他们会产生哭闹、不愿来园的情绪,我们教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开学前做好家园联系工作,接待孩子入园,召开家长会,介绍班级情况,让家长填写一份幼儿家庭生活调查表,使家长、教师、孩子三者之间能尽快熟悉,减轻孩子来园的消极情绪。
(2)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舒适、有趣的教室环境
(3)教师以亲切、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消除他们的陌生感。
⒉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常规,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做到生活有序。
(1)认识自己的标记;
(2)学会正确的洗手方法;
(3)能安静午睡,不吵醒别人;
(4)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能学习自己吃饭等。
⒊培养良好的学习常规。
(1)愿意参加各项集体活动,注意力集中;
(2)爱护幼儿园的玩具,不与人争抢;
(3)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能将玩具归类收好;
(4)学习看书的正确方式,培养幼儿良好的前阅读习惯。
⒋深入实践园本课程,将主题探究活动与区域活动结合进行,从他们的兴趣入手,让孩子主动学习,从而获取各方面的经验,提高综合能力。
⒌注重活动区活动的计划,做到学习有序。在活动时,教师将加强对孩子的观察与记录,及时发现问题、了解孩子。
⒍丰富幼儿一日生活,充分利用每天的音乐活动和文学活动时间,丰富音乐活动和语言活动的形式。
四、卫生保健工作
小班的卫生保健工作非常重要,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严格按园里的要求认真实施各项卫生保健工作。在工作中加强对幼儿的生活照顾,将幼儿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给幼儿提供一个清洁舒适的活动环境,坚决杜绝传染病的流行,照顾好生病的孩子,定时定量给幼儿喂药,保证班级幼儿的出勤率。与此同时,坚持每天的户外活动,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将幼儿生理与心理结合起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
在本学期的保健工作中,增强保育员的教育意识,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提高保育员的参与意识和配班意识,真正做到保教合一。
五、家长工作
在本学期的家长工作,我班重点以“尊重家长”为原则,提高教师的“服务意识”,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我班将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以填写调查表、家访、约访、电话、接送时的交谈等形式,了解每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家长的需求和是否愿意参加班上的活动。
(2)按时更换家长园地内容,让家长及时了解本班教学活动内容,取得家长的支持配合,并不断向家长提供新的幼教信息。
(3)鼓励家长积极参加亲子活动,参与助教,发挥家长的作用。
教师学期个人工作计划(三)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期我任教高二理科229C和文科227C、230C、231C。理科班虽有部分学生基础稍好,但文科班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计算能力很差,逻辑思维能力有待于提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了解他们,与他们多沟通,给他们以信心,提高他们学习物理兴趣;另一方面要抓住课堂这块主要阵地,讲究技巧和趣味性,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以后高考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
理科班完成选修3—1和选修3—2,文科班完成选修1—1、1—2的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学习必备的物理知识与技能,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物理思维习惯,达到学生能力增强的目的。学生能独立完成教材上的习题,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课外布置的习题,能做其他参考书上的部分练习,逐步培养学生热爱物理,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教材分析
新物理课程标准改变了原有物理课程的模式,在高一学习了物理必修1和必修2两本教材,这两本主要在于基础的学习。现在到了高二了,对于理科选修的物理3系列,这个系列的强调的是要求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这些知识以及在于对这些知识的应用。在物理选修3-1整本书中,主要研究的是电学与磁学,可以说是整个物理学中比较难的,它与必修模块中的内容紧密的联系的在一起。在选修3-2中,主要是对选修3-1进行了加深,将电学与磁_系在一起,形成了电磁学,其次对电流也进行了加深,还加上了现在比较热门的传感器。
五、教学策略
针对本年级的总体成绩,主要在于重点打好基础,具体措施如下:
1、精讲精练
a、精讲:首先,概念的引入和讲解务必要清楚。为此应该对重点的内容反复强调,对重点概念的引入和理解应用要多举例,结合情景进行教学,这是课改的要求,其次,把握好进度,切勿图快,尤其在难点的教学中,要把握好进度。
b、精练:本学期的习题肯定不少,如何以的效率获得的效果是值得探讨的课题,尤其体现在习题的练习和讲解中,作业和课堂练习题都打算在归类的基础是上分层,做到有纵有横。
2、及时的反馈
本学期要在课上和课后都有一个较完整的反馈机制,比如在上课及时进行反馈性的练习,作业有问题的学生要与之交流,从中了解问题所在,以便及时改进,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经常沟通。
3、继续深入开展课改活动。
六、进度安排
第一章静电场10课时
第二章恒定电流12课时
第三章磁场7课时
第四章电磁感应8课时
第五章交变电流6课时
机动5课时
教师学期个人工作计划(四)
一、教材分析
必修2中只学习了几个有限的有机化合物,像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选修课程要丰富代表物的类型,增加新的物质——醛。其次,每一类有机物中,必修仅仅研究简单的代表物的性质,选修课程要丰富学生对一类有机化合物的认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有机物的类别。例如烃的教学,一定要能够举出多种烃的代表物的名称,以及其在自然、生活生产中是否真实的存在,掌握其应用,再例如酸,必修仅仅学习乙醇性质,还应了解其他常见醇、酚以及其物理性质、用途以及一元醇的简单命名。
从必修到选修,对有机物分类、组成和存在的认识从代表物上升到类别。也就是,不应该一到有机化学的学习,就奔着化学反应去,然后就拘泥于典型有机化合物身上。
二、从认识水平、能力和深度的层面。
对于同样一个反应,在必修阶段只是感性的了解这个反应是什么样的,能不能发生,反应有什么现象;到了选修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描述的阶段,而要达到以下要求:
1.能够进行分析和解释:基于官能团水平,学生需要了解在反应当中官能团发生了什么变化,在什么条件下由什么变成了什么。
2.能够实现化学性质的预测:不仅能分析给定的事实,还应该对化学性质有预测性。对于给定的反应物能分析出与哪些物质能发生反应,反应产生何种产物。
3.明确结构信息:在预测反应的产物的基础上,能明确指出反应的部位,以及原子间结合方式,重组形式,应该基于官能团和化学键,要求学生了解官能团的内部结构。例如羟基的氢氧键是能够断裂的,羟基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应该是连接在碳原子上的,而碳氧键是可以断裂,进一步,还可能了解这个原子的成键环境。这样就要求建立化学键的认识,极性、饱和性等。
因此,从必修到选修,对有机物化学性质的认识应上升到用官能团的结构及化学键变化来解释、预测反应水平。
三、从合成物质层面:
选修阶段要从碳骨架上官能团的转化来认识化学反应,这也就是从转化与合成角度认识认识反应。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反应前后化合物之间的关系,能够顺推,逆推。
二教学目标任务要求
《有机化学基础》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也是高考内容的重点选考部分。它是为对有机化学感兴趣的学生开设的选修模块,该模块的内容主要涉及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共设置了三个主题:
1.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烃
2.官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烃的衍生物
3.有机合成及其应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在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引导下,教学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高中化学课程目标规定了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通过化学学科的学习应达到的发展目标,整个体系由三个目标纬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层次(面向全体学生的和针对部分学生的)构成。体现了“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综合素养”、“科学教育为大众”等教育理念;完善了课程目标的维度;实现了与课程结构的对应。
了解化学课程的总目标体系,对教师合理、全面的设计教学目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帮助教师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并将其体现于教学目标中。《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学习安排于高中二年级,是在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必修2“有机物”的认识基础上拓展,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本模块的学习更有系统、有层次加深认知程度。
《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设置在于学习有机化学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有机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广泛的存在于现代生活的每个角落及生产、研究的各个领域。基于此设置意图,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更关注学生较高层次的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教学目标中就加大关注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指导及创造精神的培养。理论知识、实践活动、生活经验的相互关系的联系和应用。
三、采取的教学措施
(一)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有机化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开展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主题活动,让同学们真实的感受到世界的进步与化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让他们知道只要他们认真学习也许下一个可以“改变世界”的人就是他,从而学生们就不会认为他们每天学
习的知识都是与生活毫无联系,将来都用不上的东西,也就不会觉得乏味无趣了,兴趣是的老师。
(二)教学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
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规律与方法: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一类物质。教师教学中要围绕这一主线对各类有机化合物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虽然有机化合物种类多,数目巨大,但有规律可遁,有方法可用,并不是生搬硬套,主要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例如:讲到乙炔时,因为之前讲过乙稀,老师可以引导让同学们自己推测出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通过实验让学生能自行得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从而总结出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区别,重点认识到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的加成、氧化、聚合反应。得出乙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总就出乙炔的用途。通过乙炔的讲解的,得出炔烃因为都含有所以碳碳三键性质与乙炔相似。
(三)是要重视直观教学,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立体化学知识在有机化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中这方面知识涉及较多。在教材中,出现了大量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立体结构,如果准确掌握这些知识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由于学习此模块之前学生未学习过《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使用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其中较有效的方法是采用模象直观手段。
(四)重视实验中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总结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学生自己能做的实验一定让他们自己亲自动手做,在实验过程中既要注重实验现象的观察,更要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总结实验的规律,思考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我也常常提醒同学们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思维的严谨性。
比如做乙醛的银镜反应时,银氨溶液的配置,用何种加热方式,反应中注意的事项,反应后试管的洗涤方法等,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论证理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五)充分了解学生,事半功倍
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部分存在着如下缺陷:
1.对各类主要官能团的结构特征、主要性质和反应掌握不牢,容易混淆。
2.知识网络化程度差,对大型推断题没有思路,不能很好的对所学知识进行准确的应用。
3.书写方程式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较差。
四、优差生辅导计划
对后进生的辅导方面,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转化一个后进生比培养一个“三好生”更为重要、更有价值。我要按照成绩排出了化学后进生和较差生的名单,对于较差生,主要是利用课堂时间多提问,多加注意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化学成绩,而对于差生,我则决定利用课后给他们经常补课,经常给他们布置一点任务,利用课前上课的几分钟检查。每天给他们一点任务,完成后大加赞扬,不完成的哪怕留到晚自习结束也要当天过掉。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安排不同的作业,并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请优生介绍学习经验,差生加以学习,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做到”堂堂清”,“周周清”,“测测清”:要求学生每天做好”预习—听课—复习”三步。并积极检查.把当天的功课在当天解决。周周有总结。在测试中检查出学生未能掌握的知识再及时把进行讲解和解决。利用辅导时间,加强巩固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教师学期个人工作计划(五)
一、指导思想
以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为纲,以新编中学物理教材为本,在落实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多下功夫。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校备课组为主体,注重研究新教材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物理教学质量。
以全国课程改革精神和我校创建示范性高中为动力,以区、校教学教研计划为指导,团结奋斗,发扬“团结敬业求实创新”的科组精神,认真实施高中新课改、全面完成教学教研任务。
二、任务目标
1、具有前瞻性:
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既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既强调记忆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开发,又重视动力、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既注重学法的指导,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不断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2、突出创新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我们教育学生的目的,应在计划中吸纳最新教育教学成果,对教学内容体系重新审视和梳理。摒弃那些与课标不相符的陈旧的认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习潜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放在首位。在计划安排设计上,贯彻新课标理念,试题使用角度新颖,形式活泼,力求凸现时代性、探究性和开放性,打通课本与社会、生活的壁垒,为学生提供一个联系实际、自主探究的空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注重实用性
计划与新课标教材配套,内容的编排与教学实际,教学程序吻合,力求成为本组本学期教学过程中指导性、纲领性文件。
4、讲求科学性
要求计划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要求,正确处理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力争巩固课本知识的前提下,加大培养力度,所选题材力求开放,利于学生夯实基础,又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形成。
5、全面高效性
计划将高考考纲的精髓融于其中,力求以高考大纲为纲,全面列出高考基础知识点,高考要点和高考应试技巧,使学生学有方向,练有目的,考有依据,在有间尽可能多地扩大知识容量,在下学期学习中先入一步。
三、具体工作措施
1、学习新教材:每个教师要认真钻研新教材,掌握其体系,把握其规律,找出新旧教材的区别,运用新教材的资料进行教学,切实做到:备课有底,教学有数,指导有法。
2、探索新教法:传统的教法有成功的一面,也有与新教材、新高考、新目标不适应的地方,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吸取传统教法的精华,另一方面积极探索适应当前形势,适应本校学生实际的新教法。当堂训练的精华,用多种辅助手段和设备进行教学、做好实验教学,注重实验法教学。
3、加强对物理作业的指导:注重教学过程的科学性,规范性。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先做到,强调解题过程,物理思路清晰、书写格式规范,做好章节过关题,这是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过程。
4、注重教学研究,集体备课。备课前,先进行集中交流,取众人之长,分析好教材;个人再根据本班实际,作适当调整,写好教案;.相互间进行课堂观摩,交流意见。真诚的协作,也有利于提高全校学生的物理成绩。另外做到:①要求每位教师每周听一节课;②每周向组(备课组)提供一个本人教学中遇到的值得探讨的真实问题;④每学期上一节校级研讨课;④每学期制作一定课件。
5、加强实验教学。实验是高考的难点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应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切实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做完后利用实验课件回放巩固,加深印象。
关键词:说题;自主学习;有效性;理性思考
一、现状分析
(一)师生存在疑惑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存在着疑惑。教师疑惑的是:在课堂上讲习题时,教师读题读得声情并茂,讲题讲得条理清楚,有时同一道题讲了多次,为什么到学生自己做习题时就不会做。学生疑惑的是:上课时已听得明白,到了自己独立做题时,往往只会套公式计算,遇到较复杂的题,思路就陷入困境,所谓“听听是懂的,做做仍不会”。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对物理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对于高二文理分班,许多学生因恐惧物理学科而选择了文科;对于高三理综考试,许多学生因物理困难而放弃使得总分拉后腿。
(二)课堂气氛沉闷
物理课堂教学,尤其是试卷讲评课更是死气沉沉,无人搭理,到高三的后半学期更是如此。教师拿着卷子先问一下学生哪几个题不懂,然后逐一讲解,学生茫然而沉默地听着,当教师讲完后问“懂了吗?”学生依旧沉默,教师补充说:“我已经讲得很细了,因时间关系,如果没懂,课后自己去消化一下。”这句话其实很不现实,课堂上都消化不了,何以指望课后?
(三)教学方式落后
虽然新课改的实施呼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并未真正转变观念,仍旧让自己独霸课堂,把学生该说的时间大范围地压缩了,更多的时间用来自己问,自己答,自己反馈,这样大大“提高”了上课的效率,“顺利”完成了教学内容。整个课堂不是以知识的手段去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发现,而是以知识为中心,把问题的消除视为知识增长的目的和结果。这样的结果使得学生自己对试题钻研较少,课堂上教师讲的学生基本上都能听得懂,能够理解,但一到自己做题,就会遇到各种困难,就有点束手无策,不知从何下手了。
(四)自学能力欠缺
自学能力主要涉及阅读理解、操作应用、记忆、检索、分析、逻辑推理及归纳总结这几个要点。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养成了依赖老师的习惯,做题时也希望老师从读题到解析都能一一讲解,习惯被动地听和记,相比教师活跃的思维,他们的大脑反而是封存的,僵化的。对不会的习题,就干巴巴地留白,从未想过通过自己去思考、搜索、推理等活动解决它。
那么,如何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分析物理问题、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呢?笔者从教师“说课”中得到启发,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学生“说题”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说题”,亲身体验准备、思考、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然后转化为规范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教学模式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又提升了物理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理性思考
造成上课听得懂,课下不能解题这个落差的原因主要来源于教学的观念问题,有的老师在观念上虽然也认可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改变不了传统的做法,其表现为不信任学生能力,不敢放手让学生作主,怕学生这不懂那不懂影响教学进度,所以事无巨细包办代替,连读题、说题都给包办了,结果使教师的思维与学生的思维严重脱节或是教师的思维强行“绑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自己做题时易犯以下错误:审题不细,误解题意,造成审题不清;理之不深,悟之不够,造成思维不清;死记硬背,分析不足,造成概念不清;条理不清,逻辑不严,造成表述不清。慢慢地,学生学习物理失去了成就感和兴趣。这样的教学严重地阻碍了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影响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新课程改革要求将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和学习的抱负,完善个体学习资源的整合,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实现对学习活动的体检、领悟,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说题”能够使学生自发地参与课堂学习,并根据自己对问题的思考,通过自身的体验活动来获得对学习的认知,使学生将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理解。
(一)概念的界定
说题是近几年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涌现的一种新型双边教学模式,它是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学生探索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双边互动的重要方式之一。说题,主要目的是改进教法和学法,促进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推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说题主要是揭示题目系统和教材系统的内在联系,解说解题的思想与程序。说题的基本思路是,应用说课的理念,对题目进行解说。概括地讲:“说题”是教师和学生在精心做题的基础上,阐述对某道(或一批)习题解答时所采用的思维方式,解题策略及依据,进而总结出经验性解题规律。但有一点需说明,说题不是对解题过程的简单叙述,也不是对解答方法的简单汇总,它是在教法、学法理论指导下,将讲、议、练、理高度升华,通过全体学生的说、做,达到会学。特别是在高三物理复习中,它的应用不仅能使学生摆脱题海战术、减负增效,而且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思维品质的锻炼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说题”的价值
说题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验证,进行思想方法和解题能力的沟通,通过互献智慧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创造性乃至批判性,开发了学生的脑力资源,挖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最终提升了学生终生需必备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一旦拥有自主学习能力,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可能,探索性地主动学习那些对于自己来说较为重要的、较新的知识,这不正是我们人才培养的目标吗?
1.它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在课堂上说题,一人说题众人听,其他人也能从中吸取教训或开拓思维。若是连续提问,比一比看谁说的更有条理,看谁说的更简练,还有一种竞赛的气氛。毕竟,这是从学生角度的思维,若是正确的,则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若不正确,可以当场纠正,解决一大部分学生的思维障碍。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2.它为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搭建平台
说题的过程不是一种作秀式的形式上繁荣的教学策略,它追求的是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思维深层活动的促进,追求的是思维活动的碰撞中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中重视师生合作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观念逐渐被多数具有课堂教学新理念的老师所接受。问题相对集中的习题课教学中,说题的问题教学策略,不仅顺应新教学理念,而且能有效避免传统的问题解决模式――“一味的信息单向传递”的现象发生。因此,它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平台。
3.它是一种有效的思维诊断方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想活动总是默默地进行,它借助于不出声的内部语言。因此,要诊断学生的思维问题必须让其思维过程显性化,即让学生出声思考。“说题”,就是一种通过思维活动显性化来进行思维诊断的过程。通过“说题”一方面出声思考的主体――学生本人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解决问题的依据、步骤、原因、障碍,可以自己诊断自己解决问题中的方法、策略的不当之处;另一方面听众也可以从中对比自己的思维活动的各个环节,取长补短,优化自己的思维策略。
4.它是“解题经验”与“有序策略”的体验场
问题解决的能力需要在训练中培养,在体验中巩固。在“说题教学”过程中,师生对于问题信息的分析处理、对于问题解答的表述优化、对于问题延伸的探讨研究都可以畅所欲言,不同层次的经验、策略能够形成强烈的问题解决体验场,学生问题解决经验和策略可以在体验中内化、强化,从而提升物理学习的有效性。
三、操作实践
在日常学习中完整地解好一道物理习题,包括以下程序:审清题意、明了立意、理清思路、选择方法、研究拓展、懂得反思。如此做题,可以把复习的知识点有效地串接起来,从点到线,从线到面。这些程序若由教师面面俱到地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会听得劳累厌倦,那将会高耗低效;若放手让学生来说,也许是事半功倍的。
(一)说审题
1.说清故事情节,找出因果关系
说题者说题时,不要急于说如何解,而是引导大家静心默读习题一遍,逐字逐句研究,边读边想,甚至包括题中的标点符号,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每个题可看成一个小故事,有情节描写,有因果关系,自己在叙述时更应侧重关键字词,可用自己的语言把题意翻译得更加明了直观。
2.说出物理情景,作出物理过程图
每一道物理题实际上也是一幅物理图景,解题就是去探索这个物理过程的规律和结果,而题目涉及的物理过程和图景并不是一目了然的,说题者在说审题时要描述物理情景,借助题目中的附图或题意作出物理过程图,标出每个状态对应的已知和未知物理量,有助于对物理过程的再现,丰富对题目所述物理图景的想象。
3.说明干扰因素,挖掘隐含条件
审题时不难发现有“光滑”“刚好”“匀速”“轻弹簧”“缓慢”“平衡”等关键字眼,它们隐含着实质性的物理现象、模型和过程,既是解题的重要信息,又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隐含条件,其目的是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说题者要有意识地着重指出这些词语赋予的含义,组织大家不要跳入命题者设置的陷阱而自亡。
案例:训练运动员奔跑中下肢向后的蹬踏力量时,有一种方法是让运动员腰部系绳拖汽车轮胎奔跑,如图所示。一次训练中,运动员腰部系着不可伸长的绳拖着质量m=11 kg的轮胎从静止开始沿着笔直的跑道加速奔跑,经过t1=3 s后速度达到v1=6 m/s开始匀速跑,在匀速跑的某时刻拖绳从轮胎上脱落,运动员立即减速,当运动员速度减为零时发现轮胎静止在其身后s0=2 m处。已知,轮胎与跑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运动员奔跑中拖绳两结点的距离L=2 m、结点高度差视为定值H=1.2 m;将运动员加速跑和减速过程视为匀变速运动,取g=10 m/s2。求:
■
(1)加速阶段绳子对轮胎的拉力大小T;
(2)运动员减速的加速度大小。
此题描绘的是生活中的一个小故事片段,说清情节与条件是关键:人和轮胎分别经历了加速、匀速、减速三个过程,前两过程可视两者为一个整体,由“静止”“加速奔跑,经过t1=3 s后速度达到v1=6 m/s开始匀速跑”可获知加速阶段加速度,对轮胎单个受力分析结合绳长与高度差即可获知绳的拉力。减速阶段轮胎因摩擦力已知,从“轮胎与跑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运动状况可求得,而人的运动也是减速,加速度与轮胎不同,由“当运动员速度减为零时发现轮胎静止在其身后s0=2 m处”和“拖绳两结点的距离L=2 m、结合高度差视为定值H=1.2 m”,可先作出两者从减速到最后均停止的位移图就可以知道人减速了多远。说题者边说题意边在黑板上作情景图,一等他说完,所有学生均已明白,即使当时做错该题的同学也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错。
(二)说立意
高三的教学若要实现“效益最大化”,教学须有法可依,有章可寻,因而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考试说明》,逐条揣测命题方向。唯有如此,学生一旦投入题海,才不会眼花缭乱,不会迷失方向,不会束手无策,即使背景很不熟悉的情况也会冷静理智地搞清命题意图,胸有成竹地打开关口,成功拿下某些面目可怕的“纸老虎”和反复做又反复错的习题。
1.说知识落点,明确考查内容
每个习题的设置都是为了巩固与落实某一或某几个知识点,解题顺手的学生往往清楚知识落点,而解不出的学生根本搞不懂出题者的考查方向,于是他会病疾乱投医,想到什么是什么,做的内容与考查内容会大相径庭。
2.说考纲要求,了解考查程度
每个知识点都有考查的深度与广度,有些知识点仅要求熟记了解,有些却要求理解运用。对主干知识点一定要挖得透彻到位,注重内涵外延,说得出考试可能会涉及的各个角落,复习应达到的深度。对非主干知识,明确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和计算,明确考查的范围、程度即可。
3.说选题目的,体会出题心意
知识很骨感,习题很丰满,同一知识点可以出各种各样的习题去考查,有的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有的山环水抱,曲径通幽。体会出题者的不同心意,有助于习题的解答和收藏,比较和甄别,归纳和总结。
案例1:在奥运比赛项目中,高台跳水是我国运动员的强项。质量为m的跳水运动员进入水中后因受到水的阻力而做减速运动,设水对他的阻力大小恒为F,那么在他减速下降高度为h的过程中(g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他的动能减少了Fh
B.他的重力势能减少了mgh
C.他的机械能减少了(F-mg)h
D.他的机械能减少了Fh
这类问题反复做有些学生反复错,如果搞清出题立意:熟悉功能关系,也就是说得出什么力做功量度什么能的变化,并能建立定量关系。做过一题将一通百通,不是吗?
案例2:某学生设计了一个验证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在大线圈Ⅰ中放置一个小线圈Ⅱ,大线圈Ⅰ与多功能电源连接。多功能电源输入到大线圈Ⅰ的电流i1的周期为T,且按图乙所示的规律变化,电流i1将在大线圈Ⅰ的内部产生变化的磁场,该磁场磁感应强度B与线圈中电流i的关系为B=ki1(其中k为常数)。小线圈Ⅱ与电流传感器连接,并可通过计算机处理数据后绘制出小线圈Ⅱ中感应电流i2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若仅将多功能电源输出电流变化的频率适当增大,则图丙所示各图象中可能正确反映i2-t图象变化的是( )(图丙中分别以实线和虚线表示调整前、后的i2-t图象)
■
此题出题者的意图是考电磁感应,电磁感应的实质是磁通量变化,我们去找谁的磁通量变化了,谁就有了感应电流,至于磁通量怎么变,均匀变还是非均匀变,引起的感应电流是恒定还是变化就知道了。大家主要是把题目中的前因后果搞懂,答案就不言而喻了。虽然作为选择题,题目显得冗长繁琐些,但只要掌握了此题立意,对症下药,不仅很快看懂题目,也很快可选出答案。
(三)说思路
能做题的学生不一定能说,但能说题的学生一定能做,并且他思路开阔,条理清晰,说的层次远高于做。会说思路的学生不仅提高自己的物理思维品质,还能最大限度地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利于整体物理水平的提高。高三习题众多,很多题都是同种类型的变式,复习过程中采用说思路的方式,可以节省时间、训练思维、提高表达与交流能力,但必须培养学生用简明、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
1.说图象处理
物理图象能形象直观地描述物理规律,图象问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因此在高考中各类习题均有可能出现图象,尤其是选择题和实验题出现频率更高。说图象无非就是说清楚以下八方面:横轴纵轴含义、数学表达式、斜率意义、面积意义、截距含义、交点含义、特殊点含义、图象曲直含义,并且一道题总是涉及其中几方面而已,因而图象习题解答思路几乎是固定的,由学生反复说几次即可掌握牢固。对常见的图象如x-t,v-t,F-t,i-t等图,学生应用较为熟练,但一碰到一些新图象,如a-t, Φ-x,E-x等图,学生会手忙脚乱又不知如何应对,原因在于图象处理的本质未真正掌握,及时点拨他也能立马开窍。
案例1:某工地一架起重机将放在地面的一个箱子吊起。箱子在起重机钢绳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竖直向上运动,运动过程中箱子的机械能E与其位移x关系的图象如图1所示,其中O-x1过程的图线为曲线,x1-x2的图线为直线,根据图象可知( )
A.O-x1过程中钢绳的拉力逐渐增大
B.O-x1过程中箱子的动能一直增加
C.x1-x2过程中钢绳的拉力一直不变
D.x1-x2过程中起重机的输出功率一直增大
案例2:质量为2 kg的物体受到水平拉力F作用,在粗糙水平面上作加速直线运动时的a-t图象如图所示,t=0时其速度大小为2 m/s,滑动摩擦力大小恒为2 N,则( )
A.在t=6 s时刻,物体的速度为18 m/s
B.在t=6 s时间内,合力对物体做的功为400 J
C.在t=6 s时间内,拉力对物体做的冲量为36 N・s
D.在t=6 s时刻,拉力F的功率为200 W
案例3:利用如图(a)所示电路,可以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所用的实验器材有:
■
待测电源,电阻箱R(最大阻值999.9Ω),电阻R0(阻值3.0Ω),电阻R1(阻值3.0Ω),电流表A(量程为200mA,内阻为RA=6.0Ω),开关S。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电阻箱阻值调到最大,闭合开关S;
②多次调节电阻箱,记下电流表的示数i和电阻箱相应的阻值R;
③以■为纵坐标,R为横坐标,作■-R图线(用直线拟合)
④求出直线的斜率k和在纵轴上的截距b
回答下列问题:
分别用E和r表示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由图象可知E=____,
r=_____。
案例1要解出来,除了理解功能关系外,必须说得出起重机上升过程中钢绳的拉力如何变化,既然是图象就从以上讲的八方面去考虑,着重看看面积与斜率是否与拉力有关,面积是毫无意义的,斜率代表什么呢?k=■=■=F,这样该题的突破口就找到了。案例2突破口在于知晓物体在6秒时的速度,因为变加速运动,直接用公式求解遇到障碍,考虑图象,发现a与t的乘积不就是Δv吗,在图象上表现为梯形面积。学生在图象处理上学会用纵坐标之差与横坐标之差的比值看物理量,也学会用纵坐标与横标的乘积看物理量及斜率与面积,很多习题便迎刃而解。案例3是高考电学实验“测电源电动势与内阻”,该实验变着花样设计各种电路图,最终都要求用图象求得E和r,关键是说出实验原理后写出数学函数表达式,经过各种变形使横轴成为自变量,纵轴成为应变量,最后观察截距与斜率即可。
2.说解题步骤
物理习题的解答是有一定顺序与章法的,说题时可以有条不紊地说说各个步骤,逐一突破,尤其是题中的关键字眼需要着重说明和解释,再棘手的综合题到最后也会不攻自破。在复习“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时,有如下两案例:
案例1:如图3所示,坐标系xOy位于竖直平面内,在该区域内有场强E=12 N/C、方向沿x轴正方向的匀强电场和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2 T、沿水平方向且垂直于xOy平面指向纸里的匀强磁场。一个质量m=4×10-5 kg,电量q=2.5×10-5 C带正电的微粒,在xOy平面内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到原点O时,撤去磁场,经过一段时间后,带电微粒运动到了x轴上的P点,取g=10 m/s2,求:
■
图3
(1)P点到原点O的距离;
(2)带电微粒由原点O运动到P点的时间。
案例2:如图4所示,坐标系xOy在竖直平面内,长为L的水平轨道AB光滑且绝缘,B点坐标为(0,■L),有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带电小球(可看成质点)被固定在A点。已知在第一象限内分布着互相垂直的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电场方向竖直向上,场强大小E2=■,磁场为水平方向(在图中垂直纸面向外),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在第二象限内分布着沿x轴正向的水平匀强电场,场强大小E1=■,现将带电小球由A点从静止释放,设小球所带的电量不变,试求:
■
图4
(1)小球运动到B点的速度大小;
(2)小球第一次落地点与O点之间的距离;
(3)小球从开始运动到第一次落地所经历的时间;
(4)若撤去电场E2求小球落地时的动能。
案例1和案例2都是复合场习题,说题分三步:第一说明复合场组成,重力是否考虑。受力一般涉及重力、电场力、磁场力,尤其是重力更应重点关注是否计量,有些学生不注意这点,花了大量时间与精力最后仍一无所获,那种惆怅与无助不是他一拍脑袋就能释放的。第二分析受力特点和运动过程。第三画出运动轨迹,找出解题规律。案例1首先得说明“微粒”与“匀速直线运动”所含意思,微粒一般重力不可忽略,磁场中的匀速直线运动为满足受力平衡的需要更确定了重力的不可忽略。重力与电场力的合力已定,磁场力与之等大反向,确定磁场力的同时相当于确定了微粒速度的大小与方向。撤去磁场时由速度与合力的大小方向关系确定微粒做的是类平抛运动。之后可由类平抛运动的规律求解,也可用运动的分解求解:把速度分解为水平和竖直方向,水平方向受电场力匀加速,竖直方向受重力竖直上抛处理得出O点到P点的距离与时间。案例2里的第二象限小球做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可用牛顿定律或动能定理处理得出B点速度,第一象限由于电场力经过计算是等大反向的,相当于只受洛伦磁力可确定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从而利用半径公式与几何关系可得出落地点与O点的距离,时间由两部分分别计算后合成。落地动能可由动能定理解决,注意磁场力永不做功即可。这两个案例重点是说清楚三个力的关系和物体归属的运动性质。具体说题时除了说明思路还应在黑板上示范画图与解答细节,如案例1中类平抛具体如何处理,案例2中半径具体如何求出,注意讲解规范解答简明。
(四)说方法
笛卡尔说过:“关于方法的知识才是最重要的知识。”对物理方法的感悟理解与应用是个人学习素养、潜质的表现。尽管物理习题千变万化,题量无穷无尽,但物理方法是有限的,如外推法、等效法、对称法、微元法、理想法、假设法、逆向思维法、类比和迁移法、整体和隔离法。每道题都有自己的方法,而很多题可能用的是同种方法,所以说许多题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不要企图做完很多套模拟题去高考,只有说出各个题的方法才是学好物理的关键。以一题多解和多题归一来举例物理方法的掌握。
1.说一题多解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审视分析同一题中的数量关系,用不同解法求得相同结果的思维过程,教学中适当的一题多解,可以激发学生去发现和去创造的强烈欲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训练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娴熟运用,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案例:如图5所示,质量为m的物于水平面上,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用力F拉物体,使之在水平面上匀速运动,当θ多大时拉力F最小?最小拉力多大?
■
图5 图6
此题是求极值,学生脑海里会立马搜索求极值的几种方法:三角函数、矢量三角形、二次函数、不等式等方法然后结合具体习题选择最佳方案。一题多解一般可由多位学生分别描述互相补充完成。
解法一:三角函数法:对m进行受力分析如图6所示,根据平衡条件及滑动摩擦力公式有:Fcosθ=f
FN+Fsinθ=mg
f=μFn
整理得:F=■=■
其中sinβ=■,cosβ=■
当θ+β=900时,F最小。最小值为:
Fmin=■
解法二:用矢量三角形,(程度较好的学生可完成)矢量三角形涉及三力,此题有四力,首先得化四力为三力,如何合成两力呢?想到摩擦力与支持力成正比关系,把它化成一个力R,此力的大小虽未知,但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β是确定的即β=arctanμ,由矢量三角形可知:
物体受重力、拉力及R的作用平衡,如图7所示。
设R与重力的夹角为β,β=arctanμ,显然当F与R垂直时F最小。最小的拉力:
Fmin=mgsinβ=■
解法三:二次函数法
在图6中,将F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分力F1和竖直方向的分力F2,根据平衡条件有:
F1=f FN+f2=mg f=μFn
F=■■=■=■
显然,上式根号里是关于FN的二次函数,当FN=■时F有最小值,最小值为:Fmin=■。
此题用三种方法,基本上涵盖了求极值的常用方法,通过不同学生的说,再一次强化了极值问题的处理,以后碰到不会手忙脚乱,不会无从下手,而会冷静思索用何种方法。
2.说多题归一
很多习题虽然情境或背景不同,但考查的知识点是相同的,高三学生经常为掌握同一个知识点重复地做题,如果看到题目似曾相识,能见此思彼,说题时能根据摘录分享、回忆、叙述昨日之题,相信今日之题不用说学生也可明白。
案例1:如图8所示,两个质量不同的小球用长度不等的细线拴在同一点,并在同一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则它们的( ).
A.绳子的拉力一样大
B.线速度的大小相等
C.角速度的大小相等
D.向心加速度的大小相等
案例2:如图9所示,内壁光滑的半球形容器固定放置,其圆形顶面水平。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球a、b分别沿容器内壁,在不同的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对内壁的压力小于b对内壁的压力
B.a的周期小于b的周期
C.a的角速度小于b的角速度
D.a的向心加速度与b的向心加速度大小相等
案例3:如图10所示,一个内壁光滑的圆锥形筒的轴线垂直于水平面,圆锥筒固定不动,有两个质量相等的小球A和B紧贴着内壁分别在图中所示的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球的线速度必定小于B球的线速度
B.A球的角速度必定小于B球的角速度
C.A球的运动周期必定小于B球的运动周期
D.A球对筒壁的压力必定大于B球对筒壁的压力
这三个题形散神不散,每次分开做时总有学生做错,如果最后全部展示出来,说清匀速圆周运动的本质原因:原始公式都为合力提供向心力,无非向心力有多种表达式,结合题目需要和题目中的共同几何量选择哪个公式为好而已,那么学生在大脑中会留下深刻的痕迹,考试时再换情景也一定没问题。
(五)说拓展
学生在解题时,很多时候是跟着感觉走,或是凭着思维定势,运气好点做对了,稍加改变马脚暴露,为了夯实知识,有些题目加以拓展是不错的选择。
1.说条件拓展
条件拓展,就是在问题不变的情形下,稍换条件看学生是否还会,如果不会说明知识点未真正掌握和落实,如果依然会,说明该知识点已经过关。
案例:如图11所示,斜面体A静止放置在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的滑块B在沿斜面向下的外力F作用下向下运动,此时斜面体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方向向右。若滑块B在下滑时撤去F,滑块仍向下运动的过程中,求斜面体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方向。
拓展1:如图12所示,斜面体A静止放置在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B在外力F(方向水平向右)的作用下沿斜面向下做匀速运动,此时斜面体仍保持静止,求斜面体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方向。
拓展2:若物体不受外力,自由地从斜面上下滑,(包括匀速下滑、加速下滑、减速下滑)求斜面体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方向。
拓展3:如图13所示,一物体恰能在一个斜面体上沿斜面匀速下滑,可以证明此时斜面不受地面的摩擦力作用,若沿斜面方向用力F向下推此物体,使物体加速下滑,斜面依然和地面保持相对静止,求斜面受地面的摩擦力方向。
2.说问题拓展
问题拓展就是在题目背景不变的情形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挖掘问题,考查学生各个角落的知识掌握度,这样可以提升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和全面性。
案例:如图14,一条水平传送带长L=2 m且始终匀速运动,将一个质量为m=2 kg的煤块无初速地放在传送带上,煤块从放上到跟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经过的时间为0.8 s,滑行距离为0.8 m(g取10 m/s2)。求:煤块与传送带间动摩擦因数的值。
■
拓展1:煤块在传送带上留下的痕迹长度;
拓展2:传送带对煤块所做的功;
拓展3:煤块对传送带所做的功;
拓展4:摩擦力对煤块与传送带组成的系统所做的功;
拓展5:系统产生的热量;
拓展6:传送带消耗的电能;
拓展7:要使煤块到达传送带右端的时间最短,传送带的速度至少多大?
3.说概念拓展
概念描述总是以抽象死板高度概括的语言形容,学生即使能熟练说出概念,但未必能灵活地应用,这样的概念他是没有真正搞懂的,实践出真知,概念复习应挑选学生易错易混的习题实践,才能真正领悟概念的意义。概念的学习只有先“死”后“活”才能“死”去“活”来。如摩擦力的方向,大家都知道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但实际应用时,对“相对”的理解容易犯错。说好以下两案例中的摩擦力方向才能算过关。
案例1:如图15所示,质量为m的工件置于水平放置的钢板C上,二者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由于光滑导槽A、B的控制,工件只能沿水平导槽运动,现在使钢板以速度v1向右运动,同时用力F拉动工件(F方向与导槽平行)使其以速度v2沿导槽运动,则:
A.钢板对工件的摩擦力不等于μmg
B.拉工件的力F小于μmg
C.工件与导槽A之间没有弹力
D.工件与导槽B之间没有弹力
案例2:如图16是工厂自动化包装生产线的部分示意图,生产线将装有产品的包装盒通过水平传送带输送至自动装箱机装箱、由于可能有包装盒没装产品,为在装箱前将空盒拣出,有人采用了一种简单办法:在传送带旁加装鼓风机产生一个风力作用区,使包装盒受到垂直于传送带运动方向、大小恒定的水平风力,让原本和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的空盒滑离传送带而装有产品的盒子仍和传送带一起匀速前进、下列对空盒在风力作用区中的运动分析正确的是( )
■
图16
A.空盒做匀变速曲线运动
B.空盒在传送带运动方向的速度分量一直减小
C.空盒做直线运动,速度方向介于风力和传送带运动方向之间
D.空盒做直线运动,速度方向和风力方向相同
案例1中摩擦力大小学生求解毫无问题,由动摩擦力公式可以得出,但方向的考虑,学生一般会忽略水平方向的相对运动,从而B、C、D三个选项学生不容易判断。案例2中也得判断摩擦力方向与速度方向间的关系才能坚定地选择A答案。
(六)说反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物理学习的过程就像种庄稼,做题的过程是耕耘,做题后的回顾与反思从而有自悟才是收获。学生在上课时,有时反应不过来并不是学不好物理的原因,没有及时进行反思才是问题的根源。课堂上,教师需在某些环节留时间给学生讨论和反思,《潜伏》中余则成讲过这样一句话:“有一种失败叫占领,有一种成功叫撤退”。教师的适时撤退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前行。当然,课后我们依然提倡学生反思。物理课后对做错的题需要反思,反思错误的原因;对做对的好题亦可反思,反思题目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方向。
1.说书写习惯反思
案例:如图17所示,一对光滑的平行金属导轨(电阻不计)固定在同一水平面内,导轨足够长且间距为L,左端接有阻值为R的电阻,一质量为m、长度为L的金属棒MN放置在导轨上,金属棒的电阻为r,整个装置置于方向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金属棒在水平向右的外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做加速运动,保持外力的功率为P不变,经过时间t金属棒最终做匀速运动。求:
■
(1)金属棒匀速运动时的速度是多少?
(2)t时间内回路中产生的焦耳热是多少?
对(1)问中不少学生列出的首个式子为F=FA=■,忽略了金属棒的内阻r,一错到底,这样的错误有的学生重复犯错,原因是书写习惯懒散,偷工减料,自食苦果。物理公式应从原始公式一步一步书写,不要把数学变形式一下抛出,很容易出错,求电量结论式q=■亦是如此。
2.说基础知识反思
案例:匀强电场中的A、B、C三点构成一边长为a等边三角形,如图18所示,场强方向平行于纸面,具有初速的电子在电场力作用下经B到A动能减少E0,质子在电场力作用下经C到A动能增加E0。求该匀强电场的场强大小和方向。
这个习题当时做上来有六成学生做错,错误的原因是应用电场力公式w=quAB,式中q和uAB都需要带符号计算,很多学生不管符号正负乱写一气,过程都出错了,结果当然不对了。再看上述案例中的(2)问,有的学生仍旧用焦耳定律Q=I2Rt求解,说明对公式中字母的应用范围并未弄清,该公式要求I为恒量,而此题为变量应该用功能关系求解为佳。
3.说习题策略反思
案例:如图19所示,一带电粒子仅在电场力作用下,由A点运动到B点。粒子在A点的初速度、运动轨迹和电场线,可以判定:
A.粒子在A点的加速度大于B点的加速度;
B.粒子在A点的动能小于在B点的动能;
C.粒子在A点的电势能小于在B点的电势能;
D.A点的电势低于B点的电势。
这类习题的问题图示为:在电场线上画出带电粒子的运动轨迹,让我们判断粒子性质、电势、电势能、电场力做功等状况。常规稳定的策略为:一是根据电场线的走向与疏密判断电势的高低与场强的大小;二是在轨迹与电场线交点处,画速度方向,画受力方向,(根据轨迹弯曲方向),根据夹角大小判断功的正负,从而得知能量的变化。归类说出习题策略,其实在说通法,能使题量最小化,而课堂容量不减少,使复习更具有效性。
四、研究成效
说题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讨论,给学生足够的看题、阅题、思考的时间,从而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变知识储备式教育为智力开发式教育,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探索,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听说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对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学生的教学实践,各个年级的学生在语言表述、题目分析的思路、答案的书写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说题教学”的实施,能有效改变教师保守的教学观念、呆板的教学方式。具体成效如下:
(1)对于高一新生或者物理学习的潜力生来讲,通过说题,能让他有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发现自己的问题的机会,课堂上开展说题教学,能激发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张扬学生的个性,增强学生的自信,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说课教学实验前,物理课老师一宣布下课,大片学生趴在桌上昏昏睡去;现在下课了,许多学生意犹未尽,不是在课桌前与同学讨论,就是冲上讲台与老师商榷。
(2)对于物理学习的优等生来讲,通过课堂“说题教学”的平台,进一步培养了求异求新思维,强化了解题思路,在解题中存在的知识性问题或者是技巧性问题,能够对症下药,解决实际问题,大大提高解题技能和应对考试的方法。在全国物理竞赛中,说课教学的实验班有两人获省二等奖,三人获三等奖,非实验班只有一人获三等奖。
(3)对于高三学生来讲,知识储备充足,说题可以节约宝贵的复习时间,避免学生已懂教师还在大费口舌、面面俱到地讲解;说题可以改变死气沉沉的枯燥复习模式,创建活跃快乐畅所欲言的课堂气氛。最后让学生脱离“茫茫题海”,提高习题教学的效益。2015年高考理综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4)对于全体学生来讲,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从来没机会表达的学生有了一个表达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耐心倾听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课堂上要说好题首先在课前得做好准备,如同教师备课一样,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查阅、思考、请教别人等。印象最深的余同学,笔者教了他三年,他是一个理科极好文科极差的学生,高一时说题尽管本人思路清晰但表达出来的语言甚是嗦、甚是紊乱,学生一听他说题就笑话,通过逐步训练,高三时学生最爱听他说题了,因为语言精练,表述明确且切中要害。
(5)对于物理教师来讲,经过说题教学尝试,发现得远大于失,虽然在起步阶段,觉得让学生磕磕巴巴说题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影响了教学进度,但慢慢地发现放手带来的巨大成效: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大有提高,学生表达、自学、合作能力逐步增强,更重要的是教师终于发现曾经的满堂灌输完全凭借的是自己的直觉与经验,完全忽视了学生的需求。现在经过说题,善于从学生角度出发,放下身段,与学生平等对话,更多地收获了教学的快乐与尊重。笔者因所带班级学生成绩突出,组内其他教师都愿意尝试说题教学。
五、反思
说题活动的目的是:通过面向全体学生的“说”,带动全体学生的“学”,实现全体学生的“会”。为了使全体学生通过说题活动,都能有所心得、有所发展、有所提高,实施时必须注意三个问题:
(一)要把握“说题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
要学生说题比让学生做题难得多,在说题教学的开始阶段,应该选择一些比较容易把握的题目。教师先示范,学生模仿,逐渐让学生领悟说题的一般思路,明确说题的方法。
(二)学生“说题”依然需要教师的适时干预
说题把课堂发言权还给了学生,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但学生毕竟不如教师,在说题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出现思维的障碍、语言的纰漏,教师要引领学生学会仔细倾听、发现问题,有时需要及时救场,完全放手有时会让学生陷入倾听疲劳,适时干预可以激发思维的火花。
(三)“说题”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一样,语言的表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存在很大差别,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想一些办法实现多赢。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能够完成课堂学习内容的同时,可以多布置一两个具有挑战性的说题题目;对于一般的学生能够掌握课程的说题内容即可。对于潜力生则可以通过学生帮助、老师的进一步引导完成说题教学的内容。
(四)“说题”要面向全体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老师关注的对象,应该鼓励每个学生都要尝试去说题。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能够在课堂实现说题的学生一定是少数,其他学生可以尝试课后的说题,把自己懂的会的题目说给那些不会的学生,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同学,更重要的是在说题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能够把知道的东西准确地表达给同学,让同学能够听懂。
(五)“说题”要注重及时评价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需要教师的激励,激励能激发人的潜能,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的自由空间里与老师、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生命的融合,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成功中走向成功。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教师在课堂上不要吝啬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赏识与赞许,要及时送上充满激励的评价,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折射出智慧的光芒,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清代学者王国维曾说:学有三大境界,其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其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其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通过教师持之以恒、与时俱进的说题教学,学生在步入高三阶段时,对物理学习的蓦然回首,能收获求得“真”与“是”的快乐,能收获为之“不悔”,为之“憔悴”后的喜悦。
参考文献:
[1]纪金忠,张军.开放课堂带来师生共进[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吴新.高三学生物理习题完成现状及教学策略分析[J].中学物理,2014.
[3]徐B.物理试卷讲评课教学模式的构建[J].物理教师,2014.